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性

2024-06-15

国家自主性(精选12篇)

国家自主性 篇1

自主创新是一个艰苦卓绝、艰难探索的过程,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创新也是如此。

汽车产业是国家重要支柱产业,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立自己的知名品牌,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汽车产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提法时间不短了,奇瑞、比亚迪等大批自主汽车企业也在努力开拓创新,但从全局看,中国车企自主创新效果甚微,整车设计和发动机、变速箱、车身、汽车电子等核心部件研发尚无明显突破。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为什么这么难呢?

创新不能凭空而来,需要有广泛而坚实的国民经济生产研发体系和政府相关政策作支撑。自1956年起,在前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汽车产业步履蹒跚,进步迟缓,与几乎同时起步的日本汽车工业相比,我们大大落后了。究其原因,我们落后就落后在自主创新不足。我们对汽车的产业属性和社会属性认识不足,仅仅停留在以能造汽车为满足。改革开放后社会需求旺盛,政府和企业强调的都是产量,重整车轻配件,重主机,轻配件,并未在自主创新上下真功夫。从汽车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员结构、资金使用分配比例均可说明此问题。没有投入,何来产出?

创新也需要社会氛围,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成功后,纽约万人空巷去迎接,美国政府立即从财政和政策上支持其投入生产,说明社会对创新者的认可程度。英国工业革命、美国上世纪初期崛起,其根本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对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实,可以认为,创新的国民经济生产研发体系和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建立。

为什么中国汽车工业缺乏创新的传统?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苦涩而又难以面对的现实,即中国的近现代国工业都是借助“洋人”之手建立,生产和技术主导权都掌握在洋人手里,自主创新自然无从谈起。

上世纪之初,“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造船、冶铁、机械加工等工业项目,但那都是在洋人的设计、指挥、管理下进行的,中国人只是充当了出资和苦力的角色。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前,中国国民经济曾经有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但那也只是在“洋人”的帮助下,建立几个工业项目,更谈不上体系建设。而夹缝中的民营经济,也仅仅只有技术含量极低的纺织、面粉、火柴、肥皂等轻工业项目,而且本小利薄,弱不禁风。解放之初,毛泽东曾感叹:我们除了能磨面粉,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火柴肥皂外,还能造什么呢?

解放后,也是在洋人(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基础工业体系,156个工业项目的建设,使得我们终于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工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经过艰苦努力,通过学习洋人的技术,我们制造出了解放牌、东风牌卡车、红旗牌轿车和北京吉普,但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些产品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技术水平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

改革开放几十年,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在中国都有合作伙伴,通过合资合作,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汽车产销量已经跃入世界第一,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仍然只是充当了代工者的角色,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如整车设计开发流程,车身、底盘开发技术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突破碰撞安全性、N V H(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据统计,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 B S、微电机、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中高端车所需的自动变速器78%为进口产品。汽车电控产品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垄断,其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汽车电控产品多由外方原配套厂商提供,2010年日本对华零部件出口,电控产品占出口零部件总份额的66%,这次日本地震造成中国很多车企产业供应链中断而停产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可以清楚地看出,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在汽车生产上,我们仅仅只是在数量和品种上有了提升,但在技术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创新上,我们并没有取得多少值得骄傲的成就。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仍然是洋人和洋品牌。

汽车产业是建立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各种现代基础工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汽车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辆汽车的身上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发展成就,汽车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就是建立在不断的发明和创新的基础上的。比如,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的诞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大规模生产,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电子技术的发明,使得汽车更为快捷安全、更为节能环保,更为智能化,更符合人性特点;材料科学的的发展,使得制造汽车的材料越来越轻,强度越来越高。眼下的新能源潮流,势必将汽车发展引领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些都生动地说明,创新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一辆汽车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如果将汽车形象地比喻为100这个整数,那么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是一个个单独的“1”,只有这些“1”的相加,才能有完整的“100”。而在中国的“100”中,有很多的“1”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基础材料工业为例。如钢材,一辆汽车所需钢材为其自身重量的80%,所用部位不同,对钢材的厚度、强度、材质的要求就不同。这就需要相应的生产、研发体系来满足汽车发展对材料不断更新的要求。

由于基础材料工业落后,虽然中国已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汽车、飞机、舰艇所需的特种钢材,相当部分自己不能生产,比如,冲压轿车车身所需的双面镀锌薄板,对钢板的延展性、屈服强度、镀锌层的厚度,钢板的幅宽、钢板在恶劣环境下的抗腐蚀能力等都有极高的技术要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钢铁工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落后,轧制不出如此高条件的薄板,结果不得不长期进口。以后武钢、宝钢下大力气花高价进口先进轧制设备,才算部分解决问题,但产品在各项技术指标上,与国外先进产品至今仍存在差距。由于钢材材质和加工手段的落后,一台同样马力的发动机,我们自制的重量超过发达国家产品,自重大导致发动机油耗增加,公斤输出马力比例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上装备的现代电子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如电子技术推进了防侧滑、防抱死、导航、高级音响、视频、空调、测速、燃料优化等等。发动机的创新带来了高压共轨、涡轮增压、顶置可变气门等。汽车电子技术更是中国汽车创新的短板。除了钢铁、电子技术外,石油、化工、精密加工、精密铸造等基础工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基础材料创新的差距。

基础理论创新的差距就更大了。基础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是解决“所以然”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发动机生产、研制瓶颈一直未能突破,飞机、舰艇、汽车一直患有“心脏病”,中国的特种材料研究总是卡壳,原因皆在于此。反观日本,现在在特殊材料的研究上已经达到材料寿命阶段,即这辆汽车上所用的各种材料均为20年左右寿命,寿命期内各种检测指标完全合格,但一到了设计寿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材料指标急速衰减,这辆汽车必须报废。这样就保证用户必须买新汽车。创新既节约了原材料,又保证了它的商业利益持续不断。

基础材料和基础理论以及与汽车设计、生产相关的所有创新研发分别涉及到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1”,每个“1”的研发、创新都需要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都需要专门的研发人员,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都需要千百次的试验,并不断发展。

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原创与传承。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循序渐进。比如,汽车刚发明时,仅仅是在车架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人们在感受快捷时,对发动机爆炸般的噪音难以容忍,于是又发明了消声排气管;车轮与车身是刚性连接,行驶时震动大,乘坐极为不舒服,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减震器和充气的橡胶轮胎;晚上行驶看不见,于是增添了车灯;发动机油耗高,于是发明了各种化油器和节油装置。发动机、底盘、传动、转向、车架、车身的配合如何做到最安全、最科学、效率最高,都是在一次次的观察、思考、总结、试验以及一次次失败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汽车。将一辆汽车分解开,拿起一个个形状各异,设计精巧复杂的零部件,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它怎么长得这个样?它为什么长成这个样?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这就是认识深化的结果。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断绝了对中方的所有技术援助,不得已,我们只能对人家的产品进行仿制。仿制就是依样画葫芦,你是圆的,我就画圆的,你是方的,我就画方的。你这儿有个洞,我就按照原尺寸在这儿打个洞。在测绘仿制某型飞机机身框架时,工程技术人员发现有一个洞是空着的,没有用处。没有用处,为什么要打这个洞呢?不明白这个洞是干什么的,但又不知道能不能省掉。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层层汇报,层层反映,一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来分析,他们根据自己的科学常识,有的认为是“配重”,即保证飞机平衡而减轻某一处的重量;有的认为是预留安装孔,讨论了很久没有定论。飞机是要上天的,安全为第一要素。仿制飞机时也一定要遵循这个要素。在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不允许做任何改动。于是决定,依照原样,也在这里打个孔。中方的图纸上,这里也有一个相同尺寸的孔。多少年来,这个孔一直延续下来。中苏关系解冻后,一次,苏方原飞机设计者来华访问,双方闲谈时,中方技术人员提起此事,这位设计者回答:“这个洞是个废洞,没有任何作用,是当时机械操作人员错误操作造成的。”

听了他的话,中方的人员顿时无语。这个故事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技术创新一定需要从头到尾的全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从中间接过人家的产品,不了解其所以然,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础。中国有一位知名汽车企业的负责人曾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轿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上放上两个沙发吗。”如果是酒后豪言当然无所谓,如果是内心的真实想法,那真是令人无言了。

现在媒体上不断地有汽车企业购买某国知名品牌为自己所用的“新闻”。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品质更高的产品。但从制造者而言,你能够购买知名品牌,但能够购买来人家的核心技术吗?能够购买来人家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的思维吗?能够知道这个品牌优势的“所以然”并加以改进吗?如果我们买一个品牌,人家再创造一个品牌,我们再买,人家再创造,我们能永远跟在后面买吗?这如同给人家奉献再创造的资金,这种引进又有何意义呢?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花巨资从国外买来磁带录音机技术,等到我们耗巨资建设生产企业,产品刚刚投放市场时,外方又推出新一代“V C D”光盘播放机。于是我们放弃磁带录音机转而进口“V C D”生产设备及技术,等到我们的“V C D”产品开始铺天盖地占领国内市场时,外方又推出改进的“D V D”。于是我们再跟进,引进“D V D”技术专利和设备,耗费巨资的“D V D”技术消化和生产布局完成后,市场上“D V D”取代“V C D”风靡一时。就在很多人对“D V D”的操作尚未完全掌握时,外方电子技术从模拟升级到数字技术,推出数字电子技术产品如“3G”手机、“3D”动画、“苹果a p a i d”等等新一代的电子技术产品又成为引领市场的先锋。我们怎么办?再买吗?轿车也是如此,由于缺乏原始创新又缺乏技术储备,我们始终无法掌握产品升级换代的核心技术,只能购买享用人家的产品,成为人家创新技术的资金提供者和产品销售市场。不断购买,不断落后,这种现状发人深思。正是在此意义上说,自主创新任重道远,需要从头做起,有的甚至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对引进技术一定要消化吃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除了基础产业创新、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外,自主创新还面临不少困难。

资金短缺是创新的一大拦路虎。任何一件产品从设计到试验到改进定型到批量生产,研发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一辆汽车有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核心部件,有近百个关键总成,有上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仅从模具而言,便需要极为高昂的资金投入。上海桑塔纳投产后,车门把手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从李鹏总理到普通用户均对此提出疑问。上汽下决心进行改进。改进成功后,上汽董事长陆吉安称,仅仅对门把手的模具以及相关模具的改进,便耗资一个多亿。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模具与黄金等重,模具开发离不开数控三坐标测量仪、数控三坐标高精度铣、镗等精密设备和仪器,这些都意味着天价的投资。要解决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等三大核心部件,仅靠各个企业自身投资远远不够。

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没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一切创新都是镜花水月,看一看我们的教育和人力资源体系,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多大的差距呢?

自主创新任重道远,需要从头做起,有的甚至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对引进技术一定要消化吃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创新需要能够容忍失败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在一切都以“G D P”作为考核硬指标的社会环境和用人体系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容忍花了钱而面对失败呢?

中国的“两弹一星”和军用航空工业都是在国外的严密封锁下发展起来的,航空和航天人在没有技术可买的情况下,坚持下大力气开展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几十年,硬是拿出了可以与美、俄相匹敌的高技术产品,如高速“银河计算机”、东风导弹、神舟飞船、歼十战机等,将日本、欧洲这样的技术强国抛在后面。今天,国家的尊严和安全就靠他们的产品来保卫。对照国防科研和航空航天人自主创新的精神,我们汽车人有何想法呢?

汽车产品关联度广,技术含量高,开发需要的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自主创新绝非易事,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时对自主创新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曾有过一个精辟的说明:打造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关键取决于中国汽车业在自主研发能力上的突破和创新。一个成熟的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一般要求企业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规模,1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投入,10亿美元的运转费用,同时还需要8000到1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约30个实验室,且平均两年能开发一款新车等。从投入产出来讲,一个新车型的开发,必须要求产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收回研发成本。

今天,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都有自己的研发队伍,都投入了相当数量的研发资金。但凭心而论,至今为止,我们这么多的研发中心又解决了几个“核心技术”难题,掌握了几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呢?

汽车是科技密集型产品,中国汽车产业要开展技术创新,面对基础理论和和基础材料产业落后,缺乏原创技术,缺少甚至没有技术储备的现实,这不是各个企业投入有限的资金各自为战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集中巨额资金和大批具有聪明才智的工程技术人员选定课题集中攻关。但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已不复存在,各家企业都是市场上的“自由人”,谁能将他们统一组织起来,团结一心共同攻关呢?只有国家。

为了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安全,使我们的庞大的汽车产业能够真正成为不依赖外人的支柱产业,面对自主创新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应当借鉴当年研发“两弹一星”的经验,发挥国家体制上的优势,充分依靠国家力量,由国家相关部委出面,组建国家控股企业参股的“研发中心”,集中产学研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集中财力、物力,重点解决车身、模具、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等汽车开发核心问题,实现国家主导,企业参与共同投资的创新研发体系,最终实现谁投资谁受益,谁参股谁受益。

自主创新需要有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科研创新机构体系,需要大量团结协作、不畏艰苦、富有创意的创新人才队伍;需要有异想天开的创新思维;需要巨额创新资金投入;需要默默无闻的研究;需要坚忍不拔经受得起失败打击的创新意志;需要国家的创新政策支持;需要建立完整的国民创新体系和社会舆论氛围,需要社会对创新的理解与宽容。急功近利,巧取豪夺,投机钻营,唯书唯上都是自主创新的天敌。

自主创新是人类进步的起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最高精神境界。

自主创新是一个艰苦卓绝、艰难探索的过程,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创新也是如此。

国家自主性 篇2

[摘要]自主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本文就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问题

自主创新是与模仿、引进相对应的概念,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进行的自主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纳创新三种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自主创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要素:创新资源(人、财、物等)、创新战略(思路、规划等)、创新体制机制(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政府等)、创新环境(社会、资本、法律、政策、文化等)。我国在创新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与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经过6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涵盖当今世界各个学科、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科研设施通过更新建设,有些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科技成果数量看,近年来增长较快,国际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与英、德、日等国并列第二方阵,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4位。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仍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6年,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其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分别占93%、91%、85%、69%、60%。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国外公司和机构却在中国申请了很多技术含量高、具有前瞻性的专利。

由此可见,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反差,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反差,表明我国丰富创新资源的能量尚未充分释放出来,创新的效率不高,突出反映创新体制和环境的诸多弊端。在体制机制和环境方面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甚至大于科技水平的差距,这是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所在。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考

当今世界,自主创新主导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必须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建议

1、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

级专家。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唯有做好做实这些创新性工作,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

2、加快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我国产业竞争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尽快推动自主创新从国家意志向企业意志转变,对于迅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我国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审视国家主导的自主创新 篇3

中国在微处理器的加工和设计上还远远落后于前沿技术,体现在中国缺乏基本的半导体专利。在独立乃至合作形成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前,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先进制造业谜团:为什么中国政府大力打造自主创新和生产能力,却仍在半导体设计和生产上收效甚微?

研究贸易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一种流行的解释,即国家主导产业是罪魁祸首。他们认为技术民族主义和幼稚产业保护主义使中国无法从贸易中获利并促进技术学习和生产率的提升。但这种解释无法令人信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强调了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缺陷,即没有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和产业结构与那些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发达国家有何不同。林毅夫认为,政府政策可以让企业在开放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前提是它能反映特定国家和产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

半导体产业是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优先目标,包括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半导体公司,将它们发展成为市场份额、制造和创新能力均全球领先的企业。半导体自主创新理念源于获取国外核心技术代价过于高昂或受到限制,因此中国需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研发。

许多官方自主创新政策学说仍密切结合中国需要发展国内尖端加工技术的理念,但这忽略了创新极其重要的需求面,且最重要的是,中国缺乏互补的“软”能力,如专利、许可和协调多层次国际创新网络的能力。

因此,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往往忽视了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半导体价值链可使他们获得国外技术和互补能力,而在国内得到这些成本太高,且耗费时间。事实上,中国的半导体公司竞争激烈,这压低了其利润空间,使其可用于研发和创新的资金减少。这些公司迫切希望从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中获益。

简言之,中国半导体产业两大创新战略并存,但交集甚少:一是政府强调自主创新;二是企业层面努力加强全球技术采购。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根本挑战在于,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方式。

毫无疑问,对于中国这样的先进制造业的后来者,加强国内创新能力是超越出口导向型“世界工厂”模式,完成可持续经济转型的关键。中国在激光、纳米技术、先进计算和新能源技术等行业一直在这样做。然而,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这个产业的自主创新需要与复杂的全球技术采购相结合。对中国来说,过分强调技术自主性的创新政策产生了意外的负面影响,现在是时候对此进行总结和改变了。

只要中国两大创新战略相互孤立,创新体系就将是零散的,这样的体系难以让中国应对深度融入全球半导体价值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进一步增强了根深蒂固的创新障碍,这些障碍反映了后发工业国的身份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

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核心部门一直存在创新空白,无论是在设备、核心部件、软件还是系统集成方面,都依赖美国技术。因此,只要美国企业在创新方面保持领先,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就将为它们开辟重要的新市场。如此一来,美国与中国不仅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合作成为可能,而且还能实现双赢。中国会得到更多其在某些情况下迫切需要的技术,而美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将获得新的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这样的合作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坚持权利和义务的互惠,如寻求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希望技术扩散之间的适当平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要建立这种互惠并不容易,但调整互惠规则是可能的,前提是美国和中国有共识,即双方尽管经济体制和创新体系不同,但彼此高度依存。

(译/罗媛)

迪特尔·恩斯特

国家自主性 篇4

《规划》指出, 要推进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创新能力, 电力建设重点包括特高压输电、高效清洁燃煤电站、核电站安全。其中, 在绿色发展方面, 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电网资源优化技术等开发与推广能力, 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在技术保障能力方面, 要重点围绕煤矿、电站、油气田生产安全和电网、油气管网运行安全等, 完善一批研发和工程化设施, 提升安全防控技术支撑能力。在技术支撑方面, 要集聚整合行业优势创新资源, 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和工艺创新能力建设,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保障国家煤炭基地、大型水 (核) 电站、智能电网等重大工程顺利建设。

【摘自《国家电网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篇5

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

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当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促进一区多园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规范和加强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中科园发„2017‟15号,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支持的项目应符合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发展定位和产业总体布局要求。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支持项目的金额,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关村管委会)财政资金预算情况,在最高限额内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章 支持方式和标准 第一节 绿色生态园区建设

第四条 支持对象

生态建设投资包括生态智慧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服务的投入金额累计总数。

绿色生态园区建设资金已支持过的生态建设项目不予重复支持。

第七条 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

(二)生态园区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及其专家评审意见或相关评审会议纪要等复印件;

(三)生态建设项目中应用生态智慧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服务的相关合同复印件;

(四)生态建设项目完工的文件材料及资金往来凭证复印件;

(五)相应园区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批复的申报单位需提供相关批复文件复印件、牌匾照片;

(六)对社会资本参与的生态建设项目,申报单位作为项目的出资方需提供相关文件材料,及项目各出资单位共同签署的同意申报的书面材料;

(七)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效益分析报告;

(八)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节 存量空间资源盘活改造

第八条 支持对象

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开展存量土地及空间资源盘活改造的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

米,给予项目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一次性100万元支持资金。

第十一条 申报材料

(一)闲置低效土地改造开发类项目 1.项目申报表;

2.申报主体营业执照复印件; 3.申报项目土地使用权证复印件; 4.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复印件; 5.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 6.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复印件; 7.改造面积不少于10亩的文件材料; 8.三组盘活改造前后对比照片; 9.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存量空间资源内部整理改造类项目 1.项目申报表;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申报单位为楼宇、厂房产权人的,提供楼宇、厂房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通过租赁方式获得楼宇、厂房使用权的,提供楼宇、厂房土地使用证及租赁合同等文件复印件;

4.改造面积不少于相应面积的文件材料;

5.区级以上部门对改造项目颁发的开展创新创业的授牌或相关批复文件复印件;无相关授牌或批复文件的改造项目需提供改造后入驻高新技术企业使用面积不少于60%的文件材料;

6.三组盘活改造前后对比照片; 7.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2.主导特色产业入驻企业楼宇面积占该园区已入驻企业楼宇面积比不低于60%。

(三)申请资金支持的特色服务平台为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建设运营公司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入驻单位联合建立的专业化、产业化平台或研发机构,提供技术研发和中试、检验测试、产业服务、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等服务,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申请资金支持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实际服务该园区内企业超过30家;

2.申请资金支持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每年实际服务企业超过50家且服务园区外企业占服务企业总数超过30%;同时,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依托该平台组织面向全市、京津冀的特色领域产业对接活动5次以上或组织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领域大赛、论坛等活动。

第十四条 支持金额

(一)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授牌、批复的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金支持。

(二)达到特色产业聚集度条件的特色园区或创新社区,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金支持。

(三)对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按不超过设备购置或租赁、研发、人员、材料等实际发生费用的50%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上述平台已获得各级财政资金全额支持的,原则上不再给予资金支持。

(四)对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按不超过设备购置或租赁、人

(三)提供服务于军民融合活动的设施设备。第十八条 支持金额

对符合条件的军民融合特色园,按不超过场地房租、设施设备购置、租赁、维护,人员等实际发生的费用的50%,给予园区建设或运营管理单位每年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

第十九条 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

(二)特色园军民融合企业、技术、产品等情况汇总表;

(三)开展军民融合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及相关照片等材料;

(四)发生实际费用的票据等;

(五)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五节 引进落地“高精尖”项目

第二十条 支持对象

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引进落地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精尖”产业项目的企业。

第二十一条 支持条件

(一)申报项目符合以下引进方式之一:

1.从京外地区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到分园投资建设的“高精尖”产业项目;

2.我市中心城区高科技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到郊区分园实施产业化的项目;

0

(二)项目应符合智慧中关村顶层设计要求及申报指南中的支持方向;

(三)已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和建设方案,且已通过专家评审;

(四)申报项目应为项目征集之日前2-3年内开展的项目,且已完成项目全部建设内容,投资资金合理并有相应支出凭证;

(五)申报的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注册用户不低于100个; 2.项目上线运营时间不低于3个月; 3.平台累计访问量不低于5000次。

(六)项目资源成果可与智慧中关村相关信息化平台实现共享、交换和整合。数据交换的流程和规则应遵循《智慧中关村融合数据中心数据交换规范》。

第二十六条 支持金额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自身建设费用20%的比例,给予项目投资主体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已获得过相关财政经费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再予以支持。

第二十七条 申报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项目建设单位的书面申请;

(三)项目建议书或建设方案,含技术方案、工程实施方案、进度计划安排、资金预算和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项目资金支出专项审计报告等;

造、租赁的住宅公寓或青年人才公寓,须已完成改造、集中连片、规模不少于30套。

3.申报单位须建立配租机制,且已依据机制保障示范区人才实际入住。

第三十条 支持金额

(一)对纳入市公租房体系并用于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项目贷款,给予贴息资金支持。原则上贴息支持比例不超过项目贷款利息的2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一个建设项目的贴息支持连续不超过3年。

(二)对纳入人才公共租赁住房体系的项目管理单位或产权单位,给予房租资金支持。原则上补贴比例不超过实际租金的40%,且实际租金不高于住房保障部门确定的租金水平,支持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三)对市公租房体系以外、已用于示范区人才住房保障的项目,经所在区政府或园区管理机构确认后,参照本条第二款给予房租资金支持。

第三十一条 申报材料

(一)人才公共租赁住房贷款贴息类项目 1.贷款贴息申请表; 2.项目立项批复;

3.(委托)贷款合同复印件。同一笔贷款连续申请贴息的,第二起可不再提供(委托)贷款合同复印件;

4.市级、区级政府或市区住保部门批复文件复印件; 5.区级、园区人才公租房管理办法复印件;

(二)项目符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方向和要求。

(三)申报主体牵头研究编制重点区域或重点专项规划,实施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产业化示范、重大国际活动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建设项目,建设重点交通、商务、居住、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项目,以及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项目。

第三十四条 支持金额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不超过非财政投入和政府采购部分已投资金额的30%给予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第三十五条 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

(二)项目申报主体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申请规划编制资金支持项目需提交编制完成的规划方案文本以及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的规划编制合同;

申请重点科技创新与产业建设资金支持的项目需提交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研发机构建设可研报告、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投资相关文件材料、项目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等;

申请重要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项目需提交项目立项批复、项目施工建设合同、项目竣工验收文件等材料复印件;

(四)项目投资额度文件材料;

(五)申报时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节 中心城区辐射带动郊区分园发展

第三十六条 支持对象

第三章 受理、审核和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同一建设内容的项目原则上只能选取中关村示范区专项资金其中一种支持方向,已获得中关村示范区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再重复支持。

第四十一条 支持资金申报流程。

(一)中关村管委会在中关村示范区网站发布申报通知;

(二)申报单位按照通知要求,提交相应的申报材料和文件,并提交申报资料真实性声明;

(三)分园管理机构对本分园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和现场调查,并出具推荐意见;

(四)中关村管委会根据申报项目情况,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核和费用审计、核验,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评审;

(五)中关村管委会对通过初审的材料进行复审并形成支持方案,报请主任专题会审议;

(六)经审议通过的拟支持名单在中关村示范区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

(七)对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中关村管委会与项目资金支持单位签署协议,并将支持资金拨付至支持单位。

第四十二条 获得项目资金支持的单位,须按照与中关村管委会签订专项资金支持协议的约定履行相应权利和义务。支持协议应当对支持资金使用要求、项目实施评价等事项做出约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6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之举

党中央、国务院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历来高度重视。最近,中央领导同志进一步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建议》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基础上作出的这一判断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跃上1000美元的台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我国的资源,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我们不能继续走那条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

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来看,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目前我国仍有70%的数控机床、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要依赖进口。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极大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将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如果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就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难以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

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我们只有在引进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三项能力应取得突破性进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牵涉面广,必须把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着力攻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在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中,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在信息、生物、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

二要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进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一方面,继续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加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国产化步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装备和技术支撑。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科技发展迅猛,交叉融合,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势头日益强劲,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做强、继续做大高技术产业。

一是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先导产业。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要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性核心产业,重点培育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高性能计算机等增长性战略产业。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形成增长极和产业链。

二是加速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要从倡导、激励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开展高技术产业化入手,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推进产业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要重点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生物、农业、资源、能源、环保等战略领域,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培育若干千亿元规模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群体,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局部优势和在部分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宽带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优化通信基础设施,构筑适应未来信息传输的通信网络。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的融合,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邮政、金融、物流、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建议》的要求,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搞好规划。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编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及能源等相关产业专项规划中,研究确定提高产业、行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

二是提升能力。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散裂中子源、新一代天文望远镜、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等若干重大科学工程,继续支持中科院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以现有9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加大对生物、水资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围绕节能与新能源、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大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在核电、先进船舶、高速轨道交通等方面组织实施十大重大装备研制,努力突破产业技术与装备的瓶颈制约。

三是创新机制。要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要研究制定鼓励科技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创业投资机制等相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政策和体制环境。

国家自主性 篇7

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促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苏南是江苏省发展的第一方阵,经济体量大,综合实力强,创新氛围浓,创新成果多,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不少深层次矛盾凸显,产业结构需要加快调整,发展动力机制需要加快转换,增强创新驱动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用好丰富的科教资源、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势和机遇[1]。为切实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文章就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出如下设想。

1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基础

江苏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2011年把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核心战略,并开始规划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新常态下破解苏南发展瓶颈、促进江苏转型升级、探索实现区域现代化的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过一年多的扎实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成效逐步显现。创新投入方面,2015年苏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新贡献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1%;产业创新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5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企业创新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7家、新三板挂牌公司349家,超过往年总和;知识产权方面,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载体建设方面,常熟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苏南10个国家高新区已有8家获科技部支持创建创新型园区或创新型特色园区。

2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苏南示范区建设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4个主要问题:

2.1 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创新优势

苏南地区科教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拥有高等院校107所、科研机构33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累计达554人。但这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成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创新资源“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资源整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创新资源在示范区集聚,技术、资本、市场在示范区交融,创业者在示范区左右逢源、一展所长。

2.2 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的障碍有待破除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横跨五市,涵盖九区多园,但尚未形成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迫切需要打破条块分割,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苏南地区创新政策一体化、技术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促进人才、知识、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高效组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环境。

2.3 制约创新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有待破解

苏南地区科技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例如现行的人才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效率不高等。迫切需要通过政策先行先试,改革人才管理制度,使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打造苏南“创业天堂”。需要强化“四个对接”,以贯彻实施最新修订的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契机,积极探索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技成果使用权和处置权等方面试点改革,使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2.4 产业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有待化解

苏南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产业基础雄厚。但是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尚未形成区域内产业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利用的格局,高端产业处于低端环节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产业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要按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落实“一中心、一基地”建设部署,坚持高端化、高质量、高附加值取向,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3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苏南全面进入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要紧紧围绕“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树立大科技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建设一流高新区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核心要把握“三高”一体化。

3.1 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园区

立足高,突出新,集中力量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着力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争创一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做强一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完善高新区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高新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3.2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2]。

3.3 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企业培育机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着重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促进充满活力和内生增长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大量涌现[3]。

3.4 建立健全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区域创新体系

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和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统筹创新空间布局,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统筹园区和县域协同互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五城九区多园”之间集成联动、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

4 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举措

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产业发展、科技人才支撑、科技金融融合、知识产权创造、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等多方面加大推进力度,重点是聚焦探索适合苏南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新政策、新模式和新机制,着力于“四个突破”。

4.1 在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上求突破

不断推动创新载体、创新要素等一体化发展。(1)创新载体一体化布局。以高新区为核心、中心城市为重点、沪宁线为主轴,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与空间结构布局,推动示范区由外延式开发向内涵式挖潜转变。加快苏南五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型园区,力争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南京高新区等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昆山高新区等建设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形成“五城九区多园”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2)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构建和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和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实验实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覆盖苏南的科技服务信息交互网络,促进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区域内自由流动。(3)苏南及全省创新一体化发展。探索高新区创新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以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为核心,鼓励和支持创新要素分阶段逐步向周边辐射,引导高新区与苏中、苏北地区加强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

4.2 在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上求突破

不断推进政策落实,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1)率先落实好中关村“6+4”政策,推动中央向全国推广的各项创新政策在示范区内尽快落地、发挥效应。(2)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管理、人才政策、科技金融等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3)加快区域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深入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常熟市县域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等工作,鼓励基层进行差别化探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

4.3 在产业特色发展整体联动上求突破

不断加强产业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和高端发展。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统筹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创新空间布局、区域产业发展等,建立有效推进机制,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形成正面叠加效应,构建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区域产业创新合作体系。另一方面,彰显特色、错位发展,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立足各地产业优势,突出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机制,构建涵盖产业价值链全过程的研发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等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产业向高端攀升。

4.4 在工作机制集成联动上求突破

不断强化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纵向结合的工作机制。(1)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成立苏南示范区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等有利条件,密切加强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系,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层面对示范区建设给予支持。(2)加强和省有关部门的横向协调工作,更好地发挥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完善部门之间协同推进机制,凝聚多部门力量,集成推进示范区建设。(3)加强与苏南“五市九区多园”的纵向结合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创造性,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参考文献

[1]霍小光,王骏勇.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EB/OL].(2014-12-14)[2016-05-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14/c_1113636703.htm.

[2]朱步楼.关于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8):1-5.

国家自主性 篇8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激发了创新动力

2010年底国务院批复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是指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指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建设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税收、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0月国务院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由原来的10个扩编为16个,中关村示范区面积从233平方公里调整为488平方公里,调整后,北京的16个区县都将各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约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示范区的相关政策支持。

高层推进机制在聚集科技资源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12月底中关村成立创新平台,19个国家部委及北京市相关部门参与平台工作,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的集中统筹工作机制和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使得国家支持政策与国家战略、区域特色结合紧密。

(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改革、股权激励等创新试点工作

制订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政策,将东湖高新区30年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家赋予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赋予法律保障,保护改革者和创新者;全面清理高新区产业政策,形成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知识产权、对外开放等六大类产业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制定实施“光谷创业十条”等系列政策,支持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推进,华中科技大学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等一大批单项价值过千万的科技成果得到产业化。股权激励方面,在2015年,推动10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为4家企业提供6336.4万元股权代持资金支持,示范区已有70多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科技管理改革方面,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在2015年,新增风险、股权投资类机构233家,总数达529家(资本总量达373亿元);新增1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总数达到75家);新增四板市场挂牌企业292家(总数达到615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750亿元。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在2015年成立政务服务局,负责全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管委会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优化政府服务环境。

(三)张江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与突破

2011年8月,浦东新区政府根据国务院和上海市对建设张江示范区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核心园区)的建设,在汲取北京中关村和武汉东湖创新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张江示范区的特点,制定了《关于推进张江核心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张江创新十条”)。“张江创新十条”是对上海市示范区政策的有效叠加和补充,也是张江核心园区政策创新的亮点和突破口。围绕“张江创新十条”,张江核心园区在股权激励机制、人才建设、科技金融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先行先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

二、大力聚集高端人才

(一)张江示范区推动“聚才计划”,建设人才高地

1. 实施“双1000”工程

2011年12月,张江示范式地启功了“张江聚才计划”,实施“双1000”工程,并通过“张江人才公寓”和“张江创业工坊”,为示范区内员工及创业人才提供月租1000元的人才公寓(每间30~35平方米)和月租1000元的创业工坊(每间50~75平方米),降低人才的生活成本和创业成本,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2. 以市场为导向公开评选人才

出台《张江核心园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奖励试行办法》,设立“张江创新人才奖励资金”(1500万元)。不但是园区企业直接参与的评选活动,而且在评选方式、评选标准和激励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不再仅仅以学历、论文、资历、海外经历等作为评选方式上的标准,强调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励办法,在购房、购车、医疗、子女入学、户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照顾政策。通过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骨干人才。

3. 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认同感

现行的户籍制度仍制约着人才“落户”问题。但张江示范区在“引才”方面有新的突破,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优先照顾子女入园、入学等。同时,为增强园区企业人才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民主评议园区优秀人才、企业,举办各种文化类、专业性活动等。

(二)东湖示范区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在激励政策上有新突破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试点方面,加快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力争在激励政策上有新突破。全方位拓宽引才渠道,组团到美国等地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开展“海外学人光谷行”等活动,建立完善了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东湖示范区加快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加速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人才特区”效能正在加速呈现。2015年,东湖示范区设立11亿元规模的光谷人才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才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启动“3551”青年创业大赛,面向全球招募“城市合伙人”。目前,示范区聚集了3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高端人才的“洼地”。

(三)中关村基本建成人才特区

中关村建立并完善人才机制和环境,其高端人才集聚5万名左右,同时也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三、大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东湖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2015年,东湖示范区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生物、光电、地质资源环境等8个工研院建设,逐步完善了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服务功能,正在显现培育新兴产业和孵化的作用。

东湖示范区获批以来,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36%以上增速,2015年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58万件,占武汉市的50%。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在光通信、生物质能源、3D打印、激光、数控、地球空间信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互联网内容识别和业务感知首个国际标准、国内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全球首个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数字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数字PET)、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国际领先的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装备等在东湖示范区诞生或研制成功。

(二)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中关村示范区条例》为示范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登记办法》推动工商管理改革试点;《中关村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商标工作实施意见》推动实施商标战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推动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试点。

为加快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孵化和成长的创业环境,中关村搭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立了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小微企业创业服务楼、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组成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为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活动,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数十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

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东湖示范区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

东湖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加强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基地等建设,持续开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武汉新芯3D NAND Flash芯片项目、武汉华星光电和武汉天马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三川德青环保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奇宏光电(武汉)凤凰山产业基地等5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加快推动信息安全、光电子信息、汽车电子、地球空间信息、激光等16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实施领先战略,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VR/AR、3D打印、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示范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激光、光纤光缆、光器件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二。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二)张江示范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张江示范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继续领先;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位于全国先进行列。张江示范区获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经济总量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张江示范区支持企业或相关单位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功能总部;支持以龙头企业和骨干创新型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符合张江示范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健全产业链的需要,为引进重要企业或机构实施开展配套服务;支持针对企业承担专项工程和重大平台建设任务的需求开展的特色服务;资助产学研部门共建产业创新研究机构、联合实施技术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等协同创新项目;资助新兴产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团体为产业建设提供专业服务。

五、积极采用“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扩大经济带动与辐射范围,高新区必然走上扩张发展的道路,而“一区多园”运行模式是最佳形式。

2012年底北京中关村创新示范区从“一区十园”调整到“一区十六园”,全市约70%的产业用地可享受中关村示范区的相关政策。在“一区多园”模式下,实行“双重领导、以区为主”的领导体制。

上海张江通过“聚焦张江”战略,形成了“一区多园”模式,2011年初扩至“一区十二园”。张江创造性地打造了“区镇联动”管理模式,实行“一个品牌、统一招商、联合开发,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

摘要:国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自获批以来,实施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聚集高端人才等措施,激发了创新动力,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这些做法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福.“一区多园”模式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J].科技法制与政策,2014,(01).

[2]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都做了哪些工作?[EB/OL].http://www.vccoo.com/v/a4b8af.

[3]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它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b90530102v7oy.html.

[4]http://www.zgc.gov.cn/.

国家自主性 篇9

科技部近日下发《关于发布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试点结果的通知》, 二重自主研制的核电大锻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 (先进制造类) , 并获颁“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证书”。

据悉, 二重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 突破了我国重大能源装备发展的瓶颈, 对摆脱大型铸锻件受制于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二重针对第三代核电铸锻件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实施了国家审批的“第三代核电锻件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 才使得二重能够在我国核电设备材料的制造中作出积极的贡献。仅2008年至今, 二重已经交付和正在生产的核电设备材料涵盖CPR1000所有锻件, 正在进行以主管道为代表的AP1000的材料研制和部分高温气冷堆材料研制, 共计30余种, 约300余件。

今年5月, 二重成功地锻造出我国第一支EPR10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半速转子, 实现了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转子自主化、国产化零的突破。二重核电大锻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 是国家对二重站在国家的高度, 为核电材料摆脱大型铸锻件受制于人, 突破我国重大能源装备发展瓶颈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国家自主性 篇10

一、自主招生考试录取政策现状及改革初衷

自2003年教育部选择了22所高校正式开展自主招生以来, 截至2014年, 已有90所高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自主招生的考试录取方式也几经变化, 执行过程中益处与弊端都不断展现出来。其优点在于不仅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 也利于弥补高考不足, 改革人才选拔模式, 提供多样化的选拔途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弊端也日趋明显。总结起来, 在本次新政策出来之前, 自主招生的问题焦点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考试规模及教育公平公正问题

教育部对高校自主招生规模依据文件规定应不超过高校当年总招生人数的5%。然而, 实际执行过程中, 尤其是自主招生最热的近几年,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通过不同形式的各种计划和政策, 采取迂回方式, 超过了该比例。[1]越好的高校, 自主招生加分录取的比例越高。据阳光高考网站提供的数据统计得知, 这个比例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 当年获得自主招生预录取加分资格人数, 清华大学有1405人, 北京大学有1650人, 而每年这两所学校录取的总人数平均约3300人/校, 即使除去高考后未能通过的学生, 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渠道进入这两所高校的学生, 也都接近总录取人数的30%规模。如果再加上两校每年平均500~600人/校的保送生人数, 以及每校100人左右的艺术和体育特长生, 实际真正纯高考渠道的招生计划只占总招生人数的50%都不到。并且, 现在的自主招生模式中, 笔试考试、面试的形式、内容等都让农村等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无法站在和发达地区学生相同的起跑线上, 形成事实上的教育与录取不公平现象。农村学生难以像城市学生那样获得自主招生的丰富资讯, 缺少参加自主招生的特长培训、参加各种竞赛的条件, 以及对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的经济投入等也是有较大阻碍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意见》提出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 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的招生政策有一定的倾斜, 已经在2014年自主招生政策中有所提前体现。各大高校推出的“自强计划” (清华大学等“华约”6校) 、“腾飞计划” (复旦大学) 、“师表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对农村户籍人数占自招总人数比例20%等都是有所侧重。而自主招生的规模人数也确实在逐年控制下调之中。

(二) 对生源选拔理念和定位的矛盾问题

自主招生政策设立之初的本意, 应该是希望根据高校的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需要, 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 打破单一的高考分数论, 给具有特殊学科专长和发展潜力的“专才”“偏才”“怪才”等学生以读好大学的机会, 并给予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渠道, 最终从招生源头实现创新人才的选拔。[2]然而,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近年来的自主招生定位却越来越跑偏了。形成了事实上的、把自主招生作为提前争取优秀生源的途径, 最终还是成为了以“高分生”“特优生”为结果的变相“小高考”。2012年之前, 自主招生考试的科目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五大学科, 其形式和内容都与高考无异。对此, 《意见》再次强调“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其实, 这个内容自2013年起已经开始推行, 大部分学校和联盟的考试科目缩减为两门,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 也给单科特长生有了更大的机会。

(三) 自主招生考试形式及考试联盟问题

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 考试形式就是指挥棒。高校将自主招生考试作为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 各校也不得不在这个平台下暗自角力竞争。[3]2011年可谓是自主招生的巅峰之年, 四大考试联盟应运而生, 把针对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的讨论推上了风口浪尖。联合考试的优势, 在于共享考试成绩, 减少学生的考试成本。联盟内部高校之间资源共享, 生源分层定位互补, 有助于增强与其他联盟学校的竞争力。考试统一命题也增加了权威性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 联合考试逐渐演变成联盟之间的抱团竞争, 争抢优质生源的途径。甚至通过与其他联盟安排在同一天考试的方式, 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利。再加上不同联盟的考试内容与风格的差别, 让想要报考跨联盟、多学校的学生负担进一步加重了。联合考试发展的变形, 让人们感叹其类似于“小高考”的强势定位, 不利于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获取录取优势。因此, 《意见》明确指出“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 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通过这些举措, 把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拉回到了选拔学科特长及创新人才的方向上来。

(四) 招生制度及腐败问题

经过11年的时间, 自主招生制度在给予高校较大的招生选拔权力的同时, 也提供了滋生腐败的土壤。2013年, 在自主招生中披露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主任腐败案件, 就是典型的代表。在缺少健全的招生制度、自主招生定位和理念又相对模糊的情况下, 势必会给少数人觊觎的机会。《意见》对此提出了要“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要求高校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 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 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同时, 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 建立招生问责制。这些都将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进行督导, 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 确保自主招生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

二、改革措施的可能性实施方式

通过对自主招生过往问题的回顾和《意见》中对应的新政策分析, 我们认为, 新一轮的自主招生考试及招生制度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有以下展现方式。

(一) 自主招生规模继续缩减, 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

随着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开的进一步推进, 自主招生的总体招生人数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的下降趋势。保送生的范围和人数也会进一步限制, 加上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取消, 高考招生计划指标人数将稳步增长。高校将通过对保送生、自主招生的政策、人数、要求和范围的提前公示, 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力度。

自主招生的人数减少, 并不意味着学生参与自主招生的机会下降。以前, 占据招生比例较多的自主招生,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是不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加分也可以录取的“特优生”。举例来说, 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北京实际录取的总人数均在360人/校左右。其中, 高考计划名额约200人/校, 剩余的100多人中包括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生和自主招生等。而当年清华大学给予北京学生自主招生加分资格人数186人, 北京大学207人。高考后需要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才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约40~50人, 其余大部分都是高考分数直接就过线的。由此可见, 如果能加大招生指标并合理公开、提前分配, 配合明确的自主招生定位、人数、要求和范围等措施, 才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招生的特色回归。通过增加常规高考招生计划人数, 让“特优生”返回到正常高考体系之中, 让自主招生真正体现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农村贫困地区优等学生的方向上来。这样对自主招生人数规模的缩减, 应该说定位更加精准清晰了, 这反而有利于这些特殊生源的自主招生和选拔。

(二) 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农村贫困的定位区分明确

通过前述的公开举措, 高校提前将所希望的学生定位公示, 明确自主招生向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农村贫困优秀学生倾斜, 是符合《意见》的改革方向的。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实现的是高校对之前的学科竞赛保送生范围缩小措施的承接。自2014年起, 五大学科竞赛考试的保送生资格范围从省级联赛一等奖缩小到国家级一等奖, 一下子把保送生资格从6000人缩小到了235人。这个巨大的落差, 让2014年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渠道加大了对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为代表的学科特长生源的吸纳比例。清华大学的拔尖计划、北京大学的生科院拔尖创新计划等多项具体计划都面向省队或省一等奖学生提供自主招生的渠道。可见, 未来学科竞赛的获奖仍然能够成为自主招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门槛的最重要筛选条件之一。

农村贫困学生的支持计划也会继续扩大规模。这将给特定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带来较多的升学机会。

(三) 考试形式、考试时间改革, 减轻学生负担

取消联盟考试, 自主招生考试时间统一在高考之后, 这两项具体要求, 将会对现有的自主招生考试形式带来重大变化。结合当前高考考试时间和录取安排, 我们可以预见, 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将紧跟高考进行。结合《意见》提出的逐步“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 很可能将考试安排在高考分数公布后进行, 即6月底7月初的时间段内。这样的时间安排的优势, 首先, 给学生以真正的二次机会, 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情况决定是否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其次, 不占用前期高考复习的时间, 高考已经结束, 学生能以更加轻松自如的心态应对自主招生考试。第三, 有利于高校通过提前划定自主招生对高考学生分数的具体要求, 减轻学生和高校双方的投入, 提高自主招生的实施效率。

取消联盟考试, 各校自主命题或设计考试形式, 也有利于高校针对各自的需求进行学生选拔。避免自主招生考试陷入“小高考”的怪圈之中, 有利于自主招生回归其本质的定位。

(四) 加强面试, 减少笔试, 增强录取的精准度

由于高考后到录取前的时间间隔较短, 在此期间安排的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环节不可能设计得太复杂, 主要估计还是以面试为主, 笔试为辅, 甚至可能取消笔试环节。用面试逐步替代笔试, 对提高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质量和精准度应该说利大于弊。只要通过合理的面试、考试机制设计, 如随机抽签分组等现在比较成熟的方法, 规避违规和腐败风险, 即可以发挥出面试的最大价值。

实际上在2014年, 部分高校已经在做类似的试点。清华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环节, 与以往相比就进行了大幅的调整, 通过“学科专业面试”环节的设计加入, 针对不同学科特长学生的创新潜质进行甄别遴选,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措施就是让大师们参与进来, 而不是靠一张卷子就把学生的创新性评判出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6个专业学科都是大师亲自面试, 如数学学科由菲尔茨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亲自对好苗子进行面试。清华大学各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 针对面试精心准备了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考核形式, 可以说是各显神通, 每个考场几乎各不一样, 力求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考生的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

这样的院系专家教授参与到自主招生的一线选拔中来, 代表的正是自主招生从选拔综合性的“特优生”, 向选拔真正的“特长生”转变。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后要更多地通过面试来考察和展现, 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扎实理解, 对学习和思考方法的真正掌握, 以及独特的学科思维特长, 这样学生在面试时才能应对自如。过去那种只针对应试能力的特长生培养体系将不再推崇。

三、对自主招生政策未来发展的认识

除了以上这些可能马上进行的具体改革措施, 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探讨为实现真正的高校自主招生, 一些内在的、本质的、可能的改革方向。

(一) 加大院系自主招生权力, 弱化学校统一招生

前面谈到的学科院系专家到一线面试的比例提升, 是自主招生专业化的前哨。未来高校的自主招生, 本质上将逐步进化为高校各专业院系的自主招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等有学科专业背景要求的“专才”“偏才”“怪才”的选拔录取。[4]现有的录取模式还是强调高校整体层面的录取, 这样势必会导向“掐尖”等竞争, 只有将招生录取与院系挂钩, 加大院系的自主招生权力, 将自主招生的计划指标提前细分到高校各专业院系中去, 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保障公平、公正、公开, 就可以最大化地调动院系的学科资源, 选拔真正对相应学科有兴趣的人才。

这个方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经有了一些例子。在2014年的自主招生中, 出现的改革试点学院名额, 就是逐步放开院系自主招生权力的实验。清华大学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科试验班等项目, 通过提前指定学生的报考院系和专业, 采取学院专业面试为主的形式, 很多都省略了笔试环节, 直接通过面试给予认定自主招生加分的资格。我们认为, 这种模式将可能进一步在高校自主招生的大部分院系中予以推广, 从而实现自主招生对学科特长学生的定点招生要求。

(二) 校长招生特权的责任化与清晰化

高校自主招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是高校校长的招生特权责任化与清晰化。提到校长特权, 似乎在当前的反腐环境下讳莫如深。在过去的自主招生体系中, 公开的校长特权, 只能在“中学校长推荐制”这个体制中看到。该体制给予了高中校长以推荐特权, 可以向高校提出优秀学生的提名参与自主招生录取。被提名的学生有的可以直接跳过笔试, 只需参加面试即可获得自主招生加分资格。[5]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却演变成高中校内考试、评分、推优简单化、制度化的过程。这种选法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校长推荐的本意, 即作为校长认可的有特殊才能、需要推荐给大学的学生, 而不一定是需要全校认可的优秀学生。

在未来的自主招生体系中, 将不仅继续保持和强调高中校长推荐的独立性, 还需要适当给予大学校长优秀学生招生特权的制度。《意见》提到“建立招生问责制, 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对录取结果负责”。在设置校长责任的同时, 也就可以给予相应的权力。当年, 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因为胡适的推荐, 录取了作文满分、数学0分的罗家伦。后来罗家伦31岁就当上清华大学校长, 同样点招录取了语文、英语极佳, 而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这段佳话, 就是校长招生录取特权的有力例证。

在公开透明的机制监督下, 给予大学校长保留适量的招生特权, 为天才学生留下了可能, 这是可以大胆迈出的一步。

(三) 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建立双向选择录取的开放机制

通过考试招生体制改革, 把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进行, 如果实施得力, 可能发展为彻底改变现有招生录取模式的重大机会。《意见》中对于录取模式提出的要求是:“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 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由此可以设想, 当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平行志愿、高考后自主招生考试三者有机结合时, 可能会真正迎来高校、学生双向选择的录取方式, 让学生的选择权增加, 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多张通知书模式。这无论对于优秀学生或特长学生, 都能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定位来挑选自己心仪的学校。高校也能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 选择自己想要的学生, 最终, 将真正实现招生录取的自由开放, 实现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特优生”“特强生”“特别生”各类学生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高校特殊招生:学生名单公示[EB/OL]. (2014-4-24) [2014-9-13].http://gaokao.chsi.com.cn/zsgs/mdgs.jsp.

[2]张继明.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走向研究[J].教育与考试, 2007 (5) :7-10.

[3]周继良.试论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学生选择与影响因素[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2) :51-55.

[4]林强.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研究述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10) :35-37.

国家自主性 篇11

1.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

2.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武广高铁的建成,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又一重大成就和自主创新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现,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正式步入高速铁路时代。

3.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指出: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必要性: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 重要性: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从社会的角度看)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 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应深化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我国的长远发展。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

2. 我们党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坚持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护知识产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工作方法。

(3) 实现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并从思想上、组织上确保贯彻之。

3. 政府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政府应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2) 政府应履行文化建设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3)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

三、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教育、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西化、分化的图谋。

(2)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 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四、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自主创新的哲学依据: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5) 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多种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 青年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2)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3)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创新训练】

一、 单选题

1.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既是长久的大计,也是当前的大事。为此,企业应该 ()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生产 ②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加强科技开发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④以盈利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出发点

A. ①④B. ②③

C. ①②④D. ①②③

2. 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只分得2%的利润;由外国演艺公司联系的中国节目出国演出,只拿到相当于票房几十分之一的演出费……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好为国外做代工、做贴牌,或者出口一些“零件”、“素材”,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为此,我国应该()

①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④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争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A. ①③B. ②③

C. ①②③D. ②③④

3. 要在当代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必须()

A.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 与世界各国开展综合国力的较量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D.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职能 ③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④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A. ①②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D. ②③④

5.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面对的阻力并非来自未知事物,而是已有的经验。所以,应该()

①跳出自我,解放思想 ②一分为二,统筹兼顾 ③发挥能动性,预见未来 ④把认识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6.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创新就必须()

①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②解放思想,认识、运用和创造规律 ③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 简析题

7. 日前,201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陆续闭幕。盘点各地“两会”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提及的内容。各地纷纷对2010年知识产权工作做出了部署,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步伐,积极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等。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怎样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 2009年12月26日8时55分,武广高铁客运新干线首列“和谐号”列车从新落成的武汉火车站启动前往广州,武广高铁通车仪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在短短4年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建设者们突破了一系列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他们通过超前预报、加强监控量测等多种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并针对复杂地段的施工方案、工艺等,组织各方专家数次现场探勘,确保施工质量。武广高铁采用本线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与跨线时速250公里列车共线运行方案,这一运输模式在国外还没有先例。

武广高铁的成功运营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4. A5. B 6. C

7. ① 完善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促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调动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 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局面。

8.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武广高铁的建设者组织各方专家数次现场探勘,全面掌握复杂地段的实际。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武广高铁的建设者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施工的质量。

国家自主性 篇12

西藏高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学习畏难情绪严重, 久而久之, 便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西藏高校学生缺少社会就业需要或出国进修等功利性或目的性的学习动机, 致使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课堂踊跃发言的学生少, 大部分学生存在惰性, 课堂讨论时学生中有部分人不思考不讨论。同时由于观念问题,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主动、积极、活跃地与同学和老师练习来进行英语学习。同时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 很多学生由于本身水平不高, 因此对英语就带有一定的抗拒性。换言之, 西藏高校学生不倾向采用积极产出的英语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心理较保守。但同时, 西藏高校学生又有自己的优势:一是藏族学生的母语——藏语, 与英语都是字母语言, 藏族学生初学英语时就有亲近感。二是藏语发音的舌型与口型较汉语多, 甚至多于英语的发音, 藏族学生在英语听说学习时, 舌头和嘴唇不会感到僵硬、别扭, 可将学习英语的读音把握得更准确。三是藏族学生从小除了说藏语外, 还要接触汉语, 他们同时接触两种语言, 两种语言思维能力的交叉, 锻炼了他们学习其他语言的思维方式, 所以他们学习语言的天赋从小就在培养。四是藏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 多数学生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 可塑性大。他们中间多才多艺者很多, 自主意识强, 喜欢表现自己, 追求个性张扬和自由, 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毫无保留地表现。

二 西藏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课中的“学生授课”模式

心理学强调, 一切富有成效的工作和学习, 需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而兴趣的构建以目标明确为基础。为帮助西藏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可通过改善英语学习环境, 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授课”模式就是很好的选择。

“学生授课”模式,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小组团队合作方式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 设计课堂教学, 最后团队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授课模式相比区别在于讲授主角不同, 传统授课以教师为主讲, 学生授课以学生为主讲。

在西藏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于文化入门”课程中教师安排每小组学生负责授课一学时。第一周, 教师就将每组的授课内容安排下去,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 以课程教材一个单元内容为出发点,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集思广益,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搜集相关内容, 制作课件, 设计教学环节。本课程每周课时数为2小时, 在多媒体课件的协助下, 每周一个学生小组授课50分钟, 讲解的方式、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 教师不做具体要求。教师补充讲授50分钟, 在教师正式讲授前对学生的授课进行总结、点评, 回答学生的问题, 解释学生没有讲到的重点, 并点评学生上课的情况。

三 西藏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课中“学生授课”模式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要对单元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整理、设计, 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记忆、背诵, 而是一种寻求意义的、主动的构建过程。迫使他们主动学习, 自主选择和组织讲解的内容, 并决定采用何种形式, 这样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不得不主动承担起责任, 而不是像往常一样等待教师来解决问题, 这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所要讲授的英美文化及时与他们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差异与共性, 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成就感和亲切感, 能使学生产生说的愿望和自信心, 从而敢于、乐于开口说英语。

学生授课后, 学风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思维不集中、旷课等现象基本消失了;许多学生在进行授课小结时, 都提到了备课的艰辛, 表示经过教学实践后更爱学习, 更了解教师, 更珍惜学习成果了。

当然, 学生自主授课也会面临许多问题:有的学生缺乏信心, 缺乏勇气走上讲台授课;有的学生怕自己授课抓不住重点, 浪费教学时间;有的学生怕查找资料、备课、上课会占用自己较多时间, 影响学习等。但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让学生有更多参与英语探究学习的机会。只有相信学生, 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创设自主的情境、及时发现他们创新的火花, 学生的潜能才能被开发出来, 从而学好英语甚至成为英语的终生学习者。

摘要:本文以西藏大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课为例, 简述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授课”教学模式, 鼓励西藏高校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西藏高校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学生授课,西藏高校,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程鑫颐.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11 (22)

[2]李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2 (4)

[3]张雪梅、冯辉.学生授课对学习自主性的促进作用——一个个案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3)

上一篇:指导看图作文下一篇:创新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