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行动

2024-05-11

国际行动(共12篇)

国际行动 篇1

泰国袋装米2012年恐涨价5%~10%

据泰国《世界日报》1月7日报道, 泰国袋装米厂商协会主席素梅表示, 由于生产成本上涨, 2012年袋装米的售价将提高5%~10%。袋装米的主要生产原料为大米, 比重高达80%, 受到2011年稻谷典押价格过高的影响, 导致稻谷市价大幅攀升。2011/2012产年的稻谷典押价格为, 粳米稻谷每吨1.5万铢、茉莉香米稻谷每吨2万铢。加上多达700万~800万莱 (编者按:1莱=0.4亩) 稻田受到水灾的影响, 大米产量损失约400~500吨, 导致米价趋涨。

美国2011年玉米均价同比上涨56%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 美国2011年12月份的玉米价格继续下跌, 至5.44美元/蒲式耳 (折合人民币1.36元/公斤) , 已经接近年初水平。而2011年全年玉米平均价格为1.52元/公斤, 同比2010年上涨了56%。美国2011年

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严重压缩了美国奶农的利润, 好在奶价也有一定的上涨。

印度小麦播种面积增至2842万公顷

据印度政府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止到1月6日, 印度小麦播种面积从上年同期2834万公顷小幅增至2842万公顷。印度农业部称, 目前印度大部分的小麦播种工作已经结束。小麦收割工作将于三月底或四月底开始。印度政府预计本年度小麦产量达到上年创纪录的8600万吨, 提高政府储备, 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印度油籽播种面积从上年同期855万公顷小幅减至809万公顷, 过去一个月里农业产区白天温度偏高, 影响了芥菜籽播种工作。

阿根廷大豆玉米因旱大幅减产

阿根廷地区农业协作协会公布报告称, 2011年12月开始的严重干旱将导致阿根廷大豆玉米大面积减产。自2011年12月以来, 阿根廷出现大面积持续干旱, 此次旱情正值关键的播种期, 部分地区降雨量创近40年来新低, 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越南调降大米出口销售底价

综合媒体1月6日消息, 越南已经调降其大米出口底价, 基准碎米率为5%大米出口价格下调3%至每吨485美元, 但贸易商表示越南价格较印度大米仍没有竞争优势。胡志明市两家海外公司的贸易商表示, 碎米率为10%碎米率大米的出口底价调降至每吨475美元, FOB基准, 低于之前的495美元, 而碎米率为25%大米的底价将为每吨455美元, 下调3.2%。

国际行动 篇2

信息提供日期:2011-05-12 信息来源:深圳人民政府办公厅

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以及《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国际化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法治社会和城市文明建设,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深圳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战略举措。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期,核心城市间的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体现。从全球来看,许多都会城市都在制定未来30—50年的发展战略。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正处于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以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为契机,在更高起点上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深圳经济特区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国家为深圳确立了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圳要围绕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始终坚持“四个先行先试”: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头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领未来,争取将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而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探索新路。

(三)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建设科学发展新特区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土地有限、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等制约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以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创新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和谐发展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以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特区一体化进程、以低碳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深圳质量”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二、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圳要以国际的视野和战略的思维,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城市发展质量,逐步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较高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水平的和谐城市、鲜明的城市特征又兼容多元文化的开放城市、健全创新体系和要素集聚的创新城市。在未来十年,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明星城市,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到2050年,深圳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比肩的国际化城市群。

第一阶段(2011—2020年):以香港、新加坡、首尔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创新金融、高新技术、国际物流、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成熟完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领先,高效低耗的现代产业更加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城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质量和人居环境良好,城市治理和公共文明水平较高。国际往来频繁,要素流动水平较高,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明星城市,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第二阶段(2021—2050年):以纽约、伦敦等先进的国际化城市为目标,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深圳与香港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携手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之

一、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地、世界文化、创意、时尚的重要来源地和导引地。深港两地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功能互补、城市管理等重要方面开展广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紧密合作,进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发展成为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比肩的国际化城市群。在这个阶段,将深圳建设为具有超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城市,成为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中心、经营决策的国际管理中心、知识技术的国际创新中心、信息资源的国际交流中心、生态多元的国际宜居中心,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三、深圳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深圳在国际化建设进程中,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深圳经济腹地和影响力;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深圳质量”是“深圳速度”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是“效益深圳”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要牢固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思维与理念,把速度、效益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质量优先,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实现科学快速发展。

(三)坚持突出改革创新的原则。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标志性特征。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法宝,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改革;以更大的勇气推动改革,通过改革来增强城市新的发展动力;以创新的思维推动改革、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创优势,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突出以创新为特色的软环境建设,将深圳建设成为引领潮流的标杆城市。

(四)坚持体现中国特色的原则。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必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必须体现中国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要持续提升城市整体素质,融会浓厚民族文化品格,实现高水平的发展,体现独特的城市气质、城市精神。

(五)坚持增强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的原则。要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将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加以吸收和利用,营造多元文化竞相发展和相互交融的良好环境,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培养归属感和家园意识,让市民平等分享城市资源和服务。

(六)坚持逐步推进的原则。先进的国际化城市无不是通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演进才逐步建成的。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科学规划,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全面发展。

四、深圳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根据国际化城市建设第一阶段目标,从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学习借鉴国际化城市的成功经验,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建设质量、环境文明水平、城市创新能力、社会文明程度和公共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出近期实施的19项行动计划。

(一)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行动计划1.提高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市科工贸信委、文体旅游局、金融办)

(1)建设世界知名品牌之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高端化、集约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构建高效低耗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创国际品牌、走国际化道路。

(2)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会展旅游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全国性要素市场和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全国金融中心和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立足高端,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优化服务外包结构,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和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3)打造世界高科技制造业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产业资源,不断提高深圳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支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开展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并购重组,提升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4)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宽虚拟空间发展领域,力争将深圳建成虚拟经济的国际性基地。

(5)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合作体系。鼓励跨国公司来深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全面实施专利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弘扬多元创新文化,努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自主创新环境。

行动计划2.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牵头单位:市科工贸信委,参加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保障局、文体旅游局、外办、金融办)

(6)全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加大战略性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大企业、金融机构落户深圳。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机制,积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商务环境。着力引进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增强吸引国际机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的能力,把深圳打造成为集聚国际要素资源的战略要地。重点引进外国企业集团、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

(7)支持本土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引进一批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国际总部。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努力打造中国企业国际总部基地。

(8)拓展海外机构的功能。拓展深圳驻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四个办事处的功能,使之成为集对外联络、招商、推介、引才于一体,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

行动计划3.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牵头单位:市文体旅游局、规划国土委,参加单位:市科工贸信委、港澳办)

(9)积极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一是推进深港澳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建立区域协作网络,打造国际旅游资讯平台,举办各类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盛事和推介活动。二是规划建设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以大鹏半岛的开发为契机,实施高端旅游开发,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规划建设一批集商贸、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打造舒适的国际化购物环境。

(二)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行动计划4.全面深化深港澳交流与合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港澳办,参加单位:市科工贸信委、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人居环境委、人力资源保障局、文体旅游局、金融办、口岸办、前海管理局、科协)

(10)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载体,加快深港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业。到2020年,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

(11)进一步加强深港金融合作。推动两地证券交易所合作,促进资本市场融合。支持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探索设立金融合资机构,加强金融基建合作,吸引更多的香港金融机构落户深圳。共建资本市场学院,为深港两地培养金融高端人才。

(12)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推进深港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香港通往国际的便利条件,发挥深圳连接内地广大腹地的优势,建立完善统一的深港科技资源信息库和公共信息平台,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支持两地科技园区和中介组织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13)推动深港跨界基础建设和要素流动便利化。深港共同规划建设城际交通及跨界基础设施,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莲塘/香园围口岸、深港西部快运轨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等口岸和跨界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大电子口岸建设力度,积极稳妥地推动深港两地资金、货物、信息和人员往来更加便利,推进深港两地产业发展的深度合作。

(14)加快推进深港两地空港业务合作。加强深港两地空港业务合作,争取在航空客运、货运的分工协作上达成更多共识,实现香港国际机场与深圳机场更加紧密合作。

(15)加强与香港、澳门相关机构的合作。利用香港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和海外资源,开展深港国际联合投资、贸易、文化、旅游促进活动。借助澳门在葡语系国家的影响力和资源,联合推进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6)组织公务员赴港澳学习、考察、交流、培训。定期组织市、区两级公务员赴港澳,通过培训、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学习港澳在政府机构运作、公共事务管理、公务员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行动计划5.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参加单位:市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外办、台办、金融办)

(17)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和泛珠地区合作的优势资源,加强与粤东、粤西北地区及周边省份合作。扩大深圳经济发展腹地,提高外溢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加快推进深莞惠一体化,积极推动有利于区域合作的交通体系和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抓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机遇,加强与台湾经贸合作。

(18)加强与新兴市场的合作。通过促进对外经贸合作,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一是推进深圳—东盟经济合作。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利用零关税协议,支持深圳企业进入东盟市场,不断扩大深圳在东盟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积极参与区域分工,探索以中国(深圳)—越南(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合作模式向周边国家延伸。二是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把“金砖国家”之一的印度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市场。三是加强与非洲的经济合作。针对非洲资源丰富、合作领域宽广等优势,加强与非洲国家经济技术战略合作的力度。四是加强与南美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南美地区的市场资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与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相结合,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空间。

(三)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

行动计划6.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规划国土委,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交通运输委、人居环境委、水务局、城管局、法制办、宝安区政府、龙岗区政府、光明新区管委会、坪山新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

(19)逐步推进一体化建设。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为契机,优化区域布局,提升功能定位,推进特区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逐步消除城市发展的二元结构。以特区、深莞惠、泛珠三角三个层次一体化梯度推进,加快建设与完善交通、能源、水资源和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具有国际辐射力的陆港、海港、空港和信息港,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

(20)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着力于城市功能的整合与完善,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新型功能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形成科学发展的示范新区。加快推进光明、坪山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新型功能区开发建设,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设计,吸引新的产业项目和要素资源,打造推进国际化建设的新载体。

行动计划7.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牵头单位:市人居环境委,参加单位:市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卫生人口计生委、公安局、文体旅游局、住房建设局、水务局、城管局、外办)

(2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坚持低碳发展,推动节能减排,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污染防治机制。加强水环境、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水平。完善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实绩考核和环保执法。建设国际水准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2)提升环境承载力。转变发展观念,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来提升环境容量,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的环境承载力,打造滨海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市。

(23)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人居环境。创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建设优良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条件和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吸引更多有影响的外籍人士来深居留,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和人才宜聚环境。

(24)营造和建设环境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大对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力度。建设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和功能性特征的建筑和设施,如深圳礼宾府和深圳国际会议中心等。

(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现代文明水平。

行动计划8.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牵头单位:市委政研室,参加单位:市编办、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保障局、监察局、法制办)

(25)坚持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突出以打造和经营城市品牌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文明建设,强调公共管理模式的持续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体现“创新、高效、人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特色,从而实现制度文明、管理文明、环境文明。

行动计划9.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牵头单位:市法制办、监察局,参加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科工贸信委、编办)

(26)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治环境。根据WTO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努力形成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符合、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现代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深圳法治城市建设水平。

(27)提高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国际化运作水平。开展政府运作和行政执法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由政府主导和全社会推动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国际化运作水平。

行动计划10.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参加单位:市公安局、民政局、外办)

(28)创新涉外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国际化建设需要的国际会议管理、外国人在华管理、外国非政府组织在深活动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涉外环境体系。

(29)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提升与国际化城市建设良性互动。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30)切实提高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管防控打建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构建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行动计划11.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参加单位:市卫生人口计生委、交通运输委、教育局、文体旅游局、人力资源保障局)

(31)促进社会民生发展。研究先进的国际化城市成功经验,借鉴其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卫生、文体及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强基层社会建设,以社区服务为重点,构建为民服务网络。

行动计划12.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教育局、外办、科协)

(32)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全面推进“孔雀计划”,广聚创新人才资源,大力引进、培养、储备各类高端创新型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发展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留学生创业园和深圳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心等创新创业基地,构筑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吸纳作用,做大做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四个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圳创业。

(33)拓宽海外培训渠道。加强与外国驻华使领馆合作,继续做好新加坡、以色列培训合作项目,不断寻求新载体、新资源,推进公务员海外培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与国际著名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实施打造国际青年领袖计划,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创业家。

行动计划13.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牵头单位:市外办,参加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教育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文体旅游局、城管局、各区政府、团市委、市属新闻单位)

(34)深入开展“深圳市民讲外语”活动。在政府机关、学校、社区、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稳步推进,改善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构筑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网络,与行业需求对接,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符合国际标准的英语水平测试平台。编发适用于机关干部、服务行业和普通市民的学外语实用手册,通过培训、媒体传播等渠道开展普及教育。

(35)开展城市英语标识和外语咨询体系建设。建立英语标识相关标准,开展公共场所英语标识专项整治工作,促进外语标识的规范化,建立行之有效的城市外语咨询与公共服务体系。

(36)广泛开展涉外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编发简便易行的涉外文明礼仪手册,通过电视、报纸、讲座和专项活动等形式在全市开展涉外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提高市民的国际化素养。

行动计划14.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参加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居环境委、交通运输委、教育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文体旅游局、城管局、各区政府、团市委、市属新闻单位)

(37)提升公共文明水平。建设以整洁优美、遵守秩序、礼让他人、友善祥和、关爱互助为核心的公共文明。实施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日常生活秩序优化行动,引导市民养成文明举止,共同维护公共秩序。组织志愿者开展以“文明出行”、“文明行为”、“文明服务”、“文明社区”义工劝导服务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明行动。促进人际交往,实施市民崇礼明仪行动和睦邻友善行动。培育道德风尚,弘扬慈善文化,增强市民感恩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丰富城市人文精神。

(38)提高涉外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以深圳新闻网主页简版为主要内容的中文繁体、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主要国际语言板块。以深圳新闻网、大运网、深圳日报(英文)为基础,扩大在深外国人信息获取渠道,增强便利性,提高我市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行动计划15.积极扩大国际交往(牵头单位:市外办,参加单位:市科工贸信委、友协)

(39)利用国家外交资源提升深圳的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充分利用国家高层互访、官方外交、友好往来等渠道,从国家外交层面来提高深圳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40)利用我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渠道扩大对外合作。为“走出去”、“引进来”服务,为扩大深圳国际知名度服务,提升深圳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水平。

(41)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水平。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深圳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申请加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深圳。加强同对我友好、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的外国城市交往,争取每年新增一定数量的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成立深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会,利用海内外理事的资源和渠道优势,推动与外国官方和民间的友好往来不断深入。

(42)做好高层出访和接待来访工作,拓展合作渠道。利用安排我市领导出访机会,广泛接触外国地方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界,为实质性合作奠定基础。收集整理重要外宾团组来访信息,跟进重要会谈成果、合作协议、合作意向。

行动计划16.加强文化、体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牵头单位:市文体旅游局)

(43)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宣传和展示中国文化和深圳特色。策划举办和利用国际音乐节、国际舞蹈节、国际旅游节等载体,展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开展经常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深圳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4)提升“设计之都”发展水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主导建立供全球创意城市交流互动的数字平台。加快推动建设创意产业园和设计基地,形成集研发、设计、展示、培训、交流、服务、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区域,力争把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设计研发创新中心、孵化培育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和设计成果转化中心。发动民间力量举办各类创意成果展、设计展活动,提高深圳设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45)申办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加强与国外城市及港澳地区的体育交流,策划合作举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赛事,利用国际赛事提高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全力办好大运会,以大运会为契机,提高深圳的影响力。大力办好“世界杯”高尔夫球赛,把“中国杯”帆船赛、F1摩托艇赛等赛事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赛事,与港澳地区和友好城市共同举办民间体育赛事。

行动计划17.加强教育、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参加单位:市科协、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46)大力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一是提升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快国际学校建设,支持与海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引进先进的高中教育国际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宽留学和升学渠道,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人文底蕴和责任感的公民。二是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国际化。积极引进境外知名大学,鼓励外国机构、中外企业设立来深留学奖学金,吸引国外人员到深圳高等院校留学,鼓励优秀留学生毕业后留深工作。将深圳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国内名校。以创办南方科技大学为契机,推进与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办学,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47)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申请成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深圳基地,在更大范围内与海外主要科技团体建立联系,实现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需求与海外智力资源的有效对接。在深圳新科技馆专设国际新技术体验馆,使之成为成果交流转移产业化的常设平台。

行动计划18.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牵头单位:市科工贸信委,参加单位:市文体旅游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外办、贸促会)

(48)举办“深圳市长国际顾问咨询会议”。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重点确定会议主题,邀请市长国际顾问为深圳发展进言献策,吸收有助于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思维。充分论证、科学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运作经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公共治理水平。

(49)继续办好“高交会”、“文博会”、“国际人才交流会”等大型国际展会。不断提高展会的国际化程度,逐步扩大“高交会”、“文博会”的国际影响力。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特点,分阶段将“高交会”、“文博会”海外分会场扩大到南美、北美、非洲等地。利用“高交会”平台,举办国际科技创新论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扩大“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国际人才和智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行动计划19.大力推广城市形象(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外办,参加单位:市文体旅游局、友协、市属新闻单位)

(50)制订并实施面向全球的城市形象宣传计划。通过政府传播、媒体传播和活动传播等途径,开展城市营销,树立深圳城市品牌形象。聘请国际专业机构,对城市形象推广做出高水平、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整体策划。充分利用重要载体、重大事件和名人效应来推广城市形象,利用世界级企业品牌进行城市营销,突出深圳城市特质。加强同国际传媒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国际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提升深圳国际知名度。

(51)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促进官方和民间对外交流,策划组织“深圳宣传周”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针对性培训,开展公共外交知识普及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国际化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组织协调,不断提高执行力。为统筹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工作,成立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进委员会”),推进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市外办。国际化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白皮书,各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应将国际化城市建设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具体推进措施纳入年度计划,由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并制定该项工作的具体考核办法。国际化城市建设工作的考核纳入各相关单位的年度考核计划。

(二)经费保障。

根据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项目,由市财政在年度预算中作出专项经费预算,保证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宣传引导。

加大对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报道力度。在深圳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开办专题节目,广泛、深入地介绍先进的国际化城市发展状况和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全社会的关注,激发市民参与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此项工作由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与市委宣传部、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单位,于2011年6月30日以前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报推进委员会审议后实施。

(四)加强调研。

集结和凝聚学术队伍,开展深度调研。就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和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有深度的国际国内调研,对先进的国际化城市逐一进行剖析,进行有价值的比较研究,推进我市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

编制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力量,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特色性原则,参考现有国际化城市不同阶段的发展经验,综合分析确定深圳基本建成国际化城市的各项标准值,编制独立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国际化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和科学评价。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制定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于2011年年底前报推进委员会审议。

(五)激励机制。

抗击埃博拉,国际社会正在行动 篇3

联合国担当倡议者和协调者

在疫情迅速蔓延的初期,世界卫生组织与西非地区组织是协调疫区国家行动的主体。7月2~3日,世卫组织召集西非地区11国及国际组织代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联合应对埃博拉疫情的举措,但之后效果并不明显。7月31日,世卫组织启动了“埃博拉疫情应急反应强化计划”,强调世卫组织的参与及各国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世卫组织自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将其提升到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高度。

8月8日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确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国际社会加大了救援力度,但疫情却持续恶化。8月28日世卫组织发布“埃博拉疫情响应路线图”,明确提出将花费4.89亿美元、在未来六至九个月内阻止病毒传播及扩散。同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卫生部长也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会议,达成重开已经关闭的一些国家的边境、停止实行飞机禁飞令的重要共识,以保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顺利运抵有关国家。

进入9月,联合国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的倡议者和协调者角色日益凸显,多次召开高级别会议商讨解决办法,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就设立了专门负责协调和整合国际社会以及联合国内部各机构行动的“埃博拉危机控制中心”和“联合国埃博拉应急特派团”,以及负责募集10亿美元抗埃经费的“全球响应联盟”和“埃博拉响应多方信托基金”。9月18日,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并一致通过第2177号决议(紧急抗疫决议),呼吁联合国成员国向遭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紧急援助。安理会此前仅有两次就公共卫生领域影响国际安全的问题进行正式讨论,由此可见埃博拉疫情的紧迫性和联合国对疫情的高度重视。

中国是最早参与救治的国家

从1976年埃博拉疫情首次在非洲爆发,30多年来非洲经历过至少三次大规模流行和十多次中小型流行,但疫情每次都被遏制在局部地区。因此,此次疫情爆发初期,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初救援的主体是无国界医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早在今年3月24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就派遣了一支由24人组成的队伍前往几内亚,开展紧急救援工作。截至7月31日世卫组织拉响全球警报之时,无国界医生组织已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派驻72名国际救援人员,调用480名当地人士参与救援工作。除了医生、护士、流行病学专家外,救援队伍中还有后勤人员、水利卫生专家、健康专家、心理学专家等。此外,无国界医生组织还提供了400余张床位。

中国是最早参与救治并提供物资援助的国家,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医生在美国、埃及、日本等国医护人员相继撤离的情况下始终坚守一线,几内亚首都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接诊的。中国驻利比里亚医疗队也在疫情刚刚在当地爆发时,就为当地医生和民众进行埃博拉防治培训和卫生知识普及。自8月初开始,中国向疫区陆续派出多批公共卫生专家以及针对埃博拉疫情进行一线防控和救护援助的短期医疗队,9月又向塞拉利昂派出了59人组成的移动实验室检测队,使得中国赴疫区医务人员总数达到174人,此外还向疫区提供了防护衣、消毒剂、粮食等急需用品。欧盟是最早向疫区提供援助的地区组织,本次埃博拉病毒第一例检测结果就是出自法国里昂的巴斯德实验中心,欧盟还在疫情爆发初期就向疫区派出了移动实验室参与病毒的检测及分析。

随着疫情的逐步升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向疫区提供了帮助。世卫组织累计派出了5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疫区;9月12日古巴宣布向塞拉利昂派出165位医务人员;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超过100名医务工作者在疫区工作,9月又宣布派出3000名士兵前往疫区协调国际救援,并宣布在利比里亚建立17个分别容纳100张病床的医疗机构,以及一个每周能够培训500名卫生保健工作者的中心;英国也宣布将部署军事力量,并在塞拉利昂建立一个有50个床位的医院;9月18日德国国防部声明将向西非运送援助物资;日本也表示将通过世卫组织向西非地区派出史上最大规模的医疗专家队……

资金支持纷纷到位

抗击埃博拉疫情所需资金随着疫情的发展在不断增加,最初世卫组织在路线图中提出了7105万美元的国际财政援助预算,仅一天之后,这一数字就被追加至1亿美元,9月16日世卫组织估计未来六个月用来对抗埃博拉的全球资源价值高达10亿美元。

同医疗物资与人力资源的援助一样,最初向疫区捐助资金的也是中国与欧盟。4月、8月和9月,中国分三次向疫区国家提供了总价值为2.34亿人民币的现汇和紧急物资援助,并向世卫组织和非盟各提供2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3月至8月,欧盟四次向疫区援助资金达1190万欧元,并宣布未来还将提供1.4亿欧元的捐款致力于疫区卫生保健系统的长期重建。

9月,来自国际组织、政府和私人慈善机构的资金支持开始增多,之前的很多资金承诺也逐步兑现。非洲开发银行是投入额度最大的援助方,总共向世卫组织捐资2.1亿美元。截至9月18日,世界银行已调集了1.17亿美元用于改善疫区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中央紧急应急基金划拨了380万美元用于抗击疫情,同时它还在寻求募集近10亿美元的国际财政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3亿美元援助款项也已到位。截至9月底,美国已经投入了约1.75亿美元帮助应对埃博拉疫情,今后计划再提供约6亿美元。最大一笔私人捐款是来自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1200万美元资助。

疫苗研发取得进展

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还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鉴于病毒或给全球带来的安全威胁,各国都加快了疫苗研发的速度,多国的药物或疫苗研发都已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最受瞩目的是由美国马普生物制药公司研制、之前曾成功治愈两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护人员的实验性药物ZMapp。另一种由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微生物实验室研发的疫苗同样也完成了在猴子身上的实验,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已向西非地区发放。德国一家公司研发出一项技术,从烟草叶中提取可用于生产ZMapp疫苗抗体的蛋白和酶,从而能够批量生产埃博拉疫苗。英国、瑞士抗击埃博拉的疫苗也于9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日本富山化学工业公司表示,其研制的法匹拉韦(favipiravir)能有效阻止细胞内的病毒增殖,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方面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发、已完成临床前研究的jk-05也将投入到西非疫区,帮助控制疫情……

截至9月17日,仅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就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5843例,死亡2803人。从目前看,几内亚的疫情控制取得了一些进展,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考虑到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疫情正在加速传播,世卫组织估计到11月感染人数可能升至2万人。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专家预测,如果目前的70%的感染者能够得到适当的隔离并接受治疗,疫情便可在明年1月前得到有效控制。否则到明年1月可能将有高达140万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该疾病会引起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全面崩溃,而这两个国家目前还处于从内战中恢复的过程中。要预防这种结果,全球必须提高响应速度,加大抗击埃博拉的力度。

国际行动 篇4

德国吉森大学植物营养学研究所近日发表公报说, 该所研究人员用传统育种方法杂交培育出一种在盐碱地上也能高产的玉米新品种。以往研究表明, 不同品种的玉米耐盐碱能力各异, 吉森大学研究人员选取了多个具有较强耐盐碱特性的玉米品种, 并将这些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 最终培育出了这种博采众家之长的耐盐碱玉米新品种。据介绍, 这种玉米的抗盐碱能力很强, 且产量高。在世界各地尤其是

干旱地区, 土地盐碱化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并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研究人员说, 这一成果有助推动在盐碱化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的研究。

世界饲料产量达8.73亿吨中国产量占两成

近日, 奥特奇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世界饲料产量已达8.73亿吨。报告称, 亚洲以3.05亿吨的饲料产量成为世界饲料产量最大的地区。其中, 中国以1.784亿吨的产量成为亚洲地区产量最大的国家。欧洲以2亿吨的产量位居第二位。奥特奇公司副总裁AidanConnolly表示:“这次最新的全球饲料产量调查非常重要, 尤其是与2010年瓦特出版集团的报告相比。2010年瓦特的报告显示饲料产量为7.18亿吨。”报告还显示, 从饲料种类来看, 家禽饲料占到世界饲料总量的44%。牛、羊等饲料产量也超过2.20亿吨, 但不包括青贮饲料和农场草料等干物质饲料在内。猪、马和宠物饲料产量变化不大, 但是水产饲料增长速度较大, 产量近3000万吨。此次调查的负责人为奥特奇公司区域经理, 涉及132个国家和所有动物饲料种类。

法国7月1日起食品上贴“非转基因喂养”标签

国际行动 篇5

江西大唐国际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5月2日

江西大唐国际抚州发电公司 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

为深刻吸取张家口发电厂“11.17”、云冈热电公司“1.25”和长山热电厂“2.25”三起人身伤亡事故教训,按照集团公司、大唐国际、江西分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反事故紧急行动的通知》的统一部署,公司组织开展了“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现将活动开展的阶段性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策划行动方案

公司高度重视“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在集团公司、大唐国际专项活动视频会后,公司总经理立即组织安排落实,要求不等不靠,快速启动开展专项活动。公司迅速组织各单位对《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的通知》(大唐集团生[2016]176号)和关于开展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的通知》(大唐国际安环[2016]10号)两个文件进行了学习。同时,根据两个文件的相关要求,结合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公司制定并下发了《江西大唐国际抚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方案》(抚州发电安监2016[6]号),对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工作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学习、讨论活动

(一)学习事故案例,手写反思体会

公司组织全员学习系统内外事故案例,举一反三,结合本部门、项目部、本班组、本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反思学习。公司领导、生产部门中层干部按照分片包干原则下班组,和员工一起学案例、谈体会、写反思,深刻领会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及防范措施,做到学案例不当故事听。每个人都结合工作实际手写了深刻的反思,并逐级审查后上报存档。

公司总经理张树臣、副总经理周伟参加设备部继保班活动

公司党委书记姜兴永参加设备部热控班活动

总工程师申建东参加发电部一值活动

(二)认真开展“安全为了谁”大讨论活动

为深化集团公司、大唐国际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贯彻落实王欣总经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部署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人员的主体责任、安全目标、岗位职责,公司全面开展了“安全为了谁”大讨论活动。3月30日公司召开“安全为了谁”大讨论活动启动会,公司总经理张树臣作了动员讲话,简述了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如何认识解决“安全生产依靠谁”、“安全生产谁负责”。江西中电项目部组织了“安全为了谁”大讨论活动签字。

动员会现场

江西中电项目部活动签字现场

公司领导深入基层班组,与班组员工共同就“安全为了谁”话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在讨论和发言过程中,对员工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 一解答;组织员工与家属一道进行“安全为了谁”大讨论座谈,深刻认识安全对家庭的重要。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让员工真正从思想上清楚认识到安全到底是为了谁,人人树立“抓好安全为自己,自己的安全自己管,依靠别人不保险”的思想,完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切实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总经理张树臣参加维护部电气班活动并检查班组建设

党委书记姜兴永参加维护部锅炉班活动

工会主席万国新参加总经部活动

公司组织员工家属大讨论现场

通过“安全为了谁”大讨论,每人都手写了反思体会,按照要求,班组成员的反思体会,经班长审核后张贴在班组管理展板;部门人员的反思体会,经部门一把手审核后在本部门备案;各部门一把手的反思体会,经公司领导审核后,报安监部存档;公司领导的反思体会,报大唐国际安环部备案。

(三)组织好2016《安规》考试

为强化公司员工对安全工作规程知识的掌握,结合“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公司全方位、全覆盖地组织开展了2016安规考试。考试是在大唐国际下发的试题库基础上,增添了公司部分主要的工作实际内容。考试注重实际,以考促学,使广大员工巩固了对“安规”及各类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为即将开展的安全生产知识调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死角查末端,消除事故隐患

按照查责任制到岗到位、查制度(反措)执行、查安全教育培训、查现场安全措施、查违章治理开展“五查”内容,组织开展个人、班组、部门自查,截止到目前为止,通过开展“反事故紧急专项行动”,公司检查发现问题147项,已整改117项,持续进行整改项19项,其它原因未整改11项。

四、重心下沉,继续深入开展反事故专项行动

近期集团公司下发了反事故督查工作要求,公司对照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决定继续深入开展“反事故专项行动”,将此项工作延期到6月30日。按照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规范反事故检查督查工作要求的通知,重心下沉,突出抓班组查死角,继续重点从 “两票”规定执行、有限空间、高风险作业管理要求落实、外包工程及检修现场管理、“三讲一落实”开展情况等方面查摆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查管理问题。

国际行动 篇6

摘   要:国际教育是美国当前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战略地位,美国于2012年11月颁布了《美国联邦教育部国际战略(2012-2016年)》。该战略提出,美国国际教育是应对全球经济竞争、解决全球性问题、培养公民全球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此举反映出美国联邦教育部将国际参与作为该部门的核心工作,也反映了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的任务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美国;国际教育;国际战略;价值取向;行动路径

20世纪40年代末,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国际教育领域的政策与法令。不同时期的政策法令体现出美国在国际教育领域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特点,有学者将美国国际教育划分为萌芽期、勃发期、回落期、转折期四个阶段[1]。2012年11月,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的国际教育战略——《美国联邦教育部国际战略(2012-2016年)》(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2012-2016,以下简称《战略》)。该战略对美国国际教育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笔者对该战略提出的价值取向与行动路径加以分析,希冀能够为我国的国际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价值取向

《战略》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有效的国际教育战略都必须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其参与全球事务的交际能力,而不再满足于确保学生听说读写和科学技术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战略》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出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

(一)国际教育是美国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有力工具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已经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柄“双刃剑”,各国需要顺应时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对策,且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教育,把希望寄托在教育改革和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上。诚如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所说:“未来,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领域拔得头筹,国际教育改革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国际教育可以培养美国所缺乏的国际化人才和专家”[2]。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统计表明,由于缺乏拥有跨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经验、流利外语技能的人才,美国在全球的商务交流以及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在招聘时面临困难。这使美国联邦教育部及美国大众认识到国际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然而,“有关政策与管理问题的富有远见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公共与私人部门中了解他国制度、语言、文化和全球问题的个人。这方面专家的缺乏将成为外交和军事上的隐忧,更会导致全球市场竞争能力的衰落”[3]。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相继加强了国际教育交流,国际教育领域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局面又渐趋成形,如欧洲国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强化了欧盟成员国之间以及与非成员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各国相继推动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美国把通过国际教育培养具有高级国际技能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人才作为应对经济竞争的有力工具。

(二)国际教育是美国应对全球问题的重要举措

“9·11”事件和2007年底的“次贷危机”使美国充分认识到,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解决全球问题是美国长久繁荣与幸福的重要保障。最近,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的调查表明,80%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4]。《战略》指出,当前的国际教育应该让学生具备与他人合作解决诸如疾病蔓延、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全球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只有积极开展各种对话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才能解决全球化问题,并最终保证美国的根本利益。

(三)国际教育是美国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战略》认为,全球化能力是生活在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的个人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美国国际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1.将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能力确定为首要目标

《战略》指出,国际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将“21世纪技能”应用到世界的全球化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天相互关联的世界中取得成功,能够完全参与并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国际教育的重点也应拓展到K-16教育阶段[5]。由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和亚洲协会(Asia Society)联合组成的全球竞争力工作小组(Global Competence Task Force)进一步指出,全球化能力就是个体能用所获知识和技能去调查周边世界、认识自己和他人、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以及将观念付诸实践的行动能力。简而言之,全球化能力就是“将21世纪技能运用于世界”( 21st century skills applied to the world)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见图1)。

2.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战略》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学生学业水平高低,也无论学生宗教、地域以及文化有何差异,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全球化能力。为保证每个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战略》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是调整课程,在学科教学和跨学科学习中培养全球化能力;其次是采用“标竿”(benchmarking)评价制度,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①;最后是强调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培养。

(四)国际教育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际教育与国家安全是相互关联的,国际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6]。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苏联解体后,美国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界定发生了变化,联邦政府的国际教育政策开始由原来的注重军事防卫意义上的国家安全转向注重全球经济竞争意义上的国家安全[7]。“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与“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多样化的主题,如恐怖主义、核扩散、腐败问题、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毒品扩散等,“竞争力”开始成为美国联邦政府在国际教育领域的新的关注焦点[8]。2010年,奥巴马总统签署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US-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提出,扩大国际教育和交流、加强国际科学合作、进行整体的移民制度改革等将成为美国在新时期增进国家安全与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9]。《战略》指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际交流、提升美国国际竞争力和战略地位是国际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教育一直都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行动路径

(一)明确战略规划目标

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国际理解,促进国际和平。但是,由于“国际现实是民族、国家及其利益的反映”,因此,从根本上说,国际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为了自身生存而做出的防御。国家外交政策的目标——包括经济、外交、安全和文化的维度——是保护和维持它的必要利益。所有物质与人力资源、国家的潜力都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10]。因此,《战略》的引言中明确指出,美国当前的国际教育是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的,致力于提高美国教育质量和提升美国国际战略地位(见图2)。

(二)学习他国先进经验

《战略》明确指出,教育是一项共同的事业,美国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也理应与他国分享美国的经验和教训。美国为学习各国经验,采取了开展国际教育调查、举办国际化合作论坛、建立国际教育领导网络、发表国际评估调查报告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如通过参与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等国际测试收集相关数据(见表1),并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确定美国教育的“标竿”。美国除了通过国际测试来获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经验外,还经常通过召开国际峰会、论坛等形式来学习他国经验。例如,美国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和国际教育协会(Education International,EI)联合举办了教育峰会。通过这些方式学习他国经验后,美国进一步考察其适切性和应用范围,然后探索能在美国本土推广的具体做法,从而构建起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形成假设-本土构建-验证推广的学习模式。

(三)开展教育外交活动

美国国际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以文化扩张为目的的外交政策紧密结合,或者说是对外文化扩张政策的核心。从一战、二战到后冷战时代,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将美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价值观念推向世界,从军事殖民走向文化殖民,一直是美国国际教育的理想与努力方向[11]。由此可以推断,国际教育会成为国家的一种外交手段,外交又会促进国际教育的发展[12]。因此,美国联邦教育部支持所有积极的教育外交活动。通过教育外交,与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其他专业人士建立联系,以期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这将有助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国际优势地位的保持,并最终促进国家繁荣。教育外交由此成为美国构建与他国之间互利互惠关系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以国务卿为首的美国政府与巴西、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重点就包括建立高等教育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教育公平等。这不仅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对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美国商务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调查,国际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用的支出每年为美国经济作出了超过210 亿美元的贡献[13]。可见,教育外交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四)设置教育交流机构

国际教育要取得实效,强有力的领导是关键。美国联邦教育部设立了国际教育委员会、联络办公室和多个办事处。国际教育委员会向美国联邦教育部就国际教育提出建议,引领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国际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国际教育委员会协调与美国政府其他机构的工作,并联合全球合作伙伴,设立国际教育研究机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国际交流。

三、结语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战略地位是美国国际教育战略的最终目标,确保美国国家和公民的竞争力、增强美国社会凝聚力、促进国家安全、加强美国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是美国国际教育战略的具体目标。美国国际教育战略反映出美国联邦教育部将国际参与作为该部门的核心工作,也反映了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的任务已是当务之急。

注释:

①全美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和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共同制定了州核心能力标准(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参考文献:

[1][4][11]李爱萍. 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D]. 华东师范大学, 2005:31-69,71,243.

[2][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2012-16[EB/OL].http://www2.ed.gov/about/inits/ed/internationaled/international-strategy-2012-16.pdf,2014-4-12.

[5]Veronica Boix Mansilla, Anthony Jackson.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EdSteps Initiative and the Asia Society Partnership for Global Learning[M]. New York, NY: Asia Society, 2011:48-53.

[6]Joel Klein, Condoleezza Ric.U.S. Education Reform and National Security[M]. New York, N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12:66-69.

[7]翁丽霞,洪明. 美国联邦政府国际教育政策探略——聚焦《高等教育法》第六款与“富布赖特计划”[J].教育发展研究, 2011(7):51-56.

[8]De Wit 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 A Historical,Comparative,and Conceptual Analysis[M]. Greenwood Study in Higher Education.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2:29.

[9]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EB/OL].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 2013-12-23.

[10][12]Gerald L. Gutek. American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Internationalizing Teacher Education[M]. 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1993:51,9.

[13]IIE.2011 Trustee White Paper[EB/OL].http://www.iie.org/en/Researchand-Publications/Publications -and -Reports/IIE-Bookstore/~/media/Files/Corporate/Publications/2011 Trustee-White-Paper.ashx, 2013-12-23.

编辑 郭伟 许方舟

作者简介:谢淑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邮政编码:130024;电子邮件:xieshuhai2006@126.com);熊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邮件:xiongm@nenu.edu.cn)

国际行动 篇7

据科学家预测, 如果要使21世纪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2℃以内,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十年内不超过4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各国切实履行哥本哈根承诺, 到2020年可将排放削减至4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左右, 还有50亿吨减排缺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年12月3日发布《废物与气候变化:全球趋势与战略框架》报告指出, 从垃圾处理部门减少甲烷、炭黑和氮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污染物可助一臂之力。垃圾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3%~5%, 相当于国际航空和船运的总排放。通过废物避免、材料回收等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原材料的数量, 用垃圾发电取代化石燃料发电, 在垃圾填埋场进行碳储存并对土壤进行堆肥, 都能将垃圾处理部门从排放源变成减排源。报告特别指出, 垃圾填埋过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产生的甲烷气体逃逸对气候影响最大, 所引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垃圾焚烧紧随其后。将食物、园艺废料和纸张等垃圾简单分类, 减少有机质数量, 再行填埋, 每吨垃圾能减少25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警惕粮价飙升带来粮食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1月6日发布数据称, 2010年12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跃增至214.7点, 超过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时创下的213.5点历史最高纪录, 达到1990年以来最高位。这次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主要由食用油、谷物、糖和肉类价格上涨带动, 小麦价格是6月的2倍, 糖价达到近30年最高点, 猪肉价格相比2010年年初上升25%, 油菜籽和奶制品价格等也都上涨。让人略感心安的是大米价格相对稳定在每吨535美元, 低于每吨1000美元的历史最高点。但干旱、寒潮等灾害天气正影响世界重要农业国, 粮食价格可能依然保持高位甚至继续上涨。经济学家表示, 因为大米价格相对稳定, 现时形势尚未构成2008年那样的粮食危机, 但如果粮食价格涨势延续数月, 不排除粮食危机再次上演。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2011年全球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高企”的警告, 希望国际社会对未来的“艰难时期”有所认识和准备。

月球花园或成太空“菜篮子”

美国桑德勒机器公司菲尔·桑德勒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吉恩·贾科梅利等研究人员想方设法建造了个长约5.5米的月球温室花园, 种植西红柿、花生、土豆和辣椒等。该温室花园埋藏在月球表面之下, 以避免致命的宇宙射线和太阳耀斑伤害。温室里植物生长不靠土壤, 而使用水栽技术、矿物质营养液;所需二氧化碳从宇航员呼出的废气中得到;所需水从宇航员尿液中提取;所需太阳光由光纤输送。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加压罐从月球表面进入, 而不需宇航员深入。温室花园系统可分装在一个约1.2米宽的盘子中, 将其发射到月球上后十分钟就可以布置好。地球上的人们可通过传感器和照相机操控温室花园, 甚至让其自动工作, 植物30天左右可生长成熟。这样, 当宇航员到达月球时, 食物已经准备妥当。月球温室可看作一种能自动提供食物、氧气和干净饮用水的装置, 包含约100公斤潮湿的植物营养, 能在24小时内产生50升水以及34公斤氧气, 消耗约100千瓦电力以及约450克二氧化碳。月球花园在某些方面与地球南极的生长箱类似, 在一年的某几个月, 因为循环的洋流会将南极与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隔绝, 生长箱也必须克服同样的挑战。

日发现决定植物叶片形状的基因群

日本京都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专家小山知嗣率领研究小组, 分析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的“TCP”基因群作用, 发现植物都拥有这一基因群。在这一基因群的24种基因中, 越多的基因不发挥作用, 叶片边缘的褶皱就变得越深, 成为锯齿状;越多的基因活跃, 叶片边缘就变得平滑。如果过度加强或抑制“TCP”基因群的作用, 则植物生长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一成果有望用来改变植物形状, 应用于园艺, 或开发口感不同的绿叶蔬菜。相关论文已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植物细胞》上。

肯尼亚试种高产抗疟疾黄花蒿

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是青蒿素, 这种成分主要从黄花蒿中提取, 但目前国际医学界能有效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存量短缺。英国约克大学的科学家2010年开始在肯尼亚埃尔多雷特和基莱利地区试种一种改良型的抗疟疾黄花蒿, 希望这种黄花蒿能像预期那样适合非洲种植并且高产, 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对抗疟疾药物原料的需求。该大学艾属植物研究工程新型农作物中心之前曾测定黄花蒿的基因组图谱, 采用最新基因工程技术, 希望能培育出高产但非转基因的黄花蒿新品种, 他们认为一旦新品种所含青蒿素浓度高于0.8%就是试验获得突破。

英菜农种出42.1公斤西葫芦

国际行动 篇8

在2月2日召开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九届会议上, 联合国确定2011年为“国际森林年”, 旨在唤起人们保护森林意识, 促进在森林管理、保护和开发方面开展全球性活动, 推进造林绿化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并充分发挥森林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将举办高级别小组讨论会、电影放映、发行纪念邮票、征文比赛等活动, 号召各个国家和地区共谋森林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在国际上参与3项行动:一是承办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亚太林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会议及第二届亚太林业周活动, 并参加联合国森林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二是组织在华国际人士参加植树活动;三是主办或与NGO合办森林与湿地的恢复管理、森林公园与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碳汇等研讨培训活动。

亚洲食品价格涨10%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报告说, 2011年年初以来, 亚洲食品价格平均已上涨约10%, 这一涨幅对拥有33亿人口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而言, 意味着可能催生6400万极度贫困人口。如果全球食品和原油价格涨势今年持续下去, 可拖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缩水1.5个百分点。报告呼吁相关经济体采取措施稳定粮食生产, 包括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扩建粮食储备设施、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取消粮食出口禁令等。

德国建立首个海上风力场

德国在波罗的海上的首个海上风力场5月2日投入运营, 这一名为BALTIC 1的海上风力场距离德国海岸线16公里, 由21座风力发电设备组成, 年发电量为185百万度 (GWh) , 可满足5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为发展海上风电, 德国先前在北海已建立试验性风力场“ALPHA VENTUS”, 以积累相关技术。2013年, 作为BALTIC 1后续项目的BALTIC 2将建造完成, 届时又有80座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将并网发电。风力发电特别是海上风力发电将在德国能源结构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国食品安全局建议慎食生牡蛎

英国食品安全局提醒民众在冬季食用生牡蛎时, 避免感染诺瓦克病毒。牡蛎在深海摄入食物过程中, 会将一些细菌和病毒也摄入体内, 人若生食, 容易引发食物中毒。英国食品安全局和贝类行业正共同研究如何将病毒从贝类食品中移除。

中国已成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美国农业部4月下旬发布报告显示, 中国已成为美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五年来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增长近两倍。美国饲料谷物协会估计, 尽管中国对美贸易总体上为顺差, 但中国对美农产品贸易却常常出现逆差, 年均进口额约为175亿美元, 年均出口额则为30亿美元。

国际钾肥巨头提高产品售价

美国肥料协会4月数据显示, 北美市场库存量同比减少7%, 比前五年平均库存量低26%。受此影响, 国际钾肥巨头——白俄罗斯钾肥公司 (BPC) 4月中旬宣布, 6月开始对东南亚客户执行标准氯化钾到岸价每吨510美元 (每吨上涨40美元) , 同时, 巴西也从BPC采购了6万吨大颗粒氯化钾, 到岸价为每吨525美元。此外, Canpot EX公司以每吨520美元的离岸加运费价 (CFR) 向巴西销售了20万吨氯化钾, 并宣称亚洲市场及拉美市场价格每吨上调50美元。

亚洲各国共同抑制粮食价格上涨

维和行动与国际法 篇9

国际法中并没有与维和行动相关的明确法律, 无法对维和行动作出有效的指导和规范, 使得有些情况下维和无据可依, 大大削减了行动的力度。但国际法中仍能寻找到一些对维和行动有影响的法律。

1、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第一章第一条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 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 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 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2、战争法

战争法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调整交战国相互关系的规则, 称为战争规则, 另一部分是调整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之间关系的规则, 称为中立规则。调整交战国之间的关系和调整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之间关系的规则的总体, 就是国际法体系中的战争法。旨在保护未参加或不再参加敌对行动 (战争) 的人们。战争法亦被称为武装冲突法或国际人道主义法。

3、国际人权法

国际法上的人权, 是指受国际法保护的人或人的集合体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保护最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基本法律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成员“作为整体”接受为国际强行法规范, 任何国际社会成员都不得违反。联合国宪章把“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和“促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列为联合国的宗旨。可见人权问题的重要性。进年来, 联合国维和行动由关心国家安全逐渐侧重关心人的安全, 由于安全观念变化导致人道主义干预。

联合国维和行动因其地位的特殊性, 更需谨慎把握其中平衡, 既要遵守宪章宗旨保护和促进人权, 又要避免过多的干涉而被卷入冲突之中。

二、维和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国际法的缺陷

1、法律依据的缺失

(1) 联合国宪章

前文已提到过, 维和行动的性质是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的, 但是, 宪章的宗旨作为抽象的准则, 并没有为维和行动提出具体、明确的行为规则。

(2) 国际法院的司法判例

1962年国际法院针对联合国西伊里安行动做出解答, 认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定不仅是安理会的“专属权利”, 联大同样也与之有关。此观点被某些大国利用, 成为其借维和行动干涉他国内政的依据, 以此为指导的维和行动必然会有强权或滥权的可能。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司法判例”不是国际法的渊源, 而是“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 且根据第59条, “法院之裁判除对于当事国及本案外, 无拘束力”。所以法院的判决对后来发生的案件并没有约束力, 国际法院在审判时的解答常被做为后来的参考和援引, 并不能作为权威性的法律依据。

2、国际惯例

需要注意, 国际惯例不同于国际习惯, 只是单纯重复的类似行为, 不具备法律拘束力, 只有逐步被各国国内法认定后, 才可以转变为国际习惯, 从而形成法律拘束力。

综上所述, 国际法中虽有维和相关的部分, 但尚无专属维和行动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依据。

(1) 传统受到挑战:国际法与维和行动原则的冲突

1) 不干涉内政原则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国际交往中不能以任何原因, 直接或者间接地干涉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 此原则在众多的国际法文件中被确认, 如《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原则宣言》等。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 这一原则转化为“中立原则”, 要求联合国在维和行动过程中不能介入冲突当事国的国内斗争, 更不能干涉东道国的内部事务。

2) 非强制性原则

非强制性原则, 亦即机制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原则, 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 (4) 款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 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 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维和行动是一种有限的军事行动, 目的是和平而非战争, 只能在自卫的情况下使用武力, 即只能消极防护。然而, 在维和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违背其初衷和原则的事例。

(2)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国际法原则宣言》强调:“每一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与其他国家之国际争端, 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这一原则既是针对争端当事国的要求, 同时当联合国在维持和平行动中与东道国或有关方面发生冲突时也适用。然而, 安理会在解决危机时通过不断追加的制裁或授权维和部队使用武力来实现目标, 而忽略了和平的解决方法。例如, 在海湾危机中, 安理会在事件发生后短短3个月内就连续通过了12项有关决议, 对伊拉克进行全面的强制性经济制裁、武器禁运和空中封锁, 并授权多国部队在伊拉克军队超过最后期限仍拒不撤军的情况下, 使用一切必要手段, 维护、执行有关决议, 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安理会678号决议) 。这样的维和行动明显偏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结语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作为联合国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 其任务的特殊性, 造成了维和行动的复杂性。联合国维和行动秉承“同意, 公正, 非强制性”三项原则。作为一种“临时办法”, 维和行动在国际法中至今未出台专门针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范法律, 只有一些相关之法律作为其参考, 而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定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无章可循的情况大大限制了PKO效能的发挥。随着PKO的发展, 其职责已从最初的“维持和平”扩展到集预防外交、维持和平和重建和平于一身的全方位职能。

然而, 由于对人道主义救援的把握出现失误以及受大国博弈的影响, PKO常常不同程度地卷入到冲突之中。联合国维和行动与《联合国宪章》和现行国际法规范之间的冲突不断显现, 一些国际法基本原则受到了新的挑战。国际社会有必要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 借鉴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 使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遏制维和被滥用的趋势。

摘要:维和行动不是常态性行为, 而是作为一种“临时办法”, 因而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定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只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其行动原则。然而, 国际法在维和行动的规范尚属空白, 国际社会有必要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 借鉴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 使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遏制维和被滥用的趋势。

国际反避税与BEPS行动计划 篇10

关键词:离岸金融,反避税,BEPS行动计划,税基侵蚀

一、离岸金融下的逃税避税现状

税收是每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的义务。但是从主观上讲,每个企业都有逃税避税的强烈愿望,抛开其他因素,缴纳的税收金额约少,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就越大,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跨国公司基本都会绞尽脑汁避税漏税。而世界各地的离岸金融中心则给这些跨国公司避税创造了条件。

离岸金融一般指不具有金融市场的国籍的当事人在该金融市场上从事证券或货币等金融活动行为。

离岸金融中心心普遍具有税率低,金融管制宽松等特点,而例如开曼、英属维京群岛等地甚至无金融管制、零税率,因此成为了有名的“避税天堂”。

跨国公司进行避税时,一般先在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子公司,也称作基地公司,跨国公司在离岸金融中心的避税方式主要有:内部定价、递延避税和异常借款避税。内部定价是指母公司或者该公司的其他海外子公司低价的将产品等无性财产卖给基地公司,再由基地公司以高价转让给母公司或者其他子公司,从而将利润转移,达到避税的目的。递延避税是指上述的基地公司中被转移的利润应分配给母公司,分配的利润要在母公司较高的税率下进行纳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基地公司往往迟迟不肯将利润进行分配,将这笔利润保留在基地公司,避免母公司缴纳高额所得税。异常借款避税是指,基地公司不把利润分配给母公司,而是以借贷的方式借给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这是由于借款产生的利息预提税率比公司所得税低得多,通过债权的形式将聚集的利润分散出去,可以达到避税的效果。其他避税方式有滥用税收优惠、滥用公司组织形式避税等。而作为避税工具的基地公司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境外贸易公司、境外专利控制公司、境外专属性保险公司、境外财务公司、境外控股公司等。

二、逃税避税给各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企业滥用法律漏洞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避税的行为给各国的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首先,使各国的财政收入大大流失,损害国家经济利益。跨国公司利用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进行避税的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减轻缴税的压力,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但是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而税收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造成税基的侵蚀,使东道国的财政功能受损,影响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行,公共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其次,有悖税收公平原则,侵犯其他纳税人税负公平的法益,易造成不正当竞争,不利于良好投资环境的形成。不管是人为的避税行为还是滥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都会造成不公平的后果,不利于良好的市场风气的形成。这种国际避税行为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其他纳税人获得同等对待的权利,而且使避税企业相比其他正常缴税企业获得了额外的收益,无端降低了成本,在市场中获得价格优势,不利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易造成不正常竞争的后果,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市场秩序,不利于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的建成,最终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最后,避税行为是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阻碍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跨国纳税人为了避税会采取上述的转移定价等方式将资本流向税率较低的“税收洼地”,而东道国为了防止本国资本流失则会不得已采取外汇管制措施,从而对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系列避税行为会给国家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不景气使得各跨国公司的避税之势愈演愈烈,也使得各国财政愈加紧张,反避税问题变得刻不容缓。反避税更多的是出于经济目的而非法律目的。虽然各国都各自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去应对跨国巨头们避税带来的挑战,但是国际间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这也就是为什么G20各国领导人甚至将这一问题作为首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委托OEDC研究并推动一系列BEPS行动计划。而这一计划的实施是国际税制的首次重大改革,势必会对避税行为以及开曼等“避税天堂”造成严重的打击。

三、BEPS行动计划的内容

BEPS计划,又称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行动计划,是由G20国家领导人背书并委托OECD研究并推动的国际税收改革。

2015年9月2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财政事务委员会第90次会议在巴黎召开,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54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多名与会代表审议并一致通过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以下简称“BEPS”)全部15项行动计划最终报告以及一份解释性声明。

BEPS项行动计划包括15项具体的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包括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协调各国企业所得税税制,重塑现行税收协定和转让定价国际规则,提高税收透明度和确定性,开发多边工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

行动计划1数字经济。报告描述了数字经济的特征、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与此同时带来的BEPS问题,以及相应的数字经济跨境税收的解决方法,“实质经济存在测试”。

行动计划2混合错配。混合错配是指纳税人通过不同国家不同的税收制度,将金融产品人为的进行调配,使之达到双重不征税的效果。

行动计划3受控外国公司制度。该制度是为了防止纳税人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国家的受控外国公司,从而逃避和递延税收。该报告没有要求各国统一对这一制度进行立法,而是就外国税收免抵、所得认定、境外股息免税等要素进行国际协调,提出“最佳实践方案”以供各国参考。

行动计划4,利息扣除。为解决将利润以债权形式进行转移,支付远远少于税收的利息,从而达到避税目的的问题,报告提出“固定扣除率”的应对方法。报告还给出了用以支持一般利息扣除限额规则并解决特殊风险的针对性规则,这些规则适用除银行与保险业以及公共事业以外的所有行业。超额利息不得扣除,但可以往前或往后结转。

行动计划5,有害税收竞争。为了防止各国的不正当税收竞争,报告要求各国必须确定企业实质性经济活动才可以基于税收优惠。报告还就单项优惠政策列举出6类需要情报交换的裁定,以及在知识产权方面达成关联法共识。

行动计划6,防止滥用协定。为抑制择协避税的现象,各国同意在各税收协定中加入反滥用条款,报告对反滥用协定条款的内容做出了说明,并讨论了大量其他具体反滥用规则的适用情形,并同意将各项反滥用规则纳入《多边工具》予以落实。

行动计划7,人为规避常设机构。针对这一问题,报告给出了修改协定范本等对策,包括修改OECD税收协定第五条第五款和第四款,应对合同及活动拆分。

行动计划8-10,转让定价。BEPS第8至10项行动计划要求在无形资产、风险和高风险交易三大领域进一步完善独立交易原则,确保转让定价结果与企业价值创造相一致,并合并成果发布1项报告。

行动计划11,数据统计,建立方法论来收集和分析BEPS的数据以及采取相应的行动:研究并确定针对BEPS行为的数据收集体系,构建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监控及预警指标,开展分析研究以估算BEPS行为的规模和经济影响;

其他行动计划包括,行动计划12强制披露;行动计划13,转让定价资料;行动计划14,争端解决;行动计划15,多边工具。

可以看出,BEPS计划就是旨在协调各国税制,提高税收透明度和确定性,修订税收协定和转让定价国际规则,以遏制跨国公司规避全球纳税义务给主权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BEPS行动计划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

(一)BEPS行动计划带来的有利影响

BEPS是各国领导人携手打击国际逃税避税,建立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税收体制的重要手段,对国际上税收制度运行规则,和国内的税收法律发展和税收利益分配都有很大影响。

国际上,BEPS行动计划将完善转价定让、受控外国公司规则、税收协定等国际规则。从国内法角度看,此次行动计划将促进我国建立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税收制度,推动我国税收法律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如此,此次行动计划给了我国一个增强影响力、掌握国际税收规则话语权的契机,不必一味被动的受制于发达国家,可以更好的争取权益。此前的国际税收规则一直被发达国家牢牢掌控,发达国家将利己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此次国际税收制度改革,我国作为G20国家之一全程参与并大力推动,这不论是对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还是对于我国在国际博弈中取得优势地位都有这个积极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相比于之前为跨国公司提供单纯的合约加工、销售来换取微薄的利润,我国承担的功能不再单一,为全球经济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而此次行动计划提出的从经济行为发生地以及价值贡献角度对跨国公司利润进行分配的理念和方法,为我国在今后的国际税收管理中争取和维护我国税收权益提供了机遇。

(二)BEPS行动计划对我的不利影响

BEPS行动计划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首先,不得不承认,我国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制度的完善健全都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发达国家更懂得如何玩转国际规则,所以,虽然我国全程参与此次行动计划的制定,但是效果是否能够达到我国预期的目的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其次,对于我国在外投资经营的企业来说,他们也不能打国际税收规则的擦边球,将面临严格的审查,无疑会增加经营成本;第三,此次行动计划是通过协调各国的税收制度从而形成新的国际间税收规则,而国家税收主权十分敏感,在当今国际税源争端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国更加重视税收主权,从国际层面对包括优惠制度在内的国内税收政策提出要求或制约,如果与国内利益相冲突,难免会遭到国内税收主权的抵制,我国也要在各方利益面前做出权衡,改变本国税收制度的同时也接受其他国家税收制度,并且需要履行新的国际义务。

(三)我国应积极适应BEPS行动计划

我国应当积极适应BEPS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我国税收制度与国际税收规则对接。

BEPS行动计划报告的发布说明此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仍有大量后续工作需要展开。从2016年开始,G20和OECD国家将继续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包括:破解金融交易的转让定价、难以估值的无形资产定价、非共同投资工具的税收协定适用、保险和银行业集团的利息和金融支付税务扣除等技术难题,出台交易利润分割法指引,对常设机构利润归属规则进行调整,谈判与起草《多边工具》等等。中国须把握这次机会,积极参与BEPS行动计划的后续工作,与各国协商洽谈,最大程度的为我国争取权益。

改革我国国际税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正不断的从资本输入大国逐渐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国,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从制造现代化到全球价值链现代化,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在以技术作为手段参与国际间合作,并在国际财富分配至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应该针对这些变化及时改革税收制度。我国资本不断输出,但外国资本依然在不断输入,因此除了境外所得税税收问题需要关注,仍须重点关注外国投资来源于我国的所得税管理,防止我国税基被侵蚀;中国改变以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的现状,不断强化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因此在转让定价中的我国的优势劣势互换,之前的劣势慢慢的在转为优势,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转让定价的惯性思维。

五、结语

反避税问题已成为很多国家首要关注的政治问题,而这次BEPS行动计划更是几百年以来国际税收规则的第一次改革,意义非凡。BEPS行动计划已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相信,BEPS行动计划会对跨国企业逃税避税现象产生巨大打击,会大大的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也会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体忠.国际税收合作迎来明媚阳光——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解读BEPS行动计划成果[J].国际税收,2015.10.

[2]张泽平.BEPS行动计划对我国国内税收立_省略_以打击有害税收实践行动方案为视角[J].国际税收,2105.6.

[3]廖体忠.BEPS行动计划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J].国际税收,2014.7.

[4]陈少英,欧阳天健.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研究[J].东南学术,2014.6.

国际行动 篇11

每年七、八月份,朝鲜好像总躲不过洪涝灾害,今年也不例外。台风“梅花”,最终出人意料地在朝鲜半岛登陆。朝鲜最大的产粮区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以及平壤南部、咸镜南道等地受到重创。

中国、欧盟、韩国等国的政府或民间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另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在朝鲜境内行动着,不仅救灾,也助其发展。

驻平壤的国际机构有多少?

1995年,朝鲜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不得不向国际社会请求提供援助。从此,联合国的一些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始进驻朝鲜。

目前,联合国在平壤设有“联合国驻朝机构总协调人”,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驻朝鲜首席代表兼任。其他国际机构有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国际农业开发基金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联合会、欧盟援助合作办公室也在平壤常设代表处。此外,还有一些国际机构,在朝鲜不设常驻代表处,但经常从总部或临近国家的代表处派官员到朝鲜进行不定期访问,或邀请专家赴朝开展援助活动等。

国际组织对朝鲜的援助,资金来源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利用国际组织本身的预算资金。像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等都可以从总部拿到一定的资金。

第二种是全球性或地区性专项援助资金。例如去年,联合国专门设立了治疗疟疾和结核病的专项资金,对象涵盖亚非拉各大洲的发展中国家,按国别投放。朝鲜获得援助,但资金不是交给朝鲜政府,而是分配给世卫组织驻朝办公室和儿童基金会办公室事先拟定的项目。

第三种是双边的援助交由国际组织实施。目前,这类“多边化”的双边援助呈扩大的趋势。原因一是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援助发放过程透明,实施全程监督、跟进并反馈评估结果;二是朝鲜正受到国际制裁,有关国家希望通过国际人道主义立场进行援助,不想直接与朝鲜当局打交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加大了对朝鲜的粮食和能源援助。但除韩国政府将少部分援助物资直接运抵朝鲜之外,其他国家的大部分物资均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交付并实施。

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的对朝援助,大部分不是通过联合国系列的国际组织,而是交由驻朝的欧盟国家非政府组织实施。当然,这些所谓的非政府组织实际上是针对朝鲜国情的、带有半官方性质的组织。

小饼干,大爱意

在国际社会的对朝援助中,粮食援助和农业发展占据了重要份额。据今年3月联合国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朝鲜仍有610万人处于饥饿状态,朝鲜人均口粮每天仅为381克,相当于1314卡路里,不到人们日均所需能量的一半。

世界粮食计划署是最早一批进入朝鲜的国际机构。自1995年至2009年,该组织共向朝鲜提供了430万吨粮食。2006年,朝鲜曾单方面要求国际社会停止对朝紧急粮食援助。但2007年,朝鲜境内爆发洪灾,不得不再次请求紧急粮食援助。

联合国的驻朝机构长期以来与朝方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能够及时从朝方或赴实地获取有关粮情、灾害方面的数据。灾情发生后,也能迅速组成联合指挥部和各大行动小组,快速联系供应商和货源,调运相关药品、食品、帐篷等应急物资,并有针对性地将援助物资送到末端受援人群。

目前,世界粮食计划署仍将粮食援助作为对朝鲜的紧急援助项目,重点放在三类弱势群体上。第一类为“社会性弱势群体”,指在孤儿院、儿童医院和病房的孩子;第二类为“体质性弱势群体”,指5岁以下婴幼儿、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老人等无能力劳动者,还有患有结核病等慢性病的人群;第三类为“地区性弱势群体”,指在朝鲜东北地区两江道、咸镜南道和一些衰退的工业城市、连遭洪灾的地区和偏远山区。

世界粮食计划署一直在朝鲜推广“地方食品加工项目”。这一项目是针对朝鲜国情量身定做的。具体做法是,世界粮食计划署在朝鲜的平安南北两道(道相当于中国的省)、咸镜南北两道和江原道等,选择一些小规模的郡饼干工厂,由世界粮食计划署向厂里提供一定量的面粉、糖、食用油、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委托加工成营养加强型食品,定时定量发送给当地受援的学生。朝鲜地方政府负责经营工厂、管理工人、供应电力、维修建筑等。世界粮食计划署在援助地区直接委托加工,节省下来的物流费用又可以用来资助更多人。而“等米下锅”的地方食品加工厂也可赚取加工费。援助方和受援方均能受益,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除了在双边领域对朝进行援助外,近年来,也在多边领域进行了尝试。2010年7月,我国政府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捐款50万美元。该组织就用这笔钱在国际上采购了619吨糖,与其他国家援助的面粉和食用油搭配制作饼干。这些小小的饼干用于朝鲜近30万青少年改善营养。

发展援助在跟进

朝鲜缺粮问题的原因复杂,既有耕地面积少、劳动力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农田土质退化等原生性因素,也有缺少高产型种子、农药、农机和农技等后天因素。因此,国际组织除了进行“水来土淹”方式的人道主义紧急援助之外,也正逐渐转向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发展援助和技术援助。

国际组织在朝鲜的发展援助以“项目推进”为主,最常见的做法是“以工代赈”。例如,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农村实施“农村恢复重建长期计划”,鼓励合作农场社员们参与改善灌溉设施、堤坝、植树造林等,用劳动换取种子。在城市的老工业区,则与朝鲜农业省、国土环境保护省等合作,启动“粮食换社区发展”项目,引导隐性失业工人参与社区建设,解决口粮问题。

另外,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年来在朝鲜还实施了很多农业技术方面的援助,比如:推广杂交稻和家畜生产技术、发展小型海洋捕劳技术、发展乳业、改良动物饮料添加剂、改良蔬菜种子。此外,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还参与到朝鲜植树造林、国土管理、小型家用车、化肥和农药等物资的援助方面。

欧盟和欧洲国家也在着力于对朝进行农业援助。例如瑞典开发援助总局实施了“斜坡地改造和管理项目”、“土豆品种改良技术项目”、欧盟开展了“斜坡地粮食安全”、“咸镜南道居民区粮食安全项目”等。斜坡地类似于中国的梯田。上世纪中叶起,朝鲜把很多山林改建为耕地。由于植被减少,山区经常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帮助朝鲜科学开垦斜坡地,既是保证粮食产量又是为了维护生态安全。

援助的不仅仅是粮食

提起对朝援助,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粮食。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儿童营养和保健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据联合国有关报告,朝鲜18岁以下儿童共计650万,营养状况极差,体重偏低或严重偏低者为19%。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向朝鲜提供粮食不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着重向目标人群加强投放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例如,向新生儿提供加强型配方牛奶;向98%的6至59个月儿童提供维生素A加强制剂;向98%的2至5岁儿童定期提供去蛔虫片;向孕前妇女及新婚妇女提供含铁和纤维素片剂;向孕妇提供碘油胶囊;向高山地区产妇提供维生素A胶囊;还向68%的朝鲜家庭提供了碘盐。该机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印刷宣传品,为孕产妇提供辅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预防接种和疾病防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8年,1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已达到95%。

清洁水和公共卫生也是重要课题。欧盟援朝技术组、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朝鲜农村推广饮用清洁水宣传,提供净水设施、药品和技术等。为地方城市更换老化的自来水净水系统和管道,改建学校的厕所,为居民区建立压力水井,迄今已有23万人受益。2001年起,朝鲜红十字委员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合作,对居民区上下水道陆续进行改建工作,迄今新设并修复了100多个村庄的上下水系统。有的机构还利用建立清洁饮用水示范点的机会,培养了一批朝鲜当地志愿者,推广经验。

环境和能源是新兴领域,但与朝鲜的发展也息息相关。由于朝鲜能源严重匮乏,因此木柴成为很多家庭的生活主要能源。而大面积砍伐山林和植被,又导致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针对这一情况,联合国环境署自2005年起开始与朝鲜进行环境合作,帮助朝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推广综合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及替代性能源、建立示范型生态屋、加强朝政府部门环境评估和监控能力建设、普及和加强环保教育等。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推进的“粮食换社区发展”项目很多涉及环保。如与朝鲜林业省合作,培育树苗;推进造林工程;生产燃料用木材;在常年干旱地区修复或新建灌溉设施;防灾抗险固堤,防止洪水受灾区域扩大等。

在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国际组织也开展了一些活动。教育是朝鲜的强项,入学率为世界第一,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但学校的设施、教育设备和教学理念方面仍与世界有较大差距。1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分别开始与朝鲜进行外语教育合作。近年来,两机构协助朝鲜政府教育部门培训师资,编纂新的算术和英语课本。此外,联合国工业开发机构、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等还在朝鲜举办专项培训或邀请朝方人员赴国外参加国际培训等。

“五年计划”的战略方向

2004年起,驻朝鲜国际机构共同制定了为期五年的“战略框架计划(2005~2010)”。2010年,第二个对朝援助“战略框架计划(2011~2015)”也制定完毕。可以说,国际机构开展对朝援助十几年来,已由松散走向了协调。

第二个“五年计划”突出了“两个结合”,即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结合、与朝鲜国际发展重点相结合。在这些国际机构看来,朝鲜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提高人口素质和保障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一计划设立了四大对朝援助战略重点,分别是社会发展战略,知识经济和发展伙伴战略,营养战略,气候变化和环保战略。简言之,就是“授朝以鱼”的同时,也“授朝以渔”。

国际行动 篇12

行动导向, 又称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等, 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 被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行动导向以能力本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 真正体现出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 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果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 师生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由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被填鸭式地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过后, 造成知识层面与实际操作的脱节, 实践能力差, 即眼高手低的局面。行动导向教学则是教师有意思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以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等, 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 重视培养实践能力。教师通过构造情景模式, 或设置一个具体的任务项目, 或分角色扮演的等方式, 让学生主动学习。要完成训练任务, 必然面临诸多要克服的难题。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结合创新方法, 在团队的共同协作下,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又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 学习效果的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学生要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 他们的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得到锻炼。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让学生提前接触, 最后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多样化。行动导向教学使用了一整套可以单项使用, 也可以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模拟教学法等。

2 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应试教育而设计, 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显然相当陈旧。因此需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 以提升能力为中心, 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彻底地改革。

(2) 传统教育忽略了高职学生的个性培养, 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各种类型的需要。从个体的角度来看, 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压抑了个性, 阻碍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因为需要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应试教育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它以一考定终身的固定方式, 仅仅反应死知识的记忆情况, 使学生在学习以外就没有别的内容, 因而无法经历完善的社会化培养, 造成学生缺乏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2 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总体指导思想, 彻底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学科式教学架构体系, 突出能力主体原则, 将课程分解和组织为若干模块。然后再按照进出口业务流程的操作顺序, 以模块为骨架, 构建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设计

(1) 引导文教学法。这种方法借助专门的教学资源, 引导出每一次教学内容的能力目标和基本要求。引导文教学法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 在第一章教学过程中, 可以首先介绍广交会的基本情况, 然后引导出进出口贸易的运输方式与货物保险等内容,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前对整章内容有全局性的把握, 有利于主体教学内容的展开。

(2) 案例教学法。案例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与技能型,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问题的能力, 达到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国际货运与保险”教学过程中,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如保险的基本原则、提单的分类、国际货代的业务范围等内容, 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案例,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能确保教学质量。

(3)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建构出一种真实情景, 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人物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验角色的情感, 洞察角色的心理活动, 领悟角色的工作职责与意义等, 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情境交际能力。比如, 在租船订舱合同的签订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 让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货代方, 承运人等特定角色, 每一方设定不同的业务人员, 完成合同的签订。学生在模拟训练当中, 真实地感知本身的工作职责, 亲身体会到其他角色在业务流程中的位置及作用。

(4) 项目教学法。这种方法以项目为形式, 以成果为目标, 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 将一个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教师则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已经不是教学的主导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途径, 并对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通过完成项目, 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5) 情景模拟法。它是在人为塑造的情景或环境里, 加深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采用这种方式, 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情景模拟, 实践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货运代理业务委托的内容时, 可以要求学生5-6人一组, 成立模拟公司, 一个是外贸类公司, 另一个是货运代理公司, 双方现场进行业务委托的谈判。

3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质量考核设计

如何考核学生能力提升的程度, 是改革中的一个难点。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容及特点, 教师应该具体结合每一种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的日常考核。日常考核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出勤率、课外知识拓展等方面来体现。学生对自己要求是否严格, 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在日常行为中都能表现出来。比如, 出勤率考核可以反应学生的自控能力;授课满意度考核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喜好程度;课外知识的拓展面是否宽广, 可以反应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应变能力等。

教学改革的任务考核。任务考核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布置具体的课堂任务, 要求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完成。比如, 在项目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工作项目, 要求学生当场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时, 能否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是考核的重点。如果学生开动脑筋, 有了新想法, 教师应予鼓励、加分。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或质量, 采取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 教师点评等方式, 做出考核的结果。

4 课程改革的体会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教学改革涉及到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训场所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教师教学方法要改变。教学过程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 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咨询者。为此, 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培训、顶岗实习等手段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适应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又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城镇化的进展, 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如果有不妥之处, 就需要修改, 需要与时俱进。

最后, 要加强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开发合适的新教材, 需要校内实训室、教学软件系统、校外实训基地等配套设施。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祖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系统设计[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8) .

[2]王军强.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11, (8) .

[3]潘悦.行为导向在国际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4]危桥华, 阎红.行为导向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

上一篇:人文医学路径下一篇: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