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

2024-09-14

家长儿童(精选12篇)

家长儿童 篇1

一.充分认识早期阅读的本质、目标和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的早期阅读和成人的阅读不一样, 幼儿的阅读不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而是利用早期与书面语言的接触、互动, 发展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 形成稳定的态度, 并且学习阅读的基本技能。

8岁以前的幼儿应当掌握的是基本的阅读能力, 成人要帮助他们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和技能。幼儿的早期读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其阅读目标也有所不同。3岁左右的幼儿喜欢看书, 知道看书的基本方法;能初步看懂单幅幼儿图画书的主要内容, 能用口头语言将图画书的主要内容说出来;对文字感兴趣, 能在成人的启发下认读最简单的文字。4岁左右的幼儿懂得爱护图书, 知道图书的构成, 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能仔细观察图画书画面人物情节、读懂单页多幅的幼儿图画书的内容, 增强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简单的汉字认读的规律, 并有主动探索汉字的愿望;喜欢描画图形, 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汉字的基本笔画。5、6岁的幼儿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图画书, 进一步了解图书的构成;知道图画书中的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 开始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简单的文字;积极学认常见的汉字, 进一步了解汉字认读的规律, 提高观察模拟的能力, 并能注意在生活中运用已习得的书面语言;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在有趣的图形练习中做好写字的准备。

由此可知, 儿童早期阅读并不是以识字和学知识为目标。早期阅读对幼儿阅读、书写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每天阅读, 越早开始越好。”幼儿通过阅读能够接收方方面面的信息, 扩展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听成人朗读书面语言能够使儿童掌握词汇构成和文字表征, 发展孩子学习读写的积极主动的态度, 并且有利于孩子形成书、印刷品和阅读的概念, 对孩子入小学学习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

二.主动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应建立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开展恰当的教育活动。家长在为孩子选购儿童读物、进行大量教育投资的同时, 也应主动了解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是理解孩子发展阶段的工具。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7岁的儿童从感知运动思维逐渐向形象思维过渡, 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即幼儿在思维时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在幼儿言语发展方面, 3~6岁时幼儿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幼儿对声母、韵母发音的准确性也随之提高, 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从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 语言表达能力有进一步发展, 并有可能初步掌握书面语言。这一时期也是幼儿情境性道德发展的主要时期, 幼儿能够对特定情境下的道德问题独立、正确地做出评价。

在性别认同上, 儿童3岁以后表现出明显和稳固的性别差异, 主要表现在对玩具和活动方式的偏好上。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指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我们应为儿童设定一个高于他们原有发展水平, 但经过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 才是最适合的学习任务。

三.从儿童读物本身鉴别图书的质量, 挑选优秀的儿童读物

从儿童读物本身的材质和内容来看, 对于三岁以前的幼儿来说, 材质更重要, 家长要考虑儿童读物的安全性和坚固性, 内容稍微其次一些;而为3~6岁的幼儿选择图书, 内容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材质。

优秀的儿童读物, 是以儿童为中心, 为儿童服务, 而不是服务于教育的。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乐, 让孩子在阅读中玩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优秀的儿童读物所带给儿童的应该是用儿童的眼睛看到的、用儿童的耳朵听到的、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感受到的东西。这就要求作家在创作儿童读物的时候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贴近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

所以好的儿童读物, 首先应该充满童真和乐趣, 贴近儿童的生活, 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我们在推崇经典作品的同时, 更迫切需要能够反映现代幼儿生活的新作品。有些阅读材料已经太老, 与这个时代相去甚远, 在现在的生活中, 幼儿已经很难再接触到或想象得出书籍中所提及的事物。优秀的儿童读物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亲切、新鲜和创意。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其画面还是语言, 都应该能够引导幼儿发现美、理解美、体验美,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让幼儿在图画中、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语言美,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例如诗歌《秋风吹》, 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让幼儿会心的笑, 一串贴切入神的动词和“秋风”、“白云”、“山坡”、“小桥”、“柳树梢”这些美好的景物, 更让幼儿在纯真的世界里去勾画这样一幅美丽温暖的画面;欢快的节奏和韵律使得朗诵的过程变成一种想象的过程。

秋风吹, 白云飘, /飘过山, 飘过桥, /飘上柳树梢, /挂住不动了。/我叫奶奶取下来, /做件暖和的大棉袄。

图文结合得是否完美是永恒不变的评判图画书的标准。现在有的图画书要么图不对文, 图画不能突出文字的主题与思想;要么图片太拘泥于文字的内容, 显得直白乏味, 幼儿读完了, 没有思考、回味、想象的空间, 更谈不上人格和素质的培养。一本好的图画故事书, 其图画和故事风格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图画能够反映当前文字的精髓, 让小读者能够根据图画很快抓住故事的重点;同时文字和图画之间又应当有一定的延伸空间, 能够拓展图书的容量, 给小读者想象的空间。

另外优秀的图画故事书能够充分考虑儿童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故在文字的使用上都显得浅显平易。但并不是说这些图书的故事风格千篇一律, 相反, 它们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抒情优雅、有的紧张刺激、有的奇思妙想……用儿童的语言营造风格各异的故事世界。优秀儿童读物想要传达给儿童的教育思想, 一定不是借助一些陈旧、单调、枯燥的寓言、故事来进行刻板的说教, 而是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 让儿童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思想, 来达到它的教育价值。

四.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性别、性格特征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

在对儿童读物的优劣形成一定的判断标准之外,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儿童读物的时候, 还需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性别以及儿童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验, 为他们选择适合的儿童读物。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阅读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因此家长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儿童读物, “尽量做到通过符合年龄特点的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掘幼儿的阅读潜力”。一般来说三岁以前的婴儿和低龄幼儿,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对象单一、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对比明显的图画书, 图画主题突出, 贴合幼儿的生活, 使幼儿能够将图画书上的事物与生活中的事物对应起来。3、4的幼儿, 家长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以图为主, 配有少量的汉字, 有比较完整情节的故事图画书或绘本, 同时故事中蕴藏浅显的道理或者可以引发他们思考的问题, 这样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由想象、塑造他们的一些价值观念。对于5、6岁的幼儿家长可以为其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读物的内容可以包含故事、认知、科学、经典名著……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 同时可以在阅读中认识更多常见的汉字。同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性格和喜好, 给男孩子购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百科类、认知类的儿童读物, 以及有趣的漫画;给女孩子多买一些情感类、童话类的故事书。在选择中, 家长还应注意所选读物的内容应贴近儿童的生活, 易于儿童理解和迁移。

家长还要把握好“孩子自己选择”和“家长为孩子选择”二者之间的度。阅读首先应让儿童感到快乐, 不应成为儿童的负担。儿童有自己的阅读爱好, 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的儿童读物把把关, 挑选出内容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也可以对孩子的选择加以指导, 帮助他们挑选略高于其认知的书, 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

五.切实密切在早期阅读方面的家园合作

幼儿园是家长能够表达问题、寻求帮助的最直接的途径, 因此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与信息, 解决自己在儿童早期阅读方面遇到的问题。

针对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早期阅读材料, 一方面, 家长可以积极地了解幼儿班级的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使用的阅读材料、孩子语言学习的状况, 向幼儿教师请教适合开展亲子阅读的儿童读物;另一方面, 家长可以和教师描述家庭中早期阅读开展的状况, 谈谈自己对早期教育和早期阅读的认识和观念, 便于教师及时纠正家长在观念和行为上的错误, 使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早期阅读教育上达成共识, 真正实现家园合作, 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家长儿童 篇2

您身在异地,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子女始终是您心中放不下的牵挂。同样是普通劳动者,我们理解您养家的不易和打工的艰辛;同样为人子,我们理解您抛家别子的苦衷和深埋心底的那份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然而,当您怀着一份朴素的梦想离家的那一瞬间,您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个名字:留守儿童!太多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得不到关爱与呵护,孤独和危险就会徘徊在他们身边,冷漠与仇恨就会占据他们的心田。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的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有些留守儿童、少年因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误导,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是,这不全是你们的过错,我们无意苛责你们,但为了孩子,我们认为您应该做到:在外打工期间,常和孩子通通话;和孩子的老师定期联系,听听孩子在校的表现;天气变化时,及时提醒老人、孩子换衣服,注意身体;在节日、孩子生日到来之际,为他送上简单的祝福;有时间多陪陪孩子,让孩子与你分享快乐,在受委屈时可得到你的抚慰;尤为重要的是,对于一些认为农村孩子求学出路渺茫的父母,要彻底打消这种念头,坚定孩子学习的信念。对您的孩子来说,您的爱是无价之宝,有了您的关爱,您的孩子会更加健康成长。总有一天,当您的孩子成为国家栋梁,将您的爱与培养百倍地回馈与家庭和社会之时,您会露出最灿烂、最骄傲的笑容!

今天,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8年,国家就全面启动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行动,2010年,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建设列入民生工程,让孩子们有地方学,有地方玩,成长得好。我们也向全社会发出倡议,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您的孩子的行列中。我校已全面实施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我们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密切注视着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创办“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和享受家的温馨和甜蜜。无论学生富贵或贫寒,聪明或愚钝,老师都会倾心关爱,浓浓的人文情怀流淌在校园。听到这里,也许你们会有了些安慰,你们可能认为只要努力挣到足够的金钱,就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你们可能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能让自己安心离开。但是你们忘了,他们毕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灵还很幼小,他们的双肩还很稚嫩,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和慰藉,再多的关注与关怀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呀!

家长朋友们,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专家认为,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是非判断力较弱,正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希望你们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地做到以下“五个一”: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季度给孩子写一封信,每月和孩子班主任取得一次联系,每学期和孩子科任教师取得一次联系,每年至少回家一次。我们愿为你们及你们的孩子搭建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希望你们多与孩子沟通,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心情感受;多与学校沟通,详细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孩子个性特点;多与家庭沟通,为家庭分忧,常回家看看。请你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关爱,对孩子而言,父母一句温柔的呼唤将胜过这世上的千千万万。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您要做的,就是配合全社会的行动,尽家长和社会人的责任。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留守儿童”终将成为“快乐儿童”的代名词,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和谐!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听到更多的留守孩子们自豪地说:我们不和别的孩子比吃穿,我们和他们比明天!青春的花朵永远朝着太阳的方向,留守的天空,我们也要像鲜花一样怒放!

家长儿童 篇3

关键词:儿童家长;儿童保健知识水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61-01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启蒙教师,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掌握程度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长掌握的儿童保健知识越多,越能够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但是,我国家庭中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一般不高,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保健的要求越来越看重。儿童家长必须从知识、意识等方面提高儿童保健知识的掌握水平,以便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分析儿童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家长200例进行调查分析,200例儿童中男118,女孩82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32±0.38)岁;200例家长中男140例,女60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26.36±2.36)岁。

1.2 方法

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儿童保健知识问卷实施调查,有1名或者2名儿保医师进行现场询问填写,此问卷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儿童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期望获取知识内容、期望获取知识途径。所有搜集资料均录入数据库实施统一分析,而后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

此次调查中,涉及到的儿童保健知识有7项:感冒、腹泻、腹泻护理、贫血预防、生病处理、母乳喂养。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总知晓率为29.8%,其中生病处理是家长知晓率最高的题目,占91.5%,;对儿童感冒、腹泻原因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分别占6.5%、8.0%,见表1。

2.2 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7道题目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题目的积分情况:答对1题得1分,总分7分;按照儿童年龄、性别、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学习态度等6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各组家长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情况为: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家长、家长年龄在30-40岁之间、儿童年龄在3-5岁的情况,经分析发现不同文化程度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影响比较大。

3 讨论

儿童是家庭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儿童养育的主要实施者,儿童的发展与家长有着重要的关系。而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中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低,基于此,必须加强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1儿童保健知识分析

本次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仅为29.8%,特别是对儿童感冒、腹泻的知晓率比较低,分别占6.5%、8.0%;说明儿童父母知晓的儿童保健知识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关于儿童腹泻、感冒等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肺炎和腹泻是引起儿童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父母是儿童健康生长的重要实施者,家长的态度及育儿知识是保障儿童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研究显示,儿童生长发育与家庭喂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缺乏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喂养知识很可能造成儿童影响不良、发育迟缓等情况,所以必须重视儿童疾病预防,积极宣传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疾病预防的积极性,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3.2 儿童保健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发现影响家长掌握儿童保健知识的主要因素有家长文化程度、儿童年龄。其中儿童年龄越大,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道了解越高,说明随着儿童的成长,父母的育儿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越多。另一方面来说,儿童保健部门对父母育儿指导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在加强儿童家长育儿经验和育儿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育儿知识的指导。根据儿童及家长的需求对儿童保健知识有针对性的实施指导,提高家长儿童保健知识水平。

从文化程度方面来看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越多,特别是母亲在哺乳方面了解的知识越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有利。所以,母亲是儿童保健知识的主要接受者。父亲文化知识程度高低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文化程度高的男性社会接触面比较广,有更多的学习、吸收健康知识的机会。所以必须加强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向各个文化阶层的家长宣传育儿知识,鼓励儿童家长多参与家庭教育。

综上所述,儿童年龄、家长文化程度是影响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的重要因素,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宣传与教育,采用科学、创新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提供多种知识传播途径和丰富的育儿知识,促进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万梅远.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1):106.

[2] 王梅.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3):252-253.

[3] 王强德.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2901-2902.

家长对儿童弱视知识了解状况分析 篇4

关键词:儿童,弱视,保健,相关知识,状况分析

儿童家长都关心孩子的视力, 可他们大多只知道近视是影响儿童视力的大敌, 而对儿童弱视却了解甚少。事实上弱视对儿童视力的危害远比近视大得多, 而且发现越晚治疗效果越差治愈率越低, 长大后再治疗则无恢复视力的希望。儿童时期是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 弱视斜视等儿童常见眼病, 是影响儿童视觉正常发育的主要原因。由于儿童家长的特殊地位、他们的儿童视觉保健意识, 对弱视斜视知识的了解情况及重视程度, 直接决定了儿童视觉异常能否得到及早发现和及时诊治。为了解广大儿童家长的视觉保健意识和对儿童斜视弱视治疗的重视程度, 掌握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制定儿童眼保健计划, 达到儿童弱视及其视觉异常问题的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我们在2008年1~12月份对德州市区及部分县、市、区农村及城市幼儿园、学前班、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儿童家长共4000人做了问卷调查, 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 资料

调查对象 为了使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抽样时, 我们选择了德州市部分市区、县城、农村的幼儿园、学前班、及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在幼儿园、学前班开例会, 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开家长会时有专人前往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放4000份。为了控制调查质量特将调查表设计成二选一的选择问卷。选项填表后当场收回, 同时检查每张调查表, 如发现有漏选项或一个问题做了两个选择的情况或在填表中有错误时, 则立即指出并修改, 以保证无废卷和缺项。被调查家长多为城镇职工、个体经营者及农民。因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儿童家长对儿童斜弱视及视觉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 所以未对家长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

1.2 方法

以选择题式调查问卷了解儿童家长对小儿视觉发育及弱视的关心情况 (第1~4项) 、就医意识 (第5、6项) 、诊断依从性 (第7~9项) 及对弱视儿童进行医院集中治疗或家庭分散治疗的了解情况等。具体内容如下。①您平时是否注意孩子的双眼外观:A、是 B、否。② 您平时是否注意孩子的视物动作 (视物时歪头、视物距离近等) :A、是 B、否。③您平时是否注意孩子的视力:A、是 B、否;④您是否知道自己孩子的视力:A、是 B、否;⑤您是否了解儿童弱视知识:A、是 B、否;⑥怀疑孩子视力有问题, 是否去医院检查:A、是 B、否;⑦怀疑弱视, 医生建议给孩子散瞳验光:A、同意 B、不同意;⑧若确诊为弱视应戴镜遮盖治疗:A、同意 B、不同意;⑨斜视性弱视医生认为应手术治疗:A、同意 B、不同意;⑩对弱视儿童进行医院集中治疗或家庭分散治疗:A、同意 B、不同意。

2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 收回4000份。问卷中1~3项反映家长对儿童弱视的关心情况, 约40%~50%的家长作了肯定回答 , 32%的家长了解自己孩子视力情况, 12%的家长怀疑孩子视力异常或弱视时没有尽快去医院检查, 11%的家长认为查视力不重要, 约一半的家长对弱视儿童进行散瞳验光、戴镜遮盖、医院集中治疗或家庭分散治疗持赞同态度, 手术治疗仅有2%持赞同态度。问卷回答情况见表1。

3讨论

弱视是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功能发育的常见眼病, 我国发病率约2%~4%。我国有4亿儿童估计约有1000多万儿童患有弱视, 为数相当可观[1] 。弱视的最大危害不仅是患者视力低下不能矫正, 且多没有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这样的孩子看到的物象没有立体感, 仅是平面的图像。如果患者超过12岁才发现视力低下, 立体盲等, 会给成长中的儿童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 长大后不能胜任驾驶、测绘及其他精细工作, 影响升学就业,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的素质。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3岁, 这一时期主要完成眼的结构发育。第二阶段3~6岁, 这一时期基本完成视觉的功能发育。第三阶段7~18岁, 是眼结构与功能的不断完善及稳定阶段。3~6岁是儿童视觉功能发育的最敏感时期, 也是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 一旦错过时机则无法扭转, 所以此期内儿童视力有问题应及早发现, 及时就医, 儿童弱视能否早发现早治疗主要取决于家长对该病知识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本市大部分城市儿童3~4岁进幼儿园, 4~5岁时才能查视力。大多数农村儿童到上小学时才能查视力。由于年龄小查视力不配合, 但患儿异常视物动作或眼外观, 家长最有机会发现, 对此他们是能否重视是弱视, 能否得到及早诊断和正规治疗的关键。

目前弱视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集中治疗或家庭分散治疗, 所以要广泛宣传弱视防治知识, 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 定期更换眼镜及调整遮盖比例。家长在儿童弱视早期发现和就医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从调查问卷中不难发现有一半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视力情况, 缺乏儿童眼保健知识, 使得一部分弱视儿童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给儿童终生造成遗憾。

因此, 这是摆在我们儿童眼保健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要采用媒体、查体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儿童视觉功能发育及弱视防治知识, 提高人们对弱视危害性的认识。从新生儿期开始, 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眼保健制度, 建卡建档, 定期复查。发现视力异常者, 到医院进行散瞳验光等诊断性检查, 由医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或回访。另外要积极培训基层 儿童眼保健人员或社区医生, 对危害儿童视力发育的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提高儿童的健康素质, 还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

参考文献

儿童节家长致辞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小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的妈妈,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很荣幸能作为家长代表在此发言。今天,是属于孩子们的。首先,请允许我以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份,向所有的小朋友们表示节日的祝贺,祝你们节日快乐、健康幸福!同时,还要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问候!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老师最大的幸福。回想孩子初进幼儿园时的天真无邪、茫然无知,到现在每天的进步与成长,带给我们家长多少喜悦与惊喜。在这里,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全面的启蒙教育,他们张开日渐丰盈的翅膀拥抱希望,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两年多的时间,孩子在语言、行为习惯、性格、知识积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和收获,同时在生活上也得到了老师们悉心的关心和照顾。

在这里,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全面的道德教育。幼儿园的老师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真善美,懂得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学会分享;

今天,我们的孩子将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他们的风采,这台节目凝聚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劳和汗水,凝聚着家长们的心血和期望。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孩子鼓掌,为我们的孩子加油吧!

最后,衷心的祝愿我们的幼儿园越办越好,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茁壮成长,祝全体老师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家长家庭各睦,幸福安康!

家长儿童 篇6

第一,慎重抉择 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兼顾孩子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既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也要尽可能满足孩子现实的需要。金钱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带孩子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慎重寻找“代理” 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 ,并经常保持联系。“ 代理妈妈”应当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定期“温馨对话” 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跟孩子保持心灵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一方面,要经常利用电话或书信定期与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体贴,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

第四,加强对孩子品德的教育与引导 鼓励孩子正确看待暂时的家庭困难,帮助他们树立直面现实、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作为家长,虽然与孩子分居两地,但必须承担抚养、管理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不能推卸,不能一股脑推给临时监护人。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和孩子团聚。

社会各界,特别是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通过指导和培训,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引导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少年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家长儿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辖区内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儿童家长共450名, 其中女312名、男138名。

1.2 调查内容

制订统一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预防接种知识、家长对预防接种态度、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途径等。

1.3 调查方法

在2012年9月新生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时, 随机向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80份, 收回450份, 问卷由家长根据填写指南在现场填写。用SPSS 1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450名被调查者中, 平均年龄31岁。其中男性138名, 占30.7%;女性312名, 占69.3%。小学文化程度9名, 占2.0%;初中文化程度62名, 占13.8%;高中及以上379名, 占84.2%。职业工人78人, 占17.3%;干部320人, 占71.7%;其他职业52人占11.6%。

2.2 被调查者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2.2.1不同学历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回答情况

高中以上学历答题正确率86.9%、初中67.0%、小学42.8%;学历越高知晓率越高, 不同学历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38, P<0.01) , 见表1。

2.2 儿童家长获得接种知识的途径

儿童家长主要是从预防接种医生处获得免疫接种知识, 382人, 占85%;其次是通过电视、广播243人, 占54.0%;及宣传材料和书籍234人, 占52.0%;孕妇保健指导189人, 占42.0%。

2.3 儿童家长对不同疫苗的知晓情况

知晓率较高的疫苗有乙肝疫苗 (450人, 100.0%) 、卡介苗 (44人, 97.8%) 、麻疹疫苗 (449人, 99.8%) 、脊灰苗 (440人, 97.8%) 、而对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如甲肝疫苗 (136人, 30.2%) 、乙脑疫苗 (158人, 35.1%) 、流脑疫苗 (172人, 38.2%) 知识知晓率较低。

2.4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态度和行为

有92.2% (414/450) 的家长认为应该带孩子接种疫苗, 4% (18/450) 的家长认为可选择性接种疫苗, 3.8% (17/450) 的家长认为接种不接种无所谓。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家长的学历越高、预防接种知晓率越高, 计划免疫意识越强。低学历儿童家长由于相关知识缺乏, 不知道接种疫苗的益处、不知道去哪里接种、怕接种后有不良影响[2], 以至造成儿童接种疫苗不及时、漏种情况。可见, 对低学历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儿童家长对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脊灰疫苗的知晓率高, 而对甲肝、流脑、乙脑疫苗的知晓率低。究其原因, 与国家免疫策略的调整, 实行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应急接种相结合的免疫策略;在2009、2010年两次麻疹强化免疫;在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 连续多年开展强化活动, 使一些家长认识增强;而2008年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中新增加的甲肝、乙脑、流脑疫苗知晓率低有关。人们对某种知识的认识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甚至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 应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册, 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儿童家长获得免疫知识的途径来看, 85%是通过预防接种医生口头宣传, 这种宣教形式虽然针对性强、见效快, 但理解不深刻、很片面。人们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理解。随着社会发展、要从广播、电视、书籍等多种渠道获取。开展入园、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 是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 保持疫苗高接种率、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托幼机构、学校流行的重要措施[1], 是查漏补种的一项重要手段。入园、入学接种证查验能督促儿童家长在入园、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疫苗[3], 在查验接种证的同时, 开展接种知识宣教工作, 宣传效果好,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态度, 能直接影响儿童疫苗接种率。若监护人不知道接种信息, 对预防接种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疫苗的安全性存在疑虑, 认为接种疫苗存在风险, 因而不能主动配合接种, 就会降低儿童免疫接种率。可见, 加强对儿童母亲、育龄期妇女、孕产妇的计划免疫知识宣传, 提高其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 对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01.

[2]岳晨妍, 夏伟, 樊春祥, 等.贫困地区儿童监护人免疫规划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17 (2) :185.

儿童保健门诊家长健康需求调查 篇8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30至2010年6月30之间, 到我院儿童保健室为其子女进行儿保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派专人收发放调查表, 发表时讲解填写内容及要求, 由家长自愿填写, 实际发出问卷104份, 实际回收100份, 有效回收率96.2%, 最后将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家庭基本情况

家长文化程度:初中以下 (含初中) 学历占16%, 高中及中专学历占27%, 本科以上 (含本科) 学历占57%;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08∶1, 年龄分布:6个月以下 (含6个月) 婴儿占52%, 6~l2个月 (不含6个月, 含12个月) 婴儿占16%, 1至2周岁婴儿占20% (不含1周岁, 含2周岁) , 2周岁以上 (不含2周岁) 婴儿占10%。

2.2 儿保常识

(1) 76%的家长认为米粉应该是在4个月时开始添加, 只有2%的家长认为是1个月就开始添加。而49%的家长填写米粉添加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吞咽动作。 (2) 大家都知道, 6个月至2周岁是婴儿最容易出现疾病的时候, 近一半的家长 (占46%) 认为是由于缺钙所致, 近五分之一 (18%) 的家长人认为是缺铁性贫血所致, 对于4至6个月的婴儿来说, 什么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最好食物呢?有近一半的家长 (49%) 认为是动物血和肝, 超过三分之一 (36%) 的家长认为是蛋黄, 只有5%的家长认为是配方米粉和配方奶粉。 (3) 关于佝偻病佝偻病是以小儿发育迟缓, 骨软变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在婴儿期较为常见, 那么到底是因为缺什么所致的呢?近六成 (57%) 的家长认为是缺钙所致, 近四成 (38%) 的家长认为是缺维生素D, 而有5%的家长认为是缺锌。另外病发年龄到底是多数呢?有近四成 (38%) 的家长认为是6个月之前易发病, 但也有近四成 (37%) 的家长认为是6至24个月的时候, 而五分之一的家长认为任何年龄均有可能病发。那么如何预防此病的发生呢?近三分之一 (32%) 的家长认为应该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制剂, 而近三成 (29%) 的家长认为应该多晒晒太阳, 另外有超过五分一 (23%) 的家长认为应该给婴儿补充钙制剂。

2.3 家长对儿保门诊的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 不同家长对儿保门诊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家长希望儿保门诊开设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评价和营养咨询 (69%) 、常见病咨询 (51%) 和早教 (43%) , 但是也有超过1/5 (23%) 的家长希望开设心理咨询方面的项目。 (2) 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基本一致, 主要表现在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50%) 、喂养 (43%) 、营养 (4l%) 和智力和心理行为问题 (32%) 四个方面。 (3) 从哪能学到关于儿童保健的知识呢?家长们都各有各的招,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有超过七成 (73%) 的家长是通过书籍或宣传册获得知识的, 超过四成 (42%) 的家长通过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 超过三成 (34%) 的家长通过广播、电视、VCD、上网等方式获得, 但也有少数家长 (5%) 选择去上孕妇学校或家长学校。

3 讨论

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常见病的预防、处理和喂养两大方面, 科学合理地喂养婴儿不仅能促进婴儿的正常发育, 还能预防与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家长们还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给予纠正。

一般来说, 米粉开始添加时间应该是在4个月以后, 因为<4月的婴儿, 体内淀粉酶分泌不足, 因此难以消化米粉, 所以过早添加会引起肠胃疾病的发生, 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如果添加时间过晚, 婴儿由于较长时间只吃母乳, 会拒绝吃其他食物, 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常说的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 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但是绝大部分 (57%) 的家长却认为是由于缺钙所致, 只有近四成 (38%) 的家长正确, 这与媒体对钙的过分宣传有关。随着孕妇保健意识的增强, 人民生活的改善, 婴幼儿中出现佝偻病情况已经大大降低, 并没有媒体广告宣传的那么多, 但是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一定要引起家长朋友们的重视[1]。

缺铁性贫血一般多发于儿童, 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此病对儿童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如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注意力分散以及精神异常等[2]。2岁以下小儿早期缺铁性贫血会使其智力低下和发育迟缓, 其主要原因是, 此年龄段小儿生长发育较快, 对铁的需求量很大, 而婴儿主要以母乳和牛奶为主食物来源, 这些食物含铁量比较低, 无法满足小儿体内的需要, 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据武蕴梅等[3]的研究发现1至12个月的婴儿有15.56%被检测出缺铁性贫血, 而7至12个月的婴儿有32.1%被检测出缺铁性贫血, 所以此病的发病率很高。很多家长认为预防此病的办法是给婴儿吃些动物肝脏和蛋黄, 其实婴儿消化能力比较弱, 不可能消化这些食物。其实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米粉中, 已经强化了铁、维生素D和A, 因此靠这两样食物完全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

关于获取儿童保健的知识的途径, 目前主要是通过与医务人员交谈为主, 一般医院都会向家长发放健康教育的小册子, 使家长获取到相关的知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护士, 现在由于患者较多, 看病较难, 使家长在候诊时有较长的时间与护士进行接触, 因而护士可以按照家长的需要, 给予其相应的指导, 如向家长发放小册子、看光碟、看墙报等, 在必要的时候要给家长予适当的解释或示范, 总之要因人而异, 使健康教育给家长带来实惠[4,5]。

本次调查中近六成 (57%) 的家长学历是是本科以上, 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非常关心的, 只有家长接受了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因此在对婴儿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是关键, 必须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 必须把基本的保健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家长, 只有这样, 才能让婴儿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郡淑艳, 肖殉.北京市外来人13儿童保健服务需求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8 (4) :231-234.

[2]韩煊, 洪琦, 卢光进, 等.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儿童保健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11) :61-62.

[3]武蕴梅, 刘彦.北京市海淀区200名外来人员儿童保健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158-3159.

[4]陈刚, 吕军, 刘英涛, 等.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8) :643-645.

家长儿童 篇9

为了了解患儿家长对孩子牙齿排列与咬合的关注情况的现状,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采取问卷方法对2007-03~09期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患儿家长进行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经被调查患儿家长同意,随机选择于2007-03~09期间来我科就诊的患儿家长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参考东京齿科大学小儿齿科学讲座《儿童牙齿排列及咬合情况调查表》设计问卷。于患儿初诊时发放调查表,由患儿家长依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写,不明白之处由调查员讲解,最终经调查员核对填写完整后收回。

1.3 调查内容

(1)此次就诊的原因?(2)您对您的孩子目前的牙齿排列及咬合情况注意过吗?(选择“从未注意过”者不再回答后续问题,选择“注意到”者继续回答);(3)如果您已经注意到了孩子牙齿排列不齐,那么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多选) (4)您留意到您的孩子目前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是什么样的状态(多选) (5)最初您是从什么途径注意到您孩子以上情况的?(6)患儿家长个人资料(选填)。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

2 结 果

2.1 患儿就诊原因分布

本调查783例患儿具体年龄及性别分布见图 1。

因龋病及其并发症为主诉就诊者占51.3%,以牙齿排列和咬合不正为主诉就诊患儿占35.0%,其余依次为口腔检查和预防占5.1%,外伤占4.6%以及其它原因占4.1%。

2.2 家长对孩子目前牙齿排列和咬合的关注情况

本调查783例患儿家长中,注意到孩子的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者510 名,占65.1%;其中希望治疗者474 名,不希望治疗者36名。从未关注过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者273名。

2.3 各年龄阶段牙齿排列不齐和咬合问题发生的部位(多选)

见表 1。

2.4 患儿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状态(多选)

各年龄阶段牙齿排列异常的状态中,对牙齿间有缝隙和牙齿错落不齐的关注度最高,分别占51.1%和35.4%,其次是对牙齿倾斜、重叠和扭转的关注,分别占25.1%、13.5%、13.2%。

关注到患儿咬合异常的家长共329 人,咬合异常类型具体分布见图 2。7~10 岁患儿咬合错乱最受关注,3~5 岁患儿反即“地包天”最受关注。

2.5 患儿家长注意到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途径

通过自己留意发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家长369 人,占72.4%;其余依次为通过口腔医生检查、幼儿园和学校牙科检查、孩子自己注意到等。具体分布见图 3。

2.6 部分家长不打算治疗的原因

部分家长虽然注意到孩子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没有在近期内为孩子做治疗的打算,理由分别为:希望等孩子换完牙后再治疗13 例(36.1%),仅想治疗龋齿9 例(25.0%),路途较远,多次复诊交通不便4 例(11.1%),担心孩子难以配合4 例(11.1%),担心费用太高6 例(16.7%)。

2.7 患儿家长情况

在对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关注的510 位家长中,选择填写个人资料的家长有382 名。其中,男性133 人(34.9%),女性249 人(65.1%)。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3.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1.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2%。

3 讨 论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甚至部分口腔专业医生认为,对早期的儿童错畸形尤其是乳牙列的错畸形可先不予处置,待到12 岁左右恒牙更换完毕后再做治疗。以致部分错畸形患儿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或是增加了后期治疗的难度,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加重其心理和精神负担。为了使儿童顺利进行乳恒牙替换,最终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恒牙列,有必要加强儿童乳牙列期和替牙列期的临床管理,及时或早期发现牙列及咬合异常情况,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3.1 患儿就诊原因

本调查患儿年龄分布为2~14 岁,呈正态分布趋势,平均7.2 岁(S=2.4),其中6~8 岁患儿最为集中。来院就诊患儿主要是因为龋病及其并发症如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原因,因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就诊者占35.0%,与日本学者1998 年调查报告结果(37.7%)相近[1]。与国内相关调查结果比较,以龋病及其并发症为主诉就诊患儿比率低于此前调查数据(62.8%),而因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就诊患儿比例远远高于此前我国学者调查结果(0.71%)[2]。分析原因,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口腔健康认识水平逐渐提高,龋病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子女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逐渐关注并积极治疗。同时各大医院及口腔专科医院逐渐成立儿童口腔专科,儿童口腔专业医生队伍不断壮大,各种媒体健康教育传播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所在医院的地理位置以及医院知名度、患者的特殊就诊需求有关。

3.2 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发现的时间与部位

本调查发现,因关注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家长中,其子女处于第一磨牙及切牙萌出期者占一半以上。部分家长因为注意到孩子上前牙间存在缝隙、呈扇形排列,下颌恒切牙于乳牙舌侧萌出,而认为是牙齿排列异常。

乳牙列中牙与牙之间存在的间隙称乳牙列生理间隙,发生率约为70%~90%之间;恒牙上颌两中切牙萌出时存在的空隙称上颌中切牙间隙,其发生率约为70%左右,均为正常的生理现象[4]。调查发现一部分家长不了解这些知识而要求关闭乳牙列生理间隙和上颌中切牙间隙。今后有必要加强牙齿发育阶段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此外,本次调查发现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多数家长关注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发生的部位是在前牙列,因为前牙列咬合异常容易发现,且影响美观。然而对咀嚼以及咬合建立起重要功能作用的后牙列较少受到关注,因此,今后有必要向社会及家长加强牙齿发育阶段相关知识以及后牙在咬合关系建立和咀嚼功能方面重要性的宣传。

3.3 儿童口腔科开展错早期治疗宣传的必要性

儿童错畸形,是儿童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中华口腔医学会2000 年对全国七个地区25 392 名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初期儿童与青少年错畸形患病率调查发现,乳牙期为51.84%,替牙期为71.72,恒牙初期为72.92%[5]。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牙齿、上下颌骨与面部呈相对应的生长发育关系。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可影响咀嚼功能,造成龋齿及牙周病。前牙反还会抑制上颌骨发育造成面中部塌陷,影响面型美观,甚至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影响。

此次调查发现,关注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的家长,多数希望咨询医生并给予治疗。但是仍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注意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却对早期治疗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乳牙列畸形不必治疗,等到孩子换完牙后再做治疗也不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4 患儿家长注意到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途径

各年龄阶段患儿家长均主要通过自身观察注意到子女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通过幼儿园和学校检查,以及口腔医生检查后得知的各占10%左右,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得知相关知识后注意到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者仅占1%左右。说明现阶段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和检查力度不够,有待加强,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传播相关知识。

3.5 家长的文化程度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文化程度影响他们对孩子口腔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治疗的态度。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儿童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治疗的态度越积极。一方面,可能是文化程度较高者更倾向于完整填写问卷,另一方面提示家长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对孩子口腔健康关注和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人民群众口腔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

参考文献

[1]小川尚子,关口浩,宫田太郎,他.小児歯科来院患者の来院動機と歯列.咬合不正との関係について[J].歯科学報,1999,99(1):57-63.

[2]贾萍,赵平,刘淑杰.儿童牙科门诊初诊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7,11(3):216-217.

[3]夏斌,秦满,葛立宏.2003年儿童口腔科从业医师现状调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2):288-290.

[4]杨富生.牙列和咬合的生长发育[M].//文玲英,杨富生主编.临床儿童口腔科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45-52.

家长儿童 篇10

挑食偏食在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中最为常见, 不仅容易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还会致使孩子普遍缺乏B族维生素。为此,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正式启动“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改善计划”。

调查:不良饮食行为很普遍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介绍, 数据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有40%~60%左右的孩子存在挑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

2005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合作调查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小学生的生活习惯, 也单独在中国进行过城市小学生饮食习惯调查。“我们的研究和调查发现, 中国的儿童在饮食方面存在一些不良饮食习惯, 尤其以挑食、偏食最为典型。”

后果:易致B族维生素缺乏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保专家金星明教授强调, 儿童饮食不良会直接导致能量和微营养素缺乏, 其中最常见的是B族维生素缺乏。B族维生素也被称为”能量维生素“, 可以促进肠胃蠕动, 不足时会引起食欲不佳, 从而更加剧儿童的挑偏食, 严重者甚至产生厌食行为。

“事实上, 大米、面粉越精越白, 所含B族维生素就越少。我们目前的膳食中最容易在烹调和加工过程中丢失的物质就是B族维生素, 快餐中的维生素B族更少得可怜。”金星明说, 当小孩容易疲乏, 懒于活动, 相当部分原因就是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不过, 有些孩子尽管缺乏营养素, 在症状上却没有体现, 家长并不容易察觉。为了给父母们进行儿童健康饮食与营养素的教育,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今年8月21日正式启动“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改善计划”。这项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宁波8所城市, 同时进行儿童B族维生素的强化补充。

建议:家长也应接受“饭桌教育”

怎么样才能喂养出一个健康宝宝呢?孙宏艳认为, 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接受“饭桌教育”:

首先, 家长应树立好榜样。研究发现, 孩子受父母饮食偏好的影响较大。如果父母自己挑剔食物, 或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 孩子会直接受影响;另外, 父母不喜欢吃某种食物, 家里往往就很少买这种食物, 从而间接造成孩子的偏食。

其次, 很多孩子从幼儿时就喜欢看电视广告, 广告里有什么新食品、新饮料, 孩子们比大人清楚。因此, 父母应学会指导孩子看广告及选择食物。

把“话事权”交给孩子

此外, 什么时间吃饭、吃什么饭的决定权在父母, 但吃多少的“话事权”应交给孩子。孙宏艳指出, 父母喂养孩子时往往喜欢划定一个“任务量”, 如果孩子每顿没吃够那个量, 父母就觉得孩子没吃饱, 有时甚至硬“塞”到孩子嘴里, 这是个喂养误区。实际上, 有没有吃饱最清楚的是孩子自己, 家长不应过于强迫。

维护儿童健康,家长关注3件事 篇11

1与医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不少父母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孩子病情,但由于教育背景局限,单凭书面知识很难完整理解疾病状况,常常花费巨大精力,却造成不少误解。比如小儿外科手术,有的家长反复质疑,如果麻醉影响孩子智力怎么办?医生没按手术标准操作怎么办?应用新技术,医生不熟练又怎么办?

孩子患病,父母心急,医生应当充分理解,同样,家长也需给予医生充分信任。合格的医生是经过多年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并终身接受教育,更新知识;出于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医生会将患者安全摆在首位,实事求是与家长交流,竭尽所能给予治疗。医患之间相互信任,有助于更好的开展诊疗活动。

2认识到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但是许多疾病目前还无法保证100%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减轻患儿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如小儿神经管缺陷导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泌尿系统压力陡增,损坏孩子肾脏。目前比较简单、经济的解决方法是间隙性清洁导尿,只需定时将膀胱内的尿液排空,就能维持正常发育和生活。许多家长对孩子终身与导尿管为伴的现实难以接受,四处求医问药,希望有一劳永逸的“神术”,彻底治愈疾病。愿望虽然美好,但现阶段的医疗水平难以实现。这时,父母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应实际些,重点维护患儿的生活质量,帮助孩子树立生活信心。

3保管好病历档案,定期随访病历是关于健康和疾病状况的重要记录,尤其对于慢性病患儿,能解释病情的来龙去脉。而有些家长每次带孩子就诊,都购买新病历,以往的检查资料也保管不全。尽管x线片等检查可以重做,但反复如此,既增加花费,也不利患儿健康。如果遗失了重要信息,甚至会影响诊断。

治疗后随访同样重要,如先天性畸形的功能重建,有的患儿需二次手术,如果不定期复查,很可能耽误康复时机。

谈家长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误区 篇12

1 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目标理解片面

针对儿童进行的美术教育, 它的目的首先在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孩子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然而有些家长却片面地认为美术教育的价值仅仅在于孩子是否画了一副很像很漂亮的图画。于是为了画一副很像很漂亮的图画, 每次来学习班上课时, 家长就拼命地往前挤并叮嘱孩子一定要抢到最前面第一排的位子;如果抢不到第一排的位子, 家长就会责骂孩子没用;甚至有的家长还亲自出马把别人家的孩子挤走。如果孩子画的不如别的孩子好, 便责怪老师没有给孩子安排好额位置。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美好的心灵, 美好的行为举止胜过一副表面看似漂亮的图画带给孩子精神和成长的的深远影响。家长首先要增长自身的见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绘画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行为道德修养提高了, 才能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 进而构成健全的人格, 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2 家长的包办阻碍了儿童进行美术活动的创新性与自主性

有的家长过分“关爱”孩子, 认为自己能办的事尽可能替孩子办好, 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学习。其实不然, 任何一种学业都有个准备和进行的过程, 绘画也不例外。每个过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去体验, 这才算完成一件事的全过程。有的家长就剥夺了孩子做事的过程。如帮孩子找位置、摆放画具、裁纸、削铅笔、挤颜色、甚至调好颜色, 就差帮孩子画了…画好后再帮忙收画具、倒脏水, 需学生干的活都让家长干了, 像是跟了一个“书童”。儿童绘画主要是开发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有的家长却怕孩子不会想, 而去替孩子想。一张画该画哪里, 还可以再添加什么内容, 涂什么颜色好看, 都要帮孩子拿主意。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 对孩子“帮助”太多, 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规定”办事的环境中, 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随着家长不断加深的“关爱”, 更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的。使孩子凡事不能自己完成, 变得过分依赖父母, 从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 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 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 感情得到宣泄。绘画的过程正是一个人获得成就感的过程。家长要做的事是不帮忙, 只需微笑地鼓励孩子, 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 逐渐建立自信。有位教育家说得好, 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 也就是所谓的“无为”教子法。

3 家长的随意指责会扼杀孩子的绘画兴趣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 有些孩子只要拿到能画的东西, 不论什么地方, 像墙壁、家具、床单都会留下他们作画的痕迹。这样的举动会令一些家长非常生气, 会责骂孩子一顿。其实孩子并不知道他们错在哪里, 他们只是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宣泄自己的情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引导得当, 孩子对画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画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在孩子的画中, 会流露出他对生活的观察, 以及内心的奇妙想法。家长是孩子的重要观众, 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 家长的正确观念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个别家长看到孩子画画时笨手本笨脚的样子, 干脆就帮着画起来。有的家长不了解儿童画的特点, 看到孩子画的画自己不满意时, 心里就着急来气, 看不顺眼。孩子在家长的“一点儿都不像”, “你真笨”, “越画越孬了”, “老没进步”, “怎么太阳一点都不圆”?“别的小朋友都比你画得好”!等指责下, 情绪越来越低, 抵触情绪越来越大, 最后流着眼泪拒绝画画。实际上, 家长的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干扰了孩子的正常思维活动, 当我们横加阻止时或者毫无顾忌的指责时, 在不自觉中遏制了孩子内心的创造欲望, 干涉了孩子的自由想象和大胆的表现。这些好心的家长们无意中做了很坏的事情——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 家长的商业性和功利性心理阻碍了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并不局限在美术本身, 而更多在于让儿童自我发现, 自我揭示。儿童的绘画可以帮助儿童打开自己独特的心灵空间。与成年人的世界比较而言, 儿童的世界几乎没有功利性, 以及少有束缚。我们知道, 思想的开放与开阔, 会帮助人走出思维的困境。相反, 过多的功利性会导致人走进狭隘的死胡同, 比如有些家长则把获奖和考级当成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 对孩子考级抱有一种“功利”心态。他们认为, 孩子考级越多, 对孩子的升学越有帮助, 美术教育趋向功利化。随着获得各类大奖的儿童越来越多, 真正创作出表现儿童特有感受和天性的作品却越来越少, 对此教育专家认为, “低年级学生参加课外艺术学习和考级仅仅是出于兴趣爱好, 这值得鼓励。但是, 到了小学高年级, 功利色彩越来越强烈。艺术考级并不是不好, 但家长要警惕念错了艺术考级的经, 最后对孩子的艺术观和人生观造成不利影响。还有的家长好面子爱攀比, 别人家的孩子在某某大赛中获奖了, 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大奖, 甚至为了达到获奖的目的, 不惜自己代笔。其实各种比赛, 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激发美术兴趣, 培养孩子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 获不获奖, 得不得级都不重要。

5 家长为了培养画家过早地给孩子拔苗助长

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让所有受教育者都将来成为画家, 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具备与自己学龄相适应的最基本的美术素养, 使儿童在德、智、体、音等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不能有美育的缺陷, 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人。而有的家长却认为起点越高, 孩子进步越快。从孩子一开始学画, 就要求孩子要像绘画大师看齐, 学名人绘画。五、六岁就想让孩子学素描, 因为听说素描是正规绘画的基础课, 好为孩子将来成为名画家打好基础。因而不管自己孩子年龄如何, 一个劲地让孩子学素描, 而效果却适得其反。素描是属于绘画的基础训练, 造型严谨, 对孩子的理解能力、透视知识、表现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训练也比较枯燥, 一般低年龄的孩子, 不宜过早涉及。一些低年龄的孩子在画素描的过程中, 由于年龄偏小, 认知能力跟不上, 学起来特别吃力, 而且素描训练的枯燥无味容易使孩子失去学画的信心, 从此厌倦画画。

终上所述, 儿童的美术教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 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价值取向、个性脾气、生活习惯、等等, 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要增长自身的见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 走出误区, 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做到不盲从、不功利和不放任。然后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 使用正确的美术教育培养方法, 不要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孩子, 要多给孩子鼓励, 使他们对美术更加有信心, 更加感兴趣, 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

结论

家长首先要增长自身的见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 走出误区, 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做到不盲从、不功利和不放任。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精炼处理下一篇:理论改革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