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教案(精选7篇)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教案 篇1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方法复习教案
执教班级:高二(13)班 教师:陈祥贤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导语: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是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
二.例题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三、方法总结
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四、拓展训练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大体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应继续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教案 篇2
一、通读全诗, 把准意脉
首先, 须从诗题到诗人到诗句到注释, 通读几遍, 迅速把握关键之点, 判断全诗的基本内容和感情, 以确定解读的基本方向。
一是基本内容, 即它写的大概是什么, 或送别、或思念、或怀古、或伤春、或悲秋、或写景、或抒怀、或边塞、或行旅、或闺怨, 等等;二是情感倾向, 或悲伤、或惆怅、或哀怨、或喜悦、或愤怒、或壮怀、或嘲讽、或批判, 等等。
虽然诗歌具有多重意蕴, 解读具有较大个性化特征, 但它总有其基本边界, 因此, 这一步并不在对这两方面作具体、准确把握, 而在“面”的统摄下解读“点”, 再由“点”来理解“面”, 以防止对一些“点”作孤立理解, 导致解读溢出边界。
赏诗有一些着眼点, 笔者把它称为品读诗歌的“意脉”, 这是比较明显的信息。通读全诗应特别注意这些信息:它们好比人的脉搏, 抓住了这些点, 就把准了诗的基本内涵。它不同于“诗眼”, 诗眼是一点, 而且由之一般只能探知大略, 况且对学生来讲, 并非都能准确抓住, 而由“意脉”可以理清情感走向, 寻索诗意。这些“意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题目、作者、注释、首句、尾句等, 它们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着眼点。
1. 题目往往概括或点明了诗歌基本内容、写作缘由等, 由之能迅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如《秋兴》, 明确了此诗是因秋景而有所感发, 乃触景生情之作;《咏怀古迹》是借古以抒怀, 古迹是触发点, 抒发个人情怀是其旨归;《马嵬》直接点明写马嵬之事。
2. 首句和尾句一般表明情感旨趣, 词则一般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如, 鉴赏《锦瑟》一诗的重心在中间两联, 但笔者在教学时, 不是从头到尾进行, 而是提示学生首先抓住首尾两联, 找出点明诗意诗情的字词。学生迅速把握了本诗的基本内容:“思华年”, 即追思美好年华, “追忆”、“此情”则表明诗人对过去情感的回忆, “已惘然”则透露出诗人的遗憾、茫然、失落甚至沮丧之感。这一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轻松的, 再回过头来理解中间两联四个典故的用意, 就更加容易了:诗人不过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美好年华或者对某段美好情感 (爱情?夫妻之情?师生之情?) 的追忆罢了。这首诗的晦涩难懂, 恰恰在诗人未曾点明“此情”到底是何情, 让后人难猜, 而后人却又被它们吸引而纠缠不休, 四个典故原本就是非常虚幻缥缈的神话传说, 再化事为景, 就给不明的“此情”点染了层层朦胧、迷离的梦幻色彩。这样稍加点拨, 中间两联的用意学生就很容易明白。
3. 注释一般明确或暗示了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原因、作者基本情况、难点等。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 还应当联系其身世、思想状况等。例如, 2009年江苏高考题, 对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背景通过对“万岁山”、“蓬壶殿”的注释来交待, 同时, 要求考生对岳飞有基本了解。
二是诗中带有主观性情的字词, 由之能够直接探知诗人的情感意绪。
这种路径适合情景互见和情景交融, 或抒情较明显的诗歌。古典诗歌重在抒情, 多数诗歌有较明显的主观性情感字句。即使是写景诗, 意象也往往直接染上了情感。例如, 《登高》 (杜甫) 中诗人用“急”、“啸哀”、“回”分别描绘秋风、猿啼、飞鸟, 给人以焦急、紧迫、悲凉、郁塞不通之感, 这分明是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又如, 梳理元曲《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 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 漠漠烟中树。西楼暮, 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的思想感情 (情趣) , 只要着重抓住“春归”、“留春住”、“寻春”这些关键词语, 联系“渺渺予怀”一句, 就能够准确回答。
所以, 第一步通读全诗, 就是要特别注意上述“意脉”, 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为进一步解读做好准备。
三是明确节奏, 反复诵读。这主要是用于平时教学中。诗歌是追求韵律节奏的语言艺术作品。明确了节奏, 就明确了诗句的意义层次。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节奏, 它并不一定是朗诵效果 (因为朗诵是为了准确传达诗情, 但准确理解诗情却是声情并茂进行朗诵的前提) , 而在反复诵读, 甚至读慢一点, 可逐渐激发读者慢慢思考和回味, 则意义慢慢就显示出来了。例如, 《登高》 (杜甫) 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人说它有八层意思, 对学生来讲, 如果能读出六层意义, 也非常不错了。只要找准节奏, 意思就出来了。这两句在抒情中有叙事。在欣赏这一联时, 笔者先让学生划分节奏, 然后按照节奏, 慢慢读, 边读边想, 学生基本能找出七种意义。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运用, 可培养学生对诗歌节奏特有的敏感, 易于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 还原情景
分析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基本功。意象不仅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还指被诗人主观取舍、提炼后用以表达特定感情的形象。它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结果, 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 (形象化) , 而不是客观再现。很多诗歌只见景, 不见情, 而是将情寓于景物描写中, 这就需要抓住意象, 分析其特征, 展开联想和想象, 还原诗境, 追溯诗情, 勾玄意蕴。
一些诗歌, 表情达意非常隐晦, 不容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多以悲情、伤感为主调, 这会让我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形成固定思维, 影响我们对诗情的把握:本来抒发哀情, 我们却认为是乐情;格调是明快的, 我们却认为是悲伤。因此, 只有把握意象的特征, 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例如, 杜甫的《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一些学生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情。原因有二:一是受思维惯性的影响, 孤立解读一些“关键点”:既然是“遣心”, 那么心情一定不好, 需要排遣, 既然有“雨”, 那可能就有悲伤, 而尾联“两三家”, 那说明诗人是孤独寂寞的, 不能说这样的理解一定错误, 但至少它不准确;二是因诗歌鉴赏量不够而缺乏对诗歌的直觉把握能力。
读完这首诗, 我们很难按照“把准意脉”这一路径找出表明情感倾向的关键点, 也难以直接明确诗人是喜是忧。这首诗写的是城郊微雨中的春景, 面对这样的春景, 诗人的心情到底如何呢?全诗以写景为主, 没有抒情和议论性字眼, 仅有“遣心”和“眺望”表明诗人在做什么。“遣”有排解, 但也有消遣、打发之意, 到底做何解读, 需要联系全诗。
“眺望赊”即视野开阔, 说明诗人的心情轻松。他抓住城外典型景物, 简笔勾勒, 炼字的精到, 刻画出景物的特征, 而不失工笔之趣。“澄江平”、“幽树”“多花”、“鱼儿出”、“燕子斜”这些意象, 营构出一幅动静结合、远近相接的平原春景图, 给人以生机、活泼之感。而尾联呼应了首联的“去郭”, 中间两联的写景, 有动却无声, 气氛宁静。尾联两句构成对比, 以“十万户”的“城中”来衬托只有“两三家”之“此地”的清静。言为心声, 可以窥知, 诗人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和清闲, 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和对眼前景象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全诗正好生动地诠释了“遣心”的基本内涵:随意散心, 闲逸自然。
这一路径, 是还原诗境、创造诗境的过程, 是把意象构织成一幅画面。本质上, 这是从诗句的翻译中得到的。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把对诗句的翻译作为一个重要手段贯穿在诗歌教学中。翻译古典诗歌有一定难度, 但适当的训练, 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把诗句基本翻译出来, 诗意基本就明白了。这可以作为学生的基本功加强训练。
例如, 笔者在教学《秋兴》 (其一) 时, 第一步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学生的理解非常到位, 基本能准确理解“塞上风云”、“丛菊两开”的双关手法。又如,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这首诗以形象的方式直接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季节变换是自然规律, 我们就没有必要为春天的离去而感到忧伤, 何况正如夏天的阴凉, 每一个季节都有其可人之处。它以乐观之笔对自古以来太多的伤春之情进行了反拨。如, 2012年重庆高考题:“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鹧鸪天]金·王寂) 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请分析其巧妙之处。只要将这两句基本翻译出来, 并抓住两个明显的字“瘦”、“肥”, 答案自然了然于胸。又如, 2010年全国高考题选了刘孝绰的《咏素蝶诗》, 其中一个问题是:“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只要把诗歌前六句翻译出来, 稍加概括即是。
不过, 一些意象有固定的寓意。例如, “月”之与团圆、思乡, “柳”之与别离难舍, “浦”之与送别, “子规”之与思念、思乡, 等等, 这些需要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不断积累, 予以熟练掌握。
三、品读语言, 深究意蕴
语言是进入诗歌的第一道门坎, 也是深究意蕴的唯一门径。古典诗歌的语言因其凝练而高度浓缩, 意蕴丰富。它讲究炼字炼句, 追求意义的最大化。很多字因其用得巧妙、精当, 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 耐人品味。仔细品读这些字, 往往能探知诗人隐微的感情, 触及诗人的灵魂。它往往成为理解全诗的关键。再由字而句, 由句而篇, 全诗意蕴豁然开朗。如, 《咏怀古迹》 (其三) 前两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首诗让人着迷处在语言的精深微妙。首联以雄伟的“群山万壑”起句, 如异峰突起, 极有气势, 非常不凡, 用意何在?“赴”字化静为动, 以拟人手法把群山万壑丛聚如驰骤之状形象地表现出来, 自然让人联想到长江两岸绵延不断的群山和无数沟壑, 进而联想到滔滔滚滚、奔涌向前的长江水。下句则点出昭君出生地, 直接引出所咏之人。群山万壑与滔滔江水集中一地, 奔涌向前, 情态急迫, 仿佛不是奔向荆门, 而是奔向昭君。一个人是如此值得景仰, 其悲剧让高山大河似乎也为之动容。昭君的悲剧就显得非常深沉, 昭君的形象就显得异常高大。这包含着诗人对昭君深深的敬仰。同时, 起句语势雄奇, 节奏急迫, 而接下来的“生长明妃尚有村”却趋于平淡, 节奏立即变得舒缓, 前后形成对照, 前句映衬了昭君的崇高, 也反衬了明妃的悲剧性命运。从头至尾, 气势由高而低, 调子越来越低沉, 恰是昭君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与诗人的命运何其相似!同病相怜, 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 使一个“赴”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意蕴, 实在叹为观止。
第二联里, “连”, 一般解作“联姻”。其实, 何尝不可以解作“连接”。解作“连接”, 既包含“联姻”之意, 让人想到昭君稳定中土、安定边疆的历史功绩, 自然回应了起句不凡的奇笔, 又把汉宫华丽的“紫台”与荒远的“朔漠”紧密相接, 两相对照, 与“一去”相呼应, 把昭君命运的陡转直下尽然昭示, 人物命运的巨大落差轩然展露, 让人惋惜异常。一句“独向青冢向黄昏”, 无尽的悲凉感不由得沁透全身。昭君的孤“独”不单是死后永留朔漠的孤独, 活着之时的孤独亦不亚于身后:在汉宫里, 她是孤独的, 在朔漠更是孤独的, 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截然不同, 即使能说“胡语”, 在昭君的内心, 恐怕都难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之中, 可见这种孤独不仅是身心的孤独, 更是精神、文化、传统的孤独, 这种孤独如人被投于广漠的荒原, 为人称颂的佳人, 也将被时光抹平在苍凉的时空里, 当后人面对“青冢”, 还有谁知道这曾经是让多少人咏叹的明妃呢?一个“向”字, 不是“向”太阳, 不是向汉宫, 而是向“黄昏”, 让“青冢”与“黄昏”永相伴, 何其落寞, 何其凄凉!时间似乎将抹去一切善恶美丑, 只留下苍凉的黄昏。可以想见, 诗人能够体会到昭君的孤独, 那么他自己的孤独会是何其深重!如此苍凉悲慨的意境, 是昭君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的情感在此极度低落。其他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秋兴》 (其一) 中的“系”、“催”、“刀尺”等都是具有丰富意蕴的字眼。
由此可见, 对一些重要字词的挖掘, 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教学中, 抓住这些字词, 能引领学生进入古诗的内核。
四、读懂诗歌, 抓住手法
通过前述几种途径, 可以读懂诗歌, 也是进一步品读诗歌的基础和前提, 但要准确深入体味诗歌意蕴, 还必须掌握和熟悉一些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衬托、夸张、拟人、对比、借代、谐音、双关、用典等修辞手法, 以及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中见景、寓情于景等表现技巧。这些手法是比较明显的, 在局部具体展示出来。在此, 择要谈谈一些手法的把握。
情中有景, 或情中有事, 或事中有画。这在杜诗中多有体现。如, 《登高》的后面两联, 直接是抒情, 但明显有叙事, 叙事中我们见出这样一副悲壮的画面:诗人伫立高处, 睹物思远, 悲家伤国, 坎坷艰难, 迟暮多病, 穷愁潦倒, 壮志难酬, 怆然泣下。《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裘马自轻肥”、“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他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谓情中有景;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残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是情中有事, 事中有景,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是情中有景;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是事中有景, 情中有景。
托物言志。古典诗词以“诗言志”为旨趣:或直抒胸臆, 或借景抒情, 或寓情于景, 或咏物抒怀, 或托物言志。后两种手法实为托物言志一种, 都较隐蔽, 不易把握, 应按照咏物抒怀的原则进行解读。这类诗的思想感情, 往往不像“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得那么显明。它们是通过吟咏或塑造某种形象, 赋予某种情调或品格, 使之人格化、精神化, 达到抒怀言志之目的。前人明确指出:“咏物之作, 在借物以寓性情。”[1]这类手法是整体的, 它们渗透于整首诗中。这需要联系创作背景甚至诗人当时的生活经历、人生理想、思想情趣等。如, 刘孝绰《咏素蝶诗》 (2010年全国卷) :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草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由题目可知, 这是一首咏物诗, 则当根据咏物抒怀的原则予以解读。前四句描写素蝶 (白蝴蝶) 在阳光照耀下, 在绿树叶间翩然起舞的情景, 末尾两句则明显转向主观意愿的表达——言志。“芳草”和“嘉树”常常象征美好的事物, 即使学生不明白其传统喻意, 但据“芳”和“嘉”二字, 能看出诗人的褒扬态度, 暗喻它是诗人心中某种美好的事物;“幸” (希望) 、“欲相依”进一步表明期待和倾慕态度。结合注释, 诗歌含意迎刃而解:诗人咏“素蝶”在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境遇的某种不满。
通过对本诗的解读, 我们发现, 手法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着眼点, 但赏诗并非首先就找手法, 而首先是读懂诗意。
综上所述, 对诗歌的鉴赏, 需要三个基本功:一是对“意脉”有直接的敏感;二是意象的阐释, 意境的重构;三是对常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熟练掌握。
对这些鉴赏路径, 应综合运用。而通过对典型诗歌的教学, 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按照上述路径选择不同教学点, 设计多个教学目标, 从不同角度对一首诗歌反复品读, 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而且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 让学生明白, 诗歌只有细读, 才能入乎其内, 涵泳其中, 才能出乎其外, 品评观照。也可以采用拓展方式, 把涉及同类题材的诗歌和一些诗歌鉴赏题引入课内以为补充和拓展, 例如, 咏史诗、咏怀诗、边塞诗等类型的诗歌以及炼字型的题、手法鉴赏题、语言鉴赏题等。
就教学而言, 一是把教材里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手法尽可能全面深入分析, 以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之效;二是就这些手法进行归类梳理, 让学生理解鉴别, 并通过对多首典型诗歌的范例性鉴赏, 让学生集中掌握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三是对学生就此类知识点进行相当量的练习,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2], 对诗歌有一定量的感知, 是提高鉴赏能力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 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从这些方面去培养学生品读诗歌的习惯, 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 还能让他们体验到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培养其对语言艺术的敏感, 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 篇3
一、接收语言信号
1.题目。题目不论长短,其所含的信息都不可轻视,它可能已点出了所要叙述的事件,如杜甫的《客至》、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方泽的《武昌阻风》;也可能点出了要写的对象,如杜甫的《孤雁》、《月夜忆舍弟》,王维的《鸟鸣涧》;也可能为我们透露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的“喜”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再如李白的《独坐静亭山》,其中的“独”字透露着诗人孤寂之情。
2.作者。把握了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写作特点,再鉴赏他们的诗时就会举一反三。如李白与杜甫,他们虽都生活在唐朝,但具体情况却大不相同。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思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圆满的人生。他的诗壮浪纵恣,感情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制。而杜甫诗风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大乱、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所以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3.注释。诗后的小注往往是对诗背景的补充说明,或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我们也应加以重视。
二、品读语言内涵
1.析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它是诗人表达感情的外在依托,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更深层次的感情;意境是詩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涵其中的“意”,而捕捉“意”“象”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意象:秋风——萧瑟、凄凉;家书——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行人——归乡之人。
分析:秋风萧瑟,黄叶纷飞,又是客寄他乡一年秋,面对归根的落叶,不觉想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正值有人归乡,于是铺开纸笺,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竟不知从何说起,纸短情长,思意浓浓。同乡人即将起程,匆匆之中又开启信笺,总怕其中遗漏了什么。把握意象之余,诗中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之情和寄居他乡飘摇无依的孤寂之感不觉已体会得颇为深刻了。
2.品语言。此处的“语言”主要是指具有特定内涵的语言。如特定意象语言、表达情感的语言、用典语言。
(1)诗歌中有些语言往往拥有固定的含义,如:松——坚强、挺拔、高洁的形象;菊——志趣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隐者形象;杨柳、舟船、长亭——描写离别之苦;清风、明月、泉溪、花草——抒发闲情逸致。这些具有固定含义的语言需要我们平日积累。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知道“柳”是“怀别惜远”之意,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情感语言也很重要,因为诗人是通过它直接或间接地向读者透露诗的思想感情的,在欣赏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表达情感的语言。仍以张籍诗为例:诗中表达感情的语言有“意”“恐”。“意”表达了诗人心中涌动着太多的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可一时又不知如何下笔。而“恐”字表达了诗人对这封书信的重视,行人临发之际再次打开书信。
(3)用典语言也不可忽视。用典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典故内涵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诗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楼兰”表达了戍边将士忠心报国、誓死破敌的决心。
3.抓虚词。我们鉴赏诗歌时往往忽视了虚词,其实虚词在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张籍《秋思》中的虚词“复”“又”两个字看似重复,但就在这重复中我们更体会到了诗人难以述尽的思乡之情。
4.析技巧。诗歌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常见的大概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缘情造景、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描写手法包括渲染、衬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故抑等;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拟人、比兴、对比、用典等。张籍的《秋思》是应用了叙事抒情,通过叙述一个托行人带书信的细节充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对诗歌进行上述分析后,最后要做的就是对整首诗歌的系统把握,即确定感情基调、把握诗中意象、体悟思想感情等。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教案 篇4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
鉴赏诗歌语言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
1、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例
2、“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篇5
一、记住“标本”
(一)熟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 1 自然类意象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思乡的代名词 流水 —— 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斜阳(夕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风、烟 —— 哀怨、惆怅、凄苦、苍凉 浮云 ——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霜 —— 孤独凄凉
2植物类意象
杨柳(垂柳、柳枝、柳)—— 怨别 杨花 —— 漂泊离别之情
落花(落红、残红)—— 青春易逝、人生无常 菊花 —— 坚贞、高洁 梅花 —— 冰清玉洁
松 —— 傲霜斗雪 坚贞 高洁 莲 —— 爱情
梧桐 —— 凄凉悲伤 丁香 —— 愁思
红豆 —— 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芳草 —— 喻离恨
芭蕉 —— 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动物类意象
杜鹃鸟 —— 哀怨、凄凉或思归 鹧鸪鸟 —— 离愁别绪
蝉 —— 惜时光
感身世
明心志
鸿雁 ——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猿啼 —— 悲伤
青鸟、鱼、鸳鸯 ——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燕子 —— 爱情的象征 蟋蟀 —— 惆怅 人事类意象 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 离情别绪、思乡不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琴瑟 ——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或兄弟朋友的情谊 羌笛 —— 凄切
——
行为类
登高、凭栏 —— 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吹笛、吹萧、吹笙 —— 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饮酒 ——豪情、悲愁、苦闷、不得志 折柳 —— 惜别怀远、思乡
捣衣(捣练)—— 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三)熟记古诗内容理解“一看到就想到”
1.一看到诗题中有“送”“留”“归”等字眼,就想到可能是表达怀念和依恋之情。2.一看到诗词中有“折柳”字眼,就想到可能表达离愁别绪。诗题中有“归雁”,可能表达思乡和思念亲人之 情。
3.一看到写故国的兴衰,就想到可能是告诫当朝统治者,借古讽今。
4.一看到诗词中出现好梦或优美的风景,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对官场和现实的不满。
5.一看到诗词中写花开无人赏,新叶无人瞧,就想到可能是诗人自己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6.一看到诗中写战事,就想到可能是:①表现报国无门的无奈,②对贪战者的憎恨,③对战乱人民的同情,④歌颂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将士。
7.一看到写乐景就想到表示喜悦,哀景表示悲伤,有乐有哀往往是以乐衬哀。8.一看到诗词中咏怀古迹,就想到可能是:①感叹历史的兴亡,②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③仰慕历史人物,④自叹自己无所作为、不被重用的无奈。9.一看到文人当官就想到总写官场黑暗和社会黑暗。文人未当官,总表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文人被贬,一般都表达热爱山水。
10.一看到诗题中有“旅”字,可能表达诗人因飘泊而孤寂的情感。11.一看到诗中有写响声的,就想到是以声衬静。12.一看到诗人表示年事已高,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情。13.一看到描写山势高峻,就想到可能暗示社会背景恶劣或仕途艰险。14.一看到诗词中涉及到饮酒的内容,就想到可能表达作者喜之极或悲之极或愤之极。
15.一看到诗词中描写月就想到可能表达思念之情。
16.一看到诗词中有登高望远,就想到可能表达:①对古英雄的仰慕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③对历史兴衰的感慨④无法施展报负的无奈⑤忧国忧民情怀。
(四)熟记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 描写手法
渲染气氛 烘托反衬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铺陈白描 欲扬选抑 运用对比 正面侧面 联想想象 运用象征 修辞方法
夸张 比拟 对比 比喻
双关 借代 对偶 设问 反问 通感比兴
互文 叠词
(五)熟记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 1.思乡
(1)抒发羁旅之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心思家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2.咏人
(1)同情百姓,如李绅的《悯农》。
(2)反映离乱痛苦生活,如杜甫“三吏”“三别”。
(3)思念亲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4)依依惜别,情深意长,如柳永的《雨霖铃》。3.慰己
(1)抒发壮志凌云、施展报负的豪情,如杨炯的《从军行》。(2)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3)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4)告慰生平的喜悦,如杜甫的《客至》。4.怀国
(1)渴望建功立业,如陆游的《书愤》。
(2)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感叹报国无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5.伤世
(1)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2)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甫的《兵车行》。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分析表达技巧型试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该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教学难点:表达技巧的确认 教学过程: 一. 二.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 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于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三大类。四. 答题步骤:
(一)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
(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三)该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 例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请对第三联所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人好象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不仅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想象神奇,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六. 练习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
七.知识积累——表现手法汇总 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以小见大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3.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4.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如《采莲曲》,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5.什么是讽刺?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6.“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7.“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8.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9.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如《项链》 11.伏笔、照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2)交代。交代是文章中,为同后面所写的内容相呼应,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笔。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
八.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H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分析表达语言特色型试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该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教学难点:语言特色的确认 教学过程: 一.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三.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四.答题步骤:
(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二)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三)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例题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问: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六.练习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七. 作业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要点分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还是分两道小题,都是比较常见的设题角度——
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考生对于叠音词应该并不陌生,课文中有很多运用叠音词的诗词,比如: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参考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分析意境型试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该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教学难点:意境的确认 教学过程: 一.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二.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四.答题步骤:
(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空蒙迷幻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感伤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五.例题
山 中 王勃 山 中 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注:①王勃《山中》大概作于诗人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②荆溪:本名长水、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1)两首诗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乎不同,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王勃《山中》,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2分)
王维《山中》,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2分)六.练习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指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①贺诗中的“裁”字,李诗中的“逐”和“拂”字,用词有什么特点? 对表现诗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贺诗中的“裁”字用拟人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美丽,而且把“似剪刀”的视之无形的春风形象化地描绘出来。春风裁制出美丽的春色,是对大自然活力的歌颂。李诗中的“逐”字用拟人法,本来是东风吹劲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拂”字形象描绘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姿态,有动态美。
七.补充 常见情感用语:
迷恋、伤感、忧愁、惆怅、寂寞、孤独、烦闷
欢乐、赞美、恬淡、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分析诗词形象型试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该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包括(1)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2)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3)诗中所描绘的景与物。二. 答题步骤:
(一)准确指出什么样的形象
(二)形象的基本特征
(三)形象的意义。三. 例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问题: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分析: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四. 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1)两首词分别表现了梅花怎样的特点?(2分)五. 作业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4分)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一字领全诗型试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该类试题的做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 二. 三. 四.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词是诗眼,试分析。/某词极富表现力,请分析。解答分析:略
答题步骤:
(一)准确指出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二)从该词在诗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析。
五. 注意:根据不同的题目,上述两点有的只需写出其中一方面的作用,有的则需两方面都要考虑。六.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或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些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诗眼是“孤”“独”,这两个字不仅表现出了“蓑笠翁”的生活处境,孤独而且冷清,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是很孤独而清冷的。 七.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宝剑篇》是唐代前期名将郭元振落魄未遇时所写的托物寓怀之作,借古剑尘埋托寓才士不遇。
这首诗颔联中的“仍”、“自”二字,极富神味。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对这两个字所包含的韵味作简要的分析。
答: “仍”是更、兼的意思,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2分)“自”是自顾的意思,画出了青楼富豪无视人间忧苦自顾享乐的意态。(2分)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篇7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仍说炼字。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运用。字,本无好坏之分,然高手用之,却让人叹赏不已,在乎一个“合”字也。合景,就是指一个字能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境;合心,就是指这个字能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诗歌的中心。【鉴赏方法】
体会炼字之妙,关键是要找到合契之点。
合于一句之景(景物特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如帘而挂,“挂”字使瀑布变为静态,正合了“遥看”的句意,没有了飞珠溅玉,只似白练也。
合于全诗之旨(中心思想)。齐己《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全诗要表现梅之报春之早,不畏严寒。“一”字,既能合“早”之特点,又与全诗主旨相合,正是其妙处所在。
合于诗人之心(诗人感情)。是指诗中景物,已经是诗人用艺术手法加工了、附有诗人主观情思的景物,有如下术语可用:“化静为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虚实结合、拟人有人情味”等等。此时景物静的能动,无情可为有情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象银蛇一样舞动,高原象大象一样奔驰。此为化静为动,写出景物之生机,合于诗人之豪迈。【答题步骤】
步骤一:翻译原诗,揣摩全诗主旨,诗句景物特点(合契的内容就在此处);步骤二:确定答题格式,如果是合于景物特点,则答曰A:“某字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特点。”如果是合于人物心情,则答曰B:“运用了化静为动(或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拟人富有人情味等),表现了诗人……心情”;步骤三:根据契合点,把步骤一的内容补充入步骤二的省略号,即可。【答题示例】
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
金堡·清朝
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一笑,万机俱丧。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算安危帐。是铁衣著尽著僧衣,堪相傍。
问题:本词中足见诗人炼字功夫,“输”字妙,“竞”字绝,请分别说说此二字妙在何处?
分析:第一步:上阕写了黄巢矶的险峻,风浪激斗,借此表现抗清失败之痛。第二步:选择答题格式B。
第三步:填充答题格式B。“输”字用了拟人手法,合于景物“激烈”的特点,同时合于诗人内心壮烈的情怀:明明是风催浪卷,波涛汹涌,词人却偏偏想象成激浪与大风展开激烈的搏斗,最终那巨浪终于向风认输,甘拜下风,随风摆布。寓抗清“输”之痛也。
“竞”字,化抽象之声音为可见之“冰霜”,而冰霜之“竞”,则是化静为动,好象冰霜互相竞赛谁更寒冷似的,以突出寒气袭人之感。【小试身手】
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元
扁舟最小。纶巾蒲扇,酒瓮诗瓢。樵青拍手渔童笑,回首金焦。
箬笠底风云缥缈①,钓竿头活计萧条。船轻棹,一江夜潮,明月卧吹箫。
问题:本曲“船轻棹,一江夜潮”中“轻”字用得精妙,试简要叙述。参考答案:轻,有船轻的意思,合于前文提到的“活计萧条”所说的情况;同时还有轻快的意思,钓不着鱼,还能饮酒作诗吹箫,很好的表现了诗人达观的心态。乙:炼字题专项训练答案
一、奉和思黯自题南庄见示兼呈梦得
谢家别墅最新奇,山展屏风花夹篱。晓月渐沉桥脚底,晨光初照屋梁时。
台头有酒莺呼客,水面无尘风洗池。除却吟诗两闲客,此中情状更谁知?
1、诗中“山展屏风”之“展”字好在哪里? 展:①实际情形是山形绵延广阔。(析:合景物特点)②化静为静,体现出为了迎接客人,山似乎也展示出自己美丽的一面表示热烈欢迎。(析:合人物感情,通过手法来把感情表现出来)
2、“风洗池”中的“洗”有何妙处?
“洗”字,①写出了风微微,水澄澄的样子。②把风写得有了人的情趣,也懂迎客之道。
二、化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侵”字换成“映”“照” 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侵:逐渐渐染的意思,实际情形是作者在夕阳的余晖下还家;(合景物特点)。②用“侵”化静为动,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嬉戏,有了人的情感,似要留人山中。(合人物感情,生动)
2、全诗是围绕诗中的哪两个字来写的?
围绕“还家”来写的,“日落风起”,是说在山中浏览得久了,要回家;而山中的美景又让人留恋,让诗人不舍,不想还家。
三、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空”字在诗中有何好处?
空,既是指空间上的空荡荡(合景物特点);又是指作者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寂寥空虚,百无聊赖(合人物心情)。
2、联系我们课本中学过的《秋兴》中的诗句,说说“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思。
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合景物特点)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也有思念远方人的意思。这与杜甫《秋兴》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样,也是表达思念远人之意思,以及孤独之意。(合人物心情)
四、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诗中“秋”的有何含义?
“秋”既是写时令,又是写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2、“寒鸦飞尽”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五、画堂春·雨中杏花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注]魂宵:这里是极美,令人销魂的意思。
1、上阕中,“弄”字极富表现力,请说出好在何处?
“弄”字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就把一树杏花变成了一群顽童,读之似见它们在雨中追逐、雀跃、欢呼、嘻笑……表现了无限的生机。
2、下阕中,从哪些方面来些杏花的?
从“味”、“形”、“色”三个角度来描绘,味是“粉香”,形是“玉颜”,色是“淡红”。
六、点绛唇①
苏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②,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注]①本词写于被谏官弹劾罢官之后。②搔首:烦恼、牢骚之意。
1、“衔”字在词中有何妙处?
①“衔”,实际情形,北斗星闪现在山间②用“衔”字则用拟人手法,一方面,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另一方面,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突起的山峰有如吻喙,北斗斗杓有如器皿,山峰接北斗有如吻喙
啄器皿。
2、南宋人编《草堂诗余》改“晓鸦”作“乱鸦”,“归梦”作“归兴”,两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晓鸦”,改“乱鸦”,增加了作者的憎恶之情;“归梦”改“归兴”,“归兴浓于酒”就是意味着归隐的意念即使在酒醉之际仍然非常清醒。诗人与现实政治决裂的决心可以说达到了极其坚定的程度。
七、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商略,商量。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1、卓人月《词统》说:“商略”二字诞妙。你能说出妙在哪里吗?
“商略”,有二重意思:一商量,为数峰横野外,似与天商量着少下些雨,难受淋漓之苦;二据诗意,可引申出又在蕴酿着雨意,将再受淋漓之清苦。(诗题中有“过吴松”,作者当为羁旅途中)
2、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隐然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
八、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迎”妙在何处?
①“迎”,实际情形,船行进中,而且速度很快,美丽的山色是静止的;生动形象地写成山色迎面而来,却又快速离开。化静为动,拟人形象。
2、“寻浊酒”“试吟篇”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又表达了寄情山水的心怀。
九、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沿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挂”字好在何处?
“挂”,①化无形为有形,“愁”本是无法挂的,这里却能挂在梢头,形象生动。②实际的意思是,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2、“一涓春月”,一作“一涓春水”,一字之差,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写月光月色,又映带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见。
3、“点”字有何妙处?
点,①实际情形是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②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黄富忠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教案】推荐阅读: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09-03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4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教案05-23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教案06-19
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题型答题方法07-31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方法介绍08-14
诗歌鉴赏中的选择教案06-06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集体备课教案09-06
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