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共12篇)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1
一、开展随班就读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 1988年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 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以随班就读为主体, 这是因为: (1) 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 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2) 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 深受家长欢迎。 (3) 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一体化”, 实现教育融合。
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 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 (1988—1992) 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 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 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 (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 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睢宁县现有普通中小学共计70多所, 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214人, 其中三类残疾儿童165人, 在校160人, 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 就近入学学习, 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 方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迅速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义务教育有机结合, 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一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就近入学, 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二是有利于推进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同一环境中接受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有利于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交流, 建立相互融通、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的联系机制;四是有利于增进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相互了解, 提高普通儿童扶残助困的意识, 弥补特殊儿童的情感缺失,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开展随班就读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又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通过开展随班就读研究, 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提高了听障学生的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 这种方式增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 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趋势、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进行教育创新的机会。由于随班就读符合我国的国情, 符合广大残疾儿童少年的切身利益, 从一开始就深受欢迎, 并不断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工作的管理一般实行市区县分级管理, 以区县负责为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 其他各部门协调管理的体制。教育局分管主任领导, 基教办或初教科具体负责。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其他有关部门重视这项工作, 加大工作力度, 才能切实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是各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经验。
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一个健全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随班就读管理规章制度:包括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随班就读工作奖惩制度、资源教师管理制度、资源教师的岗位职责、个别化教育制度及随班就读教研组建设制度等, 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长期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将特殊学生的医生鉴定、教委批复、特殊学生异动表、花名册、个别辅导计划、座谈记录、教师评语和总结等均收集整理成册, 做好特殊教育资料档案管理, 为进一步深化特殊教育提供过程资料。在师资培训方面要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 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领导作用、骨干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教师集体的团队协同作用, 为教师开展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坚持开展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教学研究活动, 使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促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随班就读的措施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特殊儿童的直接管理者, 这些教师必须对班上的特殊儿童有具体的了解, 比如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学困生心理障碍等。每位教师必须关心、爱护、鼓励、不厌弃特殊儿童。这些教师在班上还要营造好关心、爱护特殊儿童的氛围。在教学之中, 教师从备课就要想到特殊儿童, 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和一些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于特殊儿童, 还要个别辅导。有了良好的氛围, 有了教师的精心呵护, 特殊儿童在各方面都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2. 充分发挥特教资源室的作用
特教工作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每个学校都应有特教工作的长久计划, 建立特教资源室, 并有专人负责特教工作。特教资源室不仅要记录、保存好特殊儿童成长档案, 更重要的是让特殊儿童在资源室单独地享有个别化教育, 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3. 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就是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 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情况比教师了解得早。家庭是孩子的另一课堂, 虽然家长们并不需要走上讲台, 但他们却在这没有课的课堂里, 在这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之中, 在这既无教本又无教案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课的“课堂”中进行着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 他们对孩子的认知、需求、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正确引导家长, 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 信任自己的孩子, 教育自己的孩子。
4. 充分发挥特殊儿童自身的作用
俗话说,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一些特殊儿童也许存在着这种现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我们要尽力改变这种现象。从残奥会上, 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特殊人才, 从张海迪身上我们看到了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形象。我们要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生活的信心、拼搏的勇气, 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 特殊教育是一朵盛开的花朵, 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与关怀, 才能在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甘甜的果实。同时, 特殊教育也必须从物力、财力、师资、政策、法规等方面予以保障与支持, 使特殊教育走向灿烂的明天;使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沐浴在阳光雨露下;使随班就读的价值更加凸现, 教育公平得到真正实现。
摘要:在教育历程中, 我们已认识到, 特殊儿童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心理障碍——自卑、孤僻、固执……但他们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社会不应歧视他们, 而应关爱他们。儿童是明天的希望, 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是民族文化、国家文明的继承者。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在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下,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和教育公平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参考文献
[1]华国栋.随班就读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牟东棋.特殊教育在宣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3]葛新斌.关于特殊教育价值问题的再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 2002 (2) .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2
摘要:随班就读是国内近年来普遍推行的一种特殊儿童安置政策,但目前普通学校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处于缺失状态,不少普通教师不能及时、正确、科学地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本文通过对本校一个特殊儿童的现状叙述、原因分析,思考普通学校教师如何实施特殊教育来教育班中的特殊儿童。关键词:随班就读;特殊教育;普通学校
一、存在现状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以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话(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需要特殊教育儿童绝不止750万。我校的T就是其中一位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
(二)T的基本情况
T是我校六年级的学生,今年13岁,患有先天性唐氏综合症。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我校随班就读。她二年级在我的班上学习过,在与她一年的相处里,我曾查阅了唐氏综合症的八方面典型特点:1.特殊面容:头颅小而圆,眼距宽,眼裂小,外眼角上斜,有内眦赘皮,鼻梁低平,外耳小,硬腭窄,舌常伸出口外,流涎较多。2.智能低下:最突出、最严重表现,智商通常在25~50之间,抽象思维能力受损最大。3.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开始学说话的平均年龄迟至4~6岁,95%有发音缺陷、声音低哑、口齿含糊不清;口吃发生率高,1/3以上有语音节律不正常,甚至呈爆发音。4.行为障碍:患儿大多性情温和,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经过反复训练可进行一些简单劳动。少数患者易激惹、任性、多动,甚至有破坏攻击行为;有些患儿则显示畏缩倾向,伴有紧张症的情绪。5.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在出生后早期运动功能与正常同龄儿差别可能不大,但随年龄增长其差别增大。在不同的患者中运动发育的情况也相差很大。患者可执行简单的运动,如穿衣、吃饭等,但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需要养育者有耐心地反复训练。6.体格发育落后:身材矮小,骨龄滞后,出牙迟且常错位。四肢短,韧带松弛,四肢关节可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动作发育和性发育均延迟。7.伴发畸形:约50%的患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胃肠道畸形,视力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8.指纹改变:通贯手;第4、5指挠箕增多;脚拇指球区胫侧弓形纹和第5指只有一条指褶纹。在与T相处中,我发现她身上很多地方都符合上述特点。
(三)她存在的状态
这样的她六年来,每个上学日都出现在自己的普通班上与其他学生一同接受老师的教育。只是她只能简单地重复简单的语句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背诵课文;她只能书写简单的数字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加减乘除;她只能在考试中得到几分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优秀;她只能简单地与人交流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有各方面的交流;她只能一个人玩耍而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交到朋友„„她的话很少,她的动作很慢,她会无故傻笑,她会悄悄走开,她常常孤单的一个人。多少次路过她的教室,发现其他人都出去上体育课了,她一人留在里面,只是傻傻地坐在位置上,心里都有些不舍;多少次上课时,我想教她点什么,却又总是匆匆来匆匆去,什么也没教会她,心里是那么的无奈;多少次在路上碰到她,她都用她的语言和我打招呼,每次,心里都有那么些心痛;多少次在校园里看到快乐蹦跳的孩子中她那蹒跚的背影,心里都有那么些遗憾„„
(四)老师的态度
对于她的存在,学校中的老师们也各持己见,并没有统一的态度。
1、不赞成。一小部分老师认为特殊儿童就应该去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因为普通学校的老师教育的对象是普通学生。她在普通学校不仅自己得不到学习提高,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2、赞成。在教过T的大部分老师认为:T与普通儿童是平等的,应当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其中也有些老师反应:在目前的大班教学条件下,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室而言,已负担甚重,再加上特殊儿童介入,会增加较大的负担,教T时,她的“离奇失踪”、“游离课堂”、“突然模仿”„„都让老师们担心的和头疼的。除此之外,大家普遍认为:由于缺乏对特殊孩子了解,在教育像T这样的特殊儿童,老师们有种无力感,他们自感虽然赞成,但却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
3、不置可否。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特殊学校的学生多智商比T还要低,恐怕她去了之后没有学到必须的知识技能,反倒变得像其他特殊学生那样,岂不是更糟!但留在普通学校同样得不到适合的教育,而且还有可能遭到正常孩子的欺负,给学校老师、同学带来很多麻烦、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小学阶段是基础和关键。因此,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将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什么难接受、难开展?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二年级时,因为学习内容比较简单,T还能学习一些知识,比如书写自己的名字,写阿拉伯数字,背《三字经》、古诗,读一些英文单词„„她那时考试能考几十分,特殊性还不明显。可是,义务教育没有留级制,她还没来得及学会低年级的内容,已经被升到中年级、高年级了。在高年级的她根本跟不上高年级的课程,也不会与高年级的同学相处。这样的她慢慢被公认为特殊,逐渐大家形成了共识:她需要照顾。于是,家人、老师、同学们都照顾她、让着她,一些生活上的技能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习。对于T来说,她在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里,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程度,所以在学习上她没有前进的方向;在这里,她被所有人认定为特殊,所以在生活上,她没有学习新技能的动力;在这里,她没有朋友、没有玩耍的伙伴,是孤独的。
(二)教师的原因 1.向特殊投降
对于T的情况,很多老师只知道她特殊,她是唐氏综合症、智商低。在谈到她在学校的各种滑稽、离奇表现时,老师们往往只是停留在一般认识上。一旦她被分到某个班中,老师们都知道去照顾、关心她,但除此,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她。时间长了,老师们似乎达成共识:因为她特殊,所以很多知识她不知道;因为她特殊,所以很多技能她不会;因为她特殊,所以学什么都学不会;因为她特殊,所以写什么写不出„„特殊,成了老师们不教、教不好、不会教的共同借口,最后,大家都向特殊投降了。2.缺少特殊教育经验
由于普通学校难得才会出现特殊学生,像T这样特殊的,也许几十年都遇不到一个。教师们之前都没有教育这样孩子的经验,一直教育普通孩子的他们突然面对这样的特殊孩子,真的是完全不知道从哪下手。其中,也有一些负责任的老师试图用教育普通孩子的方法来教她,但成效甚微。普通的孩子,一个字不会,多教几遍也就会了,可是T,教过几十遍的字,改天来还是不会。对于她,教师们无经验可依,也无计可施。3.一再失去信心
老师都是负责任的,都想把孩子教好。T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学习时,好几位不依不饶的老师都曾对她信心满满,以为自己可以教育她。有的老师利用下课的时间教她认字、写字,有的老师掰着她的手指教她算术,有的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她读书„„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他们最终都是摇摇头说:“哀其不幸”啊!我已经尽力了。可教育最怕的就是失去信心,特殊儿童教育,信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信心没了,这种特殊孩子的希望也就没了。
三、思考
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最能体现人道主义的深度,展露人文思想的底线。中国向来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国家,历代中国人都不缺少人道主义典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担起关怀、照顾弱势群体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教好特殊儿童的责任。短时期内,随班就读工作还将是我国特殊教育中的主力军,我们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努力改变教育思想,改进特殊教育方法,做好随班就读工作。如何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认为可以从考虑以下几个做法:
(一)普通学校教师的培训
学校开展特殊教育课程、讲座、培训,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一些异常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特殊鹅绒实施教育的方法。另外,每个学校配备一个经过系统培训过的“个别辅导员”。当前,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这个“个别辅导员”就可以让“心理咨询教师”来兼任。这样的孩子在专业训练的“个别辅导员”伴随之下,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帮助和指导,才能在普通学校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在美国,每一位进入普通中小学的特殊儿童都可以申请由地区教育局配备“个别辅导员”帮助他们,直到特殊儿童已经完全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为止。在我国,随班就读政策已经推行15年,但教育部门仍然没有“个别辅导员”到班级中帮助特殊儿童,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有计划地发展其智力因素。
看到一些关于随班就读的文章,有些书上说,“弱智生随班就读,关键在于‘随’”。‘随’就不是齐步走,一刀切。要让其接着自然规律,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当然也不是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其能随进班集体,随上班集体,最终使其能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与同学同步发展。例如:其他学生要求当天就掌握的知识,对于T可以用三天到一周完成,甚至更长时间。如果识记难度特别大的,可以只要求他认识,并不一定要求会写。口算练习其他学生当天20题,他可以只完成其中特别简单的,然后有点难的题目教师直接指导其完成。第二天可以出这样类似的有点难度的题目,让其自己独立完成。如果完成情况不理想,可以再指导,第三天再来。给他多些时间,相较其他同学为他多设些坡度,那么她多少也能有所收获。
(三)多与家长沟通。
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或许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了解的,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不同,有的家长知道孩子智力较低,但是仍然不放弃,在家中配合老师耐心的辅导,使是孩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发展。教师特别要对这样的家长做好家访工作。给他们讲一些道理,提供给家长一些方法。使他们能够配合学校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工作。有了家长的配合,特殊儿童的教育将事半功倍。
(四)发挥助学小伙伴的作用
目前由于教学条件、教师人员的限制不可能实行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因此许多随班就读学校便采取了集体教学为主,伙伴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在集体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个体需要。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特殊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助学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的好机会。随班就读伙伴助学的通常做法是:助学伙伴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出现,一般选配2-4人,分别在特殊儿童学习和行动上给予帮助。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
关注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育是长期性的。俗话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也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成长。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特殊儿童这朵奇异的花将在祖国这温暖的大花园中静静开放,装点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朴永馨 著:《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胡中锋、李方 著:《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葛新斌:“人的发展平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2期
4、刘全礼 著:《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方俊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1期
6、陈云英 华国栋 主编:《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实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陈云英:“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特殊教育”,《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年第1期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3
关键词 智障儿 徐文 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75-02
我校是一所普通小学,2009年招收了三名残疾儿童,其中智障儿童徐文分到了我班。徐文分到我的班上,我没有嫌弃、歧视他,把他的坐位安排在前排正中,徐文在班级里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三年来,徐文的学习素质得到了提高,求知的欲望变强烈了,家长对他的成绩非常满意。回想自己三年来的教育历程,我觉得采用以下教育策略是我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给予鼓励
鼓励是调动儿童积极性、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智障儿童的认知有缺陷,但是,他们仍具有一定的荣誉感与自尊心,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对他们行为的奖励就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鼓励与强化,从而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起鼓励作用。采用鼓励赞扬的话语,让智障儿童体验自信,多鼓励赞扬儿童,对智障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鼓励,以真诚的爱心为基础,用欣赏、激励等良好的情感手段,使智障儿童感受到自己能受到重视。平时,对于我班上的徐文同学,我给予了他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特别权力等。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帮老师收作业本,他挨个挨个问同学们作业做完了没有,然后把收的作业本放得整整齐齐,态度非常认真。我灵机一动,当场表扬了他,并委任他为语文学习委员,负责收发语文作业本。以后,他到老师办公室的机会多了,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他很开心,学习的热情更高了。有时,他到我的办公室还问我几个学习方面的问题。
二、降低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能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信心,相反,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儿童的自信心。因此,让智障儿童获得成功,体验成功,能帮助智障儿建立较为稳固的自信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才能有所收获,对智障儿童徐文来说,就更如此。徐文与正常儿童相比,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想让徐文能跟上教学,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降低对徐文的要求,使他体验成功,稳固他的自信心。所以,我先让徐文只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只完成最简单的作业,只做最少的习题。一段时间后,使其接受能力,逐渐加量至正常,而他的自信心也得到了稳固。
三、引导思维
智障儿童学习感到困难,不是由于他的知识不够,而是由于他的方法不对。例如,徐文读高年级了,还不会写作文,甚至不会开头。对于他,我主要是引导他思维。教他学会拿到一个题目后提问,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问起。每问一个方面,就记下几个最关键的字词句,以免忘记,然后,围绕关键字词句扩句,展开,一篇文章就出来了。其次是教他说话。语言对智障儿童的思维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拿到一篇文章的题目后,先引导他用口头的语言说一个词,进而一句话、一段话,带动他的思维,使他在写作文的时候有话说。再次是教他收集材料。在这方面,我让他准备了一个收集本,平常在看作文书或者是其他资料的时候,遇到优美的词、句和段落,整理好之后收集到收集本上,然后经常拿出来温习,这样就可以扩宽知识面,使他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头疼。
四、伙伴帮助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除了老师要多给予关爱以外,班上的正常生也是我们可用的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在学习上、生活上困难会多些,我们可以为智障儿童安排2-3名学习伙伴,让他们在一起做游戏、玩耍、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智障儿童的心理、情感上的满足,还能促进智障儿童学习素质的提高。除了这些,我还有意在班队会上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同学们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帮助他,对他伸出爱之手,帮助他做好一件事,诸如写好一个字,说好一句话,教他读一篇短文等。朋友们的帮助使他感受到了同学的友爱,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真正的平等。
五、增加趣味与直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内容,二是要考虑学生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直观的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对智障儿童尤其有效果。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趣味直观教学法。例如,学完《陶罐和铁罐》后,我让徐文和其它同学上台表演情景剧,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实物、图片、音像等教具,这些使教学更切近生活实际,生动形象,使徐文更易接受。
六、引导自学
我在辅导智障儿童徐文时,有时考虑让他自学,尽量缩短“扶”的时间,锻炼他的独立能力。例如,在教徐文读课文时,我逐步教他学会拼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词典。同时,我还借给他一些少儿图书,让他阅读,培养他的自学能力,使他在学得轻松,学得开心。
总之,我针对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特点,关心、亲近、诱导、帮助徐文,使他在我班轻松愉快地随读至今。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案例分析 篇4
一、社会理解力与友谊
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和同龄人相比社交能力和情感成熟度远远发育不足, 因此, 容易被孤立、嘲笑或欺负, 而比同伴更高的智力往往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孤立和疏远, 在班级里难以找到社交还是智力方面水平相当的朋友。
刘某在班级内没有任何长短期的朋友, 在游戏及活动中难与同学建立起合作同伴关系, 也较难理解游戏规则和要求。当他有交往意愿时, 往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较为激烈的 (如大力推搡、拉扯) 或是同伴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来表达, 因此同学们较为孤立他。同时, 他偶尔还会出现些怪异动作和声音, 以及自言自语等特征影响课堂纪律, 让同学难以接受。
二、情感的认知与表达
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在情感认知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他们难以理解别人喜、怒、哀、乐等情绪, 不能与家人、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在情感上难以达到共鸣。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主要在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方面有较为明显的特殊表现。
刘某的情感丰富并且表达时不顾及场合、时间、程度。例如, 课堂练习时, 老师要求书写较多内容时, 他会表现出焦虑行为, 并表示会拒绝完成;如果发现不能摆脱该项任务, 则会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包括大声喊叫、摔笔等;最后会变成用哭泣、躺倒在地、离开课堂, 甚至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来逃避学习任务。在别人表达情绪时, 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 不能主动对同伴进行安慰及帮助, 而多是漠视或者用极端的言语进行表达。
三、特殊兴趣
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较多的有独特的特殊兴趣, 如, 数学速算、万年历的推算、对相关兴趣知识的超强记忆力 (字典、站牌、天气预报、历史事件等) , 以及电子、电脑等科学技术。刘某对阅读感兴趣, 涉猎的范围较广, 包括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电脑知识、文学知识, 有较强拆卸组装的动手能力, 这些远远超出了同龄儿童。
四、语言
异常的语言能力是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的特征之一, 他们有的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 有的在表面上可以完美使用表达性语言, 可是这些语言会过于正式或者学究式。有的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在表达时会有古怪的韵律和特有的口音, 同时他们在语言的理解能力方面也有缺陷, 表现为误解字面含义和隐含意义。
刘某的书面语言发展较好, 词语的丰富性远超同龄儿童, 尤其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经常是滔滔不绝, 不顾虑听者是否对谈话内容感兴趣。但同时他的功能性语言较单一, 交际类语言匮乏, 与人对话中有时会表现出词不达意或组织语言较困难的现象。
五、认知能力
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有些不寻常的特征, 他们大多天生擅长理解逻辑和自然世界, 关注细节, 喜欢以系统的方式记忆和整理事实资料。不过这些孩子容易分心, 特别是在教室里;当他们解决问题时, 也常固执于一个特定的想法, 而且害怕失败。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组织能力也表现出了问题, 特别是完成家庭作业和作文的能力。这些孩子明显无法遵从指导, 或从错误经验中学习。
同时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所具有的丰富词汇量和知识也容易让成年人对他们的社会推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良好行为表现有相当高的期待, 因此当这些儿童的表现不如同龄儿童成熟时, 老师和家长将难以理解和接受, 更多地对其进行批评和教育。尤其是不了解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老师, 多对其特殊行为束手无策, 难以对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及帮助。
刘某在对于各类知识的学习中, 表现为对特定的学科 (如科学、天文、地理、生物等) 学科更感兴趣, 而对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等不感兴趣的学科则不能正常遵守课堂纪律, 完成课堂任务。对于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学业任务, 如, 抄写、默写等, 他们较难完成任务。
六、运动与协调性
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有明显的运动能力缺陷, 包括双手不够灵巧, 缺乏协调性, 平衡能力较差, 抓握和肌肉紧张, 以及手部操作动作缓慢。
刘某大动作的学习较困难, 表现为广播体操、跳绳、踢沙包等需要肢体协调能力的动作的习得和展示都有较大困难。精细动作表现为手指灵活性不佳, 握笔写字经常涂改, 字迹也较为潦草, 难以辨认。
针对该生各方面实际能力的情况, 建议其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同时, 也能接受资源教室或者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定期个别训练服务, 以便于儿童能从心理和行为上得到进步和改善, 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摘要: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一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 对其现有的能力及学业情况进行分析, 对比其在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资源、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 讨论个别儿童的随班就读利弊情况。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托尼·阿特伍德.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M].华夏出版社, 2012.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5名特殊学生,其中六年级2名,五年级1名,四年级1名,一年级1名。这些学生都是很特殊的孩子,除了智力有残缺之外,还患有重度多动症。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静下心听课,几乎无法完成相关的练习,也无法独立完成试卷。
三、工作目标:
1.优化形成随班就读学生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3.建立灵活、高效的特殊学生课外辅导保障机制。
4.关爱学生,大力宣传伦敦特奥会。
四、具体做法:
(一)更新观念,统一思想,优化育人环境。
为随班就读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搞好随班就读工作的第一关,是学校经常性的工作。随班就读工作与普通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为此,我校进一步健全组织,成立随班就读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制订随班就读教育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打消了部分教师头脑中存在的搞随班就读怕影响普通教育、降低教学质量的错误认识,形成了人人关心、爱护、支持随班就读班工作的氛围。学校专门选拔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热心特教工作、师德良好的教师任随班就读教学,行政会上专门讨论有关特殊教育事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并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计划中,在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关心组织下,特教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督促、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价。
(二)加强管理,规范随班就读工作。
我校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三个环节。第一,严格执行随班生的申报、审批、撤销等规定程序。第二,结合随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三门学科任课教师制定随班生个别化辅导计划。第三,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采取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原则,在集体教学过程中穿插个别辅导,体现个性差异教学。第四,在座位安排上、教学程序上、课堂提问中、练习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对随班生给予适当照顾。第五,教师在备课、学生作业批改与布置方面都从随班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要求,从而提高了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备课中要有对随班生的具体问题和辅导方法,批改作业要求面批。第六,注重资料积累,建立好档案。平时,注重材料积累,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发挥资源,普特渗透,共同提高。
视障儿童随班就读数学科辅导方法 篇6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开发儿童智力。然而盲童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在抽象数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方面,盲童的理解能力较差。盲童缺乏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来理解,使得盲童数学知识的缺漏日积月累。与普通学龄儿童相比较,盲童的数学基础薄弱。如果一年级盲生的随班就读,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缺乏有效的辅导,容易造成数学学习障碍情况出现,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盲童的智力开发。因此,一年级盲童随班就读数学方面需要做些知识技能准备,让盲童在随班就读中实现内容普及性和个体发展性。如:盲文点位六点子摸写训练、盲文缺少一点的符形摸写训练、数字0到9盲文点位背诵、结合物体说出图形名称等。这样,盲童上课学习第一单元《准备课》时,可以在课堂上同步进行数字盲文的摸读和书写练习。由于盲童需要使用盲文课本,盲文课本对汉字课本彩图印刷有一部分是直接用点子平面图形替代的方式,熟知平面图形的名称和形状,扫除阅读障碍,盲生便于使用盲文课本学习和练习。让随班就读的盲生在数学学习中能自我定位明确学习,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根据内容选择或制作合适的直观教具,帮助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盲童随班就读没法直接使用普通汉字课本,也没法直观阅读书本上提供的彩图提取信息。盲文课本对汉字课本彩图印刷还有一部分是采取盲文文字描述替代的方式。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语言描述等间接经验,未必能让盲童形成正确的表象和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动手实践是盲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盲校数学课堂中,以触摸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模具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培养视障儿童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辅导随班就读盲童时,辅导老师应当配合教学进度选择或制作适当的直观教具让盲童亲自、直观、全面地观察。让盲童在动手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如“认识钟表”中钟面的认识部分,明眼儿童通过观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已经多次直观观察了钟面,也积累了从钟面阅读时间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而盲童由于视觉缺陷,对钟面不易感知,导致对钟面的了解片面,缺乏时间与钟面之间联系的直接经验。特别是先天性视障儿童,在积累时间知识和经验方面更远不如明眼儿童。在随班就读学习本单元时,辅导老师应提前向盲童提供带有盲文标识的钟面教具,引导盲童有序地、充分地、全面地触摸认识钟面。让盲童在获得充足的钟面信息,在脑海里积累了正确的钟面表象后,盲童在本课学习将更易于融入课堂。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后,结合理论学习,盲童能更好地掌握时间与钟面之间的直接关系,建立正确的时间概念,体验“阅读钟面”,知道时间的快乐。
二、有序操作直观教具提高数感,提高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计算学习内容很多,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计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知与运用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中举足轻重。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培养数感的内容至少涵盖了全年级的5个单元。100以内数的意义是二年级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和四年级学习《大数的认识》的基础,所以一年级数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由于缺乏视觉形象,小学一年级适龄盲童在点数10以内实物和触摸凸点图形时容易出现重复、错漏等现象。一年级课程标准要求“数的认识”知识技能首先是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盲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既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提升。在盲生会顺序数1-10的基础上,训练盲生有序地点数操作,是需要教师分层次、分步骤地引导。实物点数从使用容器开始,让盲童可以把点数过的实物放入容器以示区分。从明显界限区分到隐形界限区域性区分,如可以让盲生先把需要点数的实物放置左(上)或右(下)边,点数过后放置反方向一边。如此同时有目的训练点数,增强数感的同时也可以训练盲童的方向感和动手能力。触摸凸点图形从按老师要求的顺序点数,如从左往右数或从上往下数。逐渐过渡到让盲童自主探索说出自己点数顺序,逐步提升盲童有序地触摸图的能力。在不断训练点数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渗透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学习。既让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又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盲童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三、语言直观与直观教具的配合,从直观到抽象
盲生由于视觉缺陷,无法有效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但他们对学习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的。教师在他们使用直观教具的同时细心地讲解或解疑,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的直观教具对盲生的指导作用不显著。这样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特点,配合语言指导盲生了解直观教具,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
如“常见的量”中人民币的学习,盲童由于视力缺陷,不会有太多的购物付钱的经验,也不能直接观察人民币纸币上图案和文字。即使部分人民币纸币上有盲文,但是由于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导致盲生触摸上面盲文的成功率和准确率很低。辅导教师提前让盲生先从人民币纸币的形状、大小上进行比较,引导盲生体验纸币的纸张大小可以协助区分人民币币值,同时使用较新的纸币让盲生尝试触摸上面的盲文。一年级盲生喜欢气氛活跃又有操作的课堂,而对枯燥的理论课不太感兴趣。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激发盲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好奇心。在辅导教师已经简介人民币纸币的区别辅导下,盲生在随班就读的课堂上,可以按老师的要求参与明眼生的学习活动,边动手边学习。有了辅导铺垫和经验累积,盲生可以从围观者转换为参与者。让盲生的数学学习不再被动。
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转换数学抽象概念成具体语言
现代信息技术在普通小学数学教育中广泛使用,颠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使得现在小学数学学习富有动态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巨大地改变了盲生的生活,互联网让盲生不再封闭、不再与世隔绝,即使在家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手段关注大量的、及时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从盲童幼儿期开始使用,如大型凶猛类动物叫声的音频播放,丰富盲幼儿对不能触摸的、凶猛类动物有初步认知。盲生随班就读小学时更应该大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盲童因视力缺陷,根据生理缺陷的补偿功能,盲童的听觉相对是比较灵敏的,反而触觉需要后天训练。信息技术手段当中,盲童使用起来最方便的就是音频的播放,只需要音频播放工具即可,不需要任何电脑技术的支持。盲生随班就读低年级的时候,辅导老师可以寻找具有童趣的、数学学习内容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播放。播放音频辅助盲生学习,既发挥听觉优势又可以借助背景音乐及不同的音效去感染和刺激学盲生的想象。
在四年级下《位置与方向》的画图教学中,盲生较难完成“画出路线”的学习任务。盲校教学往往是用尺子“摆出路线”,再“测量定点”标示物体的位置。路线的描述往往包括起点、方向(八个方向与度数结合表示)、距离、长度比例等诸多因素,盲生不易记得清晰,操作过程中常需要触摸盲文以确定位置的信息。双手既要关注方向标,又要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去摆放正确的方向,同时又要关注长度比例并计算距离。盲生根本难以边摸题边摆尺子地独立完成这类型的练习题。最有效又节省资源的方式,就是把“画出路线”这类型的练习题录成音频,在盲生独立完成练习时按需循环播放,让盲生边听边摆,既可以不用借助别人读题,又可以训练盲生独立提取音频信息去操作。随班就读的盲生在课堂上学习画图的效率和掌握度不高,需要课后进行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摆”及“定点”的技能。盲生使用录音工具自主选择录制练习题,可以让随班就读的盲生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训练语音录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随班就读的盲生不再依赖辅导老师或家长,开始独立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7
近年来, 我园提出了“为每个幼儿健康发展服务, 为家长多元需求服务”的办园理念, 坚持教育公平, 向特殊儿童敞开园门, 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进行早期教育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早期教育现状
目前为止, 我园没有身体有明显残疾的儿童入园, 在园幼儿中的特殊儿童均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对这些儿童的保教, 采取了分散管理的方式, 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即哪个班级有特殊儿童, 由当班教师自行调整其教学安排, 提供特殊照顾。但这些特殊儿童在幼儿园中的现状不容乐观, 他们很难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 教师也常常对他们的生活细致照顾, 而对学习放任自流。
例一:幼儿为聋哑儿, 在生活上受到细心照顾, 但教师与该幼儿交流困难, 学习上放任。
例二:幼儿学习时反应迟钝, 家长与教师均认为是智力问题, 后在幼儿体检时发现该幼儿有听力障碍。
例三:幼儿入园后焦虑反应严重, 半年后, 在幼儿园还是不吃饭不喝水, 时常趴在桌子下、床下, 在家中情绪正常。
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早期教育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够健全。特殊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落后于正常的发展水平或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 父母很容易出于爱护的考虑而减少其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的机会, 使其无法生活在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刺激丰富的环境之中, 对其心理活动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家长委曲求全的态度。家长往往认为能让孩子在普通班中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玩耍就已经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因而, 感激于幼儿园和教师的照顾, 在教育上不提特殊要求。
3.家长不能正视现实。孩子都是自己的好, 对于身体没有残疾, 而行为及学习上有障碍的儿童, 家长往往不能正视。他们会一相情愿地用各种借口逃避现实, 希望这些障碍是暂时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自行消失。如果教师多次向家长反应孩子的不良表现, 常常会激化双方矛盾。
4.幼儿园没有健全的特殊儿童管理办法。园领导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还不够。随班就读儿童的个别教学计划往往由教师一人制订, 这是不合适的, 也是不科学的。
5.教师对特殊儿童认识不足。目前在职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 对特殊儿童的了解和教育缺乏理性认识。教师与特殊儿童的沟通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 如语言交流、教育训练等缺乏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三、做好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早期教育工作
特殊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和正常幼儿一起学习, 一起生活, 随班就读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特殊教育模式, 强化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 为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 创设适宜特殊儿童发展的无障碍环境
1. 营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
良好的精神氛围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我们注意在同伴间、教师间、幼儿园与家长间营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营造无歧视的平等关爱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 正常儿童逐步学会了接纳他们, 愿意与他们交往, 一起玩游戏, 帮助他们穿衣服、系鞋带, 使特殊幼儿体味亲情, 感受温暖, 形成了同情、关爱的班级氛围。
2. 创设特殊儿童喜爱的班级环境。
在创设班级环境时, 为他们留有展示的空间, 例如:墙面上有他们熟悉的家人和同伴的照片, 角落里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 使他们在这里能够寻找心理上的安慰, 体验同伴的关怀。同时, 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参与环境创设, 尽管他们的动作并不协调, 作品也不优美, 但他们表达出了自己心里的一种感受, 显示出他们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成员。
3. 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游戏、进餐、喝水等生活环节, 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在一起, 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感受普通班级环境。采取生活活动随班就读, 既为特殊需要幼儿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 又不影响普通幼儿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在与普通幼儿游戏交往过程中, 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模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 为特殊儿童尽早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 加强教师特殊教育培训, 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通常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智力发展方面, 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同龄正常幼儿, 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 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和其他儿童也有较大的差异,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幼儿园应提供机会和条件, 帮助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知识, 参加特殊教育培训, 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同时, 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鼓励教师想方设法照顾和教育好特殊儿童。
(三) 做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管理工作
设专人管理特殊教育, 组织教师、园领导、保健医生及家长共同制定特殊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从而保证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落到实处,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 搭建交流平台, 获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许多正常儿童的家长往往担心特殊儿童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 我们利用亲子活动和半日开放活动, 增进家长间的交流与沟通, 抓住每个与家长们沟通的机会, 引导他们设身处地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家长着想, 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孩子的加入不会影响到他们孩子的成长。
(五) 做好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家长的工作
由于特殊儿童的与众不同, 特殊儿童家长往往担心孩子惹事被人嫌弃, 担心孩子的不良行为加重, 为了使他们放心, 我们利用家访、电话沟通、网上交流、联系便条等形式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 共同研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引导。另外, 重视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指导家长在家中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 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8
1987年, “随班就读”一词首次于原国家教委《全日制弱智学校 (班) 教学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中出现以下内容:大多数存在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 可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88年,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第42条认为, 发展残疾人事业应坚持多种形式办学, 努力办好现有聋、盲与弱智学校, 且有计划地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于是, “随班就读”便成为特殊教育活动的另一种新形式呈现。赵小红 (2013) 研究认为, 随班就读政策实施, 源于我国特殊教育资源匮乏[1]。那么, 什么是随班就读呢?随班就读即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吸收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 共同接受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这种特殊儿童的教育形式, 可使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中, 亲近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 扩大了特殊儿童人际交往的范围。同时, 也可为在随班就读的非特殊儿童提供各类人际交往的机会, 对非特殊儿童群体的成长具有现实与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及知识, 将心理健康的辅导形式运用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群体中, 试图考察心理辅导形式对各类学生的群体影响力。
基于以往研究, 我们将前人研究内容归纳如下: (1)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视; (2)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行为退缩、孤独倾向等方面; (3) 随班就读现实环境与人文氛围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 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群体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心理支持的有效性不高; (5) 随班就读工作的有效实行需更多关注合理评价体制; (6)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积极关注其心理品质的发展。
二、设计原理
(一) 理论基础
1.“心理场”效应
心理场即以人的心理为中心组合而成的特定场, 心理场效应指在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相互之间的思想与行为不分离, 经常、持久地存在心理上的感应与相互碰撞, 类似于“场”的作用, 并以集体某种独特的心理色彩与集体风格呈现出来。心理场效应具有潜在性、感染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从本质上说, 是一个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心理环境, 并对每个处于该环境中的个体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随班就读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 一方面需注意观察, 及时发现并改造负性“心理场”环境, 以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 应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心理场”环境, 以期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最大正效应。
2.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理观察学习理论认为, 个性可以通过观察与模仿形成, 榜样的行为特点与效果都会影响人们的个性形成与行为表现。不同年龄特征群体的态度、言行与爱好等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 为随班就读学生选择适合其年龄发展特点的榜样人物, 可以对其学习、思想及品行产生一定的感染力。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指在教师指导下, 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 并以引导、设疑、常识、探究、比较、体验等为基本方式, 实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16]。鼓励特殊儿童与非特殊儿童合作学习, 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同时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
4.灵光效应
在日常生活条件下, 由于人们的信仰或信念不同, 使本来不可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的事物产生良好的效果, 这种效果被称为“灵光效应”。“灵光效应”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原因在于, 当人们受信仰或信念的支配时,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心情绪与活动的积极性[17]。
为随班就读的学生营造“灵光效应”这样的班级氛围, 他们会在不自觉中重塑自己的人格品质, 培养自身的意志, 并形成有利于集体和谐发展的行为习惯。因此, 发挥灵光效应在班级中的作用, 可以成为现实心理健康辅导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5.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 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 向周围弥漫与扩散, 因此, 人们便形象地称这一效应为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影响人际知觉的重要因素。该效应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中, 常常表现为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 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而形成“一好遮百丑”的观念, 而对后进生来说, 对其个体的评价被突出的短处所掩盖, 而被其他群体所忽视其闪光点。
实践证明, 这种片面看法会使后进生放大自己的不足, 从而缺乏而学习的自信心, 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心理环境, 不利于随时就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6.蝴蝶效应
1979年, 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中提到, 一只蝴蝶在丛林的一朵花瓣上, 轻轻扇动一下翅膀, 就有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这种效应称为“蝴蝶效应”, 也就是说, 细小的因素表面上看似关联不大, 但其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 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蝴蝶效应机制是量变引起质变及事物普遍联系的结果。
蝴蝶效应的启示在于: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辅导教师或研究者处处留心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变化, 可以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增进师生沟通提供有效帮助。
(二) 心理健康辅导具体实施方案设计
1.设计目标:
在每周1—2节心理健康的辅导活动中, 结合学生实际, 一方面发挥特殊儿童在班级群体中的影响力, 激发班集体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另一方面促进特殊儿童与非特殊儿童的相互影响作用。
2.依据心理学理论及知识为各单元制定相应的策略, 其方案设计如下:
三、体验展示
通过五单元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会接纳自己与同伴, 他们从认知、行为及情感反应等方面改善了自已以往的处事风格, 下面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体验节选:
(一) 认知方面
1.非特殊儿童体验
(1) 每次大家上学时, 总觉得东东和其他同学都不一样, 他总是独来独往, 不能和我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谁都不会过于关心他的存在。经过这几次活动, 我才发现, 原来他很需要朋友, 我也愿意和他交朋友; (2) 记得以前下课间操的时候, 总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会拿着东东的拐杖“装残疾”, 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好玩, 现在觉得很不应该, 因为我们大家都用了愚蠢的方式找乐; (3) 东东之所以不起眼, 因为他的成绩太差, 我们都不愿意靠近他, 但是, 这段时间通过对他的观察以后发现, 除了成绩靠后外, 他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从来不打架, 也不说脏话。 (4) 当老师让我写如何帮助东东的计划时, 我在计划中写道:东东, 当你吃不完饭时, 我会帮你吃完剩饭;当你碰上障碍物时, 你若不想走, 那就别去学校了, 一节课上不了也没有关系;当你的作业做不完时, 你无须再动脑筋, 我帮你做……后来老师批改了我的计划, 评语说:帮助一个人的时候, 不是盲目的去帮, 而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这样的方法在于能让对方获得成长。于是我想了想,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我把计划改为:东东, 我会帮助你。当你吃不完饭时, 我会提醒你浪费粮食是坏习惯, 以后要根据自己的饭量打饭;当你走路遇到障碍物时, 我会帮你轻轻的把障碍物移开, 这样你便可以顺利的到达学校;当你的作业做不完时, 我会教给你做作业的方法, 以后你就会通过简便方法赢得时间……
2.特殊儿童 (东东, 化名) 体验
我一直以为, 自己若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走路, 就没人陪我玩, 我就没有朋友。但开展活动这段时间以来, 同学们改变了以往对我的态度, 他们对我很好, 原来,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 也是可以获得友谊的。
(二) 情感方面
1.非特殊儿童体验
(1) 以前, 我总把自己当做兔子, 把东东当成乌龟, 我知道, 虽然东东每次走在我面前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我只要加把劲, 就会超过他。因为, 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和我比呢?现在觉得, 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原来是我的无知, 对他, 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2) 在家里, 我被爸爸妈妈的爱包围着, 在学校, 因为我的成绩好, 我也在老师和同学的爱中找到了成就感, 但是, 我从来没有把那么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东东) 放在眼里, 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引起过我的注意, 直到我们这段时间参加活动后, 我才知道, 自己虽然成绩好, 但我却没有爱心, 原来, 我也应该释放自己爱的能力, 关注那些需要爱的小朋友; (3) 以前, 我总觉得东东就像个废人, 他不能跑, 不能跳, 体育活动也参加不了, 看他活着真造孽。当这次“蜈蚣竞走谁第一”的小环节中, 老师让东东扮演我们的颁奖嘉宾, 我们要是哪一组先走到东东面前, 就能领到东东颁发的奖品, 看见他发奖时非常快乐的样子, 我突然觉得, 和一起他分享快乐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特殊儿童 (东东, 化名) 体验
感谢同学们在活动中对我的关心, 在扮演颁奖嘉宾的角色中, 我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同学们对我的接纳, 使我忘记了以前很多不开心的事, 我现在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 在校园五星红旗的上方飞来飞去。
(三) 意志力方面
1.非特殊儿童体验
(1) 老师让我们大家学会观察同学之间的优点, 近两个星期以来, 我把目标锁定在东东身上, 通过观察发现, 他每天上学都很准时, 从来不迟到。昨天下午回家后, 我和爸爸妈妈去种地, 我的手被锄头打起了血泡, 有点疼。今天早上, 我很想以此为理由, 不想到学校上课。我在床上翻来覆去, 就是不想起床, 但后来又想, 东东可能这时已经到学校了, 我不能落后, 他腿脚不方便都能坚持上课, 何况我只是手上有三个小血泡而已, 于是我用脚努力掀开被子, 洗把脸后, 很快往学校的方向跑去; (2) 在“盲人摸象”的小环节中, 我第一次感受到没有眼睛的帮助多么可怕, 眼前感到漆黑一片, 我无助的心找不到去处。此时, 当一个熟悉的声音 (东东) 在给我加油时, 我寻找着声音发出的方向走去, 终于在十分钟以后到达了目的地。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同学给了我前进的信心, 他让我在黑暗中学会了坚持; (3) 我当了监督小组组长, 这段时间自开展活动以来, 我与小组成员将同学们的优点和不足制作成卡片给每一位同学, 以“感谢我自己”、“原来我很棒”、“美丽的我”等标题记录了同学们的优点, 以“枪毙坏习惯”、“和脏话说goodbye”、“不帮你是我的错”等标题记录了同学们的缺点,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小组成员一如既往的坚持, 不仅发现了很多同学优点与不足, 示意他们认识自己, 改掉坏习惯, 同时也使我们在认识其他同学不足的基础上逐步改正了我们以往身上存在的缺点。
2.特殊儿童 (东东, 化名) 体验
老师表扬了我, 我第一次在读书期间获得了表扬, 同学们说要学习我每天坚持不迟到、不早退的好习惯, 我捧着老师发给我的笔记本, 心想, 我会继续坚持我的好习惯。
四、总结
通过采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 开展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后, 对于长期被忽视的特殊儿童来说, 其在他人的关注中逐步找到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同时也获得了友谊。而对其他非特殊儿童来说, 他们在活动前用心准备, 活动中积极参与, 活动后加强反思, 在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下获得了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小红.近25年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变迁—兼论随班就读政策的发展[J], 中国特殊教育, 2013第3期
[2]袁东.创伤后压力失调症视障儿童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6.3
[3]毛荣建, 顾新荣.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3
[4]胡静, 张福娟.论视力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9.6
[5]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7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9
随班就读, 就是让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随班就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及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各级政府要普及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切实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在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的基础上, 以点带面, 全面推开, 不断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在《关于“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强管理, 强化领导, 努力提高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
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 605所, 招收残疾儿童4.98万人, 在校残疾儿童36.29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9.38%和61.12%。相对于全国的其他省和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 无论是在管理上, 还是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都有一定的差距。2010年特殊教育年会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 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校的各类残疾儿童达11 500多人, 随班就读的约4 000人, 还不到35%。
要改变发展落后的现状, 就要找出发展落后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 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支持保障体系, 使随班就读获得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 较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部分残疾儿童的潜能, 促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教育的一体化, 实现真正的教育融合。[2]
二、调查方式与对象
我们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四个城市的27所有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16所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9所特教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由此发现, 不同的人对随班就读持不同态度、有不同认识。
三、随班就读现状调查分析
1.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消极态度
残疾儿童属于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当得到我们的关注。由于各级政府对普通学校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没有硬性规定, 是否接纳取决于各个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 因此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态度和意识显得尤为重要。[3]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消极态度。
(1) 怕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班级的排名
问卷调查显示:在58位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领导中, 有52位担心影响学校的声誉;在102位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教师中, 有79位担心影响本班在全校的排名。
当前, 虽然各中小学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很多地方仍在实施应试教育, 并以高考、中考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好坏。[4]针对小学而言, 为了获得优质而充足的生源, 相互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优质而充足的生源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 而声誉对于一个学校是否能获得优质而充足的生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一些学习较好或个别学习突出的学生身上。[5]在那些领导和教师看来, 如果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势必会影响该学校、该班级的竞争实力。因此,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会拒绝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甚至一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也被拒之门外。
(2) 对残疾儿童不了解, 专业知识缺乏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对残疾儿童有效教育的必要前提。问卷调查显示:在118位普通学校的教师中, 有79位对残疾儿童不了解, 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残疾儿童, 所以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3) 管理难度大
管理难度大是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 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因为管理难度大而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分别占到62.1%和43.1%。
相对于正常儿童, 残疾儿童由于残疾的种类、程度不同, 所以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很多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 不知如何对待残疾儿童, 担心把他们招进来会给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增加难度。[6]
(4) 个人的成就感低
经过教师的辛勤培育, 正常儿童的潜力能被激发出来, 乃至将来成才, 这使普通学校的教师有较高的成就感。而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 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不可能等同于正常儿童。[7]这样一来, 教师对他们付出的精力并不少于正常儿童, 而他们成才的可能性却远远不及正常儿童, 导致教师个人的成就感低。这也是普通学校的教师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少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问卷调查显示:表示愿意接纳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在自己的学校或班级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分别占13.4%和13.6%。尽管这个比例很小, 但也是可喜的, 它体现出观念的转变, 表明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
(1) 关注、关心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在9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普通学校的领导中, 有5位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约占55.6%;在16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普通学校的教师中, 有14位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占87.5%。他们普遍认为, 我们应该关注、关心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2) 对残疾儿童有所了解, 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11位教师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其原因在于, 他们具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的知识。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原广西南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在几年的学习中, 他们不仅掌握了较为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他们而言:当年, 没有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 实在是一种遗憾;而今, 可以在普通学校教导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8]当然, 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其他教师, 他们也更加发自内心地了解、关注和关心残疾儿童。
(3) 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有一定的倾向性
问卷调查显示:在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上, 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普通学校, 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大多是肢体残疾和听力残疾的儿童。其中, 选择肢体残疾儿童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分别占49.3%和35.6%, 选择听力残疾儿童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分别占31.3%和51.7%。而智力落后以及其他种类的残疾儿童却很少被选择。究其原因, 他们认为:肢体残疾儿童虽然行动不便, 但智力水平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差别。例如, 聋童除了听觉障碍之外, 其他方面对学习影响不大, 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更何况大多数聋童可以通过助听器来接受教育。而那些智力落后以及其他种类残疾的儿童则与正常儿童差距较大。例如, 智力落后的儿童学习能力差, 不受约束, 不容易管理;又如, 盲童自理能力差, 行动和学习等方面都有不便之处。[9]
3. 大多数残疾儿童的家长对随班就读存有顾虑
残疾儿童能否顺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的想法。问卷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家长 (占33.9%) 表示愿意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些家长的普遍共识有两个:一是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能与正常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 正常儿童的言谈举止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特教学校教材难度偏低, 到普通学校可以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 能学到较深的知识。[10]而多数家长 (占66.1%) 还是心存顾虑的, 他们不愿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1) 担心孩子受欺侮
家长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普通学校被孤立, 受欺侮。毕竟, 这些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如果普通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疏忽了, 那么残疾儿童很可能会受到个别正常儿童的排挤、戏弄甚至殴打。
(2) 担心教师放任自流
家长的另一个担心就是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不理睬。一方面, 教师有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知道如何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教导;另一方面, 教师精力有限,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11]总之, 如果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那么随班就读势必会变为“随班混读”。这样下去, 必然会使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因为学习跟不上而最终回到特殊教育学校。
(3) 担心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将来的发展
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在学习、行动等方面必然会有一些不便, 而正常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难免自私、娇气。所以, 正常儿童很难慷慨地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 以至于残疾儿童在很多方面困难重重。再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 残疾儿童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 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到将来的发展。[12]
4. 其他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落后还存在其他几方面原因。
(1) 经费问题
很多学校经费紧张。如果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那么学校的教学成本就会增加、办学经费就会紧张。
(2) 教师待遇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师费力不少, 待遇却不高。
(3) 教师的考核标准问题
大多数普通学校是以升学率和班级在学校里的排名来衡量和考核每一位教师的。如果班上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那么很可能影响该班的升学率及其在学校里的排名, 最终影响到在该班任教的各位教师的年终考核。因此, 缺乏对随班就读教师客观的评估和考核是制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一大原因。
四、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培训势在必行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状况、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特殊学校的学生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和认识, 可以看出, 随班就读培训的质量与数量, 直接影响到我国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随班就读教师, 仅靠师范教育的单一途径是不能解决的。
首先, 国家必须统筹安排, 协调教育、民政和医疗卫生等部门, 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集体力量, 利用有效资源, 加大培养力度, 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国家要为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及教师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证。[13]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组织、加强管理, 制定健全的随班就读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 并为教师受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特殊教育行政领导和研究机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教研人员, 必须统筹协调, 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咨询、研究和服务等。
其次, 发挥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的资源中心作用, 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和咨询。[14]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 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管理理念, 又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和科研工具, 还有极富针对性的小班授课。我们完全有理由充分发挥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的资源优势, 在科研管理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他们在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中的基地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讲学和观摩等形式, 对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具体、形象和直接的培训, 同时也为他们日后的相互联系和交流提供条件和机会。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10
关键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心理障碍,教育策略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形式。我国的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接纳一到两名 (最多三名) 轻度残疾儿童———主要是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儿童, 并使之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的组织形式。
建立以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教办学模式, 投资少, 见效快, 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满足家长“选择就近入学, 以便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一现实需要, 符合我国国情。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随班就读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保证残疾儿童健康、和谐地成长。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产生, 在客观上存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因素, 但主要还是由于他们受身体缺陷、损伤, 感觉神经功能障碍, 智力不足等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 残疾孩子缺乏自信, 大多存在自卑的心理。他们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 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 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 遇事畏缩, 喜欢独处, 缺乏竞争的勇气。他们还由于升学、就业等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 对未来丧失信心, 有些残疾儿童更是不思奋发, 自暴自弃。
其次, 残疾孩子多疑。由于身体的原因, 他们心理脆弱, 情绪不稳定。他们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 对人际活动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当周围事物出现时, 不管与自己有无联系都会表现出疑虑、激动甚至反感、暴躁等情绪, 并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举止行为充分流露出来。
第三, 残疾孩子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 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 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也不愿做, 一味地等、靠、依附于他人, 自主自立能力很差。
作为教师, 应该增强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放在第一位, 这会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
一、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 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律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写到, “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在对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 教师对他们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要将爱护与要求相结合, 既不要搞特殊化, 也不要苛责, 做到以平常心对待, 按特殊性处理。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 要具体分析, 耐心指导, 帮助孩子选择坚强, 切不可过分地怜悯和护卫, 降低孩子的斗志。潜意识中对待残疾儿童的怜悯或偏爱, 会使教师不自觉地容忍他们的某些无理、任性的行为, 过分的宽容又会使他们养成依赖思想, 最终无法真正自立自强。因此, 在必要的帮助和体谅之外, 教师要尽量使残疾儿童受到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受同样规则的制约;引导残疾儿童增强自信自律意识, 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从自己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 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
二、充分挖掘残疾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其学习能力, 使其掌握生存的本领
给残疾儿童学习的机会, 是为了便于使他们形成各种能力, 使之成为未来生活的依靠。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尊重残疾儿童的人格与需要, 扬长避短, 放大他们的闪光点,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 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 得到发展, 把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 他们会觉得“我也能行”, 日积月累, 就会获得一种精神———不断追求成功, 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习得一技之长, 把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其在集体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教师在充分了解残疾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要逐步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生活, 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运用残疾儿童心理补偿功能, 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让他们与普通学生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协作互助, 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情感, 学得知识, 增进友谊, 使他们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热爱集体, 关心他人, 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同时, 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 引导周围正常儿童接纳和关心残疾儿童,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同学的亲情。
四、细化过程、加强管理, 提高随班就读教育的实效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11
【关键词】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课程建设;构想
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十一五”期间,全国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占特教在校生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0%以上。因此,残疾孩子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是我国对残疾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既是我国特殊教育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更是我国普通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样,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惠及残疾学生及家庭,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师范院校《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程建设的前提
目前,在我国普通中小学开展的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工作,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此项工作的需要,导致随班就读工作举步维艰。为此,教育部在2012年12月曾出台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突出强调坚持“特教特办”、坚持质量数量并重、坚持特殊普通兼顾等“三个坚持”,为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培养和培训师资队伍,提出了重要的方向。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的状况,提高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从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就必须通过实施“高校师范类专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程建设”工作,全面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观、差异教学能力,以及必要的教育特殊儿童知识、技能和情感基础,才能起到大面积提高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教育质量。而该课程坚实的具体实施构想主要有两大方面。
二、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及时间节点构想
(一)阶段目标构想
(1)准备与启动项目阶段:各省、市、自治区对此工作作出要求,并在部分师范院校进行试点,各试点院校要召开“高校师范类专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程建设”专题会议,明确工作重点和要求,制定保障措施和机制,明确课程建设的推进时间,组建专家启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编写研讨及相关准备工作。
(2)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项目实施阶段: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试点师范院校进行课程建设试点论证工作,为了稳妥起见,可先依托一所实力雄厚的师范本科院校为改革试点院校,全面修订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选修)课程。
(3)深化项目实施和总结提高阶段:在试点开始的基础上,各试点院校要加大对课程开设后的质量跟踪和效果反馈工作,专题研讨课程实施与改革情况,全面总结试点师范院校《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程建设试点成果。
(二)时间节点构想
如果按照当前设计构想,到秋季新学年开始后进行试点,那么笔者认为,该课程建设以以下时间节点进行规划较为合适。
1.2013年9月—11月,有针对性的开展以相关省(区)为基础的随班就读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及需求情况调研;制定试点师范院校“高校师范类专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完成课程教材编写队伍组建及《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定;选择1—2个试点专业,并完成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论证工作。
2.2013年12月—2014年8月,各试点院校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完成《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教材编写;完成《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专业教师的调配,并及时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教师轮训工作;完成该门课程开设前的相关教学、教务准备工作;按照课程要求配齐配足基本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3.2014年9月—2014年12月,在各省市自治区在试点院校中正式开设《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选修)课程,并加强试点的督导和跟踪,掌握教学实施情况和效果。
4.2015年1月—2015年7月,在试点初步完成的基础上,各师范院校全面开设《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选修)课程,并进一步加大督导和跟踪力度,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研究与反思、总结、形成课程建设系列成果,并申请省级精品课程,不断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5.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各省市自治区对该课程试点及推广情况进行总结,并最终形成《高校师范类专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实施报告》,全面总结项目试点实施情况,并建议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该课程试点建设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程建设的措施构想
(一)改革措施构想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选修)课程建设体制,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教材建设的院校,由校长领导该课程建设工作,教学管理机构全面履行课程建设、教材研究、教材评价等工作职能。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的决策,院校的督导评估机构负责课程建设的咨询和评审工作。
2.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一是严把教材建设的质量关。按照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需要组织权威专家编写教材,以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新编写内容,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丰富教材形式,并将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应用到教材编写当中,确保课程开设高水平教材的出版,并争取选择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以扩大出版教材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
二是严把课程开设主讲教师的质量关。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在全院范围内遴选和聘请省内外知名教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程主讲教师队伍。
nlc202309011118
三是严把过程管理关。学院根据立项建设进度安排,对该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同时对结项验收的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加强管理,督促检查,重点支持,提高试点项目建设的质量,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及时推广,扩大应用
根据项目试点实施效果和结题验收成果,试点院校起草《关于在普通高校开设<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课的实施意见(建议稿)》,提交给省教育行政部门,对该课程试点建设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全面带动全省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创新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配套政策构想
1.经费资助配套构想
一是自立项之日起,由各院校专门划拨项目建设资助经费。资助经费数额根据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确定,按年度拨付,直至项目试点验收合格为止。
二是各院校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概论》(选修)教材编写,给予相应的专项建设资金,确保教材及时出版和使用。
2.教学条件配套构想
各普通师范院校要优先保障该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基本条件、图书设备条件、对外交流条件等,确保该项目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3.师资队伍配套构想
各普通师范院校要通过多渠道遴选的办法,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并加强教学研究,确保该项目实施的成果能得到真正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教育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http://www.gov.cn/jrzg/2012-12/13/content_2289807.htm.
[3]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
http://www.snedu.gov.cn/news/wtwj/201204/12/4820.html.
[4]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7/06/c_121629066.htm.
【作者简介】
王越群(1959— ),男,陕西大荔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决策与管理研究。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12
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 49%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随班就读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存在“随班不随学”的现象,因此,提升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成为比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更为迫切的教育问题。
在我国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活动中,家长参与对随班就读儿童和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当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对个别家长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北京市城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及其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四所小学的1 ~ 6年级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在调查结束后,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对个别家长进行深层访谈。本研究采用SPSS 17. 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 1 随班就读儿童家庭情况及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情况分析
表1显示,大多数( 60% ) 随班就读儿童家庭结构为三代人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住在一起。在所调查的特殊儿童家庭中,特殊儿童属于独生子女的居多; 特殊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50% 。
从这些方面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子女数量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其子女的学校教育。从家庭结构来看,在三代人家庭中,特殊儿童父母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 对于那些属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儿童,家长的精力投入会比较集中。
3. 2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3% 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经常在家辅导孩子做作业,67% 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而对于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却只有3% 的家长会经常关注,有13% 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西方特殊儿童家长与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参与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不同,他们更重视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业发展有所忽视。
只有10% 的家长经常给学校提供一些教学建议,在了解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安排上则有50% 的家长经常向孩子的班主任询问、了解。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家长询问的内容大多是当天所讲内容、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及孩子的作业等,而对于孩子以后的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学期计划等都不是很关注。
英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有四种,按照参与深度递增的顺序依次是: 专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费者模式和协商模式。当然随着参与深度的增加,对于家长的个人素质、参与动力、参与能力等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停留在专家模式上,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安置拥有决定权,对家长具有决定作用,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对象。
3. 3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对参与作用﹑能力及家校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表3显示,家长一方面肯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又对自己的参与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做深入访谈时,一位家长说: “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特殊教育没有深入研究,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很大可能是不正确的,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很忙,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这位家长的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满足家长对所需技能方面的知识和培训的需要。
还有的家长担心多提意见或询问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家长虽然想了解学校教育工作安排,但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这种想法和行为的背后原因如下: 第一,是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关系的不平等所致,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探讨特殊儿童的教育。第二,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信息不能共享,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缺乏一致性。
只有16% 的家长认同“家长负责‘养’孩子,教师负责‘教’孩子”的观点。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在多方面的合作,是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基础。
4 结论
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93% ) 经常辅导孩子做作业,大部分( 67% ) 家长经常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只有极少数家长( 3% )经常询问孩子的行为表现,只有少数( 10% ) 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提供教学方面的建议,极少数家长( 4% ) 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其他事情并不关心。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家长参与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认为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不满意,并没有满足家长参与的要求。
5 建议
目前,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低,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这与我国上海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体现了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堪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 1 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要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是家校合作良性发展的基石。学校和教师应向随班就读儿童家长提供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
5. 1. 1 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可以做出规定,明确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某些方面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一起管理学校、解决孩子在学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孩子的学校教育结果负责。通过这种形式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教师是如何教孩子知识,孩子是如何学的,家长就可以判断这种教育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家长和教师可以相互表达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时,可以招募家长作为志愿者给学校以有力的支持,这样家长既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又可以了解学校的活动。学校应建立一种简洁而清晰的活动描述,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技能、时间、个人目标等方面来选择所要参与的活动。
5. 1. 2 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
家长除了参与学校管理,还应该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家长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家长而言,正像一个职业教育者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一样,家长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提高其育儿能力。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通过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及其兴趣﹑需要﹑性格和行为等心理特点,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家长参与有助于教师了解了家长的需要和期望,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再次,教师在与不同家庭结构或社会地位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获得了大量经验和信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5. 1. 3 切实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可以建立自己的组织,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方面起带头作用,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参与旨在改善其子女的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同时,在委员会中,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传阅相关资料,一起讨论有关问题,如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充分听取并考虑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5. 1. 4 建立家长咨询服务制度
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咨询中心”或“接待日”接待来访的家长,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教育难题,也可定期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给予心理安慰,使家长和孩子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在家校联络上,学校可以为家长专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网络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互动和服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网站上对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答复; 家长还可以在网上和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教师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他们的苦衷; 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彼此介绍教育经验,互相勉励。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做好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
5. 2 切实提高普通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能力
现在,随班就读儿童所在班级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教育教师,他们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和训练。普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开设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如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特殊儿童教学法、手语和盲文等,以及特殊儿童家长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师具备足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才能积极改进现有家长工作,主动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从实际出发照顾不同家长的差异,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和引导家长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家长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儿童教育。
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研究表明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具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对参与学校教育持积极的态度,但对目前家校合作的模式和效果评价不高,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推荐阅读: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12-08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教育教学学后感11-29
关注特殊儿童10-25
关爱特殊儿童总结07-03
特殊群体儿童11-05
残疾儿童特殊教育12-04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表05-13
特殊儿童工作总结05-31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08-18
关爱特殊儿童的文章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