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走进初二

2024-07-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作文走进初二(精选16篇)

作文走进初二 篇1

走近方家河头,迎面而来的是一副熙熙攘攘的人景图,不由得让我在心里问:方家河头的魅力吗?

路边的花草带给我们阵阵幽香,让我们沉浸在这花香里。

近了,更近了,只见一个幽暗的小屋里陈列着古人们所用的物品和墙壁上的一些介绍。我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一双古老而又脏兮兮的“袜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此时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这双“袜子”,而是古时候人们穿着这双“袜子”辛勤耕篱的背影。我想,这正是那时人们的生活写照啊!

看着人们古时辛勤劳动时使用的东西,又望着眼前图片上的美丽家庭和人们欢快的笑脸,我不禁笑了笑“这该是经历了多少的磨难与挫折,才打下现在的一片天地啊!”

“那是方家河头的公园!”不知谁这么说了一句。可我却一直沉迷在刚才那个小屋,沉迷在我自己幻想的人们辛勤工作的故事。

不知不觉我随着班级来到了我们班的休息地,便开展了我们的活动,我这才把心思投入到我的身边。我们班是围绕着一棵桂花树展开活动的。在我身后有一棵非常大的槐树,我们班便在这里拍了照留了一个纪念。

身旁挺直的枫树被风吹得微微作响,发出我最喜欢、最期待的声音。

为什么方家河头的魅力之大?我想,是因为她的美丽感染了每一个人,是因为她的古老感动了每一个人吧!

作文走进初二 篇2

一、鼓励激趣,让学生感受写作快乐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了兴趣,正如“无水之源”。

目前,初中生写作的最大动机就是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奖励作为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写了很多作文,其中一定有几篇作文写得较好,或者他们自己认为较好的,我把这些作文选出来,在作文评讲课上点评并赏析,给予作者鼓励,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充分肯定,即使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只有一两句。这些妙言妙语往往会超出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四平八稳的整篇作文。初中生的“三自”意识较强烈,自己的“好东西”没人知道、没人欣赏,就不会有兴趣,因此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优秀作文”的平台。如我在班级内的墙报开设“优秀写作专栏”,将每一次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让全班的师生阅读、欣赏。每期班级黑板报选用学生习作中的片段,并把优秀习作推荐到校刊《谷风》或推荐给学校广播站,甚至推荐到优秀期刊上发表,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一学期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装订成一本,自制封面,自己题名,自己为文集写序,并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展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作文竞赛和泉州德育网等各种征文比赛。这些做法,让每位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我真行”、“我是优秀的”,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都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不会有不喜欢写作的学生。

二、融入现实生活,让写作回归生活的源头

学生生活阅历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雕塑家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初中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没有发现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学生整天忙于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思考,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这就是初中学生的作文总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问题所在。我们需培养学生细腻善感的心,留意日常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事事皆可入文。

作文来自生活的相似处,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训练从内容入手,要求教师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极培养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事物、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以便他们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活化的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写作。如教学《散步》中,我让学生在课后捕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细节“以小见大”感悟亲情。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仿写”也需有切实的感知,才能返璞归真,又有迹可循,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训练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乐于表达的,我们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他们会在激昂的情绪中乐于完成习作。

三、以课文为范本,进行专项迁移训练

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架设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在品评鉴赏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学习表达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写作方法等,进行适量的、多样的、扎实的片断训练。如标题的拟定,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围绕中心选材词语的运用,等等。在作文训练课上,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教材和例文引导下,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进行创作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道理,这种经历,跟学生们课外的游戏很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然后要求学生以这些文章为例,反复比对修改,仔细揣摩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句式可仿,化难为易,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平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文中的精彩词句,精彩的句段往往是情感的凝聚点,更是激活读者思维火花的最佳契合口,也为写作打好铺垫。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他们拿起笔进行“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良好条件,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不贪大求全,做到循序渐进即可。

四、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情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先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才有丰富的知识,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她教香菱学写诗时,非常重视阅读积累的教学思想。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把陶、应、谢、阮、庚、鲍等人看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其他部分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亦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首先,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付诸笔端。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文章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产生了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与写作会给学生带来乐趣。

其次,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每一个人,他的直接经验,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经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便是阅读。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传播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储存信息,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读者》、《意林》、《可乐》、《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等,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最后,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写作实践。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写作是一种智力劳动,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掌握这种劳动时,往往会有畏难情绪,但当学生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能够模仿写作后,写作就会变成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会促使他们更有兴趣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读写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3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獲,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走进初二作文 篇4

初二的我充满了理想与追求,也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初二的我渴望自由,渴望快乐。我不愿再做父母牵着的风筝,我想要摆脱束缚,独自飞向理想的天空。但我又怕没有父母的搀扶,我会迷失方向……

初二的我恰似一杯可乐中的二氧化碳,一旦有空隙,我便会释放能量,激情无限。

初二的我不会像刚进初中的弟弟妹妹们那样常常抱怨作业太多,也不会像初三的学长们那样常常伴着书本到黎明……

初二的我面对那浩瀚无边的题海只能用无可奈何来形容我的心情,虽然我有些不情愿,但我也不愿输在初三冲刺的起跑线上。

走进初二作文600字 篇5

在新的学期我也迎来新的专师和同学,我的班主义老师是语文老师朱老师。朱老师对我们班每一个人都很好,不偏向任何人,就算是学习不好的同学,朱老师也不会把他放在旁之不理,而是教他学习的方法,怎样可以让学习的效率提高。给我们上语文课时,也不会只讲课本上原有的枝躁的课文,还会给我科晋许多新的知识。比如学《三峡》时,朱老师会给我讲三峡的壮丽景观,讲《使至塞上》时,老师给我们进述王维为什么去边关慰问守军,让我的语文课上增添了许多乐趣。

我班里有位学霸人物,他的名字叫王恕。每次考试是名列前茅,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其它方面也很出色。在开学时,同学做自我介绍,他是第一个发言的,准备的特别充分,他的自我介绍也十分精彩,选班长时,他的票数最多,同学们都很信他,我也暗自把他当我学习的榜样。

开学两周以来,我体会到初二的学是非常紧张而且辛苦的。但是学到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的乐趣也有很多。数学课上,每做出一题,我会欢欣鼓舞,看着一道道被我解出的数学难题,心情更加悦英语课上,我主动举手背课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物理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做各种实验,解开了一个个有趣而奇妙的谜团。

我们还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篮球、绘画、民乐……我都很感兴趣,让我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提高。

老师们都说,初二是初中三年成败的分水岭,可见,初二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握住初二这个关键的时期在学习上狠下一功夫。

走进初二作文600字 篇6

一切都在一瞥之间也是因为这双眼睛,他看到了农奴的痛苦和苦难。也正因为如此,他愿意与农奴站在一起,与农奴一起反抗上层社会。然而,没有人意识到这留给他的只是一次排斥和压迫。在他看来,黑暗统治会使人们看不见光明,所以他用一支锋利的笔撕开厚厚的乌云,为人们迎来了久违的光明!

一本真正名字的书的出版表达了他内心世界最彻底的谈话,他希望他的话能给人们带来光明。但是一个人怎么能仅仅依靠孤独的话语呢?结果,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放弃了贵族生活,毅然走进田野,用农奴的生活来衡量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他没有回避社会现实的苦涩讽刺,虽然被排除在外,但他依然冷静列夫·托尔斯泰用他的言行描述了他非凡的使命!

让作文走进微时代 篇7

一、创设微作文的创作平台

“微作文”, 顾名思义, 突出一个“微”字, 那就是字数少、花时少。新课标指出, 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现在很多孩子都申请了自己的QQ和微博, 班级也有QQ群、微信群, 这为微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是140 字, QQ空间、说说的字数可以更加多一些。在一百多字中, 记录平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或是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 或是评论一条时事新闻已经足够。不需要强调有正式的开头结尾, 也不在乎使用多少修辞手法, 强调的是随时、随地、随意;多思、多练、多写。而且微作文还可以配上图片、表情, 增添新鲜感, 吸引读者。

我曾经利用当班主任的有利条件, 一是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记录本上简单写几句, 可以是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 也可以是吐露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二是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 在班级日志上记载班级大事, 并适当点评。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好“课前3 分钟”, 每天安排一个学生走上讲台, 读一读自己写的“微作文”, 并且把写得好的微作文在板报、墙报上展示出来。这样, 微作文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 创作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 变得“处处是创作之所, 人人是创作之人”。

二、寻找微作文的创作话题

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 并不意味着创作话题的完全随意。时下, 一些在微博、QQ空间随意吐槽, 用词不文明, 甚至炮制虚假信息, 传播负能量的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微作文需要扎根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 及时记载生活, 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下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比如一次班会课, 一场运动会, 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都能成为很好的写作话题。微作文的“微”很像“微言大义”中的“微”, 篇幅短小, 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微”中见精神, “微”中见个性。

另外, 微作文贵真, 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创作的冲动, 评论的渴望, 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中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写作, 为自己需要而写作, 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 作品自然能够彰显个性, 表达学生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 流淌出的文字也是最为鲜活、原汁原味的, 稍加修改, 便可以成为一篇优秀大作文的素材。

三、评价微作文的创作成果

学生不论写作水平高低, 他们认认真真写出一篇文章之后, 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与肯定, 但是一来批改大作需要较多的时间, 而老师大多课务繁忙, 往往来不及在学生写完作文后及时反馈, 有时甚至要一周时间才能改好, 那时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于成绩的期待早已冷却。二来, 我们老师常常习惯于给学生“挑毛病”, 评语中批评多于鼓励, 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而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化, 使得评价方式也可以更为及时和多元。

首先, 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 老师不再是微作文唯一的评价者, 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来参与点评。我曾经让学生将自己的微作文上传到学校建立的网站平台上, 然后要求每位同学阅读他人的文章后简要跟贴点评, 或者用为心中的佳作点赞的方式, 评选出最具人气的作文。这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便上来了, 而且相比较于老师的评语, 学生对于同学的评语可能更为在意。同时老师也减轻了自己批改作文的负担。

其次, 老师要转变观念, 以鼓励为主, 多挖掘闪光点, 重点是让学生坚持写、有兴趣写。对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不是水平的提高, 而是写作兴趣的培养。微作文的评价不必非常正式, 哪怕是画一张笑脸, 发一个表情, 都是对于学生的肯定。

学生都有表达情感的需要, “微作文”则给他们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一篇篇语言新鲜、内容活泼的“微作文”, 记载的是学生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 流露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有效的“微作文”训练, 更为长篇幅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摘要:微作文是一种新型的作文形式, 它字数少, 可以利用网络为创作平台, 内容扎根生活,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有效评价,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8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多媒体;2016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

曹雪芹先生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为学生供应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传统作文课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立刻安排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学生没有准备时间,对于所给话题没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点不接地气。让作文走进生活,就是转变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体验、酝酿的时间,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所要解决的话题上。

例如,在《奖惩之后》(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课堂写作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给学生找几篇范文,分析模板,安排学生当堂写作。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事实上,《奖惩之后》是最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考试成绩难道不是时时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教师可在习作之前,组织班级学生对漫画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你如何看待漫画中家长的做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

高中生写了这么多年作文,已习惯于正襟危坐、埋头苦写的课堂教学流程,却忘记了将笔尖点入生活,因此,习作时常常脱离实际,空泛无味。安排学生习作前进行简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在“头脑风暴”中升华写作情感,加深对习作话题的理解。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真情实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起了逆反心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现实

生活。

例如,在《“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谭维维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华阴老腔这个节目?听了谭维维的演唱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老腔有什么样的音乐魅力,你是否体会到了老腔给人带来的震撼?

作文生活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走形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都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却没有这些生活体验。试想,根本没有听过华阴老腔,学生能写好文章吗?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熟悉、不熟悉的东西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反映出来,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将学生的习作行为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大千世界。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写真话,表真情”是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但是,仔细翻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全然不见个“真”字,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等问题全都集中在高中生的习作里。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习作当作生活的延续,这样才会喷薄出无穷的创作动力。

研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文题目都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问题的能力。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全国卷3《小羽的创业故事》等作文题目,无一不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高考现在是越来越接地气了,学生如果能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高考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给学生任意一个话题,学生能写出非常“伟光正”的文章,但是却少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只剩下仰望星空的长篇大论。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想写、愿意写,将写作变成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留心学生的生活,留心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参考文献:

走进博物馆初二作文 篇9

走近彝州博物馆,领略彝州人文与自然之美。

迈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独特瑰丽的彝风建筑和大展厅中的大屏幕,放映楚雄“九县一市”的区域划分和各地的独特风情。

首先,我们欣赏标本厅。只见各种溶液中漂浮着各式各样珍贵的动物。奇特的青蛙,多彩的蛇,以及多种鱼类,爬行类生物令你应接不暇。彝州大地的生物可真是令人惊叹!大自然铸就了它们独特的本领、与环境吻合的体态。原来,我们曾和如此多的生物一直和平相处。

紧接着是古生物厅,久远的历史沧桑早让那些盛极一时的生物灭绝。但并非无迹可寻,它们通过几千万年的演变下,形成了化石,向我们传达出它的生命密码。各种各样的蕨类植物、贝类、恐龙、剑齿象,那些庞然大物在人类的复原下,又以骨骼的样貌站立在我们眼前。如此强大的.生物是如何灭绝的呢?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让我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生物的渺小。

下一个展厅展示的是人类的进化历程。真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元谋人已经会用石头互相击打制造石器用于狩猎和生产了。老祖先的智慧是多么令人惊叹啊。

青铜器馆又为我们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程。木棺,长矛,铜镜,匕首,多么精妙的发明啊!它们是在工匠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在工匠精神的浇灌下产生的人类崇高的智慧结晶,他们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更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最后,我们步入“彝绣厅”,一幅生动美丽的壁画吸引我们的目光。那是楚雄人民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的结合,它描绘出彝州人民的生活与起源,为我们揭开了彝族人民的神秘画沙。壁画厅的上层是彝装的展示,以红黑为主的贵族服饰,红紫色的盛装,织着多彩的复杂花纹的帽子。三百多种的服饰告诉我们,彝族宽广的地域分布和庞多的支系而产生的美的差异。拥有宏伟瑰丽的彝族文化,是我身为彝州人的骄傲。

走进中学门初二作文700字 篇10

在刚考完小学毕业考试之后,我的心中就很兴奋。我就一直在幻想着未来我的中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象中的中学里有很多高大的教学楼,里面有一位位慈祥的老师在迎接着我们,学校里还有一个很大的操场让我们尽情嬉戏玩耍……

终于在暑假即将过完的时候,迎来了领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

来到熟悉的小学,心里默默地说道:“一定要有我的!一定要有我的!”终于老师念到了我的名字:“杨沛东,来领你的通知书!”我高兴地走上讲台。

当我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别提心中有多兴奋了,心想,我要上中学啦!我上中学啦!实话实说,当时如果没有天花板,我都可以蹦到天上了。我拿着通知书,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家里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开学的那一天。

八月二十八日,当我第一次走进新学校——城区二中的大门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宽敞的校园,高大的教学楼,美丽的花坛,还有绿草如茵的体育场……一切都是那样新奇,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来到我的班级七六班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新的教室,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这崭新的环境不但没让我感到害怕,反而让我觉得中学生活很有挑战性,也让我对新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老师告诉我们七年级有七门课程,我很高兴因为我又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了。就这样,我的中学生活开始了。

面对新的初中生活,我充满了幻想和憧憬。也有了许多打算。我打算要好好学习,让父母放心,让老师开心,也打算要帮助父母做点家务,学会为他们分担,让他们真正感到他们的儿子懂事了……所有的打算汇成一句话:我上中学啦,我要让所有人感到我长大了!

让时尚走进作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作文;课堂;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11-01

提起写作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家长怕辅导。作文课,给大多数学生的印象都是单调、刻板、困难而枯燥的。在常规教学中,同行们都有所体会,作文教学的课型一般是“写”与“评”两线并行,学生写作老师讲评,单调无味且周而复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提高缓慢,更多的孩子甚至把作文当成任务来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型不但教会学生作文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作文的课堂滋润起来,可以进行如下课型的尝试:现在学生生活在多元文化互相冲击的时代,为什么不尝试探索时尚而受欢迎的作文课呢?时尚包含的元素很多:有影视媒体、网络文化、动漫、古典现代音乐、甚至潮人潮语。将这些元素融入作文教学中,很好的加以利用,一定会受到学生欢迎。

一、题目内容时尚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限题” “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作文批改,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安排学生习作内容的基本围绕写人、记事、写景几大方面,并通过不同年级螺旋上升式的进行要求和训练。学生写人的题目都局限在“你敬佩的一个人”“你喜欢的一位老师”“我的好朋友”写事的就是“有趣的一件事”“有意义的一次活动”,写景的则是“春游”“风景名胜游记”。其实很多时候,时尚的元素一旦加入其中,就会让呆板的作文题目,如浴春风,焕然一新,让学生从题目就开始有兴趣。而且觉得有话可说。“我是 ——的fans”、“《宫心记》中我喜欢的——”“我的qq好友”“一次玩游戏机的通关经历”“剥瓜子比赛”“听《忐忑》有感”“小队悠悠球pk大赛”。诸如此类的时尚题目可以从生活中源源不断的挖掘出来。

二、表达形式时尚化

很多学生的作文表达形式中规中矩,四段式,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岂不知创新与表达的欲望因此而灰飞湮灭。这里的时尚化不是让学生语句不通,文法不对,而是指语言的表达不要受太多框框条条的限制,要在通顺流畅的语言中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只要围绕一个意思把事情说清楚就好,这样也达到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我手写我心。

比如学生要求与同桌调换座位,我就会让他完成“调换座位说明书”,不论用什么形式,说服我为目的。而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则写“事情发生缘由”。这样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表达有理有据,很清楚。

三、思想内容时尚化

一直以来,作文的内容都要求正面引导,歌颂赞扬为主,所以学生的作文都是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就有一半的学生捡到钱交给老师。“一个让你尊敬的人”作文中,就有很多学生写老师在台灯下彻夜不眠。为什么就不能将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呢?我主张的思想内容时尚化就是指将人性融入思想内容中。可以赞扬人,也可以批评人;可以写快乐,也可以写烦恼;可以谈进步,也可以说落后;可以讲荣誉,也可以谈私利。实际无论流露出什么情绪和思想,只要是真实的而不违反原则的,都可以接受。“一个让你尊敬的人”为什么老师就不能喜欢淘宝?为什么老师不能喜欢穿漂亮衣服?为什么老师不能做事有效率,从不把工作留到家里做?实际上这些真实的时尚元素反而让一个新世纪的老师更生动、更形象,当然也更真实。

四、批改交流时尚化

现在咨讯很发达,学生能够上网聊天、能用手机交流、有班级个人博客、有空间宠物。所以能给学生搭建的交流平台越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提高批改作文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更多的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许多语文课堂,老师更多的注重教学生写作文,只要成篇后,修改字词病句错词、锤炼语句、充实内容都变成老师的事情。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所以我每次在学生完成作文后采取的方法就是先同桌互批,解决的是错别字词的问题,找出错别字较多的同学均可以获得奖励。然后四人小组阅读后,将小组中最好的一篇文章推荐展览在班级作文排行榜上。最后同学们投票选出最受欢迎前十名,进入班级博客“足迹”板块中交流,让老师、家长、同学再“踩一踩”。这样反复的进行评选其实是一个修改的过程,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让口头作文走进英语听说课堂 篇12

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要求:能根据写作的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 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 能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能简单描述人物和事件, 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从标准看,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技能和逻辑表达能力。面对一个作文题目, 学生首先在脑海里筛选有效的知识点, 如果第一步很好地完成了, 那么如何把这些知识点关联起来就水到渠成了。而往往问题出在第一步, 错误百出, 五花八门的表达往往让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 还是平日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语言逻辑太过欠缺。那么, 如何结合这两点的教学, 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呢?

二、口头作文的优势

在理论上说, 写作可以从口头作文开始, 因为布里顿 (Brit t on, 1970) 说过:“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而英语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英语综合运用的表现形式。听、读是输入, 只有达到一定的输入量, 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说和写的输出能力。所以说口头表达是书面写作的基础, 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提炼和升华。当然口头表达包括口头作文。如果口头作文和书面写作双管齐下, 定能改变学生的写作现状。但从现状来看, 口头作文并没有得到老师们的重视, 紧张的课时安排, 繁重的教学任务, 大多数教师都无暇在口头作文上多花时间。从形式上看, 书面写作是以写促写, 而口头作文是以说促写。我们的教材词汇量大, 贴近生活, 语言地道, 图文并茂。如果教师钻研教材, 巧设教学任务, 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 那么这个空间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看, 口头作文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词, 不仅能强化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还为学生创造及时运用这些语言知识的机会, 使知识内化过程及时完成。从发展来看, 美国的整体教学法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综合整体的有机组合部分, 在教学上不应该分割而应同时教学。”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性质看, 写作训练多数是课外活动, 而口头作文是课内活动, 是“过程性”, 而非“指导性”教学,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三、写作与听说课的桥梁——口头作文

听、说课 (一般为教材的1a、2a、2b) 的教材设计一般安排为听力背景材料, 并以此为依托呈现新知识:单词——词组——句子——篇。教材呈现有可能是单词 (七年级较多) , 有可能是相关联的句子 (八九年级较多) , 但教授新知识时还是要从单词入手, 到词组, 再到语篇。基本操作是:把新单词放到句子里讲授 (用法或固定搭配) , 启发学生在句子里记忆单词, 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以检查巩固 (可以结合练习册上的习题, 可以看课本图画练习等等) 。而句子无论从形式上的并列或是因果关系, 还是内容上的逻辑关系, 都有主题和逻辑在里面。通过这些句子材料, 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教材, 这时知识往往是分散无章的, 而启发学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往往是知识的归拢阶段。当然, 听力材料呈现、掌握好之后, 听力放在口头作文之前或是之后就视情况而定了。是通过听力升华好一些呢?还是口头作文升华好一些呢?不同情况, 区别对待。

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教材为例加以说明。Unit 1 1a What will t he wor ld be li ke i n t he f ut ur e?设计成口头作文, 而1a就是口头作文最好的资料包,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逻辑顺序, 1, 2, 6可以放在一起, 3, 4可以放在一起, 5可以放在最后。程度好一些的同学还可就其中一句展开扩写, 例如1, 可就机器人帮助人类做家务等等展开。而2a可设计成题目:“What wi ll t he ci t y be li ke i n…”此时如果把P4的3b放到这里来讲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所以题目可以设计成:“What do you t hink t he cit y wi ll be li ke i n…”这样做既能整合教材内容, 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高效课堂。

如果我们以这个思路设计课堂教学, 你会发现教材里原来有很多的秘密, 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近它, 发现它。

摘要:从中考看, 英语写作无疑是最高形式的考查方式, 是听、说、读最好的反馈, 对学生来说也是最难的。初中英语教学中, 听力、阅读、写作三足鼎立, 而写作教学是八年级学习重要的一环。传统的写作教学是以写促写, 学生费力、老师费时不说, 还人为割裂了听、说、读、写, 不符合教学规律。如何挖掘教材, 研究课堂教学, 在听说中促成学生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呢?本文就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 探讨以说促写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写作,口头作文,听说课关系,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作文走进初二 篇13

已经很久没有放松心情了,十一约上朋友,出去呼吸自然气息,那感觉,爽极了。

走入xx保护区内,一片绿色,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抬头望望那棵棵参天大树,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天和几片淡淡的云,闻着鼻中满溢的自然气息,芳香四溢。侧耳聆听小鸟偶尔传来“啾啾”的叫声在林中荡漾,晃然发现,这也是一种学习。

踩在金黄色的地毯上,传出“咯吱”的响声,从树根处拾起一片叶子,夹在书里,这也是一种见证,心灵旅行的见证。抚摸那苍劲的树干,密密麻麻的`纹理如同老者脸上斑斑皱纹,是时间冲刷留下的痕迹,是深沉、是思索、是深奥的思想,却也是洗涤心灵那充满坎坷的手。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

站在那苍茫的天边,一个人只是一粒沙,微不足道的沙。我们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全部,对天来说也许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走到小溪边,那潺潺的流水一去不返了,如我们的时光,这一秒的自己与上一秒的自己也绝不相同。捧起一掌心的水,无论你怎么努力去挽留,它总归要从指缝中流下,最终流光。小溪啊,你是在用你的洁白找出我的浑浊吗?感谢你,让我学到了,我知道,这也是一种学习。

走入自然,感受到了那美丽的景色,用心去体验那种安静与平和,扫去心中的烦恼,留给自然最真的自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是自然,教会了我放下包袱,坦然面对;是自然,教会了我认清自我,怀抱理想;是自然,教会了我珍惜时光,永远纯净。

走出自然,我的心已没有那份激动,反而多了一份深沉,那是对生命的感悟。

走进名著中的人物初二作文 篇14

曹操这个人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性格多疑,在诸葛亮草船借箭和败走华容道这两个例子中最明显!

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因为天气有大雾,又不知道诸葛亮有多少兵力,怕中埋伏,只让士兵们放箭,结果把10万支箭白白送给了诸葛亮,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送箭童子”:第二次是在赤壁之战后,因为惨败,所以曹操下令撤退,在撤退的时候,曹操居然选了一条非常危险的小路——华容道。走进去的时候有2千人,结果出来的时候只剩下5百多人了。因为曹操多疑的选择,差点使魏国全军覆没。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虽然里面把曹操描写的很笨拙,还经常被诸葛亮整,但其实,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和随机应变,称职的官员。

曹操其实一生写过很多诗,叫人拍案叫绝!但他不仅诗写得好,他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在曹操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好不起眼的小官。他在官府门口摆了五色样,不管是平民还是地主,上级还是领导,只要犯了罪,就照打不误,差点丢了饭碗,真叫人佩服!在刺杀董卓的时候,因差点暴露,他以献刀和试马为理由,逃会了家乡,在那里招兵买马。

引领中学生走进作文的圣殿 篇15

长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作文方法, 引领中学生走进作文的圣殿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这过程有些长, 可效果较好。具体来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方面:

一、句子写通顺

首先把句子写通顺。乍一听, 这没什么新鲜的, 这不是老生常谈吗?大家可别小看了这点, 因为句子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句子都写不顺, 又如何能集句成文, 即使七拼八凑了几百上千字, 那也是一盘散沙, 一堆砖砾。刚进初中的学生, 作文病句较多, 所以要先学会改病句。所谓病句, 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 前者叫语法错误, 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现象有:成分残缺, 成分赘余,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重复啰嗦, 重复累赘, 句式杂糅, 前后矛盾, 否定不当。

针对不同的病句, 要采用不同的修改方法, 我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 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2) 修改病句时, 必须保留句子原意, 不可改走样了; (3) 从语法角度入手, 抓住句子主干, 有利于保留原意; (4) 从词法角度入手, 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 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5) 从逻辑事理入手; (6)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教师在改作文时, 注意收集学生的病句, 在评讲作文时仔细评说, 让学生心服口服。评讲时, 能幽他一默最好, 这样学生就记得牢。例如: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评说:这人说话多“小心”啊, 漫山遍野遍布了角角落落, 还要补说“到处”, 可他没想到“到处”也是包括了角角落落, 这真是多余的词了。

二、写好一段话

段是组成文章的大块组织。中学生的文章结构并不复杂, 往往只需要几段文字就可以了, 当然这几段文字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它们集结在一起编织成文章, 表达作者的一定思想, 情感。由此可见, 写好一段话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作文中, 要写好一段话, 关键的一点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有的人往往在段落的第一句就把这一段的中心写出来, 这就是中心句, 后面的句子则围绕其中心句来写。如:小桃树的身后有两棵小杨树, 它们在这个春天尽情地舒展它们的枝条。那些长的, 短的枝条或向天空或向四周有着凤尾竹似的弧线。杨树上细细的叶子新绿新绿的, 与身前的桃花映衬着, 让我们的桃花娇羞娇羞的。另外, 中心句也常见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一棵披着嫩绿叶子的石榴树, 刚开着花。含苞的居多, 那花苞紧抿着嘴, 嘴型如甜瓜的瓜底, 弧线美妙, 红橙橙的, 让人想上前咬上一口。有几朵刚开放的, 五瓣花萼终于咧开了嘴, 吐出了薄薄的如红丝绸的花瓣。有些笑得灿烂的, 露出了密密的着生在花萼上的雄蕊, 红丝黄花药的。这株石榴也是无主的, 它的花掩映在疏密有致的绿叶中, 含蓄得很。不像学校东边院墙外的一家人的石榴树, 花儿在春天就开了, 它的花开在高高的枝头上, 是那么的炫耀, 那么的张扬!中心句偶尔也会在句中, 在段落中, 前面几句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句中的某一句话写的, 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出现。当然, 有的中心句是不明示的, 需要自己去概括。

三、用心观察生活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 他必须站在自然中, 站在人群中去呼吸, 去感受, 去思维。正因为如此, 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练习用恰当的文字去描摹它, 如画家用彩绘去描摹一切, 而我们却是用文字去描摹一切。

在我校种着许多香樟, 一年四季常绿, 可又有几个人去用心观察它的叶子在春天新陈代谢的过程?例如, 我的教案习作中写道:这几天, 校园里几棵营养足的樟树冠上开满了绿色的小花, 一朵一朵地疏密有致地开着。有的鹅黄, 有的嫩绿, 很想伸手摘一朵, 但摘不到。绿色小花的下面往往有几片嫣红的叶子, 真是红叶衬绿花了, 分外夺目。树冠上还有一些黄绿的, 黄黄的, 橙黄的叶子, 春风一吹, 黄的, 红的叶子如彩蝶飞舞, 竟让人有点莫名的惆怅了。仰头, 看见绿的花笑傲枝头, 新生的力量又让人联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

我们不仅要观察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拔动自己的心弦去体会周围的一切。那些不能说人类语言的植物, 动物自有它们的语言, 情感, 只是我们对它们不了解, 且漠视它们罢了。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不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 也就不能与它们的心脉一起跳动了。如:咕咕———————咕———这带着说不出的一股愁怅敲打着我的思绪:不对呀, 它在寻找它的同伴吧!它也不想想:在现代文明不断侵占鸟儿们的今天, 你这只眷念城市生活的鹧鸪要在这城乡结合地找到同类该有多难?咕咕———————咕———又一远山的鹧鸪低声应和了。咕咕———————咕———这只鹧鸪叫得更起劲了, 它们一高一低地应和着, 我为这只孤单的鹧鸪终于找到它的同类而高兴了。

四、给文章安上灵魂

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作文的时候强调写文章要有主旨, 但我认为这词语太硬, 太带有命令性, 我不喜欢, 我喜欢说:写文章时要给它安上灵魂。文章是人写出来的, 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 人写文章是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诉, 写作的人一定要把握好这份情。在用文字把它说出来的时候, 一定要用恰当的词语把这思想把这份情感恰当的说出来。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可我们人把一个个文字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安放在一起, 然后把一句句串联起来组成文章, 它就有了我们人的感情了, 有了我们人的灵魂了。如此说来, 文章是和我们人很亲近, 很亲切的, 是我们思想的诉说, 情感的流泻。这样一来, 学生对写文章就少了一份怯意, 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凑份儿, 多了一份真实;少了一份厌恶, 多了一份欢喜。

当然, 人的情感是随着年龄, 环境, 境遇的变化而变化的。或许你昨天悲秋, 而今天你就爱秋了;或许你昨天觉得学习是一件很重的事, 而今天你就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了。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 你想要在瞬间抓住它, 你就在瞬间把它写出来, 不必害怕你在两天的时间内就写出了相矛盾的东。因为这只是你的心路历程, 只是你情感的流露, 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这一点来指责你。

让作文走进微时代 篇16

【关键词】微作文;创作平台;扎根生活;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又称大作,对于选材、立意、字数、表达等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提到写大作,学生怕写,老师也怕批,但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一杆标尺,中考语文120分,作文便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微博、微信、微课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为很多人所熟练地使用,那么让大作也与时俱进地转为微作文就是大势所趋了。其实,只要微作文训练得当,同样能够有大收获。

一、创设微作文的创作平台

“微作文”,顾名思义,突出一个“微”字,那就是字数少、花时少。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现在很多孩子都申请了自己的QQ和微博,班级也有QQ群、微信群,这为微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是140字,QQ空间、说说的字数可以更加多一些。在一百多字中,记录平时发生的一件趣事,或是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或是评论一条时事新闻已经足够。不需要强调有正式的开头结尾,也不在乎使用多少修辞手法,强调的是随时、随地、随意;多思、多练、多写。而且微作文还可以配上图片、表情,增添新鲜感,吸引读者。

我曾经利用当班主任的有利条件,一是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记录本上简单写几句,可以是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也可以是吐露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二是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在班级日志上记载班级大事,并适当点评。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好“课前3分钟”,每天安排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读一读自己写的“微作文”,并且把写得好的微作文在板报、墙报上展示出来。这样,微作文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创作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变得“处处是创作之所,人人是创作之人”。

二、寻找微作文的创作话题

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并不意味着创作话题的完全随意。时下,一些在微博、QQ空间随意吐槽,用词不文明,甚至炮制虚假信息,传播负能量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微作文需要扎根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及时记载生活,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下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比如一次班会课,一场运动会,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能成为很好的写作话题。微作文的“微”很像“微言大义”中的“微”,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微”中见精神,“微”中见个性。

另外,微作文贵真,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评论的渴望,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中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写作,为自己需要而写作,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作品自然能够彰显个性,表达学生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流淌出的文字也是最为鲜活、原汁原味的,稍加修改,便可以成为一篇优秀大作文的素材。

三、评价微作文的创作成果

学生不论写作水平高低,他们认认真真写出一篇文章之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与肯定,但是一来批改大作需要较多的时间,而老师大多课务繁忙,往往来不及在学生写完作文后及时反馈,有时甚至要一周时间才能改好,那时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于成绩的期待早已冷却。二来,我们老师常常习惯于给学生“挑毛病”,评语中批评多于鼓励,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而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化,使得评价方式也可以更为及时和多元。

首先,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老师不再是微作文唯一的评价者,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来参与点评。我曾经让学生将自己的微作文上传到学校建立的网站平台上,然后要求每位同学阅读他人的文章后简要跟贴点评,或者用为心中的佳作点赞的方式,评选出最具人气的作文。这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便上来了,而且相比较于老师的评语,学生对于同学的评语可能更为在意。同时老师也减轻了自己批改作文的负担。

其次,老师要转变观念,以鼓励为主,多挖掘闪光点,重点是让学生坚持写、有兴趣写。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水平的提高,而是写作兴趣的培养。微作文的评价不必非常正式,哪怕是画一张笑脸,发一个表情,都是对于学生的肯定。

学生都有表达情感的需要,“微作文”则给他们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一篇篇语言新鲜、内容活泼的“微作文”,记载的是学生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流露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有效的“微作文”训练,更为长篇幅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蒋骏,女,1978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研究生,中学一级,江苏省常州市同济中学任教,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科版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下一篇:冬夜听雨戏作,冬夜听雨戏作陆游,冬夜听雨戏作的意思,冬夜听雨戏作赏析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