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通用13篇)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1
“形成性教学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评价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美术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的,评价应包括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面。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的痕迹太重,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过多的发挥评价的选拔功能。
一、鼓励性评价: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教授对象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美术课堂这个教与学的立体空间中,知识的传递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爱与爱的碰撞,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情感美的世界中接受知识的沐浴,才能在美术美的摇篮中享受心田的滋润,因此,美术教学评价中情感的效应是关键,也就是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的是评价中的认可和由此获得的成功的感受。所以,首先将鼓励性评价的方式运用到课堂是很必要和及时的。在注重教师鼓励性评价运用的同时,加强学生间互评能力的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差异性评价: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标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术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美术学科的特点(审美特性)来进行, 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是不同的,每个孩子学习美术的悟性更是有所区别,因此,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和进取精神,这是评价是否奏效的关键。实验中老师们采取了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对学生的评价因人而异,因不同的教学情境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突出了评价的实效性。在对美术差生来讲,教师要俯下身来看待他们,多给这部分学生以厚爱,多采取鼓励性评价的方式,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表现、评价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的评价活动中来,既认真准确的评价他人的美术学习情况,又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美术学习成绩的优劣,三、亲近式的评价:
新的美术课标指出美术教学的评价方法包括: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实际上在美术教学的实践中,以上方法的运用只是一方面,开发其它的更适合本地区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更是重要。实验中大家发现:亲近式的评价方法的运用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同学们自己独立弄懂一个问题时,我会情不自禁的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当同学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时,我会激动的为他鼓起掌。
总之,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的探索会更加全面和深刻,由此而带来的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新的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造型的人才。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2
一、以教学目标为纲, 指导评价目标的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 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相衔接, 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其中包含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的或目标的精辟概述。然而我认为, 思想政治能力培养也好, 思想政治素养全面提高也罢, 不是依赖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 而是在于以教学目标为纲, 指导评价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有两个基本点: (1) 它是教育主体的一种预期, 体现了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尽管并非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预设的, 但在教学中预设仍然占有突出的位置; (2) 这种教育主体的预期蕴含的是一种教育价值。教学目标的确定实际上是教育主体的一种价值选择。这样的评价目标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学习的乐趣与收益。
二、价值一元化与评价多元化的和谐统一
长期以来, 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依靠考试这一方式, 然而考试又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 以致在教学的时候产生了重成绩轻能力的倾向。在课程改革中, 我们应强调价值一元化与评价多元化和谐统一, 即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评价策略,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评价的多元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都是教师唱独角戏,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外。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大力提倡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远远要比教师的评价更贴近生活,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另外, 也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起来, 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过去的考试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在新课程标准下, 我们可以尝试将考试的内容分开, 实行分项考核, 也可以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分开进行考核, 这样, 每个学生都可能在其中的某一方面脱颖而出,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外, 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同时, 还应该对学生健康人格进行评价。
3. 评价应能激励学生学习。
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促进自我的激励。在评价中或是通过评价, 我们应该注重激励学生, 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树立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信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评价的激励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明确提出对学生的期望,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靠近。同时, 教师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少一些严厉的表情和尖酸的言语。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3
关键词:美术课程;教育;人文性;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德主要途径。”这说明美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再把它看作是一门单纯教学美术知识、技能的技术课程,而将其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
一、对于“人文”一词的理解
“人文”一词是经常被提到,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呢?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提出的人文主义理论来看,人文应该是一种高度重视人以及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而我国《辞海》一书指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然而,文化现象也有落后的、愚昧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人文精神、或人文素养,一定是指人类文化中科学的、健康的部分,是指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在这些价值观和规范中,包含着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思想观念,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核心的部分。虽然东西方国家对“人文”的解释有所差异,但总得来说,其基本内涵是相通的,都是指重视人的文化。
二、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性学科的意义
(一)将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学科,对美术课程实施的具体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将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性学科,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了单一的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也就是说,追求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实则是指通过美术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既有艺术又有文化,且具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单纯注重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对于美术课程实施的具体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将美术学科定性为人文学科,对于帮助学生实现生命自我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一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需要一些情感的感受和体验来进行生命的自我构建,而这种情感或非智力因素就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完成。具有了人文性的美术课程可以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轻松。美术课堂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自然地与语言、道德、伦理、技术等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等关系,学会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的美的因素进行挖掘提炼,并以美术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三、对追求美术课程“人文性”的思考
(一)美术学科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人类知识体系中,人文性的东西更多的通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体现出来。艺术通常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的,人文性的东西就涵盖在内容里了。对人以及人的价值、尊严、情感、道德、文化的关注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的精神的关注、人生的关注、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的关注。
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中国传统绘画为例。欧洲文艺复兴崇尚人性,主张以人性取代神性。无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拉菲尔的《西斯庭圣母》,亦或是米开朗奇罗的《大卫》等旷世名作,无一不流露出艺术家的激情与人格写照,无一不流淌着对人性的赞美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相比与西方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更讲究意象绘画,画家善于采用笔墨、比兴、程式等表现手法充分表达其志向、思想感情和意趣。例如,最广为人知“梅”、“兰”、“菊”、“竹”四种植物,常常成为画家用来表达自己对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精神的追求,梅兰菊竹的人格化在文人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美术学科是一门极富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学生在欣赏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时,会对蕴含在作品中的艺术家的理想、道德、尊严、情感、真、善、美、个性、自由等人文精神产生共鸣,受到滋养,并获得启迪,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所以,美术课程可以说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美术课程如何体现“人文性”
将美术课程定为人文性学科,这也意味着,如何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成为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能否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关键因素。由于专业原因,以往美术老师更注重专业技能上的训练,而相对忽视自己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加强人文知识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在教育服务中体现人文情怀,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向学生传递一种“真”、“善”“美”。只有教师做出好的表率,才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应着力将美术教育提升为文化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形式上认识美术作品的价值,而且要让从内容上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在进行写生、工艺制作等美术课程教学时,尽可能将技能的学习与表达结合在一起,通过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在进行综合探索性课程教学时,可以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其他文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可以将校园文化和民间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人文气氛来感染学生。但是,要避免过分综合,将美术课上成文学课或历史课,不能脱离美术,为了“人文而人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将美术课程打造成人文性课程,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养成。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 [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我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篇4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是:
1、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的积累。
2、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课具有两重概念:
其一就是育人。在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让学生懂得假、恶、丑与真、善、美。
其二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交往。是汲取民族文化,了解多样文化的差异。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文课程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篇5
课程整合已经提了好多年了,这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围绕整合在谈,所谓精益求精,一直想通过这个整合将课堂效率提高再提高。
我认为,一节好的课堂不一定就非得是整合课。是否要用整合的模式来上课,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来确定。例如一些政治课或者说一些纯理论的课,如果以主题课堂的形式来上,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当然在这里说的是课堂整合,那么我就就课堂整合方面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信息技术与课堂及课程整合这三个概念。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我们知道,课程有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也包含了信息技术与这四个要素的结合关系,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我们都知道,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对这四个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儿我就不一一细说了。除了这四个要素外,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课的模式再也不是传统式的教与学了,而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方法的融合,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模式,达到了多种模式并存,灵活运用。
当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手段越来越多,给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如何取舍成了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太多,不易取舍:课堂上,不少老师往往选用不止一种表现方式(如:FLASH,PPT等),以至于使课堂成了信息技术展览课;也可能出现一堂课全部用技术来展示,而忽略了上课的效果。
2、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比例过大: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要视课堂内容而定,不易过长。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导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3、信息技术安排不合理。在一堂中,应当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不能不分内容一概运用信息技术。在该用的时候用,不用的时候就不用。
4、教师的水平。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对广大教育同仁们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上打开一个缺口,让更新鲜的雨露来滋润学生那颗对知识急切渴望的心灵。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是与生俱来会排斥新事物,拒绝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没人不希望自己是才高八斗的,但一直以来为什么会很多孩子对学习感到排斥,究其原因,没有兴趣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什么会没有兴趣,这就与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关了,这包括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
然而,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了一起,我的们期待便有了曙光。
在课堂上,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把原本枯燥的书本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视听内容,不局限于呆板的概念,而将其扩张为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或是在学科前沿的动向,我想,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后的了解,记忆,更能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切也为培养未来的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去图书馆翻阅那些陈旧的典籍外,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学生也就有了一条能够更有效的解决疑问的途径,而在这个方面,我们显的更主动一点,结果自然就更令人欣喜了。其次,当我们再交流时,我们会相互借鉴,谁的方法更简便,谁获得的收获更多,久而久之,我们会寻求最高的效率。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7
一、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课改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活动方式来划分领域。 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 而欣赏又分为“ 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的设计体现了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二、注重对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兴趣的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评价的时代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评价的互动性与情感性。 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 他们不知道怎样画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敢画,在这里我们评价的就不是“ 画的是什么”“ 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把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 在执教《 乘上列车去画画》 这一课时,我边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边做游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你们在乘车过程中见到了什么? 心情怎样? 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对学生这种积极参与意识,我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画面进行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并进行评述,让他们互相提出建议,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终结性和综合性评价
小学美术评价要体现整个学习过程,既要有课堂评价、短期评价、 中期评价及长期评价。 短期评价主要为单科评价和小单元评价,中期评价主要为大单元评价和学期评价,长期评价为学年评价和跨年级评价。 由于评价融合于小学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评价过程又不断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 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评价,即以激励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自我的动态性,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观察指导,学期进行总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美术作业的单一性评价变为多元性、多样性评价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1) 体现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 为了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有必要对 学生的美 术活动表 现进行评 价 ,主要通过 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 2) 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与家长的评价 。 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是整个评价的共同建构者。 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用问卷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到日常化,让它能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 家长参与评价体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时代性,也是新型评价的基本组成,它促进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 1) 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技能情况的评价 。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四大领域。 在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 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动物形象,能否认识常用颜色等,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等;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否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否选择材料进行造型制作等;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应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美术知识诠释作品技巧,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及自然的感受,能否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创作等。
( 2) 学生美术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材料的形、色感兴趣, 是否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利用材料进行创造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对美术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等。
谈美术老师的课程评价 篇8
一、评价与美术课程评价
现在“评价”的意思已经从原来的“比较”扩展到“反馈-矫正”,又到现在的“反思”。这说明评价是不断地发展进化的,评价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改进工作之中。
如今对评价的概念有着诸多版本,在此我们暂时把它的概念归属为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再说美术课程评价,它是对课程的某些方面或其总体的价值给予评定。具体到课程评价活动中,美术教学的课程评价对学生引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新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美术老师要注重少年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使美术活动所必须的人格整体性、创造性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着眼于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评价要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评价目的,我们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式。因此我们评价学生不应该过于看重他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强调他们在课堂上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多元评价和美术教学
1.多元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顺利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潜能加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应该提供有益的反馈。同时,老师要求家长和社区对学生在课外的表现进行评价,共同帮助学生进步。多元评价重视收集学生日常的表现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以及课堂学习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元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体系构建不仅包括对课程、教材以及教具等各种构成因素的评价。
美术学科的教育评价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质量监控和导向,更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重激励、重发展、重创造。
2.多元评价对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术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因素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转变传统的错误评价观念
美术教学评价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敢转变观念,家长都以学生画得好坏来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所以就出现了评价的相对滞后。老师由于受到家长及社会的评价压力,对学生的美术评价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念。
观念一:(传统评价)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美术评价就是评学生的习作优劣,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既打分或优、良、及格、不及格等,学生被评分数高的就开心一点,但不知自己的习作好在哪儿,被打及格的同学也不清楚习作差在哪儿。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了,特长发挥不出来,美术作业就流于形式了。如果教师把美术教学的形式转化为活动形式,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学习有激情,随着激情转化为成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满足他们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以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让学生能自信面对每一件事,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观念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每一幅习作,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造型准确等为标准来评判。这样就抑制了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传统评价也有形式单一的缺点,因为它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定反映方式。我们老师就是要把美术教育定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人类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完成。为此,教师要科学地看待每一个同学的作业,不要按照“像与不像”或哪里的颜色没涂均匀等来评价。相反要用肯定、赞美、鼓励的语言来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每一幅作业都各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做法就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念三:(单一评价)老师在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评定时,只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即让老师出一个考试题目,学生画一张来交)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这样做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要让学生不仅学到会画,更要学到会欣赏,分辨别,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基于上述的错误观念,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得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尤其重要,我们要让评价成为连接教师、学生、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学生有兴趣学,学得好,学得久。真正让评价成为美术教育的坚实基石。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9
美术课程中多维性学生评价标准概述
美术课程中的`多维性评价标准在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艾斯纳的教育理论中已有明确体现,并各具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与模式.目前,在我国的美术课程中,多维性学生评价标准已有较快发展,但在评价标准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上仍存在不足.
作 者:刘娅萍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美术课程 多维性学生评价标准 研究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10
文章摘要: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激情、自信,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很多美术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评价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
正文:
随着美术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校现在的美术学科教学评价与过去大有不同,过去的做法过于注重静态评价通常是参加美术比赛,或教师一人说了算。现今的做法则特别关心学生美术学习的变化与成长,强调学生个人本位,评价其学习成果。下面就谈谈我在美术教学评价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由重结果的评价变为重过程的评价
传统上,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常以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优劣通常是通过一次比赛获奖情况,或完成一件作品来决定学生一个学期的美术学习成绩。很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句话更为适用。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给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差异。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绘画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
我在美术课上,尽量多的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例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二、由单一评价变多元评价
传统上,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与评价,因此,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
相反的,在多元的美术教学评价里,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是多样的。因此,除了对美术技能技法评价外,还要兼顾情谊和认知的评价。而在评价者方面,我们不但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兼顾同学、家长对被评价者的评价,而我们最注重的是学生的自评。因此,我们现在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都是多元的。
三、由主观评价变客观评价
儿童作品是儿童一定阶段的内心世界的外现,具有儿童特殊的美术语言,与成人美术有着极大的区别。许多教师不了解儿童作品的原有特点,在美术评价上主观、武断,不够客观真实以至走上误区:
(一)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作品
传统上,不少人在评价一幅画是常采用“真像”、“太逼真了”之类的话语。这样评价是单一片面而过于主观。它忽略了作品的内涵,忽略了作品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表现方式,与众不同的审美观等,无法深入诠释作品内在的含义。而现在的评价我们应更加侧重于作品的内涵,发现作品中独特的亮点,而不是把目光只停留在表象上,一味的用“像不象”“功底深不深”来评价一件作品。
(二)以对不对来评价儿童作品
艺术与科学着极大的区别。科技重视准确性,而绘画可以用夸张、变形、想象等手法把自己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经验不丰富,理解能力不够等因素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与事实有着很多的不相符之处。如果想在他们的绘画中找出几处科学性的错误,那几乎是随手可得:“猫和老鼠成了好朋友” “小朋友们像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 “地球和太阳拉起了手”等等。如果我们还自作聪明的用深入浅出的语句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以喜不喜欢来评价儿童作品
这个误区涉及到个性的问题。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怎样处理好这对矛盾?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是不是以自己的审美观来作参照,是不是学生都要向自己看齐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不能成为老师的复制品。
所以,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尽量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观、武断的评价儿童作品,我们应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画给与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
四、由量化评价变为质性评价
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者慎重的处理好量化的过程。面对两幅差不多或各有长处的两幅作品,我们就不能简单的以85分与85分或者是以优与优-来区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在心理上制造一个人为的障碍,扼杀孩子的自信心。怎样来避免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对孩子的一件作品从有创新意识,有情趣,有一定技法等方面分别去定位,突出每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等级不需分得太多太细。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区分出等级而是要通过评价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以提高。
五、由脱离学生实际的评价变为贴近学生生活评价
导致教学评价脱离学生实际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处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用专治、偏激的话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作品上。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自己去评价,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贴近学生,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总之,只要我们本着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用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画、敢做,那么,我们的评价过程就不会偏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也就真正的落实到位了。
参考文献:
《美术学科课程标准》
《多元智能的教与学》 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
浅谈新理念下的美术课程评价 篇11
【关键词】评价;美术课程;多元性评价;教育功能
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一个公正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能使学生不断发现真实的自我,激发自我的内部动力,产生成功感,鞭策自己的不断努力向上。可传统的教学评价用某种僵硬的外在的所谓宏观尺度去衡量个性差异的人,使评价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存在;以其单一片面的价值取向,排斥了除知识以外人的评价。传统教学评价的这种非人道性的弊端,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当代教学评价认为,应将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有个性的人当作评价的对象,并通过评价努力促使受教育者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倡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评价促使他们向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使美术课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教学评价有两种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评价的管理功能,评价主要被用来鉴定、区分儿童,其目的是选拔适合教育模式的学生。当代教学评价则重视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教师要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失败心态。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他们的潜力是可以发展的。如果教师总认为学生笨,教不会,带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去从事教育,就会有意无意地把“儒子不可教”的想法强加与这些学生,使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就拿我班的学困生王坤来说吧,他是个残疾儿童,舌根短,吐字不清晰,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交往,渐渐地他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别人,久而久之心理上有着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上课不听,爱搞小动作,还时常做些恶作剧。上美术课更是鬼画糊,反正得到的评价都是差。因此,我特别关注他,常常开导他,多鼓励,多帮助。记得有一次上美术课,课题是“聪明的脑袋”,那天也许是他的心情特别好,画完画后,他把作业拿给我看,我问,“你画的聪明脑袋有什么用?”他说:“这个聪明的脑袋能把很难治很难治的病都治好”。我立刻翘起大拇指表扬他,夸他的作业不仅想象丰富,而且色彩搭配的美,还有爱心,并在他的作业上写上了“优”,还画了个笑脸。他非常高兴,随后唱起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边唱边从讲台蹦蹦跳跳回座位上,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次时,我抓住这个机会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只要用心不仅画画能画好,其它课也一定能学好。从那以后,他每节美术课的工具都带得整整齐齐的,作业认真完成,不再破坏纪律了。记得一次手工课,他忘了带彩色纸,他急的哭了,哭得象个泪人,要我给他家人打电话,直到家人把彩色纸送来,他的脸上才露出微笑,还保证下次不会忘记带工具的。
二、在评价上的方式上,倡导多元性评价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的美术作业评价呈现可以是实物或等级,可以是评语,还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法,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我常常采用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对一些好的作业给批上“优”并写上“你真棒!”。同时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当他进步时,应及时写上“你进步啦,继续努力!”等字眼。当两个学生一起将作业拿给我评时,我不会片面地说“他的好,你的差”,而是说,“你的不错啦,他的更好些,只要你用心,动脑筋,你也能更好的。”因为我们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对低年级的学生,我采用符号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优良”等级符号,一年级学生不认识,我改为用“哭脸、笑脸、微笑”三种脸部表情来表示,给优秀作业印上笑脸,中等的印上微笑表情,并建议他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班有个叫廖松立的小朋友,上美术课总是不带彩色笔,作业都不上色,我给他印了个哭脸的表情,告诉他,“其实你画得挺不错,如果能加色彩那一定棒极了,也一定能得笑脸的”。果真,第二次美术课,他把彩笔带上了,本节课的作业得到了笑脸,他满意的笑了,回到座位他还把前几节课的作业补上了颜色。有时等级符号用久了,学生失去了新鲜感,我还采用插红旗,贴智慧星等实物评价法。这样,学生比以往学得更有兴趣,画得更认真,更自信了。
三、在教学评价的活动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以往的评价由老师包揽了,老师常抱着那种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审判者的态度,拿评价的结果去过给学生排队划类,那么评价不过是一场换了名字的考试。新课程对教师自身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从一个教育信息文化、知识的提供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伴侣”,把评价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未加引导之前许多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作品只会挑别人的不足之处,看那不到别人的优点。这时老师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老师还应及时表扬那些在评价别人作品时,能先肯定作品的优点,然后用商量的口气向作者提建议和意见的学生,以他们来带动全班。在教学中我还经常让他们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好的现象或者是优秀的榜样,这样学生客观真实评价他人的态度逐渐形成了。
四、在评价的类型上,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实施终结性评价,往往是把作品收上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思给作品打分。这种评价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孤立与教学过程整体之外,结果导致师生不能内控和调节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失去了主动调控机制。当代教学评价则实施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它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这张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粉类别的,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通过实施形成性评价,教学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及时调节和改进,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强化和矫正。因为学生互相接触的程度远远多与老师。让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将更全面,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总之,我认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美术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美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福建版《九年义务美术教材》培训资料
[2]《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杨景芝著
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思考 篇12
作为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带着对《指导意见》的理解和本校课改的思考, 笔者于2015 年5 月赴北京四所课改名校观摩课程建设。一路行来一路漫思, 本文从一名学校管理者的角度, 结合本次考察调研情况, 谈谈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理解与思考。
一、破而后立, 基础课程整合化
《指导意见》提出, 一至六年级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15%左右, 每周约4.5 课时。要增加一定量的课程, 但又要保证总课时不变, 这就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 打破原有课程固有结构, 整合出新的课程体系。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胜利实验学校首先试水:我们发现, 《品德》《人与自然》《我与杭州》这三门课程有不少重叠的内容, 故将这三门课程作了整合, 将其中重复的内容打包在一起, 推出一个主题, 然后分几个课时将它消化。
整合是一种办法, 但如何整合, 怎样整合, 才符合学生人格的发展与教育?《指导意见》的建议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 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我们从三维目标儿童成长树上得到启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成长的根和土壤;学习过程体验与方法, 是儿童成长营养的输送器官茎;知识与能力突出, 人生明耀, 是儿童成长的果与叶。低段课程缓起步,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人文性、规范性、教育性课程占大头, 注意挖掘课程里的情感教育与对学校教育的认同衔接。中段课程重体验, 强调过程性体验与方法指导, 探索性、实践性、技能性课程比重放大。高段课程强应用, 重视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概括, 如阅读写作能力与逻辑推算能力等。
二、围绕主题, 拓展性课程趣味化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校要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 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 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笔者所在学校基于选择性思想背景下的“STS”拓展性课程开展已有两年。“STS”课程秉承“让树上的每片叶子都能争取阳光”的理念, 希望能给每一片树叶选择一个阳光发展的机会。“STS”特色课程实施采用分层推进、专题实施的课程项目化策略。我们首先推进校级社团的课程化活动, 物化课程计划、纲要与内容, 显化课程活动成果。如戏剧课程, 每学期完成一个戏剧的排演, 或课本剧、或教育情景剧、或生活剧, 30 课时左右。从文本研读—剧本编制—角色分析—舞台美术设计—道具服装制作—选角—排练—公演, 实施过程中故事冲突跌宕起伏, 尝遍酸甜苦辣, 丝毫不亚于电影大片, 从中学生的德商、情商、智商, 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这样的专题课程我们共开设了40 多门, 有一些课程已实现物化, 还有一些尚在积累经验。这些课程的开设, 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 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满足人格教育需求。
三、彰显特色, 校园建设品牌化
《指导意见》中对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阐述, 都体现了个性化、品牌化思想, 要求各校在顶层设计各项课程时, 要制订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 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科学设计与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
一所品牌老校, 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那些鲜明的办学特色刻骨铭心在每个教师与学生身上, 对外显化为广场文化、走廊文化、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曾让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赞不绝口!赞不绝口的不仅仅是那恢宏的建筑环境和“56 号教室”的先进教育设施, 更是“全课程”实验与基于实验显化而外的课程特色。该校万物启蒙课程团队创设的“中国历史步道”, 在G4 长廊的地面上做一条中国历史步道, 让学生每天走在大道上, 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前世今生……团队负责人钱峰老师如是说:“我只是朴素地想做这样一件事:有一门课程, 画满地图, 有各种家乡的街道、公园、菜市场, 然后逐步从亦庄到大兴, 从大兴到北京, 从北京到中国, 从中国到世界。地图越来越大, 世界越来越大。不管今后他们走到哪里, 有一点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那就是他最早看到的这张地图, 那是启蒙他的故乡, 那是他出发的所在, 也是最终要去的地方。”
做一条历史步道花不了多少成本, 但历史步道能成为亦庄学校的品牌, 这是钱峰老师和他的团队给历史步道“戴”上了课程和文化的“魔环”。
四、集聚课程, 教育活动核心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工程, 反观学校的每周工作, 有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创艺节;有教师例会、安全演练、常规教研、课题研讨;当然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但又必须参与的社会活动……教师哪里还有时间去搞课程?
我们是否可以将各项活动都集聚在课程领域, 这些课程包含安全课程、体艺课程、生活技艺课程、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学校在顶层设计时, 将这些活动集聚在“课程”核心中, 用课程串起校内外的各项活动, 各部门、教研组、年级组围绕核心开展活动的设计、计划、实施与评价实验。
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全都融合到“七彩课程”体系中 (见图1) , 在这里, 教育与教学开始模糊, 碎片化的活动变为整合式的课程教育, 让每一个生命都独特绽放。
“七彩课程”体系分七彩环境、七彩德育、七彩课程、七彩社团、七彩节日、七彩评价、七彩教师七个模块, 学校各层次、各部门共同为成长为有特质的人、可爱的人、了不起的人奠基, 成就每一个附小学生的七彩梦。七彩课程始于2007 年, 历经八年, 已相当丰富与完整。在评价中, 有闯关考试、期末免考、七彩德育证章、七彩课程小护照、七彩成长手册、七彩附小币, 这些评价方式的变化有力支撑了七彩活动课程的开展。
五、对建机制, 课程建管体系化
为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 《指导意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也提出了要求:进一步落实学校在课程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做好顶层设计, 明确各方职责, 确保课改有序进行。而溯源最早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 并没有将课程的建设开发与管理纳入到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中, 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也不是建立一个领导小组或某一个教学或教研部门就能独立挑起的。学校需要对现有的行政教学职责体系进行重构与设计 (见图2) , 校长室、课程研究中心统筹规划全校的课程建设工作, 宏观调控指导监控和全面研究、实施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整合活动。基础课程研究中心 (原教学科研部) 在学校课程研究中心指导下负责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统一学习内容进行开发、实施、评价与整合研究, 指导各基础性学科和知识拓展类研究组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工作。拓展课程研究中心 (德安处) 负责对德育课程、体艺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进行开发、实施、评价与整合研究, 指导这三类课程研究组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工作。课程环境建设中心 (德安处、总务处) 负责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建设。课程资源中心 (信息中心) 负责课程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与支持, 承担数字校园相关工作。课程建管体系化, 将目前课程建管的部门行为转变为学校行为,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学校的各项课程资源, 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六、指向评价, 方向明晰多元化
《指导意见》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提出了建议: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 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考核是学校办学的方向标与指挥棒。试点学校实施的课程不同于其他学校, 它是个性化后的“独家”课程, 对于这样的“另类”学校与学科, 教育部门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另类”关注、扶持与指导。与此相对应的,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要变化, 从往年的教师年度岗位考核上看, 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考核并不包含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 而课程开发的质量与实施的效果又很难用一个量化数字去界定。如果采用等级制去定性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 是很难达到鼓励先进的考核目的。所以,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涵要扩展, 手段要多样,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侧重考核课程设计能力, 课程教学的特色与个性, 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是否取得进步, 兴趣爱好是否得到培养, 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以养成。
七、跨界定位, 教师岗位课程化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设计水平及实施能力,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化作业。这些都需要学校从课程这个基点出发去定位和评价教师工作。
如今的校内课程, 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家课程, 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品德与健康课程, 就包含了体育与健康、品德、主题班队课、主题教育活动等多个学科;科学与技术课程包含了数学、科学、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门课程。既然这样, 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实施课程学习过程与评价中就要打破学科壁垒, 探索定位课程的教师评价, 模糊教师的学科岗位, 明晰课程岗位。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开展的月度人物, 人大附小的七彩教师评选, 还有笔者所在学校的“345”课程评价体系, 都是基于课程教师评价的有效尝试。
八、技术进入, 教学方式信息化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 篇13
题 目 论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学生姓名 _ 专 业 美术教育 年 级 学习中心
学 号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2014年1月 1日
论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 ****大学
[摘 要] 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地美术评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也及时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学习目标。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这样很大程度上遮盖住了美术教学的特点,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学中的评价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关键词] 自我评价;表现评价;评价方式;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新的美术教学评价有何特点呢?具体如下:(1)强调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做为评价的基础,将常规参照机制改为标准参照机制,有利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每一位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2)重视形成性评价,延长评价的时间,拓宽评价质量的范围。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重视对其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与他人合作的表现等方面的评价。(3)提倡采用与美术课程的多元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相对应的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成绩。(4)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攀比与选拔功能.(5)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从静态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评价转向动态的教学过程的分析与评价,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6)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是由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共同构建的群体。根据以上的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对美术教学评价的几个注意点。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
(1)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与别的学科不同,美术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来传达信息的。它以有组织的点、线、面、体、色彩等要素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并以此为媒介达到启迪、教育、感染人们的目的。具有可欣赏性和感受性是美术作品的生命所在。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欣赏课教学的要求,审美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之中,但“欣赏”和“审美”却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虽然二者的内涵相近,但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欣赏就是审美,审美就是欣赏。它们的差别就在于艺术领域里,欣赏的对象要比审美的对象宽阔,艺术不能单纯用表现的内容是否美来界定。从形式上讲,有些美术作品并不一定有艳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甚至在美术形象上会给人一种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一样的”丑”感。如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妓》。从内容上讲,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也不一定都是“花好月圆夜”、“心旷神怡”的美妙景色,也有象蒙克《呐喊》的恐怖与沉闷甚或凄惨的描绘,它们都无法给人以审美的心理愉悦,但它们所隐含的深刻内涵却同样是震撼人心的,都有着同其它美术作品一样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因此,美术欣赏课也就不能上成单纯的美术审美课。目前,在很多学生的思想中总以为凡是美术作品就应该是表现美好生活,都应有绚丽的色彩和明快的调子,这显然是片面的,这种认识很容易把他们引向美术欣赏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逐层的深入引导,让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把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上升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比如,我在教学十二册美术《我的成长记录》这一课时根据教材有两个版面,编入了学生“我上学了”“我入队了”“课堂活动”等图片,这些都是童年,值得纪念的画面。通过教学,我让学生进行了集体创作《毕业诗集》《毕业小报》,在课堂评价这一块,我先让学生把作品展示在教室的一角,并讲一讲自己的画,谈一谈自己的经历,并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说一说同学作品的优点。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交流感受,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留恋,增强对母校的热爱和责任感,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自信地迎接新的挑站。
二、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 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评价是从泰勒(R.W.Tyler)创导的“行为目标评价(cri-terion-retrenched)”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测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根据这一观念,传统的美术课程评价就特别看重学生美术作业的效果,这是一种针对教学结果的静态评价。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教学结果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过程,因为相似的教学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细微的差异又将导致教学结果发生巨大差异。所以,仅仅静态地评价教学结果不能反映出教学的全部价值,无法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操作上的实质性问题。现代课程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已从这种静态的教学成果的评价转向动态的教学过程的分析和评价,并在不断深入发展。尤其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使动态的课程评价技术得以实现并日益完善,即利用录音、摄像等技术对教学的实际场面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进行课后的分析、评价和交流。国外从70年代发展起来的教学评价理论都很强调动态评价的特征,如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em)和古巴(Guba)提出的“CIPP 模式(决策类型模式)”,斯塔克(R.E.Stake)提出的“应答模式(interaction mode)”,斯克里芬(Scriven)提出的“目的游离模式(goalfreemode)”等等。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从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1、教师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观察学生行为,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达到“学我要”的程度,真正的主动的去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2、小组评价。在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模式。每位同学在 小组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活动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2)的积极性。同时,小组成员又对每位同学在上课和活动中的表现在下课前或者是活动后及时的进行评价,这样的及时反馈和客观评价,由于站到了学生的视角,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个人评价。在学习结束或者是小组活动完成后,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在课堂上以及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自我评价,书面完成在学案后面的自我评价栏目中。比如:我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我对小组的成功作出的贡献是是什么?我能做得更好的方面应该怎样改进。我做得最好的方面是哪里?等等。这些反思能够更好的指导自己在后面的学习,落实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自信心大大加强,班级荣誉感也得到了增强,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四、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多种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已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在适当的时候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对美术学习的评价。
美术成长档案袋与其它成长档案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美术成长档案袋是一个多功能的学习袋子。
美术成长档案袋具有存放功能。它可以存放学生的平时作业,可以存放同伴、教师及家长给予的评价资料,还可以存放美术工具清单等其它相关材料;另一方面,美术成长档案袋具有评价功能,袋中有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资料,也有他人给与的评价资料,最后到期末时,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详细的资料对学生做出准确、合理的美术成绩评定;再一方面,美术成长档案袋具有育人功能,通过设计成长档案袋,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收集材料,学生可以提高自身存放和收集材
(3)料的能力,并且在收集、保存作业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珍惜每一次学习成果。
2、美术成长档案袋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其它学科学习成长档案袋一般由学校统一购买发放,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外形都一样,看久了,学生会不喜欢。而美术成长档案袋不一样,它的整个设计都由学生参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性,设计自己喜欢的成长档案袋封面和内部结构。此外学生可以 根据美术书上的内容亲自列出美术工具清单和制定自己喜欢的评价表格。面对这样的设计活动,学生们非常喜欢,因此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美术成长档案袋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具有美术学科的特点。美术成长档案袋的应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它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成长档案袋,只要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他们才会好好的去做,好好的收集保存资料,这是一个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成长档案袋。
整个设计中“一切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紧扣学生发展这一主题,努力做到最好
注 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4)《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 张宝教:《天大以综合素质标准评价学生》,《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29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与职业》1999第7 期。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1日第1版。
[5]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页。
【对美术课程评价的理解】推荐阅读:
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解12-05
我对美术课教学评价的理解11-30
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05-10
我对语文课程的理解08-23
谈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10-03
美术课程的改革05-29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课件05-22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06-07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09-12
新课改中我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