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精选7篇)
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 篇1
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传播信息的多样化、专业性、数量的急剧增长、意识形态的变化,使全媒体编辑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媒体时代的编辑不仅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内容,而且要时刻把握国家发展的意识形态,提高自身的政治警觉性,以保证各种内容传播符合国家要求。
1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提升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传播单位的编辑, 担负着重要的信息传播责任。编辑如果在报纸内容编排、电台内容选择、电视台视频编排、出版社内容出版等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误情况,则会对社会普通公民造成严重的传播影响。全媒体时代编辑不仅要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 而且要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以及意识形态觉察度, 能够合理安排编辑的内容。专业的编辑要掌握政治、 经济、心理学、医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文理学科,而且要对某一门学科有着精通的了解。
目前我国各种传播单位的编辑,大多数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胜任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工作。国外传播单位的编辑需要通过编辑考试,而且要先从事一些基本的卖报、采访、驻地记者等工作,需要得到一定年限的基层锻炼,才能成为某一个传播机构的编辑。而我国编辑都是从高校相应专业的学生队伍中选拔,学生的专业素质较为单一,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全媒体时代是以内容作为主要发展基础的时代,编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要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提高。
2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提升的内容
2.1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提升需要把握主流意识形态
世界传播媒体经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多种发展阶段,目前大众传播媒体站在电子传播的发展时期。电子传播的发展时期也经历电话广播、电影传播、电视传播、互联网传播等多个发展阶段,而目前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也与互联网进行着广泛的融合,新兴媒体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体。新兴媒体的传播以文字、 图像、视频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拓展媒体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图文并茂的新兴媒体传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加的快捷多样化。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传媒的融合,也对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 各种传播媒体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向社会青年传达党和国家的基本思想,起到良好的思想传播作用。
全媒体时代编辑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社会声音, 传播正确的政治思想,传播繁荣社会文化的责任, 因此编辑的思想觉悟成为顺利完成工作的保障。专业编辑应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高度自觉的政治思想,以及较为完整的政治理论认知。编辑在掌握相应的政治理论前提下,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各种稿件的处理。编辑要以遵守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制度为工作的前提条件,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事业工作的主要宗旨,以提高传播单位的经济效益作为发展要求,以建立精品栏目、特色栏目为主要发展目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的编辑面向的群体是社会大众,政治敏感性则是编辑工作必备的素质要求。编辑传播的声音应该是主流声音,在大众传媒传播的过程中要对主流群体的社会反映展开调查,不断调整传媒传播的内容以适应社会需求。
2.2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提升以内容改革为主
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体的信息传播,通过互联网交互方式的选择订阅、选择阅读来完成,因此传播媒体信息的质量,成为媒体信息订阅量的主导因素。 传播媒体编辑可以对各种选题进行策划,选择那些受众欢迎的选题进行传播。信息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自身喜欢的传播信息,也可以发送给传播媒体相应的发展建议,达到交流互动的传播效果。传播媒体编辑一定要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谨慎斟酌,传播的内容一定要新颖、质量标准要高,最好要让自身的传播信息能够得到大众的重视。编辑要具有创新能力、冒险精神,要能够从众多的选题中谨慎选择,以独特的面貌来赢得观众欢迎。编辑在传播内容策划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又要迎合读者的观看、阅读视角。同时编辑还要负责选题、审稿、装帧等环节的工作,从单一的编辑向全方面发展转变。
目前的传播媒体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数字出版的融合,因此全媒体时代编辑不仅需要掌握纸质编辑内容,更要具备新兴数字媒体的素质技能。 互联网与数字通信技术的有效联合,能够推动编辑的纸质出版与电子出版的有效联合。全媒体出版行业中的编辑需要掌握多方面技能,同时又要对某一专业进行深度挖掘,这样才能完成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
2.3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提升需要掌握网络技能
全媒体时代催生网络阅读、读图读视频等阅读方式的发展,电子阅读与浏览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对于报业、出版业、电视媒体传播行业而言,新颖的版面成为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快节奏生活使阅读碎片化,大众追求视觉冲突强烈的感官刺激,新闻图片、视频传播更加符合大众的阅读需求。新闻内容要包裹在恰当的新闻形式中,才能获得读者充分的注意,页面设计也成为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新闻网页中展开版面的设计, 在版面中对新闻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合理排布, 对新闻网页的风格进行统一,大标题的恰当选用, 都成为编辑需要努力完成的方向。
传统编辑审稿为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编辑室主任委托编审对稿件展开复审,总编辑委托编审对稿件进行终审。全媒体时代编辑将原来的纸质审稿,转变为现在的网络审稿。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展开电子稿件、超文本稿件的编辑与修改。互联网多媒体审稿技术,能够大大节约文本写作的时长,获得更为良好的编辑效果。有时新闻与视频信息采编要求的时间较短,编辑就要充当文字编辑、 图片编辑、视频编辑、版面编辑的角色,对各种信息进行一一的采访、收录与排版。责任编辑需要对传播的新闻、视频等进行选题与策划,挑选那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报道价值的选题,对其展开跟踪报道、深度报道,以提高传播媒体的关注度。这样的报道话题选择需要编辑谨慎权衡,建立一套完整的选题报道计划,根据选题报道计划展开案例的分析研究。同时要选择社会关注的话题点进行切入, 要针对社会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同时全媒体时代的编辑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行业英语,专业英语能够帮助编辑较好地组织英语资源,也能够帮助编辑开展英语采访工作。那些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编辑,还能够对英语文案进行写作与规划,展开英语理论的研究。
3结束语
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工作,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编辑信息的改革,编辑网络技能与其他多种技能方面, 提出较高要求。传统传媒编辑在与新兴传媒融合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展开多方面改革, 以迎合大众的信息需求。
摘要:全媒体时代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其信息传播的内容、传播手段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全媒体时代对编辑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等,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文章主要探讨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提升的前提,给出编辑综合素质提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编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建建.试论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市场化意识[J].中国报业,2015(24):70-71.
[2]魏巍.谈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角色的转变与创新[J].才智,2015(27):300.
[3]景熹.全媒体时代独立学院新闻学课程体系优化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6(3):148-149.
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 篇2
不久前,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互联网和电视是人们最青睐的传媒。正是这两大传媒, 让广播遭遇了受众争夺战的滑铁卢。电视的本质是娱乐, 相比“有声无画”的广播来说, 它能够给受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感受。近年来, 互联网异军突起, 和手机、数字电视等一起, 形成了新媒体阵营。新媒体之所以盛行, 从本质上讲在于它具有适合于传播信息的众多优势, 例如互联网具有低准入门槛、高互动性, 手机具有便携性等。
综观我国广播电台, 节目内容、操作手段以及运营方式的同质化, 导致了几乎雷同的新闻节目, 相似的主持方式, 低劣的娱乐节目, 让听众无可选择, 无从辨别, 无心参与。甚至为了争夺广告商, 电台竞相压低广告价格, 导致广告泛滥, 内容繁杂, 影响了听众的收听效果。
一向相对处于弱势的地区级广播记者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和需求、迎接挑战、找准定位、求得发展, 是个必须慎思又急需行动解决的问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地方广播往往只在一个地区的区域性传播, 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受到限制。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上看, 它的报道范围只限于一个地区范围内, 与其争夺新闻资源的还有地区性报纸、电视媒体;从现代管理系统的角度上看, 地区广播电台规模小、势力单薄、经济营运力量小。
从地区经济的角度看, 广播媒体和地方经济实力密不可分, 再加上广播技术手段的相对单一。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广播在战国群雄争霸中, 处于竞争不利的境遇。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里, 作为最基层、原处于“老大哥”地位的地市级广播, 要想生存与发展, 真是举步维艰。
广播是一种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媒体, 已经在受众的深层心理投下了巨大而无法取代的影响力, 我国的广播多年来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服务于百姓大众。
以笔者个人从业三十多年的体会来看, 地市级广播只有立足地方特色, 面向市场, 开扩视野, 创新理念, 才能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媒体业发展。
笔者生活、工作的城市, 是素有“紫塞明珠”之称的河北省承德市。
1946年5月1日, 一个呼号为“承德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频率如同划破长夜的闪电立现于塞外名城--承德。伴之前行与探索, 承德人民广播电台在经历了由“承德新华广播电台”到“热河人民广播电台”的变迁, 1958年正式更名为“承德新华广播电台”。电台主要经营广播业务, 节目有效覆盖承德八县三区、京、津、唐、廊坊等周边地区。
承德有5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 发射功率34千瓦, 广播人口覆盖率94.14%;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 发射功率23.03千瓦, 电视覆盖率96.52%;有线电视用户数达54.8万户, 有线电视入户率42%。承德人民广播电台秉承“服务听众”的办台宗旨, 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创新办台模式, 采用最先进的音频工作站, 进行数字化制作和播出, 节目有效覆盖承德八县三区、京、津、唐、廊坊等周边地区, 全天累计播音近四十小时。
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广播设施和播出覆盖率资源做优势, 办好节目、服务听众就成了每个承德人民广播电台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竞争也好、冲击也罢, 说到底考验的是作为一个记者的综合素质。
新闻记者是从新闻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实践的过程, 是社会阅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 也是新闻采写水平、新闻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更是新闻素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快餐化”导致新闻记者在很多情况下会接到许多突发的、紧急的或是恶意的、虚假的新闻线索,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该如何应对这些突发情况及困难?如何开展有力的采访?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和锻炼自己应对新闻事件的能力?这将是关乎新闻节目质量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1扎实的采访专业准备, 扎实的采访专业准备, 即为当好记者所需的业务方面准备
1.当一个新闻专业毕业的实习生进入新闻工作单位, 首先要熟悉所在媒体的编辑方针。在采访等过程中回避一些与编辑方针相冲突的地方。这也是媒体摸透了受众的需要甚至是他们需要的表达方式后所取得的成功。
2.熟悉媒体所在地的社会生活现状。笔者所在的地区, 位于河北省北部欠发达地区。这里的人民渴望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但是这里的人们思想解放程度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这就是我们的市情。对于这一点作为新闻战线的新兵就要了然于心。
3.专项准备, 即针对具体对象、具体活动的准备。包括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采访意外的预测及规避等。
4.策划报道方案。笔者在工作中曾做过一档关于民生类《百姓热线》节目。采访前, 记者不仅从媒体中获得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还对采访对象及环境有了具体了解和分析, 找到所要采访的关键点, 之后又驱车到事情发生现场和采访对象作了几次长谈, 达成了合作关系。这其中, 策划方案的准备非常重要。
新闻贵在“新”。与时代同步, 与社会同步, 与受众的思想同步, 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做到的, 更是广播记者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2敏锐的观察力与知识更新
1.作为广播新闻记者, 要对周围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对新知识要不断更新。
观察力是记者综合能力的体现, 它的提高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做新闻工作, 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 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外, 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纯真的心, 因为只有拥有了它, 才可以支撑我们在新闻采访的路上斩荆劈棘, 勇往直前。当然, 一份勇往直前的勇气和踏踏实实工作的态度, 更是做好这份工作所必不可少的。2014年12月的一天, 记者去医院看望朋友, 无意中听说杨玉森老人在公交车上突发心脏病被乘客挽救生命的感人事迹。于是, 辗转联系到了老人和亲属以及部分施救者, 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 采录了近百分钟的录音素材, 之后, 认真组织语言、精选录音, 还原了公交车上紧张、感人的场景。乘客的平凡善举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真情。采制的广播消息《公交车上的紧急救援》荣获第三十一届 (2014年度) 河北新闻奖一等奖。记者要扬真善美, 也要曝光假恶丑。2015年7月, 我们采制的专题《女教师持假证蹭票避暑山庄上演全武行》一经报道, 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这篇报道在中央台、河北台播出后, 很多听众、网友要求公开女教师身份, 我们认为这种负面报道既要实事求是, 又避免伤害, 这才是一个记者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作为新闻工作从业者, 我们或许每天早晨在同事们电梯里面就会听到各种新闻, 这些大多都是前一天从各个渠道获得的。走进办公室, 每个办公桌上都会有当天报纸;打开电脑, 屏幕上会跳出琳琅满目的各种消息, 这些来自其他媒体的最新信息, 是我们获得新闻灵感的最好渠道, 累集这些信息也是记者们应该养成的职业习惯。
2.对不熟悉的领域要向专家学习。
新闻工作者既要成为各方面知识都涉猎的杂家, 也要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既要向书本学习, 也要向专家学习。
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对市政建设进行了许多改造, 我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领导要求请专家对道路改造中用到的材料作简单明了的解释, 并在节目中用较为通俗的方式介绍这种材料的名称及用料,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得不说这是新闻报道中态度严谨的体现。
3.对各种知识要善于积累并加深记忆。作为记者, 每天都要有新奇感, 要有极强的好奇心, 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 以应对千变万化的选题。
4.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字水平。文学修养关系到作品的层次高低。一档广播节目, 并不仅仅是以“好听”为目的, 而是要使人能从中体会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样的节目才能长久, 也更能起到引导作用。
3广播新闻记者要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作为身处历史文化名城的广播新闻工作者, 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 还需要积淀对自己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比如, 作为深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的广播新闻工作者, 我们必须应该了解: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民国和解放初期为原热河省省会。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底承德市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承德还是中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中国摄影之乡、中国剪纸之乡。
承德是河北省省辖市, 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过渡地带, 西南与南分别挨着北京与天津, 背靠蒙辽, 省内与秦皇岛、唐山两个沿海城市以及张家口市相邻, 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
承德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有许许多多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千手千眼观世音 (普宁寺) ;世界最短的河流——热河;万里长城精萃——金山岭长城;被称世界一绝的石柱——磬锤峰;天下第一奇松——九龙松等等。
承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地上地下文物文化遗存1300多处, 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集中且保存完好, 尤以清代皇家园林和全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寺庙群而著称于世。
区域的专业化则更加体现了广播应该由“广”走向“窄”。尤其是对于地方广播, 更应该立足于本地新闻、资讯, 把节目做好做精, 防止因全面带来的空泛。因此, “牢抓本地、争取周边”是地方广播值得尝试的方法。
4善于运用自媒体, 发挥自身优势, 掌握更多话语权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 媒体生态、媒体格局发生了颠覆性革命。微信、微博、共享写作平台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 使得每个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媒体人。在这种情况下, 广播电视媒体主动发展、利用、融合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并展开了各种实践。
自媒体在广电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信息收集、传播、舆论监督方面都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急需转变观念, 依托自身优势, 打开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下的主舆论场局面, 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
自媒体是广播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其一、自媒体潜在线索数量庞大。每位公民都有可能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提供自己发现、了解的信息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因此, 可供记者遴选的新闻线索数量极为庞大, 尤其是本土突发内容, 用户自主产生的比例占据信息源绝大部分。
其二、自媒体线索获取更快捷、更主动、更直观。以前与传统的坐等受众“来电、来信、信息通联会”等线索获取途径相比, 自媒体时代记者能够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产品更加主动、全面地寻找新闻线索, 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更加直观地看到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 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报道或深入调查。
广播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 只要广播工作者坚持与时俱进, 改进自我, 广播媒体必将以新的姿态活跃在人类传播的舞台, 紧跟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完善自身, 服务人类。
中国是人口大国, 是发展中大国, 城市人需要广播, 农村人更需要广播。可是面对多样化需求的亿万听众, 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真的满足了他们对各类信息的迫切需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广播人即使做了不少优秀节目, 但在市场经营和延伸产业链上却仍然着力不多。不难看出, 广播发展空间的确很大, 广播业仍是阳光产业的判断并非凭空臆想。
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 篇3
从单一的传统电视节目, 到多屏输出、IP360°全方位产品开发, 《爸爸去哪儿》系列无疑是中国电视史甚至传播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从2013年《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一经播出就大获成功, 到2014年《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强势回归, 节目收视率一直稳居榜首, 相关话题阅读量在第二季收官之际早已突破200亿。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为湖南卫视带来了近1亿人民币的广告收入, 其中节目的硬插广告收入超4700万;各类冠名收入接近3600万;其他各种节目合作伙伴则贡献了近1650万盈收。而在仅仅一年之后的2014《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节目仅冠名费就超3亿, 硬广收入更是破5亿。据不完全统计, 围绕《爸爸去哪儿》IP的全产业链开发, 已为湖南广电系统内的各利益方创造出高达23.5亿元的总收益, 这一数据是2005年“超女”总收益7.66亿元的3倍之多1。而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2, 《爸爸去哪儿》对全社会经济的总贡献预计超过百亿元。
《爸爸去哪儿》系列的意义以不仅仅局限于该节目本身对其制播平台湖南卫视所贡献的经济、品牌与传播效益, 更重要的是围绕《爸爸去哪儿》IP的全方位、多平台发力, 湖南卫视背后的湖南广播电视台逐步完成在全新一轮媒体融合背景下独占娱乐类IP产品全链条开发的试水。全球最具规模的专业性服务机构普华永道曾经预言, 娱乐传媒业必将走上一条高度数字化的道路, 这个行业将被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所颠覆3。所谓新的运营模式, 亦即今天的“大媒体”融合、全链条整合之路4。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上映之际, 梳理并分析《爸爸去哪儿》系列IP全产业链开发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带来的思考, 不仅有助于探究行业标杆之一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战略布局, 更将为“大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国内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转型与扩展路径带来些许启示。
一、《爸爸去哪儿》三级产业链进阶发展
一般而言, 以价值增值实现的产业链为基础, 传媒产业价值生产可以分为前后衔接的三个进阶:打造核心产品, 发展附属产品, 开发跨界产品。在探讨《爸爸去哪儿》产业链时, 我们暂且将这三个进阶分为:核心产品产业链、附属产品产业链以及跨界产品产业链3, 5。据此, 可以将《爸爸去哪儿》产业链分级如下:
(一) 核心产品即知识产权创造领域, 也即《爸爸去哪儿》亲子真人秀节目本身, 核心产品是所有后续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的源头;
(二) 附属产品即核心产品经由多种传播渠道与传输平台产生的价值, 以及在传媒产业领域内的其他产品开发, 比如《爸爸去哪儿》的电影、手游、动画片、图书、玩具等等;
(三) 跨界产品则突破了传媒行业界限, 实现了与IT、金融、通信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 比如咘瓜亲子智能手表、亲子宝典APP等。
区分附属产品与跨界产品的标准在于, 前者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传媒领域, 而后者则超出传媒领域范畴, 或者可归于文化创意产业, 或者可归于通信业、制造业等3。由于文化产业、传媒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使用时多有内涵外延不一致的情形, 为方便本文阐述, 暂且分为传媒领域内和传媒领域外 (即跨界产品) 。
二、核心产品产业链:《爸爸去哪儿》奠定取胜之基
作为核心产品产业链, 《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平台推出第一、二季亲子真人秀电视综艺节目共28集, 斩获广告收入超12亿元, 占据全产业链开发收益的半壁江山, 湖南卫视作为制作商兼运营商, 也无疑成为《爸爸去哪儿》的最大赢家。
(一) 超高收视:解读《爸爸去哪儿》何以零差评受热捧, 明星效应、亲子回归、育儿内涵、制作精良、笑果十足往往被视作最重要的几个因素6。《爸爸去哪儿》第一季2013年10月份开播便获得高收视、高热度和超高社会影响力, 第八期节目收视全国中心城市网收视率破5, 市场份额占21.34%, 创下中国电视10点档收视率新高。第二季最高收视峰值达到24.25%, 首播观众规模已有3.65亿, 是《中国好声音》的1.6倍, 首重播观众规模更是高达7.6亿, 是《中国好声音》的1.2倍。
(二) 超强整合营销:《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创新的产品策略, 全方位的整合渠道策略也功不可没。节目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 通过贴吧、社区、网络互动、微博互动等等, 再加上对各种媒体的成功把握, 发挥出了媒体最大的宣传效果, 形成了增强品牌效应的良性循环7。
(三) 广告客户:在超高收视率和媒体关注度中, 节目广告客户也赚足了眼球、收获了真金白银。999小儿感冒灵和小儿感冒药在节目中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思念食品在不会做饭的爸爸们用泡面等速食品充当孩子晚饭中, 顺理成章进入观众视野, 全线产品销量被拉动。除此之外, 伊利、蓝月亮、天猫、乐视TV、英菲尼迪汽车、云南普者黑、立白去渍霸、青蛙王子等也刻在了观众的脑海。
由此可见, 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 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能迅速凝聚人气、提升媒介品牌和经营水准。《爸爸去哪儿》主打产品是“活水源头”, 制作商湖南卫视是产业链核心, 没有源头和核心, 后续梯次开发、产业链整合无从谈起。在广告难有突破的背景下, 优质内容成为电视开疆辟土的核心资源, 它决定了品牌拥有者能够获得的市场消费潜力, 并保证未来市场消费的影响力和忠诚度8。
三、附属产品产业链:《爸爸去哪儿》攻城略地
根据传媒产业的价值生产进阶, 当核心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再提高技术和品质, 投入和产出就不成正比, 之后就要发展第二波价值形态, 也即附属产品5:即将核心产品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多介质、多终端、多平台充分实现, 分享核心价值, 形成新的服务模式。《爸爸去哪儿》主打产品获得爆炸性成功之后, 湖南广电及时意识到了利用多平台分众传播, 打造个性产品, 延伸附属产品产业链, 也即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提出的“变内容为IP资源, 全方位开发, 延伸产业链”9。
(一) IP授权及海外发行:进行第二波价值开发的前提是对《爸爸去哪儿》IP进行合理授权。包括手游、电影、图书以及动漫等领域的授权, 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交易管理中心合计品牌授权收入超过1700万元。同时, 向包括盈科芒果传媒有限公司、香港TVB、台湾八大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安讯影视娱乐公司、芒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在内收取海外节目版权费540万元。对比国外 (版权报告)
(二) 网络播出版权:作为芒果传媒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王牌先锋, 快乐阳光全权负责运作了《爸爸去哪儿》第一、二季的网络与新媒体版权。在与14家网络视频企业进行《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播出版权的合作中, 快乐阳光共获得超过1800万元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第二季节目与爱奇艺共同网络播出节目就为公司带来了破4000万元的收益。第一季节目网络播映的广告收入仅为200多万, 而第二季则轻松翻了7倍, 总计突破1700万元。《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网络播映版权同样也以900万元成交。
(三) 纪录片:从第二季开始, 《爸爸去哪儿》推出《我的纪录片---和爸爸在一起》, 并为湖南卫视赚得3000万元冠名费外加800万元合作伙伴广告费。纪录片节目收视连续保持高位, 居全国同时段收视前列。
(四)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2014年大年初一,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全线上映, 累计观影总人次超过2300万, 总票房近7亿, 排名中国影史 (含3D、引进片) 第13名, 2D电影第4名 (泰囧、致青春、私人定制) 。这是天娱传媒 (50%) 联合蓝色火焰 (40%) 以及光线影业 (10%) 共同参股合作运营的大电影项目。加上院线分成的行业规则, 天娱传媒连同广告、版权销售在内, 获得6878万元利润, 远没有外界猜测的两三亿元之多。
(五) 《爸爸去哪儿》手游:为了将《爸爸去哪儿》的价值最大化, 继年初与游戏公司合作开发《爸爸去哪儿》跑酷游戏之后, 芒果传媒在今年3月与自然人陈勇共同出资2000万元, 成立上海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与自然人王武共同出资500万元, 成立湖南快乐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游戏、移动互联网APP应用开发。不到半年时间, 芒果互娱已经组建了核心团队, 搭建了业务架构, 上线《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新济公活佛》等多款小游戏。目前,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总收益达7000万元, 第二季用户数超过8000万次, 并获得苏宁易购2000万元冠名费。
(六) 《爸爸去哪儿》相关图书:成系列的图书开发, 进一步放大了《爸爸去哪儿》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花絮版图文集、家庭亲子图文集、节目同步图文集等等, 金鹰报刊社总计开发了22本《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 此外还有漫画书等, 其带动的产值预估超过6000万元。金鹰卡通的图书品牌授权也达到2800万元。另外, 金鹰卡通还围绕《爸爸去哪儿》卡通形象版权, 以二次外部授权的方式进行合作, 包括与全国多家儿童用品商的节目卡通形象授权以及主题巡游嘉年华、舞台剧授权。
(七) 从附属产业链上的产品或项目来看, 其合作模式和收益来源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合作方式多样化:既有传统广告盈利, 也有节目产品销售;既有品牌授权经营, 也有版权入股分成, 合作方式的多样性表现出湖南广电各业务主体较浓的产业意识。
2.播出平台主导收益来源, 第二季远高于第一季收益:与核心产品同平台播出, 也即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和爸爸在一起》记录片, 其收益渠道仍然与《爸爸去哪儿》核心产品保持一致, 为传统冠名费、合作伙伴广告费等, 不存在合作方收益分成。
3.版权销售及品牌授权行政划拨色彩浓厚:芒果互娱、天娱传媒、金鹰卡通、金鹰报刊社等四家单位获得的《爸爸去哪儿》在游戏、电影、动漫、图书等领域的品牌授权, 以及快乐阳光获得的《爸爸去哪儿》网络播出权并没有严格遵循市场交易原则, 而是更多地带有行政划拨性质, 这也直接导致获得授权的二级主体在进行再次开发时仍然采取授权模式。比如芒果互娱将《爸爸去哪儿》移动互联网领域的IP再次授权给金鹰卡通及拓维信息, 用来开发亲子宝典APP;比如金鹰报刊社将其《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版权一次性整体出售给其他出版商与经销商, 自身不参与到该系列图书的创意、设计、印刷以及出版、发行和销售。
四、跨界产品产业链:《爸爸去哪儿》跨界出击未来可期
当附属产品的扩张发展到平台期, 便意味着下一个价值生成阶段的到来:跨界产品。跨界产品不再做原生内容服务, 而是利用内容品牌、已有渠道和用户群等媒介资源为依托, 去做原生内容以外的延伸服务, 其实就是我们以往所说的“跨行业”发展5。
(一) 咘瓜亲子智能手表:2014年9月17日, 湖南广电主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 由芒果传媒出品、芒果娱乐研发的首款亲子智能可穿戴产品咘瓜手表对外发布, 并迅速引发媒体热议。随后, 咘瓜先后植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台湾站节目以及《一年级》, 通过屏幕右下方扫描二维码方式进店销售, 四季度销量保守预估将突破10万台, 芒果娱乐收益预计达4200万元。至此, 内容驱动产品、品牌推动营销、口碑造就市场, 《爸爸去哪儿》在全产业链开发上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媒体”融合, 也即, 媒介融合内容涵盖传媒业、电信产业、IT行业、电子产业等所有参与到媒介融合中的产业7。基于此, 芒果传媒参与投资并由芒果娱乐联合运营成立了磁石网络科技 (长沙) 有限公司, 主打互联网智能硬件, 预计年内首轮融资3至5亿元。
(二) 《爸爸去哪儿》同款:快乐购试水推出《爸爸去哪儿》节目星爸萌娃的同款产品主题购物项目, 为今后此类产品提前开发运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 《爸爸去哪儿》亲子宝典APP:由芒果互娱授权, 金鹰卡通和湖南拓维信息共同打造的《爸爸去哪儿亲子宝典》10月11日正式上线, 截止至10月15日下午, 该产品累计用户已破11万人, 累计启动271328次, 过去七天活跃用户为88395人, 活跃度96%。亲子宝典面向0—10岁学前儿童, 改编自《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 融入有声阅读、兴趣涂鸦、艺术贴图和疯狂彩图等多项趣味内容, 成人也可以参与, 致力于打造国内第一的明星亲子互动教育移动阅读APP。
至此, 《爸爸去哪儿》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手机屏、电视屏、电脑屏和电影屏, 融合文化、IT、通信、电子的多屏跨界品牌。
五、《爸爸去哪儿》全产业链开发带来的思考
收视口碑双丰收, 全产业链开发一派繁荣, 对《爸爸去哪儿》的赞誉已经无需赘述。着眼当前传媒产业发展路径以及湖南广电改革部署, 却有必要反思一二。
(一) IP产业链开发欠缺主导力, 多受市场推动
回顾自《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产业链开发之路,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这一轮IP开发较多地受市场推动, 较少地体现出研发、策划、主导一种新业态的主动能力。比如大电影是合作者找上门为我们醍醐灌了一顶, 手机游戏是节目播出后才着手运作, 图书出版也是后续接盘。虽然在市场发出需求信号时出击, 比提前部署发力风险要低, 但这也将导致湖南广电在传媒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 较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人才, 且因为过多依赖合作方而未能在产业链开发中实现自有产业人才梯队培养。再次拿大电影举例,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团队与天娱传媒公布《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第一季项目之初, 就有相当多的声音质疑其是否有实力进军电影领域10。而引入蓝色火焰共同出资以均摊前期投资风险, 邀请光线影业参与项目以获得其电影制作与运营团队的支持, 这些都是天娱传媒以牺牲大电影项目部分收益比, 为换得较短时间内低风险推进项目的无奈之举。
(二) 警惕躲在IP资源下乘凉
这一轮IP产业开发过分依赖内容IP, 各业务板块较为缺乏单独的造血功能和独立作战能力。问题在于, 《爸爸去哪儿》这种现象级内容IP可遇不可求, 严格意义上来说, 它并非常态。紧密围绕内容IP作全方位开发, 可以一荣俱荣, 也极易一损俱损。因此, 在战略部署的时候, 一专多元的关联式发展没有问题, 但却要尤为警惕躲在IP资源下乘凉。而唯有解开束缚, 将母体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清算到只剩资本关系的时候, 核心IP资源才会成为各业务板块的特色, 而非全部。
(三) 授权不明, 版权不清
《爸爸去哪儿》IP主体多头授权的问题, 一方面对内集中体现在金鹰卡通与金鹰报刊社对节目附属产品图书领域的开发上, 一方面对外则来自爱奇艺与快乐阳光芒果TV关于《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网络播映权之争。虽然在爱奇艺扬言要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时, 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但却给湖南广电版权运营商上留下了一个不那么光彩的印痕11。从《爸爸去哪儿》版权之争反观, 湖南广电规范版权管理迫在眉睫。
(四) 芒果图书值得评估
金鹰报刊社、金鹰卡通都有参与《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出版, 一方面说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授权不清, 另一方面从金鹰报刊社、金鹰卡通统计的《爸爸去哪儿》图书出版产值来看, 芒果图书空间潜力较大, 可作进一步评估。
(五) 跨界产品难在思维融合
《爸爸去哪儿》全产业链开发充分说明, 能够跨平台生存的不只是电影, 电视节目同样能够玩转跨界, 甚至成为蓬勃发展之产业链条的动力轴心。但是, 由内容驱动产品, 既是电视人的优势, 也是电视人的局限。跨界出击的运作过程中, 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从业者能否将节目内容融入跨界后的新领域的行业规律, 找到内容与平台深度融合的经营模式。只有深度融合, 才能不断满足市场需求8。此外, 对跨界后新领域所需的技术手段的深入掌控, 也往往成为考验电视人能否成功跨界的关键因素。
(六) 粉丝经济意欲何为
所谓传媒行业的全产业链开发, 可以归为一个词即粉丝经济。当前, BAT公司已全面撬开互联网粉丝经济市场, 几大互联网巨头集体染指影视业, 意在打造电子商务和电影电视剧互利共赢发展模式的影视平台, 预计为传统影视业的制作发行带来新玩法12。湖南广电作为打造了中国电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第一批粉丝的省级卫视, 甚至拥有粉丝赋予名称的荣耀, 理所应当在媒体融合时代慎重研判粉丝经济去向并有所作为。
(七) 全产业链开发的逆向思维
谈及产业链开发, 大多会举例如美国衍生品的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 远超电影票房2倍多, 而在国内电影收入的90%至95%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 很多电影的衍生品收入为零13……暂不论国内这一市场空间多大、有无突围路径, 却至少可以逆向思维:从当前基于节目内容优势出发, 有无可能转变为从其他链条环节出发, 推导至核心内容再延伸至其他, 比如由电视节目开发电影、手游, 转变为由电影、手游开发电视节目。
(八) 同一IP产品重复开发应兼顾适度性与创新性
同一IP以相同方式重复开发需兼顾其新产品的适度性与创新性, 而非简单的本体或前例复制。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系列产品为例, 第一季大电影于2014年初上映后最终取得了超过7亿票房的傲人成绩, 堪称跨界开发《爸爸去哪儿》IP的最成功产品项目。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于2015年春节上映的《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最终票房刚过2亿, 仅为第一季1/3。两季大电影票房形成巨大落差的主要成因, 除去2015年同档期相似题材亲子类影片《爸爸的假期》挤占核心市场外14, 大电影第一季的饱受争议, 第二季大电影宣传造势过度透支期待15, 以及第二季大电影本身模式高度雷同于第一季、整体缺乏创新等等, 这些“硬伤”都或直接或间接导致票房严重缩水16。可见即使是强势IP同类跨界产品的多次开发, 亦须避免自我重复, 并在开发过程中节制利用原IP、原同类跨界产品口碑与形象;而跨界IP开发产品自身的创新性与核心品质, 更是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要素。■
摘要:该论文以统计学为基础, 以案例分析法为方法, 全面细致的整理、分析了湖南广电以电视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系列前两季为核心IP所开展的全媒体、全产业链开发、合作、盈收等详细数据;同时以此为基础, 较为深度的分析、讨论了该案例所揭示的湖南广电在大媒体融合背景下向全媒体、全产业链转型中的所取得的成绩, 以及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问题;并希望就此为如今国内大型传统媒体努力探寻的“融合型大媒体”转型之道提供范本与些许启示。
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 篇4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曾说过:“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数字化革命为电视台迎来机遇的同时, 也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新媒体的发展, 毫无悬念地蚕食着传统电视的份额。综合发挥优秀节目的版权价值和节目资料的再利用价值已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突围之路”。为了使电视节目资料在支持节目创作的同时, 进入增值产业链, 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我们将从电视台节目代码“一码到底”的设计思想出发, 共同探讨节目资料综合管理的途径与手段。
1 从节目资料到内容资产的“蜕变”, 必须完善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和评估利用手段
国家广电总局1994年颁布《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定义了广播电视节目资料的行业管理要求。在广电媒体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行业背景下, 节目资料的重要价值愈发突显。节目资料数据库及媒资系统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原来对节目资料的“粗犷”管理所显现出来的不足。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变革促使电视媒体管理者深刻认识到节目资料的战略核心价值以及对节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媒资系统对节目资料深入和全面的管理, 节目资料除了承担节目创作的基本功能, 更有条件变为有形资产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电视节目资料已经从单纯的生产资料“蜕变”为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节目内容资产。
电视台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机构, 一方面要会利用节目资料进行节目创作和生产, 另一方面要加强节目资料的综合管理能力, 实现从“资料”到“资产”的转变。在电视媒体经营活动过程中, 电视节目资料真正成为媒体内容资产应该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广泛的可利用性, 其次是清晰的版权信息, 第三是具备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和销售平台, 使资料的二次开发可再创造价值。电视台媒资系统的建设已经使节目资料在内部的共享使用成为可能, 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为节目资料的二次开发和再利用提供条件, 让节目资料走入市场真正成为创造额外价值的“内容资产”, 是广大媒资内容管理者苦心寻找的创新之道。
2 以节目代码贯穿生产全流程, 为快速形成资产元数据创造条件
2.1 编目是媒资内容管理初期的最有效手段
节目资料的管理者往往面对的是大量离散分布和保存的海量资料。在媒资系统建立初期, 首要任务是不断丰富库存资料, 以时间线和节目线两个维度在库存容量建设上不断扩充, 达到满足节目制作和安全保存的基本需求。这个时候的内容资料有以下特点。
1) 资料来源不统一, 大多以收集离散在编导手中的视频内容资料为最初目标, 来源复杂, 质量不统一。
2) 内容类别较分散, 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大批量的资料收集和提交过程很难快速建立起有效内容管理机制, 只能做到先安全保存、后细化管理。
3) 资料内容管理主要依靠编目建立检索条件, 并通过检索系统实现媒资内容的查询和调用。
4) 管理效率较低。由于节目资料入库以后, 大部分需要靠人工建立检索数据信息, 编目工作依赖第三方人员进行, 对素材内容的拆分和编目过程由于对原始拍摄环境不了解, 造成后期管理效率不高。
在这个阶段, 对内容的拆分、筛选和编目是为后期资料使用者建立查询和检索条件的必由之路。随着资料库存的不断增多, 后期编目人员数量需求大幅增长, 管理负担不断加重。如何找到更好方法, 将节目资料管理从后端逐步引向前端,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必须从电视节目生产的流程和特点去寻找突破口。
2.2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使媒资代码管理模式成为可能
生产型媒资从系统组织结构上来看, 比传统资料馆型媒资系统在对节目和素材的综合管理方面存在先天优势, 主要体现在:
1) 成品节目和素材的关联关系更加直观、明确, 对素材的管理更加方便。
2) 对媒资的管理节点比传统媒资更加接近拍摄前端, 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直接。
3) 制播网络和媒资网络通过全台系统链路实现对接, 节目资料相关版权、管理信息可以直接继承和移植, 大大节省了后期拆分和编目时间, 效率更高。
4) 通过节目编导的参与, 实现了节目资料入库前对主要内容可以完成初级编目和基本信息的录入, 用户对媒资管理的参与性更强, 更有利于后期开发利用。
针对生产型媒资的系统特点, 如果能找到生产型媒资与网络化制播体系之间的联系纽带, 就可以让原本独立的媒资系统整体融入到全台网络化环境中, 变“独立作战”为“多元化管理”, 极大的拓宽了媒资管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为了寻找媒资系统与制播管理系统之间的结合点, 以节目代码的“身份证”方式管理节目和素材的媒资代码管理模式脱颖而出。
2.3 媒资与代码管理模式的探寻与启示
2.3.1 以节目代码管理模式实现播出版节目元数据的快速整理, 推动节目成片播出后尽快形成“内容资产”, 创造节目附加价值
北京电视台从2008年开始逐步进入全台网络化阶段, 首先实现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代码制”管理。“一码到底”的管理方式为综合管理节目相关信息创造了条件。
1) 申报和立项阶段, 通过代码为栏目建立账户。
2) 拍摄和制作阶段, 通过节目代码综合节目文稿、节目相关人员、节目执行方案的过程信息。
3) 审查和播出阶段, 严格记录审查意见、播出安排情况;
4) 播后管理阶段, 通过代码提取节目版权信息, 完成成品节目相关管理信息的完整记录。
节目代码对成品节目的管理能力, 取决于我台节目代码体系的设计思想和管理模式, 通过代码方式在节目制播全流程中对各个节点环节的控制, 实现了过程可跟踪、内容好管理、流程可控制、信息好发布, 对成品节目资料实现快速入库, 为实现节目对外输出与销售的购销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节目代码作为整个节目生产播出流程的主线, 贯穿了节目创作的各个关键节点, 通过在各节点收集信息, 最终达到汇聚播出版节目元数据信息的目的, 加快成品节目发布过程, 减少播出后端处理环节, 促进播出版节目资料更快具备“内容资产”的基本属性。
2.3.2 以成品节目代码管理体系为依托, 探索节目素材代码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实践方法, 形成“成片+素材”的复合型媒资管理模式
生产型媒资的建立, 首先确保了在整个节目生产过程中, 节目相关信息会被快速搜集并以节目元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 为节目的二次开发创建了条件, 实现了媒资系统对节目成片管理的前移, 提高了媒资系统处理成品节目的效率。可否以此为基础, 对节目相关的素材内容也采用代码方式进行管理, 实现“成片+素材”的统一管理, 使成品节目与视频资料成为有机整体, 实现拍摄素材的媒资化快速处理呢?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 相关数据的继承性将加快资料编目效率。
2) 以节目为中心聚合相关资料, 快速实现在同类素材之间建立关联关系, 形成“网状”的节目资料关系图, 加快检索效率。
3) 以素材代码作为节目资料的唯一标示, 方便以节目资料条目为中心开发节目资料对外销售平台, 实现节目资料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目标。
4) 在确保节目资料被完整保存的前提下, 将素材代码与非线编EDL表相结合, 快速实现节目时间线的拆分与重组, 为未来在原节目结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重新剪辑创造条件。
为了实现以代码管理素材的目标, 素材代码一定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1) 方便创建, 在素材进行上载时即以一定规则产生。
2) 与成品节目代码要存在固有的关联关系。通过非线编辑过程实现素材代码与时间线EDL表的捆绑对应关系, 进而在最终形成故事板时间线的同时, 建立起节目成片EDL表与素材代码的关系, 将成片节目与每一条素材片段联系在一起。
3) 符合目前媒资内容四层编目的基本规范。由于素材的采集过程具有很高自由度, 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应首先定义内容的层级, 素材代码也要与之匹配, 形成片段、场景、镜头不同层级的代码序列。
4) 以节目母体为核心, 建立素材代码纵向关系;以后期编目为手段, 建立素材条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素材代码与节目代码的匹配关系确定了本节目下所有素材的归属关系和关联关系, 我们称之为纵向关系。而通过后期编目和数据挖掘, 可以将不同节目的同一类素材建立联系, 我们称之为横向关系。
在以上这些条件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素材代码, 我们可以建立同一节目中素材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往媒资系统的处理形式, 大多以建立素材条目的横向关系为主。通过人工编目和计算机处理将库存资料进行归并、分类, 为检索查询提供数据条件。而纵向关系的建立, 为节目播出后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更科学化, 更高效率的手段。在传统编辑时代, 为了让节目适应不同需求, 我们会制作多个工作版进行保留。工作版往往与播出版的主要区别在于广告的插入、特技的使用、字幕的有无, 甚至是长短容量的不同。一个节目往往要使用磁带或硬盘保存多个版本, 占用大量存储空间。而如果能够在全流程网络中建立素材代码的工作模式, 在大规模素材库的支持下, 对于一个节目仅需要保存不同的EDL表文件, 通过EDL表文件和素材代码的关联关系, 在未来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关联素材汇集成为时间线故事板, 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对节目进行重编和再造。当节目资料真正走入市场成为可再造财富的内容资产的时候, 建立以EDL表和素材代码为核心的素材纵向关系表将会极大的提高节目的二次开发效率和数据集成度, 为开拓节目资源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3 以代码方式管理节目资产为“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升级做好准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媒资系统必将从“管理资料”逐渐过渡到“保存历史”。媒资工作者将不会满足于我们“看到的”内容, 而会将目光最终放在那些“背后的”故事。媒资工作除了要对本地资料进行解析, 更要依赖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寻求资料之间的关系, 将碎片化的资料聚合在一起, 并通过集中分析找到资料所蕴藏的社会学价值, 毫无疑问, 这也将是下一代媒资管理系统的重大使命。依托编码学理论而产生的媒资代码管理理念, 将为下一代媒资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代码管理方式所带来了信息聚合能力, 将传统意义上的节目资料转变为内容资产的构想, 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林宗武, 等.新形势下广播电台内容产业发展中媒资系统的挑战.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5) .
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 篇5
张家口广播电视台经历了多年的前瞻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文件化的制播网络系统, 具有5大节目制作专网, 即新闻网、文艺网、专题网、广告网、导视广告网。2012年底张家口电视台对台内网络系统进行了资源整合, 建成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全媒体业务综合管理平台, 但台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 为避免重复投资, 实现集中管理, 需要对原有的几大非编板块进行资源和设备的整合[1]。
1 非编网系统改造设计必须遵循的几大原则
1.1 先进性
根据张家口电视台的实际情况, 必须要能保证以后的高清非编能接入现有标清非编网, 实现高标清混编, 非编网网络带宽和存储带宽能满足既定需求, 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 确保3~5年不被淘汰, 保障电视台的投资。
1.2 扩展性
台内现有的非编网络系统还是以标清为主, 以及很少量的高清非编, 后续的设备使用肯定向高清非编过渡, 由于资金有限, 不可能一步到位, 那么就要求对非编的存储带宽和网络带宽能实时在线扩容, 不需要重新改架构。
1.3 适用性
张家口电视台原有的技术管理较为分散, 按照栏目分为各个零散的网络, 借助全台网络系统的建设契机, 将对各个零散的非编网络进行技术资源整合, 但业务运营仍以各个栏目部门为主, 保持不变。因此, 网络后台管理和网络架构设计要能适应张家口电视台的具体需求[2]。
2 具体设计和实现
2.1 非编网架构的设计和搭建
目前台内有5个制作网 (新闻网、文艺网、专题网、广告网、导视广告网) , 每个制作网的规模大概都是10~12台, 每个网的建设时期不一样, 所以非编网的架构、硬件配置、软件版本都有区别, 资源零散, 技术维护比较麻烦。如何进行技术整改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板块过多会加重主干的负担, 单个板块规模过大风险系数也大, 同时还要保障台内管理职能的独立, 比如新闻归新闻部管, 专题归专题部管, 彼此没有冲突。
经过和各部门协商, 结合各部门的使用特点, 把非编系统整合成2个制作岛, 与外部数据交互频繁的整合成1个制作岛, 与外部数据有交互但是不频繁的整合成1个制作岛。最后得出的结果为:
1) 新闻、文艺网、专题网合并, 规模在40台以内。共用1个中心存储区, 采用新建存储系统, 后台业务管理对中心存储区分2个组对数据进行管理 (新闻组和文艺专题组) , 独立的数据库管理, 外部数据通过主干的外网和内网数据交互平台, 如图1所示。
2) 广告网和导视广告网合并, 规模在30台以内, 同时建立1条专门的数据交互平台, 可以不通过主干调用直接和外网进行交互。中心存储区采用主备双通道NAS架构, 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 统一的数据库管理, 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整个广告网的整合基本上全部使用了新闻网和专题网的硬件设备, 同时结合自身现有的硬件设备, 不仅增加了数据的安全性, 提高了网络带宽, 还节约了成本。
2.2 设备选型及扩展
经过与多方沟通之后, 设计方案最终定调, 而后涉及到设备的选型问题, 广告网络基本可以沿用原有的设备, 不需要进行设备采购, 主要的重心就在于新闻专题网的存储选型, 具体要求为:
1) 存储空间必须能动态扩展, 后续会陆续的加入高清非编系统, 直到完全替代现有的标清非编, 对硬盘容量的扩容能非常方便。
2) 存储I/O带宽也要能动态扩展, 同时还要保障带宽的稳定性。数据管理和数据冗余技术要能保障自身系统的安全性足够高。
考虑到系统本身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其他兄弟单位的考察, 在广电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两个进口品牌——EMC和NETAPP, 在各大电视台的案例相对较多, 各个厂家集成经验也比较丰富, 对电视台来说使用这两款产品交给厂家集成风险系数也较小, 经过综合考虑, 最终选择了EMC公司的ISILON解决方案, 特点在于:
1) 基于大数据应用, 容量与性能呈线性增长, 完全满足广电的高清化、大容量的需求。
2) 支持横向扩展, 单一文件系统容量可超过15 Pbyte, 吞叶量85 Gbyte/s, 性能超过1.2 MIO/s (兆读写操作/秒) , 处于业界领先优势。维护简单, 扩展方便, 增加节点时间只需60 s, 在后续进行容量扩容的时候可以实时在线扩展[3]。
3) 集群存储技术, 自动在所有节点之间均衡数据, 系统后台根据忙闲程度, 自动发起, 占用很少的系统资源, ISILON IQ X系列技术和系统构件图, 如图3所示。
4) 容错可以实时进行, 可以针对内容重要程度实施分级保护, 即使节点或者磁盘失效, 也能保证系统数据的有效。单个文件管理系统下可以采用N+1备份磁盘阵列备份模式, 即其中一个坏掉, 不影响系统的运行。
5) 采用统一的管理界面, 对系统的管理集合在一个平台, 减轻台内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2.3 ISILON与非编网络后台管理的结合
基于EMC卓越的集群存储解决方案, 本次非编方案采用1个存储中心, 3个存储节点, 每个节点20 Tbyte, 采取N+1数据备份的方式, 实际使用40 Tbyte的容量。根据业务需要, 新闻和专题各划分20 Tbyte的在线存储, ISILON的总背板网络接口为12个, 总背板实测带宽为12 Gbit/s, 分配为2个组, 网络组之间进行平均分配, 组间互不影响, 如图4所示。
ISILON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数据管理接口, 厂家的非编后台管理软件可以无缝接入, 非编后台管理部分除了传统的权限分配、日志记录等功能以外, 还新增了其他模块:
1) 流程管理器
采用节目制作流程定制引擎, 可快速地根据不同客户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定义节目制作流程。通过统一管理门户提供的制作流程管理功能快速定义部门或栏目的专一节目制作流程, 可快速帮助用户实现流程的优化和管理, 例如可增加成片审核流程, 在节目打包合成后对成片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再送播或者送到媒资存储。
2) 智能监测技术
提供对素材黑场、夹帧、幅度超标、响度不一致等现象的智能检测功能, 通过MSC核心中ASU组件对视频音频素材进行分析, 检测出黑场、夹帧、幅度超标、响度不一致等现象, 经过一键修复后确保素材质量达标。
3) 基于“缓存映像”技术非编网络
所谓“缓存映像”技术就是对非编网络的存储和传输采用优化策略和调度, 提高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和增强素材存储阵列的吞吐率, 如图5所示。“缓存映像”技术将中心存储阵列的存储结构实时映射到网络的每台非编上。素材上载到中心存储阵列的同时在“缓存映像”中产生相同的镜像数据。这样既大大提高了现有的网络带宽率, 又解决了素材的备份问题, 每台非编的“缓存映像”都是中心存储的备份子集。
对于相同物理构架的非编制作网络, 采用“缓存映像”技术将使网络实际带宽提高数倍, 不会受到网络构架的限制。
3 总结
张家口广播电视台借这次全台网络的搭建, 成功完成了对整个非编网络系统的整合, 不仅满足了现有需要, 优化了流程, 后续高清非编的入网无须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 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避免了重复投入。在系统设计和规划中, 没有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大资金投入, 而是走出了一条符合电视台自身情况的技术规模, 同时大胆创新, 使用一些新的技术, 为技术发展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要:结合张家口广播电视台实际, 依据非编网系统改造设计三大原则, 首先介绍非编网架构设计及搭建, 其次介绍设备非编网设备选型及搭建, 最后介绍非编网络后台管理。张家口广播电视台借这次全台网络的搭建, 成功完成了对整个非编网络系统的整合, 对全媒体时代下非编网络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全媒体,非编网,云存储
参考文献
[1]高飞, 孙欣然.全媒体生产流程实践和探讨[J].现代电视技术, 2012 (10) :112-116.
[2]王明照.电视台新闻制播一体化网络系统的设计[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6) :67-70.
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 篇6
关键词:佛教旅游文化,地域品牌,数字化,创意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益融合, 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 传播方式日益丰富,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电信、卫星通讯等各类传播工具也波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今天,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形式的生产和接受都要受到体制作用复杂的跨国网络所制约的社会中。”[1]即全媒体时代。在这一时代中, 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经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注重以物质载体为主 (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的文化产业, 到近些年来对“创意产业”的诉求, 都见证了“全媒体时代”视野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全媒体时代, 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如何?
近些年, 古城“大同”实施了文化名城保护复兴工程, 把古城保护改造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让古城重新焕发了魅力, 从而将一座资金密集型的“煤都”努力转变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城市。论文以古城“大同”为例分析传媒时代的背景之下的佛教旅游文化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 大同从工业化城市向旅游城市的华丽转身, 这本身就凸显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文化产业转型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 作为浸染了佛教文化的名城, 大同在打造旅游城市这张文化名片的过程中, 不仅面对着传统的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物质载体难以满足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 也需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 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提升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以此重点发展佛教旅游文化的创意产业。
一、以地域品牌提升佛教旅游文化的附加值
当今,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品牌的建设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兼顾文化的传承性成为地域文化发展的现实之举。自2008年以来, 大同市开始启动文化名城复兴和旅游名都建设工程, 确立了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 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岳恒山为两翼, 以中国大古都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 斥资500亿元, 整体重建保护3.28平方公里的大同古城, 完整再现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山堂水殿, 烟寺相望, 林渊锦镜, 缀目新眺”的佛教圣境和北魏皇家园林的宏阔景象。由此显示出大同市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智慧———注重地域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开发。
“大同”这块地域招牌,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时间维度而言, 大同拥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 曾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第9大古都, 文化积淀深厚, 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里都有体现;就空间维度而言, 大同源远流长的历史足迹铸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多名城、名山、名寺、名窟、名壁。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屹立于大同地区, 享誉中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悬空寺见证着大同古城的历史沧桑;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云冈石窟, 充分体现了“艺术求和, 和而不同”的境界, 散发着千年古城的魅力;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九龙壁在国内也极为罕见;华严寺、善化寺、法华寺、清真寺、帝君庙、纯阳宫五寺一宫等辽代的古寺建筑群, 也显示了古城的文化气场和历史风貌。
大同市政府依托优越的历史条件, 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大同当地的实际情况, 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目标,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优势产业, 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自2000年以来, 大同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九届“中国大同云冈旅游节”以及“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国际剪纸艺术高级论坛”等活动, 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另外, 2009年4月10日, 原创大型音乐剧《天下云冈》在上海世博会演出, 讲述北魏从民族初创到定都大同的历史进程, “表现了鲜卑族在征战中浴火重生, 心灵顿悟, 解开禁锢心灵与思想的重重锁链, 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与魄力开凿出彪炳天下的云冈石窟造像, 最终走向和谐美好的新境界, 走向民族融合的大同世界。”[2]这部展现民族成长的英雄史诗, 让大同走向了世界, 也让世界了解了大同, 从而有力地挖掘了“大同”的深刻内涵与经济属性。
与此同时, 以地域品牌为依托, 提升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和附加值, 使其成为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佛教旅游文化产品载体承载着佛教旅游文化脉络, 传递着文化的内涵, 是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决定性因素。“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吸引物都存在着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 这一层次结构是根据旅游者所感受到的对吸引物的访问冲动来界定的”。[3]故而,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物质性存在成为旅游文化的第一层次, 这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形成时间、存在形态、表现形式等因素的不同,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载体形式多种多样。佛教文化的音像制品、图书、雕塑、装饰品等成为最基本的形式。由于近些年新媒体技术的介入,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形态呈现多样化, 例如讲求声、光、电等要求的现代游乐设施、舞台演出、实景演出等等。但是, 在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处境, 即在全国各地争先开发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热潮中, 标准化、机械化、复制化的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物质载体随处可见, 大同小异。其中, 这些旅游文化产品以静态载体为主, 难以表现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而且, 这些旅游文化物质载体的综合运用程度多停留于简单地拼贴组合的层面, 从而形成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结构性缺陷, 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佛教文化内涵的深层次需求。故而,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 照搬他人, 而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
另外, 佛教旅游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当前, 我国不少地方在开发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主要新建和复原佛教景点, 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以此作为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而进入一轮又一轮的营销事件中。其实, 这些新开发的佛教景点不外乎是对原场景的复原或“无中生有”的一个佛教景点。我们发现佛教旅游景点的“复古热”不外乎是经济发展策略上的一环。古今之争喻于利。凡是打旅游文化招牌的佛教旅游景点, 无不大肆炫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 无不尽其能事, 最终吸引游者到访, 随之门票大增, 财源滚滚。如果只是对佛教旅游文化进行简单的符号呈现, 而对鲜活的佛教文化内涵却缺乏投入的话, 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转型, 不能仅仅依托于佛教文化古迹的复原, 也不是让游客在静态的文化场景中走马观花, 而应当让游客能够在佛教文化的动态氛围中领略到佛教文化所传达出来的脉脉温情与感动, 这才是我们发展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利用多种媒介形态, 塑造多层级的消费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我国互联网的用户规模进行过调查。截止2010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亿关口, 达到4.2亿, 比2009年增加了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 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4]互联网的“超常规”高速发展, 增加了多元化媒介的使用频率, 与此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媒介消费结构。调查数据显示, 因使用互联网, 网民群体减少阅读报纸杂志时间的占了63.2%, 减少听广播时间的占了68.5%, 减少阅读杂志时间的占了66.9%, 减少阅读书籍时间的占了60.7%, 减少收看电视时间的占据了58.7%。[5]互联网成为网民使用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媒介, 上网成为网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日益网络化、虚拟化。因而, 多样的媒介形态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态。
在多数公众看来,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核心不外乎是烧香拜佛、看庙看神。基于宗教性质, 佛教文化长期处于被误解与被扭曲的状态。依据自己的主观经验, 人们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其所呈现出来的表象 (如烧香拜佛) 等同起来。实际上, 烧香拜佛这些传统内容只是佛教旅游文化产品消费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还不是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消费核心。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旅游文化产品的独特性。例如, 大同云冈石窟所负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是众多旅游风景区所不具备的。严格说来, 佛教旅游文化产品的消费核心不应当仅仅停留于烧香拜佛的传统民间消费层次, 而应当在全媒体时代, 利用多种媒介形态, 塑造多层级的消费群体, 加强佛教文化艺术的欣赏和佛教文化的体验, 真正地实现民间传统文化与学者式的精英文化的对接。
有的学者将媒介消费者分为四种类型, 这同样适用于佛教旅游文化产业消费的多层级的消费群体, 即“零群体”、“传统群体”、“信息狩猎群体”、“网络创造者”。前两种群体类型是不用媒介或以传统方式使用媒介的人群;后两类聚类群在社会总人口中逐渐占据主导位置, 人们利用信息的程度和能力大大提高。但与此相对应的是, 人们对日益增长佛教旅游文化的信息需求在以传统媒介的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之间呈现出矛盾状态, “信息狩猎群体”和“网络创造者”这两个群体已经不满足简单地烧香拜佛的层面, 需要获取更多与佛教文化有关的知识信息与欣赏体验, 这也是为何主打“佛教文化”的旅游名城会出现“走出去得多, 走进来得少”的原因之一。[6]
与媒介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改变相关的是拟态环境的重塑。“拟态环境, 也即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7]旅游活动空间的扩大必然会压缩宗教活动的空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会忽视长远利益而不择手段, 从而使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导向性错误。“没有权威的指导和规划, 赶潮风盛, 一哄而起,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以开发佛教景点为名, 行坐收‘香火’钱之实的苗头。还有的地方把开发佛教景点的正常活动, 变成房地产交易, 又为提高所谓知名度, 争搞‘天下第一’、‘天下之最’, 哗众取宠。”[8]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快、成本低, 因而, 依据网络新闻塑造的信息环境、采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虚拟生活环境 (娱乐的消费环境) 以及进行实体消费的现实环境都需要法律的监管, 为多层级的消费群体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说的平台, 也保障了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有效发展。
三、注重数字化技术在佛教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和动态的精神产品, 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大同市在进行文化名城复兴和旅游名都建设工程的过程中, 一方面注重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保护;另一方面, 注重数字化技术在佛教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利用。在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中, 最为核心也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佛教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这种资源的数字化是指以佛教文化产品为主要内容, 以数字多媒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资源的数字载体, 可以说这也是建设佛教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的文化产业的最主要特征。数字化资源不仅包括对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描述和解构, 而且还有对与之相关信息的诠释、对文化背景的还原。公众所看到的不仅仅有旅游风景区的简单呈现与说明, 而且还有基于文本、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的数字化资源, 可以使公众从感官与心理上有着全方位的理解与感受, 可以言说风景胜地本身难以说明的内容, 这种数字化的资源使我们知道向公众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也告诉了我们应当如何传达信息。如果我们将创意产业视为数字化时代的智慧, 那么, 数字化资源将是开启佛教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化道路的一把钥匙。
例如, 山西科技攻关项目———“云冈石窟数字化工程示范研究”, 以第2窟为例, 综合利用古文化遗迹遗物数字化获取技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3DGIS)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对云冈第2窟进行信息采集, 拓展了数字化技术在云冈石窟中的应用, 从而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的“数字档案”, 云冈石窟全面数字化的时代即将来临。经过修复后的千年古佛形态逼真, 这不仅使人们对石窟目前的状况了如指掌, 也能够及时把握石窟若干年后的形态变化, 甚至因自然灾难或人为原因受损, 石窟也可以进行精度极高的修复。[9]全媒体时代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遍览云冈石窟大大小小的佛洞。因为这一项目的最大特点是, 借助数字网络技术, 完成了云冈石窟虚拟空间的建构, 并制作洞窟游览、多媒体展播节目、多媒体展示等内容,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 使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向新媒介时代下图文并茂的多项旅游资源相整合的阶段。另外, 有了数字化技术的参与, 研究人员从有关的文献资料库中, 方便、快捷地查阅、比对和校勘有关云冈石窟的资料, 推动了云冈学术的发展和研究。
在数字化时代, 媒介的消费格局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样化的媒介形态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一方面, 多层级的佛教旅游文化消费群体需要培植, 依赖单一媒介消费的“零群体”和“传统群体”向依赖多元媒介消费“信息狩猎群体”和“网络创造者”转变。与媒介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变化相关的是拟态环境的重塑, 即依据网络新闻塑造的信息环境、采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虚拟生活环境 (娱乐的消费环境) 以及实体消费的现实环境都需要重新塑造, 以满足于日益增长的佛教旅游文化的信息需要;另一方面, 数字化技术的使用, 也成为佛教旅游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全媒体时代, 多样化的媒介形态使佛教旅游文化产业在未来一枝独秀, 必然由传统的文化产业模式转化为创意产业模式, 进入到创意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转引自, 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48.
[2]原创大型音乐剧《天下云冈》汇报演出[Z].http://news.qq.com/a/20090411/000163.htm.
[3]鲍勃·麦克彻, 希拉里·迪克罗.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116.
[4][5]参考自, 马凌, 蒋蕾编.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77.
[6]大同市旅游消费为何出去的多, 进来的少[N].太原日报.2006-4-5 (6) .
[7]参考自, 马凌, 蒋蕾编.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82.
[8]佛教景点发展现状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 1994 (1) .
全媒体全产业链综合体 篇7
报业的未来与出路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提出, 清醒客观地认识报业的未来趋势, 是制定报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并对当前全球报业的基本形势进行了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报业持续大规模萎缩, 亚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基本保持稳定。
唐润华通过统计数据分析, 指出报业在传媒市场中的份额和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将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互联网发展使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发生重大变化, 对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报业萎缩将成为全球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一天必将到来。但是, 唐润华表示:“萎缩不等于消亡, 在萎缩到一定程度后将有一个相对小的生存空间, 报业消亡论未免言过其实了。”
“落实到各个报业媒体上, 其实‘关、停、并、转’四种出路, 选择哪种出路, 则需要报业媒体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对此, 唐润华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 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的报社可以实施转型战略, 从单纯的内容供应商转变为基于信息资源的集成服务商, 向各类用户和受众提供多媒体、多功能、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是向新媒体领域拓展: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及购并、合作等手段, 在保持传统纸媒市场份额的同时, 做大做强新媒体产品乃至产业。另一方面是向其他领域——重点是文化产业——拓展。
第二, 综合实力不够强大的报社力争做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 打造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产品或服务, 争取在细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或者在被强者收购时卖出一个好价钱。
第三, 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特色的报社最后只能关门停业, 现在能够运用两种方式就是延缓死亡到来的时间: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包括社会资源, 争取市场收入以外的经济来源;二是利用包括裁员、再造采编流程等手段最大限度压缩运营成本。
因此, “全媒体”转型, 并不适用于每家媒体, 即便做“全媒体”也不是所有媒体都要做, 而要考虑自身, 有没有实力, 有没有必要, 有没有可能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用户需求是全媒体价值回归的真正落脚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杨溟在沙龙上对“云”、“大数据”、“官方微博”和“微电影”等2012年的热词进行了盘点, 并对传媒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 提出了以下观点。
观点1:媒体往往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想做, 所以产品设计大而全, 全而无当。在微时代, 媒体的产品也要微化。如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服务对象、核心需求和核心功能, 那么这个产品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媒体新产品的开发应该遵守以下原则:用最快速度开发出核心功能发布。传统媒体内部利益关系复杂, 周期过长风险就会放大, 故建议尽量用现成代码框架、开源项目等现成工具, 解决方案尽量简单化,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观点2:用户需求是核心导向, 也是价值的真正回归。创新, 并不是指做别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在现有的应用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再整合也是创新。因此, 技术路线服务于商业模式是根本。
观点3:传统媒体死在信息过滥, 未来内容管理市场潜力巨大, 不亚于内容生产媒体。行业媒体转型具备这样的资源优势, 以数据挖掘、营销成为情报和增值服务商的机会增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监督的功能衰减, 小众服务和行业服务的黏度增强
观点4:活动的O2O全媒体整合营销将成为未来媒体特别是区域媒体的竞争必争之地, 核心在创意能力。媒体具有天然的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是媒体做活动时, 不能单纯依赖自己, 而要学会共赢、共享、共生的思维方式, 改变霸权时代的强势意识。
另外, 杨溟还提到, 行业报在媒体转型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上。行业报的资源和专业性可以更好地做数据挖掘和营销, 行业报可能成为一个情报所, 一个增值服务商, 而传统意义上公众舆论监督的功能会弱化。因此, 行业报在未来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定位进行调整, 从提供大众服务转向提供小众服务和行业服务, 成为内容管理和营销企业。
融时代纸媒的“深度生存”
在沙龙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女士结合事例, 为在场嘉宾和观众生动地展示了融时代新闻生产发生的几个变化:
1、“手机记者”新应用改革专业化生产;
2、“全民评论”革新舆论引导;
3、由于信息的云端存取, 用户在云端获取信息的时差接近于零, 导致媒介的竞争方式“独家报道之争”转向“独家阐释之争”;
4、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改革深度报道的写作方式, 对交叉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记者使用“全息影像”的采写方式, 人和事件可以得到更加立体的呈现;
5、移动时代新闻的“结构化数据新写法”;
6、专业人士的非专业化操作。
据此, 栾轶玫提出了融时代纸媒的五种生存方式。
一、深度生存。纸媒的优势在于深度, 在“融时代”, 纸媒要做深度势必要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比如, 互联网在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冲淡了信息的可信度, 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性的优势对这些消息去伪存真、证实辩伪。
二、观点生存。纸媒要从追求“独家报道”转向为追求“独家阐释”, 做一家有观点、有态度的媒体。
三、形象生存。在这样一个符号化、碎片化的时代, 形象对于媒介尤为重要, 如何树立一个独立、独到、独家且一脉相承的形象, 对于媒介的营销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四、时效生存。从前, 为了保证母媒的首发优势, 媒体在得到新闻之后第一时间选择在母媒上发布, 而新媒体方面则被许多新闻类门户网站抢占先机, 如今, “在新媒体做时效, 在母媒做深度”成为了很多媒体的选择。
五、真实生存。在这样一个“人人手中有话筒, 人人手持摄像机”的时代, 记者不但要强调身历其境的报道, 更重要的是调动现场UGC提供更多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到报道中, 使得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全面, 树立媒体公信力。
此外, 栾轶玫还特别提出“新新闻标准”。先前纸媒做深度的侧重点在于“why”与“how”, 而在目前“用户为王”的时代下, 需要更加关切受众的“feel“。
《汽车族》发行人、总编辑
聚焦价值链下的《汽车族》全媒体
《汽车族》发行人、总编辑孙刚女士, 以一个哲学家与小男孩的故事作为引子, 引发在场嘉宾和观众对全媒体的思考。那就是, 纸媒做全媒体必须返璞归真、回到自身, 整合、优化媒体现有的资源, 使资源产生价值达到最大化, 才是全媒体价值回归的核心问题。
在沙龙上, 孙刚以三个趣味与哲理兼备的句子, 结合《汽车族》自身的实践和发展情况, 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穿了马甲的蛇做不了千年龟。”
在做新媒体的前期,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做新媒体、全媒体, 但大多数都是换汤不换药, 所谓“新媒体”只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用新的媒介方式呈现给大家而已。投入很多, 却陷入了“花了这么多的钱, 没有跟上新媒体的步伐, 反而成了鸡肋”的迷茫之中。
面对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新型媒介形式, 传统媒体还是要把目光聚焦在自身的核心价值上, 从“一股脑儿地做加法”逐渐转变为“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做减法”。
“王的盛宴仍在继续, 问题是, 今天的王是谁?”
在媒体市场化的今天, 要找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孙刚在回顾来路时感慨道, 《汽车族》在做了很多具体产品之后才摸索出“先做企业的定制式服务, 使新媒体部从一个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这样一条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如果能更地树立盈利模式意识, 可能会做的更好、走得更远、更加可持续。
“上帝已经改变了约会地点, 我们还要在原地等待吗?”
当前, 媒介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之而变的是受众的思维、生活、生存方式, 媒体的理念只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谋求生存和发展。《汽车族》将自己定位为“汽车以及相关产业价值链上的服务机构”。目前《汽车族》从网站、移动客户端、线下活动、赛道方面均实现了盈利。孙刚认为, 全媒体不应该仅仅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概念, 资源优化整合能够为纸媒带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利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理事长
全媒体价值回归之思
今天大伙儿议论的主题是“全媒体的价值回归”。最近, 我借到西南地区参加两个会议的机会, 与各地报社的同仁有所接触, 给我总的印象是, 今年报纸的广告明显下滑, 新媒体又赚不到钱, 一些人对全媒体的“价值回归”产生了某些困惑。
几年来, 报业在建设新媒体方面作了许多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投入也不少, 除了少数略有盈余外, 多数还见不到经济效益, 靠传统报纸的收入来买单。有人会说, 社会效益还是蛮大的, 确是这样, 但要知道没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无论是做得成功的也好, 部分成功的也好, 甚至失败的也好, 都需要冷静地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路, 思考一下我们的经验教训在哪里, 以利再战。
我个人觉得, 最大的障碍还是个观念问题, 我们一些长期做传统媒体的报人, 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被打上了太深的烙印, 往往容易用发展传统媒体业务的思维和做法去建设新媒体, 以为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新媒介上就成了新媒体了。就拿户外触摸屏来说吧, 我曾见到过多个户外显示屏系统, 大多仅仅是块显示屏而已, 展示的内容主要还是报纸的新闻信息, 运行的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我播你看”, 做了一阵子, 就没有后劲了。最近, 我在云南看到了一个户外显示屏系统, 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他们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媒体搭台、厂商唱戏的做法, 将显示屏当作一个互动平台, 吸引合作者在上面做内容和服务, 以实现互利双赢;他们不仅展示新闻信息, 还提供老百姓所需的衣食住行娱等各种信息, 而且利用交互功能介入电子商务活动, 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这个系统现已发展到了3000块显示屏, 并且已开始实现赢利, 目前他们正在向6000块显示屏的目标努力。你看, 同样的屏幕和技术, 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产生的效果就很不一样。
再一个问题就是要树立技术为先的理念, 重视技术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 技术在报业处于为新闻报道提供保障服务的“配角”地位;现在, 许多报人特别是报业领导开始认识到技术对主体业务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 但在行动上还跟不太上。技术与业务的紧密结合是新媒体的特色之一。要做好新媒体, 不仅需要引进、采用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 还要将先进技术与用户需求、赢利模式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并以提高效益并实现赢利为最终目标, 不可为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 更不可花钱买吆喝。在这方面, 往往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做得比较好, 因为它们没有退路。
还有一个时机把握的问题。未来学家保罗·萨弗的“三十年法则”告诉我们:历史已经证明, 一种新的理念和技术产品完全渗入社会和文化, 一般需要约三十年时间, 第一个十年, 兴奋、迷惑;第二个十年, 潮涨、潮落;第三个十年, 成熟、推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正确把握新媒体现正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 既不要当“技术的近视者”, 也避免当“狂热的超越者”, 而要当冷静的探索者。对于正在探索中的新媒体项目, 看准了的, 该出手的就出手;看不准的, 该稳住的要稳住;花钱买吆喝的, 该收手的也要收手, 努力做到进退有据。
最后说一点, 现在大家都在说“全媒体”, 其实“全媒体”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 更不应该成为每个媒体奋斗的目标。不要刻意地、一味地去追求“全”, 还是应在分 (分众) 、特 (特色) 、专 (专业) 、深 (深度) 上下功夫。什么都做, 可能哪一个都做不好;做出特色, 也许能杀出一条生路来。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
把走“宽”的路走“深”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白俭成结合中电传媒的一些情况, 道出了中电传媒从转企改制到转型发展的心路历程。2006年, 中国电力报社在行业报中率先进行转企改制, 2011年完成了改制, 现在更名为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原来我们做的比较‘宽’。酒店、房地产、文化艺术品投资、电影等这些传媒界比较‘热’的领域和事物我们都考虑过, 其中一些也做过。”
“电力报之前的战略是‘尽快地走向社会媒体’, 然而经过了五、六年的调整, 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狼’更多了, 而电力报还是一只‘羊’, 所以我们决定不往‘宽’走往‘深’走。”白俭成补充说:“不久前, 我们在董事会上决定关掉7个项目。”
“从去年年底开始, 中电传媒开始考虑自身发展的转型战略, 现在的战略目标是要做‘电力能源公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从实际出发, 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 围绕电力能源行业我们还能做什么?我认为, 新媒体是好事, 一个项目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经济效益, 能否盈利才是报社做新媒体的首要标准。
《参考消息》副总编辑
新媒体:不做是等“死”做错了才是找“死”
在沙龙上, 《参考消息》副总编辑范伟国对报刊做新媒体“不做就是等死, 做就是找死”这个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同意前半句, ‘不做就是等死’”范伟国说:“正视报刊市场的现状, 会发现所有的报纸目前都呈现下滑趋势。”究其原因, 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影响, 改变了人的许多生活习惯包括传统的读报方式, 这直接对报刊零售市场造成了冲击。因此, 面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报刊需要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加适合他们的信息平台, 新媒体是一定要做的。”
再看后半句, “与其说‘做就是找死’, 我更倾向于‘做错了就是找死’这个说法。”范伟国说:“新媒体一定要做, 关键是怎么做。很多报刊做网站, 只是单纯把报刊内容全部提供给网站, 既没有盈利, 也没有可持续性。”所以说, 报刊做新媒体, 还是应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 形式要变、手段要变, 更重要的是内容要变。
总而言之, 报刊在发展全媒体的时候, 大而全未必就是光明大道, 做出自身特色才是根本。报刊全媒体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核心竞争力上。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数字媒体业务部咨询服务总经理
全媒体实践的路径探讨
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媒介纷飞的时代, 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媒介弥漫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身处其中, 主动地被动地、自觉地不自觉地接受各类信息和资讯的问候与互动。尤其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后, 本来视为垃圾的生活碎片时间, 经碎片化信息传播工具的点拨, 成为抢夺眼球战争中的黄金时间。社会化传播中, 我们每个人既是接收者, 又是传播者, 使得信息传播的路径越发难以循迹, 传播速度惊人, 释放着巨大能量。
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传播方式, 就是非结构化数据的传播, 已经成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重要的信息载体, 比如微电影、微博中使用长微博图表、动漫等形式, 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在品牌创意传播、观点资讯表达方面带来了清新的展现, 其中蕴藏着产业化的能力和前景。同时, 非结构化数据也是“大数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研究对象。
新的传播形式拓宽了传媒渠道, 改变了媒介产业链, 媒介边界逐渐消融, “全媒体”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应用。从2007年的“全媒体”概念讨论期, 到2011年, 以南方日报、现代快报为代表的传媒企业构建了新型全媒体产业链、实现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 报业的全媒体已经进入了实践期, 相关业态初露锋芒。如图1所示。
全媒体传播与营销是传媒的价值落地点
1) 解读全媒体
对于全媒体及其业态的定义一直以来业界各有见解,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 全媒体业务实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从外部的传播介质上, 如何根据自身定位、资源与实际能力, 适应目标市场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 构建适合对路的传播媒介产品布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是简单的全媒介堆砌, 也不一定是全产业链的大包大揽;二是从内部的运营机制上, 全媒体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运作理念和工作制度, 如何打通各种介质产品之间的协作壁垒, 如何结合客户需求制定内容策划, 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流程以降低媒介产品单位成本。继而打造传媒与用户之间传播与互动的最佳实践, 营造传媒创意生产与客户互动相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然后落地到具体的经营模式上去, 最终实现价值回报。
全媒体是一个理念, 也是一个过程, 我们期望能够通过全媒体实践路径的探讨, 帮助报业伙伴找到一条通向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传媒融合之路。
2) 全媒体传播和营销是全媒体价值落地的着力点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格局下, 传媒机构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力是立身之本, 策划、运营、营销能力则是强媒之路。如果对一个传媒机构进行考量, 无论是党报、都市报, 还是财经报、周报、杂志等, 喉舌作用和市场回报是两个主要的考察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在传媒传播力、影响力、互动力上得到价值体现和公信认同;而全媒体营销的开展与深化, 则改变以往单纯靠版面广告的赢利模式依赖, 促使媒体对全媒体整合营销的策划、运营能力上的提升, 从而在与各类外部媒体竞争时, 增强自身的客户吸引力和赢利能力, 创建全媒体架构下的营销新局面、新发展。如图2所示。
3) 产业边界消融, 经营格局发生变化
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催生网站、网络电视、移动APP、手机报、OTTTV、微信、微博等层出不穷的新的媒介形式, 拓宽了传媒渠道, 改变了媒介产业链和产业环境。原有的媒体边界正在消融, 报业、广电、出版等传媒集团纷纷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把新媒体纳入自身的经营格局。因此, 报业转型不仅要跳出自我的局限, 直面市场化新媒体公司的挤压, 也要与传统广电、出版比产业升级、市场争夺的速度。全媒体转型, 不是报业一个人在战斗。
全媒体业务实践的实施路径
1) 实施路径概述
根据企业变革实施的一般思路, 我们认为, 全媒体业务变革的实施路径需要从5个方面展开:从全媒体战略及业务模式的确定, 到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的重塑, 从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的制定和设计, 到企业文化与业务培训的开展与实施, 以及全流程I T服务与项目管理, 涵盖了全媒体业务转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是一个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一个链条, 贯穿始终, 践行全媒体业务变革的战略思想和管理思路。如图3所示。
全媒体战略是一面旗帜, 是企业所有目光和资源所聚焦的地方, 也是企业愿景与信仰, 指引着传媒企业符合自身的终极目标和发展方向。全媒体业务模式是行动纲领, 在业务模式规划中, 提纲挈领地描绘出全媒体业务开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与路径, 并指导各业务单元形成自己的作业手册。
我们根据服务报业的经验, 以及结合传媒融合的发展, 围绕报业全媒体业务, 有4大业务区块需要协调开展, 包括:全媒体内容生产、多形态媒介经营、全媒介产品营销、全通路客户管理等四大方面。传媒机构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模式的规划需要及行动步骤安排, 制定相应业务发展布局。
在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重塑一块, 要打破原有以版面资源、功能区隔为导向的机构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整合全媒体融合生产、融合产品包装、以及客户互动的需求, 需要向以产品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形式转变。变革后的组织架构, 没有报、网、新媒体的条块区隔, 实现“以事件为中心”的全媒体报道模式, 以及内外互动的正反馈信息沟通机制。
在这里, 全媒体内容采集可以理解为信息收集与交互的汇聚点, 内容编辑更像是一个产品中心, 负责策划、包装等。视觉中心责任在于, 如何改善用户界面、如何提升客户体验等问题。技术角色负责大数据下的挖掘、项目管理以及日常的IT运维活动。
应该说, 报业向全媒体传播转变的直观表达, 就是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从以前单一的媒介管道和单调的表现形式, 到利用多种介质和新媒体互动的特点, 让我们的媒体产品和媒体品牌更吸引人、更抓得住人。因此, 在流程梳理与设计上, 建议以业务模式规划中的媒体品类与产品定位为依据, 重新构建符合上述要求的业务流程, 以及角色划分与职责定义。
在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上, 可以结合具体业务模式规划安排, 结合媒介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 设计出合理的位置空间安排, 真正降低全媒体业务转型后的沟通和协调的成本。
推荐的办公环境改造是轴辐式设计, 这个模型最初是用在航空运输领域的设计, 设置中心化的交换区, 实现高效率的物流交换。将这种模型应用在全媒体协作平台的办公环境中, 恰到好处地解决了物理空间上协同作战的难题, 最大化降低了沟通成本。
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是业务顺利发展壮大的保障, 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 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与考察等措施, 改变与提升经营观念, 强化危机意识, 为全媒体业务转型多做热身, 结合自身业务, 放低身段去考虑全媒体格局下的变革或改良。
2) 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全媒体业务变革的落地, 离不开对IT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全媒体管理思路的执行, 必定要依赖一整套IT信息平台的支撑与保障。如果在业务变革的初始, IT服务角色尽早参与, 则能更好地协助决策层, 对前面提及的四个方面内容, 进行全面的调研、梳理、沟通、确认, 制定出一个方向明确、操作可行的实施方案, 做到路径明确、结构清晰、有章可循、有据可凭。因此, 以全流程的IT服务与项目管理为基础, 以IT业与咨询业的一般管理咨询思路为指导, 结合行业经验积累下来的方法论, 将是全媒体业务实施的全程信息化保障。
综合分析若干项目实施案例, 以及结合IT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成熟应用模式, 我们提出了“标准+架构”的全媒体IT支撑平台的工作方法论, 用来指导我们全媒体IT设计与布局。
这个方法论是以标准和规范为核心指导原则, 以业务架构为驱动, 统筹考虑与借鉴业界成熟的云计算、软件服务化SaaS、架构平台化、敏捷开发、大数据处理等诸多先进技术理念与应用模式, 实现IT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架构的先进设计。
在应用架构设计上, 所遵循的标准规范是CNML和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这个标准规范是业界共享并达成共识的成果, 是保证应用架构开放性的基础。全媒体IT架构真正实现平台化总线化后, 未来可以根据全媒体业务发展的需要, 随需应变, 支持新业务快速及时、平滑无缝的上线应用。我们建构的全媒体平台将真正成为一个无边界的信息流平台, 实现业务系统相融共生, 和谐发展。
实施路径是全媒体最佳实践的保障
在传统的报业信息化建设中, 由于大多都是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出版工具的计算机化, 因此, 我们在“告别铅与火”“告别纸与笔”的历史变迁中, 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一来是因为外面没有强敌, 没有遭遇行业巨变的压力;二来是系统确实带来个人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提升, 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而如今在全媒体业务变革的实践中, 我们遇到的不是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而是重新梳理新的传媒生产关系的问题。除了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的剧烈变化与严酷现实, 以及内部经营压力的困扰, 加上体制机制的束缚与既得利益的阻挠, 如何跨越与变革, 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媒体业务转型之路, 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路在脚下, 亦须方法。我们认为, 五个方面的抓手, 即从全媒体战略及业务模式的确定、到组织架构与流程梳理的重塑, 从考评机制与办公环境的制定和设计, 到企业文化与业务培训的开展与实施, 以及全流程IT服务与项目管理, 是一个合理的可预期的全媒体业务变革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