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精选12篇)
高考诗歌鉴赏 篇1
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 但剔除枝蔓, 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 限于篇幅 ,每项只举两例。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 ,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 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高考诗歌鉴赏 篇2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臵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臵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
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示例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示例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示例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示例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
示例3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幽独凄清的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或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的思想感情。
示例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
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
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高考诗歌鉴赏综合演练 篇3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1),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2)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1)琴瑟:比喻友情。(2)长河:指银河。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2)请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柴侍御①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本诗大约写于诗人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柴侍御系诗人的朋友。②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吗?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②埃。
[注]①作者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②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请赏析本诗颔联的艺术特色,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
(1)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请就诗歌语言或形象做具体解说。
(2)唐代诗人张继在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中有这样的描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那么,若将“两三星火是瓜洲”的“星火”换成“渔火”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见解。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说说诗人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
(2)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气氛?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全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鲁山:又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这首诗是写作者在鲁山漫游的情景。
(1)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诗的最后一句对营造诗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照应了诗文的哪些内容,妙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陂:水岸。寒漪:水上波纹。腔:曲调,音律。
这首小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钟弱翁
宋·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1)牧童,放牛的孩子,宋代人,姓名、生平不详。(2)横野:辽阔的原野。(3)弄:相合。(4)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色?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情趣?
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 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代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具体的吟诵对象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加以分析。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1)这首词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①
陆 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喝。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诬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
(2)有人说“作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7.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①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②鸳鸯香径里,手挼③红杏蕊。
nlc202309011011
斗鸭④阑干独倚,碧玉搔头⑤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①乍:忽然。②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③挼:揉搓。④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⑤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18. 阅读元代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的哪些特征?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2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西陵峡①
[清]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②树碧从帆底尽,楚台③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目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释]①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峡中多急滩,水势凶猛异常。 ②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 ③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姊归县东。
(1)首联中“一”与“百”数词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西陵峡的什么特点?
(2)请分析“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这一联的写法与效果。
参考答案
1.(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2. 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3.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开门窗、吹动竹林的情形写得细致入微,分外动人,含蓄而又凝重地表达出作者想念、期待友人而又未得相见的内心孤寂。
4.(1)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忧愁,“愁”字直接透露出情境基调,“可”字又带出轻松透脱。(2)示例: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怎么知道是渔火还是星火?“两三星火”更惹人想象。《枫桥夜泊》用重笔,《题金陵渡》用轻笔,“两三星火”与斜夜江明暗映衬,融成一体,清美之至,宁静之至。
5.(1)刻画了“幽竹”不改初衷、不屈流俗的形象,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的特征。(2)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3)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6.(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角度举例:A. 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B. 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 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D.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F. 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7.(1)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意境。“云外一声鸡”,以动衬静。(2)“随处改”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这个“改”字下得妙,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二是独行,都容易使人“迷”。这里把山景之幽和一人个游山的山野之情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8.(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9. 本诗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的景物。诗人通过“池塘”、“远山”、“落日”、“寒漪”、“牧童”、“短笛”等意象的巧妙组合,生动地表现了清新自然、静谧迷人的乡村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渴求宁静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10. 诗中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此诗意在劝诫钟弱翁淡泊名利,复归自然,过着身无牵挂、怡然自得的生活。
11.(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的情态,让人倍觉伤感凄凉。
12.(1)分别代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修辞。(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
13.(1)梅花。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4. 示例:(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15.(1)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2)评分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16.(1)上阕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实景,侧重叙事和描写,而下阕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只要回答出上阕侧重叙事,下阕侧重抒情,或上阕侧重描写实景,下阕以心理活动为主即可)(2)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而“作个闲人样”一句似正实反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意思对即可)
17. 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如此即可)
18.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9. 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恋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0.(1)险滩多而曲折,水势猛而流速快。(2)作者改变了常见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与“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舟,写为静态,表现出了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的感受,又给了读者新奇而生动的印象。
责任编校 彭琳
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浅谈 篇4
一.汝果欲解诗, 真义在诗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诗歌虽然在学生眼中高深莫测, 但其实它有自己的规律:诗人常常在题目、序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捷径。笔者认为, 只要做好“五看”功, 读诗自然可事半功倍。
1.看作者。即知人论世, 理解诗人的简况。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其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应关注诗人的生平活动。
2.看标题。标题, 往往表明诗歌的题材, 从客观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如骆宾王的《咏蝉》, 就表明此诗为咏物质;张籍的《秋思》, 则表明此诗为思乡思亲 (行旅) 诗。
3.看序言。部分诗歌标题下有序言, 交代作诗的时间、地点、创作背景等,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对我们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琵琶行》前的小引。
4.看注释。诗歌的注释或解释诗疑难词句 (包括典故) , 或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说明, 这些同样有助于诗歌内容的了解。
5.看题向。认真研读题干, 有助于弄清诗歌鉴赏的题型, 明确答题方向和答题模式。
二.掀开盖头明诗义
“文贵隐, 诗贵藏”, 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 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 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 也就是说, 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 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 但因其语言凝练, 内容又高度集中, 所以, 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 (形象) 和情 (情感) , 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我们掌握“五明”法就可让“欲说还羞”的诗歌明朗起来。
1.明类别。诗歌分田园诗、山水诗、咏怀诗、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禅理诗、叙事写人诗等。明确诗歌类别, 有助于明确诗歌的题材、特点和表现要点。如《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别董大》 (高适) 、《赠汪伦》 (李白) , 这是三首送别诗, 送别诗的特点 (意象) 主要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的要点是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等。
2.明形象。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化、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李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陆游等。景物形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所描绘的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 (山川草木等) 表现主观感情的, 诗景物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 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事物形象, 更多为咏物诗, 往往表现出以物喻人, 托物言志的特点,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骆宾王的《咏蝉》等。
3.明情感。任何诗歌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 或忧国伤时, 或建功报国, 或思乡情人, 或伤春悲秋, 或隐逸之情, 或山水之情, 或吊古伤今, 或登高揽胜等, 明确情感, 有助于浅析硕士论文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明手法。手法既包括修辞手法, 也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设问、反问等。诗修辞手法, 容易识别, 分清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抑扬, 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物抒情、托物意志等。如“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 由此而思及“年华”;“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 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明风格。即明确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如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陶渊明朴素自然, 苏轼雄健豪壮, 李清照婉约凄切等。
三.“闻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文赋》) 学生必须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 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 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 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 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 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 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 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 最主要的是要知常识。首先, 应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 应让学生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诸如句法、用韵、平仄、对仗等知识。对此, 前人多有定论, 不妨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
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掌故等。古典诗歌中的典故被诗人或正用或反用, 或明用或暗用。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 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 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 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因此, 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 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 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 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综上所述,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 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 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有很大的难度。但是,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 立足诗歌文本, 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 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 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文学的殿堂里, 诗歌是最美的奇葩。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 而诗歌鉴赏不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 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歌鉴赏因为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从应试的角度讲, 让学生具备一些操作性强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势在必行。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笔者总结了一些较易掌握的鉴赏方法。
2011高考诗歌鉴赏 篇5
1.(210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叶修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2.(210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10.(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边塞诗。(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未展芭蕉(唐)钱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15.(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1)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1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是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高考诗歌鉴赏:情感观点类 篇6
(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名师精析】
关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大纲考查要求只是“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没有具体的子项划分与规定,因而显得有些笼统。但从历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看,这类题目不外乎要求考生分析归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或者所寓含的人生哲理。而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又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语。因此,考生必须明确一个中心:“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鉴赏诗歌要总体把握作者在特定时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哲理认识。可以秉持“披文入情”的两个“抓手”——抓住两类语言。一是形象语言,即诗歌当中描写的人、物、景这些意象。熟悉常见古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菊代表高洁等。二是情感语言,如喜、怒、哀、乐、愁、苦,等等。
例题中的词作,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初春时节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则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辛弃疾在其《摸鱼儿》词中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爱春、惜春、伤春之情。据此便可作答——
参考答案: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或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迈情感)。
【技巧点拨】
1. 了解作家。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是把握思想感情的基础。例如曹植生逢乱世,素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其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写于这一时期的《白马篇》便借一个武艺高强、战功显赫、爱国赴难、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而在曹丕称帝后,曹植备受迫害和压抑,后期诗歌多表现壮志不能伸展的愤激不平,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2. 把握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正因如此,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被誉为“诗史”。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壮怀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3. 解读形象。
解读形象(意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如王维的《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水之清,滩之浅,石之白,蒲之绿,浣纱之欢快,都衬托出月之明,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表现出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4. 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品析语言的重点是:
①抓题眼。扣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汾上惊秋》《望月怀远》《闺怨》《书愤》《秋夜独坐》《哭晁卿衡》《悲陈陶》《哀江头》《恨别》《倦夜》等诗题中“喜”“惊”“怀”“怨”“愤”“独”“哭”“悲”“哀”“恨”“倦”诸字。
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显然是全词词眼,但上阕中的“愁”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中的“愁”则是怀才不遇的哀愁。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集中抒发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
③从景语中感受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倦夜》前六句写景:“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从入夜月升到月落破晓,暗示出诗人彻夜难眠,心事重重。
④从情语中体会情。如杜甫《倦夜》末两句是写情:“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抒发出诗人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无限关注,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忧愤。
5. 留心序注。
有些作者在自序、自注中对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加以说明,是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便对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6. 运用想象。
诗歌创作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读者的再造想象。读诗要充分调动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对诗歌进行如临其境的体味,才能准确地真切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被誉为“早行名句尽此一联”,全由名词组成,字字皆为物象,通过想象,便会变成生动的画面,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不尽之意。
7. 注重诵读。
诵读是体味诗情的最好办法。诵读,要倾注激情,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古人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涵咏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玩索,掂量比较,浇灌心田。
8. 掌握术语。
要准确、简明地评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要熟悉并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术语。常用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术语,有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执着、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等;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弃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凡脱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等等。
【复习警示】
对于思想内容类的诗歌鉴赏题目,我们掌握了以上知识和方法技巧外,还要注意诗人表达情感的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悲喜交加类,一是乐景哀情类。特别是后一种,我们更应警惕,对于那些遭受贬谪的诗人来说,许多诗作都是表达郁抑不得志的苦闷无聊之情,鉴赏时绝不能被表面的闲适、喜悦之景所迷惑。古人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就是反衬(映衬)的手法。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之。
例1.(20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有的考生只看到诗歌标题上的“喜”字,于是答“表达了诗人对外弟卢纶来家看望自己的喜悦之情”;有的考生则从诗歌前四句读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贫困衰朽的悲凉处境,于是答“表达了诗人在雨夜灯下的孤苦悲哀之情”。结果上面两种答案都被判了零分。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这两类考生都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实,只要把诗歌的后四句读完,在结合题目的意思,就能准确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参考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诗人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朵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读者千万不要被这些烂漫绚丽的景色所迷惑,诗人的旨意并不在于赞美春天。你看,诗人接下来在第二联中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感慨(漂泊的感伤),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
浅析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篇7
一、梳理知识, 加强积累
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达技巧知识系统, 累计鉴赏术语, 让学生学有所知, 我们必须对表达技巧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了解表达技巧的有关常识。表达技巧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 述、议论, 说明不常用。其中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方式多种多样, 由此派生的表达技巧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描写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等。
二、讨论辨析, 明确概念
如:辨析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方式中的三种抒情方式。首先通过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进行讨论辨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接着师生归纳三种抒情方式的异同之处: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间接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物之中,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 (非物品) , “情”分别指喜怒哀乐的情绪和热爱、赞美等感情 (非思想) 。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使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物”指景物、物品等事物, “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能给人带来视听感官的愉悦, 托物言志却能让人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借景抒情的“景”为纯粹的自然景物或约定俗成的抒情对象, 而融情于景的“景”却具有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
再如辨析对比、衬托、烘托三种表达技巧, 为了充分独立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辨析三者的不同之处:
1.指出诗句的表达技巧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杜甫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2.讨论探究
3.点拨归纳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明显。 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 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 用近似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正衬, 用事物的对应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反衬, 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 (两显)
三、例题解析,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让学生通过例题解析, 掌握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1.出示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局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2.分析作答
第一步:找景物 (青苔红树雨月) ;找关键词:“愁”“远书”“归梦”;提示愁的内容是思念故乡和亲人。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 (“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寥落, 在月中含愁, 凄清冷寂) 。
第三步:分析情感 (情感特点:孤独冷清。情感内容:思念家乡和亲人) 。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最大的特点是融情于景。 (步骤一:点明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了客观景物浓厚的主观色彩, 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具体指出景物特点) 表达了悲哀、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具体指出抒发的情感) 。
3.总结方法
①题目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艺术手法、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答题要领:
第一步: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卷结构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还是表达方式、章法结构角度, 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 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是什么)
第二步: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结合相关诗句, 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怎么样)
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怎样的兴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为什么)
③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趣)
四、习题训练, 拓展延伸
针对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设立两道习题, 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反馈, 查缺补漏, 掌握运用答题技巧, 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题:分析以下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1)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静拳, 船尾跳鱼拨剌鸣。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 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 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 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走势预测 篇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笔者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思考,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拟对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试题的走势作一预测。
一、命题展望
笔者将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部分情况整理如下表:
分析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再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笔者推测, 08年的诗歌赏析命题将会有如下发展:
1. 稳中有变, 趋向多元。
(1) 题型
题型的设置上, 除了北京卷、浙江卷设置填空题, 上海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 其余省市均为书面表达题。这与去年、前年 (05年北京卷设置选择题;06年北京设置选择题, 上海设置填空题、选择题, 浙江卷设置填空题) 相比, 基本不变。02年以前, 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中, 诗歌赏析的题型, 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还各占半壁江山。而事实证明, 过多地采用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着很大的弊端, 难以区分考生鉴赏能力的高下, 不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2) 分值
诗歌鉴赏试题所占的分值仍在6分至8分之间。
(3) 体裁
选整首诗设题, 明确考查古诗阅读能力, 始于1994年。13年来, 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诗词并重, 兼顾其他”。如在05年湖北卷中出现了元杂剧选段鉴赏 (《汉宫秋》第三折) , 06年湖南卷要求对《红楼梦》诗词进行鉴赏, 07年北京卷更是将《诗经》入题。这也预示着将有愈来愈多的作品类型进入高考试题, 如汉魏晋五言诗、乐府诗、元曲、明杂剧等。
(4) 作者
作者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大体上凡属重要诗人都可以进入备选视野, 这是诗歌鉴赏试题发展的必然趋势。如05卷中的刘颁、汪元亮、方惟深、徐凝、李德裕、戴复古, 06卷中的王炎、谭敬昭、严维、韩琮、魏初、刘过、王罔运、周密、张籍、张维屏, 07卷中的高启、周弼、吴激、赵善庆、陈维崧、谢枋得、吴融、李约、林景熙、徐兰、高蟾, 这些作者都是大多数考生不了解或不熟悉的。尽管这些作者没有在课本中出现过, 但并不影响考生对其作品的内容、语言、技法的理解和鉴赏, 也就是说, 命题者没有从“知人论世”的难度选择和处理文本, 而是以能够考查初步的理解、鉴赏能力作为选择和处理文本的标准。
(5) 题材
在题材的选择上, 日见异彩纷呈 (如05全国卷Ⅱ的思乡诗、北京卷的记梦诗、江苏卷的怀友诗、重庆卷的边塞诗、江西卷的思乡怀友诗;06全国卷Ⅰ的题画诗、北京卷的田园诗、湖北卷和安徽卷的送别诗、天津卷的边塞诗;07浙江卷、湖北卷以及江西卷的咏史诗、江苏卷的送别诗、湖南卷的思乡怀友诗, 山东卷的边塞诗等) , 但仍将以写景诗和咏物诗为主。
(6) 考查内容
在考点的设计上, 不脱离考纲的要求, 仍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 设置考点进行命题。
以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
如全国卷Ⅱ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分别以“明”和“出”二字, 充分显示田野外河水上涨, 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 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的美景。广东卷林景熙《溪亭》诗中“独行穿落叶”一句活画出独自一个人在萧萧落叶中穿行, 而无人相伴的寂寞情景。这些试题乃是围绕了形象这一考点。
如山东卷徐兰《出关》极写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体现出大气雄浑的语言风格。浙江卷三首同为表现兴亡之感的诗歌, 刘诗今昔对照, 寓情于景, 含蓄深沉, 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 温婉悲凉, 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 点破兴亡, 明快直露, 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这些试题均围绕语言风格这一考点。
又如重庆卷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巧用拟人手法, 以花比人, 描绘出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安徽卷陈维崧《醉落魄·咏鹰》一词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衬托鹰的形象, 从而体现出作者猛气犹存、老当益壮, 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湖北卷中两首写华清宫的诗都应用了映衬的手法。第一首以宫外的飞血阴云, 分外寒冷与宫内的绿树成阴, 温暖如春作比;而第二首则是拿昔日的霓裳羽衣, 歌舞升平和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形成反差。这些试题围绕表达技巧这一考点。
再如全国卷Ⅰ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诗以“咨嗟”、“休对”、“且将”体现了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借“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感情, 又借梅花这一意象, 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借“浮天水”、“无穷树”、“带雨云”等意象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四川卷王安石《葛溪驿》借诗眼“乱”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这些试题则体现了思想情感这一考点。
值得注意的是, 命题的选材, 近年来从单篇诗歌的赏析扩展到对两首诗歌甚至多首诗歌 (07浙江卷三首诗歌的对比鉴赏) 的比较阅读鉴赏。往年只有00年上海卷和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出现过此类题型, 而近年日趋“升温”。如05年的湖南卷、辽宁卷、上海卷、浙江卷, 06年的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 07年的辽宁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江西卷。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两首甚至多首古诗进行鉴赏, 或比较思想内容, 或比较表达技巧, 难度较单首诗歌赏析要大, 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 紧扣考纲, 联系教材。
考纲对诗歌鉴赏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的综合审美认识活动, 在能力考查中属最高层次E类。
历年来诗歌鉴赏命题均紧扣考纲, 始终围绕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 而且与教材联系紧密, 答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在教材中均有出现。如古诗中的表达技巧, 重庆卷涉及拟人, 安徽卷涉及衬托。又如北京卷中考到的《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教材《诗经》单元中已有涉及。而对湖北卷中两首关于“华清宫”的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无疑会产生帮助。再如诗词中的形象, 07广东卷中“孤灯”、“落叶”等意象表清冷寂寞之情, 全国卷Ⅲ借“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06湖北卷借“水”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05天津卷“大江东去水悠悠”则充满了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反观教材,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三册一、二单元涉及的诗词篇目中, 如王维《山居秋暝》、李清照《声声慢》、杜甫《登高》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篇。姜夔《声声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锦瑟》均援引典故。由此可以看出, 考点设计与教材联系始终是命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此类命题一贯遵循的原则。
二、复习策略
1. 用好教材, 巩固课内所学, 为提高鉴赏能力夯实基础。
笔者认为在组织2008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复习时, 首要任务是夯实课内基础, 系统复习课内诗歌作品, 牢固掌握鉴赏诗歌的重点。
(1) 反复吟咏, 把握节奏。
诗, 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 精炼简洁、音韵和谐, 值得细心品读、反复吟咏。诵读, 是诗歌鉴赏的最基本环节, 必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节奏。
(2) 品读“诗眼”。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诗歌的语言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 很多诗词都是“言简意丰”、“意在言外”, 因此, 品读“诗眼”, 有助于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意象, 领悟意境, 体会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 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这类作品,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领悟诗人的情感主旨和写作技巧。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小景, 也可以是山川风物, 可以是古物, 也可以是古人, 特别要注意诗人自身的形象。抓住了意象就基本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如06年江苏卷《鹧鸪天》中“满林残照见归鸦”句“残照”、“归鸦”, 寓情于景, 写出了作者也希望像乌鸦那样早早归家的情感。07年辽宁卷通过“山”中“果落”、“灯”前“虫鸣”表现悲哀孤独之情。
(4) 研究诗词的表达形式及写作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到的一些诗歌表达技巧在教材中其实都是有所涉及的, 笔者认为, 在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罗列并整理常见的表达技巧。整理时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方面着手。如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双关、互文等, 描写手法如烘托、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生等, 而抒情手法常见的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 并举一反三, 才能做好试题。
2. 拓展课外阅读, 为提高鉴赏能力增加积累。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 注意以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地开展课外拓展阅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全体学生按学号轮流, 每天一位, 或朗诵一首诗歌, 或鉴赏一首诗歌, 或出示一道诗歌鉴赏试题, 全班学生共同完成, 增加了学生们的诗歌“储备”。
再如在早自修要求学生朗读课本或读本中的诗歌单元, 要大声地、旁若无人地读, 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尝试将之背出来。
经常性地在班内开展诗歌朗诵比赛, 或诗歌鉴赏能力竞赛, 赛前做好动员工作, 学生踊跃参加。在愉快地开展语文活动的同时, 学生广泛地接触课本以外的作者和作品, 增强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福建省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 篇9
近七年高考诗歌鉴赏分值相对固定,题型相对稳定,简答题是最常见的题型,不难发现以两道试题为主流,除了2003年3题 (填空、选择、简答题各一题 )外 ,其他都是两道题。选取作者分别是杜甫、林景熙、郭祥正、厉鹗、李纲、梅尧臣、孙周卿, 其中一位清代作者、一位元代作者,一位唐代作者,其他均是宋代作者,可以看出选取作者的范围逐渐扩大,一流作者,二流作者均有,偏于高考试卷中未曾涉及的作者。从作家看,这些作者都是大多数考生不了解或不熟悉的, 这无疑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另外,高考试题往往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入手,主要考查鉴赏能力。从选取体裁看, 近七年所选的古诗词以诗主,兼有词曲,所选的古诗尤以近体诗为主,包括绝句和律诗, 逐渐形成以宋诗词为主,唐、元曲、明清诗的作家作品交替出现的格局。从诗歌选取题材看,主要题材包括写景、思乡、抒怀诗等内容,侧重写景叙事。从考点分析看,诗鉴赏考查的能力是最高级,要求:(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的设置大多一题两问,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力。
纵观近七年主要题型:(1)炼字形试题。“诗眼”以一字一词提掣全篇,是高考高频考点。如2010年《访隐者》第一题,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2013年《送何遁山人归蜀》第一题,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014年《双调·蟾宫曲·自乐》第二题,“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2)语言风格试题。诗歌的语言风格或者朴素自然、清新 明丽,或者婉约细腻,或者沉郁顿挫、悲壮慷慨。如,2010年《访隐者》第三题,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3)考查形象题型。福建高考高考试卷中对于形象的考查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鉴赏形象型,鉴赏形象可以分为鉴赏人物形象和鉴赏事物形象两种, 鉴赏人物形象的, 如2010《访隐者》第二题 ,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隐者”的形象。2考查艺术手法题型, 考查艺术手法题, 一种是考查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双关、借代、用典等。一种是考查表达方式: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侧重考查抒情方式,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2009年《江行》第二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还有一种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比兴、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如2008年《绝句漫兴九首》(其三)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4)考查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情况 ,如 ,2011年《晓至湖上》第一题,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2012年《望江南》第二题,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通过近几年诗歌鉴赏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试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中较稳定的一部分,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考试难度的增加,失分率仍然 很高 ,考生失分 主要有以 下几种情 况 :(1)不看命题 要求,导致答非 所问;(2)题目研读不精,造成答题空洞;(3)忽视题干赋分, 答题要点 不全 ;(4)忽视注释 地位 ,影响答题准确;(5)技巧术语不清,缺少点睛词语;(6)不懂答题程式,造成条理不清。教师要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探索解题技巧,力求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帮助考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诗歌解读程序。
教师要对各个考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下面以炼字题为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常见的炼字/词型的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 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2009年《溪亭》第二题 ,请结合全诗 ,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 的艺术效果。根据以上步骤,就可以得出以下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了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体会情感型,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答题步骤:1先点出作者的情感;2通过什么表达感情;3表达感情的特点。如《晓至湖上》第一题,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根据以上步骤可以得出答案:1喜爱幽静: “人意静”、“寒雾生”等 ; 2亲近自然 :“临水”、“稍见初日开”等;3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4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
分析技巧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写作技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4)请赏析这首诗(或诗句)。常见的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的,有何效果;(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如,《晓至湖上》第二题,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答题要点:1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 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2对偶:以“折苇”对“遥山”, 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深阔、淡雅。
高考诗歌鉴赏 篇10
模式之一:鉴赏形象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这首诗中所描画的形象是怎样的?
2.解答分析
这一题型主要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或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生要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概括其特征, 并揭示出作者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情感。
3.答题思路
(1) 描绘出诗中的形象 (绘形象) 。
(2) 概括形象的特征 (明特征) 。
(3) 结合文章的主旨写出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情感 (析情感) 。
4.示例 (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 (1) 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 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绘形象、明特征)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绘形象、明特征)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析情感) 。
模式之二:鉴赏意境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情景关系是答题的核心。
3.答题思路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景) 。考生在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明媚灿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清幽寂静、萧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结合意境氛围特点来分析。
4.示例 (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之时, 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 (景) , 从这些凄冷 (境) 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情)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冷落车马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景) , 从这些凄清 (境) 的事物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情) 。
模式之三:鉴赏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2.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所用的能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段方法, 考生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其它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借代、双关、顶针、回环、互文等。
(2) 表达方式技巧
(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2)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
(3) 其它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故、烘托、衬托、对比、比兴、渲染等。
(4) 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卒章显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3. 答题思路
(1) 明确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 。
(2) 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如何在诗文中运用的 (阐运用) 。
(3)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析效果) 。
4.示例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手法) , 将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比作“浮云”, 将皇帝比作“日” (阐运用) , 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析效果) 。
模式之四:鉴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分析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 答题思路
(1) 表明看法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释含义) 。
(2) 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展开想象描述景象 (绘图景) 。
(3) 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诗人 (作者) 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 。
4. 示例 (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 (约1057—1106) :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拳”在诗中为蜷缩意 (释含义) ,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绘图景) 。“退”在诗中为飞翔意 (释含义) ,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绘图景)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宁静而又开阔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情境) 。
模式之五:鉴赏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考生不能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质朴淡雅、朴实无华、平白如话、不事雕饰、简洁洗练、典雅绮丽、华美绚丽、雄浑豪放、含蓄隽永、活泼明快、欢快风趣等。
3.答题思路
(1)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明特色) 。
(2) 结合有关诗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示例证) 。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析感情) 。
4. 示例 (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1)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离杯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 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流亡北方, 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复明。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
答: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明特色)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天地存肝胆”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江山阅鬓华”“逐客已无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证) 。在抒写离情别绪之中, 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析感情) 。
高考诗歌对比鉴赏备考策略 篇11
新课标下的古典诗歌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已呈新变化,“对比型”鉴赏已悄然走进高考命题中,这颇值得我们关注。2007年江西、湖北、重庆、辽宁、山东、浙江等卷古诗词鉴赏都采用了两首诗对比鉴赏的形式。对这类试题命题者也在逐年加重考查,从大方面看,此类试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考生只要遵循规律,摸清思路,也就迎刃而解。
【经典回眸】
例1 (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两首诗描写对象都是华清宫,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求异就是两首诗书法的感情不同。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例2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分析】这道题要求是把不同诗人不同诗歌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即思想感情,所以考生应结合诗句,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并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作答。
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备考方略】
纵观高考试卷,笔者针对这种题型,就命题模式、解题思路作如下解说:
一、同一题材,不同诗篇的思想感情比较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思想感情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高考试题江西卷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分析】对于诗歌鉴赏,作为考生,应读到边边角角,从注释切入,我们可以获得“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的背景提示,结合《阿旁宫赋》,就应了解到晚唐危机四伏,也由此得出使人伤心的原因,从而就解答了第一题。
参考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再关注诗歌的标题及其内容,高诗吟咏“金陵晚望”,“落日”、“秋声”等意象让世人感受到了唐朝恰走向灭亡,这种情感,任何画家都是无法画出的;韦诗吟咏“金陵图”,从画中的“老木寒云”义举,让人感受到了凄清荒凉,尚感洋溢于诗人的左右。因而虽然切入的角度不同,但实际上两位诗人的感情却是相似,都是借六朝旧事来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担忧,艺术上是异曲同工的。因而作答为: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二、同一题材,比较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差异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抒情方式、对比映衬及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修辞或抒情。例如2007年高考试题浙江卷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分析】要想做好此题,考生必须首先明确提干中所考查的两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不能丢掉其中的考查目标。其次要熟练地运用好相关术语,尤其是关于语言特色的术语。语言特色通常指作者的语言风格,这方面的术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这些属于均可结合语境,为我所用。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便成为考查点。例如2005年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比较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表现的情感。“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四、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诗人,或不同一时期的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所以面对同一题材,他们的诗歌选材立意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乙)寒食
(唐)韩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甲、乙两首《寒食》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是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分析】由于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各异,追求也不同,诗人孟云卿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诗人韩翝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参考答案: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五、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也便成为高考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北京海淀区试卷15题: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 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分析】要准确地把握古代诗歌的风格,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平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我们具备较高的诗歌综合鉴赏能力。由于李白和杜甫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也不同。
参考答案: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
六、评析诗论,对此作出顺意诠释和逆意创新。
近年来,命题者往往在诗歌的后面引用相关的诗论,要求考生结合诗论对诗歌作数相应的评论,并作答好相关的试题。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而且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2005年上海卷第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
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雷奔人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高考诗歌鉴赏 篇12
1. 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 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 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 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 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 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
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 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 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 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 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 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 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 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 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 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 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 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 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 一共三十首。
1.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 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 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 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 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 抓住意象的特点, 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 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 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 进行综合性考虑, 确定全诗的宗旨。
2. 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
在古代的诗人世界, 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发情感, 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 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 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 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 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 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 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 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
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 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 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 在分析过程中, 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 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 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 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 近年来, 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 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 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 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 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 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 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 就像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等方法, 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 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 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 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
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 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 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 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 大漠沧海, 古道老树, 夕阳明月, 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 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 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 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 从题目上来看, 诗人分别描写了春, 江, 花, 月, 夜五景, 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 再看诗歌的全文, 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 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 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 来赞美伟大的爱情, 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 考点很多, 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 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 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 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 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
在我国, 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 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 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 韵律整齐, 讲究对仗公正, 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 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 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 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 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 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 想象着月光的美好, 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 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 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 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 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 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 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名句, 都有着共同点,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句话, 用在了奇妙的地方, 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 就像家喻户晓“推敲”, 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 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 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 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 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 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 顾名思义, 就是诗词之眼, 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 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 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 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 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 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 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 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 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 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 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 巧用一个敲字, 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 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 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 响中寓静, 出乎人的预料, 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 由此可见, 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 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 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 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 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 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 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诗歌大国, 现代学校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高的, 并且在考试中, 诗歌鉴赏部分也占有极大的比例。江苏省于2004年开始进行高考自主命题, 在语文方面, 诗歌鉴赏的命题以形成规律, 探究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命题规律, 把握解答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对诗歌鉴赏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 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利用诗歌鉴赏技巧来从容答题。本文通过阐述江苏省历年来诗歌鉴赏题的特点与方向, 来进行对诗歌鉴赏技巧的分析与应对。
关键词: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刘全国, 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0) .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 2003.
[5]2004~2011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苏教版.
【高考诗歌鉴赏】推荐阅读: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06-1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06-07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09-06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10-29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08-28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讲解10-21
高考诗歌鉴赏手法题10-21
高考诗歌鉴赏之法05-14
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