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2024-08-16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精选12篇)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篇1

在聋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深切地感受到, 有的学生很害怕数学, 不喜欢数学,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联系, 觉得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作用, 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效果。为提高聋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 数学生活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 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一) 数学内容生活化

传统数学课中, 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例题教学, 或者教师自编一些习题给学习作练习。而“旧教材”这些事例往往又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不熟悉, 使得学习与生活脱离。为此, 我在备课时经常创造性地、适时地变换教学题材, 让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这样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新鲜感、亲切感。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 有这样一题:松树苗281棵, 杉树苗312棵, 杉树苗和松树苗比, 哪一种多?

教材中这种索然无味的语言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森林里的杉树娃娃和松树娃娃在争论不休, 都认为自己的同伴要多一些, 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吗?”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在解决完这个问题后, 我又增加了商场购物这样熟悉的例子, 选用了本地的两家大商场“五星电器”和“文峰大世界”, 购买同样质量品牌的电风扇, 五星电器204元, 文峰电器206元。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认为老师去哪里买好呢?”这样的体验并不陌生, 而且是帮老师解决问题呢!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这样设计无疑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的理念。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充分展示, 学习已成为其内心的一种需求, 因为学习的材料来源于身边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空前高涨。

(二) 数学教学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生活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模拟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味为生动, 变恐惧为亲切, 使其主动、乐意探究数学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 主动求知。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节课时, 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再让学生把这句话中的数去掉, 感受一下两句话的不同, 学生感觉到这样的表达是不具体的。如“我家有3口人”变为“我家有人”, 就没有把原来的意思表达清楚。学生很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借助生活经验, 感知新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切土豆的活动。切下第一刀, 摸摸切过的地方, 感觉是平的, 滑的, 来感知“面”;切第二刀, 指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 感知“棱”, 切第三刀, 指三条边相交的点, 感知“顶点”。这样的活动, 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突破了“感知面、棱、点”的难点, 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乐趣。

模拟生活情境, 强化认识。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许多学生都与父母一起购过物, 因此,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 可以模拟超市进行购物。当课堂中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情境发生关联时, 学习更像真实的生活, 学生能从真实生活的体验中构建起对数学的理解, 就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 生活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聋校 (小学阶段) 的数学教学来说, 数学的深奥感更多的是由脱离实际的数学教育造成数学与大众的隔阂导致的。现时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打通数学与生活的界限, 把课内的知识结论向现实生活中延伸, 做到学以致用。这方面主要是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教学“认识方向”后, 布置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 并在班级内交流。此次作业后, 一位学生根据路线图, 居然找到了好朋友的家。这样的活动, 既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剪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加强了数学与艺术的联系,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等。通过上述活动, 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巩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特别是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 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

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适合各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 并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透彻, 对学校教学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

总之,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 真正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聋校课堂,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能够把更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力求让课堂教学中数学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篇2

数学来源即人类的日常生活,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数学经验的不断总结,逐渐形成数学这门学科,并成为学生必修的重要科目。就高中数学而言,其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较为密切,能够切实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为此,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充分发挥高中数学的生活化特点和优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应充分分析高中数学的生活化特点,以及生活化教学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案。

1. 生活化教学概述

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入大量适当的生活素材,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也能大大降低,充分发挥教学知识的生活性,将教学与实践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1].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制度的不断推行和发展,生活化教学势必成为我国教学办法中重要的一种,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将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确保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升。

2. 生活化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较其它科目而言,其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教学难度加大,学生学习过程较为吃力,使得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高中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不断增大,其目前学习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考学情况。因此,实现高中数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小,学习难度降低,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关注内容[2].生活化教学作为趣味性较强且有着化难为易的优势,将其运用到高中数学的教学当中,能够有效简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和热情。

3.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策略

3.1 结合教学内容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较远,课堂氛围严肃,教学气氛枯燥乏味且凝重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其对于数学知识较强的陌生感使得其学习效果较差。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建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都能有效拉近。如在开展数列知识的教学时,可将棋盘麦粒问题引入到课堂当中,并设问相应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内容当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3.2 充分利用生活化实例进行数学教学。利用生活化实例进行数学教学,是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密切,高中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例当中也极为普遍。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将生活化实例作为教学例证,既能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简化,还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3].如在开展均值不等式的教学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商家打折促销的问题,使学生在折扣的计算过程中,实现数学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3.3 运用回归方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到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教师应充分运用回归方式,使数学理论知识回归到生活当中,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使数学教学过程更为简单化和直观化[4].教师可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如在进行函数f( n + t) 的教学时,教师可将日期的计算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假设某个周三的日期为 8 日,以 7 天为一个周期,可直接计算出下个周三的日期为 15 日,再下个周三的日期为 22 日,也就得出了函数 f( n + t) 式当中,n 代表周三和 8 日,t 则代表固定周期 7 天。

3.4 利用实践动手活动进行数学教学。将实践动手活动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使理论知识具象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强、知识性丰富且切实可行的实践动手活动。如在开展指数函数教学时,为使学生对于函数 y = ax( a > 0,a ≠ 1) 的理解程度加深,可让学生利用白纸进行反复对折,并计算出多次对折之后的纸张厚度。利用底数、指数,计算出最终的 y 值,即算出了最终对折后纸张的厚度。学生的学习具象性更强,学习效果也就更佳。

3.5充分利用多样化数学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在进行圆锥曲线的教学时,教师可收集相关多媒体资源,如宇宙行星的运行轨道,让学生直观看到解椭圆和双曲线、抛物线的运行方式,从而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各理论知识中曲线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够串联起来。

结语

生活化教学方式,作为一种高效高质的教学方式,能够切实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实现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确保其理解并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实现其未来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充分利用生活化实例,运用回归方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并利用课堂实践动手活动和多样化数学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实现其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红星 . 基于生活化的高中数学教学分析 [J]. 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05)。

[2] 张琴霞 .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 [J]. 学周刊 ,(23)。

[3] 王尚文 .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初探 [J]. 赤子 ( 中旬 ),(08)。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生活素材;学习环境;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57-01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数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们把现实生活问题化为数学知识问题的过程。”数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本文就如何“让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习从真正意义上贴近生活”做了以下一些探究:

一、让学生在课前观察、搜集生活素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生活之中又是充满着数学知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数学知识的教学里面,我们要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去寻找一些数学的题材,让数学知识的教学能够更加的去贴近生活,让学生们自己能够在生活之中能够更好的看到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新课的教学前夕,有目的的去多安排些学生们观察或者是去搜集一些生活里面和新课题有关系的素材,来促使学生提前感受到和体会到数学知识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的生活里面到处是数学知识的影子。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抽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观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数,学生在搜集过程中会发现,超市里商品的价格、称水果或蔬菜的重量、量身高等到处都要用到小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数学学习活动生活化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我国心理学研究也曾表明,学生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实际背景越是贴近的话,那么他们自觉接纳学习知识的程度就会越高。让我们从学生们所熟悉的实际生活背景导入,来促使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从而来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认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带着积极、主动、愉悦的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进行主动探索、尝试、实践。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来创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可以耳目一新的同时还能够更有效的去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可创设师生共同去水果市场买水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新课学习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就能为学生创设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

三、让学生观察、发现、提出、探究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一个人如果不会自己学习,只能记住教师和教授给他们讲的东西,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种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能单凭教师一味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而是应该让学生能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来探究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回归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设计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这样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相交与垂直》时,让学生在认识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以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山脚下建了一座房子,现在要修一条水泥路与公路连接,如果你是设计师怎样设计才最科学,为什么?”让学生解决,这样学生就可以马上学以致用了,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利用生活资源,让同学们能够深刻的去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们积极的其参与,通过模拟生活去深刻的感知数学知识,从而让数学的学习更加的趣味化、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12).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篇4

一、充分利用课本的背景材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以下简称“教材”) 在每一章的开始都给出了本章内容的背景材料.但有些教师认为本章内容还没有学习, 章前的实际问题还没法解决而忽略这些难得的素材, 直接进行教学.最后最多把背景材料当作一道应用题来解决, 这种处理方法包含着许多应试的成分, 使背景材料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正确的方法是学习本章内容之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背景材料, 带着疑问学习本章内容, 使学习有了目标和意义, 不再是为了做题而学习.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最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背景材料的使用应贯穿本章学习的始终.

二、把公式、例题、习题改造成实际问题

在进行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大小关系的教学时, 我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一台坏天平, 两臂长不等, 其余均精确.某人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将物体放在左右两盘内各称一次, 取两次称量结果之和的一半作为物体的质量.问他得到的是物体的真实质量吗?为什么?

对于调和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比较大小,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两位汽车司机两次共同到同一家加油站加油, 张先生每次都加a升油, 李先生每次都加价值b元钱的油.两次油价不同, 问两位先生加油的平均价格哪个较低?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模型正是所要证明的两个不等式, 但是实际问题比起单纯的证明题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把课堂上讲过的问题以应用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在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时, 我们曾经研究过这样的问题:设F是双曲线x2-y23=1的右焦点, 定点A (-2, 2) , 点P在双曲线上, 求|ΡA|+12|ΡF|的最小值.椭圆和抛物线的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对本章内容进行综合测试时, 我把此类问题改成:B地在A地正东方向4千米处, C地在B地北偏东30°方向2千米处, 河岸PQ (曲线) 上任意一点到A的距离比它到B的距离远2千米, 现要在河岸PQ上选一处M建一座码头, 向B, C两地转运货物, 经测算从M到B修建公路每千米要用a万元资金, 从M到C修建公路每千米要2a万元, 那么修建这条公路的最低费用为______.

以这种方式对问题的考查新颖别致, 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导致学生凭记忆做题.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训练.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随时随地和学生一起关注身边的数学, 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中, 教室的空间就是一个绝好的教具, 在学习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时, 每次都是学生先找出两个元素平行、垂直、相交的例子以及他们的夹角.学校召开运动会, 我趁机组织学生讨论推铅球怎样用力才能推得更远, 为什么出手时以45°角斜上抛最好;长跑时为什么沿着弯道的切线抢道路程才最短……借助身边的数学能够弥补常规媒体的不足, 还能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研究身边的数学简单易行却能发现深奥的数学原理,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矛盾”和“神奇”

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差距”, 故意制造“悖论”, 极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展开辨析和探究.学习条件概率的时候, 考虑到学生对条件概率问题了解得很少, 我在引入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一门高射炮打中飞机的概率是60%, 那么同时用两门高射炮打一架飞机, 打中的概率是多少?有好几个学生回答说是120%, 但转念一想不可能, 学生相互笑了笑后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数学方法的严谨和巧妙离开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是难以被人们感受到的, 因此我们需要给抽象的数据和公式赋予实际的意义, 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神奇和数学的美.学习等比数列之前给出国际象棋发明人要求国王奖赏麦粒的故事, 学生并不能感受到所需的麦粒的总数“264-1”究竟有多大, 只有估算出这些麦粒的质量, 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把这些麦粒装进的麻袋排成一队将绕地球好几圈的结论, 他们才会为这个数字的庞大而吃惊.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论文 篇5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的,可是数学这门课程注重推理性和逻辑性,它的特点是理性化的,这就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比较困难。而教师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将这一个问题解决,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实践跟数学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一是能够使得教材上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直观化;二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以使学生体会到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从生活当中来,再回归到生活当中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有效地贯彻这种思想,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应用所学对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当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数学学问,因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恰恰是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探究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关系,探究数学规律,这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加法意义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习题:小红家里有4条黄狗,2条黑狗,请问一共有多少条狗?学生会迅速地回答是6条,教师再要求其他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从而启发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最终也使学生学会了加法的规律性知识。再如,教师在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先为学生呈现情境图:小刚家盖了两个养鸡舍,鸡舍的长都是8米,宽分别是5米与7米,要在鸡舍里面铺上地面砖,请问小刚家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面砖呢?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师再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归纳和概括,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探究数学规律的技巧,体会了一种快乐感,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改革家庭作业的模式,注重作业的应用性和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能使学生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的教学,以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二声跳下水。()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扑通、扑通、扑通()声跳下水。(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从歌中发现规律添出歌词,再在续的歌词中体会规律,从而添出——如a只青蛙()张嘴,()只眼睛四条腿,扑通……( )声跳下水。使学生体会到歌中有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概率》教学中,在上学期第七章《可能性》的基础上,探讨小明和小丽都想去看周末的电影,只有一张电影票的问题。小明提议采用如下的办法来决定谁去看电影: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自己去。他的这个办法对双方公平吗?让学生做实验。再从得到的结论分析,并与历史上数学家的数据对照分析后,初步体会到此方法对双方公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还有哪些办法解决?学生想到了装盘、摸球、掷均匀小立方体、摸牌等。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行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注入生活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篇7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数学, 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比如, 小学生学习数字时, 就可以让学生数自己的同学, 数学校的教室, 数教室里有几扇窗子, 每扇窗子上有几块玻璃, 数村里的房屋, 数自己的家人。学习分数的时候, 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分东西, 学习了乘法就可以让他们自己替家长去买菜算账。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生活基础, 尤其是现在的教材更贴近生活, 教师一定要发现各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并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知识, 使知识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自己学的知识不仅牢固, 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教育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 去生活中发现问题, 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比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 为什么人们出远门要骑摩托车、坐公交车而不骑自行车呢, 学生很快答出因为骑摩托车、坐公交车快。这时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速度与路程的问题, 让他们回去后问自己的家长, 摩托车的速度, 到某地的路程, 所用的时间等。有的同学还会比较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的速度差, 这样在不自觉中就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喜欢儿歌吗?那谁会唱英文字母歌呢?看来大家都会唱, 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一起唱吧。接着出示扑克牌, 引导学生说出扑克牌上的字母表示几, 引出用字母表示数。再比如, 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把教材提供的情境稍作改动:教师最近有幸和姚明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 那么请你们猜猜看, 是教师赢了还是姚明赢了,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出是姚明赢了, 接着我出示表格, 表格了出示我投中次数26次和姚明投中次数25次。从这张表中你能知道谁赢了吗?当然不行, 缺少投篮次数。接着完成表格中的数据。这样的情境创设充分体现人文性, 以学生为本,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知识经验为素材,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走出唯科学的迷途, 实现知识教学与人文熏陶的完美结合。

三、利用已有生活经验,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 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深入生活, 亲身实践, 自己解决, 融会贯通。

例如,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米’”时, 就让学生自己估算课本的长度, 课桌的长度, 自己的身高, 教室的长、宽, 让学生讨论, 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换算, 在激烈的讨论中, 学生对于“米”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布置课下作业, 回家后拿米尺量自己家的院子的长、宽, 自己家房门的高度。有很多学生已经会使用这一类工具了, 所以他们不仅量了这些, 还把自己的写字台、电视机等其他物品也量了。通过深入生活, 亲身实践, 学生学会了知识, 锻炼了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鼓励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关数学应用的事例,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不可忽视的生活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鼓励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的实例。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使用情况, 如“我们班的视力不良率是37%”“我们村今年玉米的受风倒伏率是19%”等等。接着教师出示一个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我国的煤电使用占全国发电量的69%,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教育学生长大后开发可再生能源。

五、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

在学习相关知识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从中寻找相关的数学问题, 使数学课堂在生活中得到延续和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到生活中去”一类的活动, 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在活动中, 学生一定会先后提出一系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 促成了师生互动, 有利于教学相长,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获得了进行数学研究的切身体验和培养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了自己敏锐的直觉和科学洞察力, 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 教师必须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 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移进课堂,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生活。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 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形成能力, 又获得乐趣, 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 2001.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篇8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当数学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呈现时,学生就会去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当老师出一道计算题时,学生可以把一个简单的式子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学习更还原于生活。

2.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生活中,老师应该主动发现生活的数学问题,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挖池塘算面积,银行利润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的意识就会增强。

3.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一群数字一对符号的学习,而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数学就切切实实地发生在他们身边。 老师可以在教学时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当问题被解决时,学生会有很高的成就感,这样就会更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学习。

二、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数学教材生活化

现在小学的数学教材经过几次的修订, 较上世纪的数学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贴近生活的数学例子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些例子很是很抽象,感觉像是把数学与生活绑在一切而不是很好地融合。 但是也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比如“ 2年级的小明和小红帮妈妈买水果,小明买了一个苹果一个梨子共五元钱,小红买了一个橙子一个梨子一个苹果八块钱,请问一个橙子多少钱? ”这样的题就很贴近生活,小朋友经常会陪妈妈去买水果,所以他们也会结合当时的场景运用数学并且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所以,教材更生活化改进会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2.老师教学方式生活化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知识灌输式教学,首先老师要明白知识的传递并不只是对课本的照本宣科。 当老师在教小朋友加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比如,选出10个小朋友,让小朋友排成一排,问10个人减去4个人还剩几个人, 就可以找小朋友上去数,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更深刻。

3.提升家长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孩子在幼年的学习, 对他们最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他们的父母,很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无意识的,所以,他们也会忽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为他们缺乏对孩子生活化的教育,所以,提升家长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因为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比皆是,比如,要教孩子加减法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拿实物教孩子, 比如“ 小明和妈妈比赛跳远,小明跳了1米,妈妈跳了1.6米,问小明比妈妈少跳了几米? ”这样的问题就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真的会去跳远测试。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初探 篇9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吗?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个人亲身经历

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 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 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 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鲜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所以, 情境创设要追求真实有效。如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应用题情境:爷爷生病了, 药瓶标签上写着共60片, 每天3次, 每次2片, 请你帮爷爷算一算, 一瓶药够吃多少天?这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 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 精心设计情境, 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 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 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 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 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 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 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 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知道一瓶饮料大约是980毫升、一听可乐是350毫升、一盒饼干400克。同时, 还要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增强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 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的“切入点”, 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0.5元的书, 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 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办法再现, 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 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0.5元就是10元5角, 付一张10元的和一张5角的就可以了。这样联系生活实例开展教学, 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进而喜欢数学。

二、用数学语言叙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 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 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 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 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 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 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年、月、日》这一节课中, 请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节日, 为什么会喜欢它?这就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有的介绍6月1日是儿童节, 节日里可以收到很多的礼物和祝福;有的介绍3月8日是妇女节, 这是自己最喜爱的母亲、奶奶的节日;有的介绍自己的生日是2001年8月6日, 这天是最幸福的一天。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课外知识架起了桥梁, 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们纷纷发言, 声情并茂地介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 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走向生活, 使数学生活化, 使生活化的情境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桥梁, 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洪永山, 邱建华.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探寻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篇10

一、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

中科院研究员张梅玲老师曾经说过:“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能从生活中引入尽量从生活中引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合适的生活情境切入数学问题,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支点, 设计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习也将显得轻松、愉快。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学生们都熟知其中的故事情节, 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就引用故事中的小片段, 创设“西天取经的路上, 孙悟空让八戒把18块西瓜, 平均分给4个人, 而且每人分到的要尽可能的多”的童话情境。设计了八戒3次分西瓜的过程:每人分2块;每人分3块;每人分4块。在分西瓜的三次过程中, 每次都及时提问学生: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这样, 让情景尽早与数学挂钩, 在第三次分西瓜之后, 根据板书的三个算式让学生比较这些算式中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教师适时提问:“3次分西瓜的算式, 哪一次分对了?为什么?”

这个案例在为学生创造乐学的情境后, 由于注意及时抽取算式, 把童话 (生活) 情境转化为了数学情境, 学生自然地联系“10块西瓜还可以分”来思考“为什么余数10比除数4大就错了”, 数与景结合让学生很轻松地悟出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为防止学生过分“纠缠”于生动愉悦的具体情节而“流连忘返”, 教师尽早地将情景与数学内容结合, 在几次分西瓜中抽取算式, 及时把这个对数学教学有用的信息以对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把童话 (生活) 情境转化成了数学素材, 学生联系“分西瓜”情景悟出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 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 符合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积极的引导孩子到生活中观察、实践、猜测、验证——学习与生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说, 这样的情境教学, 将本来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题材趣味化、生活化, 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启了创新的闸门。

二、从生活问题中提炼数学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在生活中提炼的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学习数学且具有生活的情趣, 又能充分发挥数学的魅力, 就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选择从生活问题中提炼数学问题,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一课时, 笔者从生活节水的问题入手,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开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的流掉多少千克水?同学们一听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事情, 于是兴致盎然地展开讨论:有的猜测5千克, 有的猜测10千克, 还有猜测20千克的, 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笔者紧接着问:照这样计算, 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 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 学生不觉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 笔者又提出新的要求, 算一算一栋楼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 一年要白白浪费多少千克水?

这样的教学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 没有机械的内容概括, 更没有无趣的逻辑演绎, 有的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实践, 从生活化入手, 从数学化的角度进行教学, 有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适时建立起数学模型, 并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悟, 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可以说, 立足生活内容, 提炼数学问题, 可以轻松解决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这样会使教学更具时代内涵和生活的活力。数学离不开生活, 因为它使数学更生动;生活离不开数学, 因为它使问题解决起来更科学。

三、从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规律

生活产生智慧, 经验生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知识层次并不高, 甚至从没上过学的人, 在菜场、超市购、销物品时, 分文不差地快速计算金额, 可以说其中隐藏了很多数学简便计算的思想、方法和智慧。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规律。

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 理性的思考使笔者觉得, 应调整 (264+96, 351-96) 的教学策略, 依据学生的经验, 以问题解决的游戏形式建构计算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 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64+96、351-96的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264+96=264+100-4=364-4=360及351-96=351-100+4=251+4=255的简算思想, 创设了探索生活中“借”“还”钱的操作情景,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 从而发现计算方法, 得出简明思路。具体操作如下:

出示两个分别装有264元、351元钱的信封, 请一位学生合作, 把其中放有351元钱的一个信封给那个学生, 向这位学生提出:请你借给我96元钱, 学生看了看信封, 为难地说:老师, 信封里只有3张100元、1张50元和1个1元的, 没有正好的96元, 要么借给你100元。 (教师) 我只要借96元, (下面的学生) 让老师找4元, (教师) 就听你们的 (同时给那位学生4元钱) 。 (教师) 那现在他的信封里还有多少钱? (下面学生) 255元。说说你们的思考, (生) 信封里原有351元, 借给老师96元时先拿出100元, 减掉100还有251元, 多借给了老师4元, 再加上老师找回的4元, 一共255元;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 “开始我的信封里有264元, 刚才向这位同学借到的96元又放在了里面, 现在信封里共有多少钱?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 360元, 原来有264元, 借96元时先拿了100元, 这样就有364元, 减去多借的4元还掉, 正好有360元。上述教学活动, 就是根据生活原景, 依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在“多借要扣”的情景体验中, 感知、内化和建构“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的简算思想方法。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展开研究,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同时, 也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

四、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记住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把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 先让学生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视频。自然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从四季更换、周而复始和自然现象中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 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 无穷无尽。像这样依次不断, 重复出现的现象, 我们叫它循环现象。你们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循环现象吗?”学生说:“每个星期, 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 过了星期日, 又是星期一, 星期二……这样周而复始, 无穷无尽, 就是循环”……老师顺势接着说:那么, 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让学生试算32÷6、2.7÷11, 在计算和讨论中, 学生掌握循环小数这一概念, 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 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 为“循环小数”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学习基础。

五、把生活意识转化为数学意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水平数学化 (将日常真实情境数学化) 和垂直数学化 (将数学内容在形式化数学范畴中数学化) 思想, 认为数学应该被看待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小课堂大社会”, 数学教学生活化, 它让课堂“活”起来;“让讲台成为舞台, 让课堂成为社会, 让学生成为演员, 让老师成为导演”。把学生带进充满智慧的生活中去, 尽情领略、享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快乐。

教学“比例”时, 先向学生介绍人体上存在的有趣的比, 像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脚底的长与身高的比;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这些比有什么作用呢?原来, 买袜子时, 只要将袜子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 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一名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 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六、基于生活的数学化教学要把握好“度”

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篇11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数学教学等同于做练习,忽略了幼儿操作游戏法的运用;明明平时数学学得很好,可一解决实际问题就不会了;孩子不喜欢数学区的活动;有的孩子一学就会,有的怎么教也教不会。那怎么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地学好数学呢?真正让孩子的数学学以致用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对数学活动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一、选择生活材料。引入数学新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数学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操作法,生活中很多的材料可以被数学操作所利用。例如一个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我们围绕着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蚕豆,巧妙地将“合作猜豆一蚕豆分家一蚕豆发芽一蚕豆开花—炒蚕豆”情节贯圈起来,让幼儿手拿五粒蚕豆,分在两只手中,给朋友看一只手,让他猜蚕豆数,复习五的组成;再根据6粒蚕豆的不同,如大小、颜色等记录6的组成;最后玩蚕豆开花的游戏,来巩固6的组成。整个学习显得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融会贯通,幼儿兴趣浓郁,充分表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材料如石子、小棒、盒子、瓶子等,其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注意观察、注意收集、注意开发,许多朴实而精彩的数学活动讲应运而生。这些材料运用于活动区,还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区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生活材料的敏感性,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在生活种收集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制作成教具给幼儿操作,那么数学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捕捉生活景象,运用了解新知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早上幼儿要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大小、多少);按时上幼儿园(时间);来了几个、缺席几个幼儿(数量、统计);吃饭要用餐具,餐具是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的,有不同的用途,餐具的摆放(分类);玩什么样的玩具(形状)等等。在窗台上种植区里,了解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又在不经意中比较高低、长短。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处处都有数学。公园里有些什么花?路边有几棵树?树叶都有哪些形状?马路上停了几辆车?怎么排队的?太阳什么时候从哪边升起?在大自然中,幼儿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这些都是每个幼儿司空见惯的,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对此,我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确立整合的教育观,根据孩子生成问题中的求知解惑、学习及发展等需要,将相应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较自然地与主题、与其他学科领域、与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生活中有着无限的数学契机,只要我们能做有心人。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例如在一次中班活动“6以内形成”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围绕“小兔的生日”的生活情景把做蛋糕、买东西、做礼物,开舞会都贯穿在了一起,让幼儿通过6插花片装饰蛋糕;再根据数字卡片去买相应的礼物;再用礼物包装兔子爱吃的萝卜、青菜、草、用铅丝穿6个珠子做手链、用牛奶瓶插6朵花等学习6的形成;最后一样多的点卡和数卡交朋友来开舞会……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幼儿的心里状态——让幼儿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趣味;留给幼儿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我们很多的教师平时教数学只知道教,不知道对幼儿数学经验的提升,其实经验的提升非常的重要,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不仅在于教会幼儿学会东西,更要求会学。

三、利用生活空间,加深理解新知

新课程理念强调“一日生活即课程”。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草、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的着、听得见、有价值、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注意选择一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可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的。如小班认识大小时,要求幼儿按篮筐所贴的大小标记收拾玩具;大班学习加减法时按加减题目摘桃子做游戏;中班学习排序时要求幼儿理发店洗发水瓶子从高到矮排列……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学习的组织形式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粗浅的数学知识。这种复习形式十分有效,但却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教学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数学化,使幼儿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数学知识,积极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美丽的,数学是有用的,生活充满了数学,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把这些东西幼儿化,游戏化,那么孩子们就能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地邀游。

初中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 让学生自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是初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问题。所以, 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让生活数学化。

一、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做好导入教学

课堂导入是需要技巧的, “一个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同理, 一节数学课, 如果能在娴熟地掌握了课堂导入技巧的基础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么此节课也等于成功了一半。我们知道,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正因如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要学会运用生活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比如为了让学生多动手, 我们就采用动手导入法。如“角平分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研究画出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很多学生直接取出量角器进行测量, 不一会就画出了角的平分线。这时, 我们提问告诉学生没有量角器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经过一番思考, 有的开始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 , 以角的顶点O为起点, 在其两条边上截取等长点A、B, 然后连接, 再量取连接线的中点D, 最后将顶点O与连接线的中点D相连, 那么线段OD就是角的平分线。还有的学生先用圆规以角的顶点O’为圆心, 以任意长为半径, 在角的两条边上画出两个交点A’、B’, 再分别以A’、B’为圆心, 以任意长为半径, 分别画两条弧 (在角内) 相交于D’, 最后用直尺连接顶点O’与D’, 那么线段O’D’就是该角的平分线。这样的课堂导入, 不但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不同的方法,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交流学习的重要性, 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在这样氛围中学习, 自然会热情高涨, 兴趣盎然。

二、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语言解读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信息的传递、师生间的交流, 主要靠的就是语言这种工具。所以, 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肩负着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理论信息的责任, 另一方面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重任。同样的一节课, 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数学教师, 为什么有的学生就愿意上、喜欢听, 而有的则不愿上、不喜欢听?这可能就涉及到了教师的语言问题。如果教师讲起课来照本宣科、枯燥晦涩、抽象难懂, 学生自然就会索然无味。如果教师在讲解时极富生活气息, 生动形象, 那么, 学生自然就不会有枯燥晦涩的味道, 反而还会发出“原来数学是如此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趣”的感叹。可见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 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而且还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时千万要注重自己的语言锤炼, 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将数学知识原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那些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易于感知。比如, 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我们把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抬出来:诸葛亮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是一个高明的数学家, 他深深懂得三角形具有稳定的性质, 所以, 初出茅庐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伟大的战略构想。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数学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生活经验, 还要着重关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只要教师能从这些方面出发, 就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其实,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 因此, 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样, 就能使数学教学内容不断得以生活化, 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接受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比如, 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帮助解决有关利润方面的问题。例: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2.25%, 所得利息须交纳20%的利息税, 已知小明家的存入某银行的一笔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得到了450元的利息, 问该小明家存入该银行的本金是多少元?通过这样的例子, 既帮助学生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又额外地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有关存款方面的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的知识面, 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方程的主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要能够根据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耐心地指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就一定会爱上数学的。

四、充分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 那么它就理应服务于生活, 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应用到生活中去,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感悟到“数学有趣, 数学有理, 数学有用”, 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比如, 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 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测量学校门口的信号发射塔、操场边上的白杨树、校园中的国旗旗杆等不容易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我们的要求是这样的:首先, 制定方案, 即在测量前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每两个小组测量一物体,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所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出测量方案。其次,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以及准备好所用的测量工具。第三, 验证方案, 即利用课余时间, 以小组为单位, 按照事先做好的预案进行测量, 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第四, 归纳总结, 即利用第二天的课堂时间, 让各个小组派出代表一名, 分别讲述自己小组所制定的方案、使用的工具、测量的方法、依据的原理、测量的结果。通过这次课外探究活动, 我们看到了学生可喜的方案:有的利用镜面反射原理, 有的利用直尺, 有的利用标杆, 有的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但都有一点值得注意, 那就是大家均运用了三角形的相似比。这虽然是一次课外的探究活动, 但是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而且还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学生从内心里开始喜欢数学, 想学数学,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学同仁所企盼的吗?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探究数学原理, 变被动为主动, 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 难道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吗?

上一篇:物质文化下一篇: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