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案例教学

2024-06-17

自主性案例教学(精选12篇)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1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也是目前教育界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为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撑作用。本文从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出发, 结合化学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学案例要求, 提出了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的思路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案例设计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 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 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 取一小块钠 (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 , 观察表面, 切开再观察 (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

(2) 由学生取一小块钠, 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观察现象, 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 进行对照。

(3) 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 并滴加几滴酚酞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 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 (1) 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 质地柔软, 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 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 (2) 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 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 (3) 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 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 最后融化消失,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 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 (芙蓉又想红) 。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 学生讨论, 提出实验方案 (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 氢气的验证方法) 。

(2) 老师提出解决方案, 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 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 在上面扎些小孔, 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 (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 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 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 往矿泉水瓶中加水, 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 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 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 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 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 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 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 随即熄灭。

(3) 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 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 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 能否与水反应, 反应条件是什么?

4) 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 (金属为常见金属, 如铜, 钾, 铁, 铝, 锌, 镁) 。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 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 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 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 (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 , 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 (2) 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 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 (3)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 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 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 以达到新的平衡, 使之不仅学会学习, 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 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 (提出提问的能力, 观察的能力, 查找资料, 整理资料的能力, 动手的能力, 团队合作的能力, 等等) 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自主学习,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 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 主动性 (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 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 应用知识,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 认识化学的原理, 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 去想,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 然后分组自主学习,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 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 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 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 有计划性 (可变性)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 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 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 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 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 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 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 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 主动转换角色, 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 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 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 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 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 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 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 也就是“chemistry is try”, 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 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 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 去发现规律, 总结规律, 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 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 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 要解放学生的思想, , 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 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 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 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 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 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淑菲.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0, (11) .

[2]沈钟钟.自主学习:定义、理论及培养[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2

为了完成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求知,以求得最佳;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加强。

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

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首先设计学习提纲: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像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

2、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

3、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

4、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多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再就是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二、认真聆听、仔细观察 即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既定教学目标迈进。比如,在学生学习“赵州桥”时,对它的设计方案为什么要是“扁弧形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这里涉及到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用学习物理课程,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用一根直木条,将两端固定,让学生向上放物体,然后在将这根木条弯曲成弧形,再向上放物体,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看看那一根木条的上面承载的东西多,也就是重量大。在进一步解释涉及到的力学方面的道理。

在学生自主做和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临机处置,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错误就加以启发、引导、纠正。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即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怎样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上是一种字句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对知识需要的行为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做的。

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历史、学有何用。历史的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已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去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也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像《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都城卞京的繁荣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再就是,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次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爱感化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授业、解惑”,还必须投入情感,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去教育感化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方面我是这做的:一是避免采用引起学生反感的做法,如上课过于严肃,对待学生不公平,责骂、挖苦甚至体罚学生,采用高压手段逼学生学习。这样其结果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二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各学生应有的人格尊严。三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位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角,对每一次进步都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四、指导历史学习和读书方法。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导”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就是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要获得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变成金子的石头。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指导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1)读目录:目录是全书缩影和提纲,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主要内容、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2)读课文: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在阅读课文时,一是要让学生注意课文内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二是要学生把课文中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三是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写读书题目的提纲、某个题目的提纲、整篇课文的提纲。另外还可利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字里行间写些批注。(3)读地图、插图:新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读图,首先要识图,即识别地图的类别,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4)读年表:历时年表示形成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田里化和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上记忆历史年代,掌握历史知识。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3

“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就是不作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想,自由自在地写作。下面是我在“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教学案例。让我们从中领略“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带来的变化。

鸡蛋里的文章

“都是王老师出的馊主意!秋游时还带两个鸡蛋……”读着孩子们充满趣味的文章,我笑了,因为我的“阴谋”得逞了。

又是一年秋游,班主任真头疼!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好不容易出去一趟,怎么不“猴性大发”?往年实践活动时那拥挤不堪的场面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今年秋游地点是花山谜窟,妈呀!路程远,路难行,组织不好极有可能会出事故。怎么办?偶尔翻开《语文基础训练》,发现上面有道训练题“请将一个鸡蛋放在口袋里,小心保护一天,看谁能把鸡蛋侍候好,并记下你侍候鸡蛋的过程。”哈哈,有了,我何不略施小计,将这道练习题和秋游联系起来?一则可以增加侍候鸡蛋的难度;二则可以收收他们的猴性;三则为秋游增添点乐趣;四则可以为孩子们的习作提供体验的机会,此乃一箭四雕!说干就干,于是公布了今年秋游的最新规定:每人携带两个鸡蛋,小心保护,回来时鸡蛋是“完尸”的奖励:免除三天的家庭作业!

第二天,秋游出发了,学生的脸上除了兴奋,似乎多了一层忧郁,我知道那是鸡蛋惹的祸;上车了,居然没有了往日争先恐后的场面,个个温文尔雅,绅士风度,我知道那是鸡蛋的功劳;休憩时,找个平坦地方坐稳了,不是先吃东西,而是掏出鸡蛋,摸摸,看看,再摆个安全的地方,我这个班主任比往日清闲多了,我知道那是鸡蛋抢走了我的风头……也有些猴性不改的,一不小心,“啪”——鸡蛋破了,哈哈!引得同学一阵哄笑,我则拿着手中的相机不断地记载着孩子们快乐的瞬间。

第三天,我收到了孩子的习作草稿,篇篇精彩,妙语连珠:“瞧,潘孝雄一手捂着口袋,一手挡着四周的同学上车,嘴巴里大声嘟囔着:‘各位兄弟姐妹,千万别碰着我的宝贝!’”“休息了,胡峰放下书包,高兴地说:‘哈哈,这个位置是留给我的。’话刚说完,兴奋地一屁股坐下去,他又像弹簧似地跳了起来——我的鸡蛋,迟了,以他的重量下去,鸡蛋早就体无完肤了。”“身揣两鸡蛋,不敢把队插。个个变文明,老师乐开花。”以诗结尾,大大赞美老师的“创举”。

讲评课上,我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阅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生点评,并自己修改。当晚的家庭作业就是把自己的文章上传到班级QQ群里,一周内要阅读同学的文章并回复点评。学习委员还编排了一本作文集《鸡蛋里的文章》,有整篇入选的,有精彩语段入选的,也有好词好句入选的,全班无一遗漏,让人人都享受到了成功作文的快乐。

从上面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我在作文教学中,在实践课程标准中,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让学生乐于作文。文章反映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作文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加强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生活融为一体,是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传统的作文忙于为他人代言,而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没有个性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重视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有了新鲜的收获和真切的感受,运用实践活动中的资料,选择自己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有价值的资料,运用自己喜欢的文章样式,孩子自然而然产生倾吐的需要和创作的欲望,以我手写我心,因此学生能写出异彩纷呈、个性张扬的作文。

通过“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教学训练,孩子的习作少了那份刻意的模仿和矫揉造作,多了真情实感,个性飞扬。作文教学中与其埋怨学生没有写作细胞,不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该如何指导他们的体验生活;与其抱怨孩子写不出新意,不如多思索如何把题目出到孩子的心坎上,强化生活体验对儿童想表达的诱发力;与其抱怨孩子写来写去总不进步,不如为孩子们创设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相互启发,打开习作思路,获得习作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我们不要怀疑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一对翅膀,他们定能自由地翱翔。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4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实践质疑和构建知识的学习行为,真正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以“等差数列”教学为案例,谈谈如何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牵引学生自主学习,达到积极思维的习惯养成。

一、让生活情景下的概念形成,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特征体现。教师创设教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数学思维镶嵌在生活情境化当中,让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与概念形成对接,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感悟与自主学习,那么概念教学也就成功一半。例如,一节《等差数列》的概念课,有一位教师做如下的教学情境创设:

教师新课引入:先应用课件展现两张图片,一张给出的数列较凌乱:10072,10360,10144,10288,10216。另一张给出的数列很整齐: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请问同学们喜欢哪张图片?追问:你所喜欢的图片上面的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图片上的数字进行观察、识别、猜想,然后回答。有的学生相互讨论,有的将数列排成由大到小,有的排成由小到大,有的观察出: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72。

教师再问:72是个什么数?能为0或负数吗?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归纳,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公差的定义就自然而然的得出。

在接下来的教学,是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由三个数a,A,b组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你能用a,b表示A吗?你认为A可以称为a、b的什么?有哪些相等关系式?讨论并写出式子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由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和公差d,诱导学生写出:

由此,学生猜想(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推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引导、矫正)。

以上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材的探究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选取的,以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即教师以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牵引,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动手演算等,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既得出结论,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上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是直接阐述数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从生活“小游戏”开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自我获悉概念的形成过程。当有些思维受阻时,教师又适时点拨。这样的教学,就是生本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潜能挖掘出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让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情境牵引,学生的思维无法停滞,脑子高速运转,自主学习氛围异常活跃。将整个等差数列的知识形成过程以问题(由浅入深地)牵引,让学生自主思考,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内容的循序性、典型性和思想性都贯穿于学生独立思考当中。

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环节中,该老师又进行例题教学:例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10,a15=40,(1)求a20;(2)85是不是该数列中的项?若是,则是第几项?;若不是,说明理由。

老师的教学意图,绝不是单纯地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记忆,而是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公式中有a1,d,n,an四个量,深刻理解“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完成例1后,老师再通过同题型、适当的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掌握公式的灵活应用。学生的自主探索都在不断的变式中体验,都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当中,都在教师的驾驭与掌控当中。当学生思维意犹未尽之时,老师又在例1的基础上,提出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解答例1?(老师提示:a5,a10,a15,a20成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性质)

从整个数学课堂来看,教师“教”的很少,学生“想”的较多,其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作自主表现,尽量让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师生皆然感到轻松和快乐。

三、让解题思路的寻找过程,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习题课的教学,简称为解题课。对于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寻找,不仅仅是检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扎实与否,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智慧的具体表现。

习题课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解”需有法,“解”必得法,教学相长,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作答,只会一招一式,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更要教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思路。这一过程,决定了学生“欲罢不能”的自主学习自觉性。例如,一位老师设计如下问题———

1. 在等差数列{an}中,若a4+a5+a6+a7=56,a4a7=187,求a4和d.

2. 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公差d>0,三项之和为15,首末两项的积为9,求这三个数。

第1题是一道关于数列性质的基本题,老师的意图在于检测学生对数列下标和性质的理解程度,先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和自主完成后,再由阐述解题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寻找:在等差数列中,若两项的下标与另两项的下标和相等,那么这两项的和可以用另两项的和来代替,把未知项减少,达到解题目的(下标和性质的应用)。思路很快被打通。

第2题的教学,教师又将全班学生分成3组,然后引导学生活动:第一组学生以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题思路寻找;第二组是小组自主学习,然后派代表讲述解题思路与演算;第三组是全体学生“集体会诊”,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议论、归纳和动手尝试,都能集中在以下两点解题思路上(即“对称设项法”):

(1)当等差数列{an}的项数为奇数时,可设中间一项为a,再以公差为d的两边项分别设…a-d,a,a+d…

(2)当等差数列{an}的项数为偶数时,可设中间两项为a-d,a+d,再以公差为2d进行两边分别设项:…a-3d,a-d,a+d,a+3d…

最后,老师请3个小组代表小结,阐述本节课学到哪些解题的思想方法?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相应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在运用数列知识解题,思路更加明晰,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在探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运用“构造”法、公式法来解决综合性强的数学问题,渗透了数学方程思想方法。老师的教学,就是在刚学完等差数列后,以“小综合”问题牵引的形式,让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将整个课堂变成学生“探究”的课堂,形成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四、让复习反思的思维活动,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复习课的教学本无定法,平时老师们只是各行其是。按我们以往的复习课教学规律,一般是:先罗列公式、定理、法则进行板书,再作习题讲解。现在看来,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就显得效益低下。笔者认为,通过精选例题来涉及各知识点的引用,以问题解决为索引,牵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配以综合运用,效果更佳。

例如,在2016年全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某老师上的一节“等差数列”的单元复习课,教师提出问题:已知,等差数列9,7,5…前多少项的和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教师在上述问题探究的教学中,虽说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简单作答,即运用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n项和公式(运用到了,实质上就是复习到了),又从中渗透函数思想,以开放性的复习内容,让学生多角度解决数列问题。这比教师简单、机械地复述通项公式、n项和公式的教学事半功倍。

接下来,教师再将上题变式为:已知,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0,此数列的前多少项的和最小?最小值为多少?

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这也是牵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师选择时机给学生补上“运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贯穿“数式转化”的认识当中,认知结构得到夯实。

课堂结束时,又以反思的形式对等差数列{an}的复习,进行“画龙点睛”和归纳总结。这样的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思维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得这节数学复习课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对于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复习课教学,倘若将问题选好,围绕教学目标,贯串知识点,来展示数学规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数学教学的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的复习课教学特色,就是将数学问题,纳入课程知识体系,切入学生自主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知识与方法由学生自主归纳,结论形成由学生自己总结。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包办”;凡是学生自己能表述的由学生自己书写。数学复习课不再是以往的“一言堂”,不再是为题海作答而忙碌,,而是以教师课前预设的“数学问题”来牵引,让学生在不断回顾、不断质疑、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精彩的教学生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玉城.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J].人民教育,2005(4).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5

――《草原》教学案例

2003年10月,我对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中的第十二课《草原》进行了第2课时的教学,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每当老师读这篇课文,心中会想起一首诗来。诗中作者难以忘怀、不可割舍的地方,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去欣赏的。

2、老师朗诵《敕勒歌》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大草原的美丽和人们的热情?

2、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1、教师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草原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草原人民哪些风俗民情。

2、小组之间表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语言环境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真情实感。通过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赏佳句:

1、逐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结合有关句子谈自己的见解。

(学生结合书中有关句子谈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说,尽量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塘说、写一些赞美的话……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四、总结全文。

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阅读文章――想象表演――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原说、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让语文教学拓展课外空间。

“自主选座位”案例分析 篇6

带着几分喜悦和遗憾,我与孩子们一起告别了中班,共同步入了大班,这将是他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规则意识和自我决策意识,我先从自主选座位开始,让孩子自己选同桌、自己选座位,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描述

在自主选座位前,我先让孩子们思考:“在选择座位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孩子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选自己的好朋友做同桌。”有的孩子说:“应该男孩子和男孩子同坐,女孩子和女孩子同坐。”立刻,就有小朋友反对:“应该按个子的高矮来安排座位。”甚至有的小朋友提出:“吃饭快的小朋友应该坐在一起。这样,吃完饭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做游戏了。”我一边听着孩子们的讨论,一边把他们的意见写在了黑板上:①个子高的孩子坐在一起,个子矮的孩子坐在一起。个子矮的孩子坐在前面两排,高个子的孩子坐后面几排,这样就不会相互遮挡视线;②吃饭快的孩子坐在靠近玩具柜的位置;③好朋友坐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可是,我有些担心:“孩子们能按照要求来选择自己的座位吗?”只见,有些孩子在这个座位上坐坐,又到那个座位上坐坐,始终犹豫不定;有的孩子刚坐下,却发现和同桌的小朋友合不来,而坐到后面的座位上……慢慢地,经过一番调整,有的孩子不但找到了座位,而且还能帮其他孩子找座位。一会儿,孩子们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选好了座位。看着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我不禁对大家说:“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能够按照自己说的标准来执行,真了不起。接下来,你们还要按照自己说的那样,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个个信心十足。

三、案例分析

在孩子们进入新环境前,教师首先就是为他们安排座位。但是,当孩子按部就班地坐在教师事先排好的座位时,教师是否想过,孩子们是否满意教师安排的座位。新《纲要》指出,要为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孩子自主选择,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应勇于尝试。在“自主选座位”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自己制定了选择座位的要求,并依据这个要求来选择座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尝试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既考虑了个人意愿,又兼顾了他人的需求,体验了自我选择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案例反思

虽然孩子们年龄小,但他们也是一个“社会人”,具有人的尊严、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通过这次“自主选座位”的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自主活动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是孩子心理活动和精神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孩子的权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活动中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规则意识和自我决策意识等综合能力,为他们步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思这次活动,我发现,只为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还不能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要求和规则来促进幼儿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自主选座位”这个活动正好需要孩子在一定要求和范围内做出恰当的选择,要求他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观察孩子的行为时,孩子们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非常庆幸,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没有立刻去帮助和指导他们,而是在耐心地等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孩子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们的自主活动与探索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一些耐心、多一份信任来对待学生的自主活动。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7

A案例:

师:小鸟和大树互相信赖、互相依存。在春风里, 鸟儿为大树唱歌;在夏日里, 鸟儿为大树唱歌;在秋雨中, 鸟儿为大树唱歌。转眼, 冬天来了, 雪花纷飞, 鸟儿必须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这时候, 它依依不舍地向大树道别 (屏幕上依次出现春、夏、秋、冬的景致, 最后出现小鸟和大树的对话, 师生合作朗读) 。

师: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样?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依依不舍 (男生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 读出那种依依不舍的感受) 。

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小鸟“一定会回来的”, 为什么能感知到这一点呢?

生:因为树叫它明年回来, 它答应了, 他们是好朋友, 所以它语气非常坚定。

师:真好, 她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 明年一定回来, 是吧?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听出刚才他读的时候还有什么感觉在里面吗?

生:它们都特别不想让对方走。

师:是啊, 它们难舍难分, 你也找个好朋友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好吗?

(生自由找同学合作朗读)

师:哪组同学愿意朗读这部分, 把刚才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小组展示)

师:它是在向大树保证, 能不能更坚定一些?哪组愿意再朗读一遍?

(学生再次朗读)

师:它们那么难舍难分,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学生小组朗读第1自然段) ?

师:“天天给树唱歌”, 说明它们朝夕相处, 形影不离, 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有这样的好朋友, 你感觉怎样?

生:我感觉很幸福!

师: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 好像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 在向我们招手,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老师学生齐读)

A点评:

重点指导学习课文的第一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师生读、自由读、齐读、分组对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的整体阅读方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自主体验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情景,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 体会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感情, 为最终感悟诚信主题埋下伏笔。

B案例:

师: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 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 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 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 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 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来朗读, 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 (学生先自由练习)

师:哪一组愿意给读一遍?其他同学给评一评, 看看这组读怎么样?

生:还可以。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读小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 语气应该一次比一次急。

生2:我认为读树根的话时, 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 因为树根是树的一部分。

生3:我认为读门先生的话时, 声音要显得平淡, 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

生4:我认为小姑娘的回答, 声音要稚嫩些。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各小组练习读一下, 注意要读出各自不同的语气 (学生小组练读) 。

师:哪组愿意给展示一下?

(学生小组展示)

师:刚才这组同学的朗读, 你觉得读得怎么样?哪个同学读得最好?

(学生互评)

师:是啊, 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 那份焦急、担心、急切, 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深厚的友情,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部分内容。

B点评:

朗读要让学生动情就应抓住易触动学生情感的地方, 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去自主体验。教学中, 我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境, 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心弦的情感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 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 强化感知和感受, 使学生对课文由“近”感到“真”, 由“真”感到“亲”, 从而引起共鸣。学生在共鸣中动情, 情动而辞发。

C案例: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 流露出小鸟对大树无限深情。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当小鸟找到它的好朋友时, 作者用了两个“看”字,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

生1: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 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 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生2: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 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 再看它一眼。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 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 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 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 这一回, 你们就是小鸟了, 你们, 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 我们一起读, “我睁大眼睛……”

师:老师深深被你们的这种朗读感动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鸟和大树正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好像在对“大树”说什么?“大树”仿佛也在说什么?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好像在对“大树”说什么?“大树”仿佛也在说什么?

C点评: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8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陈旧周期越来越短, 如何适应社会, 心理学家卢仲衡指出:“有了自主学习能力, 无论知识周期如何缩短, 科学技术综合化的洪流如何奔腾, 仍能用自主学习能力赶上。”[1]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 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 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已经成为学生走向社会, 满足工作需要的必备能力之一。

大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通向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 无论是从教学环境还是课程设置等都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大学学习活动中, 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复杂, 学习活动层次高, 负担重, 既具有专业定向性, 又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大学课程设置和灵活的教学形式, 先进的网络设施、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及期刊图书齐全的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选择;同时大学管理相对宽松, 学生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这些客观上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习任务,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影响其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中学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 使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停留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中缺乏通过自主探索获取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差, 这不仅使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 失去更多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 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且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 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 以期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案例教学法借助案例, 教师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在互动和讨论教学氛围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籍此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

20世纪80年代末, 社会学认知学派代表Zimmerman在研究中, 将自主学习的心理维度与学习者的自主过程联系起来, 指出自主学习本质的六个方面内容即动机、学习策略、时间管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学习结果[2]。其中动机是自主学习中学习者的内在激励因素, 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反映学习者认知策略的应用, 体现学习者的自我监控, 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则体现环境因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影响, 反映学习者营造和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的情况。

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既可以是一种能力, 也可以是一种过程或活动, 作为过程的自主学习是作为能力的自主学习的一个缩影或外在表现形式;而作为能力的自主学习是作为活动或过程的自主学习的概括特征, 它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由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因素构成。

(二)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与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第一,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 但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大学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与中学有明显的不同, 高中时期只有七门主要课程, 而大学通常有几十个以上的科系, 每个科系开有很多科目,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 大学教学为学生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 并提供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学生要完成各科目学习及论文撰写, 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 储备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必须知识, 这些都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但由于中学长期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活动, 使进入大学后学生仍然对教师依赖性强, 学习缺乏主动性, 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第二, 有一定的学习动机, 但意志品质薄弱。近年来, 在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的驱动下, 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色彩较浓, 自主学习也成为部分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只有发挥自己潜能和价值,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获取未来理想的工作。这种功利性动机缺乏近期就能看到的“美好”的结果的支持, 常常在自主学习过程遇到困难时, 自主学习活动终止。同时意志品质的薄弱, 也难以排除外界干扰, 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使自主学习效率低下。

第三, 学习者个体间表现差异较大, 总体能力水平不高。周炎根、桑青松对安徽及江苏部分高校调查分析显示, 大学男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女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在学习动机维度上, 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城乡差异, 但来自城镇的学生在外在目标因子上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3]。应该说这种在学习者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在各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 但从笔者就所在院校调查来看, 自主学习能力有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通过调查, 大一学生入校后, 置身于高校全新环境中, 虽然保持和发扬中学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需求, 但缺乏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 学习盲目性、随意性大。另外, 大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存在不足, 并且在通过学业求助完成自主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不高。而随着年级升高, 经历和熟悉了大学学习生活, 在自我规划方面较大一学生有明显进步, 同时在学业和就业压力下, 为谋求更好的就业出路, 自主学习需求增强, 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

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是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真实反映,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个性品质等内在因素, 也有环境氛围、教师学习模式指导等外在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中, 作为内在的激励因素, 个性品质因素的影响是重要而且复杂的, 个性品质包括动机因素和意志因素。从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来看,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产生了大学生在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对自身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生涯规划, 能使学习者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规划, 或即使有规划, 但缺乏自我监控, 不能按计划安排学习活动, 进而影响自主学习的进行。学习者的内在独立性和毅力, 会使学习者坚持并成功地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 并对学习产生自信。而一部分大学生学习意志力薄弱, 在遇到学习困难时, 选择短暂休息后再学习或停止探索, 也会使自主学习计划搁浅。

环境氛围、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指导等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因素。中学阶段, 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下, 教师多以短时间内可以传授大量知识的讲授方法为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信赖, 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丧失自主学习能力。而目前在高校教学中, 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传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要求, 使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生难以把潜在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和转化, 并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式。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案例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互动、对话和研讨等形式, 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入手,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和学习指导过程中。

(一) 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放在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 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精神方面。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在于, 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选择并呈现典型的教学案例, 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景, 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在教学案例呈现和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角色出现, 通过引导组织讨论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需求和潜在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对自主学生产生自信心,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求适于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和使学生掌握最终的结论, 而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案例教学往往没有正确的答案, 只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在案例教学中, 应着重训练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 也许在学习之初只有一个问题, 而学习后可能会变成十个问题, 但正是这些问题的产生, 促使学生必须通过新的学习来解决, 由此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需求, 并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进一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 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氛围。

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自主学习产生影响, 选择组织学习环境与选择榜样、寻求帮助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 是学习者营造和利用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情况的反映。“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上, 没有旁观者, 只有参与者”[4]。案例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应通过启发、引导, 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 使他们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 积极提出自己的方案。教师通过汇总大家的智慧, 总结集体的经验,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自己的人生经验。案例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活跃自己思维、独立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良好环境氛围。

(三) 注重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以积极主动的学习为特征, 教学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 是一种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充足的准备, 阅读有关资料, 准备自己的建议提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案例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 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 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发言, 在反驳教师和同学观点的同时,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这种独到的见解是建立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 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 在此过程中的教师讲授, 不是简单地提供问题的答案, 而是帮助学生寻求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 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纯知识或者纯技术性的内容应极少出现, 这些学习内容,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 而课堂时间则在教师引导下, 运用这些知识来讨论一个又一个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 来引导推动学生思考, 将问题引向纵深, 一步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通过这种学习, 学生已有的理论素养、知识文化、转变成一种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仲衡.自学辅导心理学[M].地质出版社, 1998.

[2]Barry J.Zimmerman, 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著.姚敏林, 徐守森译.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周炎根, 桑青松.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 .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9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画图”软件中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直线、椭圆、多边形等),能用它们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因此,前一阶段的学习已为学生完成本课学习内容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工具箱的奥秘》一课中,我采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把“自主学习——尝试探究”的思想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开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颜料填充”工具给封闭的图形填充颜色,知道“橡皮”工具有色彩的功能,能用“彩色橡皮擦”工具把前景色擦成背景色。

过程与方法:在“试一试”、“想一想”的自学与探究中,学会“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和技巧;通过“学一学”、“练一练”的教学与练习,学会“彩色橡皮擦”的使用方法;在“画一画”的活动中,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选择,美化“校庆”图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是哆啦A梦”这一活动主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助人的快乐,以及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究中,体会到自主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颜料填充”工具给封闭的图形填充颜色,能正确设置橡皮工具的前景色和背景色。

教学难点:会恰当地使用彩色橡皮擦的特殊功能。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请同学们当回聪明的“哆啦A梦”,帮助“大雄”美化他给校庆寄来的两幅图画。

由此揭示课题:我是哆啦A梦——工具箱的奥秘。

设计意图:将校庆6 0周年这一热门话题作为本课的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哆啦A梦”也是同学们喜欢的卡通人物,他们很愿意变成“哆啦A梦”,帮助“大雄”解决困难。

2. 自主学习讲解重点

师:“试一试”——自学书上第42页的操作步骤,“用颜色填充”工具,将大雄画的黑白气球变成彩色的(如图1)。

探究内容:(1)用“前景色”填充颜色。(2)能变出更多的颜色。

师:请同学上来当回小老师,介绍“用颜色填充”和“4 8色自配色”的使用方法。

生1:左键选前景色,单击左键填充。

生2:右键选背景色,单击右键填充。

生3:执行“颜色”→“编辑颜色”命令,可以自定义其他颜色。

师:打开“想一想”文件,用“颜色填充”工具,能给以下哪几个图形填充上黄颜色,为什么?

生:能给上面两个图形填充颜色,因为下面两个图形有缺口,颜色会“漏”出来。

教师总结:通过探究,得到小常识:“用颜色填充”着色的区域必须是完全闭合的,否则颜色就会“漏”出来。

设计意图:“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并在探究中总结出要领,即着色的区域必须是完全闭合的。

3. 自主探究点拨难点

师:出示大雄第二幅图画——荷塘月色(如图2)。学生讨论:你想用哪一种工具将月亮变成黄色的?(说明:月亮是用“喷枪”工具画的。)

生1:我想用“颜色填充”。

生2:我想用“刷子”。

生3:我想用“喷枪”。

生4:我想用“橡皮”。

师:开展小竞赛,老师和大家一起尝试,看谁能在30秒内将月亮变成黄色。

师:下面请部分学生展示尝试的结果,说说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生1:用“颜色填充”工具,颜色容易漏出去。生2:用“刷子”工具,刷不圆,也费时。

师:“学一学”——用“彩色橡皮擦”将月亮变成黄色(即“橡皮”工具的第二种特殊用法)。

(1)将月亮原有颜色“褐色”设为前景色。

(2)再将替换颜色“黄色”设为背景色。

(3)选择“橡皮”工具。

(4)按住鼠标的右键进行拖拽。

师:用新技巧练习,将月亮变成黄色。思考问题:天空和星星的颜色能否被擦除?为什么?

生:不会被擦除,因为天空和星星的颜色和月亮不一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彩色橡皮擦”的使用技巧(如图3)。

师:巩固练习——用“彩色橡皮擦”将白色小鱼擦成你喜欢的颜色。

设计意图:“彩色橡皮擦”的使用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通过“尝试练习——分析对比——新授技巧——巩固练习”四个环节,让学生先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尝试,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分析问题的原因,再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新的技巧,最后通过一个巩固练习,加深对“彩色橡皮擦”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与运用。

4. 综合利用知识拓展

师:“画一画”——美化“校庆”图画(如图4)。

(学生创作图画,教师巡视指点,鼓励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创作图画时,我根据学生学习差异,制定了不同的分层目标。

A.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对“艺术大楼”和“烟花”的美化。

B.能完成对“艺术大楼”和“烟花”的美化,并能给“校庆”画面另外添加一些简单内容。

C.能完成对“艺术大楼”和“烟花”的美化,能丰富“校庆”的画面内容,并且有一定的创意。

5. 作品展示评价激励

(1)学生互评,贴笑脸。

(2)交流点评3幅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在学生完成对“校庆”图画的美化和创作后,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开放性评价方法,如让学生相互浏览各自的作品,给自己喜欢的作品贴笑脸;推荐作品,师生共同点评等,这些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

6. 总结本课巩固知识

师:学生完成两道选择题,巩固本课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课曾在校内向各位来访的老师和专家做了公开教学,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与肯定。反思其成功之处在于课前我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起点水平和认知倾向,把握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其次,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练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经验等形式,使学生在智力上相互激荡,操作上相互合作,情感上相互感染,评价上相互检查。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感悟,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呢。我在执教《年月日》一课时, 设计了“情景引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几个教学环节。现将本节课中几个教学片段记录如下。

二、案例事件

片段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 我布置了课前学习任务: 调查、收集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在课堂上, 我通过谈话教学: “同学们,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有哪些了解呢?”一下子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调查和准备, 学生非常踊跃。

生1: 我研究了2007的年历卡, 发现一年有12个月, 1、3、5、7、8、10、12月有31天, 4、6、9、11月有30天。2月只有28天。”

生2: 我研究的是2002年的和2003年年历卡, 和他的发现一样。

生3: 我研究的是2004年的年历卡, 2月有29天。

生4: 我研究的是2008年的年历卡, 2月也有29天。

总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 发现一年有12个月, 1、3、5、7、8、10、12月有31天, 4、6、9、11月有30天。2月有时28天, 有时29天。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如下:

( 1) 1、3、5、7、8、10、12 月 31 天;

( 2) 一年有12个月: 4、6、9、11月30天;

( 3) 2月28天或29天。

生: 我是看了《十万个为什么》才知道的。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多一点, 一年365天, 4年就多出来大约一天, 把多出来的这一天加在2月里, 每4年才有一个闰年, 所以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

师引导: 说得真好! 你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 课件演示平年闰年的来历) 。

师引导: 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我为大家准备了2000年 ~ 2013年2月份的天数情况,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 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把公历年份除以4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师引导: 对于这一结论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 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 才是闰年。比如, 1900年是4的倍数, 但不是400的倍数, 1900年是平年。我也是从数学书上知道的。

师小结……

片段二:

在应用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 判断正误

( 1) 每年都有365天。 ( )

( 2) 一年中有4个小月。 ( )

( 3) 小华说: “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合肥开会回来。” ( )

( 4) 小明说: “我弟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

( 5) 1900年是闰年。 ( )

2. 小强满 12 岁的时候, 只过了 3 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3. 拓展练习: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 62 天, 正好是两个月, 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去外婆家的吗?

4. 能力拓展。利用所学知识, 制作 2009 年 1 月份的月历。

三、案例启示

1. 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在课堂上, 我努力构建一个广阔而无拘无束的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片段一中, 通过选择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作为研究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自己的身边, 引导学生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 为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做好了物质上的、心理上的、思维上的准备, 学生主动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

2.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教学的最大浪费莫过于把学生的已有经验排除在外。因此, 在片段一中, 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课前通过多种方式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 各种方法掌握了所需知识, 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在教师适时的指导下, 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教师悉心地渗透与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保障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把教学当成一种生命的对话, 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自主探究。当面对学生的疑难处、教学关键词、方法指导处, 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方向。

4. 密切学习于生活的联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广阔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思考数学、运用数学、实践数学的大舞台。让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发现、建构知识。教师要多方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密切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上, 而且也在生活中, 学习是为了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需求。因此, 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片段二中的2、3题; 让学生尝试一些能力拓展, 如片段二中制作2009年1月份的月历; 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等。

摘要:数学学习的活动, 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主体地位, 让自主与指导成为和谐课堂的生长点。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11

关键词:问题;问题解决;自主学习;情境;建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成为当下教育科研的重要话题,那么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又该何去何从呢?笔者也翻阅了不少文献,也在实践中进行了不少的尝试,发现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学习模式非常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现就该模式的课堂教学如何有效施展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主要凸显两个方面: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该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1.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有意义建构知识的过程,明确指出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建构知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应该是教师建构有利于学生知识探究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知识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建构或丰富知识.

我们提出来的“问题解决”、“自主学习”非常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观点.

(2)“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是布鲁姆教授在其广泛实验和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只要我们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性教学,结论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前所规定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只要我们能够给所教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内部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会越来越小.

笔者认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当然也提出了教师指导性、启发性作用的重要性,那么在中国当前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下,我们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有效避免两极分化,促进全体学生均获得有效发展呢?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不失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高中数学知识学习分为两个水平:其一,现有发展水平,这是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的水平;其二是最近发展区(潜在发展水平),这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问题的水平. 根据该理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分工就明朗化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努力帮助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出发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实现发展水平的不断上移.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问题的设置就是我们教师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后设置的有效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认识水平、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多重提升.

2. 学习模式的特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组织概念教学和复习课教学,长期实践经验表明,该学习模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抛出了问题,而没有给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最终解决的结果,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自主探究、與他人合作学习,符合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2)能够促进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应用原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创新、尝试、顿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是灵活的,是可添加和随时优化的,与知识体系不断丰盈同步发展的还有学生高层次的思维.

(3)这是一种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学生的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对于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恰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出彩点,即学生能自主学习解决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课堂上合作解决,有助于提升高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学案例与评析

1. 案例呈现: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单调性”是高中数学较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但是也较为抽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具体的问题,暴露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定义.

导入性问题:请自主画出下列几个函数的图象.

(1)y=2x+1;

(2)y=-x3;

(3)y=x2-2x+1

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画函数图象. (这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接着,继续抛出观察思考性问题:请你观察自己所画的图象,想一想函数值的变化和自变量的变化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可以把学生分为3大组进行观察,保证观察结果的独立性)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观察图象思考问题等自主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然后让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问题解决成果.

学生1:我发现y=2x+1图象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在增大.

学生2:我发现y=-x3图象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却在减小.

学生3:我发现y=x2-2x+1的图象中,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其函数值有的地方增大,但是有的地方却在减小.

不同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自然会去验证其汇报的正确性,大大缩减了自主学习时间,但是规律还没有总结出来,怎么办?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学生都想知道,此时师生一起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到“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两名词,新的问题自然生成.

生成性问题:上面3个函数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的思维再次带上了路,并很快得到了y=2x+1为增函数,y=-x3为减函数的结论. 但是y=x2-2x+1这个函数怎么办呢?此时需要我们教师适当的点拨,笔者设置了如下点拨性问题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学习.

点拨性问题:y=x2-2x+1在整个定义域上既有增加的部分又有减小的部分,如何定义增函数、减函数,才能既合理又能把这种情况也包含进去昵?

该问题无疑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笔者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生初步得到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定义后,笔者再帮助学生梳理出完整准确的定义.

2. 案例点评

从整个概念学习的过程来看,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并且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之中,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而且对它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事实上后来到了单元复习学生完成习题的质量也说明了学生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很好.

3. 几点反思

通过长期地类似于上述案例的实践,笔者也在反思一个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总结有如下两点.

(1)核心问题要大胆放手

教师将核心问题提出以及解决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核心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决该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均有较大发展.

(2)关键环节要及时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有相当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一定的运算能力要求,如果全部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或是解决问题出现了误区时必然在教学效果、效率以及在有限时间内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等方面大打折扣,怎么办?笔者认为在我们虽然不能完全采用讲授式教学,但是当学生解决问题出现困难,或核心问题不能自主发现和解决时,我们教师应该果断地出手,用追加问题和进行点拨的方式予以引导,和学生一起解决核心问题、建构概念.

自主性案例教学 篇12

一、教材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Three old men and a woman)。

二、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主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见词组用法:fill...with...,discuss with和语法: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换;2.利用本文的叙事结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3.让学生思考成功、财富和爱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筛选局部和整体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用爱心来获得真正的财富和成功。

四、过程设计与实录

Task 1: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一组谚语(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谚语出发,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话题而热身。)

Love me, love my dog.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接着学生自愿领读谚语,并要求学生揣测谚语的内涵。对于就读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而这些谚语为他们所熟知,此时他们有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成就感。之后我点出即将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关键词:爱、成功及财富。引出问题:“Which one do you choose among love, success or wealth?”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澄清他们的想法没有“对”或“错”。所以该项活动立刻爆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

Task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通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主题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了解本文的主要大意,继而找出本文的主题句。)这个任务不难完成,文章的主题句很多时候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末尾。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要特别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句。本文的主题句为文章的最后一句:“Wherever there islove, there is also wealth and success.”

Task 3:学生再读课文,并完成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阅读理解问题,从而对本篇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设计意图:通过细读课文,培养学生分析寻找重要细节以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本篇课文是以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形式出现的,在学生二读课文之前,我和学生一起总结记叙文的基本要素,例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故在学生二读课文之后,我并未直接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Task 3 (Answer the questions),而是经过加工处理,改编成复述课文,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巩固和掌握叙事作文的写法。通过两轮的阅读,学生充分熟悉了课文的内容,此时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还需要“一把火”———让成功去燃烧他们心中继续学下去的愿望。

Task 4:学生完成多媒体课件上知识点练习。(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挑选问题,掌握热点单词及词组的运用,从而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为下一步小组协作做好准备。)为了巩固知识点,我设计了有一定的梯度的练习,其中有关于“fill...with...”、“discuss with”的英汉互译、造句,还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挑选练习题,这个环节基于“分层教学”,我鼓励竞争,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此举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学生就像“弦上之箭”,等待着再一次的“发号施令”。

Task 5:引导学生阐述财富、成功和爱心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从而启发学生理解爱心是财富和成功的基础,有了爱心才有可能带来真正的财富和成功。)这个问题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考验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反思

取得的收获: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情感得以潜移默化的熏陶,用爱去创造成功和财富。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本节课安排探究和讨论过程中的观点汇总等形式鼓励学生借助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合作、表达和思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功,发展合作学生。

上一篇:城市夜景的规划设计下一篇:中国动漫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