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2024-09-19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精选12篇)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1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 在教学中, 从生活实际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 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注重实践第一, 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 学好数学,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促进整体素质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它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 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 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 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 帮助他们接触实际, 了解生活, 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1. 初步地认识数学与生活

原来, 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 数学就是测量”.例如, 古时候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 人们在进行物品的重新分配时, 人们在进行土地测量时……尽管数学也只是起着计算与测量的作用, 但人们还是想到了用数学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现在, 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 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 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 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 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 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 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 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

2.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 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中的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基本形状,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它们的形体特征, 再加以归纳、分类.另外,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 让学生数一数家里的人数、学校教学大楼的层数、操场周围的树的棵数、家中客厅的瓷砖的数量等.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 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二、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1. 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 即数学教育源于现实、扎根现实.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引进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商店服务员与顾客进行商品的买卖, 从而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让学生计算银行存款的年利率, 应缴税款, 比较各种优惠方案……例如, 对于完成“时间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看作息时刻表, 联想平时几点起床, 几点上学, 几点放学, 每个时间让学生在钟面上演示出来, 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时、分、秒等概念, 带着问题再让他们完成一分钟内可以做的事, 如拍球的次数, 呼吸的次数等.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活动, 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了时、分、秒的单位.可见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活动, 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生活气息, 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联系实际, 化难为易, 理解数学新知识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例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授中, 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铅笔的比赛:“把4支铅笔平均分给小组中的4个人, 每名学生分到几支铅笔?还剩几支?”讨论以后每组请一名学生发表意见, 看哪组的同学说的最好最完整, 同时在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中, 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中共同讨论, 从而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之大, 增进他们的兴趣.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数学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学数学, 会使他们尝到探索奥妙的乐趣, 从而萌发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 授完新课后, 在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必须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 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巩固用刻度尺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 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 感觉到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又如:学习“分类”之前, 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 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 它们又是怎样分的.学生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 小食品放一起, 饼干放一起, 酒放一起……”“书店也有分类, 大人书放一起, 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 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 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 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 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 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 方法不一, 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 锻炼了自理能力.回家后请同学帮助家长做一件能用到分类这个数学问题的家务, 和家长共同评价, 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能观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 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实践中, 让我们多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标明确指出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本文以此为基本理念, 提出了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观点, 具体阐述了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数学走进生活.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才能学好数学, 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数学,生活现象,生活化,数学现实

参考文献

[1]杨鸿.在活动中经历, 在探索中体验[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9 (659) :21.

[2]周琴.让生活浸润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9 (659) :79.

[3]王乃彬.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12 (668) :64.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2

我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我做不出来。”当我回头看一下挂在墙上的时钟,现在是下午4:45。妈妈问我现在能分析一下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了吗?妈妈提醒了我一下,镜子里的钟面时针与分针和挂在墙上钟面时针与分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候我立即反应过来了,它们是呈左右轴对称,这正是我最近学习的内容。

洗完澡回到家后,我要求妈妈再出几个给我做一下。第一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3:30,第二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9:40。我立即动手在纸上采用对称法的方法做出了这两道题目的答案:8:30和2:20。这时候妈妈又问我每次这样做题是不是有点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来。妈妈这时说:“再提醒一下小朋友,将镜子里钟面时间和实际时间加起来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我赶紧动手算了起来,3:30+8:30=12,9:40+2:20=12,发现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都等于12,此时我兴奋的跳了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只要将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等于12。

我说:“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妈妈笑着说“简单嘛?这说明你遇到问题要有考虑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事物,找出它们的规律,那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讲有意思多了。”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语文论文

”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悉心寻求小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上,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奇妙之处,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生活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引入数学

数学来源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20元去菜市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你准备怎么去买?这时学生要首先要根据家人的喜好开出菜单,通过各种蔬菜和荤菜的价格,估计买菜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还要懂得货比三家,在买卖时注意要讨价还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使学生感到数学具有情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做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了运用较大单位的想法。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好了基础,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旧知识”。在他们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仅仅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去测量三角形中各个角的度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测量,有的记录,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之所以会产生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数学学习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同他们谈心,讨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理,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教师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学习“统计初步”时,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自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自己去收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数据;课堂上,让他们根据课本上的例子,自己去处理、去统计,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从中学到了许多统计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了统计数据,从而对以后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当实际生活中与此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又如:学校想用正方形的彩色地砖硬化地面,这时正好有几名学生在旁边看,我问师傅为什么用正方形的地砖,怎么不用其他的呢?师傅想了想说:“可能是有空隙把。”这时旁边的学生说:“正方形的四个角之和正好是360度。”我又问这个学生:“还能用其他的正多边形吗?”学生说:“正三角形或正六边形。”,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就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并逐渐养成了用数学的思维习惯。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4

一、新知情境创设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新知。

情感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学习情感在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中具有促进和助推作用。小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内在能动性,但由于自身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树立和养成,在学习活动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充满能动探知欲望。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将现实生活问题融入到新知教学活动中,创设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情感“活跃区”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内容的现实生活性,从而带着积极情感参与探知。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克”内容时,由于“千克、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对其理解较为困难,学习活动上表现出畏惧情感。此时,教师根据生活问题的情感特性,在新课导入环节,抓住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积极学习情感,在认真研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等内容,设置了“小明今天帮妈妈到超市买苹果5千克,葡萄4千克和冰糖500克”现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使学生“情感发展区”得到激发,情感“因子”得到挖掘,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二、解法要领传授要融入生活性,让学生掌握方法探究问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将解题方法要领直接“塞”给学生,运用“单一”教学方式,将题海战术运用“贯穿”始终,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被动从属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和“创新者”,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总结归纳问题解答方法,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点,设置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探究解决生活性问题中,领悟问题解答要领,形成解题技能,从而将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转变为总结提炼解题方法的过程。

“路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点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2/7,平路占4/7,其余的全是下坡路,一辆汽车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则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案例开展探究解答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解答该类型“路程”应用题,实际是有关分数方面的应用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问题解题关键是还是正确认识“路程”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为解答分数方面的“路程”应用题提供了方法要领。

三、数学素养培养要包含生活性,让学生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

数学思想素养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高级形式,更是学生学习素养内涵要素的有效结合体。由于小学生还处在知识学习、能力积淀和素养树立的初级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有效教学资源,渗透一些浅显的数学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能够对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教师知识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设置多一些的生活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开展探析、解答和辨析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答辨析过程中,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逐步领会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从而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

问题:星期天早上,然然和甜甜一起想出去郊游,但她们对郊游的地点发生了分歧,然然想去东郊游玩,甜甜想去西郊游玩,于是她们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郊游的地点,你认为公平吗?

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了观点相反的两派,有的学生认为公平,有的认为不公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活动,学生经过对问题解题过程的分析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抛硬币的方法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硬币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12这一情况,从而导致学生认知错误。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辨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析,鼓励学生评价,从而使学生思考、分析、解题更具全面性、整体性,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中的数学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5

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开车回濮阳。

在路上,妈妈问我:“从安阳到濮阳一共是100公里,我们现在的速度是每小时120公里,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我们什么时候能到濮阳?”我冥思苦想了一会儿,终于回忆起了以前学过的路程问题。想到这个,我顿时茅塞顿开,对妈妈说出了我的解题思路:“先用120千米除以60,算出来每分钟行2千米,然后用100除以2,算出来从安阳到濮阳以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需要50分钟就可到达。”

妈妈问我为什么这样算,我说:“因为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100千米除以每小时120 千米除不尽,所以我把每小时120千米除以60算出每分钟行2千米,再用100 除以2千米就算出了所需时间。”妈妈听了我的解题思路,直夸我知道动脑筋了。我得到表扬心里高兴极了,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学好数学知识真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与生活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教学 逻辑教学

引言

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笔者通过多年低年级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感受到数学逻辑教学不应开始早于生活教学,也就是8~10岁,在这之前应该是孩子们从自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的工作。通过延迟数学逻辑教学、先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办法,可能达到大部分人为引导及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实现在简单的生活中包含了复杂数学逻辑的潜移默化学习,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在紧张的数学逻辑压迫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厌学情绪。

1.小学数学中生活与逻辑脱节

1.1逻辑/生活脱节的现状

小学数学中的生活教学与逻辑教学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的,但是国内小学的教学现状却是两者相脱节,就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现阶段,在教育界,评价“逻辑脱离生活”的质疑声四起。“逻辑数学越来越被形式化、学校化和制度化,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活动”,这种逻辑数学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必然带来教育与人本身的疏离,也必然导致人与人自身的疏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还有部分小学里出现了无组织的教学,散漫的教学。国外“放羊式”教育模式已产生了课堂纪律混乱等恶果。就连最基本的数学文本的阅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

1.2产生脱节的原因

笔者通过多年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低年龄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深深感觉到,正式数学逻辑教育不应开始早于8~10岁。在这之前应该是孩子们在自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的工作。通过延迟数学逻辑教育、先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办法,就可能达到了大部分人为引导及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实现在简单的生活中包含了复杂数学逻辑的潜移默化学习,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在紧张的数学逻辑压迫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厌学情绪。

我希望的是在阅读、感受数学的基础上理解数学,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一些学者和临床医生认为系统的数学教育应该等到十至十四岁再接受。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过早让孩子们暴露于学校所谓的刺激,会破坏童年的学习动机。许多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孩子都被困在一个“动机高原”,再也不能恢复到他们早期的那种学习兴奋劲,这一点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同意。

当系统,总体而言,是非常敏感的环境刺激,由人体生理特点形成的时间表会自然而然地呈现一些界限,即“在特定的年龄学习适当的内容”。我们应该停下来讨论一些潜在的数学教学风险,使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提高可以同步。事实上,一些今天的小学生,技能“赤字”,可能会导致学术要求也是错误的——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表现模式,其发展水平,等等。

2.小学数学生活/逻辑相结合教育的原则

小学数学的逻辑教学和生活教学相结合,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逻辑,把生活问题逻辑数学化,让逻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数学中的逻辑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使学生更喜欢数学,进而学好教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2.1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做好教学前预测: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2.2建立逻辑数学模型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升课堂效益。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2.3实践应用与拓展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造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

2.4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将数学逻辑教育的生活化

教会孩子从书中自己建立语言和文字方式,并让他们在使用语言操控思想时享受他们的能力,这是将有效的方式嵌入“语法”生长的大脑。没有大量的工作表或规则的学习会弥补与实际结构缺乏经验导致的“赤字”。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任何数学,而且从早期的学前教育到正规数学逻辑学习,通常在课堂上学习是唯一途径。游戏、测量和活动一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要强求孩子们过早接受数学逻辑。

4.小学数学教育的建议

数学中,正式数学逻辑教育或是教科式的教育应尽可能在十岁时开始。这是因为到十岁时,属于孩子们的发育旺盛期,孩子们可以有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进行分析判断学习。(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规则,有些孩子,可能在8岁时已经达到这种旺盛期,我们称他们为“聪明”的孩子。)等到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和身心发育准备后,处理和学习的数学概念及逻辑,就会使得算法非常简单,孩子学得很快,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是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80-84.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6:265-267.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7

一、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创设直观性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2)创设描述性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 ,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4)创设体验性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 ,变“小课堂”为 “大课堂”, 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 , 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创造课外的精彩。“教学做合一”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教”“学”“做”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1)处理书上练习 ,使之更丰满。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2)课堂延伸 ,“社会即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认为,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 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3)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成为孕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组织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接受。

二、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认真挖掘。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从教材中挖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2.从生活中挖掘。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易于学生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具体可从社会生活中、校园生活中及家庭生活中进行发掘。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8

教师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 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将教材中的知识还原为学生生活实际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周边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真切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实际,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思维。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其中有: (1) 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2) 运用实物 (挂图) 创设情境; (3)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4)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5) 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三、挖掘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挖掘生活实际, 合理组织教材,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必须开放小教室,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首先, 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的个例。如数据的收集, 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 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或者在教学如何统筹中, 让学生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书本等数量, 比一比身高、体重, 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四、实践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时, 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 (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 , 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 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 各种想法层出不穷, 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 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 可摆, 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 把画框反过来, 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9

一、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经常出现已经上课了学生还在东张西望,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导入,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进行数学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抵触数学,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从而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问题时,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会见到人民币,有熟悉感,但是对于应用它却倍感陌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教师提问:你们有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买了什么东西,带了多少钱,你们是怎样付钱结账的呢,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人民买东西的场景,留下疑问,如果小明有125元钱,要买55元的篮球要怎样付钱呢?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设“购物”活动,让学生们拿钱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要付多少钱,需要找回多少,让学生在实际购物中获得体验。

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要促进数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就需要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得到提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使数学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夏天,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忽然乌云密布,小鸟们全部都飞走了,学生会感到好奇,这时教师询问学生天气突然阴沉下来,下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有学生会说,有可能会下雨,有可能会刮风打雷、下雪,还有学生说可能一会儿天就又晴了,然后教师边讲边进行演示,同学们说的都有可能发生,并且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大,有些会很小,那么在我们身边有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呢,通过这一情境创设,学生对“可能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更加有兴趣学习下面的内容。

三、生活化的意识培养

当学生掌握一定数学知识后,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数学,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只有将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自己家庭中的现象找到数学知识,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生活化的作业训练

学习完数学知识,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是存在于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

例如,在学习完《线段》问题后,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寻找线段的身影,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到操场、教师门口、花园中寻找线段,这种生活化的作业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明白数学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从而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而且在长期生活化作业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感悟数学,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小学阶段,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对于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期目标,推动小学数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玲.让数学与生活比翼齐飞——摭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5:92-94.

[2]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7(7):147-148.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10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经过多年实践, 我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引入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情境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活色彩.

通过在所教班级多次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种生活情境创设方式非常喜爱, 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动手操作创设生活情境

除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之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动手操作来创设生活情境.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 在执教“余数”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同学们余数的概念, 而是先准备了一些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棒, 提出问题, 然后让大家动手分.记得当时提出的是这两个问题: (1) 请同学们拿出11根小棒分一分, 每2根为一份, 可以把这些小棒分为几份呢?分完之后还剩下几根小棒? (2) 如果把13根小棒, 平均分给6个人, 那么请问:每个人可以分得几根小棒?分完之后还剩下几根小棒?问题抛出之后, 同学们迅速地开始操作起来, 操作完毕之后, 我又引导大家用语言把刚才的操作过程给表达出来, 详细地说明一下他们到底是如何分小棒的, 从而帮助大家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做完这一切之后, 我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 在头脑中设想一下下面的情况应该如何分: (1) 假设有8块糖, 现在有3个人, 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得几块?分完之后还剩下几块糖? (2) 假设现在有12支圆珠笔, 要求平均分给5个人, 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得几支圆珠笔呢?分完之后还剩下几支圆珠笔?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 同学们不但可以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余数”表象,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三、结合社会调查创设生活情境

为了有效增强小学数学的生活化特征,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就会结合一些社会调查创设生活情境,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方式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还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例如, 在执教“统计”的时候, 我组织学生对家里每周的开销进行简单统计.这个社会调查任务提出之后, 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家长的帮助下, 经过一周的努力, 很多同学都统计出了自家每周的开销.看着同学们精心统计的数据, 我让几名愿意把自家每周开销数据公布出来的同学公布了自己统计的数据.李明同学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527.5元;王华同学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1150.3元;刘辉同学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2200.7元;申光临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100元.看到大家公布出来的数据, 同学们每个家庭的周开销简直差距太大了.尤其是申光临家里的周开销更让同学们难以置信, 他们不敢相信每周100元能够开销.面对这种质疑, 申光临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家里太穷了, 父母早逝, 现在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生活, 由于没有经济收入, 所以一家人只能节俭着过日子.”听到他这样说同学们有点愕然了, 没想到申光临生活条件这样艰苦.接下来就有同学要自发地帮助申光临同学, 看到同学们如此热心, 申光临激动地落下了眼泪.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 我结合同学们家庭的每周开销要求他们进行调查和统计, 在统计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更由于申光临事件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关注, 激发了同学们的道德责任感, 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生活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 由于篇幅有限, 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一线教师以启发, 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 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顺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1) .

[2]张厚荣.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2) .

[3]褚剑敏.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之我见[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1) .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64-01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氛围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小学生的数学水平较差,数学成绩提升较慢。生活情境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通过开展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的学生上课期间易于产生走神、溜号等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的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实践探究问题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的丰富魅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够更好的指导人们进行生活。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够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在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观念深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1、让情境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于生活的情境内容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和学习欲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2]。例如在指导学生对《统计》这一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几个小朋友去买东西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些不同的水果,一个小学生负责表演买东西的人,而其他几个学生扮演买东西的人。买水果的学生要自己计算所买的数量、价格,卖水果的学生也要计算好价格的总额。通过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数学的作用。

2、让情境高于生活,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在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生活情境的创建的过程中,营造一些高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对“49+29”这类型的题目进行运算的过程中,学生的运算速度会比较慢,主要原因在于“49+29=49+30-1”这种题目中,“-1”的目的不够明确,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一个生活情景剧,通过“付整找零”的方式,指导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这种算法的含义。将抽象化的事物更加直观、具体。

3、让情境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实践水平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情境回归生活,更好的指导学生的数学实践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升和毫升》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上为学生展示不同大小的杯子所能容纳的最大水量,明确升和毫升的具体含义,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深刻体会数学的魅力。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生活中的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国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03):54-58.

[2] 杨官凤.不断创新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例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3,(04):71-73.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一、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数学是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的一门科学, 小学作为数学的学科教育启蒙阶段, 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密不可分. 新课标实施以来, 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生活元素, 是帮助小学生将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 能够让小学生以其更加好理解的方式掌握知识. 另外, 将生活元素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从而让小学生养成将数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认知能力比较低, 因而教师在应用生活元素时, 一定要经过科学的选择和提炼. 对生活元素的选择和提炼不仅能够让素材更加符合小学教学要求, 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接触与生活相关, 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是实现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也是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很多事物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活元素中的一些事物需要数学来解释, 而教学中对生活素材的应用又比较普遍. 教师在将生活元素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定要实现将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融会贯通,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1.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 对知识的渴望十分迫切, 但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加之理解能力有待于发展, 因而其在学习时十分容易走神或溜号. 小学数学学科教材中虽然对生活素材应用的比较广泛, 但这些生活素材大多数是来自于成人的视角, 根本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将生活素材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时, 要从小学生的视角选择教学素材, 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针对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天性, 可以将数学教学与动画片结合, 设计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让小学生在有声、有色和图文并茂的环境中认识数学, 学习数学.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激励小学生探索和发现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 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一同分享, 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身份, 培养小学生发现数学, 探究数学的能力.

2. 重视生活元素的选择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有针对性地能对教学起到良好效果的生活元素, 尽可能地选择鲜活的生活元素. 如果教师选择一些不具备数学价值的生活元素, 不但起不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而会让小学生难以接受. 比如选择一些小学生不常见的过于普通的生活元素导入数学教学中, 不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使小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到有关生活元素方面的数学学习意境中. 在生活元素选择方面, 笔者建议应选择一些小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感兴趣事物作为生活元素选择重点对象, 如小动物、花草、树木等. 但对于过于普通的事物不宜作为数学教学的生活元素选择对象, 如铅笔、橡皮、文具盒等.

3. 培养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

现如今,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全社会都已经达成了小学教育减负的共识. 虽然减负能够帮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 但适当的课外作业仍然是必要的. 为了在实现减负目的同时, 让小学生在课下能力对课上学习内容进行重复训练和总结, 教师可以改变课外作业的布置模式. 传统的作业布置主要是布置笔头作业, 这种作业模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 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养成. 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教师可以改变这种死板的作业布置模式, 通过运用小学生的生活素材, 布置一些灵活性较大, 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业. 这种探究性的课外作业, 不仅能够实现锻炼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的目的, 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完成课外作业, 在实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同时, 巩固和夯实课堂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兴趣方向. 在将生活元素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时, 一定要做好其应用策略的探讨和设计, 并从提高教学素材与生活的联系性, 重视生活元素的选择, 以及创新课后作业布置模式三方面, 提高生活素材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水平和质量.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科教育的基础学科, 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一直是众多学科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并针对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生活元素的应用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数学,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意境下一篇: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