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特殊高校

2024-10-21

法国的特殊高校(共8篇)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1

摘要:本文引入公共参与制度, 对高校管理公共参与之先驱——法国大学公共参与制度做了一些研究, 寄希望于通过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 实现对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 从而尽量防范行政权力运行失范, 以免造成弱化学术权力, 损害学生权益, 忽视社会公众利益与期望等不为我们所乐见的结果。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众介入公共事务的一种主要方式, 它包括讨论、对话、选举、投书、请愿、结社等各种形式, 是追求公共利益和实现不同群体间利益均衡满足的主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管理事务中的公共参与则体现其狭义概念:指除行政权力以外, 教师和教师组织 (或学术组织) 、学生和学生利益团体以及校外人士、社会力量等对高校行政管理多方面, 多层次的参与。

1 法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公共参与沿革

1.1 改革的导火索——1968年的五月风暴

1968年的春天, 法国爆发了被称为“五月风暴”的大规模学生运动。最终法国议会解散, 政府改组, 国民教育部长辞职, 实行教育改革。6月举行议会选举, 戴高乐派获胜。戴高乐为了避免“五月危机”的重演而进行了改革。国民议会于10月10日通过了建立大学自治和安排大学生参与高等教学方面的法律。局面逐渐恢复正常。“五月风暴”爆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对当时的大学理念以及对其背后的整个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不满, 学生们已经无法忍受那种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大批的失业队伍的存在。反映在管理体制上就是:大学管理权力结构配置失衡, 限制教师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国家对大学实行统一管理和高度一致性, 学校在行政管理方面没有自由, “五月风暴”的爆发迫使法国府正视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 大学自治中公共参与模式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1.2 体现公共参与倾向的改革

1968年五月风暴的爆发最终促使戴高乐政府进行了改革, 同年, 埃德加·富尔出任教育部长, 并推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指导法》确立了大学的“自治、民主参与和多学科”三原则;1984年, 法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高等教育法》, 进一步鼓励大学实行自治, 从此, 法国大学获得更多自治的权力, 教师、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最终确立三大委员会制度, 通过对教师、学生、职员以及外部力量席位予以确定划分权力的平衡。在学生代表制度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 大学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二战结束后, 戴高乐执政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一度出现了稳定的政治局面。但是好景不长,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加深, 物价上涨, 失业率提高, 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战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激增, 使得法国无法“一次性系统改革应付与大众化高等教育有关的问题, 不仅仅是在高等教育数量方面, 而且同样重要的在与院校层次的权力、权威、民主参与等有关的问题方面”。自拿破仑时代起, 法国大学的管理权和办学权开始被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国家越来越无力支撑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集权、封闭必然带来诸多问题。法国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在这种高度集权的高教管理体制和高等教育民主化、国际化要求高校自主管理与民主管理的矛盾之中处境尴尬。教授对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呼声, 学生要求更多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日益高涨, 以及越来越多的外部力量对高校的介入将高校管理的社会参与、公共参与提上了历史的议事日程。外部力量对高校管理的介入是指校外力量对学校管理决策的直接和间接的干预和影响。其主体有: (1) 国家和政府。它们通过立法、政策、拨款、督导、评估等手段对学校进行监控。 (2) 工商界人士。它们通过进入学校领导机构, 资助办学, 联合办学, 舆论监督和导向等发挥作用。 (3) 官方或民间教育评估、鉴定组织。它们通过对大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审核、评价施加影响。 (4) 劳动力市场。市场机制对学校招收学生、选聘人员、以及毕业生就业等重要环节的巨大影响, 是学校决策时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部力量的介入加上教师与学生民主治校权利的申张, 形成了法国高校管理的公共参与特征。

2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公共参与的现实问题及平衡路径

2.1 公共参与构想——实现我国高校权力配置平衡之路径

法国大学改革中公共参与制度的推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 法国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都属于中央集权制,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对高校的集权控制力较强, 我国大学要求扩大大学自主权, 进一步摆脱教育行政部门过多的行政控制, 这一现状与法国公共参与改革提出时大学要求提高“自主性”, 摆脱中央集权控制, 恢复大学自治繁荣的要求有相似之处;其次, 当前我国正面临高校扩招, 学生教师人数剧增, 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状, 这一现状, 在法国大学推行公共参与, 解救大学危机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之再现;再次, 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 一方面, 教授科研人员要求获得更多治校权力, 解放行政权力桎梏的枷锁, 另一方面, 近年来屡屡引发争议的学生不服高校行政处罚诉案, 引发了学界关于大学生合法权利保护问题的探讨, 这是借鉴法国公共参与制度的另一个原由。

法国大学公共参与中的三大委员会制度对于实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公共参与颇有借鉴意义。三大委员会是指法国1984年高等教育法确立的三个大学委员会:大学管理委员会、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大学学习与生活委员会。其中, 大学管理委员会决定学校重大政策, 财政预算和帐目支出, 教师-研究员职位晋升, 各项章程修订和纪律处罚等重大事宜, 主席是校长, 包括30一6O名成员, 其中4O%一45%为教学-科研人员, 学生代表占20%一25%, 职工代表占10%一15%, 20%一30%的校外人士。大学学术委员会引导大学的各项学术政策, 有权提出关于学术科研的财政预算, 科研建议, 对与促进大学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发展交流具有决定性的决策权力, 由20名一4O名委员组成, 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占6O%一80%, 研究生代表占7.5%-12.5%, 校外机构或其他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占10%-20%。大学学习与生活委员会有权提出关于学生的教学方式的建议, 如何进行考核, 以及文凭授予资格以及学生生活改善, 学生基金福利等事宜, 由20-40名成员组成, 其中教师-研究员代表和学生代表占75%-80%, 外部人员占10%-15%以及10%-15%的职工代表。大学管理委员会虽然拥有决策审议权, 但在大学教学和科研政策上, 要听取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建议。

从三大委员会成员分布比例, 我们明显可见, 法国教授治校权力在代议制中, 以议席的可靠形式得到了实质上的保障, 而学术自由也得到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因为在政策的制订者和经费预算的审批者的权力集团中, 学术权力本身占据着重大份额。同时, 学生代表在三大委员会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席位, 因此三大委员会制度为学生合法权利的有效保护提供了途径, 使学生权力参与到大学管理权力层, 为高校学生公共参与打开了门路。此外, 三大委员会中校外人士所占比例不容忽视。可见, 外部力量的参与已成为高校管理公共参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各界人士的参与, 有利于高校资金来源, 毕业生就业等问题的解决, 为进一步实现大学自治, 彰显大学学术自由提供了保障。由于教师、学生和外部人士在三大委员会上的发言权得到承认, 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学内部的权力结构, 增强了大学内部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有利于大学的自我约束和完善办学自主权。

2.2 关于中国高校引入公共参与制度之思考

我国高校通常采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管理模式, 通过民主集中制和分工负责制将学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解, 并通过学校的职能部门和学院加以贯彻实施。我国宏观上对大学实行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 以及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特点, 总体上是和法国大学的管理类似的, 但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和体制原因, 高校管理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2.2.1 关于如何加强教授治校权力与学术自由之思考

教授治校作为学术管理的传统, 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 始于中世纪大学。在中国, 教授治校亦有先例可查, 北大和清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过短暂的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的辉煌。近年来,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尤其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 教授治校作为一种民主管理模式, 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保障学术自由的呼声来说, 大学自治为学术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外在的组织保障, 教授治校则为其提供了内在制度。

当前我国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制约是主要趋势, 应解决的主要矛盾仍是教授权力, 学术自由的申张问题, 另外, 教授治校多为参与治校而非决定治校, 治校教授所“治”之事务也多是具有特定内容或特定范围的权力和事务, 主要限定在有关学术管理 (科研和教学) 的方面。教授治校并非提倡教授都要担任行政职务, 它恰恰要淡化“官本位”观念, 强调学校管理者的民主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

法国高校大学管理委员会以及大学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模式在此方面对我国有正面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已设立相关“教授委员会”, 2004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尚未“满月”的教授委员会已协助该院院长做出了两个与学院发展密切相关的决定, 充分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而在2004年伊始, 江苏省首个教授委员会在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成立。尽管前有北大清华的历史先例, 后有高教法的法律依据以及几所高校的大胆改革, 然而教授治校在目前中国仍无实质性的进展, 这将问题重又导向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之上。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校重大决策多由校长办公会或党政联席会议决定, 重大决策权基本掌握在行政人员手中, 行政权力集中于以校长、院长、系主任为核心的科层级结构, 尽管行政职务多由教授兼任, 事实上仍难以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

笔者设想, 能否引入法国大学管理委员会的代议制度, 建立一个类似大学管理委员会的代议机构, 其中教授代表或者来自学术委员会、教授会等学术组织的代表应占一定份额, 从而不仅可对高校有关学术科研的决策, 经费使用有发言权, 并且可监督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 达到一定的权力制衡, 从而防范高校行政权力的无限泛化。

2.2.2 关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之设想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权力缺失, 维权困难等现实问题。学生在高校行政管理实践中, 往往被限定为特别权利关系中的相对人, 作为被管理方处于与高校处于权力与权利的不对等状态。而事实上, 学生作为高校产业的消费者, 理应有权利享有高校更完善合理的服务, 而不仅仅只存在对高校管理单方面服从的义务。从权力的来源来看, 高校权力来源于政府法律法规的授权, 然而政府权力之根源乃是公民权利。因此, 高校权力之本源, 即有学生、教师对基本权利的让度, 也有社会权利——社会契约、公众的委托、认同和接受, 以发展教育这一公益事业为目的, 多种权力集中并融合成为高校权力。

关于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 除了事后救济制度的完善以外, 笔者建议从增强学生的校务参与权、民主决策权入手。在法国大学三大委员会中, 学生占据相当的席位, 因此, 大学各项重大决策是不可能绕过学生而决定并执行的, 学生有机会提出自代表自己群体利益的主张, 并反对有损或可能有损学生合法权益的决定, 可以在规章制度, 例如高校内部处罚条例制定之初, 就从学生立场提出意见, 进行监督, 从而防范或减弱其对学生权益的损害发生。

2.2.3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之设想

当前, 我国面临高校学生扩招, 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 与法国公共参与引进新伙伴——外部力量之历史状况有相似之处。所谓公共参与的外部力量或社会力量, 即指工商界、政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他们对高校事务的参与使得高校与社会拉近了距离, 不仅有利于高校筹集资金, 也为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并且为毕业生就业开拓更为广阔的路径。因此, 笔者建议, 在前述大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类似组织中给予社会力量一定席位。高校行政权力的一部分本就来源于社会力量, 开放社会力量进入高校决策组织, 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还原其为教育公益事业让度的权利本质。从另一方面来看, 社会各界力量的加入, 有利于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学生权益保护的制衡, 更有利于高校行政权力实现其公共服务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王学辉、宋玉波等:《行政权研究》, 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

[2]王名扬:《法国行政法》,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一版。

[3]顾明远等主编:《法国教育》,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2

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可治疗糖尿病的特殊激素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近日发表公报称,该机构科研人员日前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激素,该激素能促使人体细胞吸收体内多余的葡萄糖。这一发现可能会帮助人们开发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该公报称,一直以来,医学界都是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和脂肪等组织细胞,从而维持心脏、大脑和肌肉的正常功能。一旦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被损坏(或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葡萄糖就无法被细胞吸收,从而导致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专家菲利普·瓦莱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Apelin的激素也能促使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这种激素是由人的脂细胞分泌的,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研究人员认为,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若能增加体内Apelin的含量,可有效地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时间。

为了验证Apelin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向患有糖尿病的实验鼠体内注射了这种激素,结果发现,该实验鼠的肌肉和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明显增强,而且其血糖含量也恢复到了几乎正常的水平。

瓦莱表示,他们将继续进行这一研究,以验证在人体内提高Apelin的含量是否同样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将会合成一种类似此激素的物质,以应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美国研发一种

可治愈糖尿病的新方法

据英国《卫报》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通过隔离和杀死阻碍胰岛素自然生成的有缺陷细胞可以治愈糖尿病。

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免疫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德尼斯·福斯特曼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老鼠的实验发现,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调节蛋白质TNF能够使有缺陷的T细胞死亡,但不会伤害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而有缺陷的T细胞是导致胰腺中胰岛素生成细胞灭绝的罪魁祸首。

此研究可能为治疗1型糖尿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利用糖尿病人的血细胞做进一步的临床试验。

中药黄芪可治疗艾滋病

美国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黄芪中含有一种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细胞分裂的化学物质,该物质对艾滋病具有非凡的疗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艾滋病研究协会近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药黄芪中包含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TAT2。研究人员发现,该物质是对付艾滋病元凶——“淋巴细胞杀手”的有力武器。因此,使用黄芪有望取代传统的艾滋病治疗方式(如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等),成为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3

一、法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及其特点

(一) 法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法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国际水平为68%, 实际毛入学率为54%, 仅次于美国、日本, 是世界典型的普及高等教育国家。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存在着激烈的生源竞争, 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竞争力。一般民办高校都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 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 力求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源规划的指导, 比较典型的有巴黎高等商业学校、巴黎索尔本大学等。公办高校一般办学水平、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 毕业生就业稍容易。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一般指派学生事务部的一个科专职负责, 典型的代表有国立滨海大学和克莱蒙费朗大学, 这两所学校负责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仅有2到3人。

尽管法国各大高校机构不同, 但就业指导内容却有很多共同特点, 例如走访企业开拓就业渠道;举办职业资格讲座;个别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种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用人单位的资料查询;举办供需招聘会;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洽谈室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等等。还有些学校对于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给予巨大的关注, 充分了解其困难,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法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特点

法国不同学校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措施, 具体措施都有不一样的侧重点, 笔者总结了法国高校就业指导过程, 大致分为几大特点:1) 信息平台实现全国化。法国政府将信息信息作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点工作, 建立起全国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从而使得学生就业过程中实时获得一手信息, 争取就业市场的主动权, 实现单位、高校和学生个人有效的沟通;2) 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在法国, 最早的在学前就开始生涯规划教育。进入高等学校后, 便是从大一开始全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让学生进行职业设计, 思考职业道理,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职业方向, 直至退休;3) 经费投入充足。法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会经费都是比较充足, 人员配备以及就业人员的地位较高, 为他们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 学生自主择业观念较强。法国国内很少能见到百家企业、万人求职的招聘会现场, 学生从小成长在一个纯粹的市场体制中, 从来没对国家有依赖心理, 在就业上更显得主动;5) 有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从法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研究发现, 他们都有着较高的学位与专业水平, 职业心理咨询师和职业规划师到处可见, 使学生在深度、广度都得到指导, 提高就业指导效果;6) 运作方式形成了体系。政府、高校、社会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分工, 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 使得整个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比较完善。

二、法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一) 在就业指导服务观念上变革

从法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和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是从计划统包统配到市场双向选择大转变, 统包统配观念在社会根深蒂固, 学生依赖心理强。法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高, 学生自主择业性强, 没对国家存在依赖心理。因此, 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从政府、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上转变, 树立全新的人才市场观念, 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基本知识与就业技巧, 改变他们首次就业便是终生就业的错误思想, 帮助他们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 培养他们良好的择业心态。就业指导方面, 政府和高校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 引导他们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找准自己的位置, 下基层, 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 为祖国建功立业, 施展才华。让学生避免在求职过程中随波逐流, 盲目攀比, 树立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

(二) 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 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 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 都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而言, 就业指导工作能多元化开展, 渗透到学生每个盲区, 离不开先进的手段设备条件。因此, 政府还有学校应当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就业培训服务, 建设全国就业指导网络系统,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 加快省际校际毕业生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料库以及全国人才网络信息系统, 以网站为媒介, 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 让双方快速匹配, 提高招聘效率。同时政府开发专业、免费的职业测试系统, 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测试服务, 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已, 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另外, 政府还应当委派专门人员对各地进行人才需求调查, 并根据不同的地域对大学生就业环境预测报告, 详细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势, 并向社会公布预测结果, 为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性的服务,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就业竞争环境。

(三)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就业指导制度

从法国就业指导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 高校就业指导在就业市场中充当中介形式, 其工作开展必须得到市场运转机制来保障。在法国, 用人单位一旦违反法案, 经查实后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 我国需要借鉴法国模式,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依法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管理与服务。同时需要守备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在就业指导机构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业人事部门、社会性的就业指导服务组织的联动作用;在就业指导主体方面实行多样化, 将社会、高校、企业均列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主体, 从制度上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纳入正常轨道, 以减少就业指导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三、结语

尽管法国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高等教育制度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都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别, 但他们的一些先进的经验与做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只有结合国情, 在借鉴中加以创新, 顺应时代潮流,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才会有成效。

参考文献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4

1、高校特殊群体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

1.1、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 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 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根据朴永馨在《特殊教育概论》中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一般意义上的特殊群体学生定义为“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人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学生, 或者说, 是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身心某些指标异常或在常态以外的学生”。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是由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家庭贫困、自身生理原因等原因而呈现出来的某种共同的不良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 相对而言, 他们是高校的弱势群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处于生命历程重要转折阶段的大学生, 面对着交友、学业、择业、恋爱等人生重大课题, 必然给他们带来适应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心理困惑, 这类人群可以通过体育健康教育, 进行调解、减缓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

1.2、体育健康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体育教育对发展大学生智力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否学有所成, 除了智力因素之外, 还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如独立的性格、广泛的兴趣、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稳定的情绪等。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及运动对心理健康与调适调接后, 可以更好地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提高身心健康的水平, 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习的任务。

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品格培养和完善体育锻炼, 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 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有效地克服自傲或自卑的偏执心理, 形成健康的自尊心、自信的心理品质和自立、自律、自强的良好个性。体育锻炼对心理的调适, 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开阔的胸襟, 不求全责备, 对人无偏见。通过体育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 树立积极乐观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事物, 学会遇事能进行正确地科学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 乐观地看待挫折和人生。

2、高校部分特殊群体的类型

2.1、高校贫困生群体

随着高校改革不断深入, 学生家长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一些来自相对贫困地区的学生, 往往难以承受大学学费以及维持生活所需的费用, 他们只能选择勤工俭学等方式来维持生计。据调查显示, 贫困生一是生活简朴, 二是学习压力大, 三是心理负担沉重, 四是社交能力差, 就业压力大。他们也往往由于经济压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一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 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把很多问题都积压在心中, 容易引起心理疾病。这个群体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 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 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 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2.2、欠学分较多、学习有困难的群体

近几年,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学生的能力和入学成绩也参差不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学习动力不足, 没有确定学习目标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会比较有挫折感;二是一些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至任课老师, 提不起学习兴趣, 甚至厌恶学习, 或是对老师的要求和管理方式产生逆反心理, 学习消极被动, 影响到学习的质量, 从而使学业严重受挫;三是有些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等原因影响了学业, 从而引发了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学生学习基础太差, 虽主观上很努力, 考试却往往不及格, 就会产生较强的挫折心理。这样, 造成考试多门功课通不过, 欠学分较多, 对身心造成较大的损伤。

2.3、有生理缺陷的群体

有生理缺陷的群体主要指生理有缺陷或身体有疾病的群体。对于这些学生, 不仅是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要比其他学生要困难的多, 严重影响着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的心理发展。随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 高校不能拒收有生理缺陷的考生, 因此, 这部分学生的数量相对于以前多了很多。体育教师需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胜任, 这些条件包括包括一些诸如要有爱心等软条件, 也具备教师资格及良好的运动能力等硬条件。一般情况下, 教师条件可以用会当、爱当和能当来表述。能当和会当表述的是能力条件和知识, 爱当则表示的是思想、心理条件。特殊群体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此是一致的。但是, 因特殊群体自身的特点, 这些条件在具体的表述上又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有相应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 可以处理突发状况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要树立正确的特殊体育教育观。但是, 目前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一般都是由普通体育教师兼任, 大部分未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 教师要完全达到上述要求是有难度的, 这是努力的目标。

2.4、心理障碍群体

心理障碍学生是指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持久的不良情绪体验。近年来, 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学生应对就业、情感、学习、经济等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从而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压抑感、失衡感、焦虑感、困难感和烦躁感。有调查表明, 现在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5、其他特殊群体

主要是指网瘾学生群体、就业弱势群体及违纪学生群体等。自从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又些学生染上了网瘾, 从中不可自拔;还有一些受到学校严重违纪处分的学生, 思想上有包袱等。

3、高校部分特殊群体对体育健康需求

高校不同的特殊群体对体育健康又不同需求, 如高校贫困生群体必须注意饮食卫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重视膳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促进身体健康。在欠学分较多、学习有困难的群体、就业弱势群体、网瘾学生群体及违纪学生群体中, 大力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有益于健康的文体活动, 调节行为, 疏通情感, 使学生的身心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针对心理障碍群体, 需要营造活动的良好氛围, 共同挖掘社区、家庭和学校的资源潜力, 联合行动, 创建健康、安全、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对于有生理缺陷的群体, 则需要强化体育健康课内外结合。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还要发挥各种学生体育社团作用, 组织和指导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燕丹, 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 (4) :85-87, 90.[1]吴燕丹, 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 (4) :85-87, 90.

[2]李飞.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 :551, 582.[2]李飞.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 :551, 582.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5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探索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也得到大力的发展,我院位于三峡库区中心,其环艺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形势可人,但学生们的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高考前强化训练学习了几个月,有的学习了几周,有的转专业学生甚至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只有满腔的热情,如果按照普通艺术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同学们将苦不堪言,是绝对不可能跟得上教学节奏,其困难是相当大的。环艺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制作等专业与电脑的关系是利用电脑这个工具进行相关的设计和制作,而环艺,广告与动漫的设计制作又必需要美学基础,它是美术基础之上的实用艺术延伸产品,因此环艺,广告、动漫设计专业应属于美术专业设计类,应根据美学规律、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针对性的设定教学方案,才可能达到该专业的教学目的和专业目的。

一、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是本专业学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进行专业基础训练之前,心理训练至关重要,从兴趣、信心上,从专业的社会前景上,从专业训练构成剖析中,找到在学习中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在针对性解决困难的方法上,彻底卸掉学生们在心理上存在的恐惧和负担,让学生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从而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跟着相关专业教师以科学的教学程序,进入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开始,借助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图片、作品照片或直接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山形山色、水光倒影等感性形象的直接欣赏,进行审美实践锻炼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以激发起对美的欲望创造能力。从中外绘画艺术的历史,相关艺术的种类,根据工具、材料的不同,表现题材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画幅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介绍讲解,中外历史名画和现代造型艺术种类、范画的欣赏,美术及其教育等理论课相关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心理上快速形成一种对艺术有清晰认识的专业构架。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是引起兴趣的好办法,会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注意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注意是心灵的开关,善于集中自己注意力的人,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窗户,良好的注意品质是进行美术专业学习和相关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其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对待任何学习和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有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因为任何注意都依赖于兴趣;(3)要做“注意”的主人,培养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把注意集中到所需要注意的事物上,加强锻炼和培养意志力,掌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意志排除干扰的本能。有良好的注意品质就会带来敏锐的观察能力,而敏锐的观察能力就是美术设计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二、专业训练课程中教师的示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基础差和没有基础的同学,教师的示范尤其重要,它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画面形成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然后有物可依地进行自我实践,教师再佐以理论指导、示范,看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及时予以鼓励,适时总结和给学生注入激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还可以进步的空间,引导学生快速成长。在艺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人,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教是为了学,要使学习有成效,学生自己必须积极主动,因为学习是一个吸收知识、思考问题、运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学生的大脑中指挥进行,必须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对专业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这个兴趣不可能自发产生,而是要自己去主动培养,然后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如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概括的方法、推理的方法等等;使用正确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思多问多画多实践等等;其中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消化相关技法原理问题,才能得以提高。艺术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用意志去战胜困难,学生要时时记住:我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示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清晰的路标,这条路必须由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自己走,而且必须是动脑筋自己主动积极的寻觅着进步。从教师的示范可以看出老师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如何调色把握水分选择笔触和作画步骤,如何一步一步让画面从简单到奇妙,合情合理轻松动人;教师示范的方法和效果是学生进步快慢的关键,教师自己学识能力强是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并不是看教师拥有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教师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找到切入口,将学生导向艺术门类的学习和运用以巩固和激发兴趣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结构素描、结构分析、速写草图、实物联想等等趣味素描造型训练后,让学生欣赏一些黑白装饰画,赏析这些作品的表达涵义,以及艺术处理方法和艺术处理形式,设计学习从临摹着手、了解、感受并掌握黑白装饰画这种最原始古朴,看似简单又内涵丰富,平淡中充满高雅和高级的视觉艺术种类;对其中的艺术内涵进行感悟和对它的创作方法及步聚原理进行剖析,然后进行一些命题和非命题的黑白装饰创意设计训练,刺激学生艺术细胞的复苏,从黑白装饰画进入色彩装饰画的欣赏、观察理解到临摹及创作就比较容易了,当学生对此充满兴趣和求知欲望时,加入色彩基础训练,临摹和写生相结合,静物与风景、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性的示范、相关作品的分析欣赏,引导鼓励和学生自我实践相结合,加大必要的作业量,让学生掌握的美术相关技能得到有效的巩固,从而激发更大的兴趣。

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素描色彩装饰画训练以后可以搞一次小型作业展

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相互的差距,教师做总结并让学生清楚本专业训练方式和步聚的科学原理及特别之处,这时候就可以进行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工具的学习,熟练掌握后,尝试利用各种电脑图像处理工具进行各种创意设计作业,从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基础训练的重要和专业训练的欠缺程度,为后面提高专业基础训练强度打下伏笔。

五、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以上训练步聚后,在同学们的心里自我感觉就具有了美术基础的框架,以及清楚自身还需要加强的弱项,逐步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水平和位置,对此,再进一步提高要求进行专业的美术基础强化训练,参考使用设计类对口专业教材,按部就班,因人而异的完成各个具体的训练作业,学生的积极性被再次提高,训练效果会非常的好,高质量的手绘作业和高质量的电脑设计作品就有了产生的保障。

六、在美术训练中,理解与掌握知识不是目的

目的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创作出有新意的艺术形象,借助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创意,创作出一副副美丽动人而又有内涵的作品。到毕业时拥有一批让人羡慕的基础训练作品和大量不同种类的创意设计作品,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也是学生们以技术型和实用型、创意型和操作型相结合的人才形象借以走上社会所需岗位信心的可靠保障。

总之,通过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和学习,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感悟能力、塑造能力将大幅度提高,创意设计造型能力、驾驭能力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而在熟练使用电脑工具进行各种平面立体艺术设计中将会感到轻松自如。因此,针对高等院校艺术类,平面立体视觉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训练中,面对专业基础普遍低下的特殊生源,其专业教学方案的特殊制定就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6

关键词:课程研究,特殊性,高等院校

一、高校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研究

(一) 高校进行课程研究是社会与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共同要求

高校课程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科发展, 二是学生发展。如果说中小学课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学生发展的话, 高校课程研究更多的还体现在学科发展层面, 当然, 学科发展主要通过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来体现。课程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主要通过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认可来体现。高校学科发展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

高校学科、职业与专业间的联系主要以课程为桥梁, 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因为高校课程设置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织, 与产业结构的变换与发展、高校师资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在专业内部设置的课程便构成了课程体系。目前, 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为主。这类课程体系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但不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它需要高校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1] , 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专业的不断变化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研究。由于科学的发展, 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 不断形成新的综合和组合方式, 进而形成新的专业[2] 。高校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既要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特点, 又要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的阶段特征。一般情况下, 高校新专业的形成主要通过对既有专业进行重组、合并来完成。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很快, 不断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应课程设置也应考虑这一点。因此, 课程研究需要考虑在目前的社会性需要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同时, 也要考虑到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变动性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单纯应对社会需要, 频繁变动专业的设置与课程体系, 将不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这是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课程设置的一个挑战。因此, 高校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到大学课程自身的稳定性, 又要关注社会的现实需求。但是现行的大学课程过于强调专业的体系, 忽视社会的现实要求, 表现出部分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欠缺从而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如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高校在生源、资源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高校需要对课程进行变革以应对这些变化, 因而高校课程研究成为必然。

(二) 高校课程本身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加强课程研究

目前高校在课程管理与教育管理、科研管理之间缺少一种动态的机制, 过去过于重视科研, 对教学与课程方面的研究相对重视不足。一些教师科研能力很强, 教学能力却相对不足;对学生的管理过于强调静态的控制, 动态引导不够;忽视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大学课堂灌输多, 双向交流少;书本知识多, 现实知识少;理论知识多, 实践知识少。相比中小学, 高校教师组织相对松散, 授课随意性也较大, 除了一些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的授课缺少有效的团队合作[3] 。特别是高校的扩招, 造成师资队伍的相对不足, 加之部分高校为开设新专业而新引进教师时又缺少对专业的思考, 这也使得高校课程研究成为必要。

另外在课程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高校课程管理滞后, 缺少相应的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管理不同于高校的科研管理, 一般高校对科研评价有一套自身的评价标准, 特别是高校科研成果与高校教师的职称、奖金等挂钩。由于中国大学在解放后以前苏联的体系为主, 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实施之间主要关注的是课程实施 (即大学教学) 方面, 对课程的理论思考相对不够。课程管理方面缺少相应专家的有效参与, 使课程理论建设与课程实践之间脱离, 即具体的高校课程建设缺少相关的具体指导与监督。高校课程建设缺少基于人才的未来发展、社会现实需要以及现行师资力量之间的综合思考, 专业、学科、课程之间也缺少整体谋划。对课程的评价没有相应的指标体系, 或者即使有所谓的指标体系, 要么是走过场要么就是体系不能调动教师进行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因此, 高校课程实施不能引导教师对大学课程研究的热情。

二、影响高校课程研究的要素

高校课程研究通常情况下是有一定的要求, 即高校课程研究要考虑到一定的要素, 如高校的自身定位, 高校的教育目标、社会要求、学生的需要等。

(一) 大学课程研究要基于本校的实际问题

由于每所高校的定位不一样, 师资水平不一样, 条件也不一样, 每所高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尽一致。职业院校可能更多地关注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比例问题, 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综合性大学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专业的前沿性与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 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可能会在专业发展的前途、学生的未来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等问题上关注比较多。

当然共同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能力与社会变化之间的衔接, 以及当代科技进步 (如网络等) 因素对大学课程产生的影响, 更多的高校可能会思考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等问题。另外, 高校扩大招生, 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高校一方面会因师资力量跟不上产生一些困难, 另一方面也可能在高等教育目的上做一些调整。此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些专业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少, 而社会又可能对某些专业存在暂时性的新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就存在大学就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 职业生涯课程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成了当今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 高校课程研究寻求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校在生源上的变化, 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科技的进步等使高校课程变革成为可能, 高校也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划一式教育目的进行调整, 即高校的教育目的会考虑到人才的个性发展, 同时会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校的课程教育目的始终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高校课程研究就是着眼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着眼于本校具体问题的基础上, 着眼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高校课程研究的原初动力应该是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 因此, 高校课程研究的目的旨在人才的素质提高, 旨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方面的不断变革就是寻求服务于高校教育目的的精练课程体系、科学课程内容、有效实施方法, 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三) 高校课程研究强调的是学生能力

随着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具体化, 各高校把学生能力的发展当作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影响课程设计与研究的内容, 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高校课程设置进行体系调整时着重关注的要点。高校根据各自的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变革, 总体上是加大了选修比重, 强调知识的宽度与广博, 把大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课堂结合起来, 以发展大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由于高校教育目的的适度变化, 国家对高校的管理从计划、统一走向高校 (大学) 自主, 高校课程研究也就具有了很大自主空间。

(四) 加强高校课程研究管理, 调动高校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课程素养将是影响高校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加强高校教师的团队合作将是高校课程研究要关注的一个重点。由于各高校在发展定位上的不同, 部分高校尽管强调教师的研究水平, 但更多的是体现在专业领域的研究, 对课程领域的研究却关注得不够。尽管专业领域的研究可能转化为高校课程内容的某些部分, 但这些研究成果与原有的知识间如何关联或者说与大学生的现有知识如何更有效联系, 或者这些成果以何种方式呈现效果更好, 则往往不被重视。现在一些高校很重视教师对课程的研究, 但如何调动高校教师参与高校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则是高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 高校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学生评价, 强调教授参与本科教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暂时性问题, 但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而言, 无疑是一种消极性的管理措施。只有调动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参与高校课程研究的管理才是更有意义的管理。

三、高校进行课程研究的特殊性

(一) 高校课程研究的研究环境宽松

首先是高校拥有较大的课程自主权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 一再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 自主设置相关专业;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社会部门合作开展研究, 对外提供科技咨询服务、人员培训等来筹措经费[2] 。高校在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 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种自主权表现在课程研究方面, 就是一定的课程开发权。对于高校课程设置, 国家只有大致的政策性指导, 没有具体的纲要方面的文件。一切依靠高校的自觉性来完成高校的文化使命。

其次是高等教育目的决定了高校课程研究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研究环境。 大学教育的目的, 是为了人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还是知识的传承?虽然当代大学强调三者间的平衡, 但是不同的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偏重。单纯强调社会功能高校课程可能更为注重计划性、统一性。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的高校课程, 则更为强调课程内容的逻辑性[5] 。

高校教育虽然强调能力、素质, 但是, 高校专业的存在以及高校的目的使高校教学占据重要的地位。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 把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 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 而且还是一个学生将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 以充实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过程[1] 。同时还是一个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 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创造精神, 发展一定创造能力的过程。这是高校课程研究的又一特殊背景。这些都要求研究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更为宽松的研究环境。

第三是研究拥有更多的课程资源。高校教师本身就具备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相对而言, 高校还拥有更充足的经费支持。除了政府对高校科研上的经费投入, 社会对高校科研的经费支持, 高校也有自身的创收渠道, 这使长期困扰高校的经费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二) 高校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校课程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课程体系, 二是课程内容, 三是课程的实施方法。课程体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学科发展与专业定位, 目前多从基础课程 (也称普通课程, 是任何专业都需要学习的课程, 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 却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课程) 、跨学科课程 (也称通识教育课程) 等方面来进行, 主要通过必修、选修来呈现, 受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变化的影响。不同类别的课程在围绕专业展开时, 就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2] 。

课程体系的变革通过专业课教师、课程管理者以及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来进行, 主要通过向用人单位的调查及统计, 获取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各门课程的重要程度 (权重) 。由于每所高校师资力量、课程资源不一样, 每所高校都存在着课程体系优化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 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2] 。高校课程体系需要关注学科或专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 同时围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社会需要、学校的特色等。通常情况下, 随着年级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1] 。针对高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现代课程理论提出了课程模块一说, 用课程模块对应职业群, 实现专业的兼容,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1] 。这实际上也是课程体系方面的探索。

不同类型的高校会根据本校的定位以及人才的培养要求自动调整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理工科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 虽然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还是略有不同。对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定位差异。因此, 关注高校课程体系问题成了各类高校一直研究的问题, 目的就是使高校课程尽可能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可能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如果说课程体系是宏观层面的研究, 高校课程研究的微观方面则强调教学的效率问题, 所以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法也成为课程研究的重要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的关注, 通常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方法 (这里主要是指教学方法) 的改革围绕教学效率展开。由于高校教育目标强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培养, 高校教学在整体教学目标上强调多元取向以取代传统的整体划一式目标。特别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使高校教学方法研究更多地关注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研究, 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性、创造性成为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的核心, 在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之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将一直是高校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

科技的进步, 知识的变革对高校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高校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 特别是新的知识增长速度很快, 而教学时数有限, 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重复科学研究的具体细节, 同时还要考虑到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学生已有经验间的关系, 因此,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专业领域内的基本理论、技能的传授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和试验。

当然, 高校课程研究也需要一些能指导实践的课程理论, 如课程目标设置与学校自身的定位问题, 特别是学校的特色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对应, 如职业学院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 地方院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与课程设置问题等也是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 高校课程研究的开放性

一是课程研究的参与者广。高校课程研究的开放性体现在对课程研究参与者的广泛吸纳。大学的课程研究不仅仅是课程专家、高校教师的事情, 它还可以是大学生、高校管理者的事情, 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的事情。其中高校的专业教师是高校课程研究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研究高校课程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与相对充足的研究资源 (如研究经费与研究平台) , 这也使得高校教师进行课程研究成为可能。

而大学生在高校课程研究中也拥有话语权, 他们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已经相当成熟, 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于课程实施问题, 甚至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他们都可以提出具体的建议。高校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目标通常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用人单位也一般要求参与课程改革。

二是高校课程对新的研究成果的接纳。高校课程研究不仅仅是考虑知识的传承问题, 还要考虑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高校课程只有吸收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并把这种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内容, 才能更好地完成大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6][9][10]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7.207-208.206.37.

[2][4][7][8]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04.130.236.239-240.

[3]吴泠.高校课程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 2005, (3) .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7

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特殊体育人群”日益壮大,高校特殊体育对象复杂程度日趋明显,特殊性不断从“生理特殊”延续到“心理特殊”和其他层面特殊。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同样影响生理健康,特殊生理人群将伴随一批特殊心理的人群产生,同时特殊心理人群也将伴随另一批特殊生理人群的诞生,生理和心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美国是较早进行特殊体育的国家,在很多方面、美国特殊体育界学者的观点已达成一致,也就是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障碍者都属于特殊体育人群 (1) 。根据我国对特殊体育的定义和世界先进国家对特殊体育的研究情况,作者对高校特殊体育人群做了下面的分类(见图1)。

高校特殊体育不是一门全新学科,但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在高校体育中特殊体育人群不接受“特殊”教育,继续采用“一刀切”、“一锅端”的教学和考核模式,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同时,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特殊体育人群的“特殊照顾”,也就是以“免考”、“免修”等形式将高校特殊体育人群推向了更加“特殊”的角落。所以正确理解特殊体育人群的“特殊”需要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特殊体育学生定义为: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如有障碍或通过医学检查有各种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疾病);手术后或病愈恢复期学生;个别高龄学生;因肥胖或瘦弱运动困难的学生和一些情绪障碍较严重的学生等,同时《纲要》第十条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人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在“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国家大环境下,各级教育都要重视人的需要,教学的组织设计要以人为中,尤其要考虑“特殊人群”。

二、特殊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希冀进场,却被排除场外;虽在场内,却不被场内接纳;表面在场,实际并不在场;物理场的在场,意义场的不在场。” (2) 这是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特殊体育群体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写照。这部分人在课堂上不被教师重视,在成绩上自身积极努力,最后却身列不及格行列或低分人群,他们是特殊体育人群。目前我国在特殊体育方面比较流行的模式是体育康复班或体育保健班教学,即小部分学校实现了“融合式教学”,把特殊的学生组成特殊的班级进行上课,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采用融合式教学的学校还比较少,而且没有起到融合教学的作用。通过对江苏省北部地区20所大专院校调查发现,只有5所学校初步涉及到“特殊体育人群”的教育问题,且大部分流于形式,在实践操作中显的随意性较大。在开设“特殊体育教学”的学校了解到,他们在对特殊对象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自由活动”。

第二,没有按特殊人群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组融合教学。马维平 (3) 从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目的意义三方面对特殊体育进行分类,即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五大类。残疾人因其致病、致残的原因很多(有许多不知原因),如引起智力落后(智残)的原因就有200多种 (4) ,正是由于特殊人群的性质复杂,致使特殊体育教学呈现多系列、多层次的特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程度)的情况,必须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和评定的标准与方法。

第三,有特殊班级没有特殊教师。特殊体育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专业素质是其专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真正所在 (5) 。但是目前我国特殊体育专业发展还不完善,在特殊体育教学上基本是以我们平时的体育教师为主,部分学校结合学校医疗部门、心理专家、健身指导和人生导师等相关人员,但是专业特殊体育教师还是目前高校的紧缺人才。

第四,教学内容偏向于保健、康复等方向。目前的特殊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很大弊端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已经把他们看作是“特殊人群”,在对他们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把对他们的考核作为一种形式。同时很多学校“安全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导致特殊体育人群在体育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也是导致特殊体育教学过于形式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五,实行班级上课制,几乎没有采用个案化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三、学校个案特殊体育教学分析

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进行大学生体质测试以来一直对在校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的学校之一,同时体育教学方面一直受学校重视。表1连续5个学期的“特殊人群”统计,按比例计算,每个班级中“特殊”人数不足1人。从学校的教务系统获得数据显示,从2008年第一学期到2010年第一学期每个学期都有若干学生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申请大学体育课程的免修、单项免考、多项免考和缓考,这些学生当中87%是因为生理条件(先天疾病、临时性疾病等)不能参加体育考试而进行的申请,可以看出,对他们来说考试是影响他们正常上体育课的主要障碍。而对这部分人进行免考、缓考、免修等形式是主要手段,同样的情况也在其他学校大范围存在。

表1的统计只是特殊人群中最为特殊的部分,据调查,申请免修、单项免考和多项免考的主要是先天或后天生理问题人群,而申请缓考的主要是临时性的生理问题所致,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心理特殊人群在内。除了他们还有相当一部分隐性的特殊人群,他们可以正常的上课和考核,但是不能排除他们的“特殊性”。如肥胖、营养不良和心理问题的人群。如表2显示的这部分既“显性”同时又“隐形”的特殊人群在高校中也大有存在。

表2是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和2010年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2009级3 131名新生和2010级3 368名新生,共6 499人),根据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在全院上体育课的人当中有122人是超级肥胖,1 071人是属于肥胖人群,体重偏轻的有514人,单单从身体形态上分析,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体育教学中的身体形态特殊人群,也是大学生体质测试环节中不及格的主要人群,同样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人群。他们的特殊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学和考核是一个大的挑战,如何正确的在对他们的教育中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这足以证明在现代的大学生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可以说心理特殊人群远远大于生理特殊人群,按照中美专家的一致观点,他们都属于特殊体育人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是否应该用特殊的方式和方法对待他们,如何正确的利用体育心理学、体育训练学等理论知识指导他们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体育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并且与其他的治疗方式相比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对于特殊心理人群来说,没有“特殊”的体育教学,往往使他的心理问题显的更加突出和明显。

四、特殊体育人群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探析

如何根据“特殊人群”的不同情况变革高校体育制度, 制定能适合这些特殊人群的教学和考核模式, 是高校体育积极贯彻“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图2是对特殊体育人群体育评价模式的认识, 把体育评价和考核作为一个积极引导的途径, 能正确地利用“个案化”评价体制, 改善特殊人群的体育心理问题。积极的利用体育的理论知识提高特殊体育人群的体育态度, 将大大地改善特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有效地提高体育的健身、健心效果。

五、特殊体育人群教学模式分析

正常体育教学是集体教学法,而特殊体育教学则必须采用“融合式教学—分类教学—分层教学—个案化教学”的模式。其中“融合式教学”是将不同性质的特殊人群进行整合,然后针对其特殊性将他们进行分类,然后在同一性质的特殊人群中按照他们的特殊程度不同分组,最后在组内针对每一个人设计教学模式。这四个环节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实现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操作对实现特殊体育教学都有重要意义。其中个案教学是有效实现特殊体育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根据每一个人的具体问题而设计和执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只有采用个案教学法,才能解决每一个人的具体问题。因而,特殊体育是个案化体育。 (6)

特殊体育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个案化教学方案,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巩固与提高原则。由于他们的“弱势”,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短期教学目标为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改善他们的“特殊”心理,不能像其它教学对象一样把目标集中在期末(见图3)。

加大对特殊体育人群的关注,实行个案化教学是特殊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个案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个性心理指导是两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提高他们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实现特殊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要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恢复和补偿其相应的功能缺陷,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遵循缺陷补偿原则。我们对特殊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其现有的功能,发展其机体潜在的功能,增进健康,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使其尽量缩小与一般健康人之间的差距。

六、建议

特殊体育人群呈日趋增大的趋势,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今天特殊体育人群有受到和普通大学生同样教育的权利。只因为他们身体或心理情况的特殊性而导致了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可避免的劣势。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特殊体育人群的关心和关爱,用“心”上课比用“身”上课显得更加重要。首先要加强现有教师特殊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其次要加强体育院校特殊体育专业的建设;再次体育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到特殊体育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最后要在体育工作中积极实践,在实践和科研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特殊体育人群的教育问题。

注释

1 蔡其飞:《从美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以江汉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为例》, 载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 第45-47页。

2 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21-22页。

3 马维平:《特殊体育论探析》, 载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第79-81页。

4 卢玲:《近年来我国特殊体育研究的综述》, 载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第39-42页。

5 周李莉:《上海市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6年第9期, 第102-106页。

法国的特殊高校 篇8

及时、准确、客观地发现和确定“特殊学生”, 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 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偏差。一是掌握不全面, 只把那些学习不刻苦、作风松散、迟到早退等实际问题, 或者情绪外露、顶撞老师、言论过激等外向型的人作为对象, 而对隐蔽型的, 特别是中间屋、先进层、学生干部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重视不够, 把那些本应掌握的对象没有纳入其中。二是重点不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敢于暴露真实想法、说出不同意见、经常提意见的, 或是仅有一般的违纪行为, 不存在发生严重的问题。特殊人的范围过宽, 不仅使辅导员工作忙乱, 冲击重点工作, 而且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造成消极后果。认识、发现“特殊学生”, 不仅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而且要有一定的政策水平。从实际情况看, 有以下情况的应作为“特殊学生”, 重点做好工作: (1) 对现今社会不满,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社会主义制度认识不清, 有不满言论的; (2) 个人主义严重, 不能正确对待利益得失, 对学校和老师不满的; (3) 与校外人员乱拉关系, 有不正常来往的; (4) 思想意识不健康, 追求低级趣味, 有违法违纪苗头的; (5) 犯了错误, 对批评或处分有严重抵触情绪的; (6) 作风散漫, 行为粗野, 自控能力弱, 有违纪行为的; (7) 相互有思想隔阂结了疙瘩, 关系紧张的; (8) 有恋爱纠纷或因家庭困难、本人有病等问题, 思想包袱较重的; (9) 与社会上违法犯罪人员有联系, 行为可疑的; (10) 消费明显反常, 经济来源不清的。

确定“特殊学生”, 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发生严重问题的人员, 加强教育和管理, 防止发生犯罪, 自杀等问题, 而不是从政治上对学生的定性, 不是戴政治帽子。因此, 不能公开把他们称为“特殊学生”, 只作为辅导员思想工作的重点对象, 是什么问题就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及时做好转化工作。

二、要在掌握真实情况, “对症用药”上下功夫, 防止乱开处方

做“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 如同医生治病, 必须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新形势下, “特殊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复杂矛盾和有重要问题而产生, 有的则是因生活中的小事而引起;有的原因是在学校内部, 有的则是在家庭或社会之中;有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有的则突然出现, 一触即发;有的再现形式与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显, 有的则比较间接和隐蔽, 等等。对此, 如果不做深入细致地调查工作, 摸清脉搏, 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特殊学生”的思想掌握不准, 固然有当事人不愿暴露思想等客观因素, 但主要还是工作不到家, 有的辅导员、学生骨干与学生不知心, 缺乏感情, “特殊学生”有事不愿向辅导员或其他同学讲;有的信息网络不健全, 最基本情况反映不出来;还有的工作粗疏, 不善于进行全面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 而是凭印象, 工作必然做不到点子上。

熟知学生简历和家庭情况, 熟知爱好特长和性格气质, 熟知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 熟知恋爱情况和人际关系等。二是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特殊学生”, 要认真对待, 深入了解, 既注意已暴露的问题, 又不可忽视潜在的因素;既看到直接起因, 又要查找根本原因;既要了解学校内部情况, 又有了解社会家庭影响等。三是要融洽感情。主动把心贴上去, 建立相互信任的思想感情, 让他们讲出真实情况。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做好“特殊学生”周围有关学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 只要平时掌握学生思想情况, 遇到异常表现能敏锐觉察, 通过调查了解进行全面分析, 就能够找准“特殊学生”的“病因”, 为及时做好转化工作打下基础。

三、要把转化工作做到家, 防止简单粗疏

“特殊学生”问题, 起因比较复杂, 有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有的还有长期的积累, 因此做好转化工作的任务很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有的辅导员思想工作不扎实, 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问题, 有的还酿成了不良后果。做好“特殊学生”的工作, 首先, 要有爱心和责任感。对于学生患重大疾病、婚恋受挫、学习挂科、生活困难等问题, 要从生活上关心, 思想上启发开导, 使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 针对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属于思想问题的, 要晓之以理, 耐心开导;有实际困难的, 要尽力帮助解决;对虚荣心强, 心胸狭窄的, 多采取特殊谈心方式;对性情粗就;对情绪严重对立, 容易出事的, 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 也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再次, 要一抓到底, 不解决问题不撒手, 一般来讲, “特殊学生”的思想基础较差, 转化工作中出现反复的情况是常有的, 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不能有急躁情绪, 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好转或口头保证就了事。要注意在消除现实危险的基础上, 搞好跟踪考察, 及时矫正出现的偏差和反复, 巩固转化成果, 直到解决问题。

四、要动员大家来做, 防止一家独抓或“单打一”

从实际情况看, 当前有的把“特别学生”的工作看成是专职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的事, 与己无关, 不愿过问;有的怕费力不讨好, 有畏难情绪, 思想工作不积极主动;有的不善于发动广大学生, 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唱“独角戏”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思想工作效果。

要使“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广泛的群众性, 真正形成大家来做的局面, 学校党委、支部及专职人员经常抓, 加强组织协调;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要勇挑重担, 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工作;要实行责任制, 诸如谁负责谈话, 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谁做知情人工作, 谁负责防范措施等, 要落实到人;要充分发挥骨干队伍作用, 并通过传帮带等方式, 提高骨干素质和思想工作能力;要多渠道, 多方式地争取有关部门和家庭的支持, 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

摘要:高校思想工作中的“特殊学生”, 主要是指思想基础差、缺点较多、发生旷课、挂科、打架、家庭贫困生活困难等问题需要重点帮助的学生。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 是高校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点之一, 也是预防犯罪和事故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英语口语练习下一篇: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