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2024-06-10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精选7篇)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篇1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

1、欣赏首句“饮”的作用。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2、欣赏颔联中的“咽”和“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3、读诗答题。

蝶恋花 【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4、读诗答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读诗答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6、读诗答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7、读诗答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8、读诗答题。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提示: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9、读诗答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提示:

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

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

3、化用与用典。“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10、读诗答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若个:哪一个

表达主旨:

表达技巧: 明确:

表达主旨: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反衬,直抒胸臆。

11、读诗答题。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用轻松地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

12、读诗答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3、读诗答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4、读诗答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②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①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提示:一二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三四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15、读诗答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评价鉴赏: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陈述对象或态度:是“拳”和“退”(2)解释含义:“拳”是“蜷缩”的意思,这里是栖息意; “退”是“越飞越远”的意思。

(3)描述景象:鹭鸟在沙滩上蜷缩着栖息,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4)指出用法:形象别致生动而又准确的动词

(5)点明作用: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6、读诗答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17、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II)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1)】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题目不作要求,可略。

【答题思路(2)】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本诗从“动静结合”的的角度刻画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提纲】

(1)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提纲】

诗歌开头“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 殿里笙歌作”,描绘了中原昔日繁盛境况,而如今“荒烟外,许多城郭”“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一片狼烟,满目风尘;昔盛今衰的悲慨中表达出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而结尾“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则表达了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则是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篇2

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来看,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将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逻辑联系,而且彼此间有层进关系。也就是说,如果题目有两问的话,前一问的解答往往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一问的解答也往往是前一问解答的跃进或深入。(2)试题的测试材料不只限于选用诗词,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散曲也应该可以作为测试材料。同时试题的考查点具有带动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领悟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将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我们特命制15道练习题,以作备考之用。

【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本诗以通俗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贫苦的山中寡妇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山中寡妇形象,要说明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子规”是杜鹃的别名,它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经常表达什么情感?这首元曲中的“鱼雁”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中写了哪几个“景”?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蛮奴:是皮日休的自称。在宋代以前,男女尊卑,皆可自称“奴”。酃醁:酒名。

(1)诗的第二句写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一句中“蛮奴”前面加一“醉”字,对于全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的形象,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二联这两句诗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试结合这两句的景象描写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挚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注]凉州,即凉州曲。本唐天宝年间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

(1)本曲首句与末句都是写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锦瑟”句与曲中哪句相照应?首句中的“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全诗来看,首句在写“月”时加一“凉”字,有何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句说“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1)诗的后四句,诗人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这在同类唐诗中是不多见的。请对这四个人物形象加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山家所居的自然环境,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孤琴候萝径”这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结合本诗有关诗句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采桑女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刻画采桑女形象时,将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结合诗句分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才出来做官。

(1)“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的结尾中,“司马泪痕多”一句是从两句诗化用而来的,二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分析首句“又是春残也”中“又”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本诗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堪称佳句,分析这两句佳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诗句一开篇,诗人就反复渲染一个“醉”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两句,诗人是如何将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日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1)这首元曲,“南吕”是________,“一枝花”是________,“春日送别”是_______。

(2)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评价这首元曲“语极俊丽”,试结合第一、二句对这一特点进行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逢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是如何通过鼓声、浪声、钟声描写诗人的心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本曲是如何通过对秋夜的描写来体现“词密曲疏”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末尾写“夜凉,枕凉”,诗人连用两个“凉”字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她鬓发焦黄,面容憔悴,穿着苎麻织的粗布衣裙。战祸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只好孤守着破旧的茅屋。桑柘废了、田园荒了,她还要缴纳各种赋税。统治者的盘剥使她过着非人生活,吃野菜,舍不得去根;烧生柴,等不得晒干。(2)这个寡妇的形象有很强的典型性。她概括了唐末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她的遭遇还说明造成农民不幸的原因乃是连年不断的兵乱和无孔不入的赋税。通过这个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抗议。

2.(1)忧愁忧思或悲凉凄清。“鱼雁”指书信。(2)有三处写景。即“子规啼”、“柳絮飞”、“双燕斗衔泥”。“子规啼”引出了“不如归”的思乡念头,由写景转入叙事,自然连贯。“柳絮飞”既是暮春实景的特写,让人触景生情;又比喻游子的身体因思乡而瘦削,渲染了忧愁的气氛。“双燕斗衔泥”写的也是暮春实景,同时又反衬游子离家在外的情景,暗示人不如燕,燕子还可有家有亲人,而自己却孤身一人。

3.(1)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2)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

4.(1)目的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反而落了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2)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确传神,前所未见。

5.(1)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而结尾句则写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2)“按锦瑟”与首句“江城歌吹风流”相照应。“月满西楼”中的“满”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表现作者在这良宵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6.(1)“月”前加一“凉”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2)“镜”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7.(1)诗的后四句,诗人将四个人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2)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

8.(1)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诗人借这些意象的描写,点明时间在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环境气氛。(2)这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来的情景。

9.(1)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2)“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10.(1)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是以冷反衬上文的闹,以孤独反衬上文的欢笑,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形其孤独。(2)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诗,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白居易抒发的是“沦落天涯”之感,而本诗中抒发的则是深沉的兴亡之感。

11.(1)“又”字,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2)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缀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12.(1)诗人开篇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2)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不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吗?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13.(1)宫调;曲牌;题目。(2)①这两句对仗工整,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②叠词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美。“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既增加了音乐美,同时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也透露出来了。③所描写的形象互相映衬。以风写杨柳,以显其风流,杨柳衬托风,以显其轻柔;以雨写梨花,以显其圣洁,梨花带雨,更显其清丽。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使春天的景象更加鲜明。

14.(1)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抒发了诗人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之情。(2)鼓声频催,使人易生光阴蹉跎的感慨;而阵阵浪声,则使人产生“世途风波恶,人间行路难”的浩叹;山顶钟鸣,夜深人静,更激起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诗人将鼓声、浪声、钟声声声逼人的效果表现得十分强烈,从而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愁思。

15.(1)作者写秋夜,摄取的对象很多,月、桂、风、霜、雁、砧等都写到了,但只作点染,并不铺展开来,虽繁多,却不拥挤,既能把秋夜的景象表现得充实,又能显示出一种疏朗的风致,体现了“词密曲疏”的散曲特点。(2)“夜凉,枕凉”,诗人连用两个“凉”字,既遥扣“秋夜”之题,又表现出作者心情的凄凉和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篇3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一句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答案】CE

【解析】C.“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E.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是“家乡”的意思。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有思乡之情。不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表达的是漂泊在外,空

③①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解析】注意答出相同点:思乡,然后分析不同点:崔诗是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是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田家行(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的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

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

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将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拿来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1)AD

【解析】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后四句写了村民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这四句寄寓了作者对村民的同情,揭露了统治者对村民的无情剥削。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答案】AD

【解析】A.“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对友人的赞颂之情,相聚的欢愉之情和惜别之情。分析这些情感时须结合具体词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思(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①④③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答案】CE

【解析】A.“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过着闲适生活的具体表现,再分析诗人的不安的心情,诗人的不安来自于他的忧国忧民和无所事事。把这两点分析清楚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

②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CD

【解析】A.“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陨落的荷花”错,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错误,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的恋春之情、闲适之情和眷恋之情。分析诗人的情感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

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

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答案】AE

【解析】A.“宁静”错误,应是“萧瑟”。E.“议论”应为“抒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

【解析】本诗为送别诗,感情基调是“哀伤”,所以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尾联,长安是繁华之地,诱惑极多,而时间易逝,不要白白浪费大好光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和关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俊公道人(南朝)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清寂的秋野上飘飞起枯蓬,寒洌的水池边漂浮着萍藻,是虚写;时时振响树条的萧萧风声和纷纷飘坠的瑟瑟霜叶,是实写。

B.诗歌运用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枯蓬和萍藻在天地间、水池中是不定的,诗人借这两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怅惘。

C.诗歌使用了句中复字回环的方式,首句以“秋蓬”回应“秋甸”,下句以“寒池”回应“寒藻”;第三、四句上句以“风条”引出“风响”,下句以“霜叶”引出“霜枝”,各在句中回环往复。

D.

五、六句诗人伫立江畔,感觉到那早、晚的潮水,正一天比一天壮盛,很快就要达到满潮之期,这两句笔致哀婉。

E.

七、八句用词精当,一个“不”字,一个“竟”字,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情思,满轮明月已经亏成这个样子,我们的约会又要推迟到很久以后了。

【答案】BD

【解析】B.“无限怅惘”分析错误,应该是“对远方友人在人世间流徙不定的关切和牵挂”。D.“哀婉”分析不正确,应是“清丽”。

(2)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期待。作者看到清江渐及满潮,想到月明相会之时即将到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②担心。告诉友人千万不要耽误了行程,要赶上这潮满月圆的时候,不要辜负了这明月,对友人能否如期而至有些担心。③失望。眼看明月渐渐亏缺了,而依然不见友人,诗人感到惆怅和失望。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篇4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巩固练习:

1.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4.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5.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

第一句是(俯视)远望,第二句是近看(仰视),采用比喻修辞,描绘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寂寞的气氛。(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6.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篇5

(用时:45分钟 满分:49分)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衰 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答: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境,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2)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从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

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子夜吴歌 李 白 秋 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 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答:

(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

答案(1)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则突出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意思相近即可)(2)《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念丈夫的女子群像;《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典型形象。(意思相近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 回文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开头两句描写手法有何不同?(3分)答: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答案(1)张诗为动静结合,施诗为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钟山晚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晚步西园 范成大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1)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3分)答:

(2)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细红”以楝花的色彩代指楝花,“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出楝花坠落沙地的美态。

(2)王诗表达了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

5.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答:

(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示例)(1)用典。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

(2)《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雄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春夜别友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

6.(2014·浙江部分一级达标学校联合测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元 稹

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赠江客 白居易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1)元诗和白诗分别选取了黄莺、柳絮、牡丹花,江柳、鸿雁、霜天和芦花等意象,写了____________时节的景色。(2分)(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5分)答:

答案(1)暮春

(2)①同:都表达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异:元诗着重表达对朋友的宽慰之意,赠朋友花片以表祝愿,花虽开尽,来年会再开,寓意美好。白诗着重表达对朋友独自离去的担忧和悲愁之情。

7.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①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以行乐。②这里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典故都是封建统治者穷极奢靡而终不免败亡的典型。(2分)(2)赏析第(二)首曲子的主要表现手法。(5分)答:

答案(1)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 隋炀帝修运河南下扬州游乐

(2)①运用典故的手法。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篇6

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白诗首联、崔诗歌尾联分别点明了题旨,请分析各自的作用。(4分)

答:

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首联点题,写出年末而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的情形,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2分)崔诗尾联点题,前三联写诗人在三巴路上跋涉的艰辛和孤灯下只与僮仆相伴的孤独,结尾才点出是除夕,这样写既照应了标题,又使诗人的感情更推进了一层。(2分)

2.白诗抒发了作者身在异乡,思乡思亲的浓浓伤感之情。(2分)崔诗是除夕之夜旅居的感怀,侧重抒发了作者羁旅在外的孤苦心境。(2分)

崔诗赏析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篇7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以下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2.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处表现出诗人的情思。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参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乡思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雨巷?一诗,将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完美结合,意境凄清婉转,朦胧恍惚。

B.从?劝学?当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努力才更为重要。

C.?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D.在?师说?中,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4.以下有关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运用讳饰的手法,借“安静地睡着了〞,“停止思想〞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马克思的敬重,以及对其逝世的悲哀之情。

B.?蜀道难?一诗中,李白从“蚕丛、鱼凫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化听觉为视觉,用珠子纷纷落下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表现音乐的急促。

D.“那么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用比喻手法,对国民政府当局进行辛辣的挖苦,揭示出实行“送去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

5.?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是为了说明〔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6.以下对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7.以下对诗歌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因而此句暗含离别之意。

B.李白的?将进酒?开篇犹如挟天风裹海雨,向我们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

C.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形写声,那箜篌声,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响遏行云,表现了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句那么是以声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构思奇特。

8.以下对?定**?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表达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9.以下对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像山那样思考?〕

〔作者用委婉含蓄的笔调告诫人们,人生的智慧往往可以从自然中获取启示,狼的嚎叫展示的是生命的一种狂野与活力,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B.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最后的常春藤叶?〕

〔“杰作〞在这里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江南的冬景?〕

〔作者没有对雪景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包含的意蕴十分丰富。〕

D.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

〔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10.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二、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假设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爱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作?橘颂?以自勉。③荆州利木奴: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歌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2〕.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以疏淡自然的笔触,描写出秋天夜景。

B.“淡烟〞“细雨〞与“枫叶〞“蓼花〞是色彩一淡一浓的两组景物,视觉上形成比照。

C.颔联写景由近及远,互相映衬,由静及动,相映成趣,为颈联、尾联抒情张本铺垫。

D.全诗苍茫浑厚,不露雕琢痕迹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表现手法,深得杜甫五言律的神髓。

〔2〕简要分析颈联或者尾联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妲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

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表达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答复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①。

【注】①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破题,首句扣“春山〞,次句扣“夜月。“多胜事〞是因,“夜忘归〞是果。二句提纲挈领,且设下悬念,开启下文。

B.颈联紧承“夜忘归〞,亦是颔联的自然延伸。此二句写“赏玩〞“胜事〞后的主观感受,充分表达出诗人因山花即将凋谢的无限惋惜之情。

C.尾联上接“欲归〞二字,写归途中的所闻所见。写得有声有色,动中有静,意境深远迷茫。末句以景结情,情意悠长,怀恋之意,依稀可见。

D.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2〕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又为写景佳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D

6.D

7.C

8.B

9.A

10.D

二、诗歌鉴赏

11.〔1〕用典,借用屈原和李衡的典故。说自己和屈原一样爱怜橘树,欣赏橘树的谨慎无私,不像李衡那样只想着为自家谋利益。表达出作者淡泊无私、谨慎自守的高贵品质。

〔2〕乐观旷达之中暗含远谪荒蛮之地的伤感。如果让我将来亲眼看到柑橘长大成林,以自己亲手种的柑橘来滋养老体,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一方面表达出诗人的乐观旷达,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个自认为具有高贵品质却被贬远方的人来说,预料自己被贬遥遥无期,暗含着多少的失意与伤感啊!

12.〔1〕C

〔2〕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诗句,并以“吾道付逶迤〞表达因年华易逝,实现壮志已遥遥无期的喟叹与痛苦,心境沉郁悲凉。

尾联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壮心不已、矢志报国的壮志雄心,情绪激昂豪迈。

13.〔1〕A

〔2〕诗人运用想象,想砍去月中摇曳的树枝,这样月亮在人间洒下的的光辉更多。挡住月光的“桂婆娑〞暗指现实的黑暗〔或指山河破碎的现实〕,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寄托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主义与情怀。

14.〔1〕C,D

〔2〕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15.〔1〕B

〔2〕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②

此句描写诗人的动作,也写出环境的美好,且表现了诗人的童心童趣。③

上一篇:网络游戏著作权保护下一篇:高陌中学师德建设计划