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低碳生活

2024-09-16

走进低碳生活(精选8篇)

走进低碳生活 篇1

低碳环保走进生活,网上逛街悄然兴起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世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变得不堪重负,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层出不穷,各种自然灾害也愈演愈烈,这种严峻的形势已引起世界普遍关注。于是,环保、低碳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所谓低碳,通俗地说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也就是通过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大气层的污染和破坏。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就是在低碳环保。

最近,明星大腕儿们也开始高调宣传他们的低碳环保生活主张,张靓颖为了消除因开演唱会飞机往返产生的“碳足迹”,认购了304棵树木并亲手种下第一棵树。周迅自掏腰包购买了238棵树苗,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并把这些树苗种植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完成了自己的碳补偿行动。李冰冰不但加盟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全球1000座城市“熄灯一小时”活动,成为中国区推广大使,而且作为特别嘉宾和特约记者,亲赴哥本哈根,全程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活动和报道。

节能减排形象大使濮存昕的一条公益广告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并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其实,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一样,倡导的人多了,自然会形成风气,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全球变暖的趋势是一个警钟,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迫在眉睫,明星们以身作则倡导环保,既是对自身形象的树立,也是公众的榜样,有了明星的引导,民众也开始积极响应。人们纷纷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采取一些节能减排的小技巧,小创意,小窍门,比如一水多用,少开一天车,自行车出行最英雄,夏天空调调至26度,选用节能电器,关灯1小时等生活方式目前已深入人心。

近来,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网上逛街。对于广大网友来说,可以在家“逛商场”,不受时间的限制,又无逛街的疲劳之苦,既省时又省力。不必挤公交,不必担心塞车,不排放尾气,绝对是低碳又环保的生活方式,因此网上逛街一产生,就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追捧,并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敏锐的商家也发现了这一商机,逛街网站应运而生。在济南,济南街网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登录济南街网,衣食住行应有尽有,济南的360行,各大商场,各种服务如在眼前,足不出户,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各种日常的生活需

求。

为了我们的绿色家园,选择网上逛街吧。选择网上逛街,就是选择了方便快捷,就是选择了节能减排,就是选择了科技创新,就是选择了低碳环保,希望这种新型购物方式蔚然成风,大家都来低碳生活,为拯救我们的地球母亲出一分力,发一分光。

作者:猪八戒威客 郭修育(西北师大中文系教育硕士)

电话:***QQ:867320787

于2010年3月21日

走进低碳生活 篇2

随后, “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问题, 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研讨, 并发布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o.2) 》。

《城市蓝皮书》指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 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低碳城市建设, 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我们知道,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时期,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为1%。有数据显示, 从1978年到2005年, 我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到2008年年末, 中国城镇化水平达45.68%, 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75%左右。在城镇化的道路中, 自然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问题对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构成了现实威胁。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以2006年为例, 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 但钢材消耗大约占世界的30%, 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的54%, 煤炭消耗占世界的34%,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钢材、水泥和煤炭。

为此, 蓝皮书还指出, 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 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城市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 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 实现工业布局低碳化、循环化,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发展绿色建筑, 倡导绿色消费, 尽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指导低碳城市发展。

那么, 究竟什么是低碳城市?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如何?同时, 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专家、学者有哪些建议?

围绕低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记者试图从低碳城市的内容出发, 以反映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并努力分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所在, 为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以及“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所谓低碳城市, 就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

低碳城市这一名词的出现, 源自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极大影响。随着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的渐趋重视, 各国呼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7月23日, 在京举办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峰论坛”呼吁, 关注以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和低碳乡村为基础的社会发展, 以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低碳金融等为特色的经济发展, 鼓励企业向着生态产业、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的转型, 将碳减排的压力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际上, 我国自2008年初, 原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保定和上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后, “低碳城市”便迅速“蹿红”, 成为我国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

走进低碳城市·实践篇建设低碳城市的中国实践

保定:低碳路上先行先试的“中国电谷”

(一)

2008年1月29日,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

中国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在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时说:“对于保定这样的城市, 我们看中的是它可再生资源发展的特色。保定国家高新区用10年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 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在入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一年半以来, 保定把建设低碳城市,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经济建设活动中, 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现在, 这里有我国惟一一家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62兆瓦葡萄牙茂拉光伏电站就是由该公司承建的, 目前已并网发电。

我国第一个大功率风力发电叶片研发中心——保定华翼叶风电叶片研发中心也建设在这里, 其自主研发的2兆瓦风电叶片已成功下线, 3兆瓦海上风机项目已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在节电领域,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套高压大容量电机串级调速系统, 以大型电动机节能内馈调速技术、串级调速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项目, 将为改善我国大型电动机耗能过高、实现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截至2008年底, “中国电谷”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 为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

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内容之一, 2007年3月, 保定全面启动“太阳能之城”的建设, 提出3年建设“太阳能之城”的目标: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引导、推广应用太阳能产品, 力争到2010年实现节电4.3亿千瓦时目标, 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提出“让阳光照亮保定、温暖保定、融入生活、推动发展”, 大力推广“低碳城市”的先进理念。

据了解, 自2007年以来, 保定在“太阳能之城”建设上已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 目前已有105个居民生活小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 市区101个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全部改造成太阳能控制。不久前, 世界首座光伏发电与五星级酒店一体化建筑电谷大厦也在保定正式投入使用。目前, 该市每年可以节电1835万度, 减排二氧化硫549吨。

在此基础上, 保定市还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 创新、完善低碳管理, 促进低碳规划的有效实施。由国内低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任顾问、保定市主要领导参与发起的“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也与近日正式挂牌成立。

据介绍, 保定的目标是再过5到6年的时间, “中国电谷”的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把“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当中, 包括发展低碳产业, 新能源应用、文化创意、生态城市建设等等, 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

上海:首批试点城市的低碳践行

据了解, 在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计划里, 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与原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 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 公开能源消耗情况, 进行能源审计, 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同时, 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

那么, 加入试点城市一年半后的今天, 上海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一)

据了解,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与2010的“世博会”紧密相连。因此, 从近期目标来看, 建设低碳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建设低碳世博。

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光明教授介绍, 唯一代表上海参展的实物“沪上·生态家”, 就是见证低碳世博的例子,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

据介绍, “沪上·生态家”的别有洞天在于其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湿独立空调、智能集成管理、自然通风技术、太阳能一体化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 比同类建筑节能达75%。

李光明说, 整个工程预计今年9月建成, 其中有70%将运用现有的成熟技术, 30%使用未来的前瞻技术, 旨在起到示范作用。

据介绍, 整个世博园的建设, 都体现了“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园集成了风电、光电、光热、地源热、江水源热等各种清洁能源技术, 演绎了一个既节能又环保的未来城市能源系统模式;世博园还积极倡导绿色建筑, 大规模集中使用半导体照明, 园内交通采用“零排放”设计, 通过应用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等, 实现园区交通车辆零排放, 向游客展示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

(二)

上海的低碳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先试先行。在过去十多年中, 上海已经对低碳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 取得相当大的成绩, 而临港新城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临港新城位于上海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上海市版图的最南端, 规划面积296.6平方公里, 因坐拥洋山深水港而得名。5年前, 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地, 而现在已经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建设中的临港新城, 就“隐藏”在这片绿色之中。

据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郭奕侃介绍, 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快上海“四个中心”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 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 它对于上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镇布局和功能,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 在临港新城里建立若干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的实践区,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港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 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 走一条低碳发展之路, 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临港新城新的历史使命。

目前在临港新城, 太阳能发电成为时尚。据坐落于临港新城的上海通用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公司副总工程师唐扬介绍, 该公司办公楼2500平方米的屋顶全部安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 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楼宇太阳能发电装置。

同时, 在上海电气起重运输机械厂有限公司联合厂房屋顶还有一个更大的电站。据介绍, 这是目前国内单幢建筑屋顶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商业电站, 已并网发电。

据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数字港城办公室的曹培涛介绍, 未来临港新城将实现智能化管理, 通过加强生态管理、推广节能建筑、建立智能交通、打造低碳社区等途径, 探索临港新城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无论是“低碳世博”还是临港新城的低碳实践, 都只是上海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有益尝试的九牛一毛。据介绍, 未来, 上海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在能源结构调整上, 上海将大力推进低碳能源的应用, 加大天然气比重, 积极推进风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建设, 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从这两个城市的实践,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 从培育、壮大低碳产业到低碳城市建设,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陌生到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一个由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低碳城市的定义, 其实, 从低碳城市的定义不难看出, 低碳城市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建设低碳城市就必须发展以低碳经济为社会的发展模式及方向, 为此, 就需要改变以往的粗狂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 生活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的市民需要改变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 形成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当然, 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能机构就更有义务和责任做好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那么, 涉及建设低碳城市的方方面面, 专家和学者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 至少可将低碳城市定义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四重奏。

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仇保兴认为, 首先是要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他说, 我国私家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经验, 私家车依赖型的出行习惯一旦形成, 不仅再改变的代价极其巨大, 而且还会引发城市的低密度蔓延。

他认为, 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首先应推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从能耗方面来看, 火车每吨公里的能耗只有118千卡, 大货车是696千卡, 中小卡车 (家用) 达2298千卡。也就是说, 同等货物通过铁路运输的碳排放仅为高速公路的5%至20%, 而且单位运输用地可节约20至30倍。

其次, 在城市交通方面应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 大力发展包括地铁、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 抢在大多数市民私家车出行习惯形成之前, 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 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最后, 由于我国的城市都属于“紧凑型”城市, 比较适宜推行的是快速公交系统和交通导向开发模式。这两种模式的推广都要求城市规划提前做出安排。仇保兴强调, 实践证明, 一旦在城市中系统应用了这两种模式, 一般就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土地节约、经济发展、便利出行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均衡, 用最少的交通用地和能耗来解决机动化的问题。

积极倡导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

仇保兴表示, 要建设低碳城市, 其次还要积极倡导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

他说, 发达国家的实测数据表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筑能耗将达全社会总能耗的40% (我国目前为27%) , 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项目。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 今后30年内将新建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 城市建成区面积还将翻番。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期, 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 将建筑发展模式真正推向低碳化。

仇保兴建议, 首先, 要对北方地区推行供热计量改革。他认为, 预计此项改革可减少该地区建筑碳排放1/3左右。其次, 对新建建筑一律实行强制推广节能标准, 对未达标准的不予验收和准许上市销售。再次, 是推行以奖代拨式的财政补贴, 限期对耗能大的公共建筑进行改造。

与此同时, 他说, 还应建立国家财政补贴制度, 直接补助节能达60%以上的高等级绿色建筑、鼓励在建筑中大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和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 仅此几项建筑节能措施就可以在2020年前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 (这相当于英国的总排放量) 。

同时,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详细介绍,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严峻现状的症结除了全社会对于建筑节能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建筑节能的相关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还不够充分等原因之外, 政府对于建筑节能的市场失灵部分管理不力, 缺乏经济激励政策, 没有形成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为此, 该中心负责人表示, 当前国家应当更多地增加在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资金投入, 完善建筑节能的必要规制设立、基础研发体系、开通资金筹措渠道等。

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

据仇保兴介绍,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

据了解, 低冲击开发模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国推出的一个概念, 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 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 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含义是, 让城市与大自然共生, 其主要策略是城市建设之后不影响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量。其具体要求包括:城市建成区至少要有50%的面积为可渗水面积;建筑、小区、街道直至整个城市都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它们之间连接为反传统的“不连通状态”;所有河渠不实行“三面光”, 以沟通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通道等等。而且, 此概念可延伸到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 不影响碳汇林容积量, 不影响城市的文脉及其周边的环境等。

仇保兴认为, 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 城市可以实现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实现互惠共生, 这不仅能节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而且能大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就要求城市规划方式从过去的重空间物质规划转向物质与生态协调共轭的规划。

据了解, 当前深圳市就正在积极推广低冲击开放模式。

记者从日前在深圳召开的“绿色城市、光明之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2009年会上了解到, 近年来, 深圳城市规划不断探索践行国际先进的低冲击开发模式理念, 已取得可喜的初步成果。

据了解, 《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提出, 到2020年末, 深圳中心城区里居住小区建雨水利用设施比例将达到50%。对于新建居住小区, 将强制进行雨水利用, 强制绿地下凹和透水地面, 规定强制执行的雨水利用目标, 要求小区建设区域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不得超过0.4, 或设置一定容积的调蓄设施, 使得建设前后外排流量峰值和外排雨水总量不增加。对于已建成居住小区, 鼓励进行雨水利用改造, 进行小区本身的改建或扩建时, 应强制进行雨水利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巡视员张悦也表示, 城市规划引入低冲击开发模式的理念, 方向是顺应自然的, 正确的, 应继续深化与推进。

应当规划建设生态城市

在四重奏的最后一曲, 仇保兴认为应当规划建设生态城市。

当前,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 失去了此项优势。城市化结果是刚性的, 对处于扩张停滞状态的大城市而言, 大规模地进行重新建设, 其经济和生态成本都将十分高昂。在现阶段, 如果在我国建立一个生态示范城市, 那将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城镇可以仿照学习。而如果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同样的投资, 可能只有10多个城市能仿照。整个示范推广建设过程所带来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效率, 在中国和在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仇保兴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贯彻以上3项原则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城市甚至区域的范围内倡导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 大力推广节地紧凑的发展模式。”

其次, 仇保兴强调, 建设低碳城市须改变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式, 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来达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为建筑和行人遮阳等节能减排的效果。

他认为, 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推行绿色城市基础设施, 在交通、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诸方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经济激励政策, 如直接将污水处理费返回污水处理厂与实际COD削减成效挂钩的办法, 促进企业采用节能新技术。

同时, 仇保兴强调, 更重要的是, 要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国际合作和老城市“生态化改造”。据介绍, 目前我国正与新加坡合作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一座30万人口的生态城市。

据了解, 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滨海新区内, 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 距中心城区45公里。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约25平方公里, 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 计划10年至15年时间建成。

据《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中对其发展定位来看, 中心天津生态城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形成节能环保型产业集聚区。据天津市规划局总规划师霍兵透露, 到2020年, 生态城要全部采用清洁能源, 100%为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达到20%;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要降低20%以上。

而对于中心天津生态城的未来, 仇保兴充满信心, 他认为,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的生态城镇建设将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谈到低碳城市的四重奏, 仇保兴最后说, 城市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其空间结构、功能、产业性质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我国碳排放目标能否实现。演奏好以上四重奏, 再加上推进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低碳农业, 我国就能够逐步实现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

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低碳发展理念

他说, 要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一约束性指标, 采取低碳模式是各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宋春华以上海、保定、德州三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为例说, 城市规划应注重低碳发展理念, 如没有规划基础, 很难做到低碳城市。城市发展中还应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 特别是针对不同建筑气候带, 要运用相应的技术和本地的材料设计, 组织标准化、规划化、集成化的生产和供应。

他说, 2020年, 预计我国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 预计到“十一五”期末, 太阳能、浅层低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2 5%以上, 到2 0 50年将达50%以上。

宋春华表示, 开源、节流、循环是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使环境与现代化建设协调一致,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应对策略。在目前资源减量优化的前提下, 实现循环经济资源再利用, 延长建筑生命周期是最大的减量化。

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调整产业的机会

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 从低碳经济入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也可以作为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 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投资已经明确了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基本一致。他相信, “低碳城市”的探索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有作为。林伯强说, 当前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 中国不可能人为地减缓城市化进程, 但是, 可以把城市化进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会。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环境政策下, 能源消费显然会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能源政策, 可以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 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倡节能生活方式, 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节能减排, 实质上就是包含“低碳

城市”的概念。作为一种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转变, 意味着更清洁、更有效和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林伯强说, 通过在“低碳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的内容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 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 平衡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 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 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 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森林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

浙江林学院院长周国模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说, 他提倡从建设低碳城市的视角重新来审视、来认识城市森林。在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出现矛盾的今天, 建设城市森林和建设低碳城市是可以实现两全其美。

周国模表示, 城市比农村人均消耗的资源在3.5倍以上, 城市化也给世界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温室气体释放量60—80%是由城市排放出来的, 其中二氧化碳是75%, 还有城市热岛效应, 环境的污染, 空气的污染, 交通的拥挤等等,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地方, 是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地, 助推了全球温室效应。所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建设低碳城市。

据了解, 目前我国也正在做低碳城市的示范, 上海主要做节能的示范, 广州做交通节能的示范、攀枝花做生物能源的示范。

周国模说, 这几个城市都从每一个单向方面在做示范,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他认为, 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有几个着力点, 一个是产业结构要找准;第二个交通要绿色出行, 生活要低碳消费, 环境要降温, 增加碳汇。就我国当今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来说, 要大幅度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发展经济会造成影响。

据现在估计, 全球目前有四大碳汇:大气、花的空间、海洋、森林。据ITCC估计, 陆地生态系统当中, 储存了2.48万亿的二氧化碳, 其中1.15万亿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 所以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

为此, 周国模表示, 低碳城市建设呼唤着城市森林, 因为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排放的碳, 同时城市森林通过减少热岛效应, 调整城市气候, 可以减少它的排放。热岛效应可以减少我们使用空调的次数, 城市森林不能只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功能, 即碳汇功能在打造低碳城市当中, 要显现它的作用。

在我国乃至全球积极推广低碳城市的建设浪潮中, 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研究并给出较多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有专家指出,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 要注重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垃圾、污水的处理, 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节能减排, 尤其是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绿色交通体系等。

也有专家强调, 建设低碳城市应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而发展低碳经济则应重点发展几个低碳行业, 譬如保定发展“中国电谷”, 山东德州大力推广太阳能, 而当前热门的生物质能在很多有条件的城市也风生水起。

低碳走进幼儿生活 篇3

【关键词】低碳教育;环保意识;低碳生活

一、从生活中的点滴,引导幼儿熟悉“低碳”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低碳意识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幼儿刚入幼儿等同于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去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世界绘画的五彩斑斓。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决定未来我国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说培养幼儿的低碳意识是多么重要。

生活中我们教师首先从区域角,幼儿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活动着手。每个区域角我们都是废物利用,发挥想象力将物品进行包装来制成一件操作材料。如建构区,我们请家长将自己家废旧的鞋盒或者牛奶盒带到幼儿园,老师将盒子的外观进行包装,就成了一个个“砖头”供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物品,锻炼幼儿的想象力等。在“我爱我家”的娃娃家扮演区域角中,我们利用了小朋友小时候的衣物,来装饰区域角,丰富区域角材料。幼儿区域角活动评价时,我会告诉他们不要小瞧这些废弃物,如果合理利用起来作用还是大大的。幼儿随手收集,班级按需利用,这充分体现了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的理念。家园一体化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环保行为得到了持续发展,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也得到了转变。

记得有一名幼儿第一次进入美工区绘画时,他会间隔性的来找我说“老师我画完了,你在给我一张新的画纸吧”,后来我走过去一看,发现他绘画的物体较大,所以一张画纸很容易被画完,我就引导他,“你可以将画纸反过来在画,你看,这不反面还是干干净净的么,而且你画的这么好看,如果你能耐心的帮他穿上漂亮的衣服就更好了”后来我观察他,他先将画纸的两面都画完了,然后自己选择了一面很有耐心的在涂颜色。从一件小小的事情也可以很自然的去引导他们怎么去节约用纸,并且对幼儿进行低碳教育。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水,电这之类,在幼儿洗手时会提醒他们节约用水,光线充足时,会在适当的时间断电。我们也将幼儿这些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的行为拍成照片,当挂饰进行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培养幼儿一个良好的低碳意识,让他们接触“低碳”,认识“低碳”,给予幼儿一个正确的引导,“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培养孩子倡导低碳生活的第一课。

二、在多样化的形式中渗透低碳教育开展低碳活动,加强低碳教育

以“十二五”课题为中心,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和家长设计了问卷调查,然后做了相关结果的分析,大部分幼儿有浅显的低碳意识,但不明确,而且不同学历、年龄段的家长对低碳的了解也不同。所以我们充分的利用6月5日世界低碳日,和“六一”儿童节,针对课题研究结果分析和这两个节日,我们开展了“低碳亲子六一嘉年华”活动。

1、亲子作品“变废为宝”

活动开展前期,请每位家长和幼儿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制作成一个精美的作品,然后在当天进行展示,家长和幼儿都是积极配合。“

2、低碳长卷画“绿色家园”

在“六一”活动当天我们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进行低碳绘画长卷画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发挥想象力,用心绘制我们幸福家园,并且一起签低碳箴言。

3、其乐融融,亲子游戏

“六一”活动是以亲子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但是游戏都是与我们的低碳有关的,如,垃圾分类的丢球游戏,一次性的纸杯垒垒乐等。

4、小小记者团

我们的小记者团带着低碳的抽题箱,请各位幼儿抽题进行回答,答对有奖。着项活动既锻炼了小朋友的社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其他家长和幼儿得到了“小惊喜”。

家长和幼儿都在游戏中玩的不亦乐乎,在这些活动中,家长也理解了低碳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增强物品循环使用的意识。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也让孩子意识到低碳,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并且孩子深刻地知道:“低碳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需要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当我走入低碳生活,其实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都能让我们轻松走进低碳的生活。”

三、让低碳走进生活,一起行动起来

1、鼓励幼儿低碳生活

生活教育中可以随机抓住教育事例与幼儿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及时引导孩子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这种直观性坚强的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如绘画时可以双面使用,或者请条件允许的家长每天早起10分钟,和宝宝走路 到幼儿园,不开车、不骑电动车、用洗过衣服的水可来冲厕所,提醒幼儿外出活动时带上装有白开水的小水壶,不使用一次性杯,不喝饮料等,教育孩子们平时一定要关好水龙头,避免水龙头自由流水、尽量少开空调、少坐电梯等等。

2、请父母为孩子们做好榜样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人,家长的举手投足,家长的低碳意识和行为习惯,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将幼儿家长的低碳教育与幼儿低碳教育进行接轨,才能真正实现幼儿低碳意识的 培养目标。幼儿低碳意识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种类和幼儿的监护也许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这些多种因素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向家长宣传低碳知识是很重要、很必要的。比如,引导家长不要过多地攀比孩子的穿着和生活条件,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很好;少开私家车多步行或者坐公交车和骑自行车就是为创设低碳环境作贡献,不仅可以逐步消除坐 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也是一种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水的再次利用,垃圾分类等。我们也要向家长多做宣传工作,科普低碳生活小常识,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低碳生活。

幼儿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要为他们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不光是我们要行动起来,也让我们带动身边人的行动起来吧。问一问他们,“今天,你低碳了吗?”

参考文献:

[1]朗朗:培养幼儿低碳环保意识的实践[J]:校本研究2011.5下

以走进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稿 篇4

大家好!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站水量为2100多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蓄饮水都非常困难。

在非洲的一个地方,人们连一口水都喝不上,每天用水量只达到我们喝水时的一小口,每天人们过着艰苦、贫困、辛苦的生活,还有的人被活活地渴死,多么悲惨的景象,他们仅仅为了一口充足的水,被活活渴死。这都是因为我们不节约用水,浪费水资源才造成了悲惨的一幕。

走进低碳生活 篇5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世界还给学生。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障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引起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

6、7的 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场景:马老师经常表扬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能干,昨天赵老师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照了一张相,请小朋友们数一数照片中有几个人在打扫教室。又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由于忙没来得及整理,请小朋友们根据不同的形状帮老师整理一下。只要 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整节课的学习热情始终是高涨的。

2、例题教学生活化。在这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当孩子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就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反之,孩子对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到位。例题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所以在以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有个更深入的思考了。

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贴近,但是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有些练习环节中做了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因此,我总是引导孩子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如:在教学《

6、7的认识》中,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基数很容易的就能够表示出来;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先后顺序,把序数也一一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家有6口人;在上次单元测试中,周耿平小朋友是我们班第一名,而我是第七名等等。

2、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我们把孩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或许孩子对模糊的知识会更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我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这些立体图形,电冰箱是长方体的,篮球是球形的,钢笔墨水盒是正方体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我们数学教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走进低碳生活 篇6

我和爸爸、妈妈躲在家里面,忍不住把空调打开了。过了一会儿,妈妈仿佛想到了什么,把空调的温度调到了30摄氏度。我也恍然大悟:“妈妈,赶快把空调关掉吧,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呀!我们扇电风扇也挺凉快的。”妈妈说:“你真是个懂得节约的好孩子。”我们做到了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我们又为大自然节省了能源。

记得有一次,妈妈在烧菜,我走过去一看,呀,妈妈在烧菜时,火苗差点“蹦”到锅上了!我对妈妈说:“妈妈,火苗怎么这么大,会把食用油给点燃的!”“你说得太对了,我把火关小一点吧。这样既省煤气,又不会让食用油燃烧起来。”说完,妈妈连忙把煤气灶的火苗关得小些。还有一件事,我看见妈妈起床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今天到外面去吃早餐好不好?”妈妈对我说:“好,那我们今天坐车去吃早餐,还是走着去吃早餐呢?”我说:“那我们就走着去吧,因为这样一边可以看一下风景,一边可以锻炼一下我们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这样不会把空气污染了。”妈妈微笑地点点头说:“我的好女儿真懂事啊!”

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人口大量的增添,汽车量的使用量越来越大……近些年来,二氧化碳的排放越来越多,地球的臭氧层遭遇到前所没有的破坏;气候越来越恶化,全世界的环境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所以,我们要竭力保护地球的环境。多乘坐公交车,减少废气排放;少用塑料袋,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垃圾分类处理;多种树木,节约用纸;及时关掉电脑、水龙头,节约电能,节约水资源。

走进低碳生活 篇7

语文教学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生活中处处都充满语文。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应从生活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找语文,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同时,让学生参与生活,学以致用。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九寨沟》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在教学《春联》后,春节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在学写建议后,对学校或老师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写一份建议书,等等。这样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总之,只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情趣盎然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追求高效,即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后,我留下了一项作业:平日里,你们有没有这样做呢?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可以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在学了这课后,学生感触很深,都认识到平时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低,并纷纷保证以后一定也会向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学习,做一个时时刻刻遵守规定的人。又如学习了《春联》后,我让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春联,写春联,体会人们用春联表达的心愿。

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我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时效。

2. 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学科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综合包括语文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语文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的综合;语文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语文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语文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技术、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电教媒体声色俱全,形象逼真,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如在教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我利用多媒体音响同步展示美丽的北大荒秋天的景象,再结合优美的词句,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之中。学生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我正走进一幅优美的图画中,里面有红红的高粱,成片的大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运用图画法

画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勾勒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适时采用此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迸发灵感,诱发学生新奇、独到、富有创意的想象。如教学苏教版上册习作3时,我先让学生在未完成的图画当中画上自己喜爱的几种小动物,天上、地上、水中的都可以画,画完之后再将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没有想到原本枯燥的作文课还能画图画,兴致都很高。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激活了思维,提高了作文课的兴趣。

(3)运用故事法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学生熟悉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课文续编小故事。这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参与热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观察及对语文的理解,编出情节各不相同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4)运用演唱法

这里所说的演唱即演一演,唱一唱,因为模仿能力强是儿童的一大特点,语文中恰当的动作、语言,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唱一唱是个好办法。如《三袋麦子》一文中的动作、语言较多,很适宜学生表演。我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与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了人物不同的特点,加深了理解,课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孩子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续编故事、扮演角色体验、亲历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体验语文带来的愉悦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重视教学过程。

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在教学中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1)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亲自走进身边的生活,观察生活。如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燕子》等课文后,我让学生亲自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活动或生长规律,记录观察日记等,亲历实践与阅读课文相结合,让学生迸发学习热情,张扬鲜明的个性。

(2)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材料,如实验、表演、调查、绘画等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说:“学生参加游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有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三顾茅庐》一课就很适合课本剧表演,在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诚恳邀请诸葛亮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刘备、诸葛亮见面后的语言、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演一演,再上台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其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

2.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用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并创造条件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更有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与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组建新闻发布会、辩论赛、小小赛诗会等兴趣小组,并为学生创造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如采访、欣赏自然风光、参观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凸显学生的表达潜能与个性,使学生增加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

四、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全面、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寻找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找到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为建构新知创设必要条件。

1挖掘生活资源学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教学时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前后”一课,在理解“前后相对性”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活动,先指定某横排学生起立,再请这一排前面或后面任意一排的学生起立或坐下,然后又请先前指定的某横排学业生向后转,接着请这一样前面或后面任意一排学生起立或坐下。学生随着教师的口令反复练习,自然明白了方向改变,前后顺序也随之改变的道理。这位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从喜爱的游戏中体验和理解前后的相对性,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一切尽在不言中。

2提供生活事例学数学

数学知识取材于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如我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提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三个问题。问题1:我拿出一张红纸。剪下一面小旗,并告诉学生这张纸正好一共剪8面这样的小旗,已经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2:我顺手取出一本学生练习本,一共有36面,做作业已经用了5面。用去几分之几?问题3:我拿出一本书说,某某同学看一本书,每天看这本书的七分之一,几天可以看完?通过上面一组生活事例,生动揭示了单位“1”的意义,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再如,为了理解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举出祖孙三代之间关系的例子,不仅形象地说明12是3的倍数。3是12的约数,而且还使学生明白约数和倍数是相对而言的,即12是3的倍数,12又是24的约数。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领悟数学的价值。

1善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如学了“分类”这节课后,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书店里的书分为哪几类,商店里的商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菜市场的菜如何分类等。在认识各类几何图形课中,让学业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的哪些物体是本节课上学习的几何图形,以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学了“摸球游戏”这节课后,让学生用“一定”“经常”“很能少”“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有效地、不断地养成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数学就会变得绚丽多彩。

2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生活中无数问题要用数学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了“一分钟能干什么”后,让生估计自己从家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学了“求平均数”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月的用电和用水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结果分析用电和用水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住房的实用面积。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用结合,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上一篇:我是党员我带头讨论稿下一篇:带教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