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中的数学(通用9篇)
巧用生活中的数学 篇1
众所周知,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的影子, 生活也因数学而美丽多姿.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生活雏形将数学知识与之联系起来, 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然而,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上课时, 多数是就教材讲教材, 学生也是被迫地接受数学知识.再加上搞题海战术, 使之数学课堂枯燥无趣.教师教得死板, 学生学得无奈与痛苦.这样的教学, 可谓与人类生活严重脱节,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扼杀了学生的智慧, 更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也就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
其实,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与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一点, 数学教师就要能巧妙地将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机接轨.那么,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如何巧妙地用生活活水滋润我们的数学呢?
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开课堂学习的序幕
进入初中, 学生虽然渐渐走向成熟, 但他们的思维还没完全形成抽象思维.因此, 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似的数学学习情境,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当中来, 让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 通过课堂内容的“再创造”,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新知识, 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镶嵌”时, 我一改以往的直奔主题式的教学.课堂开始, 我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教室的地板砖是怎样铺才没有空隙的吗?”问题一出, 教室里学生就三三两两地开始议论了.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猜测, 但是与所要学习的知识联系不是很大.“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 蜜蜂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啊?”只听教室里学生一起表示出惊讶的神情, 个个向我投来疑惑的眼神.“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完今天这节课你就能明白了.”我话音刚落, 学生们已坐得端端正正了, 就等我开讲了.我随即出示了蜜蜂蜂窝的图片。蜜蜂的蜂窝是一个奇妙的正六面体, 蜜蜂就是利用正六面体的特点制造了蜂窝……只见学生们冲我点了点头.之后, 我又出示多幅用瓷砖铺设的广场和相应的建筑物, 让学生观察比较, 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正是在课始就创设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再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拼设地面, 促使他们讨论研究, 最终形成数学知识.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也使数学变得有趣、有用.
二、将课堂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
初中生生性调皮、好动.倘若教师上课时, 按部就班地传授数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被激发出来.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就要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题材,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参加到学习当中来.比如, 在例题教学时, 教师要将例题置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去想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而在练习时, 教师设计的练习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切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后,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 设计了学生平时生活中常碰到的购物付款问题.问题一出, 学生就很感兴趣, 解题的积极性很高.正是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事例, 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才使学生既学得有劲, 又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将数学知识带进生活中体验
数学知识既然来源生活实际, 那么最终它还将回归生活.初中生, 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生活经历, 他们有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常见的问题中,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 在教学“统计图”时, 我要求学生课前到学校门口或公路边收集半小时内的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 然后试着制作一张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统计表.上课时, 要求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统计表展示出来.经过交流, 发现学校门口半小时内经过的电动车数量最多.难能可贵的是, 有学生通过统计发现不少骑电动车的人不能遵守交通规则, 我就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展开讨论:如果你是一名交警人员, 你打算怎么办?学生们一听, 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 先制作出遵守交通规则的统计表, 然后说服、教育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正是将枯燥乏味的统计教学设计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才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冲动.
总之,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来源于人类生活, 最终又将服务我们的生活, 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实践.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巧妙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当中, 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巧用生活中的数学 篇2
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它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画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对于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件应注重实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的制作,制作课件时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思熟虑地分析,课件的色彩与样式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于华丽的外表、鲜艳的色彩、成人化的格式都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件的放映,也要有精心安排,应该在关键时刻展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导入新课时出现动画课件: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拿起锄头在打桩订点,然后用系在桩上的绳子绕桩一周画圆。这样的画面生动而形象,吸引了学生。又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课件上出示了草原上的百羊图,学生数不清,因为羊在走动。随后课件上用十个椭圆形围住了羊,让学生计算,每个圈子里恰好是10只,再10个10个地数,恰好是100。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有趣味性,在教学法上也体现了实用性,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课件应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小学生学数学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让学生在课件展示后,视觉、听觉等感官起到良好效果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知识点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制作根据学生特点,用小猴子骑车入题。因为车轮是圆的,课件应突出车轮。在学生观看小猴骑车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帮小猴量一量车轮有多大?这样的课件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通过展示课件,学生进入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被动地跟老师走,这就体现了多媒体的魅力。
三、课件应注重有效性。
巧用生活素材,优化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素材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89
生活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了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是数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探究出解决的方案,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学为所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生活场景,将生活融入数学学习
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的场景,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体验,从而喜欢上数学。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来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剪纸等活动来感受到轴对称的美观效果及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如让学生说一说“你所认识的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教学楼、天安门等建筑物,也有的说到长方形、圆等常见的几何图形,还有的说“口、非、量”等汉字及“A、E、H、M”等字母……这些都是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的思考。最后用传统剪纸来提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学习的兴趣,如剪一个双喜、剪一个窗花等,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体验到了数学的美,还能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由此就可以补全课本中给出的只画了一半的图形,促进学生善于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二、以生活为基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以生活为基地,充分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与思考中发现数学的本质,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激情。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才能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例子,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和用到,学习它们有着重要意义。如学校的电动门中的平行四边形结构使门伸缩自如;桥墩、足球球门的侧面是梯形;等等。在举出这些例子之后,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最后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区别,如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何将它分出一块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来种辣椒,其余的种西红柿?学生通过尝试可以发现,只要从上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就可以将梯形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同时还发现作的这条线与梯形的另一腰不可能重合,从而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拓展数学活动,让“四能”体现得更到位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需要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广阔的世界中发现数学的无处不在,在探究中体会数学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四基”的前提下提高“四能”。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活动,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分析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方程”的“鸡兔同笼”问题,用假设法虽然也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思考起来比较费劲,但是用方程的方法则使此类问题显得直观明了。如例题“长毛兔子芦花鸡,鸡兔圈在一笼里,数数头有三十五,数数脚共九十四,请你仔细算一算,有多少兔子多少鸡?”这里可以设鸡有x只,则兔子为(35-x)只,由脚数就可以列出2x+4(35-x)=94,从而将问题轻松解决。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同学间进行交流,丰富学生对于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认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时巧用生活素材,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可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优化数学教学,也就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巧用生活情境 享受快乐数学 篇4
一、导入“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老师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 在上《射线、线段、直线和角》这一节课时, 我就是用生活情境导入的, 我先告诉学生, 我前几天到上海旅游了, 此时学生都对我的旅游很感兴趣, 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上海”。于是我说:“我带来了上海的照片, 你们想看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 我趁机拿出了上海夜景图的照片。这样就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 我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我把教材中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变得更加生活化, 使学生更感兴趣了。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 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申到生活活动中, 学生就会感到:噢, 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 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 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 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借助“生活经验”, 加速新知理解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 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找方向》时,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方向来教学。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空洞洞地讲解, 那么学生会觉得很抽象, 如果利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也并不能更好地理解, 只有把书中的方向与现实的东、西、南、北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 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 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中年级学生的“一本书, 第一次看多少, 第二次看多少, 还有多少没有看”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 一定要让学生借助实践来理解, 可以先拿一本书, 要求他们读完。然后让学生试读几页, 看看发生了什么情况, 就是要求要看的书的页数变少了, 然后再读几页, 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情况, 还是要求要看的书的页数变少了。接着,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究竟应该怎样做。学生生活中的每项活动, 都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 教师需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 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自己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当师生习惯于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的时候, 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便融合了,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三、回归“生活实践”, 感受数学价值
知识源于生活, 同时又能改善生活, 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这些生活经验。一种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 也要遵循同样的过程。
如:将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不变, 而面积变大还是变小的问题, 我先让他们每人准备一节绳子, 取一定的长度来做一个长方形, 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 并算出它的面积, 然后把它改成正方形, 再分别量出它的边长, 并算出它的面积, 最后用他们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 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是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老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来,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营造平等、和谐、快乐、轻松的气氛, 把数学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 这样, 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生活情境、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三方面谈了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经验,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程继德, 许洪洪.回归数学本质, 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07 (3) .
巧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篇5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8-02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一系列教学理论数据分析,小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对生动形象具有生活气息的事例更加有兴趣。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普遍现状,针对生活情境开展教学的优点以及方法进行以下几点论述。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较为注重言语上的授课,而忽略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喜欢一些新奇的事物,生活情境的巧妙运用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的参与性。比如说,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往往会在黑板上画上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导入教学。但是这只达到了形象直观的作用,却不能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作为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改善课堂教学。如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都玩过翻绳的游戏,教师完全可以投其所好,利用一根绳子灵活教学,两个人发放一根绳子,让学生们动手把绳子折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测量并记录其长度,观察其特点,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会感悟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长方形对面相等,相邻边不一样长,所以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而正方形的特点我们会发现四边是一样长的,所以直接用一边的长度×4即可。这样的实物情景导入法更有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二、生活化教学,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多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以及实用价值,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时候,老师不要总是让学生们计算几加几等于几,几减几等于几,这样只会让学生在不停的练习中感到枯燥和乏味。老师可以把加法减法的运算设计成一些生活情实践活动。比如说,圣诞节就要到了,同学们都相互赠送圣诞贺卡,A同学收到了3张圣诞贺卡,B同学收到了6张,C同学最多,收到了9张,请问这三名同学一共收到了几张圣诞的贺卡呢?这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一定会更加主动积极进行运算。再比如,老师设置这样的活动情境:把教师布置成一个大超市,制作一些物品的价签,一部分同学扮演收款员的角色,另一部分同学则是购物的顾客,模拟实践生活情境,在购物、消费和找钱的过程中锻炼数学的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也在情境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情境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喜欢一起讨论,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游戏。也就是说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更喜欢几个人一起活动。那么在课堂学习中也是如此,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把几个学生放在一起组成小组,然后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深入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征,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实力相当且每个小组组员之间互补的小组,可以作为评判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以及评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比如说,学习“7”的乘法时,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出这样的题目: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是7天,那么,我们还有21天就要放假了,这是几个星期呢?要求每个小组列题板抢答,回答正确、速度最快的小组获得胜利,获胜的小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就这样,生活情境化的小组教学既避免了学生上课开小差或者走神的现象,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可谓一举夺得,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情景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小学数学情景课堂的开辟和提高,不仅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得认真授课,还需要老师在观察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把生活中的情景巧妙的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小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开小差的现象。作为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只有师生合力,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情景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静.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10).
[2]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
巧用生活中的数学 篇6
一、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教学情境, 转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模式、教学结果, 其要求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多。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纯粹的理论讲授已经不再适合小学数学课改的需要, 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 创设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拉近课堂知识与学生常识之间的距离, 并实现有效的融合, 这样肯定会大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而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认真研究数学教材, 不难发现,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教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 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出现了“亲民化”的特征, 很多的知识点都是经过一定的生活知识考察得出结论, 最后上升为理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点。小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定理、公理不感兴趣, 但是他们对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和生活化的问题却是充满好奇和疑惑的, 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数学知识本来就根源于生活, 只不过是经过系统化的加工概述罢了。为此, 要想实现有效课堂的目标, 巧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来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践证明,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还能有效地融合学生常识和教材知识, 能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比如, 低段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的加减法的时候, 如果纯粹地使用数学符号来测验和验算的话, 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就地取材,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了。
二、构建数学生活体验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传统常规的那种单一教授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了, 小学生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讲授, 更多的是希望能在课堂上参与其中, 并且能在既定的教学情境下习得知识, 掌握能力。教学实践证明, 创设体验式的生活教学情境,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和学为己用的教学目的, 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 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不知不觉地熟悉和掌握知识, 能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把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 为了完成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就可以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 构建生活化的体验情境。一组学生为商店的工作人员, 二组为买东西的人, 三组为观察组, 负责查找一二组交易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人民币的认知, 要了解人民币, 包括面值和购买力。教师首先给二组的学生面额不等的人民币, 让他们去一组商店去购买东西, 教师事先设计好产品的价格, 让学生能组合使用人民币, 并且大概掌握人民币的购买力, 一旦出现错误, 三组的学生要及时的告知和纠正。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学生愿意参与其中, 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一定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巧妙地设计数学生活游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更多的时候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受到影响。小学生天性爱玩, 注意力很难集中, 并且集中精力的时间较为短暂, 一节数学课如果他们不感兴趣或者没有什么激发他们欲望的设计环节, 小学生是很难坚持住40 分钟的。教学实践证明,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寓教于乐, 充分地依据学情整合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小学生喜欢游戏, 在数学课堂创设数学游戏,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还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迁移能力, 巧妙的游戏环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巧用生活中的数学 篇7
一、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 使生活知识与教学完美结合
现阶段, 理论讲授和数学符号已经不作为小学教材的核心, 而是引入了一些插图, 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教材中摄入了生活问题大探究, 生活小实验等内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嵌入学生思维, 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实验平台, 启发学生积极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 他们更喜欢教师在教学中放入生活化情景, 这样会使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更加有好奇心, 学习也更加富有热情,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例如, 一年级学生开学报到之后,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引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学校, 学校为了迎接大家的到来, 教师特意在校门口摆了几盆花, 你们谁能告诉我共有几盆花呢?每盆花中共开有几朵花?大家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新班级, 男生有几个?女生有几个?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呢?”学生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 固然是答不上来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以后的学习中, 这些问题我们都会慢慢解决,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 所以, 大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留心我们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真谛。
二、从课堂学情出发, 挖掘学生的生活常识
事实证明, 好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起到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就要从课堂学情出发, 挖掘学生生活常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利用好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学生会通过其真实的场景和画面对于数学知识进行联想和对外拓展, 以及进一步巩固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例如, 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演示超市购物场景, 让学生自选角色, 分别演绎售货员、消费者, 这样, 让学生实际经历购物, 将生活知识运用于教学当中, 学生会更加直观地认识纸币的价值和面值等相关知识, 自然而然地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这种将生活知识巧妙运用于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能使学生快速记忆和消化吸收知识内容, 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其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运用能力。
三、让日常用语贴近学生生活, 变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讲授知识, 尽量做到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实际, 使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讲授知识和剖析问题, 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 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学生讲授教学内容, 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用平铺直叙这种枯燥单调的表达方式给学生授课, 必然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呆板、僵硬、缺乏生动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 教学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给学生授课, 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 在学习“认识钟表”时,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知识重点编制成顺口溜, 学生会轻而易举地掌握相关知识:跑的最快是秒针, 个儿高高, 身材好;跑的最慢是时针, 个儿短短, 身材胖;不高不矮是分针, 匀速跑步作用大。
四、使用数学生活游戏, 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贪玩的特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知识完全可以通过生活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数学生活游戏教学的教学模式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积极主动、热情饱满地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1. 在学习了“20 以内的加法”后, 让学生运用扑克牌分组进行玩加减法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2. 在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内容后, 让学生利用火柴棒分组玩摆图形游戏, 说说自己摆的都是什么图形, 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条边等。这样, 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要领,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基础阶段, 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及能力就要从这里开始。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注重生活知识与数学教学有效、完美结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生活常识, 在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探究兴趣, 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忠国.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 .
[2]贾凤荣.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 2013 (6) .
基本图形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 篇8
1. 巧用线段图解题
例1: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列车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55千米处,求A、B两地的路程。
分析与解:本题属行程问题,涉及路程、速度、时间三个基本量,直接利用这三种基本数量关系去求解问题比较困难;把A、B两地看成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构造线段图来辅助分析问题。
由上图中,用实线、虚线分别表示甲、乙两列火车的行程,就可以看出甲、乙两列火车第一次相遇共合走一个全程。在第一次相遇时,甲车行了75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车一共行了三个全程,那甲车就行了三个75千米,即225千米。从线段图中,我们还可以知道甲车一共行了一个全程多55千米,因此用225千米减去55千米就是A、B两地的路程,即A、B间的路程为170千米。
一幅简简单单的线段图,把看似复杂、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揭示得清清楚楚,通过直观的观察及简单的计算就解决了问题。
延伸:线段图也常用于解决几何数学中的计数问题、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等。
2. 巧用数轴来解题
例2:方程|x-2|+|x-3|=1的实数解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无数个
分析与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用分段讨论的方法来求解方程,比如从x<2, 2≤x≤3, x>3三种情况一一讨论,先去绝对值符号再求解方程。由方程左边的式子的结构特征,我们容易联想到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实数x1、x2分别对应数轴上的两点A、B,则|x1-x2|=|AB|,即两个实数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它们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线段的长,借助数轴直观解释|x-2|+|x-3|=1的几何意义为:数轴上表示数x的点到表示数2、3的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
由图形可知,与表示数2、3的点的距离之和为1的点位于表示数2、3的两点之间,区间[2,3]内的所有点均符合条件,故选D。
一条数轴,一个学生十分熟悉又简单的几何图形,把本要分若干情况一一去讨论求解的问题,进行了形象化的处理,十分容易地找到了方程的解。
延伸:代数式的化简、不等式(组)的求解等问题,也常用数轴来辅助分析解决。
3. 巧用辅助圆来解题
例3:已知a是一个锐角,试比较sinα、cosα的差与1的大小。
分析与解:本题中如果α是一个特殊的角,如α=30°,则学生可通过具体的计算来比较,但本题α的大小未确定,故通过直接计算来比较大小有困难。取一单位圆,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可知:
显然PM-OM
∴sinα+cosα<1。
从上可知:通过构造单位圆这一基本图形,把原本看似很难入手的大小比较问题,转化为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来分析比较,从而使问题获得顺利解决。
延伸:辅助圆分析法也常用于三角函数求值、公式推导与证明等问题。
例4:体育委员在班会上统计核对参加运动会的人数:“哪些人参加长跑项目的?”这时有15人举手;“哪些人参加跳远?”这时有13人举手;“哪些人参加投掷的?”这时有14人举手;“哪些人长跑、跳远两个项目都参加的?”举手的有4人;“哪些人跳远、投掷两个项目都参加?”举手的有5人;“哪些人是跑步、投掷两个项目都参加的?”举手的有6人;“哪些人是三个项目都参加的?”举手的有2人;“哪些人参加本次运动会比赛的?”举手的有28人,请你检查一下,体育委员的统计是否有误?
分析与解:本题由于题中涉及的数据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一时难以理清楚。由已知条件,用韦恩图来表示:A、B、C分别表示参加长跑、跳远、投掷的人数,从图中可知:
A、B的重合部分为a, B、C的重合部分为b;A、C的重合部分为c, A、B、C的重合部分为x;参加比赛的总人数可表示为:
A+B+C- (a+b+c) +2x=15+13+14-4-5-6+2×2=31 (人) , 与两题中已知参加比赛的共28人不一致, 故体育委员的统计有误。
以圆为基本单位的韦恩图表示法,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能帮助深刻地理解题意,理清不同对象间的多种数量关系,使看似繁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延伸:在概率的计算、处理集合等问题时,我们也常借助韦恩图来分析解决。
4. 巧用矩形图来解题
例5:求代数式的值 (结果用n表示) 。
分析与解:当n为2、3、4等一些相对较小的数值时,代数式的求值可通过直接计算进行;考虑到题中n值未定,用直接计算的方法求代数式的值显然有困难;作一边长为1的正方形,按图示进行一次一次分割,由图示易知:
一次分割:
二次分割:
三次分割:
……
n次分割:
本题借助于正方形,利用数形结合,巧妙地把一个数学难题转化为可以直观求解的图形分割问题,并利用图形中隐藏的图形变换规律以实现问题的解决。
延伸:矩形图在数学公式的推导、法则的证明等方面(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多项式乘法法则等)也有广泛的应用。
5. 巧用曲线图解题
例6:方程=x2-x-2的正数解有(%%)个。
A.0%B.1%C.2%D.3
分析与解:本题若要通过正面求解方程来确定正数解的个数,既繁又难。注意到方程左边是,右边是x2-x-2,如果转化成图形语言,构造双曲线y= (x>0)及抛物线y=x2-x-2,如右图所示,那么可知在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与双曲线的交点有且只有1个,即方程的正数解有且只有1个,故选B。
函数图像能直观地刻画变量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反映出函数的有关性质。本题运用函数图像来解决方程的解的问题,形象、生动、简便。
延伸:曲线图在处理日常生活、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等问题上也常有广泛的应用。
数学基本图形众多,不同的图形有不同的性质,呈现的是不同的数学语言,体现的是各自特有的图形功能。在数学解题教学中,从已知条件的数字特征、代数式的特点及特定的数量关系等角度去充分挖掘它们所具有的几何意义,引导学生借助数学基本图形的形象性、直观性来解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军.浅谈图形语言在解题中的应用.数学通报, 2008, (7) .
[2]马小为.中学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技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
巧用生活中的数学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课程资源 教学难点 数学素养 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等原因,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感觉很困难。时间久了,学生会缺乏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拥有足够的自信心,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解读了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生活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较多,小学生喜欢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科学整合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生活情境,灵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家里带来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的、正方形、三角形的、圆形的,等等。上课时,每讲到一种图形,我就让学生把自己拿来的物体举起来,然后看看自己举的物体和教师讲的图形是否一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到前边来说出自己带来的物体是什么图形的。这样的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形式,学生很喜欢,课堂氛围很浓厚,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了新知,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生活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数学知识点较抽象。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形成的初期,这些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小学生要想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生活数学课程资源的特点,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新知的探究,掌握数学本质内涵,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实教学目标。
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折扣问题”的教学时,这类题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学生对数学应用题感觉很烦恼,对那些文字性的描述和数字之间的关系感觉无从下手,没有基本的解题思路,更不用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走进超市,和超市的销售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在商品价码面前,通过卖货过程的讨价还价体验,深刻理解“折扣”的含义。通过交流,学生对“折扣问题”能够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原价和折扣点数怎么求现价,有现价和折扣点数如何知道原价,有现价和原价如何知道折扣点数等问题,学生都能够迎刃而解,从而能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通过多媒体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数学过程教学,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很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也是很难理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告诉学生应记忆的公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等,学生对数学学习感觉有种朦胧之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动画课件的展示,准确地揭示了数学过程性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概念,理解了数学规律,帮助学生解决了数学应用上的难题,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高效教学。
比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时,学生对基本的计算都能够准确把握,但在拓展应用时,很多学生对体积的计算方法有点糊涂,拿不准应该用哪些数据,造成计算混乱。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与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进行整合教学,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相关数据的含义。如有这样一个应用题:“要想在地下建一个长方体的仓库,长10米,宽6米,高3米,在仓库的底面和四周用水泥板进行加固,水泥板的厚度均为20厘米,上盖厚度不计。这样的仓库建完后的容積有大多?”这个题目涉及的数据很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通过动画展示图形的颜色变化,逐个分析每个数据的含义,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求容积所应使用的数据,从而准确计算出结果,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练习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的知识组织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数学的感知能力,综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的处理能力,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
[2]沈丽霞.巧用本土资源 让数学与生活更接近.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1).
[3]张秀芝.巧用生活课程资源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难点.学周刊:C版,2012(10).
【巧用生活中的数学】推荐阅读: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09-19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06-17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08-09
生活中的数学(手抄报)06-06
自然、和谐生活中的数学06-13
生活中的数学手抄报07-22
电大生活中的数学省07-30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09-30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10-14
第十九节生活中的数学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