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行为(共12篇)
低碳生活行为 篇1
随着居民对环保关注程度的日益加深, “低碳”已成为近日的热词之一。发改委在2014-03-21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的生活和消费将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开展低碳社区试点, 有利于形成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模式, 有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 还可控制城乡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互动参与。
本调查所涉及的区域为上海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是上海市唯一一个横跨苏州河的社区街道。自1988年以来, 苏州河的环境治理一直是上海市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居民碳排放主要是随着能源消费而产生的。本调查就居民互动参与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为等内容, 利用问卷的形式开展。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和分析, 为我国低碳社区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4-12-10—2015-01-15, 地点为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内各场所, 发放问卷20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 (反馈率达到80%以上的) 160份, 问卷有效率为80%.
2 调查样本描述
在所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男、女比例适当 (男51.9%、女46.9%) , 调查对象各年龄段分布均匀。居民职业主要为企业单位职员 (35.0%) 、离退休人士 (26.3%) , 符合调查地的实际情况。在文化程度上, 高中以上的学历占总有效问卷人数的88.1%, 确保居民能理解问卷内容。
3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1 分类垃圾桶对垃圾分类的影响
根据社区安置分类垃圾桶情况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40.0%的居民反馈所在社区配备有分类垃圾桶, 而30.0%的居民反馈未配备分类垃圾桶。由此可见, 分类垃圾桶在当地未大范围推广。在有垃圾分类的反馈中, 39.1%的居民选择经常进行垃圾分类, 51.6%居民选择偶尔进行垃圾分类;而在社区无设置分类垃圾桶的反馈中, 经常和偶尔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比例分别为4.2%和33.3%.该结果说明, 社区安置分类垃圾桶对社区居民典型低碳生活行为之一的垃圾分类起着积极诱导的作用, 也对提高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互动参与程度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3.2 低碳意识对典型低碳生活的影响
本调查将居民低碳意识按照“感知和实践”划分为4类: (1) 了解低碳生活概念, 也了解如何实现; (2) 不了解低碳生活概念, 但想要了解如何实现; (3) 了解低碳生活概念, 但不想了解如何实现; (4) 不了解低碳生活概念, 也不想了解如何实现。在本文中, 由于第四类情况的反馈人数仅为3人, 因此, 分析中剔除第四类情况。本次调查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居民互动参与低碳行为:每次都进行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不使用的电器就关闭电源。分别分析了不同低碳意识层次的居民对3类行为的选择率, 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 居民具备低碳意识对居民的低碳生活行为有较明显的诱导作用。符合情况A的居民在3种低碳生活行为中占的比例最高, 且明显高于情况B和情况C的居民。而反馈属于情况B的居民对3种低碳行为选择率也低于反馈符合情况C的居民。由此可见, 仅使社区居民了解低碳生活概念还不足, 还需要使居民真正参与到低碳互动中。
3.3 低碳宣传对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
低碳宣传对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如图2所示。
本次调查主要考察社区低碳标语对居民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在社区安置了低碳标语的反馈中, 选择“了解低碳生活概念, 也了解如何实现”的居民占到了65.4%;而在社区未安置低碳标语的反馈中, 选择“了解低碳生活概念, 也了解如何实现”的居民比例下降到了33.3%.由此可见, 社区安置低碳宣传对强化居民的低碳意识具有积极影响。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 可得到以下2点结论: (1) 社区低碳宣传和分类垃圾桶的设置等引导措施对居民参与社区低碳互动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社区采用张贴低碳标语的低碳宣传方式能明显提升居民的互动参与意识;社区安置分类垃圾桶能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2) 社区居民是否参与互动低碳行为与居民的低碳意识层次有关。具有低碳意识的居民更容易参与互动行为。
4.2 建议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 提出了以下2点建议: (1) 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大低碳宣传的力度, 确保这些低碳宣传能适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可采用更多渠道和富有创意性的行动进行低碳宣传教育, 更好地实现社区居民互动参与低碳行为。 (2) 应重视低碳生活意识和行为对年轻群体的提升和诱导, 同时, 也应适当对年龄较大居民的宣传。
摘要:从社区居民互动参与的角度出发, 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上海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互动参与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社区低碳宣传栏和分类垃圾桶的安置对社区居民了解和互动参与低碳生活有正面影响, 对低碳社区的构建和发展也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区,低碳生活,低碳意识,分类垃圾桶
参考文献
[1]陆慧萍, 赵杰红, 刘家欣.生态文明始于低碳——上海闵行区低碳城区建设探索实践[J].环境保护, 2010 (8) :57-59.
[2]汤历漫.北京东城区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调查及分析[J].低碳世界, 2014 (21) :78-80.
[3]朱力, 林逢春, 陆慧萍.上海市闵行区居民低碳生活现状调查及启示[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1) :59-61.
低碳生活行为 篇2
可是,有人嘴上说“低碳”,但却不付出行动!那么,就让我来说些小妙招,让“低碳生活”促成每家每户真的快乐生活。
一、培养理念。
俗话说得好:“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要多写,但写些什么?当然是“低碳”生活的理念了!我们要明白自己在干些什么,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要双双做,学习是如此,做事亦是如此。只有了解了理念,才会明白和去做呀!
二、养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当你养成了习惯,就不需要有人去叮咛了。
三、生活方式和节能方法。
绿色、环保、健康和创意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低碳生活的理念和中心。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节能方法:
1、多种树。2、多开窗。3、网上付帐。
4、建立节能档案,把每日消耗的水电煤气也记记帐,做到心中有数。
5、出门自带喝水杯。
6、出门购物,尽量自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收费的塑料袋,都应减少使用。
7、随手关闭电器电源。
8、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干衣机。9、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10、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
四、开展“低碳生活”好家庭评比。
开展“低碳生活”好家庭评比可以动员一家人来减少碳排放量。
五、电视上每天中午定时教人家一些“低碳生活”的小常识。这样既可以宣传“低碳生活”,又能让社会更多人动员起来,让更多人了解“低碳生活”,为“低碳生活”喝彩。
看了我的一点通,不能说没有碳再产生,起码能创造更好的减碳效果、更佳的生活质量。
低碳生活环保演讲稿范文参考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节能”和“低碳”这两个词的意思?我想当然知道。“节能”不就是节约能源吗?“低碳”不就是降低碳排放量吗?是啊,的确简单。我们经常把它们挂在嘴边。可是,你真的理解它们吗?它们真的深深扎根在你的心底了吗?
曾经,地球母亲留给我们丰富的能源使我们兴高采烈,感叹地球上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最新统计表明,石油将在60年后枯竭,煤还可以供人类使用250年;曾经,物资、能源的浪费多么猖獗,现在,“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了新一代的口头禅;曾经,“发展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行为探讨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决策;探讨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人类生活方式;二是能源消费方式;三是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社会整体的低碳化发展需要依赖于企业的推动,企业决策的提出以社会的经济与制度环境为依据,决策影响着企业的行为。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假设企业的发展满足以下五点条件,第一,企业在发展過程中仅能选择以传统经济模式或者以低碳经济的模式发展;第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利益的大小为依据;第三,两种发展模式下,企业生产同样数量与质量的产品将获得同等的利润;第四,当市场对产品需求量较高时,企业能够将所有产品售出;第五,企业改造与开发低碳技术所耗费的成本计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决策行为模式
1.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企业要想实现低碳发展,首先应当从管理上进行改善。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一方面要制定生产管理制度,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进行节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从制度上对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企业生产要将低碳理念深入到各个环节,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控,使工作的展开更具科学性。
2.创新企业发展战略
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投入,但是部分企业的规模较小,难以承担巨大的开发成本,因此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应当创新发展战略,在进行低碳生产,发展低碳经济之前,需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发展方案与战略,企业要对自己原有的技术进行整合,保留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形成自身的低碳业务链,降低发展成本,扩大市场空间。
3.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决策
在低碳条件下,企业在决策前应当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成本的计算与评估。第一是多标准评价法,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将企业的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效益进行统一;第二是全部成本评价法,将现金流折现计算;第三是折现率法,用最低的折现率获得最大的净现值,通常用该方法对长期目标进行评估;第四是价值分析法,这一方法需要对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人进行分析,包括政府、群众组织等;第五是绿色评价指标,根据相关的计算公式对企业生产中形成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成本进行分析。
三、结语
低碳经济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决策困难,从短期发展来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并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实际上以这一模式进行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黎富兵.低碳经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02).
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因素的研究 篇4
1.1 低碳消费的态度和习惯
随着低碳消费, 消费水平改善, 人们的消费观念, 极大地改变了他们节俭的传统美德, 但也由于现代价值的影响, 一个消费趋势在新时代的追求, 反映了时代的发展, 有双重特征。良好的低碳消费观念和习惯来自一个国家的长期倡导低碳消费文化, 它可以促进低碳消费的发展, 节约资源的有效形式。相反, 盲目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习惯会浪费资源, 对低碳消费的发展极为不利。
1.2 低碳消费观念的变化
低碳消费理念和普及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为促进低碳消费, 人们需要有科学的思路和时间, 引导消费行为, 通过对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指导, 促进低碳消费认知、低碳消费观念和低碳消费的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目前, 由于低碳消费的广泛知识的普及不够, 大多数人都没有对低碳消费的基本知识, 低碳消费意识不强, 更不用说低碳产品的了解。大多数的消费过程中, 没有建立减少碳的排放,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消费观念。
1.3 从众心理
人们的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心理学。在从众心理的众多表现中, 尤以从众消费见长。在物质文明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 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 人们在消费的时候, 由于缺乏消费经验或消费自控能力不强, 或攀比消费心理等原因, 结果盲目的跟风消费。人们在所选对象的式样、质量等并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情形下, 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群体标准的熏陶, 表现出从众的倾向。
2 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因素的原因分析
2.1 自主的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低碳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国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模式, 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和自信, 这将是促进青年发展的驱动力, 是一件好事, 但自尊心一旦太远, 就会导致虚荣和攀比心理的形成。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一些群体、心理比较, 使每个人都受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更大:注意节约用电、水、气等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大部分的高端消费品的功能, 餐馆和其他多吃剩余的食物。这样, 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 就不会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减少碳排放的, 节能减耗的低碳产品, 也就达不到低碳消费的要求。薄弱的低碳意识薄弱增加了低碳消费发展的困难。
2.2 社会不良消费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偏离
社会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消费观, 给人们带来了很深的影响。目前, 作为青年并没有存在储蓄的信条, 但开始集中于消费者, 消费者权益, 正是在这种对消费的影响的观点, 与现代的生活方式, 作为消费者享受的奢侈品消费娱乐的青年, 有着更多的渴望, 在上面的大部分资金, 而挤出空间消费文化的发展。
2.3 家庭低碳消费习惯浅薄
一个家庭的基本功能是消费的功能, 他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结合。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市场必须首先确保供给市场需求的货物总金额大于经济总量。家庭收入低, 仅能满足基本需要, 豪华和炫耀性消费不出现, 这样所做的研究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全面的特点低收入家庭将促进我们需要研究, 而且必须要研究的是高水平的消费者使用, 在表面上形成低碳的消费模式, 但这并不能保证一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而较高的家庭收入满足基本需求, 而可能的条件将提供豪华和炫耀性消费, 人们会开始花很多钱,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炫耀的资本, 才会跟不同的人说不同的事情,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过程, 所以并不适合于现在的消费模式。中国目前的繁荣, 短缺经济的告别是需要研究的, 而且必须要研究的是如何使劳动力供给的商品, 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变化。从低碳经济的视角, 低碳消费越来越高, 许多人不得不接受一个低碳产品的能力, 而产品已成为低碳消费不足, 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现在还不是属于低碳技术发达的时候, 很多低碳行为的工具还需要更新, 消费观念也需要更新, 其他如建筑汽车工业、高消耗, 将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 这是毫无疑问的低碳消费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虽然国家低碳消费越来越多, 低碳产品的需求, 消费逐渐增长, 但由于在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就要想到其他方面也受影响, 人们对低碳消费意识也得到了负面影响。同时,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消费能力, 私家车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 使汽车对气候和环境使用的影响也急剧增加。
3 对低碳消费的建议与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群体的低碳意识
要认识低碳生活、节能环保, 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而且势在必行, 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要意识到, 年轻群体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及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历史新使命的承担者, 应该走在低碳生活的前沿。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崇尚节俭, 简朴文明的生活方式, 增强勤俭节约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做到, 节约人人有责, 共创“低碳、环保、和谐”, 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人们出行尽量选用公共交通, 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5%以上, 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 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6亿升天然气, 这意味着能减少15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少开汽车, 多骑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或者即将来临的电动汽车, 最大的优点是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 节能环保;多用电邮、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 少用传真打印机。谈到全球变暖, 如果你不了解复杂的碳捕捉 (CCS) 技术, 那也不必慌张。事实上“捕捉”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树木本身。
4 结束语
文章首先从低碳消费的心理状况着手, 通过对消费心理的界定, 分析人们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误区, 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促使进行反思, 对自身定位进行重新认识, 关注人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总之, 让人们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培养合理的低碳生活习惯,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00.
[2]范素平.碳生活:做绿色公民[J]商场现代化, 2009 (10) :531.
[3]赵志耘.大学生绿色消费模式研究-观念与行动[J].科技和产业, 2010 (6) :105-108.
[4]刘倩.低碳经济的消费行为研究述评与政策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10) .
低碳生活行为 篇5
我和爸爸、妈妈躲在家里面,忍不住把空调打开了。过了一会儿,妈妈仿佛想到了什么,把空调的温度调到了30摄氏度。我也恍然大悟:“妈妈,赶快把空调关掉吧,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呀!我们扇电风扇也挺凉快的。”妈妈说:“你真是个懂得节约的好孩子。”我们做到了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我们又为大自然节省了能源。
记得有一次,妈妈在烧菜,我走过去一看,呀,妈妈在烧菜时,火苗差点“蹦”到锅上了!我对妈妈说:“妈妈,火苗怎么这么大,会把食用油给点燃的!”“你说得太对了,我把火关小一点吧。这样既省煤气,又不会让食用油燃烧起来。”说完,妈妈连忙把煤气灶的火苗关得小些。还有一件事,我看见妈妈起床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今天到外面去吃早餐好不好?”妈妈对我说:“好,那我们今天坐车去吃早餐,还是走着去吃早餐呢?”我说:“那我们就走着去吧,因为这样一边可以看一下风景,一边可以锻炼一下我们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这样不会把空气污染了。”妈妈微笑地点点头说:“我的好女儿真懂事啊!”
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人口大量的增添,汽车量的使用量越来越大……近些年来,二氧化碳的排放越来越多,地球的臭氧层遭遇到前所没有的破坏;气候越来越恶化,全世界的环境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所以,我们要竭力保护地球的环境。多乘坐公交车,减少废气排放;少用塑料袋,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垃圾分类处理;多种树木,节约用纸;及时关掉电脑、水龙头,节约电能,节约水资源。
低碳生活100准则 篇6
低碳成了我们的新名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一族群起,俨然低碳时代已经到来。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己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干我们普通民众而言,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我们没有立竿见影地阻止温室效应的力量,但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衣食住行,在生活的小细节上形成自己的绿色生活习惯以下为100项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我们应该注意的低碳行为准则,请结合自身行为,在符合自身情况的准则前面打钩,及格为60分。不及格的同学可要注意咯。
在各大品牌纷纷开始采用有机棉(生产中,以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化学制品,从种子到农产品全天然无污染生产的棉花)、再生材质当做原料的“绿色”风潮在服装时尚界刮起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绿色的概念不仅仅止于原料,从制造、运输、展售、保存到销毁都应该是“从摇篮到摇篮”的完整循环,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可以注意一些什么呢?
□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
□四减少购买衣服的频率
□旧衣可以翻新使用,转赠他人或者旧物利用处理
口尽量用手洗代替机洗,并减少洗涤次数
□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洗衣机开强档比开强档更省电,还能延长机器寿命。
□让衣物自然晾干,如果太阳很好的话,烘干真的没必要
□慎用洗涤品,选用无磷洗衣粉。
□少用化妆品。
□拒用野生动物制品。
□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
□选绿色包装
□少用一次性筷子
□自备餐盒
□自备购物袋
□减少粮食浪费
□减少畜产品浪费
□拒食野生动物
□多吃素菜
□外出吃饭时点菜饭不要过多
□买无公害食品
□认“环境标志”
□认绿色食品标志
□优先购买季节性的农产品
□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随手关紧水龙头
□避免家庭用水冒、滴、漏
□用盆接水洗菜
□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
□洗澡时适当调低淋浴温度
□洗澡用水及时关闭12,尽量减少使用家用电器
□购买低耗节能灯、LED灯
□节省取暖和制冷的能源
□采用节能的健身方式
□饮水机不用时关掉电源
□充电完成后拔下充电器
□装修做好隔音
□随手关灯
□及时拔下家用电器插头
□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
□电脑不用时以待机替代屏幕保护
□调低电脑屏幕亮度
□合理使用空调
□盈使用无氟冰箱
□尽量少用电梯
□不使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
□双面使用纸张
□用手帕代替纸巾
□使用再生纸
□少用贺年卡
□购买能耗1级家电产品
□购买LED液晶显示器、电视
□使用能耗小的影音产品
□不使用煤炭
□不燃放烟花爆竹
□少吸烟
□不焚烧垃圾
□不焚烧树叶
□不焚烧秸杆
□及时掐灭烟头
□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
□少用农药
□少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少用室内杀虫剂
□不滥烧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回收废塑料
□回收废纸
□回收生物垃圾
□不随意丢弃垃圾
□尽量利用太阳能
□简化房屋装修
□优先购买本地产品
□不过分追求商品的更新换代
□买环保电池
□不乱扔废旧电池
□无污染旅游
□不损坏和践踏花草树木
□家里多种植草木
□支持“减卡救树”活动
□不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
□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
□每月少开一天车
□选购小排量汽车
□选购混合动力汽车
□驾车时做到平稳起步
□驾车时尽量避免紧急刹车
□驾车时保持经济时速
□驾车滞留超过1分钟时要熄火
□私车定时查尾气
□尾气超标要及时维修
□使用无铅汽油
□倡步行,健身又环保
□短途尽量选择骑行
□长途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
□市内驾车莫鸣笛
□关注汽车低排放技术的新应用
□参与环保宣传
□做环保志愿者
大学生低碳认知及行为实证研究 篇7
(一)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从青岛农业大学抽取不同性别、居住地、专业及年级的400 名学生作为调研样本,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状况。由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样本在不同调研指标之间的数量分布可能存在稍许失衡。
(二)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个案访谈。问卷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状况、情感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三方面, 共计27 道题。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76 份, 回收率91.75%。
(三) 样本基本信息。从表1 可以了解此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就性别来看, 男性114 人, 占总数的30.3%;女性262 人, 占69.7%。就居住地看, 家住城市的学生有119 人, 占31.6%;家住农村的学生有257 人, 占68.4%。就专业划分看, 理工科、农学类的学生有137 人, 占36.4%;文科类的学生有239 人, 占63.6%。就年级分类看, 大一学生85 人, 占22.6%;大二学生120 人, 占31.9%;大三学生90 人, 占23.9%;大四学生81 人, 占21.5%。 (表1)
二、当代大学生低碳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践行状况
(一) 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认知状况良好。在376份有效问卷中, 在“是否知道低碳生活这个词”的问题回答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其基本含义和大体内容, 比重达到75.3%;表示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的学生比重占17.6%, 表示“听说过, 但不清楚是什么”的学生占6.4%;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概念”, 比例占0.8%。
从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来看 (多选) , 62%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降低CO2排放, 67.3%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节约能源消耗, 41.5%的学生认为是低碳生活就是提高能源效率, 29.8%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吗”的问题上, 有28.2%的学生表示“知道”, 43.4%的学生表示“基本知道”, 26.6%的学生表示“稍微知道”, 只有1.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在“践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上, 绝大多数学生 (61.7%) 持否定态度, 25.3%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 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学生的比重最少, 占总量的6.6%。
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及相关概念的认知状态良好, 对日常生活与低碳行为的关系也存在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二) 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态度表现积极。在设计调查问卷时, 对大学生低碳情感态度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询问大学生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来获知其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关低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问题中, 0.8%的学生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 那是政府的事;11.7%的学生认为, 有点关系, 但只局限于某些方面;36.7%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大;50.8%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大, 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是否应该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的问题上, 绝大多数的学生 (83%) 持完全肯定态度, 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 且要从自身做起;9.6%的学生持部分肯定态度, 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 不过主要应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二是间接方式, 即依据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及其表现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来判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没有考虑您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上, 超过85%的学生表示有所考虑, 9.3%的同学虽然没有考虑过但是想要了解。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预期结果方面, 80.3%的学生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且很有意义和必要;18.9%的学生人认为想法很美好, 但实施会很困难。同时, 为考察大学生对低碳与环保问题的了解情况, 我们列举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关键词让学生选择 (多选) , 结果显示, 知道全球变暖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96.3%;知道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和节能减排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 分别是87.8%、81.1%和87%;知道《京都议定书》的人数比例居中, 有60.6%;知道碳中和的人最少, 仅占14.6%。
(三) 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践行状况表现有待提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践行状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大学生对低碳概念内涵的认知状况良好, 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积极, 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处于是高碳生活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用水用电”问题上, 只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注意, 41.8%的学生表示比较注意, 47.9%的学生表示有些注意, 但不严格, 还有1.3%学生平时从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具体到低碳实践案例的调查中, 35%的学生表示不习惯随手关灯, 41%的学生经常使电器处于待机状态, 18.9%的学生就餐时会经常使用有偿一次性餐具, 46.7%的学生存在浪费纸张的现象。
在问及今后是否存在低碳生活践行意愿时, 49.7%的学生表示肯定会, 并且还会努力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行动;43.4%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会参与;2.9%的学生则持完全否定态度, 表示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从大学生积极的低碳认知和情感表现来看, 该群体对低碳生活的理念理解较为良好, 情感态度也比较积极, 但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与真实的低碳生活行为之间存在着距离。
三、大学生群体低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一) 专业差异与大学生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根据假设, 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 理工类、农学类及文科类学生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会存在些许差异, 但实际检验结果却不能论证上述结论, 即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并没有影响其对低碳理念的认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 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 F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拒绝原假设, 则方差不相等, 双侧检验值大于0.05, 接受方差不相等, 可知理工、农学类和文科类的同学在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不存在差异。 (表2)
(二) 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由于“家庭居住地”与“全球变暖关注程度”都是定类变量, 所以选择交叉列联表进行分析, 运用 λ (Lambda) 相关测量法来验证两者的相关性, λ 的值为0.003, 用家庭居住地来预测全球变暖关注程度可以消减0.3%的误差, 表示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对全球变暖关注程度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所以, 无论家居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 其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基本是相同的, 没有太大的差异性。 (表3)
(三) 大学生低碳关注程度与低碳行为践行存在弱相关。根据 λ 的值为0.062, 用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度来预测平时节约用水用电可以消减6.2%的误差,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弱。0.062 更接近于0, 所以说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程度与平时节约用水用电的相关程度很弱, 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并未与较好的低碳关注程度相一致, 对低碳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较好地转化为行为实践。 (表4)
综上可见, 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 即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影响。而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及低碳践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弱相关性, 说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践行产生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 认知方面:加强高校低碳教育, 加强学生低碳理念认知。学校是大学生获取低碳信息最便捷、迅速和有效的方式, 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开展各种低碳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浓郁的低碳校园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微信、飞信、微博等形式, 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意识, 倡导低碳生活, 营造高校范围内的低碳环境。
(二) 情感方面:成立大学生低碳行为试点协会, 用实际案例激发正面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成立低碳行为试点协会, 制定低碳行为规则和规范, 将低碳行为量化、细化和具体化, 让大学生分批次参与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的活动, 建立个人低碳档案, 找出日常行为与低碳行为在碳排放上存在的差异, 从而激发学生践行低碳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情感和积极性。同时, 低碳行为试点单位教育大学生如何采取“碳中和”措施来抵消生活中的碳排放, 如鼓励学生种植绿色植物, 回收日常废弃塑料制品, 或定期缴纳一定费用成立“生态基金”, 从而加强减排意识, 在实际的碳排放中培养低碳正面情感。
(三) 实践行为方面:参与低碳社会活动, 培养低碳行为习惯。在校内, 以“低碳理念”为指导, 积极参加各种低碳生活宣传活动, 如“地球一小时”、低碳我行动签名活动、世界环保日等, 将自己的身份从低碳理念的宣传者和策划者提升为实践者和推广者。在校外, 大学生可以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平日实践等机会了解所生活或者学习的周边地区居民们低碳行为, 同时传播低碳知识, 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生活”的大队伍中来。同时, 大学生要积极培养低碳行为习惯。行为心理学认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践行低碳行为方式, 使这些行为逐步稳定, 并成为其自觉的行为选择, 进而变成习惯。
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研究综述 篇8
“低碳”话题是伴随着环境问题产生的,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 其低碳意识及行为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深远。低碳相关概念最早于1992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现, 但是国内对于大学生低碳方面的关注和研究最早始于2009年, 发表在《环境教育》第12期上一篇名为《高校青年共行动 争做校园低碳达人》的文章第一次涉及了高校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及行动[1]。
可以说是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使“低碳”一词席卷全国[2], 从2009~2010年掀起了一股低碳热潮, 两年间对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章来看, 国内关于大学生低碳以及行为的相关研究基本分为: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定量研究, 两种研究方向中理念思辨较多。采用定量方法的实证研究注重实际调查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现状, 并对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等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而定性方法的理论思辨主要侧重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相关性因素和相关方向探讨:公民意识、低碳人生观、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低碳教育、低碳经济等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关系的思辨性探讨。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大学生低碳意识
低碳, 英文为“low carbon”, 意指较低 (更低) 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为主) 排放。其核心部分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在政府文件上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3]。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4]。低碳生活, 就是尽量减少生活所耗用的能量, 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 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当然, 低碳并不意味着要刻意节俭, 放弃一些生活享受, 只要从生活的点滴多节约、不浪费, 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5]。
哲学上的意识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 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 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
低碳意识指的是应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 学习生活中自觉去履行环保公民的责任义务。确定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 确保自己为低碳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6]。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将大学生低碳意思界定为: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价值观, 确定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 自觉履行环保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做到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2.2 大学生低碳行为
“行为与方式的改变始于意识和观念的改变”[6]。同时,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7]。对于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表现的一切言行, 统称为行为;狭义上说, 行为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 人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行为的基本单元是言行动作, 所有行为都是由一连串言行动作所组成的[8]。
大学生行为学的定义可以界定为研究大学生行为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及对大学生行为活动进行预测、调节、控制的科学。大学生行为可以概括为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和工作中所表现的一切言行[9]。
因此, 我们将大学生低碳行为界定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相关的低碳意识与理念。
3 大学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实证行研究并不多, 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将获得数据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天津商业大学的马晓婉对天津市一所本科全日制学校发放300份问卷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环保观念, 对于“低碳”的认识和对于提倡低碳生活的看法、建议、措施等。利用SPSS15.0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对于“低碳”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 而与地区和学历的相关性较小, 女生对“低碳”的理解比男生更深。在低碳生活行为方面:如等公交车、自带环保购物袋 (男女比例:23.4%和9.4%) 、宿舍节约用电等女生都要好于男生。学生认为开设低碳生活课程是培养低碳意识及行为的重要途径:6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低碳生活课程, 17.7%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12.9%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同时, 学生觉得低碳生活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66.1%认为有必要, 27.3%的人认为没必要, 6.6%说不清楚想法[10]。另外,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董青老师在该校随机发放200份问卷对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进行了调研。主要调查学生对低碳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和自身正常生活的影响的看法、对低碳经济宣传的看法、对企业实行低碳经济的看法及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情况[11]。结果表明:大学生有一定的低碳经济意识, 对低碳表示支持, 但是对低碳本质的理解有待提高, 低碳行动有待加强。
由此可看出大学生低碳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始了初步的探索, 基本分析出了大学生对于低碳的了解、关注和实行程度;探索出了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影响因素, 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理论研究
4.1 关于树立低碳意识的理论研究
陈志福认为低碳人生观对于低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指出低碳人生观就是把人类的低碳实践和低碳目标贯穿于人们的人生态度、目标、奋斗方向的过程, 使低碳成为人们的一种态度和活动方式。大学生低碳人生观教育应倡导低碳学习方式、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及低碳思维方式[12]。单芳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和民族国家发展的高度论证:应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从而推动低碳意识传播;低碳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体现, 公民特别是大学生有责任树立低碳意识, 践行低碳意识, 和宣传低碳意识, 让每个人都争做低碳的宣传者、实践者[13]。韩志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构建》一文中分别阐述了大学生科学生活方式、大学生文明生活方式的内涵, 以及大学生与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应从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强化低碳意识的观点[14]。韩春认为低碳消费观是低碳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理性分析发现校园中存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消费倾向, 树立低碳意识应注重加强大学生新型节约观、绿色消费观、发展消费观和法制消费观等健康消费观的建设[15]。
4.2 关于加强低碳行为的理论研究
4.2.1 理论倡导活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刮起了一股“低碳”风。各高校也开始了低碳行动。当年12月2日安徽淮北供电公司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淮北师范大学开展“节约低碳进校园”活动, 倡导节约、低碳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16]。12月5日, 全国16个城市百余所高校的十余万大学生共同开展了一周的低碳行动, 在校园里节水节电, 共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t, 用实际行动声援即将拉开帷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17]。活动中对日常的低碳行为进行了倡导。12月21日, 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之际, 北林大校团委邀请著名气候变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该校学生作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专题报告。在“绿色讲堂”上北林大学生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携手未来, 低碳生活”的倡议, 倡议广大青少年,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开展实践[18]。
4.2.2 理论探索研究
对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低碳行动, 除了以上的理论倡导方式之外, 还有学者就具体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探索。余敏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大学生应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践行者和先锋, 发挥榜样和辐射作用, 带动更大的人群, 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蒋勇和徐士斌等在《通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打造低碳深圳》一文中指在大型活动中利用大学生主体宣传低碳行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世界大运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 是一个不错的低碳行动体现, 让18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低碳生活行为的义务宣传者[19]。像这样大型的活动并不是高频率的有, 所以大部分的观点是: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 而不是能力, 应该积极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注意节电、节水, 从点滴做起[20]。
5 提高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策略性研究
根据研究现状发现, 目前的主要观点是大学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辐射地, 因而低碳校园的建设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方面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围绕构建低碳校园从而更好的进行大学生低碳方面的教育, 部分学者做了策略性研究。邱艳君、张晓鸿等认为:低碳校园建设的重点在于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硬件包括水电建筑、学校建筑等;软件主要涉及学校相关部门、后勤服务中心、个人和学生组织。并针对软件建设方面提出了“奔驰模型”:有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安排、后勤服务中心提供需求供应支持、个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学生组织发表观点引导校园低碳舆论。软件方面还有李相然、王宪杰等提出了:低碳教育、低碳研究、低碳实践三位一体的低碳校园构建设想。开展校园低碳软环境建设方面还有麻东锋等从教师、学生、法规、制度方面的探讨:调整课程设置, 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学生积极组织参与校园低碳活动;实施低碳管理, 构建低碳教育环境;贯彻低碳法规。硬件方面, 主要是对于校园低碳建筑的研究。杨潇慧指出建筑节能属于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现象, 包括“知”和“行”两方面。低碳建筑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大学生低碳节能水平呈现的“知”强“行”弱的不对称问题。范永娟认为低碳校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校园低碳建筑的实施和建设, 是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从直观感受上进行教育。综合以上观点就是低碳校园的建设的研究关注软硬件建设两方, 涉及学生、教师、政府等主体;而低碳校园建设的研究是作为培育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策略性探讨。
6 评价与建议
6.1 研究的深度
有关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研究大都从理论上论证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且主要注重的是提高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外部因素 (低碳校园构建、低碳教育、低碳法规) 的研究。而直接针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调查研究的很少。这样就只是从宏观层面宣讲低碳理念, 对于实际探索出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而更有效的指导大学生低碳建设没有很实质性的作用。同时, 这是一个新兴的热点话题, 该方面的研究起步也较晚, 基本上是始于2009年, 后期的研究趋势应该是更多的关注大学生本身, 进行更深入的实证性调查研究, 把握问题的本质, 同时增强说服力。
6.2 研究的广度
现有的研究, 从数量上来讲, 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性文章很少, 笔者认为这跟课题是一个新兴话题有关, 公众关注较晚有关。从内容上来讲:一是系统性不强, 研究更多的侧重相关外部性因素, 针对构建低碳校园建设的理论较多;而针对大学生低碳问题本身的直接研究很少, 没有形成关于大学生低碳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二是涉及面窄, 现有的实证性研究代表性的就两个, 一个是董青老师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做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调研》, 另一个是马晓婉在天津一所高校做的调查。他们虽然都直接针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本身做了调查研究, 但是都只涉及一个学校, 样本的代表性不够。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扩大调查的地域范围和内容上的调查角度, 并进行跟踪性调查, 使得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摘要:对近两年来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研究进行了整理, 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现状研究、策略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未来研究的趋势, 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及行为水平, 为具体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低碳生活行为 篇9
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 更是关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也不单是发展问题, 如今已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201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是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后, 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举行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集中讨论了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两个主题, 并重申了共同责任原则[1]。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 2013年1月24日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具体落实十八大中关于生态建设思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项任务部署。其中第七项指出要初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自然保护区内外和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补偿的有效办法, 为生态补偿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撑。气候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联系, 年初全国范围的雾霾天气再一次警示国人,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已经持续多年, 但环境问题依旧没有很大改善, 局部地区环境甚至不断恶化。如今生态补偿作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新思路被提出, 或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为目的, 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 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2]。生态补偿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再分配和调整的机制, 生态补偿与生态环境等公共物品的使用相关, 生态补偿的受益或者受损对象都较广[3]。具体来说, 草原生态补偿供给方的支付意愿就是草原生态补偿的成本[4], Zhai和Takeshi调查了中国沿海居民对水、海洋生态系统等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5], 生态补偿和担保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农户的环境保护行为[6]。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来源是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 其目的是解决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外部性问题, 使资源和环境适度地、可持续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 进而达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7,8]。
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既受到主观因素和非主观因素的影响, 又受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中内部因素即家庭生计资本[9], 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生态补偿本身的一些特征因素、农户所在农村社区 (村社) 的特征因素以及其它的一些外部影响因素[10]。性别[11,12,13]、受教育程度[12,13,14,15]和收入水平[12,13,14,15,16]等人口学特征影响到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除受到非主观性的人口学特征影响外, 成本收益等理性因素[17]和环境认知程度等主观非理性因素[18,19]也会影响到居民生态补偿意愿。
总结学者关于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 学者更多的从个体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性别、年龄、比较收益等非主观和理性因素探讨生态补偿意愿, 但居民的支付意愿不仅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现实能力”, 也取决于居民对环境的认知情况、心理预期、信心程度等心理特征[20]。现有生态补偿意愿的研究很少涉及生态补偿意愿的心理机制。基于此考虑, 本研究利用2010年南昌市居民低碳意识与生活调查的原始数据, 运用定量分析模型, 尝试对居民低碳补偿意愿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以期发现低碳补偿意愿的心理基础。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江西农业大学2010年4月对南昌市居民低碳意识与生活调查的原始数据。考虑到不同调查地点居民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采用判断抽样法确定调查地点, 即南昌市青山湖区青山路街道办和湖坊镇镇政府附近、东湖区公园街道办事处和八一桥街道办事处附近、西湖区南浦街道办事处和桃花镇镇政府附近等共3个区30个调查地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 回收问卷2788份, 回收有效问卷2759份, 有效问卷率98.96%。在30个调查地点, 将偶遇的且愿意接受调查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定序变量Logit模型。
本研究根据因变量的类型使用了定序变量的序列对数回归模型 (Ordered Logit Model) , 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tata12.1。显然, 居民低碳补偿意愿是一个有着程度等级差异的序列变量, 而不同低碳补偿意愿取值之间的距离并不相等。因而, 分析模型不能使用线性回归模型。为了更为有效地在分析中反映出自变量在意愿强度等级序列上的差异, 同时也更为精准地厘清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决定关系, 使用定序变量的序列对数回归模型是适合的选择 (Peter&John[21], 1989;Agresti[22], 2002) 。
在定序变量Logit模型中, 因变量Y有M个取值。对于第i个样本自变量向量Xi, 因变量yi的取值小于j的累积概率为:
其中, i=1, 2, …n;j=1, 2, …m (本文中m=3) 。
而序列等级间的比率比的对数回归模型则可以表示为:
其中, i=1, 2, …n;j=1, 2, …, m-1 (本文中m=3) ;k=1, 2, …, k, 为自变量的个数;μj为满足对数分布 (logistic distribution) 的残差项。这个模型将估计出K个回归系数β1, β2…, βk, 以及m-1个递增的分割点 (cuts) α1, α2, …, αm-2。
模型的回归系数估算根据以下方程得出:
根据这一模型的设定, 当βk时, 表示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基础上, 随着第k个自变量取值的增大, yi落入较高意愿等级 (参照上述编码方案, 低碳补偿意愿更高) 的概率增大;当βk<0时, 表示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基础上, 随着第k个自变量取值的增大, yi落入较低意愿等级 (参照上述编码方案, 低碳补偿意愿更低) 的概率增大。
2.2.2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取。
在定序变量logit模型中, 将因变量设为“低碳补偿意愿”, 即低碳补偿意愿低、低碳补偿意愿一般、低碳补偿意愿高。根据理论支持、文献回顾及单变量似然比检验, 将居民低碳关注度、低碳意识、低碳认知、低碳态度、性别、年龄阶段、月均收入及学历程度等变量拟纳入回归模型, 并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作如下描述 (见表1) :
注: (1) 标*者为分类变量的参照组。 (2) 表中分类变量报告频数及百分比。 (3) 总案例数为2759。 (4) 数据来源于2010年南昌市低碳意识与生活调查原始数据。
3 结果分析
3.1 居民低碳补偿意愿描述分析
居民在回答“您是否愿意以植树或付费的方式补偿您的日常生活碳排放?”这一问题时, 7.4%的被访者选择不愿意, 50.1%的被访者选择看情况, 42.5%的被访者选择愿意。回答中虽然只有7.4%的被访者不愿意以植树或付费的方式补偿日常生活碳排放, 却有一半的被访者 (50.1%) 选择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低碳补偿, 42.5%的被访者愿意以植树或付费方式补偿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
3.2 回归模型结果
注: (1) 因变量为低碳补偿意愿, 参照组为“低碳补偿意愿低”。 (2) 括号内为标准误。 (3) *表示标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4) 数据来源于2010年南昌市低碳生活调查原始数据。
本研究采用了定序变量logit模型对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进行了影响因素的考察, 并对“嵌套模型”进行了似然比检验 (Prob>chi2=0.4140) , 根据模型选择的简约原则选择了模型2 (见表2) 。
从表2中, 可以看出模型2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Log likelihood=-2322.1554, p=0.0000) , 自变量中的“低碳关注度”、“低碳意识”、“低碳认知”、“低碳态度”、“性别”、“年龄阶段”、“学历”呈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即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条件下, 居民因“低碳关注度”、“低碳意识”、“低碳认知”、“低碳态度”、“性别”、“年龄阶段”、“学历”的差异引起了低碳补偿意愿的显著统计学差异, 这说明这些变量对于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就居民低碳关注度而言, 在以低碳关注度低为参照组、控制其它变量的条件下, 可以看出, 随着居民低碳关注度的增强, 对低碳补偿意愿也在不断增高, 如与低碳关注度低的居民相比, 低碳关注度一般的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34.72% (=e0.298-1) , 低碳意识强的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99.97% (=e0.693-1) 。随着居民低碳意识的提高, 低碳补偿意愿也在不断增高, 如与低碳意识低的居民相比, 低碳意识一般的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36.34% (=e0.310-1) , 低碳意识高的居民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135.61% (=e0.857-1) 。与低碳认知低的居民相比, 低碳认知高的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同增加了90.41% (=e0.644-1) 。与低碳态度消极的居民相比, 低碳态度不确定的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减少了40.67% (=e-0.522-1) , 低碳态度积极的居民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43.91% (=e0.364-1) 。男性居民较女性居民低碳补偿意愿低18.45% (=1-e-0.204) 。老年居民较青年居民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98.38% (=e0.685-1) 。随着居民学历的提高, 低碳补偿意愿也在不断增高, 如与初等学历的居民相比, 中等学历的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82.76% (=e0.603-1) , 高等学历的居民低碳补偿意愿增加了109.59% (=e0.740-1) 。但模型中居民月均收入并没有呈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即月均收入的不同并不导致居民低碳补偿意愿的不同。
4 结论与讨论
对居民低碳补偿意愿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 居民低碳关注、低碳意识、低碳认知、低碳态度、性别、年龄和学历的差异导致了居民低碳补偿行为意愿的统计学差异, 表现为:相对低碳关注高、低碳意识强、低碳认知高、低碳态度积极、女性、老年人、高等学历的居民, 低碳关注低、低碳意识弱、低碳认知低、低碳态度消极、男性、青年人、初等学历的居民低碳补偿意愿相对较低, 即低碳关注高、低碳意识强、低碳认知高、低碳态度积极、女性、老年人、高等学历的居民低碳补偿意愿较高。居民的月均收入特征并未对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产生统计学差异, 而不确定的低碳态度相比低碳态度消极的居民的低碳补偿意愿更低。即低碳补偿意愿有其低碳心理基础, 低碳心理基础 (低碳关注、低碳意识、低碳认知、低碳态度) 的加强有助于低碳补偿意愿的提高。
低碳生活行为 篇10
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1.1 理论分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如图1所示) 来分析农户低碳生产行为。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 是在他和FISHBEIN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的概念。该理论的基础是期望价值理论, 以此阐述个体行为的一般决策过程[14]。该理论经过不断完善不仅具有有效的解释力, 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为的解释。该理论认为, 行为的产生是由一个人执行特定行为的行为意向直接决定的, 而其中的行为意向又受到行为个体自身的“态度”、行为个体的主观规范和行为个体的认知行为控制3个因素的影响[9]。
1.1.1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少数民族农户采取的低碳生产行为, 是根据自家土地、经济和劳动力等条件进行的生产投资选择行为
农户生产行为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林、牧、渔业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电力、汽油、柴油等。农户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行为就是根据自身条件和气候等客观环境来对生产要素进行投入的行为[7]。为实现低碳生产, 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因此, 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指标可以衡量低碳生产行为。在本文研究低碳生产行为时, 将问卷调查中农户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所造成碳排放量, 运用碳排放测算公式进行测算并计算平均数, 根据是否高于平均数来选择指标得分。
1.1.2 行为态度是对农户是否接受低碳生产并且接受程度如何的评估
两者的相关性需要根据具体的相关行为和态度进行衡量, 如果农户对低碳生产表现出的负面评价越大, 说明主观上不愿意进行低碳生产。例如, 如果农户认为低碳生产能缓解环境压力, 其选择低碳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农户觉得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个人也有责任, 那么就容易要求自身进行低碳生产。态度还与农户进行生产时所带来的收入密切相关, 如果低碳生产能给农户带来效益最大化, 那么农户对进行低碳生产是持有积极的行为态度的[8]。
1.1.3 主观规范是指外界压力 (个人或团体等) 对农户在进行低碳生产行为决策时所产生的影响
农户在进行低碳生产行为时改变自身的行为往往是由于受到自己周围的人、组织或者制度方面等外界压力的影响。这些压力会影响农户对化肥、农药、农膜等的用法和用量, 进而影响生产行为的碳排放。少数民族农户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及对碳排放水平产生影响[15]。在衡量主观规范方面, 研究问卷设计了问题:“当地的风俗习惯会对您的低碳生产行为产生影响 (对农药、化肥、农膜、汽油、柴油、电力的使用方面) ”?“周围人的低碳生产行为会对您进行低碳生产产生影响”?
1.1.4 认知行为控制是通过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便利条件, 反映资源的获得性, 这种资源可以是国家的一些补贴、惠农政策等;二是自我效能, 即某人对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认知或自信, 这种信念来源于农户对于低碳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因素等[16]。例如, 农户如果知道国家对于有机肥等一些有助于进行低碳生产的资源进行了补贴, 那么他就会积极使用这些低碳产品。如果农户掌握了低碳生产技术, 或是政府提供的低碳生产技术指导较多, 对于促进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也是有利的。相反, 当缺乏这种技术或者在购买有机肥方面, 当已有的生产者有过购买很困难的经验并向其他人分享时, 就会阻碍农户进行低碳生产行为。据此, 在问卷中设计“您对政府在有关低碳生产方面提供的技术指导非常满意”、“您认为本地的低碳技术培训体系已能满足您的需要”、“您对政府在良种、有机肥等方面的补贴非常满意”3个问题。
1.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很多研究已经证实, 行为意向与特定的实际行为之间是有很强的因果关系的, 而且如果在实际控制条件更充分的情况下, 行为意向与行为之间关系会更稳定[17]。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内容, 构建本文的模型如式 (1) 、图2所示:
式中:B代表农户低碳生产行为;A代表行为态度;SN代表主观规范;PBC代表认知行为控制;~代表被解释程度;W代表待估参数 (j=1, 2, 3) 。
由于被解释变量有Y=0和Y=1两种取值, 是一个典型的二元选择模型, 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模型的具体形式如式 (2) :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xi为解释变量;P为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的概率;β0为常数项, βi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β0和βi的值可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μ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上述建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低碳生产行为模型, 因变量y和自变量x1 (行为态度) 、x2 (主观规范) 、x3 (认知行为控制) 的变量说明及赋值说明如表1所示。
2 实证验证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来源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云南的佤族主要居住在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澜沧、孟连、双江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5年, 隶属云南省临沧市。全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2.2%, 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48.4%。农业生产以旱作物为主, 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有玉米、旱谷、甘蔗、茶叶等。本文的实证研究是基于课题组2013年对云南省耿马县的200户佤族进行的问卷和深度访谈,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192份, 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问卷是根据理论模型, 按照5分制设计备选答案, 问卷所设计的问题结合了佤族农户生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标, 由调查人员访问、统计获取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计量模型数据。
2.2 样本变量基本描述
为了有效把握变量的整体统计特性,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 然后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进行描述性分析时, y的取值方法是:首先运用碳排放测算公式及相关碳排放系数测算192户调查农户农业生产投入引致的碳排放量, 再计算出平均数。碳排放量高于平均值的农户, 指标y取值为0 (不是低碳生产行为) ;碳排放量低于平均值的农户, 指标y取值为1 (是低碳生产行为) 。模型中的行为态度 (x1) 、主观规范 (x2) 和认知行为控制 (x3) 这3个变量的得分, 是根据这3个变量下的所有调查问题所得分数进行累加得到的。根据现有参考文献, 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碳排放系数如表2 (农药、化肥、农膜碳排放系数来源于参考文献[18]) , 各个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因变量y的平均值为0.33, 这说明样本区的大多数农户是没有进行低碳生产的;x1的平均值为12.28, 说明样本区的农户参与低碳生产行为的态度不是很积极;x2的平均值为8.08, 说明样本区农户在参与低碳生产时受风俗习惯、周围人的影响较大;x3的平均值为9.12, 说明样本区农户认为参与低碳生产行为时的优惠政策和技术获得的条件不是十分良好。
2.3 实证验证与结果分析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样本农户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 SPSS给出Hosmer-Lemeshow卡方统计量及其相应的概率P值, 可以对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进行判断。在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模型的研究中, 卡方值为178.863, 显著性为0, 因此模型是显著的。因为P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 (P=0.05) , 所以拒绝原假设, 说明本文的模型整体是显著的。接着通过Cox-Snell R2统计量和Nagelkerke R2统计量来评价本论文模型的拟合优度。Cox-Snell R2统计量与模型的拟合优度呈正相关关系, Nagelkerke R2统计量是Cox-Snell R2统计量的修正方案, 其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越高, 越接近0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越低 (本研究结果见表4) 。最后运用软件对研究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选择逐步进入的回归方法, 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 (见表5) 。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 方程中解释变量全体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说明佤族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3个心理行为因素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都有影响。
行为态度在5%水平下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所有系数中发生比最高, 说明影响程度最大, 行为态度变量变化1个单位导致新的发生比为原来的13.576倍。其系数为正, 说明佤族农户参与低碳生产行为的态度越积极, 则佤族农户进行低碳生产的可能性越大。
主观规范在5%水平下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但其发生比不是很高, 说明影响程度一般, 主观规范变量变化1个单位导致新的发生比为原来的0.012倍。其系数为负, 说明主观规范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产生负向影响, 且影响程度较低。这是因为佤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 (玉米、甘蔗、旱谷) 价格较低, 所以可用的投入资金较少, 因而采用低成本的农药、化肥等可以降低种植成本;采用低碳生产技术往往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和努力。如果佤族农户采用了周围人低碳生产的建议, 在农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收入就会减少, 因此, 在自身利益的诱导下为了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佤族农户往往不进行低碳生产。
认知行为控制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是很显著,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认知行为控制变量变化1个单位导致新的发生比为原来的0.448倍。其系数为正, 说明佤族农户行为控制能力越强, 则佤族农户进行低碳生产的可能性越大。佤族农户如果掌握了低碳生产技术, 且国家对低碳生产提出了强有力的优惠、补贴政策, 那么佤族农户进行低碳生产就越容易、越积极。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结论
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 结合了Logistic模型对佤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看, 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认知行为控制对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不很显著。农户对参与低碳生产行为有良好积极的态度, 参与低碳生产行为控制能力提高, 则进行低碳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随着农户农业收入和自身环保意识 (科学意识、责任意识) 的提高, 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 农户会做出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主观规范对农户参与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 那是由于到目前为止, 低碳生产还没有在佤族地区广泛推开。在缺乏强有力监管制度下, 农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往往选择与主观规范相反的行为, 这也体现了佤族农户的选择是理性的。
3.2 政策建议
3.2.1 对低碳生产行为选择的心理行为因素进行正确引导
少数民族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等心理行为因素对农户在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及进行低碳生产行为的选择时, 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这些因素还是少数民族农户进行低碳生产行为的内在动力[9]。因此应通过报纸、板报、广播电视等方式, 大力宣传农药、化肥等不正确合理使用对环境的危害性, 端正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态度, 提高少数民族农户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控制能力, 引导少数民族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低碳生产。
3.2.2 增强少数民族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在当今社会,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所需, 宗旨是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目前存在部分少数民族农户只注重眼前利益 (短期的经济效益) , 只想以低成本来获得高收益, 没有将注意力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没有意识到这是要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 这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积极利用少数民族自然崇拜心理, 自然敬畏态度, 即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人格化, 把自然力和自然界视作有生命、意志以及强大威力的对象加以崇拜, 崇拜天、地、水、石, 崇拜动物、植物等, 增强少数民族农户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从加强教育认知方面, 大力倡导少数民族农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2.3 充分发挥政策在引导少数民族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选择上的激励作用
低碳生活的成本 篇11
每一年的3月12日,都会有近300万中国人拿起铲子,加入到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植树活动中来。根据法律规定,年满11岁的中国公民每年至少要种植杨树、桉树、落叶松或者其他树种的树苗三株。
许多树苗都种植在“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的这一防风防沙林带,计划总长4480千米,西起新疆西部,东至黑龙江东部,面积约占整个中国国土面积的42.4%。在外界看来,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中国新时期的“绿色长城”,如果它能在2050年如期完成,中国的森林面积将达到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2%,这片森林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碳吸收网,靠它来吸收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绰绰有余。
对这个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来说,要实现碳中和,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比这个宏大的项目更好,更实用。但公众似乎对“义务植树”这样的活动没抱什么热情,潮流人士和富裕阶层对时髦的口号更感兴趣,也更愿亲身践行,比如,低碳生活。它听起来更全球化,更时尚,因而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垂青——在中国,绿色绝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个时尚话题,本质上,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人们更愿意将其作为一种潮流来对待。
尽管低碳正在被描绘为一种时髦而有道德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准备践行低碳生活的潮人还是应当知道,过一种低碳生活,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社会服务基础欠缺
潮人们面临的一项尴尬是,在目前的中国缺乏过上低碳生活的社会服务基础。即使你收入不菲,愿意为节能产品付出高昂的费用,还得具备专业的知识,防备商家的欺诈,很多时候,这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而且结局往往让人沮丧。以节能灯泡为例,一只节能灯泡大约要20多元,是普通灯泡的10倍,尽管它可以节省70%左右的电量,但本着环保而购买这种灯泡的消费者却一直在抱怨:它也许省电,但不省心,更不省钱。黯淡的灯光,易坏的寿命,都使得人们难以对它怀有好感。
也许你为认为,为了低碳生活,一只灯泡带来的麻烦是可以忍受的。但如果要更彻底地践行低碳生活,你可能需要做得更远,比如,更节能的环保住宅,更绿色的装修材料,新能源的电器,混合动力的交通工具,等等。
这是件更困难的事,鉴别那些激动人心的广告宣传,往往只能是付出代价之后。有很多使用过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都在网上晒过他们的“悲惨遭遇”,选择太阳能的原因,大多都是出于节能环保的理念,可是真实的遭遇却很悲惨。厂家的宣传上告诉消费者,只要阳光充足,太阳能热水器在冬天也能把水温加热到50℃左右,夏天可以加热到90℃以上,而人洗澡用的水温只要40℃就足够了。有很多家庭就是在购买了太阳能热水器后才发现:是的,夏天的水温够热,但并怎么用得着,冬天则完全看天气的脸色,阴天的热水只够洗手,天气好的日子,温度确实足够洗澡,却只够一个人用。
环保系统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实际热情,更多的流于口头的时尚表达。丰田的混合动力车普瑞斯在国外卖的不错,然而在中国,其销量却只能以惨淡来形容。普锐斯优点很多,造型前卫时尚、内饰极具科技感,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很省油,百公里油耗只有4升到5升,而且越堵车越省油,很适合城市代步。自从它上市以来,无论是媒体还是消费者,都对普锐斯节能环保表示出很高的关注,但是每年一两千辆的销量,证明了这种关注并未转化为现实。对现实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要多花十万多元为节能环保埋单是很难突破的心理障碍,毕竟这个价位可以选择很多更豪华更有面子的车型。
时尚化的低碳表达
在北京的八达岭,由中国绿色碳基金营造的“碳汇林”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去那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对拥有私家车,经常需要坐飞机的中产阶层来说,购买碳汇林是低碳生活最好不过的选择。北京碳汇林的平均换算价格是每千元8.6吨,并不昂贵,购买之后还可以获得一张证书,目前已经有上百人购买过。
主要针对商务人士的在线旅行服务网站携程网在去年也推出了一项“碳中和”服务:顾客预订机票时,网站将根据飞行里程告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相应的补偿选项。比如,飞行15000公里积分5000点,就可以换一棵树苗,再由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种在内蒙的沙漠地区。由于不需要额外花钱,而只是使用里程积分来做环保,顾客对这项服务的反馈很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2000多名顾客用积分换了树苗,这些树苗将由志愿者在今年4月种一种植在内蒙古的沙化土地上。
能够实现减排总归是一件好事,不管它是在何处,以哪种方式来实现,都值得鼓励,用钱来进行“碳补偿”,对经济富裕,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的人来说,是一种可行的选择。3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周迅也亲自行动,向公众宣传这种碳补偿的还债方式。她用了一长串数字和一幅巨大的地图介绍自己的“碳足迹”:“我在2008年一年里飞了上海、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地,飞行里程共计149,483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总计19,493KG,并捐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树苗238棵,一棵树25元,花了大概6000元。”
由于工作太忙的原因,周迅没法亲自植树,而是委托NGO组织将这238棵树种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植树基地。她说,“也许你没时间为了植树跑到内蒙古去,但你可以出一笔不多的费用委托专门的机构帮你植树,其实也就是在‘还债’,还给地球的债。”
并不乐观的前景
对现阶段碳排放不多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想在更大程度上选择低碳生活,预防将来的高碳生活,在现实上并不乐观。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曾在北京郊区为一位留德回国的教授建过一座可持续生态房的“豪宅”,没用一点钢筋水泥,如果房子拆了,地上还能种粮食。这座木结构洋楼,体现了环保建房的理念及其与乡村密切相关的可持续性。房屋选用了德国传统木结构别墅的设计,整体结构用不太贵的松木和杨木搭建,还用了大量回收的、旧房子拆建剩下的木头。墙体则是就地取材的草土墙———土来自花园里挖建水池刨出的土,屋瓦将使用纯天然的手工石瓦。但是这样的一座房屋,造价也高达40万。
不独是房屋,更让人望而却步的挑战是,大量的消费品既不能循环使用,也不能用于合成其他的东西。更糟糕的是,制造这些消费品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剧毒化学物质。如果要保持低碳的洁癖,减少对商品的低赖,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品质。
更让人难堪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6年提供的一份报告表明,家畜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比所有的运输系统排放量的总和还要多。肉类加工产生的巨大影响来自于燃料和化肥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与饲养方式,来自于经营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所需要的能量,还来自于家畜肥料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猪肉、羊肉和家禽的生产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牛肉生产带来的影响毫无疑问是最大的。
统计显示,在2000年至2005之间,亚马逊河流域被砍伐的森林大多是因为经营奶牛牧场而被采伐掉的;其余的部分也是因为需要种植饲养奶牛的玉米和大豆而被砍伐掉。而奶牛一旦吃饱之后,就开始打嗝——非常频繁。一头奶牛在每天的打嗝时产生的甲烷气体高达130加仑,每吨甲烷吸收的热量是同重量的二氧化碳吸收的热量的20多倍。
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篇12
然而, 低碳经济是以“三低” (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 为基础, 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建立新的能源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技术进步的创新和能源结构的调整, 目前中国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不高、技术应用率较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行为, 培养国民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 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消费者低碳消费动机分析
购买动机是促使消费者行为发生并为消费者行为提供目的和方向的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可分为生理性的购买动机和心理性的购买动机, 随后, 麦古尼对心理学动机进行了研究, 其理论将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分为追求一致性的需要, 归因的需要, 归类的需要, 追求独立的需要等[3]。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消费者购买动机则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考虑到低碳生活原则构成的内在驱动力。根据消费者对低碳生活的需求及购买实际情况分析, 低碳消费除了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上述基本需求外, 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动机:
1. 尝新的动机
当今年轻人的主体已经是人们常说的“80后”, 甚至新生代“9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在改革开放, 祖国变得富强的经济大环境, 因此, 他们的消费能力强于前几代人, 也同时具有年轻人追求时尚, 追求新颖的天性。低碳产品一般是通过传统产品改造及加工、经过新技术研发的资源节约或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品, 其包装及标语往往比较引人注目, 这些产品对于追求新颖, 喜欢体验新事物的消费者而言是吸引其购买的动力。
2. 崇尚健康生活的动机
现代社会, 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健康的食品,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是热爱生活的人们不断的追求。低碳生活体现的便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
面对不断升高的全球气温, 日益枯竭的能源资源, 在全球呼吁降低碳排量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对于国内, 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需要提高, 国家也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的阶段, 这些都会带来能源资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对于国外, 联合国也将碳减排进行量化实施, 要求截至2050年, 全球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不能超过104亿吨, 如果发展中国家拒绝采取行动, 则可能遭到发达国家的绿色制裁, 进口的碳排放不合格商品面临征收“碳关税”的威胁。作为一名中国公民,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将是我们支持低碳消费的又一强有力的动力。
4. 自我表现的动机
我们需要向他人表达自身的存在, 我们想让别人通过我们的行为 (包括购物和展示所拥有物品的行为) 了解我们是谁和是什么样的人。诸如服装、汽车之类的购买就能让我们作为消费者表现我们的身份。因此, 低碳背景下, 我们购买低碳产品, 主张低碳生活, 将是向人们展示我们良好精神面貌和素质的途径之一。
二、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笔者将影响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行为的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 宏观因素有如下:
1. 消费者的消费结构
从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动机来看, 人们有足够的动力通过绿色健康消费来过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 然而绿色健康的消费不一定就代表着低碳消费, 任何过度的消费都不是低碳消费。据《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统计,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行为中能量消耗最大的行为是居住, 占到了总能源消费的45.1%, 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 食品消费占11.66%,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 四者共占91.56%。这些行为同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行为, 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 共占90.88%。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是合理的, 应该减少生活行为浪费, 这样, 低碳消费才能实现。
2. 消费者的低碳消费环境
消费者所处的消费环境对其消费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低碳消费宏观环境除了消费者所处的消费者群外, 还包括国家相关制度和国家对低碳消费的资金支持。
首先, 国家相关制度的建立将为消费者低碳消费制定一个刚性约束。这样取得的效果必然好于人们自发的低碳行为。例如, 2008年我国颁布的“限塑令”, 便有效地减少了我国的“白色污染”。低碳制度的限定对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也会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其次, 国家的低碳技术目前还不成熟, 低碳产品价格一般会高于普通产品价格, 国家对低碳产业进行资金支持与否, 比如是否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 对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是否进行补贴, 都可以成为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因素。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宏观因素外, 影响低碳消费的微观因素则主要有产品本身及其相关属性, 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认知。
1. 产品本身价值
产品本身价值的大小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低碳产品的价格是否可以让消费者接受, 功能是否实用, 外形是否吸引消费者, 品质是否有保障, 产品性价比是否比其他普通产品更高, 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2. 消费者的消费认知
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认知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当消费者对低碳产品没有足够的认识, 对其功能和优点缺乏正确的了解, 低碳产品将无法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低碳产品是环保的, 绿色的, 健康的, 低碳消费是一种文明的消费行为, 过度消费现在已被公认为“野蛮消费”, 只要这些观念被消费者认同并接受, 消费者才有可能选择低碳产品。
三、引导低碳消费的对策及建议
结合消费者低碳消费动机和影响因素, 倡导消费者日常低碳消费行为必须建立以“国家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全民参与”的消费模式。我们就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 国家需加快低碳消费相关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 并提供资金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 开发新能源。一方面, 国家可以对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进行补贴, 减少低碳产品企业相关税收。比如, 加快低碳建筑的节能评级, 对低碳建筑开发商进行减税鼓励措施, 对购买低碳建筑消费者提供优惠的贷款和相应的补贴。开征燃油税, 降低购车税来促进消费者购买环保汽车。实行碳税政策, 实施碳税认证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手段, 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一方面, 国家要加大资金支持低碳技术研发, 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只有当低碳技术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 相应低碳产品的质量才会得到提升, 成本才会得到降低, 这样低碳产品在市场上才有和普通产品竞争的优势。
其次, 企业要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并提供服务。除了节能汽车和家电, 对于消费者日常消费中碳排放占第一位的居住, 节能建筑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6月26日, 英国能源和环境变化部发布的《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中指出, 建筑节能是执行低碳经济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我国要学习法国的集成节能技术, 在住宅外墙保温、门窗设计、屋顶保温三方面下功夫, 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18亿平方米, 如果这些建筑都实行了节能技术, 对于碳减排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另外, 我国目前的既有建筑改造要循环利用材料,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再次, 媒体和社会组织需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 提高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及对低碳知识的认知, 以达到促进调整消费者消费结构的目的。要充分利用传媒介质宣传低碳消费的各种日常行为, 倡导消费者要摒弃“面子消费”、“炫耀性消费”, 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 倡导消费者要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告诉大家每个人对保护地球环境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告诉消费者低碳消费是一个人文明有素养的表现等。通过这些途径不断宣传, 来提高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识, 让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低能耗, 低污染, 低浪费, 才能做到可持续消费。
参考文献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 2009 (2) :23-27
[2]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UK Energy WhitePaper?London:The StationeryOffice, 2003
[3]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
[4]李琴:低碳消费——科学消费的必然选择.《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6期
[5]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76-80
【低碳生活行为】推荐阅读:
绿色生活之低碳行为10-13
不良生活行为09-16
个人生活行为习惯07-26
生活和行为方式12-22
生活方式和行为07-07
日常生活行为规范08-05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10-23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礼仪行为要求08-25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