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生活作文

2024-10-14

走进乡村生活作文(精选16篇)

走进乡村生活作文 篇1

我有两周的时间没有来乡村的奶奶家了,这时乡村的景色给了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一走进院子,就看见奶奶家的那几颗果树开满了白色和粉丝的花朵,那花朵开的一簇一簇的,像是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在那刚露出翠绿色的嫩叶衬托中,显得更加美丽,引来了蝴蝶。蜜蜂在果树的枝头上翩翩起舞,我伸手拽了一根开满花朵的树枝,闻了闻那花朵带来的清香。

再看那宽阔的田野里,热闹极了,农民伯伯们都在忙碌着耕种,有的用机器正在耕种中,有的已经种完,正在地里浇水,有的是种的小麦已经四五厘米高了,看上去已经绿悠悠一片,那耕种完的玉米地里铺好了白色的地模正等待种子在地里发芽,一垄一垄的地模远远地望去像是一条条川流不息的.小溪在田野里流动,路边的小草也越长越强壮,看那地面上像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不远处的高山上也是一片绿悠悠的,榆树的枝头上,已经张满了密密麻麻的榆树钱,听奶奶说,在她们小的时候看见树上长出榆树钱都抢着摘回家,用来熬粥吃很香呢。说的我直流口水,一片一片柳树和杨树的枝头上已经长出嫩绿的细叶,从远处望去一片翠绿,一群一群地小鸟从这棵树飞向那颗树,像是在高兴的唱歌。

再看那乡村里路边的绿化带,那青松是那样的绿,再看那边一簇一簇的粉色花朵开满了枝头,几乎看不到它的枝条,还有那垂柳,长满了枝头的嫩芽倒垂下来,像是姑娘的头发。

在乡村不仅景色优美,那里的空气更是清新无污染,欢迎您来我的家乡来做客。

走进乡村生活作文 篇2

一、鼓励激趣,让学生感受写作快乐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了兴趣,正如“无水之源”。

目前,初中生写作的最大动机就是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奖励作为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写了很多作文,其中一定有几篇作文写得较好,或者他们自己认为较好的,我把这些作文选出来,在作文评讲课上点评并赏析,给予作者鼓励,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充分肯定,即使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言妙语只有一两句。这些妙言妙语往往会超出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四平八稳的整篇作文。初中生的“三自”意识较强烈,自己的“好东西”没人知道、没人欣赏,就不会有兴趣,因此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优秀作文”的平台。如我在班级内的墙报开设“优秀写作专栏”,将每一次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让全班的师生阅读、欣赏。每期班级黑板报选用学生习作中的片段,并把优秀习作推荐到校刊《谷风》或推荐给学校广播站,甚至推荐到优秀期刊上发表,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一学期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装订成一本,自制封面,自己题名,自己为文集写序,并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展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作文竞赛和泉州德育网等各种征文比赛。这些做法,让每位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我真行”、“我是优秀的”,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都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不会有不喜欢写作的学生。

二、融入现实生活,让写作回归生活的源头

学生生活阅历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雕塑家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初中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没有发现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学生整天忙于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思考,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这就是初中学生的作文总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问题所在。我们需培养学生细腻善感的心,留意日常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事事皆可入文。

作文来自生活的相似处,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训练从内容入手,要求教师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极培养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事物、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以便他们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活化的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写作。如教学《散步》中,我让学生在课后捕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细节“以小见大”感悟亲情。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仿写”也需有切实的感知,才能返璞归真,又有迹可循,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训练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乐于表达的,我们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他们会在激昂的情绪中乐于完成习作。

三、以课文为范本,进行专项迁移训练

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架设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诵读,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在品评鉴赏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学习表达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写作方法等,进行适量的、多样的、扎实的片断训练。如标题的拟定,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围绕中心选材词语的运用,等等。在作文训练课上,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教材和例文引导下,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进行创作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道理,这种经历,跟学生们课外的游戏很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然后要求学生以这些文章为例,反复比对修改,仔细揣摩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句式可仿,化难为易,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平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摘录文中的精彩词句,精彩的句段往往是情感的凝聚点,更是激活读者思维火花的最佳契合口,也为写作打好铺垫。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他们拿起笔进行“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良好条件,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不贪大求全,做到循序渐进即可。

四、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情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先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才有丰富的知识,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堪称师者典范,她教香菱学写诗时,非常重视阅读积累的教学思想。她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把陶、应、谢、阮、庚、鲍等人看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其他部分是“一看”即可。这种积累方法亦可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首先,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的创作兴趣是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付诸笔端。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文章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产生了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与写作会给学生带来乐趣。

其次,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每一个人,他的直接经验,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经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便是阅读。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传播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必须每天阅读,获取和储存信息,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向学生推荐《语文报》、《读者》、《意林》、《可乐》、《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等,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最后,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写作实践。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学生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写作是一种智力劳动,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掌握这种劳动时,往往会有畏难情绪,但当学生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能够模仿写作后,写作就会变成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会促使他们更有兴趣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读写有机结合,同步进行。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3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獲,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走进乡村作文 篇4

所谓“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果然,这一路上人可真少呀!

我来到后院。哇!乡下人家果然与众不同!他们的后院种满了花朵,最夺人眼球的是那不知名的小黄花。小黄花真多呀,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小黄花真漂亮呀,漂亮得有些骄傲了;小黄花真香呀香得,香得到处都是蜜蜂。

咦?这是什么?绿绿的,小小的。哦!这就是小西瓜呀!它,多么像刚出生的婴儿呀!那么讨人喜爱!那么小巧玲珑!我情不自禁地摸了一下,真光滑呀!西瓜藤卫士,尽职地守护里面的小西瓜们。

“哞――哞――”咦?这是哪里传来的牛叫声?哦!原来在那!我往田野走去,一只健壮的老牛带着小牛正在安详地吃草呢!看见我站在那,以为我要抢它宝宝似的。所以发出了威武的叫声。小牛瞪大眼睛害怕地躲在它妈妈身后。过了一会儿,牛妈妈仿佛感受到我并没有恶意,就不叫了。

走进乡村作文 篇5

下了车,我张开了双臂,又深深地抱了一下大自然,我的家乡群山环绕。来到山脚只看见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放眼望去看见像云梯一样的田野,这时我的心胸更加宽广了,上山的路上还有清脆的歌声DD那是小鸟的鸣叫与小溪流水的声音混合而成的。这歌声把爬坡的汗水、艰苦都给掩埋了。小溪里还有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我准备伸手去抓,可我不想打破这美好的境遇。

到了山腰,这里绿树成荫,在不远处看见几个小孩与几个大人正在地里做农活,每一个人都在辛勤劳作着。小孩干轻的农活,大人干重的农活。这就是真正的田园生活,我看到这一切,又不好意思又带着羡慕的跟他们打招呼,因为我从小到大就不曾做过农活,体会不到苦。看到他们的汗水,可能我已经知道了苦,已经知道了有机蔬菜的来历。这一幕刻在我的脑海里,走了不久,我看见一家木屋旁爬着一条看门的狗,还吐着长长的舌头,还不时的滴着几滴水,他可能是太热了吧?也可能是想咬我吧!我很有意识,连忙躲开了它。

到了山顶,也就是到了家,已经下午了。每家每户都燃起了缕缕炊烟,地里干活的农民也都回家了,我刚踏进家门,我家的小狗就摇着尾巴来迎接我了,家门前还多了几桶蜜蜂桶,听爷爷说这几桶里面都有蜜蜂,蜜蜂们也都晚归了,小鸡也都纷纷进棚子里了,这时我去看了,我最喜欢的事,那就是去捡鸡蛋,我去每个鸡窝里找鸡蛋,谁知空手而归。原来是爷爷已经捡了。

走进乡村作文 篇6

如今是个繁忙的季节,肥沃的土地散发特有的香味。“一年之计在于春”。到乡村走一走,到处都是一派繁荣的景象:山坡上、田野里、池塘边,都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勤劳的人们早已伴着春天的脚步开始播种希望,那希望就是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

河水被春姑娘染成了蓝绿色,哗哗哗,它可真高兴,人们高兴地笑着,他们被春天痴迷了、陶醉了,他们都融化在了春天之中。河边几个孩子在捞鱼,他们拿着捕鱼网兴奋专注地走下河,谁也不说话,看准了小鱼就“刷”地捞起来,随之是一阵欢喜的笑声。人们划着船在河面上荡漾,拨动着春的浪花,在春天的沐浴下陶醉了。

暖风习习、春色宜人,在春光中,北山村显得那么美丽,让世界更加灿烂!

★ 作文 走进乡村

★ 走进乡村的五年级作文

★ 走进乡村的作文400字

★ 走进乡村融入自然

★ 走进乡村的生活作文600字

作文教学如何走进孩子生活 篇7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尽显农村特色呢?

一、突破课堂作文教学, 倡导多渠道尝试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内打好作文的基础, 目的需求课外的发展。比如指导学生写《快乐的暑假》。首先让他们知道这是写事的文章。写事的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写事一般有六要素即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和结果。如何写?范文先引路, 进一步弄清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让学生弄清几要素之间是如何组合, 又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如果缺少某一个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了解这些后, 学生可以动笔了。这是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

又比如教学作文写一种实验时, 我们还可以突破学科的限制, 去完成一次实验。身临其境的感受过程, 了解实验的目的, 试验需要准备什么, 实验的经过以及实验的结果。其次运用自己的语言将你做的实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先让学生说, 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写下来, 是不是全部照搬呢?这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确定文章的重点, 学会取舍。如写作文《我给妈妈一个惊喜》, 我们可以事先开展这样的一个活动, 让学生不是凭空相像, 而觉得有内容可写。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感悟是作文的生命。要通过学生阅读作品去感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为什么作家或其他同学就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作文呢?他们的秘诀是多读。读书是基础, 读书是积累, 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 怎样能下笔就成文呢?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 评选班级“读书之星”等活动,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如开展“我心中的马小跳”读书会,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了作家杨红缨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故事后开展的, 在聪明、淘气、极富个性的马小跳身上, 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他们发现, 其实自己平时也这么乐过, 就是不知道这些不经意的小事, 低级的错误也可以写, 太有意思了。组织各项活动, 激发孩子写作热情。校内活动要帮孩子拓宽视野, 使学生兴趣盎然, 心有所悟, 自然产生写作欲望。无形之中“惧怕”习作的阴影消除了。

我们还要指导感悟, 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用我笔写我话, 用我语表我情。要创设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有事就写, 有情便抒, 长短不拘, 格式不限, 使写作成为生活一部分。

帮孩子打好基础, 提高写作能力。要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 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写作教学。

二、突破教材, 引导多渠道搜集素材

学生难下笔,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写作的素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光用眼睛看, 耳朵耳朵听, 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参与, 显然是不行的。要启发学生用感觉器官观察生活的同时, 要用心体会, 用情感受真正的心动。当然也要交给观察的方法。

其实可写的东西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在老师身上, 在同学身上……某某老师染发了, 穿了一件如何时尚的衣服;某某同学嘴巴破了, 摔跤了;同学之间闹矛盾了;爸爸戒烟, 妈妈如何爱臭美……花鸟虫鱼、飞岩走石、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吵架、偷取东西……均可写出来。至于想写什么, 不受任何限制,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多多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这里, 我们不要在篇幅上对孩子做过多要求, 防止打消他们刚刚想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题材, 提供取材范围和路径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此这样练习下去, 我相信, 学生练就了一双慧眼的我们, 稍加思索, 笔下也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三、突破思维定势, 倡导多形式修改

作文教学要切合农村实际, 体现农村特色。优化训练途径后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作素材是否符合要求。

文章是写出来的, 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 修改作文的过程, 正是修正思维的过程。修改作文的方式有多种。自己修改。修改作文时, 学生可以多问几个问题, 文句是否通顺, 标点符号使用恰当吗?用词准确到位了没有, 句意表达清楚了吗?句子成分残缺吗?“通”则能让人懂, 别人读不懂则必不通。写好后的文章读一次会有一次发现, 会有一次收获, 当你反复阅读、推敲时, 自己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明确清晰, 作文的中心、细节……凸现了出来, 更易于自己去把握, 从而修改出令人满意的作文。请求别人帮忙。让学生将写好的作文读给父母听, 不厌其烦地听从他们的意见;同学之间相互阅读修改, 取长补短;请求老师帮助, 进一步完善。给学生讲大作家果戈里修改作文的故事俄国作家果戈里请大作家茹科夫斯基给他花了几个月才写完的一部作品提建议, 百忙之中的茹科夫斯基由于疲惫听他读着睡着了, 果戈里见了毫不留情的烧了手稿。茹科夫斯基一再表示歉意, 但果戈里始终认为是自己的文章不够精彩。教育学生, 如果我们平时写作也能像果戈里一样, 将来某天, 我们也许也能成为作家。

如果有机会, 我们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进行实地调查, 我们会有:

年, 是白雪中的红色, 是火焰, 是挂满屋顶的灯笼, 是贴着春联的祝福。

课堂上, 他们像海绵, 孜孜不倦地吮吸着知识的精髓;下课后, 他们像快乐的百灵鸟, 自由自在地欢畅游戏。

走进各种各样的人物, 了解风俗民情, 学习丰富生动的群众语言。我们会有:

他佝偻着背, 干枯的脸, 干枯的手, 唯有身上那件黄马甲熠熠生辉, 我常常再放学的路上见到他, 从未和他打过一声招呼, 可是却感觉他是那样的亲近。

“乖乖隆德东, 我家孙子真有用。”爷爷一拍腿, 高声喊到。

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8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多媒体;2016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

曹雪芹先生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为学生供应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传统作文课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立刻安排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学生没有准备时间,对于所给话题没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点不接地气。让作文走进生活,就是转变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体验、酝酿的时间,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所要解决的话题上。

例如,在《奖惩之后》(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课堂写作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给学生找几篇范文,分析模板,安排学生当堂写作。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事实上,《奖惩之后》是最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考试成绩难道不是时时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教师可在习作之前,组织班级学生对漫画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你如何看待漫画中家长的做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

高中生写了这么多年作文,已习惯于正襟危坐、埋头苦写的课堂教学流程,却忘记了将笔尖点入生活,因此,习作时常常脱离实际,空泛无味。安排学生习作前进行简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在“头脑风暴”中升华写作情感,加深对习作话题的理解。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真情实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起了逆反心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现实

生活。

例如,在《“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谭维维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华阴老腔这个节目?听了谭维维的演唱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老腔有什么样的音乐魅力,你是否体会到了老腔给人带来的震撼?

作文生活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走形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都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却没有这些生活体验。试想,根本没有听过华阴老腔,学生能写好文章吗?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熟悉、不熟悉的东西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反映出来,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将学生的习作行为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大千世界。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写真话,表真情”是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但是,仔细翻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全然不见个“真”字,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等问题全都集中在高中生的习作里。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习作当作生活的延续,这样才会喷薄出无穷的创作动力。

研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文题目都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问题的能力。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全国卷3《小羽的创业故事》等作文题目,无一不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高考现在是越来越接地气了,学生如果能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高考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给学生任意一个话题,学生能写出非常“伟光正”的文章,但是却少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只剩下仰望星空的长篇大论。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想写、愿意写,将写作变成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留心学生的生活,留心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参考文献:

走进乡村作文600字 篇9

那一天,我们一家去乡下探望外婆。刚进门,外婆就兴奋地对我说:“咱家新养了三只大肥猪,个顶个的调皮。”我来不及放下手中正吃着玉米就朝猪圈跑去。

到了猪圈前,呦呵,果然如外婆所说,这三只家伙真的是又肥又大。其中一只正悠闲地散着步。你瞧!它张大嘴巴时像是能吞下一只大皮球,扇子似的耳朵正左右配合为自己扇着风,披着一件雪白的外套、圆鼓鼓的大肥肚子弹性十足,仿佛里面装了许多大弹簧。走起路来,摇头晃脑,屁股一扭一扭,尾巴一甩一甩的,可爱极了!另外两只吧唧着嘴,在梦里不知在吃什么好吃的。

就在这时,只见肥头大耳的那只慢慢朝我走来,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的玉米,我向左,它向左,我向右,它向右,紧跟不舍。一看情况不对,我正打算回去,一不留神,滑了一跤。手里的玉米飞了出去,那猪跳跃起来,一个完美的前滚翻,抱住了那根我啃了一半的玉米,溅起来的泥巴落到了正在墙角边憨憨入睡两只肥猪身上,被惊醒的两头猪好像明白了什么,我还没反应过来,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跑来,追的我满猪圈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赶紧把手中最后的玉米抛向空中,玉米飞到半空中。只见一只猪趴下,另一只猪踩在它兄弟背上一并跃起,妥妥的抱住。

这一幕幕精彩的表演,着实让我瞠目结舌,后知后觉才发现自己早已溅满了一身泥巴,灰溜溜地逃出猪圈。

走进乡村小学生作文 篇10

乡村的春天仿佛像个羞涩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身旁,柳树爆青了,柳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惊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小草钻出地面,抖落身上的露珠,随着春风翩翩起舞。

如今是个繁忙的季节,肥沃的土地散发特有的香味。“一年之计在于春”。到乡村走一走,到处都是一派繁荣的景象:山坡上、田野里、池塘边,都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勤劳的人们早已伴着春天的脚步开始播种希望,那希望就是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

河水被春姑娘染成了蓝绿色,哗哗哗,它可真高兴,人们高兴地笑着,他们被春天痴迷了、陶醉了,他们都融化在了春天之中。河边几个孩子在捞鱼,他们拿着捕鱼网兴奋专注地走下河,谁也不说话,看准了小鱼就“刷”地捞起来,随之是一阵欢喜的笑声。人们划着船在河面上荡漾,拨动着春的浪花,在春天的沐浴下陶醉了。

让生活走进学生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生活;学生;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找不到恰如其分的题材,出现“编、抄、套”等现象,很难触摸到生活的气息。

推进小学作文生活化,就是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自觉地寻找、观察、感受,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并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进行叙述,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选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学会观察生活

虽然学生与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每时每刻也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地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譬如,一天我正上语文课,突然同办公室的老师叫我去接电话。等我走进教室,值日组长已经在带领大家读课文。同学们告诉我,刚才有几个小调皮在捣蛋,是值日组长制止了他们。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刚才老师去接电话,你是怎么想的?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谁最有“水平”?同学们说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值日组长又是怎么做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有什么反应?你又有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这时,我趁热打铁:“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材料收进你们‘采蜜集,放学后,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

“采蜜集”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的一本记录本,让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或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但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等写下来。这样,每天都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同时,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此外,我们还每周抽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相互启发,以丰富学生的材料仓库。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会体验生活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需要和欲望。

比如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扫墓、春游系列活动后,我在黑板上一下子列出了许多题目,如《烈士墓前的畅想》《参观武高标本室》《高科技,在我们的身边》《电视塔上看家乡》《我们疯了》……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毫不费力就一挥而就,而且写出了真情实感;布置学生完成一项生活作业(如洗碗、擦皮鞋、小制作等)后,学生的感触很深,作文里都由衷地倾吐着进行这项生活作业中遭遇的尴尬以及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开展集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大家也一定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还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渠道,调查家乡环境受污染的情况,并综合运用已学的有关自然、社会知识,商议治理对策,然后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写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寄给当地的环保部门……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良多。

如此这般,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视野,激发学生蓬勃的写作欲望。

三、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表现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情感对动机、积极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他们学什么,做什么,兴趣高,乐意干,效果也就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师生心理沟通、情感融洽的特定的“和谐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体验,激荡情感。只有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作家、艺术家观察、创作的故事;开展作文竞赛,努力给孩子们开辟发表“作品”的园地,并经常让他们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习作,或在板报上刊登,或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感到作文不但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作文来自生活,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理应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作文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⒈吴立岗《引进、融汇、创新——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⒉周存辉《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走进乡村生活作文 篇12

一、回放生活, 给学生一双“慧眼”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只有学会观察, 才能组织好材料, 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在上作文指导课《吹鸡毛比赛》前, 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比赛, 并用照相机将孩子们比赛的情景拍下来传上电脑。习作课上, 当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 学生有的捧腹大笑, 有的若有所思, 如同再次身临其境。这时, 我再指导他们仔细观察照片中同学的动作、神态, 并用具体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都侃侃而谈, 具体生动。我发觉, 学生的小眼并非“不亮”, 只是缺少细致入微的观察。只要教师在课上注意观察重点、观察顺序、适当联想等方面的引导, 就能给孩子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 学生会在实践中逐步学会观察、学会表达。

二、体验生活, 给学生一颗“童心”

现在的孩子, 独立参与生活劳动的机会不是很多。作为教者, 应主动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其实, 若让他们亲身参与, 他们会有更多的话要说, 会有更多的内容要写。有一次, 我让孩子们讨论:红领巾脏了怎么办呢?有的说给爸爸妈妈洗, 有的说给爷爷奶奶洗, 也有的说自己洗。我立即号召孩子们自己动手, 洗一洗自己的红领巾, 并以《红领巾笑了》为题写下洗红领巾的过程。由于是自己动手的原因吧, 他们将洗的过程写得很详细, 也很具体。我还重点指导孩子写出自己是如何洗去红领巾上的污点的, 并鼓励他们写出在洗的过程中自己的多元感受以及劳动过后或快乐或郁闷的心情。孩子就是孩子, 要给孩子一颗敏锐细腻的“童心”。

三、记录生活, 给学生一支“勤笔”

文章源于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语言的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泉, 笔下生花。结合学校每年的读书节活动, 我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读书, 至少读一篇文章, 坚持每天都写一篇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说的是生活的积累。我坚持在班级开展“我最近最爱读的书”读书推荐会, 每人都要写出推荐理由;坚持让学生每天写日记, 为习作准备素材;坚持将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并说说自己的生活感受;坚持让犯错误的孩子“书面汇报”事情经过……要给孩子一支持之以恒的“勤笔”。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 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具体的过程中引领孩子学会观察, 学会体悟, 学会积累, 孩子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深入生活, 才会对生活有更真实的、深刻的感悟。孩子也只有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在作文时才会有话可写, 有感而发, 进而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走进乡村九年级作文500字 篇13

首先,我和妈妈来到了西湾坑,那里水清凉甘甜、清澈见底、顺着山势在路边流淌,“叮咚、叮咚……”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瞧,在小溪里还有一群群小鱼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是那么的无忧无虑,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我禁不住跳下水,去捉小鱼,没等我伸出手,小鱼就不见了,不一会儿又出现了。它们好像在说:“你来抓我呀。”我只好呆呆地看着。

接着,我和妈妈来到竹林里,一棵棵竹子像哨兵一样站立着。泥土里娇嫩的笋芽迫不及待地从沉睡中醒来,在春天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有的已长得很高很高,有的还是冒出了尖尖的头。我拿起锄头猛力地挖,“哈哈!”笋被我挖上来了。妈妈说:“你就挖了一个头,太可惜了。”在草丛中,我发现了一颗颗红红的喵喵,像草莓、我摘了一颗尝尝,好甜!

听! 林子里有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它们快活地跳来跳去,像是在跳舞,又像是在开演唱会。这里的风景太美了,三清水秀、鸟语花香,我也渐渐地陶醉了……

走进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田野里,一眼望去有蚕豆、麦子、芦笋等,油菜已结出了密密的嫩荚,它们一堆堆的躺在田里,好像在等农民伯伯来收割呢!在田埂上,我和妈妈拔来了野麦,并做了麦哨,一边做一边吹,太有趣了。走进茶园,整个茶园就像绿色的海洋,美丽极了。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青云桥,桥牌上写着“建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桥全是用石头砌成的,居然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

来到爷爷家门前,看见屋前屋后的鸡在悠闲地晒着太阳。忽然,公鸡像是想起了似的,“喔、喔、喔!”地叫了起来。还有那狗在门前站岗,神气十足地看着我们,看看是不是坏人。

乡村生活作文:乡村一日 篇14

乡村生活作文:乡村一日

作者/金之蝶

“喔――”不知是谁家的公鸡开始第一声啼鸣,于是,全村的鸡就都醒了,此起彼伏的打鸣声中,家家户户的灯次第亮起来了。

“起来,起来上学!”“老李,今天要进城,早点起来!”……不一会儿,就听见人们开门的声音、招呼的声音,吃饭的声音。乡村的一天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天大亮。奶奶们端起大盆子往河边走去。盆子里是孩子们昨夜换下的衣服。河面的涟漪就在衣服的`一甩一落间荡漾开去。呀,怎么起波浪啦?原来奶奶们也像孩子似的在玩打水仗呢!你瞧,李奶奶折下身边的柳枝,朝河里一拂再一甩,王奶奶的脸上就都是水珠了;王奶奶呢,边“咯咯”笑着,边回敬了一巴掌大水花……

中午,家家户户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奶奶们把可口的饭菜装上竹篮,送给正在田里干活的爷爷们。整个上午,他们在田里一边干活,一边隔着田埂拉几句家常。现在,坐在田边草垛旁,先喝一口汤,再吃吃自己种出来的青菜茄子。(申请书 )哪怕是炒煳了的,他们也说好吃,听得奶奶们直乐。

“放学啦,放学啦!”孩子们的欢呼声更给村里增添了几分热闹。他们回家一扔书包,就飞了出去:有的跑到山上挖一篮竹笋,有的到河边溅一朵水花,有的则跑到自家菜地里,和爷爷一起薅一把青菜……

夜幕降临。有兴致的老爷爷就到小卖部一起看看电视、说说话。奶奶们就坐在边上打打毛农。

爸爸妈妈们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家乡的只是老人和孩子,他们依然有着自己的快乐和甜蜜……

【周老师的话】

走进乡村生活作文 篇15

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也认为, 艺术离不开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大元素。确实, 纵观整个艺术史,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受所处时代的影响, 而伟大的艺术作品, 应该体现时代精神。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是蓬勃发展的、面貌一新的时代, 美术创作也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但是不可否认, 中国美术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地尝试了西方各种光怪陆离的美术思潮, 并在90年代后期进入个人化的形式探索和自我表现后, 整个美术创作虽然形式多样, 但缺乏感人至深的力作。

经典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反映时代精神的, 而时代精神是由具体的生活体现的。艺术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形式主义或自我表现的作品, 如果失去深沉的生活作为基础就会显得肤浅, 不能感人。那么, 什么是现在生活的时代精神呢?

有些画家的作品反映了玩世、空虚等城市病, 有些画家的作品描绘了打工者、农民等底层人, 这些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然而, 还有更为广大的一种生活尚未得到挖掘, 那就是乡村生活。新时期的农村, 社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时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社会的变化赋予乡村怎样的人文景观变化?

著名油画家刘小东曾经多次到各地乡村写生, 包括返回他的家乡金城写生, 他表现了儿时玩伴命运的变化, 乡村景物的变迁, 画出了一批动人的绘画作品, 表现了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刘小东一直在感受着时代变迁的脉搏, 他的艺术作品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他返乡的金城写生, 触碰到了乡村生活最深层、最动人的一面。只是, 他的作品还未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研究, 还未引起更多人的觉醒, 并且, 像他这样的画家还太少了。

新时期的农村生活, 是时代变迁一个重要的侧影, 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 是绘画素材的无穷宝藏, 有待艺术家们去深入挖掘。

在这样的背景下, 由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书画院承办的“中国梦·美丽广西”——广西美术家走进“清洁乡村”大型采风活动于2014年5月28日—6月2日在全区开展。参加采风的美术家共37名, 分3个团, 分别到百色田阳、隆林、河池大化、都安、桂林龙胜、临桂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先进县采风。7月1日,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之际, 从全区众多表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65件优秀作品, 在广西博物馆进行展出。

由政府部门 (包括美协) 倡导、组织写生活动, 以纠正“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倾向, 而倡导“艺术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其实早已有之。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3年开始,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即提出“探索如何改进和发展中国古典的绘画艺术的形式, 使之和新的创造任务相适合”。艾青提出“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 “画风景的必须到户外写生”。1954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山水画创作问题谈论会, 中心议题是“如何发扬山水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山水画的取材及表现方法”, 即在探寻突破古人的笔墨章法, 创作有“时代气息”作品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 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等组织了多次大型的写生活动, 较有影响的有张仃、李可染、罗铭的江南写生, 傅抱石率领江苏画家开展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 黄胄进行民族风情写生, 等等。他们写生的足迹甚至远至欧洲。例如关山月自1956年后到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欧洲国家写生, 傅抱石1957年到东欧进行三个月的写生, 李可染1957年到德国写生, 此外赵望云、黎雄才、赖少其、张仃、刘蒙天、石鲁、亚明等人也都曾受政府的特别指派到国外写生。

20世纪50年代的写生活动, 几乎席卷了整个美术界,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可以说是空前的。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巨大的, 不仅许多著名画家的艺术风格是在那一时期形成、成熟的, 他们的重要作品, 很多也是在那一时期创作的。与此同时, 这样大规模的美术写生活动, 培养了一大批画家。这一时期的写生活动, 主要是表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果, 在表现素材上, 出现了很多传统所没有的东西, 例如公路、大坝、机车等。在艺术创作手法上, 突破了传统的形式主义, 为现实主义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样的经验甚至在现在和以后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可惜“文革”之后, 这一美术创作传统被迫中断。

我们去回顾这段历史, 当然不是要重复历史。当时所提倡的写生活动, 主要是为了突破传统形式主义的窠臼, 寻找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手法, 而且当时的写生活动主要是集中在中国画方面, 是为了解决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而开展的。

这次广西美术家走进“清洁乡村”采风写生活动, 是重返生活、感受生活, 体验新农村的巨大变化, 表现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的成果, 同时, 是画家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现现实生活, 反映时代精神的一次重要活动。画家们并没有把这次活动当作政治图解任务, 而是到实际生活中感受社会的变化, 以艺术家的眼光发现美, 并以个性的艺术语言去表现出来。从展出的作品看, 画家并没有因现实的束缚而泯灭了艺术个性, 也没有拘泥于个性风格而失去对生活的感受。

学生作文要走进学生生活 篇16

一、 真实生活凸显真实感情

作文指导课要打开窗户,让学生从中回忆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这必须成为作文指导课首要的环节。作文指导课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便是与生活相脱离的,便容易形成作文的造假,便无法避免题材雷同现象。

1. 举例拓思 好的举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命题之初,教师举出选材的例子,对于学生的思维完全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所举例子,最上者,我以为是学生亲历的事情。比如《漫谈寒假生活》,题目要求大家不受拘束,随便谈谈,虽说随便谈谈,但也要谈出各自的所见所闻,谈出各自的真情实感,要有新意,比方有的谈闹春节,有的谈外出旅游……情真意切,浮想联翩。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的。

2. 追问激忆 教师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回忆,使学生的思绪“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师关爱学生,已成为学生常写的题材。一次,写到这个题目,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了“老师是怎样关心我的”这内容。我便追问几人:“你写的是哪一个老师,他(她)是怎樣关心你的?”有的答:“我生病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我学习退步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家里出事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母亲离开我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父母亲吵架,我没兴趣上学,老师关心我。”一追问,学生就回忆起老师如何关心的情节来,虽表现各异,却都有着生活的真实!

二、 表达生活练就表达能力

作文要表现生活,必须提高学生表达生活的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在训练中实现,我在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时,作了以下尝试:

1. 写一写 根据作文要求,选择一个片断请同学写一写。我一般采用分组写片断的方法,例如写拔河比赛,两组写赛前的情景,两组写比赛时的激烈场面。这样可以扩大训练面,增加训练内容。

2. 议一议 议论有分组议论与全班议论。分组议论四人一组,议论每人所写的片断。全班议论更深入些,就二三位同学所写的片断进行讨论。两种议论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议论的目的是互相取长补短,写得好的地方讨论、写得不太好的地方也需要讨论。更重要的是要对照自己所写的片断,提出修改意见。

3. 评一评 可以指名学生小结,也可以由教师作简单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宗旨是更准确地表达生活。

4. 改一改 根据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再写一写。每写一次都有一点进步,经常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作用是明显的。

三、 思考生活提高思考深度

作文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作文指导课应当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生活。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与学生一起思考生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克服作文没有深度的毛病。

1. 议论纷纷见深意。即通过议论、讨论乃至争论,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作文题材的选择,作文语言的表达,生活深意的理解,在作文指导课上都可以讨论。在纷纷议论中,学生思想互相借鉴,情感相互交流,变师生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这是作文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的,这也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指导中的体现。

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双方的辩题分别是: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和小学生要少看电视。主张要多看电视的人说,电视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小学生多看电视,可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主张少看电视的人说,因为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不少内容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如果我们不加节制,没有选择地看电视,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还有,电视看多了,不仅达不到放松的目的,反而有害健康……双方的辩论都很精彩。辩论之后,我叫学生围绕这次辩论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记一次精彩的辩论》。

2. 三言两语通灵犀。教师的点拨是一种艺术,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两语,让学生豁然开朗,思想更有深度。一次写作文《记一次洗碗》,一位学生写了洗碗的原因、洗碗的经过、洗碗的结果等等。我看了他的初稿,对他说:“你觉得这次洗碗有什么意义呢?”他说:“我长大了,能够为妈妈做家务了。”我说:“太好了,你既要把洗碗的经过写清楚,也要写出这次洗碗的意义。”后来,这位学生作文写出了事情的经过,同时也把这件事的意义写清楚了。

3. 沉思默想悟真谛。写作是一种沉思默想,在沉思默想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领悟。作文指导课上应当有活跃,也绝不可少了宁静。讨论也好,议论也好,教师的讲解也好,最后都要落实到每个学生动笔写,这是一种生动而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在宁静的环境中进行。给学生创造一个写作环境,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作文指导课一定要给学生以沉思默想的时间,讲必须精,论应当适可而止。我的作文指导课,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写。宁静是美好的,我们似乎听到思维翅膀轻轻地扇动,学生在这样的宁静中,发展着思维,提高着认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生活教学之路,因生活的需要而写作,因写作而提高生活认识,这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观念。我将不断探索,以实现优化作文教学之梦。

上一篇:实例分析雅思听力经典表格填空题特点下一篇:员额制改革中的法官遴选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