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沃土

2024-07-17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沃土(精选10篇)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沃土 篇1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便是生活, 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真正的力量, 才能起到真正教育学生的作用。而目前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 仍存在以知识为本, 远离实际生活的问题, 使得政治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也被固化在一个模式里, 成为“学习机器”, 教师与学生都身心疲惫。高中政治教学要立足于生活, 让生活成为政治教学的一方沃土。

一、创设情境, 营造和谐气氛

高中政治课理论性很强, 学生受自身思维能力限制对教材知识很难理解。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教材理论、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通过情境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 学生就会主动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寻找答案了。

例如, 在教“影响消费的因素”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我结合生活中的网购现象, 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想在淘宝网上购买一台电视机, 在挑选过程中发现, 聚划算中的电视机价格有几百、几千、几万的, 老师的月工资为3500 元, 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以下问题:

(1) 我会选择价格是几百的还是几千的或是上万的电视机?原因是什么?

(2) 如果老师的工资涨到1 万元, 我会选择什么价位的电视机?

(3) 在聚划算中, 商家为什么会列出价格相差如此悬殊的同类商品?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 你认为我们该怎样提高整个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

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被这种新颖的题目所吸引, 能够积极地讨论。第一个问题, 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的结论, 当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第二个问题, 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也很快给出了建议, 建议购买价格为数万元的电视机, 因为未来收入预期比较乐观;第三个问题, 学生讨论激烈, 他们对社会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体会很少, 但在我的引导与提示下也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并得出“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必须缩小收入差距”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观点都能将情境内容和教材理论较好地结合, 这让我很惊喜。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 通过层进式的问题提出,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更易于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加准确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增强。

二、撷取材料, 丰富课堂内容

高中政治课教学材料的撷取是难点。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诠释抽象的理论, 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材料选择恰当能使教学魅力四射, 对概念讲解、透析原理、提升能力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让学生先对材料形成感性认识, 再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也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那么, 在材料的选取上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总是适时地把社会生活中能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重大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利用5~10分钟的时间, 根据上堂课的教学内容, 以时政材料为载体, 向学生提出疑问。例如, 在检查学生对“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掌握情况时, 我给出了下面的材料:2013 年1 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老虎苍蝇一起打”中, “老虎”喻指巨贪巨腐的高级官员;“苍蝇”喻指权力看似不大但祸害不小的基层违法公务人员。他们虽然级别有大小, 祸害有轻重, 但都是利用手中权力违规违纪甚至违法, 攫取私利, 成为老百姓的敌人, 因此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我要求学生分析出其中所体现的哲理。阅读完材料后, 学生能准确地分析出“打老虎”代表抓主要矛盾;“打苍蝇”代表兼顾次要矛盾;“一起打”则体现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这样, 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 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增强了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高考试题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是政治学科高考的一大特色。高考大纲强调:高考命题的时政载体是前一年四月到当年三月的重大新闻时事。所以, 我们必须关注时政方面的内容, 还要将其与高考政治考点结合, 把握命题趋势, 突破以热点为载体的题型, 教会学生怎样解答才能更容易得分, 帮助学生掌握高考政治解题的共性法则, 力争做到将题目化繁为简, 举一反三。

三、优化语言, 形象理论知识

当前, 教师对新技术、新手段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也比较关注, 但对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优化相对不够重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教学语言的作用都是不可代替的, 它是传授知识、传递情感、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所以, 教师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晰、科学严谨、通俗易懂。从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看,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做到通俗易懂, 要让学生听得懂, 否则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例如哲学中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都具有普遍性特点, 但学生对普遍性不能理解, 我给出的解释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 手机很普遍, 事物运动都有规律, 我们就可以说规律有普遍性, 联系、发展和矛盾同理。”一句很普通的解释, 对四个知识点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教“矛盾的特殊性”内容时, 我故意以轻松、幽默的口吻, 抑扬顿挫地叙述了一则笑话:

问: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啊?

答:长城、黄河、南海、海南。

问:觉得这些地方怎么样?

答:长城那么长, 黄河水特别黄, 南海在我国南侧, 海南到处是海洋。

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我借机问学生:“为什么那么高兴?”学生答:“笑话里的回答太形象了, 准确地说出了这些地方的特点。”紧接着我又问“:这其中体现了什么哲理?”学生轻松地回答:“矛盾具有特殊性。”接下来的授课就很容易了, 我带领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了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

教学语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精练、标准, 抑扬顿挫、幽默风趣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一味平铺直叙、简单机械地讲解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 而不愿意认真听课。

因此, 高中政治教师要通过语言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让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实践活动, 鼓励学以致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真正深刻而稳定的兴趣是和所学知识的有用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 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有用才会感兴趣, 才会去学。因此,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才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 在教“价格变化的影响”内容时, 在学生学习了教材内容后, 我先让学生在平时和节假日分别到超市、商场等交易场所, 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 进而比较平时和节假日的客流量。然后, 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这种现象。最后, 我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体会一下做商人的感觉, 自己购进某种商品, 先以某一价格出售, 如销售不理想, 再降价, 看效果如何。有学生体验后告诉我:“产品销售一空, 但降价太多, 亏本了, 但却真正体会到了价格手段的魅力。”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 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热情被激发了, 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得以增强, 教学也收到了实效。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体会。当然, 要想使政治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又不失其思想教育功能, 这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 但不管怎样, 只要我们立足于生活, 在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对立中把握两者的统一, 必将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将自己和学生从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让认识从实践中来, 再回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计进伟.高中政治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2]孙玉洁.觉醒与自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基于生活情境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8)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沃土 篇2

广袤基层,大有作为。到基层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年轻人成长的需要。基层锻炼是每个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科学规律。基层工作时间是一个大熔炉,年轻干部只有经历基层这个实践的大熔炉的锻炼,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只有下基层才会被赋予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反,如果缺少了基层的锻炼,不经过基层的摔打,一个年轻干部,其见识就难免受到局限,甚至留下致命的缺陷。基层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沃土。那么,年轻干部如何做才能在这个沃土里健康成长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年轻干部在基层要从思想上热爱基层工作经验。年轻是优势,也是劣势,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将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很多年轻干部不重视基层经历,思想上认识不高,导致工作不沉稳,难以肩负重任。古人说:“将帅必起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这是古今通用的一条干部成长的规律和基本的用人原则。实践证明,谁能在环境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和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做出成绩,谁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就提高得快。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所以,年轻干部要积极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去历练、摔打、磨炼,真正在实践锻炼中不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和组织的认可。

二、年轻干部在基层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年轻干部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政治上还需要有个成熟过程,党性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还需要进一步锤炼,特别是要增强群众观念,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只有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年轻干部的成长才会有深厚的根基。年轻干部要扑下身子、沉下心去,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党工作、为民谋利,把服务工作做实、做细,从本职工作、身边“小事”做起,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做“人民公认,政绩突出”的好干部。

三、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要踏踏实实干事。基层一线是一个大舞台,有利于年轻干部能力素质全面提升。但是到基层工作不能“蜻蜓点水”,浮在表面,必须踏踏实实深入到群众当中,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发扬“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到问题和矛盾最多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困难、工作最薄弱的地方去,真实掌握基层情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切了解群众期盼。多与老百姓沟通,多为老百姓直接的办点事,多听听老百姓的心声。只有深入到基层,年轻干部才能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认清社会责任,树立科学信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自觉奉献。

四、年轻干部在基层要虚心向老领导老同志学习。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一线是年轻干部锻炼、成长才干的最好地方。年轻干部要积极向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虚心请教,基层的老领导、老同志长期接触群众,长期处在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前线,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们的领导和帮助下工作,是年轻干部成长的一条捷径。年轻干部在老领导、老同志面前要端正态度,始终保持虚心、谦和。一定要虚心向老领导、老同志请教,认真倾听他们意见和建议。要多学、多问,善于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要时时处处细心揣摩、深刻领悟,并努力在工作实践中验证和体会,通过学习老领导、老同志带班子的经验、团结处事的经验、摆布工作的经验、思考问题的经验、处理复杂矛盾的经验,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五、年轻干部在基层时刻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年轻干部发展后劲足,提升潜力大,很可能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公关和拉拢的对象。同时,社会上、在干部队伍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容易对年轻干部产生误导。因此,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尤其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良好的形象。

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的沃土 篇3

一、挖掘渗透,在审美中感悟生命意识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可以说语言就是生命意识的符号,是流淌着生命意识的汩汩清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向学生展示美的生命和生命的伟大,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感悟生命意识,“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有的课文揭示了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美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有的课文揭示了对于生与死的认识,可以进行生死观的教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篇倾诉人生处境屈辱孤寂的悲情,而又处处闪烁着作者人格力量的光辉。中学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蕴藏)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庄子》中的《秋水》、《逍遥游》和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让我们了解到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添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乡村人安分守己的生活……

语文新课程教学就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在审美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平等对话,在互动中唤醒生命意识

中国古代把儿童的教育称为“发蒙”或者“启蒙”,其意思是说,教育是使生命敞亮,是生命从晦暗走向光明亦即觉醒的过程。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大学》开头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只是对自身“德”的唤醒。这些都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西方教育的本义,也有引出和唤醒的意思,即“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心灵转向或心灵唤醒,其本质是对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唤醒。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中的对话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主动创造对话的机会,尽其所能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的场所。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以平等的心态寻求师生间的对话,通过举证、剖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沉思考,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所在,使教学成为知识传授与拓展、情感交流与互补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重要和珍贵的,从而唤醒生命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人文关怀,在情感交融中激活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就有更多机会努力创设与学生进行灵魂平等交流的时空,比如开讲座、办报纸、搞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可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认识不断提升,从而激活其生命意识。

对学生的关怀不仅表现在与学生形式多样的交往中,更表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比如尊重学生的学习特长;认同、激励每一个学生;包容、关心在学科学习上暂时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都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他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了,就激活了生命意识。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生命不仅需要知识,需要健全,需要快乐,更需要灿烂,要让生命的灵光熠熠生辉,教育就应当致力于搭建灿烂生命的舞台,老师是搭建这舞台的建筑师。在情感交融中加强生命教育,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语文新课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四、激发活力,在阅读赏析中获取生命意识

阅读赏析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获取生命意识与阅读赏析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道非文不着,文非道不生”,“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是充实生命质量的一种享受。“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而自杀。”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审美享受在生命中的价值。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心智的交流,就像朋友间的倾心畅谈,与我们畅谈的是古代圣贤或是当今才俊。

生活是发展学生美术创造力的沃土 篇4

1. 在生活中观察, 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 是艺术创作过程的主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形成依赖生活中可感知的客观事物, 所以,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 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生活为师, 不断从生活中得到灵感, 受到启发。例如, 在教学《风》这一课时,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风”这一大自然所馈赠的礼物。这时, 如果学生在平时没有对生活中“风”现象进行必要的观察, 没有体验过“风”给自己所带来的情感反应,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将会陷入一团迷雾之中, 没有丝毫的灵感。相反, 如果学生有一颗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心, 无论是微风、暖风、清风, 还是飓风、狂风, 都在脑海中对其产生一定的表象记忆, 那么只需对这些存储的记忆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升华, 就能产生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所以, 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品质的基础和前提。

2. 在生活中思考, 擦出创造火花

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智能体现, 是大脑对客观表象不断加工、处理和升华的结果, 而这里面最为重要的环节就在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动机。例如, 教学《风筝》时,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以及风筝的飞行原理, 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放风筝时的场面情景和心理感受。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情境的基础上, 再进行必要的思考和升华。例如在放风筝时注意并非只是单纯地将风筝放飞上天, 而要思考风筝到底是怎样做成的, 它的构成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还可运用在哪些方面等。又如放风筝后, 应当以日记或汇报的形式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发, 并将自身的想法及时地记录和保存下来。在课堂创作时, 学生自然就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思考、再组合、再加工, 将当时的感情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出来。

3. 手脑并重, “教学做”合一

实践是创造力的来源和动力, 更是创造力实践的核心平台。小学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只有不断地观察和思考生活, 在实践中实现手脑相连, 手脑并重, 进一步在创作中思考和改进, 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品质。例如, 在教学《老房子》时, 要考虑到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很多老房子都被钢筋水泥取而代之, 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老房子的真正面容, 这就需要学生拥有一颗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心, 将这种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实践性的东西, 在实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 增强学生对“老房子”这一具体表象的认知和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户外写生的形式带领学生现场观察, 现场思考, 现场创作, 实现“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链结自己的手和脑, 创作出满意的美术作品。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沃土 篇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是保证基础性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水平青年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我国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 者:肖玮 曹婧文 马玉林  作者单位:肖玮(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科研处)

曹婧文(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处)

生活, 低段学生识字教学的沃土 篇6

一、识字教学紧握生活之手

中国汉字承载着六千多年以来的中华文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它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表意文字的特点。如何才能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呢?那就是让生活成为识字教学最佳的天地。

同时, 学生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汉字对于学生而言, 属于母语学习, 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 儿童在入学以前, 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 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

尽管学生认识的字词是非常有限的, 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上甚至在玩耍中, 头脑里有了这些字词了。一年级学生有着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点, 有研究表明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呆板、单调的教学手段只能抑制儿童的智力开发, 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 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 把快乐引进课堂, 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识字来深切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以及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生活是识字教学的平台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只剩下33.3%, 第三天保持27.8%, 第六天保持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 多年的实践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而记忆也是有规律的。

由上可知, 面对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的汉字, 只要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那么生活就时时处处给学生提供了识字的机会。同时, 学生还可以边记忆边巩固。

教学中可以发现, 广告和商品包装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比如, 《柳树醒了》一文的随堂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目:除了小燕子之外, 你还知道谁会唱歌?大约有90%的学生写了:我还知道盘子会唱歌。其中, 广告的魅力可见一斑, 纳爱斯公司如若知晓此事定会乐开了花, 看来他们的洗洁精让盘子唱歌的事情已经是家喻户晓了。这道题目也说明了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字词、一些商品包装袋上的字学生都很容易记住, 加上经常看到这些词, 学生也不容易忘记。此后, 班级还开展过收集商品包装袋的活动, 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几个商品包装袋来教室, 同学之间互相认一认上面的字。这一来二去, 学生还真认识了不少的字:味精、光明、牛奶、面包、洗衣粉、鸡精等。

三、生活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低年级学生天性就是活泼好动, 如果非得让他们中规中矩地来进行识字的学习, 非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而极易让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激发他们的识字热情, 培养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 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字形字音与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堂当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趣的情境, 帮助学生识记和巩固生字。比如, 课堂识字教学中穿插“摘苹果”、“摘星星”, 将生字写在卡片上让学生猜猜它是谁, 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巩固生字。

同时, 请学生将生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做这些游戏的时候热情空前高涨,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进一步的识字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反之, 如若让识字变成一种硬性的指标或者是一种任务的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会过早地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学生会认为生字这么多又这么难, 自己是绝对不可能学完的, 那么势必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恐慌和畏惧, 不利于学生今后识字甚至学科的学习。

四、生活是巩固识字是舞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因此在周围环境中学生能够大量地接触到汉字:同学、朋友、亲人的姓名, 商店招牌, 广告, 包装书, 等等。可以说, 生活中的汉字无处不在, 这么丰富的识字资源如果不加以好好利用, 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时时留心观察, 处处学习汉字, 将这一资源尽可能多地利用起来。也就是说, 可以动员家长在家庭中创设一个识字的氛围, 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识字, 如和孩子一起给家里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 在指导认识生字之后和孩子做做“找朋友”的游戏, 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看电视、书报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段, 不认识的字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带孩子走出家门, 询问孩子一路上都认识了哪些字, 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将生字卡片拿出来给孩子记一记, 认一认……鼓励孩子在课外自己去搜集一些字谜, 或者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汉字剪贴绘画加上自己的设计制作成识字本, 开展同学间的小评比等。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沃土 篇7

一、联系生活实例,彰显物理知识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和深入,初中物理新教材发生根本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生活实例,生活气息异常浓郁。因此,在教学中应紧扣教材这一特点,联系生动的生活实例,以物理教学彰显生活性。

学习“物体的惯性”时,联系学生50m快速跑、1500m长跑等,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联系学生坐在快速行驶的车里,看到路边的大树一棵棵迎面扑来,又一棵棵向后倒去;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让学生回归雪天,走在冰雪上很滑、走不稳,车辆不容易行驶;学习“物质的溶解”时,联系生活中的白开水里放勺糖,水变甜了;联系刚煮好的鸡蛋放在冷水里几秒钟,立刻取出来时,感觉蛋壳是温的,再过几秒钟又烫手……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必要性的认识。

二、创生活化情境,再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真实、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再现物理的生活化,凸显物理和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好物理的欲望。

如学习“杠杆原理”时,用多媒体呈现马路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人工怎么搬也搬不走、移不动,严重阻碍交通。那么,在不启用任何大型机器的前提下,怎么将这块大石头移到路边,让交通畅通?这个情景的给出和问题的设计,明显基于所要学习的知识,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学生熟悉、常见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在学生充分“各显其能”的讨论、交流后,教师继续用多媒体展示人们用长撬移动石头的画面,使问题的解决生活化、鲜明化和生动化。

又如对于“力”的教学时,用多媒体呈现“压路机压地面”等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分析:压路机压地面时,压路机给地面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压路机给地面的力的作用……通过这些真实、熟悉的情景及对情景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凸显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是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的基础和不竭的源头活水。如何将物理的生活化的一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透视物理现象,把握物理本质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是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策略。

如《杠杆》的教学,如果沿用传统的一言堂,则教学枯燥、乏味可想而知,而如果教学中,力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使这方面的内容亲切、熟悉,使之远离枯燥和乏味,易于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积极性。如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指甲刀”、“扳子”、“撬”、“跷跷板”、“杆秤”、“钳子”等为例,提到这些物体,学生瞪大眼睛,似乎感到莫名其妙,这些与要学习的“杠杆”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探究的兴趣,才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于是学生会积极投入“杠杆”的学习和探究中,从这些熟悉的生活用品的共同特点,概括和总结出杠杆的相关知识。

再如对于“力”的教学的“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之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小场景、小画面,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如“拉弓时,弓箭发生形变”,引导学生观察钓起一条大鱼时鱼竿的变化;体验坐在沙发上时沙发的变化;观察大熊猫捞竹子吃时,竹子的变化……通过这些生活化场景的观察和体会,让学生感受物体发生形变的主要因素是“力”。

四、生活化的实验,凸显物理的生活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自己或与他人一起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勤于动手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如告诉学生矿泉水瓶子里装满热水,拧紧瓶盖,再往瓶子的身上浇更热的水,如开水,瓶子会变瘪。虽然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学生由于没有注意观察过,所以怀疑,“怎么可能,里面明明装满了谁,怎么能变瘪呢?”在学生面面相觑、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不不妨让他们亲自试一试,亲自验证一下。通过亲自试验、合作讨论,他们会从曾一度怀疑的实验现象中,萌发探究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活动。

又如教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时,M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确定和准备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步骤、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果,等等。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的实例,从而感受物理的实用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突出学科特点、勇于创新、激活课堂活力是新课改的宗旨。初中物理教学应更多地与现实生活融合,尽力为课堂教学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和情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实验和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思考物理问题,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物理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彰显生活魅力。

参考文献

[1]阮享彬.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物理教学,2014.08.18.

[2]谭龙飞.简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10.03.01.

[3]徐宇彤.构建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2.20.

根植生活的沃土,创设习作乐园 篇8

一、关注生活, 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 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 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 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写好作文,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房前屋后种的花草, 放学回家, 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 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身影;草坪上, 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 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 它翩翩起舞的姿态, 让心情与蝴蝶一起飞……其次要学会留心生活。校长的讲话, 老师的讲课, 父母的叮嘱, 餐桌边的闲聊, 一阵风雨, 一张照片, 一个过客, 一杯牛奶, 等等。只要用心体验, 生活就是你写作的源泉。最后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 人文景观, 是我们大的生活空间。总之,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到中外文化的营养, 丰富积累, 充实自我, 下笔便能“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了。

二、再现生活, 飞扬灵性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 如提供一个话题, 给予一个命题或材料。学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状态, 如何减少学生的这种思路无法打开的无奈?我觉得优化作文情境, 再现生活, 让学生尽情表达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个活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表达, 而是从更广的含义上去阐释它, 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从作文的言语表达、情感流露等角度铺设情境, 为学生作文灵性的飞扬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1. 让学生在对话情境的铺陈中放飞思绪

(1) 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话。同样是“风”, 对中年级孩子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吹来碰到你的小脸、鼻尖是怎样的?对话情境 (问一问风) 是:你从哪里来?带来了什么?去干什么?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鼻尖吹过了》《风, 从哪里来》等文章。高年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强些, 感情更丰富而复杂, 因而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来了, 你回忆起了什么?学生与风对话, 轻轻叙述心中的一份感动、一份美或一点烦恼。于是, 学生写下了《风从心儿过》《追风》《只有你懂我》等。让学生的心灵活跃, 引导孩子与这些生灵对话, 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流泻内心的情感。

(2) 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教材是模拟的生活空间, 教材中的人物, 课外阅读中的人物, 都是学生对话的对象, 都是学生倾诉的知己, 学生在情境对话把生活中的真切体验移入文本后, 作文就会情真意切。

(3) 与周围的人物对话。同学、老师、亲人都是学生熟悉的人。《老师, 我想对您说》《××, 你好》等, 便是在对话情境下写的作文。对话情境, 让课堂再现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幕, 此时孩子的交流不设屏障, 自然淳朴, 写下来的作文就会充满了诗意与文化味。

2. 让学生在想象情境的铺陈中表达有韵味

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 看的人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 凭着想象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因而, 我们要为学生的作文表达创设情境, 把生活中的声、色、味添加到作文中。一篇作文里, 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会使文章更生动、亲切。有时, 声音能让作文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协调。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尝试, 让雨滴落地、风过树叶、虫鸣鸟叫等声音来表达孩子需要传达的意蕴。作文不光要有声, 还要有色有味。生活是彩色的, 文章就不可能只是黑白的。如风是无色无味的, 可当它拂过你的眼前时, 你仿佛看见它带来了绿树青草, 蓝天红瓦;当它悄悄掠过仿佛会感到它带来的红色快乐或蓝色忧郁。声、色、味就如同美食, 调出了文章的各种风味。

3. 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沃土 篇9

一、计划管理, 让活动在自主规划中进行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 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 “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学会合理利用时间, 这是教育中更重要的事情。

首先, 应让学生尽快制定阶段性总体目标, 并分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制成详细时间表, 让孩子一步步完成, 在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动力。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 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 长远目标是什么, 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 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其次, 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 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 这样能使学生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 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因此, 要想物尽其用, 时有其效, 就要教会学生安排好周密的学习计划, 有的放矢。如在平日的学习中, 就要对每天的课余时间合理搭配, 制定好预习、巩固、消化各环节的用时;甚至在晚睡前也可安排头脑中“过电影”———在闭目养神中把当天的知识分门别类, 去粗取精, 一备查漏补缺。周末进行总结、检查、验收, 使复习阶段性突出。

二、从扶到放, 使引导在循序渐进中进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 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行领悟。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突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探究, 学会表达, 致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就是教育, 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总体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如我们还可以与雏鹰争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活动促争章达标, 以争章达标充实活动。这并非想象中的“让孩子学会玩耍”那样简单, 而是引导他们更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习与休息健体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做法更有意义。这样我们能更充分地利用时间来学习, 达到合理地支配和利用时间的目的。

三、方法指导, 促个性在有效教育中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知:要想学得好, 不但要认真, 而且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比如, 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 将一些需经常记忆、反复记忆的公式、单词, 课文等拿出来背诵。同时, 在上学, 放学途中, 可以反复背诵一些自己易错的单词, 这样有利于记忆。学校里, 我们可以抓紧课间休息时间和午自修的时间, 尽量完成一些回家作业, 这样, 回到家里, 就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给自己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在两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 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如下课后, 可以放松一下, 走出教室透透气, 在上课前三分钟进入教室, 准备好下节课要用到的书本、笔记,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有不少同学不重视课前三分钟, 课间不是作适当的休息, 而是打打闹闹, 累得满头大汗, 等上课铃声响了, 才走进教室。老师上课了他还在找这找那, 等拿出书来, 课已经上了一半!这样的同学, 上课效率怎么高得起来?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课前三分钟的时间, 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不加以利用, 时间就白白浪费了!我们如果能够合理安排好这些学习时间, 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不加以利用, 就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陶行知先生提倡: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 在平时的方法指导中, 我们教师一定要强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筋疲力尽时, 还继续学习, 不光效率极低, 身体还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如针对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这一点, 不是说放下饭碗立刻就看书, 再拿挤时间来说, 并不是要求大家开夜车。我们应该把必要的休息看作是学习所包括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 除了休息之外, 我们还必须注意体育锻炼, 只有拥有强健的身体才能适应繁忙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自由支配的时间应该使学生变得忙碌起来, 而不是让学生无所事事, 放任自流,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各自的特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 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不断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 倡导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在生活里找教育, 让活动在自主规划中进行, 使引导在循序渐进中进行, 促学生在有效教育中发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 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不断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家庭是开展科技教育的“沃土” 篇10

一、家庭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施与开展, 是一项涉及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只有学校教育就能够完成的。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应该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和时间里, 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素养, 是对社区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特别是充分利用校外科技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 在家庭中开展科技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家庭中实施科技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科技活动的选题难度也不能太高, 选择的工具相对简单, 这样才适合小学生去完成课题任务。每个家庭中都有许多工具, 而且有些是学校里比较少甚至是没有的, 在工具方面就弥补了学校里工具少的缺陷, 可以保证课题的完成。所以, 在家庭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可行的。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裕, 学生利用这些业余时间在家庭中进行科技教育活动显得更有意义。然而, 受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 不可能去搞繁杂的技术发明、技术设计等, 这就决定了在一段时间内, 从一事一物出发, 从一点一滴做起, 这样就容易成功。青少年在家庭中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就要考虑在家庭条件下能否完成自己的选题, 同时, 让选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层次、生活阅历等。所以, 在家庭中进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应该选择的研究性强而且容易出成果的小课题, 抛弃那些对于小学生来说“空、大、难”的课题, 免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家庭科技教育活动突出特点是具有实践性

科学教育活动不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必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家庭科技教育具有开放的活动天地, 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活动机会, 更能体现他们是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地位, 活动类型也丰富多彩, 如调查研究、考察报告、小制作等, 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辅导孩子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 是他们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完善中逐步提高的。因此, 在活动中将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孩子, 让他们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过程中体验科技实践活动的乐趣, 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的科学素养, 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意志, 促进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 青少年在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主探索中, 要保证他们是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地位, 活动的全过程要让他们独立进行, 遇到困难也应该是鼓励他们首先自己去尝试解决。但这不否认家长 (辅导员) 的作用, 要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四、善于捕捉孩子的创新思维火花

孩子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是他们智慧火花和灵感的外显, 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在刹那间闪现出的创新思维火花, 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智慧火花和灵感的出现, 同培养任何习惯一样, 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 克服思维的惰性, 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坚持做到:给孩子的微笑和鼓励多一点, 对孩子的要求具体一点, 对孩子的活动空间宽裕一点, 给孩子的灵活支配的时间多一点, 用他们的“好奇心”作动力驱使他们去观察去接触周围的事物。由于孩子的天真无邪、好奇心强, 他们所提出的某些问题, 也许是成年人无法接受, 甚至是背逆和无法解释的, 但作为家长应该保护他们的这种好奇心, 不要妄加指责, 而是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思维, 捕捉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火花, 引燃他们强烈的创新欲望。

五、家庭科技教育具有德育功能

家庭科技教育也贯穿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 不是某个人的事, 更不是某个人就能够完成的, 特别是知识爆炸时代, 体现的更为明显, 它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 经过大家的合作探究, 集大家的共同智慧于一体, 才能得到研究成果, 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家庭科技教育, 可以让孩子们摆脱“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性,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耐挫力, 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合作互助精神、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等, 所以, STS教育强调个人行为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兼容性, 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六、开展家庭科技教育活动, 促进家庭和谐

开展家庭科技教育活动, 增加了家庭与孩子的接触机会, 促进了家庭和谐。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广泛阅读科技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孩子同家长一同参加劳动, 这些都是家长与孩子亲密接触的和友好交流的最佳机会。低中年级学生的科学幻想画、科技小报作品, 高年级学生的小调查、小实验、小发明等, 内容表现得有时幼稚些, 甚至就是搞笑, 也可能没有什么新意, 但毕竟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式的作品, 作为家长都要默许作品的成功之处, 并加以欣赏和肯定。通过这样的家庭科技教育活动, 亲子关系会更加融洽和谐, 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自主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总之, 家庭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沃土,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培养“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的新型人才的基础阵地, 我们的科技教育应该从学校走向家庭, 走向社区, 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科技教育模式, 促进青少年健康和谐发展, 以适应信息及知识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上一篇:用爱心感化学生下一篇:感染科护生的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