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美术鉴赏素质(精选9篇)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1
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基本美术鉴赏素质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 以及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并影响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以对大学生基本美术鉴赏素质水平的摸底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确切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笔者对随任教大学的学生, 作了一次大学生基本美术鉴赏素质调查问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以走访、座谈等为辅进行调查。笔者主要从美术基础知识范围和技能, 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西方古典美术作品、现当代美术作品、世界美术作品的了解程度, 对美术相关文化了解的层次以及大学生美术鉴赏价值观这几方面, 进行了调查研究。虽然被调查的学校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局限, 但调查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基本美术鉴赏素质状况。
调查显示的大学生的基本美术鉴赏素质如下:
1. 高校公共美术鉴赏知识范围与技能学生掌握的较差
85%的学生认为美术就是绘画, 12%的学生可以说出三种以上的美术门类, 多数大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有局限性。9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术的基本语言, 更不了解什么是美术形式语言的基本法则, 也不能够用较为准确的美术语言来描述印象深刻的美术作品。
5%的学生可以说出来点、线、面、立体和体积等三种以上的美术基本语言。85%的学生学过一种以上的美术技能, 80%的学生是通过中小学的美术课上学习而来的, 40%的学生是在业余美术学习班学习的, 5%的学生是家长传授的, 6%的学生是自己参照美术书籍自学的。
85%的学生选择学校的美术课堂作为他们接触和了解美术作品最常见的渠道, 12%的学生选择了电视和网络作为他们接触美术作品最常见的渠道, 2%的学生选择了美术展览和美术类期刊杂志作为最常见的渠道, 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2. 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状况极为有限
90%的学生选择了在中学美术课本见过秦兵马俑、清明上河图, 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秦兵马俑、铜奔马、云岗石窟、韩熙载夜宴图等中国传统美术作品。8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两种以上的中国绘画门类, 12%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一种中国绘画作品的类别、2%的学生选择了一种也不知道。78%的学生知道一种中国画的基本术语, 10%的学生知道两种中国画的美术术语, 5%的学生知道三种以上的中国画的美术术语。85%的学生可以说出一位中国古代画家的姓名, 35%的学生可以说出两位以上的中国古代画家的姓名, 15%的学生可以同时说出一个中国古代画家和他所出的朝代。
3. 渴望了解西方美术, 但了解的片面肤浅
95%的学生可以把油画和其他画种区分开来, 70%的学生可以区分出素描, 15%的学生可以区分出水粉画, 5%的学生可以区分出水彩画。对于西方美术家, 98%的学生选择了知道达芬奇、梵高、毕加索, 90%的学生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96%的学生选择在中学美术课本上见过达芬奇的作品, 99%的学生知道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90%的学生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对于西方的美术流派, 95%的学生选择听说过美术的印象派, 3%的学生选择知道两种以上的西方美术流派。
4. 对现代美术作品的了解较差
80%的学生选择了对现代的美术作品有欣赏的兴趣。在回答为什么没有兴趣欣赏现代的美术作品时, 90%的学生选择了缺乏相关的鉴赏能力的训练, 8%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现代的美术作品。15%的学生可以说出一位现代美术家的名字。
5. 缺乏对世界美术的了解
58%的学生选择了在美术课本上见过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 30%的学生选择除了美术课本以外在期刊杂志和电视网络上见过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在选择认为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意义时, 90%的学生选择了鉴赏世界美术作品, 可以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6%的学生选择了可以欣赏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 4%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88%的学生选择了解和接触最多的美术作品依次是:中国书法、西方传统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
6. 对有关美术与文化的认识不足
80%的学生认为作品的内容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15%的学生认为作品的形式语言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5%的学生认为作品的表现技法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78%的学生认为美术作品就是绘画作品, 12%的学生认为美术作品应该包括绘画、雕塑、设计。78%的学生选择当代美术作品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展览宣传力度不够是许多当代美术作品不为更大多数人接受的主要原因。10%的学生选择的是印刷品太贵和接触的机会少
7. 大学生美术鉴赏的价值观基本正确
85%的学生选择希望通过美术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8%的学生选择希望通过美术鉴赏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的学生选择是为了修学分, 5%的学生选择的是喜欢鉴赏美术作品。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美术鉴赏素质不高。在认为自己美术鉴赏素质不高的学生中, 有89%的学生认为造成不高的原因是学校的美术鉴赏课时少和缺乏美术鉴赏能力的系统训练。9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具备基本的美术鉴赏素质, 80%的学生认为美术鉴赏素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意义。
在选择大学生喜欢的美术鉴赏教学授课方式时, 53%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观摩探究式, 35%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解说式, 12%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专题讲座形式。
可以看出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认识比较到位的, 但是基本美术鉴赏素质较差。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相信随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广, 随着社会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基本美术鉴赏素质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对我国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有限, 却对西方美术作品有较大的兴趣, 这应该引起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对本民族的优秀美术文化的传承应该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大学生希望有和时代同步发展的美术鉴赏内容, 在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制订时应是引发深思的一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美术鉴赏素质, 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理解美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是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更高目标。
摘要: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基本美术鉴赏素质教学任务能否达到预期的关键, 并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果, 所以针对大学生基本美术鉴赏素质水平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2
摘要:本文立足美术课程改革的全球发展趋势,从人文性质的角度分析了美术学科的人文功能、人文内涵和新的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师的生态型知识结构,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练,而应该全面加强自身修养,建构教师全面、平衡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教育观念;人文性;知识结构
课程改革是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迈入21世纪时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保持了中国的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犹如劈波斩浪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美术新课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一、转变旧观念,发展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新的教育理念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有各地许多在校中学生因不堪教学压力纷纷离家出走已屡见不鲜,这些事例深刻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现在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的其他一切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所以,刘海洋事件是各个教育机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综合性结果。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开放形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相互迁移,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1、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典名画,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与文学相结合
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相符而已。在美术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相结合。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例如:观察校园四季风景的变化,培养学生爱校如爱家的情操,树立热爱生活的热情;在描绘家乡一草一木中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综合上述,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因此,每一名美术教师都孜孜以求,勤奋钻研,虚心以学,在实践中探索更新更科学的教育途径。
三、熟练操作和运用多媒体技能在美术教学中的交互使用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样也就有不同的美术课业类型,其中“设计、应用”课业类型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美术教师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如果一味追求绘画技能的提高,忽视多媒体操作能力,忽视全面文化技能的平衡,在这个网络新时代,无疑这种缺失是落伍的,尤其对于那些中、老年美术教育工作者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学生是在这个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在学校的课业安排都不同程度的开设了计算机课,也就是说在同步接受新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掌握的多媒体技能的速度和能力都较之我们教师快,如果我们不及时“充电”和补充“营养”就难以胜任这些专业性强的内容,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的《现代工业设计》《现代商业美术》《网页设计》等内容可体现出这种设计理念的加强,相对于纯欣赏类型的内容,学生则更感兴趣这种时代感很强的知识,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美术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现状,及时进行“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正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从思想上彻底纠正一个观念一一能画几笔的就可以当好美术教师。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科学理性;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20-1
美术鉴赏课程,是极具人文学科特征的课程,同时也是高考压力下的劣势课程。能否在突显人文性特征的《美术鉴赏》(以下简称《鉴赏》)课程中进行科学教育,实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呢?如何整合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呢?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整合的文化观,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作好充分准备。
1.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去亲和教材,梳理知识,整理清晰精练的学案,作有效的预习指导,就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整合的文化观的体现。在学生看到经过教师梳理的预习指导材料的时候,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师的科学理性的“身教”,而有效的预习指导又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源的安排也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整合的文化观体现的重要方面。教学资源应当包括硬件设备、资料以及对设备、资料出场顺序的合理安排,这既是提高教学容量和质量的需要,也是科学理性的体现,教师的有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效学的环境,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必然实现人文精神的感染力。
2.教学实施中对教学素材的选择,本身就是对科学教育资源的挖掘。有些素材(作品)需要拿来讲授示范分析,有些需要拿来让学生讨论探究,有些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体验与感悟,如何选择、如何分配、如何排序、如何贯穿,都将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理性的课堂和人文精神的感受。这不仅要在课前下功夫设计教学,还要在实施中和实施后反思。课后应不应该有作业呢,作业要不要落实在书面上?作业常常被我们认为是用来巩固和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其实如此定位,是违背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非高考科目的作业在繁重的高中学习挣扎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采取的形式往往很直观地表现为负担。而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采取了重点突出化、形式简化、题目兴趣化,以“只要用心一点点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永远离做对差一点点”为出题标准,在成功欲驱使下就很容易完成,即实现了作业的巩固和检查。
二、以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打造生态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的科学思想培养提供生活情境。
1.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课程改变传统的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而创造体验的可能。如果照本宣科,《鉴赏》课程的很多内容都是离我们很久远、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比如“青铜器”、“巴洛克”,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联系生活,才能有情境。
2.学生亲历的生活能让他们的《鉴赏》更有深刻的体验。在体验面前,语言文字和图象都显得苍白无力,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省察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可以将学生生活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和目标。比如,在讲到瓷器中的“青花瓷”,与学生喜爱的周杰伦的《青花瓷》相联系,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更能让学生在接受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
三、以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进行动态课堂教学实施,为学生的科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机遇。
《鉴赏》课程,是一门较能够强调个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的课程,在鼓励学生想象、创造和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不能去创新、固步守旧不可能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拿陈旧的观点去上课,别说让学生接受,我们自己能接受吗?动态的课堂首先是和时代生活相适应的、和社会教育需要吻合的宏观的动态,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互动的。正如我们不能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一些认识去理解后印象派一样,我们却能从行为艺术体会达达派的想法。
2.微观的动态,是师生的互动交流。不能够构建有学生空间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正如毛遂自荐时陈述的道理:请把锥子放在口袋里以“脱颖而出”。教师要给学生表达的愿望,给学生展现的机会,给学生锻炼的可能,给学生学知识的能力。而动态的实现,是在我们必须有这种实施想法的前提下去设计的课程实施过程和教学互动课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态度和做法去把握学科。
四、以科学化民主化的课程改革观,发挥学科精神的独特魅力,为学生的科学精神注入鲜活的内涵。
1.把我们的《鉴赏》拿到学习生活中来。《鉴赏》内容的繁浩恰恰让我们能够给学生联系其它学科的兴趣种子;跨度的漫长正让教学有更多的选择;课堂没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成为学生课后的个性空间呢?
2.把我们的《鉴赏》拿到校园生活中来。告诉学生,对于不能发现美,不是缺少美,也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的意识!而有意识的情感,必将使学生的科学精神有更鲜活的内涵。
用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精神开设实施好《美术鉴赏》课程,必然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强学生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学习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陈荣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董小平、靳玉乐.论和谐课堂的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6(9).
刘磊.论实践的动态过程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2007(4).
马云鹏、唐丽芳.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以美术鉴赏助推中职生素质教育 篇4
一、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中职生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实操技能的发展, 也内含着人文精神、品位素养的发展要求。知识技能的培养相对要容易得多, 而丰富人的内涵则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艺术的熏陶。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创作是如此, 美术鉴赏更是如此, 它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在中职生教育中的理论课、实践课占主体地位相比, 美术鉴赏课则是起辅助作用, 对学生影响于无形之处。
中职生们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不断地增强艺术鉴赏力, 不断地升华审美情操和人文修养, 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情操, 这正是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而美术鉴赏的学习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是集鉴别与欣赏于一体的过程, 既能帮助中职生从美术作品获取美的人文精神, 又能提升他们探究、判别美术作品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进而启发自己的抽象思维, 形成对美术作品的总体把控力, 在美术文化鉴赏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增开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 广大中职生们可以获得有力、有益、有效的关心和帮助, 他们朝气蓬勃的心灵在艺术的高雅殿堂之中受到魅力感染, 那些偏离了正确航向的心灵将在色彩斑澜的艺术世界得到纠正, 那些居于健康状态的心灵将在高雅的气氛中继续升华, 从而使广大中职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形成积极向上的的审美观、道德观。
美术鉴赏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体现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美化学生成长的心灵, 不仅仅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有着吹粮见米的功效, 同时也属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 是加强中职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手, 堪称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良药”, 对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适宜中职生特点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体系
对于美的鉴赏, 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感受的。对于生活中的美, 大到城市规划、市容市貌、园林绿化、住房外景, 小到个人仪表、电视广告、促销文案、文字书写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直观感受, 正所谓“青菜萝卜, 各有所好”。因此, 应当建立适宜中职生特点的美术鉴赏课程体系。
在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要重点考虑中职生个体差异, 设置分层教学人。中职生是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 他们中有的初中成绩较好但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而选择中职校, 有的成绩中等但中考失利而被迫进入中职校, 也有的学习成绩偏差堂而皇之的进入中职校, 个体素质差异巨大。因此, 学校在设置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时要防止搞“一刀切”,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弹性, 以便兼顾各个层次的中职生共同成长。具体来讲, 可以参照前面的这三种中职生分类, 按照“好、中、差”的标准来分类构建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分类构建,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资质中等的中职生为标准, 设置可供参照的美术鉴赏教学内容, 然后针对“好”及“差”的中职生, 以前述教学内容为轴心, 上浮或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系数;二是根据教学大纲统一设置美术鉴赏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的中职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比如小测试、课后作业等等, 体现出层级间的差异性。在教学实践中, 第二种方法更便于操作, 既方便了教学管理, 也减轻了课任老师的工作任务, 同时还能让中等及以下中职生从美术鉴赏课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
在美术鉴赏课程目标的设置上, 要坚持素质教育取向, 突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主题。目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中职教育实践中, 很多学校都认为美术课是“豆芽儿”科, 教学目标不明晰, 为上而上, 可有可元, 更谈不上美术鉴赏了。科学的美术鉴赏课程目标应该是: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课堂上, 老师们积极致力于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创造轻松愉快环境、提供较多成功机会、释放学生心理压力, 从而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真正做到让广大中职生们稳定情绪、陶冶情操、愉悦情感, 进而提升品位, 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三、灵活运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
中职生的美术鉴赏课程与艺术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基本都是艺术的爱好者, 而中职生则不同, 对艺术的喜好参差不齐。对这样的特殊学子, 美术老师们要不断的在丰富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尽量采取实物、挂图、多媒体电教等自由灵活、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感而发, 在作品的鉴赏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在日常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 基本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以个人为主和以互动为主两类。以个人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来自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赏。老师的讲授虽然有灌输的嫌疑, 但老师通常在选择作品、欣赏话题在、讲解技巧上有独到之处, 可以有效地弥补之缺点;学生的自赏是中职生们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作品, 在自己认为适宜的时间, 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开展美术作品鉴赏, 堪称最为理想的教学状态, 但是这以学生的自觉性为前提, 加之一些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而难以有效提升鉴赏能力。以互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问答和讨论的方式展开。由于学生的见识有限, 老师以互动的方式教学会让学生们更为直观的感受鉴赏过程, 同时在互动之中有老师的引导, 可以避免学生的盲目模仿。
我们中职美术老师就要充分把握上述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灵活选用适宜方法, 着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既要自己把准重点难点, 更要讲透重点难点;既要自己总体把握, 更引导学生知难而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充分激发中职生的参与欲望, 调动和展现他们的创造潜能。通常情况下, 中职生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都是来自大脑对作品的直觉反应, 鉴于他们的美感基础不一, 老师们应在课前给他们安排合理的预习时间, 促进中职生有备而“赏”, 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产生欣赏的兴趣。教学时, 对于所学作品, 老师首要的应该留足时间给学生们赏读, 抛出一些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画的内涵是什么、画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等等话题, 去激发学生的观感, 鼓励并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观点, 这样的效果远远胜于老师和盘托出欣赏结果,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可知, 美术鉴赏课是加强中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类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其对于提高中职生的形象思维、精神境界和培养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精心设置好美术鉴赏课程体系, 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技教法, 还原美术鉴赏课的独特地位, 真正以美术鉴赏课去丰富和推动中职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林新宇.浅变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的改革[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03) .
[2]肇起越.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1) .
[3]杨绪菲.中职生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品牌, 2014 (09) .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素描;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94-1
目前,随着美术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我国美术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训练而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素描教学是一种素质的教学,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科学有效的教法,通过大量的写生训练来提高学生素描的基本素质——整体观察物像的能力,正确理解物像形体结构的能力,较强的绘画表达能力。
一、培养整体观察能力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必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笔者认为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整体观察,即对物像联系比较的观察方法。美术界一代宗师罗丹告诉我们:“艺术家所见的自然现象,不同于普通人眼睛所见的自然现象,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从物体外表体会内在的真实,通过他的心及心相应的眼睛去尝试理解自然形象的内部。”这句话道出了艺术家独到的观察能力——既要进行外部的观察,还要进行内部的观察;既要用眼睛进行观察,还要用心去观察,观察物像的整体。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时,应首先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绘画前既了解绘画对象的外在特征,还要把握其内在结构。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景与物的和谐以及物与物的和谐,绘画时都要考虑到。如果学生不能进行整体观察,就会丢三落四,画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就会缺乏联系。比如画素描头像,一开始要把形起准,既要看到眼睛、鼻子等局部,还要看到头部整体的基本形体及头、颈、肩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头部整体的长宽比例,进而画出眼睛的位置,然后以眼睛为参照物,上下左右分别画出眉弓、发髻、鼻子、嘴巴、下颏、耳朵、颧骨的位置和形状,在起形过程中不断地对各部分进行整体地观察和比较,这样画出的头像才会准确而严谨。
可以说观察是绘画的起始环节,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教给他们科学的观察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整体观察习惯。
二、深入理解形体结构
正确地观察,依靠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我们观察物像,光有直觉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还需通过大脑去思考、去分析,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美术作品是灵动的,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并不是机械的描摹。所以,我们美术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有一双独到的眼睛和活跃的大脑。学生思维清晰,画面才会有层次感和条理性;学生渗透的情感越丰富,画面才会越有生机和感染力。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准确把握物像的形体结构,在我们传统的美术教育中,结构一直都是建立在意境和情感基础上的。因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透彻了解明暗规律、线条组织、虚实处理、色彩处理、作画程序,还要掌握意境铺设、情感渗透的方法,对这些内容理解得越深越透,应用起来就越熟练,画面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就越好。比如我们观察一个石膏头像,上面有许多隆凸起伏的变化,这些现象实际是内部的骨骼和肌肉对外形影响的结果,只有运用解剖知识去分析理解,才能正确地画好这个石膏像的结构。又如,我们在素描时强调要画出体积,那么重点描绘哪些因素才能使物体产生体积呢?请看图1、图2。
我们可以看到,图1是一个由直线构成的不规则的形状,图2则是和图1外轮廓相同,但体积感很强的正方体,为什么几根线就产生体积了呢?因为a、b、c三条线通过互相衔接和轮廓一起构成了三个彼此相连但方向不同、走势不同的面,从而构成了立体。这个例子使我们认识到,要表现物体的体积,主要是由表现物体彼此相交而形成的线——棱线组成。因此,在塑造体积时主要是塑造棱线,从而使物体产生体积。所以,学生素质不仅靠表面观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动脑子去深入思考、全面剖析,以获得正确的判断。
三、加强绘画能力的训练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老一辈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之谈。素描是艺术门类之一,所有艺术门类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要学好一门艺术,光靠口头说是不行的,必须长期下苦功夫去学习、去磨练,对学习素描的学生,要严格按基本要求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地反复进行练习,要对形体、比例、动态、透视、空间感、立体感、质感、明暗调子等等反复推敲,准确把握。对细节的刻画应力求精到深入,同时要把握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不要把完美的对象画得支离散乱。局部要服从整体,要加强表现形象的整体力度,还要追求气韵,简单地说就是画得生动、形象,把画面的鲜明特点充分表现出来。同时提倡速写,对周围有兴趣的形象都可以作为速写题材,如人物、静物、室内外环境、街道、村景等都可入画,速写本子随身带,随时随地画起来。
总之,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从宏观上把握美术的实质,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签.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的培养探析[J].中学时代,2013,(12).
作者简介: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6
一、高校美术作品鉴赏教学对美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素质提高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俗话说得好:“眼高才能手高。”美术教学中,作品鉴赏教学与色彩等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鉴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之中,形成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关系。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美术专业大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作品鉴赏可以丰富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但要实现创造,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能做到的。作品鉴赏正是实现学生知识积累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会广泛涉及中外古今多方面的知识。而美术专业的鉴赏者,更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包括作品的外部形式结构以及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背景和内部情感意蕴等。因而师生共同鉴赏作品的过程,就是掌握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更为复杂内涵的知识学习与积累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也能极大地拓展大学生们的想象空间,非常有利于大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正如皮亚杰指出的:“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作品鉴赏教学就是利用优秀美术作品内涵的多维特征,创设发挥想像力的表现空间,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最终达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目的。
(二)美术作品鉴赏可以陶冶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的优秀与否,主要是看它能否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在鉴赏时才能够使鉴赏者陶冶情操、建构审美心理、完善意志品质等。优秀作品的鉴赏过程,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积极而能动的反映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大学生,能够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一幅好的国画山水或油画风景作品,不仅会使大学生鉴赏者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诗意空间,产生一种悦情悦意的理性欣喜,而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获得创作艺术的认识提高。如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鉴赏,大学生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达·芬奇高超的“空气透视法”绘画技法,而且能从主人公蒙娜丽莎的脸上,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看到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人情的洋溢,体悟到一颗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从而领略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审美情趣。
(三)美术作品鉴赏可以丰富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体验
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可以使美术专业大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解读或品味其中各自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时代意识、哲理思考等理性内容,唤起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某种道德情感、精神品质的熏陶。以《米洛的维纳斯》这一著名的雕像鉴赏为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美丽端庄的女性,她微微转折的身体婀娜多姿,起伏的曲线美妙动人,在身体所有的线条的起伏转折中,在两肩向右略微倾斜与腰腹略微向左的绝妙的对比中,在下肢向身体前方转移而使重心稳定地落到右足的运动中,传达出一种极为动人的节奏和韵律。毫无疑问,这绝不是一尊冰冷的大理石雕像,而是洋溢着温馨气息、传达着生命激情的美的化身。她不仅向我们传达了美的信息,而且进一步歌颂了女性的尊严,以及对完美的人及其生命与自由的向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丹指出:“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丽的外表的形,而是那好像使人体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如此,《米洛的维纳斯》这一艺术作品已不再是艺术家心灵的独语,而是作为“中介”与大学生鉴赏者之间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大学生们进行作品鉴赏的学习过程,既是充分享受美术作品带来的愉悦和欢欣,同时也是丰富审美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强化审美体验,完美审美心理的过程。
二、美术专业如何开展好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
(一)鉴赏作品的选择上,注重选用各种风格流派的优秀作品
高校美术专业的鉴赏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必须以古今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教师要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优秀美术作品的优秀表现技法,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美术教师在准备作品鉴赏课时,要重点选择那些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完美的优秀作品,以体现出不同作品的不同审美个性,使学生通过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多交流,不断地从作品中感受其不同的审美形态,领会不同作品的艺术魅力,形成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价值领悟。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出他们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以使他们在更好地把握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同时,培养出他们发现美、感知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二)作品鉴赏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艺术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美术教育专业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形成审美感受和提高审美表达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不断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深入体会不同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分别创作的如《蒙娜丽莎》、《大卫》、《雅典学派》等作品,倾注了艺术家们的人文理想,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时代特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取向,有别于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意大利美术作品,也有别于其后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艺术家的共同审美追求。又如鉴赏清初“四僧”中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时,要把作品与画家“金枝玉叶老遗民”的身世联系起来,感受艺术家“墨点不多泪点多”的画面背后国破家亡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感,深刻体会其创作中那种“江山不是无情物,画到荒寒亦可怜”的悲怨心情。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作品鉴赏中,“论画知人”、“论画知社会”,从而达到与创作者一种深层次的交流和精神上的融通,最终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鉴赏方法的运用上,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针对美术专业大学生开展作品鉴赏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作为接受对象的大学生的专业层次、艺术修养、审美水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理解、思考、分析,与学生们一起鉴别、讨论、交流甚至争论。学生在这样愉悦的学习环境里,其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课堂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的角色,不只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摒弃权威思想和习惯,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2)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把优秀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师的重视,其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也极为有效地方便了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师要注重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使之与美术作品鉴赏教学结合,通过增加声音、动画等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3)强化临摹练习,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美术鉴赏教学虽然是进行作品欣赏,体验作品的内涵,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作品临摹,进一步把握物体的形体,理解物体大小、前后重叠的关系等。而通过临摹,学生既能更好地体味作品的内涵,其绘画技巧也能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正确理解和运用临摹这一教学手段,是美术鉴赏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临摹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自信和完成作品的审美喜悦,形成审美创新的实践基础。(4)通过科学评价方式,引导大学生的成长。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往往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作为评判的惟一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审美个性。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美术专业的大学生鉴赏者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其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创作技巧等都是不同的,因此,苛求一致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指出的,作品的意义是由阅读者赋予的,并与读者自身的生活背景与素养、审美倾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阅读者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其意义。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个体的专业发展。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将作品鉴赏的过程变成肯定、激发、鼓励和促进大学生提高审美水平、创作技巧和能力等的重要学习过程,从而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舒里安.审美感知心理学[M].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2]蔡正非.美育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7
第一步, 对形式特点的把握和形象的感受。首先要区分作品的门类, 看作品的内容, 根据内容去分析评价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风格, 然后再分出在该门类中的画种。比如是油画还是中国画, 是水彩还是水粉, 是石雕还是泥塑等, 把握由于使用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艺术特点。其次是把握作品由于观赏需要和功能所构成的特点, 不至于欣赏所有的作品都用一样的特点去衡量。此外, 还要进一步看它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个性特点, 把握形式美。如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巨匠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 我们首先说它是一幅油画, 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 色彩简洁而沉静, 朴素而凝重。作者用他的神妙之笔描绘了她那双难以觉察、转瞬即逝然而又亘古不变的微笑, 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 端庄沉稳的姿态, 高贵而朴素的装束, 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
第二步, 从形象分析入手, 对内容的体验和理解。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 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过程。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 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 由于鉴赏者所面对的是具有启发性的视觉形象艺术作品, 所以会自然地引起鉴赏者的层层联想和想象。在大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 通过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艺术作品其中的内涵。中国画留白处理是留给鉴赏者以遐想空间, 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故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美、整体, 都给人们留下遐想空间, 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遐想去丰富和发展, 使鉴赏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升。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都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 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故在高校开设美术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能积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丰富空间想象力。
第三步, 深入思索探究作品的内涵和意味。首先要去领略品味, 审视作品内涵。优秀作品不光是对自然景物的着意刻画与展现, 也不是一种华丽的视觉符号, 主要是通过其独特而精湛娴熟的艺术表现方法, 来传达作者对物象深刻的体会、理解, 并从作品里反映出来深刻的内在思想含意, 与观者心里产生共鸣。其次, 要去广泛搜集, 增加背景知识。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法则和美的规律来塑造美、追求美的。在对雕塑《掷铁饼者》深入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中, 更进一步了解作品内涵同时, 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在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 正确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剖析, 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引导学生认识美的阶级性、时代性、多层次性, 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赏美心理, 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感知, 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受, 是美术家心灵的表露, 所以在美术鉴赏活动中, 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感染、净化和提升, 使学生的认知、情性、社会心理等都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 在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不关联着素质教育, 而高校的美育素质教育也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的提升, 关联着学生感受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美术工作者必须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促使学生全面和健康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存与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为中国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8
作为人文教育的课程之一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是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文教育课程之一, 是高校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审美素养提高国民素质, 实行以德育人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发展智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方式之一。
一、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文教育课程
美国MIT前一段时间对该校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 其中有一个问卷题目——“对母校最不满意的是什么?”89%的学生表示在母校没有受到更好的人文熏陶。所以, 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 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一直成为专家学者议论的中心、大学建设中追求的目标和理念。”
在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今天, 大学生就更应该具备艺术涵养、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问题”恰是人对自身重视的问题, 它归入全面发展的“完形”概念之中。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功能;对人的情操、品格、个性、价值判断、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提升作用, 对美术作品内在精神风貌的感悟, 可以引发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 从而培养他们的超越精神。这些, 确实是教育对“人文学科是以主体创造活动”“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一定义的具体回应。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不仅是对美术文化的学习, 在鉴赏的过程中, 大学生们更多的是对人生命意义的感悟, 而将这种积极的感悟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这恰是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所以作为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课程——艺术教育的构成之一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 无庸质疑地是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文教育课程。
二、培养审美素养提高国民素质
在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过程中, 人们把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升华为艺术, 美术专门知识的产生发展及世代传承, 提高了人的美术素质, 为人类创造美、追求美不断注入无限动力。人类依据自身的聪明才智, 创造出了无数举世闻名的美的杰作。物质形态的美术, 无论工艺美术、建筑艺术, 还是绘画和雕塑, 都是人类创造的审美对象, 他们都与人的情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史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审美素养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的养成, 对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鉴赏优秀美术作品, 从中感受作品表现的艺术美, 感受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评价态度, 感受作品的崇高的艺术境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感的熏陶, 使人变的高尚、积极。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雕刻及建筑艺术杰作, 会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勤劳、聪慧、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 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爱国主义情感会自然流露, 会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激情。
新的世纪, 是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党中央提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实现这一历史性宏伟目标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努力, 在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今天, 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是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普及性教育和基础性教育。国民的素质是以全面性、基础性为特征的,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中坚力量, 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素养, 也就会使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三、落实以德育人的重要环节
“美术教育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 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丰富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应该说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都属精神范畴, 他们虽类似但不相同。美育培养人的感情, 德育教化人的意志, 因此, 两者殊途同归, 均具有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之功能。”
因此, 高校美术鉴赏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环节。当健康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时, 这种行为就不仅是善的, 而且是美的, 甚至是崇高的, 是具有超越性质的, 这正是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发展智力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
人的右脑具有主管音乐、美术的功能, 且决定着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并有高度发达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通过艺术教育开发人的右脑直接关系着人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
美术鉴赏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 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 尤其是美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 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 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 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我们知道, 人的思维一般多为逻辑思维 (科学思维) 和形象思维 (艺术思维) , 二者不可分割, 如果只重视其中一种, 就会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事实上, 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 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从而获得新的思路, 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主要特征。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新颖性, 是个体能够突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组合排列, 采取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构成了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量。 (1) 流畅性即思维敏捷, 反应迅速, 对于特定的问题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答案。 (2) 变通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具有灵活改变空间的能力。 (3) 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依次提升的。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 篇9
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其基本素质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审美修养素质,包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明晰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审美修养素质应当作为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审美修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高校美术教育来实现。
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作用
1. 美术教育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优势。
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拓展视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高其他素质有着相当的优势和重要性。
美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优美的造型,厚重而深刻的内涵,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周围的人。美术教育更为学生提供了美的熏陶、丰富的审美感受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是以美术形态为载体,以审美为特征,通过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描绘、美术精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有意识地了解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创作、欣赏中去构建一个具备美术修养的人格的台阶,达到人格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人基本素质的养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倾注心血的作品,实质上正是自身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一种素质的养成教育。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塑造其人格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二、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途径
1.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
美术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一些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应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有责任感,追求真善美。
2. 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素质,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它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培养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所以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提供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强化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审美情趣培养,是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成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的目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学习内容。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内容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作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还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翻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模仿,则很容易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训练阶段的习作变得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学生的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一刀切”。
4. 鼓励艺术表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这句至理名言带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不论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在专业训练中教师更要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激发出来,尽力营造一种气氛或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以自由释放。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结语
【基本美术鉴赏素质】推荐阅读:
美术基本功09-29
美术鉴赏课与素质教育12-14
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09-07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教案05-22
美术鉴赏教育09-09
美术鉴赏教学11-25
销售基本素质07-05
基本科研素质10-15
译者基本素质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