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集群

2024-10-22

全媒体集群(共4篇)

全媒体集群 篇1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往年相比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

网络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并导致报纸原有的读者对报纸的依赖度降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促使我国传统报业集团开始思考转型之路,全媒体、多元化成为国内众多传媒集团的共同选择。

一、“全媒体”的内涵

“全媒体”并非我国首创,它由国外的“媒介融合”理论演变而来。我国的报业全媒体转型方兴未艾,在此之前,国外媒体就已经掀起了一场媒介融合浪潮: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台与网站融合为一体,一改过去媒体线性、单一的采编模式,采用开放式办公,将所有媒体工作人员集中在一个圆桌上统一部署;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将原先独立的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国外著名大报的变革给予我国报业以启发,且伴随新媒体的日益强烈的冲击,以南都报社、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内传统媒体也纷纷加快了全媒体转型的步伐。

然而,什么是“全媒体”?如何界定“全媒体”的内涵?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比较流行的有媒介形态说、媒介运营说、媒介整合说等。

上海交通大学姚君喜教授对全媒体这一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从广义上看,全媒体即对媒介形态、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上看,全媒体是立足于现代技术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的形态、传播渠道和方式、媒介营销观念、媒介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1]纵观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战略,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整合性运用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而媒介运营模式和媒介营销观念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在媒介营销方面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以南都全媒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南都全媒体集群——我国报业转型排头兵

国内传统报业从2006年开始试水全媒体,从不同角度创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推出4I战略,[2]实现在无线、宽频、户外等新媒体通用领域的完整布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建立崭新的“全媒体框架”,按照媒体的内在传播规律制作和发布新闻作品,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实现“报纸社”到“报道社”的转变;2011年1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成立,通过整合旗下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华西手机报三大子媒体,全力打造一个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媒立方”。可以说,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转型“百花齐放”,然而,目前这些全媒体转型还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融合,从整体来看,我国报业的全媒体转型尚未形成气候,仍处在酝酿和摸索阶段,“全媒体”对大多数报业集团而言仍是新生事物。

南方都市报在传统报刊行业一直处于龙头地位,其卓越的办报能力与影响力为业界有目共睹。正是基于原有的积累和资源,2009年,南都报系提出了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这一战略,[3]并取得了一定成功,成为国内报业全媒体转型的佼佼者,进而成为业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笔者通过对南都全媒体转型实践的观察分析,梳理出南都全媒体集群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跨区域办报

跨区域办报在国内报业中不算新鲜,早在上世纪90年代,跨区域办报就成为国内纸媒发展的一个战略途径。标志性的一个事件是,2003年11月11日,南方都市报社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2006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布《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提出报业要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鼓励资金、人力充裕的报业集团跨区域办报。

跨区域办报就是在更大的区域内,组建一个更大的报业集团,强化自身品牌,扩大报业集团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资金、人力的市场重组,最终实现利润的增加。作为跨区域办报的先行者,南方都市报一方面在集团内部创办子刊,形成南方都市报报系;另一方面,南都与其他地区的传媒机构合作,积极尝试跨区域办报。南方都市报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合作改版的《云南信息报》就是跨区域办报的一个成功典范。

跨区域办报为南都开辟并巩固了一大批新读者群,进一步增强了南都的影响力,从而为全媒体集群的构建拓宽读者市场,为跨媒体和跨行业业务确立市场立足点,强化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媒体集群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跨媒体合作

网络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传统报业不可能闭门造车,像过去那样把目光停留在纸媒这一单一媒介领域显然是不可行的,未来的媒体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消失,任何一种纯粹的媒介形态都将不复存在。

全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以及媒介信息的共享。早在2009年,南都就与广东电台的新闻台合作,迈出了试水广电领域的第一步。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南都与广州电视台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亚运报道。此外,2011年,南都利用都市报娱乐版这一优势版块,携手珠江电影频道,联合推出首档原创观点型娱乐节目《花港观娱》,《花港观娱》在珠江电影频道开播后,在业界和观众中引起不小反响。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新媒体的多元张力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媒体旧有的生产方式,以往传统媒体所倡导的“内容为王”的生产理念,已不再是必胜法宝,产品和渠道的价值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南方都市报从2005年开始介入互联网,成立了自身的门户网站南都网,实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更新,在互联网领域占得先机,并试图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领域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媒体话语权。

手机、i Pad等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作为受众的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移动终端用户的剧增,为传统媒体开拓了盈利空间。南都自2009年起,先后推出了可供用户免费下载的南都i Phone阅读终端、“南都报系阅读器”i Pad应用以及“南都Daily”新闻客户端,“南都Daily”新闻客户端在当年的“App Store年度最佳应用排行榜”上荣登报刊杂志类推荐首位。[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都全媒体集群运管委总裁、南方都市报总编辑黄常开透露,2012年,整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收入已突破2.5亿,南都全媒体集群非报纸类广告的数字业务和增值业务收入初步统计可达到1.7亿元左右。发力互联网,抢占移动互联网战略高地,是南都全媒体集群在国内众多试水全媒体的报业中有不俗表现的关键原因。

(三)跨行业拓展业务

“跨行业拓展”被定性为南都全媒体的升级战略,通过向媒体外行业的拓展,打造品牌增值业务,实现传媒行业之外的新行业的产业增值。近年来,南都全媒体集群的跨行业拓展主要有以下表现:成立汽车、房产、视觉、经济等研究院;主办或承办各类讲座、盛典活动;与高校共建校园培养基地等。

众所周知,传统报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广告收入,尤其是汽车、房产等重点行业的广告,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主要收入来源将继续延续。因此,南都成立自己的汽车、房产、经济研究院,为全媒体重点广告领域创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在宣传自身传媒文化的同时,也解决了广告创收问题。

可以说,跨行业拓展这一战略既可以从更多渠道锁定更多受众,提升集团品牌的人气,实现品牌创收,同时,又可以解决目前国内报业盈利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5]通过跨行业拓展,有利于整个全媒体集群突破本行业束缚,更加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发展。

三、由南都全媒体集群延伸的几点思考

面对日益兴起的新媒体,我国传统报业的全媒体实践方兴未艾。南都全媒体集群是这一转型过程中较为典型和突出的媒体案例,综观南都全媒体转型实践,笔者有以下思考与总结:

(一)全面考量报业集团能力构建全媒体平台

我国传统报业发展不平衡,传媒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参差不齐,构建全媒体平台并不是所有传媒机构都能做到的。南都全媒体之所以能构建自身全媒体平台,顺利实施全媒体转型各项战略措施,很大程度得益于南都报系的原有积累。

对于一些能力有限的地方媒体,是否也要构建自身独立的全媒体平台呢?笔者认为不尽然。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播内容的控制与平台以及渠道的控制这两者的分离。[6]全媒体化的过程是每个媒体必然经历的,这点不容置疑。但是,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可以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等合作完成,通过产业重组和流程再造来弥补最初产生于传媒业之外的平台和渠道的技术难题。因此,对于一些自身能力有限的报业集团大可不必把目光聚焦在搭建全媒体平台上,而应该怀着合作共赢的心态寻求其他更好的实现全媒体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二)精心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

全媒体时代需要有全媒体意识的从业人员。南都自2010年3月起,即着手组建音视频部,并培养专门的出镜记者和主持人,专门从事音视频创作。在南都,评论部的评论员既可以是报纸评论版的供稿人,同时又可以担任南都网“全评论”视频节目的主持人,从而基本满足了全媒体集群对人才的新需求。

全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是适应全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媒体从业者大而全的技能本领并不意味着放弃“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记者编辑的全媒体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新闻题材时能有所判断和选择,在全媒体报道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

(三)走多元商业模式

能否盈利是报业全媒体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检验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认为,全媒体是“综合媒介——细分媒介(专业化)——融合媒介”的过程。当前,我国媒介在“细分”这一步还不成熟,整个媒体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没有完全建构。[7]南都全媒体集群虽然在新媒体盈利方面有所成就,但其具体盈利模式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面对此种媒介基础环境,全媒体集团不妨借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尝试信息服务、购物、广告等多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南方都市报在App Store的不俗表现给予报业同行的一个启示就是,无线移动终端将是未来媒体拓展盈利空间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急需转变观念,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四)宽松的政策支持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许多新的复杂问题,过去“条块分割、分头管理”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媒介变革。南都全媒体集群立足广东这片开放的热土,有南方人“敢为人先”的魄力和眼界,因此南都报系能在短短十几年里成长为报业旗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报业期待更加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相关政策支持。今年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撤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这一决议也许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吹响了号角。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3-16.[2“]4I”战略即i-news手机报、i-mook网络数码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3-16.[2“]4I”战略即i-news手机报、i-mook网络数码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

[3]南都全媒体集群的整体战略思路是:首先做大做强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通过实施南都跨区域办报这个基础,确保优先做好跨媒体集成这个核心,尝试拓展跨行业业务这个延伸,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全媒体运营.——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09(13):21-26.[3]南都全媒体集群的整体战略思路是:首先做大做强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通过实施南都跨区域办报这个基础,确保优先做好跨媒体集成这个核心,尝试拓展跨行业业务这个延伸,力图实现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的跃升,构建起南都“全媒体集群”,真正做到“南都,无处不在”,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全媒体运营.——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09(13):21-26.

[4]许成均,林肇生“.南都Daily”——用探索触摸未来[J].中国记者,2012(1):110-111.[4]许成均,林肇生“.南都Daily”——用探索触摸未来[J].中国记者,2012(1):110-111.

[5]王超水,戴仲辉.探析南都报系的全媒体经营之道[J].新闻天地,2011(2):73-74.[5]王超水,戴仲辉.探析南都报系的全媒体经营之道[J].新闻天地,2011(2):73-74.

[6]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6]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

[7]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4):81-87.[7]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4):81-87.

全媒体集群 篇2

摘要

电视媒体是中国覆盖最广泛的媒体,电视可谓最有观众的媒介了,据调查我国电视机数量世界第一,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关键词:传媒现状;网络电视;全媒体;营销策略

一、我国传媒行业和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我国传媒行业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约为5440亿元,较2007年增长13.1%。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6%,达到6300亿元。

从传媒产业的分类看,传媒产业涵盖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以及广告等多个行业,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新媒体是目前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

(二)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

2009 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行业逐渐进入质变阶段。《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开文化传媒行业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大型传媒集团,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从细分行业来说,出版、有线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有线网络的省网整合都限定在2010 年底前完成。政策导向与行业自身发展都迫切需要传统媒体打破区域垄断、跨地区、跨媒体整合资源,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型媒体集团。另一方面,以网络游戏、动漫娱乐、影视制作为代表的新媒体生机勃勃。这些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媒体产业都受惠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增长前景。

(三)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视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从政治化走向平民化,从新闻报道转为新闻解读与深度分析。进行差异化的电视媒体定位成为新的趋势,如浙江卫视和广东卫视的“财富”定位、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定位、江苏卫视的“情感”定位、广西卫视的“女性”定位、湖南卫视的“娱乐”定位、东方卫视的“体育”定位等等,同时符合各地方特色的活动营销逐渐被我国各级电视媒体所重视和应用。

在网络化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产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以内容建设单脚跳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网络电视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电视网络化和网络电视化的必然结果,它将对传统电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的格局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加速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交互融合。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视媒体绝对是主流媒体之一,它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现在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了解并整合网络的优势,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改变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二、全媒体的概述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形式日渐多样,视频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用户体验,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电视、看报纸、玩微博等等,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竞争的同时,媒体之间也不再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所谓的全媒体,就是指媒体机构及运营商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

简单说,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图、文、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三、经营策略分析

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全媒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都在为三网融合做着积极的准备,融合以后互联网拥有制作视频的牌照,广电网有了通信的资质,电信网涉足视频和互联网领域,这种情况下,视频的制作不再是电视媒体的特权,互联网和电信网也可以参与其中,在传播的渠道上,互联网对于视频传播已经占有先发优势,电视媒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之竞争,值得思考。作为电视媒体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准备,应对挑战。

(一)实施全媒体战略

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今后竞争的态势,全媒体战略有助于解决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问题。

1.全媒体的实施

“台网互动”模式是目前电视媒体全媒体战略实施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电视媒体依托自己特有的资源开办网络电视台,实行资源共享,创新了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开拓了接触受众新渠道的同时又增加了广告收入。

2.节目内容建设

电视媒体立足的根本是视频节目,要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就要丰富节目的内容,在节目内容上深挖掘,出精品。第一,两个平台的建设,即“节目内容平台”和“互动参与平台”。节目内容平台的建设增加了节目的数量,同时也使节目内容具有了多样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互动平台的建设能够使观众和主持人(媒体)有及时的交流,能够使媒体最快地了解观众的想法,改进自己的节目,解决以往电视媒体互动性不足的缺点。第二,节目的定制化。网络视频与传统的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节目的定制化,即可以点播和回看,这一点互联网是占有明显的优势,电视媒体的节目通过三网融合也可以实现定制化的收看,弥补这一不足。第三,提高节目质量。互联网与电信网都有了制作节目的牌照,电视媒体为了确保优势地位,节目内容方面就要给予足够重视,丰富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才能富有竞争力,抓住受众的眼球,减少观众的流失。

3.为多种形式终端提供内容

传统的电视节目受到接收终端的限制,只能通过电视机来收看电视节目,如今,由于各种媒体的竞争加剧,了解新闻和收看电视节目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机,如通过网路等媒体、手机等同样可以收看到视频内容,这就导致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依赖的程度明显减弱,为了保持电视媒体的竞争力,电视媒体应该主动做出改变,在渠道上尽可能的贴近受众,在内容上也要制作出适合各种渠道播放的视频内容。

(二)拓展盈利模式

1.广告

广告作为电视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观众数量被大量的分流,观众的视线在哪里广告就投放在哪里,企业在投放广告时有了更多选择,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额度明显减少,为了保持广告收入的持续性可以做如下调整。

(1)巩固传统的广告形式

传统的广告受众不喜欢原因很多,如广告粗制滥造,缺乏审美,影响收看节目的连续性等等,为了吸引观众有限的注意力,获得观众的好感,应该加强广告的审核,提高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给观众美的享受,让观众不再逃避。

(2)开发定制式的广告形式

由于三网融合的技术逐渐成熟,IP电视和手机移动电视使用人数的增加,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会逐渐普及。IP电视和移动手机都是固定对应着一个或是几个特定的观众,他们每天的收看习

惯和收看的内容都能够准确的通过电子手段反馈到视频播出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每个IP或手机相对应特定受众的偏好,企业的广告根据观众近期的需要或者偏好来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的效果会更加有效。这种形式的广告能够吸引企业加大对电视媒体广告投放额度,保持电视媒体广告收入稳定持续的增长。

2.零售

电视媒体拥有制作视频节目的资源,通过自制的电视节目可以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可以把电视节目出售给其他视频播出机构,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视频网站收看电视剧是观众很喜欢的形式,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插播广告的影响,收看很流畅,但是视频网站很少自己制作电视剧,只能通过购买版权来播放,电视媒体把自己的视频节目做好也同样能够增加收益,湖南卫视自制电视剧的出售就是很好的案例。另外,节目衍生品的出售也是对零售收入很好的补充,《财富故事会》的火热播出之后受到很多创业者的追捧,他们借此又推出了《财富故事会》的书籍出售。

3.付费频道

付费频道的节目个性化强,观众数量有限,但是由于付费频道的节目质量高,特定的观众对于此节目还是有持续的关注度,加之终端形式的多样化,付费频道的节目还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4.购物平台

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消费值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相对于网络购物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看到实物的演示和使用的效果,对于消费者还是有吸引力的,完整的物流体系,都是电视购物发展的有利条件,电视购物平台的搭建能够使电视媒体的收入有新的来源,不仅仅停留在节目和广告投放,更多的参与到经营当中。

(三)构建品牌体系

要用经营企业的思路来经营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需要尽快完善。电视媒体数量众多,竞争异常的激烈,一般家庭有线电视的免费频道在50个左右,网络的入户到家使观众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观众的自主权与决定权电视媒体是无法控制的,我们要想留住观众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让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去主动地寻找我们。

1.找定位

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比照竞争对手定位,同时要结合观众的喜好,确定自己的定位。例如,海南卫视的定位是旅游卫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自己的想法,每天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在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难免会有一种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经常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回到家看看旅游的资讯,看看不曾到过的地方也是一种心灵的放松。旅游卫视正是瞄准这部分人群,定位准确,与观众的需求吻合,而且节目质量也很高,积累了一大批喜欢旅游的观众,形成了很好口碑。

2.树品牌

树立电视台的品牌,形成品牌忠诚。品牌的树立能够培养观众的忠诚度,形成收视习惯。在国内,最早树立品牌的应属湖南卫视芒果台,《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的支撑使湖南台奠定了娱乐江湖的霸主地位。湖南卫视2011的广告收入在30亿以上,这就是品牌带来的直接效果。树立品牌的方法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种,第一,打造特色栏目,带动整个电视台的发展。相亲类的节目《非诚勿扰》的火热播出,让江苏卫视一跃成为省级卫视的领跑者之一。第二,直接打造电视台的品牌。中央电视台利用其特定不可复制的资源,打造出国家级的媒体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频道的专业化细分,带动每个频道的发展。央视品牌形象是正面、积极、权威的,观众对他有一种天生的信任,这是一般的省市电视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四、思考

全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与网路媒体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电视媒体要想留住观众其本质就是要提高用户的粘性,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对观看的节目产生兴趣,进而对电视台产生信任感,最终形成收看习惯。

全媒体集群 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专业集群;全域旅游;思考

目前国际经济低迷不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中国在逐步丧失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之时,旅游的大力发展却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消费“人口红利”,也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突破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3亿人口中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将选择旅行来放松休闲,中国旅游者将是世界发展的最大动力。全域旅游、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专业集群是目前旅游业界讨论的热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湖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的战略。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个人游、自助游新阶段,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必然影响对接这一区域旅游产业的专业集群的建设。

一、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专业群的的涵义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一定旅游目的地区域内或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旅游产业集群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产业资本吸引力肩利于形成区域旅游品牌。开发旅游产业集群是扩大湖南省甚至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所谓旅游专业集群,是高职院校对应区域中旅游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即产业中各旅游要素相互影响发展而形成的办学载体,一般以对应旅游产业核心环节的旅游主干专业为主,围绕服务和支撑主干专业、具有共同主干课程和实训条件的若干专业共同组织形成校内的专业群。旅游产业集群发生变化,对接旅游产业集群的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必然要发生改变,体现在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变化、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改变、专任教师对接企业技师的重新建构等。

二、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专业集群的关系

(一)旅游产业集群决定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设置。旅游产业的发展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就业岗位。发展中的旅游产业将为旅游行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而旅游产业的衰亡必然导致这个行业的就业岗位的衰亡。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带来旅游行业的兴旺。在旅游行业新增的岗位中,具体实操性岗位所需的人才是最多的。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高职教育,应通过开设不同的专业来适应产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中旅游专业群的数量及质量结构是由这个地区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数量和发展的质量决定的。

(二)产业集群的变化是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依据是什么?既不是师资的不足,也不是实训场地的不够,而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也就是外部条件是主要因素。社会产业技术的更新变革与技术进步,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引起社会的就业结构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结构调整的大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趋势来进行优化。

(三)产业结构的升级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两大属性,必须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只有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推进集群产业转型升级,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必须基于区域产业集群进行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产业集群双向互动、深度合作,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三、全域旅游产业群的形成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公共交通、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各行业各地区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突破了旅游的景区和地域的界限,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发展旅游。笔者认为,全域旅游的“全”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仅旅游业,旅游以外的各行业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吸引要素,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跨时空的旅游体验,从而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旅游体验需求;二是旅游目的地的所有吸引要素都能成为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地的市民形象、各种公共平台、交通设施等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树立了品牌形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 年11 月)明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4年8月国务院引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旅游业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群,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带动就业,而且与我们的休息休闲保障息息相关。《湖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通过大力建设十二个旅游功能区,充分发挥已有的5A旅游区和具有显著潜力的优质旅游区的带动作用,将优质旅游区作为旅游功能区核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重点县的旅游业发展要素,形成点线面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对接明确的目标市场,组织主体功能清晰的区域旅游综合体,形成旅游业空间特色组织,建设旅游业特色功能板块,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群的建立必然影响旅游专业群的建设和改革。

四、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专业集群建设思考

目前的专业群建设多是基于传统旅游的,而对于全域旅游考虑的较少。笔者认为,旅游专业群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层面,加大投入。(1)加大旅游专业群建设的经费投入。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新校区建设的负债、生均拨款标准基础低等情况,严重制约高校专业群的建设工作。建议国家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如提高旅游专业学生人均拨款的额度,重视“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申报工作等,让各院校有机会将更多的经费用在旅游专业群的建设上。(2)做好“校企合作”的管理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重要又难以调控,需要政府作为中间的管理者。鼓励更多的和旅游企业相关的企业,参与到旅游专业群建设中去。切实投入专项资金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经费保障;完善相应的机制建设,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鼓励企业积极投身到校企合作中;增强中间机构力量为校企合作搭建联系纽带;从国家层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规范校企双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各方责任。

(二)企业层面,加强“全社会育人”的责任感。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一个共同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校企合作紧密。好的校企合作企业都是校企合作的主导者。旅游专业群的建设为了适应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趋势,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应突破传统旅游企业的局限,多和旅游关联企业进行合作,如旅游交通企业机场、车站、汽车租赁公司等,旅游环境企业如污水处理、雾霾整治等进行校企合作。建议相关的企业要转变思想,真正认识到“全社会育人”的高度责任感,意识到校企合作是一个“共赢”的行为;企业要深度参与,积极投入到旅游专业群的合作中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高度整合,积极参与到旅游管理专业群招生、就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建设、实训室建设等中来;做好资金支持,建议相关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培养、设立奖学金、开设订单班、和学校合作办学、捐赠实训设备等方式支持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建设。

(三) 学校方面,深化旅游专业群建设改革。(1)完善企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冲破学科藩篱和院系界限,按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整合现有专业、课程和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和完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顶岗实习单位的基础上,精选资质高、信誉好、重视高职教育的旅游企业或者基于“全域旅游”的企业,以及自主经营旅游企业等,组成合作教育战略联盟。按照联盟企业的要求为其量身打造所需要的“订单式”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能做到直接掌控企业的运营,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与“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充分发挥和强化企业的教学功能,让企业全程介入教学。(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学校应当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大力倡导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支撑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英语》、《政策法规》等课程;支撑能力课程包括《旅游文化》、《旅游礼仪》、《管理学》、《汉语言文学》等;拓展能力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支撑能力课程的外延课程,基于“全域旅游”的考虑,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所开设的课程如《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开展经营性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企业管理、服务、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实际工作,引入“真题真做”。(3)建设开放的教学资源平台。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集教学、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多功能一体化的“全域旅游”专业群网站,将政府发布的法规政策、行业标准、产业规划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企业规范等信息,通过网站平台及时纳入教学范畴。将专业群内各课程的教学资源传到教学平台,在使之成为丰富多样、全球共享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开展自主学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人意识。这对优化专业结构、彰显办学特色、培植专业竞争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 芸,董广智,刘小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

[2] 胡章鸿,刘小中.基于“前店后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4)

全媒体集群 篇4

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已成为企业无比珍贵的资产,是大多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数据库是保存计算结果最重要、最常见的手段。数据库运行性能低下,数据安全风险大,都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因此,数据库服务器是每个企业中最受重视、最应受保护的服务器。

数据库的发展面临着四方面的挑战:数据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及如何提高处理速度。基于此,数据库集群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使用特定的连接方式,将多个数据库联在一起,组成数据库集群。采用数据库集群技术,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快的处理速度、更高的数据可用性、更高的数据安全性和更大的数据集。

2 数据库集群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数据库集群软件有Oracle的RAC、微软的MSCS、IBM的UBD、SyBase ASE、MySql CS等,数据库集群技术,从体系结构上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基于数据库引擎的集群技术(如图1)和基于数据库网关(中间件)的集群技术(如图2)。

基于数据库引擎的集群技术,要求数据库引擎本身具有集群功能,通常只有企业版的数据库才具备该功能,该集群技术可共享磁盘,管理起来较为方便,但是,由于它们都要求应用程序对集群不透明,所以,修改和配置较为麻烦,其代表产品有RAC、MSCS等;而基于数据库网关(中间件)的集群技术,则无需数据库引擎也具备集群功能,标准版或企业版都可以用,该集群技术不共享磁盘,管理起来较为麻烦,但优点是应用程序对集群全是透明的,其代表产品有UBD、ASE、CS等。

3 数据库集群技术在全台网中的应用

安徽广播电视台全台网每天处理大量视音频节目制作,与数据库的交互极为频繁,对数据库服务器的处理速度、数据的可用性、数据安全性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全台网的各个子网中,都应用了数据库的集群技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全台网制作子系统为例,阐述数据库集群技术在全台网中的应用。

制作子系统中的数据库软件,采用的是Oracle 10g,因此,数据库集群软件选用的也是Oracle公司的RAC集群软件。

RAC (Oracle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真正应用集群)是Oracle的并行集群,采用RAC可以使用户在由低成本的服务器构成的高可用性系统上自由部署应用,而无需修改应用程序。

制作子系统RAC集群作为共享磁盘集群软件,采用高速缓存合并(Cache Fusion)技术,使其在具备共享磁盘集群软件优点的同时,也具备了部分非共享集群软件的优点,集群架构如图3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制作子系统中Oracle RAC集群架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集群的节点:2个安装并运行Oracle数据库服务的数据库服务器,采用RAC集群至少需要具备2个节点。

(2)私有网络:RAC在各节点之间构建了一个高速、低延迟的内部私有网络处理通讯,利用高速缓存技术,通过私有网络,完成各个节点数据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交互。

(3)共享存储:主备等数据库服务器访问同一个存储设备上的数据文件,该存储设备作为多台数据库服务器的共享存储,提高了访问效率。

(4)对外服务的网络:即制作网,主备数据库服务器均通过制作网的接口,为制作网内的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提供数据库服务。

由于RAC集群采用了共享存储的架构,需要提高性能时,只需要动态增加服务器节点即可,RAC能自动将新增节点加入到它的集群服务中去。同时,由于RAC集群具备负载均衡功能,因此,会根据各个节点的工作压力,将接下来的数据库访问任务动态分配到合适的物理服务器上,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缩短用户响应时间。另外,在硬件集群体系结构中采用了高速数据通道,大大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延迟,释放了系统的处理资源。

RAC数据库集群能自动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及随之而来的工作负荷的改变。随着业务的增长,系统也可以从容提高处理能力。在现有的制作子系统中,我们仅用主备两台数据库服务器做成集群,随着未来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可以很方便地动态增加节点数,且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影响其他节点对数据的访问,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数据库集群的两种常见技术,即基于数据库引擎的集群技术和基于数据库网关的集群技术,对其进行了简单对比。结合这两种技术的优缺点,以全台网制作子系统为例,阐述了数据库集群技术在全台网中的应用。

上一篇: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下一篇:美国饮食习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