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特殊性

2024-06-30

群体特殊性(精选12篇)

群体特殊性 篇1

一高校特殊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结果, 我们作出以下定义:特殊群体, 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 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 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 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 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 从更小的范围来讲, 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 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 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根据此类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及结果的不同, 本文把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 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

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 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 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 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

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 (主要为女生) 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城市的低保、五保家庭或是农村的边远贫困地区, 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这种群体的特殊性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 求学期间相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已经使他们和家庭不堪重负, 虽然国家通过发放“奖助贷”从多方面多渠道减轻他们的求学负担, 仍有不少贫困学子需要通过打工、兼职来筹措所需资金。物质上的贫乏, 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容易使他们更加内向、沉郁, 自我封闭, 很难开展人际交往;空余时间的缺乏很可能导致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 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 无形之中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其次, 求职期间的住宿费, 交通费、服装包装费、简历印刷费以及其他一些杂费让不少贫困学生在求职路上力不从心, 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资金购买一套合适的正装。由于高昂的求职成本, 有些学生不得已放弃了薪资条件较好的地区, 转而选择成本较低的偏远地区。再次,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近年来有不少企业通过网络等发布招聘信息, 信息的获取是求职者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贫困家庭经济地位低下, 难以给他们提供正常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信息支持。而缺乏人脉、开展人情交往的资本等种种原因又加重了他们信息匮乏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求职步伐。最后, 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作用,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较之于正常学生群体,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较低, 表现在职场上的综合能力不强。且由于资金的不足, 他们难以选择考研深造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二) 学业功底影响就业情况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 学业困难型的学生人数不可小觑。学业困难群体从成因上大致可分为两类。自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教育改革以来, 高校规模不断扩张,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也圆了一些落榜学生的求学梦, 给了他们一次改变自身际遇的机会。但由于政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监管措施没有及时到位, 一些高校不顾现实条件, 盲目扩招成风。招生数量猛增的同时, 相关的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等一系列资源却没有配套落实。这些原因催生了学业困难群体中的第一类学生。他们基础差, 学习能力弱, 主观悟性不强, 在学习上总是比正常学生吃力。不及格、补考、重修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者可能拿不到学位证书。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最终得以勉强过关, 他们过低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也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极易遭受就业挫折。第二类学生表现为学习能力正常, 但主观上不思进取, 浑浑噩噩, 把精力放在与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无关的地方, 不务正业, 自甘堕落。常见于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沉溺于恋爱经历而耽误学业的学生当中。这类学生虚掷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 等步入社会才觉知自己难以在职场上立足。专业涵养低, 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欠缺, 让他们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学习困难群体两种类型的交叉体, 就业境况更加恶劣, 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加以充分重视。

(三) 自身缺陷加剧就业危机

生理缺陷群体和心理困难群体是因自身缺陷这一外在因素加剧就业危机的显著表现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 从广义上包含身体机能方面有明显缺陷和外貌长相上存在不足的学生, 从狭义上仅指前一类学生。这类群体因生理方面的缺陷饱受他人的歧视与嘲笑, 因此内心极度敏感、自卑, 有很强的悲观定势思维。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又极度渴望通过认真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改革的实施使他们享受到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他们也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但不成熟的企业用人机制却使他们的求职路充满艰辛。很多残疾和相貌不佳的学生经常在面试中被轻易淘汰, 即便能够赢得岗位, 也在日后的工作中遭受不平等的对待。

心理困难群体。此类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不健全的人格特质, 多属于抑质型气质。一方面, 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缺乏自信和勇气, 不敢参与竞争, 经常出现“我争不过别人”的消极心理暗示, 害怕失败, 不能很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 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因而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 他们无法正确看待求职路上的成败, 在一两次求职失败后, 就产生落寞、沮丧, 挫败感, 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等诸多负面情绪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在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具有一定代表性, 但此类群体更容易由于现实状况与理想状况的落差而导致种种焦虑紧张情绪。适应性及抗压、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 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屡屡碰壁。

(四) 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

因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在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也占有一定比重, 需要引起高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如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等。同等情况下, 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高, 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因专业较为冷僻, 难以觅得对口的岗位, 从而处于长期的待业、失业状态。

三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思路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就业新问题、科学把握新变化的基础上, 建立由国家政策、高校、社会援助机构、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型就业帮扶机制, 是改善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现状、促进他们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

(一) 国家:强化政策支持, 改善就业环境

在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上, 国家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但相关政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倾斜程度和扶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对此, 国家需要整合多方力量, 强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 改善就业环境, 吸纳扶持困难群体就业, 具体如下:

第一, 完善贫困生群体救助机制。据统计, 今年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6%, 而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9%。贫困生群体数量如此庞大, 因此对于改善此类学生的就业情况, 物质层面的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在“奖助贷”贫困生救助机制的基础上, 加大优惠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程度, 如开通更多的绿色通道, 延长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 给予“零就业家庭”学生以一定的失业待业补贴等政策将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

第二, 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吸收安置高校特殊群体的用人单位, 国家将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资金,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提高企业招聘特殊群体的积极性。

第三, 增设公共就业岗位, 实施转移就业。由政府出资在各专业领域新增岗位, 专门招聘高校特殊群体, 形成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公益性岗位对特殊群体的开放程度, 提供更多的基层就业机会, 使其成为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 完善就业援助体系, 开展专项帮扶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 重点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开展求职登记, 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围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 为高校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第五, 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植、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 鼓励高校学生特殊群体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第六, 制定就业反歧视法律法规, 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生理歧视等现象, 国家应当通过制定一系列反歧视法律法规, 督促、引导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歧视群体的权益, 有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二) 高校:系统规划就业指导,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中, 高校的内部援助均作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足见高校帮扶对特殊群体就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 各高校应当立足现实情况, 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其对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 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 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 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 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 各高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 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 (1) 发挥班主任积极性, 壮大辅导员队伍, 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 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 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 (2) 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 包括所学专业, 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 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3) 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 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 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4) 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 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 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 挖掘他们的潜力, 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5) 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 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 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 是促进高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第二, 立足社会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贯彻实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 应对不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引起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调整学科设置, 始终秉持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宗旨;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设置一系列特色课程,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提高特殊学生群体的专业实践能力, 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联合开拓建立实习基地, 优先为学校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加强实习与就业挂钩的就业措施, 缩短他们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期,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 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 营造和谐就业氛围

我们应当注意到,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 企业作为人才的接收端, 对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各级用人单位应加快完善内部用人机制, 消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在性别、地区、户籍、生理等方面的歧视现象, 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就业帮扶, 承担好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 努力为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阳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应当扮演好在人才培养链“学生—高校—企业”中的角色, 通过“高校”这个纽带, 及时将用人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反馈给学生, 使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 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用人单位从多渠道多角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定的帮扶措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传统帮扶机制的缺陷, 使新型援助体制焕发生机。

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 在我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 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研究好、解决好此类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也尤为紧迫。我们将致力于以高校为中心, 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的构建, 制定落实有效的帮扶措施, 使其对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就业产生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报, 2010, 7 (2) :44—46.

[2]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群体及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24 (3) :120—122.

[3]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 2013.15 (3) :53—55.

[4]周巧云.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就业竞争力培养分析[J].全国商情, 2013 (10) :75—77.

[5]徐礼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院学报, 2012, 28 (2) :36—39.

群体特殊性 篇2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特殊群体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特殊群体工作总结1

为更好地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我校根据学生的家庭、学习、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学生等八类学生,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采取了以“特殊群体学生与老师结对”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多措并举,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行为、习惯予以全方位关注,通过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现就我校特别关注的学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底数,建立完善特别关注群体学生档案

通过家访、调查等多种渠道,全面掌握学校班级特殊学生群体的状况,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关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建立完善特别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并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档案借阅权限,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将所有特别关注学生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二、实行学生成长与老师结对制,为需特别关注学生配备成长结对老师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安排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教师做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结对老师,通过开展“师生共成长”等活动,鼓励老师结合自己的优势,帮助被辅导的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长结对老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老师们采取深入班级、深入学生,通过积极家访、个人谈心、观察等方式,了解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身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困难,积极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在特殊学生群体班级内开展结对子活动,如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与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结成对子,健康强壮的学生与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结成对子,使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适时激励树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特殊群体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人格特征及优点特长。导师们走进这些孩子中间,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真正尊重每个孩子独立的人格,并在不同场合认可、赞扬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及对集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每个学生都是要求上进的,特殊生也不例外,对学习特别优秀的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进步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励。如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心理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自负、情绪化、集体合作意识不强、对班级关心不够等等,因此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导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树立一颗平常心、增加适当的挫折教育、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激励他们,增强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励是一种动力,无论对哪类学生,不管是学习困难生,还是优秀生等,对他们每天的表现要及时地表扬,肯定他们那怕点滴的进步和闪

光点,对不足之处,帮助他们进行分析,尽可能多表扬,少批评,做到有成绩不抹杀,有缺点不掩盖,爱之有度,严之有格,使这些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进步的决心和信心。

四、沟通思想争自强

特殊学生群体思想较为复杂,精神压力大,为全面掌握学生的有关信息,学校要求每位结对老师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与学生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从心理上疏导,精神上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疙瘩,让他们快乐成长。如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和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们要么因为家庭条件太优越,要么太贫困,在心理上存在优越感或自卑感,在行为上也表现异常,因此,及时的家访或电话联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汇报,让家长或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适时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对老师或者班主任把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家长共享,以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最佳合力。

五、师生融洽促和谐

在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工作中,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有“童心”,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要“静心”,对尖子生要“细心”,对待优生须 “恒心”,对贫困生献“爱心”,对单亲子女靠“热心”,对务工子女持“耐心”,对智障学生有“怜悯心”。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两类特殊群体,学校特意为其选派了“教师家长”。同时,为了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愿组成互助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年来,通过以上措施,不但使那些隔代家长们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家长都增长了家庭教育知识,开创了我学家庭教育的新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我校八类特殊群体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总结、改进和横向交流,我们相信,这些学生也一定会全面、健康发展,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之,我们在责怪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的同时,莫忘了思考怎样关注他们,怎样给他们提供适度的环境。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长,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中,请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怀更多关爱吧!让他们在健康快乐中自由成长!

特殊群体工作总结2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基。洪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职能部门指导下,将特殊群体就业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作为“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挖掘社区就业潜力,落实特殊群体优惠政策,探索特殊群体就业思路,切实为特殊群体办好事、办实事。现将社区上半年特殊群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推行人性化管理失足人员重绽笑容

就业难、两劳释放人员就业难上加难,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保障事务所与时俱进,组织两劳释放人员举办就业培训。今年3月聘请了辖区随缘家政服务中心林敏经理授课,围绕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信心,走出就业困境;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上门走访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配岗、送岗。奔波辖区单位找岗寻岗、拓展就业门路、依托共建资源、挖掘社区内部潜力,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为他们就业搭建平台。上半年共计为2名两劳释放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以人为本、搭建残疾群体就业平台

为了解决社区残疾人就业的实际困难,我们创新服务方式,贴心服务残疾人就业,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发动本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做好再就业工作,为促进残疾人员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立残疾失业失业人员名册,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对残疾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家庭情况、技能特长、培训要求、思想动态、就业状况做到“六清”,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走访,跟踪服务。上半年共计为6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三、把军嫂、退伍军人的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我们将为部队随军家属、退伍军人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围绕以人为本,贴心军嫂、服务退伍军人、家属再就业工作,利用社区再就业现场招聘会,积极为部队随军家属及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岗位,解决部队军人的后顾之忧,通过走访摸底,将军嫂和复退军人的就业意向分门别类存入电脑,针对性的帮助他们配岗、送岗,实行一人一卡上墙举措,并将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中的岗位信息、辖区共建单位的用工信息以及社区商业网点的灵活就业信息等,及时公布在就业信息栏中,向军嫂及退伍军人推介,方便他们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新岗位。20xx年12月,大凰山社区军人退伍3名,社区即上门慰问摸底,其中退伍军人王海涛,家住辖区啤酒厂宿舍,经我们多渠道联系、为其找到太平洋保险公司工作。今年上半年共计有11名退伍军人、8名军嫂通过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社区特殊就业群体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跟上级领导的要求、有社区特殊群体的实际就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巩固现有的成果为契机,按照上级的精神部署,紧跟时代脉搏以创新的思维、进取的姿态,找准切入点、探索新举措、进一步将特殊就业群体工作引向深入,推进社区和谐发展。

特殊群体工作总结3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是关系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我乡一直把优先解决困难群体建房作为土坯房改造的重点之一。

一、加大宣传引导,困难群体宣传采取点对点宣传方式。

在印发宣传单、刊出宣传栏、张挂宣传横幅的基础上,坚持“深入群众、加强宣传、不留死角”的原则,利用阵地宣传、入户宣传、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和解读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针对特殊困难群体,采用乡、村两级干部点对点的宣传方法,一个干部针对一户困难户做宣传动员工作。

二、充分发挥特殊困难群体代建点的示范作用,引导困难群体进行土坯房改造。

我乡在村集中建房点为5户五保、低保、残疾贫困户建设专门的特殊困难群体代建点,他们都是孤苦无依的无房户,通过整合乡级代建款、村级代建款、政策补助款三方资金为他们共建50平方米新房,切实让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到急需人群。通过集中代建点的建设,让其他特殊困难土坯房改造农户认识到作为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土坯房改造是完全可行的。特殊群体代建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优先解决困难群体建房确保政策真正惠民。

我乡共有危旧土坯房户数342户,其中弱势群体56户,约占总危改户户数的16.4%;弱势群体中有分散五保户3户、农村低保户4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11户。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建房难问题,一是通过说服户主申请银行小额贷款并积极协调银行优先为特殊困难群体发放低息贷款,帮助一部分存在小额资金缺口的特殊困难群体解决资金暂缺问题;二是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乡镇关于土坯房改造工作中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建房的好做法和措施,比如“亲属同建法”,积极鼓励我乡建房户组建建房互助社,通过“一家建房,家家帮忙”等方式形成亲友互助共建和建房户共同投工投劳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建房困难户的少劳力和缺资金难题,又统一了建房进度;三是通过政府代建和乡村两级共建以及积极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资来筹备善款,解决剩余部分极度贫困农户的建房问题。四是对于无条件无能力拆旧建新的困难农户,在市、县补助的基础上,乡政府统一聘请、调配工匠,对这些农户的危旧土坯房进行维修加固。

四、多方统筹确保降低建房成本,切实解决困难户建材困难。

一方面,我乡组建了建材供应外联工作小分队,外联小分队主动到调研红砖等建材市场情况,带建房农户亲自到砖厂预定红砖;另一方面发挥各自人缘广、门路多、懂经济、地缘熟的优势邀请外地建材老板亲自到与建房农户一对一沟通,协商红砖供应事宜,送服务上门。通过外联小分队“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开渠道,有效降低了建材采购成本,确保了红砖等建材的供应。另外,我乡河溪内天然石材、沙石资源丰富,质量硬度都符合标准,通过引导乡民通过就地取材将石材加以开采利用既疏通了河道,又节约了建房成本。同时,我乡还建立了全乡危房改造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定期不定期发布和公示红砖、水泥、钢材等各类建材价格、类型及进货地点等内容,加强了对建房农户的信息引导,让广大建房户及时掌握建材市场最先动态。

特殊群体工作总结4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将20xx年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及特殊困难群体面貌改善提升工作进行汇报: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

一是根据省州相关文件,制定下发了《康乐县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回头看”排查问题整改方案》,对兜底保障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民政局和各乡镇根据各自职责进行排查,对发现的问题根据实际细化《方案》中的整改措施,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并于3月8日、5月8日前向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报送整改工作进展情况,6月8日前报送整改工作总结报告。确保通过“回头看”工作,我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监护责任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料文书进一步规范、单人户施保政策进一步精准、基层责任机制进一步健全。二是制定上报了《康乐县兜底保障专项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草拟稿)》,要求全县各乡镇及相关部门,从2月底到12月底,分动员部署、全面攻坚、巩固深化三个阶段深入推进我县的兜底保障工作,通过定期开展重点对象排查、强化56农村低保制度、落实特困供养政策、发挥临时救助作用、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在做好贫困县摘帽和未脱贫人口兜底保障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进兜底保障工作任务落实,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坚决兜住兜牢脱贫攻坚之底。

(二)特殊困难群体面貌改善提升工作根据脱领办

2月25日下发的《康乐县特殊困难群体面貌改善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各乡镇已组织乡镇、村、社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对全县所有分散特困供养户、一二类低保户和重度残疾家庭进行入户摸底调查。我局于2月28日再次召集乡镇民政工作人员,进一步细化措施,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推进部署安排(各乡镇摸排进展后附表格)。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各乡镇还在摸排中,但在我们近期业务工作入户中向群众了解的情况来看,存在个别乡镇、村摸排工作不实不细的问题,摸排干部未入户不上门,坐在办公室给群众或者村干部打电话了解情况,上报需求。有的庭院已硬化、大门已修建的家庭,还上报了庭院硬化及大门修建需求,甚至有的.干部认为“县上白给的不要白不要”,不入户调查根据摸底家庭的实际需求上报,而是对摸底表中所有困难需求每一项都全部上报要求救助。如果摸排工作的不实不细,将导致我们下一步的采购、修建工作无法实施,直接影响到整个改善提升工作的成效。请各乡镇引起高度重视,务必要进村57入户,实地查看群众需求,确保上报的困难群众需求切合实际、数据准确。

三、下一步打算

3月5日各乡镇摸底排查情况上报后,县民政局立即对乡镇上报的特殊困难需求进行汇总,分类梳理大门、围墙、庭院和厕所改造的需求,并联合住建、农业农村局对摸底需求逐村逐户进行复核,结合各自职能开展改善提升工作。对复核无异议确定满足需求的,县住建局和农业农村局负责丈量大门、围墙、庭院和厕所改造、室内外粉刷、地板铺设面积灯,县民政局负责统计家具名称、衣服尺码、床品四件套尺寸等,并抓紧筹备相关物资、印制“康乐民政”字样等。确保按照时限保质保量完成特殊困难。

特殊群体工作总结5

在这个学期里,我通过帮扶,努力使问题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现对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善待问题生

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这些学困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有些教师也指定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在社会上受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在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我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栽培他们。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认识到了自我价值。我通过活动找出了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潜在的优点、缺点,新的生长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

二、争取家长的配合

学困生的家长对于此次帮扶活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监督学生在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的学习态度。一些家长还通过此次帮扶活动对孩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怎样在家教育孩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学困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帮扶学困生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这项活动还要总结优缺,持之以恒。

通过我的努力,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特殊群体工作总结6

XX市法律援助中心自20xx年7月1日成立以来,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获得XX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XX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XX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为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近年工作和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下汇报:

一、近年工作回顾和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进一步加强队伍和网络建设。积极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的社会作用,今年4月,成立XX市法律援助志愿团,形成了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法律服务队伍为主体,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工作网络和格局。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先后成立了维护国防利益法律援助站、民营企业维权中心、消费者协会法律援助站以及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法律援助站等,共6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形成法律援助机构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实行挂钩联系工作制度,有关律师所设立咨询接待日,定期到残联、妇联援助站实行咨询服务,由专职律师值班,促进援助站工作有序开展。

(二)狠抓办案,切实维护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和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XX市法律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共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677起,且每年援助案件呈增长趋势;“12348”协调中心解答咨询电话10022个,接待群众来访2604人次,分流解决纠纷125起。先后参与了“3·25” XX段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白石“10·29”重大火灾事故等突发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做出积极努力,备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三)注重宣传,努力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在《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后,积极开展“为了正义和公平——法律援助在XX”系列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设立网上宣传栏、在《XX日报》设立专栏等形式,加强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并对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公示,为弱势群体维权指明方向和途径。另外,加强横向协调配合,与《XX日报》进行互动,对群众向该报投诉的重大疑难纠纷,凡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市法律援助中心无偿提供服务,扩大了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广大公民的维权意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使法律援助这一“民心工程”深入人心。

(四)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拓宽法律援助途径。根据低保对象的具体情况,于20xx年4月向XX镇的近400户低保对象发放了首批法律援助卡。今后,执卡者无需经济状况证明,可直接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切实解决困难群众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的问题。开辟外来民工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积极为民工解决工资拖欠、工伤赔偿补助、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纠纷,最大可能地保证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民工得到援助。在20xx年受理的50件民事援助案件中,涉及外来民工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就有25起,其中已办结外来民工援助案21件,挽回各种经济损失60多万元。

(五)探索进取,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一是扩大案件受理范围,由过去的刑事辩护、工伤事故代理发展到劳资纠纷、交通事故赔偿、抚养纠纷等全方位的服务。二是不断完善办案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听庭、办案质量检查、重大疑难案件讨论等多种制度。三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激励法律服务工作者多办案、办好案,使群众满意,让政府放心。四是为市政府提供法律服务,2名援助律师被聘为市政府法律顾问,另外,援助律师积极参与市信访接待日活动和担任社区法律顾问,“148”中心还在市信访联合接待中心设立法律咨询窗口,切实发挥法律援助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五是实行民事诉讼风险告知制度,XX市法律援助中心专门制作了《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使当事人知晓民事诉讼风险,以利于维护其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20xx年工作重点与近期规划

1、抓好网络和队伍建设,继续扩大法律援助社会覆盖面。准备在现有6个法律援助站的基础上,在XX4个镇建立法律援助站,更好地拓展法律援助渠道,为群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法律援助。继续在全市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已取得律师资格的社会人员中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增强法律援助志愿团力量(现有39人)。

2、继续发放法律援助卡,方便弱势群体上门求助。在XX二个贫困镇和四大集镇继续发放法律援助卡,为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提供方便。

3、突出重点,及时提供优质服务。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主动为房屋拆迁补偿、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4、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继续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制度,规范办案规程、经费使用等,采取结案材料审查、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案件服务跟踪反馈、开庭旁听、案件抽查等办法,保证办案质量。

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责任重大,使命神圣。XX市法律援助中心一定继续深入贯彻《法律援助条例》,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推进XX市法律援助事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特殊群体工作总结7

结合我校以往的工作,20xx年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对留守儿童、单亲及残障少年的认识更清晰,行动更具体了,现在针对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留守儿童的监控应该从以下做起:

1、要细化工作,做好小事。留守学生不是学困生问题,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一是从抓留守生管理寻找突破口,工作安排要细致,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现在的监护人、家长、邻居联络方式,为监管理提供宽厚的背景;二要责任到人,包干到位。留守学生的管理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必须全体教师通力合作,有领导分工,有具体对象和管理方法,有跟踪记录,成长帮助,有阶段或学期评议等;三要做好小事。学校日常管理多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小事。但教育无小事,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事情虽小,教育意义大。要通过做好这些小事,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良好习惯,甚至使他们受益终生。管理过程中,不能大而化之,表面看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但学生心内的暗香浮动就需要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落实监控措施,因校制宜,拟订方案。第一,要落实好“代家长”,物色有责任心的教师,监督学生的饮食起居,代为管理学生的财物。学生有了“上司”,有事要汇报,用钱有定额。

第二,发挥集体力量,形成舆论网。班级的教育合力来自于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环境影响协调一致,更需要班级内部协调一致。教师的通力合作,学生的集体影响能够感化学生,给特殊儿童群体莫大的鼓舞,同时班集体又是监督约束学生行为的见证人,学生在校上学途中等都会有许多双眼睛的监视。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坚持民主管理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制定行为目标,坚持用制度约束人,用集体监督人,用真情感化人。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特长,让学生愿意进学校,愿意进课堂,愿意学习。并抓住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就给予鼓励,欣赏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留守学生远离诱惑,有正气,走正路。

3、构筑沟通平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这就是说教育者要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主动去亲近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首先要和孩子聊天。在师生间平等,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对话中,学生对一周行为的“清点汇报”,有利于监管教师了解学生的一周动向,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出希望与建议。其次,加强空中连线,学生与家长,家长与监管教师连线沟通,相互配合,既是对学生行为的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是“家长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的新形式,督促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力度。再次,建立班级交流平台,利用周会课,活动课开展主题班会,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 篇3

关键词 特殊群体学生  体育教学  体系构建

特殊群体是指有残疾障碍或者通过医生的诊断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疾病的学生。学校的体育特殊群体不仅包括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还包括体弱多病者、身体肥胖者、体质瘦弱者、运动能力低下者、有先天性疾病患者和不参加体育健身的懒惰者。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身体有病痛、残疾和体弱学生的体育课做出了必修的规定。2002年新《纲要》提出针对病痛、残疾、体弱学生和身体有异常的学生可以开设以康复和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对待特殊群体的学生方面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并进。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在体质健康监测上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学生因病或残疾可以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学生仍可参加评优、评奖。

我国的人权法制建设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学生走进了校园,使得他们有条件获得知识文化和必备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往往让他们成为体育教育的边缘人物。虽然目前的很多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开设体育课方面下了很多的工夫,想提升对他们的服务,但基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和体育专职教师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欠缺,还有很多学校对体育特殊群体不够重视。

一、学校体育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1.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小

由于体育特殊群体的特殊性,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成本远比普通教育师资的高,在我国教育经费整体紧张的情况下,国家未能给予较多的经费支持,从而使得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数量少,质量不高,影响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传授专业化体育特殊群体教学的院校少

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已超过两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特殊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体育特殊教育逐渐被重视,但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首先从培养人才的院校来看,最早的院校是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2004年开始招生,西安体育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2006年开始招生,广东体育学院2008年招生,每个学院每届招生30-50人左右,可以看出培养毕业后能到学校里担任这方面的老师数量就很有限了。经过专业课程培训的教师对残疾人的运动心理和体育教学等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对体育特殊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体育能发挥指导作用。

体育特殊群体的人数量较少,相应需求的教师量也少,各相关高校在招生上也做了调整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建议在正规的体育专业的学生中也相应地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使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3.专业化教学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最早招收体育特殊教育学生的时间是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琢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也是从体育专业学生中抽调,许多老师都是由以前的体育教育、康复训练、体育理论,社会体育等专业转过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存在欠缺。目前开设这方面专业课的学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体育特殊群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要肯花心思,肯切身为他们着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践情况,我们能不断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体系,为体育特殊群体的师资建设开辟一条新道路。

4.体育特殊群体是孤立的群体

目前我国的学校对于体育特殊群体的学生没有根据他们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开设相应的课程也是与普通生一样,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太极拳、体育舞蹈、保健课(一般也只占2学时)等,对他们没有实行互帮或辅助教学,对特别的残疾学生也没有专业护理人员参与,没有编写体育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教材,或有针对性开设体育课程,只是在考核中酌情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没有按大纲硬性执行标准,虽然这是人性方面的体现,但对体育特殊群体的体育锻炼并未起到促进作用,忽略了这一群体的存在。

5.体育特殊群体自身存在的心理阴影

体育特殊群体一方面是身体因素制约了他们参加许多项目,但很多时候也是其心理因素阻碍了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不能正视自己,把自己排除在正常同学之外,认为自己的加入会影响到他人,外人会耻笑自己的运动,自己不能进行体育锻炼,锻炼也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其实他们很多人通过辅助教学(互助式或媒体传播)能体会到运动的过程,简单不剧烈的运动能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的快感。在进行活动中有了协助关系,能加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集体的温暖。打破思想禁锢,走出自己的思维空间,接纳外围事务,很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二、建议

1.转变传统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发展全新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的体育特殊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的发展还是教育理念的引进、推广和实施方面都相对滞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体育特殊教育的先进观念,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研发适合我国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要改善当前学校的特殊体育教学,必须有先进的理念支撑,必须有完善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必须打破常规,从旧的桎梏中走出来,不断创新。

要想很好地贯彻全新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必须通过一视同仁的做法为所有学生提供体育教学,让他们相互取得理解和信任,改变社会群体对特殊群体的偏见,营造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大家都处于公平、公正、包容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节省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让体育教学效果最优化。

2.学校要构建完善的体育特殊教育的教学体系

(1)体育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并不是单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

体育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师资培训、社区服务、资金和资源等等。目前我们所要尽可能做到的是构建合理的体育特殊教育的教学体系,让普通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在教育上做到融合。我们可以通过差异教学,辅助互助教学,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实现,让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能理解教学的实际目的,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内容,以便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为了能逐渐达到普通生和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的融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分析,拟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及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评估方案,并不断修订,同时结合差异教学和辅助教学来调整教学体系,达到相互适应与融合。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2)加强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的支持

由于体育特殊群体与普通生的差异,在制定体育教学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不同,另外,体育特殊群体也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的外部环境在支持上需要有更大的力度。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无障碍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引进和利用特殊体育器材和设备,开展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锻炼和比赛,为他们创建健康档案,组建学生志愿团队和加强体育特殊群体体育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等等,丰富学校的内部资源。配合教学体系,改善体育特殊学生的学习现状。

社会可以通过家庭体育的开展,社会志愿者团队的加入,特殊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俱乐部的支持来进一步完善体育特殊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力度,融入体育的世界。

3.体育特殊群体教学的复杂性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对体育特殊群体的学生有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最具有针对性,也是对教学条件的最大挑战。让特殊群体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安排专业护理人员,或是增加助教,对不能完成锻炼的群体增加参观、观看和调查的教学形式,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我们尽可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下,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学生提供单一的教学方案,我们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结论

学校体育特殊群体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体育教学体系,更需要学校团队(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医务后勤团队)、家庭鼓励和社会的支持,它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漫长性,需要我们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最终完成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

参考文献

[1] 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

[2] 毛伟胜,孙天明,叶明.学生工作视界下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3] 胡红艳.小学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 吴雪萍,金昌龙.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3).

[作者:李杉(1974-),女,山西汾阳人,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招聘护士的特殊群体管理 篇4

我院是一所有1 5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医院, 从1996年开始实行招聘制。现已有招聘护士480名, 占总护理人员的60%, 护理部确定了以病人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原理及系统原理、效益原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1]。以有效的管理做保障, 从而提高了整体护理人员素质, 使病人得到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平、低价位的护理服务, 实现了医患效益双赢, 特别是对于招聘护士这一大群体, 重视开发应用这一宝贵资源, 走出了一条规范化管理之路。现将我院对招聘护士的管理体会阐述如下。

1 招聘护士的特点

1.1 年龄及婚育状况

以19岁~35岁居多, 平均年龄26岁;已婚占35%, 未婚占65%;这一年龄层次的护理人员心理稳定, 业务熟练, 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快。已婚者大多随丈夫到本地安家立业, 有良好的文化背景、满足于所从事的工作。

1.2 学历

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占20%, 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严密性。所以人才质量的编制相当重要, 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专业人员, 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去策划护理服务, 改善病人健康状况, 并且有针对性地引进专科护士, 优化护理队伍结构。

1.3 职称结构

结合医院规模、特点、工作量的大小对高、中、初级不同职称比例进行以科室为单位调整, 形成高中初级、老中青为模式的梯队, 根据周密, 严格全面的入院、入科考核评定, 择优录取, 可以高职低聘, 也可低职高聘, 使不同层次职称结构的人员融入护理队伍中, 在竞争的条件下不断地挖掘潜能。

1.4 思想素质

强调热爱护理事业、宽厚待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善于沟通与交流, 招聘护士来自全国五湖四海, 也带来了全国各地区的优良品德和工作方法。他们有互尊互助, 团结协作精神, 有强烈的工作积极性, 有危机感, 因此在工作中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1.5 工作目的明确

聘用护士的工作并非单纯为了追求金钱, 他们也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与自我体现的价值观。对工作还存在着一种被认同的心理追求, 同样需要友情、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我们应尽量满足其需求培养其主人翁的思想, 使他们工作起来有劲头, 生活方面有奔头,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1.6 护理人员实际流动率

有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学术环境, 在精神和物质上做好保障, 稳定队伍。不断添加新鲜血液, 提高群体潜力, 使护理人员实际流失为零, 聘用护士珍惜工作机遇。

2 管理方法

2.1 行政管理是基础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常规标准及招聘条例。制定聘用护士管理方法, 签订聘用合同, 保护院方与聘方双方合法权益。制定考核奖罚制度, 建立技术档案, 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经费, 并作为续聘、晋升或年终考评的依据[2]。

2.2 组织管理是根本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对招聘护士的功能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既有专业分工, 又强调团结协作的组织结构有较鲜明的特点:各科护士长及总务护士可在招聘护士中培养及产生, 各科质控员思想活跃, 工作扎实, 综合分析能力强, 知识兴趣广泛, 敢于直言。

2.3 人力资源管理是重点

为了适应护士角色日益多元化的要求, 必须遵循人才质量的原则, 所聘护理人员的思想品德、资历、技能与所担负的职务一致,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2.3.1 招聘护士群体资源素质要求

首先应有合理的能力、特长结构, 团队中成员有的善于运筹, 有的善于决策, 有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有的善于演讲授课, 有的爱好文艺能歌善舞, 有的善于文字写作, 有的动手能力强, 擅长各种操作比赛等, 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各科室巧妙搭配, 做到能力互补, 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 各显神通, 才能使团队的服务有特色、有品味。其次, 应有协调的气质性格结构, 团队中有的人性格直爽、雷厉风行、办事果断, 有的谨慎稳重考虑问题周到、细心, 我们都能合理地利用。

2.3.2 梯形的年龄、职称层次结构

各科老、中、青搭配, 年长者工作经验丰富, 深谋远虑, 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应付复杂场面, 中年护士年富力强是科宝的中流砥柱, 年轻的思维敏捷, 富于创新。为丰富各级别职称护士的工作阅历与能力, 新护士到急诊科、普外科轮科, 护师升主管护师者必须到ICU、脑科、重症监护室轮科, 这样使护理队伍形成梯队, 使护理结构优化组合。把竞争机制运用于管理中, 挖掘每人的潜力, 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2.4 继续教育管理是聘用护士的动力

努力为聘用护士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设定在职继续教育奖, 对自学成材者中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现有自学大专者达到100%, 并加强医学边缘科学知识、社会科学、法律伦理、心理、礼仪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了聘用护士的整体素质。

2.5 质量管理与目标管理是保障

培育医疗文化, 创办《红楼》报刊, 供聘用护士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聘用护士被投诉问题, 严格进行质量教育、增强质量意识, 明确医疗应诉中法定身份, 树立举证意识, 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引进成本核算, 持续质量改进, 并且很好地引导社区增加健康教育投资和健康消费, 使每一位聘用护士都了解社区服务, 质量服务的重要性。

2.6 心理、美学、道德、激励及艺术管理是诀窍

塑造招聘护士良好的形象, 经常举办讲座, 观看录像, 定期分批进行礼仪培训, 实行微笑服务, 注意内在美的培养,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适时提高招聘护士的福利待遇, 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招聘护士的工作热情, 体现出自我价值和专业魅力。

据统计, 我国沿海城市现各大医疗机构将走向100%护士招聘制, 它解决了以往护理人员严重缺编问题。招聘护士在岗位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规范化管理好这支队伍, 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摘要:[目的]探索对聘用护士的管理方法。[方法]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结果]通过对招聘护士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系统管理, 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 达到医疗真正服务于社会的目的。[结论]对招聘护士进行严格的、有计划的培训与管理是确保护理队伍稳定发展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招聘护士,管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祖懿, 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

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篇5

为加强我校部分“特殊学生”的安全管理和跟踪教育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中学特殊学生跟踪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建立我校“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工作机制,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关注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隐患,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

二、领导小组:

副组长:高承杰(副校长)

杨德聪(副校长)王丽君(校办主任)陈芳(德育中心主任)刘婷、黄兴标、周游(年级组长)

小组成员:各班主任

三、“特殊学生”的界定:

“特殊学生”一般指:

(1)有智力、肢体、听视力、心理障碍的学生;

(2)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子女;

(3)监护人中有精神病史的学生;

(4)留守的未成年人;

(5)孤儿;

(6)实施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在校学生;

(7)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

(8)监护人中有服刑、劳教或者刑释解教人员的子女;

(9)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食物过敏等);

(10)另外需要说明的特殊学生等。

四、工作要求:

1、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班级摸底排查,了解班内家庭不健全学生、违纪生、学习后进生、经济特困生和心理健康重点服务对象等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主任经常找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帮助其转变,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每月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对该生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起来。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该生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该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7、班主任对个别特殊学生教育方法不当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应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学校及时介入,共同做好帮教、转化工作。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报校长商量,制订教育计划,采取相应措施。

8、校长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村委会、监护人、反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大网络。

9.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全纳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用学校的容雅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10.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1、每一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要对一学期以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记录。每学年结束后,各班主任上交班主任工作总结,以便下学年进行跟踪教育。

五、完善保障机制:

1、特殊群体摸底制度。学校要求各班级开学前两周内认真摸清班级内留守少年、单亲学生、学困生、纪律后进生和心理困境生的人数。

2、思想优先交流制度。强化思想交流活动,要求教师依据特殊群体学生思想特点,预先做好交流预案,优先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好引导工教育工作。

3、学习优先辅导制度。在特殊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将辅导责任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辅导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目标,并为他们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并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辅导措施。

4、生活优先照顾制度。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状况,要求教师加大对他们的日常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于留守少年、单亲学生则要求后勤减免他们的部分生活费用,使他们感到学校的人性化关怀,体会和谐校园的温暖。

5.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6.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优先评优并进行表彰。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不当教育方式造成不良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

学校特殊群体管理初探 篇6

[关键词]学校特殊群体思想境况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7

西汉戴胜《礼记·礼运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诵读之际深有感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便是真的达到了和谐境界。不独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要把这种孝敬之心推广到其他人身上;不独以自己的孩子为孩子,要把这种爱护之意推广到其他孩子身上。让老人得以安享晚年,让小孩得以快乐成长,让孤儿、寡妇、残疾、贫病之人都有生活保障。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学校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也有着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就教师群体而言,有“老、弱、病、残、孕”;就学生群体而言,有“高、胖、病、残、贫”。对于这些特殊群体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讲究策略,一句话,要特殊群体特别关注。

一、要关注其思想

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记忆力差是其短板,严重者甚至出现提笔忘字现象。老者病多,50岁以上人群未病者少,体弱多病,多病体弱,往往是伴生的。对于这些教师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对其鼓励和引导,通过个别谈心,肯定其工作成绩,帮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重燃他们的教育理想之火,唤起他们培养人才的渴望;关照其家庭,尽一切可能为其子女入学、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为其侍奉老人提供方便,尽最大可能解除其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全身心地开展工作。

国家二孩政策放开之后,育龄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些女教师很多年届40,属于高危产妇,而且怀孕困难,个别人从一开始怀孕便要请保胎假,新招录的研究生女教师也多数年近30,在晚婚晚育之例。这些女教师往往思想矛盾,既想要孩子,又怕因为要孩子而耽误工作。新录女教师刚参加工作便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影响工作,怕在师生中落下不好印象,自身有压力,学校也有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思想上则可以为其减负,生儿育女人之常情,这也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不能责备也不能抱怨,要以平常之心待之。

二、要关注其境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成了普遍现象。因脑溢血而导致的偏瘫;因糖尿病而导致的失明或截肢;因血尿酸症而导致的痛风、骨节肿大;因饮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不孕不育,只能借助试管婴儿技术人工受孕;因职业原因而导致的颈椎病、腰椎病;因土壤、水源、空气等原因而导致的肺癌、甲状腺癌等,总之,因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导致的富贵病,因职业特点而导致的职业病,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区域性疾病,目前呈上升趋势。针对“老、弱、病、残、孕”教师,要认真研究其境况,对其年龄、性别、家境、病情、残疾程度以及怀孕表现认真分析,甚至结合医院做出具体判断。这些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因病致贫、致残,祸不单行,学校要付出更多的关爱,拿出更多的针对性措施。

三、要关注其岗位

病残程度不同,其所从事的岗位也要因人而异,避免大而化之。就学校而言,有教学一线岗位、工勤岗位,一线岗位又有轻重缓急之分,有毕业班岗位、非毕业班岗位,有文科岗位、理科岗位,有文科中的理科岗,也有理科中的文科岗。对于“老、弱、病、残、孕”这些特殊群体的教师要区别对待,并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工作岗位,明确其任教的节数、年级、科类,实在不能坚持讲台授课的要调到非教学岗位任管理员,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教师的最大价值,将学校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不能坚持正常授课而又不愿到工勤岗位的教师,可以安排其搞科研、教研,定期组织各类辅导班,或者举行报告会、交流会、各类讲座,甚至组织校本课程或者教辅材料的编写工作。

四、要关注其评价

“老、弱、病、残、孕”这一特殊群体不适合常规的评价方案,要针对其群体特征适当降低评价标准,但又不能无原则地放松要求。切忌“弹性过大,灵活性太多,原则性不够”的现象;切忌因小失大,无章可循,一盘散沙,最后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切忌脑体倒挂,分配不公。对于课时的数量,考勤的次数,学科的质量,讲座、报告会的次数等都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予以规定,避免其他教师心理失衡,导致大盘动荡。

针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胖、病、残、贫”,我们也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个别对待。要设置特殊宿舍,长2.2米的加长床张不少于6张,高中部每个年级要预备一个特殊宿舍,放置2张加长床以便安置身高在1.9米以上的学生住宿;肥胖的学生(男生体重在80千克以上,女生在70千克以上)一定要安排在下铺,特号铺盖、校服要准备一部分;病残学生安排在一楼学习、住宿。这些信息都必须在学生入学前统计好,分门别类予以处理。总之,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只有做到人文关怀,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真正地创建和谐校园。

群体特殊性 篇7

关键词: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管理机制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越发明显。 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及其个人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大量的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 在此形式下,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多重的压力下致使部分学生成为了“特殊学生群体”。 就高校而言, 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 比较难处理或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大多来之于特殊学生群体。[1]这部分学生也成为了高校教学和教育管理事业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进而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可以相对全面地记录特殊学生群体的成长历程,有助于高校对特殊学生群体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教育和管理工作。

1特殊学生群体的界定

群体是相对个人而言的, 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 本文所讨论的特殊学生群体, 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即自身情况或者家庭环境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学生的群体。根据不同的特征,笔者将特殊学生群体分为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生理缺陷、单亲或孤儿、行为违纪、学生骨干及其他等八大类。

2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的现状

2.1 档案建立工作难度大

特殊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和特征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有些信息和特征属于学生的个人和家庭的隐私,有些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甚至有些是需要专业部门诊断或鉴定后才能确定的。 获取相关信息和特征的渠道相对局限,特殊学生群体对档案建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了解,导致档案建立工作的难度加大。

2.2 缺乏相对完整的档案建立和管理机制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工作,应该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结束,需要学生本人、家长、老师和学校4方共同配合的工作,但是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内这样的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健全。各学校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分类和教育管理各不相同,甚至对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工作不重视,更没有一套完整、严密、科学的档案建立机制和管理机制。

2.3 档案服务性不强造成资源浪费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是为学生、 教师和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它能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到特殊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和特征, 进而使教师和学校的管理部门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这些档案不能束之高阁,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作用, 做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3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的原则

3.1 服务 性原则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 是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环节和手段,是教师和相关部门了解学生的窗口,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依据。 建立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于学生的学业管理和学生的政治思想管理,服务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它应该是学生在校成长发展的记录册, 应该在学生的常态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保密性原则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档案, 因为其中有些涉及学生个人乃至家庭成员的隐私,因此在利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用户开放的程度和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方面,要加强对各个使用环节的保密性教育和控制;另一方面,要注意电子文档的安全和保密。

3.3 系统性原则

特殊学生档案要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要全面系统地确定整理好档案的内容,确保档案内容的充实和记录的连续,这样才有可能进行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 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探寻其中的规律。

3.4 教育性原则

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 要有利于特殊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 特殊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教育者应结合档案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扶, 帮助特殊性学生群体摆脱困难、战胜困难。 因此,在档案管理中要遵循客观事实、记录准确,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特殊学生群体。

3.5 动态 性原则

特殊学生群体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 也是一个动态的群体,档案的管理也要有一定的动态性。 所以,特殊学生档案建设应动态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相关信息,持续跟踪记录, 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更新档案内容的制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确保档案内容的及时和准确。

4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策略

4.1 根据不同细分群体建立档案

特殊学生群体细分, 是根据特殊学生群体特征熟悉划分的学生集合,具体的群体细分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进行。 有分析认为,高校特殊学生 群体主要 有7种类型 :1思想活跃 型 ; 2行为偏激 型 ;3经济特困型;4生理缺陷型;5心理障碍型; 6学习困难型;7优秀骨干及其他类型[2]。 也有人将其分为学习困难型、家庭贫困型、心里困惑型和其他类型[3]。 鉴于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特殊学生群体细分模型,在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区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采取不一样的数据分析、教育管理及帮扶办法。

4.2 根据不同细分群体的特征采取差异化方式建立档案

差异化建立档案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 “因材施教”,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管理和帮扶工作。 这里的“因材施教”,主要是指在特殊学生群体的档案建立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 实施不同的档案建立和管理办法,从而能够最好地帮扶特殊学生群体摆脱困难,顺利成长成才。 例如,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安排辅导或者“一对一”帮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或提供勤工俭学, 为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 为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实施有差异的帮扶活动,真正实现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

4.3 建立多渠道协同沟通机制

特殊学生群体 档案建立 工作中多 渠道协同 沟通主要 体现在,搜集和补充学生的信息及如何搜集学生信息等方面,需要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导师、家长等多个方面实现互通。 在信息搜集和补充完整后,要实现各方面的共同分析、共享结果,通过有效地沟通,掌握和把控学生的状态,及时做出相关帮扶方案并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还应建立信息交流反馈机制,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信息交流,协同做好后续相关工作。

5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管理建议

5.1 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管理制度

重视特殊学生档案是学生成长的记录册, 是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事实依据。 学校相关部门或者学生工作者,应该重视档案建设和利用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的方式,来提高相关人员的档案意识,重视和挖掘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珍贵价值。 正如我国著名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所说的,“档案必须利用, 通过利用来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现档案的自身价值”[4]。 再就是应该安排专人负责特殊学生档案的管理,并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专业化的手段对待。 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传统档案的管理知识,更需努力学习管理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 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

5.2 建立集中管理和动态管理机制

大学生是一个成长和发展的群体, 特殊学生群体和学生本人也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这就要求特殊学生档案的管理部门, 要不断地优化档案的更新机制和创新机制。 坚持档案的集中管理,并将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与其他教育教学环节相结合,特别是要融入到常态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并要把持续充实档案做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 持续跟踪、及时掌握特殊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为更新特殊学生档案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中。[5]

5.3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

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系统, 实现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设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 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流方便等特点,可以扩大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 通过系统网站,可以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心理咨询、疑惑解答等相关指导和帮助,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等,为大批学生同时服务, 避免了人员不足和时间紧张等状况的发生。 学生家长、辅导员、班导师等可以通过系统网站,对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和沟通, 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也利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及教育合力的形成。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教育公平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应该仅仅围绕着“使学生更好融入校园生活”“运动技能的掌握”“生活质量的提升”“学习符合自身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和“改变特殊群体学生自卑感”等方面进行努力。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健全的身体条件之上的,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运动技能主宰着一切, 健康、快乐是支配运动技能的工具, 而这些必备的条件显然与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的初衷是相悖的。

1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1) 目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现状的开展不尽人意。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文件中早已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但是各院校对于康复、保健课的开展不够重视, 甚至有些学校就没有开设此类课程, 特殊群体学生和正常学生混在一起进行体育课, 上课期间大多以坐在场边不进行任何身体活动, 教师也不针对他们进行任何的指导教学, 这种上课形式存在极大的课题安全隐患因素。

(2) 高校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的教学场所和设备设施很不完善。很多高校就没有提供专门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保健、康复的教室和活动场所, 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开展学习关于体育保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可以通过体育康复来缓解身体疾病的设备设施。

(3) 针对特殊群体学生教学的专业师资薄弱。

2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误区

(1) 高校没有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划分。对于开设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的高校, 大多数是学期开始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统计, 人数较多时就开设, 人数要是较少时索性就不开设了, 没有一个固定的文件和依据要求高校必须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体育教学课程。

(2) 关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高校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不太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特殊群体中的每个学生他们的身体状况都存在差异, 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身体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都不同, 因此高校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地分析每个学生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基础上, 只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真正为身残志不残的特殊群体学生带来益处。

(3)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教师必须照顾所有学生,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然只能以轻微运动为主, 根本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身体残疾严重的就只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练习, 教师为了方便要不就是安排简单枯燥的小运动量的项目练习, 要不就索性全部进行理论课的学习。

3关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自己的设想

体育是人类身体进行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而身体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础, 体育教育本身应该内涵着人文关怀。对于旨在健全人格和完善精神的残疾人体育教育而言, 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就显得格外珍贵。残疾人是我们整个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 残疾人体育教育自然也应该是作为基础性民生工程的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 我们要抛弃功利化的残疾人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 并努力将之纳入到我们和谐发展和健康进步的社会体系之中。

3.1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教材的编写

目前没有适合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 有关于体育保健、体育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经过认真查阅和审视教材, 教材涉及内容大都是针对体育专业本科学生、高等学校、中等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相关的社会指导员、跟体育康复有个医务人员, 根本不适合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

3.2开发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练习的运动项目

高校开设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进行慢走、太极拳、健身气功等, 项目比较老套,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只有开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 符合现在年轻学生的身心发展, 能愉悦他们的身心, 就是成功的项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太极柔力球、滚铁环、健身气功八段锦、抖空竹、打陀螺、桥牌等项目都可以在简化复杂动作, 控制运动强度的基础上, 尝试在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 这样可以增加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 走出身体残疾的心理阴影, 为特殊群体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大多就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 不会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准备教学内容。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采用具有针对性更强的新教学方法, 更好地服务于特殊群体的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 对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病症出发, 由病因的引起、症状、治疗手法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准备教学资料, 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还能清楚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从而自己根据教学所学的科学知识去锻炼身体, 最终达到改善自身机体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 在分析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发展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能为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没有具体的教学指导纲要和要求, 这样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就处在盲目的发展过程中, 照此下去就违背了高校教育的服务宗旨;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强度不够, 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实质性指导;特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经费匮乏, 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做到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法规, 出台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 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编写适合他们的相关教材、加强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法律监督等方面进行努力和建设, 才能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发展步入正轨, 真正为这部分弱势群体谋福利, 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为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世昌.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权利保护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4 (6) :9-11.

[2]韩景军.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7) :145-147.

[3]宋韬.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 :121-122.

[4]周从改.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与残障体育事业建设协同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14 (9) :111-115.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篇9

就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 关于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权利现状的分析研究是比较少的, 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相对漏洞较多的, 所以, 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就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权利缺失的原因来看, 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力的建议, 以便更好地规范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行为, 保障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利。

1.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

1.1 特殊群体体育权法制建设缺位

一直到现在, 体育权利的定义都是模糊不清的, 无论是合法公民的体育权利, 亦或者是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都是不明确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 而是在许多部法律中有着散落的叙述, 虽然有着一定的思想性, 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指出或是定义, 这样对一些不合理的、违法的行为是不能及时的遏制的, 因此, 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常常受到一定的不公平的对待, 甚至是受到侵害。

1.2 特殊群体体育知情权流失

特殊群体体育知情权是其首要的也是重要的权利, 所谓的知情权是指高校特殊群体对其所拥有的体育权利具有完全的知情权。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特殊群体的中介力量十分薄弱, 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特殊群体的体育社团, 而且高校特殊群体很少能参加学校中举办的体育活动。所以在高校中特殊群体的的体育知情权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实施的过程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 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因此导致人们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认知的低下和狭隘。

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 针对这一重要的特殊群体是很少被人们提及的, 要是谈及到学校中的体育活动, 那就更是让人无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而归根到底, 就是我国众多的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学校机制, 使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受到限制。

进一步而言, 大多数高校特殊群体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身体或者心理上的障碍, 在他们看来, 能过进入高校中学习已经是人生中意见万幸的事情, 所以在体育方面的教育权、参与权以及知情权就比较不重视, 就自身情况来看, 大都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1.3 特殊群体体育参与权受限

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的参与权是非常受到限制的。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的身体或心理大都存在着一些障碍,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总会受到一定的挫折, 使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大减少,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权利保护意识都比较薄弱, 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的思想总是停留在体育活动可以不参加或尽量不参加的落后方面, 对参加体育活动有着可有可无的、无所谓的态度。

1.4 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权空心化

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这主要由两个重要的原因所造成。一个是众多高校对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的忽视, 高校的体育课程本来就比较少, 而且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活动更是选择性极少, 因此特殊群体很少能遵循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够做到的体育课程。另一个是众多高校的体育经费都比较少, 特别是一些普通的高等院校有些甚至都没有基本的体育教育设施, 例如完善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等这严重的影响了该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以及活动的顺利进行。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从特殊群体的参与状态来看一般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都不是十分尽如人意的。

体育教育的检验效果方面需要我们更加的完善,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在高校中药积极建设体育保健课程, 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来规划, 使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多上体育课, 多参加体育活动。而且体育教师哟啊更具不同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从而给予其较为准确的检验成果。第二个方面是一些体育教师的师德水平有些低下, 道德感沦丧, 没有准确的给予学生教学检验成果, 随自己的想法来评定, 甚至是徇私舞弊。因此我们要积极的保证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权。

1.5 受特殊群体主体因素的影响

鉴于体育教育的现状不能更好的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 同时对高校的特殊群体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所以许多学生不太喜欢上体育课, 这也是影响特殊群体失去体育教育的重要原因。众多高校对特殊群体的学生都有着特殊的照顾, 在体育成绩方面也没有较高的要求, 从而在某些方面影响了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利。

2. 建议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对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因此, 针对体育的发展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 建立健全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法制体系。 (2) 提高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意识。 (3) 完善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体制。 (4) 加强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政策实施与倾斜力度。

参考文献

[1]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6 (2) .

群体特殊性 篇10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耐心细致的后进生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应该也能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第一,扶持其信心。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自尊心往往更加强烈。他们最反感老师的冷眼、讽刺,最不愿意与蔑视自己的人打交道。因此,教师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和他们促膝谈心,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错误的危害,帮助他们制定改正错误的措施,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样,他们就会在自我觉悟中取得进步。

第二,发掘其“闪光点”。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卡耐基在谈到人的需要时,指出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后进生尤其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因此,教师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不要对他们的成绩和进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种种努力,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和力量,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第三,创设其转化的环境。我们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过程中所利用的环境,不仅是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情境,更重要是教育者精心创设的教育环境,如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应该适当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后进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能逐渐形成品德情感,这种品德情感经反复强化,就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即使环境发生变化,也不会轻易动摇和改变。

二热情关心、周到服务,强化贫困生教育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贫困生大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5%,高于本科院校。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不少贫困生就读大学前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入学后出现学习起点低、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具体问题。他们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进而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因此,为这些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强化针对性教育,引导他们走向自信、自立、自律、自强,是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帮助贫困生构建理想健康的人格。由于各种特殊因素的存在,贫困大学生要比一般大学生的心理复杂得多。因此,首先要全面准确掌握贫困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生进校后,应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进行个别交流,予以特别关注。其次要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面对贫困,缓解心理紧张和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保持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心理相容”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构建一个理想健康的人格,积极地适应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地越过心灵沼泽。

第二,开展经常性的主题活动,帮助贫困生打开心扉。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活动是帮助贫困生打开心扉的好办法。如在贫困生中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号召他们资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选拔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第三,组织各类贫困生学生社团, 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学校组织各类贫困生学生社团,可以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 找到一种归属感。在这个群体里大家是站在相同的起点,相互之间不会有歧视和被歧视的嫌疑,还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学校对这类学生社团要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一方面,社团将贫困生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社团也给贫困生提供了舞台,为他们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使原本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重新找回自信。

三切实加强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疏导

高职院校录取线低于普通本专科院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时期内也有其相对的合理性。由此,但凡进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衡,引发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等一系列变化。就目前的现状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心理档案,进行适时心理监控。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根据建档要求,通过心理测试,如认识能力测试、个性心理测试、职业兴趣及行为态度测试等,获取有关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状态、心理变化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对现实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内容丰富翔实的心理档案。它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态和水平的客观依据。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健全与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学校也可以以此为根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以学生情况和需要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开展辅导。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围绕如生活、学习、恋爱、就业等共同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充分打开内心世界,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相互勉励、相互教育,进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它是以个体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辅导课程要把分年龄层次学生的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摈弃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活动课程中要避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课,不然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心理辅导课程要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以知识传授知识,以能力培养能力,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情感陶冶情操,从而帮助学生的人格成长及其自律性的确立。

第四,开展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不同,学生个体心理差异是绝对的,他们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虽然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偏低,但也应看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爱好和擅长的学科。学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发展自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符合自己发展要求的各种建议,使他们改变心理状态、化解心理危机,确立起坚定的奋斗方向、信心和决心。

需要指出的是,要让学生特殊群体得到有效改进,还应注意强化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变“小我”为“大我”,变“依附型”为“自立型”。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了、自治能力提高了、集体凝聚力增强了,大家彼此关心,互助互爱,团结一致,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群体也就自然融合于学校和班级大家庭之中。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张琳, 龚红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6) .

[3]郭向明.试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7) .

[4]张辉, 彭立学.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1) .

高校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研究 篇11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结果,我们作出以下定义:特殊群体,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从更小的范围来讲,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根据此类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及结果的不同,本文把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

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

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主要为女生)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城市的低保、五保家庭或是农村的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这种群体的特殊性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求学期间相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已经使他们和家庭不堪重负,虽然国家通过发放“奖助贷”从多方面多渠道减轻他们的求学负担,仍有不少贫困学子需要通过打工、兼职来筹措所需资金。物质上的贫乏,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容易使他们更加内向、沉郁,自我封闭,很难开展人际交往;空余时间的缺乏很可能导致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无形之中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其次,求职期间的住宿费,交通费、服装包装费、简历印刷费以及其他一些杂费让不少贫困学生在求职路上力不从心,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资金购买一套合适的正装。由于高昂的求职成本,有些学生不得已放弃了薪资条件较好的地区,转而选择成本较低的偏远地区。再次,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近年来有不少企业通过网络等发布招聘信息,信息的获取是求职者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贫困家庭经济地位低下,难以给他们提供正常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信息支持。而缺乏人脉、开展人情交往的资本等种种原因又加重了他们信息匮乏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求职步伐。最后,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作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较之于正常学生群体,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较低,表现在职场上的综合能力不强。且由于资金的不足,他们难以选择考研深造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二)学业功底影响就业情况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学业困难型的学生人数不可小觑。学业困难群体从成因上大致可分为两类。自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教育改革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圆了一些落榜学生的求学梦,给了他们一次改变自身际遇的机会。但由于政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措施没有及时到位,一些高校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扩招成风。招生数量猛增的同时,相关的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等一系列资源却没有配套落实。这些原因催生了学业困难群体中的第一类学生。他们基础差,学习能力弱,主观悟性不强,在学习上总是比正常学生吃力。不及格、补考、重修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者可能拿不到学位证书。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最终得以勉强过关,他们过低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也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极易遭受就业挫折。第二类学生表现为学习能力正常,但主观上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把精力放在与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无关的地方,不务正业,自甘堕落。常见于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沉溺于恋爱经历而耽误学业的学生当中。这类学生虚掷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等步入社会才觉知自己难以在职场上立足。专业涵养低,技能匮乏,综合素质欠缺,让他们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学习困难群体两种类型的交叉体,就业境况更加恶劣,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加以充分重视。

(三)自身缺陷加剧就业危机

生理缺陷群体和心理困难群体是因自身缺陷这一外在因素加剧就业危机的显著表现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从广义上包含身体机能方面有明显缺陷和外貌长相上存在不足的学生,从狭义上仅指前一类学生。这类群体因生理方面的缺陷饱受他人的歧视与嘲笑,因此内心极度敏感、自卑,有很强的悲观定势思维。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又极度渴望通过认真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改革的实施使他们享受到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他们也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但不成熟的企业用人机制却使他们的求职路充满艰辛。很多残疾和相貌不佳的学生经常在面试中被轻易淘汰,即便能够赢得岗位,也在日后的工作中遭受不平等的对待。

心理困难群体。此类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不健全的人格特质,多属于抑质型气质。一方面,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参与竞争,经常出现“我争不过别人”的消极心理暗示,害怕失败,不能很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因而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他们无法正确看待求职路上的成败,在一两次求职失败后,就产生落寞、沮丧,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等诸多负面情绪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在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此类群体更容易由于现实状况与理想状况的落差而导致种种焦虑紧张情绪。适应性及抗压、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屡屡碰壁。

(四)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

因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在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也占有一定比重,需要引起高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如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因专业较为冷僻,难以觅得对口的岗位,从而处于长期的待业、失业状态。

三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思路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就业新问题、科学把握新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政策、高校、社会援助机构、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型就业帮扶机制,是改善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现状、促进他们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

(一)国家: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

在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上,国家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但相关政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倾斜程度和扶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对此,国家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强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吸纳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具体如下:

第一,完善贫困生群体救助机制。据统计,今年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6%,而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9%。贫困生群体数量如此庞大,因此对于改善此类学生的就业情况,物质层面的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在“奖助贷”贫困生救助机制的基础上,加大优惠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程度,如开通更多的绿色通道,延长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给予“零就业家庭”学生以一定的失业待业补贴等政策将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

第二,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吸收安置高校特殊群体的用人单位,国家将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资金,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招聘特殊群体的积极性。

第三,增设公共就业岗位,实施转移就业。由政府出资在各专业领域新增岗位,专门招聘高校特殊群体,形成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公益性岗位对特殊群体的开放程度,提供更多的基层就业机会,使其成为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开展专项帮扶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重点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开展求职登记,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围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为高校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第五,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植、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鼓励高校学生特殊群体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第六,制定就业反歧视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生理歧视等现象,国家应当通过制定一系列反歧视法律法规,督促、引导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歧视群体的权益,有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二)高校:系统规划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中,高校的内部援助均作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足见高校帮扶对特殊群体就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当立足现实情况,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其对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各高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1)发挥班主任积极性,壮大辅导员队伍,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2)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包括所学专业,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3)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4)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5)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是促进高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第二,立足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贯彻实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不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引起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前的社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始终秉持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宗旨;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设置一系列特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特殊学生群体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联合开拓建立实习基地,优先为学校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加强实习与就业挂钩的就业措施,缩短他们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期,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就业氛围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企业作为人才的接收端,对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各级用人单位应加快完善内部用人机制,消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在性别、地区、户籍、生理等方面的歧视现象,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就业帮扶,承担好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为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阳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扮演好在人才培养链“学生—高校—企业”中的角色,通过“高校”这个纽带,及时将用人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反馈给学生,使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用人单位从多渠道多角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定的帮扶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传统帮扶机制的缺陷,使新型援助体制焕发生机。

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在我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好、解决好此类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也尤为紧迫。我们将致力于以高校为中心,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的构建,制定落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使其对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就业产生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报,2010,7(2):44—46.

[2]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群体及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3):120—122.

[3]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3):53—55.

[4]周巧云.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就业竞争力培养分析[J].全国商情,2013(10):75—77.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12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身体有病痛、残疾和体弱学生的体育课做出了必修的规定。2002年新《纲要》提出针对病痛、残疾、体弱学生和身体有异常的学生可以开设以康复和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对待特殊群体的学生方面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并进。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在体质健康监测上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学生因病或残疾可以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 学生仍可参加评优、评奖。

我国的人权法制建设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学生走进了校园,使得他们有条件获得知识文化和必备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往往让他们成为体育教育的边缘人物。虽然目前的很多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开设体育课方面下了很多的工夫,想提升对他们的服务,但基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和体育专职教师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欠缺,还有很多学校对体育特殊群体不够重视。

一、学校体育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1.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小

由于体育特殊群体的特殊性,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成本远比普通教育师资的高,在我国教育经费整体紧张的情况下,国家未能给予较多的经费支持,从而使得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数量少,质量不高, 影响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传授专业化体育特殊群体教学的院校少

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已超过两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特殊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体育特殊教育逐渐被重视,但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首先从培养人才的院校来看,最早的院校是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2004年开始招生,西安体育学院和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2006年开始招生,广东体育学院2008年招生,每个学院每届招生30-50人左右,可以看出培养毕业后能到学校里担任这方面的老师数量就很有限了。经过专业课程培训的教师对残疾人的运动心理和体育教学等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能对体育特殊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体育能发挥指导作用。

体育特殊群体的人数量较少,相应需求的教师量也少,各相关高校在招生上也做了调整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建议在正规的体育专业的学生中也相应地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使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3.专业化教学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最早招收体育特殊教育学生的时间是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琢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也是从体育专业学生中抽调,许多老师都是由以前的体育教育、康复训练、体育理论,社会体育等专业转过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存在欠缺。目前开设这方面专业课的学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体育特殊群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要肯花心思,肯切身为他们着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践情况,我们能不断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体系,为体育特殊群体的师资建设开辟一条新道路。

4.体育特殊群体是孤立的群体

目前我国的学校对于体育特殊群体的学生没有根据他们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开设相应的课程也是与普通生一样,如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太极拳、体育舞蹈、保健课(一般也只占2学时)等,对他们没有实行互帮或辅助教学,对特别的残疾学生也没有专业护理人员参与,没有编写体育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教材,或有针对性开设体育课程,只是在考核中酌情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没有按大纲硬性执行标准,虽然这是人性方面的体现, 但对体育特殊群体的体育锻炼并未起到促进作用, 忽略了这一群体的存在。

5.体育特殊群体自身存在的心理阴影

体育特殊群体一方面是身体因素制约了他们参加许多项目,但很多时候也是其心理因素阻碍了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不能正视自己,把自己排除在正常同学之外,认为自己的加入会影响到他人,外人会耻笑自己的运动, 自己不能进行体育锻炼,锻炼也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其实他们很多人通过辅助教学(互助式或媒体传播)能体会到运动的过程,简单不剧烈的运动能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的快感。在进行活动中有了协助关系,能加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集体的温暖。打破思想禁锢,走出自己的思维空间,接纳外围事务,很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二、建议

1.转变传统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发展全新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的体育特殊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的发展还是教育理念的引进、推广和实施方面都相对滞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体育特殊教育的先进观念,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研发适合我国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要改善当前学校的特殊体育教学,必须有先进的理念支撑,必须有完善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必须打破常规,从旧的桎梏中走出来, 不断创新。

要想很好地贯彻全新的体育特殊教育理念,必须通过一视同仁的做法为所有学生提供体育教学, 让他们相互取得理解和信任,改变社会群体对特殊群体的偏见,营造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大家都处于公平、公正、包容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节省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让体育教学效果最优化。

2.学校要构建完善的体育特殊教育的教学体系

(1) 体育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并不是单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

体育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师资培训、社区服务、资金和资源等等。目前我们所要尽可能做到的是构建合理的体育特殊教育的教学体系,让普通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在教育上做到融合。我们可以通过差异教学,辅助互助教学, 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实现,让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并能理解教学的实际目的,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内容,以便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为了能逐渐达到普通生和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的融合,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分析,拟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及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评估方案,并不断修订,同时结合差异教学和辅助教学来调整教学体系,达到相互适应与融合。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2)加强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的支持

由于体育特殊群体与普通生的差异,在制定体育教学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不同,另外,体育特殊群体也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的外部环境在支持上需要有更大的力度。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无障碍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引进和利用特殊体育器材和设备,开展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锻炼和比赛,为他们创建健康档案, 组建学生志愿团队和加强体育特殊群体体育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等等,丰富学校的内部资源。配合教学体系,改善体育特殊学生的学习现状。

社会可以通过家庭体育的开展,社会志愿者团队的加入,特殊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俱乐部的支持来进一步完善体育特殊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力度, 融入体育的世界。

3.体育特殊群体教学的复杂性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对体育特殊群体的学生有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最具有针对性,也是对教学条件的最大挑战。让特殊群体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安排专业护理人员,或是增加助教,对不能完成锻炼的群体增加参观、观看和调查的教学形式, 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我们尽可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现有的场地器材条件下,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学生提供单一的教学方案,我们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结论

学校体育特殊群体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体育教学体系,更需要学校团队(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医务后勤团队)、家庭鼓励和社会的支持,它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漫长性,需要我们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最终完成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

[2]毛伟胜,孙天明,叶明.学生工作视界下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3]胡红艳.小学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上一篇: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下一篇:水轮机调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