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2024-09-03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共11篇)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篇1

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

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梅、莲等

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给予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秋思之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3.诗歌意象鉴赏的答题步骤

①什么形象?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篇2

1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类型

1.1 以鉴赏为主的美术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是指运用视觉感知对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进行感受、分析、诠释和评价, 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的内容包括内容、形式、时代背景与情感等四个方面。首先,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 其中包括题材、主题与内涵。题材通常是艺术创作者经过集中、取舍、提炼、创造而融入美术作品的事件。主题则指艺术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而内涵则是隐含在美术作品深处的, 隐性的意义, 是不同的鉴赏者感觉到、体会到的一种认知感觉。其次,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即艺术的表现, 是内容的存在方式, 主要包括内部形式、外部形式与形式美。”再则, 鉴赏者要关注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美术创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状况等都决定和影响着美术作品。如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油画作品《称天平的女子》中女子凸出的腹部并不是怀孕, 而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将垫子穿在腹部的时尚。最后, 鉴赏者要关注这件美术作品的情感。例如, 当我们在对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进行鉴赏时, 能体会到他笔墨之间传达的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 感受到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传达的生命智慧。

1.2 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 面对不同的美术作品, 其鉴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对一些形式相对简单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进行鉴赏时, 可以边鉴赏边利用美术工具与材料进行表现。例如, 在鉴赏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蓝山, 第84号》时, 就可以使用油画棒进行临摹, 体会艺术家是如何将色点融入山形和树形的轮廓中的, 感受这幅浪漫的点彩派作品的色彩特征。

1.3 美术鉴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类型

美术鉴赏可以与历史、文学、戏剧等学科相结合。美术作品的诞生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一些学者可以将美术作品作为珍贵的资料来研究历史。因此, 将历史与美术作品结合起来进行鉴赏, 有益于我们考察美术风格的形成、发展与衰落。例如,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 生动地记录了北宋的城市风貌。这幅巨作为学者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提供了依据。同时, 鉴赏者结合北宋的历史鉴赏画作, 会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的绘画水平及其历史价值。

2 美术鉴赏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对美术作品作出反应, 并运用美术术语进行描述、诠释与品评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目的。因此, 教会学生选用适合的方法是美术鉴赏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介绍几种美术鉴赏方法。

2.1 运用发散思维图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因此, 在进行美术鉴赏时利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件美术作品, 将作品中包含的信息 (历史、艺术家、风格、创作手法等) 作为发散点, 并从此发散点出发, 找到相关的关键词, 最后形成一个网状的发散思维图。例如, 在鉴赏法国19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时, 我们就可以将“年代”、“色彩”、“国家”、“艺术家”、“思想”等关键词作为发散点。例如, 艺术家—克劳德·莫奈—法国—印象派—马奈、德加—光与色。通过此方法, 大学生可以发现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 提高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2 运用微博等即时分享平台进行美术鉴赏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与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了, 他们已经成为了使用即时分享平台的先锋军。通过空间、博客与微博等记录心情、分享资讯。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的手机液晶屏大、像素高等特点进行美术鉴赏。具体做法是在微博中插入一件美术作品的照片, 然后号召学生都来进行阅读别人的感想并书写感想, 同时也可以转发或收藏。这种鉴赏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参与面广、方便、快捷, 并且能够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短的不足。但应该注意的是, 利用这种方法鉴赏并不能代替实物鉴赏, 因此, 应尽量多的近距离接触原作。

2.3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比较是人类对事物认知、区别的基础, 也是最常用的美术鉴赏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有联系的美术作品进行研究, 寻找其异同, 探求其规律的方法。例如, 在鉴赏绘画作品时将中西绘画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其一, 中国画注重表现与写意, 而油画作品则注重再现与写实;其二, 中国画的色彩较为淡雅, 更多地运用线条造型, 而油画色彩写实与厚重, 主要用色彩与光来表现;其三, 国画注重意境, 常常运用留白法, 而油画则注重表现物象, 很少用留白法;其四, 国画运动散点透视法构图, 而油画则利用焦点透视法构图, 等等。运用比较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透视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2.4 运用临摹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临摹是指对绘画作品的仿制过程。虽然大学生不是专业的美术学习者, 但是选择形式、内容相对简单的经典绘画作品进行临摹, 有利于他们深入的理解作品内涵。另外, 经典绘画作品是人类宝贵的艺术遗产, 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 每一处都是经过艺术家深思熟虑完成的。临摹经典美术作品会使大学生了解其价值,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审美观的形成。例如, 在鉴赏新印象主义绘画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时, 我们可以模拟创作过程, 了解作品的构图、明暗、层次、色彩的处理, 加深大学生对新印象主义绘画的体会。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有质的飞跃, 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学习美术知识, 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提高审美情趣, 并获得精神享受, 甚至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释放抑郁情绪, 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篇3

摘 要: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意蕴丰富,可谓是字字珠玑。中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这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和明辨是非、褒贬是非的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鉴赏;中考;复习;类型;意向;情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2-2

一、明确考点,找准方法

“诗言志”,每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的“志”,所谓“志”,即“作者的情感、思想、心境、人生态度或阐发某一感悟、哲理、政治理想等。”我们在鉴赏诗歌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运用各类诗歌鉴赏的方法去品味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志”。如2015年淮安市中考题的诗歌鉴赏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其中第五题考查的诗歌中的“炼字”,就是抓住诗歌的字眼、词眼、诗眼对诗歌进行赏析。第六题则是考查关键语句提炼作者情感,即品悟作者情志的能力。《淮安市中考复习指南中》也对中考诗歌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文体。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是诗歌表情达意最重要的手段。抓住意象和意境是欣赏诗歌的关键。诗歌欣赏应该从语言入手,循着“言——象——境——意(情、志)”的路线进行。”“人们根据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情志的不同,按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将诗歌分为许多类型,了解这些类型及各类诗歌的表现技巧,才能比较准确地欣赏诗歌。”

但是,我们知道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辨类型、抓意象,品风格、读注释,找“题眼”“诗眼”“词眼”,抓关键语句等。这其中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因篇幅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现选择其中的“辨类型、抓意象”来谈一谈,在中考复习中如何结合这两种方法来品悟作者的“情志”。(以苏教版教材中的诗歌为例)

二、辨类型,抓意象

(一)诗歌类型与情志

1.山水田园诗:表达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厌恶官场黑暗等。

2.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们戍守边关的军旅生活。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等。

3.咏史怀古诗:怀古伤今伤己;借古讽今;忧国伤时(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等)。

4.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别离的思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5.写景抒情诗: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感时伤世之叹、孤独落寞之感;表达思乡怀人,离愁别绪;也表达热爱自然、热爱春光的美好情怀。

6.咏物抒怀诗:多用以表达人的品行志节等。

……

(二)诗歌意象与情志

所谓意象,即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特定“意象”表达特定的内涵:如人们常借月亮来表达“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幽静、美好”等情感,常借杨柳表达“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等情感。

结合中考的答题要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

山水田园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空山、清泉、溪水、竹林、竹篱、古寺、茅屋、柴门、桑麻、炊烟、菊花、暮钟、酒、蛙、鸡犬、蓑衣、黄鹂等。它们一般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隐士的生活,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表达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厌恶官场黑暗等。

举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陶渊明的《饮酒》,表现他归隐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过描写明月、鹊、清风、鸣蝉、稻香等意象,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二)边塞诗中的意象

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大漠、孤烟、黄沙、长河、燕山、玉门关、楼兰、羌笛、鼓角、吴钩、金柝、剑、《折杨柳》等。一般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们戍守边关的军旅生活。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或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等。

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的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长河落日”的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李白的《塞下曲》:天山、雪、金鼓、剑、折杨柳等意象强调了边塞的艰难,也突出边塞将士们生活的单调。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现自己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三)咏史怀古诗中的意象

咏史怀古诗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长城、峰峦、山河、柳营、潼关、古地、吴钩、秦汉、咸阳、长安、金陵、赤壁、乌衣巷等。多表达怀古伤今伤己;借古讽今;忧国伤时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等。

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杜牧的《赤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写峰峦、波涛、山河、潼关、秦汉、宫阙等意象,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表达了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四)送别诗中的意象

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杨柳、杨花或柳絮、春草、潭水、江水、孤帆、骑马、飞雪、长亭、古道、登楼、远望等。多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别离的思念、情深意长的勉励等。

举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借登楼把酒,远望长空,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借助塞外风雪和雪上的马蹄印,营造了一种旷远、忧伤的意境,传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

(五)写景抒情诗中的意象

写景抒情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月、霜、鸿雁、鹧鸪、梧桐、落花、流水、老树、夕阳、东风、西风、杜鹃(子规)、燕子、丝、云、风雨等。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感时伤世之叹、孤独落寞之感;表达思乡怀人,离愁别绪;也表达热爱自然、热爱春光的美好情怀。

举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悲痛。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借助对水面、云脚、黄莺、新燕等意象的描写,生动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赞美。

(六)咏物抒怀诗中的意象

咏物抒怀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松、竹、梅、菊、兰、荷、莲、蝉等。多用以表达人的品行志节(如坚挺、刚直、傲岸、坚韧、隐逸、脱俗、高洁、不同流合污等)。或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伤。

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尚的动人形象,借以来表达自己坚韧、高洁的意志品质。

针对训练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虞世南的《蝉》,诗人借助蝉的意象,来表达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

意象意境类诗歌鉴赏 篇4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设计 篇5

本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认知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学生已知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为支撑,进而导入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意象?作者从“知人论世看意象”提出了“还原法”,意即借助诗歌所提供的诗句以及与诗篇相关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等去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符合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树》和《天净沙·秋思》这二篇学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为例子,验证并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后面的练习,还是以掌握和巩固这一方法为训练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是,作为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还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审美。这一点作者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就中学生而言,“还原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鉴赏中的术语--意象。

2.意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3.高考中试题对意象的考查分析。

4.练习相关的高考试题。

教学重点:

上述目标之1、3、4。

教学难点:

上述目标之2。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从春秋战国始,人们就以诗歌这种载体来纪录他们是生活,抒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糅合在诗歌当中。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你们这些正在接受文明熏陶的读书人,就更应该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智慧的、亲近真善美的、内心丰富的人。那么,鉴赏诗歌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撩开诗歌这位文学女神的神秘面纱,我们将会发现:诗歌她是平和朴素的,就象我们的母亲,散发出柔和的慈爱。

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意象,了解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特点,意象的把握是鉴赏理解诗歌的不二法门。

二:意象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物象的有机融合体。

情思物象

意(抽象)象(具体)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而思想情感又是抽象的,它的不可视、不可听、不可触摸迫使诗人必须将自己的主观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意)附着在具体可感的物象(也就是象)上,这种物象或者是一片日光,一枚草叶,一只秋虫,一丝风儿的声音……我们只能从这些具体的景或物中去感知诗人敏感的心灵。

请看两首我们小学学过的诗歌,展示投影资料一:

题西林壁绝句

苏轼杜甫

横看成岭侧成峰,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不识庐山真面目, 窗含西岭千秋雪,

只缘身在此山中。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首诗含义分别是要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得出全面的认识和对早春的喜爱之情,表达的分别是理和情。但前首借助的是庐山的千变万化的景致来说理,后者借助的是早春时分的各种景物,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雪和船等物象。由此我们可知:

2.意象的作用

(1)对诗人而言,他必须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思。

(2)对我们读者而言,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

因此,通过意象的分析能使我们快捷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请看下面两首诗,展示投影资料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先找出其意象,再分析诗人情思。

A.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敢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很明显,第一首诗人借助缺月疏桐,夜阑人静以及孤鸿来表达当时感到苍茫大地,身无所寄的怅惘心情;而第二首以幽篁、深林、明月和弹琴、长啸来表现其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的向往和追求。

三.高考习题训练

展示投影资料三、四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此题选自高考全国卷)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非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写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种伤春、凄凉的心情。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过一个精辟的论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正是对意象这个概念的更通俗也更具体的解释。诗人也正是借助寓情与景来达到情景交融的,使得情意和物象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结合体。

四.意象的特点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是不是随意的呢,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让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展示投影资料五

(春季全国高考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临梳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托自己的浓浓的乡愁。

由此可见,有些意象的含义是固定的,这种固定来自于什么呢?一是意象的象征性,一是意象的比喻性。

1.意象的象征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思乡、思亲、思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渭城朝雨YI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送别、留恋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象征性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物象本身的特点,比如月亮,它有圆满的特征,而人的团圆相聚也可称之为圆满,所以月就成为思念的代名词了。一种是由于谐音所致,比如“柳”音谐音“留”,所以柳就成了人们表达送别时候的依依不舍的留恋。诗歌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秋”谐音“愁”,所以大凡诗歌中出现秋的意象,大多与写愁有关。如“塞下秋来风景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等等。

2.意象的比喻性

中国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比就是比喻,你看《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用鸟来比喻不离不弃的爱情。《硕鼠》中用大老鼠来比喻贪婪的奴隶主等等俯拾皆是。请看下面几句诗。展示投影资料六: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这两句诗里,诗人明显把黄河和太行山比做了自己的求仕之路和理想之路。后者把自己心中之愁比做了一望无际的烟草,飘飘洒洒的柳絮,绵绵不绝的梅雨。

可见,领悟比喻性的意象,首先要悟出意象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诗人的意(也就是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了。

所以说,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思想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来自于它们之间有象征性和比喻性。

六.练习

学习了意象与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写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七.结束语

今天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关键问题--意象,大家可能对诗歌的欣赏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多与诗歌为伴,多亲近中国古典诗歌。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诗意的美好人生。谢谢!

12月5日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篇7

“磨刀不误砍柴工”, 鉴赏诗歌亦如此。找到正确鉴赏的方法, 理解诗歌会事半功倍。下面, 我谈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方法包括四方面: (1) 以反复诵读为基础展开联想, 还原诗歌情境,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具体剖析文本 (辨题目、看作者、剖注释、析诗句) 。 (3) 掌握、识记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 (4) 审题、规范答题。

一、以反复诵读为基础展开联想、想象, 还原诗歌情境, 体会其思想感情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方法是想象活动。诗人在创作过程中, 抓住生活当中的一些景物, 构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我们欣赏诗歌时就是要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把诗人构成的画面, 通过想象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当中, 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通过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以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如在鉴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我们应扣住“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发挥联想与想象, 去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我们会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 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 只有凄凉的西风和瘦马与这个游子相伴, 思乡、羁旅漂泊的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二、具体剖析文本

(一) 辨题目知题材, 了内容

诗歌中对题目的辨别非常助于理解诗歌。辨别题目往往就能知道该诗是哪类题材的诗, 进而可以分析该类题材的内容及表达技巧。每类题材的诗都有它固定的一些内容及技巧。辨题目, 知题材, 就有方向可循了。

如咏史怀古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以下几种: (1) 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2) 借古讽今, 批判现实, 忧国伤时。 (3) 仰慕赞扬古人成就, 表达建功立业之情, 并委婉批评现实, 或壮志难酬 (功业无成) 感慨或悲愤。 (4) 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 抒发时光不再, 年华易老, 自己创业无成的感慨。其手法一般是:虚实、对比、用典。

例如, 李白的《越中览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通过分析题目中的“览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可知其是咏史怀古诗。那么, 我们就可结合它表达的几种情感和常用的用法很好地来分析诗。

(二) 看作者, 识内容, 想风格

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来鉴赏诗歌。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诗歌亦如此。诗歌语言精练, 表达情感丰富, 不会用一定篇幅去介绍社会环境和背景。要想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除分析作品外, 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扣住作者生平, 联系当时社会背景, 在鉴赏诗歌时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归园田居》时, 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就很容易理解陶渊明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官场的厌恶, 对农村生活向往的思想感情, 而且诗人的诗表达的情感一般也是固定的。

如杜甫的诗表达的情感: (1) 忧国忧民。 (2) 羁旅漂泊中的思乡, 壮志难酬。 (3) 对祥和、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又如, 杜甫的风格为沉郁顿挫, 而白居易的诗歌浅显易懂。

中国古代的诗人, 大多是忧国忧民的, 诗的内容大多与社会背景结合得紧。因此, 在理解诗歌内容时,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三) 剖注释

诗歌当中的注释是提示信息的, 或是诗人背景或是境遇, 有时还能从中知道诗歌题材。抓住了, 理解诗歌就会容易很多。如, 秦观《千秋岁》的注释是: (1) 词人于绍圣元年贬监处州酒税。 (2) 元祐七年三月, 作者等二十六人同游西池。抓住注释中的“贬”和“西游”时间此等, 我们可推知情感有“词人的谪恨离痛”。方向性就有了, 我们就可以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了。

(四) 析诗句

诗歌情感表达必须借助语句, 因此, 对诗歌语言环境语句的剖析非常必要。我们要从诗句的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来分析。整体分析是避免断章取义, 而局部则是抓取重点词语, 如表达情感、境遇、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可挖掘以下重点词:啸哀:猿的叫声凄厉。萧萧:草木飘落的声音。万里: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繁霜鬓:形容白发多。潦倒:犹言困顿, 衰颓, 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 志不得伸。然后, 整体把握, 我们就可读出杜甫表达的情感。

三、掌握、识记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

(一) 掌握一些常用典型的表达技巧及其运用

如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 触景抒情, 乐景衬哀情, 哀情衬哀情。 (2) 托物言志。 (3) 以景结情。我们熟知表达技巧及其运用对理解诗歌和做题都有帮助。

例如, 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从中, 我们就能很好地分析出作者运用了“触觉、视觉、听觉”等手法。又如, 从杜甫的《绝句二首》“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中, 我们可分析出其手法为“动静结合”。

(二) 掌握常见意象

分析意象, 可以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诗的意境, 即诗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情调。如在读《天净沙·秋思》时, 我们可以结合景物心中感受那种情境。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用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象”可以说是事物, 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意”可以说是诗人的情感。因此, 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分析、理解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如在分析《天净沙·秋思》时, 我们可以紧扣“枯藤”等意象。这样, 我们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将自己孤独一人流浪在外、思乡的游子之情融入这些意象中, 渲染出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 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孤独惆怅之情。此外, 我们应掌握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月亮:思乡、高洁;梧桐:凄凉、悲伤等。

四、审题、规范答题

通过审题, 我们应确定范围, 找准答题方向, 尽量缩小答题范围, 这样答案会更准确。问什么, 我们就答什么, 并要做到层次清晰。

浅析意象解读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意象解读;诗歌鉴赏;诗歌

诗歌是什么?古人已经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诗以言志,歌以咏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情怀的。古人崇尚“文贵在曲”,也就是不能在诗歌中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应该把这些思想蕴涵在一些物象之中,通过特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即我们所说的“托物言志”。这些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是意象的表达形式,是意象的载体,诗人用诗歌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承载着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而意象正是诗人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诗歌意象的最好诠释。

《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是诗歌意象作用的写照。欧阳修在其《蝶恋花》中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在这首词中,通过被狂风暴雨摧残的花,反映自己悲惨的命运,表达出词中女子感伤抑郁的情怀。由此可知,意象对诗歌表达的作用多么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通过解读意象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就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意象的内涵

诗歌意象的内涵是丰富多变的,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基本内涵,初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通过意境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怀。意象丰富与否和所描写的物象关系密切。我们熟知的明月、松、竹、梅、落花、孤雁等等就有着丰富的意象内涵,诗人也会选择在这些物象上寄托情思。舒婷的《致橡树》围绕着“我爱你,绝不学……”生发出一个个生动鲜活富有内涵的意象,把自己对爱人刻骨铭心的爱恋一步步推向高潮。“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诗人在前面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衬托自己所向往的平等的爱情。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选择的“木棉”和“橡树”两个物象,寄托诗人热烈纯真,深沉委婉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想和信念。诗中这些丰富的物象把读者引入一个遐想的空间。对于意象,古人也有一些固定的对应表达,如:松、梅、竹、菊比喻高尚纯洁的气节;月亮和大雁寄托思乡的感情;杜鹃和鹧鸪鸟传达凄惨悲苦之情;梧桐叶落的景象传达出悲凉之意;长亭和柳树代表着离别、落花;流水和愁苦相连;乌鸦和燕子对应兴盛和衰败;草木的存在其实代表着物是人非的感慨等等。在教学中,都要通过大量的诗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的意象。

二、领会诗歌意象走入诗歌意境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而意境是通过意象烘托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写的是烧炼石灰的画面,借此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最后两句作者写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只要清白留世就无怨无悔了。至此,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融入诗中的物象中,形成一种物中有情、情中含物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描摹诗歌表现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歌所表现的画面,帮助学生走进画面,体味作者当时的心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苏教版八年级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讲课时,把这十种物象以连续缓慢的速度呈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以低沉哀婉的背景音乐,烘托出一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氛围。学生就能够很快感悟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对于领会诗歌内涵,走入诗歌意境起到推动作用。

三、理解意象对诗歌鉴赏题的作用

诗歌语言的凝练是诗歌美的一部分,诗歌更重要的美在于诗歌的意境。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对于解答考试当中诗歌鉴赏题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用“晚来风急”“大雁”“满地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孤独悲苦的氛围,表达词人对丈夫去世的悲伤心情。这首词中,词人先用特殊的时间:“乍暖还寒时候”,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内心的凄冷;用“喝酒”的做法,来说明用酒浇愁愁更愁的意思;用落花满地的景象,来映衬自己的凄苦;用飞过的大雁来暗示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和丈夫传书寄情了;用整日飘落的秋雨,以及雨打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进一步衬托词人失去丈夫后的悲苦孤独。掌握了这些意象表达,在处理诗歌鉴赏题时才能够解答准确。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能够分析出诗歌中意象表达的作用,把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归纳总结,掌握了这些意象所对应的“情”,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更深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淀,语言的表达,写作技巧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学生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对诗歌中的哲理领会深刻,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才会提升。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篇9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教育论文《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诗歌鉴赏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篇10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 浦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铺”在诗中指斜照【解释字义】,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描述景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该字烘托的意境】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人们历来认为颔联的“自”“空”字用的好,试分析。

答:“自”、“空”在诗中指“独自”“空有”的意思【解释字义】。阶前碧绿的草映着台阶,独自展示着春色,隔叶的黄鹂空有美妙的嗓音。【翻译诗句】这两个字给本来十分美好的春景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反衬突出诗人对诸葛亮无限的怀念之情。【该字表达的情感】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穿”诗中指穿行,“数”诗中指点数【解释字义】,诗人独自穿行于铺满落叶的树林之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动的.萤火虫【描写景象】。“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指出情感】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明”在诗中指明亮,“出”在诗中指叠出【解释字义】田野外雪白的河水上涨,明亮夺目,碧绿的山峰叠出【描写景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指出感情】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诗歌意象鉴赏类型的方法 篇11

题型二:思想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这个“志”的含义就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等。所以,考查诗歌的能力,就一定离不开考查对思想情感的把握。我们可以从2015年高考试题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中,窥探此类试题的命题方式和解题技巧。

(新课标卷Ⅰ,诗歌见前面。)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思路解析: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这样写,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真题2:(新课标卷Ⅱ,诗歌见前面。)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思路解析:分析思想感情,要充分用好诗歌注释中介绍背景的相关文字,以此为突破口。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灭亡,诗歌借残春旅居,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愁闷。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绝不做异性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将诗歌内容与背景介绍联系起来,就可以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重庆卷)

好 事 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1.(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思路解析:从开头两句的“高卧”“仰看”两个词中可见作者悠闲赏景的心情。用一“插”字,极写山峰插入江中,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和挺拔,用江中静态之景衬托诗人内心的平静和闲适。

参考答案:开头两句通过“高卧”“仰看”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福建卷)

秋夜纪怀

[宋]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6.(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四两联”和“情怀”。第三联写诗人秋夜病卧,而从最后一联中“思散关路”“驿前迎”可以看出,诗人虽卧病在床但仍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时刻不忘报效国家。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山东卷)

卜 算 子

张元干【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4.(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的意思是:半醒半醉之间,闻鸡鸣而起舞。舞罢,沙河潮落,深夜的秋江一片冷寂。“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内容入手,按照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来组织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上句是说人类的代代相续,下句是说月之永恒不变,通过二者的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抒发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以都邑变成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四川卷,诗歌见前面。)

13.(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是诗人此时的心绪与思想;志向,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可浓缩描写之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体味其“志向”。经过如此分析,诗人热爱美好自然的情感,追求自由闲适、坚贞高洁的志向就能彰显出来。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天津卷,诗歌见前面。)

14.(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描写了哪些具体内容,二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

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后,尾联直抒胸臆:“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以及志趣相同之感。

题型三: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仅次于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第三大考点。由于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因此,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诗作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赏析诗歌语言就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2015年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炼字”上,涉及诗歌语言的四道试题,都是从“炼字”的角度设题的。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1)“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思路解析:这道试题考查“炼字”技巧。这类试题考查的字(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答题步骤一般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从内容上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本句中用一“插”字,写山峰插入江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挺拔和雄劲。

参考答案:“插”是“插入”的意思。用一“插”字描写江边山峰陡峭、挺拔的气势,把静态的山峰写得具有动态美,形象生动。

(广东卷)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0.(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思路解析:“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把视觉、感觉融合在一起,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让人感到软绵绵的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山东卷,诗歌见前面。)

14.(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思路解析:就此题看,“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既写出了夜深露重,突出了环境的潮湿、阴冷,又写出了主人待的时间长,从而表现出作者心事之重和内心的凄凉。“迷”是“迷失”之意,一方面写出秋江之上雾气迷蒙,月光迷离,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心中的迷惘。

参考答案:①“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②“迷”是“迷失”之意,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湖北卷,诗歌见前面)

14.(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结合所用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瘦”字含有贫瘠之意,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大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题型四: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有三类: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与物象。2015年高考诗歌形象的考查共有三道试题,设题角度全部集中在诗歌描写的景象与物象上,这也是考查诗歌形象的一般命题规律。解答这类试题,要紧紧抓住景物描写的诗句,弄懂诗意,然后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安徽卷,诗歌见前面。)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先明确内容,再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天津卷,诗歌略)

14.(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了雨过天晴之后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写雨过天晴,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雨过日丽;颈联,写红花沾雨,绿柳轻拂马匹。解答时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福建卷,诗歌略)

6.(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题型五:诗歌内容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对诗歌内容的考查比较少。2015年高考涉及诗歌内容的仅有三道试题。鉴赏诗歌内容,关键是要明确题意,找准题干关涉的相关诗句,有的从字词入手,有的从诗句入手,无论试题的命题角度怎样变化,一定要选准切入点有“针对性”作答,绝不可漫无边际,答非所问。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思路解析: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写手法,“悬崖”如果是实写是不怕“篙撑”的,这里自然指的是江中的悬崖倒影;“崩坼”本来指倒塌断裂,而这里是指竹篙划水,悬崖在水中的倒影破碎散乱。明确这些之后,自然就知道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即担心江中山影荡漾,破坏美景。

参考答案:“悬崖”指倒影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广东卷,诗歌见前面。)

10.(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尾联则将眼前所见之景浓缩为一幅画,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思路解析:该诗起句点明“开颜”,为全诗之眼,后三联从三个方面写出“开颜”的原因。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意,弄清楚颔联、颈联以及尾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上一篇:阅读伴我成长学生作文下一篇:机动车报废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