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选修课(精选8篇)
《美术鉴赏》选修课 篇1
XX大学选修课
《美术鉴赏》考查题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学习《美术鉴赏》之对印象派绘画背景的了解
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当时集聚在法国的一批画家们不满意官方倡导的传统绘画的模式,他们走出画室在自然外光条件下面对景物直接写生,主张在作品里反映画家对“光”和“色彩”的瞬间的真实感受和印象。克劳德·莫奈的《印象·日出》就是他们的代表作品。“印象派”绘画的名称也因此而来。印象派的出现,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变革,也是传统绘画与当代绘画艺术思想上的一次大碰撞,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大变革和大发展。
印象派诞生之前,整个欧洲绘画所宣扬的一直是从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古典主义绘画,而在当时欧洲骑着主导作用的艺术机构就是美术学校或者美术学院。这些院校统一坚持古典主义的绘画模式,对学员进行古典主义绘画的方法训练。他们还推行专制保守的艺术价值观,把道德市委衡量艺术品价值高低的唯一准则。不仅如此,这些美术院校还对美术学员加以控制,要是有谁不遵守他们那一套艺术标准和道德准则,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进入官方的展览,从而也就最终不可能得到官方和社会的认可。学院派对整个欧洲美术界的控制,一方面阻碍了艺术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也直接激发了印象派画家的反叛精神和创新思维。印象派的画家们崇尚思想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极力冲破传统艺术教条的束缚,主张遵从自己对自然的光和色的真切感受,去描述和创造他们心目中的自然。在这里,印象派画家们普遍具有对于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教条的反叛精神,促使他们走出艺术院校的高楼深院,向大自然去寻找新鲜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发现。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印象派才获得了传统绘画没有的东西,才给世界绘画的发展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古典主义绘画有着很大的冲突,印象派产生之初就有很多传统保守的艺术批评家站出来加以嘲讽,指责印象派绘画的所谓的“印象”,就是根据人们眼中看到的第一印象所记录下来的草图。他们指责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不够完整”、“粗制滥造”。其实印象派画家们通过对景物的独到感受和特有的艺术手法来真实的表现对象,使作品显得既有色彩绚烂,又灵动而有生气,这是任何色调单
一、结构板滞的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根本不可能比拟的。
《美术鉴赏》选修课 篇2
一、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目的
刚才已经提到, 需要培养大学生审美的眼睛, 可审美的眼睛要怎么培养呢?下面举一个例子: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 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 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 一种是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 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 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切烦恼都会随即烟消云散;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 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 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表面上看, 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 但从审美角度说, 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 更见证了中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 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 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
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一书中早已提出:“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 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 由感觉达到规律, 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1享受美、学习美、欣赏美、品味美早已不是少数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的专利了, 且“艺术一旦存在, 艺术家、表演者和观众就已经在为他们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接受教育。”2
在普通高校里开设《美术鉴赏》课程, 让大学生多了解多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伟大的艺术家, 让每个人从艺术教育中受益, 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成长, 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必不或缺的作用。
艺术教育的作用早已达到了共识, 而《美术鉴赏》课程作为艺术教育里的一门基础课程, 内容浅显易懂, 方式灵活多样, 易被非专业及零起点学生所接受。
叶郎先生认为:“一所大学如果十分重视艺术教育, 如果它的艺术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 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更有活力和创造力, 更富有进取精神, 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 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 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3
二、《美术鉴赏》课程的现状分析
随着对艺术教育地位、价值、功能认识的深化, 许多国家十分关注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 并将艺术教育纳入“通才教育”课程。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屡屡会碰见将要出国继续求学的学生, 他们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成绩, 在细了解后才知道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 艺术素质使他们衡量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目前, 许多世界知名大学都积极开展艺术教育课程, 艺术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45年, 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体教育》的报告, 报告提出:“对学生进行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 从感情和理智两个方面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认为这是使人与环境协调、与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根据这个报告, 哈佛大学制定了核心课程计划, 以必修或限定性选修的方式提出了通体教育的课程。”4艺术欣赏、研究、教育等课程纷纷纳入了普通高校通体教育的艺术类选修课程中。
在世界各国纷纷加强艺术教育的时候, 我国也从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与2002年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对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及教学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 教育部再次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提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通过考核。”作为艺术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 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 我国高等《美术鉴赏》课程的历史并不长, 开课仅二十多年的时间。我校的《美术鉴赏》课程开课时间更短, 屈指算来也才十几年的时间。从我这些年的授课实践看来, 我校《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这些:1.普通大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美术这门学科, 绝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没有足够的敏感力, 甚至缺乏对美术的兴趣, 而美术的敏感与兴趣往往是长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形成的, 学生不是以为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而是因为学分才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2.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 目前根本就没有普通高校公关艺术教育的统一教材, 我校公共艺术教研室更没有统一教材。《美术鉴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用哪些作品进行教学, 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把学生成功的吸引到课堂上, 剩下的所谓的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就成了泡影。3.专业教师师资严重不足。我校现有近四万学生, 但公共艺术教研室专任教师仅有十余人, 其余的都是兼任教师。4.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弊端。多媒体教学现在运用到很多课程的教学中, 《美术鉴赏》课程也不例外, 但任课老师盲目的追求美感, 使课堂的重点偏离了应用的意义。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而简单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使教师专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淹没在多媒体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不自觉的给课程带来了任务量过大, 学生难以消化理解的负面影响。
三、《美术鉴赏》课程改革成为必修课的意义
首先, 将《美术鉴赏》课程定为普通高校必修课, 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美术鉴赏》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这门课程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的眼睛”。
其次, 《美术鉴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随着90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 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使中国这一批小皇帝从小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长, 受挫能力较差, 遇事冲动不冷静。《美术鉴赏》课程可以使学生保持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再次, 《美术鉴赏》课程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大学生离开校园, 步入社会之后, 融入各行各业, 他们的艺术素质必将会影响到周围的很多人, 对一定社会风尚的形成, 起到一定“引领”的作用, 进而对整个国民的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 其教育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美术鉴赏》作为美术的一门主要学科, 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就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来看, 很多高校近年来开始关注美术领域内相关课程设置的全面开展, 课程开设涉及美术史、绘画技法实践等, 但《美术鉴赏》课程拥有它的中心地位。鉴赏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不仅需要我们努力去创作艺术作品, 还要去认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神秘性与难度, 还要我们熟悉艺术史, 了解艺术技法等知识。因此, 作为普通高校艺术必修课程, 在实现“全面人”的教育目的上《美术鉴赏》课程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摘要: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 其教育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美术鉴赏》作为美术的一门主要学科, 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重视。本文就针对其成为普通高校必修课的可能性及重要性做出研究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美术鉴赏,意义分析
参考文献
[1]、席勒, 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102
[2]、阿瑟.艾夫兰, 西方艺术教育史,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1
[3]、叶郎, 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 北京大学学报, 2003, 40 (6)
《美术鉴赏》选修课 篇3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 选修课 教学设想
[作者简介]李瑛(1970- ),女,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文教学;张爱军(1971- ),男,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文教学。(吉林 长春 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44-01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选修课。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古代诗歌蕴含的巨大人文价值,以更好地为高职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服务,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古代诗歌鉴赏”课程的教学设想。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目的
1.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古代诗歌蕴含巨大的文化精髓,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和鉴赏,凝结在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思想、文化和精神将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慢慢沉淀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品格。学生在吟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中,看到了诗人淡于富贵、潇洒豪迈的风度;在唱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深深体会了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大无私精神;在品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看到了一种超凡脱俗、安贫乐道的豁达。可见,这些蕴含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古代诗歌,可以成为学生精神上的“亮点”,成为他们用之不竭的终身营养。
2.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目前,青年学生的情感体验细腻、深刻,主体意识和社交能力不断增强,但内在精神修养和审美情趣却亟待提高。学生迫切需要通过直观、感性的途径来提高审美的鉴赏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优美的古代诗歌作品,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刚刚还沉浸在柳永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依依不舍中,转眼却被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巨大喜悦所代替;正在玩味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要品读李商隐的隐晦和用典。可以说,古代诗歌正是以文化底蕴的无穷魅力,带给了学生很高的审美享受。
3.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在古代诗歌鉴赏过程中,必然涉及与古诗词阅读鉴赏有关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关于格律知识,应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懂得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的严格规定,知道词有婉约和豪放两派、有小令和慢词之分,知道填词时选声择调与情感表达有密切关系。关于古代文化常识,应了解一些古代的物质文化常识、制度文化常识和精神文化常识,积累这些知识有助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1.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就无法提高鉴赏能力。只有有了量的积累和面的开阔,才能在众多作品中相互联系和比较。例如,可以将有关月夜描写的诗歌收集整理,加以比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创造了一个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神奇意境;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由景入情,叙说相思之苦,令人回味不已;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将人类共有的情感极其明白晓畅地表达出来。同样是写月夜思念,诗人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都不尽相同。还可以进行边塞诗比较、田园诗比较,也可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
2.选择经典作品进行重点研读。歌德在谈到鉴赏能力培养问题时说:“鉴赏力不是靠鉴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养成,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选取适合学生的千古佳作来进行赏析,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诗经》《楚辞》《汉乐府》和唐诗、宋词上,唐诗中的重点可以放在盛唐诗和中唐诗上,诗人可以重点关注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和李商隐等。
3.把鉴赏重点放在作品本身。在诗歌鉴赏时,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生命体,是一段段体现个人情感的经历。只有作品本身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习和品味的,也只有重视对作品本身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的鉴赏,才能切实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作品之外的一些理论知识只能作为背景、手段,不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正如杜夫海纳所强调的:“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它的根本现实性首先存在于它的感性之中”。
三、“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要求
1.突出体验和感悟。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它不以认知为主,而以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作为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的诗歌,更要突出体验和感悟,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情、经验、眼光、角度化入作品之中去体验作品,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品味,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解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只有让李清照眼前的黄花开放在自己的心中,看到她纤细柔弱,伫立在秋风中,并直至看见她滴落在黄花上的泪珠,才能真正地理解与感悟。
2.体现个性化解读。由于诗歌意蕴的多义性、模糊性特点,以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都造成了诗歌意蕴的多义和模糊,这也正是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学生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读出了超越宇宙时空的人类生命共感,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时,认为这首诗的美感在于“速度的审美”,这些都具有合理性。
3.强调朗读与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种“涵泳”“吟诵”的教学方法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它通过对刺激材料的不断接触,形成虽不能言传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这里所说的朗读与背诵,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理解、玩味之后的爱不释手,是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有意追求的目的。对于名言名句应在遇到适情适景时,脱口而出。
四、“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途径
1.诗歌的鉴赏。首先,鉴赏诗歌的音律美。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言有规律地停顿而造成的节奏,其声韵按一定规则组合而形成的韵律,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效果,这种节奏和韵律再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融合统一,就形成了诗中或轻松愉快、或沉滞舒缓、或昂扬急促的节奏韵律。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所以,鉴赏诗歌必须吟咏、朗诵,在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其次,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景物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为“境余于意”偏重于人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意境两浑”,景物和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最后,鉴赏诗歌的情韵美。音律美和意境美均服务于诗歌的情韵美,或者说,诗歌的情韵美包含了音律美和意境美。情韵既包含意蕴,又不完全等同于意蕴,它是形、神、情、理多种因素的渗透、交融和整合,是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总括了“意内”与“言外”、有限与无限,是诗歌艺术魅力的最高表现。引导学生由作品的音律、意境入手去感受、把握、体味其情韵,可享受到诗歌鉴赏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莫大愉悦。
2.诗歌的创作。诗歌的创作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活动。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充沛,对诗歌创作跃跃欲试,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和鼓励。如可以组织学生社团、协会搞一些交流活动,鼓励诗歌爱好者进行创作,也可依托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组织一些游览、考察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体味诗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董文明.走进言语的深处[J].语文学习,2002(5).
[3]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酒文化鉴赏选修课论文 篇4
《我谈酒文化》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姓名:朱启航学号:
——“酒”之独魅
10级工业设计 201001050040
指导老师:付亮 2012年12月22日
“酒”之独魅
摘要:“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中国人酿酒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酒出现以后,便与生活紧密相连。酒承载了中国精神的心理的诉求,丰富多彩的中国酒文化,包含有深刻的哲学,诗文,科技,艺术乃至于安邦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酒文化
酒与健康
酒的种类
魅力
正文:
一、酒为何物?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为46。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 C6H12O6 → 2CH3CH2OH + 2CO2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酒”的这一节,都是指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就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了。
二、酒的分类
中国酒品种繁多,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以原料进行分类的,有以酒精含量高低分类的,也有以酒的特性分类的。酒的分类按酒的生产工艺,可分 为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a.蒸馏酒
是以粮谷、薯类、糖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酒精度在18%~60%(V/V)。因原料和具体生产工艺不同,蒸馏酒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如威士忌、白兰地、福特加、劳姆酒、锦酒和我国的白酒等。
我国的白酒俗称“烧酒”、“老白干”等,按不同的生产工艺可分为固态法白酒、固液结合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三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①固态法白酒:是采用固态糖化、固态发酵及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按所用酒曲和主要工艺分为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酒及其他糖化剂酒。
②半固态法白酒:是采用固态培菌、糖化,加水后,于液态下发酵、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
③液态法白酒:是采用液态糖化、液态发酵、液态蒸馏而制成的白酒。按工艺分为传统液态法白酒、串香白酒、固液勾兑白酒及调香白酒。b.发酵酒
指原料经糖化和发酵后不再蒸馏而制成的酒类,乙醇含量较低,一般在20%以下,由于原料和具体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果酒、啤酒和黄酒。
①啤酒:是以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2.5%~7.5%(V/V)]的发酵酒。根据酵母的品种、生产工艺、产品色泽、麦汁浓度、包装等的不同,啤酒有不同的类型,按大类可分为熟啤酒(经巴氏灭菌的啤酒)、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及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三类。
②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等于或大于7%(V/V)的发酵酒。按酒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加工工艺分为平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特种葡萄酒三类;根据酒中的含糖量和总酸、二氧化碳压力等又可分为若干类,如平静葡萄酒可进一步分为于酒、半干酒、半甜酒和甜酒。
③果酒:是以新鲜水果或果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在7%~18%(V/V)的发酵酒。果酒的分类方法与葡萄酒相似,分为平静果酒、起泡果酒和特种果酒三类。
④黄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发酵酿制而成的发酵酒。c.配制酒
酒一般是以蒸馏酒和食用酒精为主要原料,加入水、糖、香精、食用色素、药材等配制而成。其乙醇含量20%~40%.严禁使用药用或工业用酒精为配基,注意添加剂的卫生问题。
二、酒之独魅
中国酒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最大特色———“酒礼”和“酒德”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礼乐色彩和政治色彩。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二)中国酒文化的精神价值更突出地体现在酒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上
1.酒与诗歌。我国历史上就有“酒文一家”、“酒文天地缘”之说。从我国三千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当代诗人郭沫若的《女神》、郭小川的《祝酒歌》等,他们诗作的字里行间,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诗酒兼优的大家名流更是灿若星辰。
2.酒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曹操大宴铜雀台、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吴用智取生辰冈,武松醉打蒋门神、醉杀白额虎,鲁智深醉打镇关西、醉闹五台山,宋江醉酒题反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痛饮蟠桃宴等。
3.酒与散文。我国历代关于酒方面的散文很多,如东晋庚阐的《断酒戒》、戴逵的《酒赞》及刘伶的《酒德颂》;南朝梁刘潜的《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等。
4.酒与戏剧、曲艺。中国的戏曲中有许多剧目涉及到酒的内容。如关汉卿的《单刀会》;高文秀的《好酒赵元遇上皇》,《杜牧之诗酒扬州梦》等。曲艺内容说到酒的也很多,最著名要数是我国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小段《醉酒》,将醉汉的醉态刻画的惟妙惟肖。
5.酒与书法。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嗜酒者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大都嗜酒。中国古代许多书法家都有嗜酒的记录,据说书法大师王羲之等每见金文刻石刻字,即坐卧其旁,探索笔势,体会其五光十色的神采,领略其音乐般轻重缓文急的节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醉墨”颇为欣赏,将其作为新建屋堂之名:“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
6.酒与绘画。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离不开酒,不但诗坛书苑如此,绘画界的名家们更是“雅好山泽嗜杯就酒”。中国历代名画有很多都与酒文化的题材有关。可以说,绘画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不解之缘。
(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为中国的酒文化增添了特色
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使中国酒文化体现了更多的民族性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酒习俗,如壮族敬客人酒的风俗是饮交杯酒;云南佤族有以泡酒待客的习俗;藏族待客的青稞酒;布依族人饶有风趣的“迎客酒”等,无不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酒文化特点。
酒文化的四大功能
(一)定位功能
通过文化的联系、联想、想象、创造,使人类确认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满足人们的心理安全需求,使人类能够从观察世界中确认自身的位置,减少宦海红尘中的飘泊感、虚无感,增加历史现实中的当下感、现实感。情感得到抚摸,心灵得到抚慰,思想得到抚助。文化由此成为现实人生的心灵归宿,是心情的停泊港,是灵魂的避难所,是情感的共生地,是思想的生发点。
(二)催生功能
文化需要载体,载体承扬文化。深厚的酒文化催生新兴酒品牌。2010年宜宾新出的一个酒类品牌,就是以周洪谟文化为载体的。关于周洪谟的史料、著述、神话、传说、家谱、字迹等精神文化,由关于周洪谟的古居、古墓、古道、古器、古玩、古砖、古窖等物质载体承载和传播。洪谟文化催生洪谟酒,洪谟酒助推洪谟文化。
(三)推动功能
一个优质的酒类商品,仅靠质量是不行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产品质量是基础,没有优良的酒质做基础,一切规划和设想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但抱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固有观念,同样有害于酒类事业的发展。商品传播、口碑传播、大众传播是商品做强做大的基本路途。质量、品牌、文化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三层境界。好酒必须要有好文化,好文化与好酒结合,必将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好酒与不好的文化相结合,将损害品牌,造成内伤。
(四)挽救功能
文化的开拓与创新,对于困境中的企业来说具有挽救功能。红楼梦酒业的战略重组,从形式上看是经营形式的转变,但其实质是文化理念的现代转换。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主之一的《红楼梦》,其核心意象是“千红一窟(哭)”茶“,万艳同杯(悲)”酒,是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因内忧和外患而走向凋零破败、凄苦悲凉的过程。这种文化象征暗合红楼梦酒业曾经走过的路程。酒文化,应当担负起“救名(酒)于水火之中”的重任。对曾经短暂辉煌过的过气名牌进行文化重塑,是挽救名牌酒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深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这就是酒带来的文化: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美术鉴赏》选修课 篇5
----选修课:音乐鉴赏 作业论文 看完音乐鉴赏课上播放的名著《茶花女》,今天我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看后很久仍颤抖不已。我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也许跟小仲马自身的经历有关,在他细腻的笔下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位圣洁的女性——玛格丽特。也许很多人也并不相信,一位如此风流的女性,竟然会拥有那么纯洁圣贞的爱情。也许,玛格丽特根本就不属于那个年代,她是独特的。但被迫走上一条肮脏的道路,心却始终追随着圣洁。在那个金钱,肉欲横飞的年代,她不得不这样做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
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妓女,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身临其境,渐渐地把主人公与自己融为一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轻松,为他们的悲剧而沉重。
妓女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称谓?不管它是职业还是称谓,都是一种与肮脏相提并论的东西,男人们讨厌它却又忍不住想靠近它,讨厌是从道义上来讲的,靠近是一种男子嗜色的本性;女人们厌恶它却又悄悄的模仿它,厌恶它是因为它的存在给她们的家庭带来了不幸,模仿它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留住自己唯一的男人。
茶花女是一个高级妓女,生前应该是挥霍享乐、喝酒跳舞、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以时下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标准来衡量,她应该算是成功女性了。但她却选择了死。对于她来说,死亡是一种清洁济,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恢复人的记忆,并且还将让她的灵魂得以超生,所以死亡是值得庆幸的好事。那些曾经沾污过她的身子和灵魂的人得之她的死讯后,便可松下一口气来,因为她死了,她的死亡将那些人的丑恶和秘密一同带进坟墓中去了。如果她不是在正值大好年华的时候死去,到老时也得死去,但那时也许到她会集疾病与贫穷和唾弃于一身,带着肮脏的身躯和负罪的心灵而寂寞的老死。同样是死,年轻的死较之老了的死多了几分让人怜惜的成分。所以死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以前看《茶花女》时,还很年轻。那时也曾为她在年轻的时候就死去了而感到庆幸,当时我的想法同作者的一样,为这年轻的生命叹息着惋惜着,早一点死总比晚一点死少遭受很多世人的轻蔑,并且也不必为容颜老去生活无着而操心,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才发现,原来苍天对人的施予都是一样的,烟花女子也好,良家女子也好,只要是女人,命运都不会有太多的差别。如果说妓女的衰老是她们的第一次死亡,那么女人的婚姻是否可以称为女人的第一次死亡?没有人去体慰过她们的悲伤,也没有谁真正怜惜过她们——哪怕是那些自认为是最怜惜自己的女人的男人。
“这种晚年没有一点点尊严,引不起别人的丝毫同情,这种抱恨终生的心情是我们所能听到的最悲惨的事情,因为她们并不是追悔过去的失足,而是悔恨错打了算盘,滥用了金钱。”这是作者对放荡生活的最终结局的预测或者经验之谈。妓女的晚年如果过得凄凉的话,或者是老天对她们曾经放荡奢侈过的一种惩罚;那么平常的小家女人呢?她们背负着因男人的放荡而造成的恶果,仍然过着被人鄙视的悲惨生活。一名妓女能以文字的形式在身体成冢后,栩栩如生地活下来,而她们的最后命运又会将是什么样的呢?没有人知道她们年轻时的美丽,也没有人会为她们苍老的背影感到叹息,她们如风如尘,来世一遭,却如同没有存在过„„这充满悲凉色彩的命运之根源在何处呢?茶花女也好,其他妓女也罢,她们都没有罪过,她们的不幸全在于她们不幸选择了做人,并且被上苍造就成一个女人。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次的成功,而是始终追随自己的心,追随着纯洁与美丽。在如此繁乱的社会里,玛格丽特做到了,她始终追随着自己的心。她是那样的善良,没有将阿尔芒父亲对他的侮辱透露给阿尔芒一个字;她是那样的坚强,对于阿尔芒的侮辱始终默默地承受,没有告诉自己心爱的人离去的原因;她是那样的伟大,那样的圣洁……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篇6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 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 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 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方法技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 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诗中的“天 寒”“雁声”就是深秋时节的意象,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但也要注意时令色彩传统上的情感意义与诗人当下情感不一致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秋 词二首》中,秋天的景物便是生机盎然的景色。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的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 “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 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解 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解题关键点:
抓副词、动词
抓抒情、议论句
关注隐含信息
抓注释
(综合考虑诗词中物象的内涵)
5.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6.答题模板
描写了一个___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___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___的作用,表达了诗人___的情感。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方法技巧】
一、解题思路
1.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 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三、 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例题就涉及了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作品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二)快速粗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
根据试卷上的问题,快速粗略阅读,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基本信息,了解文体,理清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把重点画下来。
(三)精读原文,找“原话”
所谓的找原话就是找到文章作者说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答题时可以利用文章的原话来提取答题的重要信息,更有甚者有些试题完全就可用原话来回答,或者引用部分文章的原话来回答,保证答题的准确率,碰到采分点。
中考语文易考诗句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关于马的诗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美术鉴赏》选修课 篇7
1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类型
1.1 以鉴赏为主的美术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是指运用视觉感知对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进行感受、分析、诠释和评价, 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的内容包括内容、形式、时代背景与情感等四个方面。首先,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 其中包括题材、主题与内涵。题材通常是艺术创作者经过集中、取舍、提炼、创造而融入美术作品的事件。主题则指艺术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而内涵则是隐含在美术作品深处的, 隐性的意义, 是不同的鉴赏者感觉到、体会到的一种认知感觉。其次,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即艺术的表现, 是内容的存在方式, 主要包括内部形式、外部形式与形式美。”再则,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美术创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状况等都决定和影响着美术作品。如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油画作品《称天平的女子》中女子凸出的腹部并不是怀孕, 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将垫子穿在腹部的时尚。最后, 鉴赏者要关注这件美术作品的情感。例如, 当我们在对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进行鉴赏时, 能体会到他笔墨之间传达的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 感受到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传达的生命智慧。
1.2 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 面对不同的美术作品, 其鉴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对一些形式相对简单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时, 可以边鉴赏边利用美术工具与材料进行表现。例如, 在鉴赏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蓝山, 第84号》时, 就可以使用油画棒进行临摹, 体会艺术家是如何将色点融入山形和树形的轮廓中的, 感受这幅浪漫的点彩派作品的色彩特征。
1.3 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可以与历史、文学、戏剧等学科相结合。美术作品的诞生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一些学者可以将美术作品作为珍贵的资料来研究历史。因此, 将历史与美术作品结合起来进行鉴赏, 有益于我们考察美术风格的形成、发展与衰落。例如,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 生动地记录了北宋的城市风貌。这幅巨作为学者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提供了依据。同时, 鉴赏者结合北宋的历史鉴赏画作, 会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的绘画水平及其历史价值。
2 美术鉴赏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对美术作品作出反应, 并运用美术术语进行描述、诠释与品评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目的。因此, 教会学生选用适合的方法是美术鉴赏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介绍几种美术鉴赏方法。
2.1 运用发散思维图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因此,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利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件美术作品, 将作品中包含的信息 (历史、艺术家、风格、创作手法等) 作为发散点, 并从此发散点出发, 找到相关的关键词, 最后形成一个网状的发散思维图。例如, 在鉴赏法国19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时, 我们就可以将“年代”、“色彩”、“国家”、“艺术家”、“思想”等关键词作为发散点。例如, 艺术家—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马奈、德加—光与色。通过此方法, 大学生可以发现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 提高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2 运用微博等即时分享平台进行美术鉴赏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与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了, 他们已经成为了使用即时分享平台的先锋军。通过空间、博客与微博等记录心情、分享资讯。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的手机液晶屏大、像素高等特点进行美术鉴赏。具体做法是在微博中插入一件美术作品的照片, 然后号召学生都来进行阅读别人的感想并书写感想, 同时也可以转发或收藏。这种鉴赏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参与面广、方便、快捷, 并且能够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短的不足。但应该注意的是, 利用这种方法鉴赏并不能代替实物鉴赏, 因此, 应尽量多的近距离接触原作。
2.3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比较是人类对事物认知、区别的基础, 也是最常用的美术鉴赏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有联系的美术作品进行研究, 寻找其异同, 探求其规律的方法。例如, 在鉴赏绘画作品时将中西绘画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其一, 中国画注重表现与写意, 而油画作品则注重再现与写实;其二, 中国画的色彩较为淡雅, 更多地运用线条造型, 而油画色彩写实与厚重, 主要用色彩与光来表现;其三, 国画注重意境, 常常运用留白法, 而油画则注重表现物象, 很少用留白法;其四, 国画运动散点透视法构图, 而油画则利用焦点透视法构图, 等等。运用比较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透视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2.4 运用临摹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临摹是指对绘画作品的仿制过程。虽然大学生不是专业的美术学习者, 但是选择形式、内容相对简单的经典绘画作品进行临摹, 有利于他们深入的理解作品内涵。另外, 经典绘画作品是人类宝贵的艺术遗产, 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 每一处都是经过艺术家深思熟虑完成的。临摹经典美术作品会使大学生了解其价值,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审美观的形成。例如, 在鉴赏新印象主义绘画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时, 我们可以模拟创作过程, 了解作品的构图、明暗、层次、色彩的处理, 加深大学生对新印象主义绘画的体会。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有质的飞跃, 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学习美术知识, 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提高审美情趣, 并获得精神享受, 甚至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释放抑郁情绪, 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美术鉴赏》选修课 篇8
背景连结:
春拍纪录
保利,总成交额61.3亿元,刷新了中國艺术品拍卖单场成交世界纪录。
中國嘉德,总成交额53.23亿元,达2010年全年成交额的70%,拍出4个世界纪录。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25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國近现代书画新纪录。
吴冠中《狮子林》,1.15亿元成交,刷新了中國现当代书画的纪录。
媒体揭幕
2011年3•15晚会现场,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拍卖公司鉴定黑幕,记者从地摊上200、300元买来的东西,只要付钱就可以随意开具鉴定证书。鉴定黑幕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最初,网民“网络小丑星”在雅昌艺术网发表题为《XXX的画为何能拍4亿多?》的帖子,称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赝品泛滥、陷阱多多、监管缺失,天价成交额频现的背后不排除有人为炒作的可能。
6月7日,新华社中國网事记者深入探访,并发表文章质疑拍卖额与所交税对不上账:屡创拍卖“天价”的拍卖行涉嫌偷漏税和虚报成交额。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6月9日,新华社再次发表题为“中拍协:保利、嘉德、翰海、匡时有违规问题”的文章,称中國拍卖行业协会认为报导中涉及“虚假鉴定”“拍前收取费用”“信息披露不透明”“相关数据发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中拍协将组织全行业开展自查自纠。6月10日,中國拍卖行业协会召开媒体见面会,发布《中國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内容包括:不于拍卖前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不知假拍假,不以任何形式对拍卖标的进行虚假宣传,坚决杜绝假拍行为等等。……
热议创造天价的艺术品交易?
2011年春拍现场,的确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这个春天里,伴随着拍卖锤的落下,每场爆出的天价艺术品和巨额成交额,犹如一场场比赛时刻刷新着记录,创造着艺术品交易新的神话,再一次用“价格”的形式向全世界证明中國历史文化瑰宝的魅力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景象。
高档艺术品的价格疯长和投资欲望高涨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和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可以见证艺术品投资与收益的传奇故事,前幅作品在2010年拍出了1.71亿元的天价,强力推进中國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这幅作品从1999年第一次上拍成交价格的132万元,到2010年第三次上拍斩获的1.71亿元,短短的11年价钱上翻了100多倍。而后幅作品的送拍人刘益谦从当初接手不到2000万元,到此次出手净赚3.5亿元,一举创造了中國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再续艺术品投资传奇。
近年来,艺术品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年年创新高,与投资主体密切相关。一大批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公司、艺术基金和房地产商等十分看好当前艺术品市场的潜力和前景,纷纷投入重金转战这一有着高收益率的新产业,也导致了艺术品价格节节攀升。
相比之下,收藏个体的经济实力无与伦比,在交易市场尤其是顶级拍卖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们也只能望“价”兴叹了。艺术品市场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艺术品投资已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收藏,资本与艺术品的对接,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是两个概念,投资的目的是增值,主要关注艺术品的艺术创造性和独一性、不可复制性,因为稀缺的东西本身就值钱,更何况是艺术品。而收藏就是爱好了,只收藏自己喜欢的,利益不是主要目的,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是需要很高境界的。”一位著名的古董商人分析了投资和收藏的区别。
争议喜忧参半的市场行情?
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艺术品市场的兴衰折射的是一个國家和时代的发展轨迹。
经济的高速发展、國力的不断提升、百姓的日益富足以及对文化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等综合因素,引发了收藏热潮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经济学家分析,一个國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艺术品投资收藏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并成为继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2010年我國人均GDP达到4371美元,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16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从今年春拍行情看,2011年完全有望再创新高。
不过,艺术品市场泡沫论,也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不安,堪忧市场前景。一方面,拍卖会上频频创造的天价艺术品,让人们担忧价格虚高,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极少数天价艺术品之外的中、低端艺术品的价格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上扬,而这些处于金字塔中低部分的艺术品往往才是市场的基石和发展的基础。此外,一向只买不卖的大藏家刘益谦选择在今年出售他的珍藏,尤伦斯夫妇也于年初大量抛售其藏品,大藏家们的异样举动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猜想。
对此,中國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表示,今年春拍呈现的井喷现象,是再正常不过了。长久以来,因为历史原因,中國文物艺术品欠账太多,现在只是把历史的欠账补回来了而已。中國优秀艺术品价值不比西方艺术品低,但价格一直比它们低,目前拍卖行业的火爆可以看作是价位的回归。甚至预测,那些拍出天价的艺术品依然还有价格上涨的空间。当然,如果有的人将拍卖行业当成投机的乐园,市场也有被急功近利之人搞乱的危险。
非议引发信任危机的行业黑幕?
今年3.15,央视对艺术品鉴定黑幕进行了曝光,紧接着,新华社对拍卖公司内幕进行了报导。一时间,艺术品市场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伴随而来的是一片质疑声,并由此引发了对鉴定、拍卖乃至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揭露行业内幕是媒体的职责,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同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任何行业都存在欠规范和所谓的“潜规则”。媒体的监督、市场的洗牌、法律法规的健全,都会促进和规范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就是一个典型,第一个吃螃蟹的天津文交所在2011年的春天也备受非议,人们对上市艺术品的估价以及交易规则、人为炒作、谁来接盘、谁来监管等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声。经过数月的整治、规范,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形势看好,被称之为是“实现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日前,湖南成立了全國第6个艺术品交易所,厦门、大连、北京、陕西等地也正在积极酝酿筹备自己的文交所。
针对媒体的披露,中國拍卖协会已向社会正式发布《中國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重点对违规收费、知假拍假、虚假宣传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与自律。此外,工商等主管部门也展开了调查,研究实施对拍卖行业的监管措施。
然而,行业黑幕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个“全民淘宝”的时代,承载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民族瑰宝已经演变为写上高价卷标的交易品,对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忽略,完全的利益驱动和急功近利、发财暴富的投机心理,成为导致行业黑幕发生的内在原因。这一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省!
鉴定与鉴赏市场规范发展的必修课!
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西沐研究员对中國艺术品市场给予了这样定义:“由中國艺术品的需求方(投资、收藏及其购买者)与中國艺术品的供应方(销售者、画廊、拍卖行)共同运作,形成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中國艺术品交易市场,而中國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管理及环境等关联运作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中國艺术品市场。”
可以说,需求方是艺术品市场的一个主体,也是市场埋单者,他们的参与心态、行为以及自身的知识素养,影响或制约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和繁荣。
艺术市场评论家牟建平分析,“许多投机性资本涌入拍卖市场,想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让手中的资金保值增值,但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收藏常识和鉴别眼光,大批的赝品被这些新入场的投资新人接了盘,也就不足为奇了。”
“盲目投资搞收藏,倾家荡产收回了满屋子假货、赝品,交了学费还不反省,还执着地认为自己的收藏是真品,甚至还著书立说来求证。在这个艺术品市场的舞台里到处上演着‘皇帝新装’的故事。”一位资深文物专家无奈地形容当前民间收藏的窘况。“艺术品鉴定和鉴赏,是投资者和收藏者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促进整个艺术品行业规范发展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