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2024-09-05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精选12篇)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1

关于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问题,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并多次解释过什么是生活教育, 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确立了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让课程回归生活, 生活回归课程, 揭示了课程源于生活的真谛。

一、中职美术教学现状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美术课程作为中职教育的必修课, 在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但在目前中职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地方。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 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 大多数都会觉得美术就是画画, 很少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和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也往往过多地偏重于知识和技能, 忽视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 学生体会不到美术的实用价值, 更不会用所学的美术知识美化生活。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因此, 在现代化中职美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赋予课堂足够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感悟, 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传承美。

二、中职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提出

要实现中职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联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我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注意教学方式、贴近生活,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渗透生活化教学, 帮助学生去进行观察, 从而增强感知生活的能力, 加强美术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最终提高审美情操。

三、中职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1)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问题

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美术概念转化成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化问题。在讲物体的构成这一课时, 可以把物体的每个部分构成分解为生活中的几何形体, 如圆形、梯形、正方形等。以啤酒瓶为例, 上半部可以分解为长方形, 中间部分分解为梯形, 下半部分解为长方形, 将它们沿中线旋转360°就变成了啤酒瓶的外形。所以说,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导, 根据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领会到美术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2) 搜集生活化的创作元素

要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发掘美术创作的元素, 感受美就在我们生活中。在开展美术教学时, 课堂教学中要引入生活中的创意主题, 这些主题的创作需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加上足够的创造创新能力, 最后呈现有美感的作品。在学生着手创作时, 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发现和搜集生活中的美术创作元素。

(3) 培养生活化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体会画中的深刻内涵,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比如在欣赏西方丢勒的《画家之母肖像》时, 从外形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丑陋的老太太;从画家所表达的内涵来分析体现的是丢勒对母亲的深厚崇敬热爱之情。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只用眼睛看, 还要理解画家所表达的内心深处的深刻情感。

(4) 进行生活化的成果评价

美术课程学习的效果是学生学习后的直接体现, 学生的思想态度也在其中得到显示。而生活化的评价就是从日常行为中评价学生, 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创作和创新能力、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等。在进行写生静物素描时, 有些学生虽然很努力地画, 但由于缺少对物体的认真观察和分析, 往往会造成对物体的表现不够完整, 不够准确, 甚至丢三落四;有些学生则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 所描绘的物体形象完美, 并且能够帮助别的同学修正绘画中的不足。

美术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为了让美术课真正成为中职学生所喜爱的课程, 作为一名中职美术教师, 我们有义务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而要实现美术课的教学生活化, 就要努力做到美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使美术课堂真正的贴近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而中职美术的教学生活化这一课题, 仍需要不断的实践, 不断的探索。

摘要: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 更是现代中职美术教学发展改革的必然方向。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把生活化教学运用到美术课堂上来,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彬.学科生活化还是生活学科化[N].上海教育, 2007 (19) .

[2]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

[3]周新.如何优化中职美术课堂教学[J].艺海, 2013 (11) .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2

-----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心小学 岳继东

我国全面实施的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我们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以生活为载体的美术教学操作模式。该模式的构建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依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在交流互动、实践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提高观察、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进而为提高学生全面的美术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具有实践性特点

综合的美术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在“调查”、“参与”、“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开放性特点

整合生活的美术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特殊需要,其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整合生活的美术教学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具有开放性。

3、具有自主性特点

传统的教学注重于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整个课堂被教师垄断。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把生活资源变成美术资源。

二、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课堂中的生活化美术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和活动体验。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一文中提出:“每门科学必须以纯粹经验为之先导,等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推理(创造)才能开始。

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要有助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征;二是生活情境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三是生活情境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四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发情境资源。创设生活情境采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表演、变魔术等等。下面以《纸拖鞋》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纸拖鞋》一课时,我拿出精心制作的范作,让学生观察分析纸拖鞋的结构、式样、制作步骤,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我出示若干双纸拖鞋,师生进行“买拖鞋”的游戏,“买”了拖鞋并说说买的理由(式样奇特、色彩鲜艳、大小合适等)。学生在“买”与说的过程中自然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生活情境的创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在玩中学”的乐趣。

2、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必要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设疑与与释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问题要以生活为切入点,点拨学生的经验感受;

二、问题要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探索性;

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例如在教学生怎样设计纸拖鞋时,问:小设计师们在设计纸拖鞋时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设计什么样的式样;怎么装饰得漂亮;选什么颜色;大小是不是合脚等。然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自主表现两大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也是真个模式的高潮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学生的自主表现是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实现的。“其美术自主活动具体表现为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反馈、自主反思、自主调整的完善的环节„„教师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提炼,形成美术自主意识与良好习惯。”(《呼唤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美术教育导向》张亚平)此环节又与上一环节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激励创新,在自主表现时又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4、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活动方式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首先,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二,活动形式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其三,活动要有意义,不哗众取宠,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例如《纸拖鞋》的活动体验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a、布置展销会。b、“卖拖鞋”,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拖鞋)。c、“买拖鞋”,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拖鞋上。d、比比谁的拖鞋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5、课外延伸 拓展思维

“综合课程与其说是建立联系不如说是发现联系。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科知识内在的关联和共性,还要使学生以自然的方式去认识学科知识与其他领域之间内在的联系。”(《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理论思考》严抒勤)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而反三,是生活美术的特色,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课外延伸,拓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实现经验的持续增长。

三、生活资源美术化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上面阐述的是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研究“美术与生活的综合教学”的课题时,更多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把生活资源变成美术资源。经过实践,总结出“生活资源美术化的教学模式”,现阐述如下:

1、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菜单”

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因此,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态度也都因人而异。教师应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菜单”,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生活学习中领悟美术与生活内在的联系。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美的展示:学生能用所学美术技能布置展览会、小小超市、用各种材料进行服装设计与表演。

美术与社会:能用绘画、泥塑等形式表达调查效果。能用美术形式表达对身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美术与环境:能用绘画、布贴的形式描绘家乡美景,能用美术形式进行环保宣传。美术实践:能运用美术美化自己的生活。

2、放手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实践探究

要使教学方式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自由的“探究生活的空间”。教师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把生活资源变成美术资源。获得资料的渠道可以通过观察、写生、看电视、看报、上网、调查、动手尝试等。美术创作的方式可针对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日记画、写生等绘画创作,可利用废旧物制作一些小玩具等。

二、三年级的学生可展开观察社区建筑、了解文化遗产、调查环境情况等活动,然后用各种美术形式表达结果。

3、设计平台,让学生展现自我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的情况主要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反馈。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形成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展示平台的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课堂展示、美术园地展示、年级展评、学校橱窗展览等。教师要肯定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以激励性的语言给以鼓励。

初中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3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中美术更是如此。学习过初中美术,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多么高超精湛的绘画技能,而在于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做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欣赏的人,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发现作品中的艺术价值。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实现初中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上,一味地进行强化训练,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审美过程。事实上却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天赋异禀的画家,审美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课堂虽然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教师要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勇于放低姿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后,更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多使用幽默诙谐的口语来代替死板枯燥的书面语,机智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让阳春白雪得到合理的演绎。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与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巧妙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再现了时代的創作背景,带领学生感受艺术的强大魅力,收到了不错的反馈效果。

二、走近大自然,倡导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的学生摆脱了小学的稚嫩,处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未知世界又充满了好奇的时候,然而过往的应试教育却常常将学生的审美环节忽略,将发现美的种子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书山题海,蒙蔽了学生的双眼,更无暇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了。

因此,将美术教学禁锢于课堂上无异于闭门造车,想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师要亲力亲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最近天气一直很好,阳光明媚,我与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带着学生,组织了一场“采风”活动,到学校附近的公园郊游,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玩得很开心,从他们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天性,即使只有那么一次,也足以证明观察、发现美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这种能力激发出来,其余的,只能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回到课堂,我让学生把当天所见所闻用笔描绘出来,很快,学生便呈现出了形态各异的作品,再也没有出现以往拿着笔苦思冥想、左顾右盼的情形,虽然每个人看到的风景大同小异,可是每个人的作品都别出心裁。

美术学科原本就是一门创造美、欣赏美的学科,保持一颗美好的心灵,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更是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够身心愉悦,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美术学科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地方。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发现,而美术中又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生活,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还需要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进步,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朱翰墨.对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2(40).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4

一、生活化美术环境的新奇影响

教师们运用丰富的智慧和日益深厚的美术造诣, 创设了富有审美气息的幼儿园生活环境, 将名画元素纳入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比如, 对活动室门的变革、每周美术作品 (软纸造型蝴蝶作品、“城堡”砂纸画、水粉画作品) 的展示, 因为有了孩子的广泛参与, 幼儿园环境显得充满童趣、勃勃生机。

二、生活化美术内容的细微深入

(1) 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单元教学模式, 结合园本课程特色, 从幼儿的学习需求出发, 预设并生成了四个美术主题活动“有趣的线条”“多彩的秋天”“可爱的动物”和“红彤彤的年”。在活动中, 教师根据主题需要深入观察研究,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画出作品, 师生共同配合从而促成活动的成功。

(2) 选择幼儿喜欢的卡通形象。精彩的动画片和绘本深受幼儿喜欢, 他们往往能清楚地记得其中的主要形象, 并成为与同伴谈论探讨的主要话题。于是, 我们有选择地将这些形象纳入美术活动中。比如, 以幼儿喜爱的“喜羊羊”为主人公开展了美术系列活动“喜羊羊与灰太狼”, 从两片白云的组合画羊到创编 《青青草原上的故事》, 激发了幼儿自主创作的热情, 提高了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3) 鼓励幼儿关注周边的人、事和物。周边的人、事、物是幼儿平常接触最多的, 也是最具感性认识的。因此, 要挖掘生活化美术的价值, 鼓励孩子观察生活, 在美术活动中再现生活, 积累艺术创作经验。比如, 以幼儿熟悉的人或物为蓝本, 带领他们进行主题写生活动:“朱老师的自行车”“我们的幼儿园”“铁树与棕榈树”等。这样, 幼儿画笔下的作品既生动又富有感情。

三、生活化美术创作的有效指导

(1) 运用审美能力的正确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 要善于把握活动中“物”和“形”的关键点, 从而引导孩子细致观察。比如, 在线描活动“我给大树穿花衣”教学中, 如果单纯讲解线条, 运用单一的练习方法, 孩子会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去公园寻找各种树木, 让他们摸一摸, 看一看树干花纹, 充分感知, 然后再进行创作。通过这种引导观察, 可以让幼儿懂得图案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 教师的审美引导很重要, 只有当教师的有效引导产生积极效应, 才能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并学会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创作。

(2) 范例与图片相结合的巧妙引导。教师要选择有价值、适合幼儿审美水平的范例, 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支持, 帮助幼儿解决难点。通过幼儿身边的审美对象, 加以针对性地引导, 能扩展幼儿的艺术感受空间, 能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表现能力。 比如, 在“啄木鸟”折纸活动中, 针对很多孩子在折啄木鸟嘴巴和爪子时没有注意方向性, 经常会出错的问题, 教师在讲述时结合啄木鸟捉虫的图片, 通过范例与图片相结合的巧妙引导, 让幼儿对比观察后得出结论:啄木鸟在捉虫时, 嘴巴、肚皮、爪子是在同一方向的, 它的背是挺得直直的。通过亲自观察得出的结论, 更有利于幼儿掌握并进行美工操作。

(3) 材料和环境的多元化提供, 供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与环境的多元化提供与支持, 不仅有利于幼儿提高学习兴趣, 更有助于发挥想象和增强创造力, 获得新体验。比如, 在“啄木鸟”折纸活动中, 教师提供了颜色各异的手工纸、勾线笔、水彩笔等工具, 任由孩子挑选使用。于是, 有人在制作完大啄木鸟后, 又自主选择了小正方形进行再创作, 增进了折纸活动的难度;有人选择用水彩笔为啄木鸟进行装饰;还有人带着自己折好的啄木鸟去森林里为大树捉虫, 进行情境对话……可见, 幼儿通过自身对材料和环境的诠释, 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折纸活动带来的愉悦。

四、生活化美术形式的鲜活拓展

首先, 美术形式向体验拓展。比如“城堡”砂纸画, 可以让幼儿体验在砂纸上作画的乐趣, 还可以让幼儿体验点彩画法在小鸟装饰中的运用。其次, 美术创作向家园拓展。我园积极开展美术节亲子手工创作等增进家庭情感的美术活动, 鼓励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 共同收集材料、制作作品, 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动脑创作能力, 并将美术活动成果回归到生活中, 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结束语

总之, 对于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 课题研究要做细做精。在幼儿美术活动生活化实施策略的实践与探索中, 还应继续努力, 和幼儿一起成长, 感受发现的喜悦、探索的艰辛、积累的丰盈、成功的快乐……求美之路, 探索之旅, 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边霞, 滕守尧.幼儿园生态式艺术教育[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5.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5

【摘 要】学习美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小学阶段,学习美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小学美术教育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和不足,以及启发不到位等等。容易出?F的问题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如今的美术教学引入了生活化教学,旨在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活跃度。本文重点阐述了生活化美术教学所激发的小学美术课堂活跃度。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美术课堂;活跃度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改革,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同时,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小学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通过感受来作画,岂不是更加生活化。随着当下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俗话说,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把美术教学与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美术兴趣,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创造力,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美术,感受美术所带来的魅力。

一、目前的美术教学现状

据目前的美术教学现状而言,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美术教师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而忽视了美术最本质的特点,换句话来说,目前美术教学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大多数小学美术课堂,教师主要以讲授课本内容为主,然后让学生临摹。这种教学方法太过死板,缺乏灵活性,很容易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课堂管理也比较松散,并且多数学生认为美术课程就是休闲娱乐的科目。一旦学生的态度过于轻视,那么美术教育就失去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上,缺乏综合性和探索性,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美术配套的材料也减少了很多,美术课也随着少了许多。以此,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领悟能力也有待于提高。但是仍有许多缺乏对美术的兴趣,不清楚如何运用色彩或掌握绘画技巧。

二、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激发小学美术课堂活跃度

(一)将课堂引入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取材

美术教学并不是一味的依据课本,效仿临摹。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因此,教学需要从生活这个大课堂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作画的创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郊游、爬山等有趣的活动,小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大自然,对动植物的观察,从这些方面引出绘画的思路和灵感,便更加真实且符合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把所看到的、所听见的都用画笔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断丰富充实他们的经验世界,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艺术的天空。继而创造出一个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作画,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作画的原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鉴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鼓励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同时也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要介绍作品的背景、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学生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怎么欣赏,才能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在平常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说音乐、舞蹈等等,只有积累更多更的知识才能逐步丰富审美经验,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使审美能力在生活中逐步提高起来。

(三)在生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彩多样的的生活和绘画学习环境,由于每个学生的想象思维和绘画水平也各不相同。课后,教师还要多多地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画画习惯,帮助他们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美术教师如果发现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比较差时,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应当及时提出一些恰当的建议。帮助学生添上想象的翅膀,让其自在的天空翱翔。因为这样不仅减轻了其学习负担,而且还会让学生更加喜欢美术。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绘画充满了兴趣,一切学习都会变得更加简,让美术成为学生喜欢的科目,所以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教师适当的要教给学生一些绘画技巧。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找一些简单易学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欣赏,在其基础上再进行想象改造,提高学生在美术中取得到成功的喜悦感。技能也并非一日就能掌握,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和信心,进行针对性一一指导,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们,还要提供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供其欣赏,提高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思维。在平时的美术课上,从生活中取材,比如:学生在进行一场运动会后,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观察运动会的场景,再根据其观察到的事物来作画,同时也要注重增强学生绘画的灵活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大胆地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通过生活化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活跃度。学习美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还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美的事物、美的作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学习的起点,若想让学生有个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美术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有所获,使学生在兴趣和乐趣中感受美术知识、技能和学习的价值,使兴趣达到质的飞跃,因此,生活化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合理采用定会提高美术课堂的活跃度。

参考文献:

构建生活化的初中美术课堂的研究 篇6

【 关键词 】生活化 初中美术 课堂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美术对于学生的形象感受力、审美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美的感受与欣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使美术回归生活,使其具有生活化的气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一.生活化对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所谓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学科教学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良好地运用。在现今的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学校教育方法不够先进,美术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等等,这些都导致学生对于美术这门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其中的美术疏离生活这一原因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1.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对于美术技能的传授,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忽视,热衷于对于教学;2.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够,所有的社会文化资源都是生活中所包含的,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运用都是美术课堂生活化的具体方法。面对着这样的缺陷,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初中美术生活化的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让美术教学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学手段生活化。1.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美术课堂上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不可缺失的,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已不能将美术课堂充分地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那些与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动态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实现画面与声音、文字的共同实现,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春天的畅想》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相当的干涩,效果不会很理想,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将春天的很多细节展示出来,小草破土而出的勃勃生机,小鸟枝头鸣叫的快乐,百花盛开的耀眼等等具有春天气息的画面,这样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能激发学生对于春天的畅想。2.增加实践活动的组织,广义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这几个方面,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校园艺术节》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请柬,舞台道具以及布置舞台等等,这样的制作是与现实生活非常有关的,这些制作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前提与条件,在美术课堂上要贯彻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努力营造出生活化的氛围从而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寻找课堂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2.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3.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有出新出奇。只有在注意这三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以《装点我的居室》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如果你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你描述一下想把它装饰成什么样子”,在欣赏与感受部分的让学生仔细地观赏那些已经成型的设计并且积极地探讨某些设计是如何实现的,在最后的创造与表现和部分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通过图画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解说每一步的设计都包含着怎样的思考,比一比每个人的创意。最后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这些设计思路中能够实现的部分回家实地地进行实施。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在美术教学中要拓展教学资源,体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除了常规的课程资源外还应挖掘其他的资源,从教材中挖出新意,实现与时代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自然资源等等,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体地主要表现在:1.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或附近的美术馆、博物馆或是图书馆等进行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2.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各样的资源,各种名画、雕塑等,让一些无法看到实物的内容通过网络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3.在广告中也蕴含着美术的元素,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广告,各种大众艺术也应被吸收到美术教学中来,把其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4.大自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对于大自然的把握能够让学生更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结语:初中美术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真实的美术教学应以生活为基点,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美术教学联系起来,让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让初中美术教学走近生活[J].科技教育.2010(07)

[2]葛赛芬.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7

一、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 虽然还很幼稚、肤浅, 但已有了初步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触动幼儿的心灵, 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 并为幼儿创造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 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 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开展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 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 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二、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 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达个人的感受, 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利用现有的课程, 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这一权利, 并给予他们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 自我肯定, 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 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 达到融合。因此, 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引导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 搓弄泥巴, 堆砌沙堆, 趴在地上涂画, 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 总是忘我地投入。

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 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 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自由、轻松、愉快地表现出来, 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增强。教师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 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 并通过语言的描述, 让幼儿把通过感知所把握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当幼儿开始用色彩、形状创造想象时, 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 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并加入大脑的想象, 形成全新的形象, 运用艺术语言在画面上或手工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发展, 切忌用成人的模式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 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幼儿人格, 促其全面发展

生活化美术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具有健全的人, 是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生活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

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 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 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予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 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使真、善、美熏陶得以人格化。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 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材料, 激发其表现欲望, 鼓励幼儿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孩子们所作的美术作品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 具有儿童画所特有的魅力。这表明儿童能创造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发展规律, 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 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教师的任务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发展规律, 营造良好的氛围, 给儿童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五、实施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要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 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师生互动示范,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的体验来源于生活体验, 它是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外, 快乐美术兴趣组为个别孩子提供了更优越的创作乐园。当然, 也有面对全体孩子的———快乐生活化美术区域活动, 以此帮助树立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要关注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以往标准教材化、重结果的倾向, 通过充分体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 通过淡化结果, 注重活动过程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关注过程, 就是要关注幼儿的“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和过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过程是怎样的?

3.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加强整合

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 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美术技能与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美术教育内容与各类游戏、主题探索、生活活动等内容的有效整合及幼儿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和整合。

4.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选择

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 是我们课题的一个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 一方面赋予幼儿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另一方面, 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让教师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开发教材。

摘要: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完善幼儿人格, 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文章提出了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Cathy A.Malchiodi著.《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 第1版.

[2]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 第1版.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8

一、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中体现生活美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相关理念,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进行美术创作, 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如,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橡皮泥、美工纸、颜色笔等, 对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图形进行创造与描绘。这样, 就能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 如美丽的风景画、丰富的人物形象、参差不齐的树木以及可爱的动物等。当学生把作品创作出来后, 为了鼓励学生, 教师可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 并询问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含义, 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从而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有更深切的感受。

二、在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生都处于童年时期, 年龄通常为5~ 12岁。他们的生活经验虽然较少, 但他们对生活有着一颗炽热的心, 喜欢通过对生活中的事情及细节进行模仿来表现自己。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感受与了解。

1.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使学习情境生活化, 并使其具备一定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 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 并展示相关具有丰富色彩的画面来对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 为美术的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如, 上《画汽车》一课时, 教师可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以小朋友为主角的视频, 画面中展示一些内容:外星人小朋友穿越时光隧道坐着飞船、唱着歌来到地球, 和地球上的小朋友一起参观汽车展览。当学生看到形式各样、品种丰富的汽车时, 他们就会被深深地吸引, 会对汽车产生兴趣, 从而使他们迅速进入到对汽车的描绘中。

2.以模仿表演的形式创设生活情境。如, 上《雨》一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把“晴天”和“下雨天”的情景进行对比,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并根据各种雨的声音对它们进行辨别。此外, 教师还可给学生讲下雨天的相关故事, 并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情景进行想象。这样通过多种形式, 就可使学生的灵感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使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真实感, 并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

三、带学生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美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实践中, 以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及课本内容进行开放式教学。如, 上《线条》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两幅距离较近的图片进行清楚的展示, 然后让学生用语言对图片中的物体进行描述。有的学生会认为是炉炭、岩石, 有的学生会认为是草丛、树皮, 有的学生会认为是草、芦苇,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线条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更加注重生活体验, 并学会更加主动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1.引导学生对自然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对美术教学而言, 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教材, 根据生活实践及经验可知, 许多美的元素都来源于生活, 但是许多学生都缺少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并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关于美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通常都是室内进行美术教学, 这样学生的创作思维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自然, 并在室外创作, 此外, 还应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如, 上《美丽的校园》一课时, 教师可先带学生对校园中的环境进行参观, 当学生对学校环境 (如有几棵树、教学楼有几栋、每栋有多少层等) 有一定了解后, 再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 当学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后, 再加入想象进行创作, 就可使作品显得更加生动, 并具备一定的生命力。此外, 还能使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又如, 上《动植物欣赏》一课时, 上课前, 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对生活中植物和动物进行仔细观察, 通过对比观察, 使学生就对事物的特点有了了解, 这样,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就能把事物描绘得更细致, 使美术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2.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 并学会创造美。在美术创作中, 生活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体验性方法进行学习, 学生的触觉、视觉以及听觉都会得到比较充分的刺激。教师可鼓励学生对社会中美术方面知识进行调查, 然后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 从而能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而对事物有更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小学美术新课程中, 重点强调了体验对美术创作的重要性, 并从新的角度出发,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对情感的表达能力等。新课标非常重视体验性学习的应用, 因此, 教师应重视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体验生活。如, 上《坐出荷叶满池塘》一课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到户外欣赏荷花, 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荷花的品种, 不同品种之间的色泽、荷叶有什么区别, 并观察荷塘中的小鱼的类别、特点等,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后, 才能创作出富有生活韵味的作品, 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在作品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作品更具特色。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9

1.让小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在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教学中, 应要求学生接触当今多彩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界, 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 扩展自身的视野, 在接受生活中的艺术熏陶时, 可以打下良好创造美的基础。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属于自然美, 可以让学生去郊外进行绘画, 发现自然界存在事物的美好, 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在学校课间活动时, 会有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活动, 可以对在操场上进行玩耍的学生进行描绘, 感受到绘画的快乐。

2.让学生理解生活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国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 应把美术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情感体验, 进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美好的理想, 同时, 需要为学生制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产生绘画兴趣, 进而达到学校上的进步。

美在生活当中属于亘古不变的话题, 美和生活紧密相连, 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美好的艺术, 因此, 美术教师可以在网络当中搜集资料,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资料中的场景进行想象, 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

3.走进自然生活, 让学生对美进行创造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室内进行教学, 美术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 带学生走出教室, 开展开放式的美术教学, 包括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 把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相整合, 解决美术中缺乏个性的教育体系, 开发具有综合性的美术课程, 通过对学生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个人思想演讲、室外写生等活动, 激发学生心理的内在需求,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 需要优化美术教学效果, 以校园具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自身才艺展示的机会, 通过对美术课程实践活动的策划, 为美术的艺术宣传开辟出空间, 构建起展示学生美术才艺的平台。利用生活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是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绘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美术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创造性的学科, 在创造性上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特点, 因此, 美术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潜力, 建造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创造的空间, 因此, 我们看出, 让学生走出美术教学课堂, 进行室外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具有良好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自身审美能力。

4.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自身人性美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思想境界,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丰富, 推动学生自身的高尚行为, 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解读美术课程, 净化学生的思想内容, 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进而让学生发掘自身的人性美。利用生活形式来设计美术实践活动, 这种方法是开展生活化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很好的培养, 其中, 美术活动的内容要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性, 对生活形式进行浓缩, 在活动形式上需要具有新意,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同时, 活动需要具有一定意义, 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收获一些知识, 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实践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

总结

通过以上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我们看出, 通过活动实践证明了把美术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美术教学就会充满色彩, 学生不仅是在教室中冥思苦想的进行绘画, 而是在对自身的生活进行真实描绘, 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 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 具有强烈创造美的美好愿望, 让学生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丰富与满足, 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因此, 将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很必要的, 让学生得到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满足, 使学生的美术水平得到提高, 进而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指的是以小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教学, 将小学美术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 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 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 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 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 将美术课程生活化, 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 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詹代发.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2010 (09)

[2]温迪安.谈美术教学的鼓励教学法[J].才智.2008 (12)

[3]李智杰.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 (20)

让美术教学充满生活的乐趣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生活乐趣,融入社会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让美术充满生活的乐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美术教学充满生活的乐趣

教学在于创设情境。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生活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产生新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继而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我们的现在和将来》一课中,先展示多媒体课件老师幼时的照片。提问:大家猜猜这是谁?同学们,你们想想老师除了相貌、身高的改变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改变呀?总结:同学们小小年纪就了解到了各个领域的知识,真让老师佩服。的确,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都是以前老师没有想到的。由此可见未来是未知的,是不可预测的。那么今天我们上的这一课就跟未来有关,出示课题《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又如在教学《泥条人像》一课时,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出示一个完成了的泥条人像,让学生来拆分它、破坏它,观察它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它除了外面看得到的五官发饰,中间原来是一个空的瓶子。你还能想到利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呢?引导学生逐层的思考过程。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亲切好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

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形式也是多样的,目的都在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适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又时刻感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引起对学习美术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知识引入课堂,让美术教学充满生活的乐趣

美术学科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能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就会意识到学习的价值,学习就成为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达成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学以致用,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1. 将生活中的常识引入课堂。

如在《刷牙》一课中,先播放学生喜爱的动画片段。动画中的主人公一手拿牙刷,一手拿杯子,满嘴的泡泡正在刷牙的场景十分有趣。让学生观察他的表情、发型、穿着都有哪些特征,使学生产生共鸣,回忆起自己刷牙时的动态,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再通过教师的示范、优秀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在脑海中将平时生活里天天在做的刷牙一事,定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最后的作业是把自己脑海中那幅美丽的图画画下来,让学生来展示,评出最佳美术之星。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我们可以用画笔把它们记录下来,送给我们最亲的人。这样既可以提醒学生讲究平时卫生,也让学生用特别的方式对家长表达了自己的爱心。

2. 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

如在《生命之源—水》一课中,用问题引入:你每天喝水吗?你知道你为什么喝水吗?不喝水会怎样呢?告诉学生:人可以七天不吃东西,但不能三天不喝水。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水被称作生命之源。老师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水的资料;再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有水的风景和被污染的河流江海进行对比,揭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展示手抄报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完成手抄报并进行评分。课后在校园内发起倡议,倡议大家都为河水的清澈尽一份责任和义务,以培养学生学会关心社会生活,并尝试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

三、走进现实生活,融入当代社会,让美术教学充满生活的乐趣

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才会变得深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教师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增进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例如,在《我的收藏卡》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收藏卡的理解。我课前组织各小组组长负责,把同学们的收藏品收集起来,统计它的来历和用途等。又如在《拓印树叶真有趣》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树叶形的理解,课前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里的树叶进行了一次调查,主要关注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纹理。小朋友们都花很多时间收集了一些漂亮的叶子。“把你精选的树叶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好不好?选一张你最喜欢的一片树叶,说一说你喜欢它的什么。”设疑激趣,使生直观感知拓印与其他绘制手法的区别。“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片树叶,想不想看?一片枫树叶、一张枫树叶的拓印画和一张枫树叶的手绘作品。谁能说一说,这三片树叶有什么不同?”……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11

一、幼儿美术教育观念

美术是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幼儿美术是幼儿情感、思维等发展的一种综合体现;每个幼儿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美术作品,美术具有向幼儿传递信息和收集幼儿自身信息的功能。因此,幼儿美术是一种沟通手段。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指:幼儿教师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所形成的儿童观、教育观和美术观,即关于对幼儿的基本认知;对幼儿教师的看法和期望;对幼儿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和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等。

二、儿童有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

适宜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是指幼儿教育的良性运转所取得的结果,具有实践性、情感性以及前瞻性等特质,是幼儿教师正确教学的必要理论条件。幼儿那么小,肌肉都很嫩,但是他们却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和成人也不一样。一堂画鹿的美术课堂中,幼儿们画的鹿都各不相同。孩子们怎么可能画得那么像呢?又怎么能要求孩子画的那么像呢?让幼儿画画,根本不需要要求那么多,都画的一样,那还要那些画家做什么呢?幼儿手掌上的肌肉发育还不具备“画得像”的能力,而且幼儿眼中所理解的鹿可能不是成人眼中的鹿,幼儿们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具有包容心态的儿童观才是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培养

在确定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不单纯是吸引孩子兴趣那么简单,而是要注重美术活动能给孩子今后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怎么样能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审美情感、生活习惯和与他人正确交流沟通等社会性行为。培养幼儿能力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绝不单纯是学画画。通过画一幅画,幼儿接收的信息量远远不止美术。最基本的学习经验的分享、相互的观摩,哪怕某个同学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应该怎么去倾听等都应教给孩子。然后考虑怎样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幼儿美术课程结构将会趋于多样化,幼儿美术教育内容将不断得到扩展,所有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因素都将导致幼儿美术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美术作品和周围生活环境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性;二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并学会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视角的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完善;三是,教会幼儿使用多种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的操作,通过运用色彩、造型等美术语言来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一堂《动物王国》美术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一是,通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的提示,启发幼儿对“动物王国”的联想和构思,并学习以共同创作的方法来展现神态各异、生动有趣的“动物王国”的画面效果。二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及表现力,激发幼儿热情、主动参与班级集体共同创作的兴趣。三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和分工协作精神,激发幼儿对社会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整个美术活动目标涉及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和作画习惯的培养。学习与教育不仅仅是教师追求功利的手段,而是完善幼儿性格、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崇高目的。基于幼儿身心不成熟的发展特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掌握,而是幼儿想象力、审美情感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生活化的师生融洽关系

幼儿教师对师幼关系中自身角色的定位,指幼儿教师对自身相对于幼儿来讲的定位,及幼儿教师为什么会进行如此的定位。教师在幼儿面前的角色是朋友关系,教师是幼儿的玩伴,与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强调以朋友、玩伴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地位平等,教师就是孩子王。教师应该将每一次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都看成是与他们一次玩的经历,引导他们,使游戏变得更加精彩。在游戏中,所有人关系平等,没有师生之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美术作品墙,每个幼儿在墙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每个孩子画完之后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挂上去。挂上后,教师给每个幼儿发三张贴片,他们可以去选择三幅最喜欢的绘画作品,把贴片贴在喜欢的画上,孩子们一般都会给自己贴一片,另外再选择两个,然后再让孩子们谈谈喜欢那两幅画的标准是什么?然后再让孩子们猜猜教师自己的三张贴片贴给谁?教师跟孩子是平等的融洽的关系,教师也来说说自己选择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从而去影响他们,去教育他们。教师喜欢的不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孩子们也不一定要跟教师喜欢的一样,没有强迫他们的意志,孩子们才会感兴趣。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现阶段我国社会在观念上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还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不能只靠一部分人去完成,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转变对于幼儿美术教育地位的认识。幼儿教师个人、幼儿教师群体和整个幼儿教育机构都要在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的发展上与时俱进。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生活化材料,活动,策略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是活动的基础。幼儿园课程纲要倡导教师应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丰富和美化幼儿生活。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生活化的材料,组织幼儿创造性地开展美术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欣赏美、享受美的情趣。

一、开展生活化的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 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将美术融入活动中

幼儿园美术同中小学、高中、大学的美术教学完全不同,幼儿园美术以活动为主,因为,让他们创作、素描、写生等都是不可思议的,给他们谈绘画方法、绘画技巧也是对牛弹琴。

教育教学应该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的激法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

如幼儿园大班可以开展主题活动“盒子唱响曲”,考虑到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包装盒感兴趣,他们在平时就对废旧的包装盒有收集的习惯,看到就想捡起,只是平时家长和老师看到,认为废弃的包装盒不卫生,令其扔掉。其实,这样做,剥夺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的好机会。我们应引导孩子,把收集到的废旧包装盒,开展“盒子变变变”“给盒子分类”等活动,甚至可以和“语言活动”综合开展。盒子在生活中最常见,“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信息无不蕴含其中。让幼儿对盒子进行分类,在盒子上添上自己喜爱的图画,再制作出自己喜爱的玩具。孩子们在玩中体验了乐趣,发挥了想象,透露出孩子们的思维的新奇。

2. 根据需要组织活动,为美术创作打基础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特点,主题活动形式丰富,诸如游戏活动、语言活动、绘画活动、数字活动、美术活动等,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应根据幼儿的不同阶段的需要而精心设计和开展,旨在丰富幼儿知识,为以后的想象和美术创作打下基础。

如《春》的主题活动中,可以与幼儿一起收集春花、春草等;《夏》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收集夏天的树叶,夏天的荷花等,并引导幼儿夏天的树叶与春天的嫩叶相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秋》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收集各种落叶和果核等。

之后,引导幼儿根据看到的不同的树叶,他们会感到好奇,当他们拿起来看、比时,引导他们进行《树叶变变变》活动,让孩子们创意画“蚂蚁的小船”、“飞舞的蝴蝶”等。

3. 从幼儿的经验出发选择活动内容

美术活动的开展,应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与幼儿的现有经验有联系又适度拓展内容,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如“好吃的蔬菜”,带领孩子们走进菜市场,得到买菜、卖菜的体验,体验新鲜的蔬菜的特征,买菜时得到买菜、卖菜的体验通过直观感知和触摸、认识菜的形状、颜色、特征等。回到活动室,让幼儿们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一画,再将孩子们的创意画集中起来,办个画廊,让幼儿们通过看同伴的作品,而相互点评,既培养孩子们的画画能力,也学会合理的评价。同时,以买菜为基础的活动,也可以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表现出各种蔬菜,为蔬菜加上胳膊、腿、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使蔬菜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活动的过程,也是激发孩子们对蔬菜的热爱之情的过程,渗透健康饮食、荤素搭配的好习惯,从而改变偏食、厌青菜的不良习惯。

二、挖掘美术材料,丰富幼儿创作

1. 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材料

材料是孩子们学习、创作的桥梁,让幼儿走进自然,寻找美术材料的足迹,可以丰富幼儿的创作。如春天到了,让幼儿根据春花、春草点缀自己的活动室;秋天,让孩子们用苹果、黄瓜等装饰各种小动物,装点活动室。

2. 巧妙利用废旧的材料

开设的“美术室”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也是孩子们美术活动的空间。在这个小天地里,教师可以和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包装盒、可乐瓶、酸奶包、冰糕纸、冰糕棒等废旧物品以及废弃物,陈列在“美术室”,为孩子们美术创作时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在选择的基础上,再创作出精美的杰作。

如美术制作课的课前,让学生参观自己的“美术室”,重点观看“美术室”的“盒子”专场,让他们选择出自己喜爱的盒子,用盒子制作美术作品。丰富多样的盒子,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的制作会精彩纷呈:大纸箱制作“机器人”等,在孩子们的熟悉的材料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充分发挥,美术作品和制作应运而生,并各具特色。

三、开展多种美术创作形式,挖掘幼儿的潜能

幼儿园教育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幼儿园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因此,幼儿园美术教学也应该给幼儿园的孩子们提供利于身心发展、投其所好、符合认知水平的宽松的环境,使美术活动自主化、游戏化。如将孩子们带进活动室,已经准备好的丰富的绘画材料和美工工具,以及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棉签、各种纸、布、蛋壳、泡沫板等,为孩子们自由创作提供了便利。

除幼儿区域的自主化、游戏化以外,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也有必要,引导幼儿使用玩具、学具,使用瓶子等进行“小制作”,这个过程是“玩”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还渗透了环保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以美术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让生活化的材料为幼儿插上美术的翅膀,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兴趣,发挥想象,提高美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汤展亮.插上“生活化”的翅膀翱翔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天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

上一篇:当代建筑与景观下一篇: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