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2024-10-22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精选11篇)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篇1

一、租赁协议

《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 (以下简称IAS17) 对租赁作出以下定义:租赁是指在一个议定的期间内, 出租人将某项资产的使用权让与承租人, 以换取一项或一系列支付的协议。租赁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金融租赁是实质上将附着在某项资产的几乎所有风险和回报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形式。除此之外的租赁形式即为经营租赁。决定一种租赁是哪种类型的第一步就是配股是否资产所有权的风险和回报已经转移给了承租人。所有权的风险主要包括承租人履行维修和保护的行为, 由承租人对资产投保, 承租人承担由于闲置的生产能力所带来的损失的风险, 以及承租人承担技术过时的风险;所有权的回报则是指承租人在资产绝大部分或者所有使用寿命内对其的使用权。

IAS17对于租赁的分类提供了向导, 下列情况通常被归类于融资租赁:在租赁期的最后, 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了承租人;租赁协议下有某种选择权, 承租人能够以低于行使权利当时的公允价值的价格购买该项资产;即使名义上所有权没有转移, 租赁条款是针对于该资产绝大部分的经济寿命也被当做融资租赁;在租赁的开始阶段, 最低租赁费用的现值几乎等于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被租赁的资产拥有一种特殊的属性, 只有该承租人在不作出重大修改的前提下能够使用该项资产;如果租赁协议给予承租人取消租赁的权利, 出租人因为承租人取消租赁带来的损失由承租人承担, 也被视为融资租赁;由于公允价值波动带来的收益或者损失由承租人承担;承租人能够以低于市场支付费用的租金在租赁协议结束后进行又一个期间的租赁。

二、实质重于形式

1. 实质重于形式的含义:

在众多交易类型中, 商业实质和法律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商业实质反映了某项交易的财务现实;法律形式则是该项交易的法律现实。会计师通常被要求反映交易的商业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

2. 融资租赁下的实质重于形式:

当一项资产在融资租赁下出租, 那么这项交易的法律形式和其商业实质之间将存在差异。该项交易的法律形式为该项资产从法律角度来讲依然为出租资产的一方即出租人所有;其商业实质为支付租金的一方即承租人在资产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使用寿命内对其拥有使用权, 承租人实际上通过贷款的形式 (融资租赁委托) 购买了该项资产。

3. 租赁的商业实质的会计处理:

因为融资租赁的商业实质是承租人是某项资产的实际有效所有者, 会计处理的要求是在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将该项资产记为固定资产, 对于应支付给出租人的应付租金记作一项负债。IAS17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规范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IAS17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对于资产的定义相一致: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 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可流入企业的资源。所有权不是必须的, 但控制权是其基本特征。因此, IAS17认为一项在融资租赁协议下的资产必须在承租人的财务报表汇中记录为一笔资产和一笔相应的负债。

三、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每期归集融资租赁产生的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保险统计方法和数字总和折旧法, 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说明。会计分录总结如下: (1) 在起租日以最低租赁付款额或者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现值记录: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应付租赁款; (2) 在租赁的每个会计期间的期末, 借记:折旧费用, 贷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3) 伴随每笔租金的支付, 借记:应付租赁款, 贷记:现金, 同时借记:利息费用, 贷记:应付租赁款。

值得注意的是, 固定资产应该取该资产的使用寿命和租赁协议中规定的期限二者中的较小值进行折旧, 租赁期限既包括条款规定的首次期限, 也包括承租人有权利继续承租该项资产的期限, 假设这个权利很有可能被承租人行使。每一笔租金支出都应划分为两部分:计入利润表的财务费用和作为负债的减项进行偿还义务的支付租金行为。

四、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 会计处理:

经营租赁的资产在性质上与融资租赁资产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所有权的风险和回报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 因此对其会计处理也非常不同, 这项资产并不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 取而代之的是在经营租赁下的租金费用以直线法 (除非有另一种更加合适的系统而合理的方法) 分摊在租赁期限内并直接计入到利润表中。支付的数额与计入费用数额的差异则被记作预付账款或者应计项目。

2. 融资租赁作为经营租赁处理:

如果一项融资租赁错误地以经营租赁记录, 它将对财务报表产生以下影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的确认导致资产被低估, 继而运营资本收益率 (ROCE) 被高估;由于没有应付租赁款该项负债的确认导致负债被低估, 继而财务杠杆率 (Gearing) 被低估;对于利润表有较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祥耀.《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3月.

[2]阳春艳.《租赁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财会经纬》.2008年第3期.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篇2

关健词:会计准则;融资租赁;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1-02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有关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与2001年1月18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等。

一、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依据旧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的差额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承租人应当支付的各种款项(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除外)+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将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购买价格,租赁开始日就可以确认承租人将行使这项选择权,则最低租赁付款额也应包括购买价格。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资产在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

依据新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不同情况下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区别主要是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进而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相同,从而,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相同,不会产生任何差异。此时,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也是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例1:2008年1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8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租赁期届满,机器设备的估计残余价值为200000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1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机器设备于2008年1月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a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机器设备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10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机器设备归还给b租赁公司。

(一)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则,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所以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作为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0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0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7.12%。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00000-100000)/3=866666.67(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922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92240

借:制造费用866666.67

贷:累计折旧866666.67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400000元。

(二)根据旧准则,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根据旧准则规则规定,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5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6.14%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未确认融资费用350000;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50000-100000)/3=883333.33(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6885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8850

借:制造费用883333.33

贷:累计折旧883333.33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累计折旧2650000;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变革 国企 影响

新准则作为日趋全球化经济社会的通用规则,对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稳健地跨入这扇世纪之门,是国有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以及监管部门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

对于新会计准则,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第一,新会计准则将对整个企业的运作产生根本性影响。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财务会计就是记账编报表,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忽略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片面和滞后,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全面及时地反映。虽然原准则对财务信息也有相关要求,但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实务中没有真正做到全面性和前瞻性。

而新准则强调会计信息需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将财务会计工作提高到企业经营活动核心的高度,强调企业需要有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财务信息能够可靠、及时、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同时,新会计准则更着眼未来,要求财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有前瞻性和指导作用,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因此,不论是从深度不是从广度来看,新准则对企业都具有深远影响,新准则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企业的每个人、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都参与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活动之中。

第二,新会计准则对原会计准则进行了颠覆性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丰富和更新,更重要的是会计原则的改变和新会计概念的引入。首先,新准则在理论上改革了会计核算基础原则,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唯一的基本原则,而更强调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允价值”概念在新准则中广泛运用,将大幅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改变了以前我国会计核算一直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意味着市场价值体系的重估。其次,新准则引入了新的会计概念,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等。尤其是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将原来的股(债)权投资、应收(应付)款、货币资金、银行借款、金融衍生产品等原先不同性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纳入同一概念范畴,并规范会计处理。随着国内企业经济金融环境的完善和复杂化,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能够为企业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和金融业务提供理论和实务平台。再次,新准则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扩充和细化。一方面对一些特殊经济事项进行了具体规范,如股权支付、政府补助、职工薪酬、企业年金等;另一方面对一些特殊行业首次进行了规范。

二、新准则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由此可见,新准则的实施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将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新准则可能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其产生影响:

1、企业合并及重组并购。合并财务报表是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要财务工作。关于合并的范围,新准则明确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即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实施控制的子公司,而且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

对于国有企业在改制时常见的兼并收购,新准则提出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概念,并规定了不同处理原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类似国际准则中的“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被收购资产按照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历史成本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被收购的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2、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在国有企业中也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原准则并没有相关规范。而新准则根据我国现实情况结合国际通行方法,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以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资产使用年限内摊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当期损益。

3、减值准备。减值准备对国有企业来说并不是新名词,8项减值准备的概念早已普遍运用。而新准则主要是明确了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以防止企业进行利润操纵。但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而存货、应收款项、短期投资等其他资产减值应根据其适用的其他具体准则规定。

4、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也是国有企业在进行重组改制、优化资产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新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债务重组溢利计入资本公积改为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按新准则规定,一旦企业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这一重大改变将对重组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很大影响。

5、特殊行业。很多国有企业均涉及多种基础行业,因此在新准则中,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工具、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套期保值等这些全新的会计准则对这些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将产生根本性影响。

三、国企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国有企业规模大、子公司众多,一些企业存在信息脱节滞后问题,要做到信息的及时正确并非易事。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很多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所需要的原始信息并非仅仅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且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保证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的畅通和正确。其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保证会计处理的正确公允。新准则在会计政策、确定会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管理层相当大的选择范围,比如金融资产的划分、公允价值的确定,管理层的意图和判断将对经济交易的价值确定和会计处理产生很大影响。会计处理的具有一定自由度,目的是避免简单划一的硬性规定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然而也势必给舞弊和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因此,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内控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对信息的会计处理准确公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意图,而不受或少受某些个人意志的影响。再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强调的是对交易的经济实质理解而不是对会计准则的生搬硬套,很多方面需要的判断能力超过了财会人员的专业范围,因此企业的财会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若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会影响新准则的实施和运用,甚至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漏报。

收入会计准则国际变革与趋同 篇4

一、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历史演变

早在2002年1月美国FASB便讨论了收入和负债的确认问题, 并发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 该项目讨论了两种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 通过发布指导性准则来确认和计量收入, 以此为基础制定一项新准则;“自下而上”方法则是, 结合各行业的会计收入确认和计量实践来制定新准则, 但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现行收入确认方法过多的局面, 因此委员会决定开发一个适应于所有行业的收入确认的综合模型。稍后, 为了改善现行收入准则难以理解和运用的问题, IASB在2002年6月也将收入准则纳入修订日程。为了能够在收入会计处理标准上实现实质上的国际趋同, 2002年9月IASB和FASB开始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收入准则。

在2005年5月之前, 两个理事会开发了一个收入确认模型———“公允价值 (或者“计量”) ”模型, 即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该收入确认模型下, 收入的计量依赖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但考虑到上述模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允价值确定的难度以及操作复杂性, 理事会又开发了一种模型———客户对价模型 (the customer consideration model) 。在该模型之下, 收入的确认基于客户支付的对价 (交易价格) , 各种履约责任的价格依赖于主体基于客户单独确定的价格, 且履约责任一旦执行不再重新计量, 除非该合同变成亏损合同。这两种收入确认模型摒弃了原有收入确认的“收入费用观”, 体现了新的收入确认观点“资产负债观”。在该观点之下, 收入的确认源自于交易“合同”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两种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计量所采用的依据不同, 一个是基于公允价值或者是“脱手价格”, 价格的确定是开放的。另一个则是基于客户支付的对价, 价格的确定以“对价”为上限。两个模型在交易价格的分配各有特色, 但是也存在着不足, 公允价值模型并没有明确收入的定义, 客户对价模型在主体没有对应商品时难以确定价格。

讨论之后, 在“客户对价模型”基础之上, 2008年5月两个理事会提出了合约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型并于2008年12月发布了《基于客户合约的收入确认》讨论稿, 在之后的几年中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征求意见稿, 继续讨论如何实际运用该模型。

二、合约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型主要观点

(一) 收入确认的范围

IASB和FASB的收入项目将收入确认的范围限定在主体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劳务以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获取的收入, 对于金融工具合约、保险合约以及租赁合约不包含在该项目的讨论之中。

(二) 收入确认标准基于“合约”

在现行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下收入的确认是基于“已实现”、“已赚的”, 强调的是一种历史的完成状况。而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我国会计准则规定, 收入的确认是根据销售商品的所有权风险报酬的转移程度, 收到收入确定性的可靠性程度, 以及已经收等标准。合约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型认为各种业务执行均是以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合约”为前提的。收入确认的时间以及计量的金额依赖于“合约”的履行。收入 (或负债) 的增加或者减少取决于“净合同地位”, 当“净合同地位”的权利大于义务时, 确认合同资产, 即收入的增加;当“净合同地位”的义务大于权利时, 确认合同负债, 即费用的增加或者收入的减少。

(三) 收入确认的时点

在现行收入确认准则下, 收入确认的时点以“与商品相关的风险报酬”转移时, 或者与“商品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确定收到”之时确认。对于提供的劳务, 如果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在满足劳务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经济利益能够流入, 完工程度能够确定时, 按照完工百分比法于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收入的确认。可见现行收入的确认是以“已实现”和“可靠性的确定”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合约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型中提出了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 并分为5个步骤: (1) 确认与客户的合约, (2) 确认合约单独的履约责任, (3) 决定交易价格, (4) 分配交易价格至单独的履约责任, (5) 当主体满足各履约责任时确认收入。该模型下收入的确认时点即为主体履约合约义务之时, 即当客户有权利“控制”商品或服务的使用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之时确认收入。收入确认的时点由现行准则“风险报酬的转移”转为成了客户获取对相关资产的控制权时。

(四) 新模型重点关注的问题

(1) 识别单独履约合约义务。新模型下识别单独履约义务是确认的关键条件, 如果会计主体经常单独出售该商品或提供该服务, 而且客户能够单独使用该商品或者服务, 或者能够在与其他资源一起使用时获取经济利益, 则认为出售该商品或提供服务为一项单独履约义务;如果主体客户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还需要提供大量的其他服务, 且它们之间密不可分, 那么则不能将其确认为单独履行的合约, 需要待其他服务完成时确认履约义务的完成。

(2) 交易价格的确定及分摊。交易价格是主体向客户转移合约商品或服务时预期获得的对价金额。在确定该对价时, 主体需要考虑历史的销售情况, 当前以及预期的信息, 根据概率进行加权后确定的数额, 而不是客户实际支付的价格。如果客户实际支付的价格低于该估计的对价, 则将该差额确认为费用。对于交易价格的分摊, 如果合约非单独履行而是包含多项义务, 则需要依据商品和服务单独提供时的价格进行分摊。例如, 主体销售了一台需要安装建造的机器设备, 根据其以往经营和现实信息估计待安装的设备价值80万, 整个安装建造需要20万, 而该合约价格为90万。则设备到达企业之时, 确认收入72万元, 设备安装建造完成时确认收入18万。在后续的讨论稿中, 交易价格的分摊发生了变化, 价格需要按照与合同开始时“相同的基础”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 后续估计的价格如果发生变动, 则将该差额分摊至已履行的履约义务的金额, 并在交易价格变动的当期确认为收入或收入的抵减。

(3) 亏损合约义务的履行。如果合约的履约义务成本超过了该合约确定的交易价格, 则该履约是亏损的, 则确认一项合约负债。在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下, 主体应该从整体判断合约是否亏损, 以此来确认相应的负债义务。在合约基础收入确认模型下, 是否应该确认履约亏损一直在讨论当中。支持者认为在该准则中纳入亏损测试, 确认亏损履约义务能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反对者认为亏损履约义务本身就具有难度, 加入到该准则当中会增加收入确认准则实际应用的复杂性, 因此应该放到别的准则中去讨论。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决定, 暂时将不在收入准则中讨论亏损的履约义务, 也不会在准则的终版中体现。

三、收入准则的最新进展及评析

(一) 项目的最新进展

2013年10月, IASB和FASB举行了联合会议, 会议对收入准则项目中“可变对价”、“使用许可”和“可回收性”等问题进行了最后讨论。IASB和FASB对“可变对价”的确定提出了一个限制性条件, 即如果可变对价的金额具有高度的可能性, 且不会发生重大的收入转回, 主体在确定交易价格时需包含该可变对价。管理层则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估计交易价格以反映当前的环境及其变化。对于“使用许可”, 理事会将其划分为静态的“使用权”和动态的“使用权限”。对于静态使用权, 当客户具有控制权, 能够使用该权利时确认收入;对于动态的使用权限, 则于使用期间内确认收入。讨论中引入了“可回收性”, 在款项“很可能”收到之时确认该项收入。但在国际会计准则之下, “很可能 (probable) ”意味着与“不发生”相比更可能实现收入;而美国GAAP下, “很可能”则意味着比国际会计准则更高一层的含义。具体如何在实务中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确定。

(二) 合约基础收入确认模型评析

从FASB修订收入准则之初的“自上而下法”便可看出, 美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由原来的“规则”导向转向了“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方法。此次收入项目的修订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一套以原则为基础的全面、通用的能够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各种复杂交易的收入准则。这种收入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有利于提高不同企业有关收入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合约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型中提出收入的确认依赖于合约资产和合约负债的确认, 这有利于与IASB和FASB制定联合概念框架中资产、负债的确认衔接, 更好的体现“资产负债观”, 能够更好的为收入确认提供理论支撑。同时, 该更能体现收入确认的经济实质———合约履约责任的执行, 使得主体在当前经济波动的状况下能够更加准确的确认企业的收入, 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新的收入确认模型对原有的收入准则进行了改革, 对原有准则下收入确认的方法形成了冲击。从收入的概念、收入确认程序、确认时点到收入确认条件均发生了变化, 尤其对于劳务收入常用的完工百分比法, 按照新模型的履约理念, 劳务收入不再以资产价值的改变为依据, 而是以履约义务的执行为前提, 那么对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建造合同或者劳务, 只要主体没有完成任意一项单独履约合同义务, 则不能确认为合约资产或者负债, 则不能按照完工的程度确认收入。

四、我国收入准则现状及国际趋同

我国现行的收入确认准则主要遵循的是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CAS14) 。在核算范围方面, 主要核算的是企业为完成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不包括租赁、保险、建造合同、长期股权投资等形成的收入。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标准主要包括“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消失”、“收入能可靠计量”、“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等五条标准。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四条标准基本一致。

在劳务收入确认方面, CAS14规定在提供的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来确认收入;提供的劳务交易成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则根据发生成本的补偿程度来确认收入。对于劳务收入的确认, IAS18规定如能可靠确定结果, 在遵循“相关性”的基础上选用完工合同法或者完工百分比法来进行计量;如果不能可靠确定结果, 则采用直线法来确认收入。对劳务收入的确认我国CAS14与IAS18存在着一些差别, 我国的规定更为具体明晰。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体现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行动和决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IASB和FASB加紧了对现有会计准则的修订,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收入、合并报表以及保险合同和租赁等准则均成为其修订的重要项目。作为项目之一的收入准则的修订已经接近尾声, 从其修订结果来看, 合约基础的收入确认模型将是收入确认的必然方向。自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持续全面的趋同路线图》以来,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直在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 逐步完成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那么我国会计准则是否也应该紧随国际步伐, 改革收入项目呢?我国新会计准则已经实施了8年, 从各种表象来看, 新准则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方面效果显著。修订会计准则是以提高质量、提高公允性和适用性为前提的, “会计不单纯是本身概念框架逻辑演变的一门技术, 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作用的市场规则的一部分”。因此, 面对国际会计改革大潮, 我国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 立足于我国企业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实际情况, 结合国际改革的理念及指导性原则, 制定属于我国的收入准则。

参考文献

[1]王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订评析与前瞻——以金融工具、合并报表和收入准则为例》, 《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篇5

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一是出租人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适用《投资性房地产》;二是电影、录像、剧本、文稿、专利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使用协议,适用《无形资产》;三是出租人因融资租赁形成的长期债权的减值,适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笔者就以下问题谈谈对该准则的理解:

一、租赁开始日与租赁期开始日

租赁开始日是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

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将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并确定在租赁期开始日应确认的金额(先计算)。

租赁期开始日是指承租人有权行使其使用租赁资产权利的日期,表明租赁行为的开始(旧准则中为起租日)。

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对租入资产、最低租赁付款额和未确认融资费用进行初始确认;出租人应当对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和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初始确认。

二、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

(一)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与所有权的转移并不一定同步。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所有权的转移是认定融资租赁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租赁期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75%)

4.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90%)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二)经营租赁的特征

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

通常情况下,在经营租赁中,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租赁期届满后,承租人有退租或续租的选择权,而不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

(三)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初始确认

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计入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按照上述规定转出租赁资产,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如有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三、融资租赁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

(一)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

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

承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根据租赁期开始日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情况,对未确认融资费用采用不同的分摊率。

1.以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2.以合同规定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合同规定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3.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4.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入账价值的,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

出租人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收入。

出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配时,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率。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例如,2004年12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A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向B公司租入一台设备,合同主要条款如下:

1.租赁期开始日:2005年1月1日。

2.租赁期: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共4年。

3.租金支付:自租赁开始期日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50000元。

4.该机器在2004年12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500000元。

5.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7%(年利率)。

6.承租人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均为1000元。

7.租赁期届满时,A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机器的选择权,购买价为100元,估计该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00元。

(1)A公司以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

①计算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确定租赁资产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150000×4+100=600100(元)

现值计算过程如下:

每期租金150000元的年金现值=150000×PA(4期,7%)

优惠购买选择权行使价100元的复利现值=100×PV(4期,7%),查表得知

PA(4期,7%)=3.3872

PV(4期,7%)=0.7629

现值合计=150000×3.3872+100×0.7629=508080+76.29=508156.29(元)>500000元

根据本准则规定的孰低原则,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为公允价值500000元。

②未确认融资费用=600100-500000=100100(元)

③确定融资费用分摊率(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入账价值的,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计算过程如下:

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的现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当r=7%时

150000×3.3872+100×0.7629=508156.29>500000

当r=8%时

150000×3.3121+100×0.7350=496888.5<500000

因此,7%<r<8%。用插值法计算如下:

(508156.29-500000)/(508156.29-496888.5)=(7%-r)/(7%-8%)

r=7.72%

④在租赁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融资费用

(2)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

①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根据第13条中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租赁内含利率是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在本例中,最低租赁收款额=租金×期数+优惠购买价格

=150000×4+100=600100(元)

150000×PA(4,R)+100×PV(4,R)=501000(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

根据这一等式,可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用插值法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当R=7%时

150000×3.387+100×0.763=508050+76.3=508126.3(元)>501000元

当R=8%时

150000×3.312+100×0.735=496800+73.5=496873.5(元)<501000元

因此,7%<R<8%。用插值法计算如下:

(508126.3-501000)/(508126.3-496873.6)=(7%-R)/(7%-8%)

R=7.63%即,租赁内含利率为7.63%

②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150000×4+100=600100(元)

应收融资租赁款入账价值=600100+1000=601100

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501000(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601100-501000=100100(元)

③在租赁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

四、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

初始直接费用是指租赁双方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和印花税等。

在融资租赁下,承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租入资产价值;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在确认各期融资收入时作为收入的调整,计入各期损益。

在经营租赁下,承租人和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一)融资租赁中

1.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孰低)

未确认融资收入(差额)

贷:长期应收款(最低租赁付款额)

注意:初始直接费用计入所确认资产价值。

(2)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2.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借:长期应收款(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担保余值(资产余值-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现值)

银行存款

未实现融资收益(差额)

(2)“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时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租赁收入

(二)经营租赁中

1.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对于经营租赁的租金,承租人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照直线法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其他方法更为系统合理的,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或有租金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2.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出租人应当按资产的性质,将用作经营租赁的资产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项目内。

对于经营租赁的租金,出租人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按照直线法确认为当期损益;其他方法更为系统、合理的,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经营租赁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出租人应当采用类似资产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对于其他经营租赁资产,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

或有租金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五、售后租回交易

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根据本准则的规定,将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

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融资租赁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予以递延,并按照该项租赁资产的折旧进度进行分摊,作为折旧费用的调整。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篇6

一、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确认

租赁准则第十八条规定, 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按照上述规定转出租赁资产,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如有差额,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初始直接费用与其现值本无区别, 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入账金额实质上是按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的, 由此可以推断, 融资租赁资产是按照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确认的。

按照企业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作账务处理, 按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入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 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 按未担保余值, 借记“未担保余值”科目, 按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 , 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按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有差额的, 还应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根据上述租赁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得出, 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即为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即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计算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时采用的折现率为租赁内含利率。而依据租赁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 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 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即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整理可知,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同一租赁准则对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推导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计算公式, 当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发生时, 上述计算公式难以自求平衡, 令人无从下手。

二、初始直接费用确认

租赁准则第十八条规定, 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记入“长期应收款”科目, 此规定不符合应收款项科目的常规用法, 此做法有出租人替承租人垫付初始直接费用的嫌疑。准则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 无非是要对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也进行摊销, 不如将其记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在未来租赁期内分期摊销, 理解判断更加直观准确。

三、租赁投资净额

准则第二十条规定, 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已经减少的, 应当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将由此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 计入当期损益, 以后各期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融资收入。租赁投资净额是融资租赁中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间的差额。租赁准则第十八条规定, 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结合文中所述, 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入账金额实质上是按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的, 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由此可以推断, 租赁期开始日租赁投资净额就是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对租赁投资净额的正确判断已成为会计实务的困惑, 以《2008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融资租赁一节例题为例, 出租人融资租赁会计分录中租赁投资净额使用的是资产的账面价值, 而在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表中确又调换成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权威教材应用尚如此混乱, 会计实务中可想其困惑是很重的。又因为租赁准则规定, 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按照上述规定转出租赁资产,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如有差额,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此准则要求, 出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只能按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转出, 才能进而计算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差额并作相应的会计确认。如果按照租赁资产账面价值转出,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则无法通过会计直接确认核算, 必须在核算时人为区分出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资产处置损益, 否则将影响到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正确计量确认。

四、售后租回出售损益的确认

租赁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 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融资租赁的, 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予以递延, 并按照该项租赁资产的折旧进度进行分摊, 作为折旧费用的调整。

第三十二条规定, 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经营租赁的, 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予以递延, 并在租赁期内按照与确认租金费用相一致的方法进行分摊, 作为租金费用的调整。但是, 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照公允价值达成的, 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租赁准则规定, 对于融资租赁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按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有差额的, 还应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确认为当期损益, 即应将租赁资产的处置损益在当期确认。但是售后租回有关规定为:售后租回交易无论认定为融资租赁的还是认定为经营租赁的, 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予以递延, 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摊, 作为相关费用的调整。售后租回中租赁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也予以递延进行摊销, 这与融资租赁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的规定不相符合。

综上所述, 对于售后租回资产处置损益的确认应与出租人融资租赁资产损益确认相一致, 区分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售价的差额分别作不同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当期损益, 记入营业外收支科目中;融资租赁资产售价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记入递延收益予以摊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浅谈租赁会计准则 篇7

一、关于租赁的定义

《租赁准则》第二条对租赁下的定义为:租赁, 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 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 以获取租金的协议。该定义将租赁定义为“租赁是协议”, 与国际会计准则租赁定义类似。

国际会计准则17号《租赁会计》的定义为:指在一个议定的期间内, 出租人将某项资产的使用权让与承租人, 以换取一项或一系列支付的协议。

笔者认为, 租赁应为依托协议或合同的经济行为, 融资租赁往往伴随所有权的转移, 因此定义中可不体现只转让资产使用权的问题。可将租赁定义为: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 出租人将资产租予承租人使用而收取租金的经济行为。

二、关于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问题

《租赁准则》第十八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 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准则讲解将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在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时按其摊销比例冲减了租赁收入。笔者认为, 初始直接费用是出租方在租赁开始日因出租资产而发生的辅助费用, 是为获取租赁收益而发生的代价之一, 是由出租人自行承担的一项开支。若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 就意味着该笔支出可以从承租人或其他第三方收取, 但事实上该笔费用是出租方自行承担的, 况且如此处理, 出租人的“应收融资租赁款”与承租人的“长期应付款”无法对应和核对。因此, 不应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 而应在租赁期开始日直接抵减出租人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即可。这样既解决了应收应付款的对应问题, 又体现了初始直接费用的实质, 也避免了再摊销的繁琐, 可谓一举三得。

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上的租赁例22-1为例说明该问题, 为行文方便及后文使用本文, 将该例资料完整摘取如下:

2005年l2月1日,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

(1) 租赁标的物:塑钢机。

(2) 起租日:2006年1月1日。

(3) 租赁期: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 共36个月。

(4) 租金支付:自2006年1月1日每隔6个月于月末支付租金150000元。

(5) 该机器的保险、维护等费用均由甲公司负担, 估计每年约10000元。

(6) 该机器在2005年12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700000元。

(7) 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7% (6个月利率) 。

(8) 甲公司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差旅费1000元。

(9) 该机器的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 已使用3年, 期满无残值。承租人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

(10) 租赁期满时, 甲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机器的选择权, 购买价为100元, 估计该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00元。

乙公司为该租赁业务发生初始直接费用10000元。

从资料可计算出:

最低租赁收款额=150000×6+100=900100

最低租赁收款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700000元

按准则规定, 乙公司租赁期开始日的分录为: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910100贷:

融资租赁资产70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200100

银行存款10000

这里的应收融资租赁款910100元与甲公司的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900100元产生10000元差额。这10000元差额将来分期摊销冲减租赁收入, 使得该业务的租赁收入总额为190100元。

笔者认为, 乙公司租赁期开始日的分录应为:

三、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问题

《租赁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 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新的准则体系是很认同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的, 这也是我国新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一个标志性问题, 很多具体准则也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如: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取得的资产的计量等等都使用了公允价值, 虽然在实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还相当谨慎, 但融资租赁是承租人和出租人双方以租赁协议为基础的一项交易, 既然已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就可以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加上相关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其入账价值。这样既体现了新准则体系在资产入账价值确定上的一致性, 又避免了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的麻烦。

四、承租人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的实际利率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应用指南》中, 关于承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规定, 应根据租赁期开始日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分摊率:

1. 以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 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2. 以合同规定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 应当将合同规定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3. 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 应当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4. 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入账价值的, 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可见对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的实际利率有可能是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合同规定利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等。这样处理存在以下问题:

1.未体现未确认融资费用产生的原因。

2.同其他具有融资性质的资产计量、融资费用的计量不一致。

3.与出租人摊销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率计算口径不统一。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篇8

关键词:租赁会计准则,单一会计模型,融资租赁,经营租赁

融资租赁会计和经营租赁会计的同时存在意味着经济意义相似的交易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比性。鉴于此, IASB和FASB发起了一个共同项目, 目的是制定一种新的、单一租赁会计处理方法, 确保租赁引起的所有资产和负债都能够在财务报表中得以确认。2010年8月17日, 在考虑了全球对2009年租赁会计准则讨论稿的回复意见后, 两委员会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 (CP) , 针对18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 其中有97项内容涉及租赁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列示项目和披露信息等。该项目计划于2011年6月正式发布。毫无疑问, 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分类租赁会计制度将被单一租赁会计准则所取代, 这给我国现行的租赁会计准则必将带来巨大挑战与深远影响。

一、最新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1. 整体单一的会计模型。

CP将租赁定义为在议定期间内, 让渡某一特定资产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的合同, 提出一个单一会计模型, 即承租人在租赁期开始日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一项资产 (使用权资产) ———标的资产租赁期内的使用权和一项负债———租金支付义务。承租人应当在预期租赁期和标的资产使用寿命孰短的期间内摊销使用权资产, 并承担租金支付义务相关的利息费用。出租人根据是否保留租赁期内或之后的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重大风险或收益, 应对租赁引起的资产和负债采用履约义务法或终止确认法进行会计处理。

2. 具体明确的范围排除。

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对所有租赁采用租赁会计准则, 包括转租赁中的使用权资产与租赁下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 但无形资产的租赁、生物资产的租赁、开发或使用矿产、石油、天然气及类似非再生资源的租赁、租赁开始日和租赁期开始日之间满足负有法律义务的租赁、包含服务和租赁成分的合同中的单独服务成分等的租赁除外。当承租人对租赁资产行使购买选择权时, 租赁合同被终止。可见, 该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加具体明确, 而且明确指出了排除范围应遵循的会计准则, 使之操作性更强。

3. 简化灵活的短期租赁会计。短期租赁是指最大可能租

赁期 (包括续租或延长选择权) 不超过12个月的租赁。在租赁开始日, 承租人可将租金支付义务以未折现的租赁付款额计量, 使用权资产以租金支付义务金额与初始直接成本之和计量, 并将租金支付确认为损益;而出租人可在财务报表中不确认租赁引起的资产和负债, 也不终止确认租赁资产的任何部分, 继续确认租赁资产并将租期内的租金支付确认为损益。

4. 统一确定的计量基础。

双方将租赁期定为很可能发生的最长可能租赁期, 同时考虑延长或终止租赁的选择权的影响。租金支付包括采用预期结果技术确定的或有租金、期限选择罚款和担保余值, 只有当或有租金、期限选择罚款和担保余值能可靠计量时, 承租人才将其包含在租金支付中。当事实或情形变化表明由于租赁期或者或有支付 (包括期限选择罚款和担保余值) 自上期的变化引起的租金支付有重大变动时, 重估租赁引起的资产和负债。

5. 详尽务实的售后租回分类标准与会计处理。

当转让满足销售标的资产的条件时, 交易才被视为售后租回交易, 并对出售采取区分购买/出售与租赁相同的标准。如果合同代表出售标的资产, 租回满足租赁的定义, 而不是承租人重新购买标的资产。如果转让满足出售/购买条件, 转 (受) 让方按出售 (购买) 核算资产, 并执行承租人 (出租人) 履约义务法。如果转让不满足出售/购买条件, 转让方应将该合同作为一项融资活动进行会计处理, 不应终止确认被转让资产, 将收到的款项确认为一项融资负债;受让方不应确认被转让资产, 将支付的款项确认为一项应收款。如果购买、出售或售后租回交易中租金支付的对价不是以公允价值达成的, 转让方应调整使用权资产的计量以反映该资产租金支付的当前市场利率, 并将以租赁合同为基础的租金支付的现值与以当前市场利率为基础的租金支付的现值之间的差异确认为租赁资产的处置损益;受让方应调整转让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按履约义务法确认的租赁履约义务, 以反映该租赁的租金支付的当前市场利率。

6. 全面严格的分别列报与披露。

CP规定, 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将租赁、转租赁引起的资产、负债、收益 (或者收入) 、费用和现金流量, 与其他的资产、负债、收益、费用和现金流量分别列报。如果该信息识别和解释了财务报表中确认的由租赁引起的有关金额或者描述了租赁如何影响该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 那么承租人和出租人就应当披露定性和定量信息, 汇总或分解各披露事项, 以避免造成有用信息因为被包含在大量不重要信息或者不同性质的加总项中而被模糊。

此外, 在包含服务和租赁成分的合同中的服务成分是不是单独的情况, FASB与IASB意见不一致。FASB认为承租人和出租人均应采用租赁会计准则;而IASB则认为承租人与采用履约义务法的出租人应采用租赁会计准则, 采用终止确认法的出租人对合同中的租赁部分采用租赁会计准则, 服务部分则不适用。

二、我国租赁会计准则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CAS21) 中规定了租赁的分类、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和出租人的会计处理、经营租赁会计处理、售后租回交易及列报等, 在租赁定义、确认、计量与列报等方面与CP有较大差距, 面临新的挑战。

1. 两种租赁会计的局限性。

CAS21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分类租赁会计模型会造成承租人与出租人对同一租赁的分类不同, 且会导致经营租赁偏好。实际上, 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都是转移资产使用权的交易, 二者的本质相同, 如果区别对待则失去了可比性, 在实务中会留下盈余管理之机。经营租赁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也符合会计中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但没有在承租人的财务报表中反映, 实质上成了承租人的表外融资, 暴露出现行会计准则的局限性。CP不仅克服了分类租赁准则的局限性, 而且提出“在议定期间内, 让渡某一特定资产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的合同”的租赁定义, 以“对价”代替“租金”, 这种表述更科学严密、符合事实。

2. 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

(1) CAS21中, 融资租赁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而经营租赁中租入资产不确认为资产, 租金在各期间按直线法分摊, 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CP实行单一租赁会计, 承租人使用权资产以租金支付义务金额与初始直接成本之和初始计量, 租金支付义务以租赁付款额现值初始计量, 核算更公允、简便。 (2) 在计算租金支付款额的现值时, CAS21依次用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合同利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CP则选用承租人的增量借款利率, 次选租赁内含利率。增量借款利率是指承租人可能在同样的租赁中必须支付的利率, 或者在这种利率不能确定时, 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能以同样的条款和同样的担保, 借入为购买同一资产所需资金的利率, 更能反映租赁本质与租金的真实价值。 (3) CAS21只有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使用, 无短期租赁和转租赁的内容, 缺失了短期租赁和转租赁业务的会计准则。而CP有短期租赁有简化会计处理的规定及转租赁有关内容, 既全面又灵活。 (4) CP中, 在租赁期开始日之后, 承租人对租金支付义务和使用权资产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后续计量, 使用权资产在租赁期和租赁资产经济寿命较短的期间内摊销, 还规定了租金收付与使用权资产的重估与减值。CAS21融资租赁只要求承 (出) 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对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实现融资收益) 分摊, 未明确规定租赁资产与租金的重估与减值, 公允性较差。 (5) CP规定, 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评估确定该租赁应采用履约义务法还是终止确认法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与列报。而CAS21中出租人只采用终止确认法, 这种做法简便统一, 但“一刀切”, 为利用租赁准则操纵损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履约义务法与资产负债观相符, 体现了会计上资产与负债的丰富蕴涵, 紧密地将预测价值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

3. 列报与披露的局限性。

CAS21只要求融资租赁的承租人与出租人在资产负债表中以长期负债或长期债权列示, 将有关融资租赁的信息与售后租回交易及其重要条款等在附注中披露;经营租赁的承租人对重大经营租赁信息及出租人对各类租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附注中披露。而CP的规定较详尽、严格, 要求承租人、出租人等将与租赁有关的信息在财务状况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及报表附注中与其他业务分别列报, 披露租赁协议的性质与尚未开始租赁的主要条款信息。承租人和出租人还应分别披露包括与租赁相关的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量、风险/收益、余额调节表与到期分析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信息, 以确保将租赁产生的权利、义务可能带来的未来价值变化及走向予以充分、全面而准确地披露给信息使用者。

三、我国租赁会计准则的改进建议

CP单一会计模型提出了协调现有的融资租赁会计模型和经营租赁会计模型的框架, 这有利于解决我国现行租赁会计准则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租赁会计制度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参照。我国租赁会计制度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 将租赁界定为在议定期间内, 让渡某一特定资产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的合同。 (2) 将租赁会计合而为一, 在租赁期开始日, 承租人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一项资产 (使用权资产) ———标的资产租赁期内的使用权和一项负债———租金支付义务。 (3) 以增量借款利率对租金支付款额折现。 (4) 增加短期租赁、转租赁及出租人履约义务法等会计处理与披露的内容。 (5) 完善并细化租赁资产与租金的重估、摊销和减值、售后租回交易、分别列报与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 (6) 考虑到单一会计模型可能会因为经营租赁负债的表内化, 会限制租赁企业的借贷行为而降低租赁规模, 影响租赁公司的竞争力和业务发展, 因此, 准则要规定过渡期, 可在租赁行业的增值税改革等方面加以适当考虑。 (7) CP较多地使用重新评估等复杂手段, 由此会影响准则的可操作性与可靠性, 我国的准则可稍作简化, 易于理解。此外, 在包含服务和租赁成分合同中的服务成分不是单独的准则适用上, 笔者赞同FASB较简单易行的做法。

参考文献

[1].IASB.Leas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Draft) .USA:IASBWebsite, 2010

新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教学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教学,影响

国家颁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制度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 甚至涵盖到会计最基础的定义。新准则采取扩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制定思路, 突破旧有企业会计制度的局限, 着力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这一变化对会计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对从事会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1 现行教学与新准则要求的主要差距

1.1 强调具体业务核算,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会计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业务核算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记住具体会计科目的名称、核算内容、借贷方向, 向学生讲授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学生则被动的接受, 死记硬背。旧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具体业务规定很具体, 强调操作性, 而新会计准则则讲究以原则为基础, 允许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做账, 这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

1.2 注重理论教学, 忽视学生动手能力

现行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即使明白如何编制分录、报表, 但如何利用生成的信息帮助企业解决日益复杂的会计问题则显得束手无策, 这显然与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有关, 表现在:一是会计实验资源不足, 目前专业课中只在《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 才开展会计模拟实习, 实践教学滞后;二是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习相脱节。由于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习安排在不同的学期, 学生很难将二者内容有机融合;三是学生实习流于形式, 学生只能说是见到了真实的凭证、账簿和报表, 没有机会真正从事会计实务的操作。上述因素导致现行会计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1.3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案例教学亟待推进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居主导地位。此外, 由于会计概念的抽象性、经济业务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多变性, 加之初学者未见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缺乏感性认识,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 案例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尽管学校也鼓励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本人认为:一是案例收集难。案例教学主要依赖案例材料, 编写一套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案例材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二是案例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个案例的分析, 往往涉及到经济、会计等多门课程。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 通过剖析案例, 将各种知识互相渗透、交融, 提高学生综合判断能力, 目前的教学模式, 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1.4 注重专业知识学习, 忽视专业素质培养

职业判断不仅取决于专业知识水平, 更取决于专业素质, 新准则允许财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业务, 这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学习, 在课程设计上几乎看不到与提高专业素质相关的课程, 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依赖于基础课程来弥补, 这显然难以满足新准则要求。

2 对会计教学的影响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我国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新旧会计准则交替时期, 这给会计教学出了极大的难题。首先就是教材问题。目前市面上有关新准则的最权威资料只有新《准则》本身, 但是显然不适合作为教材, 因为教材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 还要有实例, 还要有其他广泛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胜于教材的影响, 因为教材可以在一两年内更新, 并达到成熟和适用但是老师们绝对没有这样的更新效率。要知道, 很多年来准则一直没有变化, 会计知识相对稳定, 其内容早已经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这种教学上的“惯性”, 使教师们对新准则的应变不足, 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新准则学会学透, 这样必然会使对学生的传授打折扣, 这是目前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再次是对学生的影响。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习了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两门课程, 头脑中会计概念尚未扎实, 这时候灌输新准则, 必然引起新旧冲突, 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明确新旧准则的差异, 显然是困难的。最后还有教学和就业衔接问题。新准则颁布后, 要求2 0 0 7年开始上市的公司开始实行, 而其他企业可以参照执行, 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实行新准则。而我们的学生大部分还是会到中小企业。如果现在完全用新准则的知识教学, 当学生们面临老准则的业务数据时候, 就会手足无措。

3 应对措施

3.1 改进教材内容

在教材内容上, 应改革以法规制度解释会计实务的传统体系, 提高基础课的比重, 形成从理论到制度的新型体系, 提高专业理论的份量。为确保该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 在具体实施中, 可通过在实验室封闭实习的方式进行, 也可通过与会计职业界已建立的联系机制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业界实习, 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

3.2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和尝试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等。尤其应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 即根据实际材料, 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会计案例, 让学生进行模拟, 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 掌握操作技能, 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人才。

3.3 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其特点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主考, 学生应试。这种教育模式容易把学生雕琢成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产品”。而实际上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并非教育者的独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忽视或夸大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阶段过渡到“以学生为本”阶段, 将学生需求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出发点。要实现会计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要明确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尽可能创造出没有争议的成果, 而应该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其次, 教师要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渠道, 比如通过积极引进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先进手段, 开展与实务联系紧密的会计案例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第三,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扮演不同角色, 有时是知识的传授者, 有时是学生学习状况的评论者, 更多时候则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助手, 从而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情境和“开放式”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

总之, 这次会计变革, 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从来没有面临过的挑战, 我们要本着认真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习精神, 不拘于满足过去, 在最短时间内, 把新准则的精神和实质带到会计教学和工作当中, 为将来不断接受新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陈文涓.新会计准则下本科财务会计学的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 2007, 5.

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 篇10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革;多视角;企业理念;企业行为

自2007年以来,我国深入改革自身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性。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达到完善的程度,在国际化的经济贸易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极大帮助。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大多针对于企业财务与市场分析方面,而对于企业理念与行为方面的研究甚少,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为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研究。

一、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影响的多视角分析

传统的企业会计所承担的任务为:企业将自身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力交付给企业会计,会计在行使职责的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被称为受托责任,但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后,会计所承担的任务就有较大的变化,转变为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指的是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再插手相应的财务问题,而只是向企业高层领导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这种转变不仅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在计量属性上,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传统的会计计量方式为历史成本计量;现在的会计计量方式转变为公允价值计量,即企业会计按照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出入的资产总量进行计量。这种转变不仅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也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企业不得不做出的改革。

(一)决策有用观取代受托责任观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使得会计行业的经营管理方案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对企业经营理念具有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决策有用观逐渐取代受托责任观的转变。但目前的决策有用观并不是完全摒弃受托责任观的全新会计管理方案,而是在继承部分受托责任观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合理的改革。新的企业会计準则体系对会计目标有着新的研究,关于决策有用观具体描述如下:“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只是统计企业财务方面的具体数据,并将它们整合成完整的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最终交由企业管理层领导使用,企业管理层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对企业经营理念进行调整,对企业未来发展全面把控。”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为: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企业财务方面的数据信息,使企业高层能够根据相关信息调整经营理念。同时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起到监督企业决策者决策的作用,这种监督决策的方案能够一定程度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而对于企业资本所有者来说,以上的财务经营信息不只是起到计量经营业绩的作用,企业关注的重点也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所提供的决策信息,而是针对会计提供的信息、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划。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受托责任观是企业内部活动的反应,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以及经营状况的监督,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基于企业外部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受托责任观强调过去,而决策有用观面向的是未来。

基于决策有用观下的会计信息,将会对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联的企业与个人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包括企业资源委托者、债权人、政府等。会计信息传递会变得更加流畅和透明,而各种会计信息使用部门也不仅仅关注财务信息的具体数据,还关注信息背后企业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能从中获得的利益分配。企业所有者与投资人对会计信息的重视,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经济发展存在的潜在风险,也能够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最终使企业投资人不再专注于个人利益,而是协调多方利益保证企业经济稳定发展。会计信息的深入探讨不仅能够提升会计信息本身的附加值,也能使资本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流畅,特别对于企业而言,准确的数据与风险预估会使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完成,也使企业经营理念产生巨大改革。目前的企业经营理念注重对会计信息分析、注重听从会计对于财务数据的意见,所以在会计信息指导下的企业经营理念改革,才能保证企业长久稳定地发展。

(二)公允价值观逐步取代历史成本观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计量方式为历史成本计量;现在的会计计量方式转变为公允价值计量,即企业会计按照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出入的资产总量进行计量。历史成本计量指的是根据以往企业资本交易时所支付的资产,作为企业资本输入输出的资产,但随着市场资产的贬值,历史成本计量却不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使得历史成本计量错误百出,不能实际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化。历史成本计量形式的粗略,使企业寻找到新的资产计量方式,即公允价值观。公允价值观不仅计算企业资本交易时所支付的资产,而且计算企业存在的无形资产。如今的资本市场经常会发生持续动荡的情况,企业资产的贬值与升值程度快,历史成本观计量所提供的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能力表不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无法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于买方、卖方间的利益纠纷做出妥善的调解,通过合适的价格完成双方的资本交换。这种做法能够明确给出双方资产的变动情况,对双方利益的分配也做到合情合理,使企业股东清楚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股权的变化趋势。

公允价值观的会计信息,是在深入了解市场的前提下提出的。所以这种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对企业经营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而企业自身的发展经济理念,应是保持企业经营效益的平稳增长。所以企业当前的任务要求为:在保持企业经营效益平稳增长的前提下,促进企业资产的不断增值;还要进行科研技术创新,生产出更受欢迎的产品。企业发展离不开经营管理,公允价值观的利用能够使企业理念变为实际行动;特别是其对于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使得企业资本计量更加全面具体化。在日益改变的经济市场潮流中,公允价值观能根据有形与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动情况,动态给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公允价值观目前主要的任务为:提供给企业投资人所需要的企业发展信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全面监督;反映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成绩,特别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情况以及企业资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等。

nlc202309081106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

(一)会计计量变化以及影响

会计计量变化指的是摒弃原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式,改为如今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优点具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是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对企业资本进行计量;其次,它对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不仅计算有形资产,而且计算无形资产的变化;最后,它给出明确的企业财务信息与经营管理规划表,便于投资人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使企业资产计量更加细致,不同的企业员工与经济形式,公允价值计量会使用不同方式对其进行计算;同时公允价值计量还广泛应用于商业收购案例、企业融资案例、租赁房屋与财物案例等其他金融案例中,产生良好的效果。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使得有些以凭借租赁、借贷等方式维持经营的企业,不得不采用资产预估进行资本活动。那些运用先借贷后付款的企业,在面向规范的经济市场后,大多都出现自身资产负债累累的情况。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能够有效预估企业的实际价值,对企业管理经营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二)会计报告变化以及影响

会计准则变革也促使会计报告内容的转变,具体内容变化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修改会计报表整个构成部分,将原来关于投资人资金变动的部分纳入企业报表的主体;其次是对企业利润情况的统计,改变原来只统计企业市场交易资金的变动情况,转变为统计企业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增减情况,包括企业其他投资与公允价值的改变;再次是对其企业股票的增长或跌幅变化,以具体数据的形式予以公示,并且计算所有投资者增加或者损失的资金情况;最后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找出投资失败的原因以及寻找市场投资增长点,用于以后企业投资的指导意见。企业收益的整合研究,使企业会计报告更加规范透明,也更加细化,有利于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指导企业长久的经营活动。

三、结语

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深入改革以来,对企業自身经营理念与经营行动造成巨大影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化、透明化、细致化,使得企业由原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转变为现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由原来只统计企业市场交易资金转变为综合估量企业的潜在资产模式。企业各种吸纳资金活动、投资活动、发展状况都受到会计准则的限制与评估,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付春晓.基于会计信息经济后果及实现的过程[J].现代商业,2015,(24).

[2]王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理论分析的框架[J].商业会计,2015,(1).

[3]刘文辉,高爽.IFRS实施的经济后果国外研究文献述评[J].财会通讯,2015,(28).

作者简介:蒋淼(1988-),女,北京人,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新会计准则下租赁的会计处理 篇11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一租赁》明文规定: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在租赁开始日,根据租赁的目的以及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归属于出租人和承租人的程度为依据,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融资方式。经营租赁是为了满足经营使用上的临时或季节性需要发生的资产租赁。经营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形式,它是指出租人不仅要向承租人提供设备的使用权,还要向承租人提供设备的保养、保险、维修和其他专门性技术服务的一种租赁形式。租赁的会计处理应分别从出租人与承租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全面反映租赁业务的经济实质。

二、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一)经营租赁会计处理。

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无需将租入资产确认为自有资产,而只需在租赁期内各个会计期间按照直线法(如果其他方法更为系统合理的,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即可;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有租金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二)融资租赁会计处理。

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固定资产的方式取得融资额,在租赁期内以租金的方式逐期偿还融资额,租赁期满时,除最后一期租金外,承租人偿还有担保余值的租赁资产或支付现金购买租赁资产。

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收到租赁资产时,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企业融资得到的资产,其价值本质上为企业的融资额;承租人在确认资产增加的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并以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最低租赁付款额)进行计量,此金额为承租人的还本付息总额;资产和负债之间形成的差额,属于还本付息额与融资额形成的融资费用(利息总额),但由于租赁行为所形成的资产的受益期间为以后整个租赁期间,因此,对于此项融资形成的融资费用应在整个租赁期内进行分摊。在租赁开始日,应将其记入递延账户(未确认融资费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利息费用总额)

贷:长期应付款(最低租赁付款额)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在会计期末,承租人应将融资费用在租赁期内的各个期间进行分摊。分摊时,承租人应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并确认融资费用,并且在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时应当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可以这样理解,既然融资租赁是一种融资行为,融资额即为未来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融资费用为融资净额与实际利率(融资费用率)的乘积。租赁还款时是以年金的形式(租金)支付,因此,在租金支付时,租金由本金的偿还额和本期的利息组成,按复利计算,每期的利息额会随着本金的偿还而逐期减少,本金的偿还额则逐期增加。在租赁期满时,融资费用全部分摊完毕。会计期末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融资净额与实际利率的乘积)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租赁期届满,如果最低租赁付款额只包括租金,则长期应付款账户无余额,没有相应费用发生。如果最低租赁付款额中有会计准则规定的行使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的购买价款,则长期应付款账户余额为此购买价款。承租人应就此余额进行支付,由于此余额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已经作为最低租赁付款额进行计算并计入租赁期内各个期间的费用,因此,只是一项资产的购买行为,并没有融资费用的发生。如果最低租赁付款额包含担保余额,而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未达到担保余值,则承租人将发生担保费用。但此担保费用只是作为融资额的偿还,不是融资费用。所以,在租赁期满时,承租人不会再发生融资费用。

三、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一)经营租赁会计处理。

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将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业务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在租赁期间内产生的租金,出租人应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办法)确认为各个期间的损益,并对经营租赁中的固定资产按照类似资产的折旧政策计提折旧;或有租金应当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计入当期损益。

(二)融资租赁会计处理。

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固定资产和初始直接费用作为投资,在租赁期内以租金的方式逐期收回投资额并获取收益。在租赁期满时,除最后一期租金外,出租人收回租赁资产或收到出租人购买租赁资产价款。

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未实现融资收益(项目收益总额)

在会计期末,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的融资收入,这里的实际利率实质上是出租人进行项目投资的内含报酬率。出租人本期应分配的收益是项目投资净额与实际利率的乘积,在租赁期内,出租人每期收到的租金大于分配的收益额,租金中除分配的收益额外,还有出租人收到的投资净额补偿额。因此,随着投资额的偿还,出租人的投资净额会逐期减少,应分配的收益也相应减少。在租赁期满时,未确认的融资收益应全部实现并分配。因此,会计期末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各期租金)

贷:长期应收款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投资净额与实际利率的乘积)

贷:主营业务收入

在租赁期满时,如果最低租赁付款额只包括租金,出租人只能收到未对公允价值进行担保的旧资产,这是对投资额的收回,并不构成收益。同时,如果最低租赁收款额包含担保余值,而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未达到担保余值,承租人将发生担保费用,但此担保费用只是作为融资额的偿还,而不是融资收益。

如果最低租赁收款额中有会计准则规定的承租人行使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的购买价款,此收益已经在计算租赁内含利率时作为现金流入量进行计算,并分配至租赁期内的各个期间,租赁期满只是收回投资成本,而不能确认收益。

四、案例分析

案例:2007年12月1日,甲设备制造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合同的主要条款如下:1.租赁标的物:某产品生产线;2.起租日:2007年12月31日;3.租赁期:2007年12月3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3年;4.租金支付方式:乙公司每年年初支付租金540 000元;5.租赁期届满时该生产线的估计余值为234 000元。其中,由甲公司担保的余值为200 000元,未担保余值为34 000元;6.该生产线在20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1 670 000元,原账面价值1 600 000元.7.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6%;8.该生产线估计便用年限为6年,承租人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假设该生产线不需要安装。

承租人会计处理:

1.判断租赁类型

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 670 000元,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540 000+540 000×(P/A,6%,2)+200 000×(P/F,6%,3)=1 697 820元>1 670 000×90%,所以,该租赁类型为融资租赁。

2.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租赁资产的人账价值:MIN (1 697 820,1 670 000)=1 670 000(元)

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540 000+540 000+540 000+200 000=1 820 000(元)

递延确认的融资费用:1 820 000-1 670 000=150 000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1 670 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150 000

贷:长期应付款1820 000

3.租赁期间融资费用的分摊与折旧费用的计提

对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所以,融资费用的分摊率R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540 000+540 000×(P/A,R,2)+200 000×(P/F,R,3)=1 670 000(元)

2008年1月1日支付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540 000

贷:银行存款540 000

2008年12月31日确认递延的融资费用:

借:财务费用85 089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85 089

2008年12月31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490 000

贷:累积折旧490 000

上一篇:文化艺术下一篇:全媒体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