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2024-12-08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精选11篇)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1

1 前言

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 49%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随班就读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存在“随班不随学”的现象,因此,提升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成为比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更为迫切的教育问题。

在我国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活动中,家长参与对随班就读儿童和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当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对个别家长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北京市城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及其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四所小学的1 ~ 6年级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在调查结束后,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对个别家长进行深层访谈。本研究采用SPSS 17. 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 1 随班就读儿童家庭情况及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情况分析

表1显示,大多数( 60% ) 随班就读儿童家庭结构为三代人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住在一起。在所调查的特殊儿童家庭中,特殊儿童属于独生子女的居多; 特殊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50% 。

从这些方面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子女数量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其子女的学校教育。从家庭结构来看,在三代人家庭中,特殊儿童父母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 对于那些属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儿童,家长的精力投入会比较集中。

3. 2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3% 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经常在家辅导孩子做作业,67% 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而对于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却只有3% 的家长会经常关注,有13% 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西方特殊儿童家长与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参与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不同,他们更重视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业发展有所忽视。

只有10% 的家长经常给学校提供一些教学建议,在了解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安排上则有50% 的家长经常向孩子的班主任询问、了解。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家长询问的内容大多是当天所讲内容、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及孩子的作业等,而对于孩子以后的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学期计划等都不是很关注。

英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有四种,按照参与深度递增的顺序依次是: 专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费者模式和协商模式。当然随着参与深度的增加,对于家长的个人素质、参与动力、参与能力等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停留在专家模式上,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安置拥有决定权,对家长具有决定作用,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对象。

3. 3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对参与作用﹑能力及家校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表3显示,家长一方面肯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又对自己的参与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做深入访谈时,一位家长说: “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特殊教育没有深入研究,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很大可能是不正确的,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很忙,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这位家长的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满足家长对所需技能方面的知识和培训的需要。

还有的家长担心多提意见或询问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家长虽然想了解学校教育工作安排,但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这种想法和行为的背后原因如下: 第一,是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关系的不平等所致,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探讨特殊儿童的教育。第二,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信息不能共享,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缺乏一致性。

只有16% 的家长认同“家长负责‘养’孩子,教师负责‘教’孩子”的观点。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在多方面的合作,是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基础。

4 结论

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93% ) 经常辅导孩子做作业,大部分( 67% ) 家长经常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只有极少数家长( 3% )经常询问孩子的行为表现,只有少数( 10% ) 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提供教学方面的建议,极少数家长( 4% ) 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其他事情并不关心。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家长参与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认为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不满意,并没有满足家长参与的要求。

5 建议

目前,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低,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这与我国上海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体现了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堪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 1 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要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是家校合作良性发展的基石。学校和教师应向随班就读儿童家长提供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

5. 1. 1 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可以做出规定,明确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某些方面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一起管理学校、解决孩子在学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孩子的学校教育结果负责。通过这种形式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教师是如何教孩子知识,孩子是如何学的,家长就可以判断这种教育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家长和教师可以相互表达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时,可以招募家长作为志愿者给学校以有力的支持,这样家长既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又可以了解学校的活动。学校应建立一种简洁而清晰的活动描述,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技能、时间、个人目标等方面来选择所要参与的活动。

5. 1. 2 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

家长除了参与学校管理,还应该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家长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家长而言,正像一个职业教育者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一样,家长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提高其育儿能力。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通过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及其兴趣﹑需要﹑性格和行为等心理特点,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家长参与有助于教师了解了家长的需要和期望,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再次,教师在与不同家庭结构或社会地位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获得了大量经验和信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5. 1. 3 切实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可以建立自己的组织,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方面起带头作用,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参与旨在改善其子女的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同时,在委员会中,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传阅相关资料,一起讨论有关问题,如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充分听取并考虑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5. 1. 4 建立家长咨询服务制度

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咨询中心”或“接待日”接待来访的家长,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教育难题,也可定期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给予心理安慰,使家长和孩子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在家校联络上,学校可以为家长专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网络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互动和服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网站上对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答复; 家长还可以在网上和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教师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他们的苦衷; 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彼此介绍教育经验,互相勉励。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做好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

5. 2 切实提高普通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能力

现在,随班就读儿童所在班级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教育教师,他们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和训练。普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开设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如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特殊儿童教学法、手语和盲文等,以及特殊儿童家长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师具备足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才能积极改进现有家长工作,主动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从实际出发照顾不同家长的差异,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和引导家长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家长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儿童教育。

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研究表明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具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对参与学校教育持积极的态度,但对目前家校合作的模式和效果评价不高,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途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2

——以A某为例

【摘要】: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现象。导致脑瘫的原因有很多种,脑瘫之后的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或者是姿势异常,还有可能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甚至癫痫等状况。对脑瘫儿童进行智力检查,会发现这类儿童,智力通常都偏低,出现中度智障的状况。脑瘫儿童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而且语言也有障碍,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以及生活。根据目前现有的数据显示,脑瘫儿童一般很难和正常的小朋友一起上学,本文对一例中度脑瘫儿童随班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跟踪调查了其一个学期的就读情况,对其跟班就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这类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脑瘫儿童 随班就读 个案研究 残疾人社会工作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3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3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3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4

1、生态系统理论...........................................................................................4

2、需求理论...................................................................................................5

二、个案基本情况........................................................................................................5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5(二)家庭情况..........................................................................................................5

(三)教育情况.....................................................................................................6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6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6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6

2、课业学习...................................................................................................7

3、班级融入与接纳.......................................................................................7(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8

四、总结........................................................................................................................9

“随班就读”一词最早出现于国家文件中是在1987年,同年的12月,原国家教委提出让大多数轻度的脑瘫儿童在学校随班就读。1988年,国家又把特殊类学生随班就读作为了一项政策,让特殊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随班就读的政策的提出,让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得到了改善,适当缓解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但这一政策还很局限,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特殊教育的普及以及发展的要求。

一、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环境

(一)随班就读的环境

脑瘫儿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地下,空间思维不足,以及运动障碍这几个方面。在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其右脑的功能,针对其问题,设置各种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从认知方面的训练入手,并且开设音乐治疗、引导式教育等,让患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锻炼和治疗,尤其是关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训练,这些对脑性瘫痪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脑性瘫痪儿童提高其智力水平,更好的适应学习。

1987年,我国就开始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的试验,选取了15个县、市,开设了脑瘫儿随班就读班。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脑瘫儿的就读学校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普通的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障、语言障碍、听障、视力障碍的儿童。一般普通学校招收的儿童中不包括智力障碍的脑瘫儿童。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是有很多的适龄脑瘫儿童无法入学,得不到教育,甚至有一些严重的脑瘫儿童只能留在家里或者一些机构,没有学习的机会。

(二)随班就读政策分析

进入普通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情况也不甚理想。没有全部得到教育和康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中,只有少数几家学校针对脑瘫儿童开设了教育康复。1994年5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针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进行了工作会议,并且对该阶段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政府以及学校在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事件中的职责。同年的7月份,原国家教委将随读班定义为普及脑瘫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大力提高脑瘫儿童的入学率以及义务教育。这些政策得到了落实和推广,改善了脑瘫儿童的入学情况,政府还对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对接受脑瘫儿童入学的学校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并且规定学校应该有义务对适龄的脑瘫儿童提供随班就读条件,并提供康复帮助。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脑瘫儿童的随班就读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就读人数也在大大增长。1992年至1995年的脑瘫儿童读人数分别为1.53万人、8.83万人、11.53万人、18.96万人,在1992至1995年间,脑瘫儿童随班就读人数增长的最快,1993年相比1992年增长了7万多人,1995年相比1994年涨幅又有提高,增长了64%,这些数据说明了国家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社会工作理论支撑分析

1、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表明了,社会上的所有环境都可以看做是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可以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个体和整体是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的。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体和整体可以将对方改变,重塑对方。社会工作方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也即是着重于将环境的阻力化为零,使人们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同时还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是常常用于社会工作者干预个体的四个层次。对于在脑瘫儿童来说,其教育和社会支持的缺失使其更容易使其的人生的社会功能缺失,致使今后的成长、发展收到阻碍,不能完成社会化。社会工作者并为其提供一个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教育环境,提供相应的心理引导,使其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康复。

2、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它把人的需求总结为五类:生理、安全、归属和爱求、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五类需求是有主次的,就好像金字塔一样,排在最底端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也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高层次需求,这些需求都得以满足的时候也正是人的舒适感达到最顶端的时候。鉴于案主是脑瘫儿童,他们不仅身体机能受损,智力也低于常人,不能与一般儿童一样理解社会、知识、教育等元素,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只有知道案主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案主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一)脑瘫儿童个人情况

A某,性别女,今年12岁,患有痉挛性中度脑瘫。从2岁多开始,便在家附近的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专业物理治疗直至6岁。7岁时可独立行走,但只能行走200米左右,且不能被旁人触碰,一碰便摔倒。现今无法自理,吃饭、穿衣需要家人从旁协助;讲话吐字略模糊,音律节奏感强,爱好绘画;有社交意识,对待社工也比较礼貌,但是存在社交障碍,不大情愿与人交往。(二)家庭情况

A某是家中的第二位孩子,家住县城,家境条件原本比较优渥,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父亲在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公立小学做行政工作。A某诞生后,母亲曾停薪留职3年去照顾A某,后因家庭压力复职,由外婆平日里照顾A某。家庭经济也因治疗康复A某变得比之前紧张。A某的哥哥比A某年长三岁,是健康儿童,对A某比较关心,时常帮助妹妹吃饭、识字等。家中成员对A某都比较关心,A某与母亲、外婆较亲近,比较听哥哥的话。

(三)教育情况

A某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在c特殊教育培训中心接受了个别化特殊教育服务和康复教育。6岁便开始在该中心特殊教育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认字、数字和字母,在10岁前完成了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等课程。A某在固定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习,帮助其手部控制的情况下在固定的格子里写字,写的速度在10个字/分钟左右,是一般儿童的三分之一速度。A某在训练后基本的口头语言表达已经具备有其逻辑,但逻辑和常人有异,且语音有些模糊,只有和A某相识较久的父母、家人和老师能听懂。A某性格较敏感,对自身境况比较清楚,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学习意识明显,有较强的好胜心;喜欢艺术类的学科,学习态度好,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

三、个案随班就读的介入研究

12岁的A某通过父母的关系联系到d中心小学的三年级班级随班就读,社会工作者在其进入随班就读的第一学期对其进行跟踪介入,协助其适应随班就读的环境,融入班级集体,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案进入班级情况

1、第一天:班会介绍消除差异

A某进入班级的当天是正式的开学日,她所在的班级有32名普痛小学生和1名肢体残疾学生(B同学)、1名脑瘫学生(A某),共34名学生。刚开始时,A某由于脱离了熟悉的环境有些慌张,也对看到学校内的同学有些好奇;相对来说,班级内的小学生对A某和b同学就比较好奇,课间休息时会有同学和A某主动问话,A某都在社工的协助下回答了。随后,社工与班主任开展了一次班会,对班级成员都进行了互相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还鼓励班级同学展示特长。社工为A某提前准备了一副A某的绘画,并鼓励A某讲解画的内涵。A某讲解时比较模糊,社工鼓励同学主动上去为A某翻译,终于将A某的特长展示出来。随之,班主任班主任将A某从出生到现在的经历编成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再次表扬A某的绘画,使A某的自信心大为增强。故事和绘画不仅使班级同学了解了A某,更激起同学们的同情心,很顺利地接受A某的“怪异”姿势和形态,热情欢迎他加入班级。

A某放学返家后,主动和母亲、外婆说起学校的事情,并在看书后主动整理书包,与之前在教育机构的抗拒行为大相径庭。

2、课业学习

(1)提前准备,做好预习:新课时,由社工介绍该课目标,对课程内容大致的讲解,使A某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辅助做一小部分课后练习,为参与课堂互动增加筹码;在家庭中,父母也给与一定的辅导。

(2)课堂上给与表现机会:语、数学科教师至少每节课给A某一次发言机会,A某是个爱表现的孩子,这大大地提升他的专注力和学习的兴趣。

(3)简化笔记及跟进全班教学:社工、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分析研究,决定由班主任每次将教案打印成稿,A某只需要在课本和教案上画线,标示重点。

(4)个别化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主要是量的减少和答题方式的变化。每种题型减少三分之一的题量,比如语文抄写生字,普通同学抄写3遍,组三个词,A某只需要抄写二遍,组二个词,剩下的三分之一的题以口头的方式完成,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3、班级融入与接纳

开学时的一个星期,班级同学因为与A某还处于偶然的接触的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怀着好奇心去对待,即在短时间内能从同情、关爱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愿意作仁义之举,但时间一长,两个月之后。由于A某的一些“不良”习性和行为,如比较敏感、容易记恨同学,上课的一些小动作(A某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说话不清晰逐渐显露,导致一些同学对她态度不佳,A某生活的环境较为单纯,一时间还不会分辨,所以没有察觉,情绪上没有太大波动,行为上也没有表现出来。

一般情况下,对于班上的脑瘫儿童,正常儿童的态度是不接纳的。脑瘫儿童不被接纳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脑瘫儿童更不上学习的进度,学习理解能力差,二是,脑瘫儿童异于正常儿童的行为或者语言。脑瘫儿童常常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干扰到其他正常的儿童,经常会发出奇怪的声音,并且无理取闹,情绪波动也很强烈,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脑瘫问题在与正常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不愉快的现象,正常儿童也会对脑瘫儿童产生厌烦的情绪。

在班级里,正常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接纳脑瘫儿童,但在具体的事情上,并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这就会导致正常儿童认知与行为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在一些有随度儿童的班级,其正常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可能会不如没有随读脑瘫儿童班级的学生积极,长此以往,会导致正常学生对脑瘫儿童不友好、不接纳的态度日益严重,降低了其对脑瘫儿童的关爱程度。(三)影响随班就读脑瘫儿童融入的因素探讨

一般普通小学生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要比看见或者从未接触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的态度要积极,所以接触和沟通,是两者之间增进了解的有效途径。所以多接触脑瘫儿童,能够帮助更好的接纳他们。接触的方式可以使一起玩耍、游戏等,通过这些特殊的交流活动,让正常儿童与脑瘫儿童之间产生感情。正常儿童在于脑瘫儿童玩耍游戏之时,也能激发正常儿童对脑瘫儿童的保护和帮助的欲望,让他们在帮助脑瘫儿童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调动他们帮助脑瘫儿童的积极性。没有接触过或者从未见过脑瘫儿童的小学生则没有这些概念,所以他们对待脑瘫儿童的态度并不积极。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脑瘫儿童的态度,还在于老师对其的引导,老师在协调两者的关系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对脑瘫儿童有更多的了解,掌握脑瘫的知识,对待脑瘫儿童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区别对待,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好脑瘫学生。目前很多从事脑瘫学生的教育工作的教师,对脑瘫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没有针对其特点和需求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及康复课程,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没有过多的帮助。

脑瘫儿童在随班就读之后,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对脑瘫学生的教育应该渗透与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充足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不是仅仅只有康复课程中才对他们进行康复练习。从事这方面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全面的教学知识,拥有康复方面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帮厨脑瘫学生进行康复和学习,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总结

脑瘫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学习和康复效果要远好于在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由于可以与其他正常儿童接触,对于脑瘫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都有很好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长远的影响脑瘫儿童今后的发展。脑瘫儿童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和康复需要得到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在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中成长。综合对个案的调查和跟踪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随读班的环境并不理想,应该从教育以及引导正常学生的角度入手,提高和优化脑瘫儿童的随读环境,让脑瘫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康复。

加大对脑瘫儿童随度办的扶植,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并且对随度班的规模进行扩大,提高脑瘫儿童教育质量。整合教学资源,为脑瘫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找到融合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切入点,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都应该大力支持对脑瘫儿童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接纳他们,并为其提供教育帮助和支持,如果脑瘫儿童想要转换教育安置机构,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转换通道,尽可能的为脑瘫儿童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3

一、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堂相对于语文有些单调、枯燥,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创设情境,积极开展活动,恰当的学习情境能够有利于促进随班就读儿童自己主动学习数学。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活随班就读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知识,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情境的创设,选择儿童身边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随班就读儿童主动进行探索知识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例如在教学《位置和方向》的时候,我利用学习特有的定向行走的校本资源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校园环境中边走边学,孩子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而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东西南北方向的基础上,理解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含义,初步感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在整个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孩子,充分调动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特别关注随班就读儿童的表现,发现他们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进入教室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校园平面图,让孩子们玩拼贴游戏,他们在精心预设的情境中,着眼学校大环境的布置,并且能够很快说出校园当中各个共用设施的方位,并且拼贴出来,随班就读儿童表现也非常突出,活动帮助他们奠定了学好知识的基础,为他们学好数学夯实了根基。

二、开展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并非狭隘的独自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理分组,让先进带动后进,让后进在合作中学习先进的思维方法,获得思路启迪。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孩子们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学习状态的提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必须要让随便就读儿童融入到集体当中,让他们尽可能和其他学生一起合作学习,踊跃交流,共同经历动手操作,动脑探究,积极讨论等学习的过程,经历不同的思维过程,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多次经历合作的过程,随班就读儿童就能够获得反思和修正的机会,慢慢地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时候,可以提供大量的实物,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动手玩起来,他们在摸一摸、堆一堆、搭一搭以及数一数的过程中感受到平面和立体的不同特点,通过把物体进行比较,加深了对于这些事物特征的认识,不但能够帮助随便就读儿童进行空间观念的建立,而且在活动中培养了随班就读儿童和其他学生的感情,让彼此的关系更加融洽,孩子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不再单纯以学习成绩进行相处,而是掺杂了更多的感情因素。在学习数轴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来到操场,在亲身经历的体验过程中,认识数轴,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巩固正负数的相关知识,随班就读儿童和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他们在讨论中感悟所学知识,探索学习的方法,就不同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思考,促进了知识的增长,更新了知识结构。

三、注重实践活动

皮亚杰认为: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实践活动能够改变单调、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让学习变得富有趣味。特别是随班就读儿童,他们由于先天智力或者后天习惯上的不足,学习基础较差,如果单纯听讲,也许一会儿工夫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引导随班就读儿童动手操作,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例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活动:马上是儿童节,我们要邀请别的班级的同学来我们班和我们一起联欢,你们认为我们要做哪些准备活动呢?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开动脑筋,随班就读儿童也不甘示弱。全部同学开始议论纷纷,后来发现整个课堂乱成了一锅粥,都觉得效率太低,于是开始进行分工,就联欢的问题进行分解,梳理出相关的头绪,如美化教室、安排节目、采购食品和其他班级进行对接等,教师适时给随班就读儿童委以一定的任务,让他们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显身手。在联欢会上,看到随班就读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笑容满满,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爱学生,充分调动起随班就读儿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要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机会,孩子们包括随班就读的儿童也会给我们一个惊喜,他们就会变得愿意学习。

浅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 1988年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 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以随班就读为主体, 这是因为: (1) 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 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2) 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 深受家长欢迎。 (3) 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一体化”, 实现教育融合。

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 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 (1988—1992) 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 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 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 (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 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睢宁县现有普通中小学共计70多所, 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214人, 其中三类残疾儿童165人, 在校160人, 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 就近入学学习, 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 方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迅速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义务教育有机结合, 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一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就近入学, 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二是有利于推进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同一环境中接受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三是有利于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交流, 建立相互融通、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的联系机制;四是有利于增进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相互了解, 提高普通儿童扶残助困的意识, 弥补特殊儿童的情感缺失,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开展随班就读的研究不仅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又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科研课题。通过开展随班就读研究, 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提高了听障学生的听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 这种方式增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 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其他国家的融合教育趋势、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进行教育创新的机会。由于随班就读符合我国的国情, 符合广大残疾儿童少年的切身利益, 从一开始就深受欢迎, 并不断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工作的管理一般实行市区县分级管理, 以区县负责为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 其他各部门协调管理的体制。教育局分管主任领导, 基教办或初教科具体负责。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其他有关部门重视这项工作, 加大工作力度, 才能切实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是各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经验。

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一个健全的随班就读管理体系,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随班就读管理规章制度:包括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随班就读工作奖惩制度、资源教师管理制度、资源教师的岗位职责、个别化教育制度及随班就读教研组建设制度等, 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长期建立特殊学生的个人发展档案。将特殊学生的医生鉴定、教委批复、特殊学生异动表、花名册、个别辅导计划、座谈记录、教师评语和总结等均收集整理成册, 做好特殊教育资料档案管理, 为进一步深化特殊教育提供过程资料。在师资培训方面要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 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领导作用、骨干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教师集体的团队协同作用, 为教师开展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坚持开展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教学研究活动, 使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促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开展随班就读的措施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特殊儿童的直接管理者, 这些教师必须对班上的特殊儿童有具体的了解, 比如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学困生心理障碍等。每位教师必须关心、爱护、鼓励、不厌弃特殊儿童。这些教师在班上还要营造好关心、爱护特殊儿童的氛围。在教学之中, 教师从备课就要想到特殊儿童, 设计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和一些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于特殊儿童, 还要个别辅导。有了良好的氛围, 有了教师的精心呵护, 特殊儿童在各方面都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2. 充分发挥特教资源室的作用

特教工作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每个学校都应有特教工作的长久计划, 建立特教资源室, 并有专人负责特教工作。特教资源室不仅要记录、保存好特殊儿童成长档案, 更重要的是让特殊儿童在资源室单独地享有个别化教育, 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3. 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的作用

随班就读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就是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 他们对特殊儿童的身心情况比教师了解得早。家庭是孩子的另一课堂, 虽然家长们并不需要走上讲台, 但他们却在这没有课的课堂里, 在这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之中, 在这既无教本又无教案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课的“课堂”中进行着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长文化水平的不同, 他们对孩子的认知、需求、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正确引导家长, 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 信任自己的孩子, 教育自己的孩子。

4. 充分发挥特殊儿童自身的作用

俗话说,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一些特殊儿童也许存在着这种现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我们要尽力改变这种现象。从残奥会上, 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特殊人才, 从张海迪身上我们看到了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形象。我们要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生活的信心、拼搏的勇气, 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 特殊教育是一朵盛开的花朵, 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关注与关怀, 才能在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甘甜的果实。同时, 特殊教育也必须从物力、财力、师资、政策、法规等方面予以保障与支持, 使特殊教育走向灿烂的明天;使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沐浴在阳光雨露下;使随班就读的价值更加凸现, 教育公平得到真正实现。

摘要:在教育历程中, 我们已认识到, 特殊儿童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心理障碍——自卑、孤僻、固执……但他们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 社会不应歧视他们, 而应关爱他们。儿童是明天的希望, 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是民族文化、国家文明的继承者。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在新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下,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和教育公平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参考文献

[1]华国栋.随班就读教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牟东棋.特殊教育在宣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学后感 篇5

目前我国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形式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等。其中,随班就读作为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我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1、随班就读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与智障教育的融合实现教育融合,也是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班就读能为智障儿童提供受最少限制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融入社会主流。

2、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由于随班就读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教育方法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使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难以真正受到符合其残障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出现了“随班就坐”和“随班混读”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特殊儿童的发展。如: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智障儿童存在许多不足,在潜力上比不上普通儿童,这种认识给师生在沟通上造成了障碍;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对智障儿童的发展期待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对他们一味迁就,课堂上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能学多少算多少,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在时间划分上理解“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还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照顾智障学生,就多让智障学生回答问题,可是有的问题并不适合他们回答,为了让智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等待,而置大多数普通学生于不顾,占去课堂上不少时间。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搞“一刀切”的多,照顾差异的少,普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多,智障学生参与机会少。这些做法都影响了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需加强师资培训。有研究认为校长和行政人员对于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该校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领导越是重视,态度越是积极,该校的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越好,反之随班就读工作则难以开展。因此可以首先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特殊教育培训,使其从观念上发生转变,重视随班就读教育,这样对于广大的普校老师是一个榜样和促进。针对普通学校教师与特殊学校教师针对随班就读持有更消极的态度,应组织进行适当学习,使其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6

一、班级氛围是影响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随班就读儿童中的弱智、听力障碍和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因素就制约着儿童的心智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在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的。心理环境即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认知水平、情绪和个性特点等。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随班就读虽然给特殊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和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随班就读效果并不理想。于玉东、郑艳霞、王新在《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持有消极态度。86.6%的领导和86.4%教师不愿特殊接纳儿童。主要原因有,一、怕影响学校声誉和班级排名;二、对残疾儿童不了解,专业知识缺乏;三、管理难度大;四、缺少个人成就感。这种现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来自学校和教师方面的不接纳,造成了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中艰难的学习氛围,也给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设下了障碍。

现有随班就读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什么,那么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二、随班就读在班级环境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障碍:消极心理、依赖心理  恐惧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等。

2.情绪障碍:抑郁情结、恐惧情绪等

3.行为问题:多动、冲动、退缩行为等

4.人格障碍:过于溺爱、保护或过于冷漠、歧视的家庭气氛以及社会遗留的偏见都是随班就读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利因素,许多随班就读学生特别是智障学生自私、固执、幼稚、依赖性强、以个人为中心。他们往往缺少灵活性,缺乏个人动机与兴趣,主动性差,意志水平低下,这些因素反过来也会阻碍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成为自身发展的瓶颈。

三、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提高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

(一)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融化特殊需要儿童内心坚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班级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班级凝聚力、融化特殊儿童内心坚冰的有效措施。

1.尊重学生,把缺点当特点。当我们用对待普通孩子的方法,在特殊儿童身上行不通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用疑问句,这样可以避免将您惯常策略强加给特殊儿童,用“这么做怎么样”来代替“这样做好”。孩子们就不会感到受强制。学生也有了说不的权利,同意的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多听听儿童的意见。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儿童把他们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儿童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消除抑郁情绪、克服焦虑心理。

2.多形式激励,提高儿童自信心。在随读生转化中,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习惯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在课堂上,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调查研究后再发表意见。

(二)融洽同学关系,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克服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迄今为止,似乎我们总在讨论教师该如何从事班级管理,其实不然,在师生构建的教育共同体中,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儿童的责任。教师只要在初期阶段劳神费力,而后便毋须事必躬亲了。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模仿——特殊儿童通过模仿普通同学,学得新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二抑制效应与解脱效应,因为班级内的团体规范,特殊儿童业已习得的不良行为会行为受到抑制与解脱。

同伴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班就读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班级因素是同学。所以教师应指导同学在课上、课下对特殊儿童进行帮扶。老师在学习上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找到成绩相近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给特殊儿童以成就感;在交往上,发挥班级干部的带头作用,主动和特殊需要儿童交流,给学生以归属感。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要有详尽的教学计划和辅导计划,对特殊儿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备课要把特殊需要儿童心理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要做到目标适宜、方法得当、伙伴适合、难度适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照顾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克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障碍。发现特殊需要儿童的特殊才能。很多智障儿童、盲童和听力障碍儿童,在某一方面也有其先天的素质,我们教师应该多观察,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四、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

教育之中,最高级最有价值的是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评价自我教育。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只有学会了自我教育,人才真正成熟。

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教育,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认识自我,让他认识到自身的特点,生命的意义。面对学习的暂时落后,面对同学的暂时不解,面对嘲弄,不自卑、不气馁,自己在努力的实现生命的价值,优秀是我们最求的目标,但暂时“独特”是我们的权利。学会遏制自身的暴怒情绪,适度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其实是一种自我修正、自我锤炼、自我提高,它的最大特点是自己发现思想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这种教育既没有外力的推动,更没有他人的强制,因此需要清醒和自觉。特殊儿童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坦然接受,也坦然接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自身现有条件下,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权.班级管理论.上海交易出版社, 2004.

[2]促进小学随班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3]柯丹丽.随班就读弱智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4]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 2004.

[5]于玉东,郑艳霞,王新.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7

随班就读, 就是让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随班就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及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各级政府要普及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切实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在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的基础上, 以点带面, 全面推开, 不断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在《关于“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强管理, 强化领导, 努力提高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

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 605所, 招收残疾儿童4.98万人, 在校残疾儿童36.29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9.38%和61.12%。相对于全国的其他省和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 无论是在管理上, 还是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都有一定的差距。2010年特殊教育年会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 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校的各类残疾儿童达11 500多人, 随班就读的约4 000人, 还不到35%。

要改变发展落后的现状, 就要找出发展落后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 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支持保障体系, 使随班就读获得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 较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部分残疾儿童的潜能, 促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教育的一体化, 实现真正的教育融合。[2]

二、调查方式与对象

我们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四个城市的27所有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16所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9所特教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由此发现, 不同的人对随班就读持不同态度、有不同认识。

三、随班就读现状调查分析

1.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消极态度

残疾儿童属于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他们的教育问题应当得到我们的关注。由于各级政府对普通学校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没有硬性规定, 是否接纳取决于各个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 因此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态度和意识显得尤为重要。[3]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消极态度。

(1) 怕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班级的排名

问卷调查显示:在58位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领导中, 有52位担心影响学校的声誉;在102位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教师中, 有79位担心影响本班在全校的排名。

当前, 虽然各中小学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很多地方仍在实施应试教育, 并以高考、中考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好坏。[4]针对小学而言, 为了获得优质而充足的生源, 相互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优质而充足的生源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 而声誉对于一个学校是否能获得优质而充足的生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一些学习较好或个别学习突出的学生身上。[5]在那些领导和教师看来, 如果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势必会影响该学校、该班级的竞争实力。因此, 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会拒绝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甚至一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也被拒之门外。

(2) 对残疾儿童不了解, 专业知识缺乏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对残疾儿童有效教育的必要前提。问卷调查显示:在118位普通学校的教师中, 有79位对残疾儿童不了解, 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残疾儿童, 所以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3) 管理难度大

管理难度大是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 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因为管理难度大而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分别占到62.1%和43.1%。

相对于正常儿童, 残疾儿童由于残疾的种类、程度不同, 所以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很多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 不知如何对待残疾儿童, 担心把他们招进来会给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增加难度。[6]

(4) 个人的成就感低

经过教师的辛勤培育, 正常儿童的潜力能被激发出来, 乃至将来成才, 这使普通学校的教师有较高的成就感。而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 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不可能等同于正常儿童。[7]这样一来, 教师对他们付出的精力并不少于正常儿童, 而他们成才的可能性却远远不及正常儿童, 导致教师个人的成就感低。这也是普通学校的教师不愿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少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问卷调查显示:表示愿意接纳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在自己的学校或班级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分别占13.4%和13.6%。尽管这个比例很小, 但也是可喜的, 它体现出观念的转变, 表明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

(1) 关注、关心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在9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普通学校的领导中, 有5位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约占55.6%;在16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普通学校的教师中, 有14位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占87.5%。他们普遍认为, 我们应该关注、关心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2) 对残疾儿童有所了解, 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11位教师表示愿意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其原因在于, 他们具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的知识。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原广西南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在几年的学习中, 他们不仅掌握了较为系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他们而言:当年, 没有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 实在是一种遗憾;而今, 可以在普通学校教导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8]当然, 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其他教师, 他们也更加发自内心地了解、关注和关心残疾儿童。

(3) 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有一定的倾向性

问卷调查显示:在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上, 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普通学校, 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大多是肢体残疾和听力残疾的儿童。其中, 选择肢体残疾儿童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分别占49.3%和35.6%, 选择听力残疾儿童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分别占31.3%和51.7%。而智力落后以及其他种类的残疾儿童却很少被选择。究其原因, 他们认为:肢体残疾儿童虽然行动不便, 但智力水平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差别。例如, 聋童除了听觉障碍之外, 其他方面对学习影响不大, 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更何况大多数聋童可以通过助听器来接受教育。而那些智力落后以及其他种类残疾的儿童则与正常儿童差距较大。例如, 智力落后的儿童学习能力差, 不受约束, 不容易管理;又如, 盲童自理能力差, 行动和学习等方面都有不便之处。[9]

3. 大多数残疾儿童的家长对随班就读存有顾虑

残疾儿童能否顺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的想法。问卷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家长 (占33.9%) 表示愿意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些家长的普遍共识有两个:一是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能与正常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 正常儿童的言谈举止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特教学校教材难度偏低, 到普通学校可以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 能学到较深的知识。[10]而多数家长 (占66.1%) 还是心存顾虑的, 他们不愿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1) 担心孩子受欺侮

家长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普通学校被孤立, 受欺侮。毕竟, 这些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如果普通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疏忽了, 那么残疾儿童很可能会受到个别正常儿童的排挤、戏弄甚至殴打。

(2) 担心教师放任自流

家长的另一个担心就是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不理睬。一方面, 教师有可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知道如何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教导;另一方面, 教师精力有限,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11]总之, 如果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那么随班就读势必会变为“随班混读”。这样下去, 必然会使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因为学习跟不上而最终回到特殊教育学校。

(3) 担心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将来的发展

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在学习、行动等方面必然会有一些不便, 而正常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难免自私、娇气。所以, 正常儿童很难慷慨地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 以至于残疾儿童在很多方面困难重重。再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 残疾儿童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 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到将来的发展。[12]

4. 其他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落后还存在其他几方面原因。

(1) 经费问题

很多学校经费紧张。如果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那么学校的教学成本就会增加、办学经费就会紧张。

(2) 教师待遇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师费力不少, 待遇却不高。

(3) 教师的考核标准问题

大多数普通学校是以升学率和班级在学校里的排名来衡量和考核每一位教师的。如果班上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那么很可能影响该班的升学率及其在学校里的排名, 最终影响到在该班任教的各位教师的年终考核。因此, 缺乏对随班就读教师客观的评估和考核是制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的一大原因。

四、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培训势在必行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状况、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特殊学校的学生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和认识, 可以看出, 随班就读培训的质量与数量, 直接影响到我国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随班就读教师, 仅靠师范教育的单一途径是不能解决的。

首先, 国家必须统筹安排, 协调教育、民政和医疗卫生等部门, 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集体力量, 利用有效资源, 加大培养力度, 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国家要为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及教师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证。[13]教育行政部门要牵头组织、加强管理, 制定健全的随班就读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 并为教师受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特殊教育行政领导和研究机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教研人员, 必须统筹协调, 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咨询、研究和服务等。

其次, 发挥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的资源中心作用, 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和咨询。[14]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 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管理理念, 又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和科研工具, 还有极富针对性的小班授课。我们完全有理由充分发挥特殊学校及特殊研究机构的资源优势, 在科研管理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他们在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中的基地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讲学和观摩等形式, 对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具体、形象和直接的培训, 同时也为他们日后的相互联系和交流提供条件和机会。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8

由于起步早, 领导重视, 我市随班就读工作制度健全, 组织严密, 经费保障, 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四档、四区块资源教室建设和大小课堂结合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发展过程中, 为丰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内涵, 我们开展了“学生双籍制”“教师双证制”“教育双轨制”“评价双向制”的“四制”改革。

一、“学生双籍制”记录成长轨迹

第一, 实施双籍, 单独建档。原先的随班就读学生, 他们只有普通学校一个学籍。这种“单籍制”不利于教师对这些学生学情的掌握和施教。因此, 我们试行“学生双籍制”, 即对随读生既保留其普通学校的学籍, 又为其建立起特殊教育学籍档案, 从身心、德智、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对其教育过程做出全面记录, 以便更好地掌握随读生的详情,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流向, 做好督促管理工作, 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

我们坚持单独建档的原则。也就是说, 一定要和学生的普通学籍档案区分开, 在普通学籍档案的基础上, 为每一位随读生建立特殊教育档案。只有单独建档, 才能引起广大教师对随读生教育的充分重视, 来弥补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品德培养上与普通学生的差距,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详情,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流向,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温岭市随班就读档案管理要求》和温岭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随班就读工作中实施四个制度》的通知中, 都明确地规定了这一点。目前我市已建立双学籍的随班就读学生数约400人。

第二, 记录全盘, 描绘轨迹。只有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情况, 才能促使随读生的身心发展, 描绘学生的成长轨迹,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 我们从特殊学生的检测申请时, 就做好了学生档案的基础工作。要求在填写《需要特殊关爱学生申请检测表》时, 就对学生的身体、认知力、注意力、思维及记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详细的登记, 同时对学生本人及其父母的病史进行客观的了解, 也对智力检测的结果进行记录。 (2)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的过程中, 要求做好“四档”的及时填写工作。即个人成长档案, 包括了所有能反映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个性资料, 如作业、作品、试卷、观察记录等。教育教学档案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谈话、小课堂辅导、技能辅导、特长指导等等过程记录。家校联系档案包括与家长的交谈、联系等内容的记录。同时我们要求对所有的档案保证数据一定要准确无误。实践证明, 齐全的类别, 准确的数据, 对及时了解随读生的身心发展、德育、行为习惯等动态的基本情况, 起了积极的作用。为针对性教育打下了基础。

第三, 完善制度, 二级管理。首先是指导中心层面的管理。全市随班就读学校的基本情况表、学校随班就读人员组织表、随班就读学生统计表、“需特殊关爱儿童”检测申请表、检测结果表及每位随读生的个人电子档案、中小学交接卡等均由指导中心单独建档。这样, 便于市教育局和指导中心对全市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情况的掌控, 同时便于决策指导。其次是学校层面的档案管理。主要有随读生名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学习过程档案、家校联系档案、教育教学档案、教科研档案。尤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心理疏导、身体训练等情况的详细记录档案。这些档案的建立, 一方面使基层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制度化, 另一方面, 为一线教师了解随读生的提高提供详实情况, 做到针对性强, 切入点准。

二、“教师双证制”塑造品质核心

如果说制度建设是打造温岭随班就读品质的前提, 那么, “双证制”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促进温岭随班就读工作内涵发展的真正内核。

近几年我市采用了多种形式, 开展教师培训,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时代在发展, 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 教师除具有普通教育知识和能力外, 还必须具有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为应对特殊教育需要, 我们提出并实施教师双证制方略, 要求教师除了他们本身拥有的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外, 还必须具有特殊教育资格证书。为此, 我们依托两中心一个基地, 即台州市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温岭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和浙江省儿童医院爱心康复基地的资源, 分别对全市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开展医教结合、大小课堂结合、手工技能、四区块资源教室建设等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思路, 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做到了教育内容环境化, 教材选择人本化, 教育过程生活化, 特长培养个性化。针对性强, 切入点准。不仅能灵活选用显性教材, 同时还能灵活选用隐性教材。到目前为止, 经考核取得证书的有112位教师。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 应用所学的知识, 为我市随班就读的质量提高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为我市随班就读的质量提高提供基本保障。

三、“教育双轨制”提高教育质量

随班就读, 读什么, 怎么读, 是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考虑什么内容, 更要考虑怎样去落实这些内容。通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提出双轨教育, 即大小课堂结合方略。这里涵盖着思想、内容和途径三方面的内容。所谓思想, 即教育理念的转变。我们倡导不要一味追求文化课教育, 而是体现以生为本, 什么样的学生, 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所谓内容, 即随读生应该选择什么教材合适, 我们将如何去搭建这方面的平台。所谓的途径是指有了合适的教育内容之后,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落实。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的做法如下。

第一, 搭建平台, 以人选材, 解决“读什么”。大量事实表明, 教育内容不适合随读生, 是随班就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 我们着手搭建教育平台, 使之适应各类儿童学习的需要, 不让他们苦坐九年。我们提出并实施“四区块”资源教室建设。这四区块是接待办公区, 其主要功能是接待学生及家长, 收集相关情况, 建立“四个档案”, 决策教育教学。知识补偿区, 其主要功能是大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重点是对大课堂教学的补救, 做到及时消化, 使问题不日积月累, 积重难返,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以克服苦坐现象。技能区, 这是资源教室建设的重点区域, 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做到与生活、与社会接轨。设有生活起居、厨房工艺、文明礼仪、现代环保、上医院、进银行、过红绿灯、手工工艺、草编、节日灯、鞋样设计、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科技小制作等等。种类繁多, 不拘一格, 任凭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内容, 以便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激发劳动兴趣, 发挥个人特长。康复区, 其主要功能是健体、康复。通过以上资源教室的构建, 不仅为随班就读学生构建合适的教育平台, 同时也为普特结合、双轨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 实施大小课堂结合, 解决“怎么读”。有了合适的教育内容和平台, 并不意味着随班就读的质量就能保障。我们知道, 随读生的IQ一般在70以下。他们很难接受与普通生一样的教育。我们必须做到以生为本, 分别要求, 另行施教。否则他们只能是苦坐。尤其是初中阶段更加难受, 因而好多学生自找乐趣, 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大小课堂结合,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理论和实践, 要求在教学策略上实行另定目标、另作计划, 在教学实施上采用大小课堂结合的办法给予施教, 使大课堂余留的问题, 在小课堂上给予及时解决和深化。这既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堆积, 同时, 也可根据学生实际, 选择学习几门技能,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努力使学生变苦坐为乐坐, 也为学生的日后生活打基础。

第三, 实施大小课堂结合教育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总结出“一个必须”“五个关系”。一个必须是:大小课堂教学必须从备课开始。教师不仅要备教材, 备普通生, 更要备随读学生, 做到另定目标, 另构层次, 另外设计作业。否则课堂教学只能是无从着手, 随心所欲, 随读生只能当陪衬。五个关系是: (1) 要处理好多数学生与少数学生的关系。教学既要面向多数学生, 保证重点, 也必须注意随读生的教学实施和教学所得。 (2) 要处理好随班与就读的关系。做到随班不一定随读, 随读不一定随班。即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教学场所灵活多样, 做到以生为本。 (3) 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做到一动一静, 各尽所能。 (4) 处理好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关系, 做到大小课堂结合。 (5) 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关系, 重视因人施教, 培养一技之长, 打造随班就读品质, 为特殊学生创造生存空间。

四、“评价双向制”强化质量监控

第一, 评价主体双向化。要使随班就读的质量得到长期、不断的提升, 还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在分析研究了温岭的实际情况后, 我们实行了“评价双向制”。所谓“评价双向制”, 一方面是一年一次的政府督导室对各校综合性督导评估;另一方面是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一学期一次的专门对随班就读学校的工作评价。双方结合, 也能准确地反映出学校、老师、学生等多层次的情况。这样的多元评价制度, 能够全方位地反映一个学校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有助于激发学校、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促进我市随班就读品质的提高。

第二, 评价内容系列化。从评价的内容上来说, 我们强调全面性, 突出重点项目的权重分。大的方面有组织管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档案建设五大系列;小的方面有备课、课堂教学、作业与评改、课外辅导, 大小课堂的结合、家长联系、教研活动、论文撰写、课题立项等, 方方面面, 十分具体, 通过这些内容的评价, 全方位地反映了学校、老师所做的工作状况,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9

关键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心理障碍,教育策略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形式。我国的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接纳一到两名 (最多三名) 轻度残疾儿童———主要是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儿童, 并使之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的组织形式。

建立以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教办学模式, 投资少, 见效快, 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满足家长“选择就近入学, 以便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一现实需要, 符合我国国情。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随班就读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保证残疾儿童健康、和谐地成长。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产生, 在客观上存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因素, 但主要还是由于他们受身体缺陷、损伤, 感觉神经功能障碍, 智力不足等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 残疾孩子缺乏自信, 大多存在自卑的心理。他们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 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 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 遇事畏缩, 喜欢独处, 缺乏竞争的勇气。他们还由于升学、就业等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 对未来丧失信心, 有些残疾儿童更是不思奋发, 自暴自弃。

其次, 残疾孩子多疑。由于身体的原因, 他们心理脆弱, 情绪不稳定。他们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 对人际活动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当周围事物出现时, 不管与自己有无联系都会表现出疑虑、激动甚至反感、暴躁等情绪, 并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举止行为充分流露出来。

第三, 残疾孩子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里, 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 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也不愿做, 一味地等、靠、依附于他人, 自主自立能力很差。

作为教师, 应该增强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放在第一位, 这会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

一、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 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律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写到, “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在对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 教师对他们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要将爱护与要求相结合, 既不要搞特殊化, 也不要苛责, 做到以平常心对待, 按特殊性处理。特别是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 要具体分析, 耐心指导, 帮助孩子选择坚强, 切不可过分地怜悯和护卫, 降低孩子的斗志。潜意识中对待残疾儿童的怜悯或偏爱, 会使教师不自觉地容忍他们的某些无理、任性的行为, 过分的宽容又会使他们养成依赖思想, 最终无法真正自立自强。因此, 在必要的帮助和体谅之外, 教师要尽量使残疾儿童受到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受同样规则的制约;引导残疾儿童增强自信自律意识, 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从自己实际出发确立远大理想, 树立切实的生活目标。

二、充分挖掘残疾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其学习能力, 使其掌握生存的本领

给残疾儿童学习的机会, 是为了便于使他们形成各种能力, 使之成为未来生活的依靠。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尊重残疾儿童的人格与需要, 扬长避短, 放大他们的闪光点,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 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 得到发展, 把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获得小小的成功, 他们会觉得“我也能行”, 日积月累, 就会获得一种精神———不断追求成功, 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习得一技之长, 把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其在集体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教师在充分了解残疾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要逐步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生活, 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运用残疾儿童心理补偿功能, 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让他们与普通学生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协作互助, 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情感, 学得知识, 增进友谊, 使他们学会交往, 学会参与, 热爱集体, 关心他人, 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同时, 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 引导周围正常儿童接纳和关心残疾儿童,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同学的亲情。

四、细化过程、加强管理, 提高随班就读教育的实效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10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

(一)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能够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

在适龄的特殊儿童中, 有相当大比例的儿童具备随班就读的条件。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实际情况和家庭居住地分散等特点, 决定这些适龄儿童不可能完全靠筹建特殊教育学校解决。因此, 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普通小学设特殊教育辅导班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就成为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只有这样筹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结合才能使更多的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也是加快特殊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办学途径。

(二)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普及学校随班就读可以使特殊儿童意识到自己和普通儿童没有两样, 降低他们在隔离的环境中的压抑感和受辱感, 能够引导特殊儿童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促使人格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使他们在更大程度上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 有更多机会从普通儿童那里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能力, 具备适应主流社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为将来进入社会生存发展做必要准备, 尽早尽快地回归社会, 实现特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 特殊教育儿童随班就读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教育部基础教育负责人在199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指出:“今后一段时期, 特殊教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一普及为重点方针, 大幅度提高参加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特殊教育没有达标的不能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 已通过验收的要进行复查。”明确指出了特师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是九年义务教育藕节的重要内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有助于特殊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利于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二、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各类残障儿童 (以下统称特殊儿童) 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和人格等方面。为了使随班就读儿童生理心理缺陷得到一定的补偿, 随班就读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 随班就读儿童由于主观缺陷不足, 不如普通学生接受知识那么迅速、灵活, 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配合教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客观上随班就读学校缺少相应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 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课时较少, 心理知识信息量不足, 长期下来开设课程只是流于形式。以致这些随班就读儿童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必要性被某些老师忽略淡忘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表面形式, 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开设, 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改变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问题, 随班就读儿童心理教育形式化凸显。

(二) 随班就读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

随班就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技术活动, 它需要由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的老师与特殊教育对象之间密切配合。从事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咨询理论外, 还必须掌握各种类型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 应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专业教师对于随班就读工作来说尤为重要, 如果从事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教师没有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 就会把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正常”反应看做是异常行为, 使得教育工作的开展背道而驰。有资料反映, 现今部分从事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教师属于非专业人士, 且学历普遍偏低, 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少之又少。

(三)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偏差。

随班就读儿童的健康发展教育是离不开学校的, 但是同时, 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心理健康水平与家长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随班就读班级教师普遍反映一些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不能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他们过于依赖学校, 意识不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 只负责承担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当孩子在学校有过分的行为举动时, 某些家长不仅不能理智对待问题, 反而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 学校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必要对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一些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指导, 家长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子女的个性特点, 承担起第一任老师的任务, 同学校一道分担教育任务, 为促进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努力。

三、影响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

随班就读儿童自身生理的明显缺陷, 心理的损坏不足是导致其产生心理发展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客观上家庭、亲友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是不容忽略的。

(一) 班集体不接纳, 导致随班就读儿童产生自卑心理。

儿童群体是促进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核心因素, 群体生活能使儿童获得很大满足, 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目前, 随班就读儿童与正常学生的相处令人担忧。一般情况下, 盲、聋、体弱和肢残的儿童更容易被接纳, 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智力障碍的儿童往往在班级中容易被忽视乃至孤立、不被接纳和尊重, 甚至有时会被遗忘, 招来奇异目光, 班集体的这种不接纳态度会使随班就读儿童随之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忽略影响了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效果。

某些随班就读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 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与随班就读儿童难沟通难交流的现象。教师不能做到同一课堂教学因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会出现随班就读儿童对教学内容不理解、教学方法不适应的现象, 致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随班就读工作量大责任重, 很多老师不愿意接受, 随读儿童往往被忽视, 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座或随班混读, 学无所获, 制约了随班就读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 社会各界关注力度不大, 影响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随班就读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社会的接纳是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目前, 我国面对社会大众的宣传投入精力不够, 致使社会上某些行业对特殊教育不耳闻、不理解。经费短缺不足, 难以创设相应的资源教室、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及教材, 更没有资金建立专门的特殊儿童心理教育机构。限制了随班就读儿童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 制约了随读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增强随班就读儿童的自信心, 使随班就读儿童融入班集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中写道:“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教师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引路人, 帮助随读儿童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要从教师做起。要求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首先要改善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充分了解随班就读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挖掘其发展潜能。

注意加强班级管理, 为随班就读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减轻他们在学校过程中的思想压力。善于发现随读儿童的闪光点, 教育正常儿童发扬互助精神, 鼓励随读儿童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树立自信心。

(二)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随班就读儿童创设交流空间。

让随班就读儿童生活在爱的集体中, 用爱心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 善于与学习伙伴交往, 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消除学生间的隔阂, 使他们树立一致的班级观念。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不但可以扩大他们的经历、丰富他们的生活, 而且可以发展高级情感, 提高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及独立活动能力。让正常儿童更多了解随班就读儿童, 接纳他们, 尊重他们,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 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 使随班就读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

政府积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工作, 使社会不同领域的人都了解随班就读儿童, 理解并接纳他们及家人, 给他们提供同正常儿童一样的活动空间。同时, 力争完善教育立法, 增加经费投入。投入相应的经费是促进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一项强有力措施。只有申请政府支付足够的特殊教育经费设有随班就读班级的学校, 才具有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资源教室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才能为随读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机构、基地。社会各界密切配合, 协调支持, 为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和保障。

随班就读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活动, 需要教育者的主观认同, 给予随班就读儿童同正常儿童一样平等的教育机会;需要社会政府各界的大力支持。相信经过共同努力, 这些残缺的花蕾能如期绽放。

参考文献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 篇11

一、自闭症儿童的随班就读

1. 自闭症儿童的含义

儿童的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 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幼年的全面性心智障碍。它是由Kanner (1943年) 首先提出并且命名的, 一般认为自闭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兴趣与行为的异常以及知觉障碍和心智技能发展次序异常等。

2. 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

(1) 完全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类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明显的行为上的问题, 智力基本上正常, 生活上具有简单自理的能力, 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训练, 能够适应学校的常规, 家长也与学校达成一致。

(2) 完全在特殊班集体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智力在中等程度以下, 生活上可以基本自理, 训练后基本能适应课堂教学, 没有很严重的攻击性行为。

(3) 分别在不同类型的班级并且分时间段就读。自闭症儿童基本适应班级教学 (含有普通班级和特殊班级) , 又因行为上存在问题, 无法在全日制学校上课或者是无法在普通班级全天上课。

(4) 自闭症儿童单独成班教学。所有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汇集到一起, 单独由较高水平的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或是小组教学或者是群体教学或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1. 自闭症儿童的特点

(1) 自闭症儿童情绪容易激动。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 一点点的小事就可以成为他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非常容易激动。

(2) 很难集中注意力, 易分心。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较差, 有时对周围人对他说的话充耳不闻, 相反对某些声音却异常敏感, 他们能听到很细微的声音, 而你却听不到, 所以他们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上课。

(3) 不易掌握抽象事物的概念, 对其难以理解, 甚至有沟通障碍。他们能够明白相对较具体的概念, 对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 只是凭字面意思来理解, 在处理语言符号和意思的统合上相当困难。

(4) 变通困难, 行为刻板。自闭症儿童害怕变化, 很难变通。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也要求一成不变, 每件事物都必须在它原来的位置, 必须强迫性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

2. 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给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班级环境, 让他们在班级中心情安定, 情绪稳定。担任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班主任老师, 可以在班级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温暖的班级环境。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变换讲课的形式, 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能够根据自闭症儿童所关注的事物特点来进行讲课, 设计课堂, 让自闭症儿童在课堂上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

(2) 教师要在平时的户外活动中多关注自闭症儿童, 多鼓励他们与人相处, 与人交往, 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平时多设计一些利用户外游戏或者体育游戏来进行的教学, 不仅加深班级小成员之间的互相了解, 让自闭症儿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在提高正常儿童教学质量的同时, 还要兼顾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 又要兼顾自闭症儿童特殊的个性发展的方面, 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指导, 因材施教,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成绩。

作为一名教导自闭症儿童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努力提高自己教学的水平, 深入研究学生特点、教材, 因材施教, 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学习, 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艳红.随班就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B/OL].http://www.bdpf.org.cn/zxpd/zyzz/zob/201303/c18712/content.html.

上一篇:预应力现浇梁下一篇:原因与方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