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群体(共12篇)
高校特殊群体 篇1
一高校特殊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结果, 我们作出以下定义:特殊群体, 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 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 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 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 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 从更小的范围来讲, 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 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 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根据此类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及结果的不同, 本文把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 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
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 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 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 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
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 (主要为女生) 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城市的低保、五保家庭或是农村的边远贫困地区, 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这种群体的特殊性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 求学期间相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已经使他们和家庭不堪重负, 虽然国家通过发放“奖助贷”从多方面多渠道减轻他们的求学负担, 仍有不少贫困学子需要通过打工、兼职来筹措所需资金。物质上的贫乏, 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容易使他们更加内向、沉郁, 自我封闭, 很难开展人际交往;空余时间的缺乏很可能导致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 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 无形之中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其次, 求职期间的住宿费, 交通费、服装包装费、简历印刷费以及其他一些杂费让不少贫困学生在求职路上力不从心, 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资金购买一套合适的正装。由于高昂的求职成本, 有些学生不得已放弃了薪资条件较好的地区, 转而选择成本较低的偏远地区。再次,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近年来有不少企业通过网络等发布招聘信息, 信息的获取是求职者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贫困家庭经济地位低下, 难以给他们提供正常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信息支持。而缺乏人脉、开展人情交往的资本等种种原因又加重了他们信息匮乏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求职步伐。最后, 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作用,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较之于正常学生群体,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较低, 表现在职场上的综合能力不强。且由于资金的不足, 他们难以选择考研深造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二) 学业功底影响就业情况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 学业困难型的学生人数不可小觑。学业困难群体从成因上大致可分为两类。自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教育改革以来, 高校规模不断扩张,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也圆了一些落榜学生的求学梦, 给了他们一次改变自身际遇的机会。但由于政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监管措施没有及时到位, 一些高校不顾现实条件, 盲目扩招成风。招生数量猛增的同时, 相关的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等一系列资源却没有配套落实。这些原因催生了学业困难群体中的第一类学生。他们基础差, 学习能力弱, 主观悟性不强, 在学习上总是比正常学生吃力。不及格、补考、重修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者可能拿不到学位证书。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最终得以勉强过关, 他们过低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也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极易遭受就业挫折。第二类学生表现为学习能力正常, 但主观上不思进取, 浑浑噩噩, 把精力放在与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无关的地方, 不务正业, 自甘堕落。常见于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沉溺于恋爱经历而耽误学业的学生当中。这类学生虚掷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 等步入社会才觉知自己难以在职场上立足。专业涵养低, 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欠缺, 让他们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学习困难群体两种类型的交叉体, 就业境况更加恶劣, 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加以充分重视。
(三) 自身缺陷加剧就业危机
生理缺陷群体和心理困难群体是因自身缺陷这一外在因素加剧就业危机的显著表现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 从广义上包含身体机能方面有明显缺陷和外貌长相上存在不足的学生, 从狭义上仅指前一类学生。这类群体因生理方面的缺陷饱受他人的歧视与嘲笑, 因此内心极度敏感、自卑, 有很强的悲观定势思维。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又极度渴望通过认真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改革的实施使他们享受到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他们也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但不成熟的企业用人机制却使他们的求职路充满艰辛。很多残疾和相貌不佳的学生经常在面试中被轻易淘汰, 即便能够赢得岗位, 也在日后的工作中遭受不平等的对待。
心理困难群体。此类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不健全的人格特质, 多属于抑质型气质。一方面, 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缺乏自信和勇气, 不敢参与竞争, 经常出现“我争不过别人”的消极心理暗示, 害怕失败, 不能很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 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因而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 他们无法正确看待求职路上的成败, 在一两次求职失败后, 就产生落寞、沮丧, 挫败感, 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等诸多负面情绪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在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具有一定代表性, 但此类群体更容易由于现实状况与理想状况的落差而导致种种焦虑紧张情绪。适应性及抗压、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 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屡屡碰壁。
(四) 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
因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在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也占有一定比重, 需要引起高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如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等。同等情况下, 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高, 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因专业较为冷僻, 难以觅得对口的岗位, 从而处于长期的待业、失业状态。
三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思路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就业新问题、科学把握新变化的基础上, 建立由国家政策、高校、社会援助机构、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型就业帮扶机制, 是改善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现状、促进他们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
(一) 国家:强化政策支持, 改善就业环境
在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上, 国家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但相关政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倾斜程度和扶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对此, 国家需要整合多方力量, 强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 改善就业环境, 吸纳扶持困难群体就业, 具体如下:
第一, 完善贫困生群体救助机制。据统计, 今年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6%, 而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9%。贫困生群体数量如此庞大, 因此对于改善此类学生的就业情况, 物质层面的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在“奖助贷”贫困生救助机制的基础上, 加大优惠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程度, 如开通更多的绿色通道, 延长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 给予“零就业家庭”学生以一定的失业待业补贴等政策将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
第二, 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吸收安置高校特殊群体的用人单位, 国家将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资金,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提高企业招聘特殊群体的积极性。
第三, 增设公共就业岗位, 实施转移就业。由政府出资在各专业领域新增岗位, 专门招聘高校特殊群体, 形成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公益性岗位对特殊群体的开放程度, 提供更多的基层就业机会, 使其成为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 完善就业援助体系, 开展专项帮扶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 重点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开展求职登记, 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围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 为高校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第五, 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植、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 鼓励高校学生特殊群体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第六, 制定就业反歧视法律法规, 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生理歧视等现象, 国家应当通过制定一系列反歧视法律法规, 督促、引导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歧视群体的权益, 有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二) 高校:系统规划就业指导,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中, 高校的内部援助均作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足见高校帮扶对特殊群体就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 各高校应当立足现实情况, 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其对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 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 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 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 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 各高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 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 (1) 发挥班主任积极性, 壮大辅导员队伍, 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 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 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 (2) 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 包括所学专业, 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 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3) 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 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 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4) 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 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 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 挖掘他们的潜力, 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5) 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 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 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 是促进高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第二, 立足社会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贯彻实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 应对不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引起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调整学科设置, 始终秉持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宗旨;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设置一系列特色课程,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提高特殊学生群体的专业实践能力, 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联合开拓建立实习基地, 优先为学校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加强实习与就业挂钩的就业措施, 缩短他们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期,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 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 营造和谐就业氛围
我们应当注意到,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 企业作为人才的接收端, 对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各级用人单位应加快完善内部用人机制, 消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在性别、地区、户籍、生理等方面的歧视现象, 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就业帮扶, 承担好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 努力为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阳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应当扮演好在人才培养链“学生—高校—企业”中的角色, 通过“高校”这个纽带, 及时将用人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反馈给学生, 使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 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用人单位从多渠道多角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定的帮扶措施, 将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传统帮扶机制的缺陷, 使新型援助体制焕发生机。
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 在我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 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研究好、解决好此类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也尤为紧迫。我们将致力于以高校为中心, 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的构建, 制定落实有效的帮扶措施, 使其对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就业产生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报, 2010, 7 (2) :44—46.
[2]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群体及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24 (3) :120—122.
[3]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 2013.15 (3) :53—55.
[4]周巧云.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就业竞争力培养分析[J].全国商情, 2013 (10) :75—77.
[5]徐礼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院学报, 2012, 28 (2) :36—39.
高校特殊群体 篇2
索
摘要:高校特殊群体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结合高校特殊群体的产生原因,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事务性工作科学管理以及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作为主要方面,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并探究其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内心状态,心理辅导满足学生需求,科学管理则可对学生进行监督。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管理工作体系、确定管理目标、创新管理模式等管理策略,将“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三位一体;教育管理;特殊群体;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3001303
引言
当前,高校学生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情感压力以及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学习困难等,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严重阻碍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加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高校管理工作,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管理体系,并探究其在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
对于不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特殊群体教育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主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满足学生需求。马克思曾提出,需求是人的本性,因此满足学生需求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1]。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正确的教学体系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中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
(二)事务性工作的科学管理
针对高校特殊群体的科学管理体系,主要为了保持高校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利用安定科学的校园秩序,解决高校学生不和谐、不稳定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加以引导,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促使管理工作以学生为基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通常分为个人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两类。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较多,实行团体心理辅导较为合适。主要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影响较广,针对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可以彼此受到影响。其次,此类心理辅导还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辅导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效率高,省时省力,适应高速发展的高校氛围。
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也有部分是受到经济冲击导致下岗、无业等家庭。根据统计,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占总数的5%左右。由于家庭条件的束缚,这部分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直接面对家庭现实,生活中朴素艰苦,学习也很努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形成孤立化、封闭化的性格,导致其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最终出现反学校、反社会等不良行为。
(二)学业困难
学业困难主要指学习成绩较差的受挫学生群体,通常情况下,此类学生在入学时基础较弱,也有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地区,虽然在学习生活中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仍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久而久之,学生易出现厌学心理。其次,也有学生在读大学后过于放松,没有合理的生活规划,甚至有学生不思进取,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幅度过大。此外,还有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最终使其产生学习挫折感,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存在心理??题
此类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高校教育的改革,大学生的压力明显加大,其中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突出。教育部门相关资料显示,25%左右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此数字也在以10%的幅度逐年递增,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攻击型心理,引发校园恶性事件[2]。
(四)其他特殊情况
上述三类情况最具典型意义,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违纪学生群体、残疾学生群体、网瘾学生群体等,其思想与情感具有不成熟性,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往往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如果对其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的管理,将会对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其陷入更危险的境况,这些学生也极有可能成为校园和谐构建的潜在阻碍因素。
三、“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改善特殊群体学生内心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民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应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中,将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内心状态。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为每一名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论基础,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信念,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心理辅导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
首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由于当下高校体制处于发展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心理影响因素与环境长期存在,特殊群体心理问题也将持续存在,因此进行心理辅导在当前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存在,有环境因素影响的必然性。但同时,高校也存在主观环境的因素。根据了解可知,特殊群体学生大多对自身问题有普遍的认知,但没有解决的方法,这也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同时,心理辅导拥有一项优势,学生与辅导教师不具备关联性,在分析心理因素时更具客观性,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倾诉不存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隐私内容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具共通性。
四、“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开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江泽民同志曾提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共同教学,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学生有着促进作用,亦可有效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教师需要总结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经验,使其快速、高效地进入学生头脑中,融入学生生活中,促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2对学生开展正确观念教育
所谓观念教育,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四类。正确的观念是人们树立理想信念与思想基础,也是人们行为是否正确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为高校特殊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教师应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改造。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求自己,使其具有崇高理想,并无私奉献。观念教育可有效提升普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可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嫉妒、消极、浮躁等问题。
3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20世纪末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很多高校也先后开展党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占比。大批学生皆参加了党课培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对于高校特殊群体而言,其无法按时参加党课培训,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需要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完善学生人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信念。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自身实践来进行。在高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在思想层面确立实践观念。而学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策、方针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
(二)构建全员参与管理工作体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当前很多高校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教师来承担,但在某些院校中,师资资源较为紧缺,且辅导员工作量较大,专业技能较低,无法有效承担起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让专职教师、学生群体、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形成合力工作机制。其中,专职学生组织、工作人员需发挥其主要作用,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制定针对化工作措施,亲自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教师则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在管理工作体系落实中,还需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且高校需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环境。首先,高校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将文化气息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就能接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与感染。其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也可使学生通过活动融入集体,培养学生健康的阳光心态。最后,还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严格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防止网络信息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确定培养目标,制订管理计划
确定针对化培养目标是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中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高校教师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高校的管理工作也要服从服?昭?生的成才需求,这也是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培养目标。新形势下,高校还需创新管理模式,以迎接新的挑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从而制约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也便要求高校制订可行的培养计划,研究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思路,找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摸索管理规律,找出适应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模式。按照制定的管理目标,逐步形成统一管理思想,实现目标管理。此外,还需形成联动协作的管理机制,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还需做好宣传工作,做到齐抓共管,实施行政工作决策,调控运行机制,注重领导沟通手段,利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认清当前环境,提高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四)了解学生内心,加强心理辅导
首先,将心理辅导融入高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也都处于身心发展阶段,面临相同、相似的成长困惑,而且更关注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将心理辅导融入班级是必然的,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问题,开展共性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班级授课为主的特点,辅导效果较好。其次,新生在进入大学时,经历人生转折阶段,对自我成长有着十分强烈的追求。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对大学环境的不适,也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人际网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特殊群体学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共性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互相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也可让特殊群体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改善自我消极情绪与人际关系,提升其心理水平。最后,将心理辅导应用于社团或学生培训中,将自信心培养、情绪管理、团队协作等作为辅导内容,使学生明白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更易被特殊群体学生接受,达到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高校特殊群体存在的心理现象,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学管理、心理辅导为主的“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并将其融入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学生管理效果也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完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并将心理辅导融入课内、课外活动中,消除学生的消极思想以及错误行为等不良因素。
?⒖嘉南祝?
[1]赵崇峰.加强特殊群体教育管理与构建和谐校园[J].思想教育研究,2007(6):50―52.[2]杨浩强,贺艳洁.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2016(8):138―140.[3]钟蕾.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与保障体系论析[J].高校辅导员,2011(4):33―37.[4]崔彩霞,张睦.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与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98―99.Exploration of “Tri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Metho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Group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Jiaming,WANG Kai,WANG Li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高校特殊群体 篇3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
1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高端人才的预备队,在我国以后发展的道路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这些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在体育健康需求方面,往往会被忽视。本文所说的特殊群体学生,是指身体伤残,体质较差,体育基础底子薄弱以及一些经济上贫困,学习上落后,生理、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而呈现出某种不良共同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身体形态特异的学生群体。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快乐〔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2〕。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3〕。为了促进特殊群体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本文对郑州市六所高校的学生体育健康需求进行了研究,为增设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项目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郑州市6所普通高校,通过现场发放回收、邮寄和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问卷218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2%,其中包括男生问卷125份,女生问卷75份。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需求的相关的各类资料,整理分析出前人在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些的理论参考。
2.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绘制表格、制作图表。
3结果与分析
3.1特殊群体学生的构成
在200名调查对象中,男生125人,占62.5%。女生75人,占37.5%;在特殊群体学生中,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人数最少只有19人,占总数的9.5%,身患残疾的学生有26人,占总数的13%,体质异常(身体形态、机能异常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最多有155人,占总数的77.5%。在调查学生中大一学生40人,占20%,大二学生60人,占30%,大三学生45人,占22.5%,大四学生55人,占27.5%。
3.2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这部分学生在平时上体育课和课余时间参加的体育锻炼,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他们在心理、体育设施、体育项目、体育方法这些问题上没有得到想要的那种方式,从而导致特殊群体人群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见表3)。
3.2.1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
通过对特殊群体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情况来看,女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是休息、逛街、上网,体育活动的时间只占13.3%,排在第六位。男生课余时间以上网、休息、去图书馆为主,体育活动占38.9%,排在第五位。通过表1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在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上,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中男生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高于女生。
3.2 .2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态度
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从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无所谓四个维度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的男生占49.2%,女生为23.9%,总体上占41.1%;喜欢体育活动的男生占32.2%,女生为58.7%,总体上占43.8%;表现为不喜欢的男生占1.7%,女生占6.5%,总体占3.8%;无所谓的男生占16.9%,女生为10.9%,总体占11.3%。从这四组数字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和喜欢态度占总体的84.9%,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是喜欢和感兴趣的。从性格来看,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是大于女生的。
3.2.3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高校体育的运动项目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载体〔4〕。特殊群体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器械和游泳的居多。分析其特点男生偏重健身性、实用性和对抗性特点的项目较多。女生选择羽毛球、瑜伽、健身操和户外的居多,倾向于非对抗性项目及培养和体现女性的优美姿态的项目,表3调查的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这些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项目开展得还不够好,使得特殊群体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3.2.4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从表4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单独参加和自由组织的形式为主,总体来看单独参加的比例在50.5%。以校内社团和俱乐部组织的形式很少,总体各占5.9%和4.2%。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会影响特殊群体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
3.2.5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由表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影响特殊群体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包括缺乏体育氛围、没有养成习惯、没有时间、场地器材不足、缺少指导、经济因素、没掌握练习方法、缺少组织管理等。其中缺少组织管理、缺少指导、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应从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着手,需要高校设置完整的体育锻炼体系。
nlc202309020957
在项目设立方面,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供选择的项目较少,现有体育项目激不起学生的锻炼兴趣,锻炼的内容单调,缺乏体育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忽视这部分学生,教学要求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别,对特殊群体学生缺乏单独指导和组织管理。
场馆设施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高校体育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较低,限制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5〕。特殊群体学生在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上,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少(见表1),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单独参加和自由组织的形式为主(见表4),这些调查结果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特殊人群存在着异样的眼光,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所以采用逃避的态度对待体育锻炼。其实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快乐。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所以要积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改变观念。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高校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育锻炼体系;体育设施不够完善。
(2)没有专门针对特殊人群建立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没有达到不同的人群需求。
(3)特殊群体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身体锻炼。
(4)内容形式单一,不能够满足特殊群体学生健身、健心、健美的需求。
4.2建议
(1) 从体育教学着手,在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多开展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项目,制定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教学方(下转第56页)(上接第31页)案,使高校形成完善的体育锻炼体系。
(2)普通高校相关部门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体育健身知识及健身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健身的正确认识。
(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在体育活动的过程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肯定这部分学生的自身价值。特别是对女大学生更要多加关注,积极引导她们参加锻炼。
(4)对特殊群体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多开展特殊群体学生能参与的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智勇.总结体育锻炼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5(2):26-27.
〔2〕黄琪钦.浅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46.
〔3〕李林柯.浅析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7(12):141.
〔4〕杨少文.西安地区高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56.
〔5〕李协吉.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三市普通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8):167-170.
(责任编辑:李宏斌)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教育公平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应该仅仅围绕着“使学生更好融入校园生活”“运动技能的掌握”“生活质量的提升”“学习符合自身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和“改变特殊群体学生自卑感”等方面进行努力。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健全的身体条件之上的,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运动技能主宰着一切, 健康、快乐是支配运动技能的工具, 而这些必备的条件显然与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的初衷是相悖的。
1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1) 目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现状的开展不尽人意。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文件中早已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但是各院校对于康复、保健课的开展不够重视, 甚至有些学校就没有开设此类课程, 特殊群体学生和正常学生混在一起进行体育课, 上课期间大多以坐在场边不进行任何身体活动, 教师也不针对他们进行任何的指导教学, 这种上课形式存在极大的课题安全隐患因素。
(2) 高校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的教学场所和设备设施很不完善。很多高校就没有提供专门为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保健、康复的教室和活动场所, 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开展学习关于体育保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可以通过体育康复来缓解身体疾病的设备设施。
(3) 针对特殊群体学生教学的专业师资薄弱。
2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误区
(1) 高校没有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划分。对于开设的体育康复、保健课程的高校, 大多数是学期开始后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统计, 人数较多时就开设, 人数要是较少时索性就不开设了, 没有一个固定的文件和依据要求高校必须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体育教学课程。
(2) 关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高校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不太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特殊群体中的每个学生他们的身体状况都存在差异, 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身体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都不同, 因此高校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地分析每个学生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基础上, 只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真正为身残志不残的特殊群体学生带来益处。
(3)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教师必须照顾所有学生,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然只能以轻微运动为主, 根本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身体残疾严重的就只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练习, 教师为了方便要不就是安排简单枯燥的小运动量的项目练习, 要不就索性全部进行理论课的学习。
3关于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自己的设想
体育是人类身体进行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而身体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础, 体育教育本身应该内涵着人文关怀。对于旨在健全人格和完善精神的残疾人体育教育而言, 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就显得格外珍贵。残疾人是我们整个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 残疾人体育教育自然也应该是作为基础性民生工程的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 我们要抛弃功利化的残疾人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 并努力将之纳入到我们和谐发展和健康进步的社会体系之中。
3.1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教材的编写
目前没有适合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材, 有关于体育保健、体育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经过认真查阅和审视教材, 教材涉及内容大都是针对体育专业本科学生、高等学校、中等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相关的社会指导员、跟体育康复有个医务人员, 根本不适合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
3.2开发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练习的运动项目
高校开设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进行慢走、太极拳、健身气功等, 项目比较老套,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只有开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 符合现在年轻学生的身心发展, 能愉悦他们的身心, 就是成功的项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太极柔力球、滚铁环、健身气功八段锦、抖空竹、打陀螺、桥牌等项目都可以在简化复杂动作, 控制运动强度的基础上, 尝试在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 这样可以增加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 走出身体残疾的心理阴影, 为特殊群体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大多就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 不会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准备教学内容。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采用具有针对性更强的新教学方法, 更好地服务于特殊群体的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 对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 从学生的病症出发, 由病因的引起、症状、治疗手法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准备教学资料, 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还能清楚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从而自己根据教学所学的科学知识去锻炼身体, 最终达到改善自身机体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 在分析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发展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能为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没有具体的教学指导纲要和要求, 这样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就处在盲目的发展过程中, 照此下去就违背了高校教育的服务宗旨;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强度不够, 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实质性指导;特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经费匮乏, 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做到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法规, 出台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 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编写适合他们的相关教材、加强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法律监督等方面进行努力和建设, 才能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发展步入正轨, 真正为这部分弱势群体谋福利, 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为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世昌.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权利保护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4 (6) :9-11.
[2]韩景军.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7) :145-147.
[3]宋韬.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 :121-122.
[4]周从改.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与残障体育事业建设协同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14 (9) :111-115.
高校特殊群体 篇5
今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情况报告时表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情况好于预期。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逐季好转。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为74%,与去年基本持平;截至今年10月底,到各地登记的离校未就业的180万名毕业生,有93万名已实现就业。农民工就业人数增加,到今年10月底,绝大多数返城农民工已找到了工作;未外出的农民工大部分在当地就业和创业。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6
学校名称别致,办学方针也与众不同。这种学校既不是国家办的,也不是教育界人士办的,而是由力量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联合投资建成的。学校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这种“量身塑人才”的做法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学校也越办越多。目前,法国许多省份和大城市都有“企业之家”学校。
最近,记者走访了约讷省的“企业之家”,感触颇深。这所学校是约讷省机械制造行业兴办的,全国800多家中、小企业和这所学校建立了长期联系,其中400多家企业是学校的股东。从校方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企业之家”办学的主要特点:
首先是生源广泛,培养目标明确。“企业之家”设有“经销科”,经销的“商品”就是学员。“经销科”与企业联系,根据其不同需求协助企业在初高中毕业生、失业或在职技术人员中招收学员。学员入学后需与“企业之家”及企业订立正式的“培训与聘用”合同,内容包括学员所学专业、培训期限、学员奖学金标准等,学员毕业后基本上都到所签合同的企业中工作。
其次是学制灵活,课程具有前瞻性。“企业之家”完全是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员的培训计划,培训时间短的可为1周或10天,长的可达5年或更长,甚至可采取终身学习的方式,累积学分,逐步升级,最后根据学制的不同,颁发国家承认的相应学历。而所学课程,无论学制长短,开设的都是该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始终使教育内容处在生产和技术的最前沿。
为使学员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角色,“企业之家”每年都要安排学员到所签合同的企业实习。这样做既能加深学员对企业的了解,又能根据所学知识对企业的革新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如果学员是企业委培的在职员工,则实习一般不在本企业,而是在其他企业,以便让学员了解同行业的情况,拓宽视野。
第三是教师队伍少而精。“企业之家”既是学校也是企业,严格成本合算。为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师资质量并降低教学成本,“企业之家”只长期聘用课时多、授课周期长的教师,对课时不太多或高精尖的课程,则采用短期聘请教师的办法。而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还从生产第一线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或技术能手来执教。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篇7
就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 关于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权利现状的分析研究是比较少的, 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相对漏洞较多的, 所以, 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就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权利缺失的原因来看, 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力的建议, 以便更好地规范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行为, 保障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利。
1. 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
1.1 特殊群体体育权法制建设缺位
一直到现在, 体育权利的定义都是模糊不清的, 无论是合法公民的体育权利, 亦或者是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都是不明确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 而是在许多部法律中有着散落的叙述, 虽然有着一定的思想性, 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指出或是定义, 这样对一些不合理的、违法的行为是不能及时的遏制的, 因此, 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常常受到一定的不公平的对待, 甚至是受到侵害。
1.2 特殊群体体育知情权流失
特殊群体体育知情权是其首要的也是重要的权利, 所谓的知情权是指高校特殊群体对其所拥有的体育权利具有完全的知情权。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特殊群体的中介力量十分薄弱, 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特殊群体的体育社团, 而且高校特殊群体很少能参加学校中举办的体育活动。所以在高校中特殊群体的的体育知情权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实施的过程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 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因此导致人们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认知的低下和狭隘。
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中, 针对这一重要的特殊群体是很少被人们提及的, 要是谈及到学校中的体育活动, 那就更是让人无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而归根到底, 就是我国众多的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学校机制, 使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受到限制。
进一步而言, 大多数高校特殊群体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身体或者心理上的障碍, 在他们看来, 能过进入高校中学习已经是人生中意见万幸的事情, 所以在体育方面的教育权、参与权以及知情权就比较不重视, 就自身情况来看, 大都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1.3 特殊群体体育参与权受限
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的参与权是非常受到限制的。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的身体或心理大都存在着一些障碍,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总会受到一定的挫折, 使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大减少,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权利保护意识都比较薄弱, 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的思想总是停留在体育活动可以不参加或尽量不参加的落后方面, 对参加体育活动有着可有可无的、无所谓的态度。
1.4 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权空心化
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这主要由两个重要的原因所造成。一个是众多高校对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的忽视, 高校的体育课程本来就比较少, 而且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活动更是选择性极少, 因此特殊群体很少能遵循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够做到的体育课程。另一个是众多高校的体育经费都比较少, 特别是一些普通的高等院校有些甚至都没有基本的体育教育设施, 例如完善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等这严重的影响了该校学生的体育教育以及活动的顺利进行。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从特殊群体的参与状态来看一般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都不是十分尽如人意的。
体育教育的检验效果方面需要我们更加的完善,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在高校中药积极建设体育保健课程, 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来规划, 使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多上体育课, 多参加体育活动。而且体育教师哟啊更具不同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从而给予其较为准确的检验成果。第二个方面是一些体育教师的师德水平有些低下, 道德感沦丧, 没有准确的给予学生教学检验成果, 随自己的想法来评定, 甚至是徇私舞弊。因此我们要积极的保证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权。
1.5 受特殊群体主体因素的影响
鉴于体育教育的现状不能更好的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 同时对高校的特殊群体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所以许多学生不太喜欢上体育课, 这也是影响特殊群体失去体育教育的重要原因。众多高校对特殊群体的学生都有着特殊的照顾, 在体育成绩方面也没有较高的要求, 从而在某些方面影响了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权利。
2. 建议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对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因此, 针对体育的发展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 建立健全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法制体系。 (2) 提高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意识。 (3) 完善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体制。 (4) 加强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政策实施与倾斜力度。
参考文献
[1]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6 (2) .
高校特殊群体 篇8
1.1 家庭经济贫困的群体
家庭经济贫困主要是指大学生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贫困生。这部分学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大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0%。他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要面对学习、生活双重压力,逐渐形成了独立、不轻易向困难低头的个性,但由于囊中羞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极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感,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性格逐渐变得内向。
1.2 单亲家庭的群体
所谓单亲家庭主要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等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其中因父母离异要占大部分。目前单亲家庭学生因受其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高校中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或是性格孤僻,自卑感强;或是思想偏激,攻击性强;或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社交适应能力不强等。总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几率比正常家庭学生要大得多。
1.3 有生理缺陷的群体
随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对于有生理缺陷的考生,各高校不能拒绝招收。因此,在大学生中有各种生理缺陷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有的学校比例高达5%。这些生理缺陷学生,其学习和生活要比其他生理正常学生要困难得多,而且在毕业后的就业上面临的困难更大,更重要的是生理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心理的缺陷,严重影响着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1.4 学习成绩差的群体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入学时的成绩差距较大,在学业上严重受挫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其现状来看,一是主观上很努力、想学好,但基础太差,考试不及格,丧失信心。二是基础不差,但主观上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由此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三是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竞争,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的要求,而导致成绩严重下滑。
1.5 迷恋网络的群体
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络飞速发展,网络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有不少学生没有处理好网络的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成天迷恋于上网聊天、游戏等,从而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远,甚至自我封闭,沉迷于网络世界,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6 恋爱受挫的群体
目前,大学校园恋爱现象非常普遍。2008年11月对学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各找50人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见图1、图2);在回答“恋爱受挫怎么办”时,有21%的人选择“找新对象,抚平伤口”,有3%的人选择“报复对方”,有2%的人选择“悲观厌世”。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恋爱具有普遍,观念开放,道德淡化,承受能力失恋受挫较弱等特性,有的甚至萌发报复、自杀等过激行为。
1.7 其他个别的群体
在大学里有少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群体,还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贵族学生群体,他们要么高分低能,要么娇生惯养,要么高傲自负,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一旦受挫,则情绪一落千丈。
2 高校特殊群体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负心理。一方面,他们觉得己不如人,非常自卑;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主动与人交往,过于敏感,因此在生活中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起来。把很多问题都积压在心中,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2)抑郁与焦虑心理。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生活贫困,加之繁重的学习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造成神经衰弱,从而产生抑郁心理;想恋爱却因经济等负担而焦虑,造成造成情绪低落、思绪迟缓、郁郁寡欢。对生理有缺陷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焦虑自己学业、爱情、工作、事业等,身心倍受折磨,影响着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猜疑与嫉妒心理。由于高校特殊样体的学生,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他们非常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他人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容易产生联想。由于这此特殊样体的学生容易受挫,所以,他们会把自己没得到好的成绩、好的名次、好的结果归咎于被他人抢去了,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4)报复与害怕心理。对高校这些特殊群体而言,他们的自尊心比普通人学生还要强,老师或同学稍有不慎,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认为是老师或学生有意与他“过不去”,而且很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数量增多,他们大多为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缺乏包容心;加之网络的飞速发展,沉迷与虚幻的网络世界,回避现实,害怕与人交流、交往,对步入社会形成恐惧心理。
3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消除诱发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种种不良因素。针对贫困生要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构建完善、切实可行的社会资助体系,着实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对单亲家庭和生理有缺陷的特殊群体学生,要根据各自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关爱,给他们周围的学生做好工作,以寝室、小班级建立和谐的集体,让他们有家的温暖;对待学业受挫的群体,如果是基础差可通过老师单独辅导来解决,如果是主观上不想学习,要多进行说服教育,如是不喜欢专业而不想学习的,就可以通过转专业来解决;对恋爱受挫的群体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教育和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教育,从而规范恋爱行为。
(2)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给特殊群体建立完整的档案,弄清各个体的实际情况。二是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教育,增强他们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克服自卑心理。三是注重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培养他们经受挫折打击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四是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和报复心理,培养他们一个正常的心态,不能把自己的成败得失都归咎为他人造成的。
(3)建立友爱、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友爱、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非常重要。平等关爱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品质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宽容、诚信和友爱更能消除同学之间的差异和隔阂,让这些特殊群体感受到温暖,从自闭中走出来,并融入集体中。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把他们培养成既有健康体魄,又有健康心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志松.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应注重对大学生特殊样体的心理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张国忠.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2001.5.
[3]罗成翼,田野.大学生网络意识状况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高校特殊群体 篇9
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概念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是一个与高校普通群体学生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 是指在我国高校范围内, 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的个体差异和主观因素不同等原因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精神面貌上产生相对处于弱势的一类群体。他们在经济状况、权利维护和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及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情况, 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并且呈现出某种不良共同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类型
根据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行为表现, 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生理弱势群体
生理弱势群体是指先天或突发事情引起的生理缺陷、生理疾病等问题的特殊群体。这一部分学生不仅要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克服自身生理条件的不足与缺陷所带来的各种困难与痛苦, 而且他们的生理缺陷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严重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2. 心理障碍群体
心理障碍群体, 是指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存在一部分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耐挫折能力差或心理不健康的高校学生群体。高校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的成长期, 经历着由不完全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 高校学生不仅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加复杂化、多样化, 内心的矛盾与困惑不断增多。而且面临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持续加大, 由此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且类型复杂化。
3. 经济问题群体
第一, 经济贫困群体。经济贫困群体学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主要指在校期间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 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高校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可能来自地处边远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 以及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和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的低收入家庭等。
第二, “学生贵族”群体。这部分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经济条件优越, 靠父母过日子的“校园贵族”;另一类是自力更生的新时代“校园金领”。“校园贵族”是指家庭条件较好 (父母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或较高的经济收入) 中的部分学生, 他们的基础教育条件较好, 社交能力较强, 思想上缺少竞争意识和紧迫感, 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生活自理能力和信念不足, 难于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4. 特殊家庭群体
第一, 单亲家庭学生群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烦恼自我承受, 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或任性、自私、无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得非常严, 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 从而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第二, 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 极易出现“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5. 学业问题群体
第一, 学习困难群体。学业困难群体是指在高校中由于个人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低、适应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 或由于经济困难、心理问题严重等因素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高校学生群体。
第二, “书呆子”群体。他们只追求高分, 不注重能力锻练;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性格内向, 孤芳自赏, 不善言辞和交往;缺乏对社会的一般了解和与他人的沟通, 爱钻牛角尖, 有时思想比较偏激, 遇事易走极端。这类学生对社会适应性较差, 在就业竞争时, 他们高智低能的弱点就会充分暴露。
三、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共性分析
第一, 心理素质脆弱, 心理障碍突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沟通能力较差, 心理素质比较脆弱, 心理障碍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孤独、自卑心理严重;抑郁、冷漠心理明显;嫉妒、叛逆心理作怪;神经型或精神性心理疾病等。
第二, 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缺失。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足以致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往往出现与社会规范和主流信仰相背离的态势。
第三, 价值观念扭曲, 品格修养不良。相对于普通的高校学生而言,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受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 在品格修养上更易存在缺陷。他们很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和解决, 而是选择自暴自弃。
第四,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社会责任意识较差。。很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社会中受到过挫折而对社会、对国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往往通过破坏公共财物、破坏社会秩序等消极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高校特殊群体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1. 加强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信息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 对学生的入学成绩、学生交纳学杂费、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从而掌握新生中“特殊群体”的初步数据, 建立初步的学生档案。在日常管理中, 深入学生宿舍和班级, 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经济拮据、生理缺陷、学习困难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建立不同的个人小档案进行系统管理, 并注意保密性。随着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逐步深入, 要及时更新和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每学期初进行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排摸, 确定、调整跟踪教育对象名单, 填写《特殊群体学生分类汇总表》, 及时把各种群体的个人资料补充到信息档案库, 及时调整特殊群体档案, 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动态管理, 以确保对其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2. 提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
(1) 开展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掌握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不同情况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与其交友谈心, 以爱心感化。根据“特殊群体”学生的不同情况, 分别拟订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 按照目标要求实施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 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将思想问题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结合起来, 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 使思想政治教育既发挥教育人、引导人的功能, 又体现关心人、帮助人的功能。
(2) 开展全方位的科学文化教育, 帮助其健全人格,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高校学生来讲, 文化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正确树立的基础, 是形成良好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与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基础, 因此提高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 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环境熏陶、文化活动锻炼以及人文精神感染, 从而达到升华人格, 提高境界, 振奋精神, 开拓视野, 活跃思维, 可以为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 加强校规校纪和法制教育, 增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高校一方面要教育特殊群体学生充分认识违纪行为对自身的危害, 另一方面应根据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年龄特点和季节性特点,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做好校纪校规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规章的宣传工作, 要用特殊群体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 使其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法律,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纪观念, 增强自律意识, 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高校学生。
3. 注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引导, 建立心理咨询、预防、干预体系
重视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咨询、预防、干预体系, 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引导, 培养特殊群体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配备相应的机构、人员、程序, 建立起了心理咨询机构, 并配备专业心理疏导、咨询老师、医生, 制定科学的心理问题预防救援程序;从新生一入学就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怀对象档案, 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 对症下药, 使特殊群体学生不健康心理得到及时疏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 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促进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而又全面地发展。
4. 建立规范系统化的管理网络,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 引导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首先, 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多和周围的人沟通, 咨询心理教师, 用各种正确的方法来体验自己的心理、情感状况, 并及时调整, 培养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其次, 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中, 要坚持以正面灌输和引导为主, 尤其对那些突发性事件的特殊群体学生, 而要严肃耐心地多做工作, 对之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达到“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目的。三是加强特殊群体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积极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 引导特殊群体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2) 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监管
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有效监督, 是做好预防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突发事件预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 离特殊群体学生最近, 最了解他们的还是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同学与朋友。因此在工作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行党员和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 给他们明确任务。密切注意负责范围内的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跟踪教育, 可以避免许多特殊群体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在预防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工作中, 一定要抓好工作在第一线的党政干部工作队伍建设, 尤其是加强处于纽带地位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当前由于特殊群体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更加复杂多样,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违纪行为比起普通高校学生来说不仅多而且更加复杂化。因此, 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不断总结预防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工作经验, 成为这些工作的行家里手, 成为学生钦佩、信赖的人生挚友, 只有这样, 对预防特殊群体学生的突发事件才能得心应手。
(4)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功能, 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导师制
在预防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违纪的工作中, 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功能, 建立特殊群体导师制。聘选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事业心强的老师, 根据“特殊群体”的特殊状况与特点进行分配, 结成对子, 建立联系, 明确导师的任务和内容, 定期对教育成果进行交流, 以探索如何更好的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教育, 并预防他们突发事件产生的方法和思路。
(5) 完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领导机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 事关高校校教育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 应该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群齐抓共管, 专、兼职队伍结合, 各部门紧密配合, 学校管理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并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五、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应当联手, 帮助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既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的和谐发展。同时, 启动家庭、社会和学校心理支持系统, 充分发挥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开展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全员育人的
钢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吕晓燕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钢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形式, 是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适用于音乐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逐步深化, 钢琴伴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在中小学歌唱教学、音乐欣赏、舞蹈和情景剧表演等方面的应用中, 亦成为人们极为关注和重视的话题。由于当前背景下的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钢琴伴奏的作用, 造成学生上课没兴趣、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得不到抒发。因此, 应让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好的应用钢琴伴奏这一技术, 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综合能力, 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钢琴伴奏;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应用
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 笔者仅以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常用到的歌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舞蹈教学和情景剧表演教学等四种教学活动形式为例, 探讨钢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钢琴伴奏曲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多以歌唱教学课为主, 由于歌曲简单、情绪跨度不大, 一些音乐教师忽视了钢琴伴奏对课堂的烘托作用或只用单手弹奏旋律, 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不注重教学过程, 致使教唱歌曲的过程苍白无力, 缺乏激情, 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作为音乐教师, 具备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 能自由运用这一技能来带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常见的歌曲风格主要有三种:欢快、抒情和进行曲风格。每种歌曲风格都有其对应的主要伴奏织体, 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触键、弹奏方式和踏板的运用让相同的伴奏织体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欢快情绪歌曲热情、活泼、节奏明快、具有舞蹈性, 往往
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形成校内各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自我监督管理, 校外与社会、家庭沟通交流的强大教育合力, 全面营造全员、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学生顺利愉快的完成大学学习、生活, 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全曲始终贯穿一个节奏型, 故伴奏织体应选择带低音的和弦式织体。在弹奏这类歌曲特别是各类舞曲性节奏的时候, 低音声部与和声声部在节奏上的不同步进行, 更加突出了歌曲的节奏感。如歌曲《娃哈哈》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歌曲, 运用半分解式的和弦的节奏音形, 欢快明朗的音乐情绪表现了新疆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触键方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歌曲的情绪, 在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中, 这里运用半分解式的织体, 以轻轻触摸琴键的方式来弹奏, 那么这里就改变了半分解式织体的弹奏效果, 使欢快活泼的节奏呈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音乐情绪。
抒情性歌曲情绪变化委婉、细腻, 富有内在激情, 感情抒发具有歌唱性, 在伴奏织体的选择上应以分解和弦与琶音跑动为主, 弹奏分解和弦要求发音要均匀, 流畅, 触键要轻柔, 其中的任何一个音的突出, 就会破坏乐曲的和谐感和整体感。如歌曲《大海, 我的故乡》, 和弦轻柔、均衡的分散奏出, 仿佛是对大海轻声的呼唤, 表现了歌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又如《采蘑菇的小姑娘》, 用分解和弦来弹奏, 歌曲就呈现出一种平静的、讲述性的歌曲, 安静而又细腻, 如果用顿音分解和弦方式来弹奏, 那么整首歌曲就变得欢快、俏皮了。
进行曲类歌曲的歌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号召性, 音乐节奏鲜明, 坚定有力, 气势磅礴, 富于“战斗”性, 伴奏织体应选择浓密、厚实的柱式织体。弹奏时要注意发音整齐、准确、干脆, 具有弹跳感。如歌曲《小号手之歌》, 浓密厚实的柱式织体渲染紧张的气势中又夹杂着缕缕童趣, 仿佛看见小号手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 充分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乐观、活泼的形象。再如《平安夜》, 整首歌曲洋溢着舒缓、静谧的氛围, 在这里只需稍微改变触键的方式, 轻柔地将和弦推按下去, 加上踏板的延音效果, 柱式和弦也就能营造出安静而祥和的音乐情感了。
由此可见,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 不是所有的钢琴伴奏织体都需要运用在对应的歌曲风格上, 有时改变运用织体还可以
参考文献
[1]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2]牛娜.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
[3]林国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帮扶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 2010 (3)
[4]金一斌, 黄岩.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9)
[5]金鹏, 林强, 林畅.构建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4)
[6]朱克勇, 贺刚.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10)
[7]周斌, 王军妮, 陈吉兰.“大学新生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研究”2011年8月被收录于《2011学生事务管理——应对全球化和提高质量的挑战》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被美国ISTP论文检索
[8]周斌, 马子雯, 方姝.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单亲家庭成长的大学生[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2. (2)
高校特殊群体 篇10
关键词: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管理机制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越发明显。 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及其个人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大量的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 在此形式下,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多重的压力下致使部分学生成为了“特殊学生群体”。 就高校而言, 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 比较难处理或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大多来之于特殊学生群体。[1]这部分学生也成为了高校教学和教育管理事业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进而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可以相对全面地记录特殊学生群体的成长历程,有助于高校对特殊学生群体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教育和管理工作。
1特殊学生群体的界定
群体是相对个人而言的, 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 本文所讨论的特殊学生群体, 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即自身情况或者家庭环境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学生的群体。根据不同的特征,笔者将特殊学生群体分为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生理缺陷、单亲或孤儿、行为违纪、学生骨干及其他等八大类。
2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的现状
2.1 档案建立工作难度大
特殊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和特征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有些信息和特征属于学生的个人和家庭的隐私,有些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甚至有些是需要专业部门诊断或鉴定后才能确定的。 获取相关信息和特征的渠道相对局限,特殊学生群体对档案建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了解,导致档案建立工作的难度加大。
2.2 缺乏相对完整的档案建立和管理机制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工作,应该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结束,需要学生本人、家长、老师和学校4方共同配合的工作,但是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内这样的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健全。各学校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分类和教育管理各不相同,甚至对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工作不重视,更没有一套完整、严密、科学的档案建立机制和管理机制。
2.3 档案服务性不强造成资源浪费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是为学生、 教师和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它能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到特殊学生群体的相关信息和特征, 进而使教师和学校的管理部门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这些档案不能束之高阁,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作用, 做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3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的原则
3.1 服务 性原则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 是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环节和手段,是教师和相关部门了解学生的窗口,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依据。 建立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于学生的学业管理和学生的政治思想管理,服务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它应该是学生在校成长发展的记录册, 应该在学生的常态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保密性原则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档案, 因为其中有些涉及学生个人乃至家庭成员的隐私,因此在利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用户开放的程度和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方面,要加强对各个使用环节的保密性教育和控制;另一方面,要注意电子文档的安全和保密。
3.3 系统性原则
特殊学生档案要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要全面系统地确定整理好档案的内容,确保档案内容的充实和记录的连续,这样才有可能进行长期系统地追踪研究, 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探寻其中的规律。
3.4 教育性原则
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 要有利于特殊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 特殊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教育者应结合档案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扶, 帮助特殊性学生群体摆脱困难、战胜困难。 因此,在档案管理中要遵循客观事实、记录准确,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特殊学生群体。
3.5 动态 性原则
特殊学生群体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 也是一个动态的群体,档案的管理也要有一定的动态性。 所以,特殊学生档案建设应动态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相关信息,持续跟踪记录, 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更新档案内容的制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确保档案内容的及时和准确。
4 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立策略
4.1 根据不同细分群体建立档案
特殊学生群体细分, 是根据特殊学生群体特征熟悉划分的学生集合,具体的群体细分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进行。 有分析认为,高校特殊学生 群体主要 有7种类型 :1思想活跃 型 ; 2行为偏激 型 ;3经济特困型;4生理缺陷型;5心理障碍型; 6学习困难型;7优秀骨干及其他类型[2]。 也有人将其分为学习困难型、家庭贫困型、心里困惑型和其他类型[3]。 鉴于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特殊学生群体细分模型,在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区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采取不一样的数据分析、教育管理及帮扶办法。
4.2 根据不同细分群体的特征采取差异化方式建立档案
差异化建立档案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 “因材施教”,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管理和帮扶工作。 这里的“因材施教”,主要是指在特殊学生群体的档案建立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 实施不同的档案建立和管理办法,从而能够最好地帮扶特殊学生群体摆脱困难,顺利成长成才。 例如,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安排辅导或者“一对一”帮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联系或提供勤工俭学, 为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 为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实施有差异的帮扶活动,真正实现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
4.3 建立多渠道协同沟通机制
特殊学生群体 档案建立 工作中多 渠道协同 沟通主要 体现在,搜集和补充学生的信息及如何搜集学生信息等方面,需要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导师、家长等多个方面实现互通。 在信息搜集和补充完整后,要实现各方面的共同分析、共享结果,通过有效地沟通,掌握和把控学生的状态,及时做出相关帮扶方案并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还应建立信息交流反馈机制,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信息交流,协同做好后续相关工作。
5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管理建议
5.1 完善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管理制度
重视特殊学生档案是学生成长的记录册, 是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事实依据。 学校相关部门或者学生工作者,应该重视档案建设和利用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的方式,来提高相关人员的档案意识,重视和挖掘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珍贵价值。 正如我国著名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所说的,“档案必须利用, 通过利用来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现档案的自身价值”[4]。 再就是应该安排专人负责特殊学生档案的管理,并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专业化的手段对待。 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传统档案的管理知识,更需努力学习管理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 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
5.2 建立集中管理和动态管理机制
大学生是一个成长和发展的群体, 特殊学生群体和学生本人也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这就要求特殊学生档案的管理部门, 要不断地优化档案的更新机制和创新机制。 坚持档案的集中管理,并将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与其他教育教学环节相结合,特别是要融入到常态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并要把持续充实档案做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 持续跟踪、及时掌握特殊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为更新特殊学生档案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中。[5]
5.3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
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系统, 实现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建设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 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流方便等特点,可以扩大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 通过系统网站,可以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心理咨询、疑惑解答等相关指导和帮助,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等,为大批学生同时服务, 避免了人员不足和时间紧张等状况的发生。 学生家长、辅导员、班导师等可以通过系统网站,对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和沟通, 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也利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及教育合力的形成。
高校特殊群体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学生群体
近年来,大学生极端事件急剧增多,杀人、投毒、自杀等事件层出不穷,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关于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一)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内部档案机制
深入学生群体当中,摸清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内部档案机制,是做好特殊学生群体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即从新生一入学开始,了解学生是否办理了生源地贷款,是否交清学杂费,并通过学生家长会或与部分学生家长的单独沟通,快速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及部分学生的差别性问题;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学生登记信息表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通过大学生心理测试的结果,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情况不佳的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要求对特殊学生群体判断准确,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内部管理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
(二)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上及时发现问题、在产生严重的后果及影响之前,及时处理和解决。预警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提前解决,避免事态扩大化、严重化。从高校层面,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三层预警网络。第一层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为主,以学生寝室寝室长为辅助。第二层以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教育工作者为主。第三层以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负责全面的预警防护和处理解决工作。
(三)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机制。首先,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测试,排查整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心理健康不佳的学生,要摸清学生状况、挖掘深层次原因,做好预案工作。其次,建立心理干预体系,辅导员要对自己所带学生有全面了解,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轻微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摆脱问题的困扰,并实时监控。对于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移交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配合,共同寻求解决和治疗的方案。对于危机症状严重的,应立即送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干预。
二、采用全方位的教育手段
(一)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年级会、座谈会、讲座及报告等形式,针对不同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树立实现“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同学们制定自己不同的目标和规划,实现中国梦首先从实现我的梦开始,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对当代大学生、特殊学生群体开展教育。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加强网络的建设,板块特色的设置、内容的丰富多彩,来吸引大学生。通过网络的动态管理,传递学校方针政策,实时更新校园动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设论坛、交流板块,同学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吸引特殊学生群体参与其中,对展示特殊学生群体才能,融入集体生活,增强自信心,促进学习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文体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运动会、体育比赛等,锻炼自身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通过晚会、才艺展示等,陶冶情操;在专业技能活动中,通过知识讲座、专业竞赛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了解社会,通过青年志愿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贫困帮扶活动、文化宣讲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才干。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
(一)始终如一的关怀教育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而言,只有投入真正的爱,才能让他们充分感到被尊重,教育才能够起到作用。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说,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关怀教育要跟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实际困难联系起来,在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从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关怀教育要以关怀为核心,充分尊重人,发挥人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二)发现长处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对于所有受教育者都适用,尤其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更加有效。高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和所有的学生一样有理想,有抱负,他们也对成功有着渴望,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赞扬。但是由于自身某一方面的欠缺,往往又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赏识教育去理解特殊学生、尊重特殊学生,在成长过长当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赞扬和肯定,树立自信,激发上进的欲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
特殊学生群体都有其个性上的缺陷和不足,通过人格的重新塑造,补足现有缺陷,形成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优越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完备的情绪控制能力、有效运用智慧能力等方面特征。对特殊学生的人格塑造,不仅要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更要强调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特殊群体 篇12
关键词: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和谐校园教育
和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 而高校稳定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因此, 构建和谐校园, 我们责无旁贷。和谐校园指的是整个校园内部各个部门、环节、师生间处于一种互相发展、互相协调、平和向上、有序发展的状态, 学生都有一颗健康的心, 能积极学习。研究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均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存在的不和谐现状
(一) 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现状
1.形式严峻, 竞争白热化。根据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 2014年的高校学生就业情况相当不理想。以毕业签约状态来衡量, 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尚还处于待业、待签约、准备升学等未签约状态, 总的来说, 毕业生基数逐年增大, 社会岗位基数逐年减少, 典型的落差导致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就业观念脱轨现实。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现实脱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统称为“精英情节”) :一是目光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有“铁饭碗”之称的行政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等, 然而往往这些所谓的好单位与毕业生数量明显严重不协调、不平衡;二是期望过高, 不愿从小职位做起;三是自我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去“白领”岗位, 而不应该是较为辛苦的“灰领”“蓝领”岗位。
3.缺乏立足职位之根本。绝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工作实践经历, 在他们的意识里, 学习成绩决定所有, 以及将计算机二三级、英语四六级证书当成重点, 并不重视甚至忽视社会实践以及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比如, 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 , 缺乏自我职业规划, 就业能力严重不足。
4.准备不充分, 仓促就业。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这是一条就业铁律, 与社会熟练工、长辈们比, 大学毕业生本身就占劣势, 在缺乏工作实践经验的前提下还不好好准备, 那必然是要面试失败的, 而高校中这样的学生往往占了很大比例, 致使就业率偏低。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贪图工作轻松安逸, 盲目地签订劳动协议, 这样的学生也不占少数。
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和谐教育对策与方法
(一) 有针对性地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
1.加强心理建设。这三类特殊群体的特点无外乎抱怨、消极、堕落、自卑等, 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自律、自强、自信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信是源于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肯定, 相信自己完全能胜任某项工作或能达成某个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认识且是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基础之上的, 它能不断地释放一个人的潜力, 是人们克服困难通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2.加强人格教育。对于这三类特殊学生群体, 应该教会其自强。何为自强?即实现人生价值、活出个性与尊严的一种品质, 它是人们成就事业、搞好学习、健康成长的强大源动力。自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磨练意志, 逐渐形成自强意识, 教会他们面对困难, 靠自己克服困难, 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
(二) 建立健全分类指导教育机制
对就业有困难群体学生的和谐教育对策。对于这类群体学生, 首先, 应做好他们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就业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要做好成为一个真正社会人的准备, 摆正心态从容进入工作岗位。其次, 教会他们就业后爱岗敬业的心理准备, 由“敬”到“乐”, 由“乐”到“爱”, 由“爱”到“勤”, 才能由“勤”到“精”。再次, 还要教育他们做好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最后, 还要教育他们不要以大学生自居, 应放低姿态, 多去单位实习学习提升经验, 不要总盯着薪酬福利。除了以上心理上教育外, 还要在学生制作简历、应聘要点等方面作出指导。
(三) 采用多管齐下的教育方式
可从拓宽学习与生活管理渠道方面、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关注帮扶机制方面、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监督管理方面、强化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手去多方向教育高校特殊群体学生, 改善他们的现状。
(四) 营造健康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1.校园外部环境和谐。学校本身要对外树立一个良好的公平公正形象, 比如, 招生方面、学生入学考试方面、班级分配方面、奖学金规则方面等等, 都要能体现公正廉洁、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2.校园内部环境和谐。校园内部环境的和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的和谐;二是师生之间的和谐;三是教师之间的和谐;四是学校领导班子内部成员的和谐。这四类和谐对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有极大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3) :31-36.
[2]张林.关注特殊群体, 以人为本促和谐——大学生特殊群体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166-167.
[3]于美亚, 任一波.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高职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探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28-31.
[4]宋磊.关注高校特殊群体创建平安和谐校园[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 (9) :114-115.
[5]孙启龙, 宋守浩, 姜娟娟.和谐社会下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9) :233.
【高校特殊群体】推荐阅读:
法国的特殊高校10-21
高校听障生特殊教育06-26
高校群体12-09
高校群体档案意识06-27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08-16
高校“学习弱势群体”05-28
黑龙江省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07-15
特殊部位特殊养护08-17
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