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行动

2024-05-19

“创新教育”行动(精选12篇)

“创新教育”行动 篇1

2015年, “互联网+”无疑是国内年度热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而教育已然成为“互联网+”最受关注的领域。互联网打破了地理边界、生活边界, 同时也打破了学习边界, “互联网+”给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希望和挑战。

面对“互联网+”, 对于区域和学校来说, 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中,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充分挖掘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典型经验, 探索“互联网+”时代区域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 本期我们走进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实践, 看东城区是如何拥抱“互联网+”时代, 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东城区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的。

东城区委教工委书记冯洪荣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到,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 在庞大数据的支撑下,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他从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培养的角度为我们详细分析了东城区的教育改革创新举措。面对挑战和冲击, 东城区主动出击, 适应新环境, 更新发展理念, 完善顶层设计。在创新发展过程中, 东城区在历经10余年的“学区化”建设积淀后, 实现“学区化”向“学区制”的转变, 并探索“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 以“区域统筹资源集成、课程共享、学生自选”为发展思路, 聚焦教育质量, 提高育人水平。

正如冯洪荣书记所说,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我们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能激发其创新潜能的教育, 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东城区的“学院日”课程体系建设和3D打印与三维设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正是基于以上理念进行的创新探索。我们也将以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史家小学和第五十中学分校等典型学校为案例, 向大家呈现东城区学校在教育创新过程中的实践。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推进教育现代化”, 希望通过本刊对东城区区域典型经验的探索和持续发掘, 为各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教育”行动 篇2

与八、九十年代不同,我们处在高度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时代,当前的创新更加关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用户创新等。罗国峰教授及其团队对创新创业的研究和实践,是传统的大学教育结合时势的一种务实创新,同时也是新时代创业的过程。特别地,他们还将“行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着实令人兴奋。

一.行动学习教育模式符合创新企业的运作需求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的概念由英国重量级管理大师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1907~2003)率先提出,它可形式化为公式“L=P+Q ”,其中L是代表Learning(学习),P代表Programmed Knowledge(传授结构化知识),而Q代表Questioning insight(具有洞察力的问题)。行动学习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导入相关的结构性知识,并通过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和探讨,最终输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刻且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行动学习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提倡的教育需要的知行合一理念如出一辙: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的本质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我们在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了一套易于操作的行动学习方法和流程。它主要由提出问题,导入知识,团队探索,行动计划及执行反思五大步骤,结合了现代企业运作实际过程,突破学习场所与实践场所两张皮现象,建立一体的聚焦复制的循环过程。在学习场所中探讨的是真实的话题,在实践场所可以将学习场所的计划进行落地,它可以作用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进行创新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新生代的创业,是创新创业,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的创业,需要创业团队进行不断探索实践,务实行动和总结反思,因此,运用行动学习方法用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中,无疑是一种明智务实的做法。

1、提出话题:以现实为出发点,获取学习的需求,话题既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如”如何降低采购成本?“,也可以是一个探索的话题如”未来5年,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有实在的需求才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行动学习领域中,有现实问题则解决现实问题,没有现实问题则创造未来话题。

2、导入知识。根据瑞文斯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导入可以是与该话题相关的知识如专业领域的常识,也可以是启发性的知识如案例或故事等,又或者为分析工具和思维方法。这些知识可以运用传授方式导入,也可以采用参与者自学的方式获取。

3、团队探索。探索一词包括分享、质疑、挑战、辩论和共识等环节,是团队基于问题、运用知识和自身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团队成员的隐性智慧,在想法碰撞的过程中激发了集体潜能。创新和冲突是深刻的共识基石。这个过程与脑力激荡或头脑风暴的相似,但团队探索的过程是需要进一步聚焦想法。

4、行动计划。基于团队探索之旅,团队对话题的分析理解较为一致,此时可以输出该问题的关键策略,行动步骤,分工协作、行动框架等。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前面的探索过程,这个行动计划是大家一起输出的,并且是自愿承担任务,因此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团队对计划的理解和执行会更加到位,做到自动自发。

5、执行反思。对行动计划的执行,目的是验证行动计划对解决问题的效果。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定期对计划执行进行反思,一则发现优秀经验和做法,二则发现障碍计划达成的问题。团队在践行计划的过程中,聚焦出障碍计划达成的问题,并开始新一轮的行动学习,不断聚焦和复制,持续地推动计划达成和团队的成长。

二.行动学习将持续提升创业团队竞争力

行动学习将会持续提升创业团队竞争力,培养高效务实创新积极的团队文化。在创业过程中,团队力量是影响创业成败关键要素。创业团队的打造,不仅需要有追逐梦想的激情,更需要具备扎扎实实地相关专业能力和领导力。对于初创企业者,个人难以做到完美,但是团队可以做到卓越。其中是团队领袖的领导力是关键,特别是快速扩张的企业,团队领导者的培养影响着企业的扩张速度。研究发现,领导力的培养70%来自于实践中获取,因此传统的学习模式难以打造出优秀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行动学习对于创新创业的团队来说,本质上就是在无边界小组一同挑战任务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被许多企业证明有效地推动领导力提升。

其次,我们也发现,高效沟通协作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加速成长速度的具有明显的正面作用。把行动学习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提高团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在前面我们提及的团队探索、行动计划和执行反思等环节,都是一个团队充分沟通、达成共识以更好地自动自发执行的过程。对于建设网状创团队和星状创业团队来说,通过行动学习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团队的沟通效率和提高团队的正能量。

第三,创业团队需要高度的责任感与高效的执行文化,保证好点子能被落地。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好点子固然重要,但把好点子落地的能力更重要。在行动学习循环过程中,不以领导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即便没有职权,团队成员也可以成为某个问题的主人,整合相关资源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是被迫去做事,而是自愿执行和协作,执行力体现在自动自发的行动上。就这样子,许多不是管理者的员工也可以成为解决某个问题的主要负责人,展现才华和能力。三.行动学习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持续变革与创新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持续生存发展之道唯一不变就是“变“。企业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走出其传统生命周期的魔咒,进而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企业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企业常有的惯性思维和资源的限制,其本质就是再次创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比新建立企业还要困难,新企业创业没有过去的“影子”的影响,这里的影子就是“经验“,有些时候过去成功的经验可能是企业变革发展的障碍。然而,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变革,都是个别领导人拉着一群人跑。这个变革受到的阻力将会非常大,很多企业也会倒在变革的路上。

行动学习可以降低企业变革的风险,有效地支持企业实现蜕变和成长。因为,行动学习是激发团队一起实施变革,拉力不仅仅是少数企业领导人了。正如当年杰克韦尔奇在领着GE这头大象跳舞一样,在杰克韦尔奇加入到GE的时,GE是高度官僚机构臃肿的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而杰克韦尔奇采用“群策群力”的模式,突破层级框框和资源权力的框框,激发了GE的所有积极力量围绕着公司变革的方向去实施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变革,最终实现GE的起死回生的奇迹。其实,GE所使用的群策群力模式与行动学习的运作机理是高度一致的,无边界小组围绕着实际问题和未来问题进行团队共创输出解决方案,并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行动学习过程是小组团队针对现实或未来的问题进行探索、学习、质疑、行动和反思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类似”微版“的创业过程。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是在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的经验可以遵循,每一次创业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和团队面临许许多多地未知领域及千头万绪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一解决。在创业过程中,这种探索,务实,创新,分享,协作等精神与行动学习精神本质是一致的。

行动学习是在众多优秀企业中实践后被誉为最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学习模式之一,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中引入行动学习法,是从源头上给年轻一代注入一套前沿务实的思维模式,行动学习法将会持续支持他们在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涯中做好团队建设,高效运营和创新变革,以降低创业风险,实现成功创业。

创新发展 全民行动 篇3

中国石油学会将全国科普活动日主场落户在中国石化长炼,安排一系列创新交流活动和“科技创新与质量效益提升”产学研对接活动,并将长炼科技馆确定为中国石油学会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既是对湖南省石油学会、长炼科协创造性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营造科技创新文化工作的高度认可,也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科研生产水平,促进湖南省石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湖南省的科学发展贡献积极的正能量。

长岭炼化公司党委书记、湖南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文志成致欢迎辞,代表长岭炼化向中国科协、中国石油学会、湖南省科协、湖南省石油学会、岳阳市科协的领导、专家和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岭炼化公司副总经理、湖南省石油学会副秘书长刘建平主持启动仪式,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诚宣布活动启动,并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题为《创新·方法·人才》的主题报告。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廖任强在会上讲话,中国石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周抚生为公司科技馆授牌“中国石油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并讲话。启动式上,对2014年“科学与生活”网络科普知识竞赛的获奖者代表进行了表彰并颁奖。最后,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普使者、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奖者代表进行了“石油里的石化”和“隐形的翅膀—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科普演讲。

全国科普活动日期间,长炼科协通过开放“科技之家”展示科技信息和创新成果、为中老科技工作者开办健康养生知识咨询和中西医专家义诊、为学生组织“科技创新小制作”科普课堂、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家属提供湖南省科技馆科技创新体验、在科教馆展出创新方法科普系列挂图等方式,向公民普及科普知识,提升大家的科普意识。

在中国石油学会全国科普活动日期间,9月18日,长炼科协还组织举行了石化企业创新方法与科技创新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推进会,会议对科协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项目进行了汇报,6名长炼科技人员做运用创新方法及创新成果展示;9月19日上午,举行了科技创新与质量效益提升产学研论坛,长岭炼化、巴陵石化、催化剂长岭分公司、湖南建长等4家企业在会上作主题报告,湘潭大学罗和安教授、清华大学魏小波博士等8名相关领域专家在会上做了新技术推介;9月19日下午,组织召开了学会工作座谈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湖南省石油学会工作交流研讨,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周抚生一行参加研讨,并指导提升学会工作。

自2004年起,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成效显著,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动员社会和全民共同参与创新,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决定共同组织开展201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2014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定于9月20至26日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集中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部分科普活动提前启动,主题宣传贯穿全年。

“创新教育”行动 篇4

一、行动模式的创新

何谓创新?其目的是为了进行研究还是要提升教育智慧?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传承与积淀。近年来提倡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效至伟、不容磨灭。但在功利性极强的背景下,却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位置;而在重视理论修养的同时,又忽视了对实践经验的传输。因此,笔者所要强调的创新,实则为继承传统、注重实践基础上的扬弃,重视理论指导实际的行动革新。理念固然重要,但方式方法也即教育行动的承续探索,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而言,恐怕更加重要!譬如语文教学的识记和背诵,既为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模式,任你如何改革,终究难以撼动其地位。其创新的突破点,也只能在科学的重复上做文章,舍此再无捷径可行。

二、行动路线的设计

目前比较流行的行动研究,主要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行动和提出报告几个步骤进行。而实际上完全可以浓缩为三大步骤,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依笔者愚见,其顶层设计的关键所在乃在如何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用之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以提升其效率,故提出问题的依据十分重要。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具体科目的差异、中小学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等等,都应在行动路线图设计的视界范围之内。所以,因人、因地、因时、因不同情形而动,才不失为选择创新突破口的必要条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行动由于缺乏长远的眼光与宏观的视野,往往是规规矩矩做匠人,修修补补过日子,因而很少有立得稳、叫得响、经得起考验的品牌效应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再先进的经验也只能像一阵风,轰轰烈烈刮过后,留不下印象久远的任何痕迹。

三、行动领域的拓展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智慧所搭建的平台,以培养智慧型教师为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拓展行动研究的领域。就目前形势而言,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加纵深的层面,科学实施新课标和灵活推进新课改,实乃当务之急。在全方位掌握前沿信息,多渠道借鉴课改模式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深入钻研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借他山之石,来攻克教育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瓶颈。以历时态的眼光加以观照,从孔夫子、朱文公到陶行知、于漪、魏书生,抑或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生本教育等等,均有可借鉴的地方;从共时态的角度进行审视,杜威、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甚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格式塔完形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等,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吗?进而言之,我们身边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同仁,在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后,其具体做法当中,难道就缺乏可借鉴的闪光点吗?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并总结、提炼和推广。视界的宽窄,认识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行动的指向、力度和自觉程度。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讨,若能和追求智慧的行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焕发出的正能量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四、行动智慧的升华

热情、梦想、行动、创新 篇5

——校训指引我成长演讲稿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梦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不一定走得很远,因为一个人太孤单,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愿意再往前走。往前走会有痛苦,但痛苦为什么还要选择往前走?因为人为了未来某一个点,这个点可能是幸福点,也可能是成就点。这就是我们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人愿意为了未来在今天更加的努力。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付出的话,人生的未来会更加痛苦。幸福永远是一个点,而奋斗和痛苦是一条线,只有走完那一条线才能到达那个点。而支持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就是那一份热情,对未来的热情,对梦想的热情。要被你的热情所指引,热情是取得成功的强大驱动力,没有热情就没有进步。

然而,一成不变的往前走你就真的能获得成功吗?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已开始这个主意不荒诞,那这个主意就没什么希望。”梦想标示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为创新提供源泉。创新从梦想中蜕变,以梦想为根,受梦想浇灌。像永不失真的爱因斯坦吹出的肥皂泡,在空冥的大地上不断破灭又不断上升。并且,创新必须付诸于行动和实践才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记得马云在演讲中曾经这样描述他的创业经历,他说,很多人晚上想得是心潮澎湃,到了第二天早上就一切照旧,从产生思路,到付诸行动,往往需要非常的勇气和决断力。创新也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付诸到实际的行为中,变成具体的工作思路,并推行下去,这些思路、意识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产生出创新的成果。

敢为天下先,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起,从此时此刻开始,把握住生活与工作的最佳时机,用创意,为自己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闵行区机关幼儿园

实施“五大行动” 助力创新创业 篇6

实施“春雷行动” 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开设“就业创业在襄阳”专栏。襄阳市人社局在当地主流媒体开设“就业创业在襄阳”专栏,每周一期宣传报道襄阳大众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动态、创业故事、创业典型、创业项目推介、创业团队展示等内容。目前,已刊登“互联网+创业”“返乡创业”及“创业帮带”等典型事迹11期,累计在各类新闻媒体刊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报道290余篇。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等百余家媒体刊发“襄阳市凤雏计划助推大众创业”的相关报道,在媒体圈引发热议。

开通“大学生创业直通车”。襄阳市人社局在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食堂、图书馆醒目位置,安装LED室外显示屏或智能电视,持续开展“荆楚校园行”活动,把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培训教师、创业指导导师、创业孵化平台、创客空间等创业创新有关信息直接传达给大学生,实现“点对点”对接。

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襄阳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团市委启动了“襄阳市第三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项目征集活动,共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188个,经初审和复审,共141个项目获奖,10个项目进入决赛。2015年9月25日,成功举办了“襄阳市第三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10个项目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奖励资金53万元;131个项目获得一次性项目补助资金共131万元,其中1个项目获得风投资金10万元。

实施“点经行动” 打造创业培训品牌

开办“大众创业夜校”。2015年9月,襄阳市人社局邀请国家就业促进会副会长、湖北就业促进会会长周腊元同志,分别在南山宾馆和樊城长虹大酒店举办了“‘互联网+创业的思考”创业夜校开班和专题讲座。每月举办两次“大众创业夜校”讲堂,普及创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情。

创新创业培训模式。襄阳市人社局打破传统创业培训模式,实行分级、式、分段式创业培训,在湖北省首创了创业培训“襄阳四种模式”,颇受培训学员欢迎。截至目前,襄阳市共举办大学生、退役士兵等各类群体创业培训班290期,参加培训人数10716人次。

强化模拟实训基地建设。襄阳市人社局斥资近80万元,在襄阳市率先建成一次性容纳30名创业学员、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利用模拟系统训练的“襄阳市创业培训模拟公共实训基地”,各县(市)区也陆续筹建本地创业培训模拟公共实训基地,预计到2016年底各地至少建成1个以上实训基地。

实施“育英行动”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

加快推进孵化示范基地建设。襄阳市人社局建成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能容纳创业30个以上科研和电子商务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入住科研型企业、电子商务企业18家,逐步形成“种子+孵化器+助推器+产业园”阶梯形孵化体系。截至目前,襄阳市已建立省级创业示范基地6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8个(其中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个),在孵企业162家,累计毕业企业271家。

研究制订建设特色创业集聚区方案。襄阳市人社局组织工作专班研究制订了创业示范社区(村)、创业示范街道办事处(乡镇)和创业孵化示范楼宇建设实施方案,拟对达到市创业示范聚集区给予每年5万元以上、连续三年的补贴,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襄阳特色的创业集聚区,促进城乡劳动者创业创新。

实施“引航行动” 强化创业帮扶服务

积极推介创业项目。襄阳市人社局通过有偿征集、志愿捐赠、网上挑选等渠道,积极征集适合产业产业发展的创业项目。采取网上推介、博览会、赶集会、推介会、招聘会等形式,免费向创业者推荐创业项目。截至目前,襄阳市、县(市)区分别建立了创业项目库,全市收集创业项目累计达万余个,创业者运用创业项目累计达3000多个。

继续推进“帮带一对一”。襄阳市人社局在开展“千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者带教千名创业学员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双千计划”的内容和形式,制订绩效奖励办法,做实做细“帮带一对一”。2015年5月,在樊城米公办事处组织了“帮带”创业沙龙,该辖区30余对签约帮扶对子与湖北文理学院创业导师围坐一堂,就帮带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探讨交流,优秀企业家代表现场与初创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创业导师为正在创业的学员答疑解惑,现场气氛十分热烈。2015年11月,襄阳市举办“2015年度创业培训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全市各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的30名创业培训教师参加比赛,来自湖北文理学院的陈文俊老师以90.75的高分获得了比赛第一名。

全面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襄阳市人社局在全市社区(行政村)、街道办事处(乡镇)、县(市)区等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设立了创业服务窗口;在县级以上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设立了创业指导室,在县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在襄阳有线电视台正在开设就业创业333频道,投资170万元,正在开发襄阳市就业创业信息实用软件,新的创业信息平台将为广大创业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创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公共创业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在创业定点培训机构、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建立不少于10人以上的创业教师和创业导师团队,从不同的方面,免费开展“坐诊、巡诊、问诊”等不同形式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动员社会各类组织建立创业者之家、创业者协会、创业沙龙等66个,促进创业指导服务社会化。

改造升级大学生众创空间。襄阳市人社局十分重视众创空间建设,重点引导市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改造升级。指导湖北文理学院在中原路改造老校区闲置用房、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租用原襄阳轴承厂闲置厂房扩大创业孵化基地面积,吸引更多大学生入园创业创新。会同教育部门督促市区四所院校设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就近提供服务。指导湖北文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相继设立创客咖啡或创客工作室,以及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设立创客茶吧,为入驻孵化基地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创新交流培训场所。

实施“腾飞行动” 发挥资金助推效益

襄阳市人社局始终把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作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做到四好。一是宣传好。对现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归类,印刷成《襄阳市就业创业政策实用手册》,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户内外显示屏、服务窗口、社区(行政村)、橱窗、报亭、专栏、站台、广告牌、各种活动现场等渠道,进行广覆盖宣传。二是保障好。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按照创业扶持政策指出项目,量入为出,科学测算,纳入年度就业专项资金预算,做到资金筹集、使用结构合理,专款专用。仅市区2015年预算创业扶持资金就达2000万元,其中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1200万元。同时,还对资金使用对促进创业的效益进行评价,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资金上保障政策落到实处。三是落实好。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省、市和本地规定,对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查缺补漏,完善操作办法,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间,加快落实速度。另一方面,对创业扶持政策项目执行情况,采取抽查、暗访、问责等措施,设立诉求信箱、诉求电话,畅通诉求渠道,把政策落实到位。四是公示好。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单位政务公开栏,公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项目及执行情况、政策扶持对象及享受人员名单,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为5312名(大学生687)创业者落实各类创业补贴资金1044.53万元(大学生687万元)。

“创新教育”行动 篇7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宋尽贤理事长专程出席了这次开题活动。他在兴致勃勃地听取了总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中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孟文砚教授所作的总课题报告, 以及观看了三门球展示活动后, 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三门球运动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发展到这今天这样的规模, 特别对项目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以及与此同时进行的体育课程开发, 在大课间活动中的运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感到欣慰, 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希望通过学会重点课题的立项与展开, 能对项目研究的深入, 对项目在全国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参加到这项研究中来, 用众人之手使这项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更快更有力地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教处处长杜伟博士、江苏省体育局社会体育管理中心顾铁泉书记、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朝军教授、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潘绍伟教授。他们分别就课题报告、项目价值以及今后需要着重研究和突破的几个方向提出了建议。

出席这次开题活动的近百名研究人员涵盖了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等层次, 江苏部分高校也派人到会观摩了开题活动。

由于该项重点课题是一个周期性的滚动课题, 因此, 在开题活动中还有一些观摩单位向总课题组递交了课题申报书。该课题组将随时接受愿意加入的单位和个人。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启动 篇8

明确我国能源技术革命的总体目标

【本刊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 (2016-2030年) 》 (以下简称《计划》) , 并同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 (以下简称《路线图》) 。

《计划》明确了我国能源技术革命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能源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及材料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 并列举了包括“非常规油气和深层、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创新”、“先进核能技术创新、乏燃料后处理与高放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技术创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先进储能技术创新”、“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等15项重点任务。

北京启动农机化科技创新行动 篇9

2012年5月14日, 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顺义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北京市农业科技促进年暨农机化科技创新推广行动启动仪式”在顺义区召开。据了解, 北京市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 将通过大力推广农机信息化技术、日光温室自动控温技术、高效施肥植保技术、种子清选技术、小麦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玉米机收剥皮技术、工厂化养鱼技术、智能化养猪技术、食用菌工厂化养殖技术、全日粮混合技术等10项技术, 全面提升农机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

行动学习模式下的管理培训创新 篇10

一一、行动学习的特征

行动学习是指一个团队在处理真实的管理案例, 希望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学习和反思。它是一种能获得书本上、会议中不能获得的管理知识的方法。这种学习往往在团队成员的相互支持下完成。行动学习法是由英国瑞文斯教授创建。瑞文斯关于行动学习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他提出的学习公式中:L=P+Q。其中“L”指的是学习;“P”指的是程序化知识的指导;“Q”指的是询问, 对不明事务的新的洞察力。传授“程序化知识”是现代教育或培训的主要形式, 瑞文斯用“P”来表示这一点。我们通过接受指导, 学习那些已经“成型”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面对的事物, 更有效地应对所在的环境, 更聪明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 仅仅靠这种方式学习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必须学习那些“在今天看上去不必要, 但明天却很有用;那些在上个星期无关紧要, 但现在却很重要的知识或技能。”为此, 我们需要“主动自觉地探索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 在未知的、冒险的和混乱的条件下提出有用的、有洞察力的问题”。瑞文斯用“Q”表示这种以“询问”为主的学习方式。瑞文斯认为, 只有将“指导”与“询问”结合起来, 才是完整的、更有效的学习。

行动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参与者处理现实中没有正确答案的真实问题; (2) 参与者组成一个稳定的学习小组; (3) 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小组活动; (4) 小组成员相互支持, 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 (5) 小组活动在探索、疑问、推测、辩论中进行; (6) 参与者在小组活动间隔期内独自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小组活动可以有教练, 也可以没有;小组参与者可以来自同一个部门, 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组织。

行动学习与传统培训的区别在于:传统培训中, 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主, 无人对“应用”环节负责或管理。行动学习将“用”作为主题, 作为学习过程的主要环节 (以个人和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学习主题) , 并将“用”与“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过程中, 从而实现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能力的目标。传统培训内容以学科理论为主题, 如“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行动学习正好相反, 主题是参与者带来的真实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随时提出或引用相关理论与方法。需要时也可以插入相关知识的讲座。所以是“理论围着应用转”。

二二、选择学习项目是培训创新的前提

行动学习以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的项目专题作为学习媒介。围绕项目专题, 小组成员设计研究方案, 搜集资料, 交流信息, 召开研讨会, 举办学习会议, 实施研究方案, 最终获得大家认可的专题报告或研究结论。项目专题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活动的结果。行动学习主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是否能激发学习成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一个带有急迫性、重要性的学习主题, 是激发团队成员学习激情的关键要素, 真实的学习要求真实的主题。所以, 选择学习主题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行动学习项目的成败。学习主题应聚焦于企业实践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主题可以涉及多个工作领域, 必须是具有策略价值的重要问题, 并在性质上与管理方法及创新活动有关。学习者应该有足够的机会, 在计划期内进行研究及活动。此外, 在设立研究专题时, 要尽量避免把研究专题的范围定得太宽泛, 避免选择无人感兴趣的问题, 避免涉及机密性问题。为了使学习主题的产生更科学, 一般应由学习小组成员分析自己的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接着在外部专家的引导下由学习小组成员自己设置问题, 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高度信任度的气氛中去创造性思考, 最终产生学习主题。

主题必须是组织内鲜活的、真实的案例。因此, 需要高管人员的亲自挑选与支持。如果学习者认为主题并不是鲜活的, 就不会表现出真实的行为与想法, 也不会投入地学习并思考。学习主题既要有现实性又不失灵活性, 这都需要主题挑选者非常细心和耐心。在国内的行动学习中, 中组部在四川省干部培训中, 通过比选和评审择优确定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三个专题。三个专题都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战略问题。并且在每个专题下衍生出七八个子课题。分课题下设8个子课题: (1) 峨眉山景区管理模式研究; (2) 九寨沟景区承载量研究; (3) 黄龙游人索道建设可行性研究; (4) 大熊猫栖息地申遗研究; (5) 都江堰古水利工程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6) 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 (7) 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立法思考; (8) 金熊猫奖评选办法研究。这些都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 不但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而且学习成果可以直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体现选题的科学性、实践性, 在培训中高层主管可以制定相应的选题标准和执行步骤。 (1) 真实且具有挑战性。不真实, 学习者感受不到真实的压力及风险;不具有挑战性, 学习者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 产生不了学习的需要。 (2) 与企业中的权力及政治因素相协调, 至少要保证组织中有一名资深管理人员作为项目的支持者, 从组织层面保证该项目的顺利进行。 (3) 所需时间长短合适。一般为一年左右。如果时间太短, 学习者很难深入;如果时间太长, 学习者则难于保持学习热情。行动学习项目的选择应尽可能与企业管理创新联系起来。企业内部管理一般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创新的地方。如果企业已经制定管理创新计划, 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行动学习的项目, 为行动学习赢得有利的内部环境。当企业的内部环境不太适合行动学习时, 管理者可以选择自己权限范围以内的项目, 这样也有利于行动学习的进行。以西门子系列管理培训中的初始阶段管理基础教程“S5”培训为例。在“S5”的培训中, 除了完成系列管理知识的培训外, 每一个参训学员都必须参与到一个真实的商业影响项目 (BIP) 中,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这个项目。BIP项目的设计、实施与总结是西门子行动学习的核心。在培训开始的第一天, 每个BIP商业影响项目提出人, 将就其选择的项目做项目介绍, 以供其他学员选择。通常能成为一个BIP项目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 项目所要解决的是公司业务发展中的紧急问题; (2) 项目可以在4-6个月完成 (也就是S5的学习期) ; (3) 项目有可量化的结果和产出; (4) 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学习, 所以项目应该是富于挑战但可完成; (5) 运用公司现有的资源及项目成员现有权限可以完成项目。在西门子管理学院辅导员的帮助下, 大家讨论并筛选出4-5个项目并形成相应的BIP小组, 在后续的时间通过实施项目完成学习。

三三、推进团队学习

行动学习是团队合作进行学习的过程, 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行动学习的核心实体是从行动中学习的团队, 它一般由4-8个人组成。研究表明, 这样的人数是较为理想的, 因为少于4个人的团队不能具有充分的多样性、创造性和互动性;而8个人以上的团队太复杂, 难以组织。理想的团队应具有多样性, 以便可以尽可能多的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并获得一些新鲜的观点。应按照学习者的特长与技能的差异进行搭配, 促使小组成员之间有较好的学习互补关系, 有利于学习效果和问题的解决。学习小组中的成员要具备以下素养:第一, 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具有自我开发的愿望;第二, 要勇于探寻、挑战自我;第三, 要善于提出及分析问题;第四, 能创造性地进行抽象思维, 从现有的信息中提炼出新的知识;第五, 敢于承担风险, 进行创新;第六, 积极支持他人, 与他人合作。

行动学习团队中的成员通常有着复杂的经历和不同的教育背景, 若要有好的团队学习效果, 交流、合作与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技能将变得非常重要。有效的交流是与合作者有效合作并加深互相理解的前提。小组成员如何解决冲突与问题, 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气氛, 互相学习或向其它项目组学习, 进行知识共享和最佳实践, 需要每个学习者的合作与支持。行动学习过程不是靠个人的能力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而需要有效的合作与互相支持。这样才能完成学习目标。交流合作和互相支持是行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的内容。通过行动学习使学习者感到变化, 经历新方法的挑战, 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实际商业问题的更多方面与层面, 理解每个人都需要其它合作者的互相帮助, 促使学习者还要学习其它领域的工作技能, 学习成员通常会更愿意接受彼此的劝告、建议和互相学习。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具体包括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分享。小组成员分享他们对欲解决问题的理解、感觉, 如希望、担忧、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工作场所的一些机密信息等;二是支持。小组就每位成员的观点进行讨论, 提供支持、建议, 成熟的学习小组能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三是疑问。小组成员就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 促使他们考虑以前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 并对行动及自身进行反思、反省;四是回顾。小组适时停止对问题的探索, 就小组活动本身的效率、相互支持程度进行回顾, 以利于改进。

比如, 在西门子培训中, 每个项目小组成员为4-6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 这样多样化的小组可以更好地分享不同方面的知识, 同时多样化小组更容易突破原有的职能局限而采用创新的方法实施项目。在“S5”中学员参与到其他部门的BIP项目中, 还可以分析各业务部门运作的特点, 并且将其他部门中好的做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随后几天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建设方面的学习, 可以帮助各个BIP小组用相关知识完成项目陈述和项目计划, 当这一期研讨会结束的时候, 各项目小组就要在工作中按计划实施BIP项目。

小组活动是行动学习成败的又一关键所在。当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时, 行动学习必然失败。要使小组活动积极有效, 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小组成员要共同制定小组活动的规则并认真执行。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习实践中, 学习主题的组织者往往倾向于把团队内某一领城的专家去处理本专业的问题, 如把市场营销方面的人员放到思考市场问题上。其实, 行动学习并不需要做出这种安排, 并不是要把已经有的解决方案放在桌面上来讨论, 而是要让其他成员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提出创造性的思路。

四四、重视行动学习的反馈与评估

李吉林老师行动研究的创新实践 篇11

起初,情境教学以“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为主。在试验的萌芽期,只是在阅读课上留5分钟进行片段的语言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生活情景,学生学习情绪很高,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探索,李吉林发现情境教学的移植是成功的,但她并没有停留于此。其后,李吉林联系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确定了“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的主题。她选择大自然作为典型的场景,让语文回到生活中去。她把学生带入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让学生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作文题材,在情感的驱动下,激起学生的表达动机。

在“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能力”的实验阶段,李吉林又将情境教学和审美教育统一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小学阅读中,她把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述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再现语文描写的情境,从而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创设情境时,李吉林还常常把图画、音乐、表演几种手段结合使用,并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这样情境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仅是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新的探索,同时又可就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审美教育,儿童是审美的主体,情境成了审美客体,整个语文活动就是一个审美活动。”这是李吉林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悟出来的。

然而,此时的李吉林尚处于没有理论指导的探索阶段,一次去上海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让她开始由行动走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建议李吉林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以至理论体系,这使李吉林看到更加广阔的前景。在与专家学者接触的过程中,李吉林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自此,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的坐标也随之鲜明地确立起来了”,并指导李吉林“将情境教学发展成为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李吉林的儿童教育观也随之逐渐明确起来,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儿童是稚嫩而丰富的生命体”,“儿童处于感性活跃的时期”,“儿童有着可以无限开发的潜力”。儿童发展理念的形成,使李吉林对教育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新意。

在探索的最初阶段,李吉林正是以行动为目的,以教学实践为依托展开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在研究中行动”提供实践依据。

“行动”与“研究”互为支撑,互相促进,行动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理论又为行动指明方向。对行动研究而言,不存在无行动的研究,也不存在无研究的行动。不少语文名师,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在于既“在行动中研究”,又“在研究中行动”,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独特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用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从而推动教学实践的不断完善。

在情境教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反思,李吉林体会到,情境教学探索的前几个阶段虽然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摸索,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去认识,但它们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儿童发展的各方面的要素。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在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基础上,她将这些理论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以及“场论”联系起来,并尝试将其融合,运用到自己的情境教学中。结合大量鲜活的实例,通过归纳和演绎,李吉林提出了“运用情境教学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新思路,并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随着教学研究实验的深入,李吉林发现,不只是语文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内部,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这样势必会阻碍儿童潜能的充分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李吉林将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顺其自然地推广开来,从一个班发展向一个年级,从一个学科发展向各个学科,从而在整个小学教育中构建了一个多元的情境教育网络。1990年,李吉林明确提出了“情境教育”的设想,并建立了“一个立体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样,情境教学由语文单科发展为所有学科整体的情境教育,越来越多学科的教师加入到情境教学研究和实验的队伍中来。同时,课堂教学的有益经验,也使情境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校外的各种活动中。在课外真实的情境中,情境教育得到了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发展。

李吉林老师所走的是一条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到严肃的实验研究,再到形成理论体系的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探索的历史缩影,反映了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的详尽过程。在李吉林老师身上,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高度统一,这就使她在教学中产生科研的课题和科研的动力,而研究的成果又较快地转化为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和促进。

【参考文献】

[1]宋虎平,北京:行动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创新教育”行动 篇12

机修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产一线的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但由于诸多因素, 机修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 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尤其是对机械创新设计这门课来说, 它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思维和综合专业知识, 因此学生对复杂的机械机构有畏惧心理, 所以, 学生入学后只是三分钟热度, 然后就失去了兴趣。所以, 在机械创新课教学中, 如何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教案设计方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作为一个机械创新老师, 设法让学生对创新课程产生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1. 以实例激起兴趣, 上好引入教学

拿出上届学生做过的机械构件, 激励学生, 引发学生兴趣。例如, 讲机构的组合原理时, 拿机构来讲解和分析, 同时结合生产生活实例, 突出机构组合在家庭电器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通过讲解, 许多学生首先克服了对复杂原理的畏惧心理, 并且产生了好奇心。

2. 具体讲解: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 以保持兴趣

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我便在教学中先进行课题分解, 针对具体课题, 列举机械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组合现象, 并说明组合时应注意的事项, 这样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 在进行并联的组合设计时, 纯原理知识他们厌烦, 认为学到的东西不实用, 感到非常厌烦。但是我们及时抓住这一苗头, 因势利导, 从网上查到的并联机器人视频的演示和对并联机器人优缺点的比较教学, 许多同学看了很感兴趣, 也想对此进行探讨。在课堂上,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 分析机构组合的优缺点。最后, 归纳出进行组合设计的若干原则和方法, 并让学生自己准备试验, 学生看到自己经过机构组合的原理创造机构并能正常运行, 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学习创新课的劲头就更足了。

3. 教学实践:以小制作、竞赛激活兴趣

学生好胜心强, 渴望成功, 利用这一特点, 我组织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制作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一活动, 促进了创新课的学习, 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4. 总结评价

通过最后的总结评价, 分析学生在进行组合机构试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现有学生自评, 老师做总结评价, 这样, 保证这门课的学习效果。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新课教学中的实施

1. 课前准备

教师于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 多媒体课件的准备, 教学任务书的准备, 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 教学设备的准备, 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元器件、仪器仪表的准备等。

2. 下达任务

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这节课的任务, 并下发任务书, 任务书包括:主题、时间、注意事项等。

3. 完成任务

这个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 按学生的具体学情, 划分学习小组, 组内分工协作, 完成“任务”, 形成“作品”。

4. 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 找出规律特点, 并对学生作品作出积极的评价。

实验课题组将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系统的六个方面 (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质量控制) 进行全面实验, 重在掌握精髓。要结合学校实际, 完善优化模块化、一体化教学系统,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新课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 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很多学生都亲自动手制作创新小作品, 有带灯的眼睛适合夜晚看书, 有带灯、带风扇的笔, 还有学生自己制作的简易摇臂式液压钻床等等, 都体现了职业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幼儿园数学教育策略下一篇:火炬排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