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策略

2024-07-01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策略(精选12篇)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策略 篇1

课程标准指出, 我们教学物理知识本身不是目的,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通过物理学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这个角度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是达到物理教学目标的一条捷径。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 以物理知识指导我们的具体生活, 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学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一、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物理就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例如“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等”, 以及“物质世界, 运动和力, 力和机械, 压强和浮力, 功和能等”, 都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点地要求学生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物理, 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物理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物理, 特别是从八年级开始, 教师就更要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把枯燥的物理变得形象、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接触物理起就培养学生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 重在理解, 联系生活, 勇于探究实践。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物理奥妙, 进一步为探究物理打下良好的习惯和基础, 对学生终生发展做良好的铺垫。

在教学《有趣有用的物理》时, 我们针对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比如“密闭的烧瓶里刚停止沸腾的水, 浇上冷水后, 水再一次沸腾的实验”, 说明了压强越小, 水的沸点越低, 压强越大, 水的沸点越高;“跳舞小纸人的实验”, 说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而且声音能传递能量的特性;“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实验”, 说明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夏天, 刚从冰柜拿出的冰棒为什么会冒出“白气”?冷冻的饮料瓶的外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比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才有了今天的摆钟。这些实验可让学生亲自操作, 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现实生活中, 品味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物理好奇、感兴趣, 并立志学好物理。如果不让学生亲自操作, 单纯地理论性讲出来, 物理课堂对学生来说没有乐趣, 这样长期下去, 可能会导致学生厌恶物理的可能。

二、适当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有极大帮助的。如学习“噪声”知识后, 到自己的生活区或工厂附近调查;学完“安全用电“知识后, 到电力公司调查相关安全输电设施;学习“杠杆”后到自由市场调查公平交易问题;学习“运动与力”后到交通部门和繁华路段调查交通安全问题;其它有关环保能源问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调查活动。要帮助学生写好调查报告, 总结经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真正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其主动探究、创新的意识, 增强认识社会、关注社会的意识, 并使教学过程得到完善, 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课堂练习要生活化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就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落实到课堂练习当中, 进而落实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也就是说, 当前的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水准还仅仅是停留在课堂讲授生活化这一层面之上, 而多数教师都忽略了要将生活化与课堂练习联系起来的动作与实践。笔者建议, 我们不但应该将课堂知识讲授生活化, 更应在练习中理论联系实际, 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入到我们的物理课堂中来。譬如, 在讲授了相关“杠杆原理知识”的内容后, 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最常见的莫过于在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 有些黑心的商贩往往利用秤来坑害顾客, 可让大家讨论一下:“这些商贩是怎样在秤上做的手脚?在具体的买卖过程中, 你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如果不幸遇到, 我们该怎么办?”等等, 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将我们的物理知识与具体生活联系起来, 物理知识形象化了, 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与常识也丰富了, 还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石多鸟,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维持学生对于物理学科学习的长久兴趣, 有一个方法便是要用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从而在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维持了他们对于物理知识追寻的好奇与能力。譬如我们班里有一名学生非常胆小, 在学习了相关电路知识后, 我鼓励他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在家里常试着换个开关、插座, 抑或可以拉条电线什么的, 课下还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希望家长能够给予支持, 并注意安全工作。在得到家长的支持之后, 这位学生真的逐步进行了教师建议的活动,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成就感, 对于物理学科更感兴趣了, 具体的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也逐步增强。欢喜之余, 我深深感到了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性。

总之, 物理教学生活化,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 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应当直面学生认知特征与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在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道路上走得扎实而稳健!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策略 篇2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怎样才能使物理教学更加生活化是当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而在教育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物理教学时更注重生活化。1物理生活化的意义 1.1物理生活化的含义

初中物理生活化主要指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进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意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1.2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学生理解较难的概念和知识。总所周知,很多的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而如果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他们掌握哪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家里的洗衣机、微波炉、点灯等属于并联,即使断开其中一个开关,其他电器照常可以运转。而挂在树上的小彩灯属于串联,如果其中一个坏了,其他的也不会亮。因此,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物理生活化教学对于掌握物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东西带入实验室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进行“浮、沉”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橡皮擦、文具等放在水中,观察其中的现象,最后便能得到结论。由此,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便可以掌握物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最后,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因此,当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可以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才能体现出学习的真正意义。2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分析

物理生活化其实并不难,并且具有很好的效果。还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更有兴趣。而物理生活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1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从生活出发

不管什么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导入过程。一个成功的课程导入将极大地提升课堂效果。因此,有趣的、有吸引力的课程导入将使学生对物理教学产生更大兴趣。在物理教学课程导入阶段,老师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压强”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首先进行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们按住钢笔的两头,问他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演示钉钉子,一个钉子是尖的,另一个钉子是钝的,完成之后也询问学生的感觉。这些情景在生活中都是很容易见到的,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开始主动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手接触笔尖端比较痛”,有的学生也回答:“尖的钉子比较容易钉进去”等等。以上这些现象是经常见的,但是学生并不清楚原理,所以,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对提升课堂效率有很大作用。2.2从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第一,物理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中处处可见有趣的事情和现象。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从生活中引用实例。作为老师,首先自己要不断观察、发现和归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实例,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度也会大大提升。

第二,将物理实验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物理教学生活化就要将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在教“摩擦生电”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梳子,学生会发现,用梳子梳头会产生静电。这样一来,老师有效地将物理实验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2.3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首先,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老师就要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物理老师可以引用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相关讲解,让学生多借鉴别人的方法。例如如何鉴定材料,如何搬运重物等等。

其次,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安排一些物理竞赛、课题讨论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比如,当学完像原理之后,老师可以组织摄影比赛。在学完电路以后让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照明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更有信心。

最后,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对物理概念进行透彻理解。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可以穿插各种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实践可以让学生们对物理概念更加了解,比如,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对家中的电气功率进行调查,然后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或者让学生们自己去测量物理的密度等。所以,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学好物理知识。2.4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性活动

物理教学源于生活自然也要回归生活,老师应该创造一定的探究机会给学生。比如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东西进行探究,这样可以让他们将物理和生活有效联系在一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常见的、同时具有物理意义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物理的真谛。

另一方面,物理教学实验可以利用到很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很容易得到,也不需要花费昂贵费用准备,例如,塑料瓶、铁块、植物等等,利用这些材料可以进行很多物理实验,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变废为宝”的目的。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物理教学有更加有兴趣,所以,对物理生活化教学来说,联系生活是一大关键。

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 篇3

1. 作文本源生活化

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真正的作文产生过程常常是这样的:亲历事情有所感,觉得要写出来告诉别人;观察到一些事物景象,读到一些书有所思,想把它记下来;或是通过想象,将现实生活的所悟,用虚构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写作过程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学生因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即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2. 作文素养实践化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综合形成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个小说家可能没有多少写作理论,但他以丰富的写作实践提升了写作能力。小说家的写作实践启发我们,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实践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真正唯一有效的途径。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可以引发学生写作素养质的转变和提高。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山川河流、四季更替、家庭故事、班级人物、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美好事物……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中来。

3. 作文意识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这种意识和习惯包括:

擦亮关注生活的眼睛。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阅读经典时政,考察民风民俗,再忙也要对自己一天关注的生活进行梳理,做点实录。

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地记录。

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作文教学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观察和记录的素材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行构思和表达创新训练。

4. 作文内容生活化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题材不限,但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我平时对作文内容生活化系列做的一个很简要的勾画,还需要在大量的作文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做更加细化、有效的构建。

5. 作文过程生活化

初中物理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篇4

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 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分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话题, 自然地生成情景, 用生活事例导入新课, 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所以, 教师在讲授新课或新的内容时, 应当由学生熟知的经验和具体事例引入新课。

例如,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 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自然现象和分析一些生活经验, 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 在讲授“光的折射”时, 可先提出问题:“一部分浸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看起来变折了?清澈的水底为什么看起来变浅了?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为什么总叉向看到的鱼的下方?”这样引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自然而亲切。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 对于探究类的课型, 知识点不明确的章节,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发现“疑问”, 提出“疑问”, 引出探究课题, 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 “摩擦力”等内容可以通过依据生活情景提出问题如, 问题一:擦黑板时为什么用力擦擦得干净?问题二:为什么冬天下雪天, 要在汽车轮子上安防滑链?等问题。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科学猜想、实验探究, 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 进行猜想, 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展开实验探究。例如, 在“摩擦力”一节, 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 将此实验让学生分组探究。提出探究问题: (1) 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 (2) 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4)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此刻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 各抒己见, 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 人人动手, 进行实验, 归纳出结论。

三、以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 受生活的启迪, 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验, 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思考物理问题, 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例如, 在教学“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个题目:某一个学生将一浸湿水的篮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后, 地面上留下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印迹, 问哪个印迹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为什么?学生借助自己在体育课或平时打篮球的生活经验。知道高处的球落下撞地后变形大, 变形大的在地面上的印迹也大, 由此, 迅速得出印迹大的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印迹, 并且能量转化关系也分析得非常透彻。因此,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物理问题外, 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

又如, 在讲授“乐音与噪声”这一节时, 我利用收录机播放两首不同的歌曲, 听完后很自然地知道了高音和低音;在讲到音色时, 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根据声音猜一猜他是谁。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 很愉快, 也能很自然地掌握这些物理知识。

四、将课堂知识应用生活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之后, 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强化理论的应用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都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课外探究活动, 尽可能让科学方法和知识的应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实现学以致用这一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

例如, 在学生学习的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规律以后,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小轿车和大客车、大货车的挡风玻璃, 寻找他们设计的不同, 思考为什么?”在学生学习的用电器的铭牌数据后, 布置孩子回家“观察并记录家中的电视机、电吹风、电饭锅、饮水机和电冰箱等用电器的铭牌, 比较异同并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 思考如何科学使用这些用电器?”学习了电磁波以后, 我都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生活中哪些用品可以发射电磁波, 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家电以减少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都会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和各种活动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实例, 思考有无不当之处?”等。可见, 只有将物理课堂教学的领域扩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 为科学、高效生活服务, 才能实现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要走生活化道路, 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 持之以恒的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物理问题, 让学生自觉的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 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感受科学和社会及生活的联系, 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让学生释放出学好物理的潜能, 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 注意以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 使课程导入自然有趣;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 使学生在熟知的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学生作业应当个性化和生活化, 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5

金沙县第二小学:王德艳

说到作文教学,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从教十余年,在阅读教学上还积累些经验,而在作文教学上,真是无计可施啊!2017年8月,我通过努力,考进金沙县第二小学任教,来到这样的大型学校,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里人才济济,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不过,不懂就学吧!在这半年里,我潜心研究,虚心向同事请教,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断地努力着。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以“生活化作文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及李弦名师工作室和我校联合开展的“小学生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原来我们在关于作文内容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过于书面化、形式化,显得不够生动、真实,这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够生活化,很难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意真切地运用到写作中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收集,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等方式。通过这段时间的积累,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任何的文学创作都必须来源于生活,大到作家的文学写作,小到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同样对于作文写作来说,想要写作一篇好的作文,必须通过足够仔细地对生活观察,因此生活体验,生活素材收集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以“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为题写作时,就需要学生们将动物园中的动物种类、样貌、性格和原本的生活环境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再通过将在动物园游览参观之后的感受都真诚地表达出来。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就应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注意观察父母或者朋友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特长等,就能够通过在相关题材的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只要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就一定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通过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作文的写作,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积极的感受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乐趣,才能够写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通过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学生能够感受小树长成大树的不容易,通过亲手参与树苗栽植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爱护树木的意识,从而形成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这种通过亲手植树产生的成就感以及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劝导别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以后在此类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将不仅仅只是写具体的植树过程,还会更深一步的写出保护环境的意愿,从而提升文章的内涵,加深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让课堂教学成为生活化的平台

1.把课堂内容转变为生活化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纪还比较小,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课外经验转化为课内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的心理情景,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现场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挑山工、游客等不同角色,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挑山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状况,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生活的珍惜、热爱,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真情实感写出有内涵、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2.把课外经历运用到写作之中

尽管课内的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合,但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应当适当地开展课外学习的相关活动。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同老师、同学相互分享课外有趣的经历,然后用写作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之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分享写作经验,分享式的写作方式以及将生活中的趣事口语化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同实际生活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用生活实际写作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小学生们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好奇心,若老师在这一点上能够加以引导,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抓住现实事物的本质用自己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描述自己的感受体验。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指引,让他们对于不同问题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运用发散式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并且尝试性地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作时,我们可以对学生多提一些问题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问学生:“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长大了要工作了,希望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通过类似提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日积月累,笔者相信对于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所帮助,并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让学生爱上写作

在小学的语文课程中,作文写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想要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教学的关键就是取得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喜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生活实际提出能够使学生引起共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写作题材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话题,比如“假如我是超人”“我想做一名科学家”“我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等,通过切实地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设置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的题目,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增进对于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简而言之,在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探索应当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融合到一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换位思考,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感受写作生活的乐趣。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作文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写作存在的诸如学生写作的作文过于书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使其体验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的生活写作素材,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为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实际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最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帮助,从而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生活。

小学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6

关键词:教学 生活化 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策略 篇7

1. 课堂教学引入的生活化

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但普遍贪玩多动, 尤其是课间休息时间, 打闹是常见现象, 这往往对下一节课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入, 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将课间活动的精力转移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展开。初中物理教学亦不例外, 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出发, 让学生产生熟悉感, 并调动原有的知识体系去解决新问题, 达到实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课堂教学引入的目的。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 还能为整个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例如, 在学《光的折射》内容时, 在课堂引入环节中, 初中物理教师可通过自制教具:一支笔, 插入装了水的透明水杯中,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现象, 并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现象是不同的?”等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引导, 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现象产生极大兴趣,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展开。

2. 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构建生活化情境, 能够让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充满了激情和乐趣, 让学生始终充满高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使得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未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和领悟, 通过对生活各种现象和规律的解释,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领会新知识、新概念,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要在关注个体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 通过熟知的生活现象, 提出新的物理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在生活中学习物理。

例如, 在学习《汽化和液化》内容时, 教师可让学生回想烧开水的情景, 让学生说出烧开水发生的现象, 然后提出“为什么水烧开的时候, 会有白雾冒出?”等问题, 让学生思考, 再结合教材内容, 引入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具体现象, 等等。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物理, 并产生了将所学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的现象和规律的强烈欲望, 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3. 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温故而知新, 课后作业是初中生巩固所学, 领会新知识的重要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适当延伸。物理的学习, 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 初中物理虽然是基础性学科, 但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密不可分。因而, 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后作业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将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规律, 从而巩固所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不仅要创新作业形式, 还要丰富作业内容, 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将课堂所学, 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 学习完《质量》, 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在没有家长帮忙的情况下, 独立测量出物理课本的质量、鸡蛋的质量、苹果的质量、桌椅的质量等, 并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比较, 对物理质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思考, 为下一个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还能体验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让学生持有极大的热情和高涨的兴趣, 从而促进物理知识水平的全面提高。

除此之外, 初中物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日常生活资源来开展初中物理教学, 以丰富物理课堂教学内容, 增大教学的信息量,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生活化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学习抽象物理概念,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重大, 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才能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应用, 才能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中感受和体验生活, 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学生的物理素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开始注重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因为只有通过接近生活的案例,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奥秘。本文结合多年物理教学实践经验, 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篇8

课堂教学是个点, 学生在校时间是个面, 怎样做到以点带面, 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效果, 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学,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 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1. 爱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 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 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 玩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 其中一课时的内容为“就让我们来玩一玩”, 当我宣布这节思想品德课我们要到操场上去玩时, 学生特别惊讶, 也显得特别兴奋。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学生尽情地玩, 玩自己平时比较喜欢的游戏或活动, 此时让我看到了学生与课堂上完全不一样的另一面, 平时比较文静学生的热情这时也完全释放了出来, 他们笑得如此开心!

2. 爱观察

中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 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 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 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 就会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时, 我让学生4~6人一组, 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学生在做实验之前, 先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 再和同伴们动手做一做、记一记、比一比,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学生印象是深刻的。

二贴近学生生活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 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是思想品德课程最好的教材和资源。例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时,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 (1) 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 (2) 你知道春节里人们一般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 (3) 你知道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 (4)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新年习俗?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 课外他们通过上网和询问长辈找到了答案。课堂上, 他们津津乐道,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三联系生活中的小事

我们常说, 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 一件小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现实中, 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 课外却毫无行动, 说归说, 做归做, 言行不一致。原因何在?其实教育者只追求结果, 对学生期望过高, 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 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而事实却相反,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要注意环保, 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 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 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 没有吐在石灰盒里。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 在思想品德课上我就让学生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 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 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 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 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策略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解物理题遇到困难时, 往往是因为其难以在头脑中勾勒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境或画面因此, 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启发教学,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例如, 在学完“什么是力”这一节后,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右手掌打左手掌, 体会一下手痛的感觉, 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就帮助了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如, 在讲授“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一节时, 我用收录机播放韩红的“天路”和周杰伦的“菊花台”, 听完后很自然地知道了高音和低音, 在讲到音色时, 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根据声音猜一猜他是谁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 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 很愉快, 也能很自然地掌握这些物理知识。

二、再现生活画面, 揭示规律

学生的物理知识的建立, 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 使物理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生活中的物理常识、经验是水之源, 木之本, 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画面, 让物理贴近生活,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物理, 感受到物理的真谛与价值。

初中教材,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 呈现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学“液体压强”时, 让学生注意观察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能像巨人一样工作, 这么大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学习液化知识前, 呈现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 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蒸馒头冒“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这样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三、借助生活经验, 学会探索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探索,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 例如, 雷电是先看见闪电, 后听到雷声;下雪不冷消雪冷;骑车上坡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 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 这对学习新的知识, 形成新概念帮助很大。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 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对学生提出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想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 阿基米德说过, 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 他能把地球翘起来, 这可能吗?家中门的把手为什么安在门边缘处?然后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起子等, 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分别说出如何使用, 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 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这种教学虽然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 课堂效果很好, 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返回生活天地, 注重实践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 解决简单的问题, 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我们的教材要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 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等例如, 学完“电功、电功率”后, 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抄表读数, 并计算电视机的电功率;学完“简单机械”后, 到大型机械施工现象, 了解杠杆、滑轮的运用;学完“电源”后, 布置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小区家庭使用电池情况及旧电池处理方法还可以利用科学发展的动态, 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想,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借助三峡水电站的建设, 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 “神州十号”宇宙飞船的发射等国家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科技发展新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 物理来源于生活, 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这两者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知识才是源头活水,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不断提高。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 物理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 并架起桥梁, 物理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本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画面、借助生活经验和返回生活天地四方面探讨了如何体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问题。

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实践策略 篇10

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与感受。

儿童的生活经历是“作文”的源泉, 虽然学生并不缺少生活, 但很多孩子不善于感受生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用心感受的能力, 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色彩斑斓, 真正明白生活就是作文。比如有一次班上有同学没有带铅笔, 有一个男孩子准备借铅笔给他, 但是另一个女孩子要求男孩子不要借, 她说:“他老不带铅笔, 总是和别人借, 我们都不要借给他。”男孩子却说:“我们是少先队员应该相互帮助哦。”顿时班上的孩子都议论了起来, 到底要不要借铅笔呢?真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这个时候, 老师就赶紧说:“既然这样, 请同学们把这件事情描述下来, 并在文中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如何?”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 半个小时内就有20多个同学完成了作文。老师就可以借机表扬学生, 并问道:“你们平时不是老是说没东西好写吗?你看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小事就成了很好的写作材料, 只要大家去观察去思考, 你一定是个作文小能手。”学生们这下就会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逐渐就会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二.创设更多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体验。

在学校里,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课内, 开展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 课外, 开展春游、秋游等活动, 或者根据节日开展活动, 如教师节开展“老师您辛苦了, 我为老师写首诗”, 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的活动。我校开展的科普艺术节等活动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 老师要善于应用。校外, 要鼓励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 加深孩子的生活阅历。如秋天可以带孩子去岳麓山看枫叶, 和孩子一起拾落叶, 然后让孩子把这些树叶做成书签, 或者和孩子一起拼图案, 最后再让孩子把这些经历写成文章。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为学生打造了自我展示的平台, 充分张扬个性魅力, 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又让他们赢得了第一手习作材料。

三.整合教材资源, 进行有序训练。

现行教材将作文训练安排在单元学习的“笔下生花”栏目里。这个栏目与“日积月累”、“初显身手”、“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紧密结合,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引出, 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延伸。如习作题目: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 写一写。“日积月累”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练习, 如读一读, 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填写介绍小松鼠外形的一段话。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这既是写作顺序的训练, 也是词语、句式的指导,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不用单独拿出时间来练习, 而应在学课文时重点处理。在写作前复习一下即可。“开卷有益”则向学生推荐了另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带刺的朋友》, 这篇文章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扩展、补充, 是阅读教学的延伸, 适合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拓宽了思路, 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当然怎么处理应根据情况而定。另外, 我们还可以为打开学生的思路推荐几篇文章。例如:“初显身手”设计了多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有意识地进行观察, 有目的地收集资料。课标:留心周围事物, 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教师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就有通盘设计,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动物, 并搜集有关动物的资料, 要注意动员、组织学生全员参与。“畅所欲言”创设了各种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本单元“畅所欲言”的话题是“怎样爱护小动物”, 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前面栏目设置一个情景, 使学生关注这个话题;也可以由前面的某一篇课文过渡而来, 谈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再说说应该怎样保护它。

张晓红, 甘肃省会宁县八里乡教育管理中心教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生活化作文是学生习作教学必须选择的理念。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让许多老师头痛的一个环节。因为没有现实的依据可循,更没有一个可以利用的固定教学模式。有的老师为了省事和方便,甚至不给学生上指导课,仅仅让他们自己想想、随便写写。这样就使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问题更严重。由于各个地区的现实条件和情况不同,必然造成某些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不感兴趣,可以教给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不多,教师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为了适应大纲的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国内各相关学者都加强了对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就能从理论和现实中改变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枯燥和乏味的现状,保障学生学有所得,掌握写好语文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第一,小学生对语文作文的认识没有生活的基础,无真情实感的流露。经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语文作文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亲身经历,缺乏真正的感情,抒情模式化,导致学生的作文模式单一,表达感情的句子结构和感叹句的形式缺乏创新性。第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活独到的观察,缺乏对这类题材的知识储备,缺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气势和胸襟。一些学生只有在作文课上才学会思考,作文写作的材料不多,对所写内容的描述比较单一、空洞,从而造成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和厌烦。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想象力的充分利用,但是,又反对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胡编乱造。作文的学习和写作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造成了学生的作文抄袭率不断提高,为学生胡编乱造和作文的写作提供了方便,作文课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在作文中要提倡学生说实话、讲真话。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关。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将生活和作文相结合,而仅仅停留于讲述教学技巧的层面。教师在作文教授时只注重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保障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分明、语言表达的技巧等環节之中 ,而没有教授学生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会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作文题材和细节的描写。其次,教师在教授作文时仅仅是教授学生,自己并没有亲身实践过,没有动笔写写也懒于思考,教师的写作在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要不断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发现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例如写“春天的公园”,就要让学生走进公园,感受春天的气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公园中的景色,从而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素材。教师在这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多看、多思考,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不断培养学生逐渐成为有心人,将生活与作文的写作紧密结合。同时,还要让学生不断体验生活的真谛,使学生有感情的流露,帮助学生融入生活,例如帮助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爱护周围的环境和花草树木。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启蒙期,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热爱之情,使小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既有内容又有思想。

其次,保障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逐渐生活化,保障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活的真谛。设置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不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小组和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生活素材的能力和习惯。

最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体验才刚刚开始,要不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在选择题目时,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健康地成长。

四、结语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仅是当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断发展的根源。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既需要学生加强对生活的体悟,更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让小学生的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 让学生自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是初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问题。所以, 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让生活数学化。

一、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做好导入教学

课堂导入是需要技巧的, “一个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同理, 一节数学课, 如果能在娴熟地掌握了课堂导入技巧的基础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么此节课也等于成功了一半。我们知道,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正因如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要学会运用生活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比如为了让学生多动手, 我们就采用动手导入法。如“角平分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研究画出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很多学生直接取出量角器进行测量, 不一会就画出了角的平分线。这时, 我们提问告诉学生没有量角器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经过一番思考, 有的开始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 , 以角的顶点O为起点, 在其两条边上截取等长点A、B, 然后连接, 再量取连接线的中点D, 最后将顶点O与连接线的中点D相连, 那么线段OD就是角的平分线。还有的学生先用圆规以角的顶点O’为圆心, 以任意长为半径, 在角的两条边上画出两个交点A’、B’, 再分别以A’、B’为圆心, 以任意长为半径, 分别画两条弧 (在角内) 相交于D’, 最后用直尺连接顶点O’与D’, 那么线段O’D’就是该角的平分线。这样的课堂导入, 不但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不同的方法,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交流学习的重要性, 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在这样氛围中学习, 自然会热情高涨, 兴趣盎然。

二、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语言解读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信息的传递、师生间的交流, 主要靠的就是语言这种工具。所以, 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肩负着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理论信息的责任, 另一方面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重任。同样的一节课, 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数学教师, 为什么有的学生就愿意上、喜欢听, 而有的则不愿上、不喜欢听?这可能就涉及到了教师的语言问题。如果教师讲起课来照本宣科、枯燥晦涩、抽象难懂, 学生自然就会索然无味。如果教师在讲解时极富生活气息, 生动形象, 那么, 学生自然就不会有枯燥晦涩的味道, 反而还会发出“原来数学是如此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趣”的感叹。可见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 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而且还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时千万要注重自己的语言锤炼, 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将数学知识原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那些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易于感知。比如, 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我们把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抬出来:诸葛亮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是一个高明的数学家, 他深深懂得三角形具有稳定的性质, 所以, 初出茅庐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伟大的战略构想。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数学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生活经验, 还要着重关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只要教师能从这些方面出发, 就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其实,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 因此, 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样, 就能使数学教学内容不断得以生活化, 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接受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比如, 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帮助解决有关利润方面的问题。例: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2.25%, 所得利息须交纳20%的利息税, 已知小明家的存入某银行的一笔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得到了450元的利息, 问该小明家存入该银行的本金是多少元?通过这样的例子, 既帮助学生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又额外地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有关存款方面的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的知识面, 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方程的主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要能够根据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耐心地指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就一定会爱上数学的。

四、充分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 那么它就理应服务于生活, 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应用到生活中去,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感悟到“数学有趣, 数学有理, 数学有用”, 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比如, 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 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测量学校门口的信号发射塔、操场边上的白杨树、校园中的国旗旗杆等不容易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我们的要求是这样的:首先, 制定方案, 即在测量前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每两个小组测量一物体,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所学《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出测量方案。其次,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以及准备好所用的测量工具。第三, 验证方案, 即利用课余时间, 以小组为单位, 按照事先做好的预案进行测量, 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第四, 归纳总结, 即利用第二天的课堂时间, 让各个小组派出代表一名, 分别讲述自己小组所制定的方案、使用的工具、测量的方法、依据的原理、测量的结果。通过这次课外探究活动, 我们看到了学生可喜的方案:有的利用镜面反射原理, 有的利用直尺, 有的利用标杆, 有的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但都有一点值得注意, 那就是大家均运用了三角形的相似比。这虽然是一次课外的探究活动, 但是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而且还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学生从内心里开始喜欢数学, 想学数学,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学同仁所企盼的吗?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探究数学原理, 变被动为主动, 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 难道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吗?

上一篇:肺间质性疾病下一篇:美术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