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学作文教学

2024-07-03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精选12篇)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 篇1

故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几乎各年龄段的孩子都爱故事, 爱听故事、猜故事、讨论故事, 或向别人转述故事。那么, 如果英语教学能像讲故事一样, 教学效果会怎样呢?

1. 讲故事导入新知

为了听懂故事, 孩子们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听, 听懂了就会产生满足感,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Self-efficiency, 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备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 并有兴趣为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而加强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新知。如在教句型: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时, 教师可以戴上Zip的头饰, 利用图片和手指套讲这样一个故事:Today is my birthday.Look!Many friends come.Cat, Dog, Pig and Rabbit.“Hello, Cat.Do you like peaches?”一边摇动Cat的手指套并回答“Yes, I do.”然后把桃子递过去并说“Have some peaches.”然后摇动Cat的手指套并回答“Thank you.”接着利用Dog, Pig and Rabbit的手指套反复这组对话。

这样通过让学生听故事促进了学生的听力训练, 同时学生为了聆听故事既提高了推断、猜测字义的能力, 理解了故事的内容, 也感知了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这一句型。

2. 演故事巩固语言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 通过分析、综合, 把教材中的各知识点, 按一定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展示出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然而整一册的教学内容构成了很多的网络链, 为了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我们尝试把整册教学内容浓缩在一个故事中, 如我们把PEP, Book3六单元的六组小对话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新学期小动物们去学校看自己的新教室, 然后打扫教室, Zoom上课迟到闹了个笑话。放学后小动物们一起去参观新同学Panda的家, Panda给他们吃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后, 带他们在客厅里看家庭录像带。 (本故事已发表, 具体请参看《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 。

在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后,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表演故事, 用以巩固语言, 达成教学目标。首先, 用TPR活动复习本册书中的动词词组和相关信息, 在激活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为各组对话作好预热。其次, 通过手指套表演, 听录音回答问题, 学生表演片段, 读故事理解内容等方式分段展现故事, 最后,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故事。这样不仅创设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个人责任心, 也有助于把握教学的重点,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3. 编故事加强语用

学以致用,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做事, 用英语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大英语教学观细化到每节课的教学当中, 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 最终能够运用。也就是要实现从语言结构到语言功能的转换。其实,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编故事, 让他们充满激情地, 自主而不自觉地进行语言的运用操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教了PEP Book 1 Unit 5A, let’s learn, “Where is my...?”及介词“in, on, under”后, 教师可以先示范编故事:One day, Mike can’t find his car.扮演Mike的角色:Excuse me, Mom Where is my car?扮演Mom的角色:In the toy box?扮演Mike的角色:No.扮演Mom的角色:On the desk?扮演Mike的角色:No....扮演Mom的角色:Look, Mike, it’s under the desk.然后让学生编其他故事, 通过编故事操练不仅解决了学生操练动机问题, 调动学生有感情地运用英语, 使语言学习有了真正的需要,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外语的语感,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4. 读故事拓宽阅读

故事既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 也能丰富孩子各方面的知识。胡春洞教授说:我们教师常常低估学生的求知欲, 总担心学生不懂, 其实学生的求知欲和理解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教师在组织复习时不要只是简单地“炒冷饭”, 布置作业应作相应的提升, 让学生读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在教完animals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这样的一个故事:

This is Mr.Page’s pet shop, what’s in the pet shop?Oh, there are some cats in the pet shop.It says, “Miaow!Miaow!”There are some dogs in the pet shop.It says, “Woof!Woof!”There are some mice in the pet shop.It says, “Squeak, squeak.”There are some rabbits in the pet shop.It says, “Nibble, nibble.”There are some pigs in the pet shop.It says, “Grunt, grunt”...

Today is Piggy’s birthday.Piggy invites the pets to the birthday party!And all the pets sing a Happy Birthday song for Piggy!Now Piggy says, “Help yourselves!”Now all the animals are talking and eating.

What a noise!Quiet please!Quiet please!Here comes Mr.Page.He’s walking up the stairs.One, two, three...Piggy says, “Quick!Go back to your cages!”Then Piggy eats up all the food.Mr.Page says, “Good night!Sleep well!”And all the pets are quiet except Piggy who says, “Yummy, yummy.”

这样不仅有效地复习了所学内容, 而且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了各动物发出的声音词。此外, 有的故事本身就寓含着思想渗透教育, 有的故事还寓含着跨文化语言知识等等, 因此读故事能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 篇2

武功县五七〇二小学 齐玲玲

沐浴着新课改之风,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的研讨学习,接受了又一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

此次学习令我感触颇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位参赛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教师应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每位教师 讲课风格各具特色,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现代化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巧妙相结合,严谨而生动,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多元化,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顺应了新课改的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信心。

学习中,我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优化的思考:

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创设的情境应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积极性就高。学生感到数学 1 问题新颖、亲近,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更好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较高的培养,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

精彩的课堂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评价在学生的心里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影响。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要走进生活 篇3

关键词:走近 生活 步入 课堂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程总体目标中也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那么,数学教学应该怎样走进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课本,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对“关系”一词有个了解。2、猜老师的年龄。先猜猜几岁?(30)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老师几岁呢?(35)35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3、猜同桌的年龄。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透彻了。接下来出示小明10岁,小红11岁,求老师几岁?于是,学生就会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合理改组教材,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性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脱离生活,学生没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内容进行改组,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引发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创设生日送礼的情境,妈妈生日到了,爸爸为妈妈买了一条裙子花了115元,小华给妈妈买了一块生日蛋糕用了58元,妈妈问小华:“你和爸爸买这些礼物共花了多少钱?”孩子们天生乐于助人的欲望油然而生,让学生感觉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接着还可以创设情境商场购物游戏,要根据个人爱好,又要考虑钱够不够的问题,最后得出用简便方法计算:298+99、199+98讨论后说说怎样算的?通过改组教材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学习长度单位“米”后,可以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大约有多高?我们的教学楼有几米高?操场长是几米?宽又是几米?学生就会感觉到原来“米”离我们生活这么近。接着可以让学生说出测量的方法。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熟悉的场景有关,学生兴致就很浓,说出了很多种的测量方法。这样,不仅学习了“米”的知识,也激励了学生创新,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有30人要乘车去某地,那么该怎么租车?在几种租车方案中,哪一种最经济。这些生活问题都要用到数学知识,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很有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用数学,乐于实践的热情,提高实践能力。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 篇4

一、创造生活情境, 寓教于乐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通常好动、好玩, 喜爱发言, 若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 使课堂教学富有童趣, 那么则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 使他们利用已学知识来发挥想象、联想, 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材料, 绘画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而在创作材料的选取中, 教师应认真、用心、多想。例如:小动物的绘画教学, 教师可先将一个动物玩具放置于一个盒子中, 要求学生闭上双眼, 用手摸摸, 猜猜是什么动物。然后, 教师再拿出来, 竟然是只可爱的小狗, 学生开心地笑着, 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 教师用各种姿态来摆摆小狗, 请学生讲讲所看到的、想到的。最后, 教师总结小狗的形状特征、生活习性等。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于头脑中形成自己心目中的小狗形象。同时,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快速进入学习中, 加以想象, 则很快绘画出作品。学生所画的小狗可爱极了, 有各种表情与姿态, 有的还增添了背景。

二、在自然中发掘创作素材, 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需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为了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教师可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 使学生体会自然之美, 根据不同心情、不同场景、不同季节, 提取不同的创作素材, 描绘不同的自然景物, 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教材中, 有不少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亲身感受、体会, 从而培养学生绘画的兴趣, 画出心中的大自然、生活情景。如《走进自然》、《蜻蜓飞飞 》、《旅游节 》等教学内容, 教师都可让学生来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教学这些内容时, 我们有多彩丰富的素材基地, 如大树、田地、小溪流等都是极具美感的自然景物, 教师可将这些素材整合并合理安排到教学中。这样, 不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受到熏陶,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

此外, 在观赏完大自然后,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制作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手工作品, 将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实物表现出来。通过手工制作, 不但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 同时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自然界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天然手工创作材料, 如竹条、稻草秆、小麦秆等, 利用这些材料, 我们可将其编制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态。

三、科学组织美术欣赏活动,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欣赏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美术欣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一般而言,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敢于创新, 若教师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反映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 对学生的色彩应用、创作形式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因此,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美术欣赏活动, 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第一, 结合课内外美术欣赏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 有些内容是欣赏作品, 而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对此类作品展开欣赏剖析,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分析美术作品的构思技巧、结构特征等, 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会欣赏方法。通过仔细观察、认真评价课本中的欣赏作品, 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上, 还是构思用笔、色彩感上, 都能获得不少收获, 并受到美的熏陶。其次, 发掘欣赏作品。教师应多多收集书报中的美术作品, 或购买部分美术书籍, 进行欣赏教学时可让学生进行品鉴。

第二, 充分利用学校美术园地, 做好美术作品展。

教师可定期开展美术创作赛, 选出优秀之作来展览。通过这些活动,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

第三, 师生互赏。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 教师可设计师生互赏活动, 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首先, 教师向学生出示自己的生活之作, 让他们产生羡慕、好奇之情, 而后在班级中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 要求学生相互欣赏、评价, 最后把大家认为的优秀作品贴于在 “学习园地”上, 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应重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有过硬的教学理论知识及绘画技能, 能够灵活地进行课程教学,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这也需要教师走进生活, 提高教学能力。

首先, 多参加培训学习、课堂教学, 如优质课评比交流活动, 取长补短,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以新理论武装头脑, 贴近学生生活。

其次, 提高自身画功。尽可能地参加多种美术作品比赛、美术展等。通过比赛, 正确看待自身水平, 提高绘画技能与知识水平, 完善自身美术技能。

此外, 多阅览优秀美术书籍、期刊、文献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走进阳光小学作文 篇5

今天,我起的很早,到外面看日出。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蔚蓝色的天空,周围的一切景物都还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我注视着东方,发现东边的天空渐渐的有些发白了。又过了一会儿,我看到远处的楼房,树木,街道隐约可见,轮廓越来越分明了。慢慢的,东方的天空泛出了微微的红色,颜色越来越浓,由浅红逐渐变成了大红,不断地向上扩展着。我焦急地等待着,终于,太阳公公露出了半个笑脸,染红了周围的天空。我不由自主的深深吸了一口气,高兴地叫着:“太阳升高了,太阳升高了!”这时候,火红的太阳悬挂在空中,放出耀眼的光芒。我眼前的所有景物,都被金色的阳光所笼罩,光明一片。

啊!太阳升起来了,它把温暖洒满世界,把光明带给人间。

让趣味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就如何让趣味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谈几点体会。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果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三、用数学的应用价值调动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用教师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让实验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7

一、数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实验教学较之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形式新颖、操作性强,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实验猜想,并乐于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出能够用实验教学的课时,从而为学生营造出实验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别样的数学课堂。实验氛围的创设来源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放手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流程和步骤,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验活动中来。同时数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体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期待,也能实现实验的目的。

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用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七巧板作为实验器材设计教学。在教学时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该怎么去做?首先可以让学生先认识每一块是什么图形,并对每一块给出编号,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感知各种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接下来进行一组比赛,由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摸一摸袋子中图形,说出自己摸到的是第几号,并且每一组内也可以进行比赛,这样就使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图形,还能够构建起空间观念。最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等方式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七巧板拼成一个大的图形,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数学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学习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还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经历实验的整个过程,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实验不同于科学实验,它没有危险性和程序的固定性,学生可以发挥出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来设计实验的步骤,以探求出实验的结果。并且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不是教师“教”的结果,而是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活动中,在经历和感悟中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数学实验是最好的积累数学经验的方式之一。

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搜集生活中可能性大小的实例,然后通过实验来感知可能性。在可能性相同的实验中,有的组展示的是抛硬币实验,通过小组内抛硬币并记录可以发现,当次数越多时,正面或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这也就说明抛硬币出现正反面的可能性相同;有的组用转盘的方式展示了可能性,将转盘平均分为四份,分别写上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样转到每一等次奖励的可能相同,而在超市等场所的摇奖游戏都是不公平的,由此也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就在我们身边,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机敏。

三、数学实验实现了感性基础上的理性飞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好多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而进行的教学转变。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认知的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这也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多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热情,通过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形成初步感知,建立起知识的表象,再通过抽象为数学知识来把握数学的本质,形成数学概念,这也就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得到发展的必需过程。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在建立了表象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形成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可以投影展示建筑、交通标志、字母等中存在的轴对称,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轴对称的表象。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剪纸,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来等丰富的学生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轴对称表象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在感性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即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 篇8

一、探究情境应“简约”点, 效益再提升些

当前的数学课堂流行的模式为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再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能提什么问题?”……这样浪费了学生学习有限的时间, 而且始终进不了正题, 造成了学生的思维不着边际。其实, 这是教师把“生活情境”的引入强化了, 弱化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致使学生的思维脱节, 直接从“生活情境”进入了“应用解模”, 表面上气氛活跃, 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 事实上学生收益甚微。因此,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简明、生动且数量关系突出的生活情境, 切忌过滥、过大。

(一) 再现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走进生活”问题, 不言而喻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的。在教学时, 我们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和预定目标, 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并让他们模拟生活的场景, 体验数量关系, 寻求解法。如教“小数乘除法”中盈利问题时, 我让学生进行演练、感悟。教师当批发商, 部分学生当零售商, 其他学生当顾客。铅笔每盒20支批发价12元, 零售每支1元。全部卖出后, 让学生先计算盈利情况, 再清点进行验证。这样的再现, 让学生亲历了销售中的数学问题并掌握了其数量关系:盈利=零售总价—进货总价。接着, 再用其他物品进行模拟,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 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再现生活场景, 扎实掌握知识,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二) 设计体验活动, 感悟数学内涵

教师必须给学生留足时间, 让他们操作、观察、体验问题, 并指点他们感悟知识的内涵。如教学“行程”问题时, 我给同桌的学生各发一个标有速度的玩具汽车, 让他们当司机开车感知“同时、相对、相反、相遇”以及“相遇时, 两车的行程与两地间的路程的关系”。在学生理解了这些术语后继续开车体验: (1) 同时两地相对开。 (2) 同时同地相反开。 (3) 同时同地同向开。要求他们在操作时留心观察速度、时间、路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 不但真正理解了“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概念和数量关系, 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变换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培养其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只有服务于生活, 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学生只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题, 其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因此, 我们要善于变换问题, 努力将问题与生活贴近,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明明有14条红金鱼, 8条花金鱼。送给冬冬10条, 还有多少条?”若教师循规蹈矩,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发展, 为此我把题目做了修改:“如果你有14条红金鱼, 8条花金鱼。你的朋友小军跟你要10条, 你准备怎样送呢?你自己还剩下几条呢?”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生1:我先送他8条花金鱼, 再给2条红金鱼, 这样我还剩12条红金鱼。14+8-2-8=12 (条) ;生2:从两种金鱼中各取出5条送给他, 自己还剩12条。14+8-5-5=12 (条) 。……这样就被设计成了富有情谊的“馈赠”情境, 使原本枯燥的问题, 变得鲜活、生动, 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二、个性化学习应“加强”一些, 给学生的自信再增添些

在“走进生活”问题的教学中, 许多老师没有顾及学生基础如何, 都是统一标准、统一步调、限定模式来要求学生, 把知识教得很完整、严密, 学生成了模板刻出的“标准产品”, 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对此, 个人的纠正办法如下。

(一) 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让学生创造精彩

在教学中, 我常对呆板、保守的“走进生活”问题做些“整容”, 变“封闭”为“开放”, 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促进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个性得以张扬。如题目:“小玲看一本290页的小说。前4天每天看20页, 以后每天看30页, 再用几天可以看完?”这样的题目, 学生已经驾轻就熟了, 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变换了问题:“能在6天内看完吗?”也可把某个已知的条件作为问题来验证, 发现假设的问题与条件间的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既促进学生思维多向性的发展, 也渗透了“反证法”的数学思想。

(二) 设计题组训练, 促进学生知识网的构建

在教学中, 教师应研读教材的内涵、领会编排的意图, 并结合走进生活问题,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设计具有相似性、对比性、变化性、拓展性题组,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去感知题组内在的规律性, 探究发现题组内蕴含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他们建构和完善知识网络。例如, 为了沟通工程、行程、分数等问题间的联系, 加强它们的同化, 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练习:

1. 从甲地到乙地, 客车需5小时, 货车需6小时, 现在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几小时相遇?

2. 一项工程, 甲队独做5天完成, 乙队独做6天完成。现由甲队先做2天后, 余下的工程由乙做, 需几天?

3. 小华有一笔零钱, 可以买5千克香蕉或买6千克苹果, 现在他买了2千克香蕉, 剩下的钱还可买几千克苹果?

让多媒体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9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好动, 他们的注意力非常短暂。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在教学伊始, 就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爱看的画面, 讲解生动的故事。比如在讲解一年级第一册数学《有几只兔子》时, 教学伊始,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的画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兔孩子和兔爸爸、兔妈妈一起到外面去玩, 它们玩的是那么的开心, 周围的树木都向它们点头, 地上摆放着它们最爱吃的萝卜……

把孩子们带到那个场景那个画面后, 随后提问:谁知道共有几只小兔?孩子们通过画面很快就知道怎样做了。这样一来, 很快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 能够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 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 要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 就可以利用大屏幕通过“剪、移、拼”这一系列的动态演示, 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 可以让重点的地方闪烁几次, 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内涵, 动静结合, 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 降低思维难度,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的正确率。如在讲解“时、分、秒”的时候, 学生对于1小时=60分这个概念很难理解。此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学生从课件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当分针走一圈时, 时针又有何变化。这时, 再让学生说说时和分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地感知1小时=60分。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到的结论, 而不是死记硬背或听人告诉才知道的, 从而使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运用多媒体, 巧设练习, 激发学生的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针对的练习,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化抽象为具体, 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刺激学生注意, 寻找条件和问题, 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启迪思维。如在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后, 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许多“智慧花”。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朵花, 每朵花都能进入一个练习, 当学生做对时, 就会跳出蓝灵鼠, 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反之, 蓝灵鼠就会说:“别灰心, 再试试。”学生们为了争得蓝灵鼠的夸奖, 都积极动脑, 认真计算。当计算正确, 得到蓝灵鼠的夸奖后, 他们个个兴奋不已, 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 篇10

一、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场景中选取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放缓学习的梯度,帮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0页例1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6个草莓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列出算式。接下来让学生把7个草莓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尝试着列出算式。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个除法式子,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很快地观察到:一个算式正好除尽,另一个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除尽的除法和除法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页例5的时候,组织学生做一个课堂游戏,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49-01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形式合理地组合,利用可视化、情境化、游戏化、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多媒体课件,无疑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是一条探索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创设美妙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产生良好的影像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所展现出的是神奇瑰丽的情境:五光十色的海水、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彩色的海鱼、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自由飞翔的海鸟。一幅幅真实照片可以让学生从视觉、从直观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明白了珊瑚、海参的模样,贝壳的千奇百怪。因此,多媒体将抽象变为形象,把语言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图像真实再现,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爱国教育

小学生品质正在形成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本中祖国山河壮美的画面,再现文本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感人事迹,让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境,情感受到情境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它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把积极的情感有效地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梅花魂》时,结合课文播放爱国人士的视频故事片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紧扣课文,挖掘教材内涵,恰当运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又使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培养理解能力

多媒体呈现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捞铁牛》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捞铁牛的过程分为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铲沙浮船、划船拖牛、拉牛上岸这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用动画的形式来显示,教师既可以分步骤演示,也可以连在一起完整播放。这样,学生就清楚看到“沙铲到水里后船逐渐上升,绳子越绷越紧,铁牛渐渐上拨”等一系列的现象。文中重点的地方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解决了,原先还不甚理解的学生思路也清晰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是认知的核心,唯有思维的参与,才能真正深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学难点,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采用适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显得至关重要,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视听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许多同学对于“人”字形线路感到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的过程,再根据课文内容由学生进行演示,火车头在“人”字形怎样 “拉”, 火车尾怎样“推”; 火车头由“拉”变为“推”, 火车尾由“推”变为“拉”。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能轻松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师有步骤、有秩序地教学,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能看到清晰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视频等;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深刻领悟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走进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走进小学作文教学 篇12

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有些概念可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直接联系而获得。但也有很多数学概念并不能以此途径获得, 只能用语言对其作出界定,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获得其确切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举反例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理解, 必要时概念的分析更需咬文嚼字, 只有这样才可以突出概念的本质。所以概念的引入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现概念的本质, 做到先声夺人。

引入的方式有很多, 常见的有下面4种: (1) 用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2) 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 (3) 动手操作引入数学概念; (4)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我们还要善于对概念从逆向分析, 通过反例来阐述, 必要时我们可以适当应用多媒体动画,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 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中学。在做上教的是老师, 在做中学的是学生。从老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老师的关系来说, 做便是学。老师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一) 创设生活氛围,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阶段, 对事物的认识遵循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 给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操作材料和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多种活动形式, 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 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实践能力。

(二) 在活动中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 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 不是三个各不相同的过程。他用种田为例, 指出种田这件事, 要在田里做的, 便须在田里学, 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是教育法,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需要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个概念课时, 圆心、半径和直径是圆的概念中非常重要的几个要素, 理解它们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建构圆的概念的基础。在探索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的过程中, 学生采取了对折、画一画和利用概念进行推理的方法。学生借助测量、反复对折、利用半径的概念进行推理, 清楚地认识到同一圆的半径和直径都分别相等,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三) 活用知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 小组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要精心设计与安排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引导他们学会创新。我在教学中尝试把以往的作业形式改变为实践作业, 如“今天我当家”———请你用20元钱的标准, 替全家设计一张晚餐计划书, 要求种类丰富、营养科学、价格合理, 并按照计划实施, 最后全班评选出“最佳小当家”, 而且在班上进行隆重表扬。又如, 学了分类后, 引导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或家中的玩具, 并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将它们分类的;学了“时间的认识”后,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制订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等。这些实践作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高比较、辨别的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注重实践是“教学做合一”的真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整个过程。因此, 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 我们要借鉴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不断实践, 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研究数学问题, 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做到联系生活, 学用结合, 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数学课的课型有讲授数学概念的概念课、讲授数学方法的方法课,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 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数学学习的效果, 有些概念往往只能用语言对其作出界定,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获得其确切的含义。在教学概念课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教学生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启发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才能探“概念”的本源, 求“概念”的归宿。

上一篇:大学生与手机新媒体下一篇:教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