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美术教学(共12篇)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1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
从传统民间发源而来的民间美术, 是下层人们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其具有下层民间文化的一般内涵以及性质。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记载民众生活以及民俗的重要途径。 同时, 民间美术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性的, 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而且能够有效地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 并且, 民间美术的功能大致有五个方面, 分别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生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应当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五大功能, 首先应当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采用各种贴近生活的题材形式, 让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形成是一种持久的态度, 同时,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贴近生活, 突出实用性
民间美术是不同于其他美术形式的, 其极其贴近现实生活, 因此, 学生所学习的各种民间美术的内容应当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 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民间美术由于地域差异, 给学生带来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本地的民间美术资源, 充分突出其功能性, 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学习及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 随着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意识, 形成良好的朴素的视觉文化,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特征以及其与小学美术的结合点, 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在民间美术中, 其通常以视觉形象来表现民众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审美, 以此来丰富民众的精神物质生活。同样, 随着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意识以及形成良好的朴素的视觉文化, 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根据民间美术的特征以及其与小学美术的结合点来进行探究, 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间美术,小学美术,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文华.民间美术与少儿绘画的融合[J].江西教育, 2012 (33) .
[2]王梁梦.如何把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课堂[J].学园, 2014 (19) .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2
教材分析:本课是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艺术欣赏》第一册第三课,有
关美术欣赏基础知识教学,是关于美术作品创作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使学生理解美术语言的含义,初步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特征及其在美术语言表达中的作用,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2能力问题 :掌握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做到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美术语言整体与构成成分的辩证关系;几种基本美术语言的特征及其运用。(一个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知识难点:不同的艺术语言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作用。(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类图片、幻灯片或音像资料。
教 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运用教学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学 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美术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简单的介绍,直接导入课题。
我们的物质世界里的每一个物体都有其特殊的语言,只是我们能不能懂的问题。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如果不了解艺术语言,不懂得艺术传达的符号,我们就看不懂艺术作品,所以了解艺术语言,对于我们创作美术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艺术的门类很多,它们传达信息的符号,使用的语言也就各不相同。如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舞蹈(音乐、肢体、服装等)、戏剧(文学、音乐、人物动作、唱腔、对话等),那么美术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30分钟)
1、美术语言的概念和认识 PPT展示:
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美术语言。
如何认识艺术语言:我们学的中文,是由一个一个的字组成的,英语也是由字母组成单词,由单词组成句子的。那么我们也可以把美术语言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单词来看,可以把常用的美术语言归类为一些基本的语言符号。
2、美术语言分析
结合中西方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来进行分析基本的美术语言符号。
a、形体
展示图片:《女人像》、《曼陀铃和吉他》,提出问题:分析两幅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回答,总结出两幅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体。
问题总结:点、线、面、体在美术作品中,都是作为美术语汇存在的,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语言来表现物象的轮廓和结构。b、明暗 展示图片:《蒙娜丽莎》,提出问题: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主要是通过什么艺术语言形式来达到的?
问题总结:明暗造型法是表现立体感的一种主要的虚拟语言 c、色彩
教师讲述: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不同的类型。
让学生根据我所讲解的内容,欣赏《草垛》、《果熟来禽图》,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分别体现了哪种色彩类型?
从具体作品入手对色彩的各个类型进行总结阐述:
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色彩。(传统中国画“随类赋彩”)条件色:是指物体周围环境对物体的色彩影响。
表现性色彩:通过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概括,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主题。装饰性色彩:主要运用于工艺美术和建筑作品中,另外在商业美术、工业美术等很多方面都有应用。d、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圣亚布拉恩教堂》和《寒江独钓图》,体会作品的空间感。
教师总结:美术中的空间是以视觉感觉为特征的。建筑、雕塑和环境艺术都以空间排列体现不同的美感。
e、材质、肌理
教师总结:结合作品,材质,是指材料本身的质地;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不同物质材料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美感。这种材质美也是一种美术语言。无论中外美术家创造艺术形象都与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如西方传统绘画离不开画布和油彩的表现力,如《民间画家》,中国画也一样离不开笔墨和宣纸的性能,如《露气》。
3、美术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
教师讲授:刚才我们给大家分析了在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几种美术语言,但这里要请大家注意,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在文学作品中每个语词都有独立的词义,而美术语言就不同了,在美术作品中,这些基本的美术语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如果我们把一幅绘画作品中的一根线或一块颜色分解出来它就毫无意义了,也不会被人理解。因此,美术家只有把美术语言和整体形象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一定的创造法则,构造出一个全新的创造物,才能被欣赏者所理解,才能表达出某种意义。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作品欣赏,使大家进一步的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美术语言创造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艺术语言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只有学会运用艺术语言才能创造艺术形象,传达社会意识,表现审美理想。布置作业(5分钟)
中西绘画中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1、美术语言的概念和认识
2、美术语言分析
3、美术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
教学理念
在中学美术教学引入民间美术 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 中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16-02
艺术源于生活,民间美术又是艺术这个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间美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的一种传统民族艺术,它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具有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审美功能,更具有长期被人们所忽略的教育功能[1]。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再次着重强调“关注文化和生活”。阐述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是深刻的,学生应对中国文化加深理解,既有助于拓展美术学科的学习范围,也有助于民间美术的交流与传承。将其引入中学课堂,为中学美术教育所利用,并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2]。
一、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内容和实践的意义
1.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丰富了中学美术教学资源
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建议各地要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地方美术资源。现阶段在理论方面还是西方美术理论占主导地位,由于中学生平时对美术接触较少,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一下理解的确很难,民间美术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接触到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是每天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斌不需要刻意学习和理解,润物于无声,这是一种自然的浸润文献[3]。同时民间美术内容很丰富,如宁夏民间刺绣,民间剪纸,民间彩塑等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如满月礼,结婚礼,丧葬礼,节令,庙会,也可走出课堂,走入乡间,走访民间艺术传承人,了解民间美术的历史,特点,艺术特色,了解民间美术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这么多的途径,这么多的渠道,这么多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积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快乐游玩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2.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民国时期,我国早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中指出,教育要以德育为中心,强调德育的重要作用。民间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内容很多。美术教育又处在教育的大范筹中,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最根本目的,尤其是的德育的提高和发展。在义务教育进行之前,我国民间艺人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群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创作题材多来源于生活与先祖们代代相传的故事,所以民间美术作品在构思与创作过程中深受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感染。民间艺人通过匠心独运的制作,将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精粹融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可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上常常见到: 象征“孝”的卧冰求鲤,象征“悌”的孔融让梨,象征“信”的曾子杀猪,象征“敬”的程门立雪等题材。这些民间美术作品蕴含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使人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熏陶,起一定宣传教育作用。民间美术以图画、剪纸、皮影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学生在欣赏、娱乐之余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中华文明[4]。罗丹说美随处可见。对于我们,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为了发现、认识、创造美,就需要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学习掌握对世间的真善美丑的正确的认知力,鉴别力和判断力。
民间美术是各种学科的综合体,例如民间剪纸中有数学,几何知识,纸要折叠,折叠之后图案会成倍数增加,展开之后的图形有会是如何,我们要有一个空间概念的理解;剪纸中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又是历史文化知识;剪纸中的戏曲人物脸谱,又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其形成的不同地理特征这是地理知识;面塑的立体造型方法又涉及力学,几何,雕塑的知识;皮影有是光,电,色,影的艺术,又有很多物理,化学,美术的知识等等,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与很多知识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民间美术教学把多种学科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综合的全面的素质。
3.民间美术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打当地的历史文化,并促进本地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遗产,它的身上储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审美的、伦理的种种信息。在经济开发的大潮中我们不能不加干预的任她自生自灭,传统文化的缺失,将造成民间美术的日益消亡。失去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之后,我们也将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更是不敢想象的。在当下需要我们重新认知、了解,继承和发扬它。所以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之有效地保护措施加以防范, 否则民间美术一旦失传,我们将无以为继, 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也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后果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因此,作为传承和保护当地传统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民间美术与课堂教学创新融合
1. 欣赏课中
在剪纸和花馍的造型表意中都注重象征性,不仅看重生动形象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视造型蕴含的象征意义。象征性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达相似或近似的概念、情感和思想,其造型特点通过谐音与寓意得以实现。谐音象征是民俗文化力较为显著的特征。在民间艺术中都可以看到谐音象征的影子。在面塑的造型中谐音象征的运用随处可见。如“鹿”,谐音“禄”,象征着加官进爵,高官厚禄;“鸡”,表“阳”谐音“吉”,“羊”,为“祥”,两者结合象征吉祥如意;“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将莲与鱼放到一起象征连年有余。佛手象征福。 寓意象征较常见,主要有形象,意义,意象寓意等。形象寓意是以事物的形象来寄托一定的含义,如莲花寓意“女”和“阴”;意义寓意是比如用果实累累的葡萄,石榴多子来寓意“多子多孙”。用鸳鸯是成双成对来表达婚姻美满,出双入对,常用鱼戏莲的造型形象来寓意爱情甜蜜。而在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画欣赏课中的第二课借物寓意中说,借物寓意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抱负,志趣。在表作者的“意”时,就借以具体“物”体来表达。使作品更巧妙,更充分,更有感染力。这是写意画非常重要的特征。例如在齐白石《祖国万岁》中描绘一株生机盎然的万年青,枝叶饱满茁壮,花色鲜艳夺目,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万年长青的美好祝愿。再如宋代郑思肖的《兰花图》用墨作兰,花叶萧疏却不画土地,表达国土被夺,忧伤屈辱,寓意宋人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可以把民间剪纸,花馍和国画一起加以欣赏。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日常所见的通俗易懂的民间美术,加深对国画中抽象的借物寓意的理解。endprint
2. 写生造型课中
花馍供品是人们内心意绪情感的物化表达,而非直接复制。供品的制作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心情感对事物本身进行了加工改造。以概括的手法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造型概括大胆取舍,强化特征。夸张、提炼、达到神似。在岚县花馍中的面老虎为例,将老虎兽中之王加以提炼概括,突出强化一个大大的王字在老虎的额头上,而对于老虎的四肢以简化处理。再如做兔要突出红眼,长耳;鹿要夸大鹿角;狮要突出大嘴和鬃毛等等。这样的造型就使对动物的一种高度的提炼概括,过程式,先造大的形状轮廓,再慢慢加入细节,最后画龙点睛。这与素描的造型是不谋而合的。在七年级上册人物写生的素描教学中就可引入以上这些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从中化解素描教学的造型练习中,概括起型的难点问题。使素描教学变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3.设计课中
剪纸是宁夏民间最常见的民间美术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 剪纸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已不在限于单纯的装饰图案“喜字”和“窗花”,伴随着新的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与当代设计结合在一起,呈现不同的面貌 ,衍生出更多新的使用功能。有运用剪纸的剪刻技法创作出各种创意独特的图案,如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使用的图案。也有把剪纸的纹样加以提取并同生活用品相结合的日常用品图艺。为了是设计作品有所突破,一些设计师在镂空艺术的视觉特质中找到设计的灵感,创作家居设计作品;也又在服装设计融入剪纸团的。上海世界博览会里有很多的剪纸元素,波兰馆的龙,澳大利亚馆的蝴蝶饰物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我们可以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二单元第二课设计纹样中也可以民间剪纸的内容,比如,在剪纸团花的制作的过程是先将纸折叠,再将图案画于纸上,剪好后展开,但我们所画案,好不好看,符合不符合你预先的设计,这是很难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展开后观察图案,并进一步做修改,并在此折回原样,重新画图再剪,循环往复,经过多次我们才能设计制作出漂亮的剪纸作品。而纹样设计也同样是这样的过程,先写生后变化,变化中还可以象剪纸一样添加纹样,就如剪纸中,剪好动物大轮廓之后可以在动物身上加如一些图案,如漩涡纹,锯齿纹。而图案也为了装饰效果,可以大胆添加纹样,这也是图案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从中了解掌握纹样的实际的设计制作过程,也使晦涩难懂的创新设计变得水到渠成。
三、总结
本研究从民间美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提出一点方向进行浅显的探讨。无奈人力、时间的有限,研究很不深入,离课堂教学实践还有很大距离。地方民间美术应用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仅凭数人之力,远远不够,由此看来本研究更是沧海一粟,所以如果要进行深入研究,必先有一个较详尽细致的统计,需要有更加全面、广博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作为基础,更为严谨的教学过程及评价总结。总之,盼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加入到此项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2003,(03).
[2]杨先让.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位置[J].美术,1988,(07).
[4]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50.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4
一、亲近生活,赏民间艺术的美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大自然是最好的创作场所。孩子们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可感知、欣赏、体验、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和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笔者曾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参观镇淮楼、文通塔、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署、胯下桥等名胜古迹,感受民间建筑的美。利用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进行教学,不仅使幼儿充满新鲜感、亲切感,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采纳以往经验,选民间艺术内容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对于那些幼儿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因此只有那些幼儿直接感受过的事物才能被他们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幼儿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有过积极情感体验的民间美术作品,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幼儿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便于儿童提高注意力和兴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值得遵循。如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层次性的教育目标:小班为初始层次,以民间绘画、撕纸、面塑为主。中班为发展层次,以面彩塑、泥彩塑、蜡染、扎染为主。大班为提高层次,以刺绣、编织、剪纸为主。
如:剪纸,那些贴在窗棂上的红窗花、新房中的并蒂红双喜,祖祖辈辈的中国人都见过。幼儿剪纸时的心理动机和民间高手一样,自我表现的愿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工具和材料的便利,使幼儿在稍微具有操纵能力后,便可以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造型能力,剪贴出许多颇具个人审美情趣的图像来,这种创作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游戏成分,因此幼儿非常喜欢,作品也有强烈的独创性和即兴感。
三、创设区域,享创造美之乐
在各区域设置民间艺术内容,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创设特色活动区。
对于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许多比较原始的材料,开展制作活动。如剪窗花、做灯笼、捏泥人、蜡染等。幼儿通过折折、剪剪、画画、染染这些较简单的、能够尝试进行的活动,认识到自己也能够创作出美丽的作品,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地想象,俗话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如美工区中,小朋友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眼睛”等;幼儿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大胆造型:孩子们在饭勺、锅铲上堆色画脸谱,在杯垫上描绘各色花纹,利用碎纸屑制作纸浆画,在鹅卵石上大胆造型,在快餐盆上描绘中华吉祥图案……他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件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幼儿的小手中变得精美异常,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四、结合民俗,家园互动
1. 开展与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活动
如花灯、年画、中国结、剪纸等,通过家、园配合的途径,引导幼儿参加本地本社区相关的民俗活动,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下,与家乡的民间艺术对话,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美。又如在春节主题活动中欣赏中国结、年画、剪纸等与春节节日有关的民间美术作品;放寒假前,通过看录像和图片,向幼儿介绍春节习俗,关注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及家家户户环境的布置,共同动手粘贴彩条,布置班级环境。放寒假中,家长带领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如逛花市、挂年画、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等。寒假后,教师和幼儿共同交流春节见闻,欣赏各自收集的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作品。在浓浓的民俗节日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民俗活动
原始美术民间美术 篇5
从审美特点来看,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无论在表现的主题,还是造型思维、描绘手法直至整个风貌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
第一,在造型思维上,原始艺术是对原始意象的幻觉的再现,从保存下来的那些最早的艺术——岩画、彩陶、雕塑看,原始艺术本能与仿造自然是丝毫不相关的,原始艺术家在描绘时并不依赖对直接对象的观察,而是凭自己的记忆进行的再创造的结果。比如我国西南边陲的沧源岩画,大都描绘在陡峭的崖壁上,作画者在作画时不可能随时参照被描绘的对象,他只是要依赣意象唤起平时观察的事物和重新体验原来的知觉,去检验自己通过意象所创造出来的形象。而民间美术在创作思维方法上,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都有强烈、粗犷、诡奇等相同的外部特征。如黄河流域一带农村流传的剪纸“抓譬娃娃”“招魂娃娃”、布制品“人头鱼”等。同样,儿童画画时并不是依靠被描绘的对象,而是借助他自己平时的观察而记忆下来的知觉去表现对象。因此,我们说在描绘对象方面,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同出一辙并不为过。
第二,在造型手段上,原始美术家仿佛意识到局部的细节刻画能给他们带来心灵的解脱和欲念上的满足。同时,原始人面对变幻不定的世界的不安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寻求安定的需要,在造型上往往回避对三维物体和有深度物体的表现,把表现对象限制在高度和宽度的展开上。这就形成了我们平常说的“平面意识”。跟原始美术一样,民间美术中民间美术家不是像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那样用一只眼睛观察事物,也不是用静止的眼睛去捕捉对象的片面,在他们的眼中,形象本身就具有各方位的时空感,他们在表现同一座山时,会把山上、山下、山前、山后的动物、植物和人陈铺在一块平面空间里,有时还采用互不遮挡的人物造型。同样,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往往因对事物的深度和三维缺乏理解和分析,既不懂得透视学,也不恪守重力法则。因而在儿童美术中出现了细节丰富的人物和动物常常飘在空中的画面,而且画面多呈平面。
第三,在整体风貌上,原始美术造型粗犷、色彩强烈、人物怪诞奇特,有的面目手足皆为人形,而腋下生出双翼,跳跃于龙身、鱼背,有的大头短躯、巨鼻阔嘴,手掌伸出三指,如同鸟爪等等。原始人认为这些奇异的造型能赋予艺术品神性与灵气——超自然的力量。而民间美术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材料的简朴,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粗率、质朴的制作痕迹,恰恰因此而显露出淳朴天然的趣味来。同样,在儿童美术中,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天真,对自然界的理解尚未模式化,他们以自己的奇异想法来表现,在绘画当中也就表现出稚拙、奇异的风格。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6
关键词 美术;教育;素质;探索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一、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美丽的热带鱼》、《树叶贴画》的课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 4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二、增设特色课,提高教学效率
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共同点,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 以点带面的教学。由于特色课是一种表演技能型教学,所以在特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重点能够展示表现技能的本领,从工具使用到技法、技巧等训练,使学生全面熟悉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用这方面知识、技能自 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现象、规律、特征,理解艺术处理及表现能力的展示方式。如中学生创作、书法、图画、手工制作等等。通过中学生创作完成想象画、插图、添画、设计等一系列的零散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術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培养求异思维开发智力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那么,就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篮胜于篮”。未来的世纪将创造竞争的世纪,把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溶于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里,还知道人类在悠久的年代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美好的当今世界,他们还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更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时,还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是他们的智慧和美感,美术知识和运用表现美的头脑及双手去创造、去建设的。因此,才能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这美的种子,使他们现在成为爱美、会美、外表美、能创造美的一代鲜花,在祖国这块大花园中竞相吐鲜开放,促进我国群星灿烂、英才辈出时代的来临。
四、延伸课堂教学,搞好业余辅导
美术教师的美术鉴赏教学尝试 篇7
美感、艺术行为成为治疗的核心,那么《美术鉴赏》课程是否可以成为关键环节?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非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以及艺术理论、美学理论学习实施。
美学(英语:Aesthetics),又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制力是克制个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认识程度有助于改变心里状态。当一个人认识到其神秘本质,会在心态与行为上产生改变。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看清神秘本质。高中学生青春期、叛逆期的特点——独立意向及求知欲强,思想单纯,自制力差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他们处于儿童到成人的分界点,开始尝试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身边的事物。
推动思考与探索,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
FILMCLUB案例,TED《电影世界共同的奇迹》里面叙述的,“技术正取得史无前例的发展,而文化却变得前所未有的贫瘠。”1 000 多所学校要求加入FILMCLUB,他们已拥有近25 万儿童。将批判性思考和好奇提问的经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心中的疑问激发他们通过影评来表述。
在很多人印象中,学生会更喜欢故事,但很多逻辑问题会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身边会发生的事情都是他们思考的素材,人际关系、行为、个人经验……他们喜欢思考中检验自己。
教学案例:思考与探索,一个人面对两扇门,一条通往天堂,一条通往地狱。门边两个人,一个叫真实,一个叫谎言。只可以问一个问题,寻找天堂的路。
知识记忆是高中学习必须的环节,但是,在高中毕业后三至五年,高中所强化的知识记忆几乎淡忘……教育因此而失败么?没有,剩下的是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渐进的层级关系,逻辑思维是必须的纽带。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尝试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用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作为教学引导,切合美育目的,引导学生认清对网络、游戏、影视的“迷恋”原因。
1.由自然的感受开始,到本质与意义,自然美感。
自然美感与科学中的规则美感,由植物的自然美感,到高中数理的数列与几何分割的规则美感。看到图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觉很神奇,去追寻答。自然,每个人都很容易接触到的存在。人们喜欢美丽的环境,仅仅去感受还是不够的。提出高中的数列与几何分割,学生自然被导向数理的规则美感思考,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更深层的应用科学,也会给他们展开新的思考方向。植物叶片的立体螺旋结构,仿生学案例,空间构成,艺术美感的抽象等。科学给予你们理念,去解析这个世界。艺术行为,艺术作品,需要用理念来创造。给美丽图片,赋予符号创意的创作。
2.由个人经验开始,到社会事物、生活、现象,社会美感
《为了鸟儿们》这部奥斯卡获奖作品,用艺术美感的方式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你一个新的平台去思考。如果,你是其中一只小鸟儿……
《纸人》里,古董汽车、KTO海报、车站与报亭;办公室,眼镜,背带裤……你找到纸人的呆板与枯燥的根源吗?会滋生多彩生活的渴望吗?
BBC《角斗士》取材于一位角斗士的墓碑记录,从一个采石奴隶到成为角斗士的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这段文化情境。历史与思想政治教材,会成为学生最好的资料来源。另外,一些科技与信息更适合成为他们了解网络与媒体商业本质的教学题材。
3.由科技开始,揭开神秘的商业面纱
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真实的光影模拟,让人身临其境,极具美感却并不神秘。图片的直观,到抽象的文字,尝试图片与文字的融合———插画(插图),到漫画。由摄影到胶片电影,到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游戏的箱庭理论(马里奥兄弟),到红外线定位的体感游戏(xbox);“拟真环境动态群组”:*MASSIVE动态化任务面部动作模拟捕捉,这些都是影视动画作品量产的根本,看起来很真实确是程式化的量产。
例如,《冰河世纪》与《里约大冒险》制作花絮。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并呈现在你们眼前。为什么不自己去寻找,把这些乐趣分享给其他人呢?
结语
美育的灵活取材,美的本质与意义的思考探究,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希望这样的教学尝试可以缓解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问题。就像宗教一样,揭开神秘的面纱,认清其本质。
摘要:尝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迷恋”、“手游迷恋”等社会问题。以美的对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展开美育教学,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发挥艺术类课程美育效用。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8
《美术界》创刊于1972年, 前身是《广西工农兵美术》, 1979年改名为《广西美术》, 1987年改名为《美术界》。《美术界》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一本综合性美术期刊, 走过了风风雨雨40载, 在这40个春秋里, 《美术界》在广西美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革”开始不久, 美术界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工农兵美术运动, 其中以陕西户县农民画与上海阳泉、旅大的工人画最为著名。工农兵美术包括美术作品的工农兵形象与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美术创作。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广西工农兵美术》创刊了, 1972年10月, 《广西工农兵美术》出版总第1期试刊号, 该杂志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馆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联合编辑出版, 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 定价0.10元。第1期试刊号共12页, 末页发表《试刊的话》, 文中说:“《广西工农兵美术》是一个面向工农兵的普及性美术刊物, 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坚定不移地贯彻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 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连环画、组画、油画、国画、版画、年画、速写、雕塑、剪纸、摄影等作品,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反映工农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业绩, 发挥革命美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丰富工农兵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推动我区业余和专业美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发刊词可以看出, 《广西工农兵美术》的定位是以发表连环画为主的美术通俗期刊, 读者对象是工农兵美术爱好者。首期试刊号发表了由区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主办的“广西美术摄影艺术展览”的部分作品, 杂志封面选用了集体创作的作品《毛主席来广西》, 封底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创作组集体创作的《胜利归来》。1973年分别出版试刊号总第2、3期。总第2期试刊号封面为曾令威、黄旭、陈伟勋合作的作品《琴弦传友谊》, 封底为黄桂涛的作品《1972年全国体操比赛》宣传画。总第3期试刊号封面为阳太阳的作品《漓江放排》, 封底为黄独峰的《漓江渔火》与肖朗的《踏遍青山》。《广西工农兵美术》1974年至1975年不定期共出版4期, 1976年后定为季刊, 每年4期, 至1978年底共出版19期。
“文革”结束后, 工农兵美术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 《广西工农兵美术》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于1979年2月改名为《广西美术》, 定为双月刊, 由《广西美术》编辑部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过邮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广西美术》致力于建设广西美术事业, 发展广西美术事业, 展示广西美术家创作的成果, 提高广西美术家的创作能力与水平。1979年第一期《广西美术》在继承原有杂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为了扩大容量, 增加了页码, 依然是横向翻阅的版式。杂志依然是以连环画、油画、国画等作品为主, 但增加了少量理论文章, 提高了杂志的学术高度, 第一期发表了雷时康的《透视原理及其应用》。《广西美术》从1979年第一期至1987年第3期共出版了70期。
1987年7月《广西美术》出版3期后, 第4、5期合刊并改名为《美术界》, 以发表各类美术作品和评论文章, 培养和提高本区美术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为宗旨, 陆续开设出了不少栏目如画家介绍、新人新作、少数民族风情画廊、外国美术介绍、美术考生之友、谈画录等等。1997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读者的需要, 《美术界》顺应形势全新改版, 开本改为国际标准的大16开, 全彩色印刷, 对栏目设置也进行了调整, 以发表发映西部各族人民精神面貌及民族风情的美术作品为主, 以期办出自己的特色。2000下半年起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992年以来, 《美术界》连续多次荣获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新闻出版局授予的广西优秀期刊称号。
《美术界》对广西美术的影响甚大,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记录了广西美术发展的历史
《美术界》是一部鲜活的广西现代美术史, 她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每一个时期广西美术发展的状态与走向。研究广西现代美术史绝对不能抛开《美术界》这份重要的学术资料, 她为广西美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史料。
二、给广西美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彼时, 全国美术类杂志较少, 《广西工农兵美术》、《广西美术》是广西不少画家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 如今, 虽然美术类的杂志不少, 但是《美术界》仍然是广西画家展示自我、发表作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 广西几乎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美术界》发表过。
三、培养和扶持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
《美术界》还主动担负了扶持新生美术创作人才的重任, 不少年轻的、未成名的画家、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等不少都在《美术界》发表过作品及理论文章, 为这些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促进了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美术界》是一本弘扬主旋律, 表达主流价值取向的刊物, 是广西美术发展的一面镜子, 为广西美术的发展与繁荣, 为培育漓江画派推波助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她发表广西画家的作品、文章, 举办美术创作活动, 扶持青年美术人才, 是广西画家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等等, 其在广西美术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广西、乃至全国美术家与美术爱好者喜爱的刊物。
从昔日的《广西工农兵美术》到如今的《美术界》, 在广西文联的领导下, 经过几代编辑的努力以及广大美术家的支持, 《美术界》已经成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重要美术期刊。如今的《美术界》以国际标准的大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 不管是学术性还是内容的丰富性, 抑或是栏目设置的合理性, 都是比之当年有了极大的进步与改观。而且百岁画家、画坛名宿阳太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等都为其题写刊名, 也显示出她的重要性。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9
一、什么是乡土美术
“乡土”是属于本地区的民间美术, 是其他任何美术形式也替代不了的。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 可能不值什么钱, 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乡土美术 (或称民间美术) 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其手工性、情感性唤起人们情感的认同, 其简洁明快、博大宽厚、热情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为人们喜闻乐见。在美术乡土教材的编排上, 要充分利用、发挥乡土美术的独特作用, 继承、发扬乡土美术的优良传统。
二、乡土美术运用的现状
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在农村工作的中学美术教师, 我感到当代的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教学条件的差距, 主副课分化的严重性, 家长素质严重参差不齐等, 种种原因决定农村美术教学很难在当地得到发展和重视。根据笔者调查, 当地农村美术教学主要都以教课书为主, 很少利用周围现有的美术资源去进行教学, 并且有时还很难保证学生一星期一节的美术课, 可有可无。可以说, 在当地美术教学乡土教材的运用几乎为零, 乡土教材的运用严重的不足, 严重的滞后。
三、开发乡土美术教材的优势
台州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乡土美术资源及其丰富, 章安古郡、临海古城墙、温领古鱼港、仙居白塔古镇等文化遗存, 只要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资源, 再和当地的美术课本相结合, 就能使一节无关紧要的副课变成丰富多彩的一堂美术课。
四、开发乡土美术的途径
长期以来, 我始终将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及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融汇到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使学生在中学美术学习阶段从民间美术和乡土教材中学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艺术知识。《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 认识艺术的基础, 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 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 挖掘生活的美, 乡土文化的美”。怎样利用乡土文化这片活水来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教学。
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章安史称“章安郡”,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有记载着1000多年前的故事;有神奇传说的金鳌山;在教学中。我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片, 让学生欣赏, 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 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 还利用课余时间, 让学生自发到金鳌山、明清老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 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 还有的用手抚摸, 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 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2. 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 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挖掘, 并把它实施课堂教学中, 对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但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是教材的延伸和发展。总之, 只要我们勤于留心, 善于动脑, 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内资源,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利用地域特点进行教学。
乡土美术的运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所以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 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 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
家乡的服装业也比较兴旺, 自然废弃的布角料也就多了, 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教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我把这些经济实用的原生态材料作为美术学具引进课堂时, 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调动了学生内在体验, 学生学得主动、愉快、生动活泼。
4. 利用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源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中, 可通过家乡的“过春节”、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节”等活动, 让学生目睹节日盛况, 感受节日氛围, 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审美体验, 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土家文化的艺术情感, 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如何运用好乡土文化这片活水, 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 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当地资源的优势,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又能深刻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 使学生树立热爱故土、建设家园的美好信念。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美术资源,古建筑,地域特点,校内资源,传统节日资源
参考文献
[1]辜敏, 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
简论美术作品维权 篇10
一、著作权的确认是原告以司法手段维权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以充分的证据证明原告对于诉争作品的著作权,那么原告就缺少了维权的根本基础
一般绘画作品的著作权是以画作上的署名人来确认的,这是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第4款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作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第2款规定:“在作品或制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
前述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为我们解决复制仿冒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一般情况下仿冒作品都是在原作已经存在,经过对原作临摹成就赝品并且署原作者的名字,冒充原作以假乱真。这种情况一旦被原作者发现,原告提起诉讼的时候,要证明原告是诉争作品的权利人并不困难,只要原告能够取得赝品或提供赝品原件的线索,能够让赝品原件在法庭上出示,将赝品和原告的原作进行比对,依据前述归属原则确定原告的权利人地位。
另外的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一位名气比较小的画家自己画了一幅画(自己创作而不是临摹别人已有的作品)但是他不署自己的名字,署了一位名气比自己大的画家的名字。这种情况与前一种侵权行为不同的是前述侵权行为是对已有原作的仿冒,而我们现在讨论的侵权行为并不是对已有原作的仿冒,是在没有原作的前提下,侵权人自己创作的作品,只是署了别人的名字,并且被署名作者没有创作过与该作品类似或相像的作品。在自己的画作上署别人的名字肯定构成侵权,但侵权行为到底是侵犯了被署名作者的著作权还是姓名权?这种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目前在理论上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侵权人侵犯的是权利人的姓名权。理由是著作权是基于创作作品之上的,没有作品就没有著作权,前面我们讲过该幅画作不是被署名作者创作的,因此被署名作者不能享有对该画作的著作权。第二种观点认为侵权人侵犯的是被署名作者的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因为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应当不仅仅包括在自己创作作品上署名或不署名的权利,也应当包括不允许别人在不是自己创作的作品上署自己名字的权利。侵权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其实不仅仅署了一个假名,同时也伴随着模仿被署名作者的绘画技巧包括画风、画法、细节处理手法等等,其最终目的是让看到这幅画的人误认为是被署名作者的作品。整个画作是一个整体,不应当把名字这几个字单拿出来以界定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而应当从侵权行为开始直到最后完成,从整幅画作来界定侵权对象。作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著作权说到底是权利人对其智力创作成果的一种权利。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中的署名权类似于商品经济中的原产地保护。它是作者在某一领域通过多年努力树立的一个概念,在其概念的背后意味着同这一概念密切联系的高品质或某种独特风格和市场价值。著作权人的姓名就像是原产地保护标志一样的概念。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名字或一个符号,而是在它身后意味着与之密切相连的巨大的市场价值的概念。
二、美术作品侵权行为的特点
美术作品由于其自身特点不同于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美术作品被侵权的形式也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复制数量少,无论是文中前面提到的哪一种侵权行为侵权作品的数量都是极少的。因为美术作品是物以稀为贵,数量大了就不值钱了,除非是在画册中使用其数量都是极少的,不像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大量被复制。第二,侵犯对象相对集中,侵权人试图复制、临摹、生产的大多是在美术界具有比较大的影响的画家或雕塑家的。由于他们的作品在拍卖行或艺术品交易市场都具有极高价值,被侵犯的主体相比其他文艺作品更为集中。第三,侵权行为可能会带有公益色彩。这是美术作品被侵权与其他艺术作品被侵权最为突出的特点。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被侵权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公益性侵权。我们讲的公益性侵权是指侵权人是政府,是政府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建造城市雕塑时,侵犯了雕塑家的著作权。这种侵权行为不是商业行为,不具有营利性,是出于公益目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公益性侵权。公益性侵权只可能出现在美术作品被侵权当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侵犯著作权行为。
三、美术作品侵权行为的责任性质
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和第48条罗列了近20种侵权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凡是发生了这些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其中,第47条规定的是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和责任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第48条规定的是可能承担行政及刑事责任的情况,第48条相比第47条可以明显看出责任形式和惩处力度都要大得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侵犯美术作品著作权的行为由于其自身特点复制数量少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的可能性极小,侵权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不会太大,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所以侵犯美术作品著作权一般来讲侵权人不会承担刑事责任,侵权责任基本属于民事范畴。
四、美术作品侵权行为的认定及侵权程度划分
美术作品侵权行为的认定与侵犯其他著作权的行为认定没有区别,我们使用的法律大致都包括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具体的侵权事实需要原告大量收集证据予以证明,这就要求原告或原告的代理律师尽可能运用法律允许的手段收集证据,采取各种方式将证据固定下来,比如以公证书的形式把图像、录影资料、网络报道固定下来,对提升证据的证明力十分有好处。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抄袭仿冒作品进行技术鉴定,从专业角度对侵权人行为进行鉴定,指出其侵权性质,并获取鉴定结论,以利于将来供法官对事实的认定。
侵权行为的危害程度划分是一件十分复杂而又专业的工作。每一桩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都是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的,要将他们梳理划分出不同的危害度,并且把这种危害度予以量化,将危害度大致相同的行为归纳为一类课以大致相同的惩罚,这种工作类似于刑法当中的量刑,一定要做到同罪同罚。既不能轻罪重罚,又不能重罪轻罚。
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一个侵权行为的危害度,包括行为人的主体是否特殊、主观故意或过失、实施侵权行为的情节、性质、动机、后果、是否营利、是否侵害公共利益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就可以以此为指引来收集证据,从以上各个方面去证明一个侵权行为的危害度。在这里我们把这几方面大致做一个解释。侵权行为人的主体特殊性是指侵权主体的非一般性,实践中绝大部分案例我们见到的都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一般法人、社会团体,但极个别的案例会出现特殊主体比如政府成为侵权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应该更为“苛刻”地审查侵权行为的每一个细节,同等条件下对政府从重处罚。侵权人主观的故意或过失是指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意,是蓄谋故意还是大意过失可以明确反映出侵权行为人的侵权动机、目的,同时也看出其违法的恶意程度。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使我们考量一个侵权行为危害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掌握了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再结合其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节、导致的损害后果、非法获利状况等,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行为的危害度。
五、美术作品侵权损失的认定
我国著作权法第49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这一法条是我们认定美术作品侵权损失的基本规范。这一条规范也确定了一个以一般赔偿为主,以法定赔偿为辅的赔偿原则。一般赔偿就是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以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有些情况下,以上权利人实际损失和侵权人违法所得的确都无法确定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适用法定赔偿。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是一般后者是例外,只有前者无法适用时才可以考虑后者,绝不是由法官选择适用。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民间美术元素;美术教学;应用策略
0 引言
民间美术元素是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集体劳动所积累下来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宗教形态,已经成为美学、哲学、历史学等专家的研究内容。例如藏族的“玛尼石”,衍生于藏族原始宗教的灵石崇拜,内容形式是对藏族远古山神的崇拜意识,随着佛教传入,逐步形成佛教的崇拜、祷告形式。将这些民间美术元素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运用民间美术元素进行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美术创造灵感。
1 分析中国民间美术元素的发展形势
1.1 语言形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民间美术,绝大多数民间美术艺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美术教育,而学习美术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直白的口头交流,通过言语教育,能够生动形象的进行交流。在民间师徒传承中,亲身教育比口头教育要多很多,当民间美术师傅无法用口头进行准确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向徒弟亲身示范,使徒弟学会这项技术。例如独具特色的藏族建筑、藏族家具和藏族面具等,藏族面具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都是通过师傅言传身教才能发展到今天。
1.2 书籍形式
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提供了媒介,通过文字记载,我们能够看到我国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民间美术中的形象符号能够对民俗文化进行浅释,民众可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接受宗教、信仰等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民间美术只有作为民俗被民众接受和流传,人们才會感受到它的艺术性,在藏族民间美术,节日类美术元素包括仲唐、面具等,衣食住行类包括藏族编制、藏族陶器等。
1.3 艺术品形式
民间美术艺术品不同于美术书籍,而是通过这些美术艺术品将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技术传播到各个地方,这种艺术品交换方式,使民间美术不再局限于内部传播,发展途径也更加广泛。藏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巫术意识等都通过形象符号流传了下来,已经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沉浸在美术创造者的内心深处,对藏族民间艺术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 分析民间美术元素应用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 改善了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中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推崇西方美术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越加疏远,使我国民间美术愈加颓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能够使学生对民间美术重视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民间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提升素质追求,进而弘扬中国民间美术文化,明确民间美术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2.2 整合了高校美术教学体系
藏族民间美术有着十分丰富的美术作品,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概和民族精神。将这些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优化美术教学内容,构造一个各具特色、种类繁多的民间美术整体,让美术教学内容更具全面性、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学习到民间美术元素,拓宽知识范围,提高创造能力,成为优秀的艺术人才。
2.3 强化区域民间艺术认识
随着全球文化的不断交流,世界各地文明的起源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导致地域民间艺术文化的减弱,有些地域的民族文化被人们漠视,甚至根本没有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地域民间文化几乎不知道,例如藏族信仰、藏族天葬文化等一知半解。高校美术教学不仅为是培养新世纪画家,更是让他们通过学习中国美术,来继承和弘扬国家精粹,推动中国民间美术持久发展。
3 解析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3.1 编写各个地区的民间美术教材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课堂教材是其教学依据和学习基础,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首先就是根据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内容编写教材,这也是民间美术融入课堂的第一步。因此,高校要组织各个地区的民间艺人编写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教材,让教师通过专门的民间艺术教材向学生传授民间美术文化,使学生学习到更加系统的民间美术知识。
3.2 配备相关的民间美术设备
民间美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已经不仅仅只是美术理论课,更多的是艺术欣赏课和技能实践课。所以,教师要安排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例如制作藏族面具、参观藏族美术作品等。因此,学校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美术教室,配备高质量、高性能的专业教学设备,例如藏族木板刻印设备等。另外,学校还可以和民间艺术工作室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这样学校就能够充分应用民间艺术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民间美术,还能带动当地民间的经济效益。
3.3 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校美术教师都不是专业民间美术专家,所以,学院要努力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定期开展交流会、教育会,组织学校美术教师进行美术培训,鼓励教师积极钻研、掌握民间美术课题,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另外,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美术艺人兼职授课,或者举办民间美术展览活动、技艺表演活动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
4 结语
民间美术元素是学习美术的基础,把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灵感,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继承和弘扬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到全球各地。因此,学校应当组织各个地区的民间美术艺人编写关于当地美术的教材,配备相关的民间美术设备,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从而实现美术教学与文化传承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丹.黑龙江民族民间美术元素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5).
[2] 贾海燕.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0).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 篇12
关键词:视觉,触觉,尊重
接触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作品, 往往会有很多惊喜, 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 作品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个人的情感因素, 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视觉与触觉的融合体———感触型。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 有些教师不够敏感, 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判学生作品的优劣, 从而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过于被动, 更严重的是会在无意中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予以扼杀,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尊重的。“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 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 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 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 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
一、视觉、触觉表现类型对立存在的包容性
美术表现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它们的形成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常在学生12岁左右才开始显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一种叫视觉型, 另一种叫触觉型。从理论上讲, 这两种类型属于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是对外部环境的感观归纳和概念范畴化的统一模式。注重视觉感觉的人就像观众一样主要通过眼睛熟悉周围的环境。而有触觉型倾向的人则主要依靠其身体的触感或主观体验。
我们在此讨论触觉理论, 是因为它对高年级美术教育有比其本身更重要的含义。应当认识到这两种类型在实际中大多相互交织, 单一型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 要懂得某些学生会由于被教师要求仅仅做视觉模仿而感到压抑, 这一点对那些自己本身就是视觉型的教师更为重要。
视觉型的人是一位观察者, 他接触事物通常最先注意其外表。视觉观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观察者具有一开始看清全貌而不问细节的能力。显然, 视觉型的人总是先看一棵树的形状, 然后再看叶子、树枝、树杈和树干, 最后再把所有细节装配成一棵树。先勾画整体, 再把对各部位的视觉印象拼成一个完整形象, 这是视觉型的人的一个特点。他会首先对一个物体的形状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并注意观察这种形状在光线、阴影、颜色、气象和距离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一个物体的总体视觉印象对他来说是最要紧的, 即使有某些触觉印象, 也会被他转化成视觉形式。对视觉型的人来说, 注意形体外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是更为有趣和愉快的事情。
触觉型的人靠肌肉知觉、动觉、触觉和自我经验来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它在观察者心目中重要与否, 各种细节与观察者产生联系是因为它们对观察者感情有影响。触觉型的人注意质感, 喜欢用手触摸来体会感觉。触觉型美术作品更为主观, 作者自身融入画中。他在作画时主观标准决定着作品的色彩和形态。
二、作品表现的不同趋向给予视觉、触觉的共同生成
在美术教学时,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表现方式, 无论他们属于上述的哪种类型, 没有必要褒一贬一, 因为我们的文化会为各种形式提供均等的机会, 只要它们能忠实地去表现。
(一) 观察、感触赋予作品风格的迥异
然而不幸的是, 美术教学本身往往被认为是视觉型的。其实, 即便是颜色也不是纯视觉的东西。尽管颜色可以经常被定义为色彩层次, 如浅淡、深暗、强度等, 但是物体本身又会具有各种差异, 反射光和轮廓线的变化都会影响颜色。颜色还可以被形容为明亮、明快、暖色、冷色。但是各种对具体物体的表现也会因个人的观察方法和感觉而异。应当对两种形式都给予鼓励, 并对各自的作品予以奖励。
案例一:《我心中秋天的树》
下面以案例一为例, 进一步讨论两种表现形式的差异, 如图1、图2所示。
图1是视觉型作品, 小作者对形体比例和尺寸很讲究, 而且主题事物运用了细致的表现手法, 树干、树枝的造型, 随着风的方向略微加入了动态线条而不是笔直的视觉, 树叶有静止的、远处的一座院墙, 同时运用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这些效果均是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得来的。
图2是触觉型作品, 相比图1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触觉型表现法, 其中事物形象被用来表示作者的某种情感了。树枝都是一个模式, 个个都是孤零零的, 树叶不知被风吹到哪里去了, 中间的一条突兀的公路将树林齐齐地分在了两边, 直露地表现了作者的感触。可见小作者是如此的不喜爱秋天呀。
同一个题材不同的感受方式与表达形式, 让我们收获了风格不同的两幅作品。图1的作品将秋天的景色变现得富有生活气息, 浪漫、生动;图2的作品则将秋天的凉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作者的生冷的感受。
(二) 理性认知赋予视觉、触觉的完美融合
无论是视觉型的还是触觉型的, 我们要广泛启发学生, 让他们认识到美术表现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当然, 一个视觉型的学生可能会不喜欢触觉型作品, 批判触觉型作品, 认为那种东西不精确, 没有价值。而触觉型的学生也可能会以为视觉型的学生是做作和没有情感的。因此学会宽容和接受其他类型的表现方式是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做到的。
视觉—触觉理论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为美术打下了基础。学生的美术实质上都是触觉型的, 因为他们所塑造的体验最初都是来源于他们自身———触觉部位。他们不断增加视辨能力也反映在他们的图画里。有时强调视觉表现会给学生加上他们无力承受的负担, 而对触觉型学生来说则更是苦不堪言。平日里, 在美术作品的评价中, 通常偏向于对环境、构图、造型有最高视辩能力的学生, 画得像、画得逼真的作品通常受到好评。而教师面对那些拒不接受视觉型表现方式的学生会给出这样的结论:他们不会画。虽然这些学生的绘画体验表达遭到压抑, 但是他们的触觉型作品却经常是充满热情和表现力的。这类学生能否顺利地发展下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对他们敏感。
没有两个学生是完全一样的, 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所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别的。这就使教师的任务大大复杂化了, 因为他要同时指导一群表现方法各异的学生。在研究这两种类型的过程中, 笔者将学生的作品拍成照片请他们观看, 由此给他们清理自己思想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相互之间得到进步的动力, 确立自己创作表现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为学生自己建立的作品表达方式比强加给他们的要求更能有效地激发起创作热情。当然, 教师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 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设想和目标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纠正。让学生学会创作后的再认识, 积极地去与别人探讨自己的作品或设想, 这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具有潜在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有六个不可忽视的要素:第一是敏感, 即敏锐的视觉和理解力;第二是课堂中的心理文化因素;第三是教师为他们创造的视觉———物质环境;第四是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把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相融合的能力;第五是他们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能否做出创造性和概括性的反应;第六是对反馈信息的评价以及把已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作品的能力。
学生的美术作品, 并非来自抽象的概念, 而是来自广泛的认识, 其创作形式不是单靠对物体的感知而得到的。对于学生来说, 先要在多种方式的基础上树立其美学标准, 之后再培养起自我批判的精神。
三、立足美学感触的特性, 体现教学引导的尊重性
我在研究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 越是强调美术教学的某种技巧或表现方法, 越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细致刻画中, 过分的拘泥, 就会妨碍学生去发现和探索, 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与发展, 扼杀学生自我感触事物与表达作品的方式。
案例二:教学片段《变化丰富的发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种风格各异的发型, 想见识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背面发型图片, 如图3所示)
师:请同学们讨论,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发型, 它为什么吸引了你?
生:我喜欢奥运会发型, 头发全都竖起来了, 像燃烧的火炬一样……
生:我喜欢韩国新娘的发型, 后面都盘成了像一朵朵花一样的造型……
师:现在请同学们上台用画笔将发型中你觉得美的线条描出来, 并说一说美在哪儿。
(学生以小群体的形式在台上参与了这一环节)
生:我描的线条在头发中变化最大, 弯来弯去像波浪一样。
生:我描的是头发竖起来, 像直直的线, 很有秩序, 我觉得美。
师:你们画的这些线条都很美, 咱们的头发原来可以变化出这么多具有美感的线条。今天咱们就要用具有美感的线条来表现人物背面头部的特征。
案例分析:在教授这一课时, 我并没有一味示范, 也没有强调写生时如何用线条来表现背面人物头发的特征, 要将人物哪些部分进行具体表现, 而是转换角色, 让学生用自我视觉意识、感触意识来构建对美感线条的理解与表现, 解决本课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 体验到发型不同所呈现出头发的美感, 让学生利用自己感受而来的丰富的线条, 去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使学生在作品创作中避免了不必要的临摹, 让画面中头发的细致刻画更加生动、形象, 避免了有些学生作品空洞、呆板的现象, 并使得两种表达形式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我艺术的舒展与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