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音乐教学(通用12篇)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 篇1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仅需要从教育方法上改革创新,更需要学校树立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时俱进,进行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更新教材,造就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充分认识特殊音乐教育的基本依据并落实在具体过程中,才能保证特殊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课程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中间的必要环节。我国于1993年颁发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试行),把特殊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范畴。课程计划的颁布,使得特殊教育的学制、性质、任务都更加规范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对象也有了较大变化,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仍然一直停留在七年前制定的试行方案上,若仍沿用课程计划已明显无法跟上现代特殊教育的步伐,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尊重个性发展和社会对智障儿童的人文关怀。培智学校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一、我国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严重
受传统中小学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特殊音乐教育的教材是教师根据已有教学经验的反映,教学方法是教师已有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则是已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而在学习方法上,孤独症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通常是“老师教什么歌曲,我就学唱什么”,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特殊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决定权被教育行政机构高度集中起来,形成了数十年来特殊音乐教育采用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评价等模式,难以做到把孤独症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教学,区别对待。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会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进程造成影响。
2、知识更新较慢且陈旧
近年来,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程一直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改革,并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与基础教育相比较,特殊音乐教育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特殊音乐教育仍在沿用七年前的试行课程设置方案,使用的教材,教参过于陈旧;培智学校对文化课过于重视,忽视了孤独症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劳动、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及身心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国特殊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滞后于普通教育,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要求,难以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3、片面重视教材,忽视培养目标
不可否认,音乐教材的编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存在认知缺陷的特殊人群,过多的强调课本学科知识,要求孤独症学生掌握认谱、试唱、打节拍等技能,并不有利于孤独症学生获得实践性的劳动技能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产生了矛盾,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容易出现偏差,从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的关系来看,过分注重音乐教材知识灌输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由此可见,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思想千篇一律,教育方法教条化的倾向,导致特殊音乐教育活力不足,缺乏创造性和实用性,这些因素制约着特殊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课程改革是特殊音乐教育多年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事物本身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要求使然。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结合笔者在两所培智学校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心得,现对培智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改革及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设想。
1、培养目标的制定
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之前,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特殊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培养目标指导,才有利于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及培智学校在音乐教学中遇到的现实情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民目标:培养孤独症学生具有公民应有的情感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劳动职业目标:培养孤独症学生学会正确的日常行为,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劳动技能,努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个人修养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以及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方案为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教学方法的创新
特教音乐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不是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面对孤独症学生接受、认知能力较差等问题,尤其在特殊教育个别化的倡导下,教师不该让所有的学生上着相同的课,读着相同的教材,获得相同的知识,这是不合理的。
在音乐课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做出多元化的教学选择,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以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譬如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学前教育过渡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法,整体互动教学法,体态语言教学法,即兴音乐体验法等教学方法,都是笔者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而成,希望能为特教音乐教学方法改革尽到绵薄之力。
特教音乐教师要努力研究适宜孤独症学生接受的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生活场景,不断寻找最佳的授课方法,开创出一条适合当今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帮助其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3、课程建设的改革
特殊音乐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内容注重突出康复训练、生活习惯、和审美修养的特点,以体现特殊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通过课程内容的整个可以实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目标。孤独症学生对于记住完整的歌词,唱准音高,准确认谱,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特殊音乐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学科系统知识的掌握,而是把培养学生的感知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等放在首位。
课程实施时要适时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并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音乐这个中心点,向其他学科延伸发展,横向联系,创造学科知识综合化。
(2)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情感态度的养成。学科知识的价值在于能为孤独症儿童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提供一个载体,音乐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能,并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环境、探寻知识,通过课程把知识、技能、情感、品德、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统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以音乐“导真,引善,立美”,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出处:昆山东方医院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 篇2
一、引入新潮音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讲授传统音乐时,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作品的理解相对简单。比如我们欣赏陕北传统民歌《走西口》,介绍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流传时间的久远,讲解悲怆委婉的旋律结构、如泣如诉的歌声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会使学生在欣赏中体味那个年代背井离乡谋生的艰辛,引发对那个年代爱情表达的联想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且随着赏听作品的结束,似乎就已经完成了一般的教学程序。而新潮音乐则可以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音乐作品使聆听者在欣赏中产生更宽泛的联想。我们同样还说《走西口》,但这里讲的是陈其钢的“为17件弦乐器而作”的《走西口》。乐曲开始,在精心编织的新奇而凄凉的背景下,民歌《走西口》的动机隐约浮现,欲说还休,把人们引到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伤感中。中间,旋律跌宕起伏,音型的变化,不同乐器技法的展现,民歌主题的多次出现,悠然起伏的琶音都给人以遐想的刺激……最后,大提琴依依不舍的啜泣把听者又拉回了伤感失落的现实世界,乐曲恢复了一开始的苍凉和平静。乐曲引发了听者的联想思绪。这种联想已不单单是歌词中所表达的送哥哥走西口的离别倾诉和让人心碎的叮咛,也不仅仅是听者在歌词引导下的简单联想,而是在17件乐器演奏出的浑然乐曲中,进而联想到当时苦难的人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无奈,无奈中的走西口,对走西口路途的想象,送哥哥走西口的思恋心情和嘱托,对哥哥走西口的未来憧憬,憧憬哥哥早日回到家门口。
二、引入新潮音乐,可以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作品
我们在欣赏谭盾的音乐作品《地图》中,既有《傩戏与哭唱》《打溜子》反映湘西人家婚丧嫁娶风俗仪式的场面,也有《飞歌》中苗家女子与大提琴的对话,还有《石鼓》中的石头敲击、摩擦奏出的不同节奏和音高……这些原生态的音乐元素被谭盾采集回来,进行有机地整合,以大提琴贯穿始终,把湘西原生态的音乐和最现代的交响乐融合在一起,配以大屏幕上的音乐画面一同展现给听众,它促使听众在耳听目视中不再囿于一曲或一段原生态音乐的乐曲欣赏,而是从立体的、外延的、极富想象的角度去欣赏。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在这里变得悦耳动听,有了极大的吸引力,像是在音响、视频里注入了某种特殊的气质。应该说是谭盾的“寻根的路子”使他恰当地选择了这些民俗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使它们具有了生命力。这就是新潮音乐的魅力,它会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欣赏新潮音乐作品,从中愉悦自己,提高自己。
三、新潮音乐中的许多作品很容易被学生接纳,并在接纳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的冯兰芳老师在《现代音乐与大学生》一文中说:“音乐是大学生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们始终关注着音乐创作的发展与变化。而今,关注音乐的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音乐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他们认为音乐不仅是文化现象的体现,同时也是时代与社会变革中的产物,是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们所欣赏的音乐种类不再只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古典音乐’,各种‘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也都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们对‘现代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类音乐,在关注音乐本身的前提下,还关注这种艺术形式在历史变革中的发展,以及关注作曲家使用的音乐物质材料和语言等。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了对这类音乐渴望深入了解的欲望。”
新潮音乐的作曲技法和表现形式,应和了青年大学生追求时尚、思想前卫的心理。中西乐器的融合、视听效果的同时展现,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受到了心灵的震颤,他们会沿着作品的旋律,去思维想象,接受音乐艺术美的洗礼,享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因为新潮音乐作品已不是传统音乐元素的简单重复、或原生态音乐的简单再现;也不是纯粹的西洋音乐的展示、西洋乐器对中国乐曲的演奏或中国民族乐器对西洋乐曲的演奏。而是将古老的中国文明与现代的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在一起,创造出的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这其中产生于同现代在校大学生几乎是同龄的许多新潮音乐作品,以其全新的表现形式、深邃丰富的内涵、必然会被在校大学生们欣然接纳。大学生也会在接纳中受到教育,在受教育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
音乐鉴赏课是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普及与直接的课程,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为基础来进行教学。鉴赏课上要使用的音乐作品的选择,是关系着鉴赏课能否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的关键。新潮音乐作为在一个时期出现、有着共同的特征而又不同于同一时期传统音乐的音乐现象,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对于这种音乐文化,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作品的技法、表现手法和方式有悖于人们习惯中的传统,或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就一概否定。但也不能以“新”概全,是“新”就好。新鲜事物同样需要一定的成长期。我们应该相信,新潮音乐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成熟、日臻完美,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爱。我们在普通高等学校鉴赏课中引入新潮音乐,也不会停留在尝试的水平。一定会在引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新潮音乐,在指导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中进一步读懂新潮音乐,也一定会让更多的新潮音乐作品进入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健伟.艺术之梦与人性抉择——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当代困境缘[J].中国音乐学,1989,(2).
[2]蒋一民.现代派,民族魂——听朱践耳的交响组画《黔岭素描》[J].人民音乐,1983,(6).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3
课程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中间的必要环节。我国于1993年颁发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试行),把特殊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范畴。课程计划的颁布,使得特殊教育的学制、性质、任务都更加规范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对象也有了较大变化,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仍然一直停留在七年前制定的试行方案上,若仍沿用课程计划已明显无法跟上现代特殊教育的步伐,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尊重个性发展和社会对智障儿童的人文关怀。培智学校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一、我国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严重
受传统中小学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特殊音乐教育的教材是教师根据已有教学经验的反映,教学方法是教师已有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则是已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而在学习方法上,孤独症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通常是“老师教什么歌曲,我就学唱什么”,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特殊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决定权被教育行政机构高度集中起来,形成了数十年来特殊音乐教育采用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评价等模式,难以做到把孤独症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教学,区别对待。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会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进程造成影响。
2、知识更新较慢且陈旧
近年来,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程一直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改革,并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与基础教育相比较,特殊音乐教育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特殊音乐教育仍在沿用七年前的试行课程设置方案,使用的教材,教参过于陈旧;培智学校对文化课过于重视,忽视了孤独症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劳动、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及身心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国特殊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滞后于普通教育,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要求,难以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3、片面重视教材,忽视培养目标
不可否认,音乐教材的编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存在认知缺陷的特殊人群,过多的强调课本学科知识,要求孤独症学生掌握认谱、试唱、打节拍等技能,并不有利于孤独症学生获得实践性的劳动技能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产生了矛盾,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容易出现偏差,从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的关系来看,过分注重音乐教材知识灌输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由此可见,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思想千篇一律,教育方法教条化的倾向,导致特殊音乐教育活力不足,缺乏创造性和实用性,这些因素制约着特殊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课程改革是特殊音乐教育多年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事物本身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要求使然。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结合笔者在两所培智学校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心得,现对培智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改革及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设想。
1、培养目标的制定
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之前,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特殊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培养目标指导,才有利于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及培智学校在音乐教学中遇到的现实情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民目标:培养孤独症学生具有公民应有的情感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劳动职业目标:培养孤独症学生学会正确的日常行为,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劳动技能,努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个人修养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以及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方案为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教学方法的创新
特教音乐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不是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面对孤独症学生接受、认知能力较差等问题,尤其在特殊教育个别化的倡导下,教师不该让所有的学生上着相同的课,读着相同的教材,获得相同的知识,这是不合理的。
在音乐课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做出多元化的教学选择,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以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譬如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学前教育过渡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法,整体互动教学法,体态语言教学法,即兴音乐体验法等教学方法,都是笔者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而成,希望能为特教音乐教学方法改革尽到绵薄之力。
特教音乐教师要努力研究适宜孤独症学生接受的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生活场景,不断寻找最佳的授课方法,开创出一条适合当今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帮助其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3、课程建设的改革
特殊音乐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内容注重突出康复训练、生活习惯、和审美修养的特点,以体现特殊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通过课程内容的整个可以实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目标。孤独症学生对于记住完整的歌词,唱准音高,准确认谱,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特殊音乐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学科系统知识的掌握,而是把培养学生的感知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等放在首位。
课程实施时要适时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并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音乐这个中心点,向其他学科延伸发展,横向联系,创造学科知识综合化。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 篇4
一、特殊需要儿童需要音乐教育
所谓特殊需要儿童,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①。本文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经常发现,在这部分儿童中有很多都对声音、音乐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用音乐来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通过音乐这座桥梁,与他们相互了解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美国,一般而言,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他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学习,另外一部分时间在特殊教育教室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这部分儿童会根据其情况的好转将被逐渐纳入到正常儿童的普通教育机制当中去。跟美国相比较,我国的特殊儿童受教育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字,这跟我国这方面制度还不尽完善、资金短缺以及执行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人数极度匮乏有关。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招收存在听觉损伤、视觉损伤、沟通(言语)障碍、智力落后的儿童。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由于其某些方面的正常性,被家长、教师和学校忽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教育的帮助。结果导致教育失败,学生无形中走了更多的弯路。
我国无专门的学校招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只好进入普通学校,可是普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儿童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受到更合适的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认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儿童。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还是不少的。比如,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周舟,从小就被在乐团工作拉大提琴的父亲带在身边参与演出排练,在聆听中自悟,从电视媒体中自学以致指挥乐队,甚至能够独立演出,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成功者之一。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四川的自闭症青少年秋实,在2005年的中日韩国际少儿艺术展示大赛荣获钢琴(残障)组金奖。尽管在正常同龄人中比他水平高的比比皆是,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与研究的案例。再者,经试验证明,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钢琴教学,或者说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相比较有何优势?
其一、多声部的旋律听记练习可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注意力。钢琴是和声乐器,它可以产生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从单旋律、多旋律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听力,这对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手段,因为多声部听力的练习对注意力的要求相当高,而这种练习恰恰是在长期的音乐“游戏”中慢慢达到的,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于轻度障碍儿童来说,钢琴音乐教学所应该起的作用是尽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到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然而对于许多中、重度障碍儿童,学习钢琴音乐则更能体现其生存意义。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有自闭障碍,但是他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弹奏钢琴,除了治疗的涵义外,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这个技能谋生。我们不能对钢琴教育期待过高,但是确实有许多特殊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智力落后和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我们试图通过钢琴这门特殊的工具,来和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发展他们的才智,帮助他们走上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成长道路。
其二、钢琴教学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在普通儿童钢琴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对一”式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特殊儿童只不过是心理或生理特点跟其他儿童相比较更为特殊而已,正是这种“一对一”教学模式,更利于我们教师全面地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特征,熟知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更好地从多方面入手去帮助他们热爱音乐,积极面对生活。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进度稍慢一些,甚至尺度稍微宽些。
其三、钢琴教学可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协同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所有乐曲都要求双手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钢琴曲中所独有的复调乐曲,强调学生要操纵双手严格按照乐谱行进弹奏多声部旋律,同时要聆听,再加上钢琴踏板对脚的细微要求,锻炼了特殊需要儿童多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这是其他乐器教学无法达到的。
训练钢琴技术时,学生的本体感受要尽可能地明确清晰。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本体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动作夸张的练习,用慢动作来体验感觉。这些慢动作练习并不仅仅是为加强生理机能,更是为了加深心理的感觉。利用特殊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琴教学,帮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地培养眼、耳、手、脑、心的协调能力,这正是他们所缺乏和急需的。
三、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建议
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有人认为是个难题,但我觉得并不难。当然,有个前提是必须通过充分肯定其优点来缓和课堂气氛,多鼓励他们,只要有点进步,哪怕进步在你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也要进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大多数特殊儿童受到的教育挫折实在是数不胜数,你的微笑与赞扬对他们来说不啻于甘露,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关爱与信任,此乃教学计划完成与否之关键。
下面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尽量避开曲谱或者少用曲谱,多采取模仿式教学。当学生对乐曲比较熟悉后,再让其对照曲谱进行练习。在进行读谱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分拆成乐段乐句,找出乐句的规律,边弹边唱,帮助其认谱、背谱,千万不能像对普通儿童一样,让其自己独立识谱,只需指出不对的地方。由于特殊儿童较薄弱的沟通与控制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检查时应控制情绪的波动,充满耐心,否则会加深学生自身挫折感。
第二,选择曲目必须适当。不要弹奏过多的练习曲,对于相同的技术类型要少而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选择不同技术类型的练习。进行手指训练时,可将其简化为类似《哈农》的练习,简单明了易记。对节奏加以变化,利用多变的节奏型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通过模仿教师巩固节奏、熟练技巧直至最终掌握各种技术难点。教师可较多地选取一些由中外名曲改编的短小精悍的四手联弹,教师与学生互换伴奏与旋律角色,来进行巧妙的音乐对话。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从对单旋律的注意发展到对音乐整体性的掌控,培养其音响的立体感,成功地介入到对特殊需要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发展,使之学会聆听并掌握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技巧,从而弥补特殊需要儿童与外界沟通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对每堂课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而又好记,通过教学笔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意识的控制能力。教师应充满耐心,对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适时鼓励,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
第三,应提倡陪练。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自学能力是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提并论的。每次的练琴时间,如果没有陪练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自学。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明确自己的错误;同时要阅读新的曲谱,在钢琴上找到音,找准节奏,并弄清楚各种音乐记号的含义;还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融合进新乐曲中,避免重犯以前的老错误;不断熟悉新乐曲,达到一定的速度和熟练度。这一系列的要求就连一个正常的琴童都无法每次做到,更何况是特殊儿童了。因此,家长或教师的陪练颇为必要。
第四,教师要多示范。因为特殊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是“狂热的”,哪怕是不断的重复,只要他们没有表现出厌烦,你可以选择用琴声来告诉他们你想说的,不同的处理和不同的力度让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兴奋点,这样可避免太多的抽象用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特殊需要儿童来说,借助钢琴这个教学工具来拉近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那些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让他们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来愉悦自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育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肖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2]J?S?施瓦茨著,方俊明主编《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①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尹颂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讲师
特殊儿童鉴定简介 篇5
特殊儿童鉴定简介
(assessment of special children)(1)由相应的机构或专业人员用一定的方法对疑似特殊儿童进行各种必要检查并做出结论的过程。实施特殊教育之前的必要步骤,一般由特殊教育学、特殊心理学、有关医学等各方面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参加。可设立经常的或临时的鉴定委员会进行此项工作。采用规定的标准化的医学、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对儿童偏离正常的方面、性质、程度、受教育及发展的可能性做出判定,并提出对其最佳教育安置的建议。需遵循客观、科学、准确、有具体分析和个别进行的原则。一些国家对此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中国队盲、聋、智力落后、肢残等特殊儿童的鉴定标准、工具和方法作了统一规定。(2)一种对特殊儿童状况的总结性文件。除由专业人员做出的鉴定之外,通常还有学校班主任、教师对教学班上每个儿童在一定时间(如一学期、一学年或在校期间)内的学习、思想品德、纪律、身体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做出的概括性结论,以供其他新任课教师、家长或毕业后就业单位招工时参考。高年级的特殊学生还可以有残疾儿童的自我鉴定或小组鉴定。“词条内容来源于七维教育支持中心与特殊教育辞典第二版。”
特殊儿童家访调查提纲 篇6
一.家庭基本情况:
1.家中有无其他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基本状况
2.父母的关系(同居、分居、离婚或其他情况)
3.父母的受文化程度以及职业
4.家庭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有无异常,有无特殊病史
5.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6.主要照顾者及其健康状况(父母、祖父母或其他)
7.家庭居住环境(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农村或其他)
8.与邻居及亲戚之间关系如何(发病以前及其之后的变化情况)
二.儿童基本情况:
1.儿童基本情况了解(姓名、年龄)
2.儿童的健康状况、残疾类型及程度、伴随障碍有哪些
3.儿童早期出现障碍的时间、症状、致病原因(遗传、药物或者其他)
4.儿童残障特点亦或异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动作发展、语言发展、生活自理、人际交往、注意力、情绪、认知发展)
5.有无其他特殊的生理状况(如药物过敏或食物过敏)
6.医学诊断亦或检查测评说明状况(医学官方正式点)
7.与其他正常的同龄孩子相比主要的障碍在哪些方面
8.儿童学习状况如何?有无一定的动作、语言、生活自理能力?
9.儿童的接受教育的方式(随班就读、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资源班)
10.儿童受教育情况(有无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与行为矫正治疗亦或学前启蒙教育)
11.儿童学习的特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接受信息的通道、目前所处认知状况(具体物、半具体物、抽象)
12.儿童的兴趣与爱好(食物、运动、物品玩具、游戏、文体活动)及其相反(厌恶的或反感的事项)
13.儿童的人际关系(与父母、亲戚、老师同学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情况:
1.教养方式(民主、专制、放纵)
2.谁指导做功课?做功课的场所?
3.是否主动和孩子交流?(心里话等)一般能花多长时间陪陪孩子?
4.孩子有时不听吩咐和教导你心情如何?如何处置?
5.当孩子主动找你向你诉说亦或表达自己情绪或者观点时,你会如何面对?
6.当孩子做了件事,无论是错还是对你都是怎么样面对的?
7.是否注重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8.父子生活间有没固定的生活规律?具体如何?
9.你是否会时常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10.什么样的生活或者学习等方方面面的指导方式时孩子最能接受最能收益亦或
最消极的?
11.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12.这样艰难状况父亲一人承受感受如何?
13.是否想过送起到残疾院或者福利院寄托?
14.是什么促使你坚持亦或放弃一直陪伴照顾他?
15.目前最大的困难亦或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四.家庭教育需求:
1.对学校教育有何期望,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学到什么?
2.是否有社会福利等的照顾?你的态度?
3.对社会有何期望?希望孩子在社会上得到何种照顾?
4.对亲戚有什么期望或者要求?
5.有无其他方面的需求(教育辅导咨询、相关高等启智治疗、亲子教育相关咨询、相关福利、辅助及辅助咨询)
关于特殊儿童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7
一、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
家庭、社会、学校语言环境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特别是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智障儿童语言较好地发展, 使他们的语言缺陷得到部分补偿。相反则会妨碍儿童的言语活动, 使智障儿童的言语缺陷更加严重。因为儿童不可能凭空获得语言, 他们首先是在家庭语言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学会发音和说话的。调查发现由于某些智障儿童在家庭里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 说话受不到鼓励。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 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言语典范, 因而语言比家庭教育重视的孩子明显落后, 如:我班的孙××与李××相比, 孙××智力相对比李××好, 但语言发展却落后于李××, 这是因为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于这些孩子, 在学校, 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第一, 用普通话与他们交谈, 平时说话发音正确, 用词恰当, 语句符合语法规范。第二, 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让孩子多练习说话, 多问些“为什么”, 力求每次都能讲一句完整的话。第三, 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让他们在体验中说话。第四, 适时引导家长创设宽松、愉悦、语言味浓的家庭言语环境。只有这样, 智障儿童的口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找准病因, 分析情况, 进行矫正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 我们应该为每位孩子备好个人详细档案 (包括从出生到入学的病史) , 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汪××由于脑瘫语言障碍, 能理解和表述单字、单词、单句, 并能说完整句, 但是往往发音不准, 吐字含糊不清, 不分四声。我就为她制订了一份个人计划: (1) 听觉训练, 每天课间十分钟让她听录音机, 并且内容是变化的, 有故事、歌曲、儿歌, 让其听正确的发音。 (2) 发音器官训练 (包括舌操训练、发音训练和拼读训练) , 进行舌操训练很有必要, 这样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 因为舌头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为此, 我每天要求她做两次舌位操, 使她舌头灵活, 经过训练有一定的效果, 她的发音有了明显的好转。还如:袁××说话时易把三个字的词语说成两个字, 我就常教他念儿歌, 叫他说话慢些, 把每个字咬清楚, 现在他已能说三个字的词语了, 有时还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
三、汉字构造规律和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
听觉识字教学意义重大, 任务繁重, 因此在教学时要掌握方法, 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识字教学方法要考虑到汉字构造规律与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
1. 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进行教学。
最初的汉字来源于“图画”, 随着汉字方块化结构的需求和汉字认知功能的演变, 汉字逐渐成为抽象的语言符号, 特别是在汉字隶变后, 字形已脱离了“图画”。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 人主要通过相似联想来完成汉字的符号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相似联想的不同方法出现了构字的不同规律, 即所谓的六书。在对听觉障碍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 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更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联想, 掌握识字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汉字的偏旁部首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 同一偏旁的字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比如“马”字旁, 作为形旁, 表示马类动物 (驴、驹等) 或与马有关的行为 (驰、驾、驶等) , “马”字旁作声旁, 可以提示字的声音。识字教学要帮助听觉障碍学生掌握好偏旁部首, 运用偏旁部首大量识字。
2. 根据听觉障碍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汉字识别过程接近图形识别, 它具有整体识别先于局部识别的特点, 具体地说, 就是先整体后部件, 先轮廓后内含, 先上部后下部, 先左部后右部, 先熟悉后生疏。因此, 教师在字形教学时, 要根据这种特点运用一些方法重点讲解和复习汉字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例如在学习新字时, 将容易出错的部分用彩笔等突出出来, 重点练习, 特别要注意汉字的内部 (包围或半包围结构) 、下部 (上下结构) 、右部 (左右结构) , 以及学生不熟悉的部件;复习时将一些相似的字进行比较, 防止错误的发生。此外, 由于整体识别优于局部识别, 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后, 识字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从通过笔画记忆字形过渡到通过部件记忆汉字, 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有研究显示, 汉字的笔画和熟悉度是影响听觉障碍学生汉字识别的重要因素。当笔画数增加时, 识别的难度增加, 识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汉字的熟悉度同样影响到汉字的识别, 对于熟悉的汉字识别快, 因此识字教学应识写分开, 对于一部分常用的但写起来比较复杂的字, 可以要求学生会认而暂时不要求会写, 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早展开阅读, 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反复遇见这些字, 会增加对这些字的熟悉度, 从而降低将来书写这些汉字时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 智障儿童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差, 注意力难以集中, 归纳、概括能力低, 只能进行简单的形象思维活动。他们普遍对活动比较感兴趣, 通过活动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激发兴趣、爱好, 通过“做中学”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因此,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 时时保持新鲜感、兴奋感, 这样能提高注意力, 大脑也不容易疲劳。
四、教学氛围愉快化
尽管弱智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比一般儿童滞后, 甚至无动于衷, 但在情感上, 他们不亚于正常儿童, 他们更需要得到关爱。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 要有人道主义的崇高情怀, 唯有爱学生, 才能教好学生。教师应有深刻的理解力和足够的耐心, 时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课堂上我以饱满的热情, 面带微笑地将自己置身于学生中,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课上, 学生拍桌子, 离开座位, 有的学生喉咙里一直发出嘟囔声, 还有的学生尖声叫喊……这一切, 我都用微小的动作和表情制止, 不伤害他们的自尊, 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做游戏, 学生始终洋溢着快乐和自信。正如一些老师所说:特校的老师演绎的是关爱每一位孩子, 着眼每一位发展中的特殊儿童的角色, 用海一样宽广的胸怀, 包容着这些幼稚的孩子, 为他们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感动着这些智力低下, 却纯洁无瑕, 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孩子。
五、重视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不仅需要方法指导, 而且需要量的积累。单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 无法满足学生对阅读量的需求, 只会把学生死死地限制在课本中。普校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年级的阅读量, 特教学校的教学大纲中还没有具体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为学生寻找适合的课外读物,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 指导学生读懂、读会,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到课内交流, 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对特殊儿童要特殊教育 篇8
对特殊儿童,父母不能抱着一种补偿的心态。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陷,还要看到其潜能。
孩子出生后,约7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9个月开始长牙齿,这是一般孩子的发展程序。如果孩子在程序时间内未能如常发展,父母就要多加留意,因为有可能是特殊儿童的征兆。特殊儿童的器官缺陷很容易看出,智能障碍则不易鉴别。有些孩子一岁了还不会说话,也不喜欢与别人互动,那有可能是自闭症。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晓得与同龄的孩子做对照,才能看出特殊孩子的差别。
一般来讲,父母都会把孩子带到医院的儿科进行检查。医生可从孩子的年龄、大肌肉动作、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团体生活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为孩子的状况做评估。
当孩子被诊断出是特殊儿童后,父母要做的是:
第一,接纳事实。有些父母想回避和否认事实,只愿听取正面的判断,坚称自己的孩子没问题。有些人还会抱怨说:“我又没做坏事,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无可否认,接受事实的过程并不简单。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选择忽略孩子的问题,认为反正孩子依然会长大,长大后看情况才做打算。这种消极的做法是最令人担心的。接纳事实,及时为孩子治疗,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第二,不要有补偿心态。有些父母误以为孩子的缺陷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在孩子身上。这种补偿心态是一种心理障碍,须去除,要积极地为孩子寻求合理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感觉统合治疗、物理治疗、智能治疗等都是有限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挥能力,这比改变他们的现状更重要。有些特殊儿童是由于基因异常导致,比如唐氏症候群,这是无法改变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后天的训练和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与人互动、生活自理、团体生活等能力。
第三,运用周遭支援。有些父母为孩子看了几次医生,就觉得进展很慢,急着换别家医院。其实,陪伴特殊儿童成长是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路,进步速度很慢,也不要抱过高期待。认清事实、面对事实、寻找资源、合理期待是很重要的。在培养特殊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并不是一件好事。
许多父母感到很疑惑,特殊孩子应该适应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上普通学校还是上特殊学校?
学龄前的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的,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接受融合教育。特殊学校的环境相对封闭和边缘化,以后孩子要回到主流社会依然要面对适应的问题。虽然特殊学校在医疗介入和教导方面会做得很好,但父母不应该硬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
特殊儿童在班上通常是落后的,因此,老师要懂得营造一个成功的学习气氛,让周遭的孩子接纳特殊儿童。不要在班上制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优势者得赏、让弱势者失宠的现象不利于特殊儿童的进步。
另外,要让特殊儿童有成功的经验。老师或父母要想办法设计一个特殊儿童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诱导孩子向目标迈进。达到目标后,一定要给予孩子赞赏和鼓励。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篇9
1.加强早期干预与指导
既然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对盲童人格的影响很大,因而等到盲童入学以后才开始建构与矫正明显已为时太晚了。作为盲童教育工作者应设法从改进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入手,指导盲童教给家长对盲童应持的正确态度、应使用的正确的抚养方式、如何适时适量地提供各种适当的刺激、如何帮助盲童及早地学会控制身体和走路、如何训练盲童有效地利用其他感官、如何安排并鼓励盲童积极正确地与小朋友交往、如何帮助盲童接触了解社会……国外的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对盲童早期干预越早、越得力,其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就越接近于普通同龄儿童。
2.引导盲童正确认识目盲
目前我国试行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比较注重对盲童进行认识身身残疾的教育,在某些学科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视力残疾的影响(初中生物),具有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开朗、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战胜伤残、立志成材的精神(初中思想政治);结合残疾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集体现念、组织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与伤残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班团队活动人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我们在盲童人格建构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等细节方面尚有待纵深发展;上述内容固然重要,但使学生了解目盲的原因、目前视力的状况、预后、如何克眼目盲的不良影响、目前自己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目盲了我还可能做什么等内容对构建盲童的人格也非常重要。
3.指目盲童学会与社会环境互动
盲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应该包括一方面盲童通过学习,使自己不断地适应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盲童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与普通学校联谊等接触和了解社会,扩大与健全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亲身感受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这实质上也是让社会了解盲童、了解盲人的过程。盲童不断参与社会生活使社会意识到了盲童(人)的存在,不断地了解了他们的需要,进而理解这一群体、关心这一群体、帮助这一群体,从而使“盲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改进,有利于构建盲童健康的人格。
4.加强盲校心理卫生个别辅导
关爱特殊儿童倡议书 篇10
有这样一群孩子,正值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本该享受生活的快乐、家庭的温馨,却由于父母双亡,或抚养人无抚养能力而限入生活的困境,过早地品尝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有的寄养在亲戚家,有的由年迈的老人隔代抚养,他们不能像其他同龄的孩子那样欢绕在父母膝旁,得到家庭的呵护,他们需要家的温暖,他们梦想在父母的关心教育下成长……
根据市妇联调查摸底,截止9月底,全市共有14岁以下特殊困难儿童592人。其中,父母双亡的51人;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失踪或改嫁,事实上无父母抚养的150人;一方(双方)服刑在教、一方死亡或离婚,暂时无父母抚养的40人;单亲困难家庭的儿童184人(含抚养人重病或智障的102人);父母双全但双方残疾或重病、隔代扶养的99人,父母一方重病或智障的49人;残疾(病)孩子19人。他们正值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比一般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市妇联、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关爱特殊困难儿童传递爱心共享和谐”。请伸出您温暖的双手,擦干特殊困难儿童脸上无助的泪水,抚平他们心头的忧伤,为他们托起理想与希望的朝阳;请奉献您无私的爱,积极参与n+1关爱行动,用爱的阳光哺育祖国的花朵,使每一个特殊困难儿童都能幸福快乐的成长!爱心点燃希望,行动播撒阳光。无论您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您从事何种职业,男女不限,只要您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充满爱心,身体和心理健康,愿意帮扶特殊困难儿童,就请加入到关爱特殊困难儿童的队伍中来。我们会根据您的意愿,安排需要帮扶的儿童与您结对。您可以单纯对特殊困难儿童进行经济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可以作为爱心家庭为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做儿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宣传员,向特殊困难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提供科学的家教观念、知识和心理疏导服务;可以担当“爱心父母”,做孩子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孩子开通“亲情电话”,给他们书写“亲子书信”,安慰这些幼小的心灵;甚至可以通过一餐便饭,让他们享受家的感觉。也许您的资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许您的一封信就可以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特殊的儿童节礼物 篇11
儿子呀!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爸爸好想陪你一起度过!爸爸报名到抗震救灾前线工作的那天,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泪水止不住地流,爸爸舍不得你呀!因为这次去也许危险重重,所以爸爸脑海里一直在想留给你几句临别的话语:原本这次爸爸可以不去,但是爸爸是科长,不能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的下属,更重要的是,爸爸想到灾区去帮助那些受难的孩子、老人们!爸爸想把这次行动作为‘六一’的礼物送给你,希望你永远珍藏着这份礼物,时刻牢记做一个有爱心、会尊重老人的好孩子!
这是我班小谦同学的爸爸送给儿子的“六一”短信。当我看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感动得泪水盈眶。据小谦的妈妈说,小谦的爸爸到都江堰进行防疫工作两个星期,由于灾区余震不断,加上每天高负荷的防疫工作,让他变得又黑又瘦。小谦是个调皮的孩子,平时学习不够认真,面对这份特殊的礼物,虽然心有触动,却未能深刻理解爸爸的用心。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用这条短信对全班进行一次感恩教育。
于是,6月2日一上课,我便问孩子们:“昨天都收到了谁送的什么礼物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高举小手,得意洋洋地说着自己的“收获”,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同学们都用几个词来说说你们的爸爸吧!”孩子们一愣,看看今天要讲课的内容,似乎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很不解我的提问,却还是很配合地思考起来。片刻,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的爸爸会做很多好吃的。”“我的爸爸很有威信!”“我的爸爸虽然很忙,但他一有空就会陪我一起玩儿。”……听完孩子们的表述,我笑着问:“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爸爸!但是黎老师知道,昨天咱班有个孩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孩子们热切期盼的眼神中,我掏出手机,噙着热泪动情地给孩子们读了上面这条短信。当我抬起头来再看孩子们的时候,见到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有好几个女孩子还流下了眼泪。
静静的教室,低声的抽泣。此时,大家仿佛都置身于那余震不断的汶川,眼前涌动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再看看小谦,此时的他已经伏在桌上泣不成声了,或许是回忆着和爸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又或许看到了爸爸在灾区忙碌消瘦的身影。我想,他应该懂得了爸爸这份礼物的意义了吧。
“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小谦的爸爸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男人的‘责任’与‘爱心’。在我们欢乐的时候,别忘了在灾区还有我们的亲人。小谦,你应该为有这样勇敢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在爸爸回来的时候,你能送上一张优异的成绩单,你的懂事将是他最盼望的、也是最满足的礼物。”小谦闪着泪花的眸子,望着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音乐治疗在特殊儿童治疗中的应用 篇12
音乐治疗主要是在使用其他的各种治疗方案的同时施加,运用其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共同产生影响,以协助使各种治疗达到最佳效应,增进人体的身心健康。对于音乐治疗的定义,目前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只有一个,即: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认知/情绪作用[1]。
特殊儿童是指一群在生理或者心理上的某一方面或者是多方面有明显的偏离一般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比如脑瘫、行为语言障碍或者是自闭症等儿童,他们由于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各种原因,而导致其身体内的自然以及和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各种机体和谐关系被打乱。而音乐作为这个世界上美好的旋律,运用得当就能有效的重建生物系统的和谐,缓解心理的压抑,渐次恢复人体心灵的自然秩序。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13岁的智障儿童。
1.2 方法
分三个个阶段。首先,对患者进行轻乐器的弹奏或演唱,如钢琴、竖笛、二胡等,每天60min,上下午分别30min。持续1个月。然后,每天的演奏时间延长,每天80min,上下午各40min。同时加入一些互动,教导一些孩子敲鼓或者摇铃等简单互动。持续3个月。最后,将弹奏、演唱、游戏、节奏等结合到游戏当中,比如丢手绢、传递纸条等。
2 结果
第一阶段,刚开始1周,儿童并无很多反应,3周后儿童有些会专注听唱,并跟着和声,1个月后,儿童会在老师来时露出高兴的神情,有些甚至可和老师打招呼。第二阶段,互动环节,回应儿童较少,但随着时间推移,加入互动的儿童渐渐增加,有些儿童甚至或主动找老师沟通,在老师弹唱时会告诉老师好听。第三阶段,经过继续的治疗,儿童开始在老师的教导下主动给老师搬椅子,也学会了主动向别人问好,在各种互动游戏中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
3 讨论
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手段并被当作一项职业是建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国家音乐治疗协会的成立。多年以来,音乐治疗一直都在进步,不管是在基础理论还是时间研究以及专职音乐治疗的治疗师培训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就目前而言,有正规音乐治疗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就达到了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性音乐治疗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2]。我国对于音乐治疗的记载虽然很早就存在,但是中国对于音乐治疗的实践和系统研究起步却是相对比较晚的,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知道1989年才成立[1]。
音乐治疗目的并非在于增进治疗对象的乐理感知,而是将音乐作为一种介质,透过音乐活动,增强特殊儿童对于语言以及心理情绪等的认知能力,其本质意义在于心理治疗。音乐作为一种感知上的艺术,对于人类的大脑以及小脑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效率,改善记忆以及提升人专注以及协调等多种能力。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因此可以成为增强人体体质,治疗疾病。
在实施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应具备三个基本因素,首先是音乐,其次是治疗师,然后是治疗对象这里即为特殊儿童,核心内容是音乐。
大脑是一个集区域化、整体化和测化的统一体,治疗中使用的音乐可以对中枢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使各个中枢功能区间以及中枢和外周各个器官之间形成协调一致的活动。对于后天智障这类特殊患者,音乐治疗主要是使其混乱的心理过程恢复到原来井然有序的状态;而对于先天智障者则是通过启动以及初始构建这些儿童中枢生理以及心理的有序化以及结构韵律化过程,或者是修正其混乱无序的过程[3]。音乐治疗同时促进着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社会化和情绪发展以及认知发展。
但是在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治疗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并不同于对于正常人的一过性心理障碍,是通过音乐而引起心理冲撞和想象或者欣赏而更在于矫正其紊乱的精神状态并促进其动作和感知及认知。治疗过程由于主体是儿童,所以治疗和教育的风格应该结合治疗目的尽量顾及儿童的可达成度,同时要注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增加儿童的参与度。其次,应该注意音乐治疗的内容多样性,力求把肢体韵律以及语言韵律均兼顾,但无论采用哪种韵律训练,均要求尽量和儿童的生活贴近。对于严重的智障儿童,日常生活内容可能就是他们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能长时间的笼罩在一种旋律当中,最好每次训练设定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由不同系列单元构成,而每种单元又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但具体治疗方案根据不同儿童发展水平以及预计达到的目的设计。最后,接受治疗的智障患者一般在生理和生理上都存在缺陷,他们自己参与社交性活动的能力小,往往存在畏惧退缩的表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特殊儿童因为学习生活困难,社会技能的发展是治疗的一个重点。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创造一个相互作用的空间,以团体治疗来开展治疗,个别治疗作为辅助。
总之,音乐治疗正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对于各个年龄尤其是特殊儿童的治疗都可以承担起独立治疗的作用,更可于多种其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在学校、家庭和疗养院等各种机构中更承担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和平, 杜晓新.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2) :80-84.
[2]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推荐阅读:
特殊儿童培智数学教学06-26
关注特殊儿童10-25
关爱特殊儿童总结07-03
特殊群体儿童11-05
残疾儿童特殊教育12-04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表05-13
特殊儿童工作总结05-31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08-18
关爱特殊儿童的文章08-19
特殊的儿童节礼物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