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运作机制(通用12篇)
创新运作机制 篇1
一、江西漆画特色分析
江西漆画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合成漆。其中陈圣谋、尹呈忠以及龚声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用。他们把一些传统的漆艺经过相应的刻磨用在了合成漆, 与此同时, 又出了很多新的创造与发现。江西有很多作者多数都是在艺术院校毕业的。有从事油画的, 也有从事版画的, 还有从事装饰艺术的, 他们有非常好的艺术修养, 对作品的意境的表达也非常的注重。
二、江西现代漆画创作分析
第一, 关于原料, 一是漆膜的物理机械性能非常的优良, 具有非常好的硬度, 一般的合成漆的漆膜硬度是不能与此相比的, 除此之外, 漆膜的光泽也非常的明亮, 并且非常持久。还有非常好的密封性, 针孔不多且具有较好的粘性。二是漆膜具有非常高的耐热性, 并且有较好的耐久性。三是漆膜不会溶于矿物油与动植物油。四是漆膜的绝缘性非常好, 并且具有很好的防辐射性。因为天然生漆具有的独特的性能及特点, 并且光泽也是非常美丽耐久的, 所以, 在国防军工以及化学工业等很多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原生漆的杂质与水分的含量非常少, 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 在应用之前需要经过加工的较为精制才行。精制的漆品种有黑推光漆、生漆、透明漆以及红推光漆等。第二, 关于材质的分析, 生漆是江西漆画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原材料, 它是一种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液体, 是灰乳色的, 生漆是可以直接使用的, 也可以与灰料进行调和, 一般在进行漆事底板制作时会使用。另外, 生漆还可以通过加工后提炼出很多种用途的漆。最后, 关于工具, 在江西的漆画工艺中, 漆刮、扫笔、漆刷、夹子、研磨器具、水砂纸、玻璃板等都是用得非常多的, 除此之外, 还有剪刀、切刀、刻刀、铲刀以及磨刀器, 这些都是在装饰漆画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第三, 江西漆画在创作流程中的分析, 首先, 是总体控制技法, 这是一种非常到位的控制工艺, 总体控制的本质就是通过漆层纹理的形态与纹理而产生相关的色彩基调。其次, 关于绘制底层, 一是处理底板, 其最根本的处理就是整洁, 二是镶嵌类技术, 它通常会在起初阶段绘制, 三是磨显类的技法, 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 也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是以干漆进行绘制的技法, 也是在底层阶段实施的。最后, 关于其他类型的一些技法, 如中层绘制, 中层绘制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把握整体效果、漆层的厚度以及纹理, 这些也都是中层工艺的重点内容。另外, 就是上层绘制, 这是在江西漆事工艺中的最后一个层次, 对画面的基本色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上层与中层各个阶段, 根据需求进行全部或者是局部的初磨。一般情况下, 江西的漆画是需要进行打磨推光的, 只用大漆进行绘制是不够的, 需要进一步的楷清工序。有些只需要做局部的打磨或者推光。
三、江西漆画市场运作机制分析
在五十年以前的财富杂志中就曾经提出:未来最木赚钱的投资产业就是艺术品收藏。如今, 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收藏品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器与书画, 但是, 它们需要特别大的投资成本, 有很多想投资的人因为没有太多的资金, 而放弃的投资, 这些艺术品的护理条件非常高,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才能保存的更为久长。因此, 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 想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使现在社会上的收藏者以及投资者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就是江西的漆画, 它不但是艺术品, 而且, 也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装饰品, 也是我们国家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几千年来不断积累形成的漆文化。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洒西漆画市场还处于封闭的状态, 但是, 江西漆画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对未来市场的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江西漆画的媒材具有其他媒材不可代替的特性, 刚从漆树上流出的生漆是白色的。在与空气进行接触氧化以后就变成了褐红色, 完全干了以后就会变成深褐色。在进行绘画的时候, 漆的颜色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并且, 江西的漆画具有非常好的耐水性, 耐潮性, 耐油性, 还有较好的绝缘性, 因此, 在通常情况下, 不但可以好好保存, 还可以供以欣赏, 要想打入市场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江西漆事在进行绘制的时候, 很多效果都是在偶然间形成的, 一部分漆事材料的纹理与人工技法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非常美妙的效果, 就是画家也是没有办法控制与再现的, 所以, 江西漆画还具有一大特色就是唯一性。
现在, 有关江西漆画的展览连续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社会与市场对此也有很大的期待, 并且这种期待还在不断的升温, 这对江西的漆画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让很多国内的江西漆画家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国家江西漆画的私人收藏是不能与传统书画与油画相比的, 它还是刚刚起步的时期, 但是, 近几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不管是艺术价值, 还是市场价值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很多优秀的江西漆画作品都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社会的精神需求在不断增大, 艺术市场也变得更加的成熟, 江西漆画艺术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大, 市场的快速发展, 以及市场价值的不断放大, 所以, 直线上升的涨幅也并不奇怪。因此, 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投资者们都重新看到江西漆画的价值所在, 大家共同努力为江西漆画艺术的发展增添一份力。
四、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出, 江西漆画的创作需要综合条件的结合, 有天时、地气、材美以及工巧等, 运用的技法也是人工与天工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人画一半, 天画一半。江西漆画的美是不用说的, 它是民族的画种, 是经过了七千年的漆艺传统的积累与沉淀才形成的, 与中国画、油画相比起来并无二致,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的相连, 与我们的思想感情紧密的结合, 如果一旦与现实脱离开来, 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离开来, 就只是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工艺装饰, 就不可能再成为绘画。江西漆画不只是一种艺术品, 它拥有的还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除此之外, 还有更为广阔的运作市场。相信经过漆画家们的共同努力, 江西漆画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上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艺术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摘要:本文从探讨江西漆画的概念收入, 详细阐述了江西漆画的艺术内容和艺术特点。接着笔者深入研讨了江西漆画的创作原料和创作过程。最后, 针对江西漆画市场运作问题笔者提出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江西漆画,创作过程,市场运作
参考文献
[1]陈小艺江西漆画研究分析中国文艺出版社2012年
[2]孙子健江西漆画艺术特点初探中国文艺出版社2012年
[3]周小玲浅谈江西漆画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2012年第1期
[4]陈毅锋江西漆画市场运作初探市场经济2012年第12期
创新运作机制 篇2
为了贯彻落实**市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运作机制”调研课题活动的意见》,积极探索**市在推进农村“三集中”过程中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新机制,市妇联于206月-8月间对**市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运作情况展开了全面调研。一方面,对**市1250个村及59个乡镇的组织设置、干部配备、作用发挥、阵地建设、经费来源等情况专门下发了调查问卷表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听取市(县)区妇联汇报、深入9个镇村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在“三集中”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如何通过机制的创新,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网络拓展,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网络更加健全。
近几年来,本着“巩固一块,完善一块,拓展一块”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创新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形式,在改革中调整和强化组织建设,积极构筑“多元化、全方位、开放式”的纵横互动的基层妇女组织网络。
一是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有了新巩固。农村是妇联的传统阵地。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在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妇女素质、帮助妇女更新思想观念、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课题。为此,针对区划调整、机构改革及镇村多次撤并的客观现实,及时调整、巩固和加强了原有的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网络。目前**市59个乡镇、1250个村均100地建立了妇女组织。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组建妇女组织有了新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和乡镇企业的纷纷转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我们一方面紧紧抓住乡镇企业中普遍建有妇代会的优势,确定了“组织不散、阵地不丢、旗子不倒”的原则,在转制企业中重点抓组建设的巩固和调整。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外商投资等新建企业,主动加强与市工商局、市个私协会在日常中的沟通和联系,通过联合发文、树立典型、抓点调研等方法,按照“党建带妇建”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推广新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至20,**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应建妇女组织数为2644家,已建妇女组织2146家,其中私营企业1027家、外商投资企业91家、非公控股企业837家、专业市场41家、个私协会150家,组建率为81.2。**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妇女组织建设的组建模式、方式及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全国妇联和省妇联的充分肯定。
2、抓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妇女者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建设高素质的妇女者队伍是做好基层妇女的根本保证。目前,**市村妇代会主任1250个,初中文化以上的占100,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7,40岁以下的占59;全市65名乡镇妇联正副主席中,党员占90.8,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占100,其中大专本科文化的占76;45岁以下的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占38。为了增强队伍素质,我们积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优化调整。抓住镇村合并、妇联(妇代会)换届的契机,通过公开招聘妇联主席等方式将一大批政治素养好、文化素质高、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妇女的优秀女性及时调整充实到妇联干部队伍中来,注重从进口处把好素质关。二是培训提高。各市(县)、区妇联积极开展乡镇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有以提高政治素养为目的的政治理论培训,有以提高应对挑战能力为目的的现代科技知识培训,有以提高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决策程度与水平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通过在妇联系统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干部”系列读书活动,增强妇联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抓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整体合力不断增强。
立足“三个结合”,通过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全面夯实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一是将加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同引导农村妇女致富相结合。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在非公企业开展“巾帼建功”活动,通过学文化、学技术,8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1―2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同时创建了一批以女专业户为主体的品种优、覆盖面广、集生产、培训、扶贫、服务为一体的“三八”致富龙头项目,全市共有上千个龙头项目,涌现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勤劳致富带头人。二是将加强城乡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各级基层妇女组织将创建“五好文明家庭”作为重要的来
抓。宜兴、锡山市大张旗鼓地表彰了百户“五好文明家庭”;滨湖区开展了“一二三四五”达标工程。“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引导广大妇女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弘扬文明新风、抵制封建迷信赌博等旧陋恶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将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同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相结合。我们从政治的、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妇女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实妇女人才库,当好党委组织部门的参谋,通过推荐、输送、交流,一批年轻、德优、质高的妇女人才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尤其在调整村妇代会班子时,将政治坚定、文化素质高、年纪轻的优秀女性充实到妇代会班子中来,发挥她们的作用,锻炼她们的才干。目前**市23个街道党政班子中100配备了女干部,59个乡镇党政班子中有56个至少配备了1名以上女干部,女党员的发展占发展党员总数平均达35以上,优秀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主席,乡镇街道妇联主席进入更高管理层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二、在推进“三集中”过程中,**市农村基层妇女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十六大后,**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市加大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在农村积极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农村基层妇女组织也由此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
1、农村“三集中”推进步伐的加快,对改善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随着农村“三集中”推进步伐的加快,农村各项改革力度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使农村妇女群众对妇联组织的期望值加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开展的环境并不如意,主要表现在(1)基层妇女干部兼职多对象剧增。首先随着镇、村合并的逐步到位,几镇合一镇几村并一村使镇村管辖的妇女人数和家庭户数翻了几番,尤其是村妇代会主任普遍兼有3-7职,主要精力用于配合镇村的中心,诸如拆迁蹲点、社保扩面等行政性,就如何把妇女结合在中心之中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是组织开展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妇女活动,严重影响了妇联组织在农村基层妇女群众中的影响力;其次待遇低,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的经济待遇没有得到落实,大部分收入只有村定编干部的30-50,有40多的妇代会主任的养老保险问题没有解决,甚至不如社保扩面后在村办企业的一般工人。(2)镇村妇女经费缺乏必要的保障,普遍靠临时讨要或拉赞助来支撑,村级妇代会经费几乎为零。(3)村妇代会主任进村委会的比例有所下降,进村党支部的比例偏低,与市委提出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着基层妇女组织作用的发挥,对如何改善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环境、完善农村基层妇女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2、农村妇女群体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多样性,对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体系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三集中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妇女的群体机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量农村妇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女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大量增加,农村妇女的独立性自主性普遍增强,由此引发了从生存权到发展权等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区域妇女需求的多样化,而妇联从上到下垂直设置的组织结构,难以做到事事关注,面面俱到,无法满足农村妇女群众多元性的要求,因此,如何根据农村不同妇女群体的需求,做好妇女,扩大妇女的覆盖面,增强妇联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把农村的广大妇女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成为摆在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前的一道难题,对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如何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充满活力的妇女体系创新和职能的重新定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农村“三集中”推进步伐的加快,对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农民向城镇集中步伐的加快,农民与外界的联系与接触更加广泛,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活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导致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妇女渴望着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享受更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妇女还是习惯于从家里到厂里(田里)到麻将桌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和自身进步关心甚少,只是单纯的从物质享受方面来感知社会的变化。而以推动农村妇女进步和发展为己任的农村基层妇联干部,往往满足于的忙忙碌碌,自身角色意识淡薄,直接从事妇女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仅在三八期间组织妇女群众开展一些活动;有的镇级妇女仅仅停留在典型的培育和宣传上,深入基层少,服务妇女少。在妇女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上存在着断层,一方面组织妇女群众开展教育活动在时间上无法集中组织难度大,在家的妇女愿意白天活动、上班的妇女白天没时间晚上还要做家务。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足以使妇女从麻将桌上走下来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与形式,让妇女教育真正走进农村妇女群众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许多基层妇女组织在贯彻落实各项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停留在面上一般的号召或热热闹闹搞活动。对此,农村妇女者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能力建设,使基层妇女组织真正成为提高妇女素质、反映妇女呼声、解决妇女问题的“娘家”,是新形势下赋予广大农村妇女者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农村基层妇女组织运作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1、争取领导重视,建立长效的妇女组织保障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群众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的重要性。可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对妇女领导的重要性,并把这种重视化为支持妇联开展的各种政策和规定,同时,确保这些规定在基层的全面贯彻和执行。为此,我们建议市委组织部要在有关文件中进一步强调农村基层妇女是党的农村群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纳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配套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对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织的领导;建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表彰的先进项目中增设“加强妇女领导奖”和“支持妇女组织建设创新奖”。当前,特别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要配齐、配强各乡镇妇联主席。妇联主席岗位要设专职,并纳入参照公务员序列;有条件的乡镇应有党委女委员兼任妇联主席,另配备专职妇联副主席或人员;确保人员编制落实到位,政治、经济待遇落实到位。(2)村妇代会主任进村委会的达到100%,进村党支部达到50%。村妇代会主任的工资、养老保险待遇要参照村定编干部执行。(3)要支持各级农村基层妇女组织依照妇联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活动经费应根据妇女人口的数量,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列入各级财政预算。(4)要加强乡镇妇联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妇联干部管理在以同级党委为主的同时,要发挥上级妇联的协管作用,党委在任免、调动、考核同级妇联主席、副主席时,应主动听取上级妇联的意见,充分协商,达成一致;(5)要重视妇联干部的培养交流,妇联干部培训纳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整体培训计划之中,大力推进优秀妇联干部的对外交流,努力使妇联组织成为聚集各类优秀女性人才和培养输送优秀妇女干部的重要基地。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妇女才能改变因基层领导重视程度、基层妇联干部争取程度、基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而造成环境参差不齐的现状,为基层妇女的开展提供长效的组织保障机制。
2、强化组织功能,构筑社会化的妇女运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妇女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妇联原有的组织形式与功能定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为此,基层妇联组织要根据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用时代发展的要求来审视妇女,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妇女组织,在继续巩固原有的纵向妇女组织、积极拓展横向妇女组织的同时,不断创新组织体系,强化组织功能,以进一步扩大妇女的覆盖面,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重点要强化以下功能:一是要建立代表联系制,强化代表功能。妇联联系代表职能的关键是及时掌握妇女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贴近和了解妇女群众,真正为妇女群众代言。这就要求基层妇女组织要不断扩大妇女的联系面。目前,**市有乡镇、街道以上的专兼职妇联干部165人,村妇代会主任1250人,要成为联系二百多万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确实存在着人手不够的瓶颈。但是,**市有各级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70551人,他们分布在社会各界,具有联系广泛、资源雄厚的参与优势,是开展妇女的巨大资源。通过代表团常设、代表小组常建、代表常任的方式实行妇女代表联系制,将“一次性会议代表”变为“一届妇女的骨干”,不仅可以破解资源不足的难题,使妇联的触角最大限度地深入到各界各层妇女群众中去。同时,可以使妇女接受不同界别的妇女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妇联只有通过这种的覆盖和组织覆盖的并重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代表、联系妇女群众的.职能。二是要整合社会资源,强化服务功能。群众团体对所联系的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终的竞争将是服务能力的竞争。尽管由于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妇联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比较有限,但是妇联可以运用社会化运作的手段,不断提升服务广大妇女群众的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各类领导(协调)小组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种团体会员及其他体制外的女性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当前,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妇女的群体意识也在悄然崛起,各种以女性为主体会员的专业协会如女致富带头人协会、女能手协会应运而生,这些专业协会分布在各个领域和层面,会员们有相同的文化特征、相似的生存状态和相近的发展需求,比妇联本身更能够了解所在组织成员的现实状态,更能够服务、代表本阶层女性的利益需求。为此,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必须不断增强包容性,培育女性的群体主体意识,促进专业协会、女性团体的健康成长,主动吸收他们为妇联的团体会员,加强对其联系、指导和服务,并通过她们达到直接、间接地服务广大妇女的目的。妇联只有注重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从单一的内循环走向社会化开放式运作,才能不断满足妇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规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妇女体系。
3、加强自身建设,建立有效的妇女绩效考核机制。
创新运作机制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机制研究
教育部在2010年~202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向这一方向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高校都清楚地意识到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目前,湖北省教育厅紧跟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省内高校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本院处在荆州,学院的发展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利用好本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基地提高培养学生的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平台,更好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是本院实践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考虑的重点方向。通过基地建设,切实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最新需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融合多专业特点,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深化学院教学改革,最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概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有关文件精神,目前中国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以及荆州市人民政府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都提出了建设方向和相关政策。非常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
二、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由于国内职业教育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建设与运行机制上受到观念滞后、机制障碍的制约,以至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运行机制,一般包括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组织计划与安排、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方法等。下文将从这些方面结合我校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组织构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修改完善现有“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改选和充实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和已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议”的合作框架下,成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双方分别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联系、沟通合作建设事宜。我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要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实习基地的管理和建设事宜;在生产科技和人才培养诸多领域建立深度、密切的合作,以建设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为契机,深化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丰富教育内容,健全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宽广坚实的实践性教育平台;
(二)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基地建设和运行的保障。学院与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贯彻省文件精神,在原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基础上,适应新情况、新政策,建立一整套保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制度环境,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办法》、《基地负责人人员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顶岗实习??》、《订单班联合培养协议》、《战略支柱型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基地管理。
(三)组织计划与安排
学校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管理组织体系。
具体操作层面合作建设。一方面推进荆州开发区内的具体企业和我校实习各分院在指导、教育和培训环节的具体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在硬件、人员、经费等方面为基地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鄂政办发〔2012〕69号)等文件精神,目前中国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以及荆州市人民政府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都提出了建设方向和相关政策。非常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
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荆州开发区现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工业兴市”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基本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建材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体的六大产业中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近百家。学院与荆州开发区共同合作共建,不断推进基地建设,目标建成为湖北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及创新创业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切实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最新需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融合多专业特点,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深化学院教学改革,最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雄春,曾文光,黄海宇,等.地方高校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和认识[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0(6):24-29.
[2] 黄诗君,阳林,章争荣,等.工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新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12):52-55.
[3] 傅忠,曾盛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5(9):255-257.
教授治学的运作机制 篇4
一、“谁来治”———教授治学组织的成员遴选与主体构成
1.教授治学组织成员的遴选原则
教授治学组织成员的遴选是教授治学得以顺利进行、治学效果得以切实保障的前提与基础。笔者认为,在遴选治学组织成员时主要应该秉承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学术杰出原则。既然是遴选学术组织的成员,其从事的工作、履行的职责是治理学术,因此,组织成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应该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至少要在本校本学科或者本专业教师群体中属于杰出代表,否则就失去了学术决策与管理的权威性。以1917年北大评议会为例,其成员蔡元培、陈独秀、夏元璨、王建祖、温宗禹、胡适、章士钊、沈尹默、周思敬、秦汾、俞同奎、张大椿、胡溶济、陶履恭、黄振声、朱锡龄、韩述祖、孙瑞林、陈世璋等都是所在领域取得杰出学术成就的教授[1]。
其次,坚持共同治理的原则。大学共治是伴随着大学治理中的民主理念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形成的治理理念。1967 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发表的《大学和学院的治理声明》提出了共同治理的原则,该制度的基本精神是肯定和保障教师在大学决策中的地位,体现在形式上是校长和教师们共同分享大学的决策权力,大学共同治理理念自此得以确定。由于学术对于大学组织中的各类成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与学术相关的人员在治学组织中应该拥有自己的代言人,以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再次,坚持遵从差异的原则。不同类型高校因为自身所属的层次与类型、治学的历史与传统、学术目标与功能定位、组织结构与院系设置、教师群体与教授数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所以在治学组织的成员构成上可能、甚至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院校在确定治学组织的主体成分以及席位配额中应该遵从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差异,做出多样化的安排,以真正实现治学组织的有效、顺畅运作。
2.教授治学组织成员的主体构成
教授治学组织成员的主体构成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正教授是教授治学的核心主体。一般而言,是否拥有正教授职称是大学教师学术水准高低的标识。大学是探究深奥学问的地方,学术性事务的专门性与高深性决定了具有高层次学术水平的正教授在该领域中必然会享有较强的话语权,正教授治学才能真正保证学术组织的权威性。
其次,教授治学应该体现主体多元的特征。在以正教授为主的前提下,教授治学主体应该尽量做到多元化。学术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或者院系分委员会中应该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副教授、青年教师的代表参加。去行政化也并非意味着将行政管理负责人全部排除在治学组织之外。哥伦比亚大学评议会包含了校长、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本科生院院长以及校长指派的核心管理者,在评议会中,这些管理负责人拥有表决权。在招生与录取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涉及人才培养活动的、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治学组织中应该有学生代表参加。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评议会中,108个投票席位中学生占了24个,在斯坦福大学评议会中有4名学生代表,并且各专门委员会都有3名以上的学生代表。根据学术治理的实际需要,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和相关代表参加治学组织。大学治学组织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教授在决策过程中了解各个层面大学成员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教授们做出科学、理性、公正的学术决策。
再次,教授治学的主体构成应该因学校特点而异。研究型大学教授群体庞大,遴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学术道德与学术水准,并且具有管理意愿与动机的正教授在客观上没有任何障碍。在这类高校,无论是校、学部、还是院系的治学组织,无论是学术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还是分学术委员会,除了副教授、青年教师代表或者学生代表之外,均可把正教授作为被遴选为治学组织成员的基本条件之一,以彰显“学术杰出”的基本原则与理念。而教学型大学由于基层院系教师数量少、职称低、分布不均衡,因此,该类院校基层治学组织可以放宽委员遴选的职称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职称要求降低为副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以上。在一些规模特别小的二级院系,甚至可以推行全体教师集体治学。
总之,教授治学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正教授治学,它是从院校实际出发,建立在以正教授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多元主体共同治学。
二、“治什么”———教授治学的内容及相关组织设计
教授治学的对象聚焦在“学”上。关于“学”的理解,国内理论界影响较大的观点是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治教学[2]。在笔者看来,教授治学即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对学术性事务的管理与决策,“学”(即“学术性事务”)是教授治理的总体对象。本研究以博耶关于学术内涵的理解作为分析的维度,将学术分解为教学学术、科研学术、学科学术、转化学术,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教授治学的内容体系,探讨教授治学的相关组织设计。
1.治教学
博耶等人对学术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学术不仅是指专业的科学研究,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3]。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教学学术就是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有学者基于博耶的学术分类与解释,将教学学术归结为“大学教师自觉地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本专业高深知识’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成果[4]。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学术的治理在教授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为依据和线索,笔者认为可以分别设置招生与录取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三个治学组织来承担相应教学学术的治理职责。
2.治科研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在学术界普遍存在着将学术与科研内涵理解的同义化倾向,正因如此,国内高等院校教授治学组织体系中较少有科研委员会的建制,而是将学术委员会作为科研委员会的同义机构发挥作用。而这种理解与实践其实是不利于构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的。事实上,随着学界当下对学术内涵理解的开放化、丰富化与理性化,设置科研委员会以治理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学术性问题已经成为构建教授治学组织体系的必然诉求。另外,鉴于在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学术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学术失范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单独成立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委员会。其一,从国内部分高校的实际运作来看,尽管组织称谓并不完全一致,但单独成立类似“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委员会”之类的组织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其二,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在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中尤为重要,因此,其可以作为治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他学术活动中也同样存在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问题,所以单独设置较为科学;其三,学术道德失范已经是一个颇受诟病的现实问题,这种客观事实的广泛存在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学术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单独设置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委员会,以有效治理学术失范乱象,有利于大学学术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科研主要可通过科学研究委员会和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来实现。
3.治学科
高度专门化、分门别类、以学科的形式呈现是现代学问的基本特征;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基层学术组织,在此基础上逐层构建起大学组织系统是大学组织的根本属性,无论是知识形态的学科还是组织形态的学科,都是大学得以形成的细胞,是大学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得以实现的基本载体。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院系所等组织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科在经历了从综合化到专门化的转变之后,在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走向交叉、融合的整体化发展阶段。这也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学部制变革的基础。学科本身具有的学术性使得教授治学的重要使命为治学科,而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则是学科治理的根本组织载体与形式。
4.治转化
大学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从知识创造活动的流程来看,其至少包括两个核心环节:发现知识、转化知识。前者属于学术治理的范畴,后者也属于教授治学的内容。因为只有从事知识探究的人,才能更加深刻地知道哪些知识急需转化,也知道怎样转化才更加有效。因此,转化活动也属于学术活动,其决策与管理也需要从事专门活动的教授来参与完成。除了创造知识之外,传播知识是大学的又一职能。大学传播知识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播,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以知识应用与普及的方式对社会群体进行知识传播,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如前所述,教学属于学术的范畴,作为知识转化又一形式的服务社会也自然属于学术范畴。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基于知识创造的知识转化,还是基于知识传播(社会服务)的知识转化均属于学术的范畴,属于教授治学的内容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知识转化与社会服务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美国斯坦福大学专门成立了HAAS社会服务中心,该中心在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信息提供、知识指导和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933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20世纪60年代,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此,日本迈开了产学研一体化步伐,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5]。我国研究型大学,尤其是理工科见长的研究型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都有一些探索,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机构,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只是把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纳入教授治学的范围进行专门探讨与实践的并不多,而这恰恰折射出我国高校学术治理体系上的缺陷与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治学机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来承担起知识转化与社会服务的职责。
总而言之,教学、科研、学科、转化均属于学术性事务,均是教授所治之内容。但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学术性事务的四者本身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学术专业性事务与学术行政性事务。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主要在学术专业性事务中行使管理与决策权力,而学术行政性事务则应该成为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核心使命,在学术行政性事务中,教授群体主要扮演监督与评判的角色。
三、“怎样治”———教授治学的会议制度与议事原则
1.教授治学的会议制度
会议制度是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治学的制度载体,会议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决定了治学的效果。会议制度主要包括会议的形式、会议的组织、会议的公开制度、会议的法定人数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会议的形式。教授治学的会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例行会议,二是临时会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暂行规程》第十九条规定:“学术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体会议。根据工作需要,经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或者校长提议,或者1/3以上委员联名提议,可以临时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商讨、决定相关事项。”各高校在学术委员会会议形式的规定上也大体上涵盖了这两种形式,只是在例行会议的频次表述上略有差异。比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了全体会议与临时会议是学术委员会的会议形式,学校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例行会议。华东理工大学则规定每学期定期召开4次会议。还有一些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例行会议的频次。笔者认为,学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不宜太多,但每学年至少应该召开两次例行会议。临时会议则应以相关学术性事务的议题及其重要性、紧迫性驱动,不应限制频次。
其次,会议的组织。治学组织会议一般由主任委员召集或者主持。如果主任委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召集或者主持的,也可以委托副主任委员或者其他委员代行召集与主持之责。还可以组建诸如主席团之类的会议指导机构来组织规模较大的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
再次,会议的法定人数。无论是例行会议,还是临时会议,无论是学校、学部还是院系治学组织,会议的召开必须要达到法定人数限制。如果开会时间已到而法定人数不足时,一般应适当推迟会期。为了保证委员能够按时出席会议,治学组织应该有严格的请假制度。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并经批准。对无故不出席者,应该有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给予通报批评或扣发津贴等处分,对于情节特别恶劣的,还可以通过决议撤销其委员资格等。
第四,会议的公开。建立会议公开制度是保障大学成员学术事务知情权的必要手段。公开的内容包括: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日程安排与议题设置;是否允许旁听以及参与旁听的对象;会议过程的报道;会议形成决议的公示,等等。不过,由于学术事务治理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相关主体的隐私或者国家、单位的机密,因此,公开也需要慎重对待,对于涉及隐私或者机密的事务则需要采取保密的措施与手段。
2.教授治学的议事原则
一套行之有效的议事原则以及对该原则的有效贯彻与落实是学术事务治理过程中公平、效率、和谐、有序等价值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教授治学主要应该遵循以下议事原则:
首先,主持人中心原则。治学组织会议主持人往往是会议议事规则的制定者、运作状况的监督者以及执行效果的评判者,是整个会议的中心。一般而言,主持人不应参与学术事务治理的讨论,因为主持人一旦参与讨论即可能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公平陷阱。但主持人学术权威的身份又很难使其置身讨论的内容之外,因此,比较可行的选择是采取主持人末位发言的办法,以减少对其他委员的影响。为了避免会议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局面,每个委员只面向主持人发言以陈述观点。
其次,议题集中原则。各级各类学术治理组织在召开会议议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议题集中的原则。只有议题集中,才能保证议事的效率。议题集中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所有委员只能围绕着一个议题展开审议或者讨论。只有在上一个议题已经过充分讨论并且形成决议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议题的议程。当委员出现发言“跑题”现象时,主持人应该及时中断其发言,提醒其回到当前讨论、审议的主题上来。主题集中是为了避免天马行空、不切要点的议事状态,切实提高议事的效率。
再次,限制强权原则。行政权力膨胀、学霸垄断是教授治学面临的两个现实困境,而限制强权的议事原则则是走出困境,均衡权力的可行路径。以校长为首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或者院系(学部)行政负责人可以成为相关治学组织的当然成员,但一般不担任主任委员职务;该类人员在议事过程中也可以享有发言权与投票权,但一般通过末位表态的办法来降低其对其他委员的影响。为了解决学霸垄断问题,一方面可以允许各个层面的学术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有代表参与学术性事务的治理,另一方面在议事过程中实行轮流发言制、限制时长制、反方观点优先表达制、主持人(主任委员)不表态或者末位表态制。通过规则设计以限制强权,达到民主表达、共同治理的目的。
第四,价值中立与文明表达的原则。会议议事过程中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每个委员都有自身的学科与院系归属,也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委员们对自身所属学科与院系比较了解、关注程度较深、倾注感情较多,对其他学科与院系相对较为陌生,感情上也较为疏远。委员们情感上的差异可能带来学术治理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因此,议事规则设计中就要以价值中立为基本原则,尽力排除此种偏差。与此同时,在议事过程中委员们之间应该避免彼此之间的互相猜疑、互相攻击与互相诽谤,坚持文明表达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57.
[2]张君辉.论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教授治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8.
[4]王建华.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7,(2).
完善机制规范运作服务于民 篇5
完善机制规范运作服务于民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肖厝网箱养鱼协会成立于5月.几年来,协会经过不断探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以协会为依托,以基地为载体,以农户为网络的“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带动和联结农户发展以及试点示范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 者:连俊廉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农林水局刊 名:农村经营管理 PKU英文刊名: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年,卷(期):“”(7)分类号:F3关键词:
如何形成有效的项目教学运作机制 篇6
关键词: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98—02
南洋理工学院以其独特的教学工厂模式为新加坡现代化发展培养了大批实践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的任务也是为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学习南洋理工学院先进的办学模式,有助于我们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为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的主要运作模式就是项目教学,所以本人将结合该院项目教学运作经验及国内高职院校在项目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以下分析:什么是项目教学,为什么要开展项目教学,项目教学的实施前提,项目教学如何运行,我们该如何开展项目教学等。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
所谓项目教学,就是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进到教学过程中,老师按照企业项目运作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对学生加以指导,让他们亲自参与完成项目运作,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和教学目的。例如,该院工商管理系学生为某服务企业开展的神秘顾客调查项目。该企业为提高员工的客户服务水准,每年都会派老师和学生扮成神秘顾客到各门店进行客户服务体验,从中发现各门店客户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如门店运营环境、员工待客礼仪、提供服务的质量等,形成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从而加以改进。
二、为什么要开展项目教学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项目教学呢?或者说,项目教学对企业、学校各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对企业来说,将项目委托给学校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因為学校的收费标准通常要低于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项目完成的质量又可以达到甚至超过行业标准。其次,企业可以利用项目教学培养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学生在经过了神秘顾客调查的项目教学后,通过角色互换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客户服务,怎样的客户服务才能使顾客满意。他们到了工作岗位后,会自觉按照这样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于企业来说,无疑于节省了一大笔入职培训费用。对于学校来说,项目教学可以使学校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需求,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另外,通过学生动手参与,可以改变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项目教学的另一好处是可以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潜能。仍以神秘顾客调查的项目为例,这门课成为最受该院工商管理系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因为学生不用呆在课室里听老师讲,而是可以到门店里购物、餐饮,做一回挑剔的顾客,所支付相关费用还可以由该企业事后报销。老师则利用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引导他们如何判断员工的服务质量,使他们在参与项目中自觉形成服务顾客的精神。通过项目教学,既完成了企业交给的任务,又达到了教学目标,可谓一举两得。正是因为项目教学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教育部16号文才把它列为一项重要的高职教育模式。
三、项目教学的实施前提
1.如何引进企业项目。企业通常有很多项目,但是如何说服企业把项目交给学校来做呢?企业关心的无非两件事:成本和效益。如果学校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出色地帮企业完成项目运作,当然企业是十分乐意的。但问题是,企业总是会怀疑学校完成项目的能力,担心学校不能达到企业要求。南洋理工学院在1995年初推行项目教学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他们就通过熟人介绍等找到企业,先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项目来做,小项目做完后令企业满意,感觉成本又低,企业会自动找上门,把一些较大的项目交给学校来做。到了今天,南洋理工学院已经不愁没项目做,而是发愁如何从众多企业项目中挑选出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项目。
2.如何培养项目教学的老师。引进企业项目后,一定要有懂得项目运作的老师。通过老师将项目分解成具体任务,组织学生实施。对于从事项目教学的老师来说,他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企业工作经验,从事过类似的项目运作,其次,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懂得如何将企业所需与学生应学有机结合。南洋理工学院要求项目教学老师必须具备三至五年企业工作经验,有独立运作项目的能力。满足此条件的教师入职后还要接受岗前培训,系统学习教学方法。对于这些老师,学院不要求他们进行科研,而是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学院则设立五级职称晋升机制奖励有突出贡献的老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有了充分的师资保障,项目教学的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3.如何完善项目教学运行机制。企业项目有大有小,项目运行时间有长有短,而学校的项目教学一般有固定学时,并不一定与企业项目运作相一致。那么如何将企业项目运行与项目教学有机统一呢。南洋理工学院为此创立了多轨制教学模式。即项目教学的老师固定坐班辅导,学生则轮流参与项目教学,九周一拨轮换。企业的项目如果需要多于九周时间,可以让学生接班完成项目运作,即使假期也安排有学生继续做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项目运作的连续性,不耽误项目运作进度,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接触真实的企业项目并亲自参与其中。
四、项目教学如何进行
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甄选项目,使企业项目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如果引进的企业项目与教学目的相差甚远,则变成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企业项目的选择一定要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其次,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企业项目分解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以便于指导学生分步骤完成。如果是较大的项目需要几拨学生才能完成,则还要设计好学生的前后衔接,防止出现漏洞。在指导学生实施项目时,要让他们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通过学生的优化组合,顺利完成交给的工作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落单,完不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以培养优秀学生的领导能力。如果需要学生外出到企业实地运行,则需要提前通知企业提前准备,还要安排车辆,教育学生外出注意事项,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等。项目教学结束时,还要指导学生将参与项目的结果进行总结,根据企业项目要求完成分析调研报告。
五、我们该如何开展项目教学
1.要突出学院办学优势,增强项目运作的竞争力。从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的运作经验不难看出,如果一个学院能够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在企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企业会自愿送项目上门;而对于一家知名度不高,没有什么办学特色的院校来说,即使愿意免费给企业做项目,企业因为担心项目完成的质量,也不一定情愿交给你做。所以,要想赢得企业的信任,高职院校一定要突出办学优势,力争在一定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当该领域项目教学积累丰富经验后,还应该大力宣传,扩大学院影响力,做到以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广项目教学。以我院为例,我们的测绘专业在广东省测绘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承接了大量的测绘项目。这种成功的项目运作经验为学院树立了信誉,又吸引到了其他行业的项目,如广州物流协会委托的公共仓储面积调查、为广交会客户提供服务等。项目运作数量越多,经验越丰富,越能吸引更多的新项目,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2.要大力引进有企业经验的老师。目前我们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并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很多老师并没有企业从业经验。如果要引进企业项目,必须有懂得企业项目运作的内行与企业洽谈,才能令企业信服,另一方面,从企业来的老师往往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项目。而拿到项目后,也必须有具有相关项目运作经验的老师精心指导,才能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该聘请有一至三年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来专职负责项目教学工作。因为国内教育行业与企业的薪酬存在较大落差,我们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职称标准,注重其在企业的业绩表现。这类老师在引进后还应该进行师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这样,他们从事项目教学就能够得心应手了。或者学院也可以对在职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培训,让他们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半年到一年,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积累项目运作经验,尽量缩短他们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适应项目教学的需要。
3.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项目教学在运作初期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那么势必是谁做得越多,出错的机会越多,干得好没人奖励,干得差却遭到批评。长此以往,会严重打击项目教学老师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应建立针对项目教学的激励机制,如可以设立项目教学专职教师队伍,对他们的要求不同于理论课老师,如不要求搞科研,可以以引进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对其进行业绩评价。对于成功引进企业项目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也可单独设立项目成果奖,用于激励老师引入企业项目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对于从事项目教学有突出贡献的老师,也可参照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为其设立单独的职称晋升机制,采用加薪、提升等手段激励这类优秀老师。有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优秀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了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4.要坚持项目教学为我服务的理念。目前国内已经开展项目教学的部分学校有这样一种倾向:项目教学的一切安排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如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如果企业在一学期中间忽然提出做项目的请求,有的学校就会把正上的课停掉,专门腾出时间为企业做项目。有的项目明明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也会为了做项目而接项目,学生做了项目后对于专业发展并无多大益处。这样做的弊端是学校会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很容易打乱正常的教学部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校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项目,项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满足该要求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服务。当然,在项目教学的初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但如果项目教学已经很成熟,则应该严格规范引进企业项目的标准,坚持为我所用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项目教学才能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育部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赵明.开展项目教学,提高教与学质量[J].科技信息,2008,(19).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运作机制探析 篇7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程序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程序是整个信息公开运行机制中的核心环节,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程序机制是贯穿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运作机制的生命线, 它是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体、对象、范围、渠道和要求等方面建立的运作模式。 (1)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主体。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体必然是政府审计机关, 政府审计机关在整个公开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准确及时地发布和更新审计信息。 (2)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客体是各种审计信息, 政府审计信息与政府的其他机构信息一样都是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公众都有获得这些资源的权力, 政府审计机关应担负起提供这些公共信息资源的义务。 (3)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范围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必须得到明确,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被审计事项可能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有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有的关系到个人的利益, 显然不是任何一项审计信息都可以随意公开的, 否则可能导致引发不必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争执, 因此应兼顾利益、保密等诸多因素, 对信息公开的后果、信息公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评估, 合理确定审计信息公开范围。 (4)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渠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主动公开和当事人的申请政府审计机关公开两个方面。作为社会公众来讲, 无论在何种条件下获得政府审计信息均应通过一定的渠道, 即信息公开的形式、手段和方法, 如:政府审计公报、转播与报道、旁听、刊载、听证、告知、流动宣传、设立审计博物馆、网站、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厅、公开栏、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定期召开政府审计新闻发布会、服务热线等等。
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反馈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传播的价值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传播的本质就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一个相互交流、沟通和影响的双向过程, 因此政府审计信息系统显然是含有反馈功能的闭环系统, 包含一个双向的信息沟通的循环模式, 不仅包括信息发出的传递机制, 还包括信息反馈机制。主要由调查、收集、分析、决策等要素构成, 其功能主要是对外部环境以及各要素所产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 促进信息利用工作的改善和调节内部关系而适应外部环境,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审计信息开发工作的服务能力为社会服务。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 审计机关作为信息的利用部门对信息公开工作效率与效果的反馈; (2) 被审计单位作为信息的用户对信息公开工作效率、效果以及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反馈; (3) 社会公众作为不同层面的信息用户对信息的社会效益进行反馈。信息反馈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互为因果的循环机制, 通过因果互动的反馈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利用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政府审计信息反馈机制在目前的公开机制中属于薄弱环节。在现有的关于审计信息公开的准则与规范中没有任何关于审计信息反馈问题的规定和指引, 说明审计机关并没有充分重视开发反馈资源。反馈机制的弱化使得审计机关无法利用这条通道与公众进行沟通, 不利于审计信息本身的优化和信息传递机制的改进。
三、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政府审计机关公开的审计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信息发布行为是否合法、政府审计工作是否能够在社会服务和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 这是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应充分关注的问题, 为此应建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政府审计应对信息公开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确保公开信息的真实、有效, 能够服务于社会和审计之间的相互评价, 且不影响他人的利益。在信息公开的场所设立监督机制, 能够使公众对审计信息合理运用, 为以后能更广泛地扩大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范围奠定基础。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行为进行监督的方式主要有: (1) 法规制度监督, 即通过建立一系列管理法规或制度, 约束审计机关公开审计信息的各种行为在相关法规制度的规范之内; (2) 授权监督。对政府审计机关参与信息公开的人员和行为进行授权批准, 严格限制审计人员公开信息的范围, 并对于那些重要的公开行为建立特别授权制度; (3) 检查监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公开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纠正意见。
四、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主要用审计机关本身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审计信息、审计工作进行评价, 以促进审计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应关注政府审计信息是否得以正确利用,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两个方面。为了确保社会能够准确评价审计信息和审计工作, 审计机关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信息质量监督考核责任制, 要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责任, 也要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做出规定。在审计机关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实行审计质量保证逐级签发和签名制度, 只有建立明确的审计责任制, 才能够更好地增强每个审计人员的责任感, 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才能达到公布政府审计信息的真正目的。通常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内容内包括: (1)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源”的评价, 主要评价政府审计机关提供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更新信息的及时性。 (2)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法”的评价, 评价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系统的安全性、采用开发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以及信息查询的便捷性、高效性、准确性。 (3)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人”的评价, 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在信息公开中的主动性, 以及各种信息所反映审计人员工作的绩效状况, 如:评价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审计活动的规范性、审计质量的可靠性、审计手段的先进性、审计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4)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后”的评价, 评价政府审计信息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社会影响程度, 以及政府审计信息的被使用的程度和效果, 特别要考虑评价政府审计信息在促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参与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五、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补救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决定于以下三个方而的因素:一是体制因素;二是政策因素;三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即人格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 根本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根据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求政府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如果存在审计效率和效果低下, 往往使审计信息公开结果偏离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因此, 低效率倾向必须在“审计人”的身上寻找原因, 提高审计信息公开效率最终要在克服人性的弱点从上寻求突破, 对审计信息公开的缺陷进行补救。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补救机制是在获得各种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评价以后, 审计机关能够根据合理建议和意见对自身工作缺陷进行纠正, 对现有体制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的机制。在补救机制中, 重点应针对负面审计信息带来的反响、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顿改革。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作机制研究 篇8
当前, 我国建筑节能改造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推广效率有待提高。在市场运作过程中, 如何明确各相关方责任与关系,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与激励措施, 协调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运作中政府、业主、改造方及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行为, 与此有关的需求非常迫切。
2 建筑节能改造的基本范畴
我国建筑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其中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广义上的建筑能耗指从建筑材料制造、建筑施工直至建筑使用全过程的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指维持建筑功能所消耗的能量, 包括照明、烹调、家用电器以及办公设备等的能耗。本文仅指狭义的建筑节能改造。以安徽省为例, 考虑到安徽省建筑一般没有集中供暖系统, 冬天采暖和夏天制冷主要是依靠空调。因此, 安徽省的建筑能耗, 主要从居住建筑的空调、照明、家电、生活热水、用水等和公有建筑的照明、空调、电梯系、用水系统等方面考虑。
3 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
在建筑节能改造服务市场中, 要保持市场运作的高效率, 就必须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参与方进行界定。这样不但可以确定各参与方的市场职能以及其在市场运作中发挥的作用, 还可以保证节能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筹集以及改造完成后利益的合理分配。综合来看, 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主体主要有政府、所有者、改造方、金融机构。
3.1 政府
政府是建筑节能市场的管理者。在建筑节能改造的初级阶段, 政府是主要的引导者和发起者。政府部门需要利用其社会影响力, 宣传建筑节能的意义, 同时也需要对建筑节能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主体进行动员, 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
3.2 所有者
建筑节能改造的消费者是建筑的业主, 业主可能是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或管理者, 也可能同时承担几个角色。业主不但是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的消费者, 还是节能建筑的使用者和最终受益者。将业主的经济利益与建筑能耗的切实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 才真正有可能从根本上推动节能改造的发展。
3.3 改造方
改造方是指提供建筑节能服务的相关机构, 既包括直接从事建筑节能服务的机构, 如能源服务公司等, 也包括节能建材供应商、节能产品研发机构等。目前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 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从市场建设初期注重从业者素质的提高。
3.4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也是建筑节能环节中的一部分。一方面, 解决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的介入将建筑节能改造从以政府为主导者的市场转变为社会各方面自主参与的市场, 促进了节能市场发展。
4 建筑节能改造运作机制
建筑节能要实施有效的市场运作, 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 合理的运作机制可以保障节能改造的资金来源、监管、激励等整个过程, 真正能够促进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4.1 融资模式
目前, 建筑节能改造除相关政策法规、激励机制缺失外, 资金来源及运转方面尚未完善、成熟, 需要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并制定具体的筹资措施。因此, 建筑节能的筹资方式应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渠道模式, 建筑节能改造应该优先开展资金共摊模式, 但政府无法拿出节能改造所需的大部分资金, 所以利用各地的一些优势资源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也是非常可行的。
4.1.1 资金共摊模式
由于建筑节能涉及的资金量大, 工程本身复杂, 需要得到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的开展。然而政府机构毕竟能力有限, 无法拿出节能改造所需的全部资金, 需要其它相关方共同出资解决资金问题。资金共摊模式指的是资金的共同分摊形式, 按照政府、房屋产权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分摊, 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资金共摊模式强调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作为建筑节能改造的领导者、策划者应该规划好改造资金的筹集渠道, 必要时应该成为投资渠道的主体。为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以按照出资比例共同分摊的原则, 兼顾各方面利益, 多渠道筹措建筑节能改造资金。地方政府需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也可计划从房改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补助、贴息和工作启动经费。
4.1.2 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 (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 简称EMC) , 即由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 为客户提供耗能设备的改良和更新服务, 提供服务所需的资金, 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从设备运行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中回收投资、获得利润。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节能服务公司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行的、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公司。节能服务公司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效益合同, 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 保证在一定的期限内达到某一数量的节能量或金额。客户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的全部成本, 用未来的节约收益为建筑和设备升级, 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发展。由于投资额和风险密切相关, 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介入程度因其规模、资金力量而异。
4.2 监督机制
政府应该在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中担任监督的主体, 对产权所有者、节能改造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建筑节能改造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由于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 市场发展不成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违规、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在市场发展前期, 政府应主要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市场起步阶段, 由于具体的操作规范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且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因此, 政府的监督措施不能过于激烈, 防止挫败相关方的积极性。目前阶段的监督仍应该监督、引导为主。
4.3 激励机制
激励政策应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初始推广阶段应多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 激发企业和业主采取节能措施的积极性, 培育市场机制, 推动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市场成熟阶段则应采取较多的强制性政策, 如对没有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责令限期改造, 由于该阶段的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运行也比较有效, 不需要继续施行较多的鼓励性政策。同时, 政府施行的激励政策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别有所区别。如对于居住建筑, 应当以鼓励性政策为主;相应的对于商业性公共建筑, 由于这类业主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且节能带来的费用支出的减少可以变成商业利润, 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政策或鼓励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政策。
5 结论
本文从当前现状出发, 分析了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 积极引导和培育市场的发展, 形成合理的监督和激励, 加快节能改造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树凡, 鲁永奇, 张劲, 唐羽, 王立娟.我国建筑节能改造对策与融资渠道研究[J].节能月刊, 2006 (6) .
[2]郁文红.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3]林树枝.建筑节能需要政府强力推动[J].建筑节能, 2007, (1) :1-3.
[4]颜浩.节能建筑的经营与合同能源管理[J].建筑节能, 2007 (6) :1-4.
科学隐喻的认知结构与运作机制 篇9
一 科学隐喻的概念认知结构
概念隐喻一般指包含两个更为广泛领域的概念并列的隐喻, 这种概念并列通过把相关的认知内容从提供域抽取出来而在接受域中触发一种特殊的概念意义的应用。概念隐喻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隐含的, 从根本上来看, 概念隐喻首先表现为一种概念现象而非语言学现象。概念隐喻只是在概念现象的本质中、并通过这种概念现象才得以展现为一种语言学形式的表达法。概念隐喻将两个在逻辑分类学意义上或常识观念中相距遥远的经验领域统合、吸收到一起, 而这种统合和吸收的结果是提出一个部分共同或部分共用的概念结构, 如果这些经验领域在语言中已经被现实化, 那么, 此时就要提出一个部分共同的语义学网络。概念隐喻是作为一种隐含的象征性关系的来源而发挥其作用的, 这也就是说, 仅仅在语词和短语等特殊的言辞表述层面上是无法充分理解概念隐喻的本质的。通过概念隐喻建立起来的不同经验领域之间的象征性关联为创生一个从潜在性的意义上来看无限的言辞表达法序列提供了可能性的基础。在这种意义上, 也可以将之称为扩展隐喻。当然, 在现实的、历史性的语言应用实践过程中, 这种可能的、无限的言辞表达法序列中只有特定的一部分能够获得最终的现实性的转化, 也就是进入言语系统中并被词典编撰者收集从而获得语言共同体约定俗成的确认。但是, 除了这些被实际使用的表达法之外, 这个言辞表达法序列的其余部分随时都有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被引入言语系统, 获得其语言学形式。例如, 在物理学中, 一个扩展性的概念隐喻的例子就是利用具有事件性的空间的概念来隐喻时间。这个典型的概念隐喻把对于首要意义上空间介词的用法的语义学限制进行提升, 从而允许将其应用于对于时间的指称。[1]概念隐喻对于科学语言的产生和展开有着极为重要的触发和先导作用, 同时, 许多科学类比和科学模型也都是概念隐喻的非言语性表现形式。
概念隐喻结构的澄清及其影响人类认知系统途径的揭示, 是加深对于科学理论的意义和真理性之理解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代认知科学指出, 人类全部的抽象概念都是由一个或更多的隐喻进行界定的。对于科学隐喻而言, 隐喻语言显然只是体现出概念隐喻的轨迹, 更为根本性的元素在于科学家根据其他概念领域对科学领域进行再概念化的方式之中。科学隐喻的一般理论正是通过描述这种跨领域的概念映射而给出的。就此而言, 科学隐喻本质上就是一种概念化的过程, 体现出概念化的结构。当人类谈论抽象概念的时候, 几乎总是选择取自某一具体领域的语言。例如对于心灵问题的探讨就是使用空间模型隐喻非空间对象: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in) 、之上 (on) 或在其角落有某种东西, 我们从心灵中提取出事物, 事物经过我们的心灵, 我们把某物召唤到心灵之中, 诸如此类。事实上, 人类理解非感受性概念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具体经验情形进行隐喻。[2]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规化、固定化了的科学隐喻, 它与新颖的科学隐喻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这就在于它作为一种已经被广泛约定的、基础性的概念框架在科学理论语言的陈述和科学概念的运作中发挥作用。在这种意义上, 科学的概念基础完全是隐喻的。
科学隐喻主要是作为各学科中的概念隐喻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概念隐喻是横跨语义域、将来源域的推理结构投射到对象域之上的一种概念映射。这种概念映射绝不是任意的, 而是可以在经验的意义上进行研究并且作出准确陈述的。概念隐喻之所以并非任意的, 是由于它是被人类的日常经验尤其是身体经验所激发的。当代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显示, 在所有人类概念系统中都存在概念隐喻的扩展性常规结构。概念隐喻的映射结构不是孤立的, 而是发生在复杂的语义系统中并且以复杂的方式相结合。和人类概念系统的其余部分一样, 常规概念隐喻系统隐而不彰地潜藏在意识层次之下。当科学家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个新的科学隐喻的时候, 往往只是利用了无意识常规隐喻系统的机制。显然, 概念隐喻的基本载体并非语词, 而是思想。例如, 在数学概念的构造中, 存在两种最基本的概念隐喻类型:基础隐喻和连接隐喻。基础隐喻使数学概念建立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之上, 通过形成收集、建构对象或在空间中移动的意象使算术运算被概念化。由于保留了推理的结构, 这种概念化过程成功地把日常经验领域中的收集、建构和移动概念映射到算术的抽象领域中, 构成一种关于容器、路径、实体、连接等等对象的认知图式。基础隐喻正是因此把我们了如指掌的日常经验领域的精确的图式结构以及推理形式映射到数学领域中。连接隐喻所起的作用在于把数学的某个分支与其他分支之间建立起有效并且有意义的连接。例如, 当我们在隐喻的意义上把数理解为一条直线上的点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把算术和几何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连接隐喻的本质在于把数学知识中某一领域的特征映射到其他领域。
以算术领域为例, 基础隐喻的结构形式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算术是一种对象的聚合。这个隐喻又包括若干子隐喻:数是具有同一形式的物理对象的聚合;数学工具是对象的聚合者;算术运算是组构对象聚合的行为;算术运算的结果即是对象的聚合;单位一是最小的聚合;数的大小是该聚合的物理大小;一个数所衡量的量是这个聚合的量;相等是对平衡的聚合量的衡量;加法是把不同的聚合放到一起形成更大的聚合;减法是从较大的聚合中抽掉较小的聚合而形成另一个聚合;乘法是对具有相同大小的聚合进行给定次数的重复相加;除法是对一个给定聚合进行分解为更小单位聚合的重复过程;零是一个空的聚合;等等。其次, 算术是一种对象的建构。这个隐喻包括以下子隐喻:数是物理对象;数学工具是对象的建构者;算术运算是建构对象的行为;算术运算的结果是一个建构的对象;单位一是最小的整体对象;数的大小是对象的大小;一个数大小的衡量需要被建构为对象的最小整体对象的聚合;相等是对平衡的对象量的衡量;加法是把不同的对象放到一起形成更大的对象;减法是从较大的对象中抽掉较小的对象而形成另一个对象;乘法是对具有相同大小的对象进行给定次数的重复相加;除法是对一个给定对象进行分解为更小单位对象的重复过程;零是任何对象的空缺;等等。最后, 算术是一种运动。这个隐喻包括以下子隐喻:数是一条路径上的定位;数学工具是这条路径上的运动者;算术运算是在这一路径上运动的行为;算术运算的结果是在这一路径上的定位;零是这一路径的原点或起点;最小的整数一是从原点向前走的一步;数的大小是从原点到定点的轨迹的长度;被一个数所衡量的量是从原点到定点的距离;相等是到相同定点的路线;加一个给定的量是向右或向前移动一段给定的距离;减一个给定的量是向左或向后移动一段给定的距离;乘法是对具有相同大小的量进行给定次数的重复相加;除法是对一段给定长度的路径进行分解为更小路径的重复分割。[3]连接隐喻一般是基础隐喻的变体。例如, 把集合论与算术连接起来的连接隐喻“数是集合”就是“算术是对象聚合”这一基础隐喻的技术性变体。再如数学中关于连续性的隐喻。对于连续性的隐喻描述是理解诸如运动、流变、过程、时间转换以及整体性等认知内容的必要方式。这些认知内容是从基于身体经验的图象模式和自然形成的映射到人类概念系统的自然概念扩展的结果, 主要建立在来源、路径以及目标模式以及虚拟运动隐喻的基础之上。因此, 数学家们所做的工作是把对于运动、流变、整体性日常理解的推理结构扩展到人类理解的一个特殊领域, 即函数和变分的领域。由此产生的概念可以称之为自然的连续性。[4]在数学中, 布尔数学逻辑是容器模式的一种扩展, 是通过容器逻辑的概念隐喻投射而被认识的。这种概念投射保留了“出”、“入”以及传递性结构的原初推理, 而后者最初是经由对于现实容器的物理经验而得到发展的, 只是在后来才被无意识地投射到一整套抽象的数学概念上去。
二 作为根隐喻的科学隐喻
根隐喻 (root metaphor) 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概念隐喻或者说是概念隐喻的元隐喻。对于这一概念, 不同的哲学家给予了不同的命名:恩斯特·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将其称为“根源隐喻” (radical metaphor) , 史蒂芬·派珀 (Stephen C.Pepper) 将其称为“根隐喻”, 威尔伯·厄班 (Wilbur M.Urban) 将其称为“基本隐喻” (fundamental metaphor) , 唐纳德·肖恩 (Donald A.Schon) 将其称为“核心隐喻” (central metaphor) , 阿尔伯特·曼拉比 (Albert Mehrabian) 将其称为“工具隐喻” (tool metaphor) , 厄尔·迈克康马克 (Earl R.MacCormac) 将其称为“基础隐喻” (basic metaphor) , 赞德拉夫科·拉德曼 (Zdravko Radman) 将其称之为“关键隐喻” (key metaphor) 。这种隐喻包含着对于世界基本结构的理解,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种世界观的功能, 有对于“实在”进行解码的基本能力。“根隐喻”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形象生动的隐喻, 最初被称作“绝对隐喻” (absolute metaphor) 。后者是德国学者汉斯·布鲁曼伯格 (Hans Blumenberg) 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布鲁曼伯格用这个概念指一种前理论的假定, 这种假定在本质上反对任何将其转译为精确的、基于严格定义的科学术语的企图, 但与此同时, 它又确实无疑地构成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提性条件。由于这种隐喻是根据科学实践活动中理论范式的元语境揭示而得到例示的, 因此, 试图将这些隐喻的确定的、清晰的意义完全地发掘出来是不可能的, 能够做到的只是发现它们在特定科学理论话语中的位置, 从而作出一种相对的、并不确定的意义描述。“绝对隐喻”的功能就是我们将之确定为“元理论”、将之描述为建构并且连接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以及特殊的物理学对象的进路所具有的功能。换言之, 根隐喻的意义在于确定科学研究目的和可能性的观点, 确定能够有理由并且有意义地加以追问的科学问题的种类, 简单来说, 就是通向科学研究的一种自理解。[1]59-60
(一) 作为科学学科观的根隐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教授罗杰·琼斯在其著作《作为隐喻的物理学》中认为, 存在四种最为基本的物理科学的根隐喻建构, 即空间、时间、物质和数。由于这四种根隐喻建构对于现代物理学中宇宙概念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是物理学量化的起点, 为物理学整体提供了一个基础, 因此可以将其恰当地称为物理学的四种首要隐喻。首先是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最为根本的概念是分离和连接。现代物理学的空间隐喻是一种复合隐喻, 包含了人类对于分离、差别、连接、隔绝、定界、分割、区分以及同一等观念和经验的综合。点的不可入性以及延展的观念是空间隐喻的本质。空间隐喻作为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基底之一, 提供了一种“单一性”和“整一性”的经验, 这种“单一性”和“整一性”涵括了历史上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所追问的混沌以及宇宙统一体的终极状态。如果没有空间隐喻的话, 甚至连最简单的记数都是不可能的。“既然我们的空间建构是我们赖以表征自身经验的根本性隐喻, 既然它们是我们用以组织否则就会混乱无序的感官知觉的那种先验范畴, 因此, 它们必定反映了我们特殊的、异质的、并且是唯一的世界观。”其次是时间隐喻。从根本上来说, 时间就是以空间为隐喻的, 这一点在时间测量的问题上尤其明显。当我们说到时间的“间隔”与“延续”或者时间的“顺序”与“序列”的时候, 在我们的心灵中出现的是一种想象的长而直的时间之轴, 在此轴上分布着与事件相对应的点以及用以测量事件之间时间流逝而产生的距离。正是“间隔”、“延续”、“顺序”和“序列”这些概念所产生的空间图象帮助我们构想时间及其测量的观念。为了量化的和相关的概念目的, 我们将时间描述为某种一唯的连续性空间,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 相对论将时间视为第四维, 增附到物理的三维空间之上。只要稍加留意就可发现, 时间的空间隐喻遍布在大量的物理学文献之中。[5]再次是物质隐喻。物质概念是整个物理科学得以建立的基础。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认为, 人类所建构的物质概念作为一种定义的结果是不可入的:在某处的物质就是在那里的所有事件, 并且因此没有其他的事件或物质的部分能够同时在那里。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对于物理事实的科学隐喻。物质构成的原子、基本粒子的隐喻性也是极为明显的。最后是数的隐喻。数作为首要隐喻之一在整个科学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数是整个宇宙得以构成的最为根本的素材。直到现代, 理论物理学家基于纯数学的基础, 基本上仍然主张一种毕达哥拉斯式的理念。所不同的是, 现代物理学家更加关注量的描述, 而毕达哥拉斯的兴趣更多地放在质的描述以及符号的意义上。[5]141
(三) 作为科学世界观的根隐喻
只有极少数的范畴集合被证明为能够足够有效地获得对于世界事实全域的相对而言比较正确的解释, 能够作为特殊的科学世界观的根隐喻就属于这种范畴集合的序列。作为科学世界观的根隐喻能够被归结为以下四种主要形式:①形式主义根隐喻。形式主义根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根隐喻, 或者是基于特殊的范例多样性中单一形式的同一性。在数学哲学中, 形式主义认为数学应当被设想为不可解释的符号之排列, 只有语形学而没有语义学。只有在使得我们从一些观察达到其他经验结论的过程中, 形式主义才是有效的, 但它本身并不引入某种特殊的主题;②机械主义根隐喻。机械主义认为, 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形成于17世纪的科学说明概念的模式得到解释。它从统治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法则中提取出自己的范式, 据此, 物质的所有其他特征都能够最终被理解。机械主义根隐喻是基于物质性的推拉或者在对于电磁以及重力场的感知中获得的吸引与排斥的根隐喻;③有机主义根隐喻。有机主义是一种基于动力学的有机整体的根隐喻, 认为世界中所发生的所有事实都可以依据植物或动物有机体的特征进行理解和解释;④语境主义根隐喻。语境主义认为, 任何一种文本都只能在其历史或文化环境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 或者只有在与同一作者其他文本的比较或映衬下、在某种传统中才能被正确地解释。语境主义一开始被美学、伦理学所使用, 后来扩展到哲学乃至科学中, 成为一种基于具有暂时性的历史境域及其生物学张力的根隐喻。[6]
根隐喻意味着经验观察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是一种“世界假设”起源的原点。当科学家面对一个问题而茫然无措的时候, 他会自然地基于特定的根隐喻进行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根隐喻所包含的富于启示性的类比引起一种假设, 可用于问题的解决。那种具有源始性的类比事实上就是一种世界假设的根隐喻, 对于根隐喻的分析产生出这种假设的各种范畴。这种假设的适当性依赖于这些范畴对于世界特征的解释具有精确性和无限制的范围的能力。一种世界假设与仅仅在其无限制的范围之内的其他假设是不同的。其他假设如果不是明确地就是隐含地局限于一个正在处理的局部性的问题, 或者正如在特殊的科学中那样, 局限于一个特殊的主题领域。诸如此类的假设可能永远否认特定的考虑是处于其探究领域之外的, 一种世界假设则永远不会如此。世界假设是任何提供的批评项目的解释的原因, 是一种无限制的假设。[7]根隐喻的概念以不同于世界假设范畴来源的方式进入了语言哲学, 它通常用于指称任何一种具有核心作用的理念, 这种核心理念是任何复杂问题能够得以进行组织的前提。然后, 根隐喻变成对于一种受限制的或特殊的假设的指称之点。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 在科学程式中作为具有引导性的概念模式而起作用的范式与在世界假设中同样作为引导性的概念模式而起作用的根隐喻之间, 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根据库恩的描述, 科学的历史基本上与有限范围的根隐喻的历史可以视为相同的:在揭示特定领域事实的过程中, 根隐喻通过预言和阐释追求一种适当性, 一切具有能产性的经验理论的基础在原则上都是根隐喻。[6]
三 科学隐喻的运作机制
科学隐喻的运作机制以其独具的开放性为基本依托, 其本质则在于隐喻映射过程在特定科学理论语境中的展开和实现, 其目的在于表达出为我们具体知晓的、作为特定语义载体的概念语词和具有更大的意义或重要性、但较少为我们所知晓的作为语义要旨的概念语词之间的相似性。由于任何科学隐喻必须通过特定概念语词的方式才能够得以成立, 因此它预设了一种作为媒介的图象或概念, 当用一个合适的概念语词进行指示的时候, 这些图象或概念就能够被很容易地理解。这实质上意味着, 科学隐喻的起始运作必定依赖于某种字面概念语词意义的基础, 是以后者为基底和平台的。[8]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科学隐喻运作机制的三个基础性假定:心灵是内在地涉身的;思想在一般意义上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绝大多数是隐喻的。这就意味着, 在对世界进行推理以及解释观察对象的过程中, 科学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喻概念。由于认知结果来自于心智建构, 因此, 哲学家安德鲁·奥特尼 (Andrew Ortony) 将之称为一种“建构主义”。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来看, 这种对于世界表征的心智建构建立在涉身推理和经验格式塔的基础之上, 所建构的理解元素来自于日常生活。科学隐喻运作机制的起点在于:科学中存在许多不同种类的问题, 这些问题始源于不同的科学学科, 因此属于不同的科学文化, 并且在不同的度量层次上应用于自然, 在这种过程中, 采用不同的科学隐喻对于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所观察到的世界的推理和交流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9]科学史中的许多案例都表明, 理论科学在用以表征某些特殊概念的词汇方面不断地产生过危机。这就在于, 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客观实在的事物, 而许多客观实在事物超越于所有可能的观察, 因此就有必要发明出一些可以用于描述这些存在物的语词。此时科学家不得不求助于科学隐喻。在这种情形中, 科学隐喻的使用就具有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意义。诚然, 在最终的意义上, 科学家想要建立的是一种专门的、细节完备的、尽可能精确的理论, 但是, 在发展这样一种理论的过程中, 具有某种程度的含混性的概念可能是极有帮助的有效资源。由于科学隐喻是开放的、非特定的, 因此非常适宜地引导了这种特定的专门化和填补细节的过程。科学隐喻在起初可能是不合理的, 但它确实将研究者引导到未经探索的路径上。在任何意义上, 隐喻将引导性和新异性的有机结合确实使它在科学研究的早期的摸索性阶段极为有效。[10]科学隐喻的来源是从多种多样的人类经验领域中被挑选、改造、导出并且利用的, 从而被应用于不同的科学理论语境之中。科学隐喻的运行并不是单向度的, 而是双向的:既有从世界到理论的方向, 又有从理论到世界的方向;在不同的科学语境中, 它所运行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在科学发现的语境中, 它的运行方向是从世界到理论;在科学证实的语境中, 它运行的方向是从理论到世界。
法国修辞学家方塔尼尔根据内涵的不同将隐喻的运行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的专有名词用于另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的转用过程;将无生命的物理的东西的专有名词用于纯精神性的或抽象的无生命的东西的转用过程;将无生命的东西的专有名词用于有生命的东西的转用过程;以有生命的东西喻无生命的东西的物理性转用过程;以有生命的东西喻无生命的东西的精神性转用过程。这五种隐喻运作的类型如果作进一步的概括的话, 又可以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物理性的转用过程, 即对两个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理对象进行比较的隐喻;精神性的转用过程, 即将某种抽象的、形而上学性质的或精神层面的东西与某种物理的东西进行比较。[11]事实上, 科学隐喻的运作机制就是不同的语义场之间跨概念领域的一种映射机制, 这种映射具有不对称性以及局部性特征。每一个隐喻映射都内在地包含着隐喻的来源域实体与目标域实体之间的某种本体论的对应, 这种本体论对应表现为一个固定的集合。当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时, 隐喻映射就能够将来源域的推论模式投射到目标域的推论模式上去。这种投射遵循一种不变性原理, 即隐喻来源域的图象图式结构以一种与内在的目标域结构相一致的方式被投射到目标域上去。这种隐喻映射并不是任意的, 而是基于身体以及人类的日常经验和知识。一个概念系统包含着难以计数的常规隐喻映射, 这些映射构成一个具有高度结构性的概念系统的亚系统, 无论是概念映射还是图象图式映射, 均遵循不变性原理。[12]
科学隐喻的运行可以在两个层次上被描述和分析。在一种显而易见的宏观层次上, 它作为一种概念置换的程序而起作用, 这种概念置换又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调换、解释、修正以及阐明。第一个阶段意味着概念切换到一种新的语境条件中, 与此同时在新旧语境之间确立起一种可比较的关联性。调换与第二阶段即解释阶段是不可分割的, 这包含着一个概念从旧的语境向新的语境条件的某个特定方面的分派。调换和解释都从属于一种事先已经存在的概念可接受性的结构, 对于这种结构的部分进行抗拒的结果是置换过程中的一种调整, 这种调整可以被称为修正。修正意味着相互之间的适应,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后, 当这个概念非常妥帖地显示自身被新的语境所吸纳, 就可以认为它已经被阐明了。这种阐明并不是一个已经完结的过程, 实际上概念仍然在语境之间保持运动。[13]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隐喻的运行内容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类型:从“属”到“种”的映射;从“种”到“属”的映射;从“种”到“种”的映射;类同字之间相互借用的映射。与此类此, 科学隐喻运行的内容大致包括: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抽象化映射;从无生命事物到有生命事物的有机化映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缩小化映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放大化映射;从一般对象领域到机器领域的机械化映射;从日常语言到专业化术语的技术化映射;从想象领域到现实性领域的推理化映射。在所有这些类型的映射过程中, 毫无例外地都包含着科学抽象的内容。当然, 科学隐喻的运行不同于简单的抽象, 但却基础性地包含着抽象。抽象是科学隐喻运行的一个隐含的思想内容。“通过抽象, 语词为了涵盖一般意义而舍弃了对个别对象的指称关系, 一般意义则为在概念的相反意义上的隐喻抽象确定方向。从这种意义上讲, 我们可以谈论隐喻的普遍化。因此与所有其他名词相比, 隐喻化的名词与表示属性的名词更为相似。”[11]145需要注意的是, 隐喻的普遍化并不意味着它是作为逻辑上“种”的符号而存在的。由于隐喻抽象成为表示一般属性的载体的名称, 因此它能够适用于具有表达出来的一般性质的所有对象。也就是说, 隐喻的普遍化应当通过具体化得以补偿。
创新运作机制 篇10
一、激流中的变革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都迅速发生变化, 解放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 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艺术, 也被作为生产力来看待。从当时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 一切体制机制改革都必须围绕生产力的解放来进行, 政企分开、机构精简、权力下放、搞活经济等, 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拍卖、转制等方式, 逐渐脱离政府部门, 或者虽为事业单位, 但由于政府无暇顾及, 所以实行产业化运营, 自负盈亏、自力更生。
对于艺术家而言, 以前由国家供养, 根据任务安排创作作品, 而在新的经济体制下, 艺术家成为必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 即算在传统的文艺单位, 待遇也非常不理想, 大批公职人员纷纷改行、下海, 一切“向钱看”。艺术家希望通过体制外的市场的方式获得发展的空间和价值的认同。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部分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 积淀了较充裕的资金, 一些通过个体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 也跃跃欲试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企业参与投资和赞助艺术, 目的不仅是促进艺术事业的发展, 也是为了企业的宣传以及艺术品的收藏投资, 在当时的艺术批评和媒体的宣传与鼓动下, 不少企业开始涉足艺术品的收藏与运作。
从批评和艺术传媒的角度来讲, 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已经开启了批评家组织展览及评选作品的先河。批评家一方面希望通过批评来促进中国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希望改变过去由艺术家评审艺术家的现象, 从而获得关于艺术评论和艺术定位的话语权。在九十年代初, 四川美术出版社《艺术·市场》杂志创办, 与此同时, 《江苏画刊》《美术》《广东美术家》等杂志纷纷开设专栏, 登载有关艺术市场的文章, 就画廊的培育、市场的运作、机制的建立等展开研讨, 理论的介绍与研讨, 为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
90年代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无论是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作为体现市场经济典型原则 (公开竞价、价高者得) 的拍卖行, 也首先重现于广州。说是重现, 因为拍卖行并不是新鲜事物, 至迟在清末就已经有外国人在华开设拍卖行, 新中国成立初年实行计划经济, 中国的拍卖行业由此中断。直到1986年, 拍卖行才重新开设, 他们是1986年11月几乎同时注册成立的国营广州拍卖行和广州物资回收拍卖行。当时拍卖行的主要业务是拍卖经营不善的国有小企业, 以及一些罚没物资、法院处分的执行物、政府指定处理的公共资产等, 基本不涉及艺术品。1992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 提出拍卖行除承办公物处理拍卖外, 可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 开展其他物品的拍卖业务, 充分发挥公开拍卖制度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政策依据, 原先专门拍卖公物的拍卖行尝试艺术品的拍卖。
1992年10月, 深圳市动产拍卖行“在中国大陆字画艺术品拍卖处于空白记录的情况下, 在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情况下”2, 举办了首届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此次拍卖会前后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 最后在深圳博物馆大厅举行, 9月30日至10月2日预展, 10月3日上午拍卖。此次拍卖, 共有63位当代画家的99件作品参加拍卖, 拍卖总额达250多万港元, 成交率高达85%, 在国内外拍卖界引起了轰动。3被认为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关于中国书画的专题拍卖会。”4虽然是首次拍卖, 但旗开得胜, 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 除了拍卖业绩, 在操作上也是比较规范和完美的。
组织者选择的是当时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完全走红的当代名画家, 比如陈佩秋、刘文西、程十发、方增先、刘国辉、林墉、宋文治、谢稚柳、周思聪、朱乃正等。单件价格最高的是何海霞的山水画《雄心壮太华》, 拍出13.2万元港币, 少的是1万元左右, 购买者既有专业藏家, 也有普通市民。无论是画家的选择, 还是价格的定位, 都可看出组织者在这方面是有前瞻性的, 有眼光的。拍卖会出版了精美的画册, 其中的主要信息中英文对照, 附有业务规定 (买卖双方责权) 、投资者注意事项、画家简历等。
从业务规定、投资者注意事项等文字用语可以感受到, 其操作模式明显受到了香港拍卖规范的影响, 甚至为此次拍卖会而编印的画册, 用的也是繁体字和香港书号。深圳动产拍卖行的总经理林生也表示, 在筹备期间, 得到了香港、台湾、澳门及海外关注此事的人士及同仁的建议及协助。4广东毗邻港澳, 在方言、地域文化上同宗同源, 文化事业合作有深厚的基础, 港澳在文化艺术市场运作的规范和经验方面, 提供了直接的有益的参考, 这是九十年代广东艺术品拍卖业繁盛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 九十年代大陆的艺术品拍卖, 台港澳地区的藏家也是重要的客户对象, 其当时较成熟的国际化的拍卖理念, 直接对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此后, 中国的拍卖行和艺术品拍卖会迅速升温, 如1992年10月11日北京市文物局主办的1992北京国际 (文物) 拍卖会, 1993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嘉德拍卖公司, 以及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 浙江省拍卖行的93西湖当代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等, 艺术品拍卖由此拉开序幕。
三、广州双年展
广州双年展的正式筹划工作从1992年年初便已经开始, 由四川的西蜀艺术公司负责投资运作, 成立了以西蜀艺术公司总经理罗海全和艺术主持吕澎为执行核心的组织委员会, 以及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资格鉴定委员会和艺术顾问委员会, 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从发起到组委会的成立、机制的确定、公告的发行、作品的征集、获奖作品评选、媒体宣传、交易洽谈, 经过重重困难, “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 (油画部分) ”最终于1992年10月23日至31日在广州中央酒店国际会议厅举行。参加评选的作品约600多件, 经过初评, 筛选掉约200件, 此后陆续送到的作品约有二三百件。5参展作者来自全国各地, 也有少数英国、意大利的艺术家。此次展览共评选出文献奖2件、学术奖5件、优秀奖20名、提名作品70件。27件获奖作品以100万元由深圳东辉实业有限公司购得, 吸引了媒体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这是国内第一次由批评家主导、由企业投资完成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运作案例。
跟以往由官方主办的展览相比, 此次展览具有明显的市场运作特征:第一, 以艺术推介和销售为目的。此次操作由西蜀艺术公司发起并进行前期投资, 广泛吸收参与主办的单位 (广告单位) 投资, 每位艺术家须交300元报名费, 获文献奖、学术奖、优秀奖的作品的奖金分别是5万元、3万元、1万元, 总奖金高达45万元, 评委和鉴委的报酬是每人3000元, 这些金额在当时都不是小数目, 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浓郁的商业运作行为。第二, 艺术批评家的全面主导。广州双年展与官办展览最大的不同是它以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为向导, 它的评选团由艺术批评家组成, 分为评审委员会和资格鉴定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负责作品的初选和复选, 资格鉴定委员会在评审工作之前, 提供学术背景资料, 参与送展作品的资格鉴定和初评工作, 对参展作品作学术阐释和风格样式的分类, 对获奖名单进行监督, 有权弹劾不合理的做法和或获奖对象。6我们知道, 在相当长的一段年时间内, 中国美术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品的评判主要由各级美术家协会负责, 评委由担任领导职务的艺术家组成, 这与国外的画廊——批评家 (策展人) ——收藏家制度相去甚远, 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而广州双年展可看作是国内批评家试图建立与世界接轨的艺术制度的尝试。第三、宣传效应空前。九十年代是中国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 媒体效应也为商业机构所重视。此次展览, 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化参考报、广东侨报、粤港信息日报、亚太经济时报等众多媒体参与报道或者宣传, 其中不乏类似“百万元油画交易”“高价拍卖”“投资热点”等轰动性的报道。更为重要的是, 围绕此次展览, 形成了一批记录性的学术文献、理论文章和作品集。第四, 前卫艺术通过市场的方式获得认可。中国前卫艺术从70年代末开始发端, 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制约, 到了1989年之后其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90年代开始勃兴的艺术市场, 无疑为前卫艺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此次展览的作品以新作为主, 受国际双年展惯例以及国际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形势的影响, 不少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都带有前卫倾向。
90年代, 人们对艺术市场的期待很高, 而其本身的机制和体系却很脆弱, 比如, 1993年4月的《广东美术家》曾刊载华南师范大学开设艺术商学研究班的简讯, 还计划编写《艺术商学丛书》, 但后来计划没有完成。《艺术·市场》在四川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之间轮换出版9期之后停刊, 《广东美术家》也因经费问题在出版了4期刊之后而停刊。第二届广州艺术双年展计划于1994年11月下旬在广州举行, 但后来没有了下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单纯由批评家组织、纯商业操作的艺术机制的脆弱性。
四、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
尽管广州双年展只是昙花一现, 但它还是作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它使艺术家看到官办展览不再是唯一的进身之道,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展览的轰动效应也给正处于改革中的艺术机制看到了可供借鉴的地方, 一种由政府牵头筹划的以交易为目的的艺术市场形式应运而生。
1993年11月16-25日, 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博览会, 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艺术博览会之一。据当时的报道称:国内有近270多家美术院校、画院、画廊、美术馆、公司、出版社、社团参展, 此外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画廊、艺术杂志以及艺术家, 他们在442个国际标准展位上展出各类艺术品近万件。7此次展览由文化部艺术局主办, 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承办, 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广东省文化厅、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为协办单位。组委会主任为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 顾问当中包括程思远、叶选平、谢非等政界要人, 以及吴作人、吴冠中、王琦、关山月等艺术名家。艺术委员会则由著名画家、著名美术机构负责人和少量美术理论家组成。可以看得出来, 这种组织方式脱胎于全国美展模式, 是由政府发起的层层落实的官方文化活动。
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说, 此次博览会有442个展位, 每个展位5800元, 仅展位费就达250余万元, 此外还有每位观众20元的门票, 现场交易的税费, 以及给周边地区带来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收入, 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涉及税收问题, 在博览会上最后的成交额统计不过几百万元, 据知情人说, 场外交易成交额是场内成交的几倍。8可以看出, 从第一届艺术博览会开始, 就比较严重地存在这种“场内交流、场外交易”的情况, 这是中国艺术博览会的独特现象之一, 但不管怎样, 这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当然, 因为这是以艺术经营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谁出得起钱谁就可以参展, 导致此次参展对象比较混杂, 既有机构也有个人, 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工艺品、赝品在场交易的情况。当然, 这仍然是一次规格很高、有利于文化建设的艺术博览会, 去除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因素, 特约和参展画家中, 包括当时已故的艺术大师如朱屺瞻、傅抱石、李苦禅、李可染、钱松岩等, 也包括当时处于创作高峰的艺术名家如吴作人、吴冠中、启功、靳尚谊等, 以及后来成名的刘大为、尚扬、吴长江、杨飞云等人, 参展单位包括中央美院国画系、北京中国国画社、广州美院教育系、陕西书学院、成都画院、云南画院等, 应当说其含金量还是很高的。通过展品的观摩, 现场的互动, 也促进了学术的交流。
五、结语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艺术机制转型、艺术市场开始走向规范的年代。双年展、艺术博览会、艺术拍卖会, 这些当代艺术市场运作中的重要事件, 首先发生在广东, 跟广东当时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制度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虽然上述三次艺术运作, 都带有一定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以及组织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特别是广州双年展, 只办了一次, 中国艺术博览会后来也移师北京, 但这些艺术运作, 开辟了当代艺术市场的新纪元, 其草创中的模式也为后来的艺术运作和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摘要:90年代初在广州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双年展、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和全国美展中的市场化运作, 是当时中国艺术市场运作的先声, 通过对这些艺术运作的分析, 透析出90年代初市场经济对文化艺术的冲击与影响。
关键词:市场经济,艺术运作,艺术机制
注释
1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2 (25) .
22 .深圳市动产拍卖行.首届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 香港:艺术天地出版社1992.
33 .梁婷.艺术品拍卖第一槌轰动国内外[N].深圳特区报, 2010-10-3.
44 .赵力.中国美术品市场的现代演绎[J].艺术生活, 2010 (2) .
55 .陈孝信.双年展评选工作侧记[J].江苏画刊, 1992 (12) .
66 .吕澎.双年展主持人谈年展的举办和其它问题[J].江苏画刊, 1992 (12) .
77 .杨荔.市场的神话与现实——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现场报道[J].美术大观, 1994 (3) .
创新运作机制 篇11
一、推进民主决策机制建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单位管理”模式被有效突破,社会成员的“单位”概念被逐渐淡化,“单位人”实现了向没有具体单位管理,居住在社区中,有灵活的就业及生活方式的社会成员,即“社会人”转化。并且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使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活动,而且对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社区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不断增强,对社区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不仅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而且直接成为社区群众基本利益和生活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载体。这就提出了建立社区民主决策机制的要求。
对社区群众来说,有序的民主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社区工作中,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务,交给群众讨论,让群众决策和执行,不仅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会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强有力手段。例如,社区内凡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凡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的事宜等重大事项,可以采取听证的形式,召开居民听证会,广泛征求居民代表意见,进行民主讨论、共同决策。社区内凡涉及公众利益的道德观念,涉及家庭伦理的道德观念,涉及个人行为规范的道德观念,可通过建立道德评议委员会的形式,公开开展道德评议。而对社区比较突出的“低保养懒汉”问题,则可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会审机制,把群众的事情交还给群众,由群众自己讨论、自己把关、自己审定,自己商议,自我监督。总的来说,民主决策就是从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广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广泛听取群众或群众代表意见,注重在社区小事、琐事上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做到注重过程,取向于民,利为民谋。
二、推进问题发现机制建设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进入了黄金发展期。然而,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正面临着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就社区事务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看上去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每一件事情单独拿出来看都不会影响发展大局,但社区事务又都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实践问题,每一件小事对一个家庭、一位居民来说却都是事关其利益的全局问题。当下,我们遇到的高房价、上学难和看病贵问题,公共设施短缺、就业难和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人际关系淡漠、拜金主义严重和个别人心态失衡问题等,看起来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社区内每天演绎的人们群众的吃、穿、住、行,不仅在微观上反映着一家一户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而且从宏观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和谐程度。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社区内有关民生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社区群众满不满意,不仅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有没有得到实惠,同时也是检验党员干部的能力和作风、检验发展成果和实效的试金石。并且,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商品住宅的普及和扩展,社区群众的住房面积大了,视野却缩小了,许多小问题出现苗头后,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认识和发现,等到问题蔓延扩大了,解决的难度和代价也成倍增加。如有的小区门口乱设摊,开始时可能是一两个摊位,如果不及时发现进行规范管理,等拓展成“市场”了,再治理整顿进行取缔,不仅容易造成城管人员和摊贩矛盾,甚至派支专业队伍天天监管也取缔不了。所以,要强化党员干部带动社区居委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的意识和自觉性。要主动深入群众和社区了解情况,自觉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主动关心,自觉发现,预防在先。
三、推进生活保障机制建设
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党,我们党没有单纯的政党利益,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然在新时期、新形势的推动下,社区已经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基地,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以维护社区群众的实际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为核心和出发点,才能找到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实现科学发展观由理论到实践的真落地。而且也只有在维护社区群众的实际利益、给社区群众带来实惠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受到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也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社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从每日生活中感受的,在当前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的基础上,针对社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社区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强化托底,加强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两个方面的保障。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强化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群众性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的社区便民利民、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建设和管理,使社区居民群众办事有途径,活动有场所,解决问题有渠道;在基本生活方面,要加强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群众帮扶、老年人群养老、廉租住房保障等工作,形成社区就业、救助、养老、居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做到生活方便,应保尽保,安居乐业。
四、推进矛盾化解机制建设
社区工作既有规律性的一面,更有个性化的一面,所谓“百姓百条心”指的就是这种情况。面对社区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个别社会成员心理不平衡,面对收入差距引发的部分群众不满情绪,社区问题越来越多,社区任务越来越繁重,解决社区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承担社区工作任务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如何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要素,建立起有效的矛盾化解制度和流程,使社区内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护社区正常运转,促进社区良性发展,规范、有序、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个需要大力研究的课题。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社区群众需求多样,认识各异,日常生活中有矛盾是正常的,有时矛盾激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形成公平、公正的矛盾化解机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特别是在信访接待过程中,不能因为上访对象来的次数多、行为方式比较极端而无原则地让步,因化解矛盾而留下更大的矛盾,而应真诚对待、耐心劝说、以心换心,为人民群众争取应该得到的利益,打消他们产生的不该有的期望和要求,做到协调积极,方法巧妙,事态平衡。
这些年来,上海一些社区在处理社区矛盾纠纷时,逐步形成了“梯度化解”机制,成为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梯度化解”机制根据调解需要,第一“梯度”是在小区调解。社区里的很多矛盾,往往介于情与理之间,这些事情政府无法过多地“插手”。相比之下,由熟悉“人头”的小区干部调解往往更为有效。这样就把大量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最基层。第二“梯度”是,如果涉及较大的利益纠纷和政策法规问题,小区干部因为职权所限,说话缺少分量,管起来就很难。此时,小区调解作用就较难发挥,这就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以政府的“公信力”解开“矛盾结”。第三“梯度”是,有些纠纷由于来得突然,不等调解,就有迅速激化的可能。为了防止矛盾转化,司法必须提前介入,这就形成了第三“梯度”。实行了梯度化解,使调解成功率不断提升。以前一些居民遇到矛盾纠纷,常常是越级上访,“找大领导”,力求把事情“搞大”。如今,他们有事时“不找最大的,只找最合适的”。这些,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社区运作机制的建设,既是新时期解决人民群众矛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员干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接受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需要,更是体现科学发展水平的落脚点。
作者系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
创新运作机制 篇12
关键词:环境污染,合同环境服务,ESC,风险,层次分析法
合同环境服务 (Environment Service Contract, 简称ESC) 是基于市场的一种环保新机制。ESC的特点是选择外部专业公司提供的综合性环境服务并且以服务前后的环境效果差来计费, 环境需求方获得了既定的环境效果, 才付费给治理企业 (环境服务公司) , 是一种典型的“按效果付费”模式。ESC的需求主体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排污企业;第二类为政府部门, 将辖区内的环境责任集中起来, 再由政府出面集中采购环境服务。这两类需求主体以合同或契约的方式, 向专门提供环境服务的责任主体即环境服务公司 (Environment Service Corporation, 简称ESCo) 采购明确的环境服务并以环境效果支付相应的费用。
当前, 环境管理正逐步从单项指标控制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变, 环境服务是环境保护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方向。环保部2011年4月5日出台的《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制定综合环境服务的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境服务试点, 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国务院2011年10月20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着重发展环境服务业”。
1 合同环境服务的运作流程
目前, 我国的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因此在实施ESC项目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地方政府应对本地区的公众进行有效地宣传和组织, 并由地方政府全权代表环境服务需求方参与ESC项目。如果当地存在大型排污企业, 也可由排污企业独立成为环境服务需求方;或由排污企业和政府组成共同环境服务需求方。环境需求方与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确定本地区的ESC项目要求, 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环境服务公司, 然后由三方共同对环境效果目标、项目设计、项目监理、项目运营和交接等方案进行确认并签订环境服务合同, 环境服务公司完成融资后开始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期满后, 项目所有权、收益权连同全部设施移交给环境服务需求方。ESC项目运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项目合同期内, 环境服务公司拥有项目的所有权、运营权和环境效益分享权, 提供全方位的环境服务, 承担全部项目成本。随着建设项目的逐步实施, 环境效益开始体现:当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提高、产出增长、外来投资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国家环境补贴和奖励等。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所获得的环境效益, 由环境需求方和环境服务公司按合同约定共享。项目期满后, 环境服务需求方独享环境效益。
2 合同环境服务的运作模式
2.1 环境效益分享型
环境服务需求方与环境服务公司签订环境服务项目合同, 由环境服务公司出资修建环境改善设施并提供全部软硬件支持, 在合同约定的项目建设期内达到预定的环境质量目标。在全部合同期内, 环境服务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环境效益, 以补偿项目成本和获取项目利润。这种模式类似于“融资租赁”, 特别适用于前期缺乏资金而后期环境效益明显的地区, 例如有开发区建设规划或特色产业规划的地区;在市政环保项目中也大有可为, 例如市政污水处理项目。
2.2 环境质量保证型
环境服务需求方与环境服务公司签订环境服务项目合同, 由环境服务公司做出环境质量保证, 在合同约定的各个时期, 项目的实际环境质量要不低于合同保证的目标值。如果低于目标值, 环境服务公司必须进行补偿;一旦高于目标值, 环境服务公司即参与相应的环境效益分配。这种模式适用于环境质量容易确认, 并且需求方成分简单的项目, 例如工业企业的排污治理项目。
2.3 环境服务托管型
环境服务需求方与环境服务公司签订环境服务项目合同, 确定享受环境服务的方式和价格。在项目投入运营后, 环境服务公司按照约定的服务价格向环境服务需求方直接收费。这种模式也可以当作“环保物业管理”, 适用于排污方明确并能稳定收费的项目, 例如工业园区环保项目、实施了物业化管理的社区环保项目。
3 合同环境服务的风险因素
合同环境服务包括项目评估、规划、投融资、建设、运营等各产业单元, 项目时间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合同环境服务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3.1 外部环境风险
(1) 政策风险:
ESC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型特征, 但是ESC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相关的政策细节还是一片空白。同时, 未来不断完善与健全的法律法规如环保法、质量法、税法、劳动法等的颁布实施, 都可能对ESC项目带来风险。
(2) 经济环境风险:
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因素将对项目带来巨大影响, 这些因素会引起市场需求、运营成本、融资成本、环境要素价格和资源价格等的波动。
(3) 社会环境风险:
ESC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风险, 例如:项目征地带来的拆迁安置问题, 项目与周边公众的沟通与互信问题, 项目可能涉及的宗教与文化冲突问题等。
3.2 财务风险
(1) 融资风险:
ESC项目通常投资大、建设和运营的周期长, 往往需要通过融资获得可靠的资金支持, 但是融资的来源、规模、偿还方式以及融资方的合作能力都会对项目产生影响。
(2) 收入风险:
环境服务公司 (ESCo) 能否及时地从项目获得收入回报, 是项目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因素。事实上, 无论是从地方政府收费, 还是从排污企业收费, 或是从居民收费, 都存在现实的风险。
3.3 组织管理风险
(1) 技术风险:
项目所使用的环保技术能否实现预期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原技术能否顺利升级已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环保标准变化或应对新技术的出现等。
(2) 决策风险:
项目管理者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能否始终进行科学合理地决策, 一旦出现失误, 就可能对项目产生危害。
(3) 合作风险:
ESC项目中, 环境需求方、ESCo、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乃至周边公众都必须充分的合作, 才能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合同环境服务风险指标权重分析
对合同环境服务的风险因素进行标注, 如图2所示:
层次分析法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 (T.L.Saaty) 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 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 提出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 对同一个层次内的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各自的权系数。这样层层分析下去, 直到最后一层, 即可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按重要性程度的一个排序。
隶属于指标 A的指标Bj (j=1, 2 … n) 的判断矩阵为B= (bij) n X n, i, j=1, 2…n.bij表示在隶属于A的诸指标中, 指标i与指标j相比的重要程度, 采用 Saaty提出的 1~9比率标度法。文章采用专家打分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相关专家的评判、打分, 最后综合汇总并通过yaahp软件计算出各判断矩阵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合成权重, 分别见表1~表4, 总排序CR=0.037<0.1, 通过一致性检验。
从表1~表4可以看出, 8个主要影响指标由大到小排序为 :合作风险C8、收入风险C5、技术风险C6、经济环境风险C2、融资风险C4、决策风险C7、社会环境风险C3、政策风险C1。上述分析说明, 若要降低ESC项目风险,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激励和惩罚手段以促进参与各方的全力合作, 并可在担保和保险机制上进行创新, 以确保项目获得稳定的预期收入, 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环发[2011]36号) [EB/OL]. (2011-04-05) .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104/t20110414_209193.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号) [EB/OL]. (2011-10-20) .http://www.gov.cn/zwgk/2011-10/20/content_1974306.htm.
[3]王勇.基于合同环境服务的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创新研究[J].时代经贸, 2012, (4) .
【创新运作机制】推荐阅读:
论生态经济良性耦合与湖北农业运作机制创新08-27
运作机制10-17
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07-28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上应当注意的问题07-28
策划运作10-14
商业运作10-15
运作实践10-16
高效运作10-18
运作机理10-20
运作质量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