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作品欣赏

2024-09-29

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精选12篇)

儿童美术作品欣赏 篇1

在学校的各类课程中,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绘画课,他们喜欢在美术活动中自由地表现、创作。他们的作品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认识和理解。儿童的内心是无比纯净的,因此孩子眼里描绘的事物总是透出几分童真。当然,儿童有时把绘画活动当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并不会过多地注重技能和技法的运用,他们会很随意地画出他们内心的感受,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而绘画此刻就帮助儿童宣泄了内心的种种感受,通过宣泄,儿童的心理发展得到了平衡,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呢?下面粗略地谈一谈。

一、转变评价观念

我们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不要把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要把想象力、创造力作为真正反映儿童绘画能力的重要指标。儿童绘画也是一个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任何时段的想法都非常有限,他们的目的也很单一,之后随着他们对线条、形状和颜色概念的发展,他们选择和组织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合理布局自己的作品。因此,教师在儿童每个绘画发展阶段,都应该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鼓励性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评价好与坏。教师要低下头来,和学生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并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而有效地分析评价学生的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绘画水平、兴趣,从而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二、儿童美术运动的轨迹

美术教育活动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审美意识。

美术是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美术的这些特点是非常符合儿童天性的,由于儿童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他们喜欢乱涂乱画,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最自由的游戏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特别具有想象力,喜欢夸张、联想、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所喜爱的一切。儿童在作画中所描绘的形象,常常是不受时空限制、凭直观感受将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幼稚天性才形成儿童独特的稚拙美。

因此教师要在每个发展阶段,给予儿童积极有效的评价,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个发展阶段,牢固他们的基础,在随后的发展中,他们的绘画活动便会变得轻松起来。

三、评价对儿童美术产生的影响

1.站在儿童的角度,充分理解儿童作品。儿童美术作品是伴随着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发展进行的。儿童美术活动的目的决定了评价儿童美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创作意图和特点的基础上,而不能用成人所谓的“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儿童作品的标准和准绳,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宣泄,而不是考虑“画得像不像”,他们的绘画活动非常轻松、自由,没有约束,只画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因此当我们在儿童的画展上,看到蓝色的太阳,红色的天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儿童绘画的独特所在,他已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在充分了解了儿童创作意图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有效的评价,同时通过与儿童的语言交流,进一步理解孩子的创作意图及内心的真实想法。

2.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儿童美术作品,尊重儿童美术的创造性。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儿童想象力的发挥,作品很具创造性。记得一次孩子们画自行车,一个男孩子设计的自行车既可以在陆地上骑行,又可以在水里游行,同时自行车还安装有翅膀装置,不用说,这辆车还会飞,我们不禁惊叹于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及时展示,给予高度的评价,肯定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出孩子的创作欲望。

罗恩菲尔德在他的名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认为:对儿童美术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使老师更透彻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前者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创造意图和其他生活情形,后者徒然使儿童对寻找自我和创造表现丧失信心,对儿童作品的任何评价,只有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并有效地提示儿童从事创作才有意义。

总之,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美术发展的特征与作品中所反映的小学低年级儿童其身心发展的特质。对儿童作品的评价要以充分理解和尊重为基础,同时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地鼓励表扬,要及时指出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存在的诸如构图等问题,及时消除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从而建立良性的评价体系,真正促进儿童美术活动健康地成长。

儿童美术作品欣赏 篇2

:科学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部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被一些教师所忽视。其实,有效评价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有效利用评价,可以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信心,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美术作品;评价;积极性

在学校的各类课程中,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绘画课,他们喜欢在美术活动中自由地表现、创作。他们的作品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认识和理解。儿童的内心是无比纯净的,因此孩子眼里描绘的事物总是透出几分童真。当然,儿童有时把绘画活动当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并不会过多地注重技能和技法的运用,他们会很随意地画出他们内心的感受,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而绘画此刻就帮助儿童宣泄了内心的种种感受,通过宣泄,儿童的心理发展得到了平衡,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呢?下面粗略地谈一谈。

一、转变评价观念

我们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不要把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要把想象力、创造力作为真正反映儿童绘画能力的重要指标。儿童绘画也是一个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任何时段的想法都非常有限,他们的目的也很单一,之后随着他们对线条、形状和颜色概念的发展,他们选择和组织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合理布局自己的作品。因此,教师在儿童每个绘画发展阶段,都应该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鼓励性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评价好与坏。教师要低下头来,和学生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并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而有效地分析评价学生的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绘画水平、兴趣,从而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二、儿童美术运动的轨迹

美术教育活动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审美意识。

美术是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美术的这些特点是非常符合儿童天性的,由于儿童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他们喜欢乱涂乱画,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最自由的游戏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特别具有想象力,喜欢夸张、联想、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所喜爱的一切。儿童在作画中所描绘的形象,常常是不受时空限制、凭直观感受将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幼稚天性才形成儿童独特的稚拙美。

因此教师要在每个发展阶段,给予儿童积极有效的评价,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个发展阶段,牢固他们的基础,在随后的发展中,他们的绘画活动便会变得轻松起来。

三、评价对儿童美术产生的影响

1.站在儿童的角度,充分理解儿童作品。儿童美术作品是伴随着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发展进行的。儿童美术活动的目的决定了评价儿童美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创作意图和特点的基础上,而不能用成人所谓的“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儿童作品的标准和准绳,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宣泄,而不是考虑“画得像不像”,他们的绘画活动非常轻松、自由,没有约束,只画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因此当我们在儿童的画展上,看到蓝色的太阳,红色的天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儿童绘画的独特所在,他已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在充分了解了儿童创作意图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有效的评价,同时通过与儿童的语言交流,进一步理解孩子的创作意图及内心的真实想法。

2.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儿童美术作品,尊重儿童美术的创造性。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儿童想象力的发挥,作品很具创造性。记得一次孩子们画自行车,一个男孩子设计的自行车既可以在陆地上骑行,又可以在水里游行,同时自行车还安装有翅膀装置,不用说,这辆车还会飞,我们不禁惊叹于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及时展示,给予高度的评价,肯定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出孩子的创作欲望。

罗恩菲尔德在他的名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认为:对儿童美术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使老师更透彻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前者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创造意图和其他生活情形,后者徒然使儿童对寻找自我和创造表现丧失信心,对儿童作品的任何评价,只有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并有效地提示儿童从事创作才有意义。

总之,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美术发展的特征与作品中所反映的小学低年级儿童其身心发展的特质。对儿童作品的评价要以充分理解和尊重为基础,同时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地鼓励表扬,要及时指出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存在的诸如构图等问题,及时消除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从而建立良性的评价体系,真正促进儿童美术活动健康地成长。

1、看看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

绘画学习是儿童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其中,想象力的培养又是儿童绘画学习中的重要方面,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这种活动锻炼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于儿童学习绘画过程中的习作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看看是否完成了学习的要求,是否大胆的尝试,是否有求异、求新的好习惯。发现好的地方给予积极的评价,好的部分也应说的具体;不足部分应建议孩子重新观察、思考和尝试。而不应笼统地给予消极的批评。

2、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我们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儿童绘画的内容空泛,形象概念,构思和表现内容雷同。比如:画“六一节”就一定要画歌舞表演,画“祖国”就一定要画五星红旗等等。绘画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出儿童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注重技法、技巧的学习而忽略观察、感受生活的这一重要环节。应该提示儿童描绘具体的生活,画自己熟知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自己的绘画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3、是否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美感效果

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等绘画构成因素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绘画的效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不同的儿童画,画面的形式语言是否统一,是否表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审美规律来看看不同作品的差异。比如:色彩的构成、韵律、节奏等。

4、作品是否有明确的主题或情节

很多的儿童画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儿童在作画的时候身心很投入,不断地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成为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绘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使儿童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有主题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是有较高的创作水平的一种表现。

5、作画材料和作画技法、技巧运用是否得当

绘画作品的构成因素很多,作画材料、技法、技巧学习对于完成作品也是比较重要。想象力、创造力再强,没有技法、技巧的运用能力,也是很难画出好作品的。不同的绘画内容要应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技巧、选择应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更好的绘画效果。

6、作品是否有个性特点,表现出一定创造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不是独立思考来完成作品,是否表现出新的创意。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开发智力的角度出发,创造力的体现也是评价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7、作品表现与儿童年龄是否相符

在众多儿童绘画作品中,不同年龄的儿童,绘画表现也不同。并不是很小的孩子能画出成人所画的形象就是水平高。因为绘画水平的高低标准并不完全是看谁临摹的像。儿童一味临摹成人的范画,有碍儿童独立观察和思考,有碍于儿童自己的绘画语言的发展。作品的表现应该是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和谐成长有利于儿童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儿童的绘画水平的提高也不止是绘画技巧的提高。其它方面的整体能力没有提高,技巧的学习也是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创作水平是难以提高的。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能力的强弱。儿童绘画的发展就是自身的整体发展。

寓德育于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 篇3

结合教材,同时参阅相关的课外资料,笔者摸索出一套对中学生进行美术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案。以下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注重激发学生对生命、和平的真挚情感

热爱生命、和平是人类最珍贵、美好的情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教材中不乏其作,如第十五册中《舞》,笔者借助音像展现节奏强烈的篝火舞蹈场面,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渐人情境,然后围绕色彩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美,从中领悟生命活力的热烈,产生对未知力量深深的敬畏之,隋。

2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为了能够自然、深刻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在上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进行讨论。例如,第十八册中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赏析课中,笔者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表现技巧及艺术效果上,而是在认识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通过课件展示大量的图片,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兵马俑恢宏壮丽、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及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而后再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这样学生又深刻理解了作品中的形式美。

3注重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爱,加强人性教育

对家庭的爱是人一生的眷恋,从婴儿到年长谁都缺少不了亲情的关怀。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歌颂亲情、唤起学生爱心的作品,如亨利·摩尔的作品《家庭组》和《着衣母婴卧像》就为此类教材。欣赏这类作品时,笔者先借助歌曲《吉祥三宝》和没有歌词的《摇篮曲》创设情境,在浓浓亲情的音乐氛围中,让学生们感受音乐展现了怎样的画面,随后再让他们回忆并诉说成长过程中一些难忘的情景,而后再引导分析作品,这样学生很容易被作品的语言所感染,在体会了作品中艺术美的同时又渐渐地增加了人性的力量。

4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感受和爱好,能辨别美与丑、好与坏。这类题材在教材上更是多次出现。如第十五册《春》一课,借用神话人物生动地描绘、赞美着春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表现出精致明净的美。第十六册《溪山行旅图》刻划出北方山石浑厚苍劲之感,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大气之美,淋漓尽致地倾吐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第十三册《击鼓说唱俑》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想向上的情感,表现出民间纯朴、稚拙的美。

寓德育于美术作品赏析,必须由浅人深。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德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怎样做到设计合理是关键,笔者总结了四个要点。

1择优选材,分析作品要有重点

选择欣赏的作品必须遵循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其作品不但要体现艺术的美感和价值,还要以高尚、健康的情趣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引导学生赏析时,一定要抓住画面最具鲜明特征的内容为主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和讨论。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要简洁、生动、准确。

2音像并用,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陶冶情操,激发人的想象,调节人的情绪。在赏析美术作品时,让图片和音乐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3相关学科汲取营养

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是离不开的。它们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准确、积极地调动其相关的知识来认识美术作品,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路,引发其兴趣,更有助于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加强学生横向联系的思维能力。

4给课堂以新的教学形式

欣赏美术作品的传统教学形式,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这样只能是教师本人的主观感受和个人表演。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问题独立讨论,自由发表看法,相互促进启示。这样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能进人欣赏的角色之中,课堂气氛会格外热烈,而教学效果亦会有所提高。

保持儿童美术作品的原创性 篇4

一、保护儿童美术作品原创性的重要性

(一) 儿童画趋近于艺术的本然状态

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绘画的缩影。儿童是一个天才的创造发明家, 是最富幻想、最富创造性的。他们好奇好动, 富于幻想, 求知欲、表现欲和创造欲非常强烈。这是因为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既不受清规戒律的制约, 也不受客观情理的束缚。他们敢于想常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敢于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在画画时毫无顾忌, 大胆泼辣, 想什么就画什么, 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他们会把天地万物都看成是有思想、有语言的好朋友。他们的作品充满稚拙、夸张和新奇。他们用自己的特殊符号表现了各自绚丽多姿的童话世界。他们以独特的构思、古朴稚拙的表现手法, 表达出孩子们对生命充满稚气的理解, 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真实情感。大师在儿童画中汲取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自然, 感悟艺术的真谛, 从而打破了“形”的约束, 从表象走向本体, 返老还童、返朴归真, 找到艺术的源头。

(二) 保护儿童的美术原创性是非常重要的

翻开儿童的绘画作品,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常见的有“秃头无耳无鼻子无眉毛”“长手长脚细小身体”之类等。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自我中心观点来分析“儿童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或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 而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他没注意到的地方加以忽视或遗漏”。儿童为什么会经常画没有头发和耳朵、鼻子的人, 是因为头发和耳朵、鼻子不会动, 不能引起他们注意, 因而常常遭到忽视和遗漏。至于长手长脚小身体, 那就更有趣了。儿童在画画时是没有整体感的, 他们不像成人想好了再画, 而是边想边画, 想到哪里画到哪里。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用成人对世界理解的方式和常规的思维习惯来约束儿童的思维和行动, 使儿童在生命的早期, 心灵上的自由就受到了某些限制, 这有可能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新《新课程标准》实际上规定了美术课的性质, 即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 而不是专业技能教育。我们要以新《新课程标准》作为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针,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 鼓励儿童大胆创新, 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我们要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当今, 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 大多数专业的美术教师已经将新的美术教学理念带入课堂, 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求知欲、表现欲和创造欲和荣誉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满足, 使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自由翱翔。因此, 保持儿童作品的艺术原创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保护儿童美术作品的原创性的措施

多年来, 我在美术教学中, 对保护儿童作品原创性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保护孩子作品原创性:

(一) 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对孩子绘画水平的培养, 教授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绘画技能, 还要教孩子们去领略自然的、生活的美, 并注重对其自身情感的表达, 释放自己的个性与活力。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的教学与孩子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拓宽评价标准, 让孩子们在发展中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世界上本没有绝对。对于孩子们的评价应该多元。评价贯彻以鼓励为主, 拒绝批评原则, 与学生共同分享创造成果, 不管大小, 皆以鼓励为主, 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 积极地去创新。无论他们画出什么都是他们的思想在天马行空的结果, 我们都应该鼓励。这才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本真。

(二) 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式。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定位自己的角色,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航员、促进者、辅助者。教师出示的图画的直观演示只是一个引领, 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不要让学生照抄照搬, 要引导学生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式, 培养他们敏捷、独特的思维方法;要诱导学生认识生活, 体验生活, 留心身边的事物, 善于发现最美好的东西,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 从而找出生活中的新、奇、趣,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表现生活的能力, 又保护了学生创作作品的激情, 独一无二的作品让学生真正体会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 绘画指导要得法。教师切记不要在学生作品中动手作画太多。如果教师在学生作品中画得太多, 虽然咋一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但完全是教师的表现特点, 失去了儿童绘画的童趣与本真。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降低难度, 充分诱导, 循序渐进, 多鼓励, 同样也会有所不同。

(四)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让其观念也发生转变, 用开放和多元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发展和小学美术。对小学美术教育功能的误解家长也会有, 以为我们孩子会画画了, 有爱好和特长了, 就可以超越别人, 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美术是艺术, 而不仅仅是一项技能, 也许我们会掌握一种画法, 一种绘画理念, 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到达其艺术性。家长在保护儿童美术原创性中应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我们经常见家长用成人的思维评判孩子的画, 认为画得很像就是画得好, 而对构思新奇、用笔大胆, 画时无拘无束、画出孩子感受的自由涂鸦的作品视为“瞎画”, 对孩子画画内容讲的头头是道而家长自己看不出画的是什么的作品不能接受。实际上画得较好的儿童都是在“瞎画”中显露出绘画天分和才能的。实践表明儿童只有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才能画出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不要拿画上的东西与真的比, 艺术决不是“像不像”的问题。儿童学习美术只不过是通过美术这个媒介提高儿童的想象力, 而不是画要像什么东西, 更不是照抄自然。

参考文献

学生美术作品欣赏 篇5

——以及此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因为对美术教育比较关心,所以对目前的美术教育情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今年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了实践对目前的美育情况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在国庆节时组织了一次画展,也就多了一些感悟。

虽然说中国的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教育成果显著,但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等面向全球化,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频繁,增多了可比性,以及我国目前教育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些年来人们对教育的怀疑、非议以及否定较多。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尝试改革,但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满意度。这些问题讨论的太多了,问题也就复杂了、深了,由于我的认识有限,在这里就不讨论了,单单说说我的专业美术教育吧!

美术教育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美育和德育是紧密相连,先懂美然后才有德,无美绝无德。而中国自古至今的教育理念就是德才兼备,先育德后育才。所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很清楚了。

但是由于目前的情况和条件所决定,在美术教育方面我们无法做的更多,这就只能靠我们美术教师自己发扬敬业爱教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多学习,多总结,多把心思花在学生身上。争取在美育教育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来。

我个人的认为,要搞好美术教育,首先要达到一个认识上的高度。也许长久以来人们都走在一个误区,认为教学生美术就是教学生画画、搞搞制作、捏捏泥巴剪剪纸什么的。事实绝对不是这么简单,这些东西你可以一样不去教给学生,但你绝对不能忘了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学生只有懂得了美,才能创造美,然后其他事情才能做的好。始终不要忘了对学生美的情操和素质的提高,这一点也是要靠教师自身的修为去影响学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应该是现代教育下学生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而在做到这些是不能靠灌输的,因为审美观念就是一种社会普遍认同,一种普遍社会价值观,没有具体和固定的标准,所以我们只能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提高自己。美育既是学生学习感悟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创造的一个过程,因为美术教育需要出作品,作品就是创造的结果,而社会就是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中国由于前些年美术教育的缺失导致目前社会局部审美观念的混乱,比如近几年在文化界、影视界里的一些批判以及叫骂和审美观念混乱以及缺失有一定关系,以及由于美育的缺失进而导致道德的缺失及混乱。这些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不可逃避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这种不利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许仅凭我们教师的力量改变不了社会的主流,但我们最起码应该清醒地知道我们教育学生的方向,应该怎样去坚持、怎样去做好。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敬业精神,需要我们宁静的赤诚的不受干扰的心,我们的良心!

在对美育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之后就需要我们如何去做了。美术教育不是空口说白话,不是张嘴就能给学生讲的,必需要有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而教育资源并不是有一本美术教材,学生有一个美术本,几支画笔就可以的。我从事的是农村教育,农村的教育情况和教育资源相对城市是差很多,但这也绝不等于农村的美术资源就比城市少,相反农村美术教育也有城市里不具备的优势,比如美术素材一大部分来自于大自然,而农村就是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这些资源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利用,如果我们美术教师能把资源利用的充分,用的好的话,那我们又何必拿着教材给学生念呢?

我在这里谈一下我在本地区目前发现的一些教育资源吧,我的学校属于陕南,处在中国南北交界带,这里物种丰盛,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优越,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较多的地方,人文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比如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树叶、种子、草类、各种虫类、蝶类等等,有了这些就可以让学生做出很多各种形式的东西来。而且这也是一个多学科的教学过程,只是需要我们老师有更高的业务水平,你的水平越高,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还有我们这里最不缺的泥巴,让学生做做手工也是很不错的,学生大多更喜欢动手而不是你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的演讲!而且小孩子的强项就是动手能力。在我们这里我还发现一些地方特色的东西,如果让学生参与学习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比如这里送礼用的花馍馍,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并品尝自己的作品不是更好吗?还有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在描姐姐绣鞋的花样子,绣花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我们的国粹,只是工业化和快节奏的生活让这些国粹面临消亡,如果能尽量多的继承发展一部分下来也算是对的起先人吧!我们这里还有很多文化遗存,只是现在孩子的兴趣好像变了,对这些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并不关系也没兴趣,这也许是我们大人的影响吧!这需要我的正确引导,有条件的话我会组织学生走进我们先人遗存下来的文化遗产。

各个地方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资源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发展。只是这一类教学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辛苦些,但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还有对学生的教育方法问题,我个人的认为就是绝对不能给学生灌输,不能给学生太多概念性的东西,不能去教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美是没有具体和固定标准的,他如同道德一样,是人类社会诞生以后产生的一种普遍认同,是社会普遍价值观,是大多数人认定的,具有一定范畴和标准的东西,但却没有绝对标准,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和启发学生向普遍、健康的价值观方向靠拢,绝对不能给学生直接传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美的。应该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让他们自己认识美然后再去创造美。

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要把学生人人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当然这里的健康不单指身体健康)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健康、优秀的个体,进而营造出健康、和谐、积极发展的社会环境。

我在这次画展中没有给学生要求题材、形式和内容,只是给学生讲了一下如何巧妙的利用各种资源,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要点。然后就利用投影仪给他们展示了一些作品,只是让他们匆匆浏览一下,既避免了他们大脑中一片空白,又避免他们过多的模仿而少了自己的创造。对他们的作品也都做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我先让他们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然后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们自己进行修改,我不去批评他们那里做得不好那里做错了,只是尽量去启发他们怎么做更合适,怎么做会更好,孩子们只要启发的好感悟能力还是不错的,大多数都能做到让人很满意的程度。这样也是培养他们独立的审美观和创造能力的一个过程。在这次学生画展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一点就是营造出一个更开放的、轻松交流和学习氛围更适合学生能力的发挥,作品的质量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是在展出作品选定后我从班级创作过中的情况和参展作品数量及质量得出的结论。

在学生作品展出后反映还是比较好的,在这里我选出几幅作品供大家批评指正。由于我刚刚上岗一月有余,对画展筹备不足,以及我个人能力及认识水平有限,不足和谬误的地方还望大家不吝指正,多多批评。

金朝于巴山

在美术欣赏中感受美、欣赏美 篇6

幼儿园通过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让孩子在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和美的事物中,感受不同内容、造型、色彩、构图表现出的美,体验欣赏带来的快乐,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萌发表现美的愿望。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有效的指导,对推进美术欣赏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一起谈谈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来指导孩子进行欣赏呢?

第一,选择欣赏类型多样化

在选择作品时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对美好感情的追求联系在一起,选择易于理解的、适合的、优秀的作品。

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的油画。如:米罗的许多作品可以让幼儿欣赏由普通的点、线和漂亮的颜色变换出小动物和古怪精灵的人,欣赏一个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一个个多彩多姿的梦幻世界;欣赏凡高在绘画中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如:《星月夜》、《向日葵》;欣赏塞尚的《苹果和橘子》;欣赏莫奈被自然熏陶出的作品,如:《干草垛》欣赏各种明亮的色彩加上阴影造就的美妙空间。

富有生活情趣,简单生动的国画。如:齐白石的《虾》、《梅花》、《果实》、《花卉》等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徐悲鸿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风格各异的民族手工艺作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表现各民族风情的绘画、手工制品。如:剪纸画、中国结、印染布、刺绣等。例如小班可开展《花布印染》活动;在中班我们选择了《石头彩绘》、《奇怪的脸谱》活动;在大班可以引导幼儿用细绒线绣数字,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巩固了穿针引线的技能,学习平针绣的方法。

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对象。另外还可以欣赏幼儿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技能上幼稚或不完整,但它充满稚拙、单纯的情趣。

其次,欣赏形式上多样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要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还可以引导他们出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欣赏身边的美。具体的美术作品,可制作电脑课件、彩色喷绘在班级内布置“名画展”使幼儿能置身于美的环境,拓展幼儿的眼界,感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意识。在园内的楼层上展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画家代表作及幼儿临摹、创作的作品。可以在“植物角”放入各种四季植物供幼儿长期观察;在“动物角”放入鱼、虾、乌龟等多种动物供幼儿仔细观察。节假日里请家长多带孩子出去游玩等等,提高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扩充了幼儿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

最后,欣赏的过程中启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给孩子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不要直接告诉幼儿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说的什么,也就是说不要给幼儿主观印象。一幅画,一件作品,从图形、造型、形象中,要让幼儿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平凡中发现特别,教师只需要提示幼儿从哪里下手就行。教师会发现幼儿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作品的解读一点也不亚于成人,甚至某些理解还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只有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美术欣赏中,一开始幼儿不懂欣赏,需要老师循循善诱,这时引导就相当重要,可多用“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线条怎样?”、“颜色怎样?”等等语句,对一些特别的画,如有表达作者背景的或这幅画有特别意义的,还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在指导欣赏时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计的活动有趣,孩子才会大胆参与、开心参与,才会大胆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才会产生一种想创造美的倾向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教师用充满好奇的语言去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愿意积极参与活动,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于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气氛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除了语言外,幼儿的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可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要理解美术欣赏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从兴趣出发,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最终让幼儿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

将美术欣赏活动融于幼儿园主题活动之中,使幼儿的感受更强烈,更真实。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丰富主题内容和幼儿的感性体验。幼儿在与美术作品的接触、对话和欣赏中,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应用。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孩子的艺术感觉,提高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

略论美术欣赏教学 篇7

一、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审美活动, 教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既是欣赏者也是讲解者。

教师的讲述若能自然地带有感情色彩, 不但能影响学生, 甚至能左右学生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在讲解作品之前, 一定要对自己的判断做理性的分析, 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 用诸如“我感觉到……”和“我体验到……”等非定性语气,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解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 以这样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于是, 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 了解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哪些是基本的、哪些是突变的, 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 使认识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 欣赏关术作品, 是欣赏客体和主体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

但是,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 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 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 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尤其是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 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意识去感知作品, 将普通情感升华到审美的判断。

(三) 教师是沟通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在教学中, 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设计极为重要。但是, 在学生鉴赏力较低的情况下, 需要教师提前查阅史料, 创设情境, 进行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例如促进美术与文学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将各种艺术

因素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揉合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的意向造型, 一边欣赏倪云林的作品, 一边诵读《天净沙·秋思》, 这样更能体悟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和诗、书、画相结合的悠远意境。这样, 既可以营造氛围, 更可以烘托主题, 启迪思想, 加深理解。多年的美术教学, 我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如《中国青年报》的“诗画欣赏”, 一边是唐诗, 一边是绘画, 利用这样的资料进行教学效果十分的好。

二、如何分析美术作品, 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审定艺术形式, 区别作品类别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看内容。

内容是美术作品表现和反映出来的:具象的故事情节;非情力水平, 一定要有足够的语言文化知识, 通过多读多记, 增加语言文化知识, 扩大词汇量;通过与外国人交谈所看外国文章, 了解欧美国家概况, 跨文化交际知识等等, 语言文化知识面扩大了, 听力水平自然有所提高。

2.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障碍和不良学习习惯影响视听说教学效果

笔者一直记得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催化剂一样, 能够加速学习进程, 提高学习效果,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 有的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不善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久而久之, 听力水平就难以提高。

在视听说过程中, 有的学生习惯于趴在桌子上听, 或者用手托着脑袋听, 或者手里玩着笔听, 或者闭着眼睛听等等, 时间一长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达不到听说目的。另外视听说过程中不注意一边听一边写, 记录关键词, 重要的数据等, 以免忘记;因为听是输入的过程而说是输出的过程, 在听力过程中,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耳、手、脑、心并用的习惯, 往往对信息应接不暇, 顾此失彼, 影响听力效果。

再次学生的心理因素也对视听说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的意志力等因素也至节的物象;有内涵的哲理;手法或抽象的点、线、面、形、色构成的节律、情绪等。引导学生既能看画面表现的形象、情境, 也能感受到美术家倾注的感情和情绪的表达方式及画面的寓意。

(二) 从剖析形象人手, 分析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

形象的塑造是作者尽想、感情和艺术功力的体现, 也是其作品艺术力量之所在, 只有通过剖析形象的途径才能使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有所认识。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现代作品欣赏比较难, 究其原因, 也许是欣赏传统的再现性的作品时, 有关的资料和前人的经验先人为主, 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按受, 学生无法一下子突破原有的经验和习惯的局限, 因而使欣赏教学无法深人。很多学生说看不懂波洛克、达利、蒙得里安的画, 他们都提出这样的疑问:“这画的是什么?要表现什么?”而不是说:“我感觉到了什么?”这就是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 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 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以上列举的事实说明, 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 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 无疑会使欣赏更深刻, 也更因难。

(三) 将美术作品与美术家, 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

行分析, 使学生对其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 才能更深人地理解作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 是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这样欣赏者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 还可以从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获得丰富的知识, 培养文化潜质。不了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 就无法理解14世纪以后的西方作品, 无法体会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的区别;不了解三大宗教, 就无法理解巴黎圣母院和泰姬马哈陵的风格和内涵;不了解中国历史, 也难理解中国的壁画。这些必要的联系, 使得欣赏更加全面, 联想更丰富。

诚然, 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有一定的权威性, 并且表现为一种灌输性, 如有不慎, 就会流于泛泛而谈的现象?所以要有所认识。还有, 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应该是建设性的, 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社会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 都存在局限性, 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选材、或侧重于表现, 所以说要用辩证的观点去欣赏和评价作品。

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活动过程, 对作品进行大量的欣赏和剖析练习, 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能力的人才。

关重要。虽然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直接介入, 但其对学习的效果起着促进和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在听说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两个人的听说水平相当, 心理状态不同, 考试的结果也会相差很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要对学生有耐心多鼓励, 少批评, 安排一个良好的听力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英语听说的水平。

总之, 影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因素很多, 正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要想把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提高上去,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 要想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水平和听力技能,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共同克服这些制约听力的负面因素,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慢慢提高, 相信最终一定在听说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肖莹.英语视听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2001.

2. 孙昌达, 萧树滋.发展多媒体教学促进现代化.现代远距离, 1997.1.

3.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

小学美术欣赏“三法” 篇8

一、故事讲解法

宗白华说:“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而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

如:在欣赏古希腊科林斯柱时,我不仅让学生欣赏柱式的造型、纹样、材质等,还在学生欣赏过程中,讲解柱式的由来:科林斯是一个希腊的小姑娘,九岁时因病死去,被葬在一块墓地里。时间一长,墓地里的草和花朵长高了。可是因为墓碑座的原因,花草都被压弯了腰。一位建筑师看到了花草突然产生了灵感,设计出被压弯了的花草柱式,使原有的柱式多了几分华丽的装饰,把建筑装扮得更漂亮。为了纪念早逝的小姑娘,这个柱式就被命名为科林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柱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再来欣赏,学生即使不能够完全看懂这个富有人情味的设计,但一定能葆有一份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造型对比法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从作品造型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学生对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很难接受,我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没有先介绍作品的背景,而是出示了一幅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看懂了什么?”一名学生回答:“有一些人被枪决。”“那么最吸引你注意力的是画面的哪一部分?”“那个穿白衬衫、高举双手就要被处决的人。”“那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你见过这种姿势吗?”“见过,一个人张大嘴巴发出惊叫,惊恐万状地张开双臂。”“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是啊,一个手无寸铁的无辜人就要被枪杀,脸上怎能不充满愤怒和恐惧?在我们欣赏的这幅画中有这样表情和姿势吗?”

三、文化观照法

艺术作品中总是不同程度地映射出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底子,作为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走到作品的背后,去了解这些作品“后面的东西”,对作品进行深度赏析。

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引领学生从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的热闹、欢乐、喜庆的画面中去思考:“为什么年画中总是表现百子戏春、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等内容?”“中国老百姓希望多子多福、希望富贵长寿。”“是啊,中国老百姓饱受战争、贫穷的痛苦,谁不希望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便把这种愿望画在年画里,希望能借着新年的喜庆为他们带来好运。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遍、最本质的愿望。也就是这些年画后面的东西。”也许,只有这种文化观照式的欣赏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

浅谈美术课堂中的美术欣赏 篇9

1.专题欣赏:

就是围绕一类课题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从造型,色彩,情感方面进行欣赏。这也需要教师在此之前对这一类型的课题有所研究并且归纳重点,以一个系列在欣赏,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题目作画时就不会感到困惑。在四年级我上过这样一课《抽象画——走近米罗》,看到这题目,顾名思义这是一堂抽象画的课,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这课的确很难理解,什么是抽象画,这课到底要画什么?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就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有米罗早期的具象画,还有梵高的风景画,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平时能体会到的画面,这就是具象画。然后再欣赏抽象画,让学生了解抽象画的特点。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以几何形,简单造型绘画的大致轮廓称为抽象画。抽象画的大师有米罗,还有梵高,让学生们欣赏下他们的画作,对比下同样是抽象画,感受他们不同的魅力,又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种画法。

相同点:两位大师都有同题画作———星空,他们画笔下的星空是那样大气,赋予了大自然中星空不曾有过的韵味。每位欣赏者都可以从画中找到自己的星空。两位的作品在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更彰显出彼此的艺术特色。不同点:梵高善用他独有的思想诠释对星空的理解,黄色和蓝色调贯穿整幅画,象征着梵高心中对绘画,对生命的激情。在画中他得到心灵的一种释放,画面如此洒脱,豪放。米罗是西班牙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从小对大自然风景非常热爱,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默默地浸润着这位大师。他喜欢一些自然,无拘无束的东西,他内心追求自由,富有童真的思想,促使他晚期开始慢慢转型,星空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诞生了。他的画里有星星,有眼睛,五角星,长方形,胡须和点,线排列组成的梦境和畅想。米罗的画风抽象简洁,打眼一看,画面中都是点和线,也正是这样简单的线条贯穿构筑了他的简单画面。用一个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拼成一个做着运动的孩子,非常有趣,随手剪出的一个红色圆圈配合两条横线,组成了扑面而来的活力。让学生从不同中找出米罗大师的抽象画特点,这样不仅从造型和色彩上讲解,更对米罗这个人的一生的情感生活作了归纳,这样让学生的画作更富有情感。

2.随堂欣赏:

利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在随堂课上进行有效欣赏。每堂课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都会播放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绘画元素,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美术绘画的作品,让他们知道怎么样以生活元素进行联想,理论联系实际。随堂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能让学生很快获益,立马欣赏,有些学生随手就能跟着画,这也就达到了美术课堂欣赏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以现场绘画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如:我上过高年级的《山水画》一课,在欣赏完图片的同时,主要还是要讲授国画的技法,我会现场准备纸,墨,笔,让学生来围观,画山石是如何用笔的,中锋用笔,提,按,侧锋用笔,泼,染,以及用小笔来画树的画法,用墨的多少,用水的多少都是很有讲究的,只有这样现场的讲授才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绘画的魅力。

3.?外出欣赏:就是让学生到大自然,博物院等地方欣赏自然景观,名家名画等,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欣赏的水平。周末可以是在父母的陪同下观看画展,欣赏大自然的淳朴之美,把自己对美的感受说一说。也可以是教师利用写生课带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对观察到的实物进行写生,以书本上的理论联系实际,大家小组讨论,说说你对美的看法,让学生更有感悟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授课。如:我上过的《风景写生》一课,就是让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你感兴趣的地方,它是什么造型,上面有什么样的花纹,是什么颜色,然后选择实物最美的角度,把这种美留在你的画面上。任何美的东西都是来源于生活,选择生活中美的事物,哪怕是一个小小角落里的美,都可以让笔说话,将美的东西记录下来。

谈美术欣赏教学 篇10

误区一:“满堂灌式”的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教学的一大通病, 就是教师讲解过多。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美术欣赏课伊始,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开始从头到尾作细致、详尽的讲解, 以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欣赏。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由于找不到有效的欣赏课教学方法, 就只有采取念课本注释, 或照本宣科教参内容, 把这些做为欣赏的主要形式、标准答案。还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时, 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 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 使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分析美术作品, 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 学生就被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吸收老师所灌输的“标准答案”。

误区二:“专业课式”的美术欣赏课。

有些老师把美术欣赏课当作艺术作品分析会, 过于专业化, 面对一些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大谈构图、明暗、透视、解剖、色彩、肌理等, 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 无懈可击, 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 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久而久之, 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 高不可攀,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严重影响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误区三:“讲故事式”的美术欣赏课。

与“专业课”式相对的就是“讲故事”式的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讲得绘声绘色, 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师生都很投入。表面看上去, 这是一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 实际不然, 那些绘声绘色所讲并不是美术作品本身, 而是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传闻轶事, 还有相关的故事情节等内容, 一节欣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趣闻轶事的介绍和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描绘, 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 一笔带过。“故事会”式的失误, 是对学生能力的低估, 使作品分析流于表象而无法触及实质。

误区四:“放羊式”的美术欣赏课。

与过多的讲解相反, 教师教学上的自由主义和主观上对欣赏课未予重视, 导致一部分教师在欣赏教学活动中采取放任的态度, 基本上不组织讲解、引导学生欣赏, 而由学生自己观看画面, 自主欣赏, 整堂艺术课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 听之任之, 由学生自由发挥。由于学生受自身艺术素质的限制, 这种缺乏指导与启发的静静欣赏, 很容易停留于表面, 学生很难对美术作品看出个所以然, 也难有真正的美术欣赏。

误区五:“蜻蜓点水式”的美术欣赏课。

有些教师在欣赏作品时, 只讲解、提问学生一些有关画面内容的简单问题, 使欣赏停留于表面化、浅层次内容。既没有中层次的绘画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 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社会意义、作品意境、画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 很难想象这样的欣赏课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误区六:“标准答案式”的美术理论课。

美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 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所以对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 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 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 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可一言堂, 把自己当做标准。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 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 而且不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找出误区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的失误, 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下面谈谈我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打破教师本位, 实现民主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教学的现状, 教师不再常以讲解员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 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 并敢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思辨, 能以学生的身份、心态参与平等对话,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生活体验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并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认识进行质疑和辩解;教师不再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影响, 而是让学生放松心情, 大胆发言, 大胆地去表现自我。

二、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方面的内容, 教师的讲解, 要少而精, 启发学生思考才是重点。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领会作品, 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用一些实例问题去指导和启发学生, 学生才会进行真正的美术欣赏。

三、培养对话意识, 增强学生评价作品的能力

美术欣赏课, 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欣赏, 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 即使是同一个人, 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美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辨, 真正地认识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打破以老师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写作评论小短文, 弥补语言表述的不足

浅析美术欣赏教学 篇11

关键词:美术欣赏;趣味性;创造精神;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那么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未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最常见的。但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最理想,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質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这样也改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秦.发挥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寓教于乐”作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0,(01).

在欣赏中学习美术 篇12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 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 还要告诉他们, 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 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 因此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 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 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 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 或看过的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 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中, 我展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 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 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如“楚王好细腰”, 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 唐代的仕女表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 《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 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 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 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 就在今天, 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 “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象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 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 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象已不再受普遍青睐, 也不再是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 取而代之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 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的最好契机。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别的差异以来, 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 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 (壮美) 和优美 (秀美) 的对立范畴, 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 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以及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巨天的造型上, 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 介绍画家及作品, 尤其注重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 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 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象。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 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在最早的运动会上, 运动员全是裸体的, 并且用特制的名册记录胜利者的姓名, 还为他们塑造纪念像, 安置在神殿里。这样, 不但竞技成了希腊美术的主要题材, 而且希腊美术成为了古代最典型、最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直接动力。由于讲述了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人体美的崇尚,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希腊艺术的兴趣, 不但没有了初看人体雕塑的羞涩, 而且要求老师多讲解、多展示作品来欣赏。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 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 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 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 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 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 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 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 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 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 寥寥数笔, 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 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 有力的笔触, 奔放的线条, 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 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 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 全部面对观众, 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 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 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 为了画好画, 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 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 如雕塑《艰苦岁月》, 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 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上一篇:全球定位卫星系统下一篇:经理人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