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2024-09-18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通用8篇)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1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关键词】: 美术鉴赏 审美

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赋予美术鉴赏教学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对于高的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美术技能,比如起码的描绘能力,设计和制作能力,现代媒体技术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提供帮助。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运用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我参加了近几年暑期省教育厅举办的骨干教师美术新课程培训,教了几年高中年级美术鉴赏课,有了一些实践和经验,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上课感受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1、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相关的美术作品及资料引发学生对题材的关心,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

2、提高备课质量。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美术的演变与发展,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等。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些是备课的基础,加强了备课,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教学环节能顺利的进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备课很重要,我们可以充分积累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不备课会造成教师课堂术语表达不准确,提问方式不恰当,教师讲课的随意性。这种不严谨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备课,不要凭经验去上课。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的实现。高中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表现客观世界,传达内心思想、情感为主的美术创作活动。第二类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侧重设计、工艺方面的美术创作活动。由于这两大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我在讲课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并提问“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表现?”同学感觉新鲜,津津乐道,然后我把写生的一幅4尺大小的人物画挂在教室,学生从未看过如此大而且近距离观看的写意人物画。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在介绍《步辇图》等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思想感情、有关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在讲到玉器鉴赏我先给学生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在讲到青铜器艺术鉴赏时用“楚王问鼎”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新课讲解要有亮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智力发展程度较高,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学生会更注重理解而不去死记硬背,更注重自我理解和判断。审美意识有所增加。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印象中美术课就是以老师画,学生临摹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一节课下来一看分不清谁谁的作业,而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例如“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是爱与美的女神”学生的思维就会就此而止。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如果把她的手臂复原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就能启动学生思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思维止与结论,而起于问题。《马踏匈奴》这一作品,先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一段场面。然后提问“这一作品为谁设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一下就能想到问题答案。学生思维扩展开来。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生80%来自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很有必要的。例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节,玉石文化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馆内可以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再者,邳州有许多玉器加工厂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对这些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可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观念。此外,高中美术教师应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土文化,树立为促进我国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5、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邳州是剪纸之乡,学校走廊橱窗展示好多剪纸图片,如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是由这几大因素构成: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经验、理论水平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以上因素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也应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过程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即使在传授美术技术的时候,也一定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三、因材施教

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美术”概念还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水平上。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上美术课就是随便画一张画交了就行了。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作业多文化课压力较大,美术课基本没有,许多基本的美术概念、术语、现象、作品都不了解。我们在上课时面对一幅作品,有的同学熟悉的脱口而出它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等,有的同学一概不知,根本没有见过。这样会让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我采取先让熟悉作品的同学先介绍作品再由我补充。再提供一些学生都陌生的作品,让学生讨论、评述、判断进而达到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让教学效果显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美术鉴赏教学,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

2.《艺术社会学》 豪泽尔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美术作品,评价标准,方法

高中美术课根据新课程要求, 在高一选修美术鉴赏, 而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 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我认为, 评价美术作品的标准有两条, 一是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二是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所谓精神内涵, 就是指艺术家在这幅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愿望以及象征意义、喻意等等, 是这幅作品的中心思想, 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谓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就是从艺术本身的角度来研究作品所处时代的影响力, 指的艺术符号、艺术语言按照一定的美学形式、运用一定的艺术技法所表现的作品在当时具有最高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

精神内涵是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 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交流所要达到的心灵共鸣。评价一件美术作品, 只有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才算真正读懂了作品, 真正理解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精神内涵的表现又必须借助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所造成的震憾力, 影响力, 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是欣赏者评价的主要内容, 是谈论最多的, 也是很多艺术家评论艺术作品的重点内容。

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是对美术评价标准的高度概括,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它们只是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不同偏重而已, 是对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某个方面进行强调或追求, 是对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的具体化。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 其最具影响的评价标准和重要的美学原则是南齐谢赫在《画品》著作中提出的六法论,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 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 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进行系统的描述。其中气韵生动是流传至今的最高标准之一。纵观六法论, 其实质就是对“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的具体化。唐朝画史著作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以神、妙、能、逸四品评价。这些也是对艺术表现的高度、深度的变化和拓展。不管是六法论或是《唐朝品画录》的四品评价, 其艺术表现都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形神兼备”。只要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再加上作品的精神内涵, 就是一个完备的艺术评论了。

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的评价中同样离不开“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两方面。它们在追求形式的美感, 线条的生动性和节律感等都是在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要了解一幅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和深度, 不能用我们当代的眼光、技法和能力去评判, 要用历史唯物的观点去看待, 还必须将其置于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之中, 去了解所表现的对象, 了解艺术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懂得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还要了解它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表现技巧等。比如, 在鉴赏高中教材美术鉴赏第一课的古代岩画《放牧图》时, 如果用现在的技法、现在人们的能力去评价的话, 就是一幅很糟糕的作品。有的学生就作出这样的评价“这幅作品很不好”, 原因是“还没我画的好”。这样的评价虽然不能说错, 但是很肤浅, 是正确而肤浅的评价。如果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 其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当时的人们从记数发展到用凿刻或绘制的方式制作在山崖岩壁上, 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创举, 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因为当时的人们能够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 作正侧面的描绘, 已经是最大能力了, 是当时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还没有描绘正面、立体的能力。常常有人不理解达·芬奇的“蒙娜·丽萨”为什么是世界名作, 认为今天的人完全能够画出比她更好的画来。这种看法正是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表现。“蒙娜·丽萨”之所以为世界名作, 是因为就文艺复兴时代而言, 她不但在技巧上是科学绘画的总结,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是那个时代思想和技艺的高峰。因此我们在评价时, 不能简单的评价好和不好, 一定要将作品放在当时的时代中去研究它, 评价它, 这样我们的评价才有一定的高度, 一定的深度。

美术鉴赏主要是对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并作出艺术评价的活动, 那么怎样运用评价的标准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呢?首先, 要收集艺术家和作品的资料。了解艺术家的年代、生长地方、艺术经历、师承关系、喜欢题材、思想内容、创作动机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其次, 与其他画家进行比较。是同门类或是不同门类;还要与艺术家不同时代的画家进行比较, 找出他是什么门类, 这个门类有何特点和发展状况, 独创性如何, 艺术水准高不高等。最后, 作出有自己独创见解的评价。从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高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分析评论, 可以偏重于艺术表现的某个方面, 谈风格、谈流派;谈技法、谈材料;谈内心世界和精神内涵。这样就能形成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艺术评论。

总之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一定要将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的高度、深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作出全面的, 完整的评价。只有精神内涵, 艺术水准不高, 不是好作品;只讲艺术水平, 不讲精神内涵, 也不是好作品。

参考文献

[1]、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人教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鉴赏课;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03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还应从鉴赏中寻找,下面的方法步骤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力的。

一、学会观察细节

美术是视觉艺术,人们通过观看去感悟其艺术形象的美和内涵。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深入仔细地观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象。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探索艺术形象所引申的画外画、弦外音。在观赏过程中使学生和美术作品里的艺术语言产生互动和共鸣,调动学生再创造的积极性。

以欣赏《梵高自画像》为例:当梵高的自画像在屏幕出现时,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这位知名画家的形象,教师要求仔细观察人物长相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和人物的内心表现,但此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个时候将学生引入第二个程序——学生提问题。

二、注意问答结合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首先问:学生在梵高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什么?(外表)一位学生很得意地对梵高自画像的表象评论一番,颜色丰富明显,形象稍带夸张,耳朵上缠着纱布。接着问:自画像里面有画家表达的寓意,能看出画家的内心活动吗?(内在)由于学生对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感情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出每个细节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说明:梵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曾经当过牧师,把自己的东西分给贫困的矿工,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却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斥,他的同事认为他给基督丢脸而调动了他的工作。后来因为创作观念的不同,跟朋友闹的不愉快,梵高认为没有人理解他,冲动之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在他去世后,他的艺术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在当时却是一味地备受打击和嘲笑。

当学生明确了人物经历的来龙去脉后,应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梵高前期自画像和后期自画像的区别以及心理的变化,体会自画像是如何表现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

三、善于比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的,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艺术家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另一种是纵向的展开,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采用哪些不同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欣赏西方建筑时,可以将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放在一起对比,揭示各自的艺术特征及宗教意义。古罗马建筑中对天然混凝土的使用,使其在形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券拱的跨度增大,穹窿顶、十字拱等新的空间结构形制出现,另外,罗马建筑追求豪华式装饰,并体现一种粗犷而壮丽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坚固、适用和美观的建筑原则。13世纪产生的哥特式教堂有着许多尖塔的建筑,这在形式上与罗马建筑有明显的区别,哥特式教堂能使信徒走进教堂时仰起头来,有接近天堂之感。这样的對比分析就很清晰地揭示了两种建筑艺术的特征和内涵。

在欣赏各种艺术流派美术作品时,学生难以分辨,同样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

例如:把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欣赏,通过比较来揭示各自的特征。欣赏时将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的印象主义作品和法国画家乔治·修拉的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从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印象主义不注重情节的表现主张对景写生,对光与色格外的关注,表现出新颖的创意;新印象主义对印象主义的原来进一步发展,把纯色分割成点、块排列在画布上,通过人的视觉作用达到和谐。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是一种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本质特征规律的好方法,这样的比较分析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分辨不同艺术流派的特征。

四、讲好故事

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风俗画、历史画和宗教画常常有一些故事情节,如果这些内容不讲,学生就很难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等作品都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在欣赏过程中加入讲故事,把作品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听,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但是不能单纯地讲故事,应在其中贯穿学科教学,特别是思想教育。比如在讲《最后的晚餐》时,要着力讲犹大的背叛,把真假、善恶、美丑讲透。

五、运用好现代化技术

现代美术课堂既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具备鉴赏能力,也要让学生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这就要求课堂气氛活跃、新颖。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丰富课堂形式以及内容,每一节优质的高效课堂要结合音频、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联系现代生活中美育的知识,分析鉴赏传统的美育模式,并能够借古明今,以达到学生愿意学、喜欢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同时,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答案,慢慢积累知识,把研究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比以往所有内容都要到课上解决的教学方式高效率很多。

学校美术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美术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去培养学生种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根本目的是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人的高尚品德的形成。新的教育理念的育人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学评价观,从而更好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促进教育功能延伸的职能性,以物之美,开启心灵之美。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思路,把自己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懂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同时,在教学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为已任,使学生的美育能更深入地渗透到学习中。

美术鉴赏课程评析 篇4

泉州六中林志明

10月18日下午我到十五中学参加了该校高中新课改区级公开教学活动,听取了该校高一年美术老师林丽琳老师的美术鉴赏课—《原始时代的美术》。

林丽琳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对在高中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美术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作为农村中学能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个人认为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下面我来谈谈对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几个看法:

一、理解两个基本概念:

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较为习惯以单纯的美术欣赏来对待美术鉴赏,这种认识影响了对新的高中美术课程的认同,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义务教育阶段强调了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愉悦”,而高中阶段则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别,在具体要求上要比美术欣赏更高一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理解“欣赏”与“鉴赏”这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我们今后能否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根本保证。林丽琳老师在这次的公开教学中基本上还是能够准确把握好这两个概念的。

二、美术鉴赏课怎样上:

高中课改以来,鉴赏课要怎样上,怎样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链接好?是我们每一位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关键在具体到教学中怎样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去改变?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此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林老师在这堂课中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她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了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欣赏课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说一说。比如“原始人为什么画

画?”原始人雕刻的那尊“母神“漂亮吗?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很直观,学生在回答时也都表现得极其踊跃。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林老师打破了以往美术鉴赏课仅仅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单一模式,更没有对作品的分析”故事化”,而是注重把作品中的一些典型形象和艺术手法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探究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去认真欣赏,积极表达个人独特感受和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第三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林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引起学生学习的普遍兴趣,也是这堂课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三个联系,一是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程的相互联系;二是东西方美术文化的相互联系与比较,正确引导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三是与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联系,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具有很强探讨性质的课程,高中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思维能力,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来发表他们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不要担心学生说错,更不要用一些艺术史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独特感受和见解,要尊重他们的反应。评论除了用语言描述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文字、动作表演、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进行。

(三)、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要懂得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收集、筛选、分析和整理视觉图像及相关背景资料,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要逐步将美术学习从以往过分强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升到对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5

第一部分 前言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之一。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是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高超艺术鉴赏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是在广播电视各类节目中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工作手段进行节目传播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

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是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任务,同时,由于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有声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使用现状对公众产生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在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播音专业人员所使用的语言往往被较为客观地认为是一个国家通用(标准)语言的具体体现等原因,因此,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不只是为了满足信息传播的实用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社会要求。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通过系统观摩不同时期有声语言创作的精品,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方面的艺术鉴赏力,从而使他们逐步获得对于有声语言创作的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应该说,提高有声语言鉴赏力的途径并无固定模式,但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多接触有声语言方面的作品。“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经常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有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第二,要通过鉴赏优秀作品,尤其是鉴赏精品作品来提高其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的鉴别能力。第三,也要提高多方面的修养。语言是活的,语言 1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也在社会生活中发展。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艺术的修养也不可能很高。在鉴赏作品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深入理解一部作品的方法,掌握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如社会的和创作的背景、创作者的情况、创作意图、创作者的语言观、创作观和公众对作品的评论等等,从多方面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

2、是教会学生以专业创作者的眼光去评价有声语言创造性劳动的必要途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培养的“有声语言精品鉴赏”能力,不是让学生对有声语言作品进行低层次的一般观赏、评论,而是培养学生作为专业创作主体通过看、听、思考等形式对有声语言作品所蕴含的表层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获得对整体形式的把握和内在意蕴的领悟能力,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具有审美意味情绪的全过程。有声语言的表达本身是有创造性特征的,鉴赏本身也是创造,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一个人的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尤其是对于声过难留、过时不候的有声语言,这方面鉴赏力的培养要经过审美心理准备(接受有声语言表达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概念),感受、理解(掌握鉴赏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听和看加深认识)和思想感情上的升华(激发欣赏者的创作冲动,成为理性的欣赏者和主动的创作者)三个阶段,构成有声语言鉴赏的完整的心理过程。

3、通过鉴赏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有声语言创造力的提升。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新闻性的特征,强调信息传播的准确、快捷、深刻,另一方面具有艺术性的特征,强调传播过程能给人美的享受。语言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处理也是一样,在强调满足新闻性的同时,也要突出创造性的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4、也是建立学生节目意识,充分感知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良好渠道。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 2 参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做”的统一,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给学生创造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营造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

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完成从初学者到胜任专业工作的“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能在今后变动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不断学习,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程多媒体课件的编辑与制作,具有清晰简明、系统严谨、重点突出、讲解直观等特点,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扩充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4、课程的设计思路。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程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职业能力、职业目标与要求为依据将课程教学单元化,突出了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分量与比重,使课程结构更具有职业针对性。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大课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观摩、讲评和课堂讨论,力求精讲多评,讲评结合,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评析作品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提高对有声语言作品的鉴赏能力与专业素质。

考核方式为笔试。到目前为止主要采用写鉴赏论文的形式,一方面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一方面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鉴别作品优劣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评价系统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得以强化,在日益丰富多样的播音主持创作形态中,学会科学地分析、评价播音主持的多样性创作,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主要讲授和介绍播音与主持作品审美和鉴赏的原则、方法、标准、功能、规律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有选择性地介绍、观摩、点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和节目,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课程子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高超艺术鉴赏力。

2、通过系统观摩不同时期有声语言创作的精品,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方面的艺术鉴赏力,从而使他们逐步获得对于有声语言创作的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3、教会学生以专业创作者的眼光去评价有声语言创造性劳动。

4、通过鉴赏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有声语言创造力的提升。

5、建立学生节目意识,充分感知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大量接触有声语言方面的作品。经历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通过耳濡目染,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创作能力。

2、经历优秀作品鉴赏的时间联系,尤其是鉴赏精品作品,来提高其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的鉴别能力。

3、经历深入理解一部作品的实践方法,开阔自身的创作视野。

4(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的精髓所在,激发和保持对播音与主持节目创作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模仿优秀播音主持人的习惯。

2、增强竞争意识,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教学要求

(1)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有一定的专业准备,即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掌握有声语言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类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方法;

(3)本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评介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评议相结合,教学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结合,需要一定的音像设备保证。

二、课程框架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教学内容目前只包括两方面基本部分;一是有声语言鉴赏的一般原理,二是有声语言鉴赏实践。具体包括一下几个学习单元:

1、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与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4课时)

2、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与意义。(4课时)

3、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4课时)

4、有声语言作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4课时)

5、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4课时)

6、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7、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8、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9、儿童青少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10、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11、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12、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二、学习单元内容标准

1、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与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4课时)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明确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熟悉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

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

2、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与意义。(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明确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与意义。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意义。

3、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有声语言艺术美的特征。

4、有声语言作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有声语言作品的内容和美的形式。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作品内容美的要点;有声语言作品形式美的要点。

5、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⑵学习内容: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

6、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7、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8、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9、儿童青少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儿童青少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

⑵学习内容:

鉴赏儿童青少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10、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11、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12、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程的教学法采用“3+2”组合式教学法,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课堂上只能用三分之一的教课时间观看节目录像,听评节目;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关键词”的形式揭示教学要点;最后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组织学生就节目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为了使教学进一步规范化,我把这三个“三分之一”归纳“3”个教学环节,即课上主要采用话题式进入主题、案例法呈现内容、讨论式讲授观点的三段式组合教学法。“2”个课后作业,即每次课程结束时指定一个具体节目和一篇具体评论文章两项内容供学生课外学习,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上检索的方式寻找相关信息,消化教学关键词,加深对节目的了解和认识。3+2”两个内外循 8 环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一次完整的教学链。

本课程教学环节中的要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典型案例的选取,这方面的难度非常大。在教学中,我摸索总结的对鉴赏案例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教学案例是为适应教学需要而选择的,其性质是用于教学,用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明确教学案例的特征。第一,要带问题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第二,案例的内容是特有的,是对说明这个教学观点有作用的。

3、突出教学案例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4、对历史案例的使用要有现实案例作为参照系,而对于当代节目的案例的选择则要体现前沿、前卫的特征。

5、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案例则选择具有相近、相关或相反关系的案例来替代,并对学生做出说明。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荐更多的节目内容让学生课下消化,从而养成学生课下听好节目、看好节目的好习惯。

7、尽量不和其他阶段的专业教学相冲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确再丰富多样的节目样态都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样态来呈现,语言功力的培养对于有声语言传播者至关重要。

二、评价考核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三、教案编写建议

教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 有效的资料,教案应具有科学性、9 适应性、前瞻性、特色和创新精神。实训教案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建议教材

王强.播音主持作品赏析.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适用.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二)教学参考书

[1] 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付程.播音创作观念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4]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5] 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6]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2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三)网络教学资源

充分开发案例材料和信息、网络资源,制作案例材料,开发多媒体课件等,供学生学习和实践。利用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扩充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四)图书馆资源

学院图书馆、系图书资料室、各系网络机房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智力资源

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如邀请有关专家和行业人士为学生和教师讲课、汲取经验。

编制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编 写 人:邱硕

编制时间:2012年7月20日

审 核 人:

复 核 人:

美术新课程标准 篇6

上传: 倪蕾更新时间:2012-6-4 20:42:07

小学美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一级考核样题

一、选择题

(1)单项选择

1、新课程标准是的制定部门是(c)

a 国务院b 省级人民政府c教育部d北京师范大学

2、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性为什么学科?(a)

a文化性b选修科目c 由地方规定 d学校自行规定

3、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课要求是(a)

a 必修科目b 选修科目c 由地方规定 d 学校自行确定

4、美术学科最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方面是(c)a 感觉 b 知觉 c 视觉 d 情感

5、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a)

a 促进学生发展 b 促进教师发展 c 选拔人才 d 修满学分

6、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什么的主要途径?(c)a 艺术教育 b 技能教育 c 美育 d 人文教育

7、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是(d)

a 目标 b 升学 c 就业 d 兴趣

8、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共分为几个领域(b)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9、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共分几个学段?(b)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10、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共分几个学段?(a)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2)多项选择

1、美术课程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d)

a.导向性b.科学性c.整体性 d.可操作性

2、美术课程教学评价要淡化的功能是(cd)。

a.促进学生发展b.促进教师发展c.选拔性d.甄别性

3、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ac)

a.基础知识b.情感态度c.基本技能d.学生发展

4、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abcd)a.情感b.态度c.价值观d.能力

5、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更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abd)

a.均衡性b.综合性c.可塑性d.选择性

6、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课程的管理者有(abc)a.国家b.地方c.学校d.教师

8、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有(abd)

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电脑美术d.综合*探索

9、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bc)

a.过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b.课程的综合性不足c.课程的多样性不足d.加强技能训练

10、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ac)

a.提高学生的能力b.加强学科知识c.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d.加强技能训练

二、填空题

1、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3、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4、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整体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5、改变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过分强调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造就性和适应。

8、课程改革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9、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10、思维又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种类型,美术活动主动是(发散)思维活动。

11、艺术至高价值在于(创造性),艺术教育的至高价值无疑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

12、人的行为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行为,一种是(意志)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情趣)行为。

13、(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就是教育的过程与教育的目标的统一。

14、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5、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的学习内容是以四个领域来划分的,分别是(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价),(综合与探索)。

16、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个部分组成。

17、(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

18、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共分为(4)学段。

19、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的第四个学段是(7-9)年级。

20、(造型与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维的学习领域。

三、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4、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新课程改革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分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7、新课程改革是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8、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造就性好适应。(√)

9、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0、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1、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12、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选修的艺术课程。(×)

13、人文性应该是美术的基本性质。(√)

14、艺术性是美术学科的基本性质。(×)

15、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16、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四个领域来划分的。(√)

17、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年的课程目标都做出了清晰的规定。(×)

18、课程标准内容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对灵活的安排。(√)

19、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与音乐课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7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营造美术鉴赏情境

当今社会, 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跟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的学生, 他们从小便开始接触了一些依赖于电子科技的产品。手机, 电脑,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们从小便有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与了解。学生们对于网络是十分有兴趣的, 这些工具不仅使得学习变得方便了, 还让学生们对学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加入到学校的课堂中。对于小学美术课堂, 运用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那些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加直接地欣赏一些美术作品,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所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利于教师进行鉴赏知识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作品, 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知它们的各方面属性和评判它们的价值, 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未来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通过问题启发学生, 进行美术鉴赏研究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 学生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知识的学习。在以前的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知识时经常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就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知识的了解。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 往往注重于对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鉴赏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自己设置问题, 通过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启发, 从而帮助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对于鉴赏的探究。教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技术, 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美术鉴赏的学习中去,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对于学生拓展思维,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课堂交流学习, 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美术的鉴赏知识的学习。因此, 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 教师根据知识开展一些活动或者小游戏, 使得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将来对于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准备一些美术作品来帮助学生学习美术鉴赏, 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鉴赏的过程之中, 学生之间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见解, 这对于学习知识是必然的。当学生们遇到不同的见解的时候,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解释不同见解的合理与不合理, 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 帮助学生们增强美术知识的学习, 对于提高小学美术鉴赏课堂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个人的鉴赏, 增强鉴赏课堂效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经常进行评价并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多元化评价,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掌握程度, 来制定学习模式与教学进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并建立对于自己学习的信心, 树立高效学习的信念。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见解, 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高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兴趣, 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小学美术鉴赏课堂的高效。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鉴赏, 面对不同的见解, 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 而不是去批评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美术鉴赏课程的高效。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多角度 美术作品内涵 情感共鸣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

目前,我国有效教学典型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基础性包括: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和定位;是否注重个体差异;教师的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包括:是否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通过启发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有效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主旋律,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师生彼此间要达到共同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就需要产生情感共鸣去升华和体验。

在美术鉴赏课的有效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强;二是鉴赏者本身有丰富的社会体验;三是教师对情感的激发。

那么,如何在枯燥的美术鉴赏课堂上寻找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兴趣点,实现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名画模仿教学模式;探秘式教学模式;运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

一、名画模仿教学模式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景,体验美术作品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毋庸图说,无论带学生参加广东美术馆“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19世纪欧洲绘画精品展”场景体验活动,还是课堂名画体验表现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学校艺术节得到很好展示。

2、名画临摹教学法。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是线条、形状、色彩、光线等。为了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创作体验,而名画临摹法恰恰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体验,和全方位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例如:鉴赏课中,我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重画《蒙娜丽莎》,使学生个性张扬,并在临摹中加深理解。接下来再对杜桑在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画胡子的艺术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以自己刚刚临摹创作的体验,结合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与大师进行对话式的探索性学习。

二、探秘式教学模式

所谓探秘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情景设问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美术作品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作为探秘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情景设问,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我从画家的生平轶事、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人与事上去谈,就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例如:我先讲达·芬奇密码,再从达·芬奇诸多绘画作品中存在的疑点,通过DVD短片的介绍,用艺术评论家的观点去引发学生去探究和深入观察。

三、运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

运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我在两种教学研究模式进行探索:一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研究,二是

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研究。

1、充分挖掘本地美术文化资源。

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关注岭南画派、社区的环境、历史文化是美术教育联系生活的重要方面。广州是一块拥有两千多年文化的美丽土地,有享誉大江南北的岭南画派,全国八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和先进的科技经济环境,为此我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感受我们身边丰富的资源。这样下来,我在介绍岭南画派和民间美术文化时,就会很容易与学生找到共同话题,产生情感共鸣。

2、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研究

现在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特别敏感。通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选题、分组、讨论、收集资料、录像、实验,最后以POP作业等形式介绍研究成果。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合作性和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研究能力和整合能力。但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学生较多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动漫方面选题,老师要做好引导,要根据课程进行调整;二是注意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切忌钻牛角尖,以及看问题的片面性。

在美术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任何一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是从有效教学的策略出发,运用自己教学经验和表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研究,我认为,从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多个角度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是实现美术鉴赏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区队应急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在俄罗斯,他高擎中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