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精选11篇)
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篇1
倒置的金字塔,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看当前基础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基础美术教育特别是学校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意识形态层面到实际实施操作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见,这严重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阻碍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旨在对一些现象做粗浅的分析,共大家交流。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
近十多年来美术很热。全国各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美术特长班如火如荼地举办,究其原因,首先应该是群众意识的提高,其次就得说是美术高考的推动了。
群众意识的体现多在幼儿园,小学这一层面反映出来,适龄的孩子里没有学过美术的不多。美术高考的影响其实在初中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很多刚上初中的学生就已经比较“正规”地按照高考的标准有模有样地画起素描,色彩和速写来了,他们很辛苦,除了一少部分比较有“天份”的学生之外大多数是懵懂的状态,这状态也许会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如果他们有毅力坚持到那个时候。
幼儿园,小学层次的还可以,无论是校内美术课还是校外兴趣班,比较贴近素质教育的宗旨,课程内容多样,形式活泼,孩子们也大多乐意参加,高中阶段是个空白,因为校内没有美术课的设置,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美术教育,加上高考的课业压力,业余学习美术的就更少了,少数高中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是以校内外美术特长班的形式,这些特长班大多很“专业”,很有针对性,功利性很强,目标就是考大学找个出路,学生的来源大都是文化课成绩不好且对美术没有真正爱好的学生,说句心照不宣的话,高中美术特长班的老师和学生都比较辛苦,为了迎合高考,老师要程式化的,机械式的讲解,学生要通过大量重复的临摹,写生,默写等技术练习来达到熟练的“操作”,我认为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极其僵化,极其教条的,远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对个别有天份的学生也是种扼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假“艺术生”,陈丹青就曾针对当前美术教育的现状说过“美术生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话。另外一些有识之士也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里,从事艺术职业的人应该是少数的,近年来我们国家职业结构中从事艺术特别是从事美术的人数占很大比重,这是一个很怪的现象,这在世界其它国家里还没发现有第二个”。
对比其它文体现象,本该轻松自在的美术活动尤其显得僵板和枯燥,全民麻将,全民练歌,甚至连体育活动都冠上了“休闲体育”的修辞而深入民心了,美术是个大概念,这个“大”不仅体现在它的自身领域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还体现在它的外延甚广,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众多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体现这个“大美术”意识,而不仅仅是画画素描,练练速写,抹抹色彩,似乎是有着高贵的血统,好像一般人“弄”不来的象牙之塔上的东西,它的“大意识”应该是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有受众的广泛上。
学校教育是美术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开设的美术课就是这主战场上的主阵地,它应该是起着一个主导和引领的作用,肩负着全民美术素养提高的重任,在当前大力倡导全民素质教育的氛围下尤其显得重要,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里,美术课名存实亡,从硬件的投入和使用上到领导和教职员工的认识上都有待转变,举个例子,就像所有的学校都要有操场一样,美术专用教室也应该是必不可少而且要专业化鲜明的,就像体育课上不上操场也要在那儿一样,美术课上不上教室也要在那儿,多少年来人们的意识就是,美术课就是画“图画”,那么既然是画“图画”嘛,那就顺便在文化课教室里进行就可以了,无需什么专用教室,即使勉强有了,也只是个摆设,供上级检查或是临时挪作它用,由于旧有观念的束缚,我们的大多数基础美术教师也是一样,认为自己是“小三门”在学校里不被重视也是正常的,一代代的美术教师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这种美术教师的边缘意识也导致美术课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
我认为表面上看来我们的美术教育红红火火,其实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一方面艺考大军如潮,一方面真正需要作为基础普及的学校美术教育却是个空白,美术专业考生的产生应该是在基础美术教育普及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他们热爱这门艺术,自愿为这门艺术奉献自己的一生,普通学生也应该有机会接受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心智在繁重的文理科课业之余有一个休憩的地方,欣喜的是我们看到《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会改变这一现状,使金字塔回到正常的状态。
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篇2
国内致力于对设计色彩的课程研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真正开始对设计色彩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探究是从21 世纪初至今。近几年来,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建立完善的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体系, 也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如吴卫先生的《色彩构成》、张晓纲先生的《设计色彩写生》、朱介英先生的《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张梅先生的《新设计色彩》等专著, 但其大多只是对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体系一个层面和局部进行探索。对设计色彩基础课程与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关系未能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依据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 结合高职教育时间短、课程多的教学特点, 精简和优化设计色彩课程设置, 主题化、系列化教学课题设计, 侧重研究配色设计和配色技巧的课题, 以充分的、发散式的步步紧扣的展开方式, 进一步使设计色彩课程呈现为整体的链式结构, 将色彩的功能特性作为设计目标, 在设计色彩课程中建立学生对功能性色彩的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色彩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 注重色彩设计应用性的研究,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贴合专业实际需求, 精简课程设置, 使色彩训练实质有效, 能够为实际设计项目服务, 不再作为表现性的造型基础训练课程。应用类别的各主要方面有:广告会展色彩运用、装饰设计色彩运用、动漫设计色彩运用等。
从设计课程实践的伊始即定下教育基调, 是以培养高职类艺术设计学生的色彩感受力、色彩搭配能力、色彩想象力为教学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使高职色彩教学内容更贴合艺术设计专业实践需求。
二、色彩设计能力培养
首先, 以课题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丰富视觉经验, 感受多元的艺术形式语言, 从观察、归纳、分析、比较、联想等多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欲望。其次, 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从自然科学和综合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 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 不断对相关设计门类作品中的色彩特征和风格进行分析, 不断地综合设计色彩的表现语言和设计作品中的工艺技巧。
培养学生色彩设计思维的创新意识, 要从色彩的视觉体验开始, 借助有效的视觉体验提高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转变色彩观念, 拓展思维方式, 在精神上体验一个比现实更完美炫丽的色彩世界。打破过去以色彩造型基础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开发以课题教学、单元性教学为主的主观性色彩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素养和色彩审美感觉。
三、主观色彩能力培养
采集生活和自然中的色彩, 以色彩的多调、色彩客观性归纳、色彩主观性归纳、打散重构等角度去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明确有效的色彩课题, 进行色彩创意思维和技法的训练。强化主观色彩能力, 凸显色彩作业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内涵。设计与艺术之间的不断深化加强了实践创造能力的训练, 使设计作品的艺术语言在交叉融汇中不断地超越与自我更新。于是, 创意性的色彩作品成为一种可能, 新的高职设计色彩教学模式生成。
课题的设计与作业汇报仍旧是课程的核心部分, 鼓励学生对新材料、新技法的尝试, 强调学生的视觉体验和分析能力, 加强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受力。
四、配色设计能力培养
在设计配色课题时, 分析具体的设计案例配色方案及表现方式, 尝试以多种配色方案表现同一设计项目, 研究不同配色设计对同一项目的表现力。
这种强调思辨性与分析性的虚拟任务课题的教学方式, 目标是在设计案例的分析中让学生体验不同方案的色彩表现力, 自觉自发地选择色彩、应用色彩, 通过对色彩的主观分配达到个性化的色彩认知, 使学生的色彩感受力与配色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初探[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2][瑞士]约翰·伊顿.设计与形态[M].朱国勤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
[3]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程为例[J].设计教育研究, 2005 (2) .
[4]李立新.突异的过程:“三大构成”与中国设计基础教学[J].设计教育研究, 2007 (5) .
[5]周至禹.形式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篇3
关键字:5-7岁;创意美术;组织;个性
G613.6
5-7岁时期的每个孩子都具有浓厚的绘画兴趣,被称为儿童美术的黄金时期。画画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游戏活动,他们不会按照客观事物一笔一画的来描绘,而是更多的想要表达自己眼里、想象中的人和物。5岁以后的儿童对于“我”的存在有了较为明显的认知,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动手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好学、好问,对于创造也有浓厚的兴趣,偏向于喜好那些能满足创造欲望的手工类美术课程。
一、课程设置
根据该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特点,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增加趣味性,将课程主题放在一个有趣的环境背景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更好地参与到课程中来。绘画工具应该尽量的多样化,不限制学生使用的材料种类和数量,体会不同材料在画面中的组织与碰撞效果。
同时注意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在课程中加入优秀作品赏析的环节,学会欣赏作品中的艺术风格、构架、技巧等因素,也了解画家自身的艺术风格、灵感来源及心路历程。
二、课程组织
如何组织一节儿童创意美术课程,我将自身校外实践教学经历进行阐述:
(一)课前准备。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以直接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充分的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一次次收集整理素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在课前拟定一个趣味十足的主题是一节课能够成功的开始。在确定了主题以后,寻找相关的素材并按照顺序进行整理。例如为5—7岁的儿童美术课程拟定主题为“动物开会”,需要收集的就是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要求形象够鲜明,尽可能多提供动一些物形象,供小朋友挑选借鉴。美术教室内最好配备能插优盘显示图片的电视、电脑等显示设备,如果没有,就彩印出素材图片便于教学中使用。
(二)课上导入。
导入设计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当学生产生疑问需要新知识的开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疑问,有意使学生暂处于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在设计导入时要密切联系课程特点,有的放矢,选取合适的导入类型。导入的方式一定要足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可以结合音乐、故事、舞蹈、抢答等形式展开,带动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其中,听清楚故事发生的背景。绘画的具体步骤以任务布置的形式展开,小朋友们接到任务逐一完成。
以“动物开会”的导入方式为例,首先让小朋友们抢答素材图片里面的动物分别是什么,回答他最喜欢的几种动物有什么。引导每个小朋友猜猜动物开会的原因,鼓励小朋友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然后布置任务给小朋友,首先,挑选自己最喜欢的6种左右动物(出于每节课的时间限制,防止有小朋友完不成作品,在这里可以规定一下具体动物数量)进行开会活动;第二,为了体会不同的视角,本次课程带领小朋友体验以圆圈构图的形式,用来描绘小动物开会相对围坐的场面;第三,在动物中间的空白处写上开会的内容(不会的汉字可以用汉语拼音表达),增加画面的趣味性。然后重复任务内容,确保每个小朋友都领到了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绘画。
巧妙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只要我们细心推敲、善于总结,定会使每节课都必须能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间指导。
小朋友們在接收到任务以后开始进行创作。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尽量不动手给儿童画范画,对于部分依赖性较强的儿童,要以鼓励为主,引导他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思考,或从一处他最擅长的细节处开始画起,提供他一种思考方式,而不是传授固有形象。对于想象力较好的儿童,适时加以表扬,引导小朋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创意思维上,而不是具体细节上面。
指导过程中,重复一下任务安排,同时强调鼓励小朋友有更多创意加进绘画中,可以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及场景。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利于儿童表现自我的引导常用语。潜移默化地传递信息给小朋友绘画的目标除了快乐享受过程,还要充分释放心里的想法。
怎样指导儿童绘画是很多家长也关心的问题,正确指导方法不仅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也是儿童增强绘画的信心,对绘画充满兴趣。指导过程中要结合不同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儿童自身的能力,如果违背了儿童所处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用成人的眼光来苛求孩子,不进打消了儿童的绘画积极性,还会阻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起到使得其反的作用。
(四)课后总结。
在儿童完成作品后,带领大家回顾今天的主题,给每位小朋友时间讲述自己画面中发生的故事,阐述一些情节的安排,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即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有种表达的乐趣,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儿童画点评重在“表达”而非“技巧”,当家长和老师们跳出来纠正孩子“画的不对”的时候,未来的“毕加索”和“梵高”们就已经被扼杀了。
可以适当设置奖励机制,提高儿童绘画的积极性。奖励的方式不拘于物品,在一张纸上列出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在每节课顺利完成绘画的时候都可以来领取一枚小贴纸,或者名字下面画上彩色的小星星,这些都是有效的鼓励办法。
三、 所有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当一个孩子沉浸在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能进入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状态,能够全情投入其中,并发挥很好的水准。
现代派的绘画大师中,很多画家的创造手法都是试图回归到幼儿时期,不断地从儿童画中汲取养分,有人甚至要花掉一生时间来寻回质朴、大胆以及略带稚拙的绘画风格。因此在指导5-7岁儿童进行绘画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接受他们描绘的世界与我们眼中的世界存在差异,并学会欣赏这种差异。
参考文献:
[1]吴有源.创意儿童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2]徐世政.儿童画创作教程.大连出版社,2013.
美术课程标准 篇4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而是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
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呢?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可以提升人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还能发挥美术自身的价值,是美术活动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术鉴赏的重视,对形成完整的美术现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就文化背景作一些介绍是很有必要的。每幅作品中包含的表现性因素是艺术家通过材料,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手段,对艺术家个人或人类主观世界的揭示在艺术中的体验。表现因素在艺术中凝聚和体现的方式不同,唤起的审美经验也不同。
其中,抽象性的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具有深邃的精神性。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造成中西方美术的差异。中国崇尚孔孟之道,重精神。中国的山水画以其抽象性的表现因素区别于西方的风景画。南方山水秀美,北方山水雄伟,在精神内涵、形式构成上给与不少助力。唐人之风度,宋人之宏博深奥,都蕴涵着东方人的性灵情绪和“澄怀观道”的理性精神。山水大家皆饱游名山大川,作画时一发胸中之所积。磅礴的悬瀑、浮动的云霭,以传导宇宙无极无限的生命力。中国的山水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史上立下了一座东方纪念碑。第三册《水墨游戏》出示的范作是黄宾虹的焦墨山水。在第十二册《素描欣赏》和《色彩欣赏》中多以人物为主。则是西方重人,重生命本体,重物质,以人为宇宙的中心,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一直影响了好几个世纪的欧洲美术,故作画以人体为主。
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篇5
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系统论述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美术教师的教学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历经十年的教学改革里,我们教师用实验稿课标在实施过程中显示出一些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又有哪些变化,呈现哪些基本理念呢?
一、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二、新的学习观
新课程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进行有机结合。
三、新的评价观
新课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如今我结合自己五年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经历再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又有了许多新的体会,下面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分学段系统化设计教学任务及难度。
因为之前有机会教过小学和初中的美术课程,所以我了解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理清了各个学段美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如今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这一认知变得更加地明确与系统化。
就美术课程学习方式来划分,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紧密相关,分别从美术造型表现、基础设计知识、美术欣赏及表达和综合运用等方面有侧重地划分美术教学重点。
明确了课程的设计重点才能正确合理科学地设计安排好一堂美术课。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门关于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表现、创造的艺术,美术的教学内容不止于课本中简单的几幅图片、范画,他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视觉形象来支撑这就给了美术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随着现在教学手段设备现代化的发展,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手段为孩子们收集展示更多素材资源,但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基于对课程目标的精准把握。吃透教学重点合理选择美术教学的素材内容,才能使每一节美术课的内容都丰富高效。
在掌握美术课程横向的教学重点的同时,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纵向的培养也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美术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这四个学段在教学内容安排及在教学难度设计时应注意依次递进、前后衔接,从而适应孩子不同阶段发展的要求。例如在低年级阶段我们设计教学重难点时就要侧重学生基本美术习惯的培养及养成(正确安全的使用美 术工具、认识基本的颜色、分辨基本的图形等);中高年级时开始渗透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基础知识;高年级之后能掌握运用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造型语言。只有明确熟知这些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我们备课时才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难度,最终上一节成功的美术课。
二、注重创新精神。
注重孩子的创新精神培养这是现今教育者都已达成的共识。美术学科虽然是一门基于视觉的形象艺术,但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强大的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是如何将培养创新精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我却是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就拿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来说吧:一节美术课在讲授完新知之后有一个环节是教师示范创作范画。但这个范画究竟示范到何种程度才能保护、激发孩子的创造性,这个“度”我觉得很难把握。按照课题要求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完整的范画,孩子们就会比着黑板上的画“照抄”,甚至学生之间会以谁画的和老师一样不一样作为评价好坏的标准。美术不是语文写汉字描红要横平竖直,不是数学运算要求只有一个答案,美术课上做完整的范画往往会让孩子们的创造性被限制的一无所有。后来我也曾改变方法,像上语文的写作课一样给学生分析绘画的作业要求(例如画春天,大家可以画燕子、画发芽的柳树、画漫山遍野的小花、画放风筝的孩子……)不做范画然后一声令下“大家开始画吧”,结果会有一些绘画基础较差的孩子挠着头、咬着笔看着我说“不会画”。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没有一定的图形素材作支撑就让孩子去创造是存在一定难度地。所以完全不做范画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就美术课堂而言究竟该如何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如今再次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结合其中的实施建议我又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首先,美术课标上要求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怎么营造这样的氛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放开对孩子们的限制。我们的语文数学那样的标准答案式的教育不能再出现在美术课堂上来了,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具备 创造能力的,他们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这也是为什么马蒂斯、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大师会追求模仿孩子们的画风。我认为我的美术课上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画画就像是用汉字写文章,只是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途径。太阳可以是蓝色的,因为我希望它能凉爽一些。爸爸的手可以画的小小的这样他打我屁股时我就不会太疼……不用标准答案去圈住孩子的想象力,对他们与众不同的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
其次,孩子认识的世界毕竟有限,他们没有丰富的形象素材积累自然想象不出,没有系统的绘画训练自然就会画不好。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还是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并且分阶段的设计环节分化课题难度。例如五年级的《风景写生》一课,先提供大量的线描风景速写供学生体会线描表现风格特点。然后以亭子为例,概括基本型。让学生练习找出其他建筑物概括基本型。示范亭子瓦片的画法,学生练习。讨论其他建筑的绘画难点并解决,最后自由选景写生练习。这样分步设计绘画任务就能一定程度上地减小学生独自创作的难度。
同时,另一个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就是从改变评价内容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确的评价能给予孩子鼓励及引导。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只是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和探索的过程。美术评价的标准不是像与不像,不能唯一,而应是孩子是否能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言之有理即为好。对孩子的美术作业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巧等方面着手,在充分肯定其创新进步的同时还要明确提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水平和学生参与度。
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渗透于日常美术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依托美术社团活动开展系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训练(例如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开展图形、图案的变形训练)。还可以多学科融合设计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孩子综合能力……
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篇7
中小学美术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尤其在以文化育人、以美育德、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当今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怎样?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喜欢上美术课的,小学低年级占95.2%,小学中年级占58.3%,小学高年级占32.8%,初一、初二占18.1%,初三只占6.1%。这个结果表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日趋减弱,与之相伴的是大多数学生造型能力徘徊不前,美术文化视野狭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美术素养较低。
原因何在?除受社会追求升学率大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外,还受美术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实施方法等自身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存在学科定位偏差,重知识技能轻文化育人,重示范传授轻个性创造;课程内容的难度,超越作为未来普通公民的发展需求。新教材难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内容的量和难度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课时却递减,导致学生难以及时消化、理解与掌握,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缺乏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主题性课程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重活动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帮助学生拥有探究、合作、创造、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机统整,精选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形成主题。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能相对少而精地深入学习,从而形成能力。为此,我所主持的上海市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致力于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研究和探索美术文化主题性课程中的示范与创意教学。
一、兴之所趣——建构学生感兴趣的美术文化主题性课程
学习兴趣是学习者自觉的学习动机,是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主要表现。我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指向,结合课程标准,以体现某种价值引领的美术文化要素为主题内容,统整美术学科内外的相关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形成了美术文化主题性课程。它是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以美术文化元素为主线,以培育创新为核心,统整而成的主题性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1.基于课程标准,资源重组,建构美术文化主题性学科课程,形成系列模块
基于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受学生欢迎程度和实施效果,我们将原本较零散的体现美术文化的内容整合重组,形成主题性课程,并划分成若干课程模块。如:依据教材,梳理中西方美术大师及其作品,统整形成“走进大师”美术文化主题性学科课程模块;回归传统,提取不同学段教材中体现中国元素的年画、脸谱、陶艺、皮影等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融合形成“民间文化”系列美术文化主题性学科课程模块;结合生活,寻找教材与学生当今生活相联系的动漫、广告、影视等现代视觉文化元素,有效拓展,整合形成“美在生活”系列美术文化主题性学科课程模块。
2.结合校本,统整优势,建构美术文化主题性活动课程,形成系列模块
基于学生兴趣,我们结合校本、区域等特色资源,分主题、分阶段地统整和建构美术文化主题性活动课程,并设置系列课程模块。如:探寻校园文化与美术课程文化的融合点,形成“多彩校园”美术文化主题性活动课程模块;探寻家乡文化与美术课程资源统整的融合点,形成“民韵乡情”美术文化主题性活动课程模块;拓展彩墨画、剪刻纸、篆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形成“中华瑰宝”美术文化主题性活动课程模块,以美润德。
通过课程资源的统整,主题性课程模块的建构与实施,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连续性和体验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文化主题性课程不仅传递着知识,传承着文化,还融入民族情、家乡韵、校园趣、生活味,而这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涵养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
二、学之所爱——实施学生所喜爱的激发创意的示范方法
美术文化主题性课程为缓解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间的不平衡提供了可能。当然要真正化解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价值观间“两张皮”的弊端,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喜爱?实践证明美术教学中形象直观的方法深受青睐。我们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为目标,以示范为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以学定教,探索以多元优化的示范激发学生创意的教学策略,融启智、育美、润德于一体。
1.创设情境,师生互动,以多元优化的示范激发学生创意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学生和资源,从美术教学示范方法、示范角色、示范时机三大领域灵活地设计运用示范教学。在美术教学示范方法方面,我们侧重于从启发思路、激发创意的角度,提出了启发式示范、互动型示范、反馈式示范、尝试型示范等,改变传统传授式、灌输型示范,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示范角色上,我们增加了师生合作、学生参与的方式,打破教师是唯一示范主角的现状,形成多主体的示范格局,充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示范时机方面,我们设计了学生先尝试教师后反馈、教师示范点拨学生变化创造等多种方式。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我们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美术文化主题性课程学习,在身临其境中获得视听传神、耳濡目染的全方位体验,并且在持续的主题性课程学习中和谐师生关系,习得知识技能,获得情感的陶冶、品格的浸润和美术文化的传承。
2.师生合作,以学定教,以美术文化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结合学情,源于兴趣,我们以某一美术文化要素为主题线索,本着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原则优化示范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互动形式,通过师生同堂、合作示范,促进智慧生成;鼓励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教学、竞赛活动、主题发布会等,改进教法,优化学法,促使学生积极能动、饶有兴趣、行之有效地开展美术文化主题性课程学习,实现美术基础造型能力与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的互生共赢,并有机地渗透人文关爱,提升学生美术文化素养。
案例:传创民间文化
在实施“民间文化”主题性学科课程“素雅的青花瓷”这一内容时,教师采用欣赏周杰伦的《青花瓷》歌曲导入。教师问道:“谁知道青花瓷有什么特征?何时产生的?”学生纷纷回答:“青花瓷是蓝花白底的瓷器。”小王补充道:“中国最早的青花瓷出现在唐代,到元代为鼎盛时期,远销欧洲各国,享有盛誉。”“是啊,青花瓷被誉为中国的国粹。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青花瓷。”教师自然地引出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尝试设计青花瓷。小兰自告奋勇地当“小老师”上前示范设计青花瓷的造型,边说边演示青花瓷造型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然后,学生们开展游戏比赛“形状变变变”,比谁设计的瓷器造型最新颖美观。
本课的重点是师生以合作互动、同堂示范的形式共同探讨和绘制青花纹样。教师采用启发式示范,利用刚才“小老师”示范设计的青花瓷造型,边演示边启发:“我们可根据外形巧妙绘制适合的纹样,比如,快过年了,可画上吉祥图案。”一位学生提议绘制“连年有余”,大家纷纷赞同。教师便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画出均衡式鱼的纹样。然后,鼓励学生当“小老师”示范添画完整。
“不同造型的瓷器,其纹样装饰在哪里最合适美观?”带着问题,教师出示一组器皿和青花瓷花纹图形,鼓励学生进行“纹样大配对”。之后,学生进入第二次作业。在原来制作的各种造型器皿上用蓝笔绘制美观、合适而有创意的纹样,设计出最新款式的青花瓷。作品完成后,学生们布置“青瓷雅韵新品展”,展出自己的习作,并模拟“选购”情境,开展赏评活动。
最后,教师将那美丽的纹样取出,提出问题:“青花纹样还可以装饰在哪里?”学生们先是一愣。当教师现场示范将青花纹样装饰在鼠标上时,学生们惊喜不已,思路也打开了。他们进行了一番创意装饰,将青花纹样装饰到衣帽、鞋子、书柜等多种现代生活用品上,真可谓别出心裁。
美术绘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8
【关键词】江苏中职;美术绘画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47-03
【作者简介】徐军,江苏省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常州,213000)艺术设计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江苏省中职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坚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课程,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成为专任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实施建议,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综合的能力素养。中职美术绘画专业教学主要包括“素描”“色彩”“速写”“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等课程,这些课程均是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文结合新出台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其组成部分进行解读,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性质分析
把握课程性质,主要是明确这门课程的类型、前后关联和培养目标。以“速写”为例,其课程性质规定为: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素描”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扼要概括表现对象、快速捕捉对象形态的美术绘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后续“中国画”和“油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必修”“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阐明课程类型;“在……课程基础上”“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说明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具有扼要概括表现对象、快速捕捉对象形态的美术绘画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说明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1学时为45分钟。《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美术绘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素描”为320学时、20学分;“色彩”为213学时、13学分。“素描”学时要多于“色彩”学时,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造型练习,为职业岗位实践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描绘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教学活动,如何规划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等是课程设计的关键。以“素描”为例,引领课程设计思路的是:“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融合美术创作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了核心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与人文内涵拓展整体发展的要求,满足当下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多平台发展需要,突出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美术绘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中高职分段培养需要而确定。
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绘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结合三年制中职学生的特点,紧贴从事中国画、油画方向工作岗位的实际和职业发展需要而制定,突出课程内容与时代的紧密对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结构编排的设计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教学模块为主线,根据教学单元设计学习任务,突出造型描绘、色彩塑造、快速表现等职业技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美术绘画专业课程目标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Photoshop软件的操作技能,能够对图像进行综合处理,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设计制作能力。依据总体目标,按如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达成:掌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会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合成、色彩修饰、绘制图形;会运用Photoshop软件设计制作图文混排的平面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美术绘画专业较强认同感,专业意识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课程目标也是制订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内容与要求,循序渐进,剔除一些技能要求过高、与当下学生实际能力不符的课程内容;在要求上,有些课程内容达到“会使用”“具有一定”即可;在课时安排上,偏重基本技能训练与提升。以“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为例,教学单位“滤镜与图像”中的内容与要求:会使用滤镜“模糊”滤镜组、“渲染”滤镜组、“纹理”滤镜组、“扭曲”滤镜组、“画笔描边”滤镜组、“风格化”滤镜组、“杂色”滤镜组、“锐化”滤镜组、“像素化”滤镜组、“艺术效果”滤镜组;能运用滤镜改善图像。以模块课程为主,即以模块为中心,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教学单元;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根据当下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学历提升,强调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色彩”课程模块里,既有共性的“静物写生色彩”“人物肖像写生色彩”,也有个性的“选择性创作色彩”;“素描”课程模块里,有针对学历提升考试的“人物素描”,也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素描创作”等。在整个模块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综合职业知识,还养成了核心素养,培养了关键能力,实现了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到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实施建议分析
美术绘画专业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
教学建议强调了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理想的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而且美术绘画专业的教学在所有的学科教学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发挥空间。“素描”“色彩”教学建议里提出“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学时”;“速写”教学建议里提出“可将临摹与写生相穿插、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相结合开展训练,还可组织学生到自然界中感受客观人物和场景,进行观察、写生,感受自然美”;“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教学建议里提出“可将临摹与写生相穿插、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相结合开展训练,还可组织学生到自然界中感受客观人物和场景,进行观察、写生,感受自然美”。
教学评价的本质其实是对教学的过程、行为及结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因此,课程评价也要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方法、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重视学生综合发展,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识,以及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评价中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优点,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评价,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要把评价多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便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色彩”为例,评价建议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多方评价作用;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按照熟练程度、作品完整性和画面艺术表现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被评价者的不足,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通过合理的教材选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学生而言,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视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比如:“素描”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中提出“教材内容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习”;“色彩”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中提出“教材呈现形式可多样化,美术材料可与图片文本相结合,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要创设体验性学习场景,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实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比如:“素描”“色彩”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建议中提出“广泛利用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及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建议中提出“注重企业生产实践现场的课程资源作用,与广告公司、设计事务所、图文设计工作室、喷绘印刷企业建立工学交替平台”。
七、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些建议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江苏省三年制中职美术绘画专业“素描”“色彩”“速写”“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四门课标的制定已经完成,其实际的可操作性还有待检验,需要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完善。
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准确把握学当下中职美术绘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实施的重要要求。
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就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示了一些与新课程想适应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也提供了不少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过程的线索。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对心得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很认同,但是自我感觉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未能较好的把握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依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描绘或制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取得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提出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创作的要求,但示范过度,以致学生模仿范例,作品雷同,遏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也有的老师采用放任式的教学方法,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却不指导或必要的示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技法,创造能力同样难以得到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用一个主题竞赛性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易投入,但比赛环节时间压力大,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空间、理解、感受和表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有些不需要合作的内容却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降低了教学成效。
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个人总结 篇10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但是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角度精心地去分析、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根据情况来采纳或者重新设计课堂作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美术学习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过程与结果等同对待
在美术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重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应该把血生的“学”考虑进去,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地体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中将如何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学习、快乐学习。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浅谈中日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比较 篇11
[关键词]中日;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无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以此来提升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随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
一、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編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
1.构成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
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2.称谓
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但只要是关于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都可以认为是课程标准。
所以,尽管不同国家对这种教学指导性文件的称谓不同,如“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美国)”、“教学大纲(德国)”、“学习指导要领(日本)”等,但在本质上都属于课程标准。
二、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现状
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建国后第二个美术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大纲首先将“图画”改为“美术”,并将基础美术课业分类为绘画、工艺、欣赏三大类。其中绘画50%(写生25%、临摹14%、创作11%)、工艺40%(图案25%、手工劳动15%)、欣赏15%。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年后的2003年4月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旨在改变我国以往美术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学科壁垒森严,或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新标准重视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三、中国与日本课程的比较
1.课程目标的比较
(1)日本的高中美术学习指导要领的课程目标
日本的美术课程目标由总体学习目标,分科学习目标构成。其总体学习目标是:“通过专门的美术学习,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在磨练感性、提高创造性的表现和鉴赏能力的同时,培养致力于美术文化发展和创造的兴趣与态度”。
分科学习目标有13项,它们是:【美术概论】、【美术史】、【素描】、【构成】、【绘画】、【版画】、【雕刻】、【视觉传达设计】、【传统工艺设计】、【信息媒介设计】、【影视表现】、【环境造型】、【鉴赏研究】等。每项分科目标都是详细具体的,都是与各自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
(2)我国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与日本的学习目标构成不同,我国课程标准没有设定分科目标,而是把各个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概括的写进了课程目标。我国高中美术课程目标是:“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除此之外,课标还提出了造型语言、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和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等为代表的4项详细具体地课程目标。
(3)两国课程目标的异同
①共同特征
通过对中日两国课标中对课程目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的课程标准都主张通过对相对专业化的途径进行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理解美术的造型语言、磨练艺术感性的基础上,提高美术创造性的表现和鉴赏能力。
②不同之处
A.学习领域划分不同
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将学习领域划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刻】、【书法·篆刻】、【设计·工艺】、【新媒体艺术】,而日本高中美术学习要领则把学习领域概括的划分为【创造性表现】与【鉴赏】。前者具体详细,后者简洁概括。
B.选修、必修的设定不同
我国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没有规定某个学习模块为必修课程,但在相关课标研修材料中通常建议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然后再任意选修其它两门学习模块。而日本的高中美术学习指导要领则规定【美术史】、【素描】和【构成】模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而其它学习模块则作为选修科目。可以看出,我国的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体现出学习选择的灵活性;而日本的高中美术学习指导要领则突出了对美术史(理论)和全面美术学科技能(绘画基础课与设计基础课)的学习,强调了美术课程的学科性。
总之日本的美术课程给了我们很多方面的启示,我们在借鉴对方经验的同时,也要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让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著《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2]常锐伦 著《美术学科教学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3]潘耀昌 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
[4]张小鹭 著 《日本美术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
【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深蓝美术创意课程06-10
创意美术活动10-23
创意美术本11-30
大班创意美术 魔术画12-15
小学美术创意教学策略10-10
中班创意美术教案08-20
中班美术教案 创意花瓶06-05
中班创意美术有趣的花朵08-08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创意无限》11-11
优秀大班创意美术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