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走进生活的新课程(通用3篇)
兼论走进生活的新课程 篇1
兼论走进生活的新课程
兼论走进生活的新课程
说老实话,我对于新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自己的一点感悟。今天,我就拿自己的历史课堂来简单说明一下吧。虽然,在初中,历史课还是无法与所谓的主课相提并论的。毕竟,历史是什么东西,也许不是东西。但李大钊先生说得更实际些:“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看来,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历史确实还是东西,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东西。既然,历史源于生活,我们就无法割裂它与生活的联系,那么,学习历史就应该从现实生活开始了,特别是在教育第一线的执行者,更要关注这一点。至于如何实现它,根据在教学中的体会,笔者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1、分析情况
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笔者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也是这样的,可以在课外获得。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应该适当的补充,但该选取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内容,怎样补充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行者,又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上,还有初中的历史充其量仅仅是个“副课”,总不能去挤占所谓的“主课”的时间吧。况且,在应试教育还是主流的情况下,如果我做得太过分了,学生的家长、学校的领导也不会容忍的。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2、把学生拉进来
在课堂上,讲完内容之后,我总留下一部分时间,我不会具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我要看他们有什么可忙的。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就会各行其是:有的预习未学到的内容,有的问到一些课外的问题,还有的在翻阅报刊、杂志。这给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那些报刊、杂志上有许多历史知识,很值得关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于是,经过充分的酝酿,我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发一小本子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历史图片,并且,每半个月交上来一次。但是,我又补充了一句,“同学们,我不勉强你们,你们可以自愿参加”。即便如此,许多学生还是唉声叹气,因为其他科目的作业已经足够多了。这我明白。
半个月后,历史课代表收集上来的作业充其量只有25%,这更加说明自愿是有原则的。我并没有批评未交作业的同学,而是认真的审阅了交上来的,精心挑选出完成较好的同学。当我把这些的`作业,不,应该是“作品”展现在全班同学的眼前时,无论他们是故意的,还是诚心诚意的,都发出了赞叹声。从他们的眼神当中,我可以看出:同学们在惊叹、羡慕,感悟到历史原来是这么的丰富与多彩,这么的贴近生活……
等到下一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交了作业,说明他们的参与热情明显地增强了。再来一次,这项活动已经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刚开始的观望、抵触的情绪已经荡然无存。我认为该实施第二阶段了。
二、指导阶段
虽然,初二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肤浅的,这就需要有人来指引他们。当然,这个历史任务是历史老师的分内的事情了。资料是收集到了,可还需要条理化、系统化。笔者给学生详细地上了一课:资料是资料,而没有编排,那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大鱼、小鱼一线穿”,就得有轻、重之分,我列举出例子,可以像邬丽鹃同学那样,来给资料分类,这样才会条理清晰。我们身边不是有许多的课本吗,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书本编排都有一定规律,如书名、说明、目录、正文、甚至还有尾声。当然,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详细,但最起码要有名字,目录和正文,以及出处呗。其中,最重要的是目录。目录要详细分类。这一点已经有许多同学已经做的相
[1][2]
兼论走进生活的新课程 篇2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走进课程
人是生活的人,是在生活中不断成长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却很少关注生活,教学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但他们往往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生活的情趣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我提前两周左右让孩子留心观察身边一些破坏树木或绿化的情景,可以用爸爸妈妈的手机拍下来,传到老师邮箱里,到时我们将评出一个“小小观察家”。等到上课时,老师把孩子们的照片做成投影让大家讨论真正生活的一些现象,一幕幕小树的哀叹,绿地的哭泣展现在孩子眼前,他们无语了。“孩子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小树需要你们,小草需要你们,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点绿意。”于是,这份倡议便水到渠成。
二、了解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体验是维系品德与生活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经常提到,要让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
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看到孩子们儿时一张张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让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还真要费些周折,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太大了!一脸秀气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壮得像小牛犊的;而头无毫发,小脸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宝宝今天竟是竖着小辫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
三、体验生活,让学生得到启迪
小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长辈的辛劳很难体会到。平时单靠说教让孩子去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似乎很是表面,有的孩子回到家,会跟家长说:“妈妈,今天老师让我给洗洗脚。”接着,作为妈妈就得放下手里的活让孩子完成这一份“充满孝心”的作业。
我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事先和家长短信联系好请家长利用双休日让孩子当一天的家。当孩子们听到这一好消息,教室都快蹦掉顶了,孩子争着说:“这下没人骂我了,今天我是家长。”“啊,我想看电视就看电视……”老师提出唯一的要求:请你时刻记住今天你是家长。
双休日很快过去了,一大早我来到教室,等孩子们跟我交流““我当家”的感受,走进教室没一个主动来跟我说,山不过来,我过去,我拉住平时经常被妈妈逼着完成作业的佳佳(化名)说:“怎样,星期天玩得开心吗?”只见他低着头难为情地说:“我不想当妈妈了,还是当孩子吧,以后我不用妈妈逼,我要自己完成作业了,当妈妈太苦了……”“我也觉得,我奶奶不那么烦了。”“以后我爸爸休息时我不吵他了,他工作很累的。”“老师,你不知道,我只当了半天妈妈,已经受不了了,要洗的衣服那么多,还要打扫卫生,哎!”“对,以后我不在地上爬了……”这不就是一堂再生动不过的课吗?
走进生活 体验课程 篇3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走进课程
人是生活的人,是在生活中不断成长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却很少关注生活,教学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但他们往往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生活的情趣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我提前两周左右让孩子留心观察身边一些破坏树木或绿化的情景,可以用爸爸妈妈的手机拍下来,传到老师邮箱里,到时我们将评出一个“小小观察家”。等到上课时,老师把孩子们的照片做成投影让大家讨论真正生活的一些现象,一幕幕小树的哀叹,绿地的哭泣展现在孩子眼前,他们无语了。“孩子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小树需要你们,小草需要你们,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点绿意。”于是,这份倡议便水到渠成。
二、了解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体验是维系品德与生活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经常提到,要让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
在《温暖的家》“我长大了”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照片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纪念品和小时候穿过的小衣物……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看到孩子们儿时一张张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让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还真要费些周折,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太大了!一脸秀气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壮得像小牛犊的;而头无毫发,小脸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宝宝今天竟是竖着小辫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
三、体验生活,让学生得到启迪
小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长辈的辛劳很难体会到。平时单靠说教让孩子去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似乎很是表面,有的孩子回到家,会跟家长说:“妈妈,今天老师让我给洗洗脚。”接着,作为妈妈就得放下手里的活让孩子完成这一份“充满孝心”的作业。
我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事先和家长短信联系好请家长利用双休日让孩子当一天的家。当孩子们听到这一好消息,教室都快蹦掉顶了,孩子争着说:“这下没人骂我了,今天我是家长。”“啊,我想看电视就看电视……”老师提出唯一的要求:请你时刻记住今天你是家长。
双休日很快过去了,一大早我来到教室,等孩子们跟我交流“我当家”的感受,走进教室没一个主动来跟我说,山不过来,我过去,我拉住平时经常被妈妈逼着完成作业的佳佳(化名)说:“怎样,星期天玩得开心吗?”只见他低着头难为情地说:“我不想当妈妈了,还是当孩子吧,以后我不用妈妈逼,我要自己完成作业了,当妈妈太苦了……”“我也觉得,我奶奶不那么烦了。”“以后我爸爸休息时我不吵他了,他工作很累的。”“老师,你不知道,我只当了半天妈妈,已经受不了了,要洗的衣服那么多,还要打扫卫生,哎!”“对,以后我不在地上爬了……”这不就是一堂再生动不过的课吗?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几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
参考文献:
金钰.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新课程:小学,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