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中的作文论文

2024-11-08

走进生活中的作文论文(精选11篇)

走进生活中的作文论文 篇1

一、动物界的“数学家”

一直以来, 人们都认为动物的思维比较简单, 事实上, 许多动物的头脑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愚钝, 它们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些思维甚至为人类研究数学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见识动物界中的一些几何天才吧!

蚂蚁是出色的“计算专家”.英国科学家兴斯顿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一只死蚱蜢切成三块, 第二块比第一块大一倍, 第三块比第二块大一倍, 当一群蚂蚁发现这食物40分钟后, 聚集在最小的一块蚱蜢旁的蚂蚁有28只, 第二块44只, 第三块89只, 后一组较前一组差不多多一倍.蚂蚁的计算如此精确, 令人惊奇!

如果你曾在冬天的时候留心观察过小猫的睡姿, 你会发现小猫睡觉时把身体抱成了一个球形, 聪明的小猫牢牢掌握了球形能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这一原理, 从而最低程度地散发热量, 达到保暖的目的.

二、生活中的几何应用

同学们可曾留意过自来水管、煤气管道的形状, 它们都呈圆柱形, 那是因为在占有材料相同的情况下, 圆形的面积最大.如果有相同数量的材料, 希望做成容积最大的东西, 当然圆形是最合适的了;其次, 圆柱形具有最大的支撑力.因此, 柱子、房梁一般都是圆柱体.

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 随着岁月的流逝, 有的倒塌了, 有的消失了, 只有金字塔岿然傲立, 万古长存.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把一定数量的米、沙、碎石子, 分别从上向下慢慢地倾倒, 不久就会形成三个圆锥体, 尽管它们质量不同, 但形状却异常相似.假如你愿意测量一下, 你会发现他们的锥角都是52度.这种自然形成的角是最稳定的角, 人们把它称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奇怪的是金字塔正好是51度50分9秒, 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沙漠的风是暴烈的, 由于金字塔独特的造型, 迫使凌厉的风势不得不沿着塔的斜面或棱角缓缓上升, 塔的受风面由下而上, 越来越小, 在到达塔顶的时候, 塔的受风面趋近于零, 这种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独特造型, 把风的破坏力化解到最低程度.4500年前的古人, 怎么知道52度角是稳定角?怎么知道用锥体来化解沙漠风暴?这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只要我们有一双留心发现的眼睛, 我们就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三、学以致用

例1如图1, 这是一个三级台阶, 它的每一级的长、宽、高分别为20 dm、3 dm、2 dm, A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 点A处有一只蚂蚁, 想到点B处去吃可口的食物, 请问蚂蚁沿着台阶面爬到点B的最短路线是怎样的?请画出示意图.

【解析】当蚂蚁在一个几何体的表面上爬行时,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考虑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 也就是运用“化曲为平”或“化折为直”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本题中, 将台阶展开得到的是一个矩形, 蚂蚁从点A到点B的最短路线, 便是矩形的对角线.

例2在平整的地面上, 有若干个完全相同的棱长为10 cm的小正方体堆成一个几何体, 如图2所示.

(1) 这个几何体由_____个小正方体组成, 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2) 如果在这个几何体的表面喷上黄色的漆 (与地面接触的面不喷) , 则在所有的小正方体中, 有______个正方体只有一个面是黄色, 有______个正方体只有两个面是黄色, 有______个正方体只有三个面是黄色.

(3) 如果现在你手头还有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 在保持俯视图和左视图不变的情况下, 最多可以再添加几个小正方体?这时如果要重新给这个几何体表面喷上红漆, 需要喷漆的面积比原几何体增加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 (1) 由左向右依次求出每列小正方体的个数, 相加即可.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 画出三视图.

(2) 通过空间想象或实际操作, 逐个考虑每个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得出相关答案.

(3) 考虑俯视图不变, 所以底层正方体位置不能改变, 再考虑左视图不变, 左视图中从左往右最高层数依次是3、2、1, 因为是最多添加的个数, 因此按最大限度摆放即可.喷涂面数的变化可通过数面数得到, 依次考虑添加前喷涂面数和添加后喷涂面数, 特别要当心不能遗漏喷涂前凹在里面的面.

走进生活中的作文论文 篇2

在这本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要数那篇“人工智能走进生活”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对人工智能已经不陌生了,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就比如:我们身边的某些餐厅,有一种服务员机器人,为客人们端菜;地铁站里,有一种“刷脸”进站设备,有了它,每个人检票进站只需5~10秒。

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智能扫地机器人,大家都不陌生吧?全自动的非常的方便,它利用人工智能,很难打扫的地方也能搞定,这样一来就给家庭减轻了工作的负担;还有智能试衣间,你不需要把衣服脱了再穿,直接站在一个机器面前,它就能用自动识别,然后帮你试穿衣服。正因为这些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方便快捷。

疫情当前,我们的祖国又发明了一种“智能头盔”,一分钟能检测200多人的体温……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当我看到这一篇的内容时,不禁感慨:“人工智能走进生活,也正代表着中国已经变得强盛,不再是以前那个“东亚病夫”了!”

让作文走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3

对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础。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个题目,有的人可以写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感叹生活单调,缺少色彩,认为没啥可写?笔者认为区别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以开放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与生活亲密接触,捕捉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学生想写、乐写,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作文的前提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理应让他们融入社会——你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学生的作文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这种感悟与认识。作文要能充分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孩子们纯真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终将使孩子们的作文变得富有童趣而真实,充满生气而富有活力,因此要让学生对生活有热情。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艺术家用大理石雕刻仙女的像。这位艺术家一凿一凿地精心雕刻,将全部的感情倾注于这位仙女的身上。当凿完最后一凿时,雕像竟然活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要获得成功,就要求作者对于所表现的对象,充满热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如何去投身生活、拥抱生活呢?

1.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活动是多方面的,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与文体竞赛等。可是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还是做功课,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住了。打开学生优秀作文选,那些生动的新鲜的独特的故事,大多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得来的。最近读到一组热爱艺术的学生谈音乐的文章,这几篇文章,情文并茂,十分成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呢?原因就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有益的艺术活动,所以他们对艺术有着特别强的感受力,也就为写出好文章打下了基础。

2.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访问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有走出校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里留下许多难以望怀的小故事。有了这些,作文就有了素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人的生活就像条河,没有经历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有水的流动。”同学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机会,满怀热情地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去采掘生活的矿藏。

二、留心生活——作文的基础

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关键是要用你的慧眼对生活进行零距离观察,从生活中留心素材,积累素材。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马路上的交警不论严寒酷暑,为我们指挥交通……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

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小题材,让留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时,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情去感受,用自己的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了,也就会有写作的“泉源”,那写作的“溪水”还能不欢快地流淌吗?

三、思考生活——作文的升华

学生留心了生活、也观察了生活,但却写不出很精彩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去思考生活,没有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认识、了解了一些事物,但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情实感,思想贫乏、空洞。而《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后,让学生就教材的某个或几个问题再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考。学生凭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根据自己及周围的生活情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的佳作来。比如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寓言童话等。

比如一个学生的日记:“今天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婴儿被遗弃在地上。这个婴儿被花布包包着,很可怜,而周围的人都说这小孩父母狠心。”这只能算是留心或观察了生活,但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来我让他对观察到的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感想。后来他接着写道:“这是一个多么无辜而可怜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可是命运却将她丢弃在路旁,她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呢?回想起来,我要比她幸运多了,我的爸妈是那么疼爱我,关心我,我真该好好学习,将来……”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总之,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你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积累不起写作所应有的生活素材,也熔铸不出写作必备的充实的感情,你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该遵循“让作文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

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 篇4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有的教学例题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已得到的生活经验,打破“以教材为本”的旧框框,灵活运用教材或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以本班学生人数与他班人数设计例题练习:我班有学生42人,2班有学生50人,提问:我班人数占2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另外,让学生以本班男女生人数自编题目,进行互算。又如,在教学钟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以教材中的插图,提问学生:你能说说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吗?生:“我6点10分起床,6点30分洗漱,6点50早餐,7点40到校。”师:“小朋友们,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有直接联系。”接着让学生在准备好的两个钟面形式不一(有的分布着12个数字;有的只是3、6、9、12四个数)的钟面上复习认读同一个整时数。在观察钟面的相同处时掌握钟面上的12大格、60小格;时针和分针的特征。(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对于低年级的小同学,教师以上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也想参与。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离不开生活,而生活更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的学习兴趣必将大幅度提高。如在执教“比多少”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师:“同学们,我们把祖国比喻成什么?(母亲。)你们热爱母亲吗?谁能告诉大家你的妈妈今年多少岁?你今年几岁?”生答:“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5岁。”我把7和35写在黑板上,师:“谁能用大小说一句话?”生:“孩子的年龄小,妈妈的年龄大。”师:“那么谁又能用‘多少’来说一句话?”生:“妈妈的年龄比孩子大,孩子的年龄比妈妈小。”师:“你们想不想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呢?”孩子争先恐后地说:“老师30岁。”师提示:“比30岁小一些。”学生再猜:“28岁。”师又提示:“还要小一些……”直到学生准确地猜中老师的年龄,全班的学生欢呼雀跃。然后,让学生在同桌范围内互相开展这样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近生活,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体重、身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走进中学生活作文 篇5

走进中学生活

踏出小学的校门,迈进了人生另一个起点中学,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可是,我却尝尽了苦头。在小学,每天可以回家品尝妈妈的手艺;每天能对着空调吹;每天都有洗衣机默默无闻地工作;每天都能快乐地对着电脑……可这一切都变了,变得遥远无期。每天都要在学校里度过(星期五晚回家星期日回校);每天只能吃着饭堂里那几道早已吃腻的菜;每天只能8人吹一部风扇……

所以,我哭了,我变得十分绝望,似乎有点度日如年的感觉。最重要的我的成绩竟然一落千丈(从开学的几次测验来看),语文是我的强项,可是,第一次测验,满分60分的试卷,我仅仅得了50分,我傻拉,我哭不出来,却笑了出来,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我拼命地卡自己,不辛的是,这是事实;语文的成绩我觉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数学又失败了,我无法面对小学毕业时老师对我深深地话,对我无限的寄托,对我无限的信任,我真的哭了,我无法面对老师的寄望,好象一个泄了气的气球,我多么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梦,一个很快解开的梦……

可是,一个正班长却改变了这一切。老师突然宣布初一(2)班的正班长是我时,我先是一惊,我以为我听错,可老师用深信的目光看着我,说:对,是你,你在小学是非常优秀的班干部,我希望你能成功,快卸开你的包袱吧!”哇,这是多么深的一句话,原来老师一切都看到拉,那我还怕什么,勇敢地走下去吧!

中学呀!中学!你带给我无限的欢与悲,无限的感慨。生活是美好的,珍惜生活给予的一切,莫辜负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让我们携手创造,驶进成功的彼岸!

奥数助我走近实验、走进实验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群力培训学校学习奥数,第一天上课时老师告诉我们,在这个培训班学习的目的是将来能到西城区的市重点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上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学校的名字,但从那时起我便将她永久地记在了心间。一个周末,放学后我和妈妈说:“大家都说实验中学特别好,学校在哪儿,我们能去学校看看吗?”妈妈带我来到实验中学的正门,远远地我就看到了一座庄重而简洁的校门,隔着白色的栅栏,我看到校园里绿树掩映着红楼,平整宽敞的塑胶跑道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撒满了无数片金屑,运动场两侧的教学楼,层次分明,简约有致,雅致而安谧。“将来我要到这里上中学,我一定要走进这座美丽的校园。”我在心里默默的想着。

走进实验中学,首先要一步一步走近她,学习奥数便成为了我每个周末的必修课。从宏庙小学到黄城根小学,再到实验二小,我们一天天,一年年的向心仪的学校靠近,在四升五时我以满分的成绩排在了培训部一班,开学后的第一次课我们是在实验中学东小院的教室上课,第一次走进实验中学的教室,就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遗憾的是第二周我们就收到了全市奥数班停课的通知。

虽然学校的奥数班停课了,但大家都知道中学要选拔优秀学生只有通过测试才能确定,于是我的奥数学习便转移到了老师的家中。五年级的奥数知识点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难度也提高了很多,老师按照学校以往的教学安排,给我们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讲述,并大量地让我们做综合练习。五年级的下学期,西城老教协承办了以前的培训班,在五升六时我又以不错的成绩排在了一班。当时我很明白,不是我考的有多好,而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停课的这段时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成绩受到影响。

在升学的路上,我又向实验中学靠近了一点。升入六年级了,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开始了,为了能稳步进入实验中学,我又来到奥数网学习。在奥数网上课,我认识了许多同学,他们各个都是奥数高手,还有讲课有条不紊,丝丝入扣,风趣幽默的王伟老师,在那里我体会到了学习奥数的乐趣。

春天来了,但在今年我却没能有时间去感受春的美、春的绚,升学方案迟迟不出台,让我们全家都倍感焦虑和不安,为了能让我上个好的中学,我的父母先后在四中、八中、13中分校、161中学、35中学递交了简历。三月底我参加了13分的考试,两天后收到了13分的数学实验班的录取通知,四月份参加老教协培训班和八中英语培训班的结业考试,成绩不错。当时我们还以为在五月份实验中学会有一个升学考试,于是不敢放松,继续每天做着奥数练习,谁知今年教委新出台的政策不允许升学考试,要综合测评学生,在老教协培训班里人才济济,谁又能在这众多的学生中表现的更优秀呢?感谢奥数网给了我参加“华杯赛”和“希望杯”的机会,让我在奥数学习经历中有了两件带有含金量的纪念品,也为我的小升初带来一缕曙光。

5月12日我父母将从实验中学领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调查登记表交给我,让我自己把个人简历填好,妈妈说:“今天去实验中学的家长很多,想象优秀的学生也一定很多,如果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并没有被实验中学录取,也没什么后悔的,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么这张表就算是你给实验中学留个纪念吧。”我皱着眉沉思后说:“我要将这张调查表变成邀请函。”我看着这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里面考察学生的内容很多,从学习成绩、历任班干部、三好情况、获奖记录、社会公益活动、文体特长、突出成绩等等,面面俱到。我仔细地将表格写好,希望实验中学的老师能通过我娟秀工整的字迹看到一个踏实认真的学生。

5月13日的晚上我从奥网下课,爸爸告诉我:“刚才实验中学来电话,通知明天上午到学校交招生卡,八中和四中也来电话,通知明天面试,你自己决定去哪所学校吧。”“去实验中学。”我坚定地说。整整六年啊,我为奥数风里来雨里去,早披星光晚戴月,夏顶骄阳,冬踏白雪,南征北战在北京的各个学校,就是为了能走进实验中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想想曾经流过的泪,昨天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回家的路上,我透过车窗看着街道两旁闪烁的霓红灯,那是我第一次用心去欣赏北京的夜色,这般绚丽、这般缤纷,这一晚我的夜空星光灿烂。

当金秋来临的时候,当树叶泛着黄绿色的光彩的时候,我将成为实验中学众多莘莘学子的一员,昨天实验中学以一种博大、儒雅的气质和辉煌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不再犹豫,不再彷徨,认真地,努力地,一步一步地走近她,今天我已走进实验中学,在那箐箐校园里我要继续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在实验中学的蓝天里,放飞青春,放飞理想……学而思教育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

品味生活

我们应该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适应我们。适应生活就应该享受生活,品味生活。

生活犹如一杯淡淡的清茶,会品味,才会明白它的滋味。

生活犹如一艘远航的帆船,有方向,才会明白它的目的。

生活犹如一块绚丽的宝石,要珍惜,才会明白它的价值。

品味生活,要用心,要用思想,要美丽的情感去品味,生活有的是价值,有的是快乐,有的是意义。

湛蓝的天空与浩瀚的海连成一片,海鸥快乐的飞翔,我们驾着白浪乘着长风,去寻觅,去寻觅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生活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活着就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去生活,去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世界。

品味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乐趣;走进生活就是走进我们自己。

品味生活,才能了解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明白自己真正应该拥有的生活,去追求心中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二:张亮本文系作文网(zuown)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游严洲中学新安江校区

今天,晴空万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严洲中学新安江校区,我们来到了严洲中学新安江校区校门口,只见浙江省严洲中学七个大字在太阳下闪闪发光。走进大门,一幢幢白色建筑物浮现在眼前。“不愧是目前整个浙江省最大最美观的中学!”我不禁赞叹道。老师将我们带到了报告厅,校区的校长向我们介绍了校区的情况,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严洲中学新安江校区:严洲中学新安江校区总面积260亩,相当新江中学的6倍,投资8000万。严洲中学新安江校区分三个部分: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听完介绍,我们各个惊叹不已,当真正参观了严洲中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严洲中学环境十分幽雅,三面是青山环抱,校园里有盛开的花圃,绿草如茵的草坪和漂漂亮亮的校舍。整个学校简直是个世外桃源。

但在众多景点中,对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严洲中学的操场。

严洲中学的操场是用塑胶做成的,庞大的操场,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这个操场是建德市唯一标准的400米的操场,在操场的旁边有容纳多人的看台,在操场上跑步,一点也不觉得累,微风吹拂,人好象进入仙境,在群山环抱之中倾听鸟声,享受着天伦之乐。

我参观完严洲中学新安江校区,感慨不已,不在这个学校读书会是一生的遗憾,我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严洲中学新江校区中的一员!努力吧!

我的初中生活

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满心愉悦地跨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学:实验中学。高高耸立的教学楼,容纳两千多人足足有余的操场,和蔼可亲的老师,兴高采烈的同学,这一切的一切,来的真是太突然了!

实验中学称得上是乐山一流的中学,门槛几乎被挤爆了,比上学期多收了一百多人。我轻轻地走进教室坐下,心中有些担心中学那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每天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可现实告诉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中学有了午休时间和自习课,供我们休息和做作业,还有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呢,家庭作业也不是太多,有时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老师们在讲台讲得眉飞色舞,我们在下面听的津津有味,可有一门课例外。数学课上,何老师正在评讲数学家做,只见他讲得满头大汗,我却像在“坐飞机”,完全听不懂,我嘴里不停的唠叨着:“太深奥了,这是高中才学的吧。”

晚上与爸爸妈妈锻炼时,我把在学校的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包括上数学课听不懂的事,爸爸听了,想了想,语重心长地说:“老师是一片良苦用心呀!他也许是故意让你们听不懂,让你们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要虚心学习。放心吧,过不了多久,你就能听懂了。”我半信半疑,决定试一试,第一个星期还是完全听不懂,第二个星期,我渐渐发现,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知识点、公式都清晰易懂,也许真的想爸爸说的那样,老师真是良苦用心啊。

在这个学校,我结识了一个朋友,她叫彭蔚,座位在我后面,我两在开学第二天就成为了好朋友,我俩的个子虽然有天壤之别,可在课间十分钟,你仍可看到,俩个好伙伴手拉着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中学生活,我继续期待着!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2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片蓝天,那语文就是必不可少的白云;如果把生活比作一顿美味佳肴,那语文就是必不可少的调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上的语文是主角,但也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语文:对联、公司名、店名、广告、新词、流行语、外来语、现代语。语文是无止境的,语文是渊博的,没有语文就难以在生活中生存。所以,生活离不开语文,仔细观察,你就会从生活中学到语文,体验语文的乐趣。

走过音像店,听见周杰伦的《发如雪》,让我想到语文,如果没有语文,那就没有那么好的歌词,就没有周杰伦《发如雪》那么动听的歌。所以,语文是动听的歌。

走过小摊,听到小贩的吆喝声,让我想到语文,没有语文,人们无法沟通,只能干瞪眼看着对方,用手语比划,这样不好表达自己的想法。

“卖对联了,买对联了!”“我的对联最好,我的对联最吸引人”打开一看:残云随雪逝,美景应春来。嗯,不错不错,一位老爷爷缕着胡子应声说“我买了”对联给春节增加了几分辞旧迎新的喜庆。它即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又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储备。

走进小区,发现两旁修剪整齐,小草坪上面立着一块警示牌“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垃圾桶旁立着一个牌子“居高不要临下”。是啊,语文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它能告诫人们爱护草坪,不要随意践踏。讲究卫生,不要随地乱扔。如果没有这些善意的提醒,这片草坪就可能失去城市的美观。这个小区就可能垃圾漫天。语文知识时刻提醒人们,注意环保,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存在,没有语文,就像蓝天没有白云,小鸟没有翅膀,我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但是学无止境,只要细心观察,更多的知识还等着我们去探险开发…

让音乐走进心灵

让音乐走进心灵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的“追星族”,他们都有自己的偶像,都会唱自己偶像的主打歌.我虽算不上“追星族”,但我却很喜欢音乐,我从小到大听过很多好听的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首歌-----朋友,每当听到:“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那熟悉的旋律,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因为我和我的小学同学说好了我们要在同一所学校上中学-----那是我和她的约定.但现实却不会同想象一样.上中学后我没有和她在同一所学校,初一时,我们还经常写信.但上初二后我们就没有写信了.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有喜也有悲,但只要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即使我们现在分开了,那些曾经的回忆会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因为那是友谊,我们的分开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相信我们还会相逢,人生还会有你的相伴,生活还会有你的影子,未来还会有你的脚印.

等到下次和你相逢时,我会对你说:朋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切分分合合,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过,那只是暂时的,我相信我们会再相逢.因为我们的友谊永远在我们心中,每当我轻声哼着那熟悉而优美地歌:“一酒杯一生情”,你的影子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消失.

我走向中学,我走向天堂

走进生活 学会作文 篇6

小学语文《课标》中有很多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更多关注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而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儿童真、善、美的内心世界,提升语言表达交际的质量,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我们当代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注重写作知识和技巧,更多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倡导儿童眼睛看世界,写儿童经历的真实生活。叶圣陶先生的话“人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可见,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生活与作文息息相关,脱离生活的作文是不真实的,也不具有任何价值。我们提倡儿童生活作文就是要反璞归真,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儿童走上生活作文之路呢?

1 让作文走进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走上生活作文之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课文的讲读几乎占据了语文教学课时数的70%。“读写不分家”是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我们可以将作文类型做以下简单分类:写景、状物、写人、记事、想象作文、抒情散文、日记随笔和留言写信。其实,每一篇课文就是最好的写作范文,以上的作文类型有哪一种课文没有体现过呢?都有。而学生在学习课文反复诵读中就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熏陶,学习着写作。作为讲读课文的指导者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在学过一篇课文后趁热打铁地学习写法进行练笔的做法无疑要胜过将作文孤立于阅读教学之外单敲一锤的做法。以下是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点滴。

1.1 写景,《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三年和四年的两篇课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详略得当地记述美景奇物。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练笔:让我们利用周末按一定的顺序游览大连开发区的童牛岭,学生趣味盎然,旅游也变得有的放矢。如:班级杨旭写《可爱的童牛岭》:周日,我们全家到童牛岭玩。入口处一块巨石上刻着“童牛岭”三个大字。向前望去,是好大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中间镶嵌着一条用红砖铺成的弯弯曲曲的人行道,直通山顶上,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雄伟的飞碟耸立在山顶。通向山顶有两条路,一条是一千多米长的木栈道桥,另一条是人工修建的山间石径。进入山间小路,小木桥边竖立着几棒大苞米,子粒饱满。旁边的大水车“吱吱”地转。小路的另一边是蘑菇亭和竹亭,游人可以在这歇脚。坐在石头上,往上看是蓝天白云,往下看是绿地黄花。环绕周围,是奇峰怪石,苍松翠柏,群山环抱,满眼翠绿。细细的流水声,鸟儿的歌唱声,山脚下鹿园梅花鹿的长鸣声,谱写了一曲曲自然界的交响乐。我置身于其中,如入仙境。沿着山路前进,走过六十六级石梯,突然眼前一亮,环绕在群山之间的蔚蓝色大湖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只母子蟹在湖边嬉戏。大风车顺风而动。这就是“叠翠湖”。在弯弯曲曲的林荫小道上,我们艰辛跋涉,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经过十几分钟的奋斗,终于来到山顶广场。山顶广场的西面,是吉顺钟楼。吉顺钟,外观采用唐式形式,是铜锡合金的,钟声厚重悠扬,余音约3分钟。钟楼对面,是“同心园”这是一座仿古园林风格建筑。园内怪石林立,植被完好,曲境通幽。我们爬过310级台阶,才到了飞碟。飞碟塔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巨大的飞碟,下面是三根巨型方柱。塔是开发区的至高点。站在飞碟向下看,开发区的全貌尽收眼底。对面山上,牧童骑在童牛背上腾飞。蜿蜒盘旋的柏油路,好似仙女飞舞的长带,直通泊石湾浴场。

童牛岭,你真是开发区的骄傲!

此文,美不胜收,细腻入微,读后让我们惊叹孩子眼中的美。

1.2 状物,《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篇课文,其中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用了精美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体会其文美练习背诵后,不禁追问“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美丽得让我们记忆犹新的事物,你能不能也象作者那样说说这些事物的特色?”班级尹同学说“我看过红叶似火的枫树,观察过苍翠挺拔的松树,却没有注意我们小区的树。小区的树真壮啊,壮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衰老;小区的树真翠啊翠得让人赏心悦目;真小区的树真多啊,多得围住了后面的高山。”

可见儿童的眼睛看到了自己小区的事物——树,真实的文字抒发了她一名儿童对小区树的赞美之情。它没有《荷塘月色》的成熟之美但这是儿童在学习作者的写法流露自己的真情。

1.3 写事,(1)《以诚待人》是四年级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做这一课,我设计了三个讨论事例当讲完第一事例“若有人在校园不遵守卫生公约怎么办?”后,出现了意外事件:班级的林超群同学胃病发作,突然呕吐了,一时恶心气味涌漫教室,周围有的同学捏着鼻子走远,有的则马上拿来手纸帮他拍背、擦拭,还有的同学拿来拖布帮助收拾,看着有人把他扶到教室外,我马上安顿其他学生并将第二个讨论事例临时改为“当同学病了,吐了,怎么办?”同学们立即展开了热烈讨论,刚才捏鼻子走远的同学也主动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大家在对待这一类事件上达成了共识。那天,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一事件,真情再一次印记在他们朴实的日记里。课堂意外是写真人真事的好素材,同学们表露的是真实的情感决不是虚情假意。

1.4 想象故事时,低年级的儿童想象能力丰富,思维方式独特有纯真的童贞童趣。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要规范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此期间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无异于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没有任何好处。由此,对一、二年级善于看图说话、想象写话的儿童我们以“想象无过错”的评价标准视之。

1.5 当写一个人时,儿童对人的认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完善。事件是人参与的,社会是人构成的。同学们对和自己交往的同学、老师、长辈、亲人、朋友都有自己的评价以及记忆深刻的事情可供写作素材。教会同学们写真人真实,是小学教师必须完成好的任务,对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随意写。如:二年级时班级于志豪同学写《我的哥哥》“我的哥哥是一个大胖子,是一个学啥啥不会,吃啥啥没够的那一种。每次到奶奶家大人做饭的时候,他都要到厨房转一转,看什么东西做好了,趁大人们不注意偷一口吃的,被人发现了就走开,过一会又去偷一口,这样总要到厨房转上三四圈。可吃饭时还是狼吞虎咽吃上两大碗,我看了真好笑。可妈妈总要拿他给我做榜样:‘看哥哥吃得多香呀!’我才不学他呢!”

多么生动有趣,讲真话、吐真情,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真是赏心悦目。看来,每一种作文类型语文教科书都有示范,小学教师要正确把握教材,适时引导,领悟作者写法,在日常教学中将作文自然融入。作文生活化,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单拎出来在某一阶段高喊一阵,而是要作为日常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课文讲读融会贯通,相互渗透,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当学生小学毕业完成小学阶段全部语文学习任务时,他的作文水平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

2 “四步曲”引领学生让生活作文付诸实践

第一步:说我真言。说话,源于生活,是儿童作文雏形,儿童的写作兴趣都是由说话起步的。首先,教师要给儿童一种亲切感,帮助他们解开紧张的心结,就象生活中的谈论一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从而营造良好氛围。另外,说话是有对象的,可以安排小组交流情投意合者自愿组对。再有,教师要整体巡视掌控全局既要有小组长说话代表又不能让个别人游离小组之外,达到人人都说,个个都听的目标。

如有一次,学生分组讨论:《我喜欢的小动物》当我走到一个组旁边时,那组的组员便异常热烈,这说明源于生活的说话是人人都乐于接受的。

第二步:写我真事。这是趁热打铁的一步,是关键的一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在语言交流之后,产生了写作冲动,脑中只有语言,没有畏惧,自由灵活的文字在笔尖汩汩而出,自然真实、一挥而就,仅仅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笔随心动,洋洋洒洒写满一页多稿纸了。这一阶段的成绩全因“说我真言”的到位。

第三步:读我真情。首先,放松气氛,象自己画了一幅画给别人欣赏一样,敢于读给大家听。其次,有自我完善的胸怀,愿意接受大家的评价和意见,为下一步的自我修改奠定基础。这也是一种学习品质:愿意让别人欣赏我,愿意欣赏别人。

第四步:改出真我。作文改什么?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时,还是要以“生活化”为标准。生活即是真实,只要能够体现这真的就是好的,只要感觉别扭、虚假、不足以体现真情的地方就是差的,是该修改的。这里要提到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改动者固为语言文字,推其根源,则思想认识有异于初时之故也。”也就是说,“改不是改文字,实际是重新思考,重新组织,使原来的意思更加完善更体现生活更准确表达思想。”教师要利用学生接受大家意见的契机将作文修改这一步走实,让学生作文更上一层。

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7

那么, 怎样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作文, 都会写作文呢?我认为:应该让习作训练成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 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 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 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动的、开放式的习作大课堂。”使学生爱写、会写、善写, 写出有时代气息、有个性和灵性的习作来。写出真实的生活, 写出独特的感受, 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生命力。

一、走进学生生活, 让学生能写

当代的作文教学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 而是更多地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 倡导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写儿童经历过的真实生活, 让儿童真实地生活和创造, 让儿童展开想像的翅膀描绘美好的梦幻和科幻世界。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了, 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 走进广阔的生活, 参与生活, 体验生活, 融入生活, 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 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例如在学写动植物时, 我不是让学生拿起来就写, 而是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 指导他们留心观察, 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面对生活, 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认识和感受, 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 有受到挫折的懊丧, 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 习作中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让学生乐写

学生有了生活, 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 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 我灵机一动, 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 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 也由“兔尾”变成“豹尾”, 洋洋洒洒三页多, 且言辞中肯, 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语) , 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 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 激活了脑中丰富的, 沉睡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在作文教学中, 我通过对习作训练过程的优化, 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时, 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就写, 而是开展了寻找春天的活动, 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 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 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 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 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 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 可谓“万事俱备, 只欠开写”。这样学生的习作充满了生活气息, 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题材之广, 构思之新, 表达之巧, 真让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因此, 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 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抓拄契机, 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 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 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 由此看来, 激活学生情感, 激活学生的积累, 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 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 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 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加强习作方法指导, 让学生善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 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 一个环节该写与否, 该详与否, 全然不知, 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 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 更谈不上领悟运用。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 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儿童生活习作指导策略, 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 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 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 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 甚至在校外, 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 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 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 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 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 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 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生活化作文实践中, 我十分重视个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吸收共性, 发挥个性。

1.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让作文教学面向生活,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 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日、队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并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 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

2.鼓励述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在传统的作文指导中, 教师常常采用“求同思维”的模式, 引导学生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去思考。习作要体现个性化, 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如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习作, 许多学生都是选取亲身经历的事, 写真实的感受, 没有了编造和拼凑, 那一份份童真、童趣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来令人感动。

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8

一、走进生活, 学会观察

作文没有什么神秘, 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 启发他们思考, 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 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观察是作文的关键, 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 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 观察什么呢?第一, 观察社会, 把握时代的脉搏, 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 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 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 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 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 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 长虹溢彩, 金果飘香, 白雪皑皑。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 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 良好个性得以形成, 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二、走进生活, 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 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 就要创造条件, 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 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 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 能够历其境, 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进行作文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 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我还发动学生, 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 精彩片断, 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读背。

三、走进生活, 感悟情理

紧紧贴近生活, 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 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 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 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 情感越丰富, 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 到街道、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 捕捉各种生活画面, 感受时代的节奏。活动后,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 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 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 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 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 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 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 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四、走进生活, 走进作文

作文教学如何走进孩子生活 篇9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尽显农村特色呢?

一、突破课堂作文教学, 倡导多渠道尝试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内打好作文的基础, 目的需求课外的发展。比如指导学生写《快乐的暑假》。首先让他们知道这是写事的文章。写事的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写事一般有六要素即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和结果。如何写?范文先引路, 进一步弄清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让学生弄清几要素之间是如何组合, 又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如果缺少某一个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了解这些后, 学生可以动笔了。这是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

又比如教学作文写一种实验时, 我们还可以突破学科的限制, 去完成一次实验。身临其境的感受过程, 了解实验的目的, 试验需要准备什么, 实验的经过以及实验的结果。其次运用自己的语言将你做的实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先让学生说, 再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写下来, 是不是全部照搬呢?这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确定文章的重点, 学会取舍。如写作文《我给妈妈一个惊喜》, 我们可以事先开展这样的一个活动, 让学生不是凭空相像, 而觉得有内容可写。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感悟是作文的生命。要通过学生阅读作品去感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为什么作家或其他同学就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作文呢?他们的秘诀是多读。读书是基础, 读书是积累, 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 怎样能下笔就成文呢?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 评选班级“读书之星”等活动,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如开展“我心中的马小跳”读书会,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了作家杨红缨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故事后开展的, 在聪明、淘气、极富个性的马小跳身上, 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他们发现, 其实自己平时也这么乐过, 就是不知道这些不经意的小事, 低级的错误也可以写, 太有意思了。组织各项活动, 激发孩子写作热情。校内活动要帮孩子拓宽视野, 使学生兴趣盎然, 心有所悟, 自然产生写作欲望。无形之中“惧怕”习作的阴影消除了。

我们还要指导感悟, 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用我笔写我话, 用我语表我情。要创设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有事就写, 有情便抒, 长短不拘, 格式不限, 使写作成为生活一部分。

帮孩子打好基础, 提高写作能力。要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 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写作教学。

二、突破教材, 引导多渠道搜集素材

学生难下笔,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写作的素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光用眼睛看, 耳朵耳朵听, 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参与, 显然是不行的。要启发学生用感觉器官观察生活的同时, 要用心体会, 用情感受真正的心动。当然也要交给观察的方法。

其实可写的东西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在老师身上, 在同学身上……某某老师染发了, 穿了一件如何时尚的衣服;某某同学嘴巴破了, 摔跤了;同学之间闹矛盾了;爸爸戒烟, 妈妈如何爱臭美……花鸟虫鱼、飞岩走石、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吵架、偷取东西……均可写出来。至于想写什么, 不受任何限制,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多多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这里, 我们不要在篇幅上对孩子做过多要求, 防止打消他们刚刚想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题材, 提供取材范围和路径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此这样练习下去, 我相信, 学生练就了一双慧眼的我们, 稍加思索, 笔下也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三、突破思维定势, 倡导多形式修改

作文教学要切合农村实际, 体现农村特色。优化训练途径后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作素材是否符合要求。

文章是写出来的, 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 修改作文的过程, 正是修正思维的过程。修改作文的方式有多种。自己修改。修改作文时, 学生可以多问几个问题, 文句是否通顺, 标点符号使用恰当吗?用词准确到位了没有, 句意表达清楚了吗?句子成分残缺吗?“通”则能让人懂, 别人读不懂则必不通。写好后的文章读一次会有一次发现, 会有一次收获, 当你反复阅读、推敲时, 自己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明确清晰, 作文的中心、细节……凸现了出来, 更易于自己去把握, 从而修改出令人满意的作文。请求别人帮忙。让学生将写好的作文读给父母听, 不厌其烦地听从他们的意见;同学之间相互阅读修改, 取长补短;请求老师帮助, 进一步完善。给学生讲大作家果戈里修改作文的故事俄国作家果戈里请大作家茹科夫斯基给他花了几个月才写完的一部作品提建议, 百忙之中的茹科夫斯基由于疲惫听他读着睡着了, 果戈里见了毫不留情的烧了手稿。茹科夫斯基一再表示歉意, 但果戈里始终认为是自己的文章不够精彩。教育学生, 如果我们平时写作也能像果戈里一样, 将来某天, 我们也许也能成为作家。

如果有机会, 我们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进行实地调查, 我们会有:

年, 是白雪中的红色, 是火焰, 是挂满屋顶的灯笼, 是贴着春联的祝福。

课堂上, 他们像海绵, 孜孜不倦地吮吸着知识的精髓;下课后, 他们像快乐的百灵鸟, 自由自在地欢畅游戏。

走进各种各样的人物, 了解风俗民情, 学习丰富生动的群众语言。我们会有:

他佝偻着背, 干枯的脸, 干枯的手, 唯有身上那件黄马甲熠熠生辉, 我常常再放学的路上见到他, 从未和他打过一声招呼, 可是却感觉他是那样的亲近。

“乖乖隆德东, 我家孙子真有用。”爷爷一拍腿, 高声喊到。

走进生活中的作文论文 篇10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 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 让学生跨出教室, 跨出校园, 跨入社会, 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 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 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与社会、生活是沟通的, 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 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 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 不会“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诉, 拓宽作文训练空间

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 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甚至包括荒诞无稽的, 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 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 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1. 涂涂画画。

涂涂画画是低年级小朋友非常喜欢做的事, 把涂涂画画和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精心安排各个节目。

每人制定活动方案, 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用笔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在学雷锋的日子里,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 在争做好事中, 出现的许多生动的事例, 会成为作文的好材料, 经过指导, 学生又多了作文的机会。

四、对学生“三放开”

1. 放开内容。

学生所接触的一切, 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现在, 我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 不定内容, 自由发挥, 学生松了绑, 十分活跃。

2. 放低要求。

学生刚学写作, 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 本来就学的东西不多, 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 怎样立意, 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怎样突出中心, 就好像刚栽下的树, 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 你还每天去摇一摇, 再拔高一点, 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学生交来的文章, 总觉得有很多缺点, 因此辛辛苦苦地改, 认认真真地批, 改得文章面目全非, 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深受教育。没想到, 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原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 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 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从此, 我每接手一个班级, 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 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 发现其优点, 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 只要字写得好, 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 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尽管错字病句很多, 甚至不够通顺, 我也在班上宣读, 并张贴出来, 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 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你怎么想就怎么写, 完全可以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3. 放开表扬。

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 就能顺利闯过写作的难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时时表扬, 事事表扬。只有这样, 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五、训练学生作文的批改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善于修改作文, 并在修改习作的训练过程中, 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形成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

1. 面批面评。

在学生写完作文时, 当面批示, 在遇到学生表达不够完美的地方, 及时启发学生自我修改, 虽然费时费力, 但效果明显, 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2. 自写自改。

要求学生作文完成后自己及时修改, 在批改栏内写出修改的理由, 以此引发学生深思, 使之“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有效地避免了犯同类失误。

3. 互批互改。

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互批互改, 并备注批改说明和简要评语, 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这种方法有新鲜感, 易于吸引学生注意。

4. 揣摩深究。

作文的学习要注重循序渐进, 再说文章贵在“精练”。为此, 我常要求学生同一篇作文要多次修改, 反复揣摩, 集体探讨,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审题立意、篇幅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的习惯。

让生活走进学生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生活;学生;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找不到恰如其分的题材,出现“编、抄、套”等现象,很难触摸到生活的气息。

推进小学作文生活化,就是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自觉地寻找、观察、感受,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并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进行叙述,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选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学会观察生活

虽然学生与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每时每刻也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地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譬如,一天我正上语文课,突然同办公室的老师叫我去接电话。等我走进教室,值日组长已经在带领大家读课文。同学们告诉我,刚才有几个小调皮在捣蛋,是值日组长制止了他们。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回忆:刚才老师去接电话,你是怎么想的?几位调皮的同学是怎样捣蛋的?谁最有“水平”?同学们说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值日组长又是怎么做的?这几位调皮的同学有什么反应?你又有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这时,我趁热打铁:“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材料收进你们‘采蜜集,放学后,再把它具体地写下来。”

“采蜜集”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的一本记录本,让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或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但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等写下来。这样,每天都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同时,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此外,我们还每周抽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相互启发,以丰富学生的材料仓库。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会体验生活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需要和欲望。

比如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扫墓、春游系列活动后,我在黑板上一下子列出了许多题目,如《烈士墓前的畅想》《参观武高标本室》《高科技,在我们的身边》《电视塔上看家乡》《我们疯了》……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毫不费力就一挥而就,而且写出了真情实感;布置学生完成一项生活作业(如洗碗、擦皮鞋、小制作等)后,学生的感触很深,作文里都由衷地倾吐着进行这项生活作业中遭遇的尴尬以及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开展集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大家也一定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还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渠道,调查家乡环境受污染的情况,并综合运用已学的有关自然、社会知识,商议治理对策,然后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写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寄给当地的环保部门……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良多。

如此这般,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视野,激发学生蓬勃的写作欲望。

三、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表现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情感对动机、积极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他们学什么,做什么,兴趣高,乐意干,效果也就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师生心理沟通、情感融洽的特定的“和谐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体验,激荡情感。只有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我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作家、艺术家观察、创作的故事;开展作文竞赛,努力给孩子们开辟发表“作品”的园地,并经常让他们在全班朗读自己的习作,或在板报上刊登,或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感到作文不但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作文来自生活,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理应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作文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⒈吴立岗《引进、融汇、创新——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⒉周存辉《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上一篇:非手术椎体骨折下一篇:人文谈话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