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2024-10-23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共12篇)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1

经常看到在中国许多家星巴克的门口常常排着特别长的队伍, 报纸也就这个事件做过报道, 是不是星巴克的咖啡真的那么好喝呢?

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例子, 你路过一家餐馆, 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排队等候。“这家餐馆一定不错, ”你想, “人们在排队呢。”于是你也在后面排上了。又过来一个人, 他看到三个人在排队就想, “这家餐馆一定很棒。”于是也加入到队列中。又来了一些人, 他们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 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 这就是“羊群效应”。而星巴克的成功是来自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 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进行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 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 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 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有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 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 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 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 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 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 多数人意见相似时, 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 (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的) , 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 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模仿他人决策, 或过度依赖于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 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 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 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不同市场态势下, 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险恶, 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 投资者都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 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逐步增强, 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为什么会有羊群行为的形成呢?哲学家们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心理学家认为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社会学家人玩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不论是哪一种说法, 我们对于投资理财问题最好是做到理性投资、理性消费。

广告是到处都可见的, 电视上、电影里、墙面上、甚至于厕所里, 只要是人可以到达的地方, 就处处可以看见广告。而明星代言更是广告的重中之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明星在广告中说着那个广告朗朗上口的广告词, 比如“自然堂, 你本来就很美”、“怕上火喝王老吉”等。

许多的广告中, 往往只有影视明星搔首弄姿地表演显示一下商标外, 完全没有对产品性能的说明。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广告有意义吗?”存在即合理, 显示经验告诉我们, 这种广告有很好的作用。

我们假设有一家企业甲开发出一种很有效果的减肥产品。与此同时, 另一家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乙, 也准备向市场推出一种伪劣减肥产品。当然两个企业都会向公众宣布其产品质量过硬、绝对上乘。

其实, 企业乙开始可以蒙骗一部分消费者, 但时间一长, 产品的问题会暴露出来, 伪劣产品终究会被消费者识破, 顾客会投奔企业甲的产品。也就是说, 企业甲可以预期未来市场份额和利润的扩大。

如果企业甲希望从一开始就与假冒伪劣的企业乙“划清界限”, 企业甲可以拍个SHOW LOGO的巨星广告。因为当红明星的广告有很高的市场价格, 企业甲“财大气粗”, 未来预期收入远大于企业乙, 企业乙是不敢贸然模仿的。用最好理解的数字来说明就是, 如果企业甲的预期收入为3000万, 而企业乙的预期收入为1000万, 广告花费为2000万元, 那么, 企业甲可以请巨星打广告, 企业乙就请不起。

精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认出请不起当红明星打广告的企业乙生产的是伪劣产品, 自然不会购买。而企业乙了解到企业甲要推出巨星广告时, 就会“急流勇退”放弃生产伪劣产品的计划。所以, 企业甲通过请巨星打广告来清除掉了潜在的市场模仿者。企业甲并不在乎明星在广告节目中说了什么, 表演了什么, 只是想传达它是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

这种广告的价值正在于:明星出场费的高低代表了企业甲的产品质量高低。

如果明星知名度够高, 有一定影响力和粉丝群, 人品和职业操守很出色, 或者说在娱乐圈有很高的地位, 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与知名度。

首先, 明星代言的一大作用, 就是在很短的时间提高知名度, 这是一种广泛的宣传手段。其次, 品牌的档次, 代言的明星在观众心中的身价, 知名度, 以及地位, 会是观众对品牌有个直接的档次定位, 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格定位和品牌定位。再次, 产品销量, 明星的粉丝群, 如果粉丝群很庞大, 对产品的销售量有直接的影响, 好比我身边的朋友, 很多会因为代言明星而促使他们买什么产品。第四点, 产品形象, 代言人是产品的风格展示, 直接体现产品的形象, 很有可能因为代言人的关系而使产品成为时尚标志, 并且代言人形象转变, 有可能改变大众口味, 促使市场需要的接替, 进而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设计, 以及一系列相关营销环节的变更。

这就好比是生物学中的孔雀一样, 雄性孔雀拥有绚丽而厚重的尾羽, 这样才会更容易吸引基因优良的雌鸟。

你有没有伸手去拿优惠券, 再拿着它去领一袋免费咖啡豆, 尽管你不喝咖啡, 家里也根本没有研磨机和咖啡机?你有没有在自助餐厅里一个劲儿地往自己盘子里放食物, 尽管你已经吃到撑, 直打饱嗝了?还有, 你家里有没有毫无价值的免费物品, 比如广播电台的促销t恤衫, 情人节收到的巧克力中附赠的泰迪熊, 还有保险代理每年送的带磁铁的小日历?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那么让人难以抗拒呢?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原本压根不想买的东西一旦免费了, 就变得难以置信地吸引人!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 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 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举个例子, 假如你想去运动用品店买一双白袜子, 就是后跟有结实的夹层, 前面镶金线的那种。一刻钟以后你从店里出来, 手里拿的却不是你想卖的那种袜子, 而是另一双你一点也不喜欢的便宜货 (后跟没有夹层, 前面也没有镶金线) , 但是它附赠一双免费袜子。在这个例子里, 你放弃了更好的选择, 买回了你原先不想要的东西, 这全是免费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 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勇往直前, 即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真的需要?我认为答案是这样的。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但免费的物品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 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实价值。为什么?我认为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物品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是不免费的, 那就会有风险, 可能作出错误决定, 可能蒙受损失。于是, 如果让我们选择, 我们就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去找。

如果做生意的话, 懂得这个秘密, 就可以一鸣惊人。想让顾客盈门?拿出点儿免费的东西!想增加销售?拿出一部分免费商品!

同样, 我们还可以利用免费的策略推行社会政策。想让人们开电动车?不要仅仅降低上牌照和检测费用, 干脆取消这些收费, 就成了免费。同样的, 如果你关注健康, 你注意到早期诊断是逐渐消除严重疾病的方法, 想让人不拖延耽搁, 赶紧进行诸如结肠镜探测、x光透视、胆固醇检测、血糖检测等检查?不要仅仅是降低收费, 把这些项目改成免费!

我认为大多数政策战略学家还没有认识到, 免费是他们手中的一张牌, 更不要说怎样用它了。目前政府正在大幅度削减预算, 在这种大环境下, 提出把某些东西改成免费, 当然是和人们的直觉背道而驰。但我们停下来细想一下, 免费能产生很大的能量, 这样做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同样, 经济的运行也离不开生活的运转, 而行为经济学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研究人们平时生活的行为, 一些不起眼的动作可能会引发出巨大的经济理论。行为经济学洞悉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奥妙, 总结出经验, 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理智聪明、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董志勇,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美]丹-艾瑞里, 赵德亮夏蓓洁译《怪诞行为学》中信出版社2008

[3] .董志勇, 《行为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易宪容, 《繁荣下的理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2

1.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留学中的经济学

3.假日经济的外部性分析

4.中国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方面竞争态势之分析

5.我对政府存在的理解

6.从经济学角度浅析音像制品的盗版现象

7.日常生活中丰富生动的博弈论

8.有线电视向数字化电视转型的经济学分析

9.用经济学方法走出农产品“卖难”的困境

10.论奥运会中的经济启示

11.高校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博弈分析

12.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13.银行信用卡经济学分析

14.关于吴江地区脚手架租赁市场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15.NIKE品牌的经济学分析

16.天津某些高校学生用水收费的经济学分析

17.校园超市的经济学分析

18.大学生谈恋爱的经济学分析

19.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20.小A在沈师北区市场售书的经济学分析

21.关于猪肉涨价的经济学分析

22.牛肉市场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23.对大学生迷失学习目标的经济学分析

24.沈阳市255路、236路公交车“乘车难”的经济学分析

25.从田忌赛马看企业管理者的策略选择

26.理性分析“大学生村官

27.高等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8.让大学生二手市场昙花”永”现

29.如何应对高校扩招

夫妻生活中的边缘性行为 篇3

A.体香的陶醉张伟和李菲结婚10年了。10年来,每天晚上张伟都要抱着妻子才能入睡,这几乎成了他一成不变的习惯。每天晚上,张伟拥着妻子,把头埋在妻子的颈肩之间,闻着妻子的体香,感到一种无比的慰藉。 李菲怀孕了,临产前医生告诫他们一定不要同房,张伟伏在妻子耳边悄悄说:“没关系,还让搂着你睡就成。”就这样,尽管在妻子怀孕的最初和最后三个月他们没有性活动,但这种亲昵的边缘性行为仍然使他们在感情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是呀,边缘性行为给夫妻双方带来的性满足有时甚至比直接的性交活动还要好,它是维持夫妻之间感情的有力的黏合剂。

B.“醉翁”之意不在“报” 卢先生夫妇结婚已有30年了。30年来,夫妻俩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习惯,就是每天傍晚都一起下楼买晚报,风雨无阻。 一次,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到家,看到老爸老妈打着伞冒着雨下楼买晚报,回来的时候衣服都淋湿了,第二天立刻到邮局为老两口订了一份晚报。自从儿子订了晚报之后,卢先生夫妇每到傍晚就变得坐立不安起来。

其实,卢先生夫妇每天一起下楼买晚报,意并不在买报,而是夫妻俩寻找这样一个机会,亲亲热热地共同做一件事,这是一种夫妻间伴有性色彩的亲密行为,对于感情和谐的夫妻来说,这是他们婚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不是为了电视 苏华的太太林俏是一位空姐,由于职业上的需要,一登机就要几天才能回家。用苏华的话说,林俏是一个很会缠人的太太,每次回来都黏着他不放。实际上,林俏“黏”丈夫的方式是每天晚上都拉上丈夫一起看电视。每次看电视,她都会用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坐在丈夫怀里,时不时还要丈夫亲她一下。 就这样,一起看电视成了苏华夫妇婚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并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感情满足。

边缘性行为给苏华夫妇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尽管夫妻俩常常分离,却仍然能享有高质量的婚姻生活。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4

在复习《经济生活》时,笔者利用“个人”这个行为主体串联了7个核心知识点:(1)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2)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3)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4)依法维护劳动者自身的权益。(自觉履行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解决;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5)个人投资理财的方式。(存款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6)自觉诚信纳税。(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交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7)生活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人们会增加对它的需求量,反之,则会减少对它的需求量;某种商品价格低,人们会增加对它的需求量,而减少对它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它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笔者利用“企业(或生产经营者)”。

在复习《政治生活》时,笔者利用“公民”这个行为主体串联了9个核心知识点:(1)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六项政治自由;监督权。)(3)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4)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6)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专家咨询制度;通过社会公示制度;通过社会听证制度。)(7)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通过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新形式。)(8)正确行使监督权。(要勇于行使监督权;要依法行使监督权;要实事求是;不能干扰公务活动。)(9)反映情况,以解决问题。(向人大代表反映;向政府求助;向党组织反映;向政协委员反映;向媒体反映;向司法机关反映。)笔者利用“中国共产党”这个行为主体串联了13个核心知识点:(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4)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现代化建设。)(6)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7)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8)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9)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10)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13)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笔者利用“国家(或政府)”。

当然,串联这些“珍珠”的主线还很多。如:在复习《经济生活》时,可以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根主线,也可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这根主线。在复习《政治生活》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和宗教、国际社会”这根主线,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这根主线等等。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认为“行为主体”这根主线好。

摘要:众所周知,《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一根主线把这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以便于学生很好地去理解、运用这些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行为主体”是串联这些知识的一根非常好的主线。

生活中的经济学 教案2 篇5

时心悦

第二课时:经济学小甜点

(一)导入:(10min)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初步认识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经济学有关的有趣小故事。

(二)1、讲解(30min)

排队中的经济学

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呀?(假设大家的答案是周杰伦)好的,那么假设周杰伦要来咱们学校开演唱会,因为是公益性演出,所以门票是面向本校学生免费发放的。但是,由于演出场地比较小,我们只有100张票可供发放。也就是说,我们这200多个人里,只能有100个人有机会与周董近距离接触了。那么,这个宝贵的机会应该如何分配呢?

从经济学原理中我们可以知道,你能否得到这张票,取决于你的支付意愿,把咱们200多个人的支付意愿从高往低排,前100个就是能得到这张票的人。那么,这时候你可能有疑问了,“意愿”这种东西属于人的内心活动,我们都没有读心术,那应该如何判断人们支付意愿的高低呢?

现在,老师暂时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不知道哪位同学知道如何判断人们的支付意愿呢?有“读心术”的同学,就请举下手吧![请2-3名同学回答,如无人回答,可作适当引导,如“价高者得”] 其实就像同学刚刚所说的,因为票是免费的,因此出价高低已经不能作为衡量支付意愿的途径了,所谓的“价高者得”也不能适用。其实,我们所拥有的资本,除了最一般意义上的金钱,还有时间。也就是说,愿意排队等待的时间长短可以作为判断支付意愿的依据。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比如你是周董的狂热粉丝,你就愿意。。。好的,关于支付意愿的讲解就先进行到这里,下面,关于排队,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对于队伍里的所有人,他们的等待时间是相同的吗?哪位同学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主意要说出理由,不要凭感觉判断。

[请2-3名同学回答] 在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理性人假说,这个学说就假设大家都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就是会随时考虑做事情的成本,然后尽可能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这就是整个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基础,我们所有的分析都建立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上。大家对这个学说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想先让大家看一张图:(略)

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票数,所有人的排队时间都是交点处对应的时间。也就是说,所有人的等待时间都是相同的,无论你来的早与晚(当然也不能太晚,否则就直接拿不到票了。)其实这个结论是比较反直观的,因为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先到先得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之类的,但是大家可以想一下,比如7点钟开始发票,那些排在前面的人很有可能5点钟就已经在发票处门口等待了,而排在后面的人之所以排在后面,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吃完早餐快8点钟才到这里排队,这样想一下,这个结论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除了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想告诉大家:

1、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观判断,因为它很有可能会欺骗你。必要的时候借助画图或逻辑推理还是很有必要的。(可顺便再穿插一些反直观的例子)

2、我们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途径判断一个人的意愿有多高。(可顺便讲一下机会成本)

3、其实在你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只要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经济学这个强大的工具一定会帮你实现福利最大化。

2、钱是如何印出来的

下面,我想为大家讲一个与经济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猜大家都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手里的花花绿绿的钞票,究竟是由谁如何生产出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现代国家之间大同小异,那么我就以我国为例,为大家简要讲一下。

人民币的印制任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下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11家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印刷人民币的地方叫印钞厂。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是法定从事人民币印制业务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前身是中华民国政府的官方机构中央印制厂,之后仍是中国法定货币制造企业,从事印钞、造币、钞票纸、银行信用卡的研制生产、印钞造币专用机械和银行机具制造等。

人民币印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纸张检测、印前处理及制版、试印刷、正式印刷、质量检查、裁切、质量检查、封存等。印制人民币用的钞票纸是水印纸,它是一种用于钞票印刷的专用纸张。这种纸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三家钞票纸厂生产的,它们是:河北保定钞票纸厂、江苏昆山钞票纸厂和成都钞票纸厂。它除了具有的耐磨、耐折、耐酸、耐碱等理化性质外,还有内置了安全线、彩色红、蓝纤维等防伪手段,并且上面布满了用于防伪的水印图案。在印刷前,工作人员要对纸张进行逐张质量检查,因为水印有方向问题,所以每张纸必须按照水印图案方向摞好,并且用打孔机在边上打孔定位,不能出错。人民币印刷前,与普通印刷一样,要制作印刷模版。因为使用了图形防伪,所以在制作币面时,要使用计算机中相应的设计软件,设计各种细微复杂的防伪图案、及其他相关的文字和图案,并输出成软片备用。印完的人民币,送到检封车间,由质检工人们要在灯光下检验每一张人民币的质量:检封车间里,检查人民币的质量,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检查大张,就是检查一张张从印刷机上下来的印着若干张人民币的大版。这时的质量检查主要是宏观上检查有没有出现质量问题,比如色彩是否准确,是否有破损、有没有漏印„„当检查完大张,进入下一道工序:裁切。裁切就是把大张上的人民币切成小张,变成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一样大小的人民币;接下来的就是检查小张人民币,比如:号码有没有印错,颜色是否均匀,水印有没有倒置„„然后,将检查无误的钞票进行封存,运向银行进入社会流通。人们从银行拿到崭新的钞票的时候,不会想到它有如此复杂的经历吧!

3、all or nothing curve(如果时间允许就讲)大家买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个卖苹果的大妈可能会这样对你说:我这苹果5块钱一斤,但是你如果一次买十斤,我就收你30块钱便宜卖给你啦。。。。

大家对老师之前讲的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说有什么感兴趣的经济现象都可以再与老师交流一下。

(三)1、2、总结(5min)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自己的直观判断,学会从生活琐事中联想并运用经济学知识。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6

【关键词】地方经济 生活资源 高中经济生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B-0062-02

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生成于某一区域,是这一区域的人群在经济生活和经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积累,是本区域人群理解和把握经济生活动态的重要依据。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引入高中《经济生活》教学,能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

一、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高中《经济生活》教学的意义

由于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领会《经济生活》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以致出现“缺钙”现象。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帮助,为他们“加钙”。北流市是日用陶瓷之都、水泥之乡、荔枝之乡和水稻高产之乡,有着良好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在广西有着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这为《经济生活》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经济生活资源,为他们学习经济理论知识提供“优质钙”。

高中生必将在未来的生产经营市场和消费市场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能为学生树立科学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地方经济生活资源中既有生产节约的方面,也有消费节约的方面,并且,有些学生的父母就是生产经营者,在陶瓷生产经营、水果生产经营和运输业等方面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他们的生产经营经历与体验无疑能为《经济生活》的教学提供新的亮点,而由学生亲口讲述父母的这些体验也将使课堂更为出彩。

目前,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已经形成了较大共识。具体如何改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将为高中政治开辟一条实践教学的道路。在实践中,不仅学生得到成长,而且教师也在教学中获得成长。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不少有益的经验,并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和提炼,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必将走上一个新台阶。

二、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思想性。高中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思想性原则,即所有的选材都应契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于高中政治科目的价值追求。

(二)全面性。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分布在社会总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因而,在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应在吃透教材、深入把握学情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的基础上,整合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素材,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实践性。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带着鲜明的实践性底色,而人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应用于《经济生活》教学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即相关资源的选取必须立足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经济生活实践。

三、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活跃”于《经济生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材、教辅与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正确处理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的关系,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实现与教材、教辅“无缝隙对接”,在口头讲述这些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的基础上以图片展示、视频放映等方式把地方经济生活资源展示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脱离教材教辅而光谈地方经济生活资源,也不能脱离传统授课方式而光是展示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的相关图片与视频。例如,在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荔枝在北流初上市时的价格、荔枝末季的价格、批发市场价格、零售市场价格等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示和播放自拍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讲明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二)发挥小组合作优势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畅游”于《经济生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整合相关资源,理顺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关系,理顺各学习小组的关系,理顺学习小组不同学习成员的关系,发挥教师对学习小组的指导、引导、监控、协调作用,使学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让他们在展示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时各抒己见,为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提供多个视角看法。例如,在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北流的知名企业及其生产经营、知名品牌等经济生活资源引入课堂,也可以让那些父母是生产经营者的学生讲述家庭的生产经营状况,还可以引导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社会小调查、社会访谈并展示调查、访谈成果,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对公司经营和劳动者相关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三)在师生共同体验中使地方经济生活资源“扎根”于《经济生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整合信息与资源,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和生产经营者角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为把学生引向经济实践建立基础。例如,在“神奇的货币”“投资理财的选择”和“收入与分配”的教学中,整合教师或者家长的实体商店的相关资源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淘宝网店把北流的知名产品销售至网上,进而为教学提供关于货币及其职能、价格及其影响、消费与消费观、投资与储蓄、收入与分配、征税与纳税等方面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邓美银.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4(14)

[2]汪名杰.研析新教材 把握“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Z1)

[3]徐永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接地气”[J].中学教学参考,2013(36)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7

一、非对称信息

信息问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场中。在一些市场中, 不对称信息可以由于重复交易和声誉的存在而较为容易得到解决。在其他市场, 如保险市场、借贷市场、劳动力市场中, 买卖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并不容易解决, 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效。例如, 老年人不容易买到保险, 小公司的贷款受到限制。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少数者”会受到统计歧视, 因为人们总是被归入根据可观察的特征确定的各种类型中。借贷市场失效是失业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声誉和重复交易克服了不对称信息的地方, 这些惯例也影响了市场的结构。

要了解不对称信息的根源, 知道哪个时代正在进行的一场更加广泛的思想革命是很有用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 经济理论家们很少为刻画特殊市场的特殊制度而建立模型。张伯仑的垄断竞争模型和琼·罗宾逊的相似的理论出现在研究生课程甚至一些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中。但这些是少之又少的例外。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 随着增长理论家们开始建立有特殊技术特征的模型——如边干边学等, “特殊”模型开始增加。把这些特殊因素纳入模型中并未损害原有的价格理论, 但是它们播下了即将到来的革命的种子。

二、非自愿失业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失业者是那些正在寻找工作 (否则他们不是失业, 而是非劳动人口) 但是拒绝了不能提供使他们满意的工资的工作的人, 因为他们期待更高的工资。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资的工作而失业是不如人意的, 但是受到最低工资规定和工会讨价还价影响的人除外, 他们是自愿失业者。在市场出清价格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在新古典理论中, 就业下降的时期——商业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总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同样的, 就业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负的供给冲击, 这造成了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 放弃可得到的工作。然而任何关于由自愿的工作决策引起的商业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经验上的困难——先于周期的辞职行为是不争的事实。

行为经济学家并不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相反他们对此给出了自成一体的解释。20世纪70到80年代首次出现的效率工资模型使得非自愿失业这一概念有了意义。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内部力量或非对称信息的存在, 雇主有强烈的动机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最低水平的工资。这种“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 所以使工作机会受到了限制。一些劳动者因此找不到工作, 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业者。

有许多关于同质的工人所得工资的经验研究证明了效率工资是普遍存在的。早在效率工资进入宏观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前劳动经济学家就记录了在相同的工作或有相同特征的工人之间收入的广泛差别。看起来确实有“好工作”和“坏工作”之分。好工作和坏工作的存在使得非自愿失业有了意义:失业者愿意接受但是没能得到那些被同等能力的人把持的工作。

但是为什么厂商们会支付在最低限以上的工资呢?就我看来,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在经验上是最有说服力的。三个要点如下:互惠 (人类学中的礼物交换理论) , 公平 (心理学的平衡理论以及对集体规范的遵循 (社会学中的参照群体理论和心理学中的群体信息理论) 。在最早的基于礼物交换理论的“社会学”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中, 厂商给劳动者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劳动者则回报以对公司的忠诚。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公平的考虑:根据心理学的平衡理论, 劳动者可能会由于认为他们的工资低于“公平”水平而不积极工作。集体规范通常决定了工人们关于礼物互惠的交换形式以及公平工资的概念。Fehr和其同事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互惠行为和集体准则对工人效率的重要性。我最喜欢的效率工资模型是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其中内部人阻止公司以低于现行工资的市场出清工资雇用外部劳动者。一个暗含的假设是内部人有能力破坏公司雇用外部劳动力的努力。Donald Roy的一份细致的关于伊利诺斯机动船厂的研究也许反映了这种行为的发生机制。内部人针对外部人的串谋是许多公司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工资的原因。

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只要被完全预期到, 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没有作用。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完全预期使得理性的工资和价格确定者会以适当的比例调整名义工资, 使得产出和就业不发生变化。这种新古典假设和关于货币政策的经验证据以及人们对中央银行对经济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相矛盾的。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清楚地展示出在合理的行为假设下货币政策确实能够影响实际经济, 就像凯恩斯经济学很早就断言的一样。认知心理学把决策者描述为搜集信息, 并把决策建立在简化的意识结构上的“直觉科学家”。依赖拇指定律 (ruleofthumb) , 而忽略那些对利润或效用影响很小的因素是这种心理节约机制的一个应用。在工资—价格体系中, 简单法则造成了总工资 (价格) 水平对外部冲击反应的惰性——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轻视的“粘性价格/工资”行为。在新古典的批评中, “新古典综合派”所假定的惰性的工资行为是非理性的, 于厂商和工人是不利的, 因此是不合理的。相对的, 行为经济学家指出包括“货币幻觉”在内的拇指法则不仅是广泛存在的, 而且是合理的。因为以此原则行事带来的成本是很小的。

在和Janet Yellen合作的文章中, 笔者用一个有效率工资和垄断竞争特征的模型首次展示了这一结果。我们假定一些定价者遵循拇指法则, 在需求冲击 (由货币供给造成的) 之后仍然保持价格不变。我们说明遵循“拇指法则”而没有根据货币供应量变化调整价格的厂商的损失是“第二性”的 (小的) , 而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中相对冲击的水平而言是第一性的 (显著的) 。我们把厂商采取的粘性价格确定的拇指法则称为“近似理性”, 因为它们由于偏离完全最大化行为而承受的损失是第二性的 (小的) 。

关键性结论——近似理性的价格粘性足以赋予货币政策显著的力量——的逻辑是简单的。在垄断竞争条件下, 每个厂商的利润函数都是对其价格二阶可导的, 所以在最佳价格的领域内是平坦的。因此任何对利润最大化定价行为的偏离带来的利润损失都是较小的——相对于偏离本身而言是第二性的。但是如果大量公司的偏离行为都是相似的话, 那么真实的均衡——去除价格水平之后的货币供给——相对于完全最优化行为下的情形而言将会产生第一性的变化;真实均衡的第一性的变化, 反过来又引起总的需求、产出和就业的第一性的变化。因此对完全理性行为的微小偏离——实际上是小而合理的偏离——反驳了认为被完全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影响实际收入和产出的论点。

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则模型解决了Lucas的关于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很难发现货币政策和产出之间除了暂时的关系之外还有任何联系。新的行为经济学以相当数量的近似理性行为为依据, 确定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同产出之间紧密的联系。

四、结论

如果经济学中有一个方面应该是行为主义的, 这个方面应该就是宏观经济学。互惠、公平、身份、货币幻觉、损失规避、羊群行为可以很好地解释现实世界对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偏离。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这些行为条件的基础之上。

凯恩斯的“通论”是在这个时代之前对宏观行为经济学最伟大的贡献。凯恩斯几乎无时不在强调心理特征 (比如说消费中) 和非理性 (比如在对股票市场的观察中) 带来的市场失效。经济是如狮子一般危险的, 现代宏观经济学重新发现了宏观经济运行兽性的一面。行为经济学家正在充当驯兽员的角色, 这个任务是艰巨的, 但同时也是令人激动的。

参考文献

[1] .穆争社.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研究.2005/01

[2] .黄晓宇;蒋妍;丰雷.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中国土地科学.2006/04

[3] .郭树清.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基础.金融研究.2005/01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8

一、前景理论的基本内容

前景理论是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的研究成果, 他们将心理学的知识引入经济学研究中, 展示了人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所谓不确定条件, 是指存在风险的情况, 有很多种可能性) 。前景理论, 研究的就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是如何决策的, 是敢于冒险还是规避风险, 在什么情况下敢于冒险, 在什么情况下会规避风险。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 确定效应。确定效应 (certainty effect) ,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面临获得时, 倾向于保守。或者说在确定的利益与“赌一把”之间, 多数人选择确定的利益。平时我们经常说的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就体现了这个意思。让我们来完成这样一个实验, a选择是你一定能赚取2, 0000元, b选择是你有80%的可能赚取30, 000元, 20%的可能赚取0元。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b选择是好的选择, 因为b选择的期望值为24, 000 (30, 000*80%) , 而a选择的期望值是20, 000。但是这个实验的结果是, 大部分人都选择a。这就是我们说的确定效应, 人们在面临好处时, 往往小心翼翼, 厌恶风险。

(二) 反射效应。反射效应 (reflection effect) ,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面临损失时, 倾向于冒险。或者说在确定的损失与“赌一把”之间, 多数人选择“赌一把”。让我们来完成这样一个实验, a选择是你一定能损失20, 000元, b选择是你有80%的可能损失30, 000元, 20%的可能损失0元。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a选择是好的选择, 因为a选择的期望值是20, 000, 而b选择的期望值为24, 000 (30, 000*80%) , b选择的平均损失更大。但是这个实验的结果是, 大部分人都选择b。这就是我们说的反射效应, 人们在处于亏损状态时, 往往极不甘心, 变得敢于冒险。

(三) 损失憎恶。损失憎恶, 就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 损失所带来的痛苦程度比获得所带来的快乐程度要深。通俗来说就是, 你得到100元会高兴两天, 失去100元会痛苦4天。传统经济学的鉴定捍卫者萨缪尔森也承认:“增加100元收入所带来的效用, 小于失去100元所带来的效用。”损失憎恶还有一些引申, 比如赋予效应, 即对于同样一件东西, 往往得到的时候觉得不怎么值钱, 而一旦拥有后要放弃就会感到这件东西的重要性。这也许应了敝帚自珍这句老话。还比如, 语义效应, 即强调不做事情的损失比强调做事情的好处更能有效地激励人们。医生说服病人做手术, 一种说法是做了手术存活率就会从80%上升到90%, 另一种说法是不做手术存活率就会从90%下降到80%, 前一种说法强调好处, 后一种说法强调损失, 后一种说法更具说服力。

(四) 参照依赖。参照依赖是指人们作出决策, 往往依据参照点。什么是得到, 什么是失去, 人们往往不是看绝对数, 而是看相对数。有这样一个实验, 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 你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其他同事一年赚取7万的情况下, 你赚取8万。另一个是其他同事一年赚取10万的情况下, 你赚取9万。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一个选项。就绝对数来说, 第二个选项是我们当然的选择, 但是实际当中人们更享受第一个选项中鹤立鸡群的感觉, 可以说我们对得失的判断, 幸福的判断来自于比较。

(五) 迷恋小概率事件。迷恋小概率事件, 即人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 (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的倾向。比如, 人们买彩票的心理就是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典型体现。对于大多数彩民而言, 他们欠缺的是风险意识和长远考虑, 萦绕在他们心中的是获得巨奖的希望和飞来横福的喜悦。据统计, 2013年, 全球彩票销售总额增长了4.9%, 其中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地区的增长率很低, 欠发达的亚洲和拉美地区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中国的彩票市场更吓人, 连续10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 2013年的彩票销售总额达到3, 000亿元, 购买过彩票的人数在两亿人左右。在这个庞大的彩民队伍里, 对彩票抱着娱乐心态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人是希望通过这一不切实际的方式来逃离目前生活的窘境或者是满足个人无限膨胀的欲望, 盈亏的概念在人们脑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前景理论与企业管理

(一) 激励层面。在组织管理中, 激励是管理者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激励才能使参与组织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 高昂的热情, 组织才能有好的绩效。组织管理者可以利用人们损失憎恶 (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 的心理, 科学地进行薪酬管理, 激发组织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 推动组织不断进步。总的来说, 激励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形式, 奖金、表扬可以理解为正激励, 扣钱、批评可以理解为负激励。正激励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获得”, 负激励可以理解为“损失”。企业中多见的是管理者使用正激励来激励员工, 比如上面提到的奖金、表扬等。但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发挥作用, 这些方式的激励效果变得越来越有限, 或者有些员工已经自我满足, 欠缺工作热情, 或者是有些员工认为奖金价值低, 缺乏吸引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转变思路, 把奖金纳入工资, 作为工资的一部分, 同时做好岗位描述, 分清工作职责, 把工作的效果作为发放工资的依据 (工作没完成或者完成的质量没达到, 工资便有相应的扣减) 。正因为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 这种扣减的方式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 沟通层面。在企业沟通当中, 经常遇到改变他人态度的问题。根据前景理论, 强调不做事情的损失比强调做事情的好处更能有效地激励他人, 转变他人态度。

(三) 信息发布层面。依据前景理论, 假设a, b表示两个好消息, -a和-b表示两个坏消息, 其中a>>b (即a好消息比b好消息好很多或者-a坏消息比-b坏消息坏很多) 。其价值我们分别定义为ν (a) , ν (b) , ν (-a) , ν (-b) 表示, 联合值分别定义为v (a+b) , v (-a+b) , v (a-b) 和v (-ab) 。分开值和联合值的变化有下面四种情况:

1.v (a) +v (b) >v (a+b) 。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 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比如假定你的企业获得一笔大的订单, 而且最近企业有涨工资的计划, 你可以先发布其中一个好消息, 然后过几天再发布另外一个好消息。两个好消息分开告诉他人所带来的效用要比一起告诉他人所带来的效用要高。

2.|v (-a) +v (-b) |>|v (-a-b) |。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 应该把它们一起公布。比方说如果你的企业丢掉了一个大的订单, 而且企业近期有裁员的打算, 那可以考虑把这两个消息一起告诉员工, 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 让员工集中痛苦一次就好。两个坏消息分开告诉他人所带来的痛苦要比一起告诉他人所带的痛苦要大。

3.v (a) +v (-b) <v (a-b) 。譬如你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和一个无关紧要的坏消息, 可以考虑把这两个消息一起告诉他人。比如你中得500万的大奖, 同时你把妻子的手机弄丢了, 同时把这两个消息告诉你的妻子, 丢手机的不好的感觉会被中500万大奖这一好消息所带来的快乐抹得一干二净, 冲得烟消云散。

4.|v (-a) +v (b) |<|v (-a+b) |。譬如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 可以考虑把这两个消息分开告诉别人。比如你发生意外腿部骨折了, 同时你买彩票中得3, 000元, 可以把这两个消息分开告诉你的妻子, 如此中得3, 000元的快乐不至于被淹没, 家人还能体会到一丝丝宽慰。

(四) 营销层面。

1.设定参照点, 吸引顾客。例如, 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的时候往往标注两个价格, 将原价 (参照点) 标在价签上, 将折扣后的价格标在原价的旁边。还比如, 企业在定价时, 经常使用较小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 “每天少抽一支烟, 每日就可订一份报纸”, 这样的广告语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体现。

2.采用顾客更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一条街道的边上有一家小加油站, 老板希望来加油的顾客用现金付账, 而不是刷卡。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加油站的门口树立一个大大的招牌, 上面写着:“93#汽油, 现金3.25元∕升, 刷卡加收0.3元∕升。”让老板意想不到的是, 这个招牌一挂出, 来加油的顾客立刻少了一大半。这可把老板给急坏了, 他不知道咋回事, 一筹莫展。老板念营销专业的儿子知道了这件事, 思考了一下, 把招牌的内容稍作改动, 变成了:“现金折扣!93#汽油, 刷卡3.55元∕升, 现金只需3.25元∕升!”很快, 小加油站的顾客又多了起来, 而且更多顾客开始用现金付账了。事实上在案例当中的两种定价方式下, 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发生改变, 只不过改变了表达方式, 就可以改变人们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0

[2]李向阳.人类心理法则与经济行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4, 3

[3]张迎春.前景理论及其应用[J].消费导刊, 2008, 8

[4]赵树宽.基于前景理论的不确定条件下风险决策和企业管理[J].企业管理, 2010, 3

[5]刘明.前景理论下的损失规避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 2008, 10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9

一、行为契约法简介

行为契约法 (behavior treaty) 又称行为协议法, 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一种行为改善技术。用于改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 调节问题较多的学生与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也可以用于治疗成人药物成瘾等问题, 是一种广泛用于行为改善的有效手段。

对于需要改善其行为的人 (有不良行为习惯的青少年、药物成瘾者) , 在签订协议时为体现行为改善者的积极性也称这一方为甲方;对其进行教育、实施行为矫正的一方 (师长、管理者) 称作教育者, 协议中也称乙方。当青少年有较多不良行为或和师长关系有较多问题时, 传统的说教与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教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产生严重的感情对立, 不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本意和良苦用心, 不接受师长的批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 可尝试使用行为契约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行为协议是指教育者与孩子经过共同协商后, 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针对问题青少年的具体行为, 例如与家长顶嘴, 不按时回家, 不写课后作业, 沉溺网络游戏等等, 教育者与孩子分阶段、分条的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做出要求。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改善技术中常用到的渐进策略, 逐步革除旧习。协议中要涉及到奖惩, 对达到要求的行为进行褒奖,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对违反协议规定的行为给以适当“惩罚”。这是行为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强化物对行为改善的积极作用以及适当奖惩的帮助。

二、行为契约法在家庭中的运用

下面介绍一个例子, 是笔者协助一名问题青少年和其母亲制定的一份行为协议。该青少年初中一年级,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爱学习, 和家长顶撞, 不讲究卫生, 过渡看电视。针对这些问题, 双方分别列出各自和对方要改掉的具体毛病, 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如何进行赏罚等问题。经过商讨, 制定了以下协议:

1、协议有效时间为一个月。

2、孩子每天回家后十分钟内打开书包, 五分钟内整理好书本文具开始做作业。期间爸爸妈妈不能有任何一次唠叨或打扰。

3、孩子做作业时每四十分钟休息一次, 休息十分钟, 作业无特殊情况下一个半小时内完成。家长无故意监督行为出现。

4、孩子完成作业后, 每天可以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一个半小时。

5、父母不再没完没了的催促孩子洗漱, 孩子每天晚上9:30准时洗漱, 并自行完成, 有具体需要主动礼貌的向父母寻求帮助。

6、孩子认真听家长讲话, 不用刻薄的语言反驳父母, 用讲道理的方式讲解自己的理由和看法。

家长不乱用权威, 平和的和孩子交流。

7、对以上协议, 孩子和家长每3天进行互评一次, 每周进行总评一次。

8、孩子达到协议要求所进行的奖励:

周末到游乐园、动物园等进行户外活动, 周末允许有更多时间看电视节目, 适当增加零用钱, 父母有更多时间陪孩子, 对其进行表扬赞同。对违反规则的行为, 要加大家务量, 自己洗衣物, 刷鞋子, 减少零用钱, 缩短看电视的时间。

9、家长违反规则要向孩子道歉, 帮助孩子整理房间。

从以上协议中, 我们不难看出行为协议制定的具体步骤, 概括如下:

首先, 双方列出需要改进的行为;其次, 列出双方都比较认可的行为清单;然后, 列出改变不良行为的具体实施办法, 分阶段、分条列出, 循序渐渐的改善;最后, 双方分别列出有意义而且公平的奖惩措施。

行为协议的制定往往不能时间跨度过长, 因为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 行为习惯往往能在两周内形成, 加入一定时期的行为巩固, 这时该协议就不太适合继续使用, 或者说对行为的进一步改善作用不大了。那么双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制定新的协议来不断改善孩子的行为, 塑造好的习惯。

三、制定行为协议时需注意的问题

1、采取渐进策略。就是说, 协议上的要求不能一下子太多太高, 这样会使青少年感觉目标难以达到, 丧失信心。

2、立即奖惩, 不要借故拖延。

对符合协议的行为应立即褒奖, 对不符合协议的行为也要及时按协议规定给以适当“惩罚”。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来总清算, 这样有损协议签订的有效度。

3、外部褒奖的次数逐渐由密集变为稀疏, 这在协议中要事先定好。

待良好行为比较稳定之后, 就应鼓励孩子自我奖励 (自己在内心表扬自己) , 外部表扬的次数逐渐减少。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认同, 提高自信心。

4、强化成绩而不是鼓励顺从。

表扬奖励是为了鼓励孩子的进步, 不能视是否“听话”来决定是否给以奖励;否则, 培养出的是一个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没有自主精神的人, 而非改善孩子的内在不良行为。

5、协议对双方应是公平的, 不能偏向于仅对孩子所提要求, 而纵容师长的偏见或偏激。

6、协议中的条款应明确具体, 以免事后争议不清。例如开始做家庭作业的具体时间, 允许看电视的时间。

7、双方应有实践协议的诚意。

尤其是调动起孩子的热情后, 家长更应积极与孩子合作, 而不能实施几天后就怠慢松懈, 这样更纵容孩子“破罐子破摔”, 丧失自我改善的勇气和信心。

8、所签协议应具有积极性, 语句要多采取正面教育的口吻,

如, 有了什么样的好行为就会给以什么样的具体奖励, 而不要全篇都是这不准, 那不准。

总之, 行为协议是双方自愿签订的, 双方平等的, 针对具体不良行为制定切实可行改善步骤的, 对行为赏罚有度的一种有效行为改善方法。

了解了行为协议法是什么, 如何实施这些问题后,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种行为改善方法与传统说教、打骂方式相比优点何在。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师长训斥, 孩子聆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界限分明, 因而容易导致对立立场, 但协议法就不同, 因为协议是双方自愿签订的, 签订协议的双方是平等的。协议是经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的, 所以比较容易消除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 使受教育者比较容易地接受教育者所希望他们做到的那些要求。青少年也知道要“守信用”, 自愿签订的协议不能随便违反, 这样孩子的行为不仅受约于师长, 更重要的是自我约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和自觉性。签订协议是帮助问题较多学生的一剂妙方。

目前, 行为协议法已经较为成熟, 并得到较广泛应用。坚持按照协议法的原理办事, 就一定能有效地防止师生关系紧张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恶化, 有效防止问题较多的青少年走上歧途。而且, 协议法有助于培养两代人的民主协商、平等待人、自我克制、自尊敬人、中庸适度等人际协调的能力。

同时, 我们也应不断探索行为协议法与其他行为矫正技术的结合使用, 例如代币法, 模仿学习法等, 还有很多心理学原理等待我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为人类进步做贡献。

摘要:行为契约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技术之一。对于改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将从行为契约法的理论基础、在家庭中的具体运用, 以及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这几个方面来介绍, 希望行为契约法能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得到更广泛运用同时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行为契约法,青少年,行为改善

参考文献

[1]施燕.行为疗法在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1 (11) .

谈谈经济行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篇10

稳定的股市才是最好的股市。美、日也好,中国也罢,在他们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有、或曾经有过理性和非理性的行为,本文先举美、日两个典型的案例,再着重从理论上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以美国为例谈经济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美国在经济大萧条(1929—1933年)发生之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繁荣,这构成了美国股票价格膨胀的经济背景。首先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作为主战场,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削弱,而美国由于远离战场、却借助这场战争使自己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924年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占到世界的1/2。其次,由于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及大量的黄金储备,美元也处于持续的升值过程。

经济的繁荣首先提高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人们开始更多地持有股票等金融资产,而随着资金不断地流入股市,股票的价格也节节上升,人们最初的投入获利丰厚,这又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股市的发展已经脱离了经济基本面,成为简单的“钱生钱”的纯粹的投机活动。到1929年最高峰时,美国1.2亿人口中有3000万人涉足股票投资。股市的持续上涨导致了人们对于资金的大量需求,而投资者本身的资金有限,这使得信用交易和股票质押贷款迅速发展起来。如人们进行股票信用交易所需支付的保证金比例只有20%,一些特殊客户甚至只要求10%的交易保证金,同时股票质押贷款也导致银行的信贷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股市。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此外,股市的“繁荣”又催生了大量从事股票投机活动的信托投资公司,它们也聚集了大量的投机资金,如美国一家资产仅为600万美元的信托投资公司,其持有的股票市值达到了10亿美元,这是其利用信用交易和银行信贷资金从事高杠杆股票投机的结果。这种投机的结果使美国股市的道琼斯指数由1922年的40点,暴涨到最高的1929年的384点。

股市的不断上涨,市值的极度膨胀使得社会资金难以持续满足投机活动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资金约束不断加强。这种状况下,一些投资者的预期开始改变,股市也出现滞涨。一些偶然因素最终促成恐慌性的抛售,股市的崩溃不可避免,最低时的1932年,道琼斯指数仅为41点,最高下跌幅度接近90%。

由于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股市的崩溃造成了严重的银行危机,银行的损失又促使人们对银行挤兑,许多银行随之倒闭。在危机的四年间,美国倒闭的银行占到全部的45%,使美国的银行系统几乎陷入瘫痪。

银行系统的危机最终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由于股市崩溃,银行在遭受损失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信贷紧缩趋向,增加自身的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冲击,这种行为却加重了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性困难,企业支付也开始发生障碍,这反过来又导致更多的对银行信贷的违约,这样的恶性循环就造成整个经济的崩溃,虽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货币及财政政策,但效果非常有限,无法阻止形势的恶化。

二、以日本为例谈经济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日本金融危机的形成与美国的大萧条有相似的经济背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到1985年由于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日本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同时日元也出现了持续的货币升值。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货币存量快速增加,并超出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大量资金开始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以追逐超额收益,这推动了股市和房价的不断上涨。历史有时总是惊人地相似,这种最初的盈利效应又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最初的投资活动也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投机。至1989年末,东京日经指数在六年间上涨了近五倍,达到近39000点。

与当时的美国相比,日本这时的投机环境更为宽松,美国当时是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介入股市的,信贷资金的流入主要是借助于某些金融创新,如通过设立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等附属于银行的股票投资机构参与股票投资,而日本是允许银行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并且实体经济部门也将巨额资金投入股市,如丰田、松下、索尼等日本著名公司当时均从中获得了大量收益,有些公司的投资收益甚至大大超过经营利润所得。这造成大量的信贷金流入股市,既包括银行资金的直接流入,也包括从企业投资渠道的间接流入。

虽然直接崩溃的诱因不同,但同历次泡沫一样,其总是不可持续的,尽管时间有长有短。1989年底,日本股市开始经历长时间的下跌,最高跌幅也超过了80%,这造成社会资金的大量损失,1992年由于股市下跌而形成的减值准备占到当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90%。银行也因此形成大量的呆坏账。1992年银行由于股市下跌造成的坏账损失达到1万亿美元,这带来银行流动性不足及相应的信贷收缩,至1997年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下降了89%,对个人贷款下降了54%,企业的融资规模也下降了50%。

三、理性和非理性经济行为的理论述评

行为学在20世纪20年代有过“飞跃”,后来衰落了近半个世纪。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George Akerlof,在其诺贝尔演讲中以《宏观行为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为题,希望把行为学的假设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行为学又开始成为经济学家注视的热点。行为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条:回报原则、激励原则、强化原则。

行为学的这些基本原则是与传统经济学不相容的,因为它涉及“非理性”行为:低于预期水平的回报或高于预期水平的惩罚可以激怒行为主体,导致“过火”行为,“过火”行为的价值随行为主体被激怒的程度而上升。这是把人降低到动物的层面进行分析,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理性的,因为它“不经济”。这一原理还认为:高于预期的回报或低于预期的惩罚可以让行为主体“高兴”,并上调行为后果的价值,这是情绪波动。凡是感性的,都不是理性的,都不包括在理性选择的范围内。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行为经济学认为,每一个现实的决策行为人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性人,他们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理性的有限性,在决策判断过程中,决策者的启发式思维、心里框定和锚定效应往往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在决策选择过程中,对问题的编辑性选择、参考点、风险厌恶和小概率效应也会产生关键性影响。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研究集中在决策领域,并主要分为两类研究对象:判断和选择。

虽然传统经典金融理论有时在现实研究中,放宽了单一理性经济人假设,也把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划分为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但认为市场的主体是由理性投资者组成的,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非理性投资者在市场中更多是在同理性投资者进行交易,理性投资者会利用非理性交易者的错误定价进行套利交易,使股票很快回归其内在价值,即股票未来预期股利现值,从而非理性投资者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并且在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中,非理性投资者更多是高买低卖,不断遭受损失,最终被理性投资者驱逐出市场。因此,从长期结果看,理性投资者的有效套利活动使非理性投资者的扰动交易所带来的短暂有限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资本市场总体上是理性有效的。但在现实中,资本市场中的股票价格往往表现为过度波动性,而且这种现象会重复出现。

根据实验得出结论,许多人存在认知偏差,这样在风险条件下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同理性预测理论相比有许多不同特性,这些特性并不能在问题分析中忽略,相反会对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经济交易行为当中,交易行为的产生有复杂的心理学原因,是多种心理感受和认知偏差共同作用形成的。

后悔是人们由于没有做出正确决策时的心理体验,是认为自己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获得更好的结果却没有这样做而感到后悔。后悔有时比受到损失更使人痛苦,因为人们认为要为此承担责任。后悔厌恶是指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往往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资本市场中则表现为仅根据极为有限的信息做出的决策。与后悔厌恶相关的一类心里情绪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当人们持有一定的信念后,常常会拒绝接受新的信息或提出歪曲的理念以继续维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设。这种认知失调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因后悔厌恶而实施的非理性行为。

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经常表现出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其他人的决策,或者过度依赖周围人的评论、分析而不依据自身独立思考的行为。羊群行为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许多次金融危机中都能够观察到羊群行为的产生。羊群行为并非仅在缺乏信息渠道时产生,即不仅个体投资者因缺乏信息会表现出羊群行为,机构投资者,如基金也会产生羊群行为。之所以这样往往在于不同基金横向比较而实事形成了他们之间的竞赛,因为他们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很少,为避免自身的业绩落后于其他基金,他们往往模仿和追随其他基金的投资行为,形成羊群效应。

资本市场中的财富效应是指随着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人们的财富也在不断地增加,这时人们会将财富增值的一部分拿出来进行消费。财富效应所导致消费增长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企业利润随之增加,则又会引起企业股票价格的进一步提高和投资者财富的进一步增长,形成一定时期的循环,提高投资者的未来预期,强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我国股市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正逐步实现上市公司股份的全流通,也使许多上市公司持有的股份获得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通过资本市场中的抛售行为,它们的利润也相应的爆发性增长,这是现今我国许多公司股票非理性上涨的重要原因。

理性经济行为是经济学的基础假设,是经济学的出发点。但是实际中很多却有很多非理性经济行为的产生,非理性行为造成了许多非理性繁荣,产生了许多美丽而幻灭的市场泡沫。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建议国家可以加强制度完善以及宏观监管,避免他国的教训,借鉴他国的经验,减少非理性行为,使市场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金融危机的过程描述,分析了产生危机泡沫的原因,阐述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结合典型,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经济行为的产生原因。

《经济生活》教学中的思考 篇11

第一、具体困惑。归纳起来,主要是:(1)知识点多而杂,课时不足;(2)探究活动难以进行;(3)如何随堂、随课进行学习评价;(4)如何指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5)生活逻辑怎样体现,教材似乎没有逻辑。这些问题和困惑存在于教学中。

第二、原因分析。难处与困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困惑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子,主要表现在:教材观及学生观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很多政治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教教材”上,没有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们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教材的整合及活化利用。另外,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也没有到位,依然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拼命地把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灌,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忽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而且没有效果。政治课没有生机活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对策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一个常规的手段就是讲解基本理论。在新课程和新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传统的理论讲解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常,基本理论由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两个重要元素构成。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面对着教学时间缩短(由一学年缩减为一个学期)、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的现状,需要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而落实基本理论。进入新课程的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时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现在的教学应该从理论本身入手、从学生理解入手,还是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科考试入手?担心按照现在的教材来教学,难以达到会考或高考的要求。以多年应对高考的经验来看,所谓“热点”不仅关联着时政,更关系着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例如,针对《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可以采用几种处理办法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

1.分层次展开 我们不妨对基本概念和观点做一个层次划分:懂,即知道、会判断(如商品交换、物物交换、结算方武、信用工具、替代商品、互补商品、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等);会,即能用以解释经济现象(如商品、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纸币、价值规律、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熟,即需要深入理解,甚至从不同角度、在运用中深化(如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恩格尔系数等);通,即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如稀缺、机会成本、供求与价格等)。这四个层次的划分依据,主要在于教师自己对理论逻辑的把握和对生活逻辑的体悟。

2.分步骤进行 很多老师囿于原有教材条块分割的思路,对知识的处理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其理解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知识教学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一定要通读教材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做好规划,分步实施。比如,《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第一课并未展开,可以在讲到第六课《投资收益》时再做讨论。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安排,才能正确有效地处理教学内容。

另外,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的理论教学才能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思想觉悟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新课程体系下,坚持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依然是永恒的命题。为了更有效地展开《经济生活》的教学,教师依然要保持良好的教研传统:

(1)深入学习经济理论,不能矫枉过正。即:不能在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普遍呼吁下,就放弃自我理论水平的提高。尽管我们的教学受到课程性质和地位的限制,但是大家要相信:经济学本身的快速发展仍然是开展《经济生活》教学的有力支撑。

(2)广泛搜集教学素材,丰富课程资源,不能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完全寄托在学生的经验上。学生的生活经历、活动范围和眼界是有限的、易变的,存在个性差异性。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未经专门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就能敏感、自觉地观察经济现象,所以为了“自圆其说”,还是要从“自力更生”开始。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不能“闭门造车”。在没有统一的和现成模式的时候,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见解。政治教师队伍要快速而且整体地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听课和评课。如果能在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当中,通过教研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相互争论、碰撞,相信收获会更大,个人成长也会更快。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篇12

一、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现象及其思维基础

在金融学中, 套利是一个基本的专业概念。金融套利主要指的是在金融经济中通过一种异常状况来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种异常状况提倡包括市场价格或收益率的异常, 即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时间点或不同的市场上可能出现价格上的显著不同,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低买高卖, 这种情况进一步导致价格回归平均水平。这种套利行为的一般做法是, 在一个市场或金融工具上建立头寸 (主要是指特定的投资者所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 , 通过头寸对这种市场或金融工具进行约定, 确立买卖合约的最初部位, 然后在另一个市场或金融工具上建立起另一个头寸, 这一头寸与先前的头寸相抵消。至此, 价格回归平均水平, 所有的头寸就可以了结, 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利, 这里的投资者也可以称为套利者, 即从事套利的个人或机构。

因此, 金融经济中的套利行为就是从事投资的个人、企业或机构通过利用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不均衡、不平等来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已经是一种现代金融经济中的普遍的操作方式和警戒现象。可以说, 金融式巡航的非均衡种类决定着金融套利行为的种类, 有多少金融市场的不均衡就有多少种类的金融套利行为。在这些众多的金融套利类型中, 其中心类型是以价格套利为核心而形成的金融套利网络。一般情况下, 金融市场运行主要由价格机制和金融制度两部分组成, 这种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就决定了金融套利行为也主要有两种类型, 即价格套利和制度套利。本质上讲, 金融市场运行中的非均衡是与一定市场运行规律相违背的现象, 而套利者正是利用这一现象而对违反市场定律的运用, 但这种利用对恢复新的均衡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 我们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态度。一方面,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对于促进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即促进现代金融经济的有效运行, 为其提供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主要是在两个意义上来表现的, 一是对提高金融经济的定价效率、制度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升;二是基于金融市场流动性提升,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 这对金融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也具有消极意义, 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负面作用, 这主要表现为过度的金融套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金融套利行为扩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这种市场的波动也不利于宏观金融市场的管理, 也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甚至这种金融风险还会诱发金融危机。

因此, 投资者和国家金融经济管理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套利行为的两重性, 既要合理利用引导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 促使其正面作用的发展, 来推进金融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 提高金融经济发展的质量, 还要充分估计和预测到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消极影响, 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控, 预防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负面作用。

二、当代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主要模式

金融套利既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投资者 (包括个人和机构) 通过在不同市场上同时进行投资活动, 在尚未投入实际成本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无任何风险的利益。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种类划分有多种视角。按照传统视角来划分套利行为的种类, 可以有三种主要的金融套利方式:即跨期套利, 这是一种以时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市套利, 这是一种以空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商品套利, 这是一种以商品为主要标志的套利方式。具体来讲:

跨期套利, 这也是一种根据市场运行非均衡现象而进行的套利行为, 即当某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时间点上存在着不同的价格, 有时这种价格差异还较大, 投资者利用这种时间上的价格差异的机会进行套利, 这种套利主要是依靠“低买高卖”的方式进行各种交易活动以获取利益和利润。当然, 这里的不同时期的价格差异应该排除正常情况下出现的价格差异或调整。这种跨期套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产品衍生品与产品所标的资产价格的不一致而进行。这种跨期套利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有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较强的融资优势, 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能力, 通过高利房贷, 或者是低吸融资等方式来获取利益或利润也都属于在时间上的跨期套利。

跨市套利, 这种套利方式是通过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出现的不均衡而实现的套利, 通常是在同一种商品由于其所处的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 这种市场变化一般有市场制度、交易方式、政策环境、法律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当同一种商品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时, 个人、企业等投资者就会利用这种不均衡、不一致而在市场上以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买入, 同时在价格较高的市场卖出, 如此形成差价而套取利润。

跨商品套利, 这种套利模式则是在商品之间出现的套取利益或利润的情况, 即当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出现价格变动, 但这些商品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投资者利用这些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变动来获取利益或利润。

以上三种套利模式都存在着必要的条件, 这就是市场中非均衡现象的发生, 这是金融套利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 在一个市场运行处于均衡状态的良性发展中, 金融套利是难以实现的, 金融市场上也不存在着金融套利的机会。然而, 金融市场的完全均衡是一项非常严格的条件, 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概念, 这要求金融市场中的所有方面、各个因素之间全部能够实现协调, 才能实现金融市场的均衡。因此, 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出现非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状态, 甚至是一种主要的状态, 而出现绝对的均衡状态则是一种偶然的、短期的状态。而金融市场上的非均衡状态又通常以价格的非均衡和制度的非均衡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 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为金融套利提供了机会, 金融经济中的套利机会的存在说明可以进行各种金融套利行为。这样一来, 金融市场的金融套利行为则具有发生、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三、加强金融套利管理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但对这一行为却不是可以任其随意发展的, 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应该有科学的监督和监管, 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辨证的具体分析, 科学对待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正确处理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关系, 这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金融套利管理的基本思路有:

第一, 着力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程度。在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性, 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 逐步减少金融监管, 建立有效的制度反馈机制, 促进金融资金在市场内外的自由流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 维护市场必要的、有效的竞争。

第二, 大力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这主要指的是金融市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高效的金融交易网络和便捷的金融通讯手段, 尤其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创设、更新金融交易网络, 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金融交易的时间, 降低金融资金的流动, 提高金融市场中金融交易的信息化速度。

第三, 不断提升金融参与者的整体素质。这首先要充分引进和吸收世界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 不断培养既熟悉国际金融规则又了解中国金融现状的金融工程人才, 在加快金融理论建设和金融人才培养的同时进步和发展。

同时, 金融监管者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大限度地控制金融套利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和作用, 尤其要预防国际性的制度套利和宏观性的价格套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 充分认识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的双重性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管是现代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纳赛尔·萨博.投机资本:全球金融业中看不见的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王明华.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大学适应性下一篇: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