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精选11篇)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1
摘要: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 它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起点和归宿, 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出发, 为这一模式夯实了理论根基。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受西方知识论哲学的影响, 线性的、序列性的、便于量化的秩序系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主导, 科学理性受到教育的追捧并凌驾于人之上, 成为人发展的目的。在此教育思想指导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只要给定一个合理的教育目标, 再根据这个目标选择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那么受教育就一定会朝着预定的目标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于是, 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 脱离人的生活实际, 主观臆断地从外部给受教育者设定一个又高又大、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用一维性、线性、因果性和定量化的生成规律对待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把教育对象当做被加工制造的物体, 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 否定了人的发展的目的。这是当前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总根源。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 它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起点和归宿, 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总是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和发展的, 人的任何思想道德问题也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 要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也必须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解决之道, 而我们解决思想道德问题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在实践中的理论指导, 只有从理论上彻底了、站稳了,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才能深入持久的推进。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出发, 为这一模式夯实了理论根基。
首先, 从人的存在论视角看, 人需要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融入人的生命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生活世界中存在的人。
第一, 人是实践性存在。在马克思看来, 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实践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 也改变了人本身。正是实践过程中人及社会诞生和发展起来。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生物属性发生深刻变化, 形成人所特有的生物属性;它还使人上升为自为的、理性的存在物, 铸造了人之为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以及社会本性;实践使人最终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的实践性, 就要回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 因为生活实践才是人及社会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产生的根源, 也正是生活实践才使人能成为“人”。
第二, 人是现实性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考察的人不是“那种抽象的人”, 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人本身出发”, 去研究“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是会生、老、病、死的人, 有着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层需要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从这个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 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因此, 实施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现实生活出发, 清晰地厘定人的思想政治道德问题产生的客观实际, 合理地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 防止机械地对每一个人提出做“圣人”、“完人”的要求和进行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灌输。
第三, 人是历史性存在。人不仅是现实的、具体的, 而且也是历史的。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生存发展, 随着历史的变迁, 人的本质、需要、社会关系等也会产生相应变化。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人的历史存在状况也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状况, 人的任何思想问题的产生我们都可以在其历史存在状况中找到根源, 人的存在形式不断发生历史变化, 人的思想问题也表现出不同形式, 旧的思想问题解决了, 新的思想问题又出现了。就这要求我们追随着人存在的历史变迁, 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然而现实生活世界就是人的历史性存在状况的最直接的最鲜活的表现,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对人的历史性存在的直接回应。
其次, 从人的本质论视域看, 一方面,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本质的生成与完善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 从现实性上讲,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使之与动物相区别, 动物生而具有本质, 人则需要经过二次生成, 因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此, 仅仅具有自然属性只能是动物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但不会是人, 要形成人的本质, 即要成为人, 必须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使之具有社会性。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社会性、完善人的本质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帮助受教育个体能够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正确看待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是能够使受教育主体提高自控的能力, 更好地符合社会规范。三是可以促使受教育主体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进行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 人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从现实性上讲, 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活世界是多方面和多领域的,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 由此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 如政治法律关系、思想道德关系、科学文化关系、民族关系、血缘关系等。社会生活中的人总是从属于某一种或几种关系中, 并总是通过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来确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想准备把握人的思想和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从总体上把握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而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只能到人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去寻找, 因此, 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
最后, 从人的发展论看,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论的核心,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个性的发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正是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的:第一方面, 因为人的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展开, 所以说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完整性、变动性。虽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 都要通过教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信仰、意志信念等来促进人的能力提升, 但不同的是,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生活世界引入教学过程中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更强调立足于生活世界,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思考、解读人的发展与完善问题。又因为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给人的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第二方面, 从一定角度来讲, 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各种社会关系都是在他处于的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 人们的生活世界的范围越广泛, 接触的事物越复杂多样, 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就越丰富、认识与思维就越深刻, 人就必然会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要从更深层次、更宽的生活领域把握人的交往, 教育人们彼此理解对方的需要、愿望和观点, 学会共同生活,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与共同控制。第三方面, 人的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自由个性的形成, 培养自由个性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种种原因, “自由个性”一直被当是“不听话”、“不服从”、“与大家对着干”的贬义词, 受此思想影响, 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一面, 在实际中忽视甚至抹杀了人的个性, 更谈不上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毛泽东也说过:“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 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因为人的个性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进行的, 同时受着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现实生活环境是极其复杂的, 存在着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 其中负面因素只会扭曲人的个性, 使人的发展误入歧途,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是通过优化人的个性生成的现实生活环境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正面因素, 消除负面因素或将之转化为正面因素, 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 促使人的个性在健康的轨道上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2
组织人事处:
基础教学部党总支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通知要求,我党总支高度重视,并积极准备、认真组织、严肃开展。现将组织生活会召开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筹备
接学校通知后,我党总支高度重视,制定《XX年基础教学部党总支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方案》,并于12月28日中午召开第一、第二支部支委会会议,认真审核每一位党员同志的批评清单,并通知要求各党员做好各种材料准备。
通过党支部班子成员之间谈话。班子成员和党员之间的谈心谈话,广泛征求意见。既交流了思想也沟通了生活情况,把平时的分歧和“疙瘩”消除,增进了团结。要求党员根据《党章》的标准,以“四讲四有”为标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找出自身在“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二、组织有序程序规范
会议议程如下:
(一)根据12月28日筹备会议统一部署,以支部为单位进行。第一支部由黄绿欣书记主持;第二支部由徐涛书记主持。
(二)步骤:
1.个人述学述职述廉。
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进行民主评议。
(三)点评
两个支部分别开完会议之后汇合到c507,由蔡院长统一点评,讲话。
(四)蔡院长分别进行单独谈话(c509)
两个支部分别进行,具体情况如下:
1.教工第一支部支部大会:
时间:XX年12月29日12:20
地点:c507
主持:黄绿欣书记
教工第一党支部应到党员12人,实到党员11人,1人请假(朱立请假住院),支部书记黄绿欣主持会议,首先进行个人述职述廉述学及自我批评,然后对于普通党员有3人进行批评,对于支委成员有4人进行批评。接下来依次发言的是张孝锋、常露露、王红丹、刘莉、刘利娜、张艳娟、史菊梅、黄绿欣、李雷民、姬彦红、张洁。大家都认真的汇报一年来的履职情况,按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在执行政治合格、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方面,对照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尤其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发挥情况,具体到实际事情,相互之间的批评也是结合实际,以相互促进为目的,坦诚相待,气氛融洽,取得良好效果,接下来,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议党员,评出优秀1人,合格11人。评议支部班子结果为“好”。并将结果上报总支审核。
2.教工第二支部支部大会:
时间:XX年12月29日12:20
地点:c502
主持:徐xx书记
教工第二支部应到党员15人,实到党员14人,1人请假(王贺病假),支部书记徐xx主持会议,蔡xx院长作为党委委员和一名普通党员的双重身份参加了会议。首先进行个人述职述廉述学及自我批评,然后对于普通党员有3人进行批评,对于支委成员有4人进行批评。接下来依次发言的是徐xx、韩xx十三位同志依次发言。大家都认真的对于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发挥情况,按照“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在执行政治合格、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方面,对照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尤其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发挥情况,用事实说话,坦诚相待,气氛融洽,取得良好效果。接下来,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议党员,评出优秀2人,合格12人。评议支部班子结果为“好”。并将结果上报总支审核。
蔡院长点评
然后两个支部统一汇合到c507,由蔡院长统一点评:蔡院长说,今天的会议大家准备充分,认识深刻,同时也批评深刻,到位,每位党员进行述职述廉述学,突出了工作亮点及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举出实际例子,重点查找个人存在问题、党组织和同志们也认真严肃对待,充分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利武器,联系实际,真正达到红红脸、出出汗,促进工作,提升素质目的。
蔡院长说,大家分别从学习上,廉政建设上,及作为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找出了成绩更看到了不足之处,尤其是年轻教师,虽然在教学上有欠缺、没有经验,但态度诚恳,思想活跃,要常沟通,多沟通。还有,作为专职教师来说,要多关注集体,关注学校,因为我们是一个大集体,从素质上来说,我们要比普通教师的政治素养高,大家要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要团结,互帮互助,共同把我院建设的更好。
蔡院长谈话
会后蔡院长分别与多位同志(史xx)进行了单独谈话。
三、结果符合实际会议效果显著
1.述职述廉述学批评与自我批评
会上每位党员进行述职述廉述学,突出工作亮点及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举出实际例子,重点查找个人存在问题、党组织和同志们也认真严肃对待,充分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利武器,真正达到红红脸、出出汗,促进工作,提升素质目的,第一支部党员共搜集批评意见89条,第二支部党员共搜集批评意见76条,总支全体党员共搜集批评意见165条。
2.民主测评,评议党员和党支部
会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党员民主评议,并将结果上报
总支审核,总支结合党员日常表现,对党员评议情况,汇总如下:
优秀:王xx
合格:张xx、常xx
评议两个支部班子结果为“好”。并将以上结果上报总支审核,总支审核同意支部意见。
3.填写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
会后各位党员填写完善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以支部为单位
交总支评定审核、存档。
特此汇报!
基础教学部党总支
把生活作为写作的基础 篇3
许多刚毕业的语文教师初次接触到作文教学时,或许会感到很茫然,现就结合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上的一点感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写出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写作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我自由之笔,叙我自在之事,抒我自然之情"。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引导学生习作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
上周学习的课文都是童话故事,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灵机一动,便让学生续写小木偶有了各种表情后的故事,这篇习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一提起作文都头疼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文笔流畅,感情细腻,把小木偶都写活了。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较深的情感体验,由于他们对童话感兴趣,平时看的也多,所以在这方面的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就越多。学生的情感犹如一潭死水。而要想完成一篇佳作,学生必须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习作才能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如果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激活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让学生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學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只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激发出了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以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2 教师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在批改作文时,我采取分层评的方法,以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导性批阅是最后的环节,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4
一、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发
(一) 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 与儿童生活相联系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也有所不同。教育在考虑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时, 也应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的需求, 考虑他们生长的社会生活, 考虑儿童所生活的世界。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运用上都要从儿童视角出发, 适应儿童的天性, 与儿童的生活密切联系, 便于儿童理解与掌握。
(二) 教育要服务于儿童生活
教育要适应儿童生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适应和简单的迎合。教育要能促进儿童发展, 要能对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提升和拓展, 教育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要适当超越儿童的发展。但这种超越不是没有限度的, 必须是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 既能激发儿童的潜能, 又能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其自信心。
(三) 教育要为儿童终身发展服务
教育对儿童的促进, 不是暂时的, 而应是长期、终身的。教育并不仅是简单地告诉儿童一些事实和道理, 教人掌握知识, 还要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能最大化地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 并使之成为其一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儿童期是塑造一个人个性和行为习惯的良好时期,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处于形成时期, 良好的教育能开启一个人人生成功的大门, 为其今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四) 教育要创新儿童生活
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也是不断变幻的, 儿童会不断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生活意味着多样性, 并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种调子、一种色彩, 而是多元的。教育要改变一成不变的内容和教法, 不断注入新元素, 更新教育理念, 用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来评价儿童, 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增强其自信心, 注重过程评价, 善用鼓励、表扬等教育方法。
二、如何实现
(一) 提倡教育的“生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把教育“生活化”提高到了纲要文件的层面加以规定, 对教育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 教育要提升儿童生活经验, 内容选择要慎重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的规定, 就应该在儿童学习内容选择上谨慎考虑, 特别是教材编制和选择。现在教材中已经删减了部分远离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 增加了一些与儿童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时代感的内容, 如刘翔、周杰伦等。当然这些内容的增加要经过严密论证, 新内容的呈现也要仔细推敲,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提升儿童生活经验, 使其收获信息的同时能够受其启发, 不断开启儿童智慧。
(三) 积极贯彻落实终身教育
为了使教育能持续地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就要真正贯彻落实终身教育思想, 使儿童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 都能自觉地创造条件学习, “处处留心皆学问”, 从周围人身上学习, 从新环境中学习, 处处是学习的机会, 时时是学习的时机, 教育要培养儿童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并持之以恒。
(四) 教育要鼓励儿童不断创新
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科技含量。无论是传统产业更新改造, 还是新型产业不断涌现, 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必然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 使其行为由知识传授向知识创新转变, 必须通过教师的创新示范, 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熏陶和创新方法训练。其实, 创新方法就是研究。教师自己研究问题, 并带领学生研究问题, 可以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 也可以把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目前, 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途径。在教师启发和诱导下, 确定主题, 鼓励儿童新奇的想法和大胆的设想, 支持他们围绕主题进行研究, 鼓励儿童多样化地学习和实践,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和实验, 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少年强则国强”, 儿童善于创新了, 国家就会很有希望。
摘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不仅影响了20世纪的美国教育, 也一直影响着世界教育, 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杜威,教育即生活,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孟瑜.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浅析[J].黄淮学刊 (社会科学版) , 1995, 11 (1) .[1]孟瑜.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浅析[J].黄淮学刊 (社会科学版) , 1995, 11 (1) .
[2]郭元祥, 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1 (1) .[2]郭元祥, 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1 (1) .
[3]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3]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生活中的数据基础知识精讲 篇5
1. 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的方法.
2. 根据题目要求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准确地选择表示数据的统计图.
3. 明确圆和扇形的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准确、熟练地作出扇形统计图.
二、 知识网络
三、重点知识精讲
1. 感受大数.
认识100万,意在让同学们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单位的角度,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对类似100万这样的大数进行全面认识和感受,以发展数感.大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如我们用的数学课本约1厘米厚,如果将100万册这样的数学课本摞在一起,大约有10千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一大截儿.又如语文课本文字较满的一页大约有700字,1万字大约占14页多一点,100万字约占1 429页.我们选择正确合理的估测方法,将大数与身边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从多角度感受100万,经常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数感.
2. 科学记数法.
(1) 定义: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2) 掌握科学记数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用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时,其中1≤a<10,即a必须是整数位上只有一位的数.大于10的数都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此时10的指数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时,只要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10的指数n是多少,例如,341 257.31的整数位数是6,则n=6-1=5,所以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3.412 573 1×105.
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是:将原数的小数点从右向左移动,一直移到最高位的后面(即保留一位整数),这时得到的数就是a,小数点移动的位数就是n.如1 300 000 000人=1.3×109人,38万千米=380 000千米=3.8×105千米.
③会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大数还原成原数,常采用的方法为移动小数点法,即根据10的指数n来确定,n是几,就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例如,4.032×1011中10的指数是11,只要把4.03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1位化为403 200 000 000,这样就得到了原数.
3. 扇形统计图.
学习扇形统计图,必须正确理解其特点,从中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并能将所给数据或自己收集到的数据恰当地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的各个部分,扇形面积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的比,即 部分/总体=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360°.利用这一关系,只要根据百分比计算出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即可作出扇形统计图.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具体步骤如下:
(1)求出全体即总量;
(2)计算出百分比,百分比=部分/总体×100%;
(3)求出圆心角的度数: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部分/总体×360°;
(4)画出扇形图,在每个扇形上标明所代表部分的名称、百分比;
(5)写清统计图的名称.
注意:(1)由于扇形统计图中各个百分比的和为100%,所以统计时不能有交叉部分,也不能有遗漏部分;(2)作数据统计时,一定要保证使每个数据都能且只能在一个范围内,若统计方法不准确,先作适当的调整,再计算百分比与圆心角的度数;(3)在扇形统计图中,各百分比的和应该是100%,而圆心角的度数的和应为360°,在求百分比时往往由于取近似值,后来得到的圆心角的度数也是近似的,为了更准确地得到圆心角度数,可根据“圆心角的度数=部分/总体×360°”直接计算,减小误差.
4. 统计图的选择.
在信息时代里,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数据,统计图是形象化处理数据的重要工具之一,学习统计图,要做到:(1)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制作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3)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生活中的数据”这一章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
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扇形统计图的扇形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体的大小,也就是说,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事物变化的情况,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6
在不同群体的文学生活中, 本文选定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青少年时期是文学阅读的起步阶段, 也是文学观、阅读兴趣、人文情怀的初步形成阶段。作为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青少年的文学生活有何新变化?又对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有何挑战?
关注文学生活, 重要的是看清象牙塔外的“文学”。中小学生只接受过较为基础的文学教育, 并没有读过文学史、学习过文学理论和批评。如果在调查中笼统谈“文学”, 在调查者与被调查对象的对话中会存在不平等的错位。我们所提及的“文学”难免有些“精英”色彩, 很可能与中小学生生活中的文学有断裂。因此, 在调查中小学生文学生活时, 弄清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 有67%的学生将电影纳入其中, 约40%的学生认为看每日新闻、电视剧、教科书, 抄录歌词、广告语、经典台词都是文学活动。在繁荣的大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将大众文化纳入文学范畴, 传播环境的变化使文学生活的选择更加宽泛。
在调查中发现,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不断发展, 学生的阅读途径也更加广泛。传统的阅读方式仍占较大比重, 但是“网络”在所有阅读途径中已可占到近四分之一的比重。作为“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 许多中小学生似乎已失去了接受文学经典作品的充分理由, 他们不一定非要通过传统的阅读行为来接近文学, 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如电影、电视、“大话”“戏说”了的文学经典等。同时, 这些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 而是经过加工制作、降低了接受难度但却更适合青少年欣赏口味的文学。
在生活中, 传统的文学经典领地不断缩小, 大众文化却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大众文化的盛行是否会扩大文学的阵地?大众参与对文学经典的“选辑”、“论述”、“改编”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经典的权威还是会从另一角度引发民间对于经典的重新关注?“与其他任何一次思想/学术思潮不同……文化研究不光是一次学术革命, 也是一次改变文学专业领域中教师与学生思维方式、阅读方式、研究方式的教育革命。”[2]在大学中, 电影、广告、流行音乐等一些大众文化的典型形式已悄然进入课堂, 在文化研究的课堂上, 文学只占较少的一部分, 取而代之的是电影、电视剧、广告、流行音乐、动漫等。
尽管这种“文化研究”的方式在中小学课堂中并不多见, 大众文化较少堂而皇之地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师的视野, 但这并不妨碍青少年群体去接近和喜爱大众文化。相比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考试的压力, 那些轻松娱乐的电视节目、险象环生的电影大片、喧嚣躁动的流行音乐让他们得以休闲、抒怀甚至放纵。大众文化正打造着这些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态度, 同看电视、听音乐相比, 读文学作品 (尤其是经典名著) 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在大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 他们文学阅读的对象、途径、感受和期待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大众文化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 反映出他们想要宣泄的真实情感。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在新型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青少年本身对于文学, 尤其是经典文学的情感是淡薄的, 在学习压力下, 大众文化才是一种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的文化形式。
青少年是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基础教育应正视这一事实, “大众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学生自己选择的第二课堂”3, 这些文化活动可以成为他们课堂学习之外的另一种学习。在列举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时, 有10%的学生将韩寒列入其中。从十年前被视作应试教育的反叛者到今天被标榜为所谓的“青年领袖”、“意见领袖”, 韩寒在青少年中的影响不可小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网络上的韩寒风生水起, 在社会事件发生时, 他往往会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 而类似“游戏之言”的话语在无意间刺痛了社会的神经, 引起了民众应激般的迷狂。当媒体问及龙应台如何比较80年代的龙应台和当今的韩寒时, 龙应台答道她不想单说韩寒本人, 但她以为,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 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各个年龄的“韩寒”。
乔纳森·卡勒认为, 许多人指责文化研究使学生离开了经典著作, 但文化研究同时也使“传统的文学经典得以复兴, 开启了更多解读英美文学‘伟大著作’之方法的门户。”[3]但当以文化研究的思路进入经典, 那么这些解读和阐释往往会带有一种破坏性的意味。尤其在文学基础教育中, 大众文化的介入可能会使经典以一种更为通俗易懂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经典仿佛离他们更近了, 但是降低了他们对于经典的接受难度或是淡化了他们对于经典的敬畏之心, 这在文学基础教育中未必是好事。当经典被“大话”“戏说”之后, 本来就未读过太多经典的他们反而离真正的经典越来越远, 在这样一个背景上更无助于青少年去阅读、学习和感悟经典的价值。因此, 文学基础教育要在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中寻找平衡, 任何一边倒的方式都是简单粗暴的。既然大众文化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那文学基础教育更应由此引导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真正的文学经典, 而不是以强制灌输的方式让他们反而对经典生出逃避厌恶的情绪。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而真正的文学经典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 甚至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支柱。让文学进入生活, 让经典回到大众才能让更多学生认识到经典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注我们的“文学生活”——寻找阅读与研究的源泉》, 《人民日报》, 2012年1月10日。
[2]赵勇:《经典的祛魅与返魅——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和文学教育》, 《天涯》, 2006年第3期。
[3]孙文宪:《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5期。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7
一、分析教材与确定课题
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一些酸溶液和碱溶液,但对溶液的酸碱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溶液酸碱性的界定也没有规范的描述,也没有建立酸碱指示剂的定义和变色规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溶液可以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能总结出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变色规律区分物质. 最后进行植物色素提取液的获取和应用.
在研磨教材、研究实验内容时,笔者无意中发现实验中一半以上的试剂和材料来自于家庭,如,白醋、酸果汁、纯碱溶液、 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萝卜皮等,厨房中都有. 苏州市教育科学院毛明教师曾说过: “我们的化学实验应该是真实的、可探究的实验,学生能感觉到的、感兴趣的实验. 教学设计虽源于教材,但可以高于教材”[3]. 酸碱指示剂的用途是利用颜色的变化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所以笔者决定跳出教材的束缚,从颜色入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应该感受到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以及应用. 所以,笔者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将化学探究过程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在探究生活中化学奥秘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为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凸显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 在生活实践中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再发展. 最终,在市、区教研员教师及教学专家的指导下,笔者将课题改成了“以变色为核心”的厨房用品的探究实验课———“厨房中的色彩”.
二、教学设计方案
1.引入
【魔术: 七色杯】学生到前面,往七杯无色液体中倒入七杯紫甘蓝提取液.
【教师设疑】无色液体为何呈现出不同颜色?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在家里都可以成为出色的调酒师!
【教师引入】在这七杯液体中,其中有一杯是紫色液体变红,以前的化学课上,大家见过类似的颜色变化吗?
【教师阐述】碳酸是一种酸性物质,所以它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除了碳酸,还有很多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些物质都是酸性物质.
设计意图: 以魔术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热情,营造全民争做调酒师的氛围; 由紫色变红色,引入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的已学事实,初步生成酸性物质的判断方法,从而为物质酸碱性的检验进行铺垫.
【过渡】其实,在我们的厨房中,也有一些酸性物质,你们能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它们找出来吗? 现在,请大家通过实验1,来检验一下白醋、纯净水、食用纯碱溶液,看看这三种溶液中哪些是酸性物质.
2.活动一:初识用品酸碱性
( 1) 一些厨房用品的酸碱性
【学生实验1】先在井穴板下面垫上相应的实验记录单,再在6孔井穴板的3个空穴里分别滴入4滴紫色石蕊试液,再各滴加4滴白醋、纯净水、食用纯碱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图1实验记录单中相应的圆圈内,并判断所用试液是否为酸性?
【游戏】学生用蓝色和红色亚克力透明盘部分叠加,观察叠加部分的颜色,让学生对比紫色、红色和蓝色三种颜色的色差.
【教师阐述】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紫色石蕊试液除了变红之外,还会变蓝色. 在化学上,我们把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一类物质称之为碱性物质; 既不能使石蕊变红,又不能使石蕊变蓝的一类物质称之为中性物质.
【学生活动】依据教师讲述,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中横线上的内容.
【教师提问】在刚才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不同性质的物质显示不同颜色,由此,紫色石蕊试液可以用来干什么?
【学生回答】它能区别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设计意图: ( 1) 通过寻找酸性物质,学生意外发现紫色石蕊试液还能变成蓝色或不变色,从而意识到紫色石蕊试液可以利用颜色区分这三种物质,进而为酸碱指示剂的出现进行了铺垫. ( 2) 精心选择三种酸碱性不同的物质,将充当本节课的主角,在后续实验中,都用它们来检验其他物质的变色规律,避免了家庭中没有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标准液带来的麻烦. ( 3) 利用红、蓝亚克力透明盘叠加形成的三色盘,强化紫色与蓝色的区别,也为紫色和蓝色容易混淆埋下伏笔,为最后无色酚酞试液的登台进行铺垫. ( 2) 紫色石蕊试液的发现
【教师阐述】我们把像石蕊这种利用色彩的变化检验物质酸碱性的试剂称为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试液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之一,关于它的发现还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小故事———石蕊的发现】通过旁白和图片,展示近400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石蕊的故事.
【教师阐述】紫色石蕊试液的发现———源于波义耳的失误、 敏锐的观察力和执着的探究精神. 他虽然错过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但是发现了紫色石蕊试液,这说明: 任何成功者都不轻言放弃!
【过渡】波义耳当年提取了许多植物色素,发现有些能作为指示剂. 在我们的厨房中,很多食材有颜色,它们的色素怎样才能提取出来呢? 这些色素也能作酸碱指示剂吗? 设计意图: ( 1) 通过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善于观察、积极思考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要素. 只有制定合理的目标,通过科学的方案,不畏艰难,仔细观察和总结,不断积累,才能取得成就. ( 2) 借助故事中的玫瑰花及其他植物色素的变色试验和选择,引入厨房中的有色食材,为自制酸碱指示剂的获得和筛选提供思路.
3.活动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 1) 观看色素提取液的制作过程
【教师阐述】我们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小敏学生利用家里的食材,获得了一些色素提取液,我们一起来观看她的制作过程.
【播放视频】如何在厨房中提取植物色素提取液? ( 主要是紫甘蓝的提取液制作过程和8种成果的照片展示. )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提取植物色素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该学生用了哪些用品来代替了实验器材和药品?
【学生回答】色素提取过程:
( 1) 切成小颗粒,磨成粉末; 或用豆浆机或榨汁机粉碎.
( 2) 用白酒溶解固体中的色素.
( 3) 用过滤法将固体残渣和酒精的浸泡液分离.
( 4) 装瓶.
代替品: 白酒代替酒精,榨汁机代替研钵,筷子代替玻璃棒, 饮料瓶去掉瓶底,倒放代替漏斗,面巾纸代替滤纸,瓶子代替试剂瓶.
【教师阐述】现在教师已经将视频中的提取液带到现场,分A组、B组提取液,各4种; 请每组组长从A组、B组中各选择1种提取液来.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在家中制作色素提取液的过程,认识到实验仪器替代品在家中有很多,只要留心观察,就发现处处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实验,家里有很多东西可以作为我们实验的对象和仪器”,为化学实验生活化迈下第一步.
【过渡】刚才每组均领取了2种提取液,它们是不是都类似于石蕊和紫罗兰,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颜色? 现在, 请各组通过实验2,来探个究竟.
( 2) 植物色素提取液筛选
【学生实验2】在6孔井穴板的空穴里分别滴入2滴上述4种植物色素提取液,再各滴加4滴白醋、蒸馏水、食用纯碱溶液, 观察颜色的变化. 完成实验记录单( 如图2) .
【学生活动】说一说: 哪几种植物色素提取液变色明显? 哪几种植物色素提取液变色不明显? 哪些可以同时检验出酸性、 中性和碱性物质? 哪些适合作酸碱指示剂? 理由是什么?
【教师提问】昨天,教师在实验室已检验过8种提取液,看看和你们的是否一样?
师问: 红辣椒、胡萝卜、青菜的提取液只在食用纯碱溶液中变色,只能检验出碱性物质. 所以,如果请大家检验厨房中其他用品的酸碱性,你们选择哪一种效果最好呢?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学生筛选出最佳酸碱指示剂,为下面环节中检验厨房中其他物质的酸碱性,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些植物色素虽只能检验出一类物质( 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 ,但也是酸碱指示剂,只是应用范围没有全覆盖而已,初步建立酸碱指示剂的多样性观念.
【过渡】那么,依据你们的选择,用变色明显的植物色素提取液来检验下列六种厨房用品的酸碱性.
4.活动三:再识用品酸碱性
【学生实验3】请优选出的植物色素提取液,检验图3中提供的待测液的酸碱性,完成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认识到厨房中一些常用品的酸碱性,为下一课时学习一些常见家庭用品的酸碱度、学习常见的酸、碱、盐的分类打下基础. 同时,再次激发学生回家动手制作“七色杯”的热情.
【教师阐述】学生,今天的实验基本结束. 现在,请大家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将桌上的试剂瓶摆放整齐,看看怎么摆放最合适.
5.活动四:整理器材新发现
【学生活动】( 1) 讨论摆放试剂瓶的依据,并动手实践. ( 2) 全班汇报、交流摆放试剂瓶的依据.
【教师阐述】今后进行化学实验时,大家就要把试剂瓶按物质的分类进行摆放.
【教师提问】将废液倒入废液缸,观察废液的颜色,你能利用颜色,来判断出废液的酸碱性吗? 废液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活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讨论判断方法,并汇报、交流判断方法.
【教师阐述】当被检测物质有颜色时,可能会干扰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判断. 废液可能有一定的腐蚀性或污染危害,需要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处理达标再排放或回收.
设计意图: 实验器材的整理和洗涤都是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试剂的摆放,学生更清楚物质的分类依据,对酸、碱、盐溶液的性质有了初步印象; 并对污水的处理形成初步观念———处理达标再排放或回收利用.
6.课堂小结
【教师阐述】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厨房中一些物质的酸碱性,知道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技巧,归纳了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时的变色规律,了解到酸碱指示剂的用途.
但本堂课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 如,( 1) 在前几个实验中,那些优选的色素提取液本身都是有色溶液,那么,有没有无色的色素提取液? 当他们遇到酸碱性不同的物质时,会不会变色? ( 2) 有色废液的酸碱性如何判断? ( 3) 废液到底该如何处理? 这些还需要学生今后继续努力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 总结本堂课所学所得,同时抛出本节课中尚未解决的疑惑、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等,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 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同时通过对废液的处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结束语】学生,厨房中的食材、用品除了今天使用的一些之外,还有很多,它们是否也含有色素,能否变色? 他们的酸碱性又如何? 希望大家回去后,大显身手,看看能否调出七色杯, 甚至八色杯. 你会发现: 厨房就是你的化学实验室!
三、教学反思
基于“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理念,在本节课中,笔者用魔术“七色杯”引入新课,将厨房搬进了教室,绝大多数用品来自于厨房,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共鸣, 诱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热情. 通过波义耳发现石蕊的小故事,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教育.
在本堂课中,明线是指示剂和提取液的颜色变化,暗线是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以及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的应用. 整个教学环节过渡比较流畅,实验丰富有趣且实验技能要求低,学生参与度极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酸碱指示剂的了解和变色规律的应用能信手拈来,教学效果很好; 同时也对家庭中各种颜色的食材和酸碱性不同的用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开拓了新视野和新空间,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酸、碱、盐打下基础,学生初步建立了“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化学观.
本堂课的亮点我觉得有这样一些: “七色杯”引入新课,激发探究热情; 食材和用品大多数来自厨房; 用蓝色和红色亚克力透明盘部分叠加得到紫色,让学生观察,以区别紫色和蓝色; 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等.
摘要:将化学课堂回归生活,探究生活中化学的奥秘、享受化学的乐趣,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是化学实验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到实验室外做实验,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实践中进行知识、技能、思维的二次提升.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8
1.1 基础会计课程分析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 还是前导课程, 并且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学科,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对会计这一学科和会计方面的工作内容和任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本课程紧密结合考试和实际工作需要, 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基础业务的处理能力培养, 是培养会计人员上岗基本能力的课程。
1.2 会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1.2.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
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 来到学校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理解。很多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对相关专业还是一无所知。问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 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 为了改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的现状, 正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靠近。高职院校为了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 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相应的课程也得到了调整。
1.2.2 课程过于抽象
大多数学生会由于基础会计内容枯燥, 教师的教法单一, 对会计课程没兴趣。在实践教学中, 会计课程的理论较为抽象, 对刚入门的很多学生来说, 会有一些障碍,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性, 形成在未来考证中又屡屡失败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在当下的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中是比较明显的问题, 往往学生的学习就是教师填鸭式的完成, 效果并不好。
1.2.3 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会计类教师没有在一线企业参加过会计岗位工作, 不具备充分的会计职业经验, 导致在课堂教学时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素材, 大多数都是依赖于课本教材, 对里面的专业术语只能照搬, 不能做出一个浅显易懂的解释。这会让刚进大学的大一学生, 在接触会计专业时就会失去信心, 在心理上排斥对课程的学习。
1.3 生活化案例运用于基础会计教学的优势
生活化案例教学, 是指在基础会计教学设计中, 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中的案例, 将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把理论知识实践生活化。生活化案例的教学设计特色就是, 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熟知的事情进行课堂的探讨分析, 最终理解基础会计中的那些抽象又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在简单的生活实际中, 完成枯燥的理论学习,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课程里的知识, 最后明白基础会计的学习到底在完成一些什么工作, 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好处, 找到和掌握未来岗位职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实现零距离上岗。生活化案例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2 生活化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案例教学, 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 因此案例的设计很重要。很多教师都苦于不知道怎么讲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尤其是材料采购核算业务的知识。如果按照书本讲概念、做题, 学生的理解能力总是有滞后性, 甚至不明白, 到后面学生索性就不听了也不会了。怎么才能把材料采购这个单元讲授好, 笔者选取了网上购物的生活案例进行实证教学探索。
2.1 引入铺垫案例, 导入学习目标
生活化的案例学生都能理解, 但是如何将案例过渡到书本知识, 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导入情景来完成。在讲解材料采购核算业务时, 教师不仅要引入会计科目账户, 还要区分付款方式及材料成本的核算等。讲授这一堂课时, 可以先轻松问问同学们有没有网上购物的经验。很快学生就开始参与回答, 引发了兴趣。接着继续问:什么时候付钱呢?学生可能会答:买的时候付的;看到货了再付的;先付了点定金。再接着问:网上完成订单了, 以后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了吗?学生答:不是啊, 还要验收;是啊, 是我的资产啊, 只要我不退货。继续问:那你买的产品多少钱啊?学生答:好多钱;加了运费挺贵的, 等等。然后再告诉学生今天刚刚所讲的都是今天的学习目标。 (1) 材料采购 (供应过程) 核算的账户设置; (2) 材料采购成本的成本构成和核算; (3) 材料采购费用的分摊。
2.2 巧用生活案例, 分解单元知识点
有了前面的情景导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完成。对于一些简短的专业术语, 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 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或者简单的比喻, 以达到深入浅出, 一语中的的效果。
2.2.1 账户的设置
在同学们课前的回答中, 教师再梳理一遍。学生在平时的网上购物中出现了这样四种付款方式:直接支付、货到支付、付一半后再付一半、支付定金。那么企业的采购支付方式也是类似的, 教师需要设置的科目就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然后借助PPT完善账户的记账规则的介绍。完成一组账户的介绍, 以同样的方式梳理出:在途物资和原材料账户的区别以及账户记账原则。
2.2.2 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和核算
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万维网, 真实地演示购物一次, 选择有邮费的。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购物, 将购物的全程经历了一遍。然后问学生:这个商品需要多少钱。学生在疑惑中不知道要不要算邮费, 教师可以增加新的案例。例如:你觉得学校的5元/斤的苹果贵, 于是你要坐公交出去买4元/斤的。那买回来的1斤苹果到底花了你多少钱?2元公交费要不要计入。学生在询问中思考会得出答案:需要。按照这样的节奏加入新的小案例将材料的采购成本整理出来。材料采购成本=材料买价+采购费用 (其中采购费用就是用不同的小案例增补的:运杂费、挑选整理费、材料损耗费、关税等) 。
2.2.3 材料采购费用的分摊
企业的采购过程中有时不止采购一种原材料, 那么采购费用怎么分摊, 如何计算。同样是通过网上购物的案例来完成。问问学生有没有一起网上购物过, 在同一家店买的如何分摊费用的。这里可以给学生先假设好, 请两个学生在课堂讨论:一人一半。在学生的回答中提出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两件, 或者其中一个同学的衣服很贵, 你怎么办?将学生的回答引到课堂教学中。企业的材料采购也是如此, 不同情况选择的分配标准是不一样的。于是就得了材料采购费用的分配标准:按重要分配、按价值分配、按体积分配等。
2.3 分配案例角色, 加深知识理解
生活化案例教学不但要完成知识点的讲授, 还要进一步设置好情景,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所以在基础会计的材料采购业务核算的教学中, 可以巧妙地采用分配角色的方式, 例如:采购业务中, 就可以让学生在财会手工实训室中, 分组仿真扮演:A企业生产水果罐头, B企业是果园, 种植各种水果。最终来完成整个采购业务, 并形成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
3 生活化案例教学设计效果评价与反思
通过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案例的实证教学探索, 可以发现, 生活化案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且对于枯燥、抽象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列举生活化案例, 能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案例中设计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部分, 不但能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还能加强学生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生活化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知识灌输性的学习, 通过对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找出解决方法, 创新学习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 生活化案例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活化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但并不一定适用于课程中的所有章节内容。
总体来说,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把学生实际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仿真模拟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 并通过课堂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的特点是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学生掌握学科理论, 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案例生活化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视界, 2013 (25) .
[2]黄秀霞.高职《财务会计》“生活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成功教育, 2013 (24) .
[3]朱燕青.生活化案例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 2014 (2) .
以生活为基础谈儿童画的创作 篇9
1. 用儿童生活的点滴瞬间去丰富儿童画的创作。
苏教版第一册《快乐的校园生活》是一节记忆画的创作课。儿童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看到这样的主题,儿童会不约而同地去表现自由快乐的课间活动,而还有许多值得回忆的校园生活瞬间却被儿童遗忘在脑后。邵大箴先生曾说:“儿童美术最重要的就是真。”那么如何让儿童能找回更多的记忆,如实地表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瞬间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句话:“小朋友们从早晨背起书包跨进学校大门到放学背起书包走出校门,你都做了什么事,请小朋友按照从早晨到下午的时间顺序,一件一件地讲给老师听。”正确的引导及时打开了儿童记忆的大门,学生回答:“升国旗、做早操、上英语课、上体育课,值日检查、中午午餐分饭、号鼓队训练、足球训练……”甚至有的小朋友想到听着童谣,背起书包整队放学的美好场景。老师再适时根据儿童不同的回答对场景细节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引导,儿童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创作的欲望与激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表现精彩活泼的校园生活。画面真实、生动、让人感动。
2. 把儿童身边的精彩故事移植于儿童想象画的创作中。
苏教版第一册《太阳月亮你们好》是一节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想象画创作课。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引导:“如果把月亮和太阳想象成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你们之间有多少难忘的故事呢?”儿童有了想象的渠道和方向,面对造型简单的太阳和月亮,想象变得简单容易多了,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拟人的手法回答:“太阳和月亮在一起过生日,太阳打电话邀请月亮去游乐场玩,太阳和月亮一起唱歌跳舞,太阳和月亮是世界上最棒的魔术师……”儿童的回答充满了稚气和无限的想象,儿童的创作表现出纯真的童心和烂漫的童趣。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间的一切,推动人类的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儿童画创作的意义所在。
3. 让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儿童画的创作中。
《方方的物》是苏教版第一册的关于基本形联想的创作课。教学中我发现儿童的联想是散碎的,因此在引导儿童创作时我结合儿童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合理的启发:“在你家客厅里有哪些东西是方方的?你的房间有哪些方方的物呢?”进而引出儿童对家里书房,厨房中方形物的回忆。联想浓缩到儿童最熟悉的环境,儿童的回答争先恐后:“客厅里有方方的沙发、茶几、电视机、遥控器、装饰画、地砖、地毯……房间里有方方的床、被子、枕头、大衣柜、床头柜、闹钟……书房里有书柜、书本、书桌、电脑、音箱、台灯……厨房里有橱柜、冰箱、煤气灶台、微波炉、餐桌、椅子、餐具茶具……”在一定的空间里进行联想与儿童表现的方方的物也是有联系的,有具体的场景情节的,画面完整,富于儿童的生活气息。
4. 用再现生活的一段文字去引导儿童画的创作。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10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学生对文本和文本形象的主观判断能力,使人们在具体语文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充分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学生接触生活,当无时间限制;二、学生接触生活,当无区域限制;三、学生接触生活,当无质地限制。
【关键词】
深入生活 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主观判断
人与自然、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回归自然和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成长,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从人、自然和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尊重学生丰富多采的个性与创意。学生体验丰富的生活,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形成学生对文本和文本形象的主观判断能力,是人们在具体语文教学活动中都进行充分实践的内容。也是近年来中高考语文所必考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学需要对学生主观判断能力做出相关的思考和研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接触生活,铸实学生主观判断基础进行比较充分意义上的实践和思考。
一、学生接触生活,当无时间限制
学生接触生活,接触什么时候的生活,可以说是无可说明的,提到让学生去接触生活不就是通过具体的观察,去亲历当今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吗?果真这样?实践证明并非完全这样,也不能完全这样。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去接触到上下几千年的生活,也許有人会这样去说,有这样的可能和必要吗?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不仅仅有其必要,而且有其可能。先说必要,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不让学生去涉猎一定封建帝制世袭的相关情况,学生会这样去思考:刘禅这样无能,诸葛亮具有这样的奇能,刘备为什么临终之前不去启用诸葛亮,而用刘禅?又为什么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刘禅,坐上皇帝的宝座,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对此,只有让学生去熟悉相关的帝制特征,学生才不至于产生错觉而导致做出不够正确的感悟。再说可能,现在的学习渠道是如此的宽阔,学生能够接触古代生活也显得十分的便捷,如让学生去观看相关的影视片,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那学生会对古代的相关生活就是那样的了如指掌,也就完全有可能在阅读古诗文作品时不因时代背景的不熟悉而形成错误性的感悟。
二、学生接触生活,当无区域限制
世界是浩瀚无比的,宇宙空间是极为广阔的,而我们学生所生活的空间又是极为渺小的。由于区域之间的区别,由于气候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导致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具有比较特殊的现象,人类生活也因此出现相当大的差异。各地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各自也有各自不同的信仰。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选自于极为宽敞的文学宝库,如果学生不够熟悉一定区域内的环境特征,不够熟悉相关区域内的文化现象,那学生也就很难对所学习的文本产生比较正确的主观判断。如和学生一起学习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就要让学生去跨过国界,去熟悉外国的环境、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生活。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就通过相关世界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去了解相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特征,让学生去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在学生初步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勒就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同情感。大家在学习中,便产生这样的主观判断:于勒本不是十足的败家子,于勒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产物,于勒应当值得人们也就是我们的同情。再如让学生去熟悉二战时期的战争史,学生则在学习《最后一课》时,不再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错觉,会使学生能够去真正意义上感到韩麦尔先生在特殊的时期运用着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爱国——那就是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
三、学生接触生活,当无质地限制
学生阅读感悟之主观判断能力的强弱与学生生活阅历的深浅有关,形成学生正确主观判断的能力,需要学生以一定的生活阅历去予以支撑。从平时的阅读实践看,学生缺失着某些层面上的生活阅历,那对文本就是读得相当熟,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主观判断,甚至就是正确意义上的主观判断。让学生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阅历,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当让学生去接触极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平时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往往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也往往都接触的是充满壮烈美之形象的生活。窃以为这样让学生去接触生活,让学生仅接触这样的生活,显得比较狭窄,形成不了学生比较甚至就是相当丰富的思想。如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安顿所需要的不仅仅就是雄壮美,还应当需要柔情美。所以,让学生所能够涉猎的生活就应当不能是单一的雄壮美的生活现象。也不仅仅就是这样,我们还应当让学生去涉猎一定的负面影响的生活现象。只有在学生多涉猎到质地不同的生活,那学生也才可以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比较。俗语说,有比较才可能有鉴别,当学生的鉴别能力逐步得以增强了,那学生的主观判断也才可以去渐渐趋于正确。如在平时,我们利用微课程形式,再现相关的文字、图片、画面,让学生去看到浑然一体且文图并茂的生活原型,生活的本质,那学生将会奠实主观判断的基础。如在平时,多为学生再现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激烈竞争与人文关怀的问题,雄壮美与柔情美的问题,那学生在主观判断时会极具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光.让学生主观判断,促学生自主感悟【J】.考试周刊,2016(65)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 篇11
随着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职教育不断改革更新,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其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企业说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毕业生说自己没有实际经验。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在中职学校的时间进行可行的职业生活化实践是当今中职学校的重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可谓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科技决定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了当下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不仅参与生产,而且参与了大量工作,如运输、交通、管理、科研、经济、教育、医疗,等等,可以说计算机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的发明是历史向前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教育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都要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就业有一定的好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本来在就业上就相对于本科生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有劣势就必然会落后。因此,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相比对其他课程更重视。
3.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没有突破。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得实践活动,但是仅仅是刻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地让毕业生增长实际经验,没有使毕业生充分满足企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
(2)实践环节需要完善。
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更高等学历的学生来说,其优势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强。现今的中职学校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在学校的实践环节,当然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这段实践期间,企业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先出发,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很难达到实习的目标。
(3)职业资格认定书与实际能力脱节。
现如今的职业资格认定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为了验证学生的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其资格证书的等级,但是这种简单的以考试的形式验证计算机能力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扭曲了企业对用人的实际要求。出现了一种有些学生手中有很多证书,但还是连简单的上机操作都不熟悉。
4. 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很重要,一种教育的观念就是其策略的核心思想,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彻底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企业所需的应用能力。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思想,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2)建立独立的实践系统。
要创建相对独立崭新的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系统。计算机不像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不断更新换代的学问,这就意味着在中职计算机的实践课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要尽量地减少演示性展示、实验性展示,多增加一些与企业需要的能力的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使中职学生达到社会的要求。
(3)完善考试认证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教学要采取NIT教学模式,所谓NIT的意思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这种方法提出逐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教学为辅助,让学生学会学习。
(4)增加实训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更新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操作、探究的学习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了实训课时,由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利用上机或课余时间完成。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其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5)多方面地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学校的硬件开始,建设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实践的地方,尽可能地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完善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学校的软件应该升级。优秀教师的聘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实际经验的优秀教师才能有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其次,要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加强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班,这样不但可以向社会输送一些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而且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5. 结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计算机优秀人才。
摘要:世界的日新月异决定着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 但当下的中职学生面临着实践经验不够的尴尬局面。为了在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的增加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不但在实践中更扎实了原本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且为以后就业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生活化,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8, (04) .
[2]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
[3]刘云.浅议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J].2011, (01) .
【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推荐阅读: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08-26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06-01
基础美术10-03
美术绘画基础06-11
美术基础课09-27
高校美术基础教学11-03
美术课程内容基础07-26
乡镇学校美术基础教育10-13
中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08-12
美术基础课教学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