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生活化

2024-06-12

美术教学生活化(共9篇)

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1

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事实与化学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融于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将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比如,在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实例: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高温的油锅未点燃为什么能着火,怎样扑灭?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在学习保护水资源一课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化肥厂附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废渣如何利用?又如用食用松花蛋时为什么要沾食醋?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痒痛来引入酸碱中和反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设计,它是以教材和学案内容为出发点,教师个人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加工,教师应该深入思考教学设计中生活化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切入点。新颖的生活化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CO2时,可设计如下生活情景: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开始很湿,过一段时间,墙面要逐渐变硬、变白。但在墙面干燥过程中,常发现墙壁“出汗”。假如用炭火烤一烤,墙面会干、硬得更快一些。运用CO2与Ca(OH)2反应的性质,师生共同深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可设计系列短问:为何变硬、变白?出的汗是什么?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哪些?等等。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性质和原理解释了生活,生活又验证了性质和原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化教学片段,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

三、教学情景生活化

初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而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多情况下只能生吞活剥地去接受,得不到很好地理解,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这样就不易引起学生的适度情感,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应,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生活中的一种蔬菜洋葱的分层联系在一起;在讲分子间有间隔时,可讲这样一个故事,有半袋小米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得下?从宏观的现象来理解某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世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再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四、探究实验生活化

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提着实验用品进教室上课,学生必然很兴奋,积极性也高,他们非常喜欢上有实验的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补充实验,增加实验量,尤其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实验,不要仅限于教材上给出的实验。如点燃浸有酒精和水的棉手帕却烧不着的实验;用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的玻璃棒与酒精灯摩擦使之点燃的魔棒点火的实验;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有同学竟然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来烘托节日气氛。

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比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的学生竟然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块,问我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后来提出了问题:为什么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生锈的金属放到酸里怎么怎么一会儿就变光亮了?能否用家里的醋酸来代替稀盐酸?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五、作业布臵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应该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其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臵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总之,化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化学教学应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只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将其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2

一、以生活经验创造课堂情境

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讲,除了专业知识的扎实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更尊重他们的认知取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想法和意愿,给他们欣赏和创作的自由。以生活兴趣作为引导,使其完成简单的阶段性目标,当学生完成某一目标时,教师可以给以鼓励和支持,并使之在此基础上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如此环环相扣,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苏少版七年级“多变的颜色”一课,如果教师单纯地将原色、复色、冷色、暖色这些概念告诉给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冷暖的搭配、什么是三原色,估计很少有同学可以真正听懂。可若是教师将这些概念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去,那么教学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颜色同样的物品,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颜色浅的要轻一些?”“在各种喜庆欢乐的场合,大家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更合适?”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思考与讨论,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美术课的意义所在。

二、以多媒体带动生活情境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很多、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再加之教学活动区域有限,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堂上做出一定的引导,才能让教学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才能让学生产生课堂即生活的情感共鸣,多媒体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媒介。多媒体教学把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几乎真实地模拟甚至再现生活场景,在现实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课堂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它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达到深入探索的目的,对于美术能力培养有益。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书画”的两节课中,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找到有关的资料,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古代书画展课件,课件同时包括了文、图、音、像等艺术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境界中,感知到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这种感知效果,教师单纯的口授是永远都无法达到的。

三、以多向交流促进生活与课堂的融合

一直以来,多向交流都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缺少优良外部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若是放弃教学方法的革新,无异于扼杀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无法在短时期内将外部环境加以大的变革,但是完全可以用优化交流方式的手段,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此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讲解基本的概念与方法,剩余的时间学生自由作画,这种近于机械式的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隔膜,教师尽管讲得很清楚,学生却完全不当回事,师生间的交流几乎等于零,极大地阻碍了和谐课堂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在美术中认识生活。多向交流应该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环境交流、师生与方法交流等形式。各种交流主体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比如在理解透视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想要让学生在平面上形成立体纵深的透视效果感觉,是非常困难的事,仅仅讲解并绘制透视图,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观察教室外的风景,让大家从近看到远,再从远看到近,在远近大小的变化中体会透视比例关系,或者是站在走廊的一端,观察走廊门柱的仰角、俯角比例。学生心领神会,很快便会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增加写生课比例

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篇3

一、美术素材来源于生活

美术和生活息息相关,美术也是为了展现生活,课例《买菜》教学片段(一)(录像导人)

让学生观看早晨菜农进城,他们熟练地在摊位上摆菜整理,买卖的各种喧嚷……画面上又出现了拎着菜篮的大爷和大妈们,走到菜摊前,熟练地挑选着新鲜的蔬菜,和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

观察到菜场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摊位是怎样分布的?去买菜的主要是一些什么年龄段的人?买菜的人和卖菜的人表情、神态怎样?有哪些动作?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本课是从我们最熟悉、最常见的生活中提取的教学内容,我原以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不一定都熟悉这个每天每个家庭都要做的家务事。但在我的问卷调查中,竟然大多数孩子都有和家人去菜场买菜的经历,毕竟也有少数没去过。所以以录像导人提取学生生活记忆,去感受菜场那热闹的气氛,小商小贩们各具特色的叫卖声,摩肩接踵的顾客争着挑选新鲜蔬菜的情景。

教学片段(二)

(创设情境)

(1)同学八人为一组,拿出自己所带的菜,摹拟菜场里菜摊摆菜的模样,把菜按品种进行分类摆设。

(2)各小组选派两名同学卖菜,一部分同学可到各自喜欢的菜摊前“买菜”,体验买菜的感觉。另一部分同学可带着速写本四处观察;感受“小小菜市场”的气氛,看看哪个菜摊的菜品种最多?卖菜的和买菜的“叔叔阿姨们”交易时是什么样的表情、动作等。

创设一个“小小菜市场”的情境,让他们试着走进生活,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让他们把生活中有滋有味的画面运用美术语言艺术的表现出来。孩子们的作业真是让人欣喜,他们运用各种表现方法,把菜市场艺术的定格在这小小的画纸上。

二、设计应用创造生活

生活中的美,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客观存在,更是浓郁感情的渗透和浸润。让学生知道美术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学习它,了解它,将会给生活带来乐趣,或是精神上的享受。所以,要想发现生活中的美,更需要用心灵去体会,去品尝,去感受。如:看到的漂亮的衣服(服装设计);漂亮的街头公园(景观设计);造型漂亮的电器(工业设计);能吸引你的海报、广告、店牌(平面设计);豪华的宾馆、精致的酒吧(室内装饰设计);个性的城市雕塑或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筑设计);琳琅满目的家居(工艺设计)等等。学生了解了美术的内涵,不断的接受这些美的信息后,他们会不自觉的留意着身边的美,并将会运用美术创造生活。

课例《画汗衫》教学片段(一)(教学导人)

请几名学生上台,利用简短的时间,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大纸上用颜料随意作画,之后教师用美工刀快速裁出汗衫图样。这种师生合作,情趣高涨的新课导入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画汗衫主要不是设计汗衫款式。而是设计汗衫上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形式不外乎文字式、图文并茂式和图形式。汗衫作为夏季T恤衫的一个特殊类型,在人们生活中,它既随意又时尚;既舒适又充满强烈的文化气息。《画汗衫》一课非常切合儿童的生活实际,通过画汗衫,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其美化生活的愿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片段(二)

出示实物或范作、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汗衫分为以下几类。

从应用角度上:广告、装饰、公益、体育等。

从年龄、性别上:老年、中青年、儿童(卡通衫)等。

从表现手法上:文字式、图文并茂式、纯图形式等。

汗衫的特点:时代性、简洁性、装饰性、随意性。

(情境教学)

组织学生办个“汗衫专卖店”推销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作品的设计意图,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谁的作品最畅销?谁最会推销自己的作品。

采用了情境教学,以开“汗衫专卖店”,同学们来当汗衫设计师的游戏活动,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始终围绕“怎样设计汗衫”这个问题展开观察、考虑、讨论等活动,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同学参与学习的热情,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场面”。

(学生设计的汗衫在学校橱窗中展示的一部分):

美术课程是对创造力培养的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取观察、感悟、描绘和表现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美术的乐趣与作用,从而对美术产生亲近感,让他们体会到美术就在身边。在教学生活中,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我重组、整合和拓展了教材内容,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标志设计》一课变为《为本校设计运动会会徽》(附图);把《封面设计》一课变成将自己的作文,或收集的喜欢的文章,或自己最得意的绘画作品装订成册,再精心设计一个封面,就是《我设计的书》。我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其在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术的价值,培养应用美术的技能,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例如,学过纸面具一课后,适逢节日,何不来个化装晚会?再如,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施展自己的美术才华岂不更好?美术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生活,美术学习也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实践,不为生活而学美术,美术就失去了生命力。

(学生为学校2011春季运动会设计的会徽若干幅)

四、实际延伸联系生活

美术的产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与学生探求美术知识,把美术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可能在意于外表,对于时尚,也会有些皮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自己的服饰搭配,学生们都会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我,如果穿了新衣服或换了新发型,他们都会对我评价一番,我非常乐意他们这样。其实,这也是向学生传达有关色彩知识,如在学习《色彩的和谐色和对比色》后,我会让学生说说我服饰的色彩搭配,说说他们的感受,也或对同学服饰进行评价。也可以从服饰中了解《黑白灰》、色彩的冷暖色等知识。从学生关注的生活人手,了解美术知识,学生才会有激情运用美术语言创造自己的生活。

生活案例:

我一件穿了多年的牛仔裤,很喜欢,我想改变一下,于是用颜料在上面画了些装饰图案,右上和左下的部位,效果很漂亮。当穿着在学生面前时,我看到了他们惊异和赞叹的眼光,让我很窃喜的是一个平时不认真画画的学生,竟跑到我面前,用手摸着裤子上的花纹,崇拜的说:“老师,这是画上去的!真漂亮!”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以后,他在美术课上变化:认真、耐心。

美术可以化平常为神奇。美术教学只有紧密结合

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并享受乐趣、丰富体验,才是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4

【摘 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指的是以小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将小学美术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将美术课程生活化,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将美术课程生活化,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1.让小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在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接触当今多彩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界,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扩展自身的视野,在接受生活中的艺术熏陶时,可以打下良好创造美的基础。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属于自然美,可以让学生去郊外进行绘画,发现自然界存在事物的美好,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在学校课间活动时,会有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活动,可以对在操场上进行玩耍的学生进行描绘,感受到绘画的快乐。

2.让学生理解生活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国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应把美术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美好的理想,同时,需要为学生制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产生绘画兴趣,进而达到学校上的进步。

美在生活当中属于亘古不变的话题,美和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美好的艺术,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在网络当中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资料中的场景进行想象,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

3.走进自然生活,让学生对美进行创造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室内进行教学,美术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带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开放式的美术教学,包括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把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相整合,解决美术中缺乏个性的教育体系,开发具有综合性的美术课程,通过对学生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个人思想演讲、室外写生等活动,激发学生心理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需要优化美术教学效果,以校园具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自身才艺展示的机会,通过对美术课程实践活动的策划,为美术的艺术宣传开辟出空间,构建起展示学生美术才艺的平台。利用生活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绘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创造性的学科,在创造性上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特点,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潜力,建造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创造的空间,因此,我们看出,让学生走出美术教学课堂,进行室外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具有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了学生自身审美能力。

4.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自身人性美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思想境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丰富,推动学生自身的高尚行为,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解读美术课程,净化学生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进而让学生发掘自身的人性美。利用生活形式来设计美术实践活动,这种方法是开展生活化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很好的培养,其中,美术活动的内容要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性,对生活形式进行浓缩,在活动形式上需要具有新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活动需要具有一定意义,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收获一些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

总结

通过以上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出,通过活动实践证明了把美术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美无处不在,美术教学就会充满色彩,学生不仅是在教室中冥思苦想的进行绘画,而是在对自身的生活进行真实描绘,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具有强烈创造美的美好愿望,让学生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丰富与满足,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因此,将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得到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满足,使学生的美术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詹代发.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9)

[2]温迪安.谈美术教学的鼓励教学法[J].才智.2008(12)

[3]李智杰.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0)

[4]李福雪.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青海教育.2008(12)

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篇5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化;本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51-01

知识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藏。美术的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人类的杰作,又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生活中的自然美,是美术创作不懈的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要把学生对美术的向往、对美术知识充满好奇的童心引入美术殿堂。因此,每一节美术课,都要运用适当的方式营造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美术课堂,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当前的课改结合起来。第二,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相结合。第三,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创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第四,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只有这样,营造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才能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展示个性,进行自由创作。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儿歌、表演、变魔术、猜猜看、送“礼品”、介绍新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

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与生活趣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低年级学生上课基本以游戏活动为主,因为他们对小动物、寓言、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年级学生上课则主要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以对事物的探究、综合实践学习方式为主,因为他们对社会发生的事和未知世界比较感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营造有生活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持续的发展。例如,上“卡通明星总动员”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各种卡通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最喜欢的卡通明星。最后,再让学生画一画。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趣味性较强。学生以自己所认识所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作画的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艺术细胞在心中不断萌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趣味性进行教学,这是美术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对美术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应注重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有效的结合,大致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探究能力。第二,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及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第三,生活体验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第四,新课程资源在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中的生活知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知识对于构建新课程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不但对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春天的色彩”教学片段为例,先让学生看录像片段,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说一说,不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

学生的生活是充满趣味性的,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与创造潜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现,大胆抒写自己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学生对生活进行想象创造,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升华,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结束语

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6

《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从仓颉造字开始,汉字的出现就来源于生活,而今的识字教学更要来源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得到体现。

下图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展示台》部分,通过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勾起孩子对于识字的兴趣,在课堂上看得出,这些食品包装上的字孩子们都认识,并且学的十分感兴趣。因此我想,有时候埋头研究字源自理,思考怎么告诉孩子一些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复杂的知识,倒不如一句:“这个字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早就和它是熟悉的好朋友啦!”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在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为了拓展学生识字的舞台,我们不一定要一味地让学生去回顾自己生活中所认识的字,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再创造,让孩子置身于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在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执教识字课文《菜园里》,上课时把课文中提到的九种蔬菜带进课堂并配合出示相应的字卡,设置情境:教室就是一个丰收的菜园。教师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接下来把带有蔬菜名字的卡片打乱顺序,让孩子找出蔬菜对应的生字卡片,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生字的印象。我认为这样设置生活情境的教学十分有效,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机会。

美术教学生活化 篇7

一、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 虽然还很幼稚、肤浅, 但已有了初步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触动幼儿的心灵, 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 并为幼儿创造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 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 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开展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 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 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二、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 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达个人的感受, 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利用现有的课程, 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这一权利, 并给予他们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 自我肯定, 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 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 达到融合。因此, 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三、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引导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 搓弄泥巴, 堆砌沙堆, 趴在地上涂画, 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 总是忘我地投入。

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 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 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自由、轻松、愉快地表现出来, 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增强。教师先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 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 并通过语言的描述, 让幼儿把通过感知所把握的整体艺术形式和自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当幼儿开始用色彩、形状创造想象时, 教师又启发幼儿思考, 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并加入大脑的想象, 形成全新的形象, 运用艺术语言在画面上或手工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显示出稚拙的情趣和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美术创造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发展, 切忌用成人的模式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 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幼儿人格, 促其全面发展

生活化美术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具有健全的人, 是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生活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

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 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 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予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 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使真、善、美熏陶得以人格化。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 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材料, 激发其表现欲望, 鼓励幼儿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孩子们所作的美术作品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 具有儿童画所特有的魅力。这表明儿童能创造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发展规律, 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 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热情。教师的任务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发展规律, 营造良好的氛围, 给儿童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五、实施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要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 努力实现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师生互动示范,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的体验来源于生活体验, 它是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的。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外, 快乐美术兴趣组为个别孩子提供了更优越的创作乐园。当然, 也有面对全体孩子的———快乐生活化美术区域活动, 以此帮助树立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要关注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以往标准教材化、重结果的倾向, 通过充分体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 通过淡化结果, 注重活动过程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关注过程, 就是要关注幼儿的“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和过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过程是怎样的?

3.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加强整合

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 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美术技能与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美术教育内容与各类游戏、主题探索、生活活动等内容的有效整合及幼儿发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手段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和整合。

4.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选择

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 是我们课题的一个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 一方面赋予幼儿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另一方面, 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让教师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开发教材。

摘要:生活化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使幼儿的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完善幼儿人格, 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文章提出了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活化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Cathy A.Malchiodi著.《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 第1版.

[2]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 第1版.

美术生活化教学探微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 生活化 生活美

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教学,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教学。它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以美育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

美术生活化教学,要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取有活力的知识。

一、回忆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要揭示生活的美,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的存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体体验、实践结合起来,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如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类别的内容,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做模拟设计制作练习,在创造设计中内化品质、外化能力,在生活美的体验中探索未知,从而体验成功和丰富情感。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如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等,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会有许多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上学路上、课间、放风筝、春游等,这些生活片断都可以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用画笔叙述一种动物、一次游戏、一个生活片断。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生活”点滴来描绘画面,创作理想中的家园,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中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美就能感受作品的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确立这些美的品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模拟生活,让学生解读生活美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明确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学会美术理论,让美术理论成为解读生活的手段。具体到教学中,就是在观念上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研究,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通过美术理论的理解关注解读学生的生活;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美术理论解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形成愉悦性、创造性的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现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因为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美的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当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挖掘乡土艺术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民俗活动中有扭秧歌、舞龙、舞狮子等表演,拍照、录像收集素材刻不容缓,这是美术教师做课件收集的一手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将这些活动场景进行模拟,有的运用于绘画,有的运用于布贴,有的运用于版画,表达自身的观后感受及认识,培养了实践创作能力。了解民俗风情这些乡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母体文化的民族特性,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生活,让学生创造生活美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氛围的创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广阔空间,充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创造中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用美育理论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用美术的方式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走出“美术课堂”,即美术教学走出教室,利用和开发美术校本资源,探索开放式美术教学。一方面,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本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出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通过组织室外写生、现场人物访谈、实地参观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将美术教学的各种环境元素有机的结合,努力形成一种特殊的“场”效应,为美术教学增添活力,优化美术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依托校园环境资源,创设展示才艺的平台。通过策划美术实践活动,开辟美术文化宣传阵地,创建班级美术文化等途径,创设展示美术才艺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注重对乡土教材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和利用,针对本地方特色开展美术教学,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橡皮泥、米粉或泥土等)进行捏贴、拼贴、雕刻、拼摆、镶嵌,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并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它在创造性教学上要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优势和自身的特点。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美术课堂成为一个艺术化、个性化、开放性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鉴赏艺术作品的环境,给学生一个直接感受、交流、创作艺术的空间。

四、浓缩生活,让学生发掘人性美

美育也是情感教育,能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为强、转薄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课堂教学要通过引导净化学生思想,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提升学生的人性美。

要学会另一种鉴赏方式,不是从色彩、线条、气韵等形式角度去鉴赏,而是通过细节的比较和联想,触及到更深层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内在美是支撑外在美的根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

美术教师要将课堂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采取不同的形式,充分走进生活,亲身感受生活,增长见识,增加兴趣,提高动脑动手能力。浓缩生活形式设计活动,这是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首先,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是生活形式的浓缩;其次,活动形式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第三,活动要有意义,不哗众取宠,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把美术引入生活,学生的绘画就不是苦思冥想的,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因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现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高中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作文教学生活化 篇9

戴莎

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生活实际的反映,作文教学不仅要面向书本,还要面向生活。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项活动,给学生创造出可参与的环境和事情,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启发他们回忆、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和能力。

一、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是课堂生活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开展主题队会、科技小组、才艺活动组,学生可根据爱好,选择某一活动。学生喜欢某种活动,也就对活动有了兴趣,就会全身投入。在活动中加深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了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学生也在活动中感受了生活,从而想表现生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这对于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极为有利的。作文课如何变老师讲得多、指导多为学生趣味多、主动多是众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记得我曾亲眼目睹了我校李老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作文课。那是三年级的一堂作文训练课,李老师用做游戏的方式教同学写作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学生亲身经历的写起来顺手,也有感情。作文指导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显得有活力、有情趣。

“老师今天要教大家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呢?”作文课一开始,李老师就兴奋地问道。

“想!”大家笑着回答,声音特别响亮。看得出来,小朋友们对游戏是多么喜欢,尤其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老师一起参加,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李老师首先告诉大家游戏的玩法规则。如:选两位同学当“木头人”(不动、不笑的人),另外再选出几名同学在两个“木头人”面前做各种夸张、搞笑的动作。如果“木头人”笑了,说明装“木头人”失败,反之成功。在游戏过程中,许多同学为了使“木头人”笑起来,都使出自己搞笑的“绝招”。课堂上时常出现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掌叫好声。其中就有一位较胖的男生在“木头人”面前拼命扭屁股的动作,惹得同学们及全体听课教师捧腹大笑……

游戏结束后,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挑一个最喜欢的、有趣的过程说一说时,个个手举得高高的,抢着说。

“你们再给这游戏取个题目吧,写在纸上,比一比,看看哪位小朋友取的题目最棒。”话音刚落,只见学生笑眯眯地写起来。我想:可能把作文命题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他们思路会更开阔,兴趣会更足。

果然不出所料,只一会儿工夫大家便写好了。于是李老师让一组组同学上台展示交流,说说理由。结果

题目真的各式各样。例如“木头人”活了,有的命题为“我成功了”,还有的命题为“木偶历险记”等等。我暗自惊喜,这远比老师的统一命题好多了。

针对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李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二十分钟的写作比赛。计时刚开始,同学们一个个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唰唰地埋头写起来。

比赛结束,老师又让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推荐佳作。在小组里,同学们个个畅所欲言。“你这句话不通!”“哟,你这里有好几个错别字!”“你只写自己,活动中还有其他同学的情景,你为什么不写?”“你的过程太简单了”“你没有写出心理活动”……小朋友们互相阅读着、议论着,有批评、有表扬,他们全然忘了这是在上课。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想读!”“我!”“我!”各组的同学争着举手,不愿下课。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改革以往的“一言堂”,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因此他们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在笑声中,他们尝到了学习作文的快乐,我们老师也从中体会到了改革作文课堂教学的甜头。

二、面向生活 放胆习作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看作是教育的“本体”,他指出“生活即教育”是一种自觉形式的生活教育,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生活教育。

生活是有“序”的,作文教学的尝试必须遵循三个序列:一是以表达为主线。围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两项语言表达要求,尝试句子说话、片断说话、篇章说话训练;尝试看图说话、片断仿写、观察日记、课堂素描、布局谋篇等训练。二是以观察为先导。因为,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会作文的基本素质,通过观察画面,落实图文对应;观察自然,寻找素材,增长见识,感受大自然气息,体验自然乐趣;生活则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人生事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特征感受生活的乐趣。通过观察画面、观察实物、观察生活这三个循环的尝试,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这就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三是以思维为核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只要在尝试观察画面、观察实际的人、事物、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和布局谋篇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和谐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决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是“生”的,生机盎然,无时不在。作文的取材和教学,都难以避免程式化和学术气。如果我们把枯燥的命题作文进行一番“消化”,就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生机”。根据现实结果,尝试一些信息见闻,辩论争议,感想体会,通信便条,布置设计,说明介绍,过程描述等,作文不至于“无病呻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书只能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学生是用活书去生产、去实验、去建设。”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作训练,以前作文指导由于老是模仿、依样,所获得的结果总比

别人慢几个节拍。罗索就曾断言:“人类事业的创造原理是希望…….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从要得到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的。”生活是“活”的,要有活的教材,就要将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活的教材,才能培养出活的人才,这活的人才就是创造人才。

教学需要活教材,活方法。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命题作文可以分解操作,实验、设置场景、补写、扩写、续写、看图作文、课文同步习作。在强调自主意识的同时,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动”的形式,进行遣词造句,游戏生活,表演情景等尝试。社会生活是沸腾的,又是美好的。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作文教学的治本之道,就是以生活为基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由自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放开眼界,面向生活,积累素材,生活就像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因此,我们在指导作文时,提倡四多:一是多读课外书,观看影视作品。二是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凡人小事。三是多练笔,勤修改。四是多提问,多思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议可发。那么,作文就由苦事、难事变成了乐事、趣事。

※此文荣获2005年端州区小学语文课改优秀论文二等奖。

谈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

作者:韦国江 文章来源:田东县思林镇兴恒希望小学 点击数:737 更新时间:2009-11-10

谈到作文指导,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最感到头痛的问题。是不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指导真的那么难呢?笔者认为,那可未必。主要看我们的教师怎样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指导,是以“我”为核心,把学生套在条条框框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如果我们教师还是采用过去陈旧的方法,将学生套在一个模式里,按老师的模式来写,那简直是强制性地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必然抑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怎样做好农村小学的作文指导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说话开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城镇学生所见视面窄,很少接触外面先进的世

界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就是由于视面问题,造成农村小学生胆小怕事、害羞、不善言语;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单一,更加抑制了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堂作文课上,只听到教师的说教声,却听不到学生的只言片语,学生对教师的说教唯唯喏喏。这样,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岂能不被抑制,教师指导起作文来怎能不困难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办法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的核心作用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一、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会说一句通顺的话,将他们观察到的、想到的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表述出来。到了三、四年级就要加强片段作文的指导,这段时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所感或近段时间来喜闻乐见的事情口头表述出来,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用文字写下来,就了片段作文;这样,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何愁学生写不出三、四百字的片段作文呢?更何惧已有一定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五、六年级学生写不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呢?主要学生会说了、能写了,他们不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了吗?有了“兴趣”这位老师,我们指导起作文来还有何困难可讲呢?

二、从范文出发,向生活掘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小学生,我们要逐步提高片段作文的要求,帮助他们挖掘作文题材。由于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限,作文常出现写不具体、突出不了重点等毛病。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在讲授课文或指导课外阅读时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嚼、品味文章的内容及精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布置他们在课后找一些同类的文章阅读或在班上朗读,模仿说、写。这样,读同类的范文多了,写起同种类型的作文也就容易了。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学一写三,即学一段(或一篇)范文,就让学生说、写几段(或几篇)同类的文章。如学了《海上日出》就引导他们写《山上日出》或《乡

村月出》,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就引导他们写《记家乡的×××洞》,学了《我家的小花猫》就引导他们写《我家的小××》等。千万别让学生陷入范文里不能自拔,切忌抄范文,而是让他们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更自如、更熟练地把生活中的题材构思成自己的作文。

三、走进大自然,向生活思意

农村小学的学生每天无不在大自然中度过。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孩子们的内心体验,他们同样具有城市孩子所具备的天真活泼,所不同的是他们每天所接触的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规律,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山间清澈见底的溪水,雨后万马奔腾的自然洪水,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都是农村小孩子喜闻乐见的值得观察、描写、感受的内容,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悟出自然生活的乐趣。如指导学生写《蜜蜂的辛勤劳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蜜蜂的勤劳酿蜜,进而联想到蜜蜂勤劳酿蜜的原因是为了一年到头有甜蜜的蜂蜜吃;结合现实生活人们只有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才能过上甜蜜幸福的好日子。指导学生写《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只有靠辛勤的劳动、靠技术才能喜获丰收;从《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获》让学生体会到没有春天人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秋天的丰收硕果。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学生将自己在自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的东西写到自己的作文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既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也开发了学生智力,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享受生活。

四、走进民间,丰富学生想象

农村小学生跟城镇的小学生所见的世面不同。他们虽然看不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但他们却能真实地看到农村人们生活的日益美好,听到丰富、神奇的民间故事。所以,农村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深入民间,到民间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预定家乡未来的美好前景;听老人讲那丰富、神奇、动人的故事。回到学校指导他们写想象作文。如《我们村的甘蔗楼》、《我们村的瓜果楼》、《我们村的2050》等;或组织学生开展续写故事(编故事)竞赛。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将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感受,让他们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写到作文里。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精彩的作文。同时,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指导作文难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三)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居教学原则之下,比教学原则具有更多的操作性;居教学方法之上,比教

学方法具有更多的综合意义和理性指导。

据此,我们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作如下的界定:小学作文生活化策略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高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

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主要对象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习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许多专家都一直认为,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

练笔育人的途径。

(二)生活作文思想是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大纲”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研究内容

(一)创设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环境,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的转化,达到会写、乐

写的境界。

(二)营造好作文环境,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

水平,让学生人文素质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能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

五、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作文生活化策略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所谓教师的主导,也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反映。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国。主体性还体现在协作性上,鼓励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二)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动生成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性,没有生活化策略。

(三)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 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五)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六)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七)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前进,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生活

教学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

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中国伟人介绍”、“著名风景区导游”……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科技艺体节……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描绘生活,谱写七彩虹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 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们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 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我们具体抓了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素描。通过训练,学生练就了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 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范文剖析,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们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

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于是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脱颖而出,我们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设计人物角色。我们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设计班队活动,设计美化校园,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七、研究成绩。

(一)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我们对影响作文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得出了生活作文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化了学校的师陶学陶工作与教学改革工作。

(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通过研究,教师作文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编印《作前指导教案集》一套。学生写作能力与生活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作品增多,现共有100余篇文章发表。学校编成《童心》一书。

(三)取得了整体效应。由于生活作文研究的整体性,学校的整体工作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工作综合评估连续四年获得县第一名。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作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达到了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达到生活教育理论育 真人的目标。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大语文教学的探索》 山东教育出版社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改趋势》 河南大学出版社

《构建生活大课堂》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 2000、9 2001、1 2002、2

《小学语文教师》 2001、6 2002、5

《人民教育》 2001、9 20025 《小学教学参考》 2001、10 2002、1

《小学教学研究》 1999、11 《语文教师之友》 2000、3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5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作者:李修成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总第163期 2009-12-16 9:37:01

    热点推荐:

第二届“语文报杯”原创文学大赛截稿倒计时

悼念本网小作家、我们可爱的朋友董旭云同学

说说您对三大集团的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的看法?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叶圣陶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现在,很多学生一提笔就觉得无话可说,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心里没有“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生活情境。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学“我的班主任”时,教师可以设计师生互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模拟角色,使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拟定生活化的习作文题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命脉,一个好的文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在命题时要克服单一化现象,可采用半命题、自由命题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多元化命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

生活作文强调从现实生活及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

1.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让大千世界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例如,我指导学生观察街道的建设与变化,留心家中生活设施的改变,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慢慢地,学生笔下的世界开始变得精彩起来。

2.创造想象氛围。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鼓励其大胆想象。

例如,教学“假如我是……”时,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在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未来。

3.优化活动,写出童趣。

活动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眼中有物,笔下才能“有神”。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要求学生在描写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用几个象声词的练习。这个练习看似简单,但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不精心设计,学生是写不出精彩来的。因此,教学时我带学生去不同的地方体会不同的象声词。于是,“湖面炮声隆隆,汽笛声声,电光弹腾空而起,人工烟雾笼罩湖面”“蓝色的天空中伞花朵朵,刺耳的呼啸声不绝于耳”等一幅幅声像结合的立体画便跃然纸上。

四、设计人性化的作文评语

教师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1.情感性。

教师的评语要以情感人,敞开心扉,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轻扣学生心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用心关心他,用情欣赏他,用爱发现他,以此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一次,我们班一个父母离异、性格孤僻的学生在《我渴望》中吐露真情。我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从你的字里行间,老师看出了你对母爱的渴望。你质朴的语言,淳朴的感情,令人动容。老师觉得你是个优秀的孩子,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让家人对你刮目相看,并以你为荣的。”当这个学生读了这段评语后,十分感动。从此,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

2.趣味性。

教师一句深刻而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愉快的学习情境,而且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一个不会用标点符号的学生的习作中这样写道:“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主人,你怎么忽视我在文中的位置呢。‟。”从此,这个学生很少再乱用标点符号了。

3.激励性。

教师要善于用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

例如,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在写作中能运用到古诗文。此时,教师不妨在评语中送上一句:“你真了不起!能把古诗文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来。”我想,每一个学生读到这样的评语都会心花怒放的。

4.启迪性。

当教师面对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时,不应直接给予批评,而应用启发性的评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例如,一个学生在《我学会了炒鸡蛋》中,没有把自己学炒鸡蛋的过程写具体。我并没有直接用“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指出文章的不足,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学生看了批语后,马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修改。

上一篇:梁润军五常法在护理下一篇:万嘉物业美景天城保安员奖惩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