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2024-07-31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精选14篇)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篇1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来自物理课堂的思考与反思――为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能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知识内容、我都努力给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现,但从学生课堂交流的反馈情况来,结果大出我的意料,令我堂目结舌:原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那样的贫乏,那样的苍白无力,下面就对物体对外作功为例,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我让他们从生活中广泛举例,结果学生能顺利举出恰切的例子寥寥无几,学生的.表情让我感觉到,他们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缓解课堂上的尴尬局面,我只好把自己的生活体会与学生交流起来,象用高压锅作饭,当锅内的蒸气压强足够大时,蒸气便可对限压阀做功,使限压阀旋转起来或让限压阀上下跳动起来…………我一口气连续举了五六个例子,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完这些例子时,他们的目光刹那间亮了起来,物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原来这样有用,有趣。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篇2

一、调查方法

利用发函、会议、他人帮助等途径, 用自编问卷对111位特级教师和16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α系数为0.914, 说明本问卷的信度很高。将问卷题目编码数量化, 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 反思认识

本维度一道题目为“我认为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采用五点量表题设计, 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1) 两类型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p<.01

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46和4.21, 说明两类型教师对“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高度认同。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1) , 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 说明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义和实践比普通教师更深刻。

(2) 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 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不同学段的两类型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 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 高中特级教师得分最高, 初中特级教师次之, 小学特级教师居后;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 高中普通教师的得分最高, 小学普通教师次之, 初中普通教师居后。

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 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男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1) , 女的两类型教师间无显著差异, 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比较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 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 男特级教师得分略高于女特级教师;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 女普通教师的得分高于男普通教师。

不同教龄的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趋向, 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21年教龄以上的两类型教师间有显著差异, 16~20年教龄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不同教龄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 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 21年教龄以上的特级教师得分略高于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 16~2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得分为4.32, 21年教龄以上的普通教师得分为4.15, 前者高于后者。

2. 反思的具体实践

本维度一道题目为“我对教学反思的做法是什么 (可多选) ”。采用选择题设计, 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对反思的具体做法。

(1) 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

上表可见, 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反思的主要做法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等三项, 相比较而言, 在“写反思文章”这一选项上特级教师要高出普通教师18个百分点, 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这一选项上特级教师要高出普通教师近10个百分点;分别有6.3%的特级教师和17.5%的普通教师会“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 有7.5%的普通教师是“检查前抄一些应付”, 有3.1%的普通教师“没反思”, 而在这两项上特级教师则为零;这一些都说明, 特级教师的反思比普通教师更智慧更实在。

(2) 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教师的教学反思

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同学段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 只是这三者的排序在具体学段教师中有一定的区别。相比较而言, 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均远远高出特级教师;在三个学段的普通教师中, 初中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最高 (20.0%) , 高中次之 (18.5%) , 小学最低 (14.5%) ;在三个学段的特级教师中, 初中最高 (9.1%) , 高中次之 (7.0%) , 小学略低 (2.9%) 。三学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不及特级教师, 呈现一定差异;在三个学段的普通教师中, 高中略高 (38.9%) , 初中次之 (30.0%) , 小学略低 (27.3%) ;在三个学段的特级教师中, 所选比例也有一定的差异, 小学最高 (65.7%) , 初中次之 (45.5%) , 高中略低 (41.9%) 。

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反思。男特级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的前三位依次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 男普通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依次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 差异较大的是“写反思文章”, 男特级教师要比男普通教师高出15个百分点。

女特级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的前三位依次为:“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 女普通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依次为:“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 差异较大的是“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和“写反思文章”, 女特级教师要比女普通教师分别高出16和21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 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不同性别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又不及特级教师, 呈现一定的差异;在不同性别的普通教师中, 男普通教师略高 (34.7%) , 女普通教师略低 (30.7%) ;在不同性别的的特级教师中, 女特级教师略高 (51.1%) , 男特级教师略低 (50.0%) 。

不同教龄教师的教学反思。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而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前三位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相比较而言, 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选择“检查前抄一些应付”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不同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均为零;在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中, 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高 (19.0%) , 21年以上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低 (2.5%) 。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又远不及特级教师。

三、结论与分析

1. 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明显好于普通教师

不管是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对“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都有高度认同, 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1) , 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 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意义的认识比普通教师更深刻。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 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不同学段的两类型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1) , 女的两类型教师间无显著差异, 21年教龄以上的两类型教师间有显著差异, 16~20年教龄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更实在更智慧

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做法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比较而言, 特级教师利用“写反思文章”、“在头脑中自觉反思”要明显高于普通教师;有7.5%的普通教师写教学反思是为了“检查应付”, 还有3.1%的普通教师“没反思”, 而在这两项上特级教师都为零;这一些都说明, 特级教师的反思比普通教师更实在更智慧。

在三学段中, 均有一定比例的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把反思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 三学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远不及特级教师。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呈现一定差异, 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愿意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 女教师比男教师更愿意用“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而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前三位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看来, 随着教龄的延长 (年龄的增大) , 教学经验的积累, 这些15年教龄以上的老师对教学反思的行为渐为冷淡, 他们更倾向于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的方式来进行。

3. 教学反思很重要

此课题的另一研究“特级教师成长因素的研究”呈现, 在18个影响因素中, “工作环境、好的机遇、名师引领、勤奋努力、先天素质、反思习惯”成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前六个重要因素, 因此,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如何加强引导教师进行自觉的反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寿松.高考生现状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144~160.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篇3

今天,我们在上课时××同学在我衣服上贴纸头已经忍无可忍,但还是忍住了。下课时 ,当我知道××同学得寸进尺又要来贴,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挥起了拳头,打在××同学的脸上。直到老师给我们调解后,我才知道下课时小××同学并不是来贴的,而是打算去扔贴纸的,是我误解了他,此刻,我感到后悔不已,觉得刚才的行为太鲁莽了。

……

没想到,在他的反思中,打架的前因后果写得清楚明白,句子也基本顺畅,虽然还有错别字,但“得寸进尺”“一不做,二不休”“后悔不已”等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其中,为自己的辩白更是写得头头是道。若不是我亲眼所见,简直不能相信这“反思”是每次都害怕作文的小戴写出来的。面对小戴高质量的“反思”,我起初是喜出望外,继而是疑惑不解:为什么就半个小时的功夫,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表现出这样的“飞跃”呢?在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提高”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催化了他习作质量的“瞬间上涨”?

带着疑问,我不仅求教有经验的教师,也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同时也更引发了我对小学生习作过程的更深入的思考。

一、只有真体验,才有真言说

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存在着知觉模糊、不确定等现象。比如,他们还不善于细致地观察、辨别周围的人和物,不善于完整地、有条不紊地回忆做过的事情,所以,习作时他们往往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因此,要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欲望,那一定是他不吐不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里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情,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唐代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论述:“大凡物不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中国古诗中有“谴悲怀,抒愤懑”之说,国外也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行为反思”就像一座桥梁,能将课内的习作与课外生活中的经历、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小戴,写行为反思时必须要有意识地回忆自己做过的事,而且这件事情的经过老师知道全部,同学知道一二,优秀作文选和同步作文也帮不上忙,害怕习作的小戴也只好静下心来面对现实。这样,鲜活生动的生活表象就成了写作的素材。

新课标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行为反思”这种练笔形式无疑为学生的课堂习作写出各自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认识与体验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自然行为提供了他们的真实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教师有意而为,而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的,越是不平常的体验越是让学生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可塑性强,行为及思想的诱导相对容易,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挖掘这些生成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习作与行为整改同步发展。这些行为内容可以扩展到对课堂学习的体验、对文明行为的实践、对与人交际的体验、对阅读经历的体验或对作业行为的体验。教师要教育并引导学生记录真实的经历与体会,让作文具备基本的生命活力,树立“真实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习作意识。

二、只有真内需,才有真动力

上述案例中的两个学生,因为打架事件,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愤懑”甚至“愤怒”,极想“表白自我”,而此时“写一篇300字以上的反思……”可谓是歪打正着,给积压在学生心中的那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冲动,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缺口。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举动倾向,是激励或推进人去行动,以达到必定目的的内在动因。”这种内在动因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就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其实就是这个学生习作“瞬间上涨”的催化剂——写作内驱力的短时间爆发。写作作为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跟其他的学习活动相比,需要有更强大的内驱力来支持。这种强大的内驱力,指的就是写作者个体对于写作活动的欲望和冲动。而写作的欲望和冲动的强烈程度,则直接影响写作的过程和结果。

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而我们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他们的习作,学生习作当然错误百出。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也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缺少内需,缺少习作的目的。俗话说: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学生的行为反思要做到文从字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最后,学生行为问题被成功的反思所赦免,心里自然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只有学生享受到快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习作产生主动需求。小学生的模仿和迁移能力是很强的,笔者相信这种快乐也一定能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助推器。

例如,笔者还尝试在班级中创办班级习作小报——《写吧》。稿件均来自班级《循环日记》中的优秀文章,按学生座位先后轮流写日记,笔者每天及时批改、打分,一个循环后公布每组优胜者。这些优胜者便拥有了在《写吧》上发表文章的权利。这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当某一学生接二连三在《写吧》上发表文章时,班上的其他同学就会对他刮目相看。而他必然会由此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和强烈的写作欲望,哪怕他曾经是写作上的困难生。当作文成为这样一种生命活动时,学生没有理由不去追逐它,牵挂他。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主动写作。

三、只有多积累,才有活源头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它是课内习作不竭的“能源库”。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语言、动作、思想方面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写反思、受教育、明道理等,这些都是他们人生舞台上的小插曲,是他们获得摔倒过、爬起来的生活历练。让学生写行为反思可谓是顺势而为,既教育了学生,又激活了他们言语表达的本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在平常多积累些这样的生活描述和反思,无疑就是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有助于学生更高层次的习作。

郑板桥的竹画闻名遐迩。没有下笔之前,他就有了“眼中之竹”,对竹叶、竹枝的细枝末节了然于眼,然后再把“胸中之竹”,即脑中的竹子形象画之于纸上成为“手中之竹”。我们的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错误,在反思中积淀了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日积月累他们的生活面得以拓宽,生活体验得以增加,分析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也得以提高,这样,就为我们的课内习作准备了用之不竭的“能源库”。这样的文章一定会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此外,孩子在“行为反思”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得寸进尺”“一不做,二不休”“后悔不已”等词语,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语言积累。由此可见,失去了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习作就等于失去了源头活水。

《花与我们的生活》课堂教学反思 篇4

本次初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至今对综合实践活动还处于迷茫中,下面试通过本次活动的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教师方面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不只限于纸上谈兵。

2、转变了学生观,由原来的不放手、不放心,到相信学生,信任学生。

3、注意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

作为综合实践教师的我,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我不能去“教”,而又不能推卸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责任。而对学生放手, 指导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二、学生发展变化分析

1、学生在小组中选择自己的任务,可以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

2、学生逐渐喜欢上了小组合作的方式。

3、通过演示小组搜集资料过程,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无形中得到强化。

4、每人一份的手抄报锻炼了学生的拍板,审美能力。

三 、学生的体验

首先就是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有人说现在孩子对周围的-切以都不再感兴趣,可现在我敢说那是没有深入到他们的所需,在这次活动中走进花的世界里从确立主题到命名,再到预设方案,再到收集、整理资料,学生们前所未有的`高涨的,始终感动着我。

其次,在兴趣的启动下,学生那广博的天地,我和学生们共同走进花的世界,和他们一同走近花,探究新理解,新感受……孩子们语言虽稚嫩感受却是深刻的。比喻虽不一定准确,体验却是深刻的。 是的正如学生所说:困难是人生路上常常会遇到的,就看你如何去面对,遇到了也是给了我们新的机会,战胜了就进步了。

但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明白,既然是实践活动课,那么重点在于实践,关键让学生动起来,亲身去体验,参与,探究,感悟,而并非一味听老师的安排布置,基于此点,我觉得课堂上更应灵活一些,重在过程,就拿分组来说,让学生自由结合,分工的过程实际就是一次实践的过程,是对学生个人素养的一次挑战,但如何把握灵活度,做到活而不乱。上好综合实践课是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急待学习与提高。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秋天和冬天了。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春天,应该更为容易。所以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老师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课标中不是有这样的表述吗!“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如果失败了还有下次啊!因为后面还要进行夏天的学习。为最后一个单元奠定基础。

对于春天的变化,我想应该分为天气、动物、植物、人的变化。这样梳理起来思路会比较清晰。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和讲过的秋天、冬天做比较。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社区,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春天的导入课,应该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引导评价很重要。每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心里要想到学生可能回答出的结果。问题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个方面。打有准备之战,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能从容对待学生的回答了。

《交通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6

儿童进入学校是其独立进入社会的开始,从此交通安全便伴随其左右。可是由于有些儿童缺乏保护意识,不懂交通规则,不注意安全,以至发生交通事故,这不仅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给家人带来痛苦,还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本课从遵守交通规则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以培养其交通安全意识。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展开的。

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它们的作用和表示的`意义。教学时,先了解了书上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交通标志,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补充,这样,大家就获得了较多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图文结合,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第三部分是讨论,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对图中人物行为的观察和辨析,对注意与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行为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从而认识了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做游戏、读儿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总之,教学效果良好。

数学教学生活化尝试与反思 篇7

1 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1.1 挖掘生活现实, 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规律,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挖掘生活现实, 引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年月日认识时, 通过“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吗?”、“这里有哪几个时间单位呢?”、“你还知道哪些特殊日子?”三个问题, 学生说出自己出生的日子哪年哪月哪日, 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 从而揭示课题。这样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 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

1.2 创设生活体验, 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组织教学, 不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教学变得轻松、愉悦, 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如教学人民币认识时, 教师选择学生已经经历过的,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 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师从口袋里摸出一大把人民币, 让学生认识, 学生很容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一说出都有哪些人民币。接着,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开设文具店, 组织购物活动, 小组内一名学生充当售货员, 其余同学拿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体会到一元钱的价值和应用价值, 实现了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生活中用数学。

1.3 教学语言生活化, 提高教学效果琯琯

生活离不开语言, 同样数学教学也离不开语言,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就是通过数学语言来交流的。如何运用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把抽象化的数学加以表达, 使教学中的数学知识通俗、易懂, 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于是,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与特点、兴趣爱好, 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达到掌握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知识,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 反思:恰当选择和运用生活现实, 避免泛化和扩大化

教师不可为生活化而生活化, 必须做到生活现实服从、服务于数学教学。作为教师, 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选择和运用生活现实, 避免泛化和扩大化, 以生活现实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学会”数学, “会学”数学, “爱学”数学。

首先, 生活现实必须服从于、服务于数学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教师选择了生活现实, 使教学生活化, 其目的就在于围绕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好地形成数学能力,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教师切忌在教学中引用与教学目标不相干或联系不大生活现实, 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其次, 运用生活现实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要求有效教学, 要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 掌握数学规律, 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从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 切忌引用过多生活现实而影响学生对核心数学问题的掌握。如前所创设的购物活动情景,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能认识人民币, 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体会人民币价值和应用价值。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开展活动中, 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巡视引导, 以免在模拟购物中出现学生与“售货员”讨价还价与数学不相干的问题, 以免数学情景。

第三,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选择运用生活现实, 同时不要忘了课堂教学的其它功能。生活现实的运用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 常见的, 同时又是新奇的, 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索, 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 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数学教学生活化也应该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 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 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 也有人下车, 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 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 又上了多少人, 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就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而且会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要懂得遵守秩序“先下后上, 前门上, 后门下”。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 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更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与优化 篇8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课程改革的最后措施都要落实到课堂,即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反思开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策略、教学评价都是教师应反思的内容。现实中的课堂确实存在着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方法、贫思想,教学过程代替学习过程,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应勤于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让经验变为智慧,做对自己和学生有益的事。

建立在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之上的教学行为优化,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突出学科思想与方法,因为学科思想与方法对学生终身受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 因此,当一名好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揭示知识背后的思想与方法,要用自己工作中所积累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向学生揭示那些“火热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那些“火热的思考”的积累,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学习方法的核心,也是他们未来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在于内因或外因,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问,还要注意引问,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长期坚持引问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以学促教”的教学策略。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师者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师个诸葛亮,学个诸葛亮;师个臭皮匠,学个臭皮匠;师个老巫婆,学个跳大神。师优者优,师庸者庸。为不误人子弟,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应上好课,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应具有“十年磨一课,保留代表作”的精品意识,应重视课堂教学细节,精在点点滴滴。一年伊始,老师们总是想干点新事,其实最有价值的不一定是什么新东西,而是过去已经开始并值得保留下去的旧东西。这个时代变化太快,能用时间积累出来的价值越来越醒目,因此,能够积累自己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坚信好课是研磨出来的!

总之,教学观察是优化教学行为的前提,有效地观察课堂教学细节,才能为教学反思提供条件;教学反思是优化教学行为的途径,只有科学的教学反思,才能准确把握自身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进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行为的抓手,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才能为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保障。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9

本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努力做到:

一、寓教育与活动中。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编排了生动有趣的小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活动中,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的话题。《快乐的集体生活》是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里《在集体中成长》的一个主题,我根据班内孩子的实际情况,从以下5个活动展开教学:我们的班集体、心中有他人、我为班级争荣誉、争夺“文明果”、课外延伸(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学生主动为集体争光,添光彩。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为集体增光添彩不仅仅是做好事,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大家一起争创“文明班”集体。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的宗旨是确立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每次活动都需要儿童亲身的感受、操作等来完成,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提出了较全面的保护措施;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小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

三、不足与遗憾

因为学生经验水平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所限,一些需要事先去查阅、请教,去实践和体会的知识,学生积累不到,教学效果有所受限。此外,对于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设计与教学中,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泛,要集思广益。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篇10

这学期本人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教学中,我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缺少主体参与。本学期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我们去发现”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在教“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丰收会,让学生展示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班主任兼品德教师,我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献出我们的爱”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篇11

教学中学生是有思想的学生,课堂是动态的课堂,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平时下功夫,多学习,多实践,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磨砾,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智慧,对课堂生成问题机智应对,恰当处理。评价要多样化。

评价对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促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课堂上除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已,小组等多主体参与评价。评价时应用多层次多角度去评价所有儿童,鼓励每一个孩子,在其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今后在思品教学中我将继续全面把握课程的三维目标,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体现思品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基本特征。还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家人的爱: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指导者变为儿童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凡是老师要说的话,都通过“小兔贝贝”的口头表达,易于指导。

一、充分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音乐营造氛围。如:在创设情景环节,教师首先为孩子们播放《让爱住我家》音乐,并让孩子们跟着唱,这样就很好地营造了一个我爱家人,家人爱我的氛围,也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2、利用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拨动爱的心弦。如:揭示课题时,视频出示小兔贝贝与孩子们见面,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以及渴求知识的欲望。

3、利用“播放动画”明理导行。如“明理导行”环节,教师就利用“播放动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交流学习、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懂得:家人疼我们是一种爱,对我们严格更是一种爱的道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能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二、确定好教师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教师在“创设情境环节”和“揭示课题”两个环节就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跟唱歌曲,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在“动之以情”环节教师首先讲述自己小时候家人关爱自己的一件事,然后引导学生也讲述家人关爱自己的一件事。这样不但引导顺利而且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的交流是品等的、亲切的。交流过程中就能够畅所欲言了。

2、有交流才是真教育。如:在“导行明理”环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先听后看再讨论、探究,这样就运用好了学生差异和家庭差异这个课程资源,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体会到其中的道理。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蕾曾经说的话:“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更加需要对话和交流,否则将成为纯说教的学科。

三、吸取教训,增强教育的全面性。

在备课过程中,我只注意到普遍现象,忽视了个别学生及家庭差异问题。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因而,在学生交流讨论环节中无话可说,不参与交流。对这些学生,要特别引到,引导孩子们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是很辛苦的,是他们精心养育了你,关心爱护着你,还要把你培养长大,所以我们要加倍得爱他们。

《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来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它是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中的第三个话题。教材重在让学生感知家人对自己的爱,体会家人生活和工作的辛劳,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和小伙伴: 整堂课我都比较尊重学生自己独到、合理的见解,鼓励学生在活动与辩论中,自己体会和总结与伙伴的交往,使孩子们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春天来了:本节课使学生从课本结合实际了解了春天的特点,课前安排学生自己去田野里找春天,上课时又让学生观察课件、以及有关春天的花开的图片,然后结合课本描述的景物来欣赏春天,又以《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唱出了春天,最后动手画春天留住了春天,整节课采取实际感受、观察、说、唱、画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来了大地复苏,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激发学生盼望春天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从而把春天的特点印在了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不足之处:提问的面还不够宽,应该尽量鼓励更多的孩子的思维行动起来,使他们每一个都加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让他们喜欢学习。另外我也听了其他几位老师的可课,值得我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经验,改正不足,是自己的课堂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苏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篇12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家里的我》每一活动过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妈妈(奶奶)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听她们的话,还不乱弄脏衣服。”“衣服很难叠整齐,但是我一定要学会,再帮妈妈,让她不辛苦。”“指甲里有很多脏东西,以后我不留长指甲,还要经常洗手。”……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动,所以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说给家长听。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生课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再说,农村教师一师任多课又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如《我上学了》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我就整合了语文课第一单元《上学了》和心理健康课中《我是小学生》。《我的同学和老师》我将它整合到体育课的游戏中,让孩子在玩耍中与老师和同学亲密接触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感情。这样一整合既为活动的开展积攒了时间,又将品德课上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渗透到各个角落,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的反思与思考 篇13

教学反思

《平安回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平安回家》这一是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这主要讲一年级小学生,在放学后这样注意回家途中的能遇到的危险,这样进行自我保护,使自己开开心心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品德与生活,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新鲜的,他们又有一颗好奇的心,在教学时应该迎合儿童的心态,要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去教。

教学目标:

、让学生放学能够自己平安回家。

2、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放学后就回家。

重难点

平安回家要注意的事项

情感教育

自觉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习惯

教学安排

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放学铃声了,同学们该干什么啊?

生:回家了

二、回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带好书本、文具,别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忘在教室里,回家后找不到学习用品。

2、下铃响了后,不要拥挤,排好对去教室,并站好路队,由路队长带回家。

3、在路途中遇到不认识的人接你回家,千万跟别人走。

4、沿途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横穿马路,做到绿灯行,红灯停,不能在路途中逗留玩耍。

三、看标志的作用

图片展示

四、看图,危险吗?

图片展示

学生谈谈,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不能在河边玩耍

不能爬车

不能在铁路上行走

。。。

五、堂作业

、过有信号灯和人行横的马路,要做到:红灯________;绿灯_______;走_______。

2、过没有人行道的马路,先要看______边,后看_______边。

3、过有护栏或隔离带的马路,要走______桥。

六、堂小结

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平安回家》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一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教育孩子能明白放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初步认识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一上,我就以情景导入,以放学为案例,让他们快速收拾书包。创设一个平安回家的情境,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达到以趣求知,趣中乐学的效果。所以一开始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物理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14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断要与时俱进,且要因人而宜。

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一刀切,齐步走,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物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上一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课堂反思下一篇:实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