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制创新

2024-05-27

教育机制创新(精选12篇)

教育机制创新 篇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创新创业浪潮不断掀起。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 如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成为高校急迫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迅速发展, 但问题也在不断显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即“形式多, 内容少;投人多, 收效少;尝试多, 推进少”问题。[1]要形成理性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就要理清其地位、目标、对象和内容。这个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风生水起。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举行五花八门的创新或创业大赛, 并给创业的学生提供平台。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 结队成伍奔波于各类比赛或加入创业大军。为了全身心投入, 还不惜经常逃课, 甚少把时间花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我们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确实有潜力并且有能力去创业, 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 没有成功的虽然多少收获了经历, 但也会错过大学最宝贵的在校学习的时间, 得不偿失。可见, 茫然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创新创业, 会导致学生忽略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高校教育不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法》第16条也指明高校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的初步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 首要题是要把专业知识学好。高校要避免本末倒置, 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适当的位置, 积极推进但不过度推崇。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发展的人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所说:“一个大学做创业这件事, 要落在创新创业教育, 而不是创新创业生意。”[2]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教育为本, 以学生为落脚点。它绝不是发掘创新项目和培养学生老板那么简单, 也不是单单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更重要的而是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独立人格的人。[3]我们要认识到, 大学生虽然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 但毕竟也只是少数大学生能成为创新创业的后备军, 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 不畏困难的创业精神, 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并不断创新的主动寻求发展的人,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 我们要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 也要把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融入其中, 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影响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本身更有价值, 这也符合教育应以学生作为落脚点的理念。

三、创新创业教育应分清对象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层次性, 应根据对象来进行针对性辅导教育:一种教育是全校普及教育。它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目的是让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与理念能内化为他们心中的自然的深层意识和行为习惯。这种通识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问题, 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模式,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 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的品格。另外一种教育是聚焦性教育。这种教育的对象是有创业意愿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 邀请资深专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 高校应引导学生善于了解和利用各级政府的支持性政策, 让这些政策真正具有生命力。此外, 还应加大资金投入, 与企业多模式合作, 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 并且指定指导老师进行对接、跟踪与指导, 若发现不成熟的项目, 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去寻找项目, 组织团队和谋得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应切合实际, 切忌空谈

“外事不明问百度, 内事不明问知乎”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遇到难题时的选择[4], 这折射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内容脱离实际, 不够实用。虽然在1998年, 我国高校就开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也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 建立孵化基地等, 但是在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上普遍存在任课老师不专业, 课时少, 内容抽象等问题。绝大部分任课老师本身没有创新创业经验, 甚至没有系统接受过理论学习, 其上课大多也是泛泛而谈。虽然高校邀请校外专家来增加师资力量, 但有些是挂名讲师, 有些即使来了, 也只是以讲座形式谈谈创业经历和人生感受。这些课程教育的内容结构混乱, 实用性差, 导致这类课程犹如虚设。而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 虽然高校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但也缺少实战经验的指导。大多数学生的项目停留在设想阶段, 即使落地也难以实现目标。从以上问题看来, 高校要真正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想方设法邀请特定领域的校外创新创业人士担任长期的固定的讲师, 优化课程设置, 确保内容能系统涵盖创新创业需要的项目选择、运转模式、融资渠道、人事法律、财务税务、管理方法等知识。同时, 可设置一个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专门为学生提供各类咨询和帮助, 并挖掘和引导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落地。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突破, 也是高校发展的一大契机。高校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要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创新创业指导, 不但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更要传递创业创业的精神和品质, 使他们能成长为一个主动寻求创新和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2) :84.

[2]李平沙.高校创业教育, 应落脚于“教育”[N].人民日报, 2015-03-26 (17) .

[3]安波.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张魏桔.青年创业仍存“双低”现象:一些政策缺针对性[EB/OL].http://edu.gmw.cn/2015-05/27/content_15795974.htm.

教育机制创新 篇2

——2010年3月在全市高中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没有市、区教育局领导的殷切关怀,就没有今天负重发展的六中;没有市、区教科所领导的悉心指导,就没有今天崭露头角的六中;没有一个荣辱与共的团队,就没有今天蒸蒸日上的六中,在此我代表遂宁六中全校师生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置身于近乎白热化的高中教育竞争格局,遂宁六中在国、省、市示范高中的夹缝中,跳出了“城市”包围“农村”的境地;高中教育从低起点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开创了“普教+艺体+职教”多元化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赢得家长、社会的信赖;特别是我校坚持走艺体特色品牌战略发展之路,为探寻高中素质教育、拓展学生成才渠道、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几年来,学校基本完成上级下达的高考升学任务,本科上线率连续五年超全省平均水平,上线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05年近200人参考,本科上线61人;06年近350人参考,本科上线97人;07年近400参考,本科上线121人;08年近500人参考,本科上线163人;09年本科上线268人,比去年净增107人,增长率达67%!,理科尖子班单班41人参考本科上线38人,升学率达92%。)。每年艺术本科上线率均达到85%,仅2009年艺体联招考试,就有302人上艺体专业本科线,稳居全市前茅;谢慢慢、胡志力等五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跆拳道在全省锦标赛中勇夺二金四银两铜,摔跤获得二金,多名学员被选送省专业队发展;音乐美术类20余名同学在省艺术人才大赛中喜获一、二等奖,声乐、舞蹈在市区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67人被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重点艺术院校录取;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在川招2人我校蒲娜被录取;湖北美院在川招3人我校丁玉被录取。

小小的成绩只能属于过去,2010年高考迫在眉睫,我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坚定不移的推进高三升学任务“234”工程。下面我就本届高三管理谈一点粗浅的意见,若有不当,敬请斧正。

向教学管理要质量,向教学管理要效益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创造性配置高三教师队伍,撬动激发教师潜力的杠杆

1、采用“滚动大循环”制度和骨干教师保高三制度相结合配置高三教师队伍,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优秀教师,还能积聚起高三教学合力;对于不称职、不负责任、混日子、不能胜任高三的教师一概不予任用;对于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但不能起到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一概不予任用。

2、建立“智慧加实干,鲜花送模范”激励机制。用人上打破惯例,不以年龄资历论英雄,不让功臣挡道,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评选“首席教师”“知名教师”“十佳青年骨干教师”“示范岗”向高三倾斜,让老师们“工作有干头,事业有奔头,干得多有想头,干好了有甜头,越干越有劲头”。

3、完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建立质量督导小组,负责教学咨询、调研、指导、考核、评价,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4、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学校与各年级相关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第二责任人——年级主任,其他责任人——蹲点领导)签定目标责任书。年级必须按学校下达目标的120%分解到班,并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签定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

(二)年级管理全面出击,营造良好的高考氛围

1、教师常规管理每月几个“一”(一次年级领导碰头会、一次备课组长交流会、一次 班主任班级管理分析会、一次学科骨干教师“诸葛会”、一次师生学月成绩分析会);强化教师五个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强化危机意识、强化团队意识、强化效率意识、强化参与意识);强化教师“六得六不得”(“六得”:一得关爱每一个学生和同事;二得按时保质完成教学任务;三得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四得主动开展教学研究;五得坚决执行年级组坐班;六得设法进行因材施教。“六不得”:不得无故违反教学常规,影响学校工作;不得随意接受他人的请吃请喝,更不得酗酒;不得校外兼课及从事家教家养,谋取私利影响学校声誉;不得在行课期间打牌赌钱,耗费精力影响健康;不得私自订辅导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得随意请假,分散教学精力。)

2、教师教学管理,狠抓过程,力求实效

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同学科教师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要做到“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统”——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资料、统一测试。重视信息收集工作,加强复习时效性,利用好网络,友好学校、友好人士、报刊杂志,认真研究考纲,①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②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③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④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⑤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找动态。

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严防以讲为懂,以懂为会,以会为通,严防复习课无深度和广度。

坚持练习不重复、不超纲、不超负荷,全批面批,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建立矫正机制,课前、课堂、课后实行全程矫正;坚持实行坐班辅导制,每天晚自习第四节科任教师采取多种补差模式,做到“三补五多”——补态度、补方法、补知识,课堂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平时多谈心,练习多面批,方法多指导。

加强考试流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严密考试环节,严格考试要求;及时做好质量分析。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要求,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夯实基础,训练能力,让学生具有抓分的实力;突出弱差科,尽量提升可提升的部分;各科教师积极配合,让学生保优补弱,医治“软伤”,确保年级培养的踩线生有最高的成活率;艺体、高职分类单独编班,配置精良师资,重视基础,回归教材,让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确保确保本科上线。

坚持重视心理疏导,开发非智力因素,树立信心,努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影响。

3、学生日常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理想教育

坚持政教处周日晚主题班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调动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实行坐班辅导制;要求班主任全线跟踪(早7:30—晚10:30),实行全方位的常规管理;大力营造高考氛围,开展“百日倒计时宣誓”“专家高考备考报告会”“感恩教育演讲”等多形式的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理想前途教育。

(三)突出艺体教育特色,打造艺体教育品牌

1、高三艺体教育集训前,分类编班,坚持学习、培训“三统一”

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搭建最佳成长平台,分科时,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成绩、兴趣爱好分出文化班、体育班和音美班;高三时,我们再次根据艺体生文化成绩差异组建艺体尖子班、艺体普通班;针对近年来文科艺体易考、理科艺体难考的客观现状,我们与时俱进,适当扩大文科艺体班,减少理科艺体班。

为了避免文化学习与专业培训相抵触,艺体处、年级对艺体班教学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文化考试,统一训练时间。一是针对艺体生时间紧、遗忘快的特点,在备课、讲课、练习、考试等环节统一教学要求,精心安排,适当取舍,让学生有时间做,达到提出的要求;二是单设艺体生考试试卷,统一考试要求,查找问题,对症下药;三是统一训练时间,每天下午4:30—6:30为专业训练时间,确保文化教学不受影响。

2、高三艺体教育集训间,分层培训,坚持文化、艺体“两手硬”

为了让大面积的艺体生专业上线,我们安排3—4个月作为专业集训时间。为了让不同层次艺体生的专业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我们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把文化成绩较好、专业较突出的送到成都、重庆、南充等高校,尽最大努力培养一批能考入名牌艺术院校的艺体生;把文化成绩一般、专业一般的留在校内,采取导师制,悉心培养,争取更多人进入大学深造。集训期间,校外培训学生由科任老师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学习任务,追送各阶段的考试试卷、复习资料;到各训练点,组织周末考试,让学生始终绷紧文化这根弦。

校内集训学生根据专业时差,体育班继续按原班原进度进行文化教学;音美艺术班,前两个月由年级将剩余学生进行整合,重新编班,坚持上午9点前、晚自习安排优秀的老师进行文化教学,其他时间进行专业集训;学生常规管理由原班主任与新班主任共同负责,校内的文化水平测试学生仍然参加。

集训期间,文化老师做好学生返校后的教学准备工作,提前备足备好艺体生文化冲刺复习课程、针对性练习题。

2、高三艺体教育集训后,分层教学,坚持文化学习“大攻坚” 专业考试结束,年级除了做好上线和未上线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外,重点是让学生加强文化攻坚。

根据艺体生返校时间的不同、上线和未上线的不同,我们机动灵活,分层教学。音乐生最先回校,分为专业上线班和未上线班;美术生后回校,同样分为专业上线班和未上线班,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

根据艺体生文化水平的实际,我们将一二轮复习合二为一,将基础复习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以课堂小练形式带动精讲,提高学习效率;精选资料,抓好时间分配,杜绝各学科抢时加负现象;实行严格包保责任制,将上线学生按弱差学科情况分派到科任老师人头,利用空档时间进行知识与方法双补,以期收到速效;强化诊断把脉,邀请市、区教科所专家到校听课,详细分析复习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基础得分的前提下大胆放弃难度知识的学习,将学习时间向强势学科和综合科偏移,以保证让学生能得的分一分不丢!

创新三大机制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篇3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我们建立教师培训机制,把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作为奠基工程来抓,坚持“内引外联”“请进来、走出去”,逐步形成了以校本研训为主、省市县集中培训为辅、跨省跨境交流为补充的一体化培训网络。

加强教研室建设,提高教研员专业引领能力。教研室是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部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为优化教科研队伍结构,提高教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借人事制度改革的春风,在教研室实施了教职工聘用制改革。坚持合理设岗,公开透明,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坚持责、权、利结合,德、能、绩并重,综合考评,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宁缺勿滥的原则,在全县选聘了一批骨干教师充实到教研队伍,增强了教研队伍的活力、教研员的实力,提升了教研室对教学的指导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行教研员挂校制,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学实际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明确规定教研员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指导相结合,每学期组织或参与两次以上校本教研,每学期至少上两节以上教研示范课或研究课;协助挂点学校寻找薄弱点,研究突破口,指导学校开展实效性教师培训和课题研究,为学校培养教学骨干。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在山区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成了提高教育质量的首选。在全县教育技术装备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情况下,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迫在眉睫。全县组织了两轮培训,第一轮是以装备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要求人人会使用,个个会操作。第二轮是以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学科教师培训,要求教师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个性化创新。以培研中心为主体开展了三次远程教育优质课竞赛,还申报了国家级立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科教学资源与高效课堂”的研究,以各学科教研员为成员成立课题组,引导全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兴山县坚持把课题延伸到学校,把研究落实到课堂。一是利用大连市、湖南省对口支援兴山县的机遇,联系大连市每年为兴山县培训30名骨干教师,联系湖南省教育厅每年为兴山县培训50名骨干教师;二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教科院各学科组织的“高效课堂”培训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县内新课标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训、各科高效课堂培训和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追求“高效课堂”,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四是要求各中小学校搞好校本研修活动,做到校本培训课程化、制度化、多样化、主体化;五是开展“创高效课堂”实践活动大家谈,进行专题讲座,人人上“创高效课堂”研究课,同课异构课,展示课和示范课。

高效课堂创建机制精师艺

课堂的高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建立高效课堂创建和比教学工作机制,把以“创魅力课堂,做快乐教师”的高效课堂的创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工程来实施。

让教师在高效课堂创建的过程中提高。课改进入关键阶段,工作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到了强化教学环节、务实教学过程管理上。我们立足兴山县实际,致力于“创高效课堂”活动。为此,成立了“高效课堂”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高效课堂活动方案”,并从集体备课、教和学方式转变、学生作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了校长责任制,要求校长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直面课堂,每年听评课不少于80节。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把握高效课堂教学的走向,提出针对性意见,采取有效的研修措施,保证高效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

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对高效课堂创建的指导,突出“目标、学案、以学定教”三个关键词。从确立目标起步。强势推进课堂目标研究,构建目标意识,确保教学有效。开展目标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评测及目标教学管理研究。开展学案设计研究,彻底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学生观),用“以学论教”的思想指导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指导高效课堂评价,用育人的观点指导高效课堂教学评价。

让教师在比访工作中切磋。积极开展“课内比教学”和“一师一优课”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首先是“全体练”。各学校强化过程管理,严格“四课”程序。全县1223名专任教师经过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四道关,实现校内比武和“网上晒课”全覆盖,即覆盖所有教师,所有学科,所有班级,确保人人都要上,天天有比武,科科都不少。

其次是“三级比”。通过开展人人上公开课的活动,各校备课组推选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和优秀教师,开展全校优秀课堂集中展示和大比武。在校级比武和“推优”的基础上,举行了小学、初中全部21个学科的县级教学比武。

最后择优推荐小学15名、初中17名教师参加市以上“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1人获得部级优课,4人获得省级优课,8人获得市级优课一等奖,12人获得市级优课二等奖,13人获得市级优课三等奖。

以评价激励机制铸师魂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铸造以“质量为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科学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建立了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功能。在期中、期末调研考试中实行抽考制度,任意抽取一科或多科进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参与学校评价,先后抽考了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确保学校全面落实了课程计划。修订了《兴山县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看起点、比提高。加强了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检测,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评价学校和教师。

动态培养、选拔课改骨干教师。在把“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引入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分配之中的同时,启动了“课改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每年评选认定100多名课改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每人每年落实课改科研经费500元。目前全县有12名教师获得省级骨干教师称号,5名校长被评为市级名校长或明星管理者,29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名师或市级学科带头人,115名教师被评为县级课改骨干教师。形成了“依靠百名骨干,带动千名教师,教好万名学生”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 篇4

1 当前高校教育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系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高校在教育运行机制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影响整个机制的有效实施。比如,在当前高校教育运行机制中,在很大程度上缺失市场机制,从而在教学中造成信息传导的障碍。该机制在社会交换层中的各个主体和其他层面的主体之间缺乏市场化的联系,对于人才和知识的供求信息的来源渠道缺乏广泛性,而仅仅是依靠一些相关社会管理层的随机活动,并且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缺乏系统的管理,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或不合理,部分专业过热或过冷门,教学缺乏教育产出效益等情况,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高校教育运行机制中,各个层次的不同主体间不仅缺乏联系和沟通,而且还没有建立长期的有效合作机制,从而使得整个高校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资源浪费的情况,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为低下。此外,当前高校在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缺乏敏感性,反应较为迟缓,从而使得教学难以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建设措施

2.1 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加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取向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其目的主要就是要让学校教育能够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教育的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导向性。我国高校教育的相关法规也明确指出了在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建设和完善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过程中,高校相关管理者要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对创新教育相关理念能够有较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在讲授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一个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创新教育的目标并且适当对其进行细化,从而将抽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变得更为生动和具体,使其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行为。

2.2 加强三维模式的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

在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加强三维结构模式的机制的构建。所谓三维模式的创新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包括创新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和学生这3个因素的创新建设。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思想,是指导创新教育运行的先导。因此,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以他物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得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和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目标,使得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向社会输送具有某种劳动技能的人,而是让这些人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校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让各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将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于学校教师的素养不再停留在传道解惑授业这一层面,而是更注重老师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老师要不断采取措施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创新的良好思维习惯。最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不过分要求统一,而应该创造机会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有效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完善高校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

评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环节。在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在完善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建设。评价是衡量和检查教育成果是否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将创新教育目标具体化的重要举措。在对高校的评价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直观的教学成绩来单纯衡量高校教育的水平,而应该从多个方面对高校教育进行考察,如教学目标、管理制度及效果、教学效果等方面,不断丰富高校评价的内容与因素,从而使得评价能够更全面合理。在评价方式上,要采取多样评价方式并存的模式,如高校自评、师生评价、政府评价、社会评价等相结合,然后综合这些评价结果并参考高校创新教育的具体效果,对高校做出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对高校的创新教育情况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有利于高校在评价中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改进工作,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3 结语

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工作者不断创新和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不断完善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芳.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当代建构[J].前沿,2008(3):44.

教育机制创新 篇5

积极创新管理机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1+1”素质教育和“三化”进校园活动的精神,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各项活动,我校近年来开展此活动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打造师资队伍,保障素质教育发展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带好路

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身先力行。团结合作,分工具体明确,职责到位且能独挡一面,是一支有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的青年骨干队伍。能够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管理水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好力

(1)增强敬业爱生意识,不断提高教师人格品位

注重师德修养,塑造师表形象,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师德建设中,我校长期坚持师爱宣传,弘扬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抓住考核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契机,大力表彰奖励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见成效

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教师员工团结协作,务实苦干,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素质过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经常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培训,积极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先进的办学思想、科学的管理方法、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 篇、省级刊物4篇、市级获奖20余篇;教学课件制作获省、市级奖共计10人次。

(二)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素质教育提高

1、学校操场设有150米环形跑道,建有高标准篮球场校内有乒乓球桌等。沙坑、单杠、双杠、爬杆等,各兴趣小组每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开展活动。

2、学校教学用房充足,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各1个,、师生阅览室、、音体美器材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广播室各1个同样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周进行活动。

3、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教学设备管理规范,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三)深化课程改革,彰显素质教育本色

1、规范课程设置,切实减轻课业负担

近年来,学校严格按标准设置课程,开齐学科、开足课时。教师严格按课程表上课,学校修改了教师目标评估方案,将综合课的考查考核纳入教师年终目标评估。

2、以课改教研为契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新课程、新理念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1)积极开展课改备课、说课活动。每周一次听评课及教学反思交流活动和以年级为单位的赛课活动(说课、上课、评课)加强了年级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又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风采。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倡导师生协作交流、自主探索,引导学生默读静思、质疑问难、筛选内容,进而合作讨论,以促进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3.以具体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引导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努力做到:(1)开足上齐体育课。(2)进一步上好“两课、两操”(体育课、活动课、眼保健操、广播操)。(3)成立了乒乓球队、篮球队、跳绳队、羽毛球队等。他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系统的训练,定期进行比赛。每年秋季都举办了师生校运会。

4.坚持德育为首,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发展之本,生命之本。(1)我校每周一坚持举行升国旗仪式,坚持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班级黑板报,学校广播站为宣传阵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德育规范建设。(2)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在节日庆典中,如元旦,开展元旦文娱晚会,让学生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本领;国庆节回顾光辉的历程,展望祖国美好的前景等。(3)将品德教育融入主题活动中。如手拉手活动等。安全教育周,举办防灾自救知识讲座,观看《安全知识教育》,进行安全知识竞赛;文明礼貌月,“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队会活动及“告别不良习惯,观看《开学第一课》.(四)开展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推广“三化”进校园,打造书香校园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以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深化学校读书文化的教育。学校围绕此项活动,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师生诗文书法比赛、语文诵读表演活动等,学生用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再现了古诗文的浑厚内涵和文化韵味,各班开展了“三化”朗诵比赛。

经过一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尝试,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背诵积累的诗篇猛增,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优化,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格与快乐健康的人生观。

我校把“经典诵读”阅读活动纳入语文学科教学计划,创造各种环境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比赛活动,检验学生读书的收获及成果。

(五)构建和谐校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在传承家乡文化神韵的同时,努力打造校园的秀美风光,使之处处洋溢着育人的文化气息。

1.创建“平安校园”。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安全工作条例”。每学期初学校与班主任、学校与全体教师、学校与值日教师、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强化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备有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预案,建立了相关安全管理制度,争取做到无安全隐患死角。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得力,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2.校园环境绿色化。教室、走廊、墙壁都进行了科学规划,通过悬挂名人名言、张贴标语、镶嵌画面,让学生视线所到之处都成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文化长廊是学生的学园和乐园,学生的手抄报、书画作品、才艺展示照在此得到尽情展示,琳琅满目的作品不但令人眼界大开,还凸显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道德苑中的《三字经》、《弟子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吟咏诵读,接受中华传统道德的熏陶。

3.班级环境绿色化。班级环境文化既保留了全校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人文环境:班刊班报、学习园地,常办常新。

三、困难与打算

在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成为“短板”,有待切实解决。一是硬件设施的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和应用还要加强。二是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要逐步充实。三是教学研究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要继续深化。

今后我校将在问题中寻找办法,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一方面要向上多跑项目、多争资金,以项目实施为抓手,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吸纳更多的青年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来校任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再一方面,要加强校本教研,向科研要质量,为实施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机制创新 篇6

关键词:新疆班;德育机制;民族团结教育;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7-0070-02

学校自2007年开始招收新疆生,目前在校生300人,学生来自新疆14个地、州、市的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4.1%,维族学生占55.5%。开办新疆班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培养后备人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创新德育机制,不断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一、混合编班,促进民族交融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真正理解并接受其他民族,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此,学校采用混合编班的形式,将300名新疆生混合编入27个班级。让新疆生与内地生一起生活与学习,互相帮助、和谐相处,有效促进了双方的情感交融。

新疆生远离家乡亲人,特别需要亲情和关爱。学校全体教职工树立为新疆生服务的理念,每个人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关心新疆生的生活和学习。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工作为1—2名新疆生的德育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予以全方位关心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和家的温暖。

校长作为两名喀什地区学生的导师,经常与这两位学生谈心,指导学习方法,明确发展目标;为他们推荐好书,一起交流读书体会。同时,校长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增进家校关系。每逢少数民族节日,如古尔邦节等,校长都会准备小礼物送给学生。在校长的带动下,全校师生都自觉关心和爱护新疆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在老师的带动下,本地学生也与新疆生建立了融洽的同学关系。古尔邦节是新疆地区的重要节日,节日这天,本地生为班级的新疆生送上真挚的祝福,邀请他们到家里作客。新疆同学生病,本地生会送去亲人般的关怀。学生们相处融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爱心的滋养下,新疆同学也学会了以爱回报爱。一名本地生在作文中写道:记得去年冬天,我患上了重感冒,有几天没有去上课。当我回到学校时,看到各科笔记非常齐全。原来,是我的同桌——一名新疆生帮我把笔记补齐了。我由衷地感谢他,他笑了笑说:“不用谢,应该的,我们是一家人嘛!”对,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到暑假新疆生离校时,本地生都依依不舍地送行。而对于高三毕业的新疆生,本地生和老师们更是难舍难分。这种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亲情让人为之动容。

混合编班,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交往与交流的平台。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认同,不断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养分,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微善教育,培育向善品格

红螺寺中学始建于1950年,相传玉皇大帝有两个美丽善良的女儿,下凡游玩时喜欢上了怀柔的山山水水,于是变成两个红螺永远留在了人间。她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百姓,人们为了纪念她们而修建了红螺寺。学校当时就建于寺中,因此而得名。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传承红螺女向善的精神,学校逐步形成了“扬善和谐,执着奉献,民主开放,勤奋向上”的红螺文化。向善行善是每一个民族的优良品德,基于此,学校以红螺文化“向善”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开展“微善教育”,倡导学生从微小的善事做起,积善成德。

微善教育以“向善”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班级为单位,让各民族学生团结在一起,助人、互助,日行微善,形成向善的品格。全校成立22个“微善班”,制定微善计划,开展微善活动。微善班在校内,为同学和老师做好事,在校外,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去公园义务劳动等,以小小的善行弘扬向善文化。活动中,学校的3个微善班被评为全国微善班。袁秀龙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新疆生,他和本地生和谐相处,团结各民族学生,帮助同学,成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和微善明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学生。

三、生涯规划,科学规划人生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德才兼备的学生是学校开办新疆班所担负的责任。而生涯教育能指引学生科学地确定人生发展方向,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生涯目标。为此,学校以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内高生生涯教育研究为的引领,开展了一系列生涯教育活动。

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新疆生回家乡调查新疆人才需求状况,寻找人才培养和新疆人才需求的偏差,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各个行业,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例如,与当地公安局联系,开展“我当一天警察”职业体验活动,或利用父母工作资源,去医院、工厂、公司等单位,体验一天的工作。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和职业状况,初步了解职业目标的素质要求,从而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现实的依据。

学校定期开设生涯教育课,由不同学科教师执教。例如,校长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让学生挖掘自身的能力优势,据此寻找未来适合自己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分别从生涯目标和了解自我能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为班主任提供生涯教育课指导,从而带动生涯教育走进课堂。同时,学校将生涯教育和班会活动相结合,鼓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展生涯教育。例如,高一年级以认识自我为主题,召开“塑造完美的自己”“做自信的我”等主题班会;高二以生涯探索为主题召开了“我的方向在哪里”“社会与我”“我的大学梦”等主题班会活动;全校还开展了“我的梦 中国梦”系列主题班会活动。班会活动以梦想和目标教育为主线,鼓励学生立梦、追梦。其中,苏颖老师的班会课“让梦想照进未来”,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建设二等奖。

此外,学校还组织新疆生到清华、北大等大学参观,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大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开办新疆班七年来,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今后,学校将继续努力探索,把将新疆班建设成培养政治人才的高地、科技人才的基地、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

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探析 篇7

一、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是核心要素

实施教育创新, 培养创新型人才, 没有创新教育的理念, 不可能有创新教育的机制建立与实施。创新教育的本质, 是以继承知识为基础, 以发展为目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这就是要从确立的教育目标上:实现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人才培养规律有其创新人才培养告诉我们, 必须实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而教育过程与结果都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科学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 许多国家已经把改革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提出教育目标中要突出健康的个性和独立能力。俄罗斯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创造性和应变能力。1991年美国劳工部提出了《美国21世纪事业对学校的要求》咨询报告, 把21世纪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三大基础, 五种能力”。三大基础, 即: (1) 能力基础:读、写、听、说, 完成一般数运算; (2) 思维基础:创新性思维, 会决策, 想象和解决问题, 能学习新知识和推理等; (3) 素质基础:有责任心, 自尊心, 善交际, 能自律正直和诚实。五种能力, 即: (1) 资源统筹能力, 包括合理统筹分配时间, 财力, 物质和人员的能力。 (2) 善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能力, 包括团队精神, 领导能力, 服务能力、谈判能力、适应能力。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包括获取评估信息、组织、保持信息、选择交流信息, 如利用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系统运作能力, 包括人事系统、监控系统运作、改进设计系统能力, 要求能系统理解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 (5) 利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 包括选择科技、应用科技的能力。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明确作出回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创新教育中, 知识是重要的, 更重要的实现个体发展的能力和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创新型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根本要素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必须建立创新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指出: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 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动员全体教师认真对待, 积极参与, 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有激情的教师才能带出有激情的学生, 有创新性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因此,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定位阐述: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西方学者拉赛克在对未来师生关系的预测中说:“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 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指令性、专制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这些表述, 反映了我国现代教育差距, 更多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走向, 正是创新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应该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信息, 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的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 必须确立创新教育理念, 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 在对学生传授知识中, 重在对学生能力培养, 激发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克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启迪科学思维和求知欲,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实施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关键要素

教学方法是衡量教育性质的重要尺度, 反映了制度文化层面的深刻背景。我国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法, 是重演绎推理, 验证式教法, 即:求证和推理事物一般性特征, 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上升, 妨碍学生思维品质优化。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而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 即:由特殊事物的归纳推导出一般原理的解释方法, 可以使学生产生思想的飞跃, 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其教育方法的基本表征就是讨论课, 包含了我们一贯倡导的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 讨论课教学方式, 源远流长, 在大学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李强在《大学理念再思考》一文指出:“大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初等, 中等或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 而在于大学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内部, 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 这对大学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才可以理解, 19世纪中后期, 西方国家纷纷效法由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的现代大学模式时, 一些赴德留学的美国留学生从德国学到了授课制度, 实验室制度, 博士学位制度同时, 还学到了“讨论课”制度, 从而对美国大学进行了改造, 时至今日, 美国评估教学质量, 在课堂评估10方面内容中, 第六条规定:鼓励全体学生参加课堂讨论, 辨析评判各种观点, 分享各自知识经验和感悟, 而且在授课前准备中, 要确定课堂讨论题目。而中国教育正是缺乏这一点或者与这一点接近的教育方法。在大学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思想碰撞和相互合作, 是促进学生发展和专业成熟的最重要条件。美国著名大学能培养出众多创新性人才, 他们一直严格坚持在讨论课中, 师生共同交流, 共同探究的教学原则是重要因素之一。

四、建设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平台是保证要素

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必须由学生主体的内化掌握所学知识, 而知识必须转化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称谓真正的创新能力。以“知识为中心”向“能力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更突出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就全省高等教育而言, 各类大学都在不同层次上建设创新基地, 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试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 有的已经纳入国家或省部创新体系之中, 在学科领域和学科建设上产生一大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创性成果, 尤其在高新技术的前沿问题研究上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然而,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 出现高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社会实践基地成本增高, 造成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瓶颈。正因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 建设创新教育实验实践平台, 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自从香港理工大学首创工程培训中心的新模式以来, 首先被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仿效, 而后, 黑龙江工科高校和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学习这种工程训练中心模式, 进行投资建设, 集社会实践和教学实验功能为一体,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先导, 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资源, 全天候、全过程、全开放进行工程训练、工程实验、工程创新等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锻炼。可倡导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时空自由组合、自主开发、自主创新, 使学生获得更多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空间, 体验新过程, 激发创新热情, 树立创新意识, 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建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格局是结构要素

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文理渗透, 理工结合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 更能造就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从而形成人的创新能力。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知道怎么做, 掌握改变世界的工具。而人文教育作用于人的心灵, 让学生知道应不应该去做, 以什么精神去做, 更具有认识、服务社会的视野和责任感, 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人的创新能力与掌握知识多少虽在一定条件下并不成正比, 但离不开合理结构的知识基础, 这种知识是能够应用, 能够创新的结构化、功能化的知识, 而不是僵死的知识。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指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 不能使知识僵化, 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回答破解这个核心问题, 就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类先进文化的精髓, 反映着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面的追求, 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所在。人文精神对人终极关怀的根本特征, 引导人的全面发展, 关注人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 表现为不懈追求的、永远不满足现状、不断提出的创新精神。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少年时代的智商 (IQ) 资料, 结果发现, 这些获奖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 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西方心理学者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对象, 连续20多年研究, 发现创新人才共同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 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 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智力, 喜欢抽象思维, 对矛盾和障碍表现极大兴趣等。

六、先进的文化校园建设是环境要素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2006年3月记者招待会, 回答我国的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时说:“更深层次的问题, 就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成长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现在大学的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文化, 而科技基本上还是消化吸收, 跟踪追赶型文化。”可以清楚看出, 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表述中, 指出了“创新人才”对文化环境的客观要求。美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理念》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大学需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学术型教学, 二是科学与学术性研究, 三是创造性文化生活, 三者密不可分, 分则必归衰退。”揭示了大学创新教育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本质, 即创新性, 贯彻渗透在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 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 创新性文化建设, 需要宽松、宽厚、宽容的自由学术空间, 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精神家园, 核心是学术自由, 并以此催生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 才能使大学生始终沐浴在学术性教育之中, 科学与研究的学术氛围之中和创新性文化的陶冶之中, 使创新教育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

七、现代大学制度是决定要素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博士理查德·斯格特说:“制度是社会结构, 它们具有很大的弹性, 由文化认知、规范和规则要素构成。”制度建设构成了高校教育的正常秩序和发展的基础。文化认知、行为规范、规则的要求的程度高低, 三个要素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 以及某一要素对三个要素的功能产生的影响, 都将说明制度建设的价值选择或价值走向。如:文化要素中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构筑的先进的教育模式?从而形成了人们实施创新教育的行为规范?能否对创新教育机制提供制度保证?对传统的和现存的大学制度的深刻变革等等。说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创新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

摘要:实施高校创新教育, 构建创新教育机制, 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 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最高价值。系统论指出, 只有把握系统的要素构成, 才能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优化系统运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创新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 探求其相互关系, 对于科学建构创新教育机制, 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清武.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0)

[2].石兰月.高校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3].侯慧君.增强大学创新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中国高等教育, 2007 (3)

教育机制创新 篇8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

为了进一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但能够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更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

1.组建并完善组织机构, 保障创新创业顺利开展

目前, 大部分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只是挂靠在教育研究所、科研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进行组织管理, 教师也是由其中一些人员兼任, 既要从事管理工作, 还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 造成一人多职、一人多课, 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的实施、人才培养的管理和监控等,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创业能力不够。而国外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由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组成的专门机构, 负责教师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研究的管理、实施、监控等工作, 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能落到实处, 学生能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

我国高校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 一是应建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 这样的小组一般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 下设若干部门, 不同部门根据自己部门的职能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宏观的管理。二是应在各个有教学任务的二级单位同样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一般由院系领导、教研室、教研小组、教研团队组成, 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的实施、检查、监督、考核, 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三是应有效利用学校团委、学生总会、学生社团、学会、协会,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 奠定创业的基础。

2.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工作, 要想实施好这项工程, 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是核心、是根本所在, 教师不仅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更是教育理论研究者, 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者。高校要发展, 师资是基本, 为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提高授课水平,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加强校际、校企间的合作交流, 建立优秀人才流动机制, 通过讲学、访问国际学术和科研合作, 将教师派到国内外知名的学校、科研院所、企业, 交流经验和学习, 取长补短, 使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 使教师在流动中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

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 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只能照本宣科, 纸上谈兵, 教育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形成不了优秀教学团队。因此, 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能力建设, 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如专家讲座、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等。另外, 将年轻教师、新入职教师送到企业锻炼, 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 而且使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具有针对性, 同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如何搞好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 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 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体现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课程没能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 未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中, 只落在了纸面上, 未真正落实, 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需要严重脱节, 因此探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理论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的前沿及方向, 根据现代企业的需要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采取“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五大模块向学生开放, 增设了课程的设置模块, 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 在模块中穿插安排集中实训, 有效地将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教学之中,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使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活动有依可循, 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们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过程借鉴了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经验, 根据专业特点, 坚持“走出去”, 到企业、社会进行调研, 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习, 强化创业理论知识学习, 掌握创业流程。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 坚持高标准的教材建设, 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渗透到教材之中, 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减少理论授课学时,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考试增设试题库随机出题的创新, 增设开放性实验, 教师授课全部采用影音文件完备的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创新, 过程具体逼真, 接近创业实景。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力度, 让学生将来就业做放心产品、良心产品,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学校将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前沿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 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 淘汰落后技术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比例, 增设部分独立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 教师再用理论去讲解,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改变了教师在前面演示, 学生在下面机械性地操作, 死记硬背, 缺乏思考的动力, 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专业特点, 将模拟企业生产产品的工艺操作作为重点, 学生自己设计工艺、采购原辅料、生产操作、销售产品, 教师对学生生产的产品及操作规范要点考核赋分, 并记入期末总成绩。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创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政府应准确定位角色, 把创业作为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使更多的人去创业, 创好业, 使初创业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保障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环境里健康成长。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科学完备的政策

受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政府是资源掌控的主体,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外部环境的形成和维护, 有着责任和义务, 创业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没有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机制,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政府应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及行政职能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创办企业的场地扶持、不定期地举行创业指导、颁布创办企业的相关激励政策、融资政策等, 发挥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 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2.加强创业环境政策建设,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学生家长及学生都注重学生的就业率, 关注学生毕业后, 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 能否拥有高额的工资和丰厚的待遇, 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未上升到系统化的理念和理论高度上。

因此, 政府应自身转变管理理念, 转变教育思维, 发挥政策的功能, 政策的杠杆作用, 使政策成为创业的风向标, 让全社会都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理解创业、参与创业、联手创业的氛围。因此, 国家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组建创业培训机构, 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的岗前培训, 通过培训, 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了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国家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 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 让创业文化充满校园、充满社会。

3.政府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和高校的共同责任, 应共同努力,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政府应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和特点, 加强加大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搭建产学研平台、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等。把大学生的科研成果拿到企业进行小试, 创业园进行中试, 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在创业园创办小企业。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创业团队场地、资金、政策的支持, 使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成为创业型人才转变的孵化器。同时政府还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交流的机会,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 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举措, 鼓励大学生创业,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

4.加强社会导向作用,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企业引领平台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较晚, 社会上还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使大学生被动创业, 因而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企业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积极,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一是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非常必要, 这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主导及引领作用, 鼓励大学生创业, 正视大学生创业, 不歧视大学生创业, 参与大学生创业。二是强化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设备优势、场地优势、条件优势, 扶持培育大学生优秀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 使大学生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三是对大学生进行企业技能的培训, 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积累创业经验, 把企业引入学校, 使企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让学校真正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四是为了使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 真正进入到社会从事创业, 应充分发挥中介及民间组织的作用, 为大学生在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金、场地、咨询、嫁接等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

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使培养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 有依可循, 在高校中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大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 拓宽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法, 建立数据库, 把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 对社会及企业反馈的学生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和有效应对。

1.建立毕业生就业调查服务平台, 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功能

目前我国学校的大学生就业通常采取辅导员家访式的统计, 逐一地进行电话沟通, 效率低下, 统计不完整。而国外通常采用网上平台, 在线调查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登录网站, 进行注册登记, 方便、快捷、及时地将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反馈给学校, 简化了跟踪调查的难度, 使学生就业的单位、岗位、薪金、待遇、企业的满意度一目了然, 学校能够掌握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 学校便于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使招生与就业, 出口与入口保持通畅。

2.强化学校与毕业生、企业的联系, 保证信息反馈及时准确

为做好各方面的统计工作, 加强学生与高校的感情, 可以在学生中建立公共邮箱、微信群、QQ群等现代联络方式, 不定期、不定时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界限, 强化学校了与学生间的联系, 加深了学生对母校的情感, 保证学生毕业后联系不中断。另外, 学校要与企业、用人单位搞好关系, 不定期地到用人单位走访、调研, 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企业的需求,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争通过调研发现问题, 根据问题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 使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3.构建监督约束机制, 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 成立督导处、评价处, 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检查和督促, 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过督导检查评价, 使学生真正学到创新创业知识, 掌握创业本领, 使大学生创业思维、创业精神有所激发。在督导过程中对于授课效果不明显, 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方案不清晰的坚决调整, 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激情。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毕业生, 必须将他们的相关信息录入就业平台, 准确反映他们在企业的状况、稳定性、工作收益、工作满意度、工作领域等, 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就业实况, 真实地反映高校的综合教学质量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 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

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本身的工作, 更是国家、社会、企业的大事, 它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 因此需要高校、国家、社会、企业等相关部门协同创新, 通力合作, 形成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使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丽辉, 张二朴.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4) .

[2]王贤芳, 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 .

[3]张莉, 项义军, 张林, 鲁啸军, 章刘成.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3) .

[4]梁庆华, 李宗博.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须过三道槛[N].中国食品报, 2012-11-07.

[5]甘小红.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5) .

[6]陈支武, 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8) .

[7]董华青, 周震, 艾宁, 计伟荣.融通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3) .

[8]辽宁省教育厅.多措并举构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0) .

[9]王长华, 谢守成.国外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4) .

教育机制创新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变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 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也成为了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行机制

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独立学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和机构。一是专门的党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主要是指独立学院党委组织、宣传、学工以及团委等专门职能部门和校部机关、教学机构、科研机构中的专职党团工作者 (包括辅导员) ;二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他们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 系统地为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 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除此之外, 各类非专职党务工作的任课教师也要担负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理应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独立学院要建立整合联动机制, 实行联系工作制度, 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联动。如围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生系统内部实行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 将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汇聚起来, 集体会诊, 共同讨论, 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由各方面的人员分头落实。此外, 独立学院还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绝大多数学生远离家庭, 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学生与家庭的联系, 这有利于独立学院实行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教育。”然而家庭成员, 尤其是长辈和同辈中年长者, 仍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通过“两地书”、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 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 同时也可以了解家庭成员的思想境界、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对症下药的教育, 收到较好效果。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回应机制

“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回应机制, 应注重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能动作用, 通过耐心细致、充分尊重个人的沟通交流, 不仅在双方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且使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交流渠道更加畅通, 教育者回应力更加强烈, 从而做到化解矛盾, 理顺情绪, 引导有力, 未雨绸缪。”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回应机制, 应坚持平等原则, 营造平等交往的氛围;坚持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确保上下级和师生沟通渠道畅通;坚持以鼓励为主, 引导受教育者克服心理障碍,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回应机制, 一是在制度上, 首先独立学院要建立校领导联系院系、院系领导联系教研室、党员教师联系学生班级的制度, 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班级, 从面上了解师生的思想状况, 便于收集信息, 掌握情况, 采取措施, 对症下药;其次独立学院要建立值班领导“接待日”制度, 尤其是校院两级领导要通过“接待日”了解师生个体需要或困惑, 帮助他们疏导情绪, 解决困难;再次独立学院要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 以班干部、楼层寝室长、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 能够把一些情况通过正常的途径及时传送到思政工作部门。最后独立学院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通过联系制度和值班接待制度以及其他渠道收集到的问题, 一定要按规定程序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处理, 做到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应, 以取信于师生。二是在沟通渠道上, 要特别重视发挥互联网络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播中, 网络对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 独立学院应提倡通过网络正面地交流思想、交换看法、传递信息、谋面对话, 倡导在网络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开通并维护好校园网BBS论坛, 把BBS论坛作为独立学院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风向标, 定期研究论坛中反映集中、带倾向性的问题, 判断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独立学院要利用好校长信箱、系主任信箱、学生工作信箱等载体, 确定专人负责来信的处理, 每天根据师生提出的问题提交相关部门处理后, 将处理意见及时在网上反馈给师生, 并给予一定的教育引导;独立学院要建立网上交流视频, 邀请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相关领导定期不定期地通过视频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讨论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或达成谅解等。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就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独立学院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学生成人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要探索和建立强化领导和管理的具体制度。如党群工作协调会制度、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制度等的探索。要逐步制定与新时期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相适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使思想政治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 实现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制建设, 使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保证工作体系各责任单元都能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同时也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依法行事, 靠制度运作, 真正做到不为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提高机制。首先要建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者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按照“高进, 厚待, 严管, 优出”的原则制定从业标准。其次, 独立学院可科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 并保障相应素质的人才足额到位。要改变因人设岗、频繁换岗的做法, 同时要注意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人多岗的现象, 更要防止大量低素质人员涌人造成人多效率低下的现象。三是优化和改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独立学院要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 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活动场所, 学生心理咨询的场所, 学生群体活动的场所, 必要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必要的专题图书, 交通工具, 都需要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 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风险预警机制

独立学院建立反应灵敏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防控。重点防控的主要有因恋爱、心理问题产生的杀人、毁容、自杀等极端事件, 因一般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或者群体性事件, 因学习、竞争等方面引发的矛盾而出现的报复行为等。二是建立反应灵敏的应对突发性矛盾和事件的信息情报网络。独立学院各部门教师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要细心观察, 发现有可能引起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 切忌掉以轻心。要做到信息畅通, 一旦得到信息, 相关人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沟通, 将问题和矛盾及时处理, 解决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天舒.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

[2]孙丽艳, 金涛.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3]黎伟.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 2009 (6) .

[4]鞠殿民.浅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管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关于高等美术创新教育机制之我见 篇10

1 欲创新必先打基础

基本功训练应该包括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

专项训练应该包括:手感训练(或称之为线条训练)、构图训练、色彩光影训练。

手感训练应该训练学生手的感觉,线条的走势、涂抹的板块的手法等等,必须一丝不苟地进行严格训练、反复训练,千锤百炼。对于各种典型的线条要学生做到熟记于心,信手而来。这一部分训练属于肌肉记忆训练。肌肉训练的目的在于熟能生巧。观察一根不规则的线条,然后闭上眼睛,尝试在纸上盲画出这根线条,这时候,你所能依赖的,是肌肉记忆,笔尖传来的触觉和速度,依靠这些,就可以很完美地复现出这根线条。美术字、简笔画、素描等训练手段应该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技能。

构图训练是训练学生的空间感觉。所谓构图,也就是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照空间把色彩线条组织起来的一种组合,是在形式美方面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对学生的训练要包括:从把握构图原则、融入构图艺术、创新构图方法三方面进行构图意识培养。充分利用构图特点,更好地发挥其在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色彩、光影的训练是训练学生的冷、暖、喜、恶的美术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和训练学生色彩能力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色彩学中的一些术语诸如:光源色、固有色、条件色;色相、色度、色性(色彩三要素);补色、间色、复色。光是色彩的本原,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都是因为有了光而看到的。没有了光,物体的颜色就不存在了,我们都知道牛顿的实验说明了这个道理。做美术作品,色彩往往是作者的情绪、观点、态度的一种体现。所以对色彩的基本功训练,除了颜色的组合搭配方面的技巧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做一种训练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用色彩来表现和体现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某种心理感受。

综合的基本功训练应该包括素描关系、色彩关系、三大构成等。

美术学习者最初要学的就是素描,它为我们解决了最基础的问题,例如造型能力、空间概念、黑白关系等。其中仅掌握造型能力等则落了基本功心法的“下乘”,想要习得“上乘”心法还需明白并能够灵活调整黑白关系,如此方能看出两样东西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并能运用关系去创造不同的效果。

而所谓色彩,无非就是为素描穿上了一件衣服。色彩关系的处理是把我们的思维从二维引向三维、四维,而对于色彩关系的理解就是对空间关系的理解。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则是整个世界里存在的视觉规律。视觉规律是设计的本源,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什么东西好看,什么东西不好看,让别人高兴应该怎么办,让人难过该怎么办。

总体上几个方面的训练都属于传统的手段,除了传统的上述训练手段之外还要辅助使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来进行。把计算机电子数码技术加近现代的美术基本功教育和训练中来是不可或缺的现代美术教育与创新手段。

进入高等院校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都应该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基础,高校阶段似乎不需要从很基础的基本功训练做起。但是这里教师应该掌握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学生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把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生从基本功的自发掌握变成自觉掌握。

2 博览众长

进行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临摹与观赏。围棋界有一个说法叫做千“古无重局”。也就是说每一局都是一次棋路思维上的创新。但是棋手的训练经常要进行“手筋”、“打谱”练习。美术创作同样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临摹与观赏揣摩。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中国与西方美术绘画方面的区别。

第一是绘画材料工具不同。西方传统绘画使用油画颜料,油画笔,以木板油画布为载体。中国传统绘画使用墨,植物色矿物色,毛笔以宣纸和绢为载体。

第二是题材重点不同。西方传统绘画最强调的是人,人物画十分兴盛。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人合一,人物画从唐以后变成配角,山水画十分兴盛。

第三观察方式不同。西方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和科学紧密结合,强调透视比例关系,画家的观察方式采用焦点透视。中国传统绘画采用散点透视,没有西方那种特别完善详细的美术理论著作,只有一些画论流传,如“三远法”、“六要”等等。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者与作品的流派的研究。

西方国家的美术流派主要包括:印象主义学派的马奈、凡高等;表现主义学派的乔治·路阿、厄贡·席尔等;抽象主义学派的康定斯基、摩尔等;矫饰主义学派的莫迪里阿尼等;原始主义学派的亨利·卢梭等;野兽主义学派的马蒂斯等;立体学派的毕加索、勃拉克、格里斯等;未来学派的波丘尼、巴拉、塞弗里尼等;达达学派的杜桑等;超现实主义学派的达利、唐吉等;超写实主义学派的怀斯、迪安德烈亚等;波普艺术学派的沃霍尔、霍克奈;抽象表现主义学派的波洛克、罗斯科等。

我国的美术流派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画派和近现代画派。我国古代画派包括按表现题材划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等。按技法划分为:工笔、写意等。按地理划分为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等。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等。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吴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浙派:戴进、吴伟等。松江派:董其昌等。四王画派:王时敏、王原祁、王翚、王鉴等。四僧画派:石涛、朱耷、髡残、弘仁等。扬州画派:(扬州八怪)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我国近代、现当代美术绘画流派包括海上画派: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赵之谦、张大千等。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等。京津画派:金城、陈师曾、齐白石等。金陵画派: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等。巴蜀画派:张大千、张善子、陈子庄、赵蕴玉、朱宣咸、朱佩君、肖建初等。长安画派:黄胄、石鲁、赵望云等。还有相对画派:薛宣林等。

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各门类美术品种的赏析。

世界上的美术作品,从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看,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设计、书法、工业设计、装饰艺术等几个门类,它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细分。如书法可以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其中每一个小类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如篆书则还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以上分类是广义分类,狭义分类一般只指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

从用途角度看,美术还可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系统。所谓纯美术,主要指满足精神娱乐和欣赏的需求,以审美为目的的绘画、书法、雕塑、篆刻,有时也包括音乐和诗歌;所谓工艺美术,我们一般将它分实用美术与特种工艺品两大类,它们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工业设计。这些美术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能满足人们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物质需要。

3 哲学理念的培养与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一个普通的文化青年学生要成长为一位艺术家,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修养、一定的创造技巧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思想。

我国的儒家思想历来重视美术的功能,用绘画来表达普遍的人生哲理,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陶冶性情,以此来达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升华。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了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观念。道家以宇宙之道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了超越社会的“心斋”和“坐忘”的大智慧。道家的哲学,是对艺术美的超越。

20世纪末以来,西方现当代美术思潮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特别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面对西方现代美术思潮的冲击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美术,这是中国艺术家格外关注的问题。博学多见和而不同,这是我们对西方文化西方哲理的一种态度和观点。不能绝对拒绝西方的东西,绝对拒绝是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意识。也不能绝对的全盘接受,因为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生活背景环境。

对学生的哲学教育和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观察体验生活对哲学观念的思考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机制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美术类学生的观察提样生活的环节的设计和研究。我们要引导和安排学生去工厂、矿山,观察和体验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状态和过程,掌握和认识工人的生活环境、思想状态、工作性质和工作过程,了解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要引导和安排学生去农村观察体验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劳动过程。体会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处理好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发展在于机械化、自动化,总而言之实现产业化。要引导和安排学生去军营和警营,去观察和体验我们的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以及武警官兵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工作状况。进一步认识我们国家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和平、社会运营的平稳离不开我们时代的最可爱的人。要引导和安排学生们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去深入地观察和体验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生活。只有深刻体会这种生活我们才能去表现这种生活。

凸显地方特色 创新德育教育机制 篇11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创新

D432.62

德育教育工作是中职教育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加强中职学校是德育教育,既需要遵循德育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借鉴普通学校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又要研究中职教育的特点,了解中职德育教育的现实背景,增强针对性,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鲜明特色。

一、中职教育的特点

(一)鲜明的职业性

中职教育在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同时,还要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即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与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紧密联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主要看其是否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行业性特征。

(二)很强的实践性

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学的综合教育,是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

(三)就业的基层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了中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基层、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中职德育教育现状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中职学生的道德存在共性问题

目前,许多中职生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在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出现道德素质下降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倾向突出,社会责任感淡漠;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凸现;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

(二)学校德育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德育工作收不到预期效果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构成的参差不齐,加之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多于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教育内容回避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从而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品德教育缺乏战斗力与说服力。

(三)家庭环境的因素,增加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

从总体上看,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偏低,生活态度、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等存在一定缺陷,致使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

三、抓住中职教育特点,做好德育教育创新工作

阿勒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哈萨克族占全地区总人口的52%。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目前新疆唯一培养汉哈双语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稳疆兴疆,富民固边”重任在身。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形式,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能广泛参与的德育教育。

学校以哈萨克传统文化贯穿为主线,以政治课、专业课、社团活动、心理健康为四大重点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利用哈萨克传统文化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道德、法纪、心理健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和马克思主义“五观”、道德与法治、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并把人格教育贯穿始终,形成符合中职学生养成特色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次、分年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层递进的育人体系。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政治课程

德育课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联系哈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传统到课堂中,如《民族理论》课程中讲“民族”的概念,教师让学生穿着各自的传统服饰并带着各自爱吃的民族食品上課,通过让同学们交流哈萨克族的服饰、饮食、风俗习惯、地域分布等信息,自己总结哈萨克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熟悉的哈族传统文化的讲解引发学生对民族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的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提高。

(二)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中,注重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在不断强化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育。设计在专业实践教育环节,联系哈族传统文化中勤劳、朴素、坚韧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内外、长中短期专业实践期间必须参加统一安排的实习总结,对照哈族传统文化中的“节俭”等某项美德要求,检查自己在实习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取的进步。

(三)阿肯弹唱进课堂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哈萨克族男女老少人人能哼几句。2008年学校出资成立了师生阿肯弹唱团,编写“哈族将军英勇曲”“美丽喀纳斯”“小小技术员”“民族团结的天”“文明礼貌小巴郎”“马背上的大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专题,寓教于乐,采用喜闻乐见的阿肯弹唱形式在学生中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人格教育等。有效地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溶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二者形成互动模式,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有效性。

(四)哈语心理老师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设置心理咨询室,聘请阿勒泰市2位知名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咨询,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针对中职生心理特点,开展辅导与心理干预。尤其是学校2009年尝试开展此项工作以来,结合学校生源特点,聘请了哈族心理咨询师塔牙古丽·马海同志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成为全疆唯一能开展汉哈双语学生心理咨询的中职学校。

参考文献:

[1] 周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问题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机制创新探析 篇12

一、网络教育是我国新型教育的重要模式

网络教育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Internet)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是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指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教育方式。概括起来就是: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作为教学的环境。网络教育具有以下功能与特点。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教育运用卫星网络系统或是视频会议系统或是基于网络之上的直播系统,通过网络化的远程教学管理系统、授课系统(实时/非实时)、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考试评价系统、交流讨论工具、虚拟实验系统及电子图书馆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各种优秀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范围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学术造诣高的教师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每个网上大学学员当中,实现了分布在全国各地教学中心的学生与高校学生同听名师一堂课,同享名师之作,使不同地区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真正实现名校名师名讲堂,进一步促进了地区间的教育交流。

(二)网络教育具有交互性。

网络教育具有人机交互性和人际交互性,便于学习者利用媒体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答疑和协作。这种方式拉近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增加教师、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帮助,体现相互协作。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由于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再现虚拟现实,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网络教育是以增强网络学习的交互性为主,在学习中突出协同学习。

网络教育的“交互性”特点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的情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创建互动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

(三)网络教育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教育对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根本变革是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即从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网络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对学生“灌输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演变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学员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他们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与同学协作学习,同时接受高校教师的指导、帮助。网络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性,树立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观念。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选择最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自我考试,测定成绩,具有较强自主特征和个性色彩的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而且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产生创新意识。

(四)网络教育的平等性。

网络时代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根本的变化,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已成为一种现实,交往方式也由单向性向交互式转变。网络时代是一个普遍交往、平等交往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师生交往也将日益平等化、普遍化。在网络教育中,没有现实中的校园,那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地理上的界限变得模糊和消失了,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可以一同上学,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一同上学。师生交往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更趋于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习者,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影响学习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其各行业的渗透和应用,网络教育将成为我国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同构成多元的教育手段。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行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都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符合我国国情,是发展教育最具潜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毫无疑问,网络教育是我国新型教育的重要模式。

二、当前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网络教育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实现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这些配套设施价格还比较昂贵,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因经费问题而不能实现网络教育。而在一些大中城市,计算机的普及率偏低,网络传输速度太慢,网络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不能保证。近几年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投资、决策、管理中,出现了不少误区和误导。比如,将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地区、学校之间互相攀比又互相封锁,设备、信息、人才资源不能共享,造成有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地区在网络教育建设时没有充分地调查研究,导致购置了一些不必需的设备,或者重复购买,造成资源的浪费。以上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

(二)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

网络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远程教学院校及其教师等为网络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网络教学过程是处于时空相对分离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若干环节,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但目前这个系统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师资力量不足。

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得如何教学,而且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开发和设计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讨论和评价。目前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高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适应网上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学的老师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计算机高手又不懂教学;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学实施与课程开发是脱节的。这些因素限制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也不能真正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

(四)网络资源有限。

从表面上看,目前网络知识的数量很多,但真正适合于学习的网络知识较少,并且这些有限的网络资源水平也参差不齐。从事网络教育的单位资源建设水平也不一致,技术水平、设计理论水平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网络课程资源重复且不能共享,网络教育机构自行设计制作自用的课程资源,几乎是各做一套,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做不到相互取长补短,存在一种无序的状态。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

我国网络教育起步较晚,在其跨越式的发展历程中理论研究还很不够。全国范围内真正从事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机构不多,网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很欠缺,不能适应电视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网络教育学院自身从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不够,绝大部分网络教育机构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日常的管理,从自身出发开展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较少。我国的网络学院或学校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但效果如何尚不清楚。换句话说,没有对网络教育进行正确的评价。其实,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也很少有人对学习者、教师和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三、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机制创新的措施

网络教育的前途是无限的,网络教育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网络教育有着与传统教育形式截然不同的自身特点。正是这些本质特征造成了网络教育的不足。网络教育的方向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固有的优势,弥补内在的不足,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规划。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网络教学的核心。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传统教育资源数字化重组和整合,关系到远程教育发展的持久性。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各种教学媒体的同时,应加快开发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学媒体,尽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材。因此,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购置要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量力而行;此外教育部门也可以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也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的特点,设计出经济实用的课程软件。网络课程的软件还要更多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和改进。

(二)加快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网络教学设施建设。

目前,西部高校的网络环境、网上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严重缺乏熟悉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师资。对此问题,国家投资9亿元的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工程已经启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投入巨资,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加快西部地区校园网建设是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此后还将进入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校园内网络教学使高等教育到达县城,使西部所有的学生都能随时得到全国一流的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网络教育为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从事远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应尽快改变职业角色,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自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训练,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所以,老师们应该不断通过“充电”提高,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技能和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学校也应该为老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或者让老师出国进修,了解国外网络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动态。

(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及能力的培养,适当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

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在其他媒体教学的辅助下,把多媒体当作一种教育技术手段,适当地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五)加强网络教育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既包括对教育技术研究,也包括对网络教育环节中诸多因素的分析,比如,与学习者有关的特点、心理和动机,与教师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以及不同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等。建立健全网络教育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网络教育进行绩效评估,以此推动其更好更快发展。

四、结语

网络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网络教育开创了新的教育与学习的环境,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学校与现实社会间的藩篱,带动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家庭间的互动与合作,达到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最高理想。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必将促进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纵观当今世界,网络教育已经同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密不可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个人和国家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和必然。因此,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网络教育。人口众多,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国情,决定了网络教育在我国有着广阔和辉煌的发展情景。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巨大潜力有待开发,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网络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网络教育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功能,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符合我国国情,是发展教育最具潜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网络教育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及能力的培养和加强网络教育的研究,是克服制约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教育,新型教育,问题,机制创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林娜.浅析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219-221.

[2]何修竹.网络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47-49.

上一篇:初中历史情感教育下一篇:阅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