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2024-10-07

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精选12篇)

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篇1

在学校的各类课程中,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绘画课,他们喜欢在美术活动中自由地表现、创作。他们的作品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认识和理解。儿童的内心是无比纯净的,因此孩子眼里描绘的事物总是透出几分童真。当然,儿童有时把绘画活动当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并不会过多地注重技能和技法的运用,他们会很随意地画出他们内心的感受,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而绘画此刻就帮助儿童宣泄了内心的种种感受,通过宣泄,儿童的心理发展得到了平衡,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呢?下面粗略地谈一谈。

一、转变评价观念

我们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不要把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要把想象力、创造力作为真正反映儿童绘画能力的重要指标。儿童绘画也是一个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任何时段的想法都非常有限,他们的目的也很单一,之后随着他们对线条、形状和颜色概念的发展,他们选择和组织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合理布局自己的作品。因此,教师在儿童每个绘画发展阶段,都应该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鼓励性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评价好与坏。教师要低下头来,和学生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并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而有效地分析评价学生的作品。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绘画水平、兴趣,从而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二、儿童美术运动的轨迹

美术教育活动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审美意识。

美术是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美术的这些特点是非常符合儿童天性的,由于儿童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他们喜欢乱涂乱画,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最自由的游戏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特别具有想象力,喜欢夸张、联想、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所喜爱的一切。儿童在作画中所描绘的形象,常常是不受时空限制、凭直观感受将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正是这种幼稚天性才形成儿童独特的稚拙美。

因此教师要在每个发展阶段,给予儿童积极有效的评价,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个发展阶段,牢固他们的基础,在随后的发展中,他们的绘画活动便会变得轻松起来。

三、评价对儿童美术产生的影响

1.站在儿童的角度,充分理解儿童作品。儿童美术作品是伴随着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发展进行的。儿童美术活动的目的决定了评价儿童美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创作意图和特点的基础上,而不能用成人所谓的“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儿童作品的标准和准绳,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宣泄,而不是考虑“画得像不像”,他们的绘画活动非常轻松、自由,没有约束,只画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因此当我们在儿童的画展上,看到蓝色的太阳,红色的天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儿童绘画的独特所在,他已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在充分了解了儿童创作意图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有效的评价,同时通过与儿童的语言交流,进一步理解孩子的创作意图及内心的真实想法。

2.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儿童美术作品,尊重儿童美术的创造性。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儿童想象力的发挥,作品很具创造性。记得一次孩子们画自行车,一个男孩子设计的自行车既可以在陆地上骑行,又可以在水里游行,同时自行车还安装有翅膀装置,不用说,这辆车还会飞,我们不禁惊叹于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及时展示,给予高度的评价,肯定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出孩子的创作欲望。

罗恩菲尔德在他的名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认为:对儿童美术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使老师更透彻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前者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创造意图和其他生活情形,后者徒然使儿童对寻找自我和创造表现丧失信心,对儿童作品的任何评价,只有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并有效地提示儿童从事创作才有意义。

总之,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目的在于了解儿童美术发展的特征与作品中所反映的小学低年级儿童其身心发展的特质。对儿童作品的评价要以充分理解和尊重为基础,同时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地鼓励表扬,要及时指出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存在的诸如构图等问题,及时消除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从而建立良性的评价体系,真正促进儿童美术活动健康地成长。

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篇2

儿童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怎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儿童绘画作品呢?下面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谈谈。

1、看看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

绘画学习是儿童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其中,想象力的培养又是儿童绘画学习中的重要方面,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这种活动锻炼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于儿童学习绘画过程中的习作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看看是否完成了学习的要求,是否大胆的尝试,是否有求异、求新的好习惯。发现好的地方给予积极的评价,好的部分也应说的具体;不足部分应建议孩子重新观察、思考和尝试。而不应笼统地给予消极的批评。

2、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经验

我们儿童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儿童绘画的内容空泛,形象概念,构思和表现内容雷同。比如:画“六一节”就一定要画歌舞表演,画“祖国”就一定要画五星红旗等等。绘画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出儿童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注重技法、技巧的学习而忽略观察、感受生活的这一重要环节。应该提示儿童描绘具体的生活,画自己熟知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自己的绘画内容更加充实、、是否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美感效果

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等绘画构成因素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绘画的效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不同的儿童画,画面的形式语言是否统一,是否表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

4、作品是否有明确的主题或情节

很多的儿童画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儿童在作画的时候身心很投入,不断地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成为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绘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使儿童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有主题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是有较高的创作水平的一种表现。

5、作画材料和作画技法、技巧运用是否得当

绘画作品的构成因素很多,作画材料、技法、技巧学习对于完成作品也是比较重要。想象力、创造力再强,没有技法、技巧的运用能力,也是很难画出好作品的。不同的绘画内容要应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技巧、选择应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取得更好的绘画效果。

6、作品是否有个性特点,表现出一定创造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不是独立思考来完成作品,是否表现出新的创意。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开发智力的角度出发,创造力的体现也是评价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7、作品表现与儿童年龄是否相符

在众多儿童绘画作品中,不同年龄的儿童,绘画表现也不同。并不是很小的孩子能画出成人所画的形象就是水平高。因为绘画水平的高低标准并不完全是看谁临摹的像。儿童一味临摹成人的范画,有碍儿童独立观察和思考,有碍于儿童自己的绘画语言的发展。作品的表现应该是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和谐成长有利于儿童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儿童的绘画水平的提高也不止是绘画技巧的提高。其它方面的整体能力没有提高,技巧的学习也是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创作水平是难以提高的。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能力的强弱。儿童绘画的发展就是自身的整体发展。

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篇3

一、深挖细掘,开发地域美术资源

作为一个有灵魂与思想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对地域美术资源,应有极为灵敏的感应。南通有着“近代第一城”的美誉,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气息,有着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慧心素兰的蓝印花布”家喻户晓;“传统与时尚共舞的现代染织”驰名海外;“文体相融的南通板鹞”使南通成为全国四大风筝之乡;“师法自然的如皋盆景”连年夺魁;“精巧别致的榨榛家具”稀有珍贵;“古老而年轻的如东版画、酣畅遒劲的启东版画”风格独特、形式美感浓郁;“诗情画意的水绘园、风景如画的濠河夜景、万千风情的南通民居、博物恰闻的南通环濠河文博馆群”润心无声;“灵秀精深的南通佛教文化艺术”更是底蕴深厚,令人流连忘返。……南通的地域美术文化品类众多、历史悠久、美感浓郁,是丰富小学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材料与途径。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地域美术文化,但保有良好的本土艺术教育热情、联合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进行地域艺术文化的开发、学习已有的地域艺术书籍、切身感受地域文化魅力是应该努力做到的。

二、感受文化,仰望本土艺术历史

小学美术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技艺练习、呆板的课堂组织形式,而应当灵活多变,让儿童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在。地域美术文化教学,尤应如此。

在春天,带领儿童游玩诗情画意的水绘园,听导游讲解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看假山流水亭台楼阁书法绘画、感受几百年的文化氛围,儿童的情趣与天性在自然中得到生发,审美意味在观赏中得到提升。

而南通环濠河文博馆群更是教师带领儿童领略地域艺术文化的重要领地。“南通博物院”、“南通博物馆”、“风筝博物馆”、“沈寿艺术馆”、“张謇纪念馆”、“城市博物馆”、“体育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南通盆景园”、“蓝印花布纪念馆”等都是感受地域艺术历史文化的好去处。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在这些博物馆内流连,深深感受到家乡的艺术气息,心中升腾起强烈的自豪感。一个人如果在灵魂深处安置极强的地域认同感,这就是一个幸福的有根的人。

美术课堂中,地方艺术鉴赏如南通盆景、榨榛家具、南通刺绣、南通大布、如皋工艺丝毯、海安青墩文化等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动手实践,活化地域艺术传承

观赏与感受是重要的,但这并非全部。让儿童亲身体验家乡艺术的创作过程,对于活化地域艺术传承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与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与体验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明朗的春日,美术课堂上,带领学生研究南通多角板鹞的形式美感、动力原理、编扎技巧,和儿童一起制作具有南通特色的板鹞,然后一起走上操场、乡间地头、城市广场,共同放飞美丽心情,这样的审美愉悦又岂是技法练习可比?

在冰封的冬日,领着儿童设计一幅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感受那蓝色的浓度与白色的耀眼,“蓝如晴朗夜空下深邃的梦幻,白似蓝色幕布上的皎月,积水空明一般。”感受其花纹的整齐划一、线条的朴拙醒目、图案的吉祥喜庆,这一份设计的家乡情怀,又将带给儿童一生多么美好的回忆?

在过年前夕,带领儿童领略玲珑剔透的南通剪纸,观赏王子淦、高文极、徐德华、郭承义等地方著名刻纸艺人的作品,共同制作喜庆美丽的艺术剪纸,给过年的家和学校增添了多少欢乐的气息?

在平日的课堂,带领儿童欣赏古老而年轻的如东现代版画、酣畅遒劲的启东版画,洞悉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与韵味,每个儿童亲手制作一枚藏书票,既学习了版画的制作程序、又有了属于自己的袖珍艺术精品、还有了藏书上漂亮的个人印迹,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四、勇于创新,优化本土艺术发展

地域艺术文化的传承不是呆板的、机械的、表面的、口头的、作秀的,而应该是深入的、扎实的、灵动的、源自内心需要的。地域艺术,如果只有呆板的传承,少了创新与发展,那就会犹如一潭死水,在太阳的照射下虽然闪烁光芒,却耐不住不断蒸发,最后消失殆尽。

儿童地域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欣赏、学习、制作等低层次,而应触发其心灵诉求、思索其创作本意、激发其艺术灵感、丰富其艺术手段,使儿童养成较高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上,进行适当的探讨很有必要:如消失速度极快的南通地方民居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仅仅用画笔留驻是否虚弱无力?作为新一代的主人,你有怎样的义务与责任传承与发展南通地域艺术文化?历史气息浓厚的水绘园里添加了动物园、儿童乐园,流行音乐震天响,你又有怎样的审美反应?面对现代染织花纹,你又有什么新奇的纹样?

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篇4

一、教师评价时的正确教育理念对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影响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对美术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是教师本身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具有创造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教师要能够进行创作,只有了解创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帮助,才能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罗恩菲尔德还要求教师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坚持两大原则:一要看幼儿是否体验到他的作为、是否表现出积极欲望;二要看画的意义,即幼儿体验其经验和对经验的表现程度。这两大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让教师能够通过对幼儿作品的观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幼儿个性。例如,在组织幼儿画连环画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时,通过教师的有效启发,幼儿画画的热情非常高。一个叫崔国昊的男孩说:“这个小偷够不着大钟,我给他画个梯子让他上去敲。”教师对他这种积极动脑的态度给予鼓励:“崔国昊小朋友非常厉害,他想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办法,真棒!继续努力。”他听了以后,更加开心,画面画得更加有意思了。就是在平时他独自做游戏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画各种有趣的连环画。在和小朋友的相处中,他更加自信,还特别乐意主动帮助别人。

二、教师采取纵向评价对幼儿个性成长过程的积极影响

罗恩菲尔德还指出,只有对自己所教导的对象了解和认识,才能根据他的需要对他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他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还要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智力、气质及性格,更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支持引导每个幼儿的发展。要采取纵向评价,把幼儿的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从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评价。并且尽可能以欣赏的角度正面评价每个孩子,找到其进步的地方加以鼓励。这种鼓励必须是具体的,存在的,而不是空空的,泛泛的表扬。例如,班级有一个女孩,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做事情好拖延。开始学画画的时候,她说话声音特别小,几乎听不到,就连走路的时候也是慢慢的,有时还抬头看看你的反应。老师主动和她说话,她一般情况下是不回答,只是看着你,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让你哭笑不得。从画面上也能看出来,一张8开的图画纸,从开始绘画到结束,她的画面只有一个大拇指那么大,还画在画纸的最下面。老师有意识地在她绘画时,不断地对她提出鼓励:你画的是什么?颜色涂得真好看,你今天画得可快了。现在,从她的画面来看,画的内容几乎占了一半,对绘画充满兴趣,绘画时也非常专注,并积极主动地画。在和她说话的时候,她也能回答,有时还会多说几句。通过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介入幼儿互评对幼儿个性的有效影响

幼儿之间的相互评价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能使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他们能从别人的评价中逐渐学会独立、客观地看问题,学会尊重别人。改变自我中心的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一次,幼儿画石像《关公》,一名叫傅心怡的女孩子哭着对我说:“老师,周欣洁嘲笑我,说我画的头像个鸡蛋。”我一看,果然把关公的头画小了,确实有点像鸡蛋。但是,我还是温和地对周欣洁说:“每个小朋友画的画都不一样,包括老师在学习绘画的时候,也会有画小的时候。老师知道你不是嘲笑傅心怡,如果你画小了,别人也这样说你,你心里会怎么想呢?”周欣洁低下了头对傅心怡说:“对不起,以后我不再这样说你了。”接着,我又微笑着对傅心怡说:“头画得小了没关系,我们把别的地方画得更有意思,行吗?”傅心怡止住了哭声,又接着画了起来。一会儿,还问我画得怎么样,我鼓励她说:“这个地方画得太有趣了,真好玩。”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人格不断地得到健全和完善。如果教师能在活动中进行正确和有效的评价,幼儿的个性将会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将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文英.小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2]华爱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游戏实践分析[J].幼儿教育,2009(10).

儿童故事作品 篇5

“当一名运动员吧!捧着奖杯站在领奖台上,多神气啊!哎呀,不行,不行,当运动员整天要跑呀,跳呀,太累了,不干,不干!”

“要不当画家吧!走到哪儿都有人羡慕我是艺术家,多棒呀!哎呀,不行,不行,当画家要走很远的路,看很多的风景,那该多麻烦啊,还是换个别的吧。”

“当科学家应该不错哦!有知识,有文化,多好呀!哎呀,不行,不行,当科学家得看多少本书,写多少个字呀,太难了,我可受不了。”

“干脆当个音乐家吧!就是唱唱歌,应该很容易吧,而且还会有好多人做我的听众!哎呀,不行,不行,当音乐家也要背很多歌词,学很多知识的,太难了,我也不想当。”

“那我长大了当什么好呢?”

儿童美术才能的培养探索 篇6

【关键词】儿童美术 培养兴趣 创新

儿童的美术教育更是在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美术教育这一个领域中,可以培养儿童对审美的高低,决定其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其审美观。所谓美术才能就是指儿童对形象中的线条、明暗、结构、色彩等方面而引起情绪变化的感受,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绘画、泥塑、雕刻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又该怎样及早地培养孩子的美术能力和教育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尊重儿童心理、生理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是根据年龄的阶段划分的,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素质也不同。而在美术教育下,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的道德品质、不同的掌握知识技能、不同的发展智能。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感情丰富,求知欲望强与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识别界限不清楚的特点。教师则通过帮助学生对各种景物、事物的欣赏,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使之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在学习方式上应多让学生观察生活,用他们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去表现,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内驱力,推动学生学习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自由作画、自由展示才能。

二、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因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如我设计了一个“ 水和蜡的魔法”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加趣味想象画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敢于创新,产生创新见解,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魔法师”的良好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戴上“魔术师”的帽子。

三、掌握方法,善于发现

当儿童的兴趣才能被培养起来了,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儿童美术教育改革,运用“发现模式”抓住儿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培养人才和加速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契机,不断发掘儿童智力潜能,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发现”并领会新的知识,努力去探求未知领域。“发现学习”模式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来,其思想只要是倡导儿童运用“发现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布鲁纳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鼓励儿童思考和探索,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的技能。

四、鼓励想象,力求创新

当儿童美术教育过程把儿童的兴趣培养起来,那就是培养了其“发现学习”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一)鼓励想象,突破惯性思。学生在绘画练习中大部分喜欢临摹,学生在临摹中往往养成了照抄课本范画的习惯。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而使创造性思维难以发展。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临摹课本上的吧”……所以,绘画教学先不应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多,谁的想法最有独到之处,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上四年级《我设计的童装》一 课时,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样式衣服的草图,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两种,有的一口气画出了三、四种。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的想象之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爱、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手脑并用,思维协调。如一年级《生肖动物大聚会》一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生肖动物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设计师的滋味。在观看各类生肖动态照片的基础上,学生迫不及待地动手,许多学生把自己属性生肖和其他类的生肖憧憬于设计中,同时也改变了原来生肖的形体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生肖型。这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赏识鼓励,激发热情。以往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偏重于整体效果、技巧运用及模仿能力等。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也应该由全面代替片面,由具体代替一般,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开阔,内容是否童真稚气,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饱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中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思维及创作的动态过程进行全面的积极评价,从而不断激励和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和品评,改变简单划分或以优、良、及格进行评价方法。正视学生的个性、禀赋及绘画基础差异,对学生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对立意、结构、用笔、着色等方面的独到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对其不足之处则委婉的指出。让他们从自己的创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创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儿童画——儿童美术教育的奠基石 篇7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等, 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 分析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 是天生就具备的, 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 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 日渐习得。

1. 儿童绘画是儿童本身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 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儿童本身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 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所以,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为孩子出示一个绘画主题, 他们在创作之前, 总是会问老师:画这个可以吗, 画那个可以吗?在他们的提问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是相同的话题, 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也各不相同。

2. 儿童绘画是儿童游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儿童把绘画当做他们游戏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因此, 当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 他们就已经想到了如何用手中画笔, 描述他们看到的事物, 并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3. 儿童绘画是儿童天真、活泼真情的流露。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 还是被成人视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毫无修饰的、不和比例的人物造型, 夸张的人物表情, 变形的人物动态、没有调和的原始色彩……无不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 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 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 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与玩耍一样, 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自乐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 我们通过辅导儿童画对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 将会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创作儿童画, 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二、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同时他在《为了和平》一书中阐述到:“我们不仅是要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 更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 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 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 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 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 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 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 虽然还很幼稚、肤浅, 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未来的世界开拓者和创造者, 必须拥有更为敏锐的美感。因此, 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用美的眼光和标准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 使他们艺术的心灵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 成为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的主体。从这一点上来说, 美术教育才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2. 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 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 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 确定自身的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利用现有的课程, 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并给予肯定, 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思考、去实践。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 鼓励孩子不断的创新。

3. 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 培养创造能力。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 搓弄着泥巴, 堆砌着沙堆, 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 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 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 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 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

评价儿童美术作品 篇8

场景一:某幼儿园的美术兴趣小组里, 一位老师给幼儿进行简笔画的涂色练习, 老师再三叮嘱涂色不可以涂到外面去, 可一位年仅5岁的幼儿还是涂到外面去, 而且是又黑又脏, 直接招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场景一是当下少儿美术教育及其真实的一面, 我们部分地区的少儿美术教学依旧沿用一种流行已久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简笔画, 用抽象概括的线条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 供我们的孩子摹仿学习。这种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很有效率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实际上, 这里面有不少误区。

我们的幼儿园的教师把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就完成了任务。简笔画简单易学又容易出“成绩”, 自然会受到欢迎。

场景二:儿童美术教学的伤痛—低俗的模仿

某个培训班里, 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 只见她在黑板上非常认真地一笔一画给学生作风景示范画, 下面一群10余岁的儿童无不统一步骤小心翼翼模仿老师的画, 学的象的学生洋洋得意, 学的不像的儿童哭丧着脸, 全班学生的风景作品都是蓝蓝的天, 绿绿的草地, 红红的花, 并以老师的画作为学习和评价的标准……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质, 儿童画学习的目标, 是对不同年段儿童形象思维认知图式进行改造, 而不是低俗的模仿, 要引导孩子们逐渐从其死板、拘谨的线形表现的记录模式中走出来, 逐渐转化为奔放、自由、生动的形态感知和表现;让儿童明白自己在自然状态之下能够产生随意的、富有情感的形态表现, 而非照着成人表现模式低俗摹仿。模仿给了孩子一个标准, 严重限制孩子关于事物的想象, 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 阻碍艺术感受和才能的发展。艺术是独特, 有创造性的, 只有摆脱模仿, 建立儿童的意象性目光, 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笔者认为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越位, 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 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 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 儿童的生活就只剩下外在的目的, 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因此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 是我们教育的基础。作为学前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更要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才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儿童美术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最稚嫩的表达开始, 鼓励他们探索、体验和创造, 经验垒实为潜在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心智成长的足迹!

一、关注不同时期儿童生命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 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 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 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规律, 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幼儿美术教学应该重生命成长的认知过程,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因而进行年龄阶段不同的美术教育。0~3岁儿童, 善于涂鸦, 感受运动与痕迹的快乐。3-6岁儿童善于心理投射从而进行主观的情绪表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大胆的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如“蝌蚪人”, 把圆圈当做头部, 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 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 创造出富有儿童本性的“蝌蚪人”。也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区分, 特别在意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个时候画我的爸爸、我家的小狗等题材启发儿童对物品所属感的追求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睛看世界的, 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 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 根据不同时期生理成长的兴趣点激发儿童创作的激情, 重视创作活动中儿童的生理成长, 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激发儿童对多种物质媒介的探索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艺术家创作的手段使将材料转化为有形的视觉语言作品, 通过媒介得以实践情感的升华和思想观念的表现, 多种物质媒介的运用是众多当代艺术所共有特征, 艺术家们用各种物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考, 重视形式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而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璀璨的物质外界, 亲抚身边的物质外界, 眼与手逐渐架设出孩子与生活世界的一条条“血管”。身边的一切, 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渠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与消化, 渐渐地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抓、撕、摔、贴、扯, 扎、包……) 。其心智的真正开启就是源起于孩子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属性认知。在美术教学的范畴里, 材料是完成表达或者表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载体。那么美术材料就一定指望着美术材料店里的那些陈列材料?这始终是有限的范围, 而且承载育人的信息元素也是有限的。作为心智开启目的的儿童美术教育, 其答案肯定不是。我们的生活与自然, 其实早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缤纷的材料世界, 我们只要把材料稍加处理、巧加利用, 进行加工与改造, 便会促动孩子对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认知与阅读, 当这类信息逐渐在心灵沉淀, 越来越厚实时, 孩子渐渐明晰物质的意义与价值, 也明白了物质的审美价值。那么他们所感悟的经验也就一次次升华。成长也就是必然。因此,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与功能性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 而更应该有更宽广的领域。包括包装、雕塑、陶艺、雕刻、剪纸、染织、建筑、装置、设计、装潢、木工、铁艺、服装等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可以展开一个丰富的世界。

三、唤起课堂创作对物的生命意识

(1) 游戏性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2) 故事性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是语言的艺术, 它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 使儿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特殊语言, 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二者虽具有不同审美形式, 但都是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为特征。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活动初期, 选择一些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重复的情节, 角色的数量一般在2个一3个, 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易于表现的形象。如童话故事《龟兔赛跑》, 《不爱洗澡的小猪》、《丑小鸭的故事》让幼儿发挥想象, 并利用适当的机会让幼儿参与表演,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

(3) 情感性通过链式美术, 挖掘儿童身边熟悉的素材, 比如我的爸爸、菜市场等, 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对绘画对象进行情感上的联想和关联, 画地域性的隆山塔, 对不同儿童情绪的采访和了解, 通过情感的宣泄与所表达的对象产生关联, 引导儿童画出《开心的隆山塔》、《愤怒的隆山塔》、《悲伤的隆山塔》等, 激发学生对物的生命意识, 感同身受的表现物象, 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四、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的幸福生活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 提到的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 引领孩子的思维、情感的触角, 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 经验的认知迁移, 情感赋予上去, 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 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 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儿童美术教育走向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积极整合。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关注儿童, 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 儿童美术教育必须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同时, 儿童接受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也必须是幸福的、快乐的。美术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 儿童也是这编织梦想的高手,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想象和幻想, 使他能够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眼光, 有了眼光, 就会有追想梦想的动力, 人类才会有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要唤起孩子们的梦想, 关注不同时期孩子们的生命特征, 利用媒介材料、游戏、故事想象、童话、儿歌、产生情感的迁移和探究教学, 寻找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生命特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关照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 让纯净、天真、质朴、自然等本质在孩子们身上重新回归美术课堂, 杜绝儿童画创作中的抄袭现象。让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真正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才能起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 2007, (23)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 篇9

儿童喜爱画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 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 唯我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 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 提高其审美能力, 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

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 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 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 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 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这也是我们教师要追求的境界。

许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 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美术对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性。可有意思的是一般未参加过儿童美术训练的儿童, 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培训了的同学反而比没有出去培训的少了灵气?执教无方, 便适得其反, 事与愿违。美术教师是设计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 而绝非单纯传授技能技法的“教书匠”。这种只重技术而不重艺术的办学, 严重摧残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限制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一些美术班的学生, 被太多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自我, 没有孩子们的观察思考方式, 只会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 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 但一经启发指点, 茅塞顿开, 其潜力则不可估量。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 就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感悟和体验, 在玩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教给他正确的观察方法, 培养孩子乐于画敢于画。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 千万不可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来干涉教育儿童, 这种做法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 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这种教学与开发学生智力背道而驰。

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是关键, 对儿童而言, 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 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便是遗憾。儿童绘画教学要讲究方法, 多给予鼓励、多引导观察, 则收益无穷。教师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 只要全身心投入, 儿童就会学有所成。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情趣强加给学生, 只讲如何去欣赏, 不讲怎样观察、描绘, 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实际上, 有些变形、夸张的儿童作品往往是儿童自己直觉经验的体现, 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产物。作为教师, 在辅导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结合实际在绘画技能方面适当地加强指导和训练, 进而完成儿童在艺术表现中的感性上的审美体验, 丰富和强化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意识, 这样无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还是儿童自己的创作, 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重技能技法, 轻审美训练, 什么透视、明暗、色彩、比例、结构、构图等等, 却忽视了儿童教育的特点, 或者仅仅把审美作为点缀或幌子, 认为可有可无。片面地把儿童美术教育成人化, 把高等师范院校的一套强化在课业中, 教师教的累, 学生也是难于理解, 一些平时学得好的学生, 一旦学了这些“术”, 思想上就有了包袱, 反而画不好。

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探讨 篇10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学习兴趣

儿童对于绘画的喜爱那是源于自己的天性, 是儿童的一个与言语同样重要的表达方式, 儿童通过拿画笔来涂鸦, 这就给了儿童进行绘画创造的源泉与动力。但是我们的绘画教学中儿童所创作的各种作品, 在其中我们是很难发现当中有儿童自己的东西。例如自己的一些感受以及对生活的各种印象。许多的儿童作品给人感觉千篇一律, 同质化的倾向极为明显。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绘画教学的缺陷所造成。那么, 怎样才能够提高儿童的绘画能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来让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其表现出来, 笔者认为需要从下列方面作为切入点:

1 引发儿童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 培养他们绘画的兴趣

现在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如果在情绪比较兴奋的时候其创作力是处在最佳的时期。因此, 我们需要能够与儿童构建起良好的感情, 要多交流沟通, 在绘画时给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 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激发儿童的绘画热情, 而且也是培养儿童绘画能力的一条捷径。

(1) 儿童已经有较强烈的自我意识, 只要他们认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 他们是不会去触碰的。

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较难找寻到儿童绘画的各种特点。例如, 班上有一个儿童对于绘画一直没有兴趣, 甚至于反感。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缺乏必要的绘画基础, 来要求儿童进行绘画创作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分析了一下这个儿童的特性, 其语言发展的很好。于是, 我们可以多与儿童说话、交流、沟通。儿童一旦与我们进行了有效地交流, 我们就能及时的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每一次的总结谈话, 我们都发现儿童的悄悄话其实是充满了童趣的故事。当我们将这些充满童趣的故事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时候, 儿童会很好奇的看着我们, 要求我们将绘画中的内容讲述给他听。如此这般, 儿童最为喜爱的一幅画在其自己的描述之下用我们的画笔来展现, 儿童的绘画很容易就出现了自己创作的内容。我们可以尝试以语言的交流作为桥梁, 儿童在绘画之前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儿童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 情感教育和美术中的灵活性巧妙的相互融合。

美术的表现是负责多变, 可以让他们互相之间联系上, 绘画中的形象可以在各种创作中有所体现。例如, 我们班上有某个儿童在绘画的时候表现的精神不集中, 不愿意动笔去绘画, 其这方面的技能也就难以得到发展。我们向家长说明了这个情况之后, 家长向我们求助, 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有效地方法。于是我们对这名儿童重点的进行关注, 让这个名儿童可以随时感受到我们对其的关心, 这样儿童就自然对我们有了足够的信任。然后我们仔细的看了这名儿童的作品, 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自信, 许多绘画的技能其实早已经掌握, 但是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却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非常在意。儿童这样的表现说明其是希望能够有亲情的认可。我们在绘画的时候给予儿童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并主动的与儿童多交流。一同做想像绘画的各种游戏项目, 儿童逐渐发现绘画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绘画可以让一根直线变成一条马路也可以变成一支笔。画多了之后, 儿童的绘画能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其所拥有的能力就会有灵活性的拓展。实际上, 儿童的想象能力要比我们成年人丰富许多, 成年人脑海中的各种思维定势极为明显, 而儿童的想像与创造却不存在有各种束缚, 他们可以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我们在绘画教学的时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争取与幼儿建立起感情, 这样儿童的绘画热情必定会被引发。

2 需要注意绘画前的观察与指导工作

我们所处的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各种鲜艳的颜色对于儿童是具有极为明显的吸引力的, 儿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非常喜欢用那些极为鲜艳的纯色来表达自己的作品。例如, 将草地全部涂成绿色, 天空涂成一整块的蓝色。可是大自然的实际并非如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实际的情况, 儿童经过自己的观察后, 他们马上会发现草地并不是一种绿色, 天空也并不总是蓝蓝的。这样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其作品的颜色也就不会还是那么喜爱用纯色来表达。我们组织儿童走出教室, 走到自然中, 指导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儿童抬头一看天空, 进出的天空颜色与远方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看看谁能最快的发现。儿童经过自己的仔细比较之后就会发现, 自己进出的天空的颜色非常蓝, 色彩极为鲜明, 而距离较远的天空颜色则没有那么蓝。在这样相互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儿童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其对于绘画的观察力也会有明显的上升。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用艺术性的语言来进行有关的描述。

3 积极提高儿童的绘画技巧

儿童民间美术创意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儿童民间美术 教学探索

儿童民间美术教学,即引导儿童感知、体验、认同自身所处地域的民间美术,并将这一感悟应用于创作中,建构新的视觉形象。近年来,笔者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依托民间美术创作题材,凸显美好寓意

民间美术把许多文字语言图像化。如喜鹊登梅(喜上眉梢)、鲤鱼闹莲(连年有余)、杏林春燕(进士及第),并寄托着劳动人民美好的祝愿。在图像与寓意交融中,结构出民间美术神奇莫测、怪诞诡异、天真烂漫的混沌造型。这一艺术特征跟儿童的思维特征极为吻合,易于被孩子们吸收并应用于创作中。

我在教学“年年有余”这一课中,引导赏析 “鱼”纹样,了解“鱼”兆丰年、鱼表“有余”的民俗观念赋予了鱼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再带领他们走进艺术博物馆,通过比较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韩美林的鱼,观察年画、剪纸、面塑等多种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鱼造型,在赏析比较中学习创作技法,再将概括、夸张的造型手法应用于圆形纹样之中,对纸盘子进行装饰,进而美化生活。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激情四溢,兴趣盎然,增强了学生的艺术感悟和审美能力 (图1) 。

二、借鉴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换位创作场地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艺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以及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年画、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装饰、美化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教学中我让学生将纸上架上绘画更换绘画场地,移至瓦片、葫芦、竹片、酒瓶、桌椅、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间美术教学更具新意,在传承文明中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校本教材内涵。

1.瓦片画。瓦片画灵感源自于民间美术中的瓦当赏析。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大量取材较难,瓦片则由于奉化城区旧屋拆建,随处可见,即便购买,也价格实在,大小适当,易被学生拿来创作。

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走进北街古建筑欣赏瓦当图案,了解瓦当纹饰取材之广,四神、山、鸟、獾、鱼、、草、虫、云等写实抽象的图案皆有。个别还有带“字”瓦当,写有“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吉祥语,另外也有个别瓦当单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再通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瓦当图案构思巧妙。如有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有的以瓦当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瓦片画中,并创新瓦片画内容与构图,并使瓦片具有实用价值。(图2)中,叶欣妍和吴雨梦同学将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应用于瓦片画中,画面简洁,点面生动,具有时代美感。袁诗婷和董鸽同学的瓦片画生活气息浓厚,传递快乐情绪。缪嘉乐同学将标志设计画于瓦上,另有一番情趣。

2.葫芦画。传说葫芦由于在洪水期保护了伏羲与女娲,因而合成阴阳合体。伴随着葫芦生人的故事,大量的葫芦、瓜形象成为民间美术中永恒的主题,这一形象逐渐成了人们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增寿、降瑞、除邪、保福、佑子孙的吉祥物,广为大众所欢迎。

我利用葫芦这一载体,在美术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民间脸谱教学,兼收了面具与脸谱的长处,突出民间艺术的幽默感,使形象具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与兴趣,提高了他们装饰色彩的造型能力。

首先,我指导学生创作时让其用相对称的的色块、纹样、图案组成葫芦画脸谱的主要纹样。在艺术手法上,引导以意象形,以形写神的手法,通过大胆的变化与夸张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与身份等,以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美学的特征。

其次,重视人物的眼、眉、口、须、鼻的刻画,突出人物神情动态。为此,我曾在大堰村请教了一位捏面人的文化遗产传人,请他口授手捏面人形象。他的造型口诀尤为吸引人。我让孩子们熟记并应用。

接着,引导学生赏析葫芦画人物额头。品玩中孩子们知道了葫芦人物画依靠额头图案的刻画确定角色的性格、地位、身份。右图1沈炜杰小朋友画的是红脸谱,表现太阳神,故其额部额部加以太阳,并以红色象征赤胆忠心、严肃正气的人物。

在赏析中,孩子们还明白了葫芦画的颜色多为鲜艳明快的色彩,这是民间艺术带有共性的特色。(图3)杨宇栋同学的葫芦采用蓝色表现性格顽强、仗义豪爽,顺眼表现忠良。

最后,葫芦画画好后,等其干透之后,可罩上一层清漆,增加保护层,如果在葫芦有藤蔓一段系上一根丝线可做成挂饰,或作案头车饰等,业余品玩,别有一番情趣。

3.竹片画。奉化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山川钟秀,峰峦叠嶂,班溪、大堰、肖镇、南浦、方桥、江口等地富产毛竹,有竹乡之称。爽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由此衍生出深厚的民间美术竹文化。

小学六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教材内容是《竹》,我们将这课进行重构,以新的形式、新的切入点展现教学理念。课前老师们带领学生将竹筒劈成竹片,保留竹青洗净后请学生在竹片上用油画棒画上点线面,竹青与油画棒色彩相得益彰,学生作品稚拙且大气,作品效果好,此作品在奉化市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宁波市二等奖(图4)。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将民间美术题材内容绘在酒瓶、桌椅、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民间美术教学更具新意,在传承文明中激发创作兴趣,拓展美术校本教材内涵。

三、搭建民间美术展示平台,创设情境寻本源

为使儿童民间美术教学向纵深发展,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采风,参与社会上的各项民俗活动,举办各种校园儿童民间美术创意彩绘。两年来,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美术大型活动共计六次,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艺术实践与交流的舞台,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感受力,也给学校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如六一前夕,我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美术儿童创意设计展览,展出了美术社团学生的以民间美术题材为内容的手绘凳子、瓶子、盘子、雨伞等工艺品,同时请学生模仿面塑艺人手法进行太空泥手机链现场制作义卖活动。这一举措,受到前来慰问的陈志昂市长一行的赞许,得到了老师同学的大力欢迎。

再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尚田镇条宅村全国非物质文化传人陈行国的奉化布龙工作坊。20位美术特长生每人绘制了一节生动活泼龙身,与陈师傅的龙头拼接成一条完整的布龙,并一起舞龙,以此表达传承民间美术、祝福世博的美好心愿。活动中陈师傅还向孩子们介绍并示范了布龙的制作过程,制作材料,龙鳞的绘制方法,以及舞龙的技法,孩子们获益颇深,深切体验到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这也是我校美术组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又一实践内容,对传承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图5)。

民间美术是块肥沃的土壤,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分,恰当应用在学生的美术教学之中已成为我校实施美术特色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对民间美术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时,我们应把握多样性和特色性的原则,处理好“传承” 和“创新”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手绘心品中体味民间美术文化的魅力,最终促使这芬芳的艺术浸入孩子的心灵,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崔永郭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N)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86)8-11

[2]奉化市志编辑委员会 奉化市志(N)中华书局 1994(658)

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篇12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处在成长发展最初端, 这意味着儿童的心智能力还不健全, 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 所以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需要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的共同相互作用。生理发展, 指身体上的发展变化, 如大脑的发育成熟、运动机能的发展等。认知的发展, 指思维、智力等发展变化。社会情绪的发展指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变化, 以及个性的发展等。为了论述的清楚, 在这里把三个发展过程划分来说明, 实际三者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儿童成长发展。

设想儿童在周围的环境中游戏活动时, 这些活动需要感知的参与, 同时进行逻辑思维的认知, 还需要有同步的运动。这正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 相反, 这种相互作用也必需在儿童直接参与活动中才能实现。

游戏为这种直接参与形式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环境。

儿童对游戏的需要

游戏活动是儿童的本能需要。首先, 是基本的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这满足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基本的信任。其次, 在信任下, 会出现不信任, 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使儿童产生兴趣和好奇感, 以想象、创造的冲动去理解和影响环境。最后, 是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些儿童内部的需要正是儿童游戏动机行为得以产生的前提和背景。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交织作用引发了儿童进行游戏。

儿童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发展的需要, 游戏成为满足这种需要的基本途径。帕普利等人曾这样描述过:“儿童在游戏中成长。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肌肉;他们发展视觉与运动协调的能力, 他们还发展控制自己身体的意识。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他们发现世界是什么样的, 他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此看来, 游戏与儿童成长中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关系密切。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媒介。儿童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游戏活动。

美术活动为这种综合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提供了支持。

美术活动的特点

美术的性质不仅是所谓的造型、图示表达等, 更重要的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游戏和美术活动是相通的, 美术本身就是游戏, 是虚拟的, 这种特征正适合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行为特征告诉我们, 他们对一切事物产生好奇, 看待事物时不是定性的, 儿童在认知和逻辑建构之前, 是用各种尝试、虚构来认知。他们思维特点就是幻想和想象。儿童的这种认知特点恰好也是视觉艺术的行为特征, 即想象、虚构, 视觉思维可以创造想象出来的东西, 通过美术活动表现出来。美术活动为儿童这种爱幻想和想象的思维特征提供了实践场所。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儿童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借用美术媒介的活动中, 儿童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绘画时, 儿童不但要使用视知觉, 还需感知的参与, 还要同时进行视觉逻辑思维协调, 用逻辑思维进行图像的整理, 还需要同步的生理机能运动, 绘画时孩子注意力都集中在肌肉的运动的知、感觉上, 整个肢体在运动的同时, 纸上留下肢体运动产生的线条, 这种运动痕迹展现在孩子面前, 展现了他们的表达, 与此同时行为活动也会影响到脑的发展。在表达的同时, 展现出的图像, 影响到了儿童对产生形象的感知和秩序感的经验效应, 既逻辑主次感的发展。所以说美术能提供媒介, 来感知理解未知。因为美术活动独特的视觉教育意义, 不是我们的认为仅是感知模式。在美术活动中, 不只是看或画的行为, 实际它是典型的思维教育模式。儿童在看的同时, 思维活动也在发展。阿恩海姆指出, 视知觉是与思维同时发生的, 是视觉思维模式。看就是思维过程, 在看的同时, 就有了主次的逻辑思维理解。也就是说, 孩子在看的同时信息就已经在处理、转化和把握。所以, 美术活动中, 儿童的生理、认知和社会情绪共同得到发展, 相反, 参与美术活动, 也需要孩子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生理机能的成熟, 及社会情绪的经验积累。

美术活动就是一种高级游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是全面综合的发展, 在热情中运用他们的心智能力, 从而全身心的投入锻炼。

参考文献

[1]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丁海东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儿童发展【美】约翰·桑特洛克著桑标王荣译上海人们出版社

[3]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唐斌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氧气驱动加压吸入下一篇:石油化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