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意识

2024-05-30

自主性意识(精选12篇)

自主性意识 篇1

自主性指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 自我判断, 自我行动, 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大学生的自主性, 表现为他们在学习、工作、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 有明确的目标和自觉积极的态度, 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 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 勇于向他人质疑、请教, 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看做教育的对象, 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 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1 培养大学生自主性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社会要进步就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发展, 只有实现了人的自由发展, 人才会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自主性是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 有利于人全面发展, 是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 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越强, 他们参与自我发展, 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性就越大, 从而就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 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在自主性意识的作用下, 自觉地掌握生活技能, 接受社会规范, 确立自己的目标, 进而接受所需的知识经验, 以及在经济上、情感上对成人的依赖转变为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有较强的独立的人。可见, 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的强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决定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水平, 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 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2 当前在大学生自主性意识培养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 家庭教育方式的制约。

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极少有自我做主的机会, 时间一长, 孩子的自主性就会越来越差, 就会习惯于按父母的决策行事, 依赖性很大。所以一旦到了大学阶段, 需要进行自己做主和自我创造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 弄不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该追求什么。就没有了自己的选择, 没有了自主性, 更谈不上创造性。

第二,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致使许多大学生对形势认识不清, 看问题不全面, 甚至形成片面追求自身功利的观念, 使大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 对许多事情都消极被动, 不积极参与,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缺乏独立性。

第三, 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教育经验的积累, 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教育体系。从宏观到微观, 从外部到内部都有着一套严密的等级, 其模式虽在不断变迁, 却摆脱不了其基本格局。在这一严密的体系中, 学生只能遵照规定入学、升级, 只能按照规定的内容去学习, 不利于自主性意识的培养。

第四, 学校相对滞后的管理。

目前学生管理基本上实行强迫的纪律, 僵化的管理, 师生之间只在规定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一种刻板而正规的活动。在这种关系模式中, 无论如何强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都难以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 服从、被动、机械成了学生的天性, 使培养的人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对社会尽职尽责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3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大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意识, 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培养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 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当前在大学生自主性意识培养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自学能力差, 学习被动的具体情况,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教育学的观念、改革现有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改革陈旧的考试方法和选拔人才的方式, 打破原来培养人才的模式, 多运用讨论法, 学习上也可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重心。课堂教学实行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后,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疑问, 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 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自主性。

第二, 改变传统的管理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但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在许多方面, 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的实际, 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 当前的思想教育方式和内容也要向靠近现实、贴近生活的方向转变, 应该抓住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的特点, 在现实的层面展开引导教育。另外, 大学生已具有了独立的要求和思想意识, 行政命令方式或一包到底的做法不仅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主性意识的培养。所以,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应该是大胆放手、宏观指导、启发自律, 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和必要的方面给以原则性指导, 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主性意识。

第三, 加强自主性意识培养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多方面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社会是人生的一个大舞台, 只有投身于社会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多姿多彩, 才能获得人生的价值, 因此实践是进行自主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 对社会接触少, 他们看问题较片面, 处理问题往往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接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使他们在实践中确定目标, 明确方向, 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坐标, 与此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质, 提高他们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性意识。

综上所述, 只有转变思想、改革传统教育与管理模式, 通过搭建有效载体, 真正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意识的机制, 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自主性意识,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德燊.主体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6) .

[2]樊慕曾.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谈自主性学习要则[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95 (5) .

[3]吴定初, 唐安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的主体性提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4]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 2003 (4) .

自主性意识 篇2

新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好角色的转换。从单一的“传道者”角色解脱出来,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消除教师课堂中的“语霸权”,努力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学,就在于弄清什么时间应该闭上自己的嘴——绝大部分的时间。”他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上要适时学会运用这种“闭嘴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要把问得权利交给学生。记得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有何区别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询问班上有没有知道这个问题答案的学生,果然,有位学生站起来,把他课外所看资料上的内容讲解了一通,而且回答得很到位,我表扬了他并且鼓励了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此以后,这个班级的学生对生物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自己探究科学的能力。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在思维过程或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情况,此时,教师不要忙于帮助学生纠错。我们常说,教师在教学上要时常学会反思,其实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创设学生勇敢摒弃错误的言论走出误区的机会,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减少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学会了走在学生的后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行讨论、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讲授、指导,再通过当堂训练,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对所学知识了解多少,想通过什么方式去学习等等。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凡事多一些开放创新,少一些自我满足;多一些实践反思,少一些抽象教条;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墨守成规。

2、教师要着力创设“以人为本”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而又合适自己的方式学习,改变“发言先举手”等许多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习惯,真正做到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可以自愿到台前演示,还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等等,真正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给予学生自由,放松学生的身心。

在七年级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学习兴趣很浓厚,积极性也很高,有些学生还没等我把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介绍好,就开始动手观察起来。当时提供的实验材料是洋葱表皮装片,一些学生却很好奇地把头发、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要看看这些材料的结构。看到这些,我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但他们因没有出现期望的结果而提问的时候,我先肯定了他们的探究意识,然后把他们的疑问在全班范围内提出后,学生们主动积极发言,大胆推断,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本人在讲授《鸟类》一课时,讲授完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征后,有两位学生突然提出要表演一个小品,我爽快地答应了。随后,两位学生结合鸟类的特征,即兴自创了一段精彩的表演,把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征给予充分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活泼的小品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在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真正做到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可能会对这种教学形式有所厌倦,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舞台。比如,通过讲演、辩论、调查、游戏等多种形式。在讲解“细菌”这一内容时,在课堂上加入有关日本细菌部队的内容,学生针对此事件发表个人的想法,各抒己见,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自身的情操;学习“哺乳动物”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并以汇报的形式,介绍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时,以“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的游戏活动为起点,既体现趣味性,更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的道理。

培养自主学习物理意识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意识,能力,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变得十分重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能力培养体会。

一、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我在讲解《自由落体》这一节时,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把学生全部带到实验室里去,然后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而我在旁边只作引导,经检验此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成为“家”的。其实“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发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堂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播放月亮绕地球慢慢旋转的动画时,提出“月亮为什么总在天上,不飞走呢?”“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叫万有引力的手把它拉着。”“那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面灌输,学生被动学习,这样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容易出现雷同,缺少个性,因而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特别是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探究精神,他们便有了学习的钥匙,思维就长了翅膀,自主学习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过程,有时候我会故意将某一个知识点讲错,然后假装不知道,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有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借这个机会对他提出口头表扬,鼓励大家在科学上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

四、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体性,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比如上习题课时,我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解,这些到台上来的学生每人必须有一份亲自备好的教案,学生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力争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在一个积极主动状态。

散文自主性阅读的三种意识 篇4

一、文本意识, 即读出作者

每篇散文, 都是作者某件经历的再现, 某种经验的倾诉, 某种感悟的凝聚, 某种感情的喷发;读者在品读散文时, 其实是透过文字直抵作者的灵魂深处。所以, 读散文, 必先心中有作者, 必先读出作者。而这, 又可由浅入深, 由整体到局部, 由泛读到精读从三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

1. 泛读全文, 整体感知。

散文, 或记人、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 以此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评判, 对社会现象的褒贬, 对人生的思考, 对内心世界的剖白。前者是表, 后者是里;前者是材料, 后者是中心;前者直露, 后者隐蕴。所以, 第一遍的泛读, 要求能在提炼有效信息、把握关键词句、理解题目深意的基础上, 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完成整体感知。

2. 精读妙处, 体会妙点。

散文的妙点, 即作者为了更强烈地传情达意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在精读中, 要体会作者如何用某物或某事或某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使文章显得宕荡起伏而又脉络清晰的;如何采用以小见大法, 以平凡的现象点示不平凡的本质, 以细小局部显示宏大整体, 以生活琐事来表达深刻哲理的;如何使用对比或烘托的手法, 使描叙对象奇峰突兀般跃然纸上的;如何埋伏笔, 前后照应, 使情节丝丝入扣, 浑然一体的;如何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的;如何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 使情感一波三折的……

3. 品读美文, 欣赏美点。

这其实指散文的语言品味。可品读奇字, 即准确而有表现力的词, 尤其是动词和活用的量词, 欣赏其如何一字妙用, 意境全出的;可品读雅语, 欣赏优美而有描写性的书面语;可品读佳句, 欣赏其妙趣横生、意味深远;可品读修辞手法, 欣赏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是如何帮助作者具体生动地状物、写景、抒情的;可品读细腻的、精彩的、多角度的描写 (细节描写) , 欣赏作者是如何以明察秋毫的眼光, 生花的妙笔再现人物、剖示人物、描绘场景的;品读个性化的语言, 欣赏其或夸张幽默、或激情澎湃、或含蓄委婉、或深沉凝重、或细腻精致、或精警隽永的语言特点;品读意境, 欣赏其或壮美、或柔美、或凄美、或开阔、或深沉、或悲壮、或凄婉、或苍凉、或明快的艺术境界。

二、主体意识, 即读出自己

所谓读出自己, 首先就是从文章中, 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场景, 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个情景或人物形象, 读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某种感受和感悟, 这其实就是和作者产生共鸣。在阅读文章时做到“文中有我”, 尤其在读文质皆美的散文时, 不能置身“事”外, 仅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欣赏者, 还要深入到文章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中, 乐作者所乐, 痛者作所痛, 悟作者所悟, 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 怎样才能“读出自己”呢?

在读散文时, 展开“联想”的翅膀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联想, 是指由某人或某事、某景或某情而想起相关的人、事、景、物。作者描叙的人, 来源于生活, 你在生活中, 可曾接触过这样的人, 可曾注意过他的一言一行, 一笑一颦?作者描叙的事, 是他亲身经历过并记忆犹新的, 它又勾起了你哪些似曾相识的往事记忆, 是否让你心驰神往, 或深有同感?作者对人生的探索, 对情感的体验, 对社会的思考, 是否让你在迷惘徘徊中, 在“山重水复”中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读出自己”, 就是用作者的眼光去观察, 用作者的心灵去关注自己的生活, 感悟自己的生命, 以此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三、问题意识, 即读出问题

从文章中读出问题, 即质疑, 这是高层次的、创造性的阅读, 这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是由被动阅读变主动阅读的舵手。读出问题, 既可以是从文本中发现疑惑、提出疑问、经阅读思索解决疑问的过程, 也可以是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大胆地提出不同意见乃至反对意见的创举。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事件的发展有自己的理解和假设,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即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怀疑精神、探索精神的培养。

1. 寻找关键词句发问。关键词是指散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准确传神的写景、抒情的词语;关键句是指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 或推动情节及内容结构照应, 或含义隽永深邃、蕴涵哲理的句子, 或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找到了关键词句后, 就可从这些角度质疑:这些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能否用其他的词句或句式代替?这种词句与文中哪些词句照应?它们对人物的表现, 中心的传达有何作用?

2. 从散文的文体特点、结构、表现手法角度发问。

3. 从比较中发问。既可将一文的前后进行比较, 也可将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 进行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地分析, 挖出深刻的可疑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 大大地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思路和情感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树立自主意识,开展综合活动课 篇5

树立自主意识,开展综合活动课

光荣

我校在90年代初提出并实施了“活动-发展”教学新格局这个模式,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学习过程中介,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我们又将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研究引入课程领域,探索活动课实践的新模式。

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自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能够通过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学习活动,力求在学校和教师的上导作用之下,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社会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的主动关心和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各种交往的主动关心和作用根据我们研究,这种学习活动按学生自主性的不同表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它本质上是学科活动,服从于学科、课程的目标。我们强调提高学生在这类活动中的自主性,反对在传授知识技能时搞机械灌输,要求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提倡将一些理科的演示实验扩充为学生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师在设计教案中作了很多探索。如语文课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自主表演,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代替原先由教师直接分析人物心理的做法。

第二类活动基本上越出了原先学科课堂教学的时空,其主要形式是专题活动课。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联系,但社会生活内容已被引进。因此它既是学科课程的适当延伸、扩展,又体现活动课程的目标。我们要求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能基本达到自主,即学生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获取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并且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要因自主性的扩大而有较大提高。例如河虾标本制作这项活动,学生不仅要具备生物课关于标本制作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去了解河虾生长条件等水产养殖的有关知识,同时通过独立观察与亲自动手,学习解剖、防腐、固定等标本制作技能。

第三类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获得最大的自由度。这类活动打破学科、班级的界限,强调学习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强调活动向课外、校外展开,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特长都能得到比较充分与和谐的发展兴趣小组是这类活动常见的组织形式,学生按照个人意愿自由结合,聘请教师当指导,自己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近年来英语口语小组在我校最显活跃,因为学生能与在校任教的外籍教师直接会话。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是这类活动的常设内容,学生在为老弱病残者上门打扫、购粮买菜中学习如何料理家务,在为他们读报讲故事、表演文艺节 目时锻炼口头表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服务活动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会关心别人。

上述3类自主学习活动尽管内容、形式、范围等各有区别,但都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们之间既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又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形成“活动-发展”教学新格局。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现正成为我校创造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抓手并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的自主意识普遍增强,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外和社会活动中,自主自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几年,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出现积极变化,拾金不昧蔚然成风,更有一 名学生拾到几十万元巨额支票交公,因而被授予市精神文明建设百件好事奖。

二、开展综合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70年代以来,国际上十分推崇“综合学习”这一新模式,它就是将学科学习及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综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课堂学习与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相联系,通过这种学习,促进学生的自然认识和社会认识的统一,并进而达到认识和行动的统一,综合提高学生作为公民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综合学习”的提倡,扩大和丰富了活动课的内容,使之不再限于经验学习的范围。这种理论对于我校开展第三类自主活动实践无疑值得借鉴。我们运用课程理论着重审视了第三类自主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综合活动课的探索。

去年上半年以来,我校以“寻根认祖”“现代农村的交通”“义务献血,人人有责”等为课题,设计了若干个综合活动课方案并予以实施,又对话动课的编制原则和活动模式开展思考。

首先,课程目标应融于活动之中,通过内容的综合性与时空的广域性予以落实。“寻根认祖”是一次对青浦境内具有六千年悠久历史的崧泽文化遗址的寻访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认识上海先民的生活状况与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生产状况,这里涉及历史、地理、社会等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蕴含着这次活动的一个宗旨,让学生接受一次文化熏陶,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为增强学生对“寻访”的体验,活动过程安排了一项8公里行军的内容,并且强调学生要克服困难,互相帮助,保证各班无一人掉队。把体育课从校园里的队列操练引向军训式的实地步行拉练,扩充体育活动的时空,这又蕴含了这次活动的又一个宗旨,让学生通过行军锻炼体魄,增强纪律性与学习团队精神。整个活动由参观出土文物展览,听介绍遗址发现、发掘过程的专题讲座,寻访遗址现场等形式组成,其中又包括班组讨论、交流学习收获等活动,一共持续两周时间。显然,这类活动课的学习目标已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常常是德、智、体多方面的要求,并且这些要求又需要通过综合性的内容和相应的时间与场合才能落实。

其次,课程编制应因地制宜和灵活多样,通过课题的地方化和形式的多样化予以实施。“现代农村的交通”是个辐射面很广的学习课题,交通有水、陆、空多种形式,但就农村而言,常见的还是公路交通。318国道横贯我县全境,我们就根据这个地方特点编制活动方案,从交通与经济建设关系、汽车行驶与交通秩序、交通法规与我、交通污染与人类生存环境等层面多方位地展开学习活动,又使各项活动围绕着对建立“人和交通”良性生态这个目标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小打好现代观念和科学意识的基矗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农村交通情况的考察,了解青浦经济发展形势和体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振兴家乡、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对于这类大型的活动课题,我们采用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有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小组沿国道采访两旁的工厂企业;有的学生在校内检查师生自觉执行交通法规的情况,将校园内停放的近千辆自行车逐一验看,对其中不合规范的一百多辆车的车主发出公告并督促修理;有的学生到交通繁忙地段进行现场考察,亲身体验汽车废气与噪声的污染,感悟交通民警的敬业精神。最后,全体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一个体息日时间到青浦镇主要交通道口统计汽车流量、观察违章行驶情况和宣传交通法规。活动形式多样化带来了丰富多采的学习结果,面向社会的学习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唤起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再次,课程评价应注意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结合,尤其应突出过程评价。

学科课程评价基本上仍是以学得知识的结果作为依据,活动课的评价不能照搬,它不只是对活动的成果进行考察,更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态度、情感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义务献血,人人有责”这项活动无法对有形的活动成果----献血作出评价,因为学生尚不到法定献血年龄。但是我们可以考察每个学生是如何获得并以怎样的态度获取关于血液、献血与人的生理健康、公民献血意识等知识的,以及他们通过了解献血意义,社会供血状况、无偿献血模范人物的动人事迹,对公民的责任、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否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是否促进了态度、情感向行为习惯的转化。当然,这种学习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引领自主质疑 培养探究意识 篇6

[关 键 词]自主质疑;探究意识;学习能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点是“问题意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是基于“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能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一、揭题质疑,虚实相生

我们平时上新课,不管学生有否预习,常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已知答案,提问是为了满足老师的要求,这样的问题很可能是“伪问题”。怎样让质疑真实而有效呢?我是这样做的:学生读完课题,要求他们在心里发问,并不急于请学生质疑,而是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认真读文,寻求答案后,再提出无法自行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梳理。这样,在审题、学文与质疑之间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此处留白既能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同时,这又是一个“存疑”、“筛疑”的过程,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自行解决了一些疑问,留下的是急于解答而又难以解答的“真正问题”。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期望达到的功效。

二、初读质疑,收放有度

为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总是给他们提供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从字词句到标点,从文章内容到文章结构特色,有感批注,有疑标记。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地、充分地质疑,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哪儿有疑问就在哪儿做上记号。如果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因对词语不理解、情节没有完全把握和缺乏一些背景知识而造成的浅显问题。只有少数学生提出了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细读课文,自行解决部分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梳理自学中的疑问,探讨有价值的问题,以确定课堂教学重点,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能引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突发质疑,随文应变

我们的课堂着眼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一堂阅读课,而是要利用文本举一反三,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控,没有价值的问题可一笔带过或明确否定,对有价值的但学生出现认识性错误时,就不能消极回避或武断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记得我上《挂两支笔的孩子》一文接近尾声时,一个学生提出:“小亮明明知道自己学习基础差,连信也不会写,可是只对奶奶说写不好,而不说不会写,是个不诚实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喜欢他呢?”学生的认知与文本的人文内涵无疑是不一致的,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亮,体会热心助人的重要,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小亮学习基础差与做好事之间并不矛盾的关系,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能力与守信”方面的辩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潜心读书、热烈辩论,逐渐明白:“乐于助人是好事,但要更好的帮助人,光有热心是不够的,除了有实力,还要有处理事情的能力。答应了别人的事,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得出色。”

阅读教学不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悖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引领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研读文本的相关语段。珍视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巧妙引导,

课堂就能焕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学中质疑,巧妙生成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会产生一些疑惑:词句不甚理解,前后内容不甚明了,文章中心把握不定……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特别是学生问题表述不清时,教师更应适时地帮助他们提升与提炼出真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上《穷人》一课时,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内容后,我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一个学生问:“课文很多地方都写到了‘寒风呼啸、又黑又冷’这种恐怖的环境,作为穷人的桑娜一家应该很惨的,可我不觉得她家很惨啊,这是为什么?”听了他的问题,我很快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意思了,于是我追问:“那你说说桑娜一家是怎样的?”“是温馨的。”“你是想问?”“为什么写这些恐怖的环境?”“你是想问桑娜家是那么温馨,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恶劣的环境呢?”听了我的问题,那个学生马上点头表示赞许。于是,我引领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深入文本,读懂了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这个引导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提炼问题的过程,是思维逐渐成熟的过程。

五、课后质疑,深度探究

课后质疑指的是学生深入学习文本之后,再结合自身的体悟与生活经验对文本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

自主性意识 篇7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构建魅力课堂

初中数学教材特别是新教材, 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 它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让学生发现, 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 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把数学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的一种范例.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情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文本的、静态的、僵化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展示数学的精彩与魅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问题意识

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 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 积极思维,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难度的, 它需要教师对学生从产生问题意识, 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问题中找出差异性, 从非相关问题中找出相关性.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缓解学习的压力

“课内情绪化”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调节.首先, 教师要放松课堂, 丢弃“严肃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充分讨论, 提出不同意见, 特别对一些独特的看法、思维方式、解题方法, 要不惜牺牲上课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个别学生的“不正规性”问题, 要善意指责, 不呵斥, 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其次, 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有探讨和解决的可能, 不过分拔高课标的要求, 这是学生思维得到展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 知识的检测题目难易要适当, 针对本班学生命题, 不照抄照搬资料, 尽可能让90%的同学能及格, 让大部分同学能感受到学习是成功的, 从而具有积极、饱满的学习热情.

四、变换教学组织形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过去的应试教育, 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把课堂发言、交流的机会都给了那些能与教师呼应的少数优等生, 而大多数学生沦为“听众”, 思维处于消极、停滞状态.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之间多交流,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用同龄人所能理解的思路相互交流, 更容易产生同学间的相互启迪, 相互协作.

五、变换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活动, 因为读书、计算、操作、判断、推理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 必须密切配合, 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因此, 在教学中要尽量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学会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学习方法, 才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学习任务, 才能培养自主求知、主动探究的精神, 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积极评价, 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 应让学生对学习上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 教师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 由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 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 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 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地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 评价时, 应多肯定、多鼓励.这样, 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 就能成功地接纳新知识, 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 起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作用.

扬弃传统模式, 激发自主意识 篇8

一、教学要吸引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就是教师照搬课本知识教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 容易束缚他们的思维, 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 边做动作边讲解, 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领悟体育动作的要领, 但是学生一味地进行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还需要让学生在模仿中进行创造, 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意识。例如, 在一次体育课上学习“立定跳远”时, 教师让学生模仿蛤蟆, 并且在模仿中告诉学生关于蛤蟆的跳跃动作:蛤蟆蹦蹦跳, 两条手臂往上举起, 大腿向上抬, 两条腿使劲向上跳跃, 然后慢慢地落地。这样的模仿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立定跳远动作的基本内容, 还能借助这些形象生动的动物模仿, 让学生对体育课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如, 在教学“前滚翻”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猜谜形式来了解动作要领, 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动脑的能力, 也调动了自主学习意识和热情。因此, 成功的体育教学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要内容和游戏相结合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不喜欢被约束, 所以照搬课本这种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但是若将这些枯燥的文字教学变成游戏,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让学生掌握知识, 这无疑是很有效果的。例如, 在练习“100米短跑”时, 教师让学生做了“传球”的游戏。以四人为一组, 总共分六组, 进行400米接球比赛, 每个组的第一人站在起跑线上, 听哨音开始跑, 在遇到第二个人时进行传球, 一直传到第四个人回到终点为止, 看哪个组用时较短。这样的游戏教学, 不仅让学生的100米教学得到了实现, 还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提高了他们的集体自豪感, 同时这对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因此, 在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 要多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比赛、游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丰富化, 才能真正地做到现代化教学。

三、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纪律

一个好的课堂一定要有好的纪律作为保证。无论是进行室内授课还是室外教学, 亦或是做游戏等, 都要有良好的纪律,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进度按照教师的备课进行下去。要保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 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自觉性, 当然班长、组长等人的管理也很重要。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古人留下来的谚语, 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 纪律都是很关键的因素。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例如, 在教师教学第八套广播体操时, 就要要求体委整理队形, 这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听从指挥, 快速找准自己的位置。接下来, 教师从第一套动作开始讲解, 并亲身示范, 学生就要做到认真听讲, 仔细看每一个动作并熟记, 每教完一部分就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对做错动作的学生进行纠正。在广播操的学习中, 纪律显得非常重要。按照教师的要求, 学生能够高效地听指挥完成动作, 这样不仅能加快教学进度, 而且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会较好。所以, 纪律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教学要做到善始善终

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开始, 更要注重结尾。一个好的结尾能让一节课变得更有意义,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课堂结尾时, 应该对本节课做出点评, 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提出指导和表扬, 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学生身心的压力。教师通过对学生动作的纠正和点评, 提高了学生体育动作的准确性, 并为下次教学的内容奠定基础。课堂结尾的五六分钟, 教师应该多一些表扬, 少一些批评, 多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表示鼓励。这样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有帮助。此外,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对个别学生动作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的领悟情况进行检查来掌握整体的把握程度。例如, 在教学广播体操快结束时, 教师进行总结, 并让课上动作比较优美、协调性好的学生上前进行演示, 让学生通过欣赏别人的动作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便课后练习和改正。对于示范的学生来说, 这种在集体面前得到别人羡慕的满足感会激发该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动作欠缺的学生也是一种鼓励。所以, 教学要做到善始善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自主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呢?

一.创设学习空间, 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注入式, 教师讲得精疲力竭, 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 这种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课堂上少讲少说, 变“讲堂”为“学堂”, 把时间尽可能地交给学生支配, 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 培养自主意识。可以设想, 一篇课文, 教师不要多讲, 而把两节课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 叫他们按照教材上的提示和要求, 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 再借助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来理解分析课文。这种方法比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要好。这样做,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 从容地对课文中那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反复揣摩、仔细玩味, 领略语言的魅力, 体会文章在遣词造句、结构安排、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精妙之处。这不仅是准确地把握课文思想内容、透彻地领会作者写作文法的需要, 而且对于他们语感的培养、各种阅读方法的掌握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都具有直接、积极的作用。并且, 让学生自己阅读, 他们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了, 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二.激发学生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学习中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使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快的心理支配下, 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老师“要我学”的强制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性, 要做到这一点, 并非易事。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其次, 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有丰富的知识, 才能在教学需要时, 适时地把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教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 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友好关系, 从情感上、人格上征服学生, 让学生从心理上乐意接受知识并迸发出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自学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 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如何感知教材。如果学生对教材生疏, 教师再好的启发也是徒劳的。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理解教材,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自学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 培养能力的过程, 必须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当学生对同类教材有了较多接触之后, 就拿以前学过的课文和新课文比较, 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巩固旧知识, 理解掌握新知识。通过前面几步的学习, 学生对文章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 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而, 教师可适当引导, 让学生自己综合全文, 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归纳出重点、难点、中心、写作特色等, 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或整理在听课笔记上, 使他们对文章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印象。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不断提高, 能从“学会”的“窠臼”中跳出, 成为“会学”的主人。

四.营造民主氛围, 变“单向思维”为“发散思维”

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具有立体式、发散性思维的学生, 这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传统教育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 所有的问题要求用相同的答案、统一的标准来回答, 这无疑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呆板、单一。要扭转这一状况,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是营造学习的民主氛围, 搭建讨论与交流的平台, 激活思维细胞, 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从不同角度迸发出来, 也就是变“单向思维”为“发散思维”。

强化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学习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自主学习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引导下,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 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使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那么,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呢?

1. 营造民主氛围, 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师生之间应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 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时, 学生才会发展自尊、自重, 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应充分扮演好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等角色, 在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补充, 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要求,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2. 改变学习方式, 引导自主学习体验

2.1 先学后教, 尝试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 改变以往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 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例: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节内容, 我出示探索性学习例题:蔬菜专业户计划在7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青菜和黄瓜, 种植面积的比是4∶3。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且看学生的探究过程: (1) 独立探究,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 列式为: (7000÷7) ×4=4000 (平方米) , (7000÷7) ×3=3000 (平方米) ;4∶3=4000/3000。 (2) 小组合作, 进行分数转化:青菜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是4∶3, 可得出青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4/7, 黄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7, 可列式为:7000×4/7=4000 (平方米) , 7000×3/7=3000 (平方米) 。在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之后, 我再指导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如此, 学生先学, 教师后教, 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 在下一例的连比学习中, 学生就能不教自会。

2.2 回顾过程, 寻找错因。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实践表明,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努力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实践表明, 学生如能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例:面对判断题:“把8根小棒分成2份, 每份一定是4。”个别的错误理解, 我积极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进行正误辨析。通过回顾探析的过程, 学生在纠正错误思维的同时, 形成了正确的判断认识:把8根小棒分成2份, 可以是“4和4”, 也可以是“3和5”、“2和6”、“1和7”, 只有加上了关键词“平均分”, 这句话才能成立。

3.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用数学。例:教完《圆的面积》计算后, 教师可布置如下作业: (1)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圆, 并求出它的面积; (2) 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并想办法计算出它的面积。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表明, 通过运用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数学情境问题, 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

总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作为一名教师, 应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学习, 尽情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许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湖北教育, 1996, (4) .

[2]张友莲, 唐金英.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J].江西教育, 2003, (20) .

[3]吴兴明.数学教育应该关注思考, 关注生存[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宋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方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 (02) .

凸现自我发展 培养自主意识 篇11

一、“这堂课我想学到些什么?”——自定目标意识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标”这一词语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今天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改成“这堂课我想学到些什么”。例如,在教学《万以内进位加法》时,揭示课题后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到些什么?”短暂思考后,有学生说:“我想学会怎样计算万以内进位加法”,也有学生说:“我想学会在进位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知道今天学的万以内进位加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进位加法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些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简单小结,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

当然,对二年级学生要求通过看课题说出今天要学到什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时,教师要在“怎样读通顺课题”、“如何从课题中找到学习重点”、“怎样根据课题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指导,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看课题定目标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形成与提高。

二、“我会自己看书学习!”——自能学习意识的培养

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但有人认为,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跟不上自学课本的要求。其实,二年级数学课本图文并茂,文字不多,自学难度并不大,只要指导得法,让其自学课本还是可行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分期要求,堂堂训练,层层推进”的原则,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一学期上半学期,由学生跟着老师一起阅读课文,边读边引导学生找出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下半学期则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同时简单说明意思;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自己看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帮助学生养成“提笔看书”的习惯,要培养他们边看、边想、边画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课本中可以填的内容要填起来,重点的、关键性的结论要画下来,自己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第二,要注意教师的导向和点拨作用,我们认为教师要“导三时”(揭题定标时、自学讨论时、总结深化时),同时要“点四处”(新旧知识联结之处、新知重难点之处、共性错误之处、意见不统一之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有效。

三、“我能讲给别人听!”——自动合作意识的培养

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学课本以后,有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新知,还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这时,我们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每个同学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迪。为了避免懂的学生当演讲者,不懂的学生当听众的现象,我们要求懂的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再讲一下自己的收获。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在向别人讲解时,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得到了强化。

如果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困难,只有少部分学生理解的问题,我便组织学生来竞选当老师,以生教生。有幸被请上讲台的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或画图、或演示、或板书,讲得头头是道,而听的学生则专心致志,听得津津有味。如果讲的学生偶尔发现了错误,下面的学生可以毫不留情地指出,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我还有不同想法!”——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设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篇12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 不给出标准答案, 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引起深究性反射, 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是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 盲从依附, 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 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不是个性受到压抑的人, 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 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 还要教会学生提问,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有所疑, 才有所思, 才有所得, 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 思考问题深刻, 在思考中提高能力, 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创设合作的情境

上一篇:评价学校与评价教师下一篇:高中生物教与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