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共12篇)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篇1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 是一门对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同时也是学生小学阶段的重点学习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 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学到重要的道理。根据品德与生活的这一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就以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为中心, 对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生活化,有效途径,重要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一阶段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 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且, 教师通过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并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争做道德文明小少年。
一、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使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年纪较小, 对于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 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理解, 然而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相结合,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 反映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好坏, 不仅仅在于这个人做了多少大事情, 更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明白, 生活是反映一个人品质最好的镜子, 进而引导学生, 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途径
1.营造轻松的生活化教学氛围
生活化教学方法, 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 并且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将课堂生活化, 将学生学习的内容生活化, 以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 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 这门课程本身就与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然了, 教师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时, 也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每一节课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进而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来推进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良性发展。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是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觉拘束, 而是更能放得开。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学生也就会更加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 配合老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这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由生活化情境引出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且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 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便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中更加主动。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的方式, 就是一种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
例如, 在学习“爱护我们生活的地方”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应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 并回想一下见过的环境来说一说,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整洁干净?有没有一些不整洁的, 影响我们健康生活的地方呢?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并说明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学生提出从一点一滴做起, 爱护环境的倡议。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教学内容, 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以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 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 就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例如, 在学习“我们的食物”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为学生讲解, 在这些食物中存在的营养以及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哪些好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课程内容,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重视营养的均衡发展。
总之,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 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结合课程内容,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目的, 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在未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涂顺琴.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3 (Z1) .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篇2
教科院 07小教 陈慧梅 学号:1011407018 教材出处:北师版《品德与生活》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动物朋友》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8岁左右的学生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本领,发展想象力。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全面而非断章取义地看待问题。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懂得关心、爱护动物,抵制屠杀动物的行为,与动物和谐相处。教学重难点:学会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全面而非断章取义地看待问题,改变某些孩子们心中对小动物生命的漠视与木然,懂得关心、爱护动物。
教法:创设情境法;提问法;点拨讲解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迁移法 教学用具:教科书;PPT课件;影像资料
我设计的环节是“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本领,从而更好地与动物和谐相处”。具体如下:
一、播放部分影像资料。
1、一只蜜蜂蜇伤了一个小朋友,小朋友哇哇大哭。
2、一只大母鸡啄了一个小朋友一口,小朋友哇哇大哭。
3、一个农民伯伯被一条蛇给咬伤住院了。
二、小组讨论“这三种动物是彻彻底底的大坏蛋吗?” 可能出现的讨论结果:
1、我们要爱护动物,但是伤害了人类的动物我们就不用爱护了,因为它们都是彻彻底底的大坏蛋。
2、有些动物虽然伤害了人类,但是它们也为人类做出过贡献,譬如大母鸡可以每天下蛋给我们吃,所以不算彻彻底底的大坏蛋。
3、也许它们伤害人类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分析原因,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才好判断它们是不是大坏蛋。等等。
三、播放完整的影像资料。教师说:“对,我们是应该弄清楚原因,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才好判断它们是不是大坏蛋。我们来看看完整的影像是怎么回事。”
1、小朋友举双手挥舞,拍打小蜜蜂,然后小朋友被蜇伤。(画外音:蜜蜂一般不攻击人类,只有在它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了才会蜇人,而且蜜蜂蛰人以后自己也活不了多久了。)
2、一只大母鸡领着一群刚出生的小鸡仔在散步,小孩子跑过去想捉一只小鸡仔,大母鸡就啄了小孩子一口。(画外音:母鸡虽然生性温顺,但是在孵化与养育小鸡仔期间,出于母亲的本能,性格会变得很凶狠。)
3、农民伯伯不小心一脚踩到了蛇,蛇咬了他一口,致其住院。(画外音:遇到蛇要冷静,乱跑惊动了它,它就有可能咬人。)
四、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现在看了完整的影像了,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可能出现的讨论结果:
1、原来它们伤害人类真的是有原因的啊!以后得记着,别在这些方面惹到它们。
2、小蜜蜂也挺可怜的,蜇伤人以后自己也会死亡,小朋友被蜇,其实他自己做得也不对。
3、要想避免这些事情发生,我们就别随便去戏弄、追赶它们,这样我们不会被它们弄伤,它们也可以快快乐乐地过它们自己的生活。
五、教师进行总结。
浅析小学数学与生活 篇3
一、联系生活,正确认识数学课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也是对基础教育的一个挑战。那么该怎样开展好这个课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从我所在的贫困学校来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绝大多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对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部分教师对新的理念根本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有的教师在教学部分知识时则还是根据传统的数学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孤立开来,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果面对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寻找答案,那么他们对数学课的内容就不会感到枯燥、厌烦。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以及体验实践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法,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读懂、钻研新教材,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真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必要环节,也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随着教材不断改革,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把其中的内容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学会了,也就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其实他们对新的实验教材并没有认真钻研,真正地理解。新的教材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等特点。如果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就会发现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合理选择学习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学习材料的选择要围绕目标,着眼生活现实,注重发挥数学的教育价值。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材料引发的无关因素。如,第一次教学统计,选择奖品虽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易引起学生分神,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忽略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回顾这次教学设计,学习材料的选择虽然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导致失败的教学。
四、动手操作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我们的孩子则习惯于用一支笔做题,而缺乏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拼一拼。“新课程理念”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必须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把本堂课的课型定为活动课,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和愉悦的“玩”中探究一些数学问题,真正体验“学中玩”“玩中学”。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篇4
一、转变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在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的措施上, 应该将小学品德、生活课堂、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 再以学生的性格、心理接受能力为基础, 实施教学目标生活化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使其能够超越自我, 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从而得到成长以及锻炼。例如, 在教授学生《父母的疼爱》一课中, 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的形式, 将学生的成长经历以短片的形式进行播放, 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对父母的爱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从而更加变得珍惜以及孝顺父母, 更好的去学习, 应用此形式进行学习, 对学生的帮助更大。
二、丰富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的小学品德课程就是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相结合, 也就是将理论性的内容与生活相互结合, 利用对实际生活的感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了解, 以达到使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比如在对《平安回家》一课进行讲解中, 就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 并列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学生们回家的途中, 怎样保持交通安全, 而后再使学生自行讨论, 与自己生活实践相结合, 对红灯以及过马路的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张, 更好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以及应用知识。从中掌握维护交通秩序的重要性, 变得能够更加遵守交通规则, 注意交通安全, 并尊重交通。此外, 还可以查找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资料应用于课堂中, 使学生更加了解安全的重要, 感受生命的脆弱以及宝贵, 从而使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自发的遵守交通规则。与此同时, 还可以利用聘请专业导师的方式, 讲解交通安全课程, 从而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一定强化, 安全知识得到一定的提升, 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对教学模式以及手段生活化的分析
(一) 对教学实践性的锻炼进行强化
在实际教学, 应该将学生的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 在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后, 就需要培养其的实践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道德行为, 达到小学生品德课程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 在教学中, 教师需严密观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行综合评定。比如, 在讲解《我不任性》课程时, 就是就可以在讲解后, 让学生进行补充, 讲述自己生活中较为任性的举动, 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述自己现在的感受, 并想出以后如何进行改正等, 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改正。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在与朋友相处时, 是否也存在一些任性的行为, 找出原因, 并说出以后如何进行改正, 使同学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的相处, 从而使学生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利用此种形式,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自己的管控意识得到增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讲解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时, 教师可首先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的图片, 然后再播放一组环境受到污染后的照片, 二者之间进行对比,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环境污染对大自然所带来的伤害, 使学生的保护欲增强, 愿意付诸行动去保护自然。
(二) 扩展教学空间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以及理论课程的教授后, 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校外生活, 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含有社会性质的活动, 能够更加了解社会, 加强思考, 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正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比如在对《我们的生活与塑料》课文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找出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杯子、购物袋等。使学生对塑料在生活中的用途进行掌握。此外, 还可以带学生去观看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等地, 体会随地乱扔垃圾对生活造成的危害, 使其的责任感得到一定的增加, 环保意识得到增强。此外, 在对《想象她们的难处》一文进行讲解时, 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观察街市上的人群, 体会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的人们, 尤其是残疾人, 体会其生活的难处, 在实践中, 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体验, 例如蒙上眼睛走路、吃饭, 用一只手进行吃饭, 学生等, 使其能够对残疾人生活的难处以及其的坚强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生的品德课教育中, 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 并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形式,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使其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得到一定的增强, 最终达到促进良好生活品德形成以及建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静.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 (中旬) , 2011, (12) .
[2]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7) .
数学与生活小学作文350字 篇5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买菜,做实验,计算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到超市买钢笔和铅,我带了20元。
到了超市,我一看,钢笔12元6角,铅3元5角。当时,我们还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我在心里计算着:12.6+3.5=?我得出结果:17.1元。那20—17.1=?我再次得出结果:2.9元。意思是:营业员要找给我2.9元。我把钱交给营业员后,营业员用电脑扫了一下物品,竟然找给我3.9元。难道机器也会出错?我回家自己用计算器算了一遍,结果还是3.9.原来是我算错了,真不应该啊!看来生活中真少不了数学。现在,我学过了小树加减法,能确无误计算出结果了。下面,我给大家出几道关于数学的谜语吧! 横看像支尺,竖看像跟棒,年龄它最小,大哥它来当。(打一数字) 哈哈,才出来了吗?它就是数字“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5
一、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极人与社会,无所不包。古今中外的圣人们,无不是观察天文、地理,洞悉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得出的结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那时没有计算机,没有现代数学理论,仅凭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考与演算,精益求精,目尽毫厘,就研究出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我国古代的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凝聚古代数学大师毕生精力与智慧。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在《紅楼梦》中写道:“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亲身感受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生活,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我国群经之首的《易经》可以说是中国的智慧宝库,是我们的祖先远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过观察所得。
生活是一部囊括万象的巨著,数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不断研究上升为数学理论知识,生活生产激发很多数学直观感悟,养成一种数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如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简便运算的技巧。
我们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必须扎根于生活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思考,认识数与形的意义,学生必须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直观、立体化的思考问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取材,没有肥沃的生活土壤难以开出数学理性的鲜花。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们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思维就是对事物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当感性认识达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变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的数学教学扎根于生活是符合数学知识产生与辩证唯物认识论的。
二、引导学生扎根于生活,感悟数学的力量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会计数学知识运用很多,纷繁复杂表册,统计图表,长长数据链的运算,会计通过使用会计软件短短的时间就可以精准地算出来,我们水桶的圆心就是用指教三角板把直角放在桶底圆周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桶底的圆心,我们到街上买菜,心算常常用到简便计算,我们做饭、洗衣服、做作业可以同时进行,提高办事效率,我们集体外出旅游,大车小车怎么组合最便宜,乃至舞台表演黄金分割表演的效果最好,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无时无刻都存在,离开了数学我们无法更好地生活,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离开了数学我们的生活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性,数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我们的数学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中的房屋装修、图案设计,我们工艺品的制作、门窗的设计有着无限对称美、均匀美、和谐美,我们城市的园林规划,高楼比比皆是,楼阁群立,走廊曲径通幽,交通、房屋、街道井然有序,这种美感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用好生活素材,提高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我们需要高效运用生活素材,是我们最好的数学教学的解读材料,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感到亲切,从感情容易产生共鸣,这些素材长期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断加工、完善,在里面提炼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易懂、易记,容易链接思维链条。笔者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提炼数学材料:
1. 在生活中提炼数学意识
数学是很有用的,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所能感受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采集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数学知识。
学了“比与比例”的知识后,教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学生都摇头。有同学提出:干脆把旗杆放倒测。最后在学生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旗杆与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个学生由衷地说道“怎么刚学了比例的知识在这儿就用到了。
2. 通过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地牵着孩子的手,正确引导数学所展示出来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
在数学一幅幅严谨的网络图中,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的手和他们一起跃进智慧美丽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称性的实物,感受數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神奇和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和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我们把学生引入到生活学习数学,不仅高效,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用数学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可以打下学生数学可持续能力发展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 篇7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 它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学以致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化”.课程改革提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要让学生学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能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捕捉信息, 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 因此, 数学源于生活, 每一个知识点总能在生活中寻觅到它的蓝本.在生活中,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 及时捕捉一些信息, 挖掘其中可利用的资源, 让学生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笔者在教授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结合饭店、专卖店逢年过节时会推出一些优惠活动, 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 学生经常能见到, 但对它的实际含义没几人能知晓, 笔者挖掘了其蕴含的数学知识, 通过教学, 旨在让学生知晓其含义, 并能正确、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安排让参加过这种优惠活动的学生通过举例来讲述八折的意思, 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 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再如“数据的收集”, 笔者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当遇到红灯时, 数一数另一个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分别是多少辆.像这样的设计, 学生倍感兴趣, 也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借助生活, 拓展学生的思维“授之以鱼, 只供一饭;授之以渔, 受用终身.”可见, 作为教师, 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 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更为关键,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借助生活,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寻找解决方案, 优化方案, 从而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遍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遵循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 展开新知的探究, 使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感悟数学.如:华华和爸爸、妈妈三人一起去人民公园, 从家到人民公园每人票价是4元, 他们三人一共需付多少元车票钱?绝大多数的学生列式:4+4+4=12 (元) .突然, 学生中出现了异样的声音, 只见一位小男生若有其事地问:“梁老师, 华华几岁啊?”这时, 好多学生都来了灵感, 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纷纷开始议论起来.有学生说:如果华华很小, 乘车时爸爸可以抱着华华呀, 不用买票, 那只需要买2张票, 4+4=8 (元) .又有学生说:如果华华的身高没达到买全票的标准, 只需要买半票, 那么就是:4+4+2=10 (元) .像这样, 学生在解题时能借助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这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因此, 我们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拓展他们的思维.三、引入“生活经验”, 注重情商培养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 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之一.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要有意地去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如笔者在教授“加减混合运算”时, 先让学生回忆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 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 也有人下车, 还有学生可能会说看见过一群人蜂拥而上的现象等, 这时笔者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非常自然地会提:“下了多少人, 又上了多少人,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水到渠成.从中, 学生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笔者告诉学生如果一群人争先恐后地上, 既影响了上车的速度, 也不安全, 还不便于我们看清上了多少人, 下了多少人, 所以我们乘坐公交车时要遵守秩序“先下后上, 前门上, 后门下”.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学生产生了求知的内趋力, 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中,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拓展时空, 探索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能将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有效拓展, 使学生能将自主学习引向课外、引至下一个新起点, 那么久而久之, 学生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就能自主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笔者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 趁圣诞节来临之际在教室后面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花店, 并标上“康乃馨4枝16元, 玫瑰花5枝25元, 百合花2枝16元.”问学生:如果老师想买6枝玫瑰花, 身上有30元, 你们想一想, 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如果不够, 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老师就是想要买一束既漂亮又实惠的花, 请你们来设计一下买花方案.这样的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在设计买花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 通过知识的拓展, 让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创新, 从而使数学的应用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总之, 生活是个大舞台, 是数学的大课堂, 只有回归生活, 数学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魅力,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收获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一定要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 认真践行小学数学生活化, 从而让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篇8
一、从生活到数学,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 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比如, 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 ( 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 , 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 为什么? 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 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 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 学了即可用得上, 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结合生活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本身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新鲜与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将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结合市场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 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有时0. 5元一个, 有时0. 6元一个, 有时2元钱买3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 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 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 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 提出“那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 自然地引出了“负数”, 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利用生活经验, 体验数学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如认识图形教学, 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并让学生亲自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 这样亲身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形状, 以便学生弄清这些图形的特征, 这种生活形成的数学, 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留给学生更好的思维空间, 既满足了学生和观察数学知识的需要, 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的学习, 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 善于发现, 有探索和有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创造条件, 创设生活情景,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一方面, 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的; 另一方面,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 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就在班上开展购物活动, 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 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 这样更有利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又如, 在学习了“统计”后, 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 处处都要用, 只有这样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才能更好的实现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 帮助学生学会活动, 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 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 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因此, 每一次学完新课后, 我就结合实际生活,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为原型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 在交流中重组, 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 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 篮球95元/个, 排球50元/个, 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 “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 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 + 50×4”, 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 ( 1) 95×6 + 50×4; ( 2) ( 95 + 50) ×4 + 95×2; ( 3) ( 95+ 50) ×6 - 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 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 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 发现数学问题,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处处有美感, 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 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培养了数学兴趣, 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 学了即可用得上, 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 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 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习有效的, 活生生的数学, 让孩子有更多机会体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篇9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提示的活动案例, 都在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之一。 学校和教师也可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学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教材。
如在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课《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 一文中,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识向学生做了如下的讲解:家乡的水果有草莓、樱桃、李子、沙果、葡萄、123小苹果、海棠果、圆枣子、 狗枣子、山里红、苗榆果、糖李子以及全国著名的延吉苹果梨等。 中草药有人参、党参、沙参、五味子、猪苓、川贝母、柴胡、元胡、穿地龙、龙胆草、刺五加、黄连、榆蘑、木灵芝等。 山菜有蕨菜、刺嫩芽、猴腿、广东菜、薇菜、金针菜、老山芹、二夹芹等。 菌类有榛蘑、榆黄蘑、 小黄蘑、元蘑、趟子蘑、猴头、对蘑、青蘑、木耳等。 干果有松果、核桃、榛子、瓜子、葵花籽等。 名菜有辣白菜、酸菜、干食明太鱼等。 这些知识当时教材上根本没有,后来学校又增添了家乡这本教材,我发现有些知识我曾经教过学生,说明我教得没错,也能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家乡人。 有些知识书本上依然没有,但我却采摘、挖掘过, 能准确辨认。 这些知识主要源于生活,通过我的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真正了解家乡的物产有哪些。老师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要想了解的家乡的物产, 可以问家长或其他的长辈, 也可以在土产收购站问一问,或看书报、看电视,也可以上网查一查资料,且在调查时要虚心,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
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并促进儿童之间, 班级、 年级和学校之间图书和资料的交流与共享。 同时教师应利用儿童自身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教师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
如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六课《 花草树木点头笑》 一文中, 文中介绍了芦荟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夜来香可驱蚊,薰衣草可做香料等,我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并根据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学校以及场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 同学们每天上学在学校里玩耍,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四周都有什么树吗? 你知道木片场加工那些树木木片有什么用吗? 你还知道哪些花草树木的作用?
上课时,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路边和学校周围有哪些树?学生举手说:“ 有松树、榆树、杨树等。”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学生说:“ 松果可以吃。听说过榆树上的榆钱可以吃,怎么吃没见过。” 我表扬他们说:“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你们想知道榆钱怎么吃和其他花草树木的作用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想。 ”
我先说榆钱的吃法:吃榆钱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当时人多地少、粮食也少,在榆钱没有成熟的时候采摘,用玉米面和榆钱放在一起煮粥吃,或者把榆钱和玉米面和一起贴饼子吃,其主要目的是代替粮食。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以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人们再也不用吃榆钱了。刚才同学们说松果可以吃并且吃过。据说松果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因此为了保健,人们都会买些吃。 我从一本书上看到松针中含有VC,当人体缺乏VC时可以饮用松针泡水来补充VC, 另外固体松油———松香被用作弦乐器上的润滑剂。
下面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他一些树木及花草的作用。 核桃楸的果实既是水果又是干果。 炮制可药用———健脑养骨。 黄菠萝属于珍稀树种,人称它的树皮是老虎皮,树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九月菊的菊花用水冲,用热气熏眼睛,在和菊花水有明目的作用。 杭菊花有降血压的作用,中老年高血压者可是适合杭菊花茶。 蒲公英、车前子、龙胆草、山上的冬青都是很好的药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策略 篇10
一、要突出德育为先的特点
教育方针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地指出, 要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五育”里, 摆在首位的是“德育”, 可见德育位置的重要。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理念, 就是要求所有的学科教学都要渗透德育, 很显然, 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在于告诉人们, 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更重要, 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了育人, 而这一教学目标对于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来说, 更是主要的一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把育人的观念渗透于教学的始终, 时时都不能忘记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好人。
二、要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 应该突出以活动为主、课堂讲授为辅。试想, 总是把学生关在屋子里空洞地说教, 空洞地讲大道理, 空洞地告诉他这样做对那样做错, 他会明白吗?他会懂吗?最多也是一知半解。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与实际相结合, 与活动相结合, 寓知识讲解于活动之中, 把课堂知识与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说, 你在课堂里给他讲, 一定要尊老爱幼, 一定要孝敬老人, 一定要多做好人好事等等, 具体怎么做呢?为什么要做这些呢?学生不会有多么深的印象, 也不会有多少真挚的情感体验, 可是, 换一种方式, 你如果把他们领到福利院, 为老人们梳梳头、洗洗脚、洗洗衣服、擦擦玻璃、扫扫院子, 他们就会在活动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感受到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感受到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受到尊敬老人、孝敬长辈、多做好人好事, 这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事情, 作为一名少年儿童, 一定要把这些美德发扬光大, 一定要做一名敬老孝亲的模范。因此,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多多地创造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 让他们通过亲力亲为的活动去理解教材文本知识, 让他们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得到提高, 由此, 让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得到落实和提高。
三、要突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同时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阐述的道理只有一条, 那就是说,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必须与当地一些有益的重大活动相结合。比如说, 可以安排学生到社区去搞一些关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的社会调查, 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或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关于物价增减情况的调查, 然后写一篇关于如何控制物价的文章;安排学生参加一次义务植树活动, 然后写一篇关于绿化、美化家乡的文章等等, 方式很多。谁也不会否认, 学生每参加一次活动, 都会受到一次正能量的教育, 都会受到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鼓舞, 这比闭门造车效果要好多少倍。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篇11
生活是数学的土壤,数学是生活的种子,它随着生活实践的考验而不断加深,它把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抽象化,让学生的思维程序化,或者说,这一思维过程让事物之间的联系显现得更加具体,更加规范,是发现规律的过程。比如:出操排队,学生的感知就是我站在什么位置,我的前后左右都是谁。每个人按要求站好后就形成整齐、规律、秩序井然的方队。这就是生活经验。数学就是把这一生活经验以缜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和推理,而后把它抽象化,以数字的形式加以记录说明,用运算符号表达出各数字之间的联系。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比如购物、坐车等事件,如果直接从数学的高度进行枯燥的数学运算,脱离了实际生活,也就是把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变成另一种陌生的模式,就很难接受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出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数字计算转为鲜活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孩子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活感悟还比较抽象,只有用具体的数字才能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明朗化、具体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增强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中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让他们很自然地走进数学生活。这样,就可以在兴趣中解决问题,看似深奥的数学知识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在《分桃子》课堂上创设一下情境,让学生每人拿出8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提问:你会怎样分?你会装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几个桃子?
学生会出示以下答案:
8÷8=1盘,
8÷7=1盘多一个
8÷6=1盘多2个
……
8÷1=8盘。
教师归纳在上述分桃子的答案里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有剩余,有剩余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就把数学知识放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知识会感觉很轻松
二、数学理解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能够捕捉生活现象,从生活现象里归纳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在教学中,防止生搬硬套,脱离实际。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观察,提炼,总结,发挥,既能把生活实际抽象成数学问题,又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中,从感知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由感到悟的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潜移默化,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展现多彩的生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在春游活动中,根据公园门票价格表,教师和学生的人数,让学生自己安排购票方式,最后通过比较,选出最省钱的一种,这样不仅让学生很自主地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到了一起,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数学概念生活化
数学概念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对生活规律的认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要消化、吸收抽象的数学概念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能死记硬背。这就增加了数学的枯燥性,增加了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难度。
比如讲乘法分配律:(a+b)c =ac+bc。单从公式本身讲在学生看来没什么意义,只能死记硬背,如果把它放在生活情境中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这样安排:要求学生写大字,左边的同学每天写5个,右边的同学每天写3个,两天后结果会怎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1)(5+3)×2=16, (2) 5×2+3×2=16 。
我们一共写了16个大字,所以(5+3)×2=5×2+3×2。
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学生就会自然接受这一公式所蕴含的数学规律,也激发了思考的兴趣,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开设“课堂超市”,让日常生活数学化
开设“课堂超市”的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更多地交流,在交流中获得经验,促进思维活跃的发展。
比如:我们的课堂设计一个“小商店”的环节,出示相应的商品价目表:篮球每个90元,足球每个45元,问题是:买4个足球和6个篮球共需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一般的解题思路“90×6+45×4”外,还会出现以下解题思路(90+45)×4+90×2和(90+45)×6-45×2。
这种形式经常出现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气氛活跃了,交流多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并且喜欢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了,学习变主动了。数学课堂变成了生活课堂,其乐融融,快乐多多。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12
一、将生活实际问题渗透于数学知识中
数学教材更多的是现成的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直接学习这些经验, 然而, 学生会感觉到单调与乏味。因此,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务必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 在教学中渗透实际生活知识。例如, 教师在教授“千克和克”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 要求学生一味地学习是较为抽象和困难的, 而教师借助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物品进行教学, 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学生较熟悉这一系列的生活物品, 因此会产生一个想法:这些物品的重量是多少呢?如此一来, 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和主动, 便会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教师再借助观察与掂量的方法, 要求学生猜测这些物品的重量是多少。最后, 对物品的实际重量进行称量, 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千克和克的数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和简单。
二、启发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应试教育下, 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与脱式计算, 然而学生却难以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为了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让学生切实在生活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生活实际的练习题,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例如, 教师在教学相遇方面的实际数学问题时, 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对同地同向、同时反向、同时相向等一系列的相遇问题进行模拟, 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相遇问题当中的一些习惯用语, 从而方便学生应用自身掌握的这一部分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际生活,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更进一步地感受到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清楚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真正作用, 与此同时,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 实际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而应用数学知识又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务必有效地统一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而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07-14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09-24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06-14
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07-20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11-06
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05-09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06-25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09-19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索08-27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