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学方式(共12篇)
美术鉴赏教学方式 篇1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 它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高中生, 随着生理与心理的逐步成热, 自信与自尊都在增强, 多年的学习, 使得他们开始对社会诸多方面独立思考, 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书本知识的学习已经显得狭窄, 高中生渴望从课外各种渠道接受知识, 新观念、新知识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因此, 审美教育就显得很重要, 其独特的作用是其他说教无法比拟的, 美术欣赏中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符合学生的需要, 其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也最终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慧眼看世界。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是开设和学好美术欣赏这门必修课的基础。一般来说, 美术欣赏课教学只流于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 不加强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等要素的探索, 可以想见,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佳, 学生的欣赏思路茫然, 其欣赏能力无法得以培养。正确的做法是基于教材又跳出教材, 美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 理论先行, 实践次之, 用美术理论分析欣赏作品, 从课内课外汲取艺术营养, 培养美术欣赏的能力。如:《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课, 可以先把油画、水彩画的特征及其相关理论知识作一一介绍, 帮助学生建立油画、水彩画知识结构, 再把美术理论与名优作品相结合, 引导学生去感受名作, 挖掘其中蕴含的美, 师生共同去享受美, 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观察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他学科无法替代, 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 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 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我首先播放一段《寒鸭戏水》乐曲, 请学生观看作品, 谈谈感受, 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画境, 由此产生丰富联想和无穷想象。然后组织他们讨论, 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总结出有寒冷、空旷、孤独、荒凉、寂寞……等诸多感受。此时进一步分析技法特点, 大面积空白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雪、雾、雨、水、天、云烟……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 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画中因为天“寒”, 才显得江中人“独”;也因为人的“独”, 才感到江面更“寒”……通过多媒体的引入, 使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 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 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 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 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辞, 不是唯一的标准。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 它不像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 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通过观察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动脑动手, 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 不宜过高、过难, 过于专业化”, 同时也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不宜过高”不等于不要专业。然而, 不少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听课, 将工夫花在搞活动这些花俏的方面上去了。难道传统的教学就一无是处?这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深思。活动易搞, 实学难明, 大家应该把精力放到实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 需要“参与”, 重要的是“脑”动, 是“脑”的参与。如果在“师生互动”的“愉悦”之后没有任何收获, 我们要它干什么?何况, 很多的这些活动其实已经和美术没有任何联系了, 导致不少其他学科的老师认为, 美术课最容易上了, 谁都可以去上, 最终恐怕是会由我们美术教师自己淘汰了美术教师这职业。相信不少老师会发现, 很多学生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停留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那种无意识的自发的状态。我应该让他们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花力气的事, 没有不劳而获。关键是既然花了力气, 就要思考如何学出乐趣, 学有所成。关于活动方式, 本人认为, 高中生学习能力较初中生大为提高, 应趁势培养他们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具备了这独立思考的能力, 合作自然不成问题。所以, 应该以独立思考, 动手动脑为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兴趣, 自然引导,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 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 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 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 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 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的兴趣。欣赏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 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 她低着头, 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 她头上帽子的边缘, 好像她梦想的羽翼一样, 但是她的颈项, 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 好像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 用辉煌的光彩照亮了这物质, 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地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 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 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分析当地面塑在生活中的意义, 家居装饰中民俗物品的利用, 自然引导,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教学不是要把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 而是一种艺术普及活动;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使其能兼顾全面而发展。做为高中美术教师,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 一件工艺品, 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 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 让每位学生学会用艺术慧眼看世界, 在艺术欣赏中学会热爱生活, 赞美生活。
摘要: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 想要完成高中美术教学任务, 必须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观察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脑动手, 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学习兴趣, 自然引导,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最终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慧眼看世界。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教学方式 篇2
(2005年2月修订)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安排
“美术鉴赏”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要求,面向全院各系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本课共36学时,2学分,授课方式基本上借助多媒体边讲解边演示。教学时一方面系统介绍关于美术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教育。
本门课安排一次作业,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试采用当堂开卷的形式,题目为讲授过的内容(占期末考试内容总量的60%)和具体分析若干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占期末考试总分的40%)。
本课现在尚无可直接使用的教材,在教育部统编教材没有到位之前,先采用授课教师自编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以后再慢慢完善。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 提高艺术素养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艺术中的具体门类——美术的理论体系,了解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发展历史,美术的一般特征,美术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古典美术与现代美术(亦包括后现代美术)的异同,欣赏世界美术宝库中的经典作品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开阔思路。2 陶冶审美性情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审美、懂艺术的人,一个道德水准提高、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以丰富、情趣得以升华的人,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学会鉴赏评论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艺术原理和艺术规律科学地评价不同美术作品的文野优劣,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美术,人们对美术的含义的不同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分类等。绪论部分授课需用2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
一、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定义说明: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具体的反映
3.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与集中性 4.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物化表现 5.艺术必须以美吸引人,以情感染人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
2.审美性 3.情感性 4.典型性 5.真实性
第二节 什么是美术
一、美术的含义
1.对“美术”的不同认知: ①“泛美术”观点
凡是用艺术的方法对现实进行的形象化创作,都叫做美术。②“小美术”观点
美术就是绘画。③“大美术”观点
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部类,它的特点就是美目,即通过看来欣赏和把握的艺术。我们这里所讲授的“美术”即大美术。2.美术的定义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二度或三度空间的范围内展示美的形象,并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①在艺术分类学中,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②在形象的塑造上,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③在创作的手段上,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二、美术的分类
在所有艺术门类当中,美术是最庞大、最复杂的一个门类。1.按照美术的品种部类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六大品类:①绘画;②建筑(包括园林);③雕塑;④书法;⑤摄影;⑥工艺美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实用美术)。2.按照美术的社会功能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大类:①观赏性美术;②实用性美术。3.按照美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划分: 美术包括两种:①再现性美术;②表现性美术。
思考题:
1.什么是艺术,如何理解艺术的定义? 2.艺术的基本特征?
3.什么是美术,美术中包括哪些艺术种类?
第二章 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内容,题材和主题在美术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美术作品的内形式和外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物质要素,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等。做到不仅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手法和技巧,更能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其中第一节和第二节各用2学时,第三节用1学时。
第一节、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关系
一、美术作品的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指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包括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
这里,“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称为题材; “艺术家对这些生活及故事的认识与评价”,称为主题。主题和题材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两大基本要素。1.题材:
题材是艺术作品中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有所感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题材分广义与狭义两种: ①广义题材是艺术作品描写的生活的基本性质和大体范围。②狭义题材是对生活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体现,是艺术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的生活材料,是经过艺术家的感情“过滤”之后的生活。2.主题:
主题是作品内容中的主导因素,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和揭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通过题材而体现,主题又叫“主题思想”、“中心思想”、“题旨”等。3.主题和题材的关系
二、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用来表现美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1.内形式:
是内容的各个要素的内在排列结构和组合方式,它包括结构、艺术语言和体裁。①结构:是按照主题的要求对题材进行的组织和剪裁。②艺术语言:是题材的表现手段,即怎样去表现题材,它包括:写实的语言、夸张的语言、隐喻象征的语言等,现代艺术的出现还增加了抽象的语言。③体裁:艺术作品完成之后的整体表现形态。2.外形式
即美术作品的外观,在“形式美”当中具体分析。
三、美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3.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往往有不同侧重点。
第二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
一、色彩要素
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使用和划分 1.按照色彩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分 ①三原色:红、黄、蓝; ②三非色:黑、白、灰; ③金银色。
2.按照美术作品的设色需要划分 ①光源色 ②固有色 ③环境色 ④空间色
3.按照人对色彩的心理反映划分 ①冷色、暖色; ②近色、退色; ③中性色。
二、点线面要素
1.点:视觉艺术的最小单位。点的轨迹构成物体的线,点的集中构成物体的面。点连接的实线具有实体的确定性,点勾勒的虚线具有某种关系的暗示性。2.线:点移动的轨迹,也是面的分界线。线可分: ①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 ②曲线:有波状线、蛇形线、弧线等; ③折线:有锐角、直角、钝角等。
3.面:点的聚集或线的密布,是造成物象立体感的重要因素。
三、空间要素
空间艺术在表现对象时的突出特征
1.静态性:凝固为一个静止的瞬间,即“瞬间永恒”; 2.突现性:欣赏者可一览全部形象;
3.外在性:将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形象;
4.暗示性:用暗示的方法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
四、构图因素
构图是艺术家将若干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及符号合理安排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之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手法。
中国传统绘画中将构图称为“章法”、“布局”和“经营位置”。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有: 1.三角形构图(∧):具有坚实稳定的感觉; 2.对称性构图(+):具有沉静平衡的感觉; 3.平行垂直构图(≡、⊥或‖):具有安定规整的感觉; 4.楔形构图(∠):具有广阔深远的感觉; 5.圆形构图(Ο):具有旋转流动的感觉。6.倒三角构图(∨):具有动荡不安的感觉 7.S形构图(S或∽):具有行进变化的感觉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一般为散点式构图和九宫格构图。
第三节 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一、比例与尺度;
二、对称与均衡;
三、对比与调和;
四、节奏与韵律;
五、反复与连续;
六、多样与统一。
思考题:
1.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内容 2.具体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
3.空间艺术所表现的对象突出特征? 4.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构图形式 5.美术作品的形式法则
6.能具体分析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征、构图等
第三章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美术作品中最重要的部类 — 绘画的基本知识,包括什么是绘画、绘画的分类、中国画的特点、西方画的特点以及中、西方绘画比较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对绘画艺术的技法有初步理解。本章授课需用5学时,第一节2学时,第二节3学时。
第一节 绘画的定义与分类
一、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特有的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的范围内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造型艺术。
我国晋代的陆机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二、绘画的分类 1.从体系上划分: ①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中心的东方绘画体系; ②以欧洲传统油画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2.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上划分: 绘画分为:①中国画;②油画;③水彩画;④水粉画;⑤粉笔画;⑥版画;⑦壁画;⑧素描等。
3.从绘画的题材、内容上划分: 绘画可分:①宣传画(招贴画、广告画);②年画;③连环画;④漫画;⑤组画;⑥插图等。
第二节 绘画的特点
一、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 1.工具材料上:
西方的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厚布、木板或硬纸板上画成,这种画的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画中的物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覆盖能力很强,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创作中精益求精的条件。2.审美趣味上: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的完美结合,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注意结合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的科学成果,使作品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3.表现方式上:
西方绘画主要通过光和色来展示物象,人或物与周围环境的区分,主要靠不同光色的团、块、面、来完成。
二、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在工具材料上:
中国画往往采用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宣帛上作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的专有术语。笔法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 墨法有:
①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墨分六彩:焦、浓、重、淡、清、白); ②墨用五时:新、陈、宿、退、埃; ③墨有五质:枯、干、润、湿、离; ④墨显五度:死、实、虚、渺、无。⑤墨遵四法:烘、染、泼、积……。材料有:
宣纸:有500余个品种,主要分生宣(适宜画写意山水);熟宣(适宜画工笔重彩)。宣帛
2.在构图方法上:
中国画不受“焦点透视”的限制,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又叫“可移动的远近法”,即艺术家站在不定点上,随心所欲地选择主体与对象间的距离与角度。3.在章法形式上:
中国画讲究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的有机结合。4.在审美意识上:
中国画重视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主观情感。5.在分类方法上:
主要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或曰小写意)画三种
三、东西方绘画的区别:
1.中国画尚意,西洋画尚形;
2.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洋画重再现、重理性;
3.中国画有时空转换的随意性,西洋画严格遵守时空界限; 4.中国画以线条来勾勒形体,西洋画以色彩来填充形体。
思考题:
1.绘画的含义与分类
2.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3.中、西方绘画的视点有哪些不同
第四章 西方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西方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代表人物、艺术观点、创作手法、经典作品等,并能对以上人物和作品进行评价。本章授课需用8学时,其中第一节之作简介,第三节和第五节各用1学时,其他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文艺复兴以前的绘画
西方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的岩洞壁画。这之后还有:
一、古希腊的瓶绘;
二、古罗马的壁画;
三、中世纪的拜占廷美术;
四、西欧蛮族美术;
五、罗马式美术;
六、哥特式美术等。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
一、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艺术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齐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1.特点:
思想深刻,内容含蓄,富于理智,追求创新,更具精神的感染力。2.代表作: ①《岩间圣母》(1483-1493),借歌颂神来赞美人,是人世间幸福家庭的写照; ②《最后的晚餐》(1495-1497),突出了耶稣的镇定、安详和慈悲的性格以及犹大的狡诈、阴毒和胆怯的嘴脸。特别是犹大既在众人之中,又被隔离出来的画法是前所未有的。③《蒙娜丽莎》(1503-1506),用“薄雾法”展示了蒙娜丽莎“斯芬克斯式的微笑”。
二、米开朗基罗·波那罗蒂(1475-1564年,意大利):
雕塑家、画家、建筑学家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1.特点
形体雄健,动感强烈,笔法夸张,气势磅礴,富有精神的震撼力。2.代表作:
①《创世纪》(1508-1512年),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天顶组画。共9幅,最著名的是其中的《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创造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最完美的上帝和亚当的形象。②《最后的审判》(1535-1541年),画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祭坛的墙壁上。特点为圆形构图,已经有了最初的巴洛克艺术的味道。
三、拉斐尔·桑齐奥(1483-1520年,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之一,最崇拜和画家是达·芬奇。1.特点:
拉斐尔的画不像达·芬奇那样深湛、含蓄和富于理智,也不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雄伟、强健和躁动不安,拉斐尔的画具有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感、优雅的形体、宁静的气氛与和谐的造型,具有精神上的安定感。2.代表作: ①《雅典学院》(1508年),这是为罗马梵蒂冈宫绘制的三连作之一,《雅典学院》代表哲学,象征真;《巴尔纳斯山》代表艺术,象征美;《圣典争论》代表神学和法律,象征善。②《西斯廷圣母》(1515年),圣母被描绘成意大利平民妇女的形象,气质高贵而不高傲,性格善良而不软弱,富于理智而不失柔情,被誉为最美的圣母像。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绘画
一、威尼斯画派 1.产生及特点
产生与十五世纪,极盛于十六世纪,创始人为贝利尼一家:父亲亚可波·贝利尼;长子贞提尔·贝利尼;次子乔凡尼·贝利尼。
特点:画面热情欢乐,情节富于想象,色彩丰富艳丽,调子活泼明朗,充满装饰意味,是华美灿烂、生机盎然的人生幸福的颂歌。2.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年,威尼斯):
威尼斯早期最卓越的画家。画风豁达宁静,真挚自然。喜爱描写风景并将其诗化,擅长画圣母子,以此表现人世间母子之情。
代表作:《俄狄浦斯》、《诸神之宴》、《乔凡尼·埃真像》等。3.乔尔乔内(1478-1510年,威尼斯): 乔凡尼·贝利尼的学生,与同学和朋友提香一起,标志着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到来。
代表作:《牧人贺圣》《战争中的圣母子与两圣徒》《暴风雨》等。其中《暴风雨》使风景不再是人物或故事的陪衬,而成为画面独立的主题。开创了西方风景画的先河。
4.提香(1490-1576年,威尼斯): 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除画坛三杰之外最有成就和影响的画家,他的画作壮美豁达,热情奔放和富于想象,特别是着色彩非常讲究,仿佛光与色的交响曲,被称为“使用色彩作画的巨匠”。
经典作品:《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其他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照镜子的维纳斯》、《查理五世骑马像》、《基督下葬》、《酒神》、《赞美》、《红衣主教彼特罗·本博》等。
二、尼德兰画派
主要奠基人为胡伯特·凡·埃克(1379-1426年,尼德兰)和杨·凡·埃克(138?-1441年,尼德兰)兄弟。
贡献:将胶与粉状颜料调和的“胶粉画”改为油脂与颜料调和的油质画,使运笔更加流畅,真正意义上的油画由此诞生。主要作品:《受胎告知》等。
三、勃鲁盖尔(1525-1569年,尼德兰): 1.特点: ①欧洲第一个在绘画中自觉而大量地描绘农民生活形象的画家。人称“农民勃鲁盖尔”; ②用色简单鲜亮,主要是红色、黄色、蓝色、黑色、白色; ③形象夸张滑稽,不大讲究透视和比例; ④喜爱用平光,很少描绘物象的投影; ⑤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正义感和战斗性。2.代表作: ①《农民家的婚宴》(1567年左右); ②《农民舞蹈》(1567-1568年)。
第四节 十七世纪的绘画
一、委拉斯凯兹(1599-1660年,西班牙): 西班牙十七世纪最著名的绘画大师。1.特点: ①形象上:早期画风受拉斐尔影响,成熟期的作品具有提香的风格,画面宁静和谐; ②作品的表现方式是现实主义的,内容大多是下层劳动者,把民间的生活景象带到宫廷绘画中来。③擅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戏剧性冲突。
2.代表作 ①《三贤来拜》:画出了妻子和女儿的形象,是人世间母女之情的写照; ②《纺织女》(1657年):背对观众的身穿白色上衣粗布蓝裙的少女,被誉为“欧洲绘画史上第一个最美的劳动妇女形象”。大量采用了对比手法:老年织工与青春少女的对比,明亮厅堂与幽暗工作间的对比,劳作的织工与悠闲的贵族的对比,神话故事与现实的对比。③《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三角形构图,画出了教皇外强中干的本性;
二、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年,佛兰德斯): 被公认为欧洲画坛的无冕之王。1.特点: ①巴洛克风格绘画的开创者; ②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擅长描写男性人体的画家; ③创造了“牛奶与血”的女性肌肤上色法; ④善于展示充满活力的人体,剧烈冲突的情节,富有律动的节奏,强烈饱满的色彩和欢乐感人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装饰性。2.代表作;①《劫持吕西普的女儿》(1617年):“牛奶与血”的肌肤着色; ②《画家和他的妻子》:着装华美讲究,画面细腻逼真。
三、伦勃朗(1606-1669,荷兰):
十七世纪荷兰画派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者,是公认的肖像画、历史画、风景画和风俗画大师。代表作: ①《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成名之作; ②《夜巡》(1642年):采用厚涂法,人称伦勃朗技法,此画是伦勃朗命运的转折点。③《戴金盔的人》(1650年):用明暗对比和明暗渗透的笔法描绘金属光泽,被称为“素金色黑暗”。④《自画像》(1668年):采用铜雕法绘制了金光灿烂的形象。
第五节 十八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
一、特点:
追求消闲的趣味,淫欲的肉感,艳丽的色彩和繁复的装饰。它的标准是画面的优美华丽,而不是其思想内容。
二、代表人物:
1.华多(1684-1721年,法国): 罗可可艺术的创始人。
代表作:《惜别西苔岛》(1717年)2.布歇(1703-1770年,法国):
继华多之后将罗可可艺术风格发展到顶点的画家。
代表作:《狄安娜出浴》《蓬巴杜夫人》《绘画的寓言》 3.弗拉贡纳尔(1732-1806年,法国):
将华多的优雅欢宴的贵族风情和布歇的男欢女爱的牧歌题材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从而将罗可可艺术的装饰主义和色情风格推向极致的画家。代表作:《秋千》(1766年),《捉迷藏》。
第六节 十九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与罗可可艺术针锋相对,最初具有进步意义。十九世纪初,古典主义开始成为讨好贵族的工具,形式变得僵死,内容变得空虚,离现实越来越远。1.特点: ①内容上:选择历史题材,并借用这些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 ②形式上:仿效古代的技法,重视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忽视色彩的丰富多样性。2.代表人物: ①达维特(1749-1825年,法国): 古典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1805-1807年)。②安格尔(1780-1868年,法国): 将古典主义推向艺术巅峰
代表作:《土耳其宫女》:拉长了人物的腰肢,使人物显得更加纤细、修长。
二、浪漫主义
兴起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表现为对美好世界、安宁生活的幻想。1.戈雅(1746-1828年,西班牙): 浪漫主义艺术的奠基人。
代表作:《波萨尔像》(1806年);《查理四世一家》;《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穿衣的玛哈》;《裸体的玛哈》等。2.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法国):
代表作:《自由领导着人民》(1830年);《希柯岛的屠杀》等。
三、现实主义 代表人物:
1.米勒(1814-1875年,法国): 代表作:《播种者》(1850年)(已失);《拾穗》(1857年);《晚钟》(1858年)。
由于三幅画的主题和题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又都以田间劳动为场景,因而被称为米勒“农民题材三连作”。
2.库尔贝(1819-1877年,法国):
代表作:《石工》(1848年左右);《画室》(1855年)。3.卢梭为代表的巴比松派。
思考题: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坛三杰”是哪三位画家,他们的创作手法有哪些不同 2.勃鲁盖尔绘画的特点
3.评述罗可可艺术的产生、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4.分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绘画的不同特点、长处和不足 5.能对介绍过的画家的所有经典作品进行分析
第五章 印象主义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了解印象派的主要观点和创作手法,印象派的分类、发展和分化,为研究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创作手法寻找依据。本课需用6学时,第一节和第三节各用1课时,第二节和第四节各用2学时。
第一节 印象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印象派的产生
印象主义亦称印象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约1866年前后),在手法与风格上仍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体系,但对传统绘画有了种种更新,为现代主义绘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印象派的主要观点:
印象派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于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和色彩。离开了光与色这两大要素,世界就不存在。画家要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应当主
要在光和色的效果上下功夫。而具体的对象和事件,它们自身的意义是不重要的,它们不过是画家表现光与色的媒介和道具而已。
所以,在印象派画家看来,社会生活题材远不如自然风景更有吸引力,即使描写了生活,画面上的人物和背景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人物不是突出于环境当中,而是凭借光与色的效果溶解在环境之中。
第二节 早期的印象主义
一、爱德华·马内(1832-1883年,法国): 1.特点: ①从创作上体现印象主义观点的第一位画家。②以淡雅明净的色调和轻逸潇洒的笔触,来描写对象给予画家的瞬间印象,不大注意体积、质感、透视等。③第一个打破了肖像画必须对对象进行逼真描写的禁律,开阔了肖像画的新思路。④从不参加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联系是精神上的。2.代表作: ①《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排斥主题,为了形和色的目的而画画,为了色彩去描绘对象,而不是依据对象去寻求色彩; ②《女神游乐场酒吧》(1881年):被称为“不可辨识之谜”。
二、克罗特·莫奈(1840-1926年,法国): 1.特点: ①把印象主义的外光理论,通过艺术创作不折不扣地加以实现的人。②绘画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画面艳丽的色彩和鲜明的光感,然后才是模糊不清的物象。
2.代表作: ①《日出·印象》(1874年左右):印象主义以这幅画而得名; ②《草垛(系列)》(1888-1891年); ③《睡莲》等。
三、毕沙罗(1830-1903年,法国):
印象派当中“先知”式的长者,点彩派的鼻祖。
代表作:《巴黎卡胡塞尔广场》;《戴草帽的村姑》;《红色屋顶》等。
四、德加(1834-1917年,法国):
口号:“我需要人为的生活”。其“外光描写”主要描摹室外照进屋内的自然光和舞台上的灯光。
代表作:《四位舞衣》;《歌剧院的舞蹈练功房》(1872年);《蓝色舞衣》等。
五、雷诺阿(1841-1919年,法国): 擅长画人物肖像,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当中第一个细腻地描绘人物模糊形象的画家。代表作:《包厢》(1872年);《露天音乐会》:
第三节 新印象派(点彩派)
将色彩分解为一个一个色点作画的艺术流派
毕沙罗是点彩派的鼻祖,但真正创造了点彩派技法的是修拉。
一、修拉(1859-1891年,法国): 1.特点: ①回避一切轮廓线,将所有物体都分解成五颜六色的斑点,由斑点聚集成“色面”,整个画面中各种物体的区分没有一处是依靠线条来完成的。②形象模糊不清,一般在六英尺以外才能借助视觉的整合作用将色点理解为画面。③形象和造型被最大限度地消弱了。画面中的人物像木偶一样缺乏情感与个性。2.代表作:《大碗岛的假日》;《翁夫勒尔的灯塔》;《诺曼底贝桑湛海景》等。
二、西涅克(1863-1935年,法国): 1.特点:
西涅克与修拉手法类似,但也有两点不同: ①修拉用的是色点点上去的,西涅克多用小色块抹上去; ②修拉用色较多,而西涅克基本上只使用三原色 2.代表作:《马赛港》等。
第四节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前奏,也有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如:
塞尚—立体主义; 卢梭—超现实主义; 高更—野兽主义;
凡高—表现主义。
一、保罗·塞尚(1839-1906年,法国): 1.特点: ①追求“我心灵的作品”,倡导“永恒的形和坚实的结构”,即根据自我的需要和感觉,用厚重清晰的轮廓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描摹对象。②他的“几何程式构图法”影响和启发了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派的艺术追求。
2.代表作:《玩扑克者》;《静物》等。
二、亨利·卢梭(1844-1910年,法国): 1.特点 ①被称为“朴素派画家”,绘画没有章法,不讲究基本功,有一种特有的质朴与天真; ②喜爱描绘自己梦幻中的世界,如:“卢梭的热带风情”; ③平面性,缺乏立体感; ④人物多臃肿可笑。2.代表作:《激发诗人灵感的女神》;《森林里的约会》;《赤道丛林》;《梦》等。
三、保罗·高更(1848-1903年,法国): 野兽主义的奠基人。
代表作:《塔希提岛的妇女》(1898年);《自画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902年)等。
四、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荷兰): 1.特点: ①喜爱用条形笔触,从下向上运笔,②不允许任何宁静的气氛,情节和画面躁动不安,③喜爱用蓝色和黄色,特别是喜爱用“烙黄”,2.代表作:《吃马铃薯的人》(1885年);《唐基老爹》(1887年);《割耳后的自画像》(1888年);《向日葵》(1889年);《加歇医生像》(1890年);《麦田与乌鸦》(1890年)等。
思考题:
1.印象派的艺术观点,早期印象派对传统绘画的背离 2.点彩派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观点 3.评述塞尚的艺术观
4.卢梭、高更、梵高等后印象派画家绘画的创作手法
第六章 西方现代派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方现代派绘画是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流行的新型画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否定传统绘画的一切法则,力图创造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的艺术体系。本章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派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现代派的艺术主张,不同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观点和绘画手法,开阔眼界,提高鉴赏和评判能力。本章需要6课时,其中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第五、第六和第七节2课时。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一、现代派绘画的产生 1.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2.自然科学的进步 3.阶级矛盾的激化 4.艺术观念的更新
二、现代主义的艺术观
1.否定传统的艺术本质论,认为人的直觉体验即艺术; 2.否定艺术的具体形象性,认为音乐化表现即艺术; 3.否定艺术的审美特性,认为丑即艺术;
4.否定艺术反映生活的典型性,认为生活本身即艺术; 5.否定艺术创作的结果论,认为行动过程即艺术;
6.否定艺术的逻辑性,认为人主观情感的随机表露即艺术。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马蒂斯与野兽主义
一、野兽派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5年,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
野兽派艺术家认为,绘画的目的不是说明事实,没有必要去忠实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形象,而应当去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对艺术家来说毫无意义。画家应该是强烈的个性所有者,应该只按照自己的主
观意图去作画,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必考虑画面上的物体与真实的物体在形象和色彩上是否吻合。
色彩上,一般喜欢将不经调和的原色直接涂在画布上,特别是被称为信号色的红黄绿色,更是他们经常直接使用的颜色。通过色调来达到鲜明刺激强烈的效果。
构图上,野兽派追求的是单纯化、简约化,构图十分精炼。一切细节都会毫不犹豫地省略掉,而原本平滑的曲线也会变成粗重夸张的直线。
二、马蒂斯(1869-1954年,法国): 1.特点:
色彩强烈,形体夸张,线条粗野,具有一种放荡不羁、不受束缚的野性。
2.代表作:《豪华。宁静与享乐》(1904年):带有印象派痕迹;《戴帽子的妇人》(1905年):“野兽主义”因这幅画而得名;《马蒂斯夫人》(1905年):新的用色观念和造型方法;《舞蹈》(1910年);《抬起双臂的女奴》等。
第三节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一、立体主义的产生及观点 产生于1908年。
立体主义是在野兽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立体主义带有一些野兽派和痕迹。立体主义刻意追求的,不是色彩的强烈与单纯,而是传统的造型结构。历来的绘画都是从二度空间的角度观察事物并加以描绘,而立体主义认为,这种描述方法是不真实的。因为物体在空间的形态并不止一个立面,而是很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绘画要完整地展现事物的整体状貌,就必须采用“解构”再“重构”的手法,打破物体本来的自然形态,运用几何语言把它分解为许许多多不成形体的碎片,再根据画家的主观意图将碎片重新整理和装配起来。这就构成了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的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是抽象主义的前身。
色彩上,立体主义除使用红、黄、蓝、绿等基本色外,还特别喜爱黑色、白色、灰色、棕色等,他们不讲究画面的装饰性,而是突出几何形体的清晰度和硬度。
三、巴布罗·毕加索(1881-1973年,西班牙裔法国人): 绘画生涯分期及不同时期代表作: 1.蓝色时期(1901-1904年):
较多接触下层劳动者及他们的贫困生活,画面充满忧郁和悲哀的情调,以蓝色调为主。
代表作:《人生》(1903年)。
2.粉红色时期(1905-1906年):
第一次婚姻使他性情开朗起来,他以轻盈优雅的线条取代了以往沉重扭曲的线条,以温饱富足的形象代替了从前穷困潦倒的形象,以轻快温柔的粉红色代替了沉重压抑的深蓝色。
代表作:《情人》;《江湖艺人》等。3.野兽主义即黑人雕刻时期(1906年):
毕加索画风的过渡时期。喜爱粗犷野性的形象和原始古朴的灰褐色。代表作:《斯坦因画像》(1906年);《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1906年)。4.立体主义时期:(1906-1916年): 分四个阶段: ①立体主义诞生时期(1906年):
代表作《亚威农的姑娘》(1906年),被称为“立体派宣言”。②塞尚立体主义时期(1907-1909年): 崇尚塞尚风格的静物画。③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2年):
在分解对象和抛弃色彩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代表作:《伏拉像》;《诗人》(1910年);《卡恩维勒肖像》(1910年)。④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12-1916年):
代表作:《持乐器的男人》(1912年);《穿衬衫的妇人》(1913年)。5.古典主义与立体主义交织时期(1917-1924年):
代表作:《海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三个乐师》(1921年)。6.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45年): 代表作:《三个舞蹈者》(1925年);《镜前少女》(1932年);《少女(梦)》(1932年)、《海滩上的人像》(1937年);《格尔尼卡》(1937年)。7.多种风格混合时期(1945年以后): 代表作:《公牛》(1946年)。
第四节 未来主义
产生于1909年的意大利,与立体主义几乎同时。代表人物: 波丘尼(1882-1916年,意大利); 巴拉(1871-1958年,意大利); 卡拉(1881-1966年,意大利)等。1.观点与特点:
竭力赞扬革命之美、战争之美、**之美、现代技术和运动速度之美。曾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有一定的破坏性甚至反动性。
艺术上,认为时代是不断前进变化的,生活也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艺术也就不应当是静止的、停滞的和瞬间的现象,而应当充分表现出物体的力感、运动感和速度感,表现画家对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而获得的连续印象。未来派的名言:“疾走的马岂止4条腿,20条也不止。” 2.代表人物和作: ①波丘尼:
代表作:《城市的兴起》(1910年);《美术馆里的骚动》(1909年)等。②巴拉:
代表作:《快速飞翔》(1913年);《女人与狗》(1912年);《路灯:光的研究》(1909年);《沿着阳台奔跑的孩子》(1912年)等。③卡拉: 代表作:《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1910-1911年);《爱国庆祝会》(1914年)等。
第五节 超现实主义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1.产生:
超现实主义一词的最早运用是在1917年,而它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艺术流派是在1924年。
1925年,第一届超现实主义画展举办,参加者有基里科、恩斯特、米罗、毕加索等人。2.观点: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物质世界,一个是非现实的、人的心理和精神的世界。而心理精神世界也包括两部分: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继发思考法则,它来自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它虽然符合逻辑,并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应,但它却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无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是原发思考法则,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真实可信的自我。艺术的超现实主义,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的限制,去表现那种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在艺术家心理和精神世界当中真实地反映出来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现象。
二、约安·米罗(1893-1983年,西班牙): 1.生平与评价:
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方式进行思维,用儿童的手法从事创作。画面很幼稚也很具有装饰性,被誉为“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大师”。主要表现儿童的无意识现象。2.绘画生涯: ①探索和准备时期(1918-1924年):
代表作:《站立的裸女》(1918年),带有很深的野兽主义痕迹。②超现实主义时期(1924-1934年):
代表作:《农场》(1921-1922年),《耕地》(1923-1924年),有卢梭的影子.③野蛮绘画时期(1934-1944年):
代表作:《绘画》(1934年),《坐着的女人》(1939年)。④星座绘画时期(1944-1948年): 代表作:星座系列。⑤自动绘画时期(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代表作:《绘画》(1953年),《自画像》(1960年)。⑥月亮女人和鸟时期(70年代以后)
《红翅膀的蜻蜓围着彗星盘旋》;《人向鸟投一石子》;《蜗牛、女人、花和星星》。
三、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年)1.生平: 2.特点: ①善于用写真的方式表现子虚乌有的梦境
代表作:《飞舞的蜜蜂所引起的梦》(1944年);《原子的丽达》(1949年);《内战的前兆》(1936年)。②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或者说表现人的性欲 代表作:《凄惨的游戏》(1929年);《性感的幽灵》(1932年)。③用时空转换的方式同时表现意识与无意识这两个世界的内容 代表作:《公寓式梅·维斯特头像》(1934-1935年);《达利幻觉中的林肯》(1976年);《变成谈话中三人的委拉斯凯兹肖像》(1974年); ④用现实中的事物和它的影子表现相同轮廓的不同内容
代表作:《倒影变大象的天鹅》(1937年);《那咯索斯的变形》。
第六节 抽象主义
又叫“无具体对象的艺术。泛指儿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反对模仿自然和再现自然的绘画风格。
一、主要观点:
认为艺术的使命不是反映现实的表象,而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艺术家对事物本质的感受。因此,他们拒绝在绘画中描写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抽象主义的大体形式有两种:
一是将自然的外貌约减为最简单的形式,一般称为抒情抽象或热抽象; 二是不以自然形貌为基础的艺术构成,一般称为几何抽象或冷抽象。
二、康定斯基(1866-1944年,俄国)的抒情抽象(热抽象): 1.艺术观点:
康定斯基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好比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顶端是精神贵族(知识阶层),下端是平民百姓。精神贵族有着强烈的文化艺术需要,而平民百姓是没有这种需要的。艺术家是精神贵族的一部分,他只为精神贵族服务。对社会而言,艺术家不负任何道德的责任,没有必要劝导民众去求真、向善、审美。艺术家所面对的精神贵族又有很高的欣赏和创造能力,也没有必要把自然复制出来给他们看。
所以,艺术家应当摒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而应当主要表现艺术家绝对的自我精神。①形体上,主要是抽象的三角形、方形、圆形、梯形等等。②色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主张画家应闭上眼睛,将画笔靠近画布,不加选择地自由使用色彩,这些色彩不标志任何物体,只表现色彩本身。
2.代表作:《向左的箭头》(1923年),《弧中的点》(1927年),《光效应559号》(1931年),《小重音》(1934年),《蓝天》(1940年)等。
三、蒙德里安(1872-1944年,荷兰)的几何抽象(冷抽象): 1.艺术观点: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要追求表与里的平衡、自然与精神的平衡、物质与意识的平衡。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展示对象的本来面目,而要表现人抽象的主观精神。所以,艺术必须摆脱自然的外在形式,努力去追求人与精神统一的绝对境界。蒙德里安在他的艺术探索当中找到了他所认为的最合适的形和最完美的色。就形的方面而言,蒙德里安认为平行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几何形体是艺术形成的基本因素;
就色而言,认为色彩应当是纯粹的、原始的基本色。2.代表作:《红树》(1908年),《色彩的构成》(1917年),《构图》(1930),《胜利布吉—沃吉》(1943-1944年)。
四、波洛克(1912-1956年)的抽象表现主义:
特点:将画布平铺在地上,自己一边在画布周围走来走去,一边将手里提着的各种颜料滴溅到画布上面,再将一些碎玻璃、细沙粒小木棍等洒在上面,和颜料混合在一起。由于作画是身心彻底地放松,其颜料的泼、洒、滴、漏、浇、倒、淋、甩都是随心所欲的,人们称之为“蹦蹦跳跳的画家”。
代表作:《牝狼》(1943年);《五英寻深度》(1947年);《拂晓的明星》(1947年);《气味》(1955年)。
第七节 波普艺术
本节之作简要介绍
思考题:
1.分析现代派绘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叛逆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这种叛逆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野兽派的产生、观点和代表人物 4.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风格的异同
5.介绍抽象主义的艺术观点,介绍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波洛克的不同特点 6.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第七章 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画家的技法和贡献,了解中国画的分类,了解中国画的现代走势,从绘画这个视点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章授课4课时,第一和第二节2课时,第三和第四节2课时。
第一节 中国画的历史渊源
一、史前的绘画
二、夏商周到秦汉的绘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1.文人画家的出现
2.山水画的形成 3.绘画理论的成熟 4.佛教绘画的兴起
四、隋唐及宋代绘画
五、元明清绘画
五、现代绘画
第二节 中国画的分类:
一、从色彩上分:
水墨画和淡色画;
二、从工具上分: 界画和法画;
四、手法上分:
工笔、写意、兼工代写(小写意);
五、内容上分:
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等。
六、技法上分: 1.山水类:
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金碧青绿、没骨等; 2.花鸟类:
白描、勾勒、勾填、没骨、点垛、勾花点叶等; 3.人物类:
白描、工笔重彩、兼工代写、简笔、彩墨等。
七、按画家的身份分:
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等。
第三节 中国画的审美追求
一、心物交融
二、重神轻形
三、虚实相生
第四节 中国现代绘画
一、中国的现代派绘画的产生和发展 1.具有开拓意识的星星画派
2.摹仿为主的第一次现代美术展 3.盛况空前的人体艺术展
二、中国绘画的现代流派 1.政治波普 2.艳俗艺术 3.大地艺术
4.玩世现实主义 5.文化错位 6.香港凡·高
思考题:
1.中国画的分类
2.分析中国画的意境
3.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不同 4.评价中国现代绘画的艺术价值
附:
参考书目:
一、艺术理论类:
1.《剑桥艺术史》,苏珊·伍德福特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西方艺术史》,迈克尔·列维(美)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3.《人类的艺术》,房龙(美)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5.《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6.《艺术概论》,六所艺术院校合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7.《艺术文化学》,丁亚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8.《艺术哲学》,丹纳(法)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9.《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美术类:
1.《欧洲美术史》,王琦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西方八十年代艺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4.《西方当代美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英)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5.《西方艺术事典》,J ·霍尔(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6.《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H.H.安纳森(美)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7.《视觉艺术》,王伟明、王德广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8.《视觉艺术的含义》,E.潘诺夫斯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9.《西方现代派美术》,鲍诗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0《世界名画家全集》,何正广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11《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2《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王庆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欧洲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八、杂志类;
美术鉴赏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美术鉴赏能力是提高学生们审美能力的基础。对高中生来说,正处于审美观的重要养成阶段,因此,在高中开展美术课鉴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够养成创造美、体验美的良好品质。培养美的创造与欣赏能力对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美术课的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三观’能力,缓解学生们高中学习的压力,促进学生们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对于升入高中的学生们来说,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学习目的,而就目前的高中教育而言,应试教育仍占着主导地位,因此,在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只是向征性地点到为止,而更多的时候由于主课老师的要求,甚至还会取消美术鉴赏课堂的开展。虽然近几年我国高中美术教育体系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也更加的充满了热情,教学方法也逐渐变得灵活多样。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会发现许多学生对美术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漠视、困惑的态度,对老师所讲的美术鉴赏内容没有任何响应,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对美术教学产生极大的厌烦情绪,打乱了老师原本的教学内容进度。就目前来说,普遍高中美术教学都存在着这个问题,其主要根源就在于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使高中的学生们脑海中只有高考的概念,而将其它不参加高考的科目都视为阻碍。虽然对此高中教育部门及高中老师都做了很多努力,但仍无法改变学生们的思想。因此,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对美术课教学的苦衷,影响了美术课程教学的正常发展。
二、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美术鉴赏教学对高中生们的今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及有关教育部门针对高中生们对美术学习的困难性,做出了几点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主要表现为:
1、比较鉴赏法
对高中生美术学习的困难性,首先要提高其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兴趣。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从空间的思维角度去欣赏,从时间与空间的立体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对不同的作品都要进行评估与分析,并总结出自己所理解的特点和感受,要求学生们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与鉴定作品的风格和所要表达的意境,而后由学生们自由讨论,交换彼此的意见,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热情。
2、阶段分析法
阶段分析法教学首先产生于国的费德门思想下,其对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阶段教学法,就是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术课程,其包括理解、分析、描述与评估四个阶段进行,对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们把握住作品的内容,对提高学生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让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发表见解,然后再由老师指导学生们对美术作品进行造型、制作工艺等特色的研究,使学生们善于发现美的存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再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说出对此作品的第一感觉与印象,从而更深程度地激发出学生们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最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对该美术作品进行总体的评估。发表出自己对作品的风格、形式、背景及理念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美术鉴赏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八字教学法
对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而言,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上海市某学校的一位美术教师就根据她长时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新出路,即八字教学法。其包括:讲述、理解、感悟和评价。并根据教学内容分别对应的语文常用的四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及评论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这一方法使得高中美术课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效地融为一体,产生很好的互动效果,以此来带动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另外,八字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那就是“设问教学”,即给学生们先提出问题要求,再让学生们通过对作品的思考,给出答案。同时,老师应给出相应的指导,使美术鉴赏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4、层次切入法
这一方法对快速提高学生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所谓的层次教学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即个人情感教学、个人审美教学、个人思维教学。个人情感教学包括了学生们的美术情结和美术领悟教学内容;个人审美教学包括了学生们对知晓作品风格、美术语言和表现方式的能力教学内容;而个人思维教学则包括了学生们对个人信念和个人气质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开展,可以使学生们养成美术课积极思考与分析的良好习惯,因此,高中美术老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牢记这一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把握住其中的要点要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提高整体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结语:由上述论点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们提高整体个人素质、提高审美观念、缓解学习压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握住学生们的特质与学习要求,才能将这门学科的教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孙秀秀.也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0,(11):79.
[2] 夏勤.关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9):173-174.
美术教师的美术鉴赏教学尝试 篇4
美感、艺术行为成为治疗的核心,那么《美术鉴赏》课程是否可以成为关键环节?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非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以及艺术理论、美学理论学习实施。
美学(英语:Aesthetics),又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制力是克制个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认识程度有助于改变心里状态。当一个人认识到其神秘本质,会在心态与行为上产生改变。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看清神秘本质。高中学生青春期、叛逆期的特点——独立意向及求知欲强,思想单纯,自制力差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他们处于儿童到成人的分界点,开始尝试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身边的事物。
推动思考与探索,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
FILMCLUB案例,TED《电影世界共同的奇迹》里面叙述的,“技术正取得史无前例的发展,而文化却变得前所未有的贫瘠。”1 000 多所学校要求加入FILMCLUB,他们已拥有近25 万儿童。将批判性思考和好奇提问的经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心中的疑问激发他们通过影评来表述。
在很多人印象中,学生会更喜欢故事,但很多逻辑问题会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身边会发生的事情都是他们思考的素材,人际关系、行为、个人经验……他们喜欢思考中检验自己。
教学案例:思考与探索,一个人面对两扇门,一条通往天堂,一条通往地狱。门边两个人,一个叫真实,一个叫谎言。只可以问一个问题,寻找天堂的路。
知识记忆是高中学习必须的环节,但是,在高中毕业后三至五年,高中所强化的知识记忆几乎淡忘……教育因此而失败么?没有,剩下的是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渐进的层级关系,逻辑思维是必须的纽带。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尝试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用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作为教学引导,切合美育目的,引导学生认清对网络、游戏、影视的“迷恋”原因。
1.由自然的感受开始,到本质与意义,自然美感。
自然美感与科学中的规则美感,由植物的自然美感,到高中数理的数列与几何分割的规则美感。看到图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觉很神奇,去追寻答。自然,每个人都很容易接触到的存在。人们喜欢美丽的环境,仅仅去感受还是不够的。提出高中的数列与几何分割,学生自然被导向数理的规则美感思考,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更深层的应用科学,也会给他们展开新的思考方向。植物叶片的立体螺旋结构,仿生学案例,空间构成,艺术美感的抽象等。科学给予你们理念,去解析这个世界。艺术行为,艺术作品,需要用理念来创造。给美丽图片,赋予符号创意的创作。
2.由个人经验开始,到社会事物、生活、现象,社会美感
《为了鸟儿们》这部奥斯卡获奖作品,用艺术美感的方式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你一个新的平台去思考。如果,你是其中一只小鸟儿……
《纸人》里,古董汽车、KTO海报、车站与报亭;办公室,眼镜,背带裤……你找到纸人的呆板与枯燥的根源吗?会滋生多彩生活的渴望吗?
BBC《角斗士》取材于一位角斗士的墓碑记录,从一个采石奴隶到成为角斗士的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这段文化情境。历史与思想政治教材,会成为学生最好的资料来源。另外,一些科技与信息更适合成为他们了解网络与媒体商业本质的教学题材。
3.由科技开始,揭开神秘的商业面纱
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真实的光影模拟,让人身临其境,极具美感却并不神秘。图片的直观,到抽象的文字,尝试图片与文字的融合———插画(插图),到漫画。由摄影到胶片电影,到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游戏的箱庭理论(马里奥兄弟),到红外线定位的体感游戏(xbox);“拟真环境动态群组”:*MASSIVE动态化任务面部动作模拟捕捉,这些都是影视动画作品量产的根本,看起来很真实确是程式化的量产。
例如,《冰河世纪》与《里约大冒险》制作花絮。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并呈现在你们眼前。为什么不自己去寻找,把这些乐趣分享给其他人呢?
结语
美育的灵活取材,美的本质与意义的思考探究,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希望这样的教学尝试可以缓解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问题。就像宗教一样,揭开神秘的面纱,认清其本质。
摘要:尝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迷恋”、“手游迷恋”等社会问题。以美的对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展开美育教学,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发挥艺术类课程美育效用。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篇5
篇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在现实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现象,这其中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非常了解,甚至有比老师还熟悉的感觉;也有一些学生就不行了,老师讲得非常辛苦,可学生却似乎没什么反应,这其中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老师对自己授课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体,他们在美术方面的知识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分类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上,而美术鉴赏课教学只有适应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教学对象,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地域的人,不同中小学校毕业的学生,其美术的基础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面对着不同学校的毕业生,采用分类教学,将极大地增进授课的针对性。
我们老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下功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老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过程中各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分类分层次教学应结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不同的地区设定不同的目标。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分类教学能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能否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抓好师资>培训工作,稳定和扩大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如请优秀的学生带动较差的学生;另外,集体备课的普及,也将大大缓解师资紧张这一矛盾。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教师面对同一班级教学对象的压力大大缓解了,但不同区域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出现也要求老师改变过去那种同教学目的、同一重点难点、同一评判标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因材施教上狠下功夫,导学要做到精讲、对路、有启发、尽量把“教”的活动变为学生“学”的活动。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高中美术教材是根据不同线索编写的,它不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它只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却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只有经过我们教师的结合自己所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工,才能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做到这些,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美术教师要不官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大量具体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要调查当地学生美术课是否正常授课等现状,建立各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调查档案,编写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美术鉴赏校本教材,这才是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之,分教学,分层达标的美术鉴赏教学新模式,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上,从教学目标层次定位上,全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美术鉴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个性秘共性、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宗旨。
篇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 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随之步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学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不仅表现在课本内容的编排上,更多的体现在教学的形式将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创新教学将粉墨登场。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美术鉴赏意义深远。美术鉴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因此,美术鉴赏的模块教学是高中美术整套教材的基础和重心。
篇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
一、“点、线、面”策略模式提出的教学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开,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对课程目标新的调整,教学内容新的整合以及教学理念新的界定,这些变化终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得以体现,由此引发教学策略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旧观念,对传统教学策略不断传承与创新,探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
同时,我们农村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正遭遇着一种非常无奈的尴尬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致使美术教学课堂容量庞大,作品挖掘肤浅,课堂结构散乱,教学目标自然难于达成。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反映冷漠,在作品描述中,很多时候大部分学生只能是以“很美”或者“漂亮”等字眼来回答或评价美术作品。这种教师对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致使课堂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学生对作品分析的肤浅,使得美术的审美教育流于形式。以笔者的调查,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里是普遍存在的。
二、“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思考和建构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和深刻情感体验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构思以“点、线、面”策略展开教学活动,探讨如何立足于美术的学科本体,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挖掘作品深层内涵,以提升教学层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点、线、面”教学策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对传统教学策略的传承和发展,要求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并抓准一个“点”,使它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建构一条教学主“线”,并由此铺开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主动生成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有效改变高中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尴尬现状。
1、“点”和“点”的选择
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要求我们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尹少淳教授也认为初中美术是“走马观花”,而高中美术教学则是有选择的“下马赏花”,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是学生兴趣相对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有所选择并较深入的进入个别典型范例知识的学习,才会对这一类型的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有更深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科本体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
那么,选择多少?选择什么?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的“点”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线”和“线”的建构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的过程。着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使得美术鉴赏活动成为是一个有深度的艺术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从“点”切入,到展开,到深入,再提升,环环紧扣,层层挖掘,步步深入,从而达到对“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包藏在“点”其中的规律与本质的掌握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这就是我们所界定的“线”。既是课堂教学活动铺开的“教学链”,又是达成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一般思维,是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从“点”到“面”的一个具体行为。由于涉及到教师素质、学生基础以及授课内容的不同,构建“线”的方式也随教学的具体情境产生变化。所以,构建“线”是新课程美术鉴赏教学实施过程最为关键之所在,是最具不确定因素和创造性的过程。
3、“面”和“面”的生成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至少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种智能,它们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上述的七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领域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种智能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其它智能。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特点,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充分展示,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迁移。
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借鉴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美术鉴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创设一种情境,要使学生能基于自己的智能优势特点,从自身体验出发,有选择的开展对不同美术现象或作品的比较、分析、评论,生成符合自己智能优势的美术知识系统,促进个性发展。所以,“面”的生成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实施教学而进行的预设,即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知识“面”。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于学生的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对知识构建的方式不禁相同,即生成符合个体智能优势的知识“面”。这是我们界定的“面”的另一层含义。所以,“面”不仅是对关注全体性与基础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关注符合学生个体智能优势的差异性的知识体系的生成。“面”的生成是最终目的,是达到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点、线、面”策略模式的教学实践探索
1、课堂教学实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本课属人教版《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对不同时代的花鸟画的分析,阐述传统花鸟画以写生为基础,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的独特传统,进而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审美观。
“点”的选择:以齐白石的名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作品的对比探究:要不要“似”?什么是“似与不似之间”?为什么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缘物寄情的特征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理念。
“面”的生成:对中国传统花鸟绘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使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观能衍射到对其他作品的认识。
本课于2006年10月9日获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评比一等奖。
2、公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材通过四组作品的比较,要求: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看待世界和事物,并运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点”的选择:以校园里树的照片与具象(希施金《松树林》)、意象(倪瓒《六君子图》)、抽象(蒙德里安《开花的苹果树》)组图进行对比。
“线”的建构:以自然的树与艺术作品的树比较描述: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寻求适合“我”的方式来表现“物”的结果,欣赏的关键是追寻包藏在美术作品中的“我”;可以通过探究画家表现的不同方式来追寻包藏在其中的“我”。
“面”的生成:不同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使美术家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不同表达方式。我们也应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用自己的方式欣赏作品。
本课于2006年12月8日在泰顺开展的温州市第三届高中美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3、公开课《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教材通过对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建筑的影响等几方面内容的分析,要求: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点”的选择:与江南水乡的建筑接触的机会多,相对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有感情,因此选择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为教学的“点”。
“线”的建构:以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环境、建筑色彩等不同侧重点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并思考,教师由地域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这一角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进行集中并引领挖掘。
“面”的生成: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能有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并能从相应的角度,思考地域环境对徽州建筑(地理环境)、天坛建筑等(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增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保护意识。
本课于2006年12月23日在瑞安市六中开展的瑞安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
4、课例说课《构建 “点、线、面”模式的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以《托物寄情》一课为例,简单描述为什么进行“点、线、面”模式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和如何进行“点”的选择、“线”的建构和“面”的生成的策略。本课例于2007年3月7日在温州市美术学科新课程高一(下)课前培训活动中做公开交流。
四、“点、线、面”策略模式的反思
1、这种“点、线、面”模式的教学策略,对于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构建课堂结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现行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设计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锻炼,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解决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对作品分析的肤浅等尴尬局面,挖掘作品深层次涵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如课例对朱耷与《荷花水禽图》的探究过程,对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联想到画家不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态度,从荷叶的倒挂联想到画家的垂头丧气;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模仿两只水鸟的动态来揣摩画家的情绪等都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受学生的启发而带来的灵感,恐怕在任何资料中,都没有描述象学生这样富有情感和创造力的审美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如《地域的永恒魅力》一课,学生从地理、历史、哲学、语文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作品分析时,我们怎样进行引领,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心得 篇6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师师科主任,生生科代表”下的“激情课堂”教学模式还不是很了解。在教学中经过向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请教,并且认真阅读了学校发的相关的学习资料。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使我感觉到“激情课堂”教学的优越性。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在美术教学中的看法:
一、分析教材,找出亮点
美术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集文学、哲学、音乐等学科为一体的学科,如绘画中的明暗就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光学;绘画作品中的层次变化就运用了音乐中的节奏、韵律;美术中的书法就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等等。
对于人教版的美术教材来說,图片较多,文字较少,从整体上来看,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对于相关的知识讲解的不够系统。对于这些,我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提前认真的看教材,反复思考,从教材中找出亮点,也就是说从教材中找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搜集资料备课。这样既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活跃课堂,生生参与
一个好的课堂要想活跃起来,就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参与。在人教版的美术教材中涉及到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结合-探索”等四个模块,这也是新课程中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这一要求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在“欣赏-评述”这一模块时,我给学生讲解怎样欣赏美术作品?怎样在美术作品中发现美?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步骤等等;在涉及到“设计-应用”这一模块时,我给学生讲解相关的设计方面的知识,关键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当场给学生演示等等。在备课这一环节,我设计一些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到讨论中求兴趣,兴趣中求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搞好评价,生生亲自操作
搞好评价是检测学生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尺度标准,通过它可以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信息。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挂图,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亲自讲解、体验,使学生在讲解、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给学生做好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在总结和评价中学到更多的书本外的知识。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美术具有可操作性,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遇到操作性的课题,我根据美术的直观性的特点,给学生当场演示和操作。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操作,如“美术字的写法”、“手抄报的制作”、“请柬的制作”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得到总结
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的主要阶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够找到教学过程的优点和不足,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很好的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常常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反思写在笔记上,从而使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经验有所收获。
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知识的提高
美术包括的知识面比较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克涉及到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网络、书籍和相关的杂志等等资源上去搜集相关的知识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的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7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质
美术鉴赏包括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从作品中获得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而对作品做出某种评价。在此意义上说, 鉴赏要比单纯的欣赏要深刻一些, 它是在欣赏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所以, 在鉴赏课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感悟, 并最终获得审美享受。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首先, 教师要博览群书, 要大量阅读有关美术理论、美学、美术史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提高自身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其次, 要从各种渠道如网络、美术展、博物馆等途径接受美术信息, 开阔自己的眼界, 关注当前美术的发展动向, 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再次, 要加强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 通过沟通, 在与他人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 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很多东西, 比如一些道具实物, 一些图片、影像资料、新闻典故等。在备课前教师要事先对教材作品进行分析, 要明确哪些内容要重点分析鉴赏, 哪些只需要做简单介绍, 哪些无需在课上讲解, 只需学生在课下阅读鉴赏后自己查资料欣赏即可。另外, 教师还要对在教学中使用的美术作品材料事先选好题材内容。对于鉴赏课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 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 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只有在实践学习活动中,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性, 才能调动自身的潜能。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在出示完鉴赏作品后, 不要急于讲解, 而应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的欣赏, 形式上可以单独鉴赏, 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并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题, 以此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从中品味艺术的无限魅力。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 都是作者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才完成的, 里边有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也包含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或意蕴, 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 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 他们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境设置法等办法, 往往会事半功倍。
四、利用多媒体, 收集资料, 在网络中鉴赏美术
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也非常喜欢利用网络找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 学习任务繁重, 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博物馆或者展览馆对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鉴赏, 而且一些城市也几乎没有博物馆和画展。但网络却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无论是画家的生平材料, 还是作品简介, 绘画的各种流派及发展趋向等, 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应有尽有。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欣赏作业, 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因此, 在教学中, 美术教师可以和计算机教师合作, 让学生与网络亲密接触。此外, 在鉴赏外国美术作品时, 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以及时代背景往往知之甚少, 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这时网络就成了很好的帮手。运用网络不仅能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 而且能使学生对画家和作品有更深的了解。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谈 篇8
一、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
1. 教师以身作则、身先示范。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自己昭昭才能诗人昭昭, 自己如果昏昏是不可能使人昭昭。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鉴赏, 教师自己必须懂得鉴赏。
例如, 美术鉴赏教学的第一节课, 就是教师的鉴赏示范课。教师在这节示范课中, 要以自身的美术专业魅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爱上美术鉴赏, 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而笔者的美术鉴赏第一节课则是以鉴赏古今中外名画为主, 用自己的鉴赏语言来感染学生。如, 鉴赏达芬奇的经典画作《蒙娜丽莎》, 笔者如是说:“《蒙娜丽莎》其穿越亘古的幻魅一笑令无数人着迷。她朴素的装束中显着高贵;她沉稳的姿态透着端庄;她憧憬的眼神彰显着睿智;而她身后的背景又凸显了其胸怀的博大。几个世纪过去了, 艺术的魅力穿越了时空, 人们记住了那令人着迷的名字———蒙娜丽莎。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当笔者用这种富有诗意性的语言去鉴赏古今中外名画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审美鉴赏之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双重的“美”, 一是作品的美;二是鉴赏语言的美。在这双重美的熏染下, 学生则喜欢上美术鉴赏课。
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十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于美术鉴赏中的发现敢于提出, 与教师的交流则更加顺畅。
高中生对于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具有了深刻的思维能力, 因此,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教师应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 鼓励学生发言, 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在鼓励与鉴赏中学生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尊严得到了尊重, 也感受到教师亦师亦友的情怀, 于是就更加愿意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了。比如, 在一个鉴赏活动中, 笔者请了一个平时不大愿意发言的学生起来发言。鉴赏的作品是梵高的《向日葵》, 这位学生就说:“在梵高的作品中, 我看到了生命向上的力量, 那向日葵的花瓣就像火焰一样燃烧, 似乎所有的力量都蓬勃欲出。”说得多好, 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就抓住了画作的精魂。于是, 笔者就趁机表扬了这位学生, 表扬的语言也是很有技巧的。笔者说:“我非常赞赏陈礼炫同学, 他的发言让我看到了我们美术鉴赏的美好前景, 那必定是人人都会获得很高的审美素养。礼炫同学用自己睿智的眼光、用心地感受作品, 并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做得很好。希望他们向他学习。”表扬恰到好处, 不仅在表扬该生, 也对其他同学提出了希冀。该生在表扬中找到了自信, 在以后的鉴赏课中, 他就经常发言, 并且力求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心中所感。
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和谐、向上的鉴赏环境中大胆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所悟。
二、整合丰富的美术资源
1. 古今中外美术资源。
古今中外的美术资源要尽量都呈现在美术鉴赏课堂中, 内容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篆刻、书法等等, 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特点, 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全面的了解。
笔者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探究, 对他们进行了归类整合, 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介绍, 如外国作品部分则介绍了原始社会的美术、奴隶社会的美术、中世纪的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十七世纪的欧洲美术、十八世纪的欧洲美术、近代欧洲美术。以时间的顺序来介绍古今中外文学作品, 让学生对美术的发展有个全面的了解, 对于提高他们的鉴赏分析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本土丰富的美术资源。
高中的美术鉴赏课, 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鉴赏这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 还要提高学生鉴赏生活中的美术的能力。在我们的周围有着丰富的美术资源, 这些本土的资源绝对不能从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偷偷溜走。这些本土的美术文化是璀璨夺目的。
泉州是个历史文化古城, 那开元寺、天后宫、崇武古城、惠安女服饰都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美术资源。还有那惟妙惟肖的惠安青石雕、栩栩如生的木雕、精细淡雅的永春纸织画、浓丽夸张的民间彩绘、巧夺天工的提线木偶等等。但这些美术资源怎么带到课堂中呢?笔者让学生以郊游的形式去实地写生、拍照、摄像等, 让他们去真切地观察、感受本土的美术资源, 鉴赏课堂由学校到自然, 学生的审美激情进一步地被激发出来。接着, 学生把自己写生、拍照、摄像的成果以美术展、照片展、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 让学生从成果展中获得成就感, 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 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多媒体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手段, 语言文字的讲述给学生的听觉享受, 但是如果没有视觉的冲击, 听觉享受的鉴赏效果会降低很多。多媒体直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水平。
例如, 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 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分析《思想者》的特色。学生可以感受到在这个思想者融合了人体的刚健之美和精神的深邃之美。他那紧皱的眉头, 托腮的手臂, 低俯的躯干, 弯曲的下肢, 所有的这些都展示了思考的力量, 而这思考的力量又呈现了人的生命力量。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 将美术中的形、光、色等融为一体,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开拓学生的审美鉴赏思维, 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
2. 运用故事讲述法。
美术作品中都蕴藏着故事, 有的故事直接呈现在美术作品中, 有的故事则隐藏在美术作品之后。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 运用故事讲述法, 将美术作品的故事呈现出来, 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阐释、鉴赏作品。
比如, 鉴赏毕加索的《手拿烟斗的男孩》, 当用多媒体展现出这幅画的时候, 一股忧郁扑面而来。究竟这画中的男孩为何如此忧郁?究竟是什么让这幅画拥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呢?
2004年5月5日, 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 这幅画以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收藏界一片哗然,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背后隐藏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奇。当笔者娓娓地讲述完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后, 学生对这个“手拿烟斗的男孩”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们也明白了他的忧郁, 也明白了“手拿烟斗”的艺术魅力。
3.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形式。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主导的作用。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 小组的合作的任务, 并且要让组长学会任务分工, 让每个组员都明确各自的任务是什么, 从而有效地合作, 有效地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例如, 鉴赏《六君子图》时教师给学生明确一下学习任务:挖掘《六君子图》中的精神底蕴。要求组长分工, 组员按照组长的指示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十分钟后, 教师组织各组代表进行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力量, 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无止境, 学无定法”,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方法自然不止这些, 但是这些却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美术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 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深入思考、探究,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 总结了一些形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鉴赏氛围,美术资源,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03
体验式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9
关键词:美术鉴赏,探究,体验
高中美术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 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作为培养学生素质, 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掌握学生的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本人尝试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将其有效地运用, 给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成效。
一体验式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尝试
体验是检验理论的直接活动, 体验式学习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亲自参加美术鉴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体验, 印象深刻, 并带有刺激性的感受, 这种感受在大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永远不会遗忘。学生还能将体验中得到的各种感受应用于广泛的分析思维和研究中, 使感受与理论结合得更完整, 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分析思维的能力,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复杂抽象的艺术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体验式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尝试案例 (一)
如在学习“战争与和平”这一节中, 对毕加索《格尔尼卡》进行鉴赏, 就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首先播放历史纪录片视频, 纳粹德国疯狂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到处是断壁残垣, 四处硝烟弥漫……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画家, 用你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创作, 以控诉法西斯的暴行, 你将选择何种颜色来创作更能强烈表现战争的罪恶?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红色鲜艳, 是鲜血的颜色, 但是没有黑白来的庄严、强烈……最后老师总结: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 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立体主义绘画方式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这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 所有人物或阴郁, 或压抑、恐怖、痛不欲生……给人留下一种难以摆脱的震撼。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 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 然后主观上重新组合, 构成画面, 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通过让学生先进行个人情感体验, 然后让学生说出个人的主观感受, 不仅有利于学生演说能力的培养, 还能培养其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达到鉴赏课的学习目标。
2. 体验式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尝试案例 (二)
在学习“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时, 创设模拟情境进行教学将这节课设计成一节体验课。创设拍卖现场, 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各个博物馆或模拟拍卖角色,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从而对艺术和市场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由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明确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了解美术作品的收藏与拍卖的知识,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 问题提出。 (1) 交流同学中有哪些收藏 (收藏共享——自我认识) 。 (2) 分组讨论收藏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可以赚钱, 但是也有风险——合作能力) 。
第二, 解决问题。体验拍卖现场: (1) 模拟竞拍 (了解拍卖会的必要程序促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拍卖员说:我过了一把拍卖的瘾, 知道了如何调动买家的积极性。公证员说:透明、公正的交易才能有拍卖市场的火爆。) (2) 拍卖会后的小结与交流:学生一起交流“我为什么选择这件艺术品?”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评述, 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 反思与延伸。课堂上的内容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收藏丰富多彩 (橡皮、邮票、史努比狗、钱币等) , 拍卖会跌宕起伏。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从学生一阵阵的笑声中看到了他们在快乐中求知。学生认为这样的课能探索、互动、对话、思考、交流、放松、愉快。
二体验式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具体做法
通过对体验式教学的尝试, 我总结了这种教法的具体思路:利用教材中的范图, 先让学生直观感受,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 由学生讨论, 教师略加综合评析, 然后通过学生大胆的想象, 进行再创作, 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 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
巴班斯基说过:“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 即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 可以称作教学上情感刺激方法之一。”其中涵盖的道理就是告诫美术教师要充分研究所教内容, 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 从那里揭示出某种新的超出学生主观预期的东西。在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简单易懂的内容,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的、开放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新颖的感受;或设置思维荒漠,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 往往是教学中防止学生厌学, 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2. 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 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美术教学中, 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影视、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 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 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还要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 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 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 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满足对美的需要。
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 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如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
4. 充分利用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主体意识
情感的特质往往能在个体或整体行为和态度中显露出来。美术教育的特点正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它用真情来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 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 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 去体悟人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 运用情感手段来发掘教学中的美的因素, 寓美于情, 以情育美, 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自觉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体验。
美术体验式学习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 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 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 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讨论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 美术体验式学习的评价应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 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 指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 及时调节, 以达到预期目的。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促使美术教师全面地、多层次地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 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 从正面加以引导,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主编.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微 篇10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有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三方面的作用。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手段, 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才是美术鉴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鉴赏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并进行审美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中使学生获取其他能力的功能是审美欣赏的继发性功能。正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 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类似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也是其他学科的继发性功能。总之, 美术鉴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 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重视美术鉴赏。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迫于高考压力, 教师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教师方面,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 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些教师自身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很多美术老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 但教学理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 导致他们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和生气。
其次, 学校方面, 美术鉴赏课安排的课时较少, 此外, 艺术课程虽有向必修课发展的趋势, 走在普及路上, 但美术仍不是高考科目, 仍然只是“调味”课。普通高中一般一星期安排一课时美术课, 有的学校甚至两星期才安排一次美术课, 由于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 这样每节课之间间隔时间过长, 学生就无法对美术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整合和记忆, 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此外, 学校和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还不够, 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多。
最后, 学生方面, 学生多认为美术课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 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课上, 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美术鉴赏课是无法得到学生重视的。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一) 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 人们进行美术鉴赏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受到自身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取向的影响, 对美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鉴赏者还会展开联想和想象, 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进而对作品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评价,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因此, 美术鉴赏比美术欣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 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的拓展、延伸与提高。意即通过美术鉴赏教学, 教师要使学生不仅能欣赏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 还要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审美感知和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感受、联想、分析和评判, 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还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这首先要求美术教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才能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经常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 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多学习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2.高中美术教师应多渠道获得美术信息, 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举办的展览, 除了关注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外, 还应该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 了解当代美术, 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精于鉴赏和评论, 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艺术视野。此外, 教师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美术教学, 加强教学经验的探讨和交流, 从而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 以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美术不是高考科目、不被重视, 加上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的影响, 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教师简单地讲解一些美术作品即可,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和鉴赏的过程,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没有得到审美体验,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 在新课标理念下,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真正让学生成为美术鉴赏的主体, 当然教师还是主导, 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 这样的美术鉴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 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式方法,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愉悦、富于思维性的课堂氛围, 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 所以他们对于同一美术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 并加以指导和鼓励。当然, 有时候学生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甚至有些偏颇, 但他们确实认真鉴赏了作品, 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 所以教师要在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和尊重, 以资鼓励, 从而保持他们鉴赏作品的积极性。此外,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学生之间交流美术鉴赏的感受、理解和心得体会等, 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要与时俱进, 在思想观念、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上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美术知识, 学生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和课堂上学习知识, 还可以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参观美术展览等, 或者通过互联网开阔知识视野。
(三) 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培养其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 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美术作品进行再造想象,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应以美术作品蕴含的丰富的艺术文化、作者情感和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等为出发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艺术形象, 体验作品情感, 不要以教师的审美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观点。比如, 在教学《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鉴赏时, 教师除了让学生鉴赏作品的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外, 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宫殿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美术的天空自由飞翔, 引导他们在自主鉴赏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无论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说出什么样的见解, 只要有理有据, 教师都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 尽量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肯定和鼓励, 并帮助他们进一步解读作品, 得出有价值、有深度的结论,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四) 以点带面, 运用多种教学法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也应该富于创造性, 教学中教师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紧紧围绕美术作品鉴赏展开活动。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体验美术作品独特的、最本质的美和作品的动情点, 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美术作品、对其进行创造性解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渗透一些美术作品鉴赏的理论, 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鉴赏美术作品, 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 进而使他们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从而使其掌握鉴赏方法和规律, 最终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样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和体验、并得出独到的鉴赏结论, 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帮助学生从中总结并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以便学生日后能独立鉴赏作品,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鉴赏并重
美术常识与美术鉴赏联系紧密, 因此, 美术鉴赏教学应两者并举。美术常识是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 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 重在感受美、理解美。美术鉴赏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分析, 而轻视其对美术常识的掌握, 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 在鉴赏作品是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学生也难以在鉴赏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 最终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提高。没有美术常识基础的美术鉴赏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较高层次的美术鉴赏必然是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此外, 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 由于缺乏鉴赏经验和方法, 往往不自觉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作品画的是什么, 作品画得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等, 而这种浅层次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标准只能使美术鉴赏活动流于肤浅、甚至误入歧途。例如,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时, 若仅让学生以“像不像”的审美标准去评析该作品, 学生的鉴赏结论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在欣赏这幅画作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美术常识的基础上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塑造艺术形象, 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认真感受和分析这幅作品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及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等。同样, 以“美”和“不美”的审美标准来鉴赏美术作品, 也是比较肤浅的。因为“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美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同一种美也可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人的生活经经验、文化素养或者情绪情感不同也会对同样的美产生不同感受, 所以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并略带作者和观者的主观性。当然许多“美感”也可以通过在一般人看来不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挪威画家蒙克《呐喊》就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自然带给人的不安和恐惧, 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 从而产生特有的“美感”。所有的美术鉴赏活动, 若不以美术基础知识为基础, 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 而片面地以“像不像”“美不美”去评述作品, 美术鉴赏只会停留在肤浅的感性层次, 难以达到理论高度。因此, 教师应将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美术鉴赏活动达到理论层面, 从而在鉴赏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从中总结出美术鉴赏方法和规律,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鉴赏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美术鉴赏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升华情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人类社会纷繁复杂, 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 艺术源于社会生活, 故而美术文化也表现出多样性, 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了解美术的艺术文化, 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生活, 使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因此, 各普通高中应重视美术课, 尤其重视美术鉴赏教学。高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创设宽松、愉悦、富于思维性和美感的情境, 让学生勤思善赏, 乐于学习美术,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最终提高其审美能力。然而,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进行了反思和研究, 进而提出了一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如何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美术;优化;鉴赏教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当进行正确的自身定位,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堂的主体转变为课堂教学引导者。因而,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当充分的担任一个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2)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同学间的关系,学生间应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相互纠正其鉴赏观点以及出现的问题,共同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当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相关的不利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情况出现。如,学生课堂违纪或者作业抄袭、课堂不思考等现象。此时,教师应当及时发展,及时更正,从而提升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主阵地,因而教师应当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而良好的课堂气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质量。而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求知欲。同时,它也反映出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程度。在积极愉悦课堂气氛下,学生普遍会积极的主动参与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此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会有所上升,而如果课堂学习氛围较为紧张压抑,那么学生在重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便会普遍下降。为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充分的采取相關的措施来调控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间的关系,为学生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谈 篇12
一、讲透基本知识, 奠定美术鉴赏基础
要想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实效, 其前提则是, 美术教师应给学生讲透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 为学生进行鉴赏奠定基础。点、线、面、色是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 美术作品的不同种类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在组织和表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 则形成了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手段。如, 西方绘画中的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 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皴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达手段, 才能使他们的鉴赏之路变得通畅。
二、明确鉴赏程序, 搭建美术鉴赏之桥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十分茫然,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鉴赏的程序, 找不到美术鉴赏的切入点。为此, 教师要告诉学生美术鉴赏的基本程序, 为学生搭建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桥梁。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下列问题式程序进行鉴赏:1.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叙述所鉴赏作品的内容, 尤其是作品的细节部分。2.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 促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3.你认为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 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4.你会对作品作出何种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和认识,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
三、加强学科整合, 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单纯地观察美术作品, 学习其创作技法,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其综合素质。为此, 美术教师应加强学科整合, 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等学科资源, 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如, 在教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园林“虽由人造, 宛若天成”的意境及“移步换景”的视觉魅力, 教师可播放以《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的反映中国园林特色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 并详细介绍中国著名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及园林内的楹联、匾额, 适时引用一些描写中国园林的经典诗词,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 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拓展教材内容, 提高学生鉴赏层次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载体, 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组织美术鉴赏教学时, 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并合理拓展教材内容, 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层次。如, 在《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鉴赏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对教材内容予以了适当的拓展, 给学生详细介绍了青花瓷用色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然后, 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对青花瓷艺术进行专题鉴赏, 并播放歌曲《青花瓷》,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最后, 为学生展示表现青花瓷造型的剪纸作品, 并用深浅不同的蓝色颜料在其上绘出花鸟图案, 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青花瓷是青花艺术与中国水墨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样做, 既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青花瓷艺术的魅力, 又使他们的鉴赏层次和鉴赏品位得到了提高。
五、组织多种活动, 内化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方式】推荐阅读:
美术鉴赏教学11-25
美术鉴赏的教学09-22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07-04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09-06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策略09-14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08-02
高中美术鉴赏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案例10-21
美术鉴赏教育09-09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