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2024-09-24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篇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给我们的课堂改革明确了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不仅仅是“题”,是“数学符号”,是“几何图形”,它更重要的在于生活。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是让孩子爱上数学、喜欢数学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小学阶段,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了解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1.引入生活 ,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自哪里?兴趣。他们对什么最感兴趣? 肯定不是天天数1、2、3;肯定不是计算1+1=2;肯定不是思考一元钱减去八角钱还剩多少钱? ……但如果让他数数今天中吃饭有几个人?让他算算今年收了多少压岁钱? 让他帮老师分分苹果,让他在班里比比谁更高,等等,他们肯定兴趣盎然。因为这是真实的生活,是孩子看得着,摸得到,想得清,做得出的事。所以,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了, 才会从内心激发出学习欲望, 从而实现“我要学”。

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98+97=? 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妈妈买电饭锅用了298元, 买学习用品用了97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 ”让学生模拟购物场景进行付款演示:妈妈买电饭锅付给营业员300元,找回2元,买学习用品付款100元,找回3元,于是发现298+97可以变为300-2+100-3;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 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从家到学校要多长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一年的电费大约有多少;一年买学习用品大约多钱,等等。如此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能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活中的原型问题,融入教材中的问题,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使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和现实,从而实现“乐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 他们的兴趣点就在“玩” 上 , 因此我们要链接孩子“玩”的素材———生活,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像钟表里的“时间”、购物中的“钱币”、课桌变换中的“平移”、教室里的 “形状”、操场中的 “长度”…… 让孩子从耳熟能详的生活中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学习数学。从而实现“会学”。

2.借 助生活 ,解决问题

“教育即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有 ,小到“一分钱”,大到“购车买房”;吃、穿、住、行离不开,分分秒秒都在用。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孤立的,虽然能想到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是生活是生活,数学是数学。认钱时看到的只是图片,货币计算时看到的都是文字信息……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也一点点将生活与数学分离开来,数学就成了寡然无味的数字堆积,似乎是只有数学家才能玩转的符号。为何不能将超市引入课堂上呢? 关键在于我们的行动跟不上思想,想想可以,动动困难。课改已有时日,多数教师的思想也已发生变化,然而,要真正付诸行动时却畏手畏脚“我这样做行吗? ”“会不会让人家觉得我在作秀? ”“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降 ? ”……想一想 ,新课堂不就是要让孩子们“玩”起来吗? 通过“超市购物游戏”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钱的认知和计算,理财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在让学生认知“1”时,我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东西,努力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说出了1支笔、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火柴、1个国家、1个地球、1粒葡萄、1串葡萄、1盒火柴、1粒米……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根火柴是1盒火柴? 几粒葡萄是1串葡萄? 帮助学生理解“1”的含义: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火柴),也可以表示一个集体(1盒火柴);还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地球),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米)。这样便感悟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在学习《高矮》时,我故意在黑板的最高处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不同身高的同学帮我擦,高矮一目了然;认识《钟表》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家不同种类的表,认知不再是死记硬背;学《分数》时,让学生亲手切苹果 ,分玉米 ,学生对三分之一、十分之一不再晕头转向……

3.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远比在生活中发现规律要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对生活形成积累和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有了初步认知后进行生活链接,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回归生活,尝试应用,形成习惯,长期培养和训练后,便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完重量单位后, 我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不同物品的包装,感受它们的重量,回来交流时,同学们说出了许多现实的发现:牛肉干上袋印着总量150克,牛肉145克,从而知道干燥剂和辅助包装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我再让学生掂掂一包盐、一瓶酒、一袋米的重量,再让学生称一称,感受一下,然后再猜一猜课桌、椅子、板擦等的重量,让数学延伸到生活中。

在《认识米》后,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他们感受50米、100米、800米的长度概念;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和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的面积;认识“人民币”后,我把课堂变成“小商场”,让学生模拟买东西。学生兴致高涨,有的“柜台”还模仿商场打出了“八折”、“九折”,一些学生就向我讨教“八折”、“九折”的意思……只有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篇2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如此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因为学习数学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蕴含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在生活中。好的情境设置,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贴近生活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提炼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经历了生活化数学的学习,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出示有关年、月、日的图片,让学生回顾图片上的生活情境,并且让学生说出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情,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年、月、日,达到了激情引趣的效果。然后我又提出有关年、月、日的问题,一年有多少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学生能很轻松地从生活情境中找出数学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从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发现问题。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不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没有贴近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搭建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并且大量的生活材料又怎样呈现给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学生触手可及的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学生不易收集的资源,教师可以到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再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决心。

如《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课前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信息,然后课上汇报。学生发现的信息有:超市中有些物品的价格用到小数、跳高和跑步成绩用到小数、各种建筑物的高度用到小数等信息,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在教学中让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起来,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探究数学知识,让数学融入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体会到探究知识的成功与快乐,让学生把这种快乐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我会经常把知识回归生活。如教学《认识圆》后,学生找到了车轮、井盖、花坛等生活中的圆,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把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从厌倦数学到喜欢数学。

四、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到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数学活动课就有学生的用武之地,每次学生活动课的时候,都要给学生提供一次应用知识的机会。

在数学活动课《确定起跑线》,我先让学生看跑道示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跑道终点相同,起点不同?”学生回答:“如果起点相同,外圈的运动员会多跑。”那么如何确定起跑线呢?学生找到了外圈跑道起跑线的位置要前移,要用到圆周长的知识计算。学生通过计算找到了各跑道相差多少米,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回归了生活,也提高了应用能力。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4

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贴近生活, 真正做到课堂生活化呢?

一、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可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为基调, 必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既可获取知识和技能, 又可体验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欢乐.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读写100以内的数时, 创设了生活化极强的数豆子游戏.让学生在玩豆子的过程中, 通过抓豆子、猜豆子进行数数练习, 从而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同时在数豆子游戏中, 让学生自主认、读、写出100以内的数.这样学生就在估数、数数、写数的游戏中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 学生在生活化的游戏中,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在玩耍中获取了知识和技能.又如:在教授正反比例意义这节复习课时, 可以创设以讲身边发生的事为基调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讲学生身边发生的具有正反比例意义的事, 使学生明白了原来自己身边的事竟也包含了正反比例关系.然后由学生讲身边的事, 其余学生判断事件中包含的是什么比例关系.最后教师提要求, 由学生有选择地讲身边的事……整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讲身边发生的事, 促使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 更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离我们很近、数学就在我身边.

二、重新包装教学内容, 使例题生活化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 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巧妙点缀例题, 改编例题, 让例题反映的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更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例题的包装可归纳为三种方法:改名字、改位置、改情境

在教授行程问题时, 可以把题中城市名字换为家乡城市的名字,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这就是改位置的包装例题方法.

三、例题情境舞台化, 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理解知识

“让讲台成为舞台, 让教室成为社会, 让学生成为演员, 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表演中悟数学、理解数学.

一位教师在教授“减法的简算:246-59”这道题时, 更是颇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课本剧:她请一名同学当售货员, 一名同学当顾客, 拿246元钱购买59元的东西.按照平时人们买东西的惯例, 顾客总是从246元钱中拿出整60元, 让售货员找给他1元钱, 因为这样自己付钱方便, 售货员找钱也方便, 而这一付整找零的过程正是这道题的简算方法当教师指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也可运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时,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知识的亲切感, 增强了学习兴趣, 顺利地掌握了新知.

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 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于是在抽象的数学知识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产生恐惧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努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是我们做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既可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六、布置作业时, 要尽可能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要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授圆柱体体积时, 一位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解决:为什么我们常用的水桶、水缸等容器, 底面总是圆形, 而不是长方形?有什么奥秘吗?

学生经过研究得出了结论:周长一定时, 圆的面积最大, 也就是说底面做成圆形的容器盛东西多, 这样设计是为了节省材料.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实际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可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用处.

明镜小学走进低碳生活活动方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异常恶劣,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继巴厘岛路线后的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中国从政府到公民,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随着由WWF发起,全国再掀环保热潮,大家都在为哥本哈根会议声援,望其达成理想协议。作为学生,作为四好少年的实践者,也应了解这一行动,认识低碳生活,走进低碳生活,实践低碳生活。

二、活动口号:低碳生活绿色希望我们行动

三、活动时间:20XX年2月——20XX年4月

四、参加人员:明镜小学全体师生

五、具体活动

(一)认识篇:走进低碳生活

1.低碳生活,我们倡议: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倡议每一名少先队员参加到低碳生活的行动中,认识低碳生活,宣传低碳生活,实践低碳生活。(周四大队委在开学典礼中向全校学生倡议)

2.主题队会: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各班班主任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队会。(周五进行)

3.手抄报比赛:认识低碳,宣传低碳。3——6年级学生每人出一张关于低碳生活的手抄报,班级进行评比张贴,学校组织评比,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张贴,组织家长、学生学习。(三月底进行)

4.珍惜今天资源,拥有灿烂明天:1——2年级设计低碳生活小卡片,可以将低碳生活的金点子摘抄在多样化的卡片上,班级进行评选。(三月底进行)

5.多方宣传,增加印象:广播、校园网站定时不定时地宣传低碳生活。

培训一批小志愿者,向大家宣传低碳生活,提醒大家要提升低碳生活品质。(3——4月份每周进行)

(二)行动篇:实践低碳生活

1.小手拉大手,共同走进低碳生活。每周每位学生学习一条金点子,并将所学告知家长,在这一周内,学生与家长共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进低碳生活。(金点子由学校组织甄选,金点子必须实用、实在,并能真正促进学生、老师、家长的行动)教师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四月份进行)

2.应对气候变化——参加千人万校同栽千万棵树行动启动仪式:建德市的.启动仪式在明镜小学举行,明镜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活动,大队委员在启动仪式中向全市的代表倡议,学生代表签名,植树。(2月份进行,已完成)

3.节约行动,人人有责

校园内禁止吸烟

教师尽量实行网上办公,减少纸张的浪费;

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垃圾分类,少乱扔垃圾。

……

六、温馨提醒

1.各班主任根据活动安排认真安排好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先知晓低碳生活,并行动低碳生活。

2.学校将根据各班活动情况评选“低碳生活优秀活动中队“、及“低碳生活优秀实践者、倡议者!”。

建德市明镜小学少先队大队部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篇6

一、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书本中的一些人或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够全面,甚至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并且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他们往往缺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在观察中认识生活,扩展视野,以此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授《小露珠》一文时,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因此,我便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千变万化。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感受情境,再现生活

每一篇以文字为载体的课文都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的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充分提供情节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因此经常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造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得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授《大江保卫战》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解放军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中力战狂风骤雨,誓死保卫长江大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英雄事迹,课前我发动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展示。学生欣然接受了“任务”,积极性较为高涨,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十分深刻,整堂课是兴致勃勃,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对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行展示,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便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战斗的场面,加之我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革命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一种强烈情感的陶冶,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公仪休、管家和子明。通过直观形象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公仪休人物品质的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表演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感悟生活,提炼生活

陶行知先生经常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去感悟,加深感受。《九寨沟》一文中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美景: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奇珍异兽,如果仅限于这些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悟并不大,不妨给学生一些时间,布置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文中描绘的美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需我们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的宏伟画面、祖国的壮丽河山,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长江之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观看,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会到的并不仅仅是那几行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篇7

一、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场景中选取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放缓学习的梯度,帮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0页例1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6个草莓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列出算式。接下来让学生把7个草莓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尝试着列出算式。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个除法式子,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很快地观察到:一个算式正好除尽,另一个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除尽的除法和除法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页例5的时候,组织学生做一个课堂游戏,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篇8

一、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数学无所不在, 增强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先让学生听“山上有座庙”的故事, 再听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 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 就建立了“循环”的概念, 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并不神秘. 同时, 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身临其境, 轻松接受新知识, 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在实践活动中揭示数学规律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探索数学规律, 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而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 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获得了提高.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让学生从测量中体会, 发现并提出猜测, 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 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它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只要努力, 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的数学规律.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克与千 克的认识 ”时 , 引导学生用 各种秤来 称苹果、梨 、大米、书、小朋友的体重等等,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 让学生跟家长一起去买菜, 感受物体的重量.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生活中用.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 能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 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足球95元 / 个, 排球50元 / 个. 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 “买5个排球和6个足球一共要多少钱? ”这样的数学问题不仅仅有一种解题思路, 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当数学走进了生活, 使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就促使孩子们的思维开放了, 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 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如:切蛋糕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 “切蛋糕”也可以成为一个数学问题,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一个蛋糕只许切3刀, 最多能切出几块? ”通过类似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操作中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模拟生活实境展开演练

数学知识和技能应加以演练才能得以巩固. 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 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因此, 把讲台变舞台, 让教师做导演, 让学生做演员, 这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 如: 在教学“打折”时, 让学生模拟开办一个百货商店, 进行换季促销, 在购买的过程中, 学生既要挑自己喜欢的商品, 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 还要看是否对自己有用, 从而培养他们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 又如:在“测量”教学中, 组织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 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体的长度、高度等实际活动, 对所测量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 以一尺的长度为例, 可组织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选择什么样的数据比较合适? ”“怎样把这个数据记录下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测量的直接经验. 对类似问题的关注、分析与讨论, 是学生增长智慧, 提高教学时效性的重要过程. 同时,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 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愿意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些模拟实境中, 用的是数学知识, 解决的是实际问题,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数学就是生活.

六、返回生活天地, 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篇9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创设生活情境, 就是把那些已知与未知、知之甚少与知之甚多的需要, 学生解决问题的矛盾等带到一定生活情境中去。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规律, 形成策略。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 年龄小, 爱玩好动, 有意识记忆的时间短, 喜欢形象记忆。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 设计不同的活动。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老鹰捉小鸡”“踢毽子”“小小营业员”“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观察。如在“踢毽子”比赛中, 分成几个小组?自己踢了多少下?你的伙伴踢了多少下?哪个组胜利了?为什么?在商店里, 第一个顾客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应找回多少钱?第二位顾客买了哪两种东西?一共付了多少钱?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知识, 掌握了本领。又如, 在学习《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 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 教师再加以点拨, 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知识的殿堂。又如在四年级教学“角”的概念时, 我们可借助学生们都熟悉的自己的手臂、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素材, 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什么叫角?角的大小?角的分类?怎样量角?怎样画角?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感受生活数学, 还原生活背景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应用于现实生活, 新教材更能体现出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 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 让学生明确游戏的规则 (车上原有7人, 接着有2人下车, 又有3人上车) 。然后, 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北京路小学开车了 (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嘟嘟”的声音) , 体育馆到了, 停车 (下车2人, 又上车3人) , 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 让学生讨论, 说一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 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 从北京路小学出发时车上有7人, 到了体育馆下车2人, 车上有5人, 又上车3人, 现在车上有8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7人里面去掉2人 (要用减法算) , 又多3人 (要用加法算) 。这样学习学生感到对数学有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三、探究生活问题, 提高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让生活数学化,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真正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 从而达到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 可设计这样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淮阴烟厂生产的香烟, 十包摞成一条, 这样做从经济的角度节省包装纸吗?怎样做才能最节省?对此, 你对烟厂包装有怎样的解释?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兴趣盎然。让学生通过测量一包烟的长、宽、高, 并想象画出图形, 表示出一条烟的形状, 通过计算、讨论, 达成共识。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 小学数学应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中, 运用到其他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教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刘正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M].华师大出版社, 2001

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篇10

一、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直到有一天有人问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之后,人们才开始去研究地球的形状,最后得出来了地球是圆的这个真理。可见,有问题才有挑战,有挑战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去学习,有了学习才会有创新。问题是人类在文明史上进步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犹为重要。对于一位学生来说,问题的存在会迫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启动他们的思维,再者,正因为有问题的存在,学生们才会想要去创新、去突破、去寻求越来越好的解决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也有助于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一点无论在生中还是学习上,都对他们极有好处。

二、学生们缺乏问题意识的表征

学生们不敢问,不想问是造成学生们问题缺乏的关键。不敢问是因为小孩子们在大人面前都会有畏惧心理,在老师面前则更加明显,总觉得问老师问题会遭来老师的批评,被其他同学嘲笑等等,不想问则是一部分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够理想,在学习方面没有一点兴趣,根本就懒得去问老师一些自己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只是任之由之。诸如此类问题,导致学生们最终问题意识的匮乏,甚至再无问题意识。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鼓励学生发问

针对不敢问的学生们,老师们则可以采取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其实老师也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厉。这样,让学生们可以放下自己的心理包袱,主动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其他学生又不赞同之时,教师绝不可以一带而过,而应该耐心地解释给其他学生听,再对发问者给予一定的肯定及鼓励,让其有所成就感,则有利于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倘若学生说的错误了,也不应该委婉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而不应该敷衍了事。例如,我曾经在给同学们讲解过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妈妈开了一家文具店,文具盒是10 元一个,钢笔是5 元一只,如果老师要给8 位学生每人买一个文具盒和一只钢笔作为礼物,那么那位老师需要花费多少钱?大部分的学生是(10+ 5)×8 这样来算的,但是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不把括号拆开呢?拆开来简便多了,口算都可以算出来啊。”刚说完,其余的学生纷纷表示不赞同,毕竟那是他们不曾学过的乘法简便运算,觉得他这样算是不符合运算的优先级了,这时候,我挥手示意安静下来,微笑着说“:那位同学说的很对,只是他所用的方法是我们日后才会学到的,他能想到这个,说明他在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所以我们应该表达他,以后也要多像这位同学学习,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有所进步。”针对不想问的学生,老师们则可以在课后多对他们进行引导,弄明白他们不想问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二)引导学生发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设定一些贴近生活的情景,那么更加能够引导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我一次在见解种树问题的时候,就是这样讲的:同学们,你们早上会去跑步吗?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我又接着问,那会去跑步的同学是否仔细观察过路边的树呢?学生们摇了摇头,我微笑着说“:其实树与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哦,而且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一条十米的路边如果每隔2 米种一棵树,又能种多少棵呢?”学生们立即拿出笔纸,写写算算“,老师是5棵吧。”一个同学迅速地算了出来,我微笑了一下,最后,大部分的人都算出来是5 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可不可能是6 棵呢?”当其他的学生都对此表示不太理解的时候,我微笑着说,你们的答案和这位同学的答案都是对的,这位同学算的6 棵是因为他两端都种了树,而你们算的5 棵是因为你们有一端是没有树的,还有两端都没有树的则是4 棵,所以这题的答案其实有三个呢。这样以生活实际问题为例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且学会如何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激发学生发问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光从以上几点来做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激将法,故意犯一些小错误,激发学生们去思考,去质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这个老师犯错———学生找错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建立起发问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让小学美术教学走进生活 篇11

一、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寻求创作素材

经常把学生带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对大自然景物进行不同的描绘、创作素材的提取,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花》、《家乡的水果》、《秋游》、《美丽的自然物》等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在自然景物中亲身感受。教好这些教材的内容,我们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材料基地,如小溪流、田地、高耸的大树等都是很美的自然景物!可充分考虑这些素材合理地安排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还培养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观察、综合能力等。

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玩中学

如果课堂教学的方法陈旧、内容单调,不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上课时好动,还好发言,好玩。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如果教师使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充满儿童情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丰富多彩的表现,对创作材料有个深刻的理解,他们创作的想象就丰富形象了。在选用创作材料时,教师要多动脑筋。如我在教学《熊猫乐园》一课时,我先把一个熊猫玩具放在一个盒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摸一摸,并猜一猜是什么。然后我再拿出来,竟然是一只可爱的熊猫,大伙儿都乐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再用不同的姿态摆一摆小熊猫,然后请学生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我总结了熊猫的生活习性、形状特征。通过这些介绍,学生早已经在头脑中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小熊猫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很快融入学习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很快画出了很好的画。学生画中的小熊猫可爱极了,有各种姿态、各种表情,有的还画上了背景。

三、合理地安排美术欣赏活动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欣赏,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等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又敢于创新,提供优秀的、反映生活多方面的美术作品,对他们的创作形式、色彩应用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幼小心灵欣赏美、感受美的情感,是美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美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方向。

1.课内外的美术欣赏作品相结合

小学美术课本内有部分内容是美术欣赏作品,这些美术作品的选用,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结构特点的。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剖析,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帮助分析作品的结构特征、构思技巧等,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掌握欣赏方法。让学生认真地观察、评价课本内的美术欣赏作品,不管是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色彩感、构思用笔方面,他们都会得到不少的收获,都会受到美的熏陶。挖掘这方面的欣赏,平时美术教师要多收集一些书报上的美术作品,购买一部分美术方面的书籍,在欣赏教学时,让学生去品赏。

2.师生相互欣赏

在美术欣赏课开展师生相互欣赏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得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产生好奇、羡慕之情,然后教师在班级中挑选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欣赏。最后将大家一致认为好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中,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3.合理利用本校美术园地,开好美术作品展

美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赛,评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起了积极锻炼的作用。

四、制作带有生活气息的手工美术作品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会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我们山区农村有着丰富的天然手工物质材料,如小麦秆、稻草秆、龙须草、竹条等,这些材料可以编制出许许多多惟妙惟肖的动植物形态。

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要想把美术这门学科教好,教师自身的素质也非常重要。教师要有过硬的美术理论知识、过硬的绘画技能,灵活组织课程教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课堂、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欣赏你,从而对美术产生兴趣。

第一,多出去参加培训学习,多参加课堂教学如优质课评比活动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以新课程标准的新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第二,多练一下自己的画功,多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美术展、美术作品比赛等。在比赛中正确看待自己的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知识水平,使自己的美术技能不断完善。

第三,多阅读一些优秀的美术期刊、书籍、文献等。把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篇12

1. 多举实例,让教材“立”起来,使学生想学

数学不仅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而且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实例,不失时机地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的价值。

(1)“随手拿来”,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都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六年级学生学习“百分数中的利息”问题时我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把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自愿存款,教师充当银行,让学生自己计算到时候自己应当取回多少钱。这时学生就有了认知、求知的欲望,从而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喜爱数学,渴望数学。

(2)借助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在教学五年级“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一年有几季,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然后提出讨论题“像这样循环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呢?”让学生举例。在此基础上再问: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你们计算2÷3,12÷7。在计算和讨论中,让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2. 改换教材,让教材“趣”起来,使学生愿学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的教材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由于地区的差异,在现行的教材中,有些数学问题叙述的事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学习起来就枯燥无味。我在教学时就根据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况适当改换了教材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离得更近,适合学生的“口味”,增强了趣味性。

3. 应用数学,让教材“实”起来,使学生乐学

小学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如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要求学生计算出我们教室内的地面面积,如果给教室内铺上每块面积为2平方米的地板砖,要多少块?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得出一定的数据后,再计算,最后再算出地板砖的块数。在这样的一个实际测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还增强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4.结合实际,设计练习,让教材“宽”起来,使学生活学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练习,多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习题,变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有趣的生活分析,让教材变得“宽”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其才能。如在学习了“百分数(二)”中的“利润”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儿童服装店的老板为了促销,在“六一”前将童装提价20%,“六一”这一天再降价20%,然而一天下来,虽然生意不错,老板却并没有赚多少钱。请你帮助找一找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样,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分析联系起来,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学数学有用的思想,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5. 设计“生活数学”活动,让课内外联系起来,使学生活用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怎样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变得有用,是目前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为帮助学生会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初步具备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变为学过的数学问题,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活动,使课内外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机地使课外成为课内的延伸和补充,使学生学得更充实、更有趣、更生动。如在教学百分率后,让学生调查家里栽的树的成活率。这样,通过课内外的紧密结合,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要: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胎儿权利下一篇:成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