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2024-08-26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共12篇)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篇1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 教材中例题和习题呈现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 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还时时可见。因此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应成为改革的必然。精心架设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替换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题材, 借助他们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真正获得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性发展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应成为改革的必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努力遵循“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理念,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发展了其个性。

一、感受生活, 激发兴趣

只有抓住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连接点, 精心架设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借助他们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感受生活,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才会有生机。我们可以以直观的媒体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 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可以通过猜谜语、画图、角色表演等融教学内容于活动情境中,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启发,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 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实物, 如水桶的底面、车轮等。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学生们立即就来了兴趣, 他们会给出许多理由:水桶底面设计成圆形可以多盛水;车轮设计成圆形行驶起来很平稳等。这时引出学习内容就水到渠成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的启发性谈话, 学生学习就不再枯燥, 学习兴趣自然产生。

二、引入生活, 发现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我们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用以替换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题材;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积的近似值”时, 我们就可以模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 由一两名学生扮演营业员, 部分学生扮演购买散装食品的顾客。

顾客甲:9.6元/kg的果冻买了1.02kg。

营业员:请您付9.79元。

顾客乙:46元/kg的巧克力买了0.786kg。

营业员:请您付36.16元……

突然有学生提出疑问:9.6元/kg的果冻买了1.02kg应付9.792元。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教师由此引出学习内容, 由“营业员”介绍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话音刚落,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 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 又亲身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三、联系生活, 主动探究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不等于是生活的摹本, 同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上, 注意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电话费发票、身份证号码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素材。

四、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要研究教材, 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课外,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情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家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 妈妈准备用4000元铺地砖, 请大家帮小明选一下材料。有三种规格的地砖:甲种是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45元;乙种是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35元;丙种是边长40厘米的地砖, 每块40元。学生通过计算, 发现三种地砖所需费用为分别3600元、2800元和5000元。通过比较, 建议小明家选用甲种地砖。上述例子, 将学生所学知识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 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 就要求我们认真耕耘好生活这块“土壤”, 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的“土壤”中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自主发展, 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篇2

《故乡》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内涵深刻的关键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同学们,谁不希望家乡好呢?看到家乡繁荣昌盛,谁不高兴呢?可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回到故乡时,却看到故乡很衰败萧条,故乡人生活很艰难。你说鲁迅先生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鲁迅先生回家的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鲁迅回到故乡看到了哪些不愉快的生活情景?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睢(suī)

i)

恣(zì、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2)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悲凉:悲哀凄凉。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仿佛:大体相似;差不多。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境况:光景,指生活状况。应酬:交际往来,以礼相待。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我” 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搬家的情景,反映农民代表闰土的生活情景和小市民代表杨二嫂的生活情景,反映农村经济日益调敝的情景,反映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情景,反映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思考,反映作者强烈要求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思想信念。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故乡会发生这么大变化?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鲁迅回到故乡看到了哪些不愉快的生活情景?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鲁迅回到故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乡萧条衰败的景象,“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接着想起少年闰土,想起闰土的活泼可爱,想起闰土的勇敢能干,想起闰土捕鸟刺猹的事,想起闰土的知识丰富和视野广阔。接着,见到“豆腐西施”杨二嫂,现在却变成“圆规式的姿势”,说话变得尖酸刻薄。最后才见到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通红,手里提着长烟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见面称我为“老爷”,家庭境况很不好,孩子多,兵荒马乱,“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后来,“我”乘船离开故乡,“我”非常的气闷,非常的悲哀。“我想:我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但“我”又觉得希望茫远,不过“我”想“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追问:中年闰土见到“我”开口闭口称“我””作者回到故乡搬家的情景就是这样。为“老爷”,一般人会很高兴的,可鲁迅为什么很气闷,很悲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略。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运用课文通过人物变化来反映家乡变化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课文通过人物变化来反映家乡变化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2)都和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3)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4)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通过反映典型人物的变化来反映故乡的变化。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1)动作等手法,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富有活力、勇敢机智,是那时的“我”羡慕的小英雄;二十年后,中年闰土憔悴不堪,呆滞麻木。更可怕的是他精神的变化,他称“我”为“老爷”,将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他是在生活重压下“辛苦麻木而生活”的劳苦大众的代表。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貌,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在艰辛生活的折磨下,他变得自私、贪婪、势利、泼悍。她是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的代表。作者反映人物的变化不是目的,目的是反映故乡的变化,反映故乡的贫穷落后,衰败萧条,反映故乡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因而反映作者探求新生活的愿望,反映作者为故乡人民、为后世百姓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映人物生活和精神状况。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语言、2)外貌、行动和心理上的对比;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对比;少年闰土跟“我”的友谊与中年闰土跟“我”的隔膜的对比;“我”跟闰土的隔膜与宏儿想念水生的对比;以及苍黄的天底下萧索的荒村与月夜西瓜地美景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反映了故乡的衰败萧条、贫穷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反映作者的苦闷心情,反映作者对新生活的期盼。追问:文中人物对话的作用有哪些?这样写人物对话对你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文章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自然地反映人物的生活,反映作者3)的思想感情。“我”先是看到故乡萧索衰败的景象,回忆少年闰土后不久,杨二嫂跑来,“我”又想起“豆腐西施”,接着和中年闰土见面,最后离开故乡,探求故乡的出路。追问:作者的思想信念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追问:为什么“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因为“我”见到闰土,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到‘老爷!……”。这种神情和称呼说明我们之间已经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已经产生了无法解除的隔膜。我们之间已经无法沟通了。闰土的心灵已经变得麻木了。这些都是封建等级观念的罪恶。)、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2)都和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追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句话点明了文中人物的生活特点,提升了文章的品位,从“如何生活”的高度认识人物,反映作者思想的深邃和尖锐,是作者探求新生活的开始和结果。)、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3)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追问:为什么“我”的愿望很茫远?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首先作者并不是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而是要改变以闰土、杨二嫂和“我”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的生活,使宏儿和水生他们有个全新的生活。怎样实现这个生活呢?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因此“我”觉得愿望茫远。)、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4)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追问: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表明作者打算怎样做?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表明作者要奔走呼号,组织大家起来斗争,起来奋斗,为实现这个愿望而战斗不止。)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变化来反映故乡变化的方法,同学们应该学习,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今天我们可以写母校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或社会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化形成对比来反映的。可是学生写家乡的变化,就只知道写家乡建筑物变了,生活物品变了等,写社会变化和母校变化也是这样。学习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通过反映人物的变化来反映这些变化。如反映家乡的变化,可指导学生写爷爷或奶奶的变化,写他们七十多岁爱起唱歌爱起打扮的生活情景,再写他们二十几岁时的艰苦生活,形成对比,以此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反映党的政策好。也可指导学生写一位叔叔由游手好闲到致富能手的变化,以此深刻反映家乡变化。再如反映母校的变化,可通过老校长的变化或一个老师的变化来反映。把老校长或老师前后不同时期的外貌、语言、动作和思想感情写出来,还可写到景物和人物活动环境,以反映学校变化。注意写出人物的对话。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鲁迅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作家、作品介绍: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篇3

课堂体现“活动化”,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预先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展示用这些图形拼出的图案给学生欣赏。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而教师就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就要让学生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评价的手段和形式也应多样化。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是数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篇4

关键词:生活化,尝试错误,自主性学习

近日, 笔者有幸观摩了广西南宁市特级教师梁晓红老师的一堂课, 听后, 脑中仍回荡着课堂上的一些精彩片断, 遂把它们记录, 以更好地品酌、回味。

一、挖掘生活素材, 升华教材内容

师:孩子们, 在以前的学习中, 我们初步认识了三角形, 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生回忆并举例)

师:大家能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发现的可真多。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 请看———课件出示:广西人民会堂、白沙大桥、校园中的篮球架、板报架等, 并通过动画将图片中的三角形特别显示出来。

师:看来三角形在生活中还真不少, 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它、研究它。

[ 赏析] 恩格斯说过: “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提出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特别地, 新课标将2001版课标“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转变为 “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来发展空间观念。 梁老师深谙新课改的精髓, 她并没有使用教材中“金字塔”的主题图, 而是让学生从脑中提取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将触角伸向了学生周边的事物, 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与课程内容“认识三角形”相联系, 将校园实景作为教学素材, 抽象的三角形的教学变得真实而又可感。 课本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不同地域学生的需要, 因此, 如何活用教材, 补充或改用其他教学材料显得尤为关键, 从生活出发, 陌生又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二、“尝试错误”中归纳, 数学活动经验中内化

师:同学们, 你们都会画三角形吗?请大家画在纸上。 (生在纸上画图)

师:你们真棒, 都能画出三角形, 假如我不会画, 你们愿意当小老师教教我吗? 我们来个“你说我画”, 你用 “________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告诉我, 我就按你说的来画。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梁老师在黑板上举反例作图)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她继续举反例)

生3: 有三条边、 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她继续举反例)

生4:有三条边、三个角都连起来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看来, 我们要把三角形准确清楚地描述出来还真是不容易啊, 刚才我们是这样描述三角形的, 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生看书)

[ 赏析] 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回忆、观察, 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 获得对三角形表象的认知, 能够在纸上将三角形画出来, 但对如何用较为严密的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的特征显得较为困难。 梁老师精心设计的“ 你说我画” 的数学游戏, 在不断地 “ 试误” 与“举反例”的互动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步步完善并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早前, 桑代克通过“饿猫迷箱实验”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尝试过程中, 错误反应逐渐减少, 正确反应逐渐增加, 最终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 ”[1]梁老师正是采取这样的方式, 她并不直接给出定义,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尝试错误”来进行不完全归纳, 这种教学策略较比直接给出结论性定义的演绎思维更加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 活动中增加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也易于学生的内化。

三、放手发挥主体性, 自学能力显提升

师:学了这么多, 大家还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生发言, 师简要点评)

师: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高, 那么, 三角形有没有高呢? 它的高在哪里, 又该怎么画?我们试试通过自学, 看看能不能学得会、学得明白。 (生自学后交流反馈)

师:自学之后你理解了什么?

[ 赏析] 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但在我们常规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它并不多见, 我们往往采用习惯的“填鸭式”灌输, 却忽视了拥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存储的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信息, 而后进行甄别、筛选、重组等步骤, 找到新知在旧知上的生长点。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不敢放手, 宁愿自己费尽气力“一直领”学生走, 因而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梁老师深知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操作前适时提醒他们之前已学过的旧知后, 放手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有了方向的自学更加有针对性,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 自学的能力有效提高, 还能够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开始培养自学能力, 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益处多多。

梁老师的这一节课仿佛把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奇妙的数学王国, 抽象的几何三角形变成了熟悉的建筑中的一角、校园里的一隅, 在和谐的“尝试错误”“举反例”的师生互动中完善对三角形不成体系的认知, 在自主学习中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 原来学习数学也可以如此轻松愉快。 一堂课下来, 学生学习抽象的新知却对数学兴趣不减, 这也许正是梁老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透彻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精髓的精妙所在。

参考文献

教学自主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篇5

[摘要]教学自主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表现出消极被动、被规定的职业特征。教学自主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自主性,即教师作为主体对自身的指导和支配,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教学自主权,即学校管理赋予教师的教学权利,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教师专业发展必然遵循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内外动力的作用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

[关键词]教学自主;教师;专业发展

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公开课。教师讲得很生动,课后听课的人们陆续离开教室,我整理听课记录,准备离开时,看见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跑到讲台前,急切地对教师说:“老师,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时,我看到教师在学生脑袋上推了一把,不耐烦地对学生说:“一边去,别烦我”。这与公开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有问有答形成鲜明对比。就在教师把学生推向一边的时候,这位教师看见了我,他可能以为人们都离开了教室,因此有些不好意思,似乎意识到刚才对待的学生方式有些不妥。于是,我主动上前打招呼,与他聊起来。他告诉我: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充满热情。每当看见身边的学生,心里总是充满喜爱之情,但是几年教学过去了,不知不觉就开始厌倦教学,厌烦学生,不想与学生多说一句话,多呆一分钟。上公开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

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许多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疲惫。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在教师群体中,缺乏工作动力、职业倦怠、压力过大等问题较为严重。教师如何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呢?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于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专业发展也必然遵循发展的规律,发挥内外因素的作用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从教师发展现状来看,教学自主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结合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什么是教学自主?

从哲学意义上讲,自主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和主体自身的支配。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体的支配,即不因外界压力使自身思维和行动受到干扰,从而改造或控制客体;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对主体自身的支配,即以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积极促进自我发展。从自主的基本含义来看,自主是指自己指导自己,不受他人约束或支配。可见,自主既包含内在心理特征(如自发性、自控性),也包含外在权利特征(如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

因此,教学自主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自主权,它是教师指向外在的自主,即教师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表现为外界管理赋予教师权利,教师能够在外部压力和控制中获得独立和自由,自己有权决定和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境等;二是教学自主性,它是教师指向内在的自主,即教师作为主体对自身的指导和支配,表现为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具有教学主动性和进取心,良好控制自己的教学情绪和行为方式等。

(一)关于教学自主性

教学自主性是教师在一定社会规范和教育目的指导下,受内在动力的推动,积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于教学全过程之中,在教学活动之前,积极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做好教学准备T作;在教学活动之中,对教学方法与过程积极地做出判断和调控,认真解决课堂中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活动之后,对教学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自我补救。

教学自主性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自主意识反映教师想不想自主地教学,它是教学自主性的基本内容;自主能力反映教师能不能自主地教学,它是在自主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特征。

教学自主性是有效实施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师促进自身发展的心理需要,它对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及获得良好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教师拥有教学自主权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获得多大程度的教学自主权。

(二)关于教学自主权

教学自主权是外界赋予教师调控教学及相关事务的权利,它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的外在支持,获得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安德森(Anderson D.R.)认为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教学需要教师拥有自主权,教师必须有权利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材料,灵活地创造、改进或超越自己所教的课程。

国外研究针对教师自主权有着丰富的探讨,帕森(Pearson L.G.)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发现它包含两个因素:一是课程自主权(Curriculum Autonomy),主要包括“教学活动和材料选择”和“教学指导计划和程序”等方面的权利;二是一般教学自主权(General Teach-ing Autonomy),主要包括“课堂行为标准”和“教学工作决策”等方面的权利。帕森于1998年进一步修订了教学自主权量表,并发现教师工作满意度对教学自主权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教师工作负荷和缺乏教学奖励等变量对教学自主权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此后,帕森和穆莫(Moomaw W.)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教学自主权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验证。

二、教学自主的现状有待改进

(一)教学自主性亟待提升

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使得一些教师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从教师自身来看,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教学自主性,许多教师表现出消极被动的职业心理特征。

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中学教师的教学自主性较低,可能由于中学教师更接近“高考指挥棒”,体验更大的升学与“应试”的压力。比如,一位中学教师这样说:“我刚当教师时,教学非常努力,但是我只教了一个学期,学校领导就让我停课反省,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评价教师怎么能只有分数呢?从那以后我对教学就不感兴趣了。”从教龄来看,教龄为6~10年教师(主要是小学教师)的教学自主性相对偏低,表现为一个低谷阶段。这个时期教师的消极心态可能源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的积累,这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从性别来看,女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显著高于男教师,这可能与教师职业的性别倾向有关,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从职称来看,小学教师职称越高,教学自主性越强,这表明职称对小学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激励作用,而不同职称的中学教师并不存在教学自主性的差异,职称对中学教师的教学缺乏激励作用。比如,一位刚刚评上中级职称的中学教师说:“初级与中级职称没有什么不同。本来我去年就应该评,但是名额太少,只能今年再评,今年名额就肯定是我的。至于高级职称就不想了,不熬到一定年头,考虑这个也没有用。”

整体看来,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不足。在学校访谈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些中小学教师消极被动的心态,比如,有的教师表现出教学缺乏目标意识,教学内在动力不足等。一位中学教师这样解释:“关键在于工作得不快乐,上课就没有动力。现在虽说搞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每天教学围绕的就是考试,搞得教师非常被动,压力太大,许多老师都有心理问题。”可见,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亟待提升。

(二)教学自主权急需赋予

教学自主权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我国相关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权利做出了规定,但是,中小学管理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并不受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在课题调研中,一位小学教师无奈地说:“现在老师哪里谈得上有自主权。老师们填写你们课题调研的问卷,很少会真实填写,原因很简单,学校领导会检查老师们都填写了什么。这几天,学校要求老师上课必须制作课件,老师就得做,不管上课是不是需要。老师们周六周日也要加班(指的是在家里完成教学工作),批改作业和制作课件。许多老师一到放寒暑假就开始生病,寒暑假一结束,病也就好了。紧张的工作让人都不敢生病,只好攒着,等到放假了再生病。学校要出成绩、见成效,好向上级领导汇报,最终的工作都要落到老师身上。”

还有一位中学教师感叹到:“有一次教委让全校老师通过电脑回答一些对学校管理的调查问题,而学校领导事先开会对全校教师们提出要求,必须回答最好的答案。老师根本没有权利选择如何回答,被人呼来唤去,现在老师们不信任学校领导。”

接受我们访谈的教师话语可能有点儿偏激,但其中渗透着教师对教学自主权的渴望。事实上,许多教师表现出被规定的职业行为特征,缺乏应有的教学自主权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这势必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当前学校管理有必要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权利。

三、提升教学自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学自主性是内在动力

1.提升教学自主性,为教师教育开辟新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教师整体素质仍不容乐观。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内在动力不足。教师发展表现出被动性和教师发展动力上的迷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然而,我国教师教育存在培训模式单一化、培训方法简单化、培训操作形式化等问题。就目前教师教育与管理的现状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自上而下地确保广大教师有充分的机会获得有效教育和培训,而且繁杂的教学任务和过多管理控制也往往限制教师自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激发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教师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和“我能发展”的状态,从而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基于教学自主性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教师资源开发和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效益的教师发展模式,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模式。

2.提升教学自主性,有助于教师适应教育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经常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与方法,这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观念体系,不断调适自身的教学情感和行为,也要求教师参与到改革中,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协助者和使用者,而不是被动实施者。目前,我国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了课程改革,教师不仅仅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研究者”。

因此,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具有内在动力。教师教学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当教师自己愿意发展并有能力发展时,教师才可能获得发展。

如果教师缺乏教学自主性,就难以适应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改革就难以真正获得实效。目前,不断实施的教育改革已经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不断激发自身工作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自主权是外在动力

1.提升教学自主权,有助于教学创新

教学是一种富于创新而又需要灵活决策的复杂活动,它需要教师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学自主权是教学创新的手段,教师创新是教学自主权的价值体现。教师必须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教学创新才成为一种可能的事情。

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管理显得过于死板,过分规定整齐划一。比如,规定教师的备课要一致,教案格式要一致,教学进度要一致,教学方法要一致,等等。教师在肩负繁杂教学任务的同时,却往往缺乏自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材料等自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或抑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更成为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我们在教师访谈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都感到工作之初对教学充满热情和动力,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就开始“变得麻木了”,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教学自主权,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渴望和呼声。

教学自主权既是教学创新的重要保障,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支持。教师需要拥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不拘束于管理者的简单指令或一味地模仿他人的教学。教师有权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发表自己的教学观点,做出自己的教学决定,展现自己的教学特色,灵活决定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等。

虽然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具有一定冒险性,但这将使得教学充满创新的理念和活力。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创新的大敌就是极端地被控制,如果教师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回避风险,过于强调对教师的控制,那么教师势必变得因循守旧,缺乏教学创新。提高自主权可以帮助教师打破过于受限制的常规,实现教学创新与专业发展。

2.提升教学自主权,有助于改进教师管理

当前学校管理改革强调把更充分的教学权利交给教师,但教师肩负的责任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权利,其应有的教学自主权受到限制,教师对学校环境和自身教学活动缺乏控制感和权威感。形式化、简单化的教师管理方式严重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许多新教师因为发觉自己在学校中缺乏自主权而对教学缺乏积极性。甚至,缺乏自主权是教师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切实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有助于提升学校管理效率。

提升教学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学校对教师失去控制。科学有效的教师管理意味着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如果学校管理过度控制教师,那么势必降低教师管理的效率,导致教师工作变得被动而守旧。实际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与加强教师管理之间不是矛盾冲突的关系,学校管理者需要重视并努力采取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增加教师的教学权威地位,从而提高教师为学校教育发展服务的主人翁精神。

教师拥有教学自主权也不等于学校管理的放任自流,它要受到教师责任感和爱心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学自主权要以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为前提。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素养,却一味提高教学自主权就可能使教学变得混乱而低效,这对教师评价与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日常教学变革引领教师自主发展 篇6

如何让教学改革回归到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上,让常态教研回归到教师的成长需求上,让日常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成为深化校本研究必须破解的难题。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必须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并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结合自身日常教学实践开展变革研究,实现主动发展。

实施“四轮驱动”策略

启动“自主发展”之轮,实现动力回归 教师能否主动发展,在于作为主动发展的“点”的教师、“线”的学科组、“面”的学校三方面是否互相贯通、协调互动。首先,作为“面”的学校要为“自主发展”铺路。我校自主策划了“促进师生成长的有效教学研究”总课题,引导学科组和全校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和个人成长实际,确定小专题,开展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变革研究,并聘请专业人士为教师提供帮助。其次,作为“线”的学科组为“自主发展”造血。我校建立了“课程教学以学科组为业务主体”的扁平式运行机制,使管理重心下沉。学科组长作为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成了主动策划、自主研究的领导者。最后,作为“点”的教师为“自主发展”加力。一是引导教师与名师进行成长对话。我校先后邀请了窦桂梅、黄爱华等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并以学校《教师誓词》,引领教师追求卓越。二是设立教师成长阶梯。要求教师从专业基本功、实践智慧、学科素养三方面进行自我修炼,逐步跨越专业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职业境界。并请来市区学科教研员帮助每位教师确定专业发展目标,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三是搭建成长舞台。学校通过平时的教师成长“六个一”分享会、外出执教有效教学观摩课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启动“专家跟踪”之轮,提升学科素养 我校与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教研部门的配合下,建立了专家指引下的基于日常教学实践变革的跟踪式分类序列研究机制。

启动“科组推进”之轮,增强实践智慧 各学科组针对本学科教师的发展状态,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引导教师把自身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炼成专题,在学科组内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边学习边研究,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逐步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积累实践智慧。

启动“联教研讨”之轮,促进交流深化 我校及时引进兄弟校的同行参与比较研究,实施跨地区学校的联教研讨。一方面,让教师发现自主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调整自主研究策略,提高研究的效益;另一方面,采取校际合作、科组互动和专家参与的方式,开展有效教学的同课异构、主题论坛等,为校本研究增强内驱力。

实施“前移后续”策略

强化课前研修,实施备课变革,让教学实践重心前移 引导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种形式是对教师备课的一种变革,包括教材的二次开发、学生的细心解读。学校引导教师研读本学科的全套教材,整体把握学科教材体系,把备课的过程变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同时,通过对具体班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在此基础上,落实备课的“七个转换”——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换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换到对教材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和资源开发;从对“人”的忽视转换到对学生“具体个人”的潜在状态的解读;从教学的“抽象目标”转换到教学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设计;从点状的教学设计转换到结构的教学设计;从封闭的硬性设计转换到开放的弹性设计;从师生单向的“动”转换到师生双向的互动生成。教师还改变了教学设计的表达形式: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状况的解读和分析+三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三放三收”的教学过程设计。

优化课堂节律,关注动态生成,让教学促进生命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处理好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以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以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使教学过程呈现“动态生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的生命成长成为教学工作关注的焦点。课堂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关注书本与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学生经验世界的有机结合,使教材通过教师的二次开发实现富有智慧的实施。

深化后续研究,落实反思重建,让教师增长实践智慧 教师要做到每次课例研究有反思,每个问题的解决有重建。反思围绕五要素(即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学生解读的准确性、教学预设的合理性、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教学生成的及时性)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教学得失。重建要做到三落实:明确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样扎实的研究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实施“内引”(即引发教师发展内需、引导学科组自主研究)“外联”(联络相关专家、联系相关机构、联合相关学校)式的“文化培植”策略,形成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培植呈现“自主、合作、开放”特点的自主发展的教研文化。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篇7

一、为什么要强调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很可能一出校门就会失去用武之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技巧,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不被时代所淘汰。举个例子来讲,在我们小的时候,像电视、手机、电脑等这些物件还属于奢侈品,而现在呢,这些东西已经成为家庭的日常用品。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交流、购物娱乐、创业兴业。上网用网、在线互动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状态,很多事情,我们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紧跟时代潮流,自觉学习,很多知识不了解,有些诸如手机之类的日常用品,我们都不会操作,这样,我们就“OUT”了。另外,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学生以很优秀的成绩升入大学,但是毕业后却很难适应社会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摈弃分数就是一切的错误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 )更新思想观念 ,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前提 。

1.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 。

当今社会,有一种社会思潮很令人担忧:学习无用论。这股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很多学生振振有词:现在是一个拼爹拼钱的时代。学习有什么用? 大学毕业照样找不到工作。不可否认,现在一些不良现象已经影响到教育发展。在这里,我要向同学们阐释几个观点:(1)学习将是未来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并不仅限于学校这几年,人类只要想进步,就需要不断学习,因为生活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如果不学习,就会很快被时代淘汰。 (2)学习将是未来人类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的生活并不仅是衣食住行这么简单的物质行为,而应该充满精神追求。无疑,学习是我们提升人生品质,陶冶高尚情操,拒绝不良风气的一种有效手段。 (3)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宪法规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享受教育,学会学习,可以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奠基,亦可以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2.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学习是为他人学的。一种观点是为家长而学。我在和学生谈心时,总是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说,学习是家长学的,成绩好了,家长就高兴,成绩不好,就会挨家长批评。一种观点是为学校而学。认为学好就是为了学校争光,为班主任争光,为班级争光。这两种错误观点的盛行,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深思: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就不可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不可能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因此,在我接受一个班级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观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家长和老师只是尽量为大家学习好提供一个好的条件和氛围,最终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且必须靠自己。

(二 )改革课堂教学 ,让自主学习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

新教育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复习、自主检测、自主反思,从而实现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1.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预习是前提,因此,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就要明确预习方向和任务,了解预习内容、预习重点和难点,掌握预习方法和策略。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试着帮助学生列出预习提纲,由学生按照提纲进行预习,然后,我们逐步放手由学生自己列出提纲,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

2.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

这里的自主学习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引导课堂教学方向。比如,教师在明确了一堂课要完成的任务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在这里,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可以分组合作,可以上台展示,当然也可以向教师请教。总之,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真正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靠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3.让学生学会自主复习和检测 。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及时复习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复习方法,比如,文理兼顾法、过电影法、自主默写法,等等。当然,具体的复习过程应由学生自主完成。复习完成后,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检测自主学习效果。这时,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些试题或一些活动,比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国家的首都,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竞赛,一人说出国家,由另外一人说出首都。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

4.让学生学会自主反思 。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总结前一段学习的得与失,才能明确下一阶段学习方向。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最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写自主学习反思日记,记录每天学习的心路历程。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篇8

[教学流程]

1. 歌曲律动 (《小手拍拍》) 。

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手影, 形似鸭子、小狗、兔子……引出话题:“小手有什么作用?”学生争先恐后作答:写作业, 做手工……教师因势利导, 请学生用手做动作, 进行音的长短训练和节奏训练。如出示节奏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请学生用动作表示出此节奏。

2.学唱《饼干歌》。

复习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抓住“手的用处”导入《饼干歌》 (源自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 →“紧扣做饼干动作的关键词 (揉一揉, 团一团、搓一搓、捏一捏等) ”解决歌曲难点→学生学唱全曲→欣赏视频, 大家边唱边演。

3.拓展创编并演唱。创编 (1) :想象吃饼干的动作来创编。创编 (2) :设想“好朋友送给你什么”来创编 (如吃苹果、吃桔子等) 。

4.看视频表演唱。

[教学点评]

平常的音乐教学中总有少数小朋友心有旁骛, 即便做游戏、唱歌也提不起兴趣, 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然而, 今天的课堂可以说全员参与, 全程参与。这是为什么?细细回味之后发现, 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少儿电视节目, 课堂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 吸引着小朋友全身心投入, 刺激着学生的听觉、视觉, 使学生在整节音乐课中都精神焕发!

1.听觉效果上:少儿电视节目很贴近学生生活, 那份亲切无可比拟。当欢快活泼的《饼干歌》旋律唱响, 当红果果、绿泡泡亲切号召“小朋友, 我们一起来做饼干吧”, 此时此刻, 大家仿佛置身于节目当中, 那种投入是情不自禁的。

2. 视觉效果上:

在活泼、有趣、色调明亮的场景中, 着装鲜艳的红果果、绿泡泡缓步入场, 仿佛来到小朋友的面前, 缩短了学生与电视明星的距离。这一切, 让学生大饱眼福, 无疑享受一场视觉盛宴!

3. 记忆效果上:

歌曲简短, 反复回环, 不一会儿, 学生就耳熟能详。动作简单, 源于生活, 只一会儿, 学生就随音乐律动。小朋友们熟悉不过的饼干怎么来?词作者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 (揉一揉, 团一团……) 富有节奏的旋律 (搓一搓, 捏一捏, 啪啪, 啪—) , 模拟巧手做饼干的过程, 可谓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再加上主持人与小朋友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的动作反复地进行着表演唱, 在这样的情景熏陶下, 在这种活动的感召下, 小朋友不由自主地投入了进去, 学得有滋有味, 做得有模有样, 唱得有板有眼!

[教学反思]

由此, 笔者想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活动化, 自主化, 生活化, 个性化”。

1.课堂体现“自主化”。做饼干时, 小朋友俨然像个小主人, 教室就是饼干房, 电视节目中的小朋友成了他们的小伙伴, “饼干师傅”在音乐声中忙不迭地做着饼干, 唱着《做饼干》。或许平时就曾经看过这个节目, 如今能在课堂上正儿八经地学唱, 让学生们倍感兴奋, 也觉着胸有成竹!教师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上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 自由讲述自己感受到的乐曲, 想象乐曲中所描述的音乐形象……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不仅容易学会应掌握的内容, 还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

2.课堂体现“活动化”。熟悉的旋律唱响, 学生都起立“做”饼干, 一个个“师傅”边唱歌边做饼干, 枯燥的课堂已转换成生动的舞台, 在这种情境下, 教学的痕迹在退化, 活动的精神在升华。的确, 小朋友天性活泼好动, 可塑性强, 这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适应了他们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这样的“舞台”, 如“日常情境舞台”: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自主发言;“日常表演舞台”:口头或肢体模仿, 即兴表演或创作, 合作或单独进行唱、奏、排、演等。各项日常测验, 才艺表演, 期末测验;舞台前的排练, 不同规模的演出……让学生登上这些不同的“情景舞台”, 是每位音乐教师都能做到的。

3. 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以生活的本来面目, 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紧扣做饼干时所做的动作关键词来学唱歌曲,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 把做饼干时的情趣表演得淋漓尽致。延伸开来, 吃饼干, 扩展开来, 吃苹果, 由此类推, 生活中的节奏, 如走路、跑步、跳绳等等收集起来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生活中的旋律:如生活中有很多声音, 高音、低音、乐音和噪音, 把这些联系起来也能形成旋律。音乐的旋律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 只要我们努力寻找, 认真发现, 精心提炼, 一定能找到这些与我们课堂相紧密相连的资源, 并让它们作为重要的元素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 更表现生活, 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更激发起学生学音乐, 用音乐的热情与恒心, 那么, 我们就一定能发现并培养出更多的小音乐家。

4. 课堂“个性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提倡个性化。这节课除了做饼干, 教师还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做包子、做……”扩散到“好朋友送给你什么 (苹果……) ”表演“吃”的系列动作。小朋友思维活跃, 各有各的想法, 再把自己个性化的想法通过语言组织, 配上音乐, 就成了许许多多的新歌曲。小朋友唱着自己的作品,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9

一、由“单一性”向“多重性”转变

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 对教师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一过程, 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不能取而代之。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转变成“学生独立学习”“学生成对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全班集体学习”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增加信息交流量, 增加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内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每个程序时, 让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设课堂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而且好动, 基于这一点, 我有意营造课堂情境, 创设表演氛围, 让孩子走上讲台, 满足他们的角色幻想。

当我布置预习《黄继光》一课时, 有的同学说:“黄继光真傻, 拿自己性命开玩笑”。一些同学听了笑了起来,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孩子也许无法体会到祖辈打江山的艰难。于是在上课时, 我放了两次黄继光站起来的录像并配以激越的录音磁带, 那个孩子看完后低下头, 很多同学深受感动, 甚至流下了眼泪, 当我说:“谁到前面表演‘英雄’呢?”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地要上台, 于是我叫了那个埋头的孩子。当“黄继光”在枪声、厮杀中艰难地站起来时, 下面同学的眼神充满了对黄继光的爱, 对敌人的仇恨, 当“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时, 教室里顿时响起掌声。这时我深深地出了一口气, 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 这一课是很好的爱国教育课, 同学们从表演体会到了无数先烈为新中国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从学生兴趣入手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乐趣, 而不是当作负担。兴趣是行动之本,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展开思路, 在愉快的氛围里丰富联想, 在愉快的课堂上完成任务。

基于这一点, 我在教学《观潮》一课, 潮来之时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时, 反复设计了好几种方案, 但觉得无法把大潮到来之时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表现出来, 这一段共四句,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讨论。可采取不同的方式 (包括声音、动作、图像、语言或其他) 把这句话完美地表现出来。经过十几分钟的讨论, 同学们胸有成竹地把手举起来……同学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 用语言、歌曲来表达, 用声音来模仿,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穷无尽。

四、激活课前五分钟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台戏, 课前五分钟便是戏的序幕,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前五分钟, 由学生以座位号轮流当“小老师”, 要求声音响亮, 适中速度, 内容最好与这节课内容有关, 可以是即兴演讲, 可讲故事, 说谜语, 可以朗读优秀作文。由于全班同学人人有机会, 内容丰富多彩, 可听性强, 大大增强了课堂活力, 当然为下面的教学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教学智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10

一、教学智慧:实现“为人”的教学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 人本主义的目的, 与人有关的目的, 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说得浅一些, 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传统教学的核心是传授知识, 忽视教学是“为人”的过程, 是“培养人”的教学。“因为教育中知识不是被培养者自己生产的知识, 所以即使拥有了, 拥有者并非能成为人。”智慧的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登山的“工具”, 探索创新之旅的“翅膀”, 思维的“灵感”, 体验的“境遇”, 行动的“机智”。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打破了固有的讲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格局, 在于他能从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探索精神为突破口, 将教学运筹的目标、方法投射到对学生身心、潜能和全面“发展”的高度, 产生了奇迹效应的教学智慧。使课堂教学肩负起了两方面的责任:知识的传授和在传授知识之时或之后能使学生成长为“人”。因此, 在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心中,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篇章结构、公式、定理, 而是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是教学智慧的价值选择。每个学生有其差异性、特异性、潜在性, 他们自我实现程度不同。创造条件, 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 这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根雕家之所以能使丑陋的根块转化为精美艺术品, 其独特的本领就在于能依据根块各自的特点“因势象形”。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按统一目标、统一标准要求学生, 是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情感等特征,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 最大限度地把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二、教学智慧——充满“人文”的教学

“爱来源于教育者, 但植根于教育对象。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影响是爱的最高层次。爱的实质和前提是尊重。”智慧的教学充满爱的智慧, 因为具备教学智慧的教师是以新的学生观, 回避占有和支配, 充分尊重学生实际,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 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对话和心灵的交融, 把学生当挚友,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洞察学生的喜、怒、哀、乐, 体悟学生生活情感, 尊重学生主体人格, 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在相互尊重、信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心智的启迪和提升。智慧的教学不单是向学生展示前人知识的成果, 而是“互爱“的师生关系中, 在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下, 让不同观点、意见和主张相互碰撞、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平等、开放、和谐、宽容的氛围中, 多思、多疑、多悟、多体验。其间, 当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 给予鼓励与点拨;当学生异想天开或标新立异时, 给予尊重和欣赏;当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或进步时, 给予赏识和表扬;当学生违纪或犯错时, 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当学生成绩落后或下降时, 给予激励和关爱。通过创设“爱”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 个性得以张扬, 心智得以开启, 灵感得以涌动, 生命得以提升。40年前, 美国有位社会学教授, 让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区调查当地200名男孩的成长情况, 并对他们未来发展做一评估, 经过一番调查后, 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们将毫无出头的机会。过了25年, 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 他让他的学生做后续调查。结果显示, 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 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 问了过去的受访者:“你们现在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后来去拜访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师, 教授问她到底有何绝招, 这位老太太微笑着说:“其实没什么, 我爱这些孩子。”这就是爱的力量和伟大。爱的智慧代表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代表了教师全身心的付出, 代表了教师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有爱作基础, 教学可以避免沦为不可靠的匠技, 有爱作基础, 教学能发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神奇力量。

三、教学智慧:启迪“智慧”的教学

智慧的老师把学生看成是“生命”的“行者”, 让“行者”用自己的思想、丰富的个性走上探索知识的路, 并在不断的探究中质疑世界, 体验世界, “生成”自己的知识, 形成超越知识的智慧, 让智慧伴随学生成长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 给学生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当学生思维活跃时, 给予激励;当学生思维启动时, 给予拓展;当学生思维模糊时, 给予点拨;当学生思维紊乱时, 给予梳理;当学生思维凝固时, 给予激活;当学生思维迟钝时, 给予引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发现问题, 激励学生寻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既尊重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认识、思考和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 又智慧地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思维态势、行为方式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 帮助学生充分焕发内在的潜能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反思自己的原有的观点和设想, 修正和完善自己原有的立场和行为。新的“问题”在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出来, 使学生的知识有效成为掌握, 能力不断提高, 智力充分开发, 自主精神更强。教师以智启思, 以情发思, 以诱导思, 旁征博引, 触类旁通……, 使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 带着“智慧”离开课堂, 这正是教学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活化教学自主性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中;自主学习;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就是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加大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应该根据其教学的需要,选择和使用不同种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自主学习即以学生自身作学习的主体,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的实践、探索、质疑、实践以及问题分析的一系列的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的一项现代化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现代化教学,它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强烈学习动机以及厚重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方式,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动机即学生一切学习的主要厡动力,它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使得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并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想让学习变的有持久的动力,教师就得必须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的思想就是强调学生如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其实地理在生活中实用性是非常大,所以让学生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哪里都有地理,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地理,学习和实践都会觉得地理非常实用及有趣。如在学习“昼长变化”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依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图形,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和观察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方位和时间,这样使得学生充满了好奇心,这样好奇心驱使他们去发现和研究,不仅能很快总结出日长变化和日出日落太阳的方位,还了解了太阳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书本以为有关影子的变化的知识,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变得更加高涨,从而主动开始学习地理。

教学所追求的真谛其实就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获取,把他人的要求变为学生自身学习的要求,地理的书本教材比较重视地理的基础知识的解答,没有很生动形象、新鲜的内容,学生都觉得很乏味不够吸引他们去自主学习。

二、培养学生动手画图能力以及对思维的训练

地理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表示出有关地域因素和时空等一些复杂的事物,地理可以说是一门不能离开地图而单独存在的学科,地理学一个比较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教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地图所带来的主体性,使得学生懂得如何画图、填图、看图和用图,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得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使得地理课充满着浓厚的“地理味”。此外,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描述画出示意图,其实就是让学生先依据课文中的描述,在脑海中构思出图象,然后再把头脑中的图象用图画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用生动地语言描述出图象,而非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要求对这些学习的材料给予认真分析和总结,就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化的理解。

三、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

如果能建立一个能让学生感觉到轻松的地理认知结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为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建立学习地理认知结构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这是一个很难的地方,但这对学生思维的提高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说,这种地理的认知结构的建立,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这种结构的建立能使学生地理能力表现出来,学生开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渠道之间的连接结构,以达到知识紧密相连、思考深入的目的。

四、克服虚假自主

自主学习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在我们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克服“虚假自主”,所谓的“虚假自主”就是假自主,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有的表现,应该让学生来评价。在没有足够的指导和创设情境的前提下,就让学生“你想读些什么”、“你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和谁沟通”,这样教师就起不到主导作用,这是一种“放羊式”的“虚假的自主”,同时,当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准确时,一些老师说学生“很聪明”、“真有本事”的错误判断,表面上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自主”,地理教师应采取警惕。教师应该虚心教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方法转变时没有太大的压力,在愉悦心情在学好地理,在老师的带领下,让每个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学会如何终身的自主学习。

结束语: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指导和组织以学生为主的活动的实施,通过一定的合理手段使学生能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学生发现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新时期的地理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为了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主学习,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充分掌握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杜宗勇.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1)

[2] 郭四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用好教材的活动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8(04)

开放数学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发展 篇12

一、课前开放, 预设自主空间

传统的封闭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 剥夺了学生的知情权, 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显得被动。而开放式教学却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知识, 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 必要时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例如, 在教学《利率》一课时, 课前, 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这样, 在教学新知识之前, 学生不再是“零”起点, 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二、课中开放, 促进自主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 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 获得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1. 自主联想, 发展思维。

例如, 教学“圆柱体积”时, 先让学生回忆, 学习“圆的面积”时, 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然后根据两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一种立体图形, 从而推导出它的计算公式。有的学生说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32份, 把16份和另外的16份拼成一个长方体, 有的学生说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等等。通过这样的复习, 学生自主发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再进行大胆猜测, 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 自主尝试、探究。

在教学中, 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余地和空间, 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积”时, 当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 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有实心的圆柱和圆锥, 有空心的圆柱和圆锥, 它们有等底等高的, 也有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底不等高的;还有天平和沙子。各小组到学具展示台上自主选择实验材料, 然后展开积极的探索与实验。

3. 自主讨论、交流。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有的小组说是, 有的小组说不是, 学生相互争论, 说出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 学生明确了只有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 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习材料的组织与呈现,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习材料的处理, 更为学生自主尝试和探究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 参与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过程,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 获得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 学生会逐步变得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4. 自主练习、提高。

新课程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面对全班几十个基础各异、能力不同的学习个体, 教师要注重因人施教, 尤其在练习上要体现差异性。要创造条件,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思考、锻炼的机会, 为每个学生提供攀越知识的阶梯。

三、课后开放, 提供自主天地

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实践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都解决掉。学生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 我提倡把问题带到课外,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学着通过生活实际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例如, 在三年级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 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家的窗户, 若给窗户做窗帘, 面积应是多少?

上一篇:液位开关下一篇:积极配置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